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加产优质粮食3.6万公斤,工业产值和工业增加值72万元,销售利润多少

您现在的位置:>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概述
来源:综合处&&
日期: 17:49:00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四年来,在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国家部委、19个对口援疆省市的大力援助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疆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习近平书记一系列指示精神,把新疆发展稳定置于国际及全国大局中去研究谋划,秉承“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主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大力弘扬新疆精神、践行新疆效率,努力提升新疆能力、树立新疆形象,不断克服“三股势力”等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步入增长快、质量好、效益高的历史新阶段,社会发展进入和谐稳定、民生改善的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新进展。&
  一、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生产总值年均新增千亿元,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四年来,新疆国民经济发展步入又快又好的历史新阶段,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实现了大跨越,多项经济指标增速跃居全国前列,实现了经济增长、财富增加、就业充分、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1、经济实现了连续四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
  2010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最好的时期。2010年GDP增长10.6%,2011年增长12.0%,2012年增长12.0%,2013年增长11.1%,四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4%,不仅比同期全国年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还比年(改革开放至西部大开发前)的20年间的年均增速高1个百分点,比2009年的前10年(西部大开发至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前)年均增速高出0.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的位次由2009年的第30位跃居2013年的第6位,在西部十二省区的位次也由最末位快速拉升到第4位,是1991年以来的最好位次。&
  2、经济总量四年分别登上4个大台阶&
  2010年以来,新疆年均新增生产总值千亿元,4年迈过4个千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GDP)2010年为5437亿元,2011年为6640亿元,2012年为7530亿元,2013年达到8510亿元。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8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5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8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9%、12.9%和12.1%。产业结构调整为17.3∶46.4∶36.1,与2009年相比,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5、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比重由36.4%提高到37.6%,提高1.2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呈现第一产业比重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支柱显著增强的新局面。&
  人均生产总值跨上5000美元大关。2009年-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942元增加到37847元,增长46.9%,年均递增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920美元增加到6174美元。&
  二、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地区、城乡、产业和各种所有制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促进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是全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四年来,新疆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明显的积极变化,南疆及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第三产业稳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1、区域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
  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各项政策红利的竞相释放,19个省市援疆发展战略的逐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断到位,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①天山北坡经济带快速领跑新疆经济。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4.2%,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2012年,创造生产总值5187.48亿元,是2009年的2.3倍,占全区GDP比重达到69.1%,比2009年提高16.1个百分点,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主要推动力。②南疆四地州经济也后发赶超。南疆四地州实现生产总值由2009年的651.91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386.4亿元,年均增长14.9%,比全疆平均水平高了3.5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由2009年的124.6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252.9亿元,年均增长26.1%,比全疆平均水平高了13.4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09年的51.1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48.82亿元,年均增长30.6 %,比全疆平均水平高了0.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9年的429.51亿元提高到2013& 年的1381.5亿元,年均增长33.9%,比全疆平均水平高了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9年的157.04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271.87亿元,年均增长14.7%;进出口总额由2009年的13.04亿美元提高到2013年的19.82亿美元,年均增长11.1%。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13年阿克苏、喀什、和田、克州(南疆四地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758元、17000元、19270元、17100元,四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4.6%、11.6%、13.6%、22.1%,其中,克州、阿克苏及和田三个地区分别比全疆平均水平高了9.3个、1.8个和0.8 个;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657元、6143元、4542元、3963元,四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8.9%、17.0%、14.2%、21.8%,其中,克州和阿克苏两地区分别比全疆平均水平高了4.7个和1.8个百分点。在各区域经济发展均比较快的形势下,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势头更为强劲。&
  2、城乡经济趋向协调发展&
  乡村经济总量份额提高。2012年,全区县级(不含县级市)实现生产总值2670.22亿元,占全疆GDP的比重达到35.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2013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74元,四年来年均增长12.8%;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96元,四年年均增长17.1%,高于城镇居民4 .3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由2009年的3.2:1缩小至2013年的2.7:1,在西部12省区中城乡收入差距最小。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各项差别化政策措施的落实及援疆战略的实施,全区农村道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城乡经济发展进一步趋向协调。2013年新疆城镇化率达到44.5%,比2009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1.2个百分点。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010-2013年全疆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 36.68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增加10.26万人,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3、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
  年,新疆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由2010年的32.5%提高到2013年的36.2%。四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8%、15.2%、12.3%和10.3%,增速分别位居全国第22位、第1位、第3 位和第9位;在西部省区分别位居第10位、第1位、第2位和第5位。特别是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仓储业、旅游迅速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新增长点。一是金融保险业发展迅猛,四年间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6%、12.8% 、26.9%和14.1%,年均增长16.7%,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二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势强劲,年均增长16.5%,高于第三产业增速2.1个百分点,成为稳定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因素;三是国内外旅游双双实现新突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由2009年的4.3%提高到2013年的7.9%。多种所有制、各种业态、不同规模的商业企业的较快发展,活跃、繁荣了市场,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开始摆脱自1992年以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窘境,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为15.9%,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和内部结构的优化,使其支持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服务功能大大增强。&
  4、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首次提升到战略层面激活、推动,非公经济总体规模扩大,内生活力增强。①非公经济“蛋糕”变大。截至2013年未,新疆非公有经济主体9.06万户,比2009年增加2.39万户;总资产3816.16亿元,是2009年的2.5倍。②民间投资极为活跃。2013年新疆民间投资规模达到3217.0亿元,比2009年增长3.9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由2009年24.1%提高到41.3%,增加了17.2百分点。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成为国有投资及其他投资的重要补充,为新疆投资增添了强劲动力和新鲜活力。③非公经济在建筑和贸易流通领域占据着绝对比重。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四大行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已分别高达92.4%、89.6%、65.9%和60%。随着新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2013年,新疆民营企业进出口201.21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73.0%,比2009年提高3.5个百分点。四年间累计增长1.1倍,年均递增20.3%,增速高于全区进出口总额增速1.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向高科技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渗透的能力亦逐步增强,并逐渐成为行业的领军代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对新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持续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
  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自治区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与此同时,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的初步成效,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1、财政收入四年内翻了一番半&
  年,新疆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28.8%、44.0%、26.2%和24.2%,增速由2009年全国第30位,跃升至全国第9位、第6位、第3位和第1位,年均新增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4.9亿元以上。2013年,自治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128.5亿元,较2009年翻了近一番半,年平均增长30.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9年9.1%上升至2013年的13.3%,提高了4.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新疆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年,自治区用于民生建设的财政资金累计达到7072.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新疆依靠自身力量办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一些大事,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对落后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有效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2、企业利润四年年均增长15%以上&
  2013年,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36.41亿元,比2009年增长79.1%,年均增长15.7%。实现利润855.13亿元,比2009年增长76.5%,年均增长15.3%。利税总额超过亿元企业120家,比2009年增加55家。利润总额超亿元企业81家,比2009年增加37家。企业利润大幅度的增长,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调动了企业的发展积极性,为企业未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3、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成效&
  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以来,全区累计实施重点工程治理减排项目368个,结构调整减排项目592个,累计淘汰冶金、造纸、建材等落后产能1202万吨、小火电75.2万千瓦。全区脱硫机组占燃煤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94.6%。截止2013年,全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三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范围内。全区四项主要污染物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全区污染防治水平得到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优化。②实施节能环保项目成效显著。累计实施建设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示范工程项目103个,年节能量115万吨标准煤、节水量600万吨以上、利用煤矸石等废弃物600万吨以上。③节能减排投入力度加大。自治区明确各级排污费的50%用于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自治区财政预算内专门设立了5项环保类专项资金,合计金额13000万元/年。其中节能减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年,减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年,为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④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截止2013年年底,全区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71座,处理能力为237.6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9.4%,其中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6.2%,县城污水处理率为56.5%。全区共建成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72座,能力达到8000吨/日,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2.54%,其中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0.23%,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26.3%。全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和处理率都较2009年有明显提高。&
  四、农业现代化催生特色产业带,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粮棉果畜四大基地战略地位巩固&
  四年来,新疆紧紧抓住中央和内地19省(市)援疆难得机遇,围绕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立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政策体系,加大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力度,农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现代农业“四大能力”,即农业基地建设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粮棉果畜等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
  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特别是2011年、2012年分别增长6.5%、7.0%,增速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二位。2013年,粮棉总产、单产连续“双增双超”,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粮食产量(含薯类)达到1337万吨,比2009年增长19.5%,年均增长4.56%;棉花产量达到351.75万吨,比2009年增长39.4%,年均增长8.65%;林果产量(含果用瓜)达到1371.03万吨,比2009年增长29.8%,年均增长6.7%;肉类总产量达139.26万吨,比2009年增长20.8%,年均增长4.8%;甜菜476.47万吨,比2009年增长13.9%,年均增长3.3%。设施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生产各类反季节设施农产品308万吨,比2009年增加18万吨;实现纯收入65亿元,比2009年增加22亿元,年均增长10.9%;发展生态有机农业成效显著,115家绿色食品企业生产产品239个,实物总量由2009年的164万吨增加到249万吨,增长51.8%,国内年销售额由2009年的49.05亿元增加到90.77亿元,增长85.1%。目前已形成了粮食、棉花、林果、经济作物、红色产业、畜牧业、设施农业齐头并进,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奠定了在全国粮、棉、果、畜四大基地的战略地位。&
  (二)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四年来,新疆充分依托援疆资金、技术和管理的支持,加快农业结构调,推广粮食集中连片生产,做大、做强棉花产业优势,扶优扶强经济作物,努力提升红色产业和林果业综合竞争能力,不断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农村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目前自治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90家,其中国家级33家。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1万个,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收入达18.5亿元,增长15.6%。农民年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工资性收入1597元,增加283元。农业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加快形成,主要农产品重要战略地位得到夯实。&
  1、粮食:产量“六连增”奠定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地位&
  在粮食生产中,新疆加大优势产业带规模化发展,小麦、玉米、水稻等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并向全疆41个主产县市集中。与此同时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加大核心技术推广、示范、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小麦、玉米栽培技术水平,主要粮食单产水平明显提升。2013年粮食产量延续2008年以来的增势,实现了6连增,实现了粮食“全区平衡,略有结余”的战略目标;粮食单产达到到410.8公斤/亩,比全国高52.3公斤/亩;人均粮食占有量612公斤,比全国高169公斤。粮食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新疆十分有效地解决了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奠定了国家重要的粮食安全战略后备基地地位。&
  2、棉花:面积、单产、总产、商品量、调出量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
  棉花是新疆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四年来各棉花主产区大力引进援疆项目,连片优质高效棉田持续增加,棉花播种面积、总产、单产水平大幅提高。2013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7%,棉花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55%,全区约有50%的农户从事棉花生产,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35%来自棉花,在生产区则占到60%以上。棉花生产县棉花加工生产值占工业产值的60%-80%,棉花加工、销售提供的利税占县财政收入的40%以上。截止2013年,占全国棉花总产一半以上的新疆棉花,品质、单产、总产、商品量、调出量连续20年保持全国首位。棉花生产不仅为促进新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农民增收起到关键作用,而且为保障国家战略物资供应做出了突出贡献。新疆已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最大优质商品棉基地,我国唯一的长绒棉产地,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战略储备棉生产基地。&
  3、甜菜:总产和单产均居全国首位&
  除棉花以外的其他特色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甜菜、打瓜、枸杞、啤酒花、芳香植物等区域性优势特色经济作物发展壮大,优质、专用、特色、绿色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内部良性循环。2013年,甜菜总产量达到476.47万吨,总产和单产均居全国首位,是全国重要的糖料生产基地。其他特色经济作物也不断增长,打瓜、枸杞、啤酒花产量等特色经济作物产量分别达12.24万吨、3.49万吨和0.88万吨。&
  4、红色产业:快速崛起,番茄制品稳居全国第一&
  尽管近年来工业番茄受国际市场影响有些不景气,但红色产业依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工业番茄:2012年,新疆工业用番茄产量达到579.43万吨,番茄制品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70%左右,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1/4,工业用番茄的下游产品番茄红色素保健产品已被社会公众广泛认可。工业辣椒制品:2013年,新疆工业用辣椒产量达到180.76万吨,是2009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4%。工业辣椒已成为食品、生物、工业、制造业等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原料,产品不但大量销往内地省市,而且出口欧美、中东、东南亚、日韩、印度等国,目前出口量约占销售量的一半左右,辣椒红素、辣椒精、辣椒碱出口欧美市场,赢得可观外汇。快速崛起的红色产业已成为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5、特色林果:产品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前列&
  四年来,新疆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以提高品质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带动力促产业发展,着力推动林果业的三大转变:即由规模型扩张型向提高品质和效益的内涵型增长方式转变,由分散建设向优势特色产品产业带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向加工增值、拓展市场转变,新疆特色林果已发展成了世界六大果品生产带之一,其产品享誉海内外,新疆已具备我国特色林果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雏形。截至2013年末,全区林果种植面积(含果用瓜)2210.84万亩,比2009年增长25%,年均增长5.7%。已建成南疆环塔里木盆地以红枣、核桃、杏、香梨、苹果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主产区;吐哈盆地、伊犁河谷及天山北坡一带以葡萄、红枣、枸杞、时令水果、设施林果为主的多个高效林果生产基地。创建了250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健康果品生产基地、近百万亩优质高效丰产示范推广基地和一批亩均效益过万元的红枣、核桃、枸杞、苹果等精品林果基地。林果产品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国前列。果品总产量由2009年的530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800万吨,增长50.9%,年均递增10.8%;产值从150亿元提高到380亿元,增长1.5倍,年均递增26.2%;农民来自林果业的收入比2009年的600元翻了一番,年均递增18.9%。2013年,人均果品占有量达到605公斤。红枣:种植面积由2009年的429.9万亩增加到729.21万亩,增长69.6%,年均增长14.1%,产量由29万吨猛增到199.37万吨,增长近6倍,年均增61.9%;葡萄:种植面积由172.0万亩增加到217.13万亩,增长26.2%,年均增6.0%,产量由193.2万吨增到223.93万吨,增长15.9%,年均增长3.8%;坚果: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605.2万亩,产量 44.10万吨。其中核桃产量40.28万吨,是2009年的3.2倍,产量居全国前列。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已跨入由基地建设向市场开拓转型的新阶段,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南六大市场开拓呈现出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良好态势,自主经营的农产品品牌营销网点遍布全国大中城市。此外,果品及深加工产品具有相当规模。目前我区出口注册登记果园达878个,面积近100万亩,林果产品每年出口量超过20万吨,以杏酱为主的果酱成为新疆重要的林果精深加工出口商品,葡萄酒(汁)在国内外市场也占有相当的份额。&
  6、畜牧业: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促生产、保供给取得积极成效&
  四年来,新疆抓住机遇,全力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由粗放、低效的单一化生产向规模、高效的产业化经营的转变,由依赖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坚持以规模化、标准化为方向,大力实施了“万千百”工程,推动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2013年,全区牲畜存栏4502.86万头(只),比2009年增长17.1%;牲畜出栏3862.06万头,增长4.1%;肉类总产量139.26万吨,增长20.8%,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61.5公斤。其中,牛肉产量37.80万吨,增长11.6%;羊肉产量49.70万吨,增长13.5%;猪肉产量31.30万吨,增长42.1%。牛奶产量135万吨,增长11.7%,人均奶类占有量达到59.6公斤;禽蛋产量28.20万吨,增长21.6%;羊毛产量9.61万吨,增长26.4%;水产品产量13.10万吨,增长35.1%。保障了主要畜产品的供求基本平衡。2013年,全区畜牧业总产值604.2亿元,首次突破了600亿大关,四年年均增长6.1%。&
  特别是新疆积极推进了畜牧业六大体系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①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累计建设自治区级种畜禽场90多个,形成了年生产种公畜6万余头只、牛冻精250多万剂的供种能力。2013年,全区牛、羊良种率分别达到66%和76%。②饲草料生产保障体系建设:2013年,全区275家各类饲料生产企业的饲料总产量达到165万吨,较2009年增长25.1%。③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累计制修订国家、地方畜牧业标准42项,累计发布地方畜牧业地方标准50项,累计向全区发布畜牧业主导品种20个,发布主推技术30项,解决了一批制约畜牧业发展技术难题和瓶颈问题。实现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2013年,全区畜牧业科技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42.8%和54%,较2009年分别增长1.8和2个百分点。④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区重大动物疫病常年免疫密度和免疫抗体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和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稳步提升。四年累计完成兽药、饲料、畜产品监测6.47万批次,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违禁投入品和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100%。⑤畜牧业产业经营体系建设:四年累计新建扩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782个,全区备案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累计达到5294个,较2009年增加2494个,增长89.1%。累计创建国家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达到103家,奶牛、肉牛肉羊、猪禽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27%、35%和65%,较2009年分别提高1.8个、7.5个和3个百分点。猪禽肉及禽蛋产量年均增幅达到10%以上,实现了由生猪输入向输出转变。四年累计完成30多个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工作,吐鲁番斗鸡、吐鲁番黑羊、阿勒泰羊3个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玛纳斯萨福克羊和民丰尼雅黑鸡2个畜产品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⑥畜牧业减灾防灾体系建设:建成自治区级草原防火指挥中心1座,自治区级草原防火指挥信息决策系统1个,地(州)级草原防火指挥部中心3座,地(州)级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8座,县(市)级草原防火物质站11座。可基本实现全区范围内草原防火物资的应急调配和迅速到位。病虫害防治工作全面展开。2013年,全区草原虫害、鼠害生物防治比例分别达到87%和96.8%,较2009年分别提高4.5个和5.6个百分点。&
  五、新型工业化孵化特色产业基地,工业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全国重要能源战略地位夯实&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的这四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工业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四年来新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全面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区内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引导承接内地产业转移,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实力壮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加,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增强。&
  (一)工业规模扩大增长迅猛,主要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2013年,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24家,比2009年增加1009家,增长83.0%。工业总资产规模1.43万亿元,比2009年净增8203.29亿元,增长1.3倍,年均增长23.7%。企业资产额过10亿元的企业202家,比2009年增加117家,其中,资产过100亿元的企业24家,增加16家;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90家,增加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12家,增加4家。实现工业增加值2895.95亿元,年年均增长12.7%,高出同期全国平均增速2.7个百分点,比年(改革开放至西部大开发前)高3.2个百分点。特别是2013年,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2.9%,居全国第7位, 比2009年前移20位。在全国的位次创27年来新高,在西部的位次创22年来新高。&
  生产的扩大和生产能力提升使新疆许多优势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原煤产量增长66.8%,发电量增长1.8倍,钢材增长1.2倍,化肥(折纯)增长1.4倍,成品糖增长14.6%,变压器增长1.3倍,电解铝增长44.3倍,电解铜增长6.4倍,汽车增长13.1倍,商品混凝土增长4.4倍,乙烯增长1.7倍,铝材增长6.6倍,水泥熟料增长1.5倍,水泥增长1.6倍,塑料制品增长1.7倍,碳化钙增长1.8倍。&
  (二)结构调整已见成效,彻底改变石油一枝独秀局面&
  四年来,新疆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全力以赴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坚持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结构调整成果显现。&
  1、地方工业增势强劲&
  以特变电工、广汇集团、中泰化学、新疆天业、新疆有色等为代表的一批地方工业企业迅速成长壮大,成为带动地方工业发展的主力军。2013年,规模以上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1076.3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7.2%,比2009年增长1.2倍,年均增长21.5%,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8.9个百分点。&
  2、非石油工业比重已占55.8%&
  在化工、电力、钢铁、有色、煤炭等优势行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新疆非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快速提升。2013年,规模以上非石油增加值1616.96亿元,比2009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0.4%,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7.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在2012年首次超过石油工业占据半壁江山后,2013年达到55.8%,比2009年提高17.9个百分点,非石油工业支撑作用凸显。&
  3、非公有制企业贡献突出&
  2013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增加值679.23亿元,比2009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20.4%,比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增速均高出8.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到23.5%。实现利税总额292.61亿元,比2009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7.2%,高出规模以上公有制利税总额平均增速13.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比重由2009年的13.0%上升到2013年的19.1%。吸纳就业27.97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吸纳就业人数比重由2009的32.0%上升到39.8%,比2009年增长50.1%,年均增长10.7%,比公有制工业吸纳就业增速高9.0个百分点。&
  4、中小微企业增速加快&
  四年来,新疆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了中小型微工业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13年末,全区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2127家,比2009年增长79.9%,年均递增15.8%。完成增加值962.65亿元,比2009年增长93.2%,年均增长17.9%,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5.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至33.2%。实现利税总额368.33亿元,比2009年增长63.0%,年均增长13.0%。&
  (三)九大工业基地初步形成,主要产品产量占据全国要位&
  四年来,新疆把提高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水平作为壮大优势产业的重要抓手。实施“千百亿工程”,着力培育石油石化、新型煤化工、电力、有色、机械装备制造、钢铁、建材、特色轻工8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奎—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5个千亿元产业园区和一批百亿元园区,着力培育50个百亿元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化领军企业。新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的步伐加快。&
  ①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新疆石油化学工业作为新疆第一大产业一直备受重视,四年来自治区以中石油实施“新疆大庆”计划为契机,加快油气、炼化及石油石化下游产品精深加工、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努力打造石油石化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链条。百万吨大芳烃、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等一批提升石油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大项目相继投产,西气东输二线建成投运,西气东输三线、四线、伊宁—霍尔果斯正在加快推进,能源大通道体系初步形成,新疆石油化学工业继续保持了国内战略领先地位。目前,奎屯-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库车等石化产业基地初步形成,氯碱工业规模跃居全国第2位,油气当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达到5487万吨,居全国第2位,原油加工量居全国前列。&
  ②建设现代大型煤炭煤化工基地:四年来,新疆煤炭工业稳步发展,已成为全国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特别是高水平发展了新型煤化工产业,支持实施了一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基多联产等现代煤化工重点项目。神华新疆能源公司宽沟煤矿、塔什店电厂四期扩建工程、广汇年产120万吨煤制醇醚、新疆宜化公司煤制40万吨/年合成氨、60万吨/年尿素项目等一批重大煤炭、煤电项目建成投产;庆华伊犁5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新汶伊犁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和中电投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开始快速建设,煤制天然气等煤炭资源深加工项目起步,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自治区投入巨资重点建设了准东、伊犁、库(车)-拜(城)、和(布克赛尔)-克(拉玛依)、吐-哈等5大煤炭煤化工基地,已核准煤制气项目规模达到435亿立方米,新疆现代煤化工产业实现了新突破。&
  ③建设电力工业基地:新疆建成了中电投乌苏热电等一批重点电源项目;实现了新疆第一条750千伏超高压电网与西北电网的并网,区域内750千伏输电线路突破2000公里,哈密南-郑州±800千伏输电与新疆-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即将建成,标志着“疆电外送”通道基本形成。特别是风电、太阳能产业蓬勃发展,哈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加快推进,中广核哈密、英吉沙、青河等一批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目前机电工业输变电装备和风电装备规模及技术全国领先,光伏发电装备和农用机械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2013年末,新疆发电装机容量4254.3万千瓦,比2009年增长了2.32倍;发电量达1442.09亿千瓦小时,增长了1.8倍,这两项指标的增速均跃居全国首位。特别是发电装机容量结构进一步优化,由2009年的火电:水电:风电占比74:19:7转变为2013年的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占比69:12:12:7。&
  ④建设电解铝生产基地:依托能源优势,新疆引进了山东信发、东方希望、四川其亚等一批大企业,高水平建成了一批电解铝项目,电解铝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全国重要的电解铝生产基地,成为了自治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013年电解铝产量达到246.28万吨,比2009年增长44.3倍。&
  ⑤建设盐化工基地:新疆利用自身丰富的盐和无机盐等特色化工资源,以新疆中泰、新疆天业、宜化为代表,建成一批氯碱工业项目,聚氯乙烯产能居全国第一。国投新疆罗布泊300万吨钾肥快速建设,新疆硝石钾肥60万吨硝酸钾(钠)项目正式投产,新疆钾肥产能居全国前列。&
  ⑥建设纺织工业基地:重点建设了以石河子和阿克苏为代表的纺织工业“两城七园一中心”。2013年棉纺环锭570万枚、转杯纺15.6万头,较2009年分别增长42.5%、67.02%,居西部前列;粘胶纤维产能居全国第二位,较2009年增长44.44%。纺织工业规模稳步提高,资源转换和产业惠民成效凸显。特别是棉纺织规模已位居西北之首,为新疆建成国家优质棉纱、棉布等棉纺织品生产基夯实基础。近期中央及自治区已开始实施“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促进百万人就业”战略,新疆纺织产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它即将迎来超常规发展的春天。&
  ⑦建设钢铁工业基地:新疆依托资源,以八一钢铁为主体,吸引首钢、山东钢铁、新兴铸管等大企业入驻新疆,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基地。&
  ⑧建设机械装备工业基地:以特变电工、金风科技、新能源等一批企业为龙头,机电工业输变电装备和风电装备产业规模及技术全国领先;三一重工专用机械项目快速建设,新能源装备、农牧机械等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陕汽集团年产5万辆重卡产业基地项目正式投产,上海大众落户新疆,使新疆汽车工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
  ⑨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四年来,随着各项差别化优惠政策的落实,上千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并落户新疆,极大地推动了新疆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延伸,目前已经形成了北疆以农产品和畜产品为主,南疆以特色林果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新格局。截止2012年末,新疆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072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15.43亿元,增加值260.87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新疆农产品由原料输出向商品输出转变的步伐加快。番茄酱、机制糖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新疆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六、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四年来,新疆固定资产投入资金规模之大、建设项目数量之多、惠及民生范围之广,历史上前所未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速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石化、煤化、盐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建材、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大加强,长期以来困扰新疆经济发展的水、路、通讯等“瓶颈”制约得到明显缓解,投资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固定资产投资翻了一番半,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
  四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7万亿元,是西部大开发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1.6倍;四年年平均增长30.7%,比西部大开发10年平均增速快12.1个百分点。投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为历史所少有。年,分别完成投资3539.69亿元、4712.77亿元、6258.38亿元、8148.41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5.2%、33.1%、35.1%、30.2%,投资增速在全国的位次大幅跃升,由2010年的居全国第18位前移到2013年的第9位,特别是2011年、2012年分别前移到第2位、第3位;由西部第8位前移到2013年的第7位,2011年、2012年也分别居第2位、第3位。&
  (二)工业投资快速增长,且加快向优势产业聚集&
  四年来,自治区始终坚持“两个可持续”发展战略,抢占行业制高点,不断提高协作配套能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承接内地产业转移,引进了汽车、大型化工装备、电子材料、煤炭深加工等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建成了一大批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等产业项目,打造出了九大特色产业基地,有力地推进了产业聚群发展,也拉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年工业累计投资10884.91亿元,年均增长32.1%。2011年工业投资突破2000亿元,2012年突破3000亿元 ,2013年达到3759.98亿元,是2009年的3倍,占全社会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1%,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由26.8%提高到33.8%,提高了7.0个百分点。特别是还实现了三个重大突破:&
  1、一改长期以来采矿业“龙头老大”地位,制造业跃升工业投资主体地位&
  年制造业累计投资5099.2亿元,年均增长39.9%,高出采矿业投资增速23.7个百分点。制造业占工业投资的比重2009年为35.6%,2010年提高到38.2%,2012年上升到了51.0%,占据半壁江山,2013年为46.1%,比2009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由2009年的5.7%提高到2013年的19.9%,提高了14.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正由原来石油工业为首的中央企业逐渐转向与煤电、煤化、钢铁、有色、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行业形成多点支撑的地方工业上来。&
  2、一改长期以来“单一投向石油电力”局面,优势资源产业投资剧增&
  煤炭、煤化工:大企业、大集团进入,带动煤炭产业升级,煤炭工业投资由2009年的110.85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41.89亿元,增长5.4%。原煤产量由2009年的8812.55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5374.62万吨,增长74.5%,确保了占新疆发电总量80%以上的火力发电原料来源,为新疆煤电、煤化工化产业长期、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铝产业:坚持以等量置换,淘汰内地落后产能形式,规划布局了一批行业重大项目,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铝制品生产基地。年,有色金属工业累计投资896.6亿元,年均增速高达70.5%。钢铁工业:四年累计投资568.9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5.77%。汽车制造业:从无到有,2011年完成投资6.84亿元,2012年21.82亿元,2013年达到18.1亿元,增长1.6倍,2年年均增长62.7%。农副食品加工业:四年累计投资229.3亿元,年均增长24.9%。&
  3、一改长期以来传统能源一枝独秀局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投资成为最大亮点&
  四年来,新疆充分发挥能源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简称“三基地一通道”) 建设,不断优化电力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煤化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的能源工业体系,其重要支柱产业的特征进一步显现。四年来新疆大型水电、火电基地和大型风电场开发建设速度加快,电力投资成为新的亮点。年,新疆电力累计投资2409.2亿元,年均增长44.9%,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快14.61个百分点,投资规模由2009年的236.1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041.74亿元,增长3.4倍。电力工业四年累计投资3007.9亿元,年均增长42.5%。电力工业增速已居全国前列。2013年末,全区装机总容量达到4300万千瓦,比2009年增长2.4倍,年均递增35.7%。全区完成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89亿吨标煤,较2009年增长40%,年均增长9%。特别是:&
  ①风能资源开发驶入快车道。哈密—郑州和哈密—成都两条特高压工程已纳入国家电网规划,新疆将实现风电火电捆绑外送,为新疆风电大规模开发和外送奠定了基础。华能、大唐、中广核、中电投、华电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建设的风电项目在新疆各大风区陆续开工,目前9大风区中已有7个风区在“排兵布阵”,达坂城、阿拉山口等重点风区风电投资前景看好,新疆风电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开发热潮。截至2012年末,新疆风电装机容量168.02万千瓦时,风力发电量达46.35亿千瓦时,比2009年增长1.4倍。②太阳能光伏产业加速发展。新疆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着力发展清洁能源,利用哈密地区丰富的太阳能天然资源,努力打造新疆最大的光伏发电产业基地,目前已有华电、中电投、中广核等10余家企业入驻哈密石城子光伏产业园,开工建设规模超过20万千瓦,预计总装机规模将达46万千瓦。光伏产业有望成为新疆绿色经济发展新生力量。③“疆电外送”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疆与西北联网750千伏第一通道工程已开始疆外送电,疆内输电线路突破2000公里,第二通道主体工程提前竣工,哈密到郑州±800千伏等“疆电外送”通道开始建设,全年完成疆电外送交易电量65.3亿千瓦时, 比2009年增长1倍。不仅彻底结束了新疆长期以来220千伏孤网运行的历史,而且还破解了新疆能源基地能源外送之困,新疆开始承担“西电东送”的重任。&
  (三)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基础保障作用增强&
  四年来,新疆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力推进了一批水利、交通、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动相关行业投资大幅增长。年,以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水利电力业、环境管理业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主的基础设施累计投资6326.82亿元,年均增长32.78%,新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落后局面得以大大改善。&
  1、交通运输业实现立体化布局&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四年来,新疆交通进入了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建设质量稳步提高的最好时期。年,交通运输厅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1亿元,相当于年投资的2.5倍。(注:数据均不含兵团、社会)新疆交通运输业实现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四位一体立体化布局,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完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乘数和倍增效应凸显。2012年,全社会主要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5.53亿人,比2009年增长27.4%,年均增长8.4%;旅客周转量达到849.25亿人公里,增长38.2%,年均增长11.4%;货运量达到7.82亿吨,增长30.1%,年均增长9.2%;货物周转量达到2558.68亿吨公里,增长40.9%,年均增长12.1%。&
  ①铁路:形成“四纵四横”主骨架。先后建成开通运营了精伊霍铁路、乌精二线、乌准铁路、奎北铁路、喀和铁路、库俄铁路、库尔勒至阿克苏增建二线、哈密货车南环线、哈罗铁路、吐鲁番至库尔勒增建二线、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站(部分开通货运)、兰新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安北至阿拉山口段等10多个重大项目,成为新疆铁路建设史上持续建成交付投产最密集的时期,铁路运营能力大大提高。四年间铁路运输业累计投资727.1亿元,比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的前10年增长51.%。2013年末,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911公里,比2009年增长28%;铁路客运量2317.90万人,比2009年增长69.1%,年均增长14.3%;货运量7370.40万吨,增长14.9%,年均增长3.54%。特别是电气化铁路从无到有,兰新线电气化铁路总长达到1634公里,它标志着新疆铁路基本进入电气化时代;精伊霍铁路、喀和铁路旅客列车开行,彻底改变了北疆地区、南疆腹地旅客出行极为不便的落后局面,实现了百万各族人民火车出行的百年梦想;奎北铁路建成通车,拉动了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大发展;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站提前一年开通货运业务,打通了亚欧大陆桥向西出口第二通道;乌鲁木齐至广州旅客列车开行,搭起了西北边陲与南海之滨直通的钢铁桥梁,对增强新疆与东南沿海开放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贸易、旅游往来,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②公路:大通道建设已见雏形。长期以来公路在新疆多种运输方式中发挥着基础和主导作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使新疆公路交通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期,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全面铺开,有力地推动了公路交通业投资的快速增长。2010—2013年,公路交通运输业累计投资达到1046.4亿元,四年年均增长20.5%。特别是国家资金支持成倍增加,投资规模逐年大幅增长,增速居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领先地位。截至2013年末,新疆公路通车里程17.01万公里,比2009年增长1.13倍,年均增长13.2%。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创历史新高,达到2728公里,增长2.3倍,年均增长34.4%。2013年,公路客运量5.69亿人,比2009年增长36.6%,年均增长8.12%;货运量6.82亿吨,增长45.6%,年均增长9.9%。目前,已构筑了“五横七纵”高速、高等级公路网,建成了七大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4条东联内地和8条西出国际共计12条通道,基本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干线公路为骨架,环绕两大盆地、沟通天山南北、辐射主要地州、东联内地、西出中亚、通达全疆的公路主骨架。新疆正成为我国连接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的快速大通道,为自身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③航空:形成密集型网状新格局。先后完成了阿勒泰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喀纳斯机场新建工程、哈密机场复航改扩建工程、喀什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吐鲁番机场迁建工程、博乐机场工程以及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四年拉动航空运输业累计投资24.7亿元。2013年,新疆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1987.86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3.57倍,年均增长46.2%;民航货邮吞吐量16.88万吨,增长1.1倍,年均增长19.8%。截至2013年末,新疆共有16个公共运输机场,居全国之首,比2009年增加2个;拥有航线171条,增加55条,已成为我国拥有航线最长、支线机场数量最多的省区。目前,共有49家国内外航空公司在新疆航空市场上运营。疆内城市环线正在逐步开通,19个对口援疆省市的直达航线已全部开通,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成为国家确定建设的7个区域性航空枢纽之一,其西部枢纽地位已经确立。目前新疆民航“东西成扇、疆内成网”的空中航线网络格局也逐渐形成,一条现代化的空中丝绸之路架构成型。&
  ④管道:打通油气西进东出大动脉。全长3088公里的中国第一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实现了1000万吨设计输油能力;全长4000多公里,设计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全线建成投运;全长5220公里的西气东输三线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四年来,管道运输业累计投资60.2亿元,四年年均增长114.1%。截至2012年,新疆管道输油气总里程超过1.1万公里,是中国管道运输里程最长的省区,基本建成了横跨东西,连通海外的油气管道干线网,打通了油气运输西进东出的大动脉。&
  2、邮电通信业网络多元化飞速发展&
  四年来,新疆邮电通信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加速推进,宽带及互联网业务投资力度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年,电信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7.9亿元,四年年均增长3.4 %。2012年,新疆电信业实现增加值88.1亿元,比2009年增长46.8%,年均增长13.9%,高于GDP平均增速2.,4个百分点;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46.7亿元,比2009年增长35.4%,年均递增10.6%;电信业务收入190.3亿元, 增长50.4%,年均增长16.8%。新疆电信业务总量和电信业务收入均比上年增长16%,增速分别跃居全国第4位和第3位。&
  ①宽带网络建设进程加快。2012年,互联网宽带投资完成7.6亿元,比2009年增长1.1倍。占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光进铜退”进程加快,光纤接入线路总长度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末,新疆光缆线路总长度36.8万公里,比2009年增长85.5%,接入光缆比例达到35.9%,宽带网络覆盖水平、接入能力均大幅提升。2013年,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293万户,比2009年增长1.2倍,年均递增21.7%。&
  ②移动稳居电信业主导地位。2012年,新疆移动通信业务收入152.5亿元,比2009年增长1.1倍,占电信业务收入的80.1 %,比2009年提高37.4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末,新疆共有移动电话基站4.2个,比2009年增长5.6倍;移动交换机容量4122万户,增长72.8%。2013年,全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133.90万户,增长6.24%,年均递增17.5%。&
  ③3G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期。2012年,完成3G网络投资19.3亿元,占电信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9年的16.3%上升2012年的19.3%。3G基站1.8万个,比2009年增长2倍。截至2013年末,3G业务总户数709.7万户,比2009年增长37.2倍,年均增长2.5倍, 3G网络覆盖全区所有县城及大部分乡镇,并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
  ④通信村村通工程大力推进。以行政村通宽带、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和信息下乡三方面工作为抓手,不断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持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和农村信息化工作。2012年,农村通信信息化建设投资达到10.8亿元。新增2043个自然村通电话,450个行政村通宽带。全疆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化率达91%,行政村通宽带率达66.6%。已经建成乡信息站34个、村信息点68个、乡信息库26个。&
  3、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成就显著&
  四年来新疆大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一批重点山区水库水电站建设加快,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速推进,基本完成了塔里木河流域一期综合治理、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个大型灌溉区和3个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水利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四年间水利管理业累计投资达到394.3亿元,年均增长21.5%。投资规模由2009年68.19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48.77亿元,增长42.2%。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民生投资实现倍增,民生工程惠及各族人民&
  自2010年,新疆实施“民生建设年”工程四年来,先后实施了72类270余项重点民生工程,自治区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到7067亿元,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每年保持在70%以上,民生建设力度之大、效率之高、受益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开启了民生建设的新篇章,并由此带动民生投资超常规高速增长。四年来,民生类工程累计投资5161.25亿元,年均增长高达42.3%,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1.6个百分点。2013年比2009年增长了2.5倍;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2009年的18.6%提高到2013年的22.7%,提高4.1个百分点;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由19.4%提高到20.3%,提高了0.9个百分点。&
  1、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加大&
  教育行业四年累计投资350亿元,年均增长1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累计投资15.2亿元,年均增长6.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累计投资140.6亿元,年均增长54.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累计投资37.0亿元,年均增长52.4%。一个又一个民生项目的落实,使全区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的惠民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2、三大重点群体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以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极大地改善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年,全区累计投入安居富民工程建设资金742.46亿元,较年7年间的抗震安居工程资金464亿元增加了60.%,累计建成安居富民 房92.09万套,共有360余万农牧民喜迁新居。安居富民工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约88万多人,带动农牧民增收约39亿元。截止2013年末,全区累计实现游牧民定居18.7万户,定居率达到了67.8%,比2009年提高24.9个百分点。年,全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实际开工114.16万套,开工率达102.7%,是年的8.8倍;累计完成投资1181.57亿元,是年的18.8倍。全区共争取中央补助资金326.71亿元,自治区补助资金70.69亿元,各地自筹774.17亿元,分别是年的15.8倍、4.1倍、31倍。截止2013年底,全区累计解决了62万户、200余万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其中实物保障51万户、租赁补贴保障11万户,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18.56%,比2009年提高了13.66个百分点。解决了360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
  3、农牧民行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农村公路“畅通富民”工程建设连续四年被列入自治区100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四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78亿元,比年增加50%;累计建设里程31343公里,改善了167个乡镇,2574个建制村的通行条件,受益农牧民群众达475.6万。2013年末全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1.2万公里。全疆城镇(团场)通车率99.7%、行政村(连队)通车率93.3%。&
  六、对外经济呈现出新一轮快速发展势头,进出口水平提高,利用外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展现新格局&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四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区上下牢牢把握全国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发展机遇,全面推进“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战略,着力建设好喀什、霍尔果斯两个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把新疆打造成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基地,对外经济步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1、对外贸易发展实现新跨越&
  四年来,新疆货物进出口总额均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220亿美元的历史最好水平,连创历史新高,2011年达到228亿美元,2012年252亿美元,2013年达到275.62亿美元,比2009年的138亿美元增长1倍,年均递增18.9%,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其中,边境贸易连续19年占据新疆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连续9年位列全国9个陆路边境省区之首。2013年边境贸易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60.8%,占全国边贸进出口总额的37.2%。贸易顺差持续增加。2010年贸易顺差88.1亿美元,2011年108.4亿美元,2012年135.2亿美元,2013年169.78亿美元。&
  ①出口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逐年提高。2012年,工业制成品出口183.9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95.1%,比2009年提高2.8个百分点。特别是,2013年,新疆机电产品出口56.56亿美元,增长2.2倍,四年年均增长33.9%,高于同期出口总值年均增速14.1个百分点,占出口的比重由2009年的16.3%提高到2013年的25.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31亿美元,增长2.8倍,四年年均增长39.3%,高于同期出口总值年均增速19.5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09年的0.8%提高到2013年的1.5%。&
  ②进口大量资源性生产资料提升了大通道的影响力。四年间新疆累计进口总额达到212.62亿美元,年均增长15.2%。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对原材料、机械设备及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增加,新疆进口原字号生产资料数额随之增大。初级产品进口所占比重由2009年54.9%上升到2012年83.0%,提高28.1个百分点。以原油、棉花为主的矿产品、资源型产品进口量大大增加。原油四年累计进口1405万吨,年均增长17.5%,且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稳步快速上升,四年比重分别为40%、47.4%、52.7%和55.1%,新疆石油产业基地和国家能源战略大通道地位进一步凸显。&
  ③对外贸易对周边8国的依存度大大降低。四年来,新疆依托众多边境口岸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积极巩固和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关系,不断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进出口贸易的合作,贸易市场由过度集中向适度分散转化,使新疆对周边国家的外贸市场依赖度下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周边8国经济和政局变动对新疆外贸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贸易伙伴多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截至2013年末,与新疆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90个,比2009年的171个增加了19个,逐步形成了中亚、美国、俄罗斯等为主的主体市场。虽然自1993年以来,哈萨克斯坦始终是新疆最大的出口目标国和进口来源地,四年累计进出口432.75亿美元,占同期新疆进出口总额的46.2%,但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由2009年49.9%下降至2013年的44.5%,减少了5.4个百分点。&
  ④非公有经济在对外贸易中作用更大贡献更突出。近10年,随着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红利的快速释放,私营企业成为对外贸易中变化最明显、增长最快的经济类型,队伍逐步壮大,比重快速提升,成为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生力军。特别是近四年,私营企业累计进出口总额达650亿美元,年均增长21.1%,比全疆平均增幅高出2.3个百分点。2013年,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到200.04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2倍,占新疆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72.6%,已连续8年占比超过50%。其中,出口更是以年均22.1%的速度增长,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连续6年超过80%以上,由2009年80.3%上升至86.6%,提高6.3个百分点。&
  2、利用外资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以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乌鲁木齐成为CEPA示范城市等重要活动为抓手,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投资促进力度,同时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投资项目的引进和落实。四年间,新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新签合同项目累计达到225个,合同金额18.3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61亿美元,年均增长22.2%。&
  ①引资规模快速增大,不断刷新历史水平。2010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亿美元,2011年提高到3.3亿美元,2012年攀升至4.1亿美元,2013年达到4.8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倍,年均增速达到26.0%。特别是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平均规模(合同金额/项目数)再创新高,达到858万美元。合同外资额由2009年的4.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3.6亿美元。&
  ②利用外资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四年间,新批服务业外资项目141个,合同外资额累计达到9.4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6.88亿美元,年均增长31.3%。特别是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由2009年的0.96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81亿美元,增长2倍。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已由2009年的43.7%提高到2013年的58.3%,提高14.6个百分点。尽管近年来第二产业利用外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13年,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39.4%,并且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它占第二产业比重由2009年的49.5%上升至51.2%。&
  ③投资地域分布愈发广泛,港澳台资支柱作用明显。四年来,新疆外资来源地域分布越来越广泛,其中港澳台资所占比重最大。四年间共批准港澳台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96个,合同金额累计达9.24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89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全部合同项目、合同金额、实际利用外资的42.7%、50.5%和40.3%。&
  3、国际旅游发展实现新突破&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旅游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机遇,国际、国内旅游业双双出现井喷式增长,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双双创历史新高,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景区开发步伐加快,精品景区急速扩张,基本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五区三线”为重点的旅游业发展新格局。在国内有关知名机构出炉的最受青睐的国内旅游目的地排名榜中,新疆已由第13位跃升至第6位。四年间累计接待国际国内游客1.71亿人次,年均增长25%;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997.28亿元,年均增长37.8%。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由2009年的4.3%提高到7.9%,提高3.6个百分点。2013年,新疆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048.86万人次,突破5000万大关,是2009年增长2.4倍;国内旅游总花费673.24亿元,突破600亿元大关,是2009年的2.6倍。人均花费达到1262.64元。新增旅游直接就业2万多人。特别是国际旅游这个“短腿”形势喜人:&
  ①发展势头强劲效益实现倍增。新疆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始终吸引着世界的目光。随着新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旅游接待能力的不断提高,大美新疆越来越成为国际、港澳台高端旅游者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2013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156.73万人次,突破150万人次大关,增长3.4倍;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85亿美元,突破5亿元大关,增长3.3倍。入境游客遍布世界五大洲,有11个国家入境游客超过上万人次,最主要来源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②港澳台游客增长成为最大亮点。四年来,来疆旅游的港澳台游客高速增长,逗留时间、旅游消费均大幅增加。2013年接待人数达到8.78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1.4倍;四年累计达到35.35万人次,年均增长24.5%,高于同期入境旅游人数平均增幅4.0个百分点;旅游创汇收入达到0.52万美元,比2009年增长4.5倍;四年累计达到2.11亿美元,年均增长45.7%,高于同期入境旅游收入平均增幅24.5个百分点。&
  ③口岸旅游人数占据半壁江山。新疆毗邻8个国家,目前已拥有29个对外开放口岸,其中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这使得境外居民入境“一日游”项目得以蓬勃开展,周边国家边民入境旅游购物愈加频繁。四年来,口岸入境游累计接待游客近297万人次,占国际旅游总人数的54.4%。尤其是霍尔果斯口岸已重点打造了国门旅游通道、界碑参观、商业步行街、中亚小商品市场等特色景点景区,口岸旅游显示出勃勃生机。&
  4、对外开放达到历史新水平&
  四年来,新疆积极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需求,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新疆已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东联西出的大通道。&
  ①“乌洽会”升格为“国家级中国-亚欧博览会”。2011年,连续举办19届的“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升格为“国家级中国-亚欧博览会”,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进一步扩大我国沿边开放和向西开放步伐,加快将新疆建设成我国向西开放桥头堡,确保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三年间,博览会实现对外经济贸易成交总额186.86亿美元,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亚欧博览会已然成为亚欧国家广泛关注的经贸和人文交流载体,成为亚欧国家共谋互利合作、共享发展机遇的平台。&
  ②喀什、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建设进展良好。2011年,中央决定打造的喀什、霍尔果斯两个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加快启动,两个经济开发区累计完成投资达到105.8亿元。同年12月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封关运营,至2013年年底出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的人员达到62万人次。建设这两个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旨在充分发挥喀什地区和伊犁州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打造新疆“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合作平台,加强与中亚、南亚、西亚和东欧的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推动形成我国“陆上开放”与“海上开放”并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③口岸作用的积极发挥使亚欧通道优势凸显。截止2013年末,新疆已有经国务院和自治区批准的一、二类口岸29个,基本形成了公路、铁路口岸交叉,沿边、腹地口岸互补,航空、陆地口岸并举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依托亚欧大陆桥,建设面向中亚、西亚的现代化口岸,进出口中转集散地和大通道作用日渐显现。四年间,口岸累计过货量达到1.5亿吨,年均增长24.1%,进口增幅更快,达到27.3%。尤其是作为亚欧大陆桥头堡的阿拉山口口岸,担负着我国进口能源、资源陆路通道的重要使命,大陆桥的通道优势更为明显。2013年进出口货物运量突破2400万吨,创历史新高。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已成为国家向西出口的中转集散地和物流大通道。&
  ④“走出去”战略快速推进。2009至2013年,新疆境外投资平均年均递增19.61%,境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递增30.66%。2013年完成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19.9亿美元,增长25.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7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达3.94亿美元,增长51.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1个百分点。截止2013年,新疆企业在周边国家投资占新疆对外投资的42.3%。新疆企事业单位以分包、后勤保障、原辅料出口、技术和劳务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中哈原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塔公路、中哈霍尔果斯铁路、塔吉克和吉尔吉斯输变电改造等工程建设。&
  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国家及对口援疆省区对新疆就业难题的有效解决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收入实现快速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新疆步入了民生改善的新时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
  1、就业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
  四年来,新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始终把就业再就业作为解决民生之本、构建和谐新疆的重大基础工程,按照“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要求,以促进零就业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为工作重点,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就业总量突破1000万人,创近10年来最好水平。2013年,新疆就业人员达到1055万人,创历史新高,比2009年新增就业188.85万人,年均新增就业47.21万人,相当于“十一五”时期年均新增就业20.6万人的2.3倍;年均增长5.1%,是“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2.5%)2倍;年,就业人员增速连续三年超过5%,特别是2011年增速达到6.6%,创了历史最好水平。&
  ①城镇就业能力明显提升。2012年,城镇就业人员达到442.62万人,比2009年净增63.21万人,年均净增21.07万人,年均增速为5.3%。城镇就业再就业人员快速增长。四年来通过各种渠道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人员202.7万人。其中:2013年,城镇就业再就业46 万人,比2009年增加3.41万人,增长8.0%。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力度加大。在当前全国就业压力均比较大的形势下,新疆城镇登记失业率仍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态势,2010-201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2%-3.4%之间,且有下降趋势,已由2009年的3.8%下降至2013年的3.4%,下降0.4个百分点。&
  ②非公有经济充分发挥了就业蓄水池作用。四年来,新疆陆续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使非公有制经济迸发了活力,非公有经济就业人员及比重快速上升,吸纳就业作用进一步增强。2012年,新疆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1992.6亿元,占全区GDP总量的26.5%,比重比2009年提高1.9个百分点。城镇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共吸纳就业266.91万人,比2009年增加35.6万人,年均增长4.9%,占城镇就业的比重高达60.3%。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累计吸纳就业人员84.57万人,比2009年增加20.17万人,年均增长9.4%,高出城镇就业平均增速4.1个百分点,成为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吸引力最强的所有制类型。&
  ③三大重点群体的就业得到明显改善。四年来,全区上下积极落实国家及自治区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零就业家庭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政策,不断细化明确就业工作目标,通过出台《就业促进法》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落实力度等,为就业提供立法支持,不断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创业促就业工作,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取得历史突破。自治区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制定了10项突破性政策,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鼓励企业招用新疆当地劳动者特别是南疆三地州和少数民族及女性大中专毕业生。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8.44%,,比2009年提高6个百分点。其中: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由78.9%提高到80%。基本解决了2009年底前实名登记历史沉淀的7.5万名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选派了2.3万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对口支援省市培养见习。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占84.6%,女性毕业生占63.3%。二是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取得重大进展。自治区坚持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按季通报制度,强化了24小时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工作长效机制,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止2013年末,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2.62万户,帮助2.9万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年共帮助25.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从2009年的5.6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2.05万人,增长1.2倍,年均增长21.1%。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成效显著。各级政府坚持先培训后输出、就地就近转移为主、自愿输出等原则,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劳务输出领导和工作机构,大大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13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80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68.6%,年均增长14%;实现劳务收入136亿元,增长1.7倍,年均增长28.4%。四年来累计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20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432亿元。此外创业工作全面启动。2010年以来,共建成72个创业孵化基地、67个创业园区。累计为29.09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7.09亿元,带动就业49.6万人,年均放贷7.27万人、放贷金额24.27亿元。&
  2、居民收入连年保持快速增长&
  四年来,随着新疆经济社会有质有量快速发展,我区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发展带来的实惠,居民收入开始加速,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收入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居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
  ①居民收入双提速,城乡差距缩小。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74元,是2009年1.6倍,年均增收超过1900元,年均增长12.8%,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比中央新疆座谈会前十年(年)快4.1个百分点。随着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村居民收入出现了多年所没有的连年快速增长的势头。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96元,是2009年的1.9倍,年均增收883元,年均增长17.1%,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5个百分点;比中央新疆座谈会前十年(年)快6.9个百分点。特别是2012年一改多年来我区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不利局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分别达到15.5%、17.5%,增速双双居全国首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 3.16:1,缩小至2.8:1,比全国的差距小0.23个百分点。&
  ②储蓄存款大量增加,居民家底增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也大幅度增加。截止2013年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5884.5亿元,比2009年底的3049.91亿元增加2834.59亿元,增长92.9%,年均增长17.9 %,年平均增加超过700个亿;人均储蓄存款由2009年的14131元增加到2013年的25988元,增长83.9%,年均递增16.5%,年平均增加近3000元,达到2964元。&
  ③收入来源多元化,收入结构优化。四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秉承“群众第一,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各级党政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自治区财政实施向基层、艰苦地区和群体倾斜的政策,全面提高机关、事业、教育、公共卫生、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收入及绩效工资,全面提高城乡低保、企业职工最低工资、农村“五保”、“四老”人员、优抚对象以及其他各类人员工资收入和生活补贴水平,不仅使得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政策性转移收入也快速增长,收入渠道日趋多元化。2013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达到4846元,比2009年增长1.1倍,年均增加624元,年均递增20.8%,高出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速8.0个百分点。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9年的16.7%提高到2013年的24.4%,提高了7.7个百分点。近年来,自治区实施的各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多达50余项,有力地带动了农民政策性转移收入大幅提高,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由2009年的231元提高到1100元,增长3.8倍,年均递增高达47.7%,占纯收入的比重由5.9%提高到15.1%,提高了9.2个百分点。&
  3、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12年,以自给性食品消费为主的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比2009年的41.6%下降5.5个百分点,降至36.1%。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说明农村居民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其他支出不断提高,居民消费层次向改善型和享乐型消费转变。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达到1281元,比2009年增加425元,增长49.6%;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06元,比2009年增加48元,增长30.4%。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娱乐消费、健身消费、健康消费、旅游度假不断增加,并且更为普及化、常态化。&
  居民衣食住行用发生显著变化,经济发展成果实现了全民共享。城乡居民的衣着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搭配,服装名牌化、时装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追求和衣着消费的主流趋势。食品消费品种丰富,营养结构不断改善,吃饱、吃好、粗细搭配、营养均衡、方便快捷、绿色食品深入人心,由偏重主食向多营养成份合理搭配的副食转变。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大为改善。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78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1.36平方米,增长6.7%,其中,90.3%的家庭使用管道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比2009年提高1.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27.18平方米,比2009年增加3.73平方米,增长15.9%,其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占62.5%,比2009年提高12.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小汽车、家用电脑分别比2009年增长1.1倍和45.5%,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移动电话在农村居民家庭迅速普及,每百户拥有量比2009年分别增长89.7%、81.1%、41.8%和1.0倍。&
  4、居民享受到了更多改革发展的实惠&&& &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是我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最快、各项社会保险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广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以2011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为标志,新疆养老保险制度比全国其他省份提前一年实现制度全覆盖,目前已建立了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
  ①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截止2013年底,全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85万人(次),比2009年增加903万人(次),增长70.5%。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5万人,比2009年增长4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47万人,比2009增长20.7%,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8万人,比2009增长28.2%,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39万人,比2009增长42.5%,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29万人,比2009增长30%。有495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60周岁以上92.68万人已正常领取基本养老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
  ②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至2013年,已连续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连续4年调整失业保险待遇,连续9年调整工伤保险待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待遇支付水平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最高支付限额由社会平均工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倍提高到6倍。生育津贴享受期限由原来的90天调整为98天。&
  ③新农合保障水平快速提升。新型农牧合作医疗保险全面推进。自2003年起新疆有5个县与全国同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2008年全区89个市(县、区)全部都开展了新农合工作,率先达到国家制定的目标。截至2012年末,全区参合农牧民人口数1078.3万人,比2009年增加84.72万人,年均增长2.8%;共设乡村卫生室10500个,比2009年增加3544个,年均增长14.7%;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856人,比2009年增加5764人,年均增长21.9%。农牧区健康卡(“一卡通”)建设实现全面覆盖,12个地州36个县市已使用“一卡通”。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7%,比2009年提高2.5个百分点;年人均筹集资金320.33元,比2009年提高205.43元,年均增长40.7%。&
  ④加快解决了多个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是有效解决了“五·七工”、关闭破产国有企业人员保障问题。出台了自治区关于加快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的试行办法,从制度上解决了30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问题。目前,26.5万名“五·七工”、家属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14.2万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2万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及工亡遗属已纳入工伤保险统筹。&
  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同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新疆经济社会呈现出同步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丰硕成果。&
  1、新疆教育总体水平显著提高&
  自治区全面落实中央9号文件,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牢固树立“教育立区,人才强区”的理念,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优化教育资源。以双语教育、职业教育和南疆三地州教育为重点,以办各族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快改革与发展,双语教育科学有序推进,义务教育不断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职业教育学前持续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的基础作用和民生效应不断增强。年,全区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从256.02亿元增加到462.72亿元,增长了80.7%,年均增长21.8%,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相当于自治区GDP的比例由6.1%提高到6.5%。帮扶三类教育民生工程(教育保障、学前双语、职业教育)累计投入资金163.28亿元。资金的大量投入快速优化、提升了教育硬环境和软实力,各级各类教育水平稳步提高。&
  ①双语教育普及面不断扩大,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前教育投入巨大,规划目标提前完成。2008年以来,中央一期投资20.95亿元新建的2237所农村双语幼儿园、二期投资2.37亿元新建的乌昌地区82所农村幼儿园全面建成投入使用,中央及自治区财政扶持城市学前教育发展奖补学金2.42亿元全部落实。到2012年,中央及自治区已累计向7地州及9县市投入农村学前两年教育保障经费29亿元,并从2013年起将学前两年经费保障范围扩展至全疆农村各族幼儿。2013年,全疆在园幼儿人数达71.9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3%,比2009年提高了18.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接受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在园幼儿人数已达44.84万人,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普及率为91.2%,提前一年实现到2012年基本普及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规划目标。中小学教育力度加大,双语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投入9.1亿元实施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双语班的“班班通”覆盖率达到85%。2013年,中小学少数民族学生中接受双语教育(含民考汉)的比例达到64.4%;内地新疆高中班在校生达到3.1万人,比2009年增加1.1万人,增长55%,年均递增11.6%。近三年来,双语教育幼小衔接率保持在83%以上,小初衔接率保持在95%以上。教育部每年发布的《新疆双语教育质量检测报告》对新疆双语教育效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②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四年来,在中央及对口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新疆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实习实训条件进一步加强。中央支持的64所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含南疆四地州及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8所重点中职项目)、54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对口援建的30所中职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在17所项目学校实施了自治区煤炭煤电煤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在9个中、东部省(市)的31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了内地新疆中职班,在校生规模达到9900人;24所学校立项为国家中职示范学校,32所学校立项为自治区中职示范学校。实行了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和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初步建立了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3年,全区高中阶段在校生达75.89万人,普职结构比为6: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9%,比2009年提高12.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人口素质提升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③高等教育稳步推进,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新增2所本科,4所高职院校,积极筹建喀什大学、克拉玛依理工学院;新增2所博士、2所硕士授权高校,2所高职院校立项为国家高职示范院校,14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计划项目;开设本科专业193种,其中工学布点占22%,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数分别比2009年增长75%、2.1倍。启动实施二轮52个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建设。各类科研项目立项共3202项,项目经费5.44亿元,比2009年分别增长30%、2.5倍。扩大少数民族协作计划。2013年招生达到8802人,比2009年增长1.8倍。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建成7所孔子学院,来疆留学生达6888人。2013年,全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7.84万人,比2009年增加3.6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29.2%,提高7.1个百分点。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四年均保持在85%以上,2013年达到88%。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能力进一步增强。&
  ④教育资助体系完善,保障了各族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资助标准和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完善。2013年,农村学前两年幼儿教育、农村小学、初中和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比2009年提高了1倍、86%、52%和7.1倍:学前幼儿园新增了生均120元的采暖补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小学和初中分别是2009年的2倍;特殊教育学校是2009年的2.3倍。区内初中班生均经费比2009年提高了40%,区内高中班提高了14%,高校预算提高48%。还实施了少数民族预科生补助政策,建立了内地高校新疆籍贫困学生补助专项和新疆籍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专项奖金等。资助范围逐步扩大。农村学前两年幼儿教育经费保障由七地州九县市扩大到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全部享受了生活费补助;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范围由15%提高到50%,其中南疆四地州学生全部享受;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扩大到35个县及内初班所有学生;2010年起全区普通高中实施助学金政策,资助面为30%,其中南疆三地州100%享受,2013年起又在南疆三地州率先实施普通高中特殊资助政策,免收学费、提供免费书本,免收住宿费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2010年设立了每年1.6亿元自治区人民政府高校助学金,资助覆盖面由原来的28%提高到2013年60%以上。目前已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保障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和各族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⑤教师队伍不断加强,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得到缓解。按照增量补充、存量培训、定向培养、滚动推进的原则,统筹教师招聘工作,通过双语教师特岗计划、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招聘计划,补充学前和中小学教师5.9万人,有力地充实了双语教师队伍。2013年全区学前、中小学双语教师8.61万人,比2009年增加4.94万人,增长1.3倍,年均增长23.8%。自治区强化以双语教师为重点的培训工作,组织完成1万余名双语教师、10万余名“国培计划”农村教师培训任务;选派5300名城镇教师、4.4万名大学生赴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支教;妥善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招聘符合条件的在岗不在编农村代课教师7687人,自治区各级财政投入8亿元,对9.4万名已离岗代课教师进行经济补偿;通过千人计划、西部之光、天山学者高层次特聘人才计划等项目,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93名;1名高校教师成功当选中国工程学院院士,实现新疆高校院士零的突破;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和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博士生420名;实施西部计划、地方公派等培训计划,300余人出国访学或进修;建立了5所校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⑥南疆教育快速发展,区域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国家和自治区对南疆三地州教育采取了特殊倾斜扶持政策,在项目安排、资金支持、师资配备和教育民生等方面都予以优先实施和重点支持。自治区专项教育经费中南疆三地州占44.1%,中央专项中南疆三地州占45.7%,南疆三地州配套资金主要由自治区财政承担;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教师周转宿舍、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等重大项目率先在南疆三地州实施;年自治区筹措8.5亿元,支持南疆三地州加快普通高中建设;在双语特岗教师招聘、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重点予以保障,2009年以来南疆四地州补充教师3.04万人,占全疆招聘总数的51.1%;南疆三地州培养定向免费师范生6151人,占总数的46%;2013年率先在南疆三地州实施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在内初班、内高班、内职班、普通高校招生方面都给予重点支持。新一轮对口援疆中,国家安排了经济实力最强、教育最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等9个省市支援南疆三地州教育发展;自治区安排了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等疆内经济、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对口支援南疆三地州。多措并举使得南疆三地州各级各类教育快速推进:在全疆率先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4年免费教育。2013年南疆三地州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普及率94.9%,比2009年提高了28.5个百分点;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7%,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8.2%,均达到或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升学率71.7%,比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粮食产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