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能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人才吗

宗庆后曝猛料:施一公请辞清华副校长是因还不起房贷
&施一公有两个小孩,都在上学,一年要花60万,施一公自己还在北京贷款买房,需要还房贷,小孩上学费用,加上家庭日常开销,清华这点薪水远远不能解决生活所需,房贷都到了还不起的地步。&
宗庆后曝猛料:施一公请辞清华副校长是还不起房贷
周末,去听了一个2018全球CEO发展大会,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曝了一个猛料。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之所以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主要还是因为收入太少。就是这位学科领军人物,清华大学每年给48万年薪。但是施一公有两个小孩,都在上学,一年要花60万,施一公自己还在北京贷款买房,需要还房贷,小孩上学费用,加上家庭日常开销,清华这点薪水远远不能解决生活所需,房贷都到了还不起的地步。所以他来到了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到底给多少钱,宗庆后没有透露。不过作为一所特批的民办大学,肯定是不缺钱的。很多国内商界大佬都纷纷认捐,像万达王健林、腾讯马化腾、龙湖地产吴亚军、高瓴资本张磊、北极光风投创始人邓锋、海康威视龚虹嘉、香港嘉里集团的郭氏基金会等,都给西湖大学捐款不少。光敦和基金会就支助3亿元人民币。另外,杭州市政府还给西湖大学筹建的四位学科带头人每个项目提供1亿的扶持资金,支配权全在这几个学科带头人。
所以可以肯定,施一公离开清华到西湖大学,钱的问题基本不是问题了。当然,作为一位科学家,我们不能光以钱的多少来衡量,但是,科学家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首批国家特聘专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国家每年给个48万,实在有点寒碜了吧?又不是国家给不起这个钱,现在房价这么高,这点钱怎么让人家过上体面一点的生活?
今天之所以谈施一公这件事,主要还是想说说中兴被禁引发的对中国科研体制的思考。我们在怒斥美帝的刁难和不道德的同时,一定要好好思考我们自己存在什么问题?光靠胡锡进这种口炮党有意义吗?光靠喊&以战止战&、&奉陪到底&、&打到中美不做生意&这种空话气话有何意义?像那种嘴上喊着今夜我是中兴人,手上抱着苹果手机,有个屁用!!
在反思中兴这件事情上,我们千万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以前所有核心设备都靠进口,现在发现容易被人卡死,又走向全面封闭和全面自主。强调自力更生,强调自主创新,强调掌握核心科技,这些都没有错,但是我们搞自主创新不能闭关锁国,不能走向封闭,而是要打开心扉,更多地向他国学习,才能真正走向自强。只有不断开放,不断走出去跟别人做生意,才能学人所长。现在的舆论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一会鼓吹开放,一会又主张全部自主,这是要出大问题的。
中国为何能搞导弹核弹?因为我们用了钱学森钱三强等这批留学海外的人才,这些民国之前出国留学的人物,大多具有开放的胸襟,所以才能取得如此成绩。正如任正非所言:不开放就是死亡,如果我们不向美国人民学习他们的伟大,我们就永远战胜不了美国。
好在这话是任正非说的,他创办的华为,让这句话说得很有底气,也很有说服力,要不是别人说的,又会被很多喷子骂作&汉奸&了。
落后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落后了,还很封闭,搞得全世界都是敌人。这世界当然奉行丛林法则,当然只有胜者才能制定规则,这虽然不公平,但是你要强大起来,首先需要参与和适应这套规则,在现有规则范围内作生意和买卖,等慢慢积累了资本,慢慢强大了,有了叫板的实力了,才有资格参与新规则的制定。
对于中兴这件事,与其浪费口舌说人家的不是,还是自己多解决一点自身的问题吧!无论是科研体制、知识产权保护、整个社会氛围等,都存在很多问题。一个靠搞房地产就能拥有巨额财富,一个靠唱几首歌就可以赚取几百万,一个连最顶尖的首席科学家都难以生存的经济体,难道不是中间出了什么问题?
下面摘录6年前任正非接受采访的一些观点,现在看来简直是先见之明!
请特别注意他说的这句话:&我们不能有狭隘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害死我们。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赚钱,是要拿下上甘岭。拿不下上甘岭,拿下华尔街也行。我们不要狭隘,我们做操作系统,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样的道理。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而不是断了我们的粮食。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
这是一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话:华为做自己的芯片,做自己的操作系统,但还是要花大价钱买别人的芯片和系统,为什么?因为别人先进。那为什么又要自己研发呢?因为自己研发,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如果没有自己的研发和可替代产品,你使用别人产品的权利可能都没有。目前的中兴就是这种情况。
任正非:如果我们不学习美国的伟大,就永远战胜不了他们
当年的&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中,能笑傲江湖的唯有华为一家。其中原因有很多,不可否认的是,任正非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无论你是否认可华为的企业文化,华为一直在突破自我,挑战极限。任正非的讲话非常坦率与实在,而且富有洞察力。
本文为任正非与2012实验室和科技人员的对话。在这个全民反思为什么缺芯的时刻,这份对话实录值得一读。
真正的出路:重读任正非2012实验室讲话
任正非:首先,我不是专家,和专家沟通我本来就有压力,可能你们提到的很多敏感问题我都回答不清楚,那么我回答不清楚的就叫下面谁来替我回答。现在咱们开始开会,看看大家怎么说法,怎么开法,听听大家的。
没有产权保护,创新的冲动就会受抑制
提问:您刚刚讲的一个主题是&创新&,我们都知道,我们中国直到现在还没有产生一个诺贝尔奖,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看看,咱们华为怎么样来&创新&,想听听您的观点,为什么我们中国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诺贝尔奖,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任正非:香港,我认为是藏龙卧虎的地方,香港很多人从欧美留学回来主要就集中在教书了,所以香港的教育质量很好。我多次跟广东政府讲,要允许香港的学校来内地、广东腹地创办学校,把他们的师资能量释放一下。
我先不讲诺贝尔奖的获得,重要的是怎么能创造对人类的价值。中国创造不了价值是因为缺少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产权保护制度。在硅谷,大家拼命的加班,说不定一夜暴富了。我有一个好朋友,当年我去美国的时候,他的公司比我们还大,他抱着这个一夜暴富的想法,二十多年也没暴富。像他一样的千百万人,有可能就这样为人类社会奋斗毕生,也有可能会挤压某一个人成功,那就是乔布斯,那就是Facebook。也就是说财产保护制度,让大家看到了 &一夜暴富&的可能性。没有产权保护,创新的冲动就会受抑制。
第二个,中国缺少宽容,人家又没危害你,你干嘛这么关注人家。你们看,现在网上,有些人都往优秀的人身上吐口水,那优秀的人敢优秀吗?我们没有清晰的产权保护制度,没有一个宽容的精神,所以中国在&创新&问题上是有障碍的。大家也知道Facebook这个东西,它能出现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个东西要是在中国出现的话,它有可能被拷贝抄袭多遍,不要说原创人会被抛弃,连最先的抄袭者也会家破人亡,被抛弃了。
在美国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你是不能抄的,你抄了就罚你几十亿美金。这么严格的保护制度,谁都知道不能随便侵犯他人。实际上保护知识产权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别人用来打压我们的手段,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几十年、上百年后我们国家的科技就有希望了。但是科技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问题,一个理论的突破,构成社会价值贡献需要二三十年。
雅各布突破CDMA的时候是60年代,是我们搞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一看到高通赚钱了,就感慨怎么我们不是高通呢?二三十年前我们还在搞&文攻武卫&,文革那个时候,还觉得谁读书、谁愚蠢,所以我们今天把心平静下来,踏踏实实做点事,也可能四五十年以后我们就有希望了。但是我们现在平静不下来。为什么呢?幸好你是香港的大学教授而不是中国内地的大学教授,否则你要比论文数量,你又产不出这么多来,就只能去抄,你去抄论文还有什么诺贝尔奖呢?不可能嘛,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学术环境。
对未来的投资不能手软
提问: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靠知识产权保护和风险投资。现在我们看到芯片的投资资金量越来越大,可是我们过去的芯片投资主要靠产品线,产品线当前盈利的压力特别大,所以在短期看不到明显收益的芯片投资越来越犹豫,请问任总在这方面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指导,我们在没有风险投资的情况下,怎样来平衡这个长期投资和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
任正非:如果在短期投资和长期利益上没有看得很清楚的人,实际上他就不是将军。将军就要有战略意识,没有战略意识怎么叫将军呢?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又要讲到耗散结构,华为公司实际上是处在一个相对较好的时期,要加大投入,把这些优势耗散掉,形成新的优势。整个社会都在衰退,经济可能会循环衰退,我们虽然跟自己过去相比下降了,但和旁边相比,活得很滋润,我们今年的纯利会到20-30亿美金。因此,对未来的投资不能手软。不敢用钱是我们缺少领袖,缺少将军,缺少对未来的战略。
华为能从当年三十门四十门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商走到今天,没有将军的长远眼光我们就不能走到今天。为什么我们后继就产生不了将军呢?是文化机制问题,考核机制问题。所以我们这次在广州召开的组织结构改革会上吵了一下午。胡厚崑最后说了一句话:我们的利益机制要从&授予&改成&获取&,授予就是我们上面来评,该你多少钱该他多少钱,大家都希望多拿钱。
以后我们改成&获取&、&分享&。就是我们整个考核机制要倒过来,以利益为中心。为什么我们机关这么庞大,是因为机关来分钱,机关先给自己留一块,自己发的好好的,工资也涨的好好的,剩下的让阿富汗的弟兄们分,结果他们也拿不到多少。那这样的话,就是一种不能鼓励产生英雄的机制,不能产生战略的机制,所以我们现在要调整过来。
在调整的这个过渡时期,我们呼唤更多有战略眼光的人走到管理岗位上来。我们看问题要长远,我们今天就是来赌博,赌博就是战略眼光。我们赌什么呢,赌管道会像太平洋一样粗。
我们要做到太平洋的流量体系,有没有可能做到?我就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空中客车和波音的的竞争,波音就假定了这个世界是个网络型的世界,点到点的飞行,这样就不需要枢纽中转就可以直达这个小城市,因此波音没有做大客机,波音在小的点对点上改进,点对点的飞行。而空中客车假定是&枢纽&型,到法兰克福先坐大飞机,再转小飞机,所以三百人的飞机就首先问世了。
我们今天就要假设未来的架构是什么样的架构?如果我们假设都不清楚,我们对未来就是一个赌博,就是赌这个带宽是多少。我们没有先进武器,拿大刀长矛去砍飞毛腿是砍不掉的,我们需要有东西去对付他。我们不指望都有英明领袖,我们是共同来推动大家都有战略眼光。
断了粮食,用备份系统
提问:当前在终端OS领域,Android、iOS、Windows Phone 8三足鼎立,形成了各自的生态圈,留给其他终端OS的机会窗已经很小,请问公司对终端操作系统有何期望和要求?
任正非:如果说这三个操作系统都给华为一个平等权利,那我们的操作系统是不需要的。为什么不可以用别人的优势呢?微软的总裁、思科的CEO和我聊天的时候,他们都说害怕华为站起来,举起世界的旗帜反垄断。我给他们说我才不反垄断,我左手打着微软的伞,右手打着CISCO的伞,你们卖高价,我只要卖低一点,也能赚大把的钱。我为什么一定要把伞拿掉,让太阳晒在我脑袋上,脑袋上流着汗,把地上的小草都滋润起来,小草用低价格和我竞争,打得我头破血流。
我们现在做终端操作系统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如果他们突然断了我们的粮食,Android 系统不给我用了,Windows Phone 8系统也不给我用了,我们是不是就傻了?同样的,我们在做高端芯片的时候,我并没有反对你们买美国的高端芯片。我认为你们要尽可能的用他们的高端芯片,好好的理解它。只有他们不卖给我们的时候,我们的东西稍微差一点,也要凑合能用上去。
我们不能有狭隘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害死我们。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赚钱,是要拿下上甘岭。拿不下上甘岭,拿下华尔街也行。我们不要狭隘,我们做操作系统,和做高端芯片是一样的道理。主要是让别人允许我们用,而不是断了我们的粮食。断了我们粮食的时候,备份系统要能用得上。
封闭系统必然要死亡的
提问:过去几年我们在产品线做无线网络芯片做的还是不错的,后续的发展趋势是我们的一些主力产品都要使用自研的芯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就会遇到竞合的压力&&
任正非:何庭波翻译一下,我没听懂。
何庭波:就是说如果用了我们的芯片,就不用供应商的芯片了,供应商就给我们施加供货压力。
任正非:我刚才已经讲,我们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还是要用供应商的芯片,主要还是和供应商合作,甚至优先使用它们的芯片。我们的高端芯片主要是容灾用。低端芯片哪个用哪个不用这是一个重大的策略问题,我建议大家要好好商量研究。你刚才讲的我们不用供应商的系统,就可能是我们建立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封闭系统必然要能量耗尽,要死亡的。我们刚讲人力资源封闭系统,能量耗尽,一定要死亡的,技术系统也不能做封闭系统。怎么科学合理地去平衡这个世界呢?这是一个很难的题目,我不能一句话给你讲明。
我们可能坚持做几十年都不用 但是还得做
提问:首先就是海思的定位问题,我们做技术的都有一种自恋情节,认为做的都是关键技术,都是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但是也有很多声音说,海思就是给公司降低成本的。我们下面的兄弟确实都很辛苦,产品线对成本的要求都非常高,经常为了一点点的成本大家加班加得很辛苦,我们挣的每一分都是辛苦钱。请问任总,公司对海思的定位是怎么样?
任正非:公司运转是依靠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商业模式,一个轮子是技术创新。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技术创新的轮子。
对海思的定位,它肯定是一个重要的体系,但是你的自恋情节不能取,我刚开始来就说闭合系统,如果海思有自恋,要求做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用,不用的话就不光荣,那就是一个闭合系统。我们总有一天能量耗尽,就会死亡,所以我们要做开放系统。你的系统可能被放弃,但并不影响你个人的成就。这就是人力资源政策要跟上来的问题。
我们先排除政治观念,讲一下这个问题,比如我们国家的高铁。中国自己也生产高铁,株洲机车厂是当时最先进的国产厂。当时高铁投标的时候,株洲没中标,都是西方国家,比如德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合资工厂中标。
株洲曾经是我们国家最强的机车厂,而德国、法国、日本都是找差一些的机车厂合资,合资厂吃得肥肥的,结果株洲也没有吃亏。这就是铁道部处理的艺术水平了。铁道部是怎么做的?为什么株洲没有叫苦?把你们合资企业赚的钱都给株洲,进行技术研究,我总有一天会用你的。到现在已经确定下来,250公里的高铁,株洲可以投标了。
我们在价值平衡上,即使做成功了暂时没有用,还要继续做下去。但是如果个人感到没希望了,可以通过循环流动,流动到其他部门,换新人再来上。我们可能坚持做几十年都不用,但是还得做,一旦公司出现战略性的漏洞,我们不是几百亿美金的损失,而是几千亿美金的损失。我们公司今天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这些财富可能就是因为那一个点,让别人卡住,最后死掉。
所以,可能几十年还得在这个地方奋斗,这个岗位、这个项目是不能撤掉的,但是人员可以流动的。少林寺还可以有CEO,和尚也可以云游的,但是庙需要定在那里,这是公司的战略旗帜,不能动掉的。
再比如说你知不知道什么时候打核战争?现在没有,那就应该停下来核的研究吗?你说我们的核科学产生了多少科学家,你看那些功勋一大排一大排都是。不要说邓稼先,活着的也还有很多,但什么时候甩过原子弹呀?所以海思一定要从战略上认识它的战略地位。
我也说两句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如果您不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发表评论。)*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发表须知:一、用户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包括但不限于、等规定,审慎、合法地利用伊妃(E-file)平台发表言论、作品。二、用户的言论、行为若涉嫌违法或侵权,用户可能被强制承担因该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全部法律责任。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伊妃(E-file)运营方有义务提供用户资料,有义务和权利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各种必要措施。三、伊妃(E-file)中心授权网络法律专业研究服务机构“”为用户及客户提供包括免费咨询在内的全方位的法律支持。&
关注公众号,即可收藏国家种苗网手机版
主办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有林场和林木种苗工作总站
运营:国家种苗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邮政编码:100714
E-MAIL:cnzhongmiao&126.com(请用@替换&)
京ICP备号-3
基于理论和技术构建华为CEO答任正非:为什么我们不招诺贝尔奖获得者而
最近,华为总裁任正非以总裁办【号电子邮件的方式,发出了一份邮件。具体的内容不得而知。但是,华为轮值CEO郭平在这封邮件上加的按语,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这封邮件应该是关于华为人事的。当然,CEO郭平给这封邮件上加的按语,却是引起了一场大讨论。
(华为轮值CEO郭平)
第一条:找人要主动,不能让电脑当面试官
这一点大家争议都不大。毕竟,如果光靠电脑上看阅历,就能找到人才,那确实是笑话。真正的人才一般都是靠主动去挖掘的。
第二条:招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不如招青年才俊
郭平指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再次作出重大贡献的概率小于1%,而华为未来是要进入“无人区”,依靠的应该是庞大的潮气蓬勃的青年才俊。
话说,郭平此话,也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大家的争议主要就在于,拿过诺贝尔奖的人到底应该不应该招。
当然,像居里夫人,爱因斯坦这种,肯定是要招的。但是像某些70几岁才回国,还要娶个20几岁小姑娘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到底该不该招,很多人就不愿意了。
小兵我个人认为,招人的话,还是应该多招青年才俊。就小兵个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生活中绝大多数所谓技术大拿,不排除个别例子,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很多人都是靠着名气过活,每天发表各种言论,但是真正的有本事的,干事的,一般都是年轻人。
我们以曾经在华为待过的副总裁李一男为例。
李一男1993年加入华为,2天就成为华为工程师,半个月成为主工程师,2年后成为华为总工,1997年,加入华为4年不到的时间就成为了华为副总裁。
这应当就是华为重用年轻人最好的例子。只要你有能力,能出成绩,哪怕你再年轻,唯才是举。
相反,假如你失去了活力,想要在华为养老,那对不起,功劳再大,也要拿着钱离开。当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人表示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或者想轻松一点而主动离职。
不得不说,华为这种重年轻人,轻名人的风格,还是相当受年轻人喜欢的。
被需要的感觉,你值得拥有
【今日福利】一分钟教你学会把妹绝技
你看出来了吗?实在看不出来的话—
打开微信,关注微信号:jnh911(&长按可复制),即可收到教程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人口只有一个深圳 澳大利亚星空为何闪耀着13颗诺贝尔奖巨星_凤凰商业
人口只有一个深圳 澳大利亚星空为何闪耀着13颗诺贝尔奖巨星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澳大利亚,悉尼,日】华为以&探索之光&为主题举办了亚太创新日,围绕探索未来话题,来自产业、学术、政府、研究机构相关代表分享了应对未来发展的探索和创新。华为携
得益于南太平洋纯净的空气,澳大利亚除了考拉和袋鼠,还有世界上最绚丽的星空。位于澳大利亚中部沙漠的艾尔斯岩,是一个拥有五亿年历史的红色巨型岩石,在红土中心的广阔沙漠里观察璀璨银河,其梦幻程度可媲美梵高的名作《星空》。梵高作品《星空》艾尔斯岩的星空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人在仰望天空,他们才有希望。的确,澳大利亚从不缺仰望星空、探索未来的科学家。布莱恩&保罗&施密特(Brian Paul Schmidt)就是一位因为&仰望星空&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他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斯特罗姆勒山天文台天体物理学家。布莱恩&保罗&施密特认为, 星空正在不断远离我们,终有一天会永远消失。1000亿年以后,除了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所有星系都将消散,人们看到的宇宙将空无一物。1998年,他所带领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红移超新星&搜索小组发现了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的证据,证实了这一推论,并因此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人口2400万却孕育了13位诺奖得主澳大利亚至今已有13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类的生理学或医学奖(7位)、物理学奖(4位)、化学奖(1位),另外还有1位文学奖。要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在2016年1月底,才刚刚过2400万。2400万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一个上海市的人口。深圳市统计局公布的深圳常住人口是1000万,但是,深圳商报此前报道,深圳的流动人口是1500万。流动人口难以精确统计,如果把流动人口算上,站在深圳1996.85平方公里地界上的人,可能比761.79万平方公里的澳大利亚的人口数量还多,澳大利亚的面积是深圳面积的3812倍,如此算来,澳大利亚的人真的是&少得可怜&。澳大利亚一个人口小国,拿诺贝尔奖的速度,如同其美丽的天空,是令人惊叹的!我们先看看,澳大利亚的科学家还获得了一些什么诺贝尔奖吧:1945年,霍华德&沃尔特&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由于研发出新药盘尼西林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弗洛里先在阿德莱德大学研读医学,后取得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927年又在剑桥大学获得PhD学位。192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后,并未临床应用。1939年,弗洛里和鲍利斯&钱恩提纯了青霉素,1941年成功地使用于病人。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为此,弗莱明、弗洛里、钱恩三人共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盘尼西林是改变医学史的发明!当你在医院百无聊赖地挂吊瓶的时候,可以想想澳大利亚这位颜值颇高的科学家。弗兰克&麦克法兰&波内特(Frank MacFarlane Burnet)与彼得&梅达沃一起,揭示了器官移植排斥的免疫学性质,为临床器官移植奠定了基础,1960年,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另外,波内特还提出了克隆选择理论。2005年,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与罗宾&沃伦博士(Dr J Robin Warren)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主要成就是证明了幽门螺旋杆菌是造成大多数胃溃疡和胃炎的原因。抗生素的治疗方法也被证明能够根治胃溃疡等疾病。而在此重大发现之前,医学界都认为胃溃疡主要是由于压力,刺激性食物和胃酸过多所引起的。幽门螺杆菌及其作用的发现,被誉为是消化病学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的革命。澳大利亚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秘密对于一个以农业、旅游业、矿产资源出口为主的国家来说,澳大利亚为何会有这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值得有13.68亿人(2014年)的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和探索。华为在一直在低调地向各种力量学习,比如此前交数十亿美元学费向IBM等西方大公司学管理。在澳大利亚的铁矿石通过远洋货轮,源源不断地向中国输送过来之时,华为却非常渴望发现澳大利亚的智慧之光,11月2日&3日在悉尼举行的华为亚太创新日,是华为在寻求创新的路径,同时也值得外界关注,因为科技创新并无界限之分。如何让产、学、政、研形成合力,在全世界生产出一批批&最强大脑&, 激发出刺破未来的智慧之光?华为希望和行业精英、学者、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讨如何通过ICT产业的技术创新以及生态创新,从产、学、政、研四个方面寻找&探索未来&的高效机制。澳大利亚的科研突破能力为何这么强?诺贝尔奖纷纷落向澳大利亚,是偶然还是必然?以追求原始性科技创新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做的。对科研的投入,各国政府也都是不吝重金。来自一篇学术论文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联邦和各州政府对科研进行了&巨额投入&,2011年至2012年度政府关于科研的投资高达94亿澳元(490亿人民币)。490亿是不是&巨额投入&?据2015年11月发布的《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3万亿,科研经费投入,还是逐年增加的。1、战略与投入都不是问题,关键是科研体系的效率。我们来看看澳大利亚的国家创新体系。还记得弗洛里吗?他是和美军签订了盘尼西林生产合同的。澳大利亚的科研创新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商业化属性,让科研真正&有用&,让科研成果能够转化到市场,而不仅仅是为项目评审而科研。澳大利亚政府主导构建了科研机构(主要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研究中心&,了解市场需求,开展基于需求的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科学家在前沿的自由探索、私营企业的开发逐利策略、政府的长期战略目标和研究型创业型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使得相关创新各方能够有机结合和高效互动,有力地推动创新体系的演进。2、钱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分钱, 如何提高钱的效率。科研经费如何避免&撒胡椒面&?澳大利亚的科研经费分配,建立了类似企业财务的预算、核算体系,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科研经费进行分配。绩效评估的核心是讲效益,所以澳大利亚的ERA ( Excellence in Research for Australia) 科研绩效评估,除了最后形成的专利外,项目成果转化成商业应用的收入被作为重要指标。ERA对所有公立大学进行评估,但并不分析该大学的整体业绩,而比较各学科和专业在澳大利亚和国际上的地位。科研项目转化为商业收入越高的科研机构,将分配到更多的经费。EAR的科研绩效的评估策略,实际上是运用企业财务管理的方式,对资源(科研经费)进行高效配置和精细化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及产出效率。澳大利亚的科研经费分配方式,促使大学去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最后的成果能够被用于企业生产。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本如果是由学校支付,商业化运作成功后,其收益的三分之一属于学校,三分之一由研究人员所在机构支配,其余三分之一作为奖励支付给科研人员本人。崇尚学术自由,& 并将学术研究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才能赋予学术发展以勃勃的生机。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上,医学之神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奖章铭文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中国是需要爱因斯坦,还是比尔&盖茨?学界一直诟病中国的科研项目,过于急功近利,过于市场化和产品化,没人愿意做难以产生效益的基础科学研究。矛盾的是,中国的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却非常低,仅10%。科研最根本目的在于应用。澳大利亚的科研评估体系,至少在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转化方面值得借鉴。任何成功的背后,原因都不会只有一个。澳大利亚科研体系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几点,但还有两个&过时的&数据是值得回味的。1、通过高比例的税收减免,2010年澳大利亚对企业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国际排名第一。2、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高度集中于世界一流大学,英国《泰晤士报》2010 年世界大学排名的前100 名中,美国的大学有32 所,英国有19 所,澳大利亚有7 所,排名世界第三。开放式创新让澳大利亚科研爆发小宇宙最后,还有一个现象,也是不得不说的。澳大利亚的科研体系是非常开放的。这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大多都是牛津、剑桥等世界级名校的归国博士。他们是真正打开了封闭系统,吸收了宇宙能量,回到澳大利亚后,又爆发了自己的小宇宙。中华儿女遍布世界级名校,如何让他们回到祖国,给他们创造一个高效的、激励强劲的科研生态呢?澳大利亚科技创新动能的源头又在哪里呢?在亚太创新日上,除探索ICT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外,《Cultivating Global Talent》(培养全球科技能人)和《DrivingFuture Growth Through Innovation》(创新驱动未来增长)被作为重要议题。悉尼委员会CEOTim Williams以及悉尼大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Archie James Johnston做了主题演讲和论坛发言。悉尼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智库,为政府的科技创新出谋划策,而悉尼大学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是名声显赫。悉尼大学培养的人才有几大改变世界的发明:1 、WI-FI 发明者,John O' Sullivan博士毕业于悉尼大学。在2013年专利过期之前,全球每年以10亿计的带WIFI功能的电子设备都需向他付专利费。2、飞机黑匣子发明者David Warren是悉尼大学的毕业生。3、人工耳蜗发明者Graeme Clark教授,毕业于悉尼大学医学院,后来成为一名医生。上世纪60年代,亲眼见证了父亲深受耳聋之苦后,Graeme Clark开始研究人工耳蜗的可能性,终于在1978年实施了第一例人工耳蜗手术。发明改变了的生活,同时也创造了财富。悉尼大学也是全澳拥有最多亿万富翁毕业生的大学。华为一直坚持开放式创新,华为创新研究计划(Huawei InnovationResearch Program,简称HIRP),面向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前沿科研项目进行合作及资助。目前,HIRP已与曼彻斯特大学合作研究石墨烯,与剑桥开展光电研究,与加州伯克利大学开展人工智能研究&&在多个技术领域提出了诸多创新,有些已应用到产品中。日总理宣布科技创新是澳大利亚国家发展战略核心,并投资11亿澳元用于国家创新和科学计划(NISA),NISA负责人亚太创新日大会期间由于在中国访问无法出席,还特别准备了一段2分钟的视频用于会议开场。华为主动参与到全球的科研创新过程中,推动科研成果的产品应用转化;提升科研资金使用效率;打开封闭系统学习先进的科研体系经验。亚太创新日的运作模式及HIRP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责任编辑:李艺基 PSY021]
责任编辑:李艺基 PSY02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