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导弹直升飞机怎么画的as导弹怎么用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25 / 36 页
关于导弹家族纵横谈
“山毛榉”防空导弹
6c4cffcbee6ff4.jpg (117.79 KB, 下载次数: 7)
12:10 上传
& && & 有关俄罗 斯“山毛榉”防空导弹的消息不绝于耳。先是2005年秋在土耳其国际武器展上,俄罗斯推出的改进型“山毛榉M1-2”型防空导弹系统吸引了众多的参观者。接着是俄罗斯加里宁机械制造厂为白俄罗斯改进现役30套“山毛榉”防空导弹系统的计划按期完成。随后是2005年年底,埃及国防部宣布,埃陆军装备的SA-6型野战防空导弹将在俄罗斯技术专家帮助下进行现代化改进,按照埃俄两国签订的合同规定,改进的目标是要达到“山毛榉M1-2”的水平。而芬兰已把获得的18套“山毛榉M1”改进成了“山毛榉M1-2”。继而是最近,俄国防产品出口公司再次向中东推介“山毛榉”,引起了美国和以色列等国的关注和不快。“山毛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防空导弹呢?
& && & 俄罗斯防空导弹名播世界。S-75“德维纳”、S-125“伯朝拉”、S-200B“安加拉”、2K12“立方体”等第二代防空导弹曾在中东、印支、非洲等地区的局部战争中立下战功,其优越的战术技术性能在战场条件下得到了有力的展示。尤其是2K12“立方体”(美国代号SA-6,即“萨姆6”,北约称“有利”),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防空战士用它击落一架美军F-117型“夜鹰”隐形战斗机,让美国惊痛,举世轰动。
& && & “山毛榉”导弹代号9K37,北约称SA-17“灰熊”,俄罗斯叫“山毛榉M1/M2”,就是打下“夜鹰”的那种2K12“立方体”防空导弹的改进型,后者美国代号SA-11(“萨姆11”),北约称“牛虻”。人们乍瞧见9K37“山毛榉”,外形毫无时尚可言,近乎老旧,4枚9K37型导弹赤裸裸地装到发射车上,不单没有发射箱呵护,更不可能采用新潮的垂直发射技术。然而兵器不可仅凭貌相,它的战斗爆发力会让人震惊,就像武神手中的棍棒虽不见锋刃,却有非凡的杀伤力。
UDDT03.jpg (53.76 KB, 下载次数: 6)
12:10 上传
& && & “山毛榉”是俄罗斯的一种新型防空导弹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空导弹之一,由俄“金刚石-安泰”防空武器装备公司研制并生产。它可同时拦截6个目标,制导12枚导弹,最大马赫数4。它采用4联装车载发射,机动性强,可在5分钟之内展开全套系统。它自1995年进入俄陆军防空导弹旅服役,用于替换早先的SA-11“牛虻”。
& && & “山毛榉”属俄罗斯第三代防空导弹系统,而今世界上其他国家还无相同类型的导弹。它与S-300、“雷神M1”、“通古斯卡M1”等齐名。同2K12“立方体”防空导弹系统相比,“山毛榉”的作战性能有了大的提升。现今引起国际传媒聚焦的“山毛榉”是其改进型“山毛榉M1”和“山毛榉M1-2”。它们具有在敌方电子干扰和火力拦截条件下打击现代化高机动航空器和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及战术空射型导弹的能力,能在复杂的电子对抗条件下为作战部队提供可靠的防空掩护。“山毛榉”给人带来了新的防空理念,它可在发射架的高低射界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发射导弹对付所有的目标;能对付20公里距离内的反辐射导弹。“山毛榉M1-2”型防空导弹很有可能担负S-400多层防空系统的中程防御任务。
& && & “灰熊”行动起来像一个车队,由指挥车、目标搜索雷达车、照射和导弹制导雷达车、自行式火力单元车、自行式装填发射车和导弹等几部分组成。车辆有轮式和履式两个系列,前者长21米,宽3米,高3.8米,作战重量25吨;后者长8米,宽3.3米,高3.8米,作战重量30吨。指挥车对空情进行分析,控制和监视各火力单元,为单个发射车指示和分配目标;依靠无线电拉杆天线和电线进行通信,最多可跟踪60个目标,指示36个目标,控制6个发射点,反应时间为2秒。
b696d8cadf.jpg (53.85 KB, 下载次数: 5)
12:10 上传
& && & 多功能相控阵目标搜索雷达系统车进行目标探测、敌我识别和目标的搜索、跟踪、分类,为指挥车提供空情图,依靠无线电拉杆天线和电线进行通信。该雷达的搜索范围为方位角360°(机扫)、高低角50°(电扫),最大探测距离160公里,扫描周期为1转/4.5~6秒。雷达车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前者长21米,宽3.3米,高3.8米,作战重量30吨;后者长8米,宽3.3米,高3.8米,作战重量35吨。
& && & 照射和导弹制导雷达车使用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天线进行工作。该天线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能,装在一根高21米的伸缩桅杆顶部。照射和导弹制导雷达进行目标搜索和跟踪、目标分类与空情分析。在系统作战模式下,该雷达的任务是照射目标并把弹道修正指令传输给飞行中的导弹。雷达的通信依靠无线电拉杆天线和电线来实现。雷达的搜索和跟踪区域可达640°,搜索距离120公里,跟踪范围为方位角±60°、高低角-5到+85°,通道数目在搜索时为10个,在发射时为4个。雷达车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前者长21米,宽3米,高3.8米,作战重量30吨;后者长8米,宽3.3米,高3.8米,作战重量36吨。
.jpg (38.74 KB, 下载次数: 5)
12:10 上传
& && & 自行履带式火力单元车既可以在目标指示模式下,使用连指挥车,与装填发射车一起,作为SA-17系统的一部分进行作战,也可以作为独立的火力单元与装填发射车一起使用,还可以根据授权保护某一设施,使用自备的车载抗干扰电子相控阵雷达单独作战。自备雷达可进行目标搜索、跟踪和敌我识别,并能进行目标分类和空情分析。不过,该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目标照射,通过无线电传输导弹弹道制导修正,并控制装填发射车。安装在车后部的转台式发射装置上共有4枚待发导弹。相控阵雷达以一定的仰角装在转台组件的头部。通过无线电拉杆天线和电线进行通信。该车长8米,宽3.3米,高3.8米,作战重量35吨,其搜索和跟踪区域为640°,搜索距离为120公里,跟踪范围为方位角±60°、高低角-5到+85°,可用通道数目在搜索和跟踪模式时为10个,在发射模式时为4个,展开时间20秒,作战反应时间5秒。
& && & 自行式装填发射车用于贮存、运输并在必要时发射SA-17导弹。它在外观上与自行式火力单元相似,但没有装在发射装置转台前部的雷达组件上。装填发射车除了有4枚待发导弹外,另有4枚导弹,分两对装在装填装置转台的两侧。这4枚导弹既可用于本身的导弹装填,也可用于自行式火力单元的导弹装填。装填发射车本身的装填时间为15分钟,为自行式火力单元的装填时间为13分钟。该车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类型,前者长21米,宽3米,高3.8米,作战重量35吨;后者长8米,宽3.3米,高3.8米,作战重量38吨。
9b56dab09fa93e8.jpg (104.67 KB, 下载次数: 5)
12:10 上传
& && & SA-17导弹看起来好像是R-37空空导弹的加大型。它采用半主动雷达末段寻的导引头,可进行惯性中段制导和数据传输弹道修正。动力装置为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1200米/秒。另外,俄罗斯还可能在研制一种带三角翼的导弹型号,以在攻击目标时提高导弹的机动性。“山毛榉M1-2”发射的9M317型导弹长5.5米,弹径0.4米,发射重量710到720公斤,高爆破片战斗部重50到70公斤,采用雷达近炸和触发引信。该弹的最大机动过载为30G,最大有效射程40到50公里,最小有效射程2.5到3公里,最大有效高度22到24公里,最小有效高度10到15米,最大目标速度为1200米/秒(临近目标)或300到400米/秒(离去目标)。“山毛榉M1-2”保持了“山毛榉”导弹结构体系的主要特点,将目标通道的数量提高了好几倍,因而可对抗大规模现代武器的空中袭击和导弹攻击。
& && & 一个典型的SA-17导弹团包括一个配备指挥车和目标搜索雷达车的指挥班,两个II型连队(每个连队有一辆照射和导弹制导雷达车、两辆发射装填车)和4个I型连队(每个连队有一辆自行式火力单元车和一辆发射装填车)。一个SA-17导弹团一般可同时攻击12到24个目标。导弹团的最大行军速度为70公里/小时。I型连队在进行自主作战时,可同时攻击4个目标,发射方向的地形容许高度为2米,反应时间为4秒,单车发射速率1枚/4秒,准备时间在行军状态为5分钟,位置移动后为20秒。II型连队在进行自主作战时,可同时攻击4个目标,发射方向的地形容许高度为20米,反应时间为8到10秒,单车发射速率为1枚/4秒,从行军状态展开的准备时间为10到15分钟。
583.jpg (39.5 KB, 下载次数: 5)
12:10 上传
“山毛榉M1-2”发展有国土防空型和舰载型。俄空军装备的“山毛榉M1-2”是将两部4联装发射架安装在同一个拖车平台上,既可节约成本,还利于增强防空火力网。为了提高对低空目标的捕捉能力,它采用了“长颈鹿”雷达,就是把跟踪雷达安装在液压驱动的22米高的桅杆上的雷达。这种雷达通常与发射车配合使用,可为系统的8枚导弹指引目标。空军型“山毛榉”防空导弹将采用新型电子设备。导弹飞行轨迹能在齐射后根据空中情况及时校正,可轻松摧毁来袭的弹道导弹目标。新舰载防空型“山毛榉”导弹也在研发中,有可能采用垂直导弹发射架。出口型“山毛榉”不再叫“乌拉尔”,统一用“山毛榉M1-2”的名称。
「好文!打赏鼓励」
专题:空舰导弹
& && & 就反舰能力的建设、而言。不外乎有两种选择,
& && & 一是发展远程超音速舰射反舰导弹,这以苏俄为代表;
& && & 二是以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代表的空射反舰导弹。俄制的“日炙”超音速反舰导弹和法制的“飞鱼”空射反舰导弹就是这两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作品。
& && & 空舰导弹的结构类似空地导弹,动力装置多用火箭发动机,少数用空气喷气发动机制导系统常用寻的制导或复合制导。射程在数十到数百千米之内,战斗部主要用普通装药比较来说。
& && & 空舰导弹通常从被攻击舰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能够对目标进行多次攻击;
& && & 其次,载机可同时发射多枚导弹从不同方向接近目标,造成舰载防空系统饱和;
& && & 第三,载机速度要比目标大得多,攻击持续时间短。导弹末段转为水平飞行。
& && & 从低空接近舰船,易于取得攻击的突然性和时效性空舰导弹在海湾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没有装备先进防空系统的中小型舰艇。在受到机载空舰导弹的攻击时,很难有生存的机会。尽管从有了“飞鱼”的马岛战争之后,世界各国就从未停止过用于降低反舰导弹命中率的舰上各种雷达与光电传感器、自动武器、电子干扰机和诱饵的研制与部署也许。
& && & 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决定海上作战能力大小的不单单是舰队。大量的支援战斗机及其所搭载的远程反舰导弹也是对对手最为实质的威胁。
& && &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海鸥”和AS-15T等轻型直升机载反舰导弹的出现。近乎将在七八十年代最为抢手的带有一定进攻火力却疏于防空的小型护卫舰送上不归路同样的原因,在岛屿、石油钻井平台、河流三角洲等地带附近执行沿海作战任务时。凭借能够对目标进行早期探测、识别并在需要时将其击毁或击沉的本领,载有导弹的直升机亦无疑是理想武器的选择。
1.jpg (327.74 KB, 下载次数: 5)
10:18 上传
一.欧美反舰导弹
& & “鱼叉”与“飞鱼”—美法的经典之作& &
& && & “鱼叉”空舰导弹&&“鱼叉”导弹系列是世界上装备量最大的反舰导弹。美国有200多艘、世界上有30个国家和地区近200艘水面舰队艇均装载了舰射“鱼叉”导弹,而配备空射“鱼叉”导弹的载机多达4000架。目前,各型“鱼叉”在全世界的装备量达1万多枚,占世界中近程反舰导弹市场30%的份额。“鱼叉”导弹有空射、舰射和潜射型。空射型代号为AGM-84A,是麦道导弹系统公司根据美国海军的要求而研制的全天候高亚音速掠海飞行的空舰导弹。1971年美国海军与麦道公司签订了研制合同。1977年3月完成了作战鉴定试验,并开始生产,1978年服役。
& && & 美国海军的“鱼叉”挂在P-3“奥利安”海上巡逻机、S-3“北欧海盗”反潜机以及A—6和F/A—18攻击机上。最有名的空射平台是美国空军的B-52轰炸机,它的外挂架能携带8—12枚“鱼叉”。
& && & “鱼叉”型号众多,性能不断改进,但气动外形、弹体结构基本一致。导弹的直径为343毫米,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弹翼与尾翼呈X-X配置。“鱼叉”导弹动力装置由小型涡喷发动机与固体助推器组成,埋入式进气道设在导弹腹部两弹翼之间。典型型号射程130千米。导弹飞行中段由惯导系统与高度表控制,飞行姿态由数字计划机/自动驾驶仪控制。即使导弹发射方向与目标方向不一致(偏差小于90°),惯导系统仍能控制导弹转向目标。末制导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可在全天候条件下探测到大型舰艇,甚至快艇这样的小型目标。“鱼叉”采用230千克重半穿甲战斗部,装药量90千克。战斗部有良好的防跳弹性能,能以7°的俯冲角从甲板或船舷穿入舰体内,由触发延时引信(即引信加上定时机构,可以延时几毫秒到几小时后才音爆炸弹。延时装置可以采用机械和电子钟表原理,也可以燃烧延时药盘实现)引爆。此外,它还配有近炸引信,即使没有直接命中,也能靠引爆后的高压热气流和破片重创目标。
& && & 20多年来的战场应用表明,“鱼叉”导弹是世界上最有效的空舰导弹,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灵活反应能力,战场利用率也很高。
2.jpg (57.97 KB, 下载次数: 7)
10:18 上传
2-1.jpg (125.3 KB, 下载次数: 10)
10:18 上传
& &“飞鱼”空舰导弹&&法国的“飞鱼”是第二代空舰导弹的典型代表,在英阿马岛战争中一举成名。“飞鱼”导弹于1968年开始研制。舰载型MM-38于1972年开始服役,装备法国和英国的巡逻艇、护卫舰。AM-39“飞鱼”空舰导弹是MM-38的后继型,一架直升机可以携带2枚“飞鱼”。AM-39的外形与MM—38基本相似,采用正常式气动布局。弹体呈圆柱形,头部为尖卵形。弹体可分为5个舱段:导引头舱,内装A1JAC主动雷达导引头;制导舱,内装计算机、雷达高度表、惯性平台和热电池;战斗部舱,内装半穿甲战斗部和触发延时引信;发动机舱,内装主发动机和助推器;控制舱,内装飞行控制设备。导弹弹长4.69米,弹径350毫米,翼展1100毫米,巡航速度M0.93,巡航高度15米。载机发射高度50-10000米,正负30°扇面角发射,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动力装置采用一台环形固体火箭助推器和一台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导弹采用了反舰导弹传统的制导系统,其中包括飞行中段的惯性导航系统,用于掠海飞行的雷达高度表和末段的雷达导引头。AM-39的射程达75千米。
& && & 法国是反舰导弹的出口大国。机载型AM-39“飞鱼”总产量的90%用于出口。“飞鱼”与美国的“鱼叉”合计占世界反舰导弹生产和出口量的60%。
3.jpg (235.08 KB, 下载次数: 5)
10:18 上传
二.&&独树一帜的俄罗斯空舰导弹
& && & “白蛉”E反舰导弹&&俄罗斯的“白蛉”超音速反舰导弹又名3M80,分空舰型(Kh—41)和舰舰型(SS-N-22“日炙”)两种。“白蛉”由俄罗斯彩虹设计局研制,1984年定型,出口型称为3M80E或“白蛉”-E。空舰型主要装备苏-30和苏—33战斗机。
& && & “白蛉”-E采用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末段飞行速度达2800千米/小时,射程为120千米。导弹采用惯性中段制导+主动/被动雷达导引头。弹尾有4片控制舵面,由连接无线电高度表的自动驾驶仪控制掠海飞行弹道,高度表自动测定浪高,确定最低掠海飞行高度,巡航高度距海面20米,末段掠海高度7米。距目标5—7千米时,导引头开机,实现完全自主飞行。导引头有三种工作模式:全被动模式,由导引头寻找目标舰的雷达辐射;目标舰雷达信号不强时,用主动雷达工作;被动和主动复合制导。
& && & “白蛉”E装有300千克的侵彻战斗部,内装150千克高能炸药。导弹具有很高的末段飞行速度,加上剩余燃料,破坏效果相当强。因此,“白蛉”-E对敌方任何舰艇编队都具有非常大的威胁。
4.jpg (222.98 KB, 下载次数: 5)
10:18 上传
& && & Kh一29反舰导弹&&该弹北约称AS-14“小锚”导弹,是俄罗斯固体火箭发动机战术空地导弹系列中的导弹。Kh-29导弹弹长3.9米,弹径0.38米,翼展1米,重量630千克,弹头250千克,射程12/35千米。
& && & 该导弹包括早期的Kh-29和改进型Kh-29M系列导弹。Kh-29M有半主动激光寻的Kh-29ML、电视制导的Kh—29T和被动雷达寻的Kh-29MP等。
采用半主动激光寻的Kh-29ML用于苏—17M、苏—17M2、苏—17M3、苏-24M和苏-25飞机;采用电视制导的Kh-29T导弹用于米格-27D、米格-27K、米格—27M,苏—17M4、苏.24M和苏-25飞机;被动雷达寻的制导的Kh-29MP导弹只用于苏—17M发射。
5.jpg (97.51 KB, 下载次数: 5)
10:18 上传
& && & Kh-35“天王星”&&1984年4月,俄罗斯新星设计局开始研制一种通用(舰射、空射和岸防)反舰导弹。Kh-35为空射型,于1994年装备部队,3M24为舰射型。该导弹基本上是美国“鱼叉”反舰导弹的翻版,布局和性能均与后者相似。弹长3.75米,弹径420毫米,飞行速度M0.9。动力装置由固体火箭助推器和涡喷发动机组成。导弹采用90千克轻质高爆破片杀伤/燃烧战斗部。空射型可从200-5000米高度发射,射程150千米,用于拦截小型快艇和小型突击登陆舰,还能攻击排水量5000吨的运输船。
6.jpg (173.2 KB, 下载次数: 5)
10:18 上传
& && &Kh-31系列空舰导弹&&该系列导弹是俄罗斯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采用最新火箭冲发动机的战术导弹,1991年迪拜航展首次对外展出。目前确定有Kh—31A反舰型和Kh—31P反辐射型两种型号,另外还有Kh—31U增程型和Kh-31H改进型两种反辐射型号在研。由于该系列导弹的最高速度高达M3以上,因此颇受西方国家关注。
& && & Kh-31导弹由俄罗斯星辰设计局研制,它对苏联的战术空对地导弹发展来说是新的尝试,尤其是导弹所使用的一体化火箭冲压发动机系统是继SA-6防空导弹后第二种采用该动力系统的俄制导弹。Kh-31的弹体后段装有4台环绕弹体的火箭冲压发动机,占导弹全长的2/3左右,每台发动机的后段装有梯形稳定翼和方形控制翼,每台控制翼的顶端装有一条特殊的皮脱导流管。导弹发射时先启动火箭发动机,当速度到达M1.8时再启动冲压发动机,并加速至M3巡航速度。
& && & Kh—31A和Kh—31P目前均有两种长度不同的衍生型,全长分别为4.7和5.23米,弹径360毫米,翼展1.15米,发射重量约600千克,配备90千克重的高爆破片弹头。Kh-31A配备有主动雷达导引头,发射后先采用惯性制导,Kh—31A和Kh—31P的制导系统均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可以在复杂的电子战环境下作战。
& && & Kh-31A最小射程为5000米,1型和2型的最大射程分别为50和70千米o Kh-31P的最小射程约10千米,1和2型的最大射程分别可达60和200千米。Kh—31是苏-27/30系列和米格-29等战斗机的重要机载空地武器,在国际航展中常与这两种战斗机搭配展出。
美国对Kh-31也充满兴趣,曾以靶弹的名义向俄罗斯定购了一批,交由波音公司将这些导弹改成美国海军演习使用的MA-31超音速靶标。 2002年8月,俄罗斯决定停止向波音公司交付34枚Kh-31。先前俄罗斯方面已向波音公司交付了15枚导弹。波音公司总共想购买100枚Kh-31A,但俄方担心美国开发出对抗Kh-31A的有效措施,从而减弱该导弹的市场需求。
7.jpg (94.78 KB, 下载次数: 5)
10:18 上传
7-1.jpg (269.36 KB, 下载次数: 5)
10:18 上传
& && & Kh-59空地(舰)导弹&&该导弹是一种中程空地(舰)导弹,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弹翼呈X形,通常由苏-24M战斗轰炸机携带发射,是俄罗斯空军摧毁重要地面目标的首要武器。Kh-59M增大了射程,扩大了攻击目标的种类并提高了战斗部威力,曾出口印度等国。
& && & Kh-59MK由彩虹设计局设计,斯摩棱斯克航空制造厂制造。导弹长5.7米,重930千克,战斗部为侵彻式,重320千克。Kh-59MK与Kh-59M的区别很大。首先,Kh-59M采用电视指令制导,而Kh-59MK采用主动雷达自动寻的。其次,Kh-59MK将Kh-59M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改为使用液体燃料的36MT型涡扇发动机,从而使导弹飞行距离由115千米增加到285千米。Kh-59MK可以继续使用Kh-59M原有的维护设施、修理模式等。
& && & Kh-59MK导弹发射瞬间,载机允许的飞行速度范围为600—1100千米/小时,高度范围为200-11000米。导弹巡航速度为900-1050千米/小时。导弹发射时目标进入角小于±45°,在海面上空巡航飞行高度为10~15米,在目标区域飞行高度降至4-7米。导弹命中概率:对驱逐舰、巡洋舰目标为0.9-0.96,对小型舰艇0.7-0.930主动雷达自动导引头发现目标的最大距离对巡洋舰为25千米,对一般舰艇为15千米。主动雷达导引头天线摆动方位角±45°,俯仰角+10°—-20°。苏-27飞机可挂载5枚Kh-59MK。苏-30MKK发射该导弹时,对驱逐舰、巡洋舰目标最大射程为285千米,对小型舰艇为145千米。导弹发射时距目标的最小距离为5-25千米。一枚Kh-59MK足以摧毁小型舰艇,如要摧毁巡洋舰或驱逐舰一类的大型水面舰只,平均需要1.8和1.3枚导弹。
8.jpg (587.47 KB, 下载次数: 5)
10:18 上传
瑞典—不容小觑
& && & 瑞典与苏联差不多同一时期研制了二战后最早的空舰导弹,其RB-04于1949年研制,1958年服役,使用主动雷达制导,是世界上第一种发射后不管的空舰导弹。RBS-15F“尔布斯”是瑞典的萨伯•博福斯导弹公司在RBS-15M舰舰型导弹基础上发展的空舰导弹。该弹于1982年开始研制,1986年首次在“龙”式战斗机上进行发射试验,1989年开始进人瑞典皇家空军服役。
& && & RBS-15F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前缘后掠三角形控制舵面位于弹体前部,4片前缘后掠切梢三角形稳定弹翼位于弹体后部,每片弹翼后缘各带一片副翼,导弹飞行时的俯仰和横滚由副翼控制,偏航由前舵的一对垂直舵面控制。前舵呈十字形配置,弹翼呈X形配置。圆柱形弹体头部呈卵形,尾部呈截锥形,弹体内部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分为4个舱段:导引头舱、控制舱、战斗部舱和发动机舱。导引头舱内装Ku波段末端主动雷达。控制舱内装舵机、电源、自动驾驶仪、雷达高度表和计算处理装置。该舱段外壳装4片控制舵面。战斗部舱位于弹体中央,内装半穿甲爆破战斗部、保险执行机构和触发延时引信,战斗部重200千克。发动机舱位于弹体尾部,外壳装4片稳定弹翼,内装一台涡喷发动机。
& && & RBS—15F弹长4.35米,弹径500毫米,翼展147毫米。发射重量630千克,最大射程90千米(其改进型射程可达200千米),最大速度M0.9。制导系统采用惯性中制导和主动雷达末制导。该导弹现已装备瑞典“鹰狮”战斗机。
9.jpg (259.98 KB, 下载次数: 5)
10:18 上传
&&挪威NSM—空舰导弹的未来
& && & 日,挪威军方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军炮兵靶场再次进行了NSM反舰导弹试验。挪威康斯伯格防御&航空航天公司称这次试验“非常成功”。导弹按预定弹道完成飞行并摧毁了靶船。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完成了一系列复杂机动,研制者认为,这证明导弹对其它反舰导弹具有优势。
& && & NSM导弹一开始是为挪威本国海军研制的。康斯伯格将向本国海军提供总额约3.8亿美元的NSM导弹,用于装备“南森”级和“盾牌”级轻型护卫舰。
& && &2007年康斯伯格公司与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定了关于联合研制机载型NSM即JSM(Joint Strike Missile)导弹的合同。预计该导弹将装备F-35“闪电”Ⅱ隐身战斗机,挪威和许多国家都打算购买该机。JSM导弹的试验将不少于3年。未来F-35可能成为数量最多的多用途战斗机,NSM导弹也有望成为同类机载导弹中最畅销的型号。
& && & 康斯伯格公司强调,洛马公司的选择再次证明NSM导弹对于其它同类产品的优势。但挪威人的目标不仅限于F-35战斗机。据悉,NSM还适用于“台风”和“鹰狮”战斗机。康斯伯格公司称,北约许多成员国和其它一些非北约国家已经对该导弹表现出兴趣。NSM导弹具有独一无二的机动性,能突破最先进的防空系统,消灭水面和陆地目标。
& && & 根据“俄罗斯武器”网的资料,NSM导弹采用成型弹体、吸波材料和复合材料,正常气动布局,折叠式上翼,4个尾舵。重400千克时射程大于150千米,有的资料称可达180千米。采用混合动力装置,中段制导系统为惯导+GPS数据修正。弹载设备还包括采用雷达地形匹配的无线电导航系统,发射前向导弹计算机输入航线数字地图。导弹装有新型高灵敏度、宽视场、抗干扰热成像自导头,它甚至可以在目标借助于水防护系统降低热辐射的情况下发现目标。导弹采用延时侵彻爆破战斗部。
& &除美国外,NSM的第一个国外买家是波兰。2009年1月,NSM在波兰于去年底宣布的招标中获胜。参加竞标的除了NSM外,还有最新改型的具备对地攻击能力的瑞典RBS—15 Mk.3反舰导弹。康斯伯格公司与波兰的合同数额为1.15亿美元,计划2011年开始交货,2012年底交付完毕。波兰计划用机动发射的NSM保卫其波罗的海沿岸。
10.jpg (43 KB, 下载次数: 5)
10:18 上传
亚洲空舰导弹
& && & 亚洲国家自行研制的反舰导弹以及空舰导弹,主要是中国(含台湾地区)、日本、以色列等国研制的型号,大多数国家采用外购的方式。印度和俄罗斯合作研制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也在发展空射型号。有消息说韩国也有计划发展本国研制的空舰导弹。
& & 以色列“迦伯列”3空舰导弹
& && & “迦伯列”3是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在其“迦伯列”3舰舰导弹基础上发展的空舰导弹,1978年开始研制,1984年开始批生产。该弹可装备F-4&鬼怪”、A-4&天鹰”飞机,以及1124A海上巡逻飞机。
& && &“迦伯列”3采用圆柱形弹体,卵形头部,渐缩式尾段。弹体中部和尾部分别有4片梯形弹翼和尾翼,呈X-X形配置。全弹由头部、电源、战斗部、发动机和制导设备5个舱段组成。头部主要包括天线罩、导引头、计算机和指令收发机;电源舱内装有电池组、无线电高度表和惯导系统;战斗部舱内装有战斗部、引信、保险和解除保险装置,舱外有一根外伸的无线电高度表发射天线;发动机舱内有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舱外有4片弹翼和一根外伸的无线电高度表接收天线;制导设备舱内有一个长喷管,喷管周围有模拟计算机、无线电高度表、机电伺服机构,外部装有4片操纵尾翼。
& & “迦伯列”3弹长3.85米,弹径340毫米,翼展1100毫米,射程40千米。发射重量600千克,飞行速度M0.73,发射高度90-9000米,可正负300°扇面发射。制导采用惯导+指令修正+主动雷达末制导。采用重量为150千克的半穿甲爆破战斗部。
11.jpg (100.46 KB, 下载次数: 7)
10:18 上传
中国空舰导弹
& && & “鹰击”6空舰导弹&&中国研制的第一种空舰导弹是“鹰击”6,也称C-601。该弹研制计划最早于1965年提出,决定在“海鹰”2型岸舰导弹的基础上改型研制。1966年,飞航导弹研究院启动371工程,导弹型号为“风雷一号”。由于政治运动的冲击,1969年,“风雷一号”的研制完全停顿。
& && & 1975年11月国防工办提出以“风雷一号”导弹原设计方案为基础恢复研制空舰导弹。1977年4月,导弹正式命名为“鹰击”6号舰空导弹,轰—6丁轰炸机机翼下可挂载两枚“鹰击”6。轰—6丁飞机作战半径千米。
& && & 1978年夏天,在陕西阎良进行了首次空中带弹试验。日试验弹投放获得成功。1981年开始采用不装战斗部的遥测弹按试验大纲进行试验。1982年开始了轰—6丁飞机全武器系统的飞行试验。6月19日,轰—6丁在渤海上空2000米高度发射导弹,直接命中靶标。1984年“鹰击”6定型装备。
& && & “鹰击”6导弹长7.36米,弹体直径0.76米,翼展2.4米,重2440千克。巡航飞行速度为MO.9,巡航飞行高度50-100米。最大有效射程100-110千米,最大动力航程150千米。导弹发射高度为海拔米。对目标的捕捉率为98%,命中概率为90%以上。
& && & 导弹为正常式气动布局,外形像小飞机,弹体头部为椭圆旋转体,中段为圆柱体,尾部为二次曲线旋转体。在弹体腹下有一腹鳍,内装电缆和导管等。两个中单翼弹翼位于弹体中部,是大后掠角三角形翼,为半硬壳式结构。三个尾翼安装在弹体尾部,夹角为120°,每一尾翼后缘都有一个操纵舵。
& && & 战斗部与引信组合包括一个聚能穿甲爆破型战斗部和一系列引信系统。重380千克的战斗部内装高能混合炸药,前部有一半球形金属聚能罩,起爆后能形成一股能量巨大的聚能射流,可穿透相当厚的装甲钢板。引信系统包括两套电引信和一套机械引信,均为触发式,且都有三级安全保险装置,能保证导弹发射者自身的安全,又能保证引信与战斗部获得最佳配合。
& && & 制导与控制系统包括自动驾驶仪、多普勒导航雷达、无线电高度表、末制导雷达、舵机、电源等。动力系统包括一台液体火箭发动机和推进剂供应系统。
& && & 在弹体上从前到后依次装着末制导雷达、燃料箱、战斗部、氧化剂箱、自动驾驶仪、多普勒导航雷达、液体火箭发动机。目标搜索雷达用于搜索海上目标,并能自动跟踪目标。射击指挥仪的核心是一台专用计算机,能计算出各种所需数据,并把这些数据分别输往导弹和发射控制台。
& &“鹰击”6可单发,也可齐射,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的导弹。导弹离机后先是按预定的方式、姿态与程序做无动力下滑。当离海平面850米高度时,发动机点火。当导弹达到额定速度时,发动机转入二级推力状态,使导弹保持匀速飞行。导弹从发射高度一直下滑到预定的平飞高度(50、70或100米)就转入平飞。在下滑与平飞阶段,弹上的多普勒导航雷达、自动驾驶仪、高度表、舵机等工作。当导弹平飞到预先装定的自主控制飞行距离时,多普勒雷达关机,主动末制导雷达开机。此时,导弹进入自动导引飞行阶段。末制导雷达开机后迅速搜索、自动跟踪目标,并引导导弹向目标俯冲。按设计指标,一枚导弹足以击沉一艘3000吨级以上驱逐舰或万吨级动力船。
12.jpg (348.34 KB, 下载次数: 7)
10:19 上传
& && &“鹰击”8系列反舰导弹&&“鹰击”8系列导弹是中国自行开发的一种多平台发射型反舰导弹,其战术技术性能堪与法国“飞鱼”导弹相媲美,素有“中国飞鱼”之美誉。最初型号“鹰击”8—1(C-801)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84年在建国35周年阅兵式上首次亮相。该弹重815千克,速度0.9马赫,射程8-42千米,半穿甲爆破战斗部重165千克,制导系统为惯导+主动雷达末制导,动力系统为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末段攻击高度为5—7米,发射装置采用贮运发射箱。其主要特点是体积小巧,结构紧凑;单脉冲制导体制,抗干扰能力强,可掠海飞行,隐蔽和突防能力好;火控系统先进,命中概率高;维护简便,适装性强。
& && & “鹰击”8—1导弹有舰载型、空射型两种,已广泛装备我海军多型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和导弹快艇,并已出口泰国、伊朗等国。
& && & “鹰击”8—2(C-802)是在“鹰击”8—1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中远程反舰导弹,90年代中期服役。“鹰击”8-2导弹采用全新的动力系统,助推段由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巡航段则由小型涡喷主发动机推进,因而最大射程提高到120千米,可实施超视距掠海攻击。“鹰击”8-2可由水面舰艇、潜艇、飞机和岸上平台发射,具有全天候作战、发射后不管、命中精度高(达90%)、杀伤威力大(一枚即可重创或击沉3000吨级的驱逐舰)等特点,综合战技性能不亚于美国的“鱼叉”。90年代末期,“鹰击”8-2已陆续装备我国051—3型舰、R级常规潜艇,并已出口到伊朗等国。
& && & 在1999年新中国建国50周年的阅兵式上,当载有16具发射箱的导弹方阵通过天安门时,人群一阵轰动,这就是中国最新型的“鹰击”8—3(C-803)反舰导弹。据一些资料称,“鹰击”8-3是一种多平台发射(机载、舰载和潜载)的亚超音速结合(初中段亚音速飞行,末段超音速飞行)型反舰导弹,采用冲压发动机推进,舰射型射程150千米,空射型射程250千米,可卫星制导,其作战能力和技战性能已达世界第四代反舰导弹的水平。据外刊报道,这种最新型的反舰导弹已在去年10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机载发射,而且已于最近首装于“哈尔滨”号驱逐舰,以取代“鹰击”8—1舰舰导弹。西方媒体称,“鹰击”8—3和其它一些反舰导弹的研制成功终使中国拥有了与西方大国“宙斯盾”舰角逐大洋的能力。
13.jpg (131.93 KB, 下载次数: 6)
10:19 上传
13-1.jpg (77.86 KB, 下载次数: 5)
10:19 上传
13-2.jpg (92.75 KB, 下载次数: 5)
10:19 上传
13-3.jpg (89.65 KB, 下载次数: 5)
10:19 上传
13-4.jpg (103.02 KB, 下载次数: 5)
10:19 上传
13-5.jpg (106.27 KB, 下载次数: 5)
10:19 上传
& && & 珠海航展新型号集体亮相&&在2008年11月举行的第7届珠海航展上,一批新型空舰导弹的出现引起了巨大反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计展出了6种国产新式空舰导弹:C-701,C-704,C-705,C—802A,C-602,以及C-704的改进型C—704KD。它们虽然外形与舰载反舰导弹大致相同,但均是空射型,所有导弹都在弹体上方加装了连接器方便战机搭载。
& && & C-701属于中小型中程多用途空舰导弹,弹长约2500毫米,尾翼折叠长度为457毫米,弹径180毫米。半穿甲战斗部全重29-31千克,采用新型烈性高爆炸药装填(HVD)o制导方式为可变化双重多路制导模式,前段自导为电视制导+双色红外制导。机载早期定位制导为毫米波主动雷达,属发射后不管。导弹可以直接打击小于等于500-800吨级以下各类小型海上目标。首发命中概率为97%。动力系统为单机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为20千米。高亚音速掠海飞行最低高度13米。
& && & C-704KD是在C-704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导引头由全新设计的红外+红外双红外系统替换了原有红外+紫外的光谱制导,抗干扰能力强。双红外引导系统是目前国际流行的针对具有隐身特点的战术目标采取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模式。辅助复合制导为机载雷达+GPS/北斗双卫星导引,末端姿态惯性导航系统。首发命中概率可达96%。
& && & C-705是在C-704基础上改进引导系统,换装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改进而来。导引头部分可添加GPS以及“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动力改用新型中推力火箭发动机,最大打击距离75千米。使用二级助推火箭后,最大打击距离增加到170千米。
& && & 航展展出的C-705射程75千米,没有安装二级助推火箭。聚能内置体半装甲结构战斗部全重110千克,装填HVTD-H浓缩高爆烈性炸药。它可以打击吨级中小型海上目标,首发命中概率为95.7%。低空掠海飞行最低高度12.15米。
& && & C-602重型远程机载空舰导弹采用新型多脉冲复点式雷达观测系统,雷达最大精度作用距离可达70千米。动力系统为一级火箭助推十二级巡航涡轮发动机推动,最大打击距离200千米。战斗部重300千克,为聚能穿甲结构,外销型重200千克。它采用最新的高纯度浓缩烈性装药(HVTD),可攻击吨级以上大型舰船。外销型可攻击吨级大中型舰船。制导系统有了很大改进,为GPS+“北斗”双卫星制导(可单控)+末端惯性姿态导航+辅助地形匹配制导,命中概率90%。
14.jpg (333.51 KB, 下载次数: 5)
10:19 上传
& &台湾“雄风”2空舰导弹
& && & “雄风”导弹是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研制并推出的系列反舰导弹,现有1型、2型和3型。
& && & “雄风”1型是以色列“迦伯列”反舰导弹的仿制品,1979年试射成功,1980年服役。“雄风”1服役后不久,台湾即开始“雄风”2型的秘密开发。“雄风”2岸防型号为MGB-2A,舰射型号为MGB-2B,后出现的空射型号为MGB-2C,据称还有计划发展潜射型号。“雄风”2是中程亚音速反舰导弹,具有超视距攻击和发射后不管的特点。1985年开始首试,1991年初投入生产并随之投入装备。该型弹的外形类似“鱼叉”,长3.9米,弹径350毫米,翼展900毫米,发射重量500千克。巡航速度0.85马赫,飞行高度巡航段15米、末段1.5-2.5米,最大射程80千米。半穿甲战斗部重190千克,制导方式为中段惯性制导+末段主动雷达/红外寻的。推进系统为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小型涡喷发动机,采用箱式发射。“雄风”2抗干扰能力较之“雄风”1型更强,杀伤威力更大,拥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命中概率可达90%。“雄风”2是目前台军主要的反舰武器,主要装备在“武进”Ⅲ型驱逐舰、“成功”级护卫舰、“康定”级护卫舰和“光华”Ⅳ级巡逻艇上。
& && & 1993年10月,“雄风”2空舰导弹完成试验与鉴定,1994年在“汉光”11号演习时公布于世。空舰型“雄风”2也采用与“鱼叉”相似的常规气动布局,但尾部控制舵面为后掠三角形,而不是切梢三角形,弹体尺寸有所增大,射程提高到100—170千米,战斗部增至220千克。
& && & 空射型“雄风”2的第一种改进型为Mk2,其发动机舱加长,燃油增多,射程由100千米增加到150千米,弹长由3.767米增加到4.163米。第二种改进型为Mk3,发动机改用JP—10燃油,射程由150千米增加至170千米以上。第三种改进型为Mk4,中段改用惯导或GPS+惯导的组合制导,末段为被动雷达或红外成像加数据链制导。由于不是采用单一的主动雷达末制导,制导方式更为先进,因此在作战性能上高于“鱼叉”。
& && & 台军AT-3B“自强”高级教练/轻攻击机和A-3“雷鸣”式攻击机各1架(前者编号0825,后者编号0902)具备携挂和发射能力。但是这两种飞机的电子设备相对简陋。IDF“经国”号战斗机在台军引进“幻影”2000和F—16后,其空战作用已不重要,但是其机载系统性能不错,是携带“雄风”2导弹的理想平台。台湾已经完成了IDF的“金龙”53火控雷达系统与“雄风”2的整合,经过“翔升”计划升级后的IDF战斗机(已被命名为F—CK-1C/D“雄鹰”式战斗机)将具备携挂和发射“雄风”2型导弹的能力,可望大幅强化台空军的反舰作战能力。
15-1.jpg (373.11 KB, 下载次数: 5)
10:19 上传
日本的空舰导弹
& && & 日本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以采购美制武器为主,并且不能研制攻击性武器。而日本的岛国特性决定了其把对敌方舰艇的攻防放在防卫的重心。这样,随着世界反舰导弹技术的发展,日本也很早就开始发展反舰导弹,包括空舰导弹。
& && & ASM—1空舰导弹&&1973年,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三研究所和三菱重工业公司一起开展空舰导弹论证和研制工作,1977年进行了第一次空中飞行试验o 1979年3月,日本航空自卫队在新岛试验场用21枚样弹进行了攻击海上固定目标试验和作战适应性试验,导弹的飞行性能和作战性能都得到了充分考核。1979年8月,由三菱F—1战斗机发射了4枚试射弹,全都准确命中了40千米外的靶船,完成了定型试验。新型导弹被正式命名为ASM—1,于1980年量产,次年正式装备航空自卫队,因此也被称为80式或81式空舰导弹。
& && & ASM—1全长3.98米,弹径0.35米,翼展1.19米。发射重量600千克,发射高度760-3 048米。最大射程50千米,巡航高度15米,飞行速度M0.9。ASM-1外形和美国“鱼叉”导弹非常相似。导弹采用模块化设计,从前至后可分为5个舱段:导引头舱、控制舱、战斗部舱、发动机舱和尾舱。导引头舱内装有三菱电机公司的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控制舱内装有日本航空电子设备公司的性导航系统,日本无线电公司的ANV-7调频连续波无线电高度表,以及自动驾驶仪和电池组。战斗部舱为200千克半穿甲/爆破战斗部,配用触发延时引信和近炸引信。发动机为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尾舱段主要装有电动舵机和舵面。
& && & 1986年,三菱重工开始研制增程型ASM—1C空舰导弹。在保持基本气动外形、导引头和战斗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对导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ASM-1C的发射重量由ASM—1的600千克降低到510千克,射程却增至55-65千米。1992年ASM-1C设计定型并量产服役,称为91式空舰导弹。
& && & ASM-2空舰导弹&&此后,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和三菱重工又在1989年开始研制ASM-2空舰导弹,至1991年顺利完成了技术试验,据称试射弹全部命中目标。从1992年开始,航空自卫队使用F-4EJ和T-2/F-1战机,分挂载飞行和实弹发射两个阶段进行了10枚导弹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ASM-2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航空自卫队的要求。1993年,ASM—2完成定型试验,并进行小批量生产,当年航空自卫队就订购了25枚。1995年,ASM-2正式装备航空和海上自卫队,也称93式空舰导弹。
& && & ASM—2弹长3.98米,弹径350毫米,翼展1.19米,弹重610千克,巡航速度M0.90 ASM-2外形上与ASM-1十分相似,用涡喷发动机取代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增至150千米。ASM—2的制导方式为惯导+红外成像制导,采用先进的红外成像和图像处理系统。在当今世界各国装备的反舰导弹中,射程超过100千米的红外制导反舰导弹可以说仅ASM—2一家,体现出了日本对自身电子元器件优良品质的充分信任。虽然日本自卫队和民间刊物对ASM—2独特的制导模式推崇有加,航空自卫队与三菱重工还是于1996年左右为ASM-2研制了反辐射导引头。反辐射型ASM-2据称已于2000年前定型并量产服役,也使日本成为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能独立研制生产反辐射导弹的国家之一。
15-2.jpg (368.82 KB, 下载次数: 5)
10:19 上传
& && & ASM-3空舰导弹&&2006年10月份出版的一本日本军事刊物上,刊登了一张F-2战斗机携带两枚新型反舰导弹的照片。尖锐的头部和弹体上的冲压发动机说明该导弹很可能具备超音速能力。
& && & 图注说:日,驻岐阜基地日本航空自卫队飞行开发实验团的F—2A战斗机正在进行新型ASM-3超音速飞航式导弹载飞弹(“载飞弹”就是尺寸、外形、重量以及重心位置等各方面特征与真弹完全相同的模型)搭载实验。该弹采用了特有的“整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可以超音速飞行并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尺寸比ASM-1和ASM-2都大,弹体下方有两个冲压发动机进气口。日,英国《简氏导弹与火箭》又报道了ASM—3首次试射取得成功的消息。
& && & ASM—3仅有安装于弹尾的一组共三片控制面,夹角呈120°分布。这种除尾舵外没有任何其它控制面、过于简单气动布局的飞行器,在空中高速飞行时较难改变飞行姿态,转弯半径大、耗时长,尤其是在低空,想要做出比较复杂的机动动作近乎不可能。从已知导弹型号看,只有一些用于打击固定目标、对于命中精度要求不高的地地弹道导弹采用这种气动外形(有些重视精度的地地弹道导弹也有不止一组的控制面)。也就是说,ASM-3的弹道轨迹比较简单,不大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流行的低空突防+末端机动的飞行模式。有些学者认为ASM-3很可能采用一种极为少见的弹道模式:高空突防+末端大角度俯冲攻击,也称“过天顶攻击弹道”。之所以说这种弹道模式少见,是因为目前“已知”采用“过天顶攻击弹道”的飞航式导弹只有一个型号,那就是苏联的Kh-15C(北约编号AS-16,绰号“反冲”)超音速空射飞航式导弹。Kh—15C导弹发射后先爬高到4万米高空,然后主动雷达导引头开机搜索目标,发现并锁定目标后立刻关机,转入大角度俯冲,在近似垂直加速中将速度加到M5。这种“高抛下击”的弹道模式与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十分类似,因此Kh-15C也被描述成为一款“准弹道飞航式导弹”。“过天顶攻击弹道”正处于“海麻雀”、“密集阵”、“海拉姆”等西方普遍装备的近防武器的盲区,即便是荷兰“守门员”这类具备过天顶拦截性能的近防炮,也难以拦截速度如此高的目标。
& && & ASM-3的气动外形与传说中的Kh-15C非常相似。既然ASM-3很可能采用“高抛下击”的“准弹道飞行模式”,只有M3左右的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有一定反弹道导弹能力的区域防空导弹来说,弹道轨迹简单、速度低于4倍音速的目标完全可以拦截。因此,ASM—3导弹的速度可能达到M5以上。而英国《简氏导弹与火箭》则宣称ASM—3使用的是“双冲压发动机”,还有消息称该弹“发射和加速阶段由组合循环式火箭发动机推进,在超音速巡航阶段由吸气式冲压发动机推进”。ASM—3的装备服役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军事力量开始突破专守防御的底线而向进攻性方向发展。
& && & 日本防卫厅对支援战斗机所提出的技术指标仍然是以对海攻击为主,F—2支援战斗机在执行对海军作战任务时可以同时携带4枚反舰导弹,在挂载4枚反舰导弹和2枚空空导弹执行反舰作战任务时的作战半径要不低于800千米。具备较大的航程和完善的航空电子设备,可昼夜和全天候条件下执行对舰(地)攻击和对空作战任务。
15.jpg (190.67 KB, 下载次数: 5)
10:18 上传
「好文!打赏鼓励」
直升机载空舰导弹
1.jpg (526.37 KB, 下载次数: 5)
10:48 上传
&&&&法国AS—15TT导弹
& && & AS-15TT导弹是法国航空航天公司战术导弹分部在AS—12导弹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全天候、亚音速、直升机载的轻型反舰导弹。AS-12是法国于上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的一种小型空舰/地导弹,到70年代中后期已显落后。
& && & 由于当时法国在小型空舰导弹领域已研制成功了AS—10/11/12/20/30等系列导弹,因此在AS-12基础上研制AS-15TT,技术上容易实现。与此同时,原装备有AS—12的沙特主动表示愿意承担大部分研制费用。因此,一种更先进的空舰/地导弹被列入研制计划。
& && & AS-15TT导弹于1977年开始研制,1981年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85年开始装备部队。TT是Tous Temps的缩写,即全天候的意思。AS-15TT装备法国的“海豚”、“超美洲豹”等直升机,并出口到沙特、阿联酋、伊拉克、巴林、印度、以色列等国。导弹单价约为29.46万美元。AS-15TT还发展出MM—15舰舰导弹,装备小艇用于近岸防御作战。
& && & AS-15TT弹体为圆柱形,头部呈卵形,弹体中部和尾部具有呈X形分布的4个弹翼和4个可操纵尾翼。从内部看,AS-15TT从头至尾分别为战斗部舱、制导设备舱和动力装置舱。因为导弹为指令制导,因此不必将导引头安装于导弹头部。这样的布局还可进一步提高战斗部的作战威力。动力装置舱安装了一台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和两台固体助推器。在作战时两枚导弹可齐射攻击同一个目标或攻击两个不同的目标。
& && & AS—15TT的射程由AS—12的8千米增加到15千米,提高了载机的安全性。全弹质量仅为100千克,在同类导弹中质量最小。导弹上仅装有垂直陀螺、操纵指令计算机等设备,其它凡是可以装于弹外的设备都尽可能装在载机上。
& && & AS—15TT导弹的战斗部质量为30千克,占全弹质量的30%,这在反舰导弹中非常罕见。战斗部设计成钻入目标内部爆炸,爆炸后可形成克的碳钢碎片。战斗部前端还设计了防跳爪,使导弹在以70°倾角撞在目标舰艇舰舷时不会弹跳,战斗部能穿透舰艇舷板。
& && & AS-15TT的巡航高度仅为10米,在低海情下可降低到5米。当飞到离目标300米时,导弹进一步下降到3—5米的高度。其掠海飞行高度比“飞鱼”、“鱼叉”等导弹都低,可增加导弹的突防能力。导弹采用三级保险装置,可有效保证在储运过程和作战发射时的安全性。
& && & 发射载机上采用汤姆森-CSF公司的“阿格里昂”—15雷达来负责目标探测和跟踪。该型雷达具有很强的抗电子干扰和海浪干扰的能力,可在360°范围内搜索目标,在恶劣气象条件下也具有很好的目标探测能力。该雷达在4级海情下,对潜艇通气管探测距离达46千米,对小艇的探测距离可达80千米。
& && & 1991年海湾战争中,沙特海军用AS-15TT一举击伤、击毁伊拉克5艘攻击快艇,取得了可喜战果。从出口情况和战绩方面看,AS—15TT要优于意大利的“火星”。但英国的“海鸥”、挪威的“企鹅”、美国的“幼畜”则因为装备数量和制导方式等原因,战绩要好于AS-15TT。
2.jpg (252.52 KB, 下载次数: 5)
10:48 上传
2-1.jpg (189.42 KB, 下载次数: 5)
10:48 上传
2-2.jpg (591.44 KB, 下载次数: 7)
10:48 上传
2-3.jpg (406.29 KB, 下载次数: 5)
10:48 上传
&&“海鸥”空舰导弹
& && & 欧洲MBDA公司的“海鸥”(Sea Skua)是一种轻型直升机载空舰导弹。它的外形有些像小鱼雷,三角形的控制舵位于弹体前部,十字形弹翼位于弹体尾部。该导弹由带助推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
& && & “海鸥”是英国皇家海军装备使用的第一种直升机专用反舰导弹,代号CL-843,主要用于攻击导弹快艇、巡逻艇、护卫舰、驱逐舰、地效飞行器和气垫船等水面目标,为水面舰艇提供中、远程全天候反舰自卫能力。该弹的研制工作始于1975年,1979年开始首次飞行试射,1982年在英阿马岛冲突中首次发射8枚“海鸥”导弹,击沉阿根廷1艘由拖轮改装的巡逻艇,击伤1艘护卫舰。1983年该弹正式进入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由“山猫”直升机发射20枚“海鸥”导弹,击毁伊拉克11艘舰船。
& && & “海鸥”弹长2.5米,弹径250毫米,翼展720毫米。发射重量145千克,速度MO.8,最大射程15千米。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4片全动式小三角形舵面位于弹体中部,4片固定式大切梢三角形弹翼位于弹体尾部,舵面与弹翼两者配置角度相差45°。弹体由两段直径不同的圆柱形弹体组成,前段为主弹体,直径较大,后段为助推弹体,直径较小。动力装置采用1台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和1台固体火箭助推器,两者为串联安装。前者采用2个弯曲的亚声速收敛扩散尾喷管。该弹采用程序控制+半主动雷达末制导体制,根据机载火控雷达照射目标的反射信号采用比例导引(以导弹与目标连线的空间角速度为误差量,自动修正弹道,使角速度尽可能趋于零)进行掠海飞行时的方位控制,根据弹载无线电高度表设定的4个位置数据进行掠海飞行时的俯仰控制。半主动雷达导引头为I波段雷达导引头,与机载“海浪”火控雷达配合工作。“海鸥”采用半穿甲爆破战斗部,重30千克,内装高爆炸药,并采用触发延时引信,可以穿入目标内部爆炸。
MBDA英国公司目前正在对直升机发射型“海鸥”IR导弹进行评估阶段的研究。设计该导弹的目的是满足英国皇家空军“未来反舰制导武器(重型)”计划的需求,用来替换原有的“海鸥”反舰导弹。该计划是六个制导武器计划中的一个,于日启动。预计“海鸥”IR将于2015年开始装备英国皇家海军“山猫”舰载直升机,主要用来对付快艇和轻型护卫舰(最大排水量约1000吨),以及对付岸上静止及软目标。
3.jpg (458.09 KB, 下载次数: 5)
10:48 上传
3-1.jpg (210.2 KB, 下载次数: 5)
10:48 上传
AGM—119A“企鹅”3
& && & “企鹅”3(Penguin3)是挪威军事技术研究院与康斯伯格兵工厂在“企鹅”2导弹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空舰导弹。1973年开始设计,1980年开始全尺寸工程研制,1986年定型生产,1989年开始服役。主要用于抗两栖登陆,特别用于封锁海域和攻击舰艇目标,也可作为空地导弹使用。
& && & “企鹅”3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4片箭羽式控制舵面和稳定弹翼分别位于弹体前部和后部,前舵和弹翼均呈X形配置,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圆柱形弹体头部呈卵形,弹体内部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从前到后分为3个舱段:导引头舱、战斗部舱和发动机舱。“企鹅”3弹长3.18米,弹径280毫米,翼展1000毫米,发射重量370千克,最大射程为55千米,巡航速度M0.8,巡航高度20米。能抗电子、红外和假目标干扰。动力装置为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制导系统采用惯导+被动红外末制导。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型,重130千克。导引头为视场可变的热成像被动红外导引头,有宽、窄两种视场,宽视场在远距搜索目标阶段使用,当导弹接近目标时转入跟踪锁定目标阶段,此时将导引头的宽视场转换为窄视场。该导引头采用了凝视焦平面阵列技术,不是跟踪目标热点,而是由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产生的制导信号跟踪目标,可以引导导弹飞向对比度变化最明显的水线附近攻击,以产生最大的破坏杀伤效果。
& &“企鹅”3可在敌方防空火力范围外发射。它的允许发射高度最低可到50米,载机发射导弹时飞行速度M0.5-0.91之间(这是战机在执行任务时通常采用的亚音速模式)。“企鹅”3空舰导弹基本上可以做到发射后不管。导弹很轻,价格只相当于“鱼叉”导弹的约1/40在实战中,“企鹅”3即使因为战斗部威力较小不能直接击沉吨位较大的舰船,也能起到很好的骚扰和辅助攻击的效果。而且由于导弹体积小,目标小,拦截相对比较困难,如果攻击方能同时在多个方向发射多枚导弹,达到饱和攻击的密度,就能对敌方舰队构成很大威胁。
4.jpg (469.52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AGM—114“海尔法”导弹
& && & AGM—114型“海尔法”导弹原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美国陆军研制的一种激光制导反装甲导弹。1998年,洛马公司在该弹的基础上开发出全新的AGM-114-2型“海尔法”空舰导弹,用于装备海军SH-60B“海鹰”反潜直升机和海军陆战队AH—1W“超级眼镜蛇”武装直升机。
& && & AGM—114M导弹长1.55米,直径178毫米,翼展0.73米,重47.6千克,战斗部为杀伤爆破型,重12.5千克,射程8.5千米,动力装置为固体火箭发动机,主要用于攻击小型水面舰艇。
& && & 载机可以2秒的时间间隔连续发射多枚导弹,弹载激光制导系统可确保对攻击目标的精确跟踪,导弹飞抵最大射程所需时间为39秒。美国陆军特种作战航空兵团的直升机在两次海湾战争中从美国军舰起飞,在夜战中用“海尔法”成功地命中了多艘小艇。最初计划采购“企鹅”导弹的土耳其海军现转而采用“海尔法”导弹。
& && & “海尔法”反舰导弹配装有延期型近炸引信,其钝感型杀伤爆破战斗部首先靠动能穿过目标外壳,然后在目标内部爆炸。战斗部的钢质外壳表面上制有刻槽,起爆后可破裂成100块左右大小均匀的破片,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另外,战斗部中还装有燃烧药柱,可在目标内引发二次燃烧。据洛马公司的官员宣称,一枚“海尔法”反舰导弹足以击沉一艘500-700吨的快速攻击艇、猎雷艇或登陆艇,或者至少使其丧失作战能力。更现代化的“海尔法”反舰导弹目前也在研制中,它将采用红外成像导引头或自动瞄准多模导引头(红外导引头已进行过冲击和载飞试验),射程更远,发射平台更多(包括F-35战斗机、AV-8B“鹞”式攻击机和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等),攻击目标范围更大(水面舰艇、沿岸设施和陆基硬目标),最终可能取代目前广为服役的“幼畜”空舰导弹。
5.jpg (100.66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意大利“火星”反舰导弹
& &“火星”Mk2型导弹是阿莱尼亚•马可尼公司在80年代中期为意大利海军研制的一种直升机载反舰导弹,曾大量装备SH-3D反潜/反舰直升机。1997年后,考虑到发射平台、作战环境和威胁目标的变化,阿莱尼亚公司应意大利海军的要求,采用最新技术对“火星”Mk2进行了改进,开发出全新的Mk2/S“发射后不管”型反舰导弹。这种新型“火星”弹体短小,体积轻巧,巡航速度270米/秒,射程25千米以上,不但适装于大中型舰载直升机,也可装备水面舰艇,可以攻击比以往更难对付的目标。“火星”Mk2/S采用了捷联惯性导航系统、数字式航空电子设备和改进型I波段雷达导引头。高爆战斗部的质量为70千克,一枚导弹可以击沉600吨级的船只,使600-1500吨级的船只丧失能力。“火星”Mk2/S导弹是目前体积最小、造价最低廉的机载反舰导弹,意大利海军准备将其装备未来的各种直升机,如NH-90、EH—101、“超山猫”、SH-2G&海妖”等,以及轻型攻击机和海上巡逻机。
6.jpg (98.26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 &中国“天龙”10B导弹
& && &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8年披露,中国已经成功研制出可装备新型空舰导弹的直-9D直升机。这是中国海军的舰载直升机上第一次出现空舰导弹,直—9的战斗力实现了一次新的飞跃。
& && & 简氏认为这种名为“天龙”10B(TL-10B)的空舰导弹是一款现代轻型反舰导弹系统。它装备有30千克的穿甲弹头和火箭发动机,最大速度可达0.85马赫,空射型最大射程18千米,足以对水面舰只实施致命打击。这种导弹可能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下属的洪都集团负责研制,该集团是中国最早制造反舰导弹的企业,曾仿制苏联“冥河”反舰导弹,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一些改进型号。
7.jpg (343.17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7-1.jpg (258.9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7-2.jpg (192.26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7-3.jpg (116.1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7-4.jpg (909.75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反舰导弹的N个命题
& && & 记者(以下简称记):直升机载空舰导弹现在发展趋势如何?
& && & 刘建同(以下简称刘):反舰导弹可装海、陆、空、潜等多种平台,直升机只是其中的一种平台。舰载直升机携带空舰导弹,比舰载反舰导弹能力长出一块,站得更高、机动范围更大,扩大了反舰导弹的使用范围。要不要发展直升机载空舰导弹,视每个国家的国情而定,一些国家没有航母,又需要远海作战,就需要这样的导弹。直升机载空舰导弹多以轻型为主,对付中小型目标。
& && & 李红军(以下简称李):舰载直升机不像固定翼飞机那样需要起降跑道,除了可用于航母外,也可以搭载于各种军舰上执行多种作战任务。因此,舰载直升机在未采战争中,必将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 && & 舰载直升机可担负反潜、扫雷、攻击水面舰艇、救护、垂直登陆、运输等任务。舰载直升机一般飞行速度较慢但比较灵活。它可在空中悬停,可以横飞、倒飞,可在离海面非常低的高度飞行。
& && & 使用舰载直升机反潜反舰有独特的作战优势。这是因为舰载直升机比舰艇和潜艇快四五倍,所以能对目标实施突然袭击;随舰出海,有舰艇提供可靠的勤务保障,能在辽阔的海域作战;居高临下,机动灵活,便于占据有利攻击战位;能携带多种反潜反舰武器,如反潜导弹、反舰导弹、鱼雷和深水炸弹等。重型反潜直升机可同时执行搜索、攻潜,如SH-60“海鹰”、“海王”、EH-101“灰背隼”等。轻型反潜直升机仅能分别携带探潜设备或攻潜武器,因此需要两机协同,一探一攻,或与水面舰艇协同,由直升机探测敌潜艇位置后,再由水面舰艇攻击。此类反潜直升机有法国的“海豚”、英国的“大山猫”等。马岛战争中,英国“大山猫”携带“海鸥”导弹,开创了空舰导弹打小艇的先河。如果用大中型反舰导弹打小目标,效费比低,不划算。
& && & 记:直升机载空舰导弹作战使用需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 && & 刘:把反舰导弹放到直升机上,要做一些适应性改装。另外直升机速度低,所以直升机载空舰导弹必须要有火箭助推器。火箭助推器可以使导弹很快达到巡航速度,随后主发动机才开始工作。通常串联布置的火箭助推器工作完毕即抛掉。也有的助推器和主发动机为组合式结构,如“飞鱼”,这种组合式设计结构紧凑,消极重量小,火箭助推器工作完毕也不分离。如果载机是速度较高的固定翼飞机,导弹就不用火箭助推器了,因为载机发射导弹时的速度已经可以使导弹达到巡航飞行速度。
& && & 记:直升机载空舰导弹作战中有哪些弱点和不足?
& && & 李:因为直升机载空舰导弹多为中小型导弹,无法重创大中型水面舰艇。与固定翼飞机相比,直升机速度慢、噪音大、防护力低、航程短,容易被攻击,只能尽量在敌方防区外发射,打击简单的中小型目标。
& && & 从大小分类来看,一是轻型近程直升机载空舰导弹,如英国的“海鸥”、法国的AS-15TT。这些导弹往往采用半主动制导,射程近(不超过30千米),战斗部较小,只能对付小型舰艇,并且还需要确保制空权。
& && & 二是较大型的反舰导弹(约300千克),射程较远,战斗部较重,如“企鹅”2、“火星”2导弹,SH-60B、S-70B、SH—2G、“海王”等直升机可以装载。这些导弹的射程约30-50千米,采用主动制导或红外制导。直升机载这类导弹依然要面临敌方强大的防空火力。
& && & 三是一般反舰导弹的空射型号,如“飞鱼”、“鱼叉”等的空射型。这类导弹性能好,但是重量过大,如“飞鱼”重870千克,至少要9吨级以上的直升机才适合使用,如“超美洲豹”。
& && & 四是重型反舰导弹,性能最好,但实在太重,直升机装不了。
& && & 先来研究一下固定翼飞机攻击中型军舰的动作。拿马岛的阿根廷“超军旗”攻击英舰来说,先沿海平面低飞然后突然爬高,打开雷达搜索,导弹锁定目标后一按发射钮掉头加速脱离,再慢一点儿,舰上的防空导弹就会像马蜂一样跟上来。
& && & 再看直升机,假定是“超美洲豹”,搭个大点的反舰导弹没问题,然后低飞、爬高、发射。然后呢?不到300千米/小时的速度如何对付舰空导弹的来袭?
& && & 总之,直升机在使用空舰导弹进行作战时,必须要在防区外发射导弹。因为大型舰艇从来都不缺乏反舰武器,所以不需要舰载直升机来执行反舰任务,参加反舰作战。
& && & 直升机的机动能力与突防能力有限。与其让它进入危险重重的敌方舰船防空导弹打击范围,不如将自己的反舰导弹的射程做得更远一点,速度更快一点,效果也会更好。
& && & 直升机有自己专门的任务,那就是反潜。就发射平台而言,直升机实际上并不是对付海军舰船的理想平台。这是因为直升机与固定翼飞机相比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最明显的就是飞行速度低和机体薄弱。在进行地面作战时,由于直升机的一些固有特点,可使这些缺点得到弥补,而在海上进行作战时,这些缺点就显得尤为突出口。
& && & 刘:如果实施一些战术,比如多架直升机,多方向饱和攻击,就算对手有很强的防空能力,也会措手不及。
& && & 记:直升机空间有限,挂载空舰导弹要进行适应性改装,设备能否装下?
& && & 刘:早期反舰导弹的火控设备很笨重,上飞机要解决重量、尺寸问题。现代的电子设备一般都是集成化、模块化、小型化,可以装到直升机上。现在的目标探测系统设备都分通用的和专用的,通用的设备如目标探测系统、导航系统。专用的如导弹的发射前检查、发射程序控制、专用电源等设备。
& && & 记:现在有一类直升机载空舰导弹,如美国的“海尔法”,是由直升机载反坦克导弹发展而来,有难度吗?
& && & 刘:美国很多导弹从一开始研制就是系列化,这样比针对不同目标全新研制要简单。但由于对付的目标不一样,导引方式、目标识别、战斗部要做适应性变化。如装甲目标的地面背景就和海上不一样。对付地面装甲目标,需要穿甲战斗部,反舰只需半穿甲战斗部。
& && & 记:能不能介绍一下直升机使用空舰导弹作战的全过程。其发现目标是靠直升机自身的雷达吗?
& && & 李:舰载直升机进行武装攻击时,往往是贴近海面低空飞行,隐蔽地接近目标,然后突然升空攻击;攻击后立即下降高度,隐蔽返航。这就使得敌方雷达很难发现它的行动。发现目标主要是靠直升机自身的雷达,当然也可以是别的平台发现,然后靠数据链传递。以英国“大山猫”直升机发射“海鸥”导弹为例,“大山猫”首先靠自身的“海浪”雷达发现目标,然后雷达关机低飞,直到到达空舰导弹的作战距离后,雷达开机直升机爬高,把目标精确位置信息提供给导弹,最后直升机爬高发射导弹。
& && & 记:俄罗斯研制了一些全程超音速的反舰导弹,西方为什么没有?这种导弹能保证精度吗?
& && & 刘:这样的导弹叫“三超导弹”,即“超音速、超低空、超视距”,比较著名的是俄罗斯的“白蛉”。这样的导弹速度快、突防能力高,留给对手的反应时间短。俄罗斯有一种技术是“固体火箭助推器与冲压发动机一体化”,就是把助推器装药装在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内。俄罗斯这种技术在世界上最早过关,美国现在也在发展。当然,因为西方国家可以保证制海权、制空权,对远射程的反舰导弹需求不迫切。但“三超导弹”很受发展中国家青睐。以现代的技术条件,这样的导弹命中精度和亚音速导弹不相上下。
& && & 李:俄罗斯大力研制这样的导弹,所以没有急迫发展航母。
& && & 记:现在的一些全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弹翼很小,这影响导弹的姿态控制吗?
& && & 刘:这些导弹因为速度高,靠弹体本身的升力就够了,只是稍微有一点边条翼,维持重力和升力的平衡。
& && & 记:干扰和反制手段对反舰导弹的影响大吗?
& && & 刘:对雷达的干扰,有箔条,对红外也可以搞假光源干扰。但反舰导弹现在多采用复合制导,多导引头,人也可以在回路中控制,还有卫星定位等手段。导弹射程远、航路可做规划,能机动,反干扰手段也很多。
& && & 记:有一个词叫“死区”,即反舰导弹发射后,到击中目标前,目标发生位移,如何捕捉目标的问题。
& && & 刘:这实际是捕捉概率问题。设计人员会根据目标的机动能力、吨位大小、导弹接近目标范围所需时间、导弹雷达导引头搜索范围以及目标精确位置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目标落在反舰导弹雷达导引头搜索范围内的概率,即捕捉概率。这个概率必须在90%以上。
& && & 记:据马岛战争战后统计,有一半“飞鱼”导弹命中目标后未爆炸,原因是什么?
& && & 刘:这里涉及毁伤概率,是引信和战斗部配合的问题。当时的“飞鱼”可能在这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当然,即使命中后没有爆炸,导弹剩余的固体火箭燃料一样会造成很大的毁伤、燃烧。最早的反舰导弹是近炸引信,如“冥河”,后来是触发延时引信,半穿甲爆破战斗部。如果说命中概率是90%,那么引爆概率应为99%,要更高。战斗部外壳一般是铸钢的,利用穿甲后延时爆炸后产生一定数量的破片毁伤目标内部。
& && & 记:有“飞鱼”的尖卵形战斗部和“鱼叉”的圆柱形战斗部之分,战斗部形状对毁伤有影响吗?
& && & 刘:导弹击穿舰艇主要还是靠动能,而不是战斗部形状。鸟都可以撞坏飞机,可见不在乎软硬、形状,主要靠速度。现在的反舰导弹,最前端都是雷达、惯导等部件,战斗部放在中间,主要是考虑到重量、重心和气动力平衡。圆柱形装药量略大于尖卵形,“飞鱼”的尖卵形战斗部还有“防跳弹爪”。实际上,只要命中,都能穿入舰体,很少有跳弹现象。
& && & 记:潜舰导弹的研制难度大吗?
& && & 刘:难度大,现在世界上只有美、法、俄、中四国能研制。中国在前年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期间发射了一枚潜舰导弹,中央台播放了发射画面。
& && & 记:潜舰导弹如何发现目标?发射时潜艇一定要上浮到离水面很近吗?
& && & 刘:有多种方法发现目标,首先是声呐和声呐拖曳阵列,以及数据链、卫星、岸对舰雷达等.“飞鱼”、“鱼叉”发射时一般是水下30-60米,也有用潜望镜高度的,越深发射越利于隐蔽。当然这还是比鱼雷最大200-300米的发射深度要浅。
& && & 记:是冷发射还是热发射?也就是导弹何时点火?
& && & 刘:分“有动力”和“无动力”两种。有动力是指导弹装在一个运载器内,靠水压离开鱼雷发射管后,在离开潜艇一定安全距离后运载器水下点火,把导弹送到空中,导弹点火并和运载器分离。俄罗斯的“俱乐部”和法国“飞鱼”属于这种。另一种是导弹装在运载器内,离开鱼雷发射管后,依靠惯性力和正浮力上浮到水面上,头罩打开,导弹在水面点火。潜射型“鱼叉”就属于这种类型。前一种适应高海情发射,但噪音大;后一种水下噪音小,利于隐蔽。
& && & 记:靠水压怎样把导弹运载器从潜艇鱼雷发射管推出去,能详细说一下吗?
& && & 刘:潜艇上有一个专门的水箱,用压缩空气推动一个大活塞,把水箱的水挤到鱼雷发射管中,再靠水的力量把导弹运载器推出发射管。用这种方法发射时不会产生气泡,所以也叫“无泡发射”。早期直接用压缩空气将鱼雷推出,会产生大量气泡,叫“有泡发射”。无泡发射的优点是噪音相对较小,有利于隐蔽。
& && & 记:潜舰导弹如何攻击目标呢?
& && & 刘:潜艇通过前述各种探测系统发现目标后,发射前目标信息已经装定到导弹上了。
& && & 记:潜舰导弹一般在潜艇上装几枚?
& && & 刘:潜舰导弹一般装4枚,备份4枚,但潜艇最少要装两枚鱼雷,鱼雷的作用类似手枪,是最后的防卫手段。鱼雷虽然射程短,但可以在大深度发射。
& && & 记:从一些影像资料看到,鱼雷的威力好像很大,应该大于反舰导弹。
& && & 刘:对,因为鱼雷和潜舰导弹相比,它是直接发射,不像潜舰导弹那样要把导弹装在运载器里,因此鱼雷的外径几乎与发射管内径相同,体积大了,战斗部也大,通常200多千克。
& && & 记:用反舰导弹可以打击潜艇吗?
& && & 李:不能,除非潜艇浮出水面,在马岛战争中有过一个战例,但潜艇在水下就不行了。打潜艇还是用鱼雷、深水炸弹或火箭助飞鱼雷。中国、俄罗斯还有反潜火箭弹,但是发射距离太近。
& && & 记:反舰导弹的发射装置,早期一般是方形的,现在都是圆形的发射筒,为什么?
& && & 刘:早期的叫发射箱,方方正正,占用空间大。发射箱内部有导轨,导弹上有两个有棱有角的大滑块,通过滑块从箱中导轨发射。弹翼也需要折叠,但是是从中部折叠。导弹上的滑块会增加导弹重量,对阻力也有影响。现在已经改进为圆筒发射,取消了箱内滑轨和导弹上的滑块,导弹弹翼从翼根部折叠,筒内用一些类似泡沫塑料的轻质、耐压材料做成垫块把导弹垫起来。这些垫块也叫适配器。现代圆筒+适配器成为主流,克服了发射箱的缺点,“飞鱼”就属于这种。但“鱼叉”既有适配器,又保留了导轨,其导轨在导弹两侧。
& && & 记:中国在2008年珠海航展上展出了多个型号的空舰导弹,为什么要发展这么多型号?
& && & 刘:主要是为了出口,中国C打头的反舰导弹代表出口型号。之所以型号很多,主要是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需求。
& && & 记:从一些照片上看,空舰导弹的弹翼似乎比同型的舰舰导弹要大?
& && & 刘:因为飞机探测目标的距离远,因此空射型反舰导弹一般要多加一些燃料以增大射程,所以重量略有增加,加大弹翼,会增加一些升力。
& && & 记:有的反舰导弹采用鸭式布局,这种布局好,还是常规布局好?
刘:“企鹅”导弹是采用鸭式布局的典型。鸭式布局和常规布局各有优缺点,但现在还是采用常规布局的导弹居多,比如“飞鱼”、“鱼叉”。
8.jpg (62.95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8-1.jpg (165.68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8-2.jpg (164.7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苏联反舰导弹之父-别列兹尼亚科
& && & 苏联/俄罗斯的反舰巡航导弹是一个战果丰硕的大家族,他们大多出自俄罗斯战术导弹生产科研联合体的核心部门—彩虹设计局。这家单位在过去50年间创造了无数“武器传奇”,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设计局的创始人亚历山大•雅科夫耶维奇•别列兹尼亚科。
& & 心胸宽广的导师
& && & 别列兹尼亚科是在基础很差的情况下步入导弹设计领域的,他的早年时光并没有教育相伴。1912年,别列兹尼亚科生于下诺夫哥罗德(苏联时代称为高尔基市,是重要的军工城市),16岁便来到莫斯科建筑工地干零活。由于勤奋刻苦,他在建筑工程队里加入了共青团,之后入了党。
& && & 无产阶级出身再加上勤学苦干,领导们渐渐地喜欢上这个小伙子。1931年,别列兹尼亚科有幸被分配到莫斯科飞机制造厂当螺旋桨装配工。车间主任见他有机械维修方面的天赋,于是推荐他参加莫斯科航空学院飞机制造系的培训。这一去,别列兹尼亚科就再也没有回到生产一线。
& && & 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学习时光很快就过去了,由于苏联航空工业大发展,许多科研单位早在学生毕业前就把他们预定了。学成后的别列兹尼亚科被歼击机设计大师维克托•博尔赫维季诺夫领导的设计局收入麾下。1941年春,别列兹尼亚科偶然在实验室里看到一台样子古怪的“大爆竹”,经人介绍,才知道这是用来测试的“喀秋莎”火箭弹动力舱。思维敏捷的别列兹尼亚科立刻想到,既然火箭推进系统能够充当动力源,那么为什么不能用它来替换歼击机上低效的星形活塞式发动机呢?他立刻和研究搭档阿历克谢•伊萨耶夫交流了想法,没想到两人“英雄所见略同”。
& && & 这个设想后来反映给博尔赫维季诺夫,这位心胸宽广的航空界前辈非常高兴,不仅放弃了自己原来研制的活塞式歼击机,还放手让别列兹尼亚科和伊萨耶夫研制新概念的BI-1火箭歼击机。根据任务分工,别列兹尼亚科负责机体设计,伊萨耶夫负责动力系统,博尔赫维季诺夫承担总体设计。日,苏联试飞员格里高里.巴赫齐安吉驾驶BI-1火箭歼击机完成首飞,不仅开创了苏联喷气式飞机的新纪元,也为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水平的考试
& && & 1945年德国战败后,苏联从纳粹巢穴里缴获了大量有价值的技术资料,特别是导弹武器资料还惊动了斯大林,他相信苏联和美国在导弹研究领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若集中力量予以重点攻关,苏联很可能取得“不对称优势”。于是,苏联政府成立由国防委员会牵头的联合专家委员会,以便对德国V—1、V—2导弹技术进行调查,并为自己研制导弹提供理论根据。这个联合专家委员会堪称苏联“最豪华的科学大脑”,所有人都是军工领域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由于联合专家委员会拥有极高的权利,可以调阅大量从德国缴获和苏联间谍在西方搜集到的最新技术情报,因此对许多年富力强的武器设计师颇具吸引力。
& && & 为了获得委员会成员资格,别列兹尼亚科参加了严格的资格考试和答辩。在一次手工测试中,考官要求参试者在5分钟内徒手完成一枚V-2导弹模型的组装工作。别列兹尼亚科竟艺高人胆大,主动要求盲试。他用黑布蒙住眼镜,仅靠手的触摸,在不到3分钟里就完成装配工作,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叹不已。最终,别列兹尼亚科如愿以偿。
& && & 1945年9月,别列兹尼亚科随联合专家委员会主席利夫.盖杜科夫前往德国,对V—2导弹制造企业和公司进行现场考察,寻找和挑选有关弹道导弹的研制资料、设备和专家。与他们一起前往德国的还有“苏联弹道导弹之父”—谢尔盖•科罗廖夫。在前往德国的列车上,两位未来主宰苏联导弹工业的大人物用桥牌打发时间。他们的桥牌很特别,每张都写满了外人看不懂的导弹技术参数和自己想要在德国获得解决的技术难题。列车员每次经过他们俩的包间时,总能听到一些如同外星语言的字眼。
& & 当德国人的学生
& && & 苏联专家组赶到纳粹德国的图林根导弹工厂,按照盖杜科夫的分配,对V—1飞航式导弹感兴趣的别列兹尼亚科担任原德国西贝尔公司设计师海因茨•雷森格的助手,研制代号为“346”的带后掠翼飞航式导弹,其射程可覆盖大半个西欧。科罗廖夫则师从前德国V—2导弹控制系统工程师赫尔穆特•格罗特鲁普,从事弹道导弹的研究。莫斯科非常重视这批德国专家,苏联兵器工业部部长乌斯季诺夫、副部长里亚宾科夫专程赶到图林根,经过一番调查,决定就地组建诺德豪森研究所,负责恢复导弹发动机及其零部件的生产。
& && &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苏联和德国专家都集中到一起工作。由于苏联人对导弹还没有形象的概念,诺德豪森研究所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摸石头过河”,让德国专家静下心来,回忆整理出全套导弹生产组装流程。在克格勃军官的监督下,雷森格每天吊着烟斗,对着挂在墙壁上的几张导弹结构图比比画画,时不时地用德语说出一些关键词汇,旁边的别列兹尼亚科则像学生一样进行记录,本子上密密麻麻的速记符号让外人根本看不懂。很快,别列兹尼亚科整理出V—1导弹技术手册和生产规范纲要。更有价值的是,他们还把当年德国人提出而未来得及实现的超前设计方案也整理出来,使后来苏联反舰及巡航导弹研究水平跃上好几个台阶。
诺德豪森研究所只存在很短时间就撤消了,别列兹尼亚科带领专家小组回到苏联,他们上交的“346”号和&486”号导弹图纸受到军方高度评价。1947年,已经成立了自己的飞机设计局的阿尔乔姆•米高扬慧眼识人,通过在政治局掌权的哥哥的关系,把别列兹尼亚科小组挖了过来,单独成立了米高扬155号设计分局,专门负责研制战术导弹。米高扬155设计分局的诞生,不仅改变了别列兹尼亚科后半生的命运,也使苏联结束了没有专门研制反舰导弹单位的历史。
9.jpg (212.28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 && & 别列兹尼亚科没有辜负米高扬的栽培,就在米高扬155号设计分局成立的当年,他领导的团队就拿出了KS-1飞航式反舰导弹(北约编号为AS—1)。该导弹其实是米格—15歼击机的衍生产品,沿用米格—15的机体,装有一台涡喷发动机,射程达100千米。导弹前鼻锥内装有米格—15歼击机上的PR—5雷达测距接收机,可以接收岸上雷达站发来的目标舰艇方位参数。整个系统由数辆KrAZ-214卡车牵引的半挂车组成,包括导弹发射车、补弹车、油料车、无线电导引车等。
& && & 日,苏军总参谋部决定在黑海的克里米亚海域(今属乌克兰)进行KS-1试射,现场有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布尔加宁、朱可夫、库兹涅佐夫等诸多党政军高级官员观摩。导弹是从岸上向黑海上的靶船射击,发射阵地选在平坦的海岸,即便导弹在最大射程上脱靶,也不会飞到公海上去。发射后,导弹在初始阶段采用预置指令配合无线电高度表控制姿态,助推起飞2秒后,助推器脱落,导弹自动爬升到300米高度平飞。中段飞行采用指令驾束制导,可以修正弹道。末段进入半主动雷达制导,由岸上雷达照射目标提供信号源。抵达雷达开机点后,弹上雷达会接收到来自目标的反射信号,然后导弹对准信号源俯冲。最终,KS-1导弹在距靶船45米附近俯冲进水,炸起巨大水柱,靶船水下部分钢板被爆炸水压压变形。尽管没有直接命中靶船,但KS-1导弹的威力令苏联官员兴奋不已。要知道,这种命中概率还是比岸炮强多了,更何况实战中苏联岸防部队不会只发射一枚导弹。
& && & 在整个五六十年代,KS-1反舰导弹是苏联海防的主要武器,不仅岸防部队大量装备,就连海军航空兵的图—4、图16轰炸机也携带这种导弹的空射型在北极圈、波罗的海和堪察加半岛上空巡逻。后来,别列兹尼亚科带领分局又研制了KSS反舰巡航导弹。与KS—1不同,KSS加装了一台SPRD—15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射程更远。随着KS-1和KSS导弹研制成功,别列兹尼亚科领导的米高扬155号设计分局开始名扬世界。
10.jpg (143.02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10-1.jpg (171.55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导弹吃掉驱逐舰
& && & 由于KS-1和KSS反舰导弹的体积和重量太大,再加上制导方式复杂,苏联海军舰艇很难受用。为满足新研发的“蚊子”级和“黄蜂”级导弹快艇的装备需要,1955年,米高扬155设计分局开始研制P—15反舰导弹(北约编号SS—N-2“冥河”),并于1959年定型。该导弹采用机电式末制导雷达,率先实现了导弹末制导自寻的功能,导弹自主搜索、捕捉和跟踪目标,实现了“发射后不管”,提高了发射平台的机动生存能力,具有很大的实战意义。
& && & P—15导弹的雷达采用一维距离“线检测”的方法,距离搜索波门快速往复跳动构成距离搜索带,随末制导雷达天线轴左右转动对搜捕区实施带状线性搜索,并结合选择波门限制,采用目标回波“连续越出”的简单检测方法捕捉目标。为防止敌方侦察到圆锥扫描频率,提高导弹抗干扰性能,主动末制导雷达采用隐蔽式圆锥扫描体制,即通过旋转接头的内扫描获得目标偏离天线轴方位和大小的误差信号,使得雷达始终把天线轴对准目标位置,从而完成对目标的制导跟踪。雷达采用两个波段多个搜索频率,在导弹齐射时通过不同频率导弹的组合,具有一定的抗瞄准式有源干扰的能力,因此导弹的实战应用能力大为提高。
& && &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埃拉特”号驱逐舰在埃及塞得港以北的地中海巡逻时(有说是航行),被隐蔽在塞得港防波堤内的埃及“蚊子”级导弹艇发射4枚P—15反舰导弹击沉。在这次战斗中,P—15导弹取得骄人的成绩在于其技术和战术突然性,在西方没有可用于实战的反舰导弹和对抗反舰导弹技术条件下打的一场不对称战争。“导弹吃掉驱逐舰”事件震惊了世界。P—15导弹不仅供苏联海军使用,还大量出口到许多其它国家,一度占世界反舰导弹生产和出口量的30%。别列兹尼亚科也因P—15导弹成果荣获“列宁奖金”。
11.jpg (190.57 KB, 下载次数: 6)
10:49 上传
& & 和雷达作斗争
& && & 在苏联国防工业部部长乌斯季诺夫的关心下,1965年7月,已颇有科研成果的别列兹尼亚科脱离米高扬设计局,组建了独立法人资格的设计局。次年4月,该局被苏联政府命名为彩虹国家机械制造设计局,成为空对面导弹的“开发专业户”。令别列兹尼亚科意想不到的是,正在他的事业和家庭生活蒸蒸日上的时候,遥远的中东战争却带来了巨大影响。
& && & 日,以色列发动闪电战争,苏联武装起来的埃及军队瞬间输得一无所有,以色列陆军占领了西奈半岛,以色列战机在美国大功率地面雷达的导引下恃无忌惮地从50-70米低空攻击埃军阵地,以色列战机还频繁出现在开罗上空,似乎向世界证明谁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在阿以双方宣布停战的这一天,乌斯季诺夫把别列兹尼亚科叫进办公室,对他说:“纳赛尔(埃及总统)是我们的好朋友,他请求我们帮助反对以色列的侵略。我知道,只有你能帮助我做到这点。我给你半年,时间就从现在算起。”乌斯季诺夫交给别列兹尼亚科的任务是研制出一种能捣毁以军地面雷达的空对地反辐射导弹。以军沿西奈半岛一线设立了多处大功率雷达站,严密监视着埃及空军和陆军的动向。
& && & 就在当天,别列兹尼亚科与助手一道赶往干旱少雨的奥伦堡草原,进驻到通古斯村。每到夏天,那里的气温即使在夜间也不会低于摄氏36℃,必须铺上湿床单,才能在酷暑中睡上几小时安稳觉。
& && & 而在冬天,那里却有令人难以忍受的严寒和猛烈的狂风,让人从头到脚感到冰凉。别列兹尼亚科一头扎进这片草原,没有再回过莫斯科,没有见过女儿和妻子,在那里呆了不只是乌斯季诺夫给的半年,而是干了将近两年。
& & 由于为丈夫担心和长期的紧张,别列兹尼亚科的妻子得了心肌梗塞。他得到消息后希望去医院探望。乌斯季诺夫不放,他对别列兹尼亚科说:“你又不是医生,没有你,他们也能行。”设计师从部长那里获得的唯一特许,就是与住在医院里的妻子通电话。每天一到莫斯科时间晚上20点整,他就在自己住的小房子里给妻子打电话,尽量给她安慰。
& && & 经过不懈努力,别列兹尼亚科与同事们终于在1969年拿出了可供埃及空军图—16挂载的KSR-11反舰/反辐射两用导弹(北约编号AS-5),它不仅能打击航空母舰、驱逐舰及桥梁、发电站等目标,连伪装良好的地面雷达站也难逃一击。日,埃及空军第11轰炸机中队长穆巴拉克(即现在的埃及总统)亲自驾驶携带有KSR-11导弹的图—16,率先突破以军防线,向西奈半岛上的以空军“老家”—比尔•吉夫加法机场和拉斯埃尔山雷达站连续发射多枚KSR-11导弹,均命中目标。这一战果使以色列空军在开战最初的12个小时丧失情报侦察和指挥调度能力,使埃军强渡苏伊士运河变成畅通无阻。这次战争结束后,埃及政府特意向别列兹尼亚科颁发了1.5万美元的奖金,他把这笔钱全部捐献给苏联国家福利院。
12-1.jpg (256.71 KB, 下载次数: 5)
10:49 上传
& && & 别列兹尼亚科一生共参与了16种反舰、对地巡航及反辐射导弹的研制工作,尤其是他主持研制的Kh-22空对面反舰导弹(北约编号AS-4),依然是俄罗斯图-95、图-22M3轰炸机的列装武器。他牵头开发的Kh—58反辐射导弹(北约编号AS-11)被公认为美国“爱国者”导弹MPQ-53相控阵雷达的最大克星。鉴于其在导弹研究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别列兹尼亚科被苏联政府授予3枚勋章和多枚奖章,还是列宁和国家奖金获得者、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科学家。日,别列兹尼亚科在睡梦中安然离世,但他留下的技术成果仍然为俄罗斯国防事业发挥着巨大作用。
12.jpg (269.12 KB, 下载次数: 5)
10:48 上传
「好文!打赏鼓励」
全是好东东{:soso_e179:}
「好文!打赏鼓励」
美国海军网站消息:日,美国海军CG70“伊利湖”号导弹巡洋舰本年度第二次试射SM-2反导拦截弹,成功击落从位于夏威夷考艾岛太平洋导弹靶场发射短程弹道导弹靶弹。
820f22ca-a2-abf705b2d77e.jpg (81.73 KB, 下载次数: 5)
16:13 上传
9-4597-be63-b2aa6252388b.jpg (56.95 KB, 下载次数: 5)
16:14 上传
a7-46bc-dbc9b95.jpg (67.42 KB, 下载次数: 5)
16:14 上传
fb734fe7-ca92-43e8-8b1a-7d52c043e5ca.jpg (82.44 KB, 下载次数: 5)
16:13 上传
df6ba57a-d7f9-da0acaad60e.jpg (68.14 KB, 下载次数: 5)
16:14 上传
「好文!打赏鼓励」
日本反导试验进行正酣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防卫省29日宣布,根据对付弹道导弹的反导计划,海上自卫队宙斯盾舰“雾岛”号在美国夏威夷考爱岛附近海域成功实施了拦截试验,击落了作为靶弹的模拟导弹。  
& && & 这是日本第四次试射海基型拦截导弹“标准-3”(SM-3)。
& && & 该导弹的第二次试射因控制弹头轨道和姿态的装置出现故障而失败。和第二、三次试验一样,此次靶弹的发射时间事先并未告知宙斯盾舰。
& && & 试射费用约为67亿日元(约合5.5亿元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ta5直升飞机发射导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