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高赞回答因淘宝违规被删除的宝贝,你会怎么做?大约2000赞,如果没删除

苹果/安卓/wp
积分 831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65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隐身, 设置帖子权限, 设置回复可见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签名中使用代码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无聊签到天数: 8 天连续签到: 1 天[LV.3]偶尔看看II
  问:工科,非金融专业,英语不怎么好,想去投行工作?
  知乎,作者:RJK
  正在参加FRM和CPA的考试中,身边也有参加CFA考试的朋友。题主将FRM\CPA\CFA放在一起比较,应该是不清楚它们是不同方面的证书吧?
  FRM和CFA是金融方面的证书,而CPA是财会方面的证书,首先这个你要搞清楚。
  题主既然是工科生,数学基础应该不会太差,FRM和CFA对数学要求比CPA高很多(好吧会计类基本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数学知识),每年高校的金融研究生很喜欢招收数学专业学生这一点也可以印证。
  所以啊,题主可以先学习财务知识,再去考取FRM和CFA证书。不过现阶段来看,国际性投行看准的生源,基本是非清北复旦这类一阶梯院校不可的。如果题主不是以上情况,那么以下可能更加实际。
  就国内目前情况来看(因为我不知道国外情况,应该差不多?),CPA也非常有用。投行在帮助公司上市是需要几个签字的,这其中自然少不了CPA签署的报表。
  因此,比较而言,CPA性价比比较高,因为价格更低,应该难度也比FRM/CFA低。
15:43:42 上传
  所以,题主应该先思考几个问题:
  1,为什么工科不适合你?是因为觉得无聊?
  会计和金融也不见得会很有趣,华尔街的刺激搏杀不一定会发生在你身边,发生了之后说不定你还会怀念简单轻松的生活。而且会计其实是很枯燥的,不是谁都有机会做到CFO,少壮不努力,老大当会计。
  2,题主到底是想从事会计还是金融呢?
  想从事会计,就去了解一下ACCA和CPA。
  如果题主想从事金融,那FRM、CFA是首选。
  知乎:王端
  楼主想三选一是打算放弃工科专业还是边学工科边考这些证?
  如果想两者并行的话还是算了吧。
  首先工科的课很多,可利用的课余时间本来就很少,而FRM/CPA/CFA的学习量是非常大的,尤其是要备考,几乎要投入75%以上的精力来完成每阶段的学习考试任务(当然,如果楼主学习效率奇高就另当别论了)。有不恰当的类比,考证所耗费的精力和学建筑是一样的。
  另外,英语也很重要。FRM/CFA,就是全英文教材,全英文的试卷。而且,这里的英文主要是专业词汇和专业叙述,和四六级那些考的不一样。你英语也要学的话,就像当于同时在学三个专业了。。。英语是真心重要,就从现在开始认真学、认真练吧。
  如果将现有的精力投入到FRM/CPA/CFA的学习中,那么,你原本的专业必然被丢弃了,直接影响绩点啊。
  不管你进哪个行业,想进入大企业,高绩点是必要的,申请出国也要看绩点。
  全球95%考生都在用:CFA最完整资料下载即可 (资料包含CFA必考点总结,提升备考效率,加分必备).
  知乎,作者:张玉冰
  工科大二,目标投行,个人觉得最适合的发展路径应该是这样
  1、对于工科,财务和金融知识体系可以理解为0
  那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要先补财务知识,基础知识,这个阶段基本贯穿了整个大学,因为你既要保证你的常规学习,还要自己学习金融财务,剩下的大学时间,基本不用做其它安排了,大四考虑和争取进一些大企业实习,对这个行业开始有初步认识。
  2、进大所,通过审计业务开始了解和熟悉金融圈子
  这个阶段要开始财务和金融的实战内容,了解实际操作和行业规则,同时开始扩展自己的人脉资源,开始快速熟悉和练习职场法则。
  这个阶段可以进一些金融公司,开始从事一些基础工作,但是,缺少审计工作的底子,就是缺少财务基础的工作经验,同时对行业的认识和圈子就会小很多。
  3、通过审计业务的圈子,尝试进入一些银行,或者大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通过长期对专业领域业务的熟悉,直接进入金融圈子。
  4、经过长年累月的经验和人脉的积累,玩进投行圈子
  简单的说,这个圈子的年薪几百万是很正常的事情,不需要惊讶
  (不小心保存了一张某投2013年12月薪工资单,比较刺激神经,所以就保存了,算是自勉)
  对人的要求也很高,极高
  整个过程对你来说,FRM CPA CFA这三个证书的学习顺序应该是这样,或者说,你不太可能只持有一个证书就达到你想要的高度
  首先,你现在就要开始学习FRM,因为FRM在校期间就可以考,对你这个工科学生进行金融知识的扫盲,FRM的学习过程很漫长,会持续你整个大学生活。
  CPA你即使在大学期间学,也不能参加考试,所以不建议
  考完FRM,就可以开始学习CFA。
  CFA持证人在中国大陆现在持证人不多,难度也很大,是国际最顶级的金融证书,必考
  虽然持有这个证书并不代表你100%能进投行
  FRM CPA CFA证书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目标。
  知乎,逆魂笑笑生
  工科是吧?非金融专业是吧?英语不怎么好是吧?
  那你来投行干什么呢?你知道投行是什么吗?你知道投行工作的样子吗?一定是阿玛尼出出进进,体体面面,收入高,有事就给别人做做presentation,没事找几个高级小妞玩玩的天堂职业?
  抱歉我吐几句槽,因为我们太多人把这个职业妖魔化了,原本一个正常的职业,在国内变成了多少年轻人盲目追求的目标。在这,鄙人就不再一一铺出我的简历,那样很无聊。但是我勉强也算业内,对投行的好感,或者我希望考试进入投行并不是从题主的方面出发的,这句话怎么解?
  首先,要明确一点,你喜欢金融么?你真的喜欢金融么?金融是什么?你了解多少?是什么促使你希望走上这个行业?不要避讳自己的虚荣心,很多人都很虚荣,这也没什么,包括鄙人在内。我刚到WALL的时候,我父亲还经常给别人提,我儿子可是混进WALL了哦~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但是这并不妨碍我非常尊重自己的父亲,也并不会因为这个觉得自己父亲没有档次,而是理解,因为虚荣是人之常情。如果题主为了面子,为了自己能够被别人赞誉而选择这条路,我劝楼主回头是岸,因为你并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就不要轻易下结论。
  其次,你知道这些考试的含义么?我所指的并不是这些考试所考的内容,而是你将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三门考试都绝非容易,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无论你考上哪个,都绝不是你能进入投行的绝对保证,有时候连加分都不是。鄙人对FRM还算了解,就拿FRM说,比如一级,就是非常好的入门教材,浅而广,基本金融的大门类都有涉及,还有一些类金融的知识,比如数理统计,宏微观。题主何不先找资料来学习学习,看一看,自己是不是喜欢这些,然后再来问他们的用途呢?FRM国内如今并不是所有时候都受欢迎,但是它对于一个希望从事这个行业,从入门学起的筒子来说,真的是最好不过的教材了。
  再次,鄙人在WALL从事分析期间,才真正体会到金融的乐趣所在。众人合作奉献,无论项目大小,每个人都能在合作中为别人提供最优质的资源,而且在这里,你能体会到精确分析,精确计算,对自己,对别人,对整个公司的好处有多大,在自己付出100%的努力,并且和别人精诚合作后,得到了客户的赞许,以及一个完美的分析报告,那个时候的喜悦,才能真正体会出来。题主作为非金融行业,学校和你个人对于你职业属性的塑造都是非金融,你一定要涉及到金融行业,会比金融行业的同学来得更慢,更吃力,付出也更多,这个你要有思想准备。
  最后,说教那么多,其实只是希望题主能够真正的思考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很多时候生活不是过桥到岸,过了FRM,CFA,CPA,CXXXXXXXXX各种A,你如果不知道自己考这些的意义在哪里,真的还是不要白费时间了。
  如有言语过激之处,万望题主体谅。
文章来源:高顿,更多最新的CFA资讯【请关注微信号:gaoduncfa】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未加入此版权信息,盗版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支持楼主:、
购买后,论坛将把您花费的资金全部奖励给楼主,以表示您对TA发好贴的支持
载入中......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有钱的互联网公司和没钱的互联网公司做市场推广有什么区别?-土地公问答
有钱的互联网公司和没钱的互联网公司做市场推广有什么区别?
有钱的互联网公司和没钱的互联网公司做市场推广有什么区别?
公司大小量级不同,钱都怎么花的?很好奇。
泻药,这个问题问的真现实啊。对于几乎所有创业公司来说,一开始推广都是没钱的,这就好比雷军当年对阿黎说:你能不能不花钱做MIUI的推广?这几年我看过不少创业团队,也看过很多土豪上市公司的推广,简单谈谈吧。可能重点在没钱怎么推广,有钱的话,那得看你多有钱,一年砸十几个亿的推广费的互联网上市公司多的是,一年基本不烧钱推广的互联网土豪公司也多的是。有钱了怎么烧,我就不说了,每个细分领域烧钱的方式不一样,期待有钱有方略的大牛来补充。没钱怎么做推广?我个人认为可以分为:意见领袖导向;产品与技术导向;玩家口碑导向;特殊市场渠道能力导向这几类。意见领袖导向——事半功倍在没钱的阶段,拼的是创业团队本身的名气和尽一切可能的人脉空间。这方面做的最成功的是小米。关于小米的创业故事已经说烂了,但我还是要拿出来说。雷军开始小米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多少钱,MIUI攒了一些用户之后推出了小米1代,以雷军当年在金山1分钱当5分钱花的性格,肯定是没有推广预算的,所以他问阿黎,你能不能不花钱做推广。阿黎还真把这件事情给做到了,虽然这件事情很多媒体讲的很详细了,但我还是想说,并不是所有的创业团队都有小米团队的天生优势,这就是暴强的意见领袖力量。请回忆几年前的一些瞬间:站在手机盒上的胖子的视频;俞永福、陈年、雷军等一群大佬扔掉iPhone4换小米1代视频;几百万粉丝的巨V们每天微博联轴转的宣传;意见领袖们巨大的信息冲击力和小米早期产能严重不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大家骂的越狠,感兴趣的人越多,这就是KOL的力量。后来小米发现,这种策略确实屡试不爽,KOL们率先形成了舆论导向和丰富的谈资,粉丝们自然趋之若鹜,再配合产品发布节奏和销售节奏,形成连接不断的宣传攻势,使得小米无人不知。当小米渡过生死期进入高速成长期之后,本来需要大规模烧钱做推广(比如凡客模式),小米发现自己依然可以靠KOL引领粉丝经济外加产品体验持续这种宣传热度。所以直到今天,据我所知小米在硬性推广上的费用也并没有多少,靠的就是KOL+口碑的力量。但是,这种模式很伤人,会用的人,能用的人,用好了无敌天下,而且能持续下去。KOL底气不足的团队,用这种方式,不但效果有限,而且会提前透支所有的KOL关系,变得不可持续。我个人认为,除非团队主要创始人都是大V,否则慎用。产品与技术导向——一击制胜没钱做宣传,没有KOL屌你,怎么办?靠产品。只有产品是最能打动用户的东西。我举两个例子:安卓平台第一美化工具——安卓壁纸/安卓动态壁纸。三个人创业,全部都是屌丝,一分钱都没有,就是靠高清壁纸和纯朴的界面打动用户。创业四年,我审计过他们的财务情况,几乎一分钱推广费用都没有。纯粹靠产品和打榜口碑,目前累计用户过亿,日活我就不说了,机密数据,很体面的数据。互联网行业每天都在讲产品体验,技术驱动,真正做到其实很难。很多人做的产品其实很一般,推广乏力,做检讨的时候很少去想产品是不是真的不行,而是在想我推广预算不够,所以不行。在这里我说个我经历过的案例。这个产品叫掌缘,你们在任何一个市场里都能下载到,360平台目前累计下载已经超过20万了吧。这个产品一年前基本什么都不是,我和几个投资人看了都头疼,又不好意思把话讲的太难听,只好说:这么难用的产品,用户怎么能用的下去呢?然后就是漫长的抠细节,改逻辑,直到全年圣诞节,才推出了一个我勉强认为及格的产品,上线之后,数据不会骗人的,每月用户增长都超过30%,也是一分钱都没花。但产品还是远远没达到我的理想要求,还在不断打磨和修改。好产品是能说服人的,当推广不利的时候,先别想是不是钱不够,先想想产品做的怎么样吧。玩家口碑导向——长久不衰我对小米一直带有很复杂的情绪,其实我特别烦一些米粉那种你用苹果你装逼的腔调,但我又不得不佩服小米把KOL导向+玩家口碑导向发挥到极致的水平。KOL和玩家二者得其一就可以得天下。好产品,好服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群众检阅的。因为互联网产品的迭代性,使得玩家口碑几乎等于产品生命。以土豪级公司巨人游戏为例,征途1发布已经十年,征途2也有四年,口碑怎么样?数据说明一切。一款竟然长达10年寿命的2D游戏,还被骂成喝血吃人肉的电子毒品,能基本保证稳定的收入,靠的是什么?口碑。没有征途1的长期口碑,就没有征途2,也不可能有今年发布的征途3的未来。玩家口碑靠为什么维护?靠的是过硬的产品品质,靠的是持续不断的谈资和玩家良好体验。大量的页游和手游捞一把就死,基本就是拿玩家口碑不当回事导致的恶果。如果说得KOL者事半功倍,那么得玩家口碑者就可以长久不衰,持续成长了。特殊市场与渠道能力——另辟蹊径这一条很重要,特别是对没有钱的团队来说更是这样。特殊渠道包括:政府关系、机构关系、独家代理或独家授权渠道、垄断资源等。有时候一张红头文件就可以帮你开辟一片巨大的市场,特殊渠道策略属于金钥匙,一把金钥匙打开一个细分市场的锁。但是光有钥匙没用,历史上拿着硬红头文件把事情搞砸的案子太多了,最著名的就是绿坝。绿坝不但弄了4000万国家拨款,还弄到了工信部强制出厂PC和全国各大中小学电脑强制安装的批文。这种好事如果被360或腾讯摊上,估计360得笑疯了,股价得翻倍。前文我讲过,好东西到手上,你要能用得起来,能担得起来,特殊渠道能力更是如此。拿着强硬政府关系下发的批文,给用户提供烂到无法挽救的产品和服务,伤的就是你的政府关系或者渠道关系,严重的话你以后在政府圈子里没法做人了。但是如果用好的话,另辟蹊径,能帮你省掉大量的推广费用,把推广费用转成客户服务费用,提升客户体验,加强售后服务。小结一下,对于没钱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这四条都是杀手锏,但是用不好基本也等于自杀,打铁还需自身硬,万变不离产品和服务。推广方式和方法很多,不花钱的牛逼方式多的是,就看你能不能用得起了。有钱怎么做推广?这个我恐怕没什么发言权,让其他在土豪公司负责推广或媒介采购的人来谈吧,总之别像叮咚小区那样三个月烧了1个亿把自己烧倒了就行。另外,刚从 @刘卿 的答案里看到这张图,我也是惊了,真是钱多土豪莫名其妙.....再一看文案,感觉贾玲的节奏啊...... 不过贾玲那广告我倒是真记住了。
目前最高票楠爷把市场推广分为四种:意见领袖导向;产品与技术导向;玩家口碑导向;特殊市场渠道能力导向。个人感觉有其道理。只是,现在的网络推广和前几年有了本质的区别。就我的感觉,现在有一个趋势,也就是所谓的营销、推广,越来越只能锦上添花,而无法雪中送炭了。好的服务也许会被埋没,但差的东西无法捧上天,砸钱也没用。也就是所谓“产品与技术导向”会逐渐取得上风,毕竟大家其实都有眼睛,好和不好分得清。而使用“意见领袖导向”的效果,我持保留意见。其实作为一个小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至少在这个平台上,大v去点赞一个价值不高的答案,并不能使得这个答案变成高赞答案,只有在好答案被埋没的时候,大v的点赞才会起到发掘作用。我相信对于任何产品,道理都是一样的。现在各种交叉印证的手段太多了,一个东西究竟好不好,很快就会被定位到应该有的位置上。逆势推广差劲的东西,没有人会买单。而现在一个更加明显的是变化是,口碑路线越来越有风险,变成一把双刃剑。一个对产品或服务有正面体验的消费者,会把良性体验传播给5个人,如果是负面体验的话,他会告诉10个人。依此类推。无论是好还是坏的口碑,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开。中国消费者还尤其看重负面评价。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我要定酒店或者找餐馆,我一般都会直接看携程和大众点评上的负面评论,并更倾向于相信这些才是“真实”的。这也是为什么淘宝那些卖家,拼了命也要人改掉差评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认为“雕爷牛腩”是一个成功的营销典范。投资人不是傻子,在刨去那些喧嚣和炒作之后,到底剩下几斤几两,投资者看得见,消费者也看得见。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是个没有公信力的社会,大家天然对一切溢美之词存在着警惕性。一个统计是,中国消费者对电视和户外广告的信任比例和程度,要远远低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 30 多个国家的平均水平(大概是50%的样子)。因为对企业营销和公共媒体的不信任,所以才会出现中国特色的SNS、微博、微信的“杀熟”营销的生存空间。在国外,很难想象有这种“全民销售”的奇观。但中国人实在是太精明了,针对这股杀熟风气的警戒之心又会很快形成。那些纯粹靠营销,而没有正经价值的产品,随时随地被喷成够,杀熟只怕是越来越难了。所谓的口碑营销,弄不好只会死的更快一些。一个普通的中国城市消费者每天大约会接收到超过 300 多条各种形式的广告信息,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难。有钱的大企业可以把营销的概念变成文化概念卖给你。但创业企业的资源非常有限,完全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的安排、使用都要精打细算。在资源很有限的情况下,还是先把产品做好。光靠炒作什么,还是算了吧。那种为了砸钱而砸钱的推广和营销,每单位成本能带来的收效不大。
总体说:没钱的APP都在做地推/找发稿/补贴用户,有钱的互联网项目都在做代言人营销。我今天()在办公楼下对着分众屏幕看了10分钟。小电视里的广告,一半时间在播快消品餐饮的广告,另一半时间全部都是互联网公司的广告。Δ饿了么:王祖蓝叫外卖送外卖Δ途牛:林志颖父子出门旅游Δ神州专车:吴秀波送女儿Δ58同城:58姐杨幂找工作Δ优信二手车:一群明星买二手车,人太多,只记得胡军、孙红雷、田亮ΔE代驾:宋丹丹叫车让黄晓明师傅送回家这些APPs有很多共性全部都是消费型O2O项目。全部都是C轮以上,最新一轮均为 1亿美元+的融资。全部都使用代言人,还都是最近热门出镜率高的明星。目测代言费都在百万级。全案几千万话费。普遍广告播放频次高过快消品/餐饮以增量市场为目标。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共同点,也是他们采用代言人策略的重要原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还存在激烈竞争,没达到大幅领先其他竞争者的状态」。比如58 vs赶集/百姓,途牛vs同程/驴妈妈饿了么vs美团/百度/口碑外卖优信vs开新/换新等一群神州专车vs各种叫车软件E代驾vs其他代驾。花大钱请代言人刷投放就是为了比竞争者先一步抢增量市场。要在较短时间抢占市场,「代言人营销」是最常见的策略。同一支广告同样的投放量,有明星的效果要好很多很多。早期很多地方药品、快消品向全国市场爆发性成长,靠的就是“找代言、上央视”两招。一方面品牌方依靠明星代言人来强化品牌符号,让明星和品牌绑定增强识别度,在同质化竞争中能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就是借助明星形象来增加公信力和二次营销。所以竞争激烈的领域往往先后都会有代言人,比如赶集的姚晨/范冰冰vs58的杨幂,途牛的林志颖vs同程的佟大为。-------割一下--------哪怕已经拿到很多钱,代言人营销也并不合适初创企业。好的营销会让不稳固的项目死得更快,快到没时间调整做出来不及抹去的坏口碑。现在这些做代言人营销的APP们都是已经经过市场验证商业模式的、有成功现金运营的、拿了大笔投资的。初创企业工作重点还是应该放在那些基本功上,搭一份稳定系统、做好运营、伺候好用户、多谈合作,还有最重要的调整模式。还有一个现象也常见。就是企业花大钱请了代言人,最后只在自己家产品包装或者专柜出现。既不在渠道投广告,也不做相关明星活动换公关稿。一年合约期到头,即便是企业自己网站里的相关信息就是一个明星签约仪式…这在二三线品牌经常能看到。那对于那些没拿到那么多钱的创业者来说...本文的给你的启发就是……你C轮以后钱怎么花的BP应该知道怎么写了!附:当日看到的快消品/餐饮广告主:金剑南、维他奶、虎牌啤酒ABC卫生巾、舒肤佳、多芬男士、清扬无硅油、肯德基、永和大王、必胜客
举几个例子吧,不够完善,回头补充:(范围拓宽到“互联网品牌”而不只是“互联网公司”)没钱的/不想花钱的:小牛电动、雕爷牛腩、700bike、黄太吉、乐纯酸奶你会发现这么几个关键词——创始人、故事、爆品、情怀、内容、社交传播.....有钱的/烧钱的:脉脉/叮咚小区/饿了么/滴滴你也会发现这几个常见的——媒介渠道、地铁楼宇、重复曝光、补贴、分享机制.....其实还有个大招uber....这个回头聊....
谢邀。这个问题比较大,我只能尝试从“互联网公司在市场推广中投入资源的多寡和方式”这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诚然,钱少的互联网公司没有多少资金资源用于市场推广,但有钱的互联网公司在市场推广方面投入的资金资源和推广的方式水平也是不同的。以互联网公司做市场推广的规模和水平着手分析,我简单地将它们分成四个等级。一等推广造现象、二等推广搞事件、三等推广玩洗脑、四等维系存在感。理解第一等的推广,我得先解释一个词,“现象级”,在广告媒体行业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影响力巨大,风吹草动都能引起全民的关注和热议。打个比方,《中国好声音》是现象级的电视节目、百度阿里是现象级的公司,《小时代》是现象级的电影、范冰冰和李晨在微博上“我们”是个现象级的传播事件。我记得我曾在写过一个答案,讲到阿里巴巴的负面宣传策略,当时有一部分用户很愤怒地在评论区质疑:阿里这么大的公司,会做这么low的广告?当时我就很诧异,阿里或许是一家非常高大上的公司,但是他们的平台上卖的主要是假(仿)货,流量主要来自爆款,买东西的大多都是屌丝……如果这个平台提供的主要商品是中低端的、他们的主要客户群是中低端的,那他们为什么不能做LOW的广告?广告从来都不是为了高大上存在的,广告的主要目的是吸引目标客户去消费去尝试去使用,而阿里的用户结构决定了他们会做大量很low的广告。当然,low是相对于这种逼格突破天际的网站用户而言的。我曾经看过很多篇在朋友圈里转疯的软广,都被那些广告的目标受众们称赞是“写得好,有想法,很走心”这些目标受众恐怕在用户看来也是很蠢很low的,他们经常信谣传谣,会在朋友圈里转发“夏天喝冰水会让身体变成寒性”之类的伪养生或者“肯德基转基因鸡有八个翅膀”之类骇人听闻的假新闻。他们不上果壳,他们是最容易被市场推广文案影响的一群人,他们涵盖了广场舞大妈到门卫大爷、传统行业老板到四线城市机关公务员、无知少女到小愤青……但他们才是中国的主流。而在朋友圈里传播的推广文案主要就是给这个群体看的。我身边很多人都以为,那些经常上电视的大公司,是不屑于在论坛投放软广的。如果让我以一个业内人士的身份跟他们详细剖析案例,告诉他们像苹果/百事可乐/阿里巴巴/中国联通这些大公司在网上投放了多少软广、制造了多少话题,而且其中的大多数话题有多low,他们肯定会觉得三观尽毁。为什么大家总有“大公司不在社交平台投放软广”的认知?很简单,因为大公司的影响力往往也很大,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看到大公司的Logo,听到大公司的名字都不觉得突兀了。而这种“现象级”就是软广最好的隐蔽。而相比那些光明正大的硬广,软广多少是让大家觉得见不得人的、偷偷摸摸的、大公司不屑干的。这也是我所说的一等推广造现象——你只看到我的成功,却看不到我的汗水;你看得见我的曝光度,却看不见熊熊燃烧的广告费。你相信么?哪怕再有名、再跟我们生活再息息相关的品牌,假设它没有在网上投放软广,网民们也不会谈论它的。比如说家电的广告投放是针对购买用户的购买行为模式设计的,直到现在家电还普遍使用过去的宣传方式,他们不会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花过多的广告费,你见过网民们热议过海尔和美的么?不,倒是普及率影响力远远不如海尔美的但惯常用“互联网思维”推广的雕爷牛腩得到了大量的评论和转发。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次苹果出新款了,营销微博们总会组队刷苹果的话题?你以为真因为段子手没话题可刷了只能给苹果打免费广告?支付宝9.0版本一出来,立刻在网络上炸起舆论,你以为这不是广告公司和媒体公关部门大力操纵的结果?跟传统家电相反的是,苹果反而不注重自己的电视广告,因为苹果很清楚,自己的目标用户群不一定看电视,但一定常上网。别拿现在苹果也在CCAV上打广告说事儿,如果没有的8:20发,苹果直到现在也不会在央视打广告的,苹果交给央视的广告费,实质上是保护费。作为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垄断的大企业,他们是会投放一定比例的负面宣传的。阿里从来不怕别人黑它害得实体商铺没生意做了,就如同苹果从来不怕别人黑它价格太贵。因为这种宣传反而更加稳固了它们本身的调性——苹果的价格也不过五六千,但是它希望给大家制造一种“如果不是土豪必须卖肾才买得起的高端产品”的印象。同理,阿里也希望大众觉得它抢尽了实体店的生意,这样大家会出于从众心理更加愿意去阿里网购。但是阿里一直在花钱宣传自己没有假货,就好比苹果一直宣传自己的系统最安全一样——如果是真的能给这些企业带来销量流量下跌的负面信息,这些垄断企业都是尽可能遮蔽的。你见过没有负面新闻的明星么?你听说过没有负面新闻的大企业么?实际上任何一个知名的事物,都是一个目标,你不能指望所有人都只给你赞誉,没人往你脸上吐唾沫。既然总归是要被黑的,还不如自己引导着黑、有倾向性地黑。事实上,任何大公司的市场推广策略都是组合拳,不同的区域或者地级、在不同的时间段或者企业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策略。电视上的广告、地铁上的灯箱、微博上的段子、朋友圈里的软文、线下实体店的促销活动、明星在演唱会上与品牌的联动……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公司整体营销推广策略的其中一环。而只有借助推广策略的组合,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广告传播的延伸、重复和互补效应。但是即便花样百出,大公司的营销推广策略都有一个“核心”,而其它策略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建立的。而每个核心策略都会延伸出一个核心的公关推广方案。在曾经的凡客,这个核心方案是“凡客体”;在当时的聚美,是“带盐体”;在现在的神州专车,是“黑专车”……当然,在企业的不同阶段,核心策略和核心公关方案也不一样,比如现在聚美已经不再炒作“带盐体”了。而是像所有卖化妆品护肤品的那样鼓吹自己的平台买的东西真货正品服务好能给女性带来美丽继而实现个人价值。顺便说一下,广告并不是做得越大越成功越好的。现象级的推广,也只有极有实力的大公司才承受得了。记得凡客成品当年也在自己硬件软件都还不足的情况下过度地追求广告投放媒体曝光,虽然将“凡客体”打造成了文案界的经典,但凡客诚品旋即就因为商品质量太差惹翻了用户群、线下渠道不畅导致滞销并惹翻了代理商、资金链断裂无以为继……当凡客诚品灰溜溜地破产大吉的时候,还欠着供应商一屁股债。 我是凡客,我为破产代言所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建立在产品和服务之上。而市场推广的覆盖面、影响力并不是越大越好,而必须要跟企业本身匹配,否则凡客诚品就是前车之鉴。二等推广:事件营销。假设你是个含着金钥匙出身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不论软件硬件都已经够用了,但是你暂时还没有知名度,没有知名度意味着没有用户,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神州专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搞个大新闻,把自己炒作一番。我记得我曾经在另一个高票答案里讲过,互联网公司从来都不怕臭名远扬,它们怕的是无人知晓。于是神州租车就靠着明目张胆地喷UBER,狠狠地刷了一票存在感。虽然直到现在神州专车仍然没有成为“现象级”的公司,但是“黑专车”绝对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事件。大家都迅速地跟进这个事件,神州专车立刻被骂得狗血喷头。接连着还有更多负面新闻爆出,比如那些名人都是被神州专车以“公益广告”的名目拉上贼船的,而且他们都没举牌子,牌子是被P上去的。神州专车旋即高冷地道歉——我真不该把你们的安全想得那么重要的。然后更加高冷地告之大家——本宫现在撒出一亿优惠券,你们这些屌丝赶快跪舔吧。在争议爆棚的时候,我注意到我关注的一些网络大V,比如微博上的留几手,微信公众号上的李叫兽,都纷纷撰出软文——矮油神州专车你怎么能骂人呢?你本来就比UBER安全啊,你的司机是专职的老司机,你的车是公司自有的车,uber这种靠陌生业余司机开私家车随意拉客的APP怎么跟你比安全比专业啊?但是即便如此你也不能骂人啊~而此时,神州专车的知名度一跃赶上了UBER,不论你百度“神州专车”还是“UBER”,都能搜出电视和平媒报导神州专车多么安全多么专业,Uber被政府约谈被赶出中国市场的新闻。这一刻,我感觉自己看到了神州专车熊熊燃烧的广告费——这得花钱刷多少新闻、做多少公关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啊。什么?你们问我为什么一开始神州专车黑UBER的时候不说自己更安全更专业?为什么发优惠券的时候不好好道歉?亲,如果那样不就成广告了?要知道,除非是真爱粉,否则没人愿意免费给土豪打宣传广告的。特别是那些影响力巨大、收钱做推广的营销账号们,他们只要嗅出一丝广告的意图和气味都不会帮你安利的,除非你给钱。但是所有人都热衷于为一场土豪作死的公关灾难推波助澜。每当谈到现象级的公司或者事件的时候,我就觉得痛苦万分——我明明没收广告费啊,但是为了举例子讲清一件事情,我还是不得不把这些互联网公司安利给大家。这就是“现象级”的牛逼之处,哪怕我不想提到你,我也根本绕不过去。哪怕再过几十年,你也是一个典故般的存在。哦,对了,上面的话只是说着玩的,阿里巴巴和神州专车,该打的软文广告费还是要按时打我卡里啊!三等推广——洗脑。流行歌曲往往都有一个Hook,就是某一句相对更洗脑的歌一直重复着唱,如果你记住了这一句hook,你就记住了这首歌。广告文案也往往有一个slogan,就是在整篇文案里着重宣传一句特别洗脑的话,你记住了这一句slogan,你就记住了这个品牌。我一直认为聚美的广告其实是凡客体的2.0版本,那句“我是XX,我为自己代言。”是一句出色的slogan,还记不记得广告刚出来的时候一大堆营销微博把“带盐”梗玩坏了?他们都是收了广告费的。而带动起名人效应之后,网民们都在跟风玩这个梗,我敢说经历过那段时期之后,大家都再也忘不了这个梗了。这是聚美的文案,对比一下上面凡客的,是不是感觉像从凡客延伸出来的?这是聚美的文案,对比一下上面凡客的,是不是感觉像从凡客延伸出来的?上面的属于比较高级的洗脑,而比较低级的也有。最近黄晓明和宋丹丹为E代驾拍代言广告,广告貌似还没有公映,但是我凭着广告界业内人士的机缘不幸提前看到了广告,记得广告结尾有一句极为洗脑的slogan,是仿着宫廷剧里太监大喊“娘娘驾到”的口吻喊着“E代驾到!”这种一针见血告之品牌名称,声调魔性的洗脑slogan让我瞬间想到了杨幂大喊的那句:“58同城!”广告理念异曲同工。打开视频网站,经常会发现林子聪张靓颖林志玲等人代言的网游,这些粗糙低劣的网游广告甚至连slogan都没有,全凭财大气粗,反复播,你点开视频就得先看广告。这也属于洗脑推广的一种。四等推广:勉强维持存在感。如果你关注了微博上的营销账户,可能会发现他们时不时就会放类似这样的九宫格广告,把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APP放在一起推广。 为什么?因为网络推广的费用太高了,这些屌丝级的APP只能跑到营销微博这里团购广告位啊!就跟北漂屌丝青年没钱住单间九个人合租一间屋子一个道理啊亲!基本上这样的公司属于资源不够充裕,无法大规模地投放广告,平常就只能勉强维系一下存在感,当新产品或者服务快要上线了才急忙花些钱贿赂记者买几篇报导然后再设计几篇软文投到虎嗅天涯36氪上面刷一下新动态。记得我还是一个低端文案的时候,曾经以几百元一篇的价格接过不少这种屌丝级app的推广私活。这些APP有一大半没有活到现在。其实一个APP或者网站到底资源如何,你用一个百度就能测试出来。如果你百度这个APP或者网站的名称,立刻弹出来大量近期的新闻资料动态等,说明这个互联网公司的资源还可以。如果百度出来的是大量半年以前的旧新闻,而近期的新闻几乎没有,说明这个网站或者APP曾经骗到过风投,但因为各种原因(多半是因为创始人CEO无能)已经不行了。如果你百度一个网站或者APP的名字,居然连新闻动态甚至百度百科都没有,很可能这就是一个用网站自动合成出来,从来没有实现过价值的APP。本来想举几个例子,但想想怕得罪熟人,还是罢了。什么?你叫我举陌生人创建的APP当例子?!拜托了,这些APP推广做得那么差,连百度都百度不到,如果不是通过熟人关系谁知道它。互联网是个马太效应表现得尤其明显的行业,在前期资源匮乏的时候如何炒作自己、增加曝光率,是能拿到下一轮融资的重要环节;同理,如果你拿到了投资,你更要想办法炒作自己,增加曝光率,这样才能让目标用户们注意到你,并且转化成你实实在在的用户和流量。在这样的市场规律之下,一家互联网公司如果连一定的信息活跃度都没有,却发展得很好,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嗯,答得仓促,有一些东西写得还不是很清晰,欢迎大家留言吧,这两天我找时间会更新。————————————————————————————————————————需要补充的点:1.关于苹果给央视交的保护费。需要注明的一点是,虽然苹果这次被迫给央视交了保护费,但是钱是能成倍赚回来的。苹果的主要目标客户是什么?那些收入较高的青中年白领。当然发廊小弟也可能存一个季度的钱买新款苹果,但是购买苹果的发廊小弟在人数上和人群比例上都会远远低于高级白领,所以发廊小弟不可能是苹果的“主要目标客户”。同理,十三四五岁的青少年和白发苍苍的老年人也不可能是苹果的主要客户群。其实欧美的老年人也有很多不碰苹果等智能移动设备,因为智能移动设备的图标太小、使用略复杂,老年人玩不转。而中国的青少年用苹果的也比例也不高,是因为苹果价格偏高,父母宁愿给孩子购买更便宜的智能手机,比如魅族小米。苹果的广告《老唱片》则表现了苹果试图拓展、深化这个之前没怎么开发过的市场的野心。这则唱片非常高明而含蓄地暗示电视观众——老年人也可以玩苹果的,自己玩不转就让孙女带着教着玩嘛。这也是一种孝顺。当然,这也是苹果被逼出来的智慧——又得交保护费,又不想白扔钱,就只能用这招了。我再重申一遍,苹果的主要目标客户群往往常上网少看电视,所以如果苹果想要不白投广告费,只能拓展和深化爱看电视的次级目标客户了。2.神州专车的宣传方式到底是天才还是蠢材?神州专车这事儿刚爆出来,我也认为是蠢材团队自作聪明制作出来的公关灾难,而且是特级灾难,相当于汶川地震的那种。但是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神州租车正在有计划,高效率地进行洗白。至于怎么洗白我在上面已经讲过了。下面有拿品牌美誉度说事儿的……亲,美誉度都是建立在知名度之上好吗?打个比方,我们认识一个明星,如果我们对他评价高,那就是美誉度好;我们对他评价低,那就是美誉度差……问题是,如果我都不认识他,那也没有美誉度可言,对么?同理,在这次事件之前,大家根本都不认识神州专车啊,神州专车何来美誉度之说?现在,大家都知道神州专车了,而且大家也义愤填膺地帮神州专车把一亿的优惠券转发出去了。如果神州专车自己够给力,让那些使用了优惠券乘车的用户们体验良好的话,反馈上来美誉度不就刷回来了?更别说还有那么多媒体(包括大量自媒体)收钱帮忙洗地呢。如果我的估计没有错,大概两个月后,神州专车会再做一次“用户反馈”的大规模宣传,主要告诉大众、这一段时间有多少用户使用了神州专车,然后用户体验多么美好……还是那句话,所有宣传最后都会归结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上去,神州专车赌的也就是这个。至于说恶意攻击友商是推广大忌,我只能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况且uber属于外来物种,本土根基浅薄,能给神州专车带来的反击真的不大。3.虽然我把九宫格广告贬得很屌丝,但不得不说,其实九宫格推广的性价比很高,是真的可以给那些APP带来体量的。只是当公司具有一定资源之后,会寻求更加独立、更加个性化的推广,这种打包合租广告位的营销方式是再也看不上的。陌陌、脉脉、快看漫画等一大堆APP在资源还比较屌丝的时候都用过九宫格推广,但你们看现在的九宫格广告还有它们的影子么?
有钱的用钱省人力,没钱的用人力省钱。以下为补充:“有钱”“没钱”本身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不同行业所需的资源、投入、所面临的竞争不同,多有钱算有钱呢?多没钱算没钱呢(真没钱这公司咋开的呢)?运营和推广,只是整个体系中的一个版块,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这里是一个“预算”的概念,每个公司做事情都有预算的,关键在于预算怎么分配?孰轻孰重?就你所在的岗位,公司给到了怎样的预算?有钱,就是公司看好你这个版块,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给到较为充足的预算支持(不只是钱,也可能是有价值的资源),间接给到你试错的机会和后续优化的空间;反之,就是并不打算在你这里花钱,甚至明明是正常预算还一个劲儿往下压不给批,这就是没钱,不管你是在什么规模的公司。给的预算少,活动声量小,搞不过竞争对手,推广效果打折扣,进而进一步印证了公司的判断,“你看,我就说不要花这个钱,花了钱还不是一样没效果”。运营人员开始坐立不安,这咋办呢,自己上呗,没有功劳就争个苦劳嘛。可以花钱找KOL的,自己软磨硬泡找朋友找同学找关系,凑几个小V转一转;可以花钱买礼品的,自己去拉赞助,乱七八糟各路货先凑个数再说;可以花钱上头条的,自己带着一帮小朋友发帖发到吐……这就是所谓的“没钱用人力省钱”。这时候老板开始说话了:“我要是什么都花钱就能解决,要你们干吗?”哎,老板,你这么说就不对了,花钱这事儿才是真的技术活好不好!省下那些发帖、灌水、为了一个奖品赞助去软磨硬泡一天的时间,我们才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钱往哪里花,怎么花,什么活动效果好,什么文案最吸引人,什么渠道最给力?实践是检验决策的唯一标准啊,把想法落实掉,在这个过程中看看当时哪里的钱花的没有必要,哪里还存在优化的空间,后期才能越做越好不是?我刚进入互联网行业时,有个老领导曾对我说过一句话:“能花钱去解决的,你就不要去花时间”。我到现在都非常感谢他,这是涉及到工作方向的问题。你Ctrl+C、Ctrl+V用的再熟练,和你知道哪个渠道投放效果最好,这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技能吧。以上说的都是两者区别,但无法回避的是,不愿意花钱的老板仍然有的,而你拿以上的对比去跟领导要钱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这篇吐槽,也全当给大家提个醒,不要再去关注那些所谓的“我是如何不花钱做到百万用户的”、“没钱怎么做推广”、“不花钱的10条推广秘笈”……且不说十有八九是软文,就是真点进去看了,也跑不了上述说的那些,不花钱就花人力呗。有那个功夫,不如研究下真正的专业问题,从本质问题入手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下次遇到个愿意花钱的老板呢。
其它类似问题
其它人正在问的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违规被删除的宝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