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开单新零售系统能降低经营成本和总成本吗?

原标题:全球新零售战争谱系

阿里巴巴加速线下收割,京东的“无界零售”战略,以至近期腾讯参投永辉,新零售风潮再度掀起。零售本无新旧之说,今日讨论的诸多新零售热词其实蓄势已久,从早期的天猫驿站到天猫小店,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线下不死,实体未亡。融合,还是融合。

阿里和京东的蓬勃成长,是21世纪初的“新零售”;时至2017年,电商常态化且增速大幅放缓,传统实体零售受到冲击后逐步回暖,不少企业将眼光重回线下,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

消费升级与技术变革是新零售爆发的根源。一方面新兴技术赋能传统零售解锁商机,探索新模式;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购物体验升级、场景本地化的诉求,也使得强势的电商企业重新审视,探索线上下结合。

阿里私有化银泰、投资三江购物、新华都以及高鑫零售,腾讯参投永辉超市,Amazongo、盒马鲜生、缤果盒子、网红奶茶等等一系列现象级的涌现,无一步印证线下不死,实体未亡,新零售的概念陡然成为热词。

对于新零售的概念,有人将其归结为“线上+线下+物流”,也有人提出新零售就是“将零售数据化”。

阿里巴巴研究院提出,新零售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这一诠释从消费者的角度,以人为本,无限逼近消费者内心;企业内部与企业间流通损耗无限逼近于“零”,重塑价值链。

京东刘强东则提出,技术的应用从来都没有在根本上改变零售的本质。所以说,我们并不需要不断地用新词汇去定义一个行业。零售业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成本、效率、体验。

在论述什么是新零售之前,不妨回归零售本质:不断满足用户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极致的“内容”(商品+服务)。尼尔森研究指出,未来十年将是消费者的黄金时代,消费者将被赋予前所未有的选择及控制权。

我们认为,新零售是多种业态、多种产业的融合,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科技,以消费者为核心,通过数据驱动+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实现消费方式逆向牵引生产变革。

业态总述:无人有人,两种业态,走向极致

从新零售的业态来看,无人化与服务化将成为两大重点。我们认为无人零售、与重度服务模式,将是新零售发展中期两大趋势。

供应链应围绕“连接消费者”和“提升运营和服务”两个关键点展开,在解决“货”的问题的同时,与“人”和“场”不断深入融合。无人与有人,看似背离,实则都是以消费者为核心,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是一致的。

无人零售是将渠道成本控制、消费者便利性做到极致的阶段性路径:

、美国鞋履电商ShoeBuy、户外服装和商品在线零售商Moosejaw、线上男装品牌Bonobos等电商品牌。

如今,沃尔玛利用自身线下零售优势,将纯电商平台搬至线下,线上线下融合打造零售新业态。例如,2017年5月,沃尔玛新零售快闪店Jet以“贩卖生活方式”的杂货店形态在纽约开业,其在店内销售Jet.com杂货产品,并将线下的消费者导流到线上。

无人零售领域:推出自助取货塔,线上下单线下自提增便利

2017年6月,沃尔玛在美国多个州的超市停车场测试自动售货亭,占地面积约20x80英尺,用户可在下单24小时后前来取货,服务不收取费用,不过在线订单额需高于30美元。

此外,沃尔玛还推出“自助取货塔(pickuptower)”服务,旨在帮助用户直接在店内取走线上订单商品,并表示未来几个月内要将这种设备推广至百余家沃尔玛超市内。目前,沃尔玛正在测试一种更大型且内臵冰柜及冰箱的设备,望能成为线下自提货领导者。

星巴克:专注线下门店升级,数字化提升体验。

星巴克近5年一直进行店铺迭代更新和零售+科技的务实应用。

目前除了1.0版本的常规门店,2.0版本的臻选咖啡门店外,星巴克还推出3.0版本的新一代门店咖啡烘焙工坊,强调“全感官体验”,将一粒生豆到一杯咖啡的整个生产链都还原在消费者眼前。

目前,第一家“咖啡烘焙工坊”于2014年在美国西雅图开业,约占1393平方米,建筑风格古典,店内拥有两个咖啡吧、一间主题商店、一个挑高图书馆和一个透明的咖啡烘焙厨房。

2017年12月6日,星巴克“上海烘焙工坊”正式在南京西路开门迎客。这是继 2014 年星巴克发源地西雅图开出首家“星巴克臻选烘焙工坊(Reserve Roastery)”后,全球第二家且目前最大的门店,占地2700 平方米,几乎是西雅图店的 2 倍。

关闭在线商城将客流引回线下,线上线下打通提升客户移动体验。

美国同店销售增长较低一直是星巴克扩张的一块心病,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星巴克“逆势”采取关闭线上商城的方式,来将客流引回线下。

关闭线上端后,星巴克寻求与专门做数字化的公司合作,在实体店充分融合移动端的体验,线上线下的打通将是星巴克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即使在线下店,消费者仍可享受“线上”的待遇,如移动点单等。

(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营成本和总成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