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面具下掩盖了多少不朽传奇3

三星堆文明:青铜面具下掩盖了多少不朽传奇?
浙江绍兴柯岩街道的项里村,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项羽宝藏的传说。项羽于江东起兵前夜在项里村埋下了12面金锣,而找到这12面金锣的关键就是破译村东草湾山上所刻神秘字符,破译了字符,就能找到宝藏。
曾有人开高价宣传掌握了宝藏的破译方法,也有人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12面金锣到底价值何许,埋藏何处,到现在还是一个迷……
一、开价150万元破解的神秘字符
2005年的夏天,浙江绍兴旅游局副局长鲁锡堂收到几封信,全是当地市、县有关领导转下来的,且都来自同一个人。该人在信中声称:谁给出150万元,他就马上解开项里村字符之谜,并宣称,并不是拿这150万给自己用,而是另有其他的用途。
为撩开神秘人的面纱,鲁锡堂根据信中提供的联系方式,与对方通过电话取得了联系。他觉得那个人说话一套一套的,似乎很精通某种古文化方面的知识,听起来挺像那么一回事儿。鲁锡堂说,除了他之外,市里还有不少人接触过这个“神秘人”,但他当时表示,暂时还不能透露有关“神秘人”的其他信息。
价值150万元的破解密码,将有关“神秘字符”真实性的传言摆在了桌面上,鲁锡堂认为,在事实未完全弄清之前,对任何结论都不能轻易否定。所以,“神秘人”的狂言,鲁锡堂以及绍兴县旅游局等有关部门都有所重视。
但鲁锡堂当时还说“不是说他要150万就给他150万,这要看是否能在里面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而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件事再也没有了下文。
如果只是破解字符就要150万,那这个字符下将隐藏着多么大的一笔宝藏呢?
草湾山位于绍兴著名风景区豆雾尖北麓,海拔约70米,东西长400余米,山西面是一座新修的项羽庙,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灌木林,所以虽然山脚下就是项里村,但村民很少上山。“项羽藏宝图”就在人迹罕至的草湾山一侧。
石头上的字符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字符所在的石块是一块不规则的五边形石头,呈拱形,青灰色,“爬”在山腰上,宛如一个巨大的龟背,大约长5米,最宽处约有3米,最窄处约有1.5米,石面上有淡淡的绿苔印。 所谓的“项羽藏宝图”,就是刻在这块大石上的印记,是用锋利的锐器所刻,深7~8厘米,宽约5厘米,所刻的笔画都是横和竖,方方正正,有的组成几个大小不等的矩形。字符样式古朴,不似篆文,也不似金文,整个图形不像是写的什么字,酷似房屋的平面图。随着时光的流逝,整个字符的表面已很粗糙,各个笔画的边角已变得光滑。
如果这“藏宝图”为项羽所留,那它至少存在了2000多年,为什么就没有人解开谜底呢?据当地村民介绍,草湾山上的神秘字符只是项羽所留“藏宝图”的一部分,当年项羽将“藏宝图”分开刻到了几块石头上,而想要真正破解这个“藏宝图”必须找到其他的“藏宝图”。然后将它们拼在一起,这样就能解开“藏宝图”的秘密了。如果真是这样,“藏宝图”到底是由几块组成的呢?项里村的村民无人知道。
据称,村里也有好事者曾去寻找过“藏宝图”的其他部分,但最终没有结果。目前惟一被发现的就只有草湾山上那一块。
那么,12面金锣又是怎么回事?
二、项羽起兵铸金锣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宿城区)人。自称“西楚霸王”,把梁楚九郡当成自己的领地,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早期,项羽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项梁被秦军杀死后,项羽带领起义的楚军继续反秦。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范增之言,放走了刘邦。最后,项羽被刘邦的大将韩信围于垓下,自刎于乌江。
据《史记·项羽本纪》上记载,项羽因叔父项梁犯命案,两人一同避难吴中,并曾有一段时间生活在会稽一带(即绍兴)。两人在项里村一带隐居,得当地村民庇护。此后他们暗中积聚力量,招兵买马,很快募集了8000江东子弟在附近练兵,铸12面金锣日夜操练。起兵前夜,项羽为报答村人,命士兵在山上连夜埋下12面金锣。
在绍兴当地新近出版的一套鉴湖系列丛书中,对项羽和项羽宝藏的传说更有详细记录,书中写道:“为了反秦,项羽与叔父项梁在项里一带召集旧贵族子弟8000余人,用12面金铜锣,鸣锣教战,习武练艺。这12面金铜锣精工细作,别具一格。分别用80%的黄金和20%的黄铜合铸,锣大如轮,声宏音清,背面铸有12生肖图,价格不菲。时间过得飞快,项羽要告别项里百姓了,他决定将12面金铜锣留给项里。于是命令士兵深夜在项里草湾山附近挖坑藏锣,然后又在草湾山上凿下了字符。如果谁能认得此字,便能找到那价值不菲的12面金铜锣。”
在绍兴县越国文化博物馆,《康熙会稽县志》上有一段文字记载:项梁、项籍杀会稽首殷通,举兵于会稽。这里所说的会稽就在绍兴附近,而项籍就是项羽本人。2000年前项羽和他叔叔项梁杀了会稽县首领殷通,起义造反。
村里几位老者说“项里村”的村名也是根据项羽而起的,不仅如此,项里村内还修建了一座项羽庙,当地百姓尊称他为项羽菩萨。据说这一习俗已延续了几百年。为项羽修庙,这在全国各地也是屈指可数的。种种迹象表明,项里村与西楚霸王项羽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
如果以上这些都是事实,那大若车轮的12只金锣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
1973年以来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战车,相当一部分战车车轮的直径在1.4米左右,如果说锣大如轮,那么项羽当年埋藏的十二面金锣,每一面金锣的直径也应该在1.4米左右,这么大尺寸的锣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比较少见的。
铜锣的中央部分略高,它的大小、厚薄与锣的面积比例,决定锣的音调的高低,低频锣发出的声音沉闷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当年项羽铸十二面金锣目的就是利用锣声操练军队,但是专家对于秦朝末年锣的制造水平产生了怀疑。
根据当时的工艺做到一米四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一个一米四的锣大概有一百五六十斤,如果仅靠当时的技术水平来完成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许多人以为铜锣是铸造出来的,其实铜锣原始的加工工艺是用铁锤敲出来的,现代化的生产普遍采用了空气锤,现在铜锣的直径最大可以加工到1.5米左右。专家认为秦代末年的加工工艺,锣的直径最多也不过七八十公分而已。
项羽埋藏十二面金锣这个传说最让现代专家怀疑的不是制作工艺,而是锣的含金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如果将红铜和锡按一定配方熔炼,就会得到响铜。闻名世界的曾侯已编钟就是用响铜铸造而成的。铜锣之所以能敲响,也是因为它是用铜和锡的合金加工而成的。祖传的铜锣的配方是铜占77.5%,锡占22.5%,这个配方一直延续至今。如果是80%的金加20%的铜,这个锣就不会响了,而且会特别软。
由于黄金的硬度很低,含金量达到80%,锣就敲不响了,它也就失去了练兵传递信号的作用。难道西楚霸王当年给项里村百姓留下的不是金锣,而是十二面直径不到1米的铜锣吗?
如果不是锣,那么当年项羽用什么指挥部队传递信号呢?中国古代有一个词,叫做击鼓鸣金。指挥部队的有两件信号型乐器,部队向前冲锋的时候是用鼓,撤退的时候是用金。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和考古发现,金指的是錞于。
在湖南省张家界博物馆,其镇馆之宝就是国家一级文物虎钮錞于。
这尊战国青铜錞于重4.4公斤,高42厘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呈椭圆柱型,中空。顶部中央铸有一只老虎,虎的耳目清晰,张口露齿。尾巴微翘,末端卷曲,造型栩栩如生。虎钮錞于的壁比较厚,敲击它时发出低沉的声音能传出很远的距离,项羽鸣金收兵敲击的就是錞于。
用于军乐的錞于
但是錞于和金锣两者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传说中项羽的藏宝是十二面金锣,而不是錞于呢?音乐研究所专家的一席话点破了其中的奥秘。
试想一下,当地老百姓没有考古知识,完全想象不到錞于会是什么东西?如果要让这个故事口口相传代代流传下去,就要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于是,讲故事的人就用另一个响器的名字代替了錞于,也就是锣。所以,传说中的锣指的是相当于锣的响器——錞于,而不是我们今天的锣。
这样的结果真的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假设西楚霸王项羽当年在草湾山埋了宝贝刻了藏宝图,那也不会是12面金锣,只能是12个青铜錞于,但这只是一个假设。
因此民间对于那张藏宝图的解释方法越来越多,有人也怀疑这不是一张完整的图,在山上还有另外一张或者几张,到底这图里还暗含有多少八卦玄机呢?
三、众说纷纭中的探宝解读
两千多年来,时时有人在山上发现该字符,但至今没有人能解开字符的含义。据说明末清初的绍兴著名学者张岱曾在草湾山一住数月,企图解开字符之谜,但终究未能如愿。张岱是明代的文学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晚年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张岱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他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这样一个有大学问、真见识的名家都未能解开字符的奥秘,可见其难度之高。
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藏,还是要回到历史去寻求答案。项羽到底有没有到过绍兴项里村呢?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描述:项梁(项羽叔父)杀人,与籍(项羽)避仇于吴中。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项里村的一些读过《史记》的村民解释说:“《史记》中提到秦始皇曾游历会稽,这个会稽就是我们旁边的会稽山,我们这个村离会稽山也就10几公里。既然《史记》中都提到项羽看到了秦始皇游历会稽山,那项羽在我们村生活过就是有可能的!”
但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教授却指出:“项羽不可能在绍兴项里村生活过。”葛教授介绍说:“《史记》中提到的‘会稽’指的并不是绍兴的会稽山,而是当时的‘会稽郡’,这个郡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分。”
但这也不足以否定项羽在项里村居住过的说法。葛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当时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避难‘吴中’,这个‘吴中’指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而苏州在战国时期是为楚国的属地,那里生活着很多楚国的旧部,所以作为楚国大将后代的项羽就在苏州地区避难。而且楚国的旧部在当时苏州地区还很有势力,他们多数都生活在城里,项羽和项梁为了招集起义军马,自然会跟他们在一起。也就是生活在苏州地区,跑到浙江项里村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去招兵买马是不可能的。”
由于神秘符号是基于民间传说推测出来的,专家认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有时候民间传说也能提供一个重要的线索,有时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只是需要适当的解读而已。
雾气缭绕的草湾山
根据宝藏图的字符,已经有人概括出几句话,将藏宝图的秘密破译了——“庙前庙后三角田头三眼桥头三岔路口有12面金铜锣”。那么这个地址具体在哪儿呢?有一个研究乡村项羽文化多年的村民到山上周边附近考察,最后做出判断,项羽当年埋藏的宝藏可能就在项里村村口的一口枯井下,但枯井早已被新修的水泥马路填平。
这个村民认为,破译句中的“庙前庙后”,就是说宝藏在项羽庙的前后;“三角田头”是在项羽庙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三角的田地;“三眼桥头”的位置起初难倒了他,在村附近找遍了,也没有发现有“三个眼”的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项里村的老者说,村头小河的项羽庙附近有一座3个桥洞的小桥,后来修路拆掉一个洞,于是,“三眼桥头”这句话也迎刃而解了——它就是现在项王庙旁边的只有两个桥洞的小石板桥,桥下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所说的“三岔路口”更好找,就是石板桥附近的一个三岔路,现在被修成了2米多宽的水泥路,贯穿整个村子。
他根据破译的词句,分析出藏宝地点是在村口水泥路的住宅区边上,但他一直也没有去实地挖宝。可能觉得自己只是推测,也没把握吧。不过当项里村的村民得知这个推测的地点后,也是不置可否。有一个村民说他家20世纪80年代在马路边上盖房子时,挖了一米多深的地基,也没有发现有什么金锣。
多少年来,项里村的村民不厌其烦地传说着“项羽宝藏”的故事,但是当“宝藏埋藏点”有了着落时,他们却不为所动,连“挖开马路看一看”的想法都没有。刻有神秘字符的石头依然在草湾山里安静的守候着,它守候着的可能不是一笔宝藏,但一定是有关宝藏的那一份神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大清后宫的正面与侧面
老梁说天下精彩点评
今日搜狐热点[转载]三星堆文明:青铜面具下掩盖了多少不朽传奇?(图)
   选自《绝版古国:神秘消失的古王国》,本文为“古蜀:青铜面具下的不朽传奇”,更多内容请关注图书~
  1929年清明季节,位于广汉三星堆月亮湾的川西平原上,月亮湾的农民燕道诚祖孙三人从自己的屋子里出来,打算在离家不远的林盘地沟边挖一个水坑,然后用水车把低洼处的水输送到高处灌溉。他们在春天的阳光下懒洋洋地走着,肩上扛着锄头,没有褪尽的寒气使他们不时掩紧胸口的衣服。
  这是三个普通的中国农民,他们不知道今天的劳动会惊醒沉睡数千年之久的古蜀文明,燕道诚之子燕青保是三个人中体力最好的,因此他在挖沟时格外卖力,锄头高高地举起来又重重地落下去。忽然,燕青保感觉握着锄柄的虎口和手指被震了一下,很硬。燕青保以为挖到了石头,因此并不在意,他改换位置又挖了一下,还是“砰”的一震,这一回他确信下面有一个什么东西了。他把锄头搁在一边,蹲下身子刨开泥土,出现在他面前的并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像磨盘一样的大石环。不过,这块大石环要比家里的石磨质地好得多,打磨得也十分精细。燕青保觉得奇怪,就叫父亲燕道诚和儿子过来看。他们用手摸了摸,又握住石环的边沿用力一掀。石环动了,下面呈现出一个长方形的神秘土坑,坑内堆满了许许多多色彩斑调的玉石器。历史必将记住这个伟大的日子和这几个伟大的农民,正是他们的辛勤劳作让古蜀国的辉煌历史开始展现在人民面前。
  在这一大坑的玉器面前,燕道诚一家先是目瞪口呆,接着马上意识到他们时来运转的日子到了。他们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环顾四周,见并没有人注意他们,马上将这些玉器掩埋起来。当夜,燕道诚一家五口趁夜深人静在原地挖掘出了壁、库、圭、圈、创、珠、斧、刀及玉石器半成品共400余件。其中以石壁最具特色。大的石壁直径达80厘米,小的直径仅有几厘米。当他们擦拭干净玉器上的泥土时,这些精妙的千年古物在灯下焕发出眩目的光辉。燕道诚一家在兴奋和不安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此后的一两年间,燕道诚又陆续在发现玉石器坑的附近作了一些小范围发掘工作。但是不久,燕青保和父亲燕道诚都突然得了一场大病,几乎是九死一生。他们由此认为这是神灵对燕家的惩罚,古人留下的宝藏不是随便可以挖掘的。因此他们停止了进一步掘宝的计划,并把这批意外之财分送给了亲朋邻里,以期“破财免灾”。
  这些让人惊叹的玉器流传出去后,马上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1934年3月初,华西大学博物馆科学发掘队前来发掘遗址,由于时局动乱,发掘工作,只进行了10天便告结束,共获得各种玉、石、陶器600多件。
  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再次发掘,前后共出土了1000多件美妙绝伦的珍贵文物!出土文物之多,价值之高,引起了世界轰动。这些遗址被称为“三星堆文明”,经考证,三星堆文物属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三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人们开始惊叹,蚕丛和鱼凫真的存在!古蜀国真的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明!
三星堆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青铜面具。这些青铜面具,几乎全是粗眉毛、大眼睛、高鼻梁、阔扁嘴,没有下颏,表情似笑非笑,似怒非怒。仔细观察这些青铜面具,两只耳朵上各有一个小孔。这种面具的脸型与现代当地人大相径庭。它代表了什么?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三星堆的神奇不仅仅在于它的文明高度发达。更为惊讶的是,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还出现了以吨来计的象牙。象牙原本盛产在印度和孟加拉,但是在三四千年的中土蜀国,竟然出现了大象的踪迹,如果不是象群真的在巴蜀古国生活过,就从另一个方面提示了古蜀国对外交通的极其发达。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
  在三星堆文物中还出土有金杖、青铜神树等精美的文物,这些文物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这是否暗示了中国古文明与世界其他古文明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坑中出土了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已经有了印度洋作为钱币使用的海贝,实在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且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之一,在世界文化遗产中也应属于顶尖级别的范畴。
随着一大批精美、神秘的珍稀文物将辉煌的古蜀文明真实而又匪夷所思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连串历史之谜也接踵而来。三星堆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是哪个年代留下的?从规模来看,三星堆无疑曾是古蜀国的国都,那么,这里为何被废弃了呢?
  神秘的三星堆古蜀国是怎样消失的?为何如此之多的礼器被深埋地下几千年呢?目前学术界较为流行是洪水惹的祸,部分专家认为包括三星堆遗址在内的成都平原古城群均兴建于距今三四千年前。当时的气候处于全球性突变气候期,以持续性干燥、伴以突发性洪水为主要特征。成都平原古城群处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两大地貌单元接合部,多条河流出山生成多合冲积扇平原,平原上的河流具有易徙的天然性质。从发掘资料看出,在三星堆附近发现的一层20-50厘米厚的淤泥,且文化层被破坏,被认为是三星堆遭受洪灾的一项重要证据。或许,几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成都平原大雨倾盆,一连数十天的狂风暴雨引发了洪水,当洪水冲破古蜀人居住的古城时,蜀民们四处逃散。一部分蜀民被洪水无情的吞噬,另一部分有幸存活了下来,为了躲避洪水,从而迁居它方。
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地处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博物馆于是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落成开放。
  也有人认为三星堆古蜀国不是灭亡于洪水,而是毁于地震。有专家称在三星堆附近发现的淤泥,只在一个狭窄的层面存在,而其他地方的文化层都还存在,不可能是大规模的洪水。日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汶川、茂县损失惨重,但成都平原却安然无恙,所以周边发生地震引发洪水让三星堆遭受灭顶之灾的可能性很小。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灼伤痕迹,充分说明以前曾经发生过火灾。而且在几千年前,古人生活在木结构的房屋中,地震后诱发火灾十分容易。李白的《蜀道难》中有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的情形与地震类似,可以作为佐证。
  也有人认为三星堆古蜀国的灭亡是因为战争导致。在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和圜底釜。而尖底杯等曾在商代早、中期大量流行于鄂西地区,是早期巴人所使用的典型陶器。三星堆文化最强盛时,古蜀国人的生活中心在成都平原,川东长江沿岸和鄂西地区的势力很弱。此时的鄂西,一支以使用尖底杯和圜底釜为代表的文化发展壮大,这就是早期的巴人。渐渐地,巴人将三星堆的势力挤出了鄂西地区。在三星堆文化末期,不知何故,巴人突然放弃了鄂西这块生长已久的故土,沿长江举族西迁,用武力占据了成都平原,古蜀国人被驱逐,三星堆古蜀国文明从此消亡。
揭开古蜀国谜团的钥匙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和我们不断开玩笑,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寻找的古蜀国存在证据竟被几个挖水沟的农民找到。更让世人惊诧不已的是,在三星堆文明被发现之后不到一百年,几位民工竟然又在无意间发现了三星堆文明的继任者——金沙文明!
  日下午的晚些时候,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村外一块高洼不平、乱石四散的工地上,几十名民工正随一台先进的现代化挖掘机挖掘一条壕沟。就在挖掘机伸出的巨手将紧攥的一大堆泥土向壕沟外抛撒开来的时候,负责运土的一名民工突然发现一些破碎的陶瓷残片,细心的他慢慢试着扒开泥土,果然,一个精美的铜像出现在眼前,消息传开后,几个民工很快从一堆新鲜的泥土中翻出了十几件石人、玉人、铜人、铜牛头、玉镯、玉璧等精美的古器物。
  当晚,考古专家初步鉴定,这处工地为一处极具研究和考古价值的遗址。第二天上午,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进驻现场,对挖出来的浮土进行翻查,并开始着手考古发掘工作。很快,他们就从遗址中清理出珍贵文物多达1000余件,当金沙遗址第一批文物从泥土中被发掘清理出来时,考古学家们就不约而同地惊叹:它们跟三星堆器物简直太相像了。专家们立刻意识到,它和三星堆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是民工在开挖蜀风花园大街工地时首先发现的。
在金沙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小立人是金沙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而当年在三星堆出土过一个相差悬殊的青铜大立人它们的造型极其相似,同样的长衣,同样的姿态,空空的手中似乎都握着什么东西。在金沙遗址还发现了一些青铜神鸟,它们和三星堆神树上的挂件极为相似。专家们研究出土文物后发现,金沙遗址的出土器物在造型风格和纹饰特征方面与三星堆的器物基本一致。只是,金沙遗址的金器、玉器的制作水平分析,已明显比三星堆时期成熟高超。金沙遗址的年代又略晚于三星堆遗址,这种种迹象都表明,三星堆文明因某种特殊的原因从广汉突然消亡后,迁徙到了以金沙为中心的宽阔地带,并在此延续和发展。
  不论这种猜想是否准确,金沙遗址的出土终于解开了一个巨大的疑惑。古蜀国在三星堆突然消亡以后,它并没有从这块土地上“蒸发”,而是悄然迁徙到了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继续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发生发展着。并在这片富饶却相对中原文明独立的土地上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文明体系,直到被来自西北强悍的秦人灭掉。
购书链接:
  绝版古国: 
  绝版文明: 
  在推出“历史密码”丛书时候,我发现很多朋友对于古文明、宝藏、陵墓、古国等比较感兴趣,因此,在精心收集了大量资料情况下,用了一年多时间最终完成了“绝版文化”丛书,分别为:
绝版古国:神秘消失的古国
绝版文明:废墟掩盖的文明
绝版宝藏:
绝版王陵:探秘帝王的地宫
  这4本书陆续在博客上推出,请广大博友多多支持。也请有关网站尊重作者知识产权,为经本人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博客内的文章。
相关博文:
更多阅读见新浪读书: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三星堆文明:青铜面具下掩盖了多少不朽传奇?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核心提示:浙江绍兴柯岩街道的项里村,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项羽宝藏的传说。项羽于江东起兵前夜在项里村埋下了12面金锣,而找到这12面金锣的关键就是破译村东草湾山上所刻神秘字符,破译了字符,就能找到宝藏。
曾有人开高价宣传掌握了宝藏的破译方法,也有人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读方式,12面金锣到底价值何许,埋藏何处,到现在还是一个迷……
一、开价150万元破解的神秘字符
2005年的夏天,浙江绍兴旅游局副局长鲁锡堂收到几封信,全是当地市、县有关领导转下来的,且都来自同一个人。该人在信中声称:谁给出150万元,他就马上解开项里村字符之谜,并宣称,并不是拿这150万给自己用,而是另有其他的用途。
为撩开神秘人的面纱,鲁锡堂根据信中提供的联系方式,与对方通过电话取得了联系。他觉得那个人说话一套一套的,似乎很精通某种古文化方面的知识,听起来挺像那么一回事儿。鲁锡堂说,除了他之外,市里还有不少人接触过这个"神秘人",但他当时表示,暂时还不能透露有关"神秘人"的其他信息。
价值150万元的破解密码,将有关"神秘字符"真实性的传言摆在了桌面上,鲁锡堂认为,在事实未完全弄清之前,对任何结论都不能轻易否定。所以,"神秘人"的狂言,鲁锡堂以及绍兴县旅游局等有关部门都有所重视。
但鲁锡堂当时还说"不是说他要150万就给他150万,这要看是否能在里面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而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件事再也没有了下文。
如果只是破解字符就要150万,那这个字符下将隐藏着多么大的一笔宝藏呢?
草湾山位于绍兴著名风景区豆雾尖北麓,海拔约70米,东西长400余米,山西面是一座新修的项羽庙,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灌木林,所以虽然山脚下就是项里村,但村民很少上山。"项羽藏宝图"就在人迹罕至的草湾山一侧。
石头上的字符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字符所在的石块是一块不规则的五边形石头,呈拱形,青灰色,"爬"在山腰上,宛如一个巨大的龟背,大约长5米,最宽处约有3米,最窄处约有1.5米,石面上有淡淡的绿苔印。 所谓的"项羽藏宝图",就是刻在这块大石上的印记,是用锋利的锐器所刻,深7~8厘米,宽约5厘米,所刻的笔画都是横和竖,方方正正,有的组成几个大小不等的矩形。字符样式古朴,不似篆文,也不似金文,整个图形不像是写的什么字,酷似房屋的平面图。随着时光的流逝,整个字符的表面已很粗糙,各个笔画的边角已变得光滑。
如果这"藏宝图"为项羽所留,那它至少存在了2000多年,为什么就没有人解开谜底呢?据当地村民介绍,草湾山上的神秘字符只是项羽所留"藏宝图"的一部分,当年项羽将"藏宝图"分开刻到了几块石头上,而想要真正破解这个"藏宝图"必须找到其他的"藏宝图"。然后将它们拼在一起,这样就能解开"藏宝图"的秘密了。如果真是这样,"藏宝图"到底是由几块组成的呢?项里村的村民无人知道。
据称,村里也有好事者曾去寻找过"藏宝图"的其他部分,但最终没有结果。目前惟一被发现的就只有草湾山上那一块。
那么,12面金锣又是怎么回事?
二、项羽起兵铸金锣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宿城区)人。自称"西楚霸王",把梁楚九郡当成自己的领地,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早期,项羽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项梁被秦军杀死后,项羽带领起义的楚军继续反秦。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亚父"范增之言,放走了刘邦。最后,项羽被刘邦的大将韩信围于垓下,自刎于乌江。
据《史记·项羽本纪》上记载,项羽因叔父项梁犯命案,两人一同避难吴中,并曾有一段时间生活在会稽一带(即绍兴)。两人在项里村一带隐居,得当地村民庇护。此后他们暗中积聚力量,招兵买马,很快募集了8000江东子弟在附近练兵,铸12面金锣日夜操练。起兵前夜,项羽为报答村人,命士兵在山上连夜埋下12面金锣。
在绍兴当地新近出版的一套鉴湖系列丛书中,对项羽和项羽宝藏的传说更有详细记录,书中写道:"为了反秦,项羽与叔父项梁在项里一带召集旧贵族子弟8000余人,用12面金铜锣,鸣锣教战,习武练艺。这12面金铜锣精工细作,别具一格。分别用80%的黄金和20%的黄铜合铸,锣大如轮,声宏音清,背面铸有12生肖图,价格不菲。时间过得飞快,项羽要告别项里百姓了,他决定将12面金铜锣留给项里。于是命令士兵深夜在项里草湾山附近挖坑藏锣,然后又在草湾山上凿下了字符。如果谁能认得此字,便能找到那价值不菲的12面金铜锣。"
在绍兴县越国文化博物馆,《康熙会稽县志》上有一段文字记载:项梁、项籍杀会稽首殷通,举兵于会稽。这里所说的会稽就在绍兴附近,而项籍就是项羽本人。2000年前项羽和他叔叔项梁杀了会稽县首领殷通,起义造反。
村里几位老者说"项里村"的村名也是根据项羽而起的,不仅如此,项里村内还修建了一座项羽庙,当地百姓尊称他为项羽菩萨。据说这一习俗已延续了几百年。为项羽修庙,这在全国各地也是屈指可数的。种种迹象表明,项里村与西楚霸王项羽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联系。
如果以上这些都是事实,那大若车轮的12只金锣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呢?
1973年以来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战车,相当一部分战车车轮的直径在1.4米左右,如果说锣大如轮,那么项羽当年埋藏的十二面金锣,每一面金锣的直径也应该在1.4米左右,这么大尺寸的锣即使是在今天也是比较少见的。
铜锣的中央部分略高,它的大小、厚薄与锣的面积比例,决定锣的音调的高低,低频锣发出的声音沉闷可以传播很远的距离,当年项羽铸十二面金锣目的就是利用锣声操练军队,但是专家对于秦朝末年锣的制造水平产生了怀疑。
根据当时的工艺做到一米四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一个一米四的锣大概有一百五六十斤,如果仅靠当时的技术水平来完成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许多人以为铜锣是铸造出来的,其实铜锣原始的加工工艺是用铁锤敲出来的,现代化的生产普遍采用了空气锤,现在铜锣的直径最大可以加工到1.5米左右。专家认为秦代末年的加工工艺,锣的直径最多也不过七八十公分而已。
项羽埋藏十二面金锣这个传说最让现代专家怀疑的不是制作工艺,而是锣的含金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如果将红铜和锡按一定配方熔炼,就会得到响铜。闻名世界的曾侯已编钟就是用响铜铸造而成的。铜锣之所以能敲响,也是因为它是用铜和锡的合金加工而成的。祖传的铜锣的配方是铜占77.5%,锡占22.5%,这个配方一直延续至今。如果是80%的金加20%的铜,这个锣就不会响了,而且会特别软。
由于黄金的硬度很低,含金量达到80%,锣就敲不响了,它也就失去了练兵传递信号的作用。难道西楚霸王当年给项里村百姓留下的不是金锣,而是十二面直径不到1米的铜锣吗?
如果不是锣,那么当年项羽用什么指挥部队传递信号呢?中国古代有一个词,叫做击鼓鸣金。指挥部队的有两件信号型乐器,部队向前冲锋的时候是用鼓,撤退的时候是用金。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和考古发现,金指的是錞于。
在湖南省张家界博物馆,其镇馆之宝就是国家一级文物虎钮錞于。
这尊战国青铜錞于重4.4公斤,高42厘米,椭圆盘首,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缩,呈椭圆柱型,中空。顶部中央铸有一只老虎,虎的耳目清晰,张口露齿。尾巴微翘,末端卷曲,造型栩栩如生。虎钮錞于的壁比较厚,敲击它时发出低沉的声音能传出很远的距离,项羽鸣金收兵敲击的就是錞于。
但是錞于和金锣两者之间相差十万八千里,为什么传说中项羽的藏宝是十二面金锣,而不是錞于呢?音乐研究所专家的一席话点破了其中的奥秘。
试想一下,当地老百姓没有考古知识,完全想象不到錞于会是什么东西?如果要让这个故事口口相传代代流传下去,就要有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于是,讲故事的人就用另一个响器的名字代替了錞于,也就是锣。所以,传说中的锣指的是相当于锣的响器--錞于,而不是我们今天的锣。
这样的结果真的有些出乎意料之外,假设西楚霸王项羽当年在草湾山埋了宝贝刻了藏宝图,那也不会是12面金锣,只能是12个青铜錞于,但这只是一个假设。
因此民间对于那张藏宝图的解释方法越来越多,有人也怀疑这不是一张完整的图,在山上还有另外一张或者几张,到底这图里还暗含有多少八卦玄机呢?
三、众说纷纭中的探宝解读
两千多年来,时时有人在山上发现该字符,但至今没有人能解开字符的含义。据说明末清初的绍兴著名学者张岱曾在草湾山一住数月,企图解开字符之谜,但终究未能如愿。张岱是明代的文学家,他出身仕宦家庭,晚年却穷困潦倒,避居山中,仍然坚持著述。张岱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他爱好广泛,颇具审美情趣。喜欢游山逛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既懂音乐,又谙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相当深厚;喜欢收藏,鉴赏水平很高;精通戏曲,编导评论都要求至善至美。这样一个有大学问、真见识的名家都未能解开字符的奥秘,可见其难度之高。
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藏,还是要回到历史去寻求答案。项羽到底有没有到过绍兴项里村呢?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描述:项梁(项羽叔父)杀人,与籍(项羽)避仇于吴中。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项里村的一些读过《史记》的村民解释说:"《史记》中提到秦始皇曾游历会稽,这个会稽就是我们旁边的会稽山,我们这个村离会稽山也就10几公里。既然《史记》中都提到项羽看到了秦始皇游历会稽山,那项羽在我们村生活过就是有可能的!"
但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教授却指出:"项羽不可能在绍兴项里村生活过。"葛教授介绍说:"《史记》中提到的'会稽'指的并不是绍兴的会稽山,而是当时的'会稽郡',这个郡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分。"
但这也不足以否定项羽在项里村居住过的说法。葛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当时项羽跟随其叔父项梁避难'吴中',这个'吴中'指今天的江苏苏州一带。而苏州在战国时期是为楚国的属地,那里生活着很多楚国的旧部,所以作为楚国大将后代的项羽就在苏州地区避难。而且楚国的旧部在当时苏州地区还很有势力,他们多数都生活在城里,项羽和项梁为了招集起义军马,自然会跟他们在一起。也就是生活在苏州地区,跑到浙江项里村那个偏僻的小山村去招兵买马是不可能的。"
由于神秘符号是基于民间传说推测出来的,专家认为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是有时候民间传说也能提供一个重要的线索,有时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只是需要适当的解读而已。
雾气缭绕的草湾山
根据宝藏图的字符,已经有人概括出几句话,将藏宝图的秘密破译了--"庙前庙后三角田头三眼桥头三岔路口有12面金铜锣"。那么这个地址具体在哪儿呢?有一个研究乡村项羽文化多年的村民到山上周边附近考察,最后做出判断,项羽当年埋藏的宝藏可能就在项里村村口的一口枯井下,但枯井早已被新修的水泥马路填平。
这个村民认为,破译句中的"庙前庙后",就是说宝藏在项羽庙的前后;"三角田头"是在项羽庙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三角的田地;"三眼桥头"的位置起初难倒了他,在村附近找遍了,也没有发现有"三个眼"的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项里村的老者说,村头小河的项羽庙附近有一座3个桥洞的小桥,后来修路拆掉一个洞,于是,"三眼桥头"这句话也迎刃而解了--它就是现在项王庙旁边的只有两个桥洞的小石板桥,桥下是清澈见底的小河流。所说的"三岔路口"更好找,就是石板桥附近的一个三岔路,现在被修成了2米多宽的水泥路,贯穿整个村子。
他根据破译的词句,分析出藏宝地点是在村口水泥路的住宅区边上,但他一直也没有去实地挖宝。可能觉得自己只是推测,也没把握吧。不过当项里村的村民得知这个推测的地点后,也是不置可否。有一个村民说他家20世纪80年代在马路边上盖房子时,挖了一米多深的地基,也没有发现有什么金锣。
多少年来,项里村的村民不厌其烦地传说着"项羽宝藏"的故事,但是当"宝藏埋藏点"有了着落时,他们却不为所动,连"挖开马路看一看"的想法都没有。刻有神秘字符的石头依然在草湾山里安静的守候着,它守候着的可能不是一笔宝藏,但一定是有关宝藏的那一份神秘。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770561',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朽传奇光翼进阶数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