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关注中小型会展物流企业调研企业的境遇

万科之战 谁来关心中小投资者
新闻爆料:finance@china.org.cn 电话:(010)
中国财经app
中国财经微信公众号
中国新三板APP
中国新三板微信公众号
其实万科推出的合伙人计划,源于那时候股价的低迷,我们需要业务骨干跟管理团队跟股东有更紧密的联系,通过机制把它绑的更密切,那个时候万科业务发展还非常顺利,但是股价一直表现不振,这个时候我们觉得,过去狭隘的理解我们对股东的责任,创造利润,同时我们对股价方面关心不够,通过这个机制来关心我们的股价,从而把我们管理团队,利益的关注点跟股东关注点更多的绑在一块”。 谈及回购问题时,郁亮称:。
与此同时,金地集团去年被大股东否决的跟投计划也在董事会上高票通过。 然而在市场人士看来,金地管理层与大股东之间的分歧并没有和解的迹象。今年该集团罕见地将净利润的59.07%用于分红,也被解读为:管理层为即将到来的博弈,争取更多中小股东的支持。
为言论误会道歉 值得注意的是,王石在本次股东大会上表示,“万科本身是民营企业,不应该划分股东是民营,国企,还是外资。管理层应该对全体股东负责。”并对此前言论引起的误会道歉,万科欢迎民营企业成为公司股东。 据悉,年初王石在某论坛上表示,不欢迎民营企业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从而引发广泛质疑。
为言论误会道歉 值得注意的是,王石在本次股东大会上表示,“万科本身是民营企业,不应该划分股东是民营,国企,还是外资。管理层应该对全体股东负责。”并对此前言论引起的误会道歉,万科欢迎民营企业成为公司股东。 据悉,年初王石在某论坛上表示,不欢迎民营企业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从而引发广泛质疑。
而公司目前的主要高管人员中除了实际控制人张新育之外,其余高管持股比例不高。本次科锐北方转让股份,实际上是完成了股权的接力,由现任高管去接力部分退休离职人员的股份。这表达出公司管理层对于公司发展信心。 根据北京科锐公告,控股股东北京科锐北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完成了减持计划,合计减持公司股份109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936%。
违规增持遭立案 中新融泽在2014年到2015年年底期间,为荃银高科战略投资者,持有后者7.9%的股权。而中新融泽的一致行动人在今年1月和2月累计增持荃银高科股份达8.71%,三者合计持有16.6%股权,远超荃银高科第一大股东贾桂兰和第二大股东张琴,成为实质上的第一大股东。
在何肖锋看来,传统保险公司中,董事会代表股东意志对管理层进行约束,即便这样也有很多委托代理风险,管理层脱离股东约束后,可能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儿来,这个风险是公司治理中始终不可回避的问题,“到了相互保险社中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管理层可能面对的是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股东,如何清晰表达股东意志同时约束管理层,还需要下功夫研究。” 与股份制保险良性互动 监管层对相互保险社的定位为“补短板、。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姝威今日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文指出,万科股权之争不仅将成为中国股市的历史标志性事件,而且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因为万科股权之争的结局将影响到中国的法制建设和实业发展。
点击查看更多
方星海表示,扩大开放是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
“银行业要加大信贷资源配置力度,支持企业合理需求,避免一刀切和简单化”
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对养老基金入市会产生哪些影响?
“新三板+H”模式落地为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揭开新篇章,为提升新三板市场管理水平和能力带来机遇。
港交所与股转的合作可参考沪港通、深港通的模式,预计今年6月7月将出现首批合资格三板企业上市。
现在企业拟IPO热情下降了很多,大部分企业对于是否要冲层保层保持着顺其自然的态度。
A股和新三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核心组成部分,并购重组逐渐成为上下互通、有机联系的重要纽带。
24小时点击排行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请在APP上操作
打开万方数据APP,点击右上角"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即可将您登录的个人账号与机构账号绑定,绑定后您可在APP上享有机构权限,如需更换机构账号,可到个人中心解绑。
检索详情页
{"words":"$head_words:农民+$head_words:职业病患者+$head_words:卫生局+$head_words:办公室+$head_words:执法+$head_words:南大+$head_words:河北+$head_words:大队+$head_words:保定","themeword":"$head_words","params":"$title:谁来关注农民的职业病"}
&&&谁来关注农民的职业病
谁来关注农民的职业病
一位农民职业病患者的遭遇
2004年2月,河北清苑县南大冉镇62岁的农民杨凯走进了保定卫生局执法大队的办公室.
摘要: 一位农民职业病患者的遭遇
2004年2月,河北清苑县南大冉镇62岁的农民杨凯走进了保定卫生局执法大队的办公室.&&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请输入添加的标签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实名学术社交
个性化订阅推荐
快速查看收藏过的文献誰來關注中小型會展企業的境遇?
本報逢週四出版,最新消息請瀏覽每日更新的「」
誰來關注中小型會展企業的境遇?
2016年 2月18日 第405期 &&&&第三版
在一些會展市場較為成熟的地區和城市,如北京、上海,珠三角區域等,活躍著這樣一批人群或團隊:由於機緣巧合,他們較早地接觸或親身參與了各類知名展會,在參與和服務展會的過程中,發掘和積累了相應的客戶資源或運營經驗。他們懷揣創業之夢,“覓食”于會展生態圈,在組展、廣告、設計、搭建、運輸、旅遊、租賃的會展浪潮中沉浮跌盪,有的人實現了鳳凰涅槃,到達了成功的彼岸,有的人小有所成,佔有了相應的市場份額,但仍有不少人在苦苦掙扎,繼續感受著大浪淘沙。眼下,相關聯企業和人士正前仆後繼,紛紛融入會展經濟的時代熱潮中,冀以獲取財富分配的機會。
換個角度來看,我國一些傳統的知名展會和場館,如廣交會、高交會館等,客觀上已成為中國當代早期會展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在這些展館展會的歷練中,這些會展業人才以實現個人人生價值為初衷,在心中埋下了創業的種子,只待時代機遇降臨,應勢而起。時至今日,成功者已擁有自己的品牌展覽項目和規模化的團隊。他們或借船出海,實現了與國際展覽品牌的並軌;或成為行業中的翹楚,實現了與社會資源和市場資本的融合;或借勢政策,成為新三板的時尚話題。不過,我們仍需關注那些仍在為獲得相應的會展市場份額在不懈打拼著的群體。在做大做強中國會展業的呼聲高昂之際,有必要關注中小會展企業的境遇,因為他們也是中國會展產業市場的重要主體。
市場經濟的特徵之一是參與主體的多元化。正是有著一定規模的中小會展企業的存在,才使得我們的會展產業更加充滿活力,更趨走向成熟。
從會展產業鏈的前端來看,參與會展市場的主體大致有這幾類:一是政府。為了國家階段性的戰略目標,政府成為發起和組織會展的主流(我國會展業的制度依存性更強化了這一主體角色)。二是行業協會。放眼脫胎于傳統計劃體制下的各種行業訂貨會,可以瞭解,當初半政府性質的行業協會在行業規模化和專業化展會方面擁有無法超越的話語權。三是專業展覽公司和各類文化傳播公司。它們擁有自己積累的品牌,或是既有行業品牌展會的運作公司,企業性質也多種多樣,或國有、或外資、或合資、或民營。四是媒體。因有著強大的宣傳廣告資源和一定的客戶資源,媒體在組織消費類展會,如車展、房展,文化展以及行業、企業活動、論壇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五是行業龍頭企業。其自身的客戶聯誼、新品發佈就會帶動一類專題的展會活動,如早年間一些家電企業(海爾、美菱等),製藥企業(美國輝瑞、西安楊森等),化妝品企業,跨國連鎖機構(如沃爾瑪)的區域採購會以及近年愈演愈烈的服裝專屬訂貨會,大多採取“以會帶展”的形式出現。
在這些會展市場主體中,中小會展企業也是金字塔中的一層,它們將遭遇哪些發展困境,值得我們予以關注。
參與政府展服務外包之傷。會展經濟已成為城市經濟的新“坐標”,會展也已成為滿足公共需求的重要載體,隨著應對金融危機、擴大內需、加強海峽兩岸合作、西部大開發、東北亞崛起,直至“一帶一路”大戰略的提出,各類國際性、全國性、區域性的政府主導型展會風起雲湧,帶動了各類會展主體和要素的流動集聚,令眾多中小會展企業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然而,凡事都有規則,一番打拼後,不少中小會展企業發現獲取的蛋糕遠遠低於期望值,甚至鎩羽而歸。從抗風險的角度來說,一般中小型展覽公司的註冊資金往往僅有三五十萬元,對一個動輒投入千萬元以上的展會項目來說,往往不具有風險抵抗能力,更何況一般財政專項資金遵循“先墊後付”的原則,在漫長的程序性招投標後簽署合同才可取得第一筆資金,而展會的運作則早已鋪開。
橫向來看,政府展一般以綜合性的博覽會形式出現,其內容、規模相對龐大,跨行業、跨區域。其在培育階段往往採取免費參展、特裝補貼的形式運作,客觀上對類似題材的若干專業展產生一定的衝擊。政府展有強勢的公共資源整合優勢,無論是行政式的參展組織還是行業採購觀眾的組織以及高端論壇活動的嘉賓組織,其不可避免地衝擊處於成長狀態下的中小型展會的價格、參展意願和產品展示結構。
從展會運作手段來看,政府展目前遵循的原則一般以服務外包為主,有分包和總包兩類,但在實際操作中以總包為主,這在降低發包方交易成本的同時,卻增加了服務商的談判成本。這類服務商大多是以小型展覽供應商為主。當會展市場化的呼聲高漲之時,發包方往往會將政府展所特有的公共宣傳和接待需求統統打包給總包方,而這些是一般中小會展企業所不擅長和資源匱乏、規則不明的領域。
政府財政資金的使用按規定需要進行績效考核,承接方在發包方完成評估後始能得到最後一筆合約資金。目前,為增強評估的客觀性,一般採取第三方評估的方式。但由於目前展會效果的基礎指標尚沒有標準和範式,評估工作又是在展後開展,電話收集的信息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總體評價往往不盡人意。我們還缺乏會展方面的專業市調評估機構,指標體系的建立是借鑒而來,同時政府展的效果往往更多體現的是社會和行業公共效益,很多無法量化,最後受傷的是展會運營機構。
中小民營會展企業上市之憂。市場這麼大,中小型會展企業還有很多路要走。仍有這麼一個群體,通過多年的打拼和積累,擁有自己的專屬展覽項目,規模往往在6000平方米至10000平方米,運營多年,餓不死,又吃不飽,怎麼辦?加入UFI,包裝品牌,“學會文藝,賣與帝王家”,待價而沽。
另一種想法是,在資本並購的熱潮席捲而來時,進行聯合,每家拿出一點東西來,大家拼盤上市。當年,大家都是“草根”出身,憑著一腔熱血,殺出一條血路,既然小有所成,不妨謀求轉身。但資本運作有其特定規則,君不見“俏江南”一夜間“淨身出戶”,面對一些風投伸出的橄欖枝,中小企業還是小心為上。在“拼盤聯合上市”過程中,由於聯合上市具有較多不確定性,因而通過審核的成功率較低,在缺乏參照經驗的情況下,會展行業試圖通過自身努力闖出一條道路委實不易。
在中小會展企業謀求上市實現轉身的思路下,需要先認清自己,即“我為什麼要上市”。通俗來說,上市是催生百萬、千萬、億萬富翁的搖籃,資本市場一夜暴富不是神話,上市不僅僅是為了融資,而是為了進入資本市場,能賺取兩種利潤——產品收入和資本市場利潤收入。有利的方面是能夠獲取資本、人才和價值增值,但同時得遵循規則,需進行自我約束,且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如果上市是簡單地為了融資,那麼需要厘清:是融發展的錢而不是救命和生存的錢;是單純地引進資金還是引進機制?要做的是事業還是生意?未來的路該如何走?
從筆者的認知來說,中小會展企業融資上市謀求更多的是實現轉身。當企業規模小時還是自己的,但做大了則是社會的,借助上市引進機制,提高公司的治理能力,降低經營風險,則更具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公信力,實現企業和個人的價值增值。相對於已經規模化發展的會展企業來說(很多民營會展企業老闆熱衷於開公司,一家公司下大大小小註冊了十多家子公司),通過進入資本市場,引進規範管理機制,更有利於體現公司的真正價值,並建立起股權文化,吸引人才。而所有這一切的前提是清醒地認識自己和自己的企業,做好功課。
政府扶持資金獲取之憾。作為現代高端服務業,會展業作為城市經濟發展制高點的作用越來越為城市經營者所青睞,出臺專項扶持政策、拿出鉅資扶持會展業是當下各地通行並舉的重拳打法。會展專項的指向一般集中在以下領域:申辦展會、引進辦展主體、合作辦展、培育項目、完善軟硬件環境和推廣宣傳,相應建立補貼細則或評定品牌展會,逐一進行補貼和獎勵。細分之下,很容易看出,引進和申辦品牌展會、加強辦展環境的推廣是其重心所在,而且有一定的規模要求,上萬平方米的展會,而且冠之以國家級、國際性的展會是爭相扶持的對象,動輒幾十萬元的獎勵補貼。民營中小型展會或因展覽面積不夠,或因不與當地產業契合,或因不瞭解遊戲規則,或因在題材選擇與檔期安排上與當地培育項目處於不對稱狀態,故而往往被拒之門外。
內外並舉之勢。近年來,在會展生態圈內有著兩個趨向:一是會展服務商為提升業績和行業地位,開始步入展覽的前端,即策展和組展,他們有著更多的成本優勢:一是如十多年前行業熱議的展館自辦項目話題;二是擁有內展品牌項目的組展機構開始向外進行品牌移植和輸出。特別是“一帶一路”大戰略出臺後,擁有龐大客戶資源的內展公司開始積極籌劃出境辦展;同時,多年從事出展的代理機構(中小型展覽公司)逐漸謀求單挑展會的運作而不滿足於簡單代理,開始承接內展公司的一些國際買家組織落地業務。這些同樣值得我們關注和支持。
(來源:中國貿易報& 作者薑淮系廣東現代會展管理公司副總經理、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
<<&&&&>>&&&&
新聞出版局登記編號 336號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承認之法律有效刊物
2016年 2月18日 第405期 共4版
& & & & & & & & & & & &澳門會展經濟報& 版權所有& 未經同意& 不得轉載
Copyright@ 2010 Macauce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澳門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1002室&
Add︰No. 600E, AV. Dr. Rodrigo Rodrigues, Edif. First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enter. Room 704, Macao
&& 電話 Tel︰(853)&&&&&&&&傳真 Fax︰(853)&&&&&&会展业【华龙会展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贴子:
会展业的“杞人”之忧  风云际会,有幸在风生水起、坚守新闻良心的会展言论圣地——《中国贸易报·会展周刊》受到无上礼遇,惶恐之间、年底收官之时,思绪起伏,感慨良多。有些深埋已久的话还是想一吐为快,但愿不是杞人之忧。   “杞忧”之一:是否可从国家间产业核心竞争的角度对待当前会展业方兴未艾的国外资本并购?   记得去年岁末,有感于多元化展览模式的思考,曾写过《会展如何回归其价值功能》一文,所表达的思想是:会展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的展示和交流,引领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扩大其行业规模,并且用“世博会从不卖产品”来喻示会展的极致价值所在。当时即有感而发,个中想要表达的是对愈演愈烈的国际资本并购国内展览项目的担忧。缘由何在?关键在于对展会内容中所谓“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的理解。一个大型、成熟的行业性专业展所展示的必定是其前沿、尖端、核心的技术、设备,发布的同样是前沿信息,从展示和交易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其本身就是展会生命力之所在。但从展会组织者的角度而言,唯有深谙行业技术信息之精髓,方能策划和吸引展会的卖家和买家,择其亮点而推演,这其中是否就已涵盖了行业的高度机密。重申一下,交易不是展览的唯一功能和全部价值。当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掌控中国的一些大型成熟专业展时,随之而来的是对中国某行业核心技术和行业发展方向的渗透和影响,特别是对在中国长期占有垄断地位的国有大型行业展会的渗透。由此,从行业发展核心技术的角度来分析,或可提升到国家战略机密的高度来审视和评判该类并购。   “杞忧”之二:跨国展览公司对中国会展企业的培训是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会展文化占领?   由于先天不足,现代意义上的会展经济在中国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会展实践和理论远远落后于西方欧美国家,毕竟人家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因而获得其先进办展技术和手段,是中国会展业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愈来愈多的跨国展览公司对中国业界人士进行有偿或无偿的培训。从培训内容和方式来看,的确为中国会展从业者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拓宽了视野,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从笔者的亲身体会来看,与国外公司相比较,中国会展企业更善于通过实践进行理论的总结和系统化,将所做的、所思考的和所预见的形成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并总结出一套范式,对其员工和中国同行进行培训,顺带进行品牌的推广,并兼顾寻找合作商机和对象。   但从另外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会展的特点模式毕竟不能等同于西方,广交会是中国特定历史阶段体制特性催生的产物,甚至包括所谓的大型成熟的“流动展”也是计划体制转轨的结果,伴随改革开放兴起的各类展会,政治诉求远大于产业需要——经济服务于政治,诸如东盟博览会、深圳高交会、厦洽会等。政府主导展会从来都是中国会展的主旋律,用完全市场化的西方办展理念来寻求中国会展产业的路径,注定是不完全的。   不否认近20年来中国会展产业的发展成就,并且值得大颂特颂。根植与中国土壤的不少专业展做到了全球顶级水平,如广东印刷设备展、广州光亚照明展、东莞名家具展等。还有更多依托产业、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行业展。中国当前的会展产业可谓百舸争流,在如此具有特定制度下的鲜活土壤中呈现的业态发展规律,是否还要言必称某国会展、某某跨国展览公司为行业典范模式?中国的会展产业从“出身”即深深打上中国特色的烙印,今天是否更应该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理论,而不是简单地追捧?跨国展览公司对中国会展企业的培训,让中国企业始终在追着、模攀着西方的脚步。中国企业何时独立出自己的会展文化?或许有人会说,跨国公司仅仅是简单的培训,硬要带上文化占领的帽子是危言耸听。也没关系,但愿只是杞人忧天。这里只是想提醒同行企业和学者们,鲜活的实践时不我待,及时梳理和提炼,未来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会展文化就在你们手中。   “杞忧”之三:谁来关注当代中国民营小型展览公司的境遇?   中国会展经济大潮催生出众多的小型组展企业,它们的掌舵者很多脱胎于以前就职的大中型展览公司,发现行业的发展契机,拥有基本的技能手段和一定的客户资源,白手起家,自挑大旗组建了一个个民营展览公司,规模不大,有的仅仅几人或十多人,每年举办的展会面积大约在10万平方米以下。为生存计,这些小型组展企业间或为其他公司代理招展,或相互代理,或拼展租场,收入不高,信誉不是很佳,遇有突发因素,或停办、或延期。近年来,各地政府重视会展经济,制定政策,大力扶持会展产业。制度设计上,突出表现在建立财政扶持专项资金,可操作性最强的是评选认定本区域品牌展会,政府主导型、行业知名展会每年受其亲睐,或有本地规模不大展会入选,也多是本地地方政府依托的经贸洽谈会或节庆之类,民营小型会展企业难以登堂入室。   有头脑灵活的经营者,瞄准了并购这一环,频繁深入相关展会,积极参与行业公共活动,做大财务数字,主要是扩大展会规模、加入各类行业协会,终极目的是获得UFI认证,如同为产品卖个好价钱而做个好包装一样,在获得相关的荣誉和认证之后,待价而沽,一卖了之。   而大型的民营展览公司,因为多年的打拼和积累,其项目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良好的经营效益,这时会成为某些国际资本或大企业瞄准的对象,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排挤和渗透。在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时,得不到行业管理部门的及时帮助,因为既无政府背景,又无大财团支撑,更无制度保障。他们往往托庇于一些行业协会,但通常“奉献”很多、“收益”很少。几年前发生在广州的一家知名展会因受到某国外公司的打压而得不到及时的法律和政府保护,即是鲜明写照。   “杞忧”之四:会展政企不分,市场化之路还有多远?   自“十一五”以来,中国场馆建设日益超大型化,会展综合体建设为城市扩张提供了新的籍口。本世纪初,中国会展场馆的第一轮建设热潮兴起时,就产生过关于场馆经营与自办展结合利弊的争辩。固守单纯场馆经营者认为:“我是地主,我出租土地,获得租子。场馆自办项目拥有场地成本优势和档期选择优势,对行业竞争不公平。”时至今日,这类争论早已沉寂。场馆为了自身生存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场馆,由于没有大城市的综合实力,通过自办展来培育市场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竞相模仿的通例。但特例或曰特权总是在不同的时空里反复上演着,拥有强大环境、政策、硬件资源优势的场馆,长袖善舞,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行业规则可以定,行业组织可以领。果真如此?试问中国会展业市场化之路怎么走,是否可以先来个政企分离?管理的职能交回政府,行业的规则制定交给行业,经营的活儿交给完全市场化的企业。转换身份、明晰责权利,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国企改革的办法,能否用在今天的会展业?   岁末收官,没有深思熟虑、逻辑缜密的推演,只是将平时所想、所忧客观呈现,如同道路规划者预留几个道口,未来的路让后来者去规划,但愿考虑的这一切都是立足在坚实的大地上。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展企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