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ecocert有机认证认证食用油 需要每年都交费吗

欧盟食用油标准是什么
欧盟食用油标准中关于抗氧化剂的标准是什么,求赐教
09-10-13 &匿名提问
橄榄油的等级 第一种:欧盟执行的橄榄油分类标准 2001年7月欧盟开始执行新的橄榄油四级分级标准为: 特级初榨橄榄油 Extra Virgin Olive Oil 酸度不超过1% 高级初榨橄榄油是质量最好的橄榄油。特级初榨橄榄油是用成熟的橄榄鲜果,在24小时内压榨出来的。它加工环节最少,最具保健美容价值,特级初榨橄榄油是一种纯天然果汁,其压榨方法采用纯物理方法,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 初榨橄榄油 Virgin Olive Oil 初榨橄榄油是第二次榨取获得,酸度不超过2%,符合规定的食用标准。 精制橄榄油与初榨橄榄油的合成油 Refined and Virgin Olive Oil 符合食用油的标准,酸度为1.5%,它是初榨橄榄油或特级初榨橄榄油和其他油脂的混合物。 橄榄果渣油 Crude Olive Pomace Oil。不能食用, 能用于美容或特定行业使用 备 注: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要求将制定橄榄油销售标准作为欧盟提高橄榄油质量战略的一部分,新的标签规定就是根据这一要求制定的。 为保护消费者,新规则要求橄榄油的容器不能大于五升,并须采用新的一次性密封条封口方式,同时商标必须标明橄榄油等级。同时规定橄榄油含量低于50%的混合油不能在标签上以橄榄油名义出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橄榄油的等级 第一种:欧盟执行的橄榄油分类标准 2001年7月欧盟开始执行新的橄榄油四级分级标准为: 特级初榨橄榄油 extra virgin olive oil 酸度不超过1% 高级初榨橄榄油是质量最好的橄榄油。特级初榨橄榄油是用成熟的橄榄鲜果,在24小时内压榨出来的。它加工环节最少,最具保健美容价值,特级初榨橄榄油是一种纯天然果汁,其压榨方法采用纯物理方法,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 初榨橄榄油 virgin olive oil 初榨橄榄油是第二次榨取获得,酸度不超过2%,符合规定的食用标准。 精制橄榄油与初榨橄榄油的合成油 refined and virgin olive oil 符合食用油的标准,酸度为1.5%,它是初榨橄榄油或特级初榨橄榄油和其他油脂的混合物。 橄榄果渣油 crude olive pomace oil。不能食用, 能用于美容或特定行业使用 备 注:欧盟委员会和欧洲议会要求将制定橄榄油销售标准作为欧盟提高橄榄油质量战略的一部分,新的标签规定就是根据这一要求制定的。 为保护消费者,新规则要求橄榄油的容器不能大于五升,并须采用新的一次性密封条封口方式,同时商标必须标明橄榄油等级。同时规定橄榄油含量低于50%的混合油不能在标签上以橄榄油名义出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通过生物技术,科学家可以把某个基因从生物中分离出来,然后植入另一种生物体内。例如,北极鱼体内的某个基因有防冻作用,科学家将它抽出,植入西红柿里,于是就制造出新品种的耐寒西红柿。像这样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  迄今为止,转基因牛羊、鱼虾、粮食、蔬菜、水果在国际上均有培育并已投入市场。  我国转基因食品法规  基于转基因食品潜在安全的不确定性,世界各国政府都加强对转基因食品进行管理。主要原则是:一、执行严格的安全评价制度;二、标识制度,即在转基因食品包装上加贴标识。目前我国转基因食品法规主要有:《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日实施。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估管理办法》,日起实施,第一次将转基因从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  《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日起实施。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日起实施,规定对转基因产品实施标识制度。第一批标识管理的转基因生物目录是: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油菜种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棉花种子、番茄种子、鲜番茄、番茄酱。  《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日颁布,7月1日起实施。  《进出境转基因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日颁布。  市场情况  据有关专家分析,转基因产品约占美国农业和食品出口的35%,出口价值约为120亿美元;如果再将用转基因产品喂养的牲畜也计算在内的话,其出口价值至少会翻一番。仅去年一年,中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就超过了1500万吨。对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生产者来说,他们确实抱住了一只下金蛋的鸡。  我国市场目前主要的转基因作物都源自进口,主要集中在大豆、油菜、玉米等产品。大量进口的大豆经过加工,被制成了食用油、豆腐和豆奶等产品。  也就是说,近年来,我们吃的大部分豆制品都是转基因产品。那么,强制性的标签制度就是必要的。因为这是对消费者最起码的一个尊重———他们有知情权,他们也有选择权,他们应该自己来决定吃还是不吃,谁也不能剥夺他们的这种权利。  一些负责任的科学家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到目前为止,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它会给人类带来伤害;但是,体弱多病者、老人以及孩子最好尽量不吃这种食品。  事件回顾  日,我国卫生部开始实施《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贴上特定标志,以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北京市农业局随后对北京市场上14家企业共22种豆类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结果表明,22种产品全部为转基因产品,却都没有明确标识。  7月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所属的国际食品规范委员会联合宣布,通过了一个关于如何评估借助生物工艺学生产食品的法规,其中包括转基因食品风险问题这一划时代的协议,50多项新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获得通过。  7月22日,欧盟通过了关于转基因产品的新法规,被封禁了5年之久的欧洲市场又将开始为转基因产品打开大门。  8月6日,美国农业部出台一项新规定,要求加强对经过基因改造后供造纸业、清洁剂制造业等工业用基因农作物的管理。按照新规定,企业必须提出申请并得到政府批准,才能进行工业用基因工程作物的实验种植。  10年前距人们还极其遥远的转基因食品,今天,已经悄然无息地走进了我们的厨房,摆上了我们的餐桌。  《市场报》 日 第十四版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会员账号:
←点击获取验证码&&&&
您所在的位置:
欧盟2017/18年度大豆进口量同比减少7%
10:05:45   来源:博易大师   【
  布鲁塞尔1月19日消息:欧盟数据显示,日到日期间,2017/18年度欧盟进口量为680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7%。
  进口量为1060万吨,比去年同期的1000万吨高出6%。
  进口量为340万吨,比去年同期的330万吨提高3%。(博易大师)
· ( 10:05:07)· ( 10:04:41)· ( 9:56:26)· ( 9:48:44)· ( 9:47:59)· ( 9:42:07)· ( 9:22:39)· ( 9:01:18)· ( 11:20:14)· ( 11:19:53)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粮油信息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粮油信息网”。违反上述条款,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站)”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买卖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本网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友情提醒:网上交易有风险,请买卖双方谨慎交易,本地最好是见面交易,异地交易请多学、多看、多问、多了解,网上骗术多种多样,谨防上当受骗!
5,本网刊载之所有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地址不清稿酬未付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方式:编辑部电话:8 电子信箱:info#chinagrain.cn(请把#换成@)2007年中国食用油行业分析
我的图书馆
2007年中国食用油行业分析
2007年中国食用油行业分析
本报告对中国食用油行业系统、全面的进行了分析和理解,内容广阔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在此基础上,本报告对中国食用油行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和原因进行深度的解剖和分析,中国食用油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报告观点仅供参考。
本报告共132页,共10万余子,其中表21个,图13个,于2007年5月完稿;共分为十一章,其中第一章介绍了国际和中国食用油行业以及油料供给的基本情况;第二章介绍了中国食用油行业的进出口的一些情况,并对食用油进出口走私情况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对中国食用油行业消费的一些基本特性进行了分析,分别论述了城市和农村食用油消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四章对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市场格局进行了分析,系统而详细的阐述了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品牌竞争;第五章对中国食用油行业市场竞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分别论述了各个企业的产品竞争策略、分销竞争策略、广告竞争策略、促销竞争策略以及整合营销的运用策略;第六章对中国食用油行业主要生产厂家嘉里粮油集团和中粮集团的情况进行了叙述;第七章是在对食用油主要生产企业情况描述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竞争策略,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预测;第八章对食用油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政策变化对食用油行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九章对中国食用油行业食用油新品种的开发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该注意的问题;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分析了食用油子行业及其行业投资方式并提出拉投资建议和意见;本报告在完成过程中,参考了众多的公开文献、言论、政策以及大量的公开数据、观点等,由于参考资料众多无法一一致谢,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报告所得到的观点有:
中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产量居世界前几位,但是中国食用油料需求巨大,还需要大量进口部分油料作物。
中国食用油消费总量可以达到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消费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地区分布不平衡,城镇农村消费差别很大。
中国部分品种食用油产量高于其他国家,但是部分种类产量很低,总体产量也不能满足国内食用油消费,仍需要大量进口。
中国的油料加工工业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存在很大的市场有待于开发。
中国食用油产量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需要大量的食用油进口支持中国食用油消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油需求加大,中国有可能成为食用油进口最大的国家。
食用油消费依靠进口,而且食用油进口利润高,所以中国食用油走私比较严重,中国加大查处力度,杜绝食用油走私发生。
中国食用油消费不平衡,城市居民消费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高,小包装食用油在城市市场打开了销路,但是农村市场比较欠缺。
中国食用油市场占有率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品牌企业,中国的食用油消费进入了品牌时代,品牌竞争十分激烈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继续下去。
食用油正处在政策改变,市场空余,竞争激烈的好时期,各个生产企业和商家纷纷开展积极的策略争取更大的市场。
嘉里粮油集团和中粮集团是中国食用行业的两大集团,他们的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发展。
近几年是中国食用油行业政策变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的时期,中国食用油政策变化影响食用油产业的发展。
食用油新品种的开发是食用油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食用油应该更加适合中国人的口味、更加健康甚至具有保健的功效。
中国食用油处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投资时期,既有机遇又有危机,投资者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因素,谨慎行事。
第一章 国内外油料作物和食用油产销现状 6
第一节 世界主要油料供给情况 6
第二节 世界主要食用油概况 19
第三节 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销概况 23
第四节 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发展概述 28
第五节从“2006年食用油市场发展”看粮油行业整合趋势 29
第六节 油料加工工业的现状 31
第七节 2006年12月油料市场监测信息 35
第二章 中国食用油进出口分析 37
第一节 近年来食用油的进出口情况 37
第二节2006年上半年我国油粕和小品种油脂进出口情况分析及下半年预测 40
第三节 2006年上半年豆油棕榈油菜油进出口情况分析及下半年预测 43
第三章 中国食用油消费现状 49
第一节 食用油的市场容量 49
第二节 城市食用油消费特点分析 51
第三节 农村食用油消费特点分析 53
第四节 食用油发展趋势 54
第四章 食用油市场格局分析 57
第一节 市场综合占有率情况 57
第二节 品牌之战正酣 59
第三节 市场向优势品牌集中 62
第四节 品牌之战继续延续 65
第五章 食用油行业竞争分析 67
第一节 产品竞争策略 68
第二节 分销竞争策略 69
第三节 广告竞争策略 71
第四节 促销竞争策略 74
第五节 整合营销的运用 76
第六章 主要生产厂家介绍 79
第一节 嘉里粮油集团公司 79
第二节 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80
第三节 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 81
第七章 主要竞争者的营销战略分析 83
第一节 嘉粮集团的市场领先者战略 83
第二节 中粮集团的市场挑战者战略 84
第三节 其他竞争者战略选择 86
第八章 中国食用油相关的政策对产业政策的影响 88
第一节 中国食用油的相关政策 88
第二节 中国食用油政策变化以及对产业的影响 91
第九章 新品种开发展望及其预测分析 96
第一节 食用油新品种开发展望及其市场前景 96
第二节 新品种开发应注意得及格问题和建议 98
第十章食用油子行业分析 99
第一节2006年国内油脂压榨行业分析 99
第二节 我国橄榄油市场发展现状及展望 102
第三节 2006年国内棕榈油市场行情回顾及后势展望 107
第四节 2006年年度菜油市场分析报告 112
第五节 2006年我国进口大豆压榨数据分析 119
第六节 2006年年度花生油市场分析报告 120
第七节 2006年年度豆油市场分析报告 124
第十一章 食用油行业投资分析 129
第一节 投资方式分析 129
第二节 投资方向与前景预测分析 130
表1-1 近年全球主要油料作物产量状况(单位:百万吨 ) 7
表1-2 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大豆种植面积 7
表1-3 世界主要棉籽生产国产量比较 10
表1-4 世界花生供需平衡表 13
表1-5 世界葵花籽产量情况 15
表1-6 年世界葵花籽产量 18
表1-7 上世纪末世界油脂产量情况(单位:千吨) 22
表1-8 近几年中国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万亩) 23
表1-9 中国各省的油料作物情况 25
表1-10 主要农产品中油料作物人均占有量 26
表1-11 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单位:万吨) 27
表1-12 2006年国内食用油压榨市场主要事件一览 31
表2-1 海关公布的2004年中国部分食用油进出口情况 37
表2-2 2006年食用油进口量 38
表2-3 2006年食用油出口量 38
表2-4 2005年前两个月的食用油进出口情况 38
表2-5 2006年我国豆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 44
表2-6 2006年我国棕榈油进口量超过10万吨的省份 46
表2-7 2006年我国棕榈油进口量不足10万吨的省份 46
表5-1 月份食用油电视广告排行榜 71
表10-1 2006年我国油脂企业并购情况 101
图1-1 世界大豆种植主要国家进几年来各国产量情况变化趋势 8
图1-2 世界大豆主要产地产量所占比例 9
图1-3 世界大豆出口情况 9
图1-4 世界大豆出口情况 9
图1-5 世界花生主要产地产量情况 12
图1-6 上世纪末十九食用油产量增长情况 22
图1-9 中国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增长趋势 24
图3-1 年我国植物油年消费量趋势 49
图3-2 人均消费量趋势图 50
图4-1 2003年食用油市场份额比例 63
图4-2 2004年食用油行业市场份额比例; 64
图4-3 食用油信息网调查显示最受市场欢迎的食用油品牌 64
图10-1 2006年我国不同所有制油脂企业日加工占比 100
第一章 国内外油料作物和食用油产销现状
食用油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对现代社会食品工业来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原料,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生产技术、需求与供给特点都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食用油市场正向安全、卫生、健康、营养的方向过渡和发展。同时食用油行业正孕育着巨大商机。而长期以来,由于食用油行业没有市场准入制度,食用植市场的竞争混乱但是利润可观。2004年,随着新的国家食用油标准开始施行,食用油生产采取市场准入制度,一大批实力不足的食用油企业将因质量不能达标而被淘汰,留出了巨大的二三级市场空间,为有实力的食用油品牌扩张市场提供了机会,也为有志于食用油行业并有竞争实力的潜在投资提供了机会。下面将对食用油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做一个简单介绍。
第一节 世界主要油料供给情况
油料作物是食用油脂的主要来源,人均油脂消费量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油料作物生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日趋显著。
国际间的油籽原料通常以大豆、棉籽、花生、葵花籽、菜籽、芝麻、棕榈核、椰子、亚麻籽、蓖麻籽这10种原料进行统计。这10种主要油籽原料的年生产量超过3亿吨。但是,在这些油籽原料中约6成是大豆。因此,可以说,世界油籽原料市场是以大豆为主导的。油籽原料虽然在世界各地可进行生产,但是相对收获量较低,实际上称得上作为油料生产农业大国的也只是限定于国土面积较大、有广大农场的少数有限的几个国家。大豆主要生产国是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及印度5国,它们的生产量占世界总生产量的98%。以往大豆以北美的美国为中心,但是从去年起,南美的巴西、阿根廷两国的生产量合计与美国持平,形成了美国与巴西、阿根廷的两极结构。菜籽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加拿大、印度、欧盟及澳大利亚,它们的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
根据德国Oil World的预测数字,2005/06年度全球油料作物的价格呈走低势头。Oil World的专家认为,本季油料作物产量超过需求量,库存量亦将随之增加,这些都是对价格走向造成压力的因素。其预测,2005/06年度全球油料作物的供应量预计可达4.5亿吨,大幅超过预期。
Oil World的专家认为,美国芝加哥交易市场上的大豆牌价一度高企,如果未来几周南美不传来播种工作进行不畅的消息的话,大豆牌价将不可避免的被重新修正。所以,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加之美国大豆库存明显增加,大豆价格中短期前景可以在牌价上得到体现,即可能出现反冲。
Oil World的分析人士同时预测全球数十种主要油料作物的总产量可达3.86亿吨,而04/05年度的数字为3.76亿吨。另外其还预测本季的全球需求量将从上季的3.6亿吨增加至3.79亿吨。而本季油料作物的库存预测数字为6380万吨(前次的数字为4790万吨),最终的库存量可达7090万吨。
近几年全球油料作物产量状况见表1-1:
表1-1 近年全球主要油料作物产量状况(单位:百万吨 )
0/01 2/03 2002/03
大 豆 159.90 175.06 184.33 194.00 194.042
棉 籽 32.92 33.50 36.64 33.28 33.156
花 生 28.97 31.18 33.57 30.67 31.017
葵花子 27.29 23.18 21.20 23.71 23.796
油菜籽 42.45 37.56 35.99 32.01 32.015
椰 子 5.44 5.77 5.19 5.23 5.235
棕 榈 6.41 7.03 7.24 7.48 7.48
总 计 303.38 313.28 324.15 326.37 326.741
(资料来源:2003年整理)
不同的油料作物在世界上的不同区域和国家生产、供求情况也是不同的,一下我们就主要的油料作物分别论述:
大豆是生产豆油的主要原料,豆油又是优质食用植物油,在世界油脂消费中占首位。大豆的主要产地有美国、巴西、中国和阿根廷等国。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大豆种植面积见表1-2.
表1-2 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大豆种植面积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
目前国际大豆市场分为三极,其中美国是最大出口国,南美(巴西和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区域,世界第四的大豆生产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世界第二的大豆消费国。中国是最早利用大豆榨油的国家,用大豆榨油已近千年。中国大豆品种较多,有黄大豆、黑大豆、青大豆等,用于榨油的主要是黄大豆。中国大豆市场的产供需状况将直接影响世界大豆市场的价格。
世界大豆种植主要国家进几年来各国产量情况变化趋势见图:
图1-1 世界大豆种植主要国家进几年来各国产量情况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
美国、巴西、阿根廷占据世界大豆产量绝大部分份额,以2005年为例,世界大豆主要产地分别占到37%、28%、17%。中国在其中占据了8%的份额,但是从人均来看,中国的大豆产量明显不足,还要进口大部分的大豆,供应国内消费。
世界大豆主要产地产量所占比例见图1-2.
图1-2 世界大豆主要产地产量所占比例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整理)
虽然世界这些是大豆主要产地,但是由于现在的国际化交易,这些国家大豆进出口很频繁,也是农业进出口的主要物资,他们最近几年的进出口情况参看图1-3和图1-4:
图1-3 世界大豆出口情况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
图1-4 世界大豆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
分析图中数据以及趋势可以看到:中国是一个大豆产量大国,但是中国大豆几乎不出口,而且没有进口量很大,而且逐年增加。
棉籽是棉花作物的种籽。由棉铃中采取的棉花称籽棉,由籽棉上轧下来的棉纤维称皮 棉,籽棉除去皮棉后,即可取得棉籽。棉籽外部为坚硬的褐色籽壳,形状大小也因品种而 异。籽壳内有胚,是棉籽的主要部分,也称籽仁。籽仁含油量可达35-45%,含蛋白质39% 左右,棉籽的产量和棉花的产量密切相关,2004.4月世界粮农组织相关棉花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末,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墨西哥和澳大利亚仍然是世界上主要棉花生产国,其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国。大部分棉花贸易仍然集中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几个少数大国之间,出口棉花最多的五个国家依次是美国、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印度和希腊,合计出口量约占世界总量的63%,其中美国出口就占了世界总量的1/4。进口棉花最大的五个国家依次是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意大利,合计进口量约占世界总量的45%。
以2002年为例,世界棉籽产量主要国家产量情况,见表1-3:
表1-3 世界主要棉籽生产国产量比较
排名 国家 产量
1 中国 9600000
2 美国 6034590
3 巴基斯坦 3400000
4 印度 3400000
5 乌兹别克斯坦 1850000
6 土耳其 1400000
7 巴西 1368560
8 澳大利亚 620000
9 希腊 575000
10 叙利亚 55000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2002年数据)
分析表,可以看出中国、美国、巴基斯坦、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巴西等是世界棉花和棉籽的主要产地,其中以中国和美国为主要产地。
美国农业部于日公布了月度供需报告,将美国以及全球棉花产量再次上调,估计印度、巴基斯坦棉花产量较上月有明显增长。本月预计年度全球棉花总产量为2482.5万吨,月比增加48.5万吨。由于全球棉花消耗量仅仅小幅增加7.8万吨,导致期末库存量增至1013.2万吨,月比增加43.2万吨。本次报告预测美国棉花产量小幅增加,由于孟菲斯和东南棉区增产幅度超过德克萨斯州减产的幅度,估计美国棉花总产量达到496.7万吨,创美国历史新高。另外预测美国棉花消耗量增加1.9万吨达133万吨;出口保持不变为272万吨;
2005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可能创历史新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今年各产棉国天气状况良好,而且棉花种植面积普遍大幅增加;二是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国际棉花行业面临的问题包括:棉花种植技术的进步使棉花产量的增长超过了棉花消费的增长;某些国家的棉花生产和出口补贴破坏了国际棉花贸易的公平竞争,打压了国际市场价格。受棉花补贴的影响,当前的国际棉花价格比过去30年的平均价格以及未来5年的平均价格要低20美分/磅左右,严重地影响了其他国家棉花种植者和经营者的利益,特别是那些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并迫使大部分国家最大限度地降低棉花生产成本。
全球棉花产量增长,棉籽也会同样的增长,预计全球2005年棉籽产量可能将达到3,964万吨,上一作物年度为3,589万吨,美国2004/05年度棉籽产量可能将自上一作物年度的605万吨增至665万吨,但飓风伊凡的影响目前尚不可知。中国的棉籽产量有可能自867万吨劲增至1,065万吨。“2004/05年度世界棉籽油产量可能将增加约40万吨,这将很容易被全球市场消化掉,因本作物年度开始以来,棉籽油和油脂的供给持续紧张。”
国际棉花产量增长,但是根据权威预计,年度中国棉籽产量为1156万吨,达到创纪录的水平。春节前,国内棉油和棉粕市场销售一直比较疲软,而且还出现了“旺季不旺”的局面,价格行情也低迷不前,压榨油厂多经营惨淡,甚至亏损严重,所以开机率也一直不高,至今不少地区还有庞大的棉籽存量有待加工。当前,国内棉价上涨迅猛,轧花厂开机率普遍提高,棉籽供应量还在放量增大,市场压力已经有所显现。另外,随着各地油厂棉籽压榨情况的改善,棉油和棉粕供应量也在增加,而养殖业和食用油需求仍处于淡季,限制了棉油和棉粕价格的上涨空间,也对棉籽价格继续上涨形成阻力。
花生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中国栽培面积较大,产量最大的油料作物。中国花生种植地区极为广泛,目前除西藏、青海和宁夏外,其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一定规模的种植面积。花生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沿渤海湾地区、华南沿海和四川盆地等。目前,中国花生年播种面积在6000万亩,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2位;年均亩产200公斤,居世界首位;年总产达1000万吨以上,居世界首位。中国花生年总产约占世界的30-45%,在世界花生生产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世界其他主要花生生产国为: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美国。图1-5中可以看到中国、印度、美国的花生产量。
图1-5 世界花生主要产地产量情况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
从图中分析可以知道:中国花生产量自1994年以后每年都是据世界第一,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花生产量更是远远多于其他国家。花生花生素有“绿色牛奶”之称,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E等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所以花生的开发利用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在国际市场上,花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之一。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全球花生产量一直上下徘徊,增长能力不足,远远赶不上消费需求的增长,专家认为,世界花生市场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据美国农业部海外农业机构调查世界花生供需平衡可以参看表1-6。
表1-4 世界花生供需平衡表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
面对花生市场的巨大潜力,欧盟、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东地区、东南亚及港澳地区等各个国际花生进口的主要国家纷纷加强对进口花生的控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设置越来越多的技术壁垒,以保证进口花生的质量,要求如下:
欧盟:欧盟是世界最大的花生进口市场,对进口花生要求也最为严格。要求进口的花生必须是加工严格,没有玻璃、石块等恶性杂质,花生仁果粒均匀,色泽好。大花生仁要求最好是弗吉尼亚型,小花生仁要求最好是西班牙型。除意大利要求花生果是弗吉尼亚型外,其它国家对花生果的类型要求不严,但都要求进口的花生不含黄曲霉毒素。
日本:日本也是世界上的主要花生进口市场,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日本较喜欢进口山东花生,对规格要求也较高,一般喜欢两粒差的,如24/26、28/30等。90年代以后,日本基本上不进口花生果,以进口弗吉尼亚型花生仁为主,近年订货对不完善粒限量一般在1%—2%,同时还要求检验斑点、酸价、游离脂肪酸、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虽然也是生产国,但由于满足不了国内的消费需要,每年仍需要进口一定量的花生。除正常的品质要求外,澳大利亚政府对进口花生的重金属镉限量是世界上最严格的。近年,中国花生对澳洲出口受此限制的影响,出口量明显减少。
韩国:韩国订货多是些小规格的品种类型不限的大粒种花生仁,如34/38、38/42等,检验证书也只要求水分、杂质、不完善粒、规格这些常规项目,黄曲霉毒素检验证书要求证明未检出黄曲霉毒素即可,但韩国政府招标的进口花生则要求检验40多种农残药。
中东地区:中东地区是世界主要进口花生市场,过去对进口花生要求不高,近几年也开始要求进口花生必须检验黄曲霉毒素等一些要求,黎巴嫩还要求检验丁酰肼,另外,这一地区对进口花生中游离脂肪酸或酸价、过氧化值、斑点粒的要求也较多,中国的大规格大粒种花生仁在中东较受欢迎。
东南亚:中国花生的另一个传统市场是东南亚,除新加坡对黄曲霉毒素检验要求较严格外,其它国家和地区则只要求出常规品质检验证书。近年来由于该地区经济萧条,中国出口花生价格相对偏高,越南、印度几乎取代了中国花生这一市场的地位。
中国花生产量据世界第一,花生贸易同样也是世界首位,针对国际花生进口的主要国家提高的进口要求,中国应当尽快在花生专用型优质品种选育、黄曲霉毒素污染治理、抗旱育种、高新技术在花生改良中的应用、高产优质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等方面实现飞跃,大力发展花生加工业,建立花生产业化经营企业集团,建设一支科研、生产、加工、经营、出口相配套的技术队伍,使中国花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 葵花子
向日葵籽世界产量并不是很大,近几年来每年产量大约为万吨,其中,俄罗斯、乌克兰、阿根廷、意大利等为世界葵花籽产量大国。
表1-5是2002年度世界葵花籽产量情况,从中可以看到世界葵花籽产量分布情况。
表1-5 世界葵花籽产量情况
(地区) 收获面积(khm2) 单产(kg/hm2) 产量(kt)
伊朗 78 513 40
以色列 11 1182 13
日本 255 423 108
缅甸 440 614 270
巴基斯坦 114
土耳其 540
非洲 770 896 690
埃及 12 2343 27
墨西哥 1 1115 1
委内瑞拉 4 1000 4
保加利亚 367 845 310
捷克共和国 30 2167 65
德国 26 2462 64
匈牙利 338
意大利 230
罗马尼亚 800
南斯拉夫 200
大洋洲 135
澳大利亚 135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
世界从体产量不平衡,但是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世界葵花籽产量情况,局有关权威部门预计2005年度,世界葵花籽总体产量在2500万吨左右。低于上一年度2700万吨。世界葵花籽预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乌克兰2004/05年度葵花籽产量预计从上年的448万吨减少到305万吨。乌克兰是世界上主要的葵花籽和葵花油生产国,其产量占到世界葵花籽产量的约10%。乌克兰是世界第三大葵花籽出口国,所出口的葵花籽主要销往西班牙、荷兰和葡萄牙等国家。不过阿根廷葵花籽产量预期从去年的298万吨提高到320万吨,这可能会略微缓解世界供应紧张状况。
国际市场中可流通的油籽原料数量大约在7千万吨的水平。世界油籽原料的生产量是3亿2千万吨,因此,国际间油籽原料的流通数量不过是生产量的20%。换言之,世界油籽原料生产量的80%是在各自生产国内部消费的。进一步分析,若除去占油籽原料贸易量的近90%的大豆,世界油籽原料贸易额所占其生产量的比例不过3.6%左右而已。也就是说,世界油籽原料几乎均在各自生产国内消费,可供国际间流通的数量极为有限。大豆生产量的30%在国际市场上流通,是国际贸易比率最高的油籽原料商品。但是,有能力大量输出的国家则限定于美国、巴西、阿根廷少数几国,其中这三个国家的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的92%。菜籽也是同样的情况。有能力大量输出的国家只有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因此,一旦这少数几个油料生产国遭遇恶劣气候,生产量稍有变动,输出能力则会明显下降,国际价格就会急剧上升,世界贸易数量急剧减少,从而对国际需求带来较大的影响,国际油料市场将会产生极大的动荡。可以说,世界油料供给的基盘是极不稳定的。
世界油料贸易的另一个特点是受需求方面的动向所影响。特别是从上世纪末至今,原本是油籽原料生产大国的13亿人口的中国开始大量输人油料和油脂,这给世界油料市场的供需状况带来很大的变化。中国是大豆生产大国,然而,随着中国国内油脂需求的急速增加,自1996年开始转为输入国后,瞬间成为世界最大的输入国。特别是在2003年,中国的大豆输入已超过2000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1/3。预计中国的需要量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这必将给原有的大豆国际贸易格局带来新的冲击,对大豆输入国进口数量和价格引发新的悬念。(中国油脂企业在年度中,对以美国为首的大豆价格所引发的动荡和风险更是深有体会)。同样,菜籽的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因中国的变动而使国际市场受到影响。因此,对所有输入国来说,关注世界油料的生产和贸易的动向而及时调整和变化至关重要。
表1-6 年世界葵花籽产量
单位:百万吨
世界 29.82 29.90 25.71 26.05
美国 1.82 1.82 0.93 0.93
南美 4.29 4.29 4.06 4.06
阿根廷 3.80 3.80 2.60 3.60
乌拉圭 0.19 0.19 0.17 0.17
玻利维亚 0.17 0.17 0.17 0.17
俄罗斯 6.40 6.40 4.75 4.75
乌克兰 4.70 4.60 3.05 3.05
欧盟25国 3.66 3.66 4.19 4.19
法国 1.44 1.44 1.46 1.46
匈牙利 1.15 1.15 1.20 1.20
西班牙 0.40 0.40 0.79 0.79
意大利 0.23 0.23 0.27 0.27
中国 1.60 1.78 1.55 1.90
印度 1.85 1.85 1.75 1.75
罗马尼亚 1.30 1.30 1.43 1.43
保加利亚 0.85 0.85 0.85 0.85
土耳其 0.67 0.67 0.65 0.65
南非 0.78 0.78 0.62 0.62
塞尔维亚 0.43 0.43 0.44 0.44
摩尔多瓦 0.30 0.30 0.36 0.36
缅甸 0.29 0.29 0.29 0.29
其它国家 0.88 0.88 0.80 0.80
数据来源:美国农业部
第二节 世界主要食用油概况
通常各国消费量最多的植物油,大多是以本国生产的原料生产的。例如,在美国和巴西是大豆油为主,在马来西亚以棕榈油为主,在德国以菜籽油为主,在意大利则是橄榄油。但是,稍加分析,这中间却又并不尽完全相同。美国国内大豆油的消费量超过90%以上,巴西大豆油消费量超过80%,与这些以单一化油脂消费情况不同的是,在意大利消费量最多的橄榄油不过占总消费量的35%,其消费模式是多种植物油间的良好平衡。也就是说,世界各国植物油的消费呈现多元化的形态。
从人均消费量方面来说,马来西亚是头号植物油消费大国,人均消费量高达115kg这一超常数值。但需要说明的是,这中间的统计中包含了在该国以棕榈为原料的棕榈油生产与加工,以及以脂肪酸等油脂化工产品大量出口海外的数字在内。
植物油消费的另一个特例是,作为世界头号大豆油生产国的阿根廷,其消费最多的却不是大豆油。阿根廷至今仍然是以传统的葵花籽油消费为主。急剧增加的大豆生产主要是以输出产业为目的,该国生产的大豆油95%均向海外输出。
各国植物油消费总量的顺序
世界主要10种植物油的消费量的排序依次是,第一位中国,第二位印度,第三位美国。这一顺序主要与人口的排位相一致,人口是取决于消费量的首要原因。
人均植物油消费量的顺序
国民人均消费量马来西亚雄居榜首,年均每人115kg,,其次是比利时(含卢森堡)73.5kg,丹麦52.9kg。马来西亚人均植物油的消费量比美国(36.8 ks)要高出3倍之多。马来西亚是世界第一的棕榈油生产国,每年生产植物油1320万吨,国内的消费量仅占生产总量的一成,不过150万吨,但这对于2200万人口来说也是相当大的数量了。实际上,马来西亚除了食用消费极小一部分之外,棕榈油几乎都是用于二次加工作为脂肪酸、脂肪醇等产品,广泛用于国内外的化学工业了。排名第二的比利时人均消费量超过70kg,这也有与马来西亚类似的情况。位于欧盟(EU)心脏位置的比利时,是欧洲的油脂加工中心,植物油经二次加工,再生产为人造奶油、肥皂、洗涤剂等产品供应给欧盟及其它地区,因而其人均植物油消费量也排名前列。若按人均植物油消费量以超过30kg、20-29.9kg、不足20kg。
世界植物油多样化的消费形态
世界各国的各种植物油消费比例呈现多元化形态,既有对某一种特定植物油消费量超过50%的单一品种的国家。例如,美国和巴西、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分别是大豆、棕榈油、葵花油名列世界前茅的生产大国,也是该植物油品种的主要消费大国(阿根廷作为特例已如前述,此处从略)。在多数国家中,植物油消费的品种则较为均衡。这里即有生产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实力方面以及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这些国家中,任何一种油脂的消费量不超过总消费量的40%。但是,尽管同样是属于均衡消费的国家,它们却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差异。
中国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菜籽、花生、棉籽、芝麻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大豆、葵花籽的生产是也名列前茅。但是,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不断增加的植物油消费量,中国国内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现今不得不进口大量的大豆、大豆油、棕榈油、菜籽等。其中仅大豆一项,年进口数量达2000万吨之多,而这已经超过了中国大豆的生产总量。中国人均年油脂消费量目前已接近14公斤,但仍低于世界人均年油脂消费量的18.6公斤。尽管中国植物油消费量现以5.7%的年增长率递增,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13亿人年均每增加1公斤,总体就是130万吨(而这相当于日本全部消费量的一半).因而油脂的消费只能以产出与输入来决定。
印度的油料栽培面积仅次于美国,尽管数量不小,但单位面积的产量却不足世界平均产量的1/2,因而也无法满足国内10亿人口的植物油的需求。印度现今每年生产大约700万吨的植物油,但另一方面必须进口近600万数量的油脂。如果印度油料的单产能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的话,才有望使国内的消费趋于平衡。
日本是油料资源极缺的国家。但是,它却又是在世界上少有的各类油脂品种消费极为平衡的国家。除了世界常规统计的油脂之外,它还包含有芝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橄榄油等多种多样油晶的消费利用。虽然在国内它不具备油料生产的基盘,但由于其经济实力雄厚,却可更自由地按照消费需要来作出选择。除了进口南北美的大豆,加拿大的菜籽等基础油料,生产消费多种植物油,尤其是为了输入国人喜好的芝麻,在芝麻供需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寻求信息,不惜从50多个国家不遗余力进口来满足需求。
被称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年间科学调查表明,橄榄油在“地中海饮食”中的健康意义被阐明以来,橄榄油更是受世人观注并畅销世界。地中海周边国家均盛产橄榄油,虽然同为橄榄油生产大国,但各自国内的消费的情况却各有特点。西班牙橄榄油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产量的36%),其次是意大利(占世界24.5%) 和希腊(占世界15.6%)。从远古罗马时代至今,西班牙一直保持着橄榄油“世界冠军”的荣誉。但是,西班牙不仅生产橄榄油,而且也生产葵花籽油,此外,它还将输入的热带油加工,形成多种植物油平均的消费模式。立足于国内的农业生产为基础,不足的部分以输入弥补,从而实现了标准的均衡消费。意大利的橄榄油生产量尽管位居次席,但橄榄油的品种却多种多样。从北到南不同地域生产者培育加工的产品品质极具竞争力,除国内消费约35%外,大多数高品质橄榄油输出国外。在意大利,除橄榄油外国内几乎不生产其它油脂,其它食用油完全依赖于国外进口。仅就橄榄油而言,其进口相当于国内生产量的80%。这其中主要是从希腊、西班牙、突尼斯等地中海国家输入,反过来再以“意大利产橄榄油”的商标出口世界各地。意大利橄榄油有着享誉全球的品牌。而在希腊这个最古老的橄榄油生产国,虽说产量排名第三,但橄榄油人均消费量却是世界第一,年均人消费量是20升。而在“地中海饮食”的发祥地的克里特岛,这个数字竟又翻了一翻,人均橄榄油的年消费量超过了40升,不愧为名符其实的橄榄油的故乡。近几年来,随着世界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用油需求越来越大,油料产量的不断增长,世界食用油产量也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油世界》称,2006/07年度全球15种油脂产量预计为7900万吨,高于2005年度的7670万吨。
2006/07年度,全球15种油脂的出口量将会提高到1690万吨,高于2005/06年度的1640万吨,全球15种油脂用量将从2005年度的7640万吨增至7880万吨。
油世界预计2006/07年度油脂期末库存将略有提高,从2005/06年度的700万吨增至710万吨。
参考上世纪末世界油脂产量情况表1-7。
表1-7 上世纪末世界油脂产量情况(单位:千吨)
年 份 96 99 2000
葵花油 34 00 9630
(数据来源:网络公布数据)
分析以上数据,形成增长曲线图1-8:
图1-6 上世纪末十九食用油产量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同上,整理)
分析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到,上世纪末世界食用油以豆油、棕榈油为主,而且产量逐年递增,产量比例可以占到总产量的20%-30%。
近年来世界主要食用油价格走势
1、豆油价格高位回调
2004年,国际市场豆油平均价格为每吨5066元(荷兰工厂交货离岸价),同比上升了10.3%,年度均价达到1999年以来的最高点。分季度看,第一季度豆油价格高位盘整,年度最高价格在2月份达到5724元/吨,此后豆油价格持续下降,年底价格报收在4567元/吨,比2月份下降了20.2%,从2003年四季度开始的一轮价格高峰至此基本结束。
2、菜籽油价格高位调整
2004年,国际市场菜籽油平均价格为每吨5748元(荷兰工厂交货离岸价),同比上升了15.8%,年度均价达到1999年以来的最高点。分月来看,各月价格明显高于上年同期。年度最高价格在8月份达到6360元/吨,这也是1999年以来最高价格水平。
3、棕榈油冲高回落
2004年,国际市场棕榈油平均价格为每吨3928元(欧洲市场到岸价),同比上升了5.9%,年度均价达到1999年以来的最高点。分月来看,上半年棕榈油价格曾有一次上升过程,年度最高价格在3月份达到3595元/吨,此后棕榈油价格回落到3600元/吨的水平波动,年底报收在3612元/吨,比3月份下降了21.4%。从2003年四季度开始的一轮价格高峰至此基本结束。
第三节 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销概况
中国长期以来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九五”期间主要油料作物年总产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然而,由于持续人口增长和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在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情况下,植物油脂人均占有量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70%,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油脂原料或产品,进口总量居世界首位,油脂供给已成为影响中国食物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和农业生产大国。上个世纪末的最后十年中国粮食年总产占世界总产的20.4%,棉花占21.8%,均居世界首位,油料占15.3%,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农业生产发展成就得到举世公认。油料作物品种齐全,种植面积比较大,中国油料播种面积逐年增长,见下表1-8:
表1-8 近几年中国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单位:万亩)
02 06(万公顷)
油料播种面积 59
花生 84 N/A N/A
葵花籽 43 N/A N/A
N/A N/A N/A
13960 N/A N/A 910
(数据来源:整理;说明:本表中大豆不作油料作物统计,口径有出入)
可以看到: 1999年油料播种面积20859万亩,较.5万亩增长7.6%;2000年播种面积23100万亩。比1999年增长10.7%,其中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1535万亩;较上年增长11%,花生7284万亩,较上年增长13.8%;葵花籽1843万亩,增长8.6%;大豆播种面积13960万亩;2001年播种面积21941万亩,其中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1212万亩;2002年播种面积22950万亩,其中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2000万亩。增长比率可以参考图1-10:
图1-9 中国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增长趋势
(数据来源:同上)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增加,油料产量也随之逐年增加:
(1)1998年中国油料产量为2313.9万吨(大豆不作油料统计,下同),同比增长6.3%,其中大豆1515.2万吨,菜籽830万吨,花生1188万吨,葵花籽146万吨,芝麻65.6万吨;由于江淮之间、长江流域油菜籽开花期天气恶劣,单产低,总产减少4成,菜籽产量为4年中最低的一年。
(2)1999年中国油料产量:油料总产量为2601.2万吨,大豆为1425万吨,菜籽产量1013.2万吨,花生产量1263.9万吨,葵花籽176.5万吨,芝麻74.3万吨,其它73.6万吨。
(3)2000年中国油料产量大豆产量1429万吨;油菜籽产量1059万吨,花生1310万吨,葵花籽130万吨,其它56万吨,较上年减少46.5万吨。
(4)2001年中国油料产量大豆产量为1541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1130万吨。
(5)2002年中国油料大豆产量16900万吨,其中油菜籽产量1053万吨。
(6)2003年中国油料产量情况。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报告,2003年国内油菜籽产量将达到1240万吨,比2002年的1053万吨增长17.8%。三月份由于阴雨天气影响,人们对中国油菜籽产量的预估开始有所降低,甚至认为油菜籽将总产量达不到1200万吨,而更有可能为1100万吨。
中国地区自然条件情况不一样,发展不平衡,油料作物产量也很不一样,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如表1-9,显示了中国各省的油料作物情况。
2006年中国玉米的播种面积为2693万公顷,较2005年增长57万公顷,增幅为2.15%。玉米产量预计为14548万吨,较2005年的13937万吨增长611万吨,增幅为4.38%。
2006年中国稻谷播种面积为2910万公顷,较上年增长27万公顷,增幅0.94%。稻谷产量为18257万吨,较上年的18059万吨增长198万吨。2006年早籼稻产量为3187万吨,同比持平。
2006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345万公顷,较上年2279万公顷增长66万公顷,增幅2.89%。2006年中国小麦产量为10447万吨,较上年9745万吨增长702万吨,增幅7.20%。
油料作物中,估计2006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10万公顷,与上月预测持平,但较上年959万公顷降低49万公顷,降幅5.1%。大豆产量为1550万吨,与上月预测持平,较万吨减少85万吨,降幅5.2%。
2006年中国油菜籽播种面积估计为700万公顷,较上年728万公顷降低了28万公顷,降幅3.8%。5月估计产量为1270万吨,较2005年的1305万吨减少35万吨,降幅2.7%。
表1-9 中国各省的油料作物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
人均占有量同样的凸现了这种差别,参看表:1-10。
表1-10 主要农产品中油料作物人均占有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数据)
由于地区不平衡,就要增加油料作物的流通,尤其是作为直接消费品的食用油更要减少管制,让他自由流通,按消费配置食用油供应。所以国家取消了食油定量供应,放开销售价格和销售市场后,食油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八五”期间国产消费量约900-950万吨。1997年国内食油消费量为860万吨,人均消费稳定在7.1至7.5公斤,农村人口食油消费6.5公斤,农村人口消费较城镇人口增幅快;1998年国内食油消费总量为1021万吨;1999年全国社会消费总量为1133万吨;2000年全国社会消费总量为1245万吨;2001年全国社会消费总量为1342万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食油消费量增长是必然趋势。据统计年鉴统计中国各省食用油产量如表1-11:
表1-11 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单位:万吨)
地区 01 98 95
北京 1 - - - 13.93 11.97 0.61 0.25 0.49 4.50 4.97
天津 17.4 - - - 22.84 23.14 6.18 9.63 8.06 13.10 11.31
河北 59.9 - - - 19.89 15.03 30.37 33.86 40.66 25.50 30.32
山西 6.9 - - - 2.82 2.77 12.86 13.88 11.49 10.44 7.46
内蒙古 16.5 - - - 16.82 16.69 15.41 15.16 22.03 12.44 28.73
辽宁 75.4 - - - 39.03 31.95 29.42 29.62 45.01 32.56 30.15
吉林 17.7 - - - 14.84 11.21 15.04 20.81 25.81 21.93 23.52
黑龙江 46.4 - - - 47.32 35.73 67.10 75.94 83.22 45.95 30.00
上海 8.6 - - - 8.03 19.46 12.35 17.38 39.94 12.11 12.39
江苏 170.7 - - - 115.75 63.64 82.45 81.65 112.54 65.29 131.33
浙江 23.3 - - - 43.86 26.76 26.83 28.37 36.71 21.15 23.83
安徽 40.8 - - - 37.08 28.74 80.80 79.12 95.27 59.77 54.86
福建 29.5 - - - 11.47 13.58 6.67 19.43 21.50 15.12 2.31
江西 4.4 - - - 11.9 10.82 15.04 16.42 31.55 17.91 23.08
山东 221.5 - - - 89.91 66.41 131.46 112.08 156.23 92.16 98.65
河南 70.9 - - - 47.8 51.04 35.02 47.75 41.58 45.46 50.92
湖北 57.6 - - - 40.37 1.44 99.35 101.08 140.29 53.38 50.35
湖南 27.9 - - - 11.06 36.13 36.05 43.42 33.10 27.62 32.03
广东 48 - - - 8.9 10.66 28.50 34.25 45.57 43.34 129.24
广西 36.7 - - - 21.66 22.16 29.62 31.05 8.97 7.68 6.95
海南 - - - - - 0.01 0.29 0.57 0.41 0.25 0.33
重庆 0.6 - - - 1.74 5.26 4.30 - - - -
四川 25.8 - - - 17.46 18.22 41.17 41.62 56.37 39.41 50.86
贵州 10.7 - - - 7.93 6.30 13.92 13.91 10.86 7.98 32.44
云南 1.8 - - - 2.86 2.63 2.65 2.46 2.64 2.73 3.52
西藏 - - - - 0.15 - 0.13 0.07 0.16 - 0.45
陕西 11.7 - - - 9.24 13.07 14.52 13.03 14.77 8.60 12.00
甘肃 1.7 - - - 7.99 14.69 11.37 16.42 16.72 7.30 7.77
青海 4.1 - - - 4.55 3.90 2.33 3.32 3.96 1.82 40.53
宁夏 0.1 - - - 5.4 5.39 6.97 6.47 4.17 2.11 8.70
新疆 19.5 - - - 51.19 33.66 34.92 37.54 34.41 26.36 26.4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数据)
第四节 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发展概述
近几年来,中国食用油行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一下几个阶段,
1.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特别是年有一个大的起步,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由于国家政策反而倒闭了。
2. 从年,油脂行业又有一个转折,是中大型企业受惠,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被淘汰。
3. 2002年以后,国内又建了许多大型油脂加工厂,原料问题突出,多数企业搞原料现货进口加工。
4. 2003年大豆原料进口失控,造成了整个油脂加工行业困难重重,特别是国内民族油脂工业。过度发展造成加工能力过剩问题,而中国的需要是有限的。
5. 2004年市场大豆风波出现以后,受冲击最大的是大型企业,特别是国内民族企业。而民族企业中损失最大的还是民营企业。
第五节从“2006年食用油市场发展”看粮油行业整合趋势
2006年对中国食用油行业来说,是波澜起伏的一年,仅仅一年的时间,整个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行业整合悄然进行。笔者2006年年初就曾在《粮油市场报》上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当前国内大豆压榨业发展现状及思考》。在文章中笔者指出,由于当前我国压榨业已经形成东北、环渤海、江浙、华南、内陆等5个压榨圈,这种“相对集中的产能分布”,“将有利于企业间的竞争,形成规模化经营”。而仅仅经过短短一年的时间,这种规模化经营的寡头时代便已来临了。
中粮、丰益成就中国食用油市场品牌寡头时代
2006年3月,国内最大粮油进出口商和食品加工集团中粮集团与中谷集团合并组建新的中粮集团,新中粮集团的资产总额达到700亿元;12月26日,丰益国际收购嘉里粮油,交易额27亿美元。交易完成后,丰益国际成为亚洲最大的农业集团,新公司旗下大豆压榨企业将达到12家,日压榨大豆能力达到3.4万吨,年可加工大豆能力达到1000万吨,同时拥有8家花生、棉籽和菜籽压榨厂,整合后丰益国际规模与并购中谷粮后的中粮集团不相上下。根据统计,中粮旗下的“福临门”、“四海”、“五湖”、“喜盈盈”、“维益”、“康盛”等多个粮油品牌占据了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30%以上的份额。而嘉里粮油旗下以“金龙鱼”为代表的油料品牌则占据了45%以上的市场份额,两者控制了75%以上的中国食用油市场份额,称其为油料市场两寡头实不为过。
市场整合的背后是外资完成对压榨原料的控制
据了解,中国2005年需求大豆数量超过4000万吨,其中近1700万吨国内可以自给,其余依靠进口,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正逐年加强,有机构预测,2007年,中国进口大豆将超过3000万吨。据悉,包括中粮集团在内的多数中国压榨企业,都在以进口大豆作为食用油压榨的原料。而ADM、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四家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据了解,嘉里、益海合并过程中,通过股份置换,ADM将持有丰益国际的股份。此外,目前棕榈油是除大豆油外中国第二大消费食用油,也是调和油生产的主要原料。中国几乎全部棕榈油都依赖进口,中国年进口棕榈油450多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东南亚,而合并后丰益国际将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公司之一,将在中国棕榈油进口中大举获利。这似乎已经意味着外资完成对我国大宗食用油压榨原料的控制。
内外部原因驱动,行业整合有其必然性
自2002年以来,国内油脂行业发生了一系列根本变化。一方面,由于消费需求快速释放,行业内企业规模随之壮大。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2005年年初正式对外公布的一份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的公告中称,我国现有大豆压榨能力是实际需求的2.6倍以上,大豆压榨业的年综合平均开工率不足40%,我国的大豆压榨能力严重过剩,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加大了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在整个市场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国内大豆产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加工原料短缺,油脂加工业已成为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内产业(当前中国大豆、豆油、棕榈油进口依赖度分别达到63%、85%和100%),行业赢利受全球化因素影响较大。由于这些深刻的内外部原因驱动,国内粮油行业进行整合有着其必然性。整合是行业的必然趋势。这种整合不但发生在经营面临困难的企业中,也同样会出于经营业绩优良企业的战略诉求而发生;小企业使然,大企业亦使然。这是因为,行业进入整合期,也是优势企业可以以最低经济代价来建立完整油脂加工、营销、物流系统,延伸自身粮油供应链的历史机遇,民营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国内企业在行业整合中的历史使命
众所周知,国际大豆行业所存在的“南美化”现象,其所反映的就是跨国资本对南美大豆资源的掠夺和控制。目前跨国粮商通过在南美等国大力兴建加工、仓储、港口等物流基础设施垄断了全球80%以上的出口份额。而这种情况有可能在中国重演:主产区出现“卖豆难”,国内大豆(非转基因)产业供应链可能将会断裂。而目前,在国内反垄断法尚未出台、政府调控职能缺位、国际市场风险控制应急机制尚未建立、行业协会力量薄弱、国内期货市场尚在整合培育中的背景情况下,能否组建一批具备大型规模、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勇于自主科技创新、风险管理力强的粮油集团,就成为突破跨国粮商直接掌握资源和供应链重围、打破国际不公平竞争环境和现有定价机制的关键和必由之路。
从2006年食用油市场发展过程来看,随着我国粮油市场的不断开放,行业整合在所难免,而在这过程中,国内企业理应成为主角,特别是那些有着规模、品牌、经济集聚效应的企业,有义务、有责任从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和自身战略需要出发,积极应对挑战,打破跨国公司垄断,参与行业整合。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有关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文件的要求,细化和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以支持现有国内企业之间的重组整合,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限制新增产能,以资产资源为纽带,加快兼并和重组步伐,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的产业新政。
表1-12 2006年国内食用油压榨市场主要事件一览
时间 涉及企业             备注
1月 嘉吉在江苏南通建厂         年处理大豆 300万吨
2月 来宝收购钦州大洋粮油有限公司
2月 嘉吉租赁宝港油脂
3月 中粮、中谷合并           日压榨各种油料能力超过3万吨
6月 嘉吉并购南京华农
10月 来宝收购重庆涪凌、山东龙口两家油厂 来宝称,将控制中国10% 大豆压榨生产
10月 嘉吉收购广东省一家大豆压榨厂   原厂拥有
吨的日压榨能力
12月 嘉里、益海合并           年加工大豆可达1000万吨
第六节 油料加工工业的现状
中国油料加工工业概况
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较具规模的油厂已达2000多家。油脂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随着近几年制油技术的发展,油脂产品的品质得到了很大改善,生产设备的自给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多年来,中国制油业一直把目光盯在如何提高出油率降低生产成本上,而忽略了对油料饼粕和制油下脚料的开发利用,将潜在的“经济能量”低价出售。
中国的油脂加工设备产品门类品种齐全。中国的油脂加工设备包括了从大豆、油菜籽、花生、棉籽、葵花籽、米糠、玉米胚芽等各种不同油料作物收获后的干燥、清理、分选、储藏及输送,油料的预处理、预榨、浸出、精炼、包装与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等全过程各个单元操作所需的各种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有些以前国内没有能力生产,只能依靠进口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现在都能由国内的企业生产制造。同时,由于国内相关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也满足了国内油脂加工行业对泵类、阀门、换热器、真空泵、自控元器件和设备等基础件和通用件的需求。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油脂加工装备企业已具备了为建设预榨浸出3 000 t/ d ,油脂精炼500t/d及其他油脂综合利用加工生产线提供全套的国产化装备的能力。
中国在大豆加工、大豆蛋白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大豆蛋白和大豆磷脂加工企业技术装备整体水平落后,深加工能力小,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增值率及市场占有率较低。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和深度加工增值能力不强,丰富的大豆资源还只是一种潜在的经济优势,大豆低聚糖、膳食纤维、异黄酮、皂甙、天然VE、蛋白肽等深加工产品在国内仍处在工艺中试和中试成果熟化的技术水平,产业化的条件、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传统大豆制品缺少国家统一规定的包装,保鲜保质技术水平低,手工作坊生产比重较大。中国以生产非转基因大豆为主,与美国、巴西等国的大豆相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但在高含蛋白大豆品种的种植上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混种、混收、混储现象严重,无法实现专用品种的规模化加工。大豆蛋白加工业以分离蛋白为主、品种少、功能性单一,大豆蛋白系列产品的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不稳定,且在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功能性的研究与开发及大豆蛋白的应用等方面与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世界油料加工工业概况
目前,植物油的生产量约1亿吨。生产量最多的是大豆油,其次是棕榈油。其中,大豆油与从棕榈果肉制取的棕榈油及其从棕榈核制取的棕榈核油分别为3000万吨,也就是说,大豆油和棕榈油主导整个国际植物油的市场。大豆油与棕榈油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大豆以美国、巴西、阿根廷为代表,在其广袤的土地上进行生产。大豆作为重要植物油料在国际流通的同时,大豆油和大豆粕作为加工晶的流通也具有广泛性。在大豆贸易中,它们通称为“大豆三品”。与此不同的是,棕榈油是从果肉中制取的油,只是以油这种单一形式进行流通。棕榈代表性的产地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虽然种植土地面积远不及大豆,但在赤道附近热带气候中生长的棕榈,一年四季均可收获,棕榈油收获量高达4900kg/ha,远远高于大豆(350kg/ha),是名符其实的“油王”,因此完全具有与大豆油竞争的地位。事实上,从1980年前后,棕榈油的产量已与大豆并驾齐驱,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棕榈油将会超过大豆油而成为世界产量最多的油脂。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油生产国是马来西亚,其生产量是1320万吨
世界油料加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五大特点
一、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稻米、小麦、玉米、大豆、双低油菜加工业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是发达国家发展粮油加工业的成功经验。美国年产面粉1800万吨左右,面粉企业仅有195家,目前美国最大的四家面粉公司的日产能力占全国总日产能力的22%,生产能力占全国总生产能力的63%。美国粉厂的开工率:1986年90%,%,%,比起70年代开工率不足80%,更早些时候甚至不到70%来说,有很大提高。法国近10年面粉的年产量均在550万吨左右,有三大面粉集团公司,前二者所生产的面包粉占市场份额的31%,后者拥有39家粉厂,所生产的面包粉占市场份额的13%,整个制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达到80%。日本的年面粉生产量在500万吨左右,面粉加工企业从六十年代的850家,到1996年仅存170余家,日清公司、日本公司、昭和产业公司和日东公司拥有35家粉厂,但其产量占总产量的66%。美国玉米精加工协会有9家公司,下属28家企业,分布在14个玉米主产区,年加工玉米3556万吨,其中最大的4家企业的加工量超过2600万吨,市场集中度达到74%。美国年产淀粉1600万吨,只有22个工厂;日本原有2000多个淀粉厂,现在已不足200个,但淀粉产量却增加近两倍。稻米加工业也是如此,日本、美国及大米出口量世界第一的泰国,大米加工企业的规模都在日产500-1000吨左右。为了增强企业的实力,降低生产成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走联合之路已是国外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豆是世界最重要的油料作物,2000年大豆占世界油料总产量的56%,全球制油工业消耗大豆占总量的84.91%。美国和巴西油厂的规模多在吨/日,在传统的制油工业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发展到每天处理1万吨以上的大型加工企业。脱脂大豆粕是世界重要的优质植物蛋白资源。美国ADM和Central Soy讼司都是既生产豆油又生产蛋白和磷脂的世界级大公司。德国Lucas Meyer公司和Nattermann公司是世界向全球供应磷脂总消费量约30%的最大厂家。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丹麦、法国等国的油菜籽规模化加工、集约化经营已成为一种发展模式。
二、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
稻粕加工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其中以日本的稻米加工技术和装备称雄世界。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把稻米深加工的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高效干燥技术、超微技术、自动化工艺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作为稻米加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发展及获得高额利润的关键因素。在小麦制粉生产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管理和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各种传感装置,实现生产过程的计算机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小麦资源,使生产过程平稳、高效地运行。利用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采用安全、高效的生物添加剂改善面粉食用品质,替代现在使用的化学添加剂,使传统的小麦加工业生气蓬勃。玉米加工业采用大型湿磨、密闭循环工艺,采用电子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工艺过程具有很高的透明度,随时变换和调节工艺条件,玉米淀粉、蛋白质、纤维和玉米油等玉米加工的综合利用率达到99%以上。应用现代生物酶技术,色谱分离、膜分离技术,喷射、超微以及自动化微机控制等技术,使产业进入高科技、高产出的快速发展阶段。油脂加工业,发达国家把新的提取分离技术、酶技术、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用于大豆加工业。启用超临界CO:气体萃取制油工艺,采用酶技术提高蛋白和油脂提取率。应用生物技术对油脂改性或结构脂质制备。大型的油菜籽脱皮分离、冷榨、挤压膨化、低温浸出新技术应用于双低油菜籽的制油工业,以提高双低油菜籽的制油效率。
三、营养、卫生、安全和绿色成为加工产品的主流
从全球范围来看,营养、安全、绿色、休闲成为稻米、小麦、玉米和油料加工的主流和方向。卫生和安全成为新世纪稻谷、小麦、玉米、油脂和油料蛋白加工企业的首要任务。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建立了各谷物、油料的营养、卫生和安全的标准体系,规定了谷物的各种营养成分和卫生、安全的标准。联合国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CAC)已将GMP和HACCP作为国际规范推荐给各成员国。为防止出现食品安全危机,世界加速进入绿色食品的时代,许多国家对农产品的化肥、农药使用都作了严格限制,生态农业、回归自然、绿色农产晶迅速发展,确保稻米、小麦、玉米、油料及其产品安全已成为粮油加工业的共识。
四、深加工、多产品是高效增值的重要途径
稻米的综合利用是国外技术力量雄厚企业集团发展的重点。其产品有备受消费者钟爱的米酒、米饼、米粉、米糕、速煮米、方便米饭、冷冻米饭、调味品等品种繁多的米制食品;高纯度米淀粉、抗性淀粉、多孔淀粉、缓慢消化淀粉、淀粉基新脂肪替代物等更具特色和新用途的产品;不同蛋白质含量和不同性能的大米蛋白产品;具有营养和生理功能的发芽糙米、米胚芽健康食品、米糠营养素和营养纤维、米糠多糖等等;米糠为原料的日化产品、米糠高强度材料、脂肪酶抑制剂、稻壳白炭黑、活性炭和高模数硅酸钾。稻米深加工使稻米的附加值提高5—10倍。小麦深加工产品有着广泛的市场,美国的食品、医药、化工、造纸、纺织、建材等工业都是小麦产品的下游市场。美国还把小麦产品新用途的开发及用途的拓展作为未来小麦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有工业黄金原料之称,世界发达国家玉米加工,特别是深加工可生产二、三千种产品。种类繁多的产品应用在食品、化工、发酵、医药、纺织、造纸等工业领域。美国玉米深加工比例目前是15%左右,预计到2010年将提高到18%。大豆和油菜籽的高效增值转化利用是世界发达国家主要研究方向,大豆、油菜籽除了应用新技术大规模制备食用植物油外,还研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大豆制品;在非食用领域研发大豆蛋白生物可降解性高聚物、粘合剂、薄膜、包装材料、增强材料等新材料;发展双低油菜脱皮冷榨制油技术;开发大豆功能性食品;研制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新产品。
五、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越来越完善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大都有科学的产品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多采用GMP(良好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厂房、车间设计,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上岗培训,并在加工生产中实施GMP、HACCP及ISO(国际标准组织)9000族系管理规范。国际上对食品的卫生与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各国都为食品的营养、卫生等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旨在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科学食品安全体系,以加强食品的监督、监测和公众教育等。
第七节 2006年12月油料市场监测信息
一、油料产量略有增加,秋冬播油菜苗情长势较好
2006年全国油料种植面积比上年有所减少,总产量比上年略有增加;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冬播油菜一类苗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40.8%,二类苗面积占40%,三类苗面积占19.2%;与去年同期相比,一、二类苗分别增加3.5个和0.8个百分点,三类苗减少4.3个百分点。一、二类苗比例合计首次超过80%,是近8年以来苗情最好的一年。 但部分地区由于前期多雨寡照,使油菜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苗情长势偏弱。
二、大豆、油菜籽和棕榈油进口增加,豆油和菜籽油进口下降
2006年油料进口增加,出口减少。1-11月份油料累计进口2679万吨,同比增长10. 3%。其中,进口大豆2585万吨,增7.8%;进口油菜籽67.5万吨,增2.5倍。累计出口油料106.0万吨,同比减少14.1%,其中,出口花生57.6万吨,减18.6%;出口大豆33.9万 吨,减9.6%。
2006年食用植物油进出口双增加。1-11月份累计进口601万吨,同比增加5.8%。其
中,进口棕榈油467万吨,增17.5%;进口豆油128万吨,减16.1%;进口菜油3.9万吨,
减77.6%。累计出口37万吨,同比增长1.2倍。
三、国内油料供给充足,食油供给有余
预计本年度油料供给充足,2006/07年度食油期末库存(含未压榨油料)比上年减少,库存消费比比上年下降7.4个百分点,供给过剩的态势有所缓和。
四、全球油料产量增加,食用植物油生产和消费双增长
全球油料供给较为充裕。据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测,2006/07市场年度(当年10月至下年9月)全球油料产量3.96亿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大豆、葵花籽和棉籽分别增长4.0%、2.6%和3.0%;油菜籽和花生分别减少3.6%和6.3%。期末库存6233万吨,增长1. 1%。 预计2006/07年度全球食用植物油产量1.24亿吨,比上年增长5.0%。消费量1.22亿吨,比上年增长5.8%。期末食油库存量944万吨,比上年度下降2.6%。
五、国内油料价格保持坚挺,豆油和棕榈油冲高回落
12月下旬,湖南和安徽地区油菜籽收购价格元/吨,同比增长35%;山东、河南2级花生仁批发价5900元/吨,比上年同期提高21—23%。豆油和棕榈油冲高回落,山东地区国标四级豆油出厂价7400元/吨,同比高达35%;江浙地区四级菜油报价高达8000元/吨,同比高54%;山东2级花生油批发价每吨分别为10500元,同比高36.5%;天津港24度棕榈油5750元/吨,同比高38.6%。
六、国际油料食油价格大幅上涨,油菜籽价格高于国内
2006年下半年国际主要油料和食油品种价格呈大幅上涨态势。12月份,加拿大油菜籽CNF价(离岸价+运费)375美元/吨,同比高46%;南美毛豆油720美元/吨,同比高49%;美国2号黄大豆305美元/吨,同比高6%;马来西亚24度棕榈油FOB价(离岸价)560美元/吨,同比高44%。
国产菜籽价格优势明显。12月下旬,加拿大油菜籽CNF价初步测算,进口菜籽到我国口岸的完税价格在3800元/吨左右,比江浙地区菜籽进厂收购价高800元左右。南美毛豆油到我国口岸的完税价格6300元/吨,比山东地区四级豆油平均出厂价低900元/吨左右。
第二章 中国食用油进出口分析
中国虽然是油料作物产量大国,食用油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几位,但是中国人口重多,食用油消费量巨大,国内食用油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中国还需要大量进口支持国内消费,有资料认为2006年以后,中国将成为世界食用油进口最大的国家。本章就对中国食用油进口情况做出分析预测。
第一节 近年来食用油的进出口情况
中国是世界油料生产大国,菜籽、花生、棉籽、芝麻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大豆、葵花籽的生产是也名列前茅。但是,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不断增加的植物油消费量,中国国内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现今不得不进口大量的大豆、大豆油、棕榈油、菜籽等。其中仅大豆一项,年进口数量达2000万吨之多,而这已经超过了中国大豆的生产总量。中国人均年油脂消费量目前已接近14公斤,但仍低于世界人均年油脂消费量的18.6公斤。尽管中国植物油消费量现以5.7%的年增长率递增,但由于人口基数巨大,13亿人年均每增加1公斤,总体就是130万吨(而这相当于日本全部消费量的一半).因而油脂的消费只能以产出与输入来决定。
2004年食用油进口分析
2004年,中国植物油进口数量和价格大幅度增长,大豆进口数量小幅下降。据海关统计,2004年中国共进口食用植物油676万吨,进口金额为36.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9%和42.1%,平均单价提高 13.8%。其中进口豆油252万吨,进口金额为1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5%和52.6%;进口棕榈油239万吨,进口金额为11.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12.6%。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去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出现下降。据统计,2004年中国共进口大豆2023万吨,同比下降 2.5%;进口金额69.8亿美元,同比增长28.8%。
表2-1 海关公布的2004年中国部分食用油进出口情况
12月 1-12月 1-12月同比(%)
出口 大豆 30,000 330,000 25.0
豆油 2,513 19,442 82.6
进口 大豆 2.2百万 20.23百万 -2.5
豆油 120,000 2.52百万 33.5
豆粕 6,219 55,451
棕榈油 230,000 2.39百万 2.6
油菜籽 30,000 350,000 132.8
(数据来源:海关公布数据)
中国是世界产油大国,同时食用油进出口贸易频繁,数量巨大,但是中国大豆供应明显不足,进口额也比较大,同时由于棕榈油以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主要产地,中国产量较少,所以棕榈油也主要依赖进口,
表2-2 2006年食用油进口量
12月 1-12月 同比(%)
豆油 0000 -9.0
菜籽油 0 40000 -75.2
表2-3 2006年食用油出口量
12月 1-12月 同比(%)
表2-4 2005年前两个月的食用油进出口情况
进口 2月 1-2月 1-2月同比变化(%)
豆油 118,379 319,667 -41.6
产地 阿根廷 86,482 252,267 -40.0
巴西 31,886 66,591 -47.4
海关 天津 46,450 80,936 -30.4
南京 38,464 116,368 -54.1
黄浦 16,000 16,000 -19.7
深圳 9,955 21,171 - 1.9
南宁 7,500 15,200 -55.6
上海 0 18,200 -27.0
宁波 0 17,000 161.4
棕榈油 125,705 310,178 53.1
产地 马来西亚 97,173 246,658 56.4
印度尼西亚 28,532 63,493 41.3
海关 黄浦 44,080 126,669 37.9
南京 25,082 55,439 202.3
天津 19,774 40,031 24.8
青岛 8,249 18.757 18.9
菜籽油 19,219 44,463 -44.6
产地 加拿大 19,100 44,312 -36.3
海关 深圳 13,088 18,300 -17.7
上海 6,116 6,116 -75.4
南京 0 19,999 100.0
出口 2月 1-2月 1-2月同比变化(%)
豆油 1,038 1,599 -11.3
目的地 香港 289 289 -79.8
日本 278 325 N.A
菜籽油 471 441 -43.4
目的地 香港 418 417 -46.4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公布数据)
以上数据分析显示:2005年中国依然进口食用油需求巨大,同时会有小幅增长,有关部门预测中国2005年的食用油进口量可能会增长15% 达到440万,而2004年只有380万,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促使国内消费也在增长。其中中国对棕榈油的需求增速预计将会加快。中国的棕榈油较豆油价格低30–100美元/吨左右。受进口配额的限制,中国的棕榈油消费量相对较少。但是依据WTO 的条款要求,从2006年开始中国将会成为一个自由市场,这样中国将会进口更多的棕榈油。2005年中国的棕榈油进口配额为316.8 万吨,豆油进口配额为358.7 万吨,较2004年的311.8万吨增长了18%。该部门同时预测2006年中国可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最大的食用油进口国。
第二节2006年上半年我国油粕和小品种油脂进出口情况分析及下半年预测
2006年上半年我国豆粕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剧增,出口量则大幅降低;菜粕进口量和出口量双双下降。下半年豆粕进口量预计将会较上半年大幅减少,出口量有望出现增加;菜粕出口量继续降低,进口量有望增加。上半年我国小品种油脂出口情况基本稳定。
上半年我国豆粕进口同比增加近20倍
2006年上半年我国共进口豆粕58.7万吨,是去年同期的近20倍。上半年我国进口豆粕总值为13125.9万美元,进口豆粕的平均单价为223.6美元/吨。今年上半年我国豆粕进口量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去年10月份到今年3月份国内豆粕价格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使得国内厂商进口豆粕的积极性提高。上半年我国进口豆粕主要来自印度和巴西,其中,从印度进口豆粕50.1万吨,占全部豆粕进口量的85.3%;从巴西进口豆粕7.1万吨,占12.1%。除此之外,上半年我国还从阿根廷进口豆粕1万吨,从以色列进口豆粕2574吨,从丹麦进口豆粕1677吨,从荷兰进口豆粕200吨,从台湾进口豆粕180吨。
广东是我国豆粕进口量最大的地区,今年上半年广东地区共进口豆粕29.7万吨,占全部豆粕进口量的50.6%;山东地区10.8吨,占18.4%;上海地区11.3吨,占19.3%。除此之外,江苏和广西地区也有少量豆粕进口,其中广西地区进口豆粕2.6万吨,江苏地区3万吨。
下半年我国豆粕进口量将会大幅减少
今年3月中旬以后国内豆粕价格快速下跌,到5月份国内豆粕价格已经低于豆粕进口成本,进口豆粕逐渐失去价格优势,国内厂商基本停止了进口豆粕的采购,但由于履行前期签订的豆粕进口合同,最近几个月仍有少量豆粕进口。进入7月份后国内豆粕价格继续下跌,国内豆粕价格与国际市场严重倒挂,国内厂商一直未签订新的豆粕进口合同,下半年我国豆粕进口量将会大幅减少,预计下半年我国豆粕进口量将低于20万吨。
上半年我国豆粕出口量同比大幅降低
在今年上半年我国豆粕进口量大幅增加的同时,豆粕出口量明显降低。今年上半年我国总计出口豆粕14.2万吨,较去年同期的35.9吨降低60.4%。上半年我国豆粕出口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豆粕价格相对较高,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出口豆粕总值为3685.9万美元,出口豆粕的平均单价为259.6美元/吨,明显高于国际市场豆粕价格。
上半年我国豆粕主要出口至日本和韩国,其中,出口日本12.1万吨,占全部豆粕出口量的85.2%;出口韩国1.4万吨,占9.8%。除此之外,上半年我国豆粕还出口至美国、加拿大、英国、越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豆粕出口量都很少,其中只有对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豆粕出口数量超过1000吨,但都不足4000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豆粕出口量都低于1000吨。
上半年我国豆粕出口地区主要是辽宁和河北,其中,从辽宁大连海关出口豆粕8.3万吨,占全部豆粕出口量的58.4%;从河北石家庄海关出口4.9万吨,占34.5%;另外从江苏南京海关出口豆粕0.8万吨。
2006年我国将会再次成为豆粕净进口国
受进口大豆数量不断增加和进口成本降低的影响,3月中旬以来我国豆粕价格持续下跌,目前已跌至2003年8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使得我国豆粕对亚洲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增强。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豆粕出口量将较上半年有所增加,但豆粕出口量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按目前北方沿海地区豆粕价格为2000~2050元/吨,出口退税率为13%计算,我国豆粕出口至日本和韩国的到岸价仍然高于印度、阿根廷及巴西豆粕的到岸价格。
自2001年以来,我国一直是豆粕净出口国,2005年我国豆粕出口量达到55.3万吨,较当年的20.3万吨高出1.72倍。预计下半年我国豆粕出口量将增至20万吨左右,但全年豆粕出口量仍不足35万吨,远低于80万吨左右的豆粕进口量,今年我国将再次成为豆粕净进口国。
上半年我国菜粕进出口量均出现降低
最近五年我国菜籽粕出口量一直呈现降低的局面,去年我国出口菜籽粕8.5万吨,下降至最近七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菜粕3.3万吨,较去年同期的4.1万吨降低18.8%。上半年我国出口菜粕最多的国家是泰国,总计为2.44万吨,占全部菜粕出口量的9.56%;除此之外,上半年我国还对日本出口菜粕8016吨,对越南出口菜粕613吨,对韩国出口菜粕90吨。
最近几年印度菜粕价格一直较低,而且其菜粕上市销售期较我国提前1~2个月,自2003年起,我国南方地区饲料厂商开始进口印度菜粕。2004年我国菜粕进口量达到9.4万吨,是2003年的6.7倍,2005年我国菜粕进口量达到7.2吨。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菜粕5.04万吨,较去年同期降低27.8%,上半年我国进口菜粕均来自印度。
预计下半年我国菜粕出口量继续减少
今年我国菜籽产量大幅降低,菜籽收购价格持续上涨,导致国内菜粕价格一直维持高位运行。尽管第三季度是国内菜籽压榨高峰期,但由于菜粕价格较高,国内厂商签订的菜粕出口合同很少,预计下半年我国菜粕出口量将继续保持较低水平。
今年国内菜粕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为国内厂商进口菜粕提供了机会。目前广东地区国产菜粕价格为1600元/吨左右,而进口印度菜粕仅为1300~1350元/吨。尽管印度菜粕对动物的适口性较差,在国内销售较为困难,但其销售价格较国内菜粕低250~300元/吨,部分饲料企业为降低成本仍会选用印度菜粕。目前印度菜籽压榨季节已经结束,但国内厂商前期订购的印度菜粕,仍会在第三季度陆续到港。预计下半年我国菜粕进口量在5万吨左右,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全年菜粕进口量有望超过10万吨,创下我国菜粕进口量的历史最高纪录。
玉米油成为出口量最大的植物油品种
上半年我国小品种油脂出口情况基本稳定,玉米油是我国出口量最大的小品种油脂。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出口玉米油5.9万吨,其中出口初榨玉米油3.6万吨,主要出口国家为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出口精炼玉米油2.3万吨,出口国家和地区主要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约旦、埃及、新加坡和香港。2005年我国玉米油出口量大幅增加,达到102万吨,较2004年出口量增长近4倍,创下了我国玉米油出口的历史最高纪录。今年上半年我国玉米油出口量继续保持稳定增加态势,上半年我国玉米油出口量高于菜籽油和豆油的出口量,成为我国出口量最大的植物油品种。
最近几年我国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迅速,玉米深加工能力大幅增加,玉米油产量也不断提高,为玉米油出口增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预计下半年我国玉米油出口量将继续保持稳定的态势。
上半年我国小品种油脂进出口量稳定
最近几年我国花生油出口量呈现下降态势,今年上半年我国仅出口6647吨花生油,主要出口地区是香港,上半年内地对香港出口花生油5476吨,占全部花生油出口量的82.4%。上半年我国进口花生油170吨,远远小于花生油的出口量。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高档食用植物油的消费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橄榄油的进口量明显增加。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橄榄油2711吨,其中进口初榨橄榄油1511吨,进口其他橄榄油及其分离品1200吨。橄榄油的主要进口国家和进口数量如下:进口希腊橄榄油为962吨,进口西班牙橄榄油为917吨,进口意大利橄榄油为821吨。
上半年我国其他小品种油脂进出口情况如下:上半年我国进口亚麻油5725吨,同时出口亚麻油571吨;上半年我国出口棉籽油1247吨,进口棉籽油31吨;上半年我国进口葵花油或红花油1965吨,出口葵花油或红花油45吨。
第三节 2006年上半年豆油棕榈油菜油进出口情况分析及下半年预测
2006年上半年我国豆油和菜籽油进口量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出口量同比大幅增加;棕榈油进口量稳定增加。预计下半年我国棕榈油进口量将继续保持增加的态势;豆油进口量预计将会在上半年基础上继续减少;菜油进口量仍将保持较低水平,出口量有望继续增加。
2006年上半年我国豆油进口数量和成本均降
2006年年上半年我国总计进口豆油76.7万吨,较去年同期的80.1万吨降低4.2%。上半年我国豆油进口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今年大部分时间国内豆油价格都与国际市场形成倒挂,国内厂商采购进口豆油的积极性大幅降低。此外,上半年大豆进口量大幅增加,国内大豆压榨量提高,豆油供应量同比增加也是导致豆油进口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2006年年上半年我国进口豆油总值为38327.3万美元,进口豆油的平均单价为499.7美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进口豆油平均单价出现明显降低。
阿根廷仍是我国豆油进口量最大的国家,上半年我国进口阿根廷豆油58.7万吨,占全部豆油进口量的76.5%,较去年同期降低12.7%;进口巴西豆油17.9万吨,占23.3%,同比增长40%。
上半年我国豆油进口主要集中津苏粤;
上半年我国豆油进口主要集中在天津、江苏和广东地区,这三个省市的豆油进口量达到57.6万吨,占全国豆油进口量的比重达到75.1%。其中天津口岸上半年进口豆油22.1万吨,占国内豆油进口总量的28.8%;江苏口岸20.8万吨,占27.1%;广东口岸14.7万吨,占19.2%。今年上半年山东和上海地区豆油进口量也都超过了5万吨,其中,山东口岸进口豆油6.5万吨,上海口岸进口豆油5.7万吨。除此之外,辽宁、福建和浙江地区也有数量不等的豆油进口,但这些地区的豆油进口量均低于5万吨。
预计下半年我国豆油进口量继续降低
2006年年前四个月我国豆油进口量曾一度出现大幅增加,主要原因是1月中旬国际市场豆油价格大幅下跌,在此期间国内厂商采购了大量豆油。但受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快速上涨的影响,2月下旬到3月底国际市场豆油价格高位运行,这一时期国内厂商基本停止了毛豆油采购,导致5、6月份进口毛豆油到货量大幅减少。4月上旬受南美大豆大量上市销售和当地油厂开工率提高的影响,南美毛豆油价格曾短期下跌至490美元/吨左右,在此期间国内厂商增加了毛豆油的采购量,这些豆油都集中于6~8月份装运,预计第三季度我国豆油进口量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四季度豆油进口量可能再次出现降低。目前预计三季度我国豆油进口量在35万吨左右,四季度豆油进口量将降至25万吨左右。
自今年4月下旬国际市场豆油价格再次出现大幅上涨后,到目前一直维持高位运行,国内豆油价格与国际市场豆油价格严重倒挂,国内厂商基本停止了豆油采购。目前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盟ecocert有机认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