世界上纹身最早起源哪个国家的国度是哪个国度?

纠纷处理 (9:00-18:00)
图书审核 (9:00-18:00)
成功加入购物车
&(美)孟德卫 著,陈怡 译
&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美)孟德卫 著,陈怡 译
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请选择所在地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
卖家超过10天未登录
商品分类:
商品描述:
作  者:(美)孟德卫&著,陈怡&译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版  次:&1
印刷时间:&
印  次:&1
页  数:&442
开  本:&32K
包  装:&平装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字
纸  质:&以实物为准
品  相:&以实物为准
内  容:&以实物为准
I&S&B&N&:&4
重&量&约:&0.45公斤
定  价:&¥36.00
温馨提示:出版时间超过3年的图书,因长时间储存可能会产生纸张缺陷,敬请谅解!
内容简介&&&&&&&&&&&&&&&&&&&&&&&&&&&&&&&&&&&&&&&&&&&&&&&&&&&&&&&&&&&&&&&
《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以儒学与基督教相结合为特征的在华耶稣会传教策略或称文化适应政笼是由利玛窭开创,并由随后几代传教士继承和发展的。《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以十七世纪欧洲思想文化史为背景,以耶稣会的文化适应传教策各及其发展变化为线索,重点分析了耶稣会士依此策略撰写的有关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的几部代表性著作以及欧洲学者以自己的视角解读耶会士著作后写出的一些早期汉学论著,为读者还原和描绘了欧洲汉学早期产生、发展的图景。《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是一部视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专著,但对具体作者和著作的研究也相当细致深入,书中所涉的参考文献更是详实丰富,值得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借鉴。
作者简介&&&&&&&&&&&&&&&&&&&&&&&&&&&&&&&&&&&&&&&&&&&&&&&&&&&&&&&&&&&&&&&
孟德卫,美国著名汉学家。出生于1943年,现为贝勒大学历史与亚洲研究教授,《中西文化交流杂志》的创刊者和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播过程和地位,以及儒学在西方的发展和西方早期汉学研究的历程。在国内较有影响的著作有:《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被遗忘的杭州基督徒》、《灵肉之争中的山东()》,《莱布尼兹和儒学》。
目录&&&&&&&&&&&&&&&&&&&&&&&&&&&&&&&&&&&&&&&&&&&&&&&&&&&&&&&&&&&&&&&&&&
欧洲早期汉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第一章&17世纪欧洲适应中国文化的背景
1.欧洲的扩张与传教士的出现
2.亚里士多德学说、哥白尼学说和人文主义学说
3.赫尔墨斯思想
4.学术团体
5.寻找普遍语言
6.重商主义
7.盖伦派医学和帕拉塞尔苏斯派医学
第二章&利玛窦开创耶稣会在华适应政策:争取为文人所接受
1.利玛窦神父其人
2.利玛窦、金尼阁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
3.利玛窦对中国地理、科技和文化的了解
4.利玛窦对于结合儒学与基督教的设想
5.利玛窦对佛教的论述
6.利玛窦对道教的论述
7.关于利玛窦适应政策的一些结论
第三章&耶稣会适应政策在曾德昭和安文思著作中的延续
2.曾德昭神父《大中国志》的背景
3.曾德昭对中国语言的介绍
4.曾德昭对中国人学习与教育的介绍
5.曾德昭对中国哲学与宗教的介绍
6.安文思神父《中国新志》的背景
7.安文思对汉语的介绍
8.安文思对中国历史年表的介绍
第四章&早期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及卫匡国著作中的地理信息
1.卫匡国神父著作的背景
2.卫匡国的《鞑靼战纪》
3.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志》
4.卫匡国的《中国上古史》
第五章&早期汉学家基歇尔以及赫尔墨斯最想与欧洲理解中国的联系
1.《中国图说》的内容、撰写情况及参与撰写者
2.基歇尔和中国语言
3.基歇尔对中国人宗教信仰的描述
4.景教(聂斯脱里教)碑
第六章&早期汉学以及17世纪欧洲人对普遍语言的寻求
2.《圣经》里的背景:亚当语言在巴别塔的丧失
3.一种中世纪的观念:吕尔的《组合术》
4.汉语作为原初语言
5.流传甚广的对真正字符的信仰
6.基歇尔在结合组合术、汉语与普遍语言的寻求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
7.达尔加诺和威尔金斯的普遍语言方案
8.莱布尼茨对普遍字符的寻找
9.缪勒的“中文之钥”
10.门采尔的“中文之钥”
11.白晋神父在莱布尼茨对汉语的理解中所作的贡献
第七章&德国早期汉学家对“中文之钥”的寻找
1.大选帝侯威廉对汉学的兴趣
2.缪勒的学术背景
3.缪勒发明的“中文之钥”
4.缪勒和基歇尔关于“中文之钥”的通信
5.缪勒和库查斯基关于“中文之钥”的通信
6.缪勒和莱布尼茨关于“中文之钥”的通信
7.对缪勒学术水平的评价
8.对“中文之钥”的神学争议
9.梦想的破灭:“中文之钥”毁于缪勒自己之手
10.门采尔的学术背景
11.门采尔的汉学研究
第八章&利玛窦适应政策的巅峰:《中国哲学家孔子》
1.《中国哲学家孔子》的背景
2.撰写《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集体努力
3.《中国哲学家孔子》的编者柏应理神父
4.《中国哲学家孔子》梗概
5.“序言性说明”的内容
6.孔子生平
7.《大学》的翻译
8.《中庸》的翻译
9.欧洲人对《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最初反应
10.礼仪之争引发的对《中国哲学家孔子》的迟来的批评
第九章&耶稣会适应政策在白晋索隐主义中的演变
1.白晋神父对利玛窦适应政策的修改
2.赫尔墨斯思想和白晋的索隐主义
3.白晋的索隐主义理论经由莱布尼茨在欧洲的传播
第十章&耶稣会适应政策的宣传者和批评者
1.李明神父《中国现势新志》背景
2.《中国现势新志》引起的神学上的争议
3.李明论汉语
4.郭弼恩神父的《中国皇帝容圣教圣旨的历史》
关于某些信件标注两个日期的说明
中外文人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次要参考文献
试读&&&&&&&&&&&&&&&&&&&&&&&&&&&&&&&&&&&&&&&&&&&&&&&&&&&&&&&&&&&&&&&&&&
中文版序/[美]孟德卫
1978年,我来到莱布尼茨的家乡——德国的汉诺威。距此大约300年前,这位伟大的博学家第一次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汉诺威的两年时间里,我在莱布尼茨档案馆研究了馆内精心保存的莱布尼茨有关中国的手稿、信件和藏书。他的藏书中有很多涉及中国的书籍,当时欧洲不少大思想家也都曾阅读过。这些书籍中内容最丰富的要数在华耶稣会士撰写的著作。从利玛窦神父开始,耶稣会士们就试图通过与儒学相结合的方式向中国传播基督教,这种方式被称为“适应政策”o莱布尼茨和几位重要的在华耶稣会士有通信往来,其中包括北京的白晋神父。白晋在清朝的宫廷供职达35年之久,其间他教授了康熙皇帝几何学,翻译了欧洲使节的文书,还研习了中文经典。近代即便有了快捷的现代通信和交通方式,也没有哪个西方人像白晋那样在中国统治者的身边生活和工作过这么长时间。
在莱布尼茨的时代,学者们在长篇的信件中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信件在今天看来已相当于学术论文了。耶稣会传教士的书信合著作对中国的语言、历史、文化作了最早的介绍和说明,这为欧洲早期的中国学(汉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写作《奇异的国度:耶稣会适应政策及汉学的起源》(以下简称《奇异的国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试图追溯汉学的起源,描述最早研究中国的早期汉学家。他们中有些是当时最有学问、最具探索精神的欧洲人。1&984年,我再次来到德国,在沃尔芬比特尔的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对中国又进行了一年的研究。莱布尼茨当年曾任该图书馆的馆长。
《奇异的国度》一书于1984年由斯图加特的Steiner出版社出&版。当时在中国,“文革”的那种排外氛围正渐渐退却,中国又重新向西方世界(欧洲和北美)敞开了大门。这本书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这是因为当代人对17&.18世纪中国与欧洲的巨大差异再次表现出了兴趣。在年间,欧洲人对中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中国人极高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中国政治与儒家道德的结合都表现出了敬佩之情。那时,西方的帝国主义和种族歧视尚未抬头,西方人的优越感还没有对中西关系造成影响。令中国人蒙受耻辱的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还都是后话。
现在,两个世纪以后,帝国主义和种族歧视的余孽已基本散尽,中国的“天命”再一次处于上升阶段。中国与西方重新对彼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世界大国在竞争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新的政治与经济摩擦。《奇异的国度》在首版25年后迎来了中文版的出版,这说明该书的主题具有持久不衰的意义,也表明中国和西方正在迎来新一轮的伟大相遇。
耶稣会士、学者白晋神父曾得到翰林院学士韩菼()等中国人的支持。同样,我也非常感谢张西平教授对《奇异的国度》中文版顺利出版给予的支持。让我用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所引的曾子之语作为中文版序的结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孟德卫(D.E.Mungello)
贝勒大学(&Baylor&University)
得克萨斯州,韦科市(&Waco,&Texas)
第一章&17世纪欧洲适应中国文化的背景
1.欧洲的扩张与传教士的出现
17世纪是欧洲向外扩张的时代。虽然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伊比利亚国家逐渐走向衰落,而中部欧洲又陷入了连年战争造成的困顿不堪的局面,英国、荷兰和法国这三个西欧国家的国势却蒸蒸日上。源于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一系列战争在17世纪告一段落,然而战争中的宗教问题却越来越被纳入了政治范畴。欧洲中部的三十年战争(&)彻底打破了各教派的界限,但对日尔曼地区的经济和政治也造成了重大打击。在英国,清教派、国教派和天主教派的冲突导致了一场内战(),随之而来的是克伦威尔共和国()的建立、复辟()和最终的光荣革命(1688)。这些事件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也宣告了国会的历史性胜利。
如果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各位国王的能力与崇高的君权神授观念并不相称的话,那么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年在位)显然是再相称不过了。路易大帝的杰出才干与他的几批皇室顾问为他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这些顾问是枢机主教黎塞留(Cardinal&Armand-Jean&du&Richelieu,),枢机主教马萨林(Cardinal&Jules&Mazarin,)及重商主义的领袖柯尔贝(Jean&Baptiste&Colbert,)。路易十四将君权发展成了一种高度的艺术,他创造了一个君主的典范,也创造了一个宫殿(凡尔赛宫)的典范,这两者都在整个欧洲被效仿多年。这位太阳王统治的末期不如早期那样成功,但那段动乱的时期是在1700年之后,不在本书研究范围之内,故略去不述。尽管如此,17世纪英法两国的经验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开创了两个伟大的历史性典范。
17世纪欧洲的扩张有着重大的宗教意义。在16世纪航海大发现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国王率先对基督教传教团进行了支持,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船只为传教士提供的旅行上的方便。在这一时期,起领导作用的是耶稣会,圣方济会和多明我会跟随其后。这些传教团体都非常成功地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传教基地,然而它们与西班牙、葡萄牙当局的政治联系却使自身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因为它们不得不被卷入包括贸易在内的世俗问题。此外,由于传教方式的根本差别,不同宗教修会间也有着激烈的竞争。
1492年,当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赞助下航海前往美洲大陆时,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间就产生了世界管辖权的矛盾。1493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试图通过在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画一条子午线作为分界线来解决问题。这条线的西侧是西班牙的管辖范围,东侧是葡萄牙的管辖范围,两国君主分别享有其管辖范围之内的一切权力等特权。这一划分是保教权制度的基础,保教权制度赋予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教会裁判权的控制权,包括在其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主教的任命权。保教权制度在16世纪推行得较为顺利,到1&600年时,传教团的发展已给西班牙和葡萄牙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17世纪,随着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国势的衰落,这种情况日益加剧。特别是葡萄牙,人口仅有一百万,无法继续承担庞大的开支,因此,许多主教职位常年空缺。
这些空缺的职位给传教事业带来了不利影响,罗马教廷于是采取措施,将所有传教活动纳入罗马的一个中央机构领导。1&622年,传信部建立。传信部试图将传教活动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限制中摆脱出来。1659年,传信部指示各教团应让基督教适应外族的本土文化,而不是将欧洲的风俗习惯强加于人。当地文化只有在与基督教和道德相抵触时才应被改造⑤(这一点后来在具体实践上,而不是原则上产生了争议)。传信部极为强调发展本土神职人员和引进更多教区神父,以保持各宗教修会成员间的平衡。
随着1663年巴黎外方传教会神学院的建立,传信部加大了削弱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势力的力度。而随着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国力的衰落,法国对传教团的影响增强了。最后,传信部通过增加海外主教职位的数量使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冲突最终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通过依法设立宗座代牧作为教皇直接代表的做法,传信部架空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任命主教的特权。由于宗座代牧在其工作的地区并无任何地方性的头衔,因此这一做法取消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法律和宗教上的地方性特权。西班牙和葡萄牙当然将这宗座代牧视作对它们所享特权的一种侵犯。从此罗马和葡萄牙一直持续着敌对关系,直到1950年梵蒂冈与葡萄牙达成协议最终解决了保教教权争端,这一敌对关系才告结束。
2.亚里士多德学说、哥白尼学说和人文主义学说
17世纪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适应反映了那一时期主要的思想运动:在中国表现为儒学与基督教结合的形成阶段,在欧洲则是对有关中国信息的吸收。17世纪学术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学派的提倡者之间互相激烈竞争。竞争的一方是亚里士多德学说,体现在统治各大学的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另一方是一些学术团体,它们绝大部分并不隶属于当时已有的学术机构,对知识采取的是数学和实验的方法。亚里士多德传统实际上并不像反对它的人所形容的那样毫无益处、与实验精神背道而驰。而且,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一个活跃分支蘧过帕多瓦(&Padua)大学的医学系对科学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相比之下,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其他一些分支则比较保守,它们对哥白尼“日心说”的抵制也是人尽皆知的。当然,伽利略在其影响深远并引起争端的著作《关于两大世界体系——托勒密学说与哥白尼学说的对话》(Dialogo...sopra&i&due&Massirni&Sistemi&del&Mondo;Tolemaico,e&Copernrcano,1632)中借辛普利丘(Simplicio)之口将亚里士多德学派&形容为头脑简单之徒,这倒未免有些夸张。
亚里士多德一托勒密学说的世界观包含地球中心说和透明天体说;哥自尼学说的世界观包含日心说和行星绕轨运行说,这两派的斗争是17世纪最著名的思想论争之一。整个17世纪,在华耶稣会士都被迫采取一种折中的立场,他们试图接受伽利略的发现和其他的日心学说,同时又死抱不放亚里士多德一托勒密学说对宇宙的阐释。
在华适应政策的创始者利玛窦神父并不是一位专业的天文学家,但他曾在赫赫有名的耶稣会罗马学院(Collegium&Romanum)学习,师从欧洲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克拉维乌斯(&Christoph&Clavius[Klau],S.J.,)。此人曾主持监督修订格里高利历的最后计算工作,声望很高⑨。在伽利略发明并使用望远镜获得有关行星的著名发现时,他和克拉维乌斯已经结下了20多年的友谊。1&61&0年,当伽利略告知克拉维乌斯他的这些发现后,克拉维乌斯和他的接班人——耶稣会罗马学院的数学教授格林贝尔格(&Christoph&Grienberg-er,S.J.,)验证了伽利略的发现。
由于伽利略的发现得到了克拉维乌斯在这一领域无可争议的权威支持,伽利略本人于1611年受到了耶稣会罗马学院的正式会见,学院还特意为他组织了一次教会要人参加的会议。克拉维乌斯接受了伽利略的发现,并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不过他还不太情愿舍弃“地心说”。然而,有证据表明,克拉维乌斯晚年的地心说信念有所动摇。当伽利略开始公开攻击亚里士多德一托勒密学说的观点并支持哥白尼学说后,他被彻底卷进了凭他自己的专长难以驾驭的宇宙暂学和神学之争中。1&6&1&2年克拉维乌斯死后,伽利略失去了他在教会中最主要的支持者。1&6&1&6年,伽利略提倡的日心说被判为谬误。1633年对他进行了审判和公开宣判。
对那些活跃在欧洲天文学第一线、知晓该领域新发现的耶稣会数学家来说,形势逐渐变得越来越不利。教会1&6&1&6年和1&633年的裁决限制中国和其他地区的耶稣会士使用“日心说”理论来解释天文现象。而事实上,天文现象却越来越需要从“日心说”中寻找合理解释。耶稣会士因此向中国人介绍了第谷(&Tycho&Brahe,&)的理论作为一种折中的方法。第谷的理论保留了亚里士多德一托勒密学说中地球在宇宙中心、太阳绕地球旋转的观点,不过又认为其他行星并不是绕地球旋转,而是绕太阳旋转。第谷的学说并不尽如人意,而哥白尼的名字和观点也偶尔会出现在耶稣会士在华的著述中。直到1670年,哥白尼的理论才由一位在华耶稣会士作了彻底的解释。因此,17世纪在华耶稣会士对天文学的介绍逐渐由保守却又相对开明转为过时而又不合逻辑。
耶稣会天文学家为中国带去了预报日月食的高超技术,日月食的预报对中国朝廷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此外,他们还带去了对欧几里德几何学的清晰说明,以及将其运用到天体运行研究中的方法;用经纬线划分地球的概念;制造精密仪器的技术,包括望远镜的制造技术⑩。但是除了以上这些积极贡献,耶稣会士也为中国带去了一个有局限性的“地心说”宇宙观。它认为天球是一个透明的同心固体球体,这和中国本土的“宣夜”说宇宙观念相矛盾。
“宣夜”说认为天体是在虚空的空间中悬浮的,不认为宇宙是固定盼。所以尽管耶稣会士带去了高超的技术,同时却也带去了一种落后的宇宙理论。当时的欧洲人已经开始摈弃这种理论,转而接受哥白尼的“日心说’’,“日心说”认为太阳的行星在虚空的空间中运转,宇宙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这在某些方面与中国的“宣夜”理论惊人地相似。
追于教皇的判决,耶稣会士在天文学领域的表现我们暂且不提,17世纪生半叶他们介绍到中国的物质世界理论也被认为是彻头彻尾属于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耶稣会士的这些著作中有大量系统的逻辑学论证,并依赖传统的权威,缺乏实验研究,不运用数学手段来乐解自然。他们的著作体现了一种自然科学观,这和当时仍统治着欧洲学术界的方法十分相似,然而这些传统的方法也越来越遭到强调实验和数学方法的新科学提倡者的批评。
在自然科学以外的领域,耶稣会士在17世纪各基督教派别中率先挣脱亚里士多德学说。在利玛窦的著作中,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传统十分明显。广为流传的他关于友谊的论文《交友论》(&Deamicitia)就是仿照西塞罗的拉丁体裁所写的。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坚持的优雅的文学语言和有说服力的修辞技巧在中国文人中获得了很好的反响,而利玛窦的著作中也处处体现了这两大原则。问答体是自哲学家柏拉图时代以来人们就广为喜爱的经典写作范例。很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都拥护柏拉图,反对亚里士多德。《天主实义》是利玛窦一部相当重要的作品,它由一位中国文人和一位基督教哲学家的对话组成。问答体是人们喜爱的一种“辩论性陈述”的文学形式。有入指出,伽利略支持哥白尼学说、抨击亚里士多德学说的著名问答体文章《关于两大世界体系——托勒密学说与哥白尼学说的对话》比利玛窦的《天主实义》晚了30年左右。全部优质商家
[美]孟德卫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字数:450000
开本:大32开
装帧:平装
好评率:100%共有条评价
由""销售和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502 Bad Gateway
502 Bad Gateway当前位置:
>>>(20分)下图为非洲安哥拉的区域图。安哥拉全境大部分都是高原,尤..
(20分)下图为非洲安哥拉的区域图。安哥拉全境大部分都是高原,尤其是中部地区海拔更高,年均温在22℃左右,素有“春天国度”的美誉。(1)分析安哥拉中部地区“春天国度”美誉的由来。(6分)(2)比较①②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成因。(8分)(3)分析图中本格拉附近海区成为非洲著名渔场的原因。(6分)
题型:综合读图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安哥拉中部地区纬度低,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四季如春。(6分)(2)①地降水量小于②地。(2分)&&①地盛行东南信风,且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干燥;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②地夏半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多。(6分)(3)本格拉沿岸地区由于受东南风的影响,沿岸表层海水形成离岸流,从而导致底层冷海水上泛,底层海水矿物质上升,浮游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和生长,吸引鱼类聚集,形成渔场。(6分)试题分析:(1)读图,由经纬度判断,安哥拉位于低纬度区,纬度低,位于热带,冬季不冷。境内大部分是高原,海拔高,夏季不热。所以气温年较差小,四季如春。有“春天国度”的美誉。(2)①地降水量小于②地。(2分)&读图分析,①、②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是①地纬度较高,离赤道较远,当地的冬季盛行东南信风,且从陆地吹向海洋,空气干燥。①离海岸近,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降水少。夏半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时间比②地短,所以降水少。②地离赤道近,夏半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间长,降水多。距海岸远,受寒流影响较小。(3)本格拉沿岸地区有本格拉寒流存在,本格拉寒流是受东南信风的影响,沿岸表层海水形成离岸流,被风吹走,从而导致底层冷海水上泛,底层海水矿物质上升,有利于浮游生物和藻类大量繁殖和生长,吸引鱼类聚集觅食,形成非洲著名的渔场。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0分)下图为非洲安哥拉的区域图。安哥拉全境大部分都是高原,尤..”主要考查你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区域的含义、特征及划分&&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区域的含义、特征及划分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1、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①政治地图 含义:全球政治区域划分和国际政治关系的地图。 内容:着重表示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管辖范围、国界和领土轮廓。 变化主要原因: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冲突和国际竞争。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争及其影响 大战原因:重新瓜分世界。 结果:协约国胜利;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匈牙利、芬兰、波兰等国家出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英法衰落;美国兴起。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德日意结成轴心国集团;苏、美、中、英、法组成反法西斯同盟获得胜利。 战后:英法严重削弱,德国分裂、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欧洲东部依附苏联、中西部依附美国,美苏由合作走向对抗,两极格局形成,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 2、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阵营从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分裂,到20世纪60年代末解体。 西方阵营出现分化,西欧、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减弱。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洲政治地图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分裂、苏联解体。 除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外,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3、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二战后总体是和平局面 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 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其内涵可以概括如下:区域的划分: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如通常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热量带;又可采用综合指标,如可以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一般来说,区域既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将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又可以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以把区域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区域的特点:区域的特点与区域的性质、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有关。(1)层次性,即区域之间是有等级差异的,图示如下:
(2)差异性,指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区域内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性越小。(3)整体性,即组成区域的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图示如下:(4)可变性,即区域范围、区域界线具有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如下:①界线的模糊性:有的区域有明确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②区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地表空间。③区划的角度、指标、目的不同,同一地表空间,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发现相似题
与“(20分)下图为非洲安哥拉的区域图。安哥拉全境大部分都是高原,尤..”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174972219081716302099042149292153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人类最早起源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