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一封二封三封四图解4S神仙能招过来吗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神仙方术视野中的中国早期华盖图像1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神仙方术视野中的中国早期华盖图像1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11:50:0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神仙方术视野中的中国早期华盖图像1
关注微信公众号传说神仙大全3
我的图书馆
传说神仙大全3
飞鹤?1?62楼操作匡裕 传说为周武王时人。曾与七位兄弟共结庐于山中修炼,后皆仙去,留空草庐于山中,此山为后人称为“庐山”。汉武帝时,匡裕被封为“庐山君”。 西岳真人 道经上称西岳真人者有二:①冯长,字延寿。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为西岳真人。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冯延寿生于周代,骊山人。少时即通晓阴阳之事,精于占卜之法。周宣王闻其名,以其为柱下史。因见星象失常,恐大祸即至,于是诈病辞官,潜心修炼,以求养性延命。先遇邓真人,授以灵书紫文宝神之道。后又遇彭真人(即彭宗),授以太上隐书。80岁时,终于修道成仙,于周平王二十年(前751年)春升天而去。玉皇大帝遣仙官下临迎接,封其为西岳真人,上游上清,出入无为。②另一位西岳真人身世不详。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相传他曾隐居焦山学道,修炼七年之后,遇见太极真人,得授其木钻和一厚约五尺的石盘,并告诫他“石盘穿,仙可得”。于是全力以木钻钻石盘,昼夜不停,历经四十七年,终于钻尽石穿。太极真人遂授其金液还丹,服之即度世升天。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为西岳真人,道教遂称其为西岳真人。 西城总真真人 即王远,汉时升天的仙人。被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为西城总真真人。其身世传说不一。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王远,字方平,东海人。汉时举孝廉,官至郎中,后至中散大夫。敏而好学,读百家之言,博通五经,且知天文地理、谶讳之秘及河图洛书之要。好道学,后学道修真,得仙术,能预言人事,推断天下盛衰之日期、九州吉凶祸福之事。汉孝桓帝闻其名,屡次征召,皆未应。后经孝桓帝强征人禁,仍低头不语,只在宫门上题四百余字,预言未来之事。桓帝深恶之,令人将字铲去,但墨已浸透木门。后王远悄然还乡,同郡太尉公陈耽在自己家里别筑道室,供其修炼。历时三十余年,终于得道成仙,飞升而去。后曾降蔡经家,授其尸解之法。今江西南城县西南有麻姑山,山上有会仙亭一处,相传曾为蔡经之家,传为王远化度蔡经,仙会麻姑之地。 许真君 即许逊。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许逊,字敬之,南昌人,吴赤乌二年(239年)正月生。其母梦金凤衔珠,坠落怀中,遂受孕而生。弱冠之年,从师大洞真君吴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经史,举孝廉,拜蜀地旌阳县令。晋乱,遂弃官与吴君同游江左,又与郭璞一同阻止五敦作乱。郭璞被五敦处刑,于是与吴君共同隐形,至庐江口,遇船工,化度之,教其服草,授以神仙之术。后游豫章,遇一少年名慎郎,乃蛟蜄精所化,数兴洪水危害江西,遂化为黑牛,率弟子杀之,为江西翦除水患。晋太康二年(281年)在洪州西山,白日飞升。乡人与其族人共立祠以祀之。其所遗诗120首,均被刻于竹简,令人探取,以决休咎,名曰“圣签”。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封为“神功妙济真君”,改观为宫,赐赠扁额。因于皇帝梦中显灵,为其疗疾,帝又诏修宫观,图其像以祭之。 羊愔 相传为泰山人,官至夹江县尉,罢归缙云,后隐括苍山。尝于道士饮酒于阮郎亭,突然倒地不醒。七天后醒来,自言遇神仙,入洞府,得食灵芝,大茅君等仙官认为他有仙骨,未得飞升,宜在地上专修道术。自此辟谷,惟饮水酒、百合,身轻如飞。日行数百里,后入委羽山,不知所终。 阴真君 姓阴,各长生,汉时新野人,为东汉和帝(88年一105年在位)阴皇后之高祖。升仙后被称为阴真君。葛洪《神仙传》称其出于富贵之门,素好仙道。闻马鸣生修道成仙,遂离家拜其为师,朝夕追随左右,勤于仆役杂事,如是二十余年,未曾懈怠。同门学道者十二人悉皆归去,仍不改初衷,执礼更勤。延光元年(122年),马鸣生谓其定能得道,遂携之入青城山修炼,架炉鼎,煮黄土而为金,又鼎旁别筑神坛,授以《太清神丹经》。阴长生别师归家,依丹经之方炼制丹药。丹成,十分灵验,只须服半剂,即可升天。又炼制黄金十几万斤,广为布施救济。携妻子云游,周行天下,举家长生。周游人间三百年后,至平都山,白日羽化登仙而去。据传曾著书九部,称古来修真得仙者极多,自汉以来成仙者包括自己在内共四十六人,其中二十人尸解,余皆全部白日飞升。又称至道之要,天不妄授,自古以来,道必归贤。学道之人,应潜心修炼,勤加精研,勿为流俗富贵所牵,神道既成,即可登仙升天,长生不死。相传其所著《丹经》九篇,收录于《仙苑编珠》卷下。飞鹤?1?63楼操作朱翼 古代房中家。号太阳女。敷演五行之道,加思增益,至为微妙,行用其道,其验甚速。后师从绝洞子李修,共修阴丹之道而登仙。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二称,其年280岁,色如桃花,口如含丹,肌肤充泽,眉髦如画,有如少年。事绝洞子,丹成,以赐之,亦得仙升天。 采女 传说中一位精通房中术的神女。采女,在汉代宫廷中,原指下等的宫女。《后汉书·皇后纪序》:“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后世又称“彩女”,通指普通宫女。在中国古代房中术书籍中,采女是彭祖的学生,由君王派她向彭祖学习房中之术。《医心方》卷二八:“素女云:‘有采女者,妙得道术,’王使采女问彭祖延年益寿之法。” 赤松子 远古仙人。被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为太虚真人。据《列仙传》载,赤松子本是神农时代人,曾是雨师,服水玉以教神农,使之能跳入火中自焚。至昆仑山上,西王母石室之中,能飞行,随风雨上下,无所凭依。炎帝少女曾追踪之,亦得仙与之俱去。一说赤松子曾做为帝喾之师,仙游人间,至金华山,所以山上有赤松祠、赤松涧。西汉名臣张良辅助刘邦建立刘氏政权,功成名就,意欲引退,弃人间之事,随赤松子仙游。《神仙传》则称皇初平为赤松子,服松脂、茯苓,《丹台录》称赤松子为昆林仙伯,辖治南岳山,可化玉为水而服,可以乘烟上下,为一服玉仙人。 李修 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号绝洞子。精通房中术。据说曾著《道源》40篇,其经有句曰:“弱能制强,阴能弊阳;常若临深履危,御奔乘驾,长生之道也。”《神仙传》曾将其术授与太阳女朱翼。《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卷二,谓朱冀年280岁,色如桃花,口如含丹,肌肤充泽,眉鬓如画,有如十七八岁者,事绝洞子,丹成,以赐之,亦得仙升天。 寿春真人 姓梅,名福,字子真。据《搜神记》载,梅福,汉朝寿春人,官至南昌尉。当时王莽专政,梅福不满朝政,遂弃官归家。后遍游名出,访道学仙,足迹遍及雁荡山、仙霞山、鸡笼山,甚至远到剑江西岭,但未得创真指点,道术平平。后又入鸡笼山修炼,遇空同仙君,受其点化,前往飞鸿山修炼,终于丹成得道成仙。然后再度回到寿春,择良辰吉日,乘青鸾飞升上天,成仙而去。宋代受封为寿春史隐真人,道教称为寿春真人。 保命仙君 亦称“保生真君”。三茅君之一。《茅山志》载:保命仙君名衷,字思和,大茅君亦即太元真人司命君之小弟。后元三年(前161年)生。相传曾隐居华山50余年。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曾于尘世为官,任洛阳令,后升至西城校尉,又拜为上郡太守五更大夫。后弃官还家,至句曲山,与其长兄、次兄一同修道。终得赐九转还丹一剂,服后得道成仙。后于天庭得见玉皇大帝,被封为“三茅真君”之一,太上老君遂拜其为保生真君。参见“茅衷”条。 河上公 据《神仙传》载,河上公为汉初人。修黄老道术,以结庵于河滨而得名。汉文帝曾往访,求解《老子》,见其踊身空中,授素书道经章句,称:“余注此经一千七百余年以来,凡传三人,连子四矣。”言毕失其所在。后世流传有《老子河上公章句》。 茅蒙 传说为咸阳人,字初成,为三茅真君之先祖。预知周朝将衰,不肯入朝做官。于是拜鬼谷子为师,习长生养性之术,继入华山修炼。秦始皇时,茅蒙乘飞龙升天成仙。 青乌公 传为彭祖弟子。隐修于华阴山中。历471年,经12次试验,方炼出金丹,服之成仙。旧时行堪舆风水之术者多以青乌公为祖师,因而后人又将堪舆术称为青乌之术。 宗元诩教宜人 又称“贞白先生”,即陶弘景。宗元翊教真人为宋宣和年间赐给他的封号。宋徽宗笃祟道教,以为自己集天神、教主、皇帝于一身,并以恢宏大道为己任,对前代道人多有加封。认为蓬莱都水监陶隐居振迹紫罗,弘扬大道,德名举世注目,虽隐居山中,实为苍生之福祉,于是封为宗元朔教真人。参见“陶弘景”条。飞鹤?1?64楼操作洪崖先生 又称“洪崖”,崖一作涯,或作压,即青城真人。相传为轩辕黄帝的臣子伶伦,曾为乐官。《吕氏春秋·古乐》载黄帝命其作律,他于是从大夏之西走到昆仑山脚下,根据凤凰之鸣叫区别十二律,又曾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英韶。《列仙全传》称其后修道成仙,尊称为洪崖先生,又称其帝尧时已经三干岁。汉朝时,洪崖先生仍在。曾居华山。仙人卫叔卿服食云母得道成仙后,曾与之在华山之颠游戏。汉武帝曾派遣使者梁伯与卫度世寻找卫度世之父卫叔卿。二人来到华山,见卫叔卿正在一陡峭的山崖下与洪崖先生、许由、巢父、太玄公、飞黄子、王子晋、薛容诸仙下棋遣兴。东汉班固《西京赋》中曾有洪崖先生身披纤丽羽毛之记载。汉时人一般认为洪崖先生是众仙之中地位较高的长辈。南朝陶弘景《真诰》称其后居四川青城山,当时为青城洞真,服食琅玕树花之后,登仙隐去。陶弘景《真灵位业图》遂将其列为青城真人,后世一直称其为青城真人。关于洪崖先生还有一种传说,言其曾隐居于豫章郡境内的西山。此山又称“伏龙山”、“散原山”。因洪崖先生曾居此山,又称“洪崖山”。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还因此改豫章郡为洪州。山上有炼丹井,又称洪井,井上方有古坛,洪崖先生于此炼丹,岁旱之时,在此祈祷,井内即有红蛇浮出水面,即刻天降大雨。井北一里之外的沙石上,有五只春臼,直径、高度皆二尺,色如朱砂,是其捣研丹药之处。《古今图书集成》称其丹成之后,遂跨白驴雪精从枫树丛中升云而去。后世传说他的白驴雪精拔毛一根,天即下雪一丈。炼丹井以南二里处有鸾冈,是其乘鸾凤休息之处。蛮冈旁边以前还一座道观,称为弯山观。 洪恩灵济真君 五代南唐时之徐知证、徐知谔兄弟。据《御制灵济宫碑》:明成祖朱棣因病久医无效,得二神默枯,有回生之功。故“祝册加封神号;伯曰‘清微洞玄冲虚妙感慈惠护国庇民洪恩真君’;仲曰‘高明弘静冲堪妙应仁惠辅国佑民洪恩真君’;旧号俱如故。”并“大新庙宇”,“救有司虔洁香火。春秋祭把。”另据《二真成仙》此二神本五代时南唐徐知证、徐知谔兄弟。其“宽仁爱物,忠君孝亲,祟信三宝,同心好善,精勤至道,修斋设醮”。“俱事吴,其后知证封江王,知谔封饶王”,镇金陵战守、帅师攻闽,均有功于民,称“此吾复生之父母也”,乃“立祠于龞峰以祀之”。“未几,兄弟相继仙去,遂为斗中都水使者,出入天宫,积行累功,默佑下民”。救民于水旱火蝗病兵中,“乃感天帝遣神人领诰封江王为九天金朗明道达德大仙显灵博济真人,主管上清天文院;饶王为九天玉阙宣化扶叔上仙昭灵博济真人,主管下界地府诸司。”并封其妻为仙姑,父母为真人仙纪。明成祖时也加封其父为真君,其母、妻为仙妃。又于“京都建立行祠,以安神栖”。时永乐年间还编有《洪思灵济真君自然行道仪》等八种斋仪,首祝“皇图巩固,圣寿绵长”,它们列入道教洞玄部威仪类。(《洪恩灵济真君事实》)。 耿仙姑 南唐五代人。据《吕祖全书》载,耿仙姑曾得何一阳仙姑点悟,又经吕洞宾授以“道法双修之妙”。后弃家云游,精研幻化之术,能捏雪为银,画布成绣,人称“风仙姑”,封号“清灵妙悟耿仙姑”。 壶公 相传为东汉时人,常年在市上卖药,屋上悬一空壶,日落后归来,栖身于壶中,人莫能见,故名。擅长道术,能以神符驱鬼治病,后世流传的各种召鬼神玉府、召军符等,都称作壶公符。 桓宜人 姓桓名凯,字清远,南朝宋人。《桓真人升仙记》载,曾于西蜀华盖山随仙人李桓学道。桓非其本姓。李桓以桓作为姓授于凯,随称作桓凯。经多年苦修,得李桓金丹大药和飞步隐身之秘诀。但未得大道之要,不能功成升仙。后往茅山至陶弘景门下。入茅山时,披头赤足,高唱诗文,众人不解其意,深以为怪。拜陶弘景为师,不愿列于三类弟子之中,而甘作耕夫、圃者,并做点烛、扫院、汲水等杂务,不以为贱,历十二载如一日,终得至道。据传在升天之日,有二青童一白鹤从天空而降,称青天日太上命桓真人升天。陶弘景于是感悟,使桓凯沐浴、更衣、服丹,随白鹤升天而去。择天传奇?广告出生一把刀,一刀9999级飞鹤?1?66楼操作麻姑元君 亦称“麻姑”,是古代一位女仙。葛洪《神仙传》载其为仙人王方平之妹,建昌人,于牟州东南姑徐山修道,为上真元君之亚。东汉桓帝时,王方平仙人降于蔡经家,召麻姑。随鼓萧之声,从官簇拥而至,衣着锦绣,光彩夺目,手似鸟爪,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际,自称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王方平设宴召待,麻姑撤米祛秽,所撒之米全部变成珍珠。宴毕升天而去。或谓麻姑,唐朝时人,姓黎,字琼仙,先入宫为宫人,后在“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相传在江西南城县城西,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修道,并于此得道成仙,事见唐颜真卿《麻姑仙坛记》碑文。据传麻姑亦到过四川酆都“鬼城”。“鬼城”有“麻姑洞”、“仙姑岩”,麻姑曾于此修炼。麻姑传说久已流行民间,相传旧历三月初三为王母娘娘寿辰,麻姑于绛珠河畔用灵芝酿美酒为其祝寿。麻姑遂成为吉祥长寿的象征。形象为一跨鹤腾云的漂亮女仙。祝女寿者多赠以此像,称“麻姑献寿”。 麻衣道者 传为陈抟之师,善相面之术,有《麻衣相法》传世。《湘山野录》:宋钱若水,谒陈抟,求相骨法。陈邀入华山,见麻衣道者,熟视良久,曰:急流勇退中人也。 清灵真人 姓裴,名元仁,为汉代右扶风夏阳人,生于汉孝文帝二年。幼时相貌异常,目有青光,双臂过膝,声如钟鸣。少时慕神仙之道,专务读经。曾与赵康子、皓季成同东出游,拜诣佛庙,遇有道之人支子元,得授长生内术。至身体闪光,不用休息。年23岁,应州里征召,出任主薄小官。讨伐凶奴,有功,被封为雕阳侯。又应淮南王刘安之请,为其别驾。淮南王通晓仙道,遂与之居静室斋戒,三月之后,南岳真人赤松子乘白鹿降临其处,授以仙道。遂弃官离家,亡至名山,寂然隐遁,以求大道之微妙。朝廷屡次征召,不应,逃至北方阻浴山躲避。。后至太华山,居西元洞石室修炼。二十三年后,五老人降临(东方岁星大神、北方辰星大神、西方太白星大神、南方荧惑感星大神、中央镇星大神),受经书、神芝。诵经修炼,经十旬,举目能见万里之外,日行千里,役使鬼神。后周游天下,东至青丘拜谷希子,至泰捞见司命君,西至流沙拜太素真人求真诀,得二景飞华上奔日月之法及隐书,又修二景日法十一年,终于成仙,升天至太微宫,被封为清灵真人。(《历世仙真体道通鉴》)。 清虚真人 姓王,名褒,字于登。据《历世仙真体道通鉴》载,其为范阳襄平人,生于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累世为贵族。其父王楷是朝中重臣,为执掌教化的殿上三老,德行、学问誉满京城。王褒生性淡泊,好慕仙道,对世间功名利禄不以为意。喟叹人生无常,遂辞别父母,人华山修炼,历时九年。后从太极真人西梁子文得授学道秘诀,隐居阳洛山中,修炼愈加勤苦,又从西城真人得授《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并受其引领,游历玄洲,至仙都,入紫桂宫,拜见太上老君。于诸真中幸会第一真人主仙道君,以精诚相感,得授上清仙境之秘籍《龙文八宝真经》2卷。又经九年精修,终于道成。后又游历各处,拜访各路神仙帝君,然后退隐、斋戒。三年之后,过浩汉之河至白空虞山紫清太素琼阙,拜见太素三元上道君,被策封为太素清虚真人,称为清虚真人,令其统领“小有天”,治理王屋山洞天,领天王之职,掌管九天灵文、六合秘籍、山海妙经,又总管王屋山洞天内明景三宝。 偓佺 《列仙传》称他为尧帝时槐山采药者,食松籽,遗体生毛,两目正方,行走如飞。曾以松好赠尧,尧无暇服用,时人服之,也获长寿。 葛由 传说为西羌人。周成王时,以刻木羊为生.鲁骑羊至蜀中,当地达官贵人遣人追至峨媚山,追者不再返回,后人相传他们都被葛由点化成仙。 彭祖 古代养生家,因其长寿与兼行导引房中术称著。姓钱名铿。据说是帝颛顼之孙,曾受尧封于彭城。因享高寿七百多岁,其道堪祖,故后世尊称为“彭祖:。干宝《搜神记》卷一:“彭祖者,殷时大夫也。姓钱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而至商末,号七百岁。”后世房中术著作,冠以彭祖之名的有《彭祖经》(见《抱朴子内篇·遐览》),《彭祖养性》(见《隋书·经籍志》)和《彭祖养性经》(见《新唐书·艺文志》)等,但这些书早已失传。彭祖在房中术方面的见解,现只能从马王堆医书《十问》和《医心方》的引录中得窥一二。其主张可以概括为:第一,“多御少女而莫数泻精”。认为“俗行阴阳取气养生之道,不可以一女为之,得之,若九,若十一,多多益善”,甚至认为,如能像黄帝一样,“御一千二百女”,便可登仙,彭祖这些观点,实为后世“三峰采战”之滥筋。第二,房中卫生,包括“求子”、“消息之情”(即房中禁忌)、“断鬼交”和房中“服食药物”等等。这些内容包含较多的合理成份,成为古代房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彭祖的房中术,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晋代葛洪对此曾作过高度评价:“大都知其要法,御女多多益善,如不知其道而用之,一两人足以速死耳。彭祖之法,最其要者。”(见《抱朴子内篇·微旨》)。飞鹤?1?67楼操作紫微夫人 即紫微王夫人。据《真话》载:其名清娥,字愈意,或言愈音,是西王母的第二十个女儿,位为紫微宫左夫人,镇守羽野玄陇之山。曾降临凡间,将太上宝经授给裴玄仁,并授以修炼之法,使其登仙。曾于晋兴宁三年(365年)再度下临凡间,于道士杨羲之家授上清经书,指点其修道成真。倾慕东华胜景,乐于为人指点迷津,以使其修炼成真。其劝善引导之功,在道教里广泛流传。陶弘景称其“才丰情绮,动言富逸,牵引始末,恒超理外。” 紫虚元君 又称“南岳夫人”、“魏夫人”,亦称“南真”。死后受封为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宋元佑年间进封为高元宸照紫虚元道元君。据《南岳魏夫人传》载,其为晋代女道士,曾为女官祭酒。姓魏名华存,字贤安。任城(今山东济宁)人,晋司徒剧阳文康公魏舒之女。博览百家之书,尤精儒学五经。自幼好道,喜读老庄。常静居行导引之术,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养生守静。平日谢绝应酬,志在成仙,多次想独居别处,独身修仙,末得父母允许。24岁时,迫于父母之命,嫁于太保椽南阳刘文(字幼彦)为妻,后刘文任修武(今河南境内)县令,随其夫迁至修武县。生二子,长子名璞,次子名匣。因至诚求道,待二子稍稍长大之后,便别室独处,持斋静修多年。且广泛搜求道教神书秘集,曾为天颊道祭酒。传因其修道有成,得诸真道术真传。清虚真人王褒为其师,授以《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八道》、《紫度炎光》、《石精金马》、《神虎真文》和《高仙羽玄》等经书,共31卷。景林真人又授以《黄庭内景经》。刘文去世以后,预知中原将大乱,于是携二子渡江南下。二子均在晋朝为官,长子刘璞官至太守,刘匣官至从事中即将。魏华存继续潜心修道,道术精进。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诸真再度降临,授以成药二剂,服之,逾七日,遂托剑化形而去,升天受封,为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统辖天台大霍山。其后多次降临茅山,并传法于琅琊王舍人杨羲,授以《上清经》,被尊奉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道藏辑要》收有《元始大洞玉经》3卷,《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l卷,《大洞玉经坛义》1卷,《总论》l卷,均题为魏华存疏义。 凝阳真人 性董,名守志,字宽甫,号凝阳子。据《凝阳童真人遇仙记》载,原系女真人,家世隆安,本姓术虎。早年丧母.因祖上宦游陕西,遂居终南山。金大定年间为军人,镇守家乡陇州汧阳镇,虽为军人,其风骨别具仙气,且素好道学,揭露玄风,后量正田、纯阳、海蟾三神仙,受其点化,得疾面脱离军队。此后专心于教门,度过三神仙所设的障碍,终有所悟,遂弃俗出家,往来于德顺秦陇之间,终于修道成仙,据传能够呼风唤雨,出神人梦,见人能知其善恶之念,且能祈药疗病,是一位身居尘世的仙人,信从者甚众。 三河伯 道教所奉水神。三河指洛河、黄河、淮河。据《道法会元》载,三河并称水府,各有神明所主。据《皇天至道太清玉册》载,三河伯即洛河伯、黄河伯、淮河伯,为三河之神,各有庙宇祭祀之。条洛河伯之庙在洛州,祭黄河伯之庙在番界,祭淮河伯之庙在泗州。 三水府 即长江之神。长江为四渎之一,汉宣帝时定四渎常祀之礼。唐代封江为“广源公”,宋代封江为“广源王”,历代所祀江渎为长江统一之神。民间有扬于江三水府或水府三官之说,即把扬子江分为上、中、下三段,各有江神主之,皆称王。据《五代史》裁,三水府之神始于五代。杨行密据淮南,乾贞元年(927年)正月封马当为上水府宁江王,立庙于山之阳;采石为中水府定江王,立庙于采石山下;金山为下水府镇江王,立庙于金山寺内。三庙供奉三水府之神。且岁时致祭。人过者,必具牲帛以祷。宋真宗时,加封江渎为“广源王”,同时亦继五代而加封三水府。三水府神遂于江渎之神并存。 黄河神 又称“河神”。为古代最有影响的河流神。殷王朝建立,立有河神庙,河神祭祀十分重要,且有人祭现象。后世河神传说极为繁杂,黄河之神有许多位,主要有巨灵和河伯。巨灵为黄河之神,始见于张衡《西京赋》。据《搜神记》载,今二华之山,本为一山,扫住黄河使之绕道他行,巨灵遂手按山顶,以脚踢山使本分为两半,使河水穿山而行。因造山川,出江河,被尊为黄河神。巨灵为黄河水神之说民间并不流行。河伯为黄河水神,为南北各地之共同信仰。河伯始见于《楚辞》,战国至秦汉,民间所传河伯形象多为白龙、大鱼或人面鱼身。河伯名冯夷(或作冰夷、无夷)始见于《庄子》、《楚辞》等典籍。据《搜神记》裁,弘农冯夷,华阴潼乡堤首人,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五行书》有“河伯以庚辰日死,不可治船远行,溺没不反”之说。魏晋以后,道教对民间诸神广为吸收,纳入其神仙体系,河伯被视为得道成仙的仙官。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其列在太清右位。唐时民间所传冯夷为“水官”。唐以后,江河湖海各处水神为龙王所占据,除道书、小说偶有提及外,河伯已在民间信仰中失传。飞鹤?1?68楼操作土地神 又称“土地爷”、“土地公”、“土地”、“福德正神”。先民封土为社,祭之以求五谷丰登。《孝经纬》载:“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秦汉以后,统辖天下土地之社神演化为国家专祀之神,即“后土皇地祗”,地方社神则成为土地神,为民俗广为招奉,且遍设土地庙。土地神信仰被吸收到道教中后,成为道教神谱中的位卑小神,道书称其为“土翁神”,其造型通常为穿袍戴帽的白发老翁,或配以“土地奶奶”,即“土母神。”旧时民间多于春秋二季设“社日”,祭祀社神。 地母至尊 民间神灵信仰之一,台湾道教推崇为信道者祭拜的主要神灵。地母祭祀由来已久,中国古文化早就有天为阳、地为阴的观念,它是由先民的土地祭祀和女性祟拜演化而来的。地母在古代也称为“地祗”,在先民的观念中原和“天公”并列为开天辟地的造物主。在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时代,地母便被认为创生大地、繁殖五谷的神灵而被祭祀,考古发掘出的神像中就有将地母作生殖创造神祟拜的现象。《三教搜神大全·后土皇地祗》条:“天地未分,混而为一;二仪初判,阴阳定位。故清气腾而为阳天,浊气降而为阴地。为阳天者,五太相传,五天定位,上施日月,参差玄象。为阴地者,五黄相乘,五气凝结,负载江海山林屋字。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世略》所谓‘土者,乃天地初判黄土也,故谓土母焉。”’古代的“社神”、“地祗”乃至“地皇”,其原型皆为“地母”崇拜。如《太平御览》卷三六引《物理论》:“地者,其封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抵”。《汉唐地理书钞》辑《荣氏遁甲开山图》:“地皇兄弟九人,面貌皆如女子,貌皆相类,蛇身兽足,生于龙门中”。只是后来随着父权社会取代母系社会,母性神亦遂渐演化为男性神,民众的神灵祭招观念也在演变,但历代王朝建立的后土祠仍以供奉地母的居多。比如汉武帝在汾阴建立的后土祠实际上就是地母祠。据杜氏《通典》记载,汉武帝当年在汾阴睢上兴建的后土祠,所供奉的是妇人塑像(《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五四)。“庙在汾阴,宋真宗朝大中祥符五年七月二十三日,诰封‘后土皇地祗’,其年驾幸华阴亲祀之。今扬州玄庙观,后土祠也。殿前琼花一株,香色柯叶绝异,非世之常品也。真宗皇帝封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后土皇地祗》)考古学家丁山说:“两汉之世,北方皆祭社公,江淮一带则祭社母。据《国语·鲁语上》云:‘桀奔南巢’。韦昭解:‘南巢,巢伯国,今庐江巢县是也。’《周书·殷祝》也说:‘汤放桀于中野,桀与属五百人去居南巢’。南巢,地在江淮之间,这一带人民似多夏后氏苗裔,其称母为社,而祭‘社母’,当然是夏后氏风俗的遗存。然则,地神之称社母’,按宗教发展的过程说,确乎先于‘社公’了。”(《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台湾道教兴起“地母”祟拜,认为地母神具有创造功能,仁慈博大,关怀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消劫度世,造福地球人类,故祟为“地母至尊”。地母至尊本为道元一炁,但台湾道派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八日为地母生日,开展祭祀活动,祈求大慈大悲的地母至尊保佑降福。飞鹤?1?69楼操作风伯 亦称“风师”、“箕伯”、“飞廉”。司风之神,风伯信仰久远。《周礼》:“风师者,箕星也。”《吕氏春秋》:“风师曰飞廉。”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记载了风伯的星象:“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之一。唐宋以后,风伯曾为女神,称“风姨”、“风后”,但以星神形象为常,称风伯。《搜神记》称其形像鹿,首似酒杯,长角,尾似蛇,大小与豹同。《集说诠真》称风伯为白发老者,右手执扇,左手持轮,若扇轮状。名为“风伯方天君。” 云师 即云神丰隆,又称“云中君”,“屏翳”。见于《楚辞·九歌·云中君》。云神古代典籍鲜有记载,仅屈原所作《云中君》诗,此诗为祭祀云神之作。《离骚》有“吾令丰隆乘云兮”的诗句。又《文选》有“屏翳为云师”之句。屏翳,亦作“并”、“并翳”,古代典籍所载其职司较多。郭璞注《山海经·海外东经》称其为雨师;韦昭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其为雷师;吕向注《洛神赋》称其为风师,王逸注《云中君》称其为云师。黄帝氏以云纪官为云师。 电母 俗称“闪电娘娘”、“金光圣母”。为道教神诺中司掌闪电的女神。在早期民间信仰中,雷神兼司闪电,故雷公造型有两目如镜。后来雷公电父分职,至汉时已有电父之称。《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注引《辂别传》云:“天昨檄召五星,宣布星符,刺下东井,告命南箕,使召雷公电父、风伯雨师。”随着雷神逐渐男性化,电神也由“电父”过渡到雷神的配偶神,遂称为“电母”。唐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一六《补安南录异图记》:“然后使电母雷公,凿外域朝天之路。”宋苏轼《次韵章传道喜雨》中有“摩驾雷公河电母”的诗句。此后关于电母来历又有诸神传说。《铸鼎余闻》云:“致道观雷部前殿,列电母秀使者,名文英。”元代军中有“电母旗”。《元史·舆服志》称:电母旗,其上形象为“画神人为女人形,纁衣朱裳白裤,两手运光”。电神形象还出现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后者称其为金光圣母。明代余象斗《北游记》又称电神为“朱佩限”,雷神曾给予她两面雷电镜,为雷神打人时照明。清代黄斐默《集说诠真》载,清代民间将电神塑为容貌端雅的女子,两手各执镜,号为电母秀天君。其形象当与明代小说有关。电神为雷神属神,又为雷神配偶,民间信仰中多与其他气象神合祀。兰州金天观中设有雷坛,专门供奉雷祖,左右分列十大雷神、雷公,电母、风伯、雨师侍立其下。 雨师 司雨之神。西周以来,对雨神的把典历代不辍,雨师被名之为二十八宿西方白虎七宿之一的毕星。东又蔡邕云:“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又搜神记》卷四:“雨师者,毕星也。”这是古人在天象观察中,对“月离于毕,俾滂沱矣”的经验表述;或名之为云神屏翳(亦曰屏号)、玄冥。汉时以北方之神玄冥为雨师。《风俗通祀典》:“雨师为玄冥。”或以太白之精下为雨师。而魏晋时有赤松子为雨师之说。《搜神记》卷一:“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把汉时传说中在雨前起舞的神鸟商羊称为雨师,商羊的一只可任意大小的爪子,能附吸河湖之水;《历代神仙通鉴》则把赤松子附会为能化为赤龙、随风上下的神,被元始天尊封为雨师。《集说诠真》称雨师为乌髯壮汉,左手持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后世塑像多以此为蓝本。道经称雨师为“陈天君”。 雷神 司雷之神,亦称“雷公”、“雷师”。一说神名丰隆。民间对雷神信仰由来已久,并视其为天意的代言。《太平御览》卷一三引东方朔《神异记》曰:“八方之荒,有石鼓,其径千里;撞之,其音即雷也,天以此为喜怒之威。”又《史记·殷本纪》:“武乙无道,暴雷震死。”《论衡·雷虚》曰:“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其犯杀人也,谓之有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口句}吁矣。”上述记载,皆为汉时见识。雷神形象初为兽。《山海经·海内东经》:“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后具人形。《论衡·雷虚》:“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之,若击之状。”魏晋以后,雷神渐渐沦为鬼兽之类,不为民俗所尊。《搜神记》:“扶风扬道和于田中,霹雷击之,道和以锄格折其左肱,遂落地不得去。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状如六畜,似弥猴。”是时,雷神仍为天帝之使,但往往类若恶吏,不辨是非.及至宋代,由于道教的兴起,雷神又恢复了惩恶扬善的天露代言之尊,并被道教民俗信仰赋予主天之祸福、司人之生杀的职权。元、明之时,雷神在道教民俗信仰中被尊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统辖三十六大神(一说二十四天君)但雷神造型仍是人兽相杂的力士之容,面赤如猴,吻突如喙,爪利如鹰,一手操捶斧,一手持楔凿,作欲击之状。飞鹤?1?70楼操作邓元帅 道教雷神。相传其名忠。《铸鼎余闻》卷一云:其“银牙耀目。”雷部天君以其为首。宋代称“天元邓将军”,明代为“律令大神邓元帅。” 毕元帅 道教雷神。原姓田名华。传其原为雷精,曾助女娲补天。后炼五色火雹风雷阵,又助黄帝战胜虽尤,被封为“龙师”。玉皇大帝封其为雷门毕元帅,掌管十二雷霆,因而上管天地水潦早涸之事,中击不仁不义之人,下诛群魔作怪,故倍受人们之敬奉。 刘元帅 道教雷神。传为东晋时人,名后。年幼家贫,为人当侍读。后得真人传授,精通五雷掌法,能呼风唤雨,解救百姓困危。玉帝封其为立化慈济真君,掌管神霄玉府五雷使院。 辛元帅 道教雷神。据《三教搜神大全》,其名为辛兴,字震宇。原系雍州人。其住地有雷神山,每年惊蛰之日雷声大作,摧折万物;夏、秋二季则潜藏入地,变为鸡形。一日辛兴入山采药,捉得五只鸡,杀与母食,母乃死于雷患,辛兴后悔莫及。天神感其孝道,变作道人为之谢罪,且赠火丹十二颗与其食,其即变为雷公,脚踏五雷鼓,直上云天,被玉帝封为雷部元帅。传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为其诞辰日,敬奉雷神者皆于此日食素,名为“雷斋”。 庞元帅 道教雷神。传其名乔,字长清,双江人,世以摆渡为生。其心地善良,道不拾遗,多救人急难。一日,天神化为一女子,投江中以验其慈,庞乔勇救女子,使其生还。故被玉皇大帝封为混气元帅,手持金刀,护守天门。后为雷部天君,降魔除恶,秋毫不犯。 门神 专司门户守卫之神。旧时人家贴于门户之上,以辟邪驱鬼,攘灾迎福。门神起源很早,周代即有祭门之风俗。《礼记·祭法》载,门祀为大夫三祀之一。古代祀典中列有五祀,周代“五祀”为天子和诸侯之大典,十分隆重。“祀门”是在九月举行。但“五祀”所奉,皆属小神,且无姓名。“门神”信仰流行于汉代,最初为神荼、郁垒,因其有权鬼之术,遂被奉为门神,以求驱鬼辟邪,举家平安(参见“神荼、郁垒”条)。此后门神信仰愈来愈广泛,门神种类亦趋繁多,或为神话人物,或为朝中勇土,或为道教仙真,因时因地,各有不同。门神家族有武门神和文门神两种。武门神常为威严凶猛的武将形象,道教称之为“门亟户尉”,代表者有神荼、郁垒、钟馗。武门神中还有一类为武将门神,宋代以后,这种信仰广泛流行,受到祟奉最多的是唐代武将秦琼和尉迟恭。明清至近代,各地所祟奉的武将门神亦有所不同。河南一带多为赵云、马超;河北多为马超、马岱和薛仁贵、盖苏文;陕西则祟奉孙膑、庞涓和黄三太、杨香武。北京还有一种专镇后门的门神,形象多为唐代宰相魏微。《西游记》载唐太宗患病心惊,门上画秦琼,尉迟恭像,传为门神。江南苏州地区所信仰的门神多为温娇(或谓东岳温将军)和岳飞,称为温、岳二元帅。除此之外,武将门神还有燃灯道人、赵公明、马武、姚期、杨延昭、穆桂英、萧何、韩信等人。武将门神的信仰大多受到明清之际各种演义小说的影响。另外,道教还有一种特殊门神,为青龙白虎神,他们本是护卫之神,后被作为门神,专用于道观山门。文门神又称祈福门神,与武门神不同,不是门户守护者,仅为祈福之用,亦不贴于大门之上,其形象为文官,且以天官居多。此类门神一般戴纱帽,穿一品绣鹤朝服,或抱象牙笏板,或持吉祥器物,有五绺美髯,面色尽白,一幅雍容华贵之态。其代表有天官、状元、仙童、加冠、进禄、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此类门神大多来源于道教传说,其事迹见于《吕祖全书》和《神仙通鉴》等道教典籍之中。 财神 财神信仰出现并流行于宋代以后。民间财神信仰广泛,财神众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各有所尚。从历史上看,出现过的财神有比干、范蠡、赵公明、关公、柴荣、五显财神、元人何五路、陈入顾希冯之五子、财公财母、和合仙官、利市仙宫,又有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山以及财神使者等诸多名目。而信仰最广泛的是黑虎玄坛赵公明和五显财神。宋代有五圣信仰,其后又有五显、五通、五道、五盗、五子、五路等名目。其来历有许多传说,一般认为五代时一伙强盗结义为弟兄,以抢劫发财后遂良心发现,以未尽孝道为憾,于是奉一贫困老妪为母,事事谨孝,言必听之。从此改恶从善,以所盗之财布施困苦之人。死后被供奉香火,析之灵验。明代立有五通神祀,五人遂被作为财神供奉。明代财神信仰极盛,当时道教大量吸收民间祠祀,财神信仰遂被纳入道教。所奉财神均与道教有关,有的本来就是道教之神,如赵公明。赵公明是道教的武财神。其传说起源很早。晋干宝《搜神记》载:其原为督鬼三将军之一,上帝曾命其督鬼卒降临下界取人。在道教中为五方神或督鬼之神。陶弘景《真诰·协昌期》称其为“土下家中直气五方神”,云“天帝告土下家中直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公位甲乙年如千岁,生值清真之气,死归神宫,翳身冥冥潜宁冲虚,辟斥诸禁忌,不得妄为害气。”隋、唐时期,民间传为五方士之一,在天为鬼,在地为瘟神,手执凉扇,身着白袍。隋文帝时封为感应将军。明代时还作为瘟神出现,专门向人间传播“下痢”即痢疾。明代刊行的《列仙全传》称其为八部鬼帅之一,统领鬼兵,动亿万数,周行人间,嘘毒啸祸,暴杀万民,枉天无数。飞鹤?1?71楼操作太上老君遂命张天师布龙虎神兵,前往翦灭,数番斗法,终于将其制服。此后其形象逐渐衍化为道教的护法天神。明以后流行的道书称张天师于龙骨山炼丹,天帝遣其降临,为天师守护丹炉,封为正一玄坛元帅。遂以正面形象出现,被称为赵玄坛赵元帅或赵公元帅。《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其为“皓廷霄度天慧觉昏梵气”所化生,主北方之气,奉天帝之命,讼冤伸抑,买卖求财,能使之宜利和合。对之祈祷,无不如意。遂被奉为财神。上述形象为后世所供武财神赵公元帅的典型形象。这一财神形象深入民间,广为流传,更得力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小说将其描述为峨嵋山得道高仙,武艺高强,有黑虎、铁鞭和百发百中的定海珠、缚龙索等法宝,助商封王与周军作战,被姜子牙咒亡,元始天尊授意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于是成为民间广泛供奉的财神,近代又有人称其为回人,不食猪肉,每把以烧酒牛肉,俗谓斋玄坛,民间遂有“回回进宝”的俗语。神州各地建有财神庙,加以供奉。俗以三月十五日为神诞,祀之能令人致富。民间还以关公为武财神。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关公被称为关圣帝君,是一位全能神明,财神不过是其功能之一。财神有文武之分。民间所奉文财神为比干和春秋时的范蠢。民间年画中文财神的形象多为比干:文官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穿蟒袍,足蹬元宝,面目严肃,脸庞清理。《史记·殷本记》载,比干为殷纣王叔父,忠正耿直,见纣主荒淫暴虐,常直言进谏。纣王恼怒,又听信妲己馋言,将其剖心。民间传说将此衍化为比干怒视纣王,自已将心摘下,置之地上,出王宫至民间,广散财宝。虽无心,但因服姜子牙赠灵丹妙药,仍活人间。因无心,故不煽不私,在其手下做生意,买卖公平,童叟无欺。遂被奉为财神。另一位文财神是春秋时代越国的范蠡,又称陶朱公,本为越王勾践之大臣。曾助勾践打败吴王夫差,成就霸业,后改名易姓,浮海隐于齐地,事农经商,曾三次发财,均布施净尽。后又理财致富。定居陶邑,自号陶朱公。或谓因其逃离越国,故改姓“陶”(逃),又曾任高官,身著红袍,故取名“朱”,位在公爵,故号为“陶朱公。”商贾之家多祟奉之。财神信仰广布民间,形成“迎财神”、“祭财神”等重要的民俗活动。民间奉祀财神,或于正月初一去财神庙敬奉,或在家接财神帖子,或在店堂迎接由人装扮的财神。迎财神都在春节,是除夕之夜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春节吃的饺子,中国民间有些地方称作“财神爷给的元宝”,故又称为“扁食”。除夕之夜守岁,人们彻夜不眠,等着迎接财神。“送财神的”多为一些小贩和一些贫寒子弟,拿着印制粗糙的财神爷像,穿街走巷,高喊送财神。让人们恭敬地接进家里,有时一个除夕之夜要接进十几张财神像。民间有“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信仰。祭财神是在正月初二,把除夕接来的财神像纸马,集体祭把,然后焚化。祭品多用活鲤鱼和羊肉,取“鱼”、“羊”之合,乃为“鲜”意,以示新财神降临,一年都发新财。有些地方午饭要吃馄饨,俗称为“元宝汤”。此时财神庙开庙,人山人海,趋者蚁集,香火甚盛。庙中多有纸制元宝,买几个回家即谓向财神爷“借”到了元宝,全年大发利市,还有用金纸做成驮聚宝盆的金马驹出售,以迎合迷信“金马驮聚四方财”者。 灶神 亦称“灶君”,唐以来民间又称“灶王”,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之神。汉代以来,无论宫庭或民间,信仰极为普遍。晋代以后,相传又尊为天地督察史。灶神的起源很早,它和土地、井、门户、道路一样,成为古人自然崇拜的对象。《礼记·月令》中已有祀灶的记载,它被列为国家祀典的七祀(或五祀)之一,受天子和庶人供奉。灶神之由来,传说颇多。据许慎《五经异义》,相传颛顼氏有子名黎,为祝融火正,招为灶神。据《淮南子·汜论训》则为炎帝。炎帝作火,死而为灶。后世所传灶神之名也各家相异。《后汉书·阴识传》注称其姓张名掸,字子郭,衣黄衣,从灶中披发而去。《荆楚岁时记》谓其名为苏吉利,妇姓王名博颊。《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引《酉阳杂组》云: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状如美女。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地督使,下为地精:己丑日出,卯时上天,此日祭之得福。其属神有天地娇孙、天地大夫、天地都尉、天地长兄、硎上童子、突上紫官君、太和君、玉池夫人。治灶必须于屋中央,灶口向西,灶四边留空,要离釜九寸,须以砖和细土构造,此即神灶之法。灶神以壬子日死,此日不可建灶。祭灶在五月辰日,祭品用猪头,可使人治生万倍;用犬祭灶则逢凶败;鸡毛进入灶中,遭至非祸;犬骨进入灶中,则家出狂子;正月己巳日以白鸡祭灶,则保佑养蚕之家;五月己丑日祭灶,则大吉大利;四月丁巳日祭灶,则为百事之吉祥之兆。道教称灶神为“昆仑老母”。《灶王经》载:昆仑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莫知其由来。妙行真人遂上白天尊,问老母何人。天尊称其为种火之母,能上统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乎二气,在天则为帝,在人间则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管人间职禄。又为五帝灶君、掌管人们住宅十二时辰,遍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所为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时上奏天尊,以定其簿书。飞鹤?1?72楼操作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知禁忌,昆仑老母即降下祸殃。此老母又称种大老母元君,又有东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黄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厨灵灶神君、地厨神灶神君、曾灶祖灶神君、灶公灶母神君、灶夫灶妇神君、灶子灶孙神君、灶家姊妹媳妇春属神君、五方游奕神君、灶下炊涛神女、运火左右将军、进火神母、游火童子、天帝娇男、天帝娇女、囱中童子童男童女,名目之多,如一神圣家族,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但道教所言灶神过于繁多,未被民间全部接纳。民间所传多为《酉阳杂俎》所记张单,其面貌有所变化,不再“状如美女”,而是黑面长须,多于灶头受到供奉。 床公 即床神。民间有供奉茶酒于寝室的习俗,以祈求床神保佑终年安寝。祭祀床神的风俗起源较早,宋代已十分流行。宋诗人杨循吉《除夜杂咏》:“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床公即为床神。这正是当时民俗的写照。祭床神习俗不仅流行于民间,皇宫内廷也流传这种信仰。宋代曾三异《同话录》记载,皇帝曾降旨翰林院翰林崔大雅写祭床神之事。床神级别较低,祭之不用大鱼大肉,只于寝室置茶酒糕果即可。祭祀时间在接灶之后,但各地不一,有的地区是在上元日后一日,即农历正月十六日。条床神之俗,南方比北方盛行,至近代已渐渐衰微。相传床公好茶。《清嘉录》:“以茶祀床公。” 床婆 即床神,与床公合称为床神,并同享祭祀。在民间习俗和信仰中,对床婆的祭祀也在宋代开始流行。宋人曾三异《同话录》载:宫内皇帝曾于深夜下旨翰林院,命翰林崔大雅写《祭床婆子文》一篇。崔大雅接旨后,惘然不知格式,遂向周丞相请教,告以可采民间格式“皇帝遣某人致祭于床婆子之神曰,汝司床箦,云云。相传床婆贪杯。《清嘉录》:“以酒祀床母。”又因床公好茶,故祭祀床神有“男茶女酒”之说。祭床婆的时间、地点与祭床公同一,只是祭品有所不同。 厕神 即紫姑神,又称“子姑”、“坑三姑娘”。唐时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紫姑神信仰,六朝已有,唐宋时渐盛。据《历代神仙通鉴》载,唐武周垂拱元年(685年),寿阳刺史李景纳其为安,道李景妻妒嫉,于正月十五日被杀于茅厕。天帝怜其遭遇,命为厕神,后世遂于正月十五日晚上迎招紫姑神:另有一说,认为紫姑神即戚姑。《月令广义·正月令》:“唐俗元宵请戚姑之神,盖汉之戚夫人死于厕,故凡请者诣厕诸之。”戚夫人为汉高祖刘邦之纪,与皇后吕雉因太子之争结仇。刘邦死后,吕后罚其为奴,又斩其手、足,削光头发,挖掉双眼,藏聋两耳,灌下哑药,弃之茅厨,谓之“人彘”,让汉惠帝及大臣观看。死后被神化,俗称“七姑。。七、戚音近,紫姑、子姑乃戚姑之音讹。《封神演义》又将坑三姑娘加以衍化,称为三仙岛之仙姑云霄、琼霄、碧霄三姊妹,其兄为赵公明,因助商拒周,被周将以符咒注射死。云霄等齐来助商,为兄报仇。初以混元金斗及金较剪屡战屡胜。后元始天尊暨老子临战,收其法宝,遂被天将所杀。至周克商之后,姜子牙敕封云霄、琼霄、碧霄为坑三姑娘之神,执掌温元金斗,专檀预卜之事。凡一应仙凡人圣、诸侯天子、贵贱贤愚,落地先从金斗转劫,不得越此。紫姑虽名为厕神受人崇奉,实非主厕事。世人谓其能先知,多迎招于家,问休咎祸福,占卜诸事。据《集说拴真》载:请厕神紫姑之法为:每届上元节,居民妇女迎请厕神。概于前一日,取粪箕一具,饰以钗环,管以花朵,另用银钗一支插箕口,供坑厕侧。另设供案,点烛焚香,小儿辈对之行礼。案上摊糁白米,扶者将箕口紧对案米,银钗即在米上乱画,赂似笔砚剪刀花朵等形。此种方法称为“扶箕”,为巫术之一种,又称“扶乩”。扶箕伴随紫姑信仰产生于唐代,至明清广为流行。形式亦有变化,初用银钗、筷子插备箕之上,下置碎米,以后改箕为木制丁字架,丁字架的两端由一施术者,或两人合作,以手扶之,请神后木架下垂部分即在米上写下文字等,回答卜问。所卜之事从农桑耕织、贾商贸易、建房选物到婚丧嫁娶、生儿育女乃至生老病死;从科举仕途、功名利禄到国事征战,无所不有。旧时,常有卖紫姑神码供祭招时焚化。有些庙中亦有其牌位或塑像。多于其他神像合把。坑三姑娘也有神码,红纸上印有并列三女,为民间木版印刷。南方常招于厕壁。每届岁末,与门神灶君同时粘贴为家神。又宋代士大夫中奉紫姑神者甚众,紫姑又被神化为仙女,能吟诗作赋,苏东坡曾作《子姑神记》,谓其赋诗十篇,敏捷立成,皆有妙思。飞鹤?1?73楼操作二郎神 见于中国古代典籍与民间传说者有:①蜀守李冰。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孝文王时,李冰为蜀郡太守,为郡民治理水患,凿离堆,穿三江,灌溉万顷良田,使川西平原去患致富。后世感其恩德,立庙祭祀,使其神化。后蜀封为“大安王”,又封“应圣灵王”,其庙在永康郡导江县。宋开宝五年(972年)诏修其庙,七年(974年)改号“广济王”。后世遂称广济王,每岁一审讯祀。《风俗通》、《新搜神记》和《华阳国志》均有记述。②李二郎。为李冰次子。相传李冰治水时;其子二郎助力甚多。后人遂尊奉为“二郎神”。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一1085年),民立灌口二郎神庙,号为“护国灵应王”。宋代列人国家祀典,特封“惠灵侯”,政和年间(1111年一1118年)改封为“昭慧显灵真入”。据《夷坚志》载:永康郡崇德庙乃灌口神祠,爵封王,置监庙官,蜀人事之甚谨,每时节献享。及因事有祈者,必宰羊,一岁至四万头。宋政和八年(1118年)改封“昭惠显灵真人”,元至顺元年(1330年)封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清雍正五年(1727年)敕封为“承绩广惠英显王”。③青城道士赵且。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赵昱,字仲明,师事道土李珏,隐居青城山修道。隋炀帝知其贤明,屡次征召,起用为嘉州太守。任职期间曾率万民治理水患。隋末天下大乱,弃官隐去。后嘉州江水涨溢,蜀人见其骑白马,夹弹弓,牵猎犬,于江上越流而过。遂感其恩德,在灌口立庙,虔敬奉祀,尊为“灌口二郎神”。宋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宋真宗时,因其又显灵于蜀地,追尊为“清源妙道真君”。明代又加封为“赤城王”。④邓遐。《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称忠清里有二郎神庙,所奉神明为邓退。邓遐,字应远,陈郡人。自幼勇力过人,气盖当时,乡人比之樊哙。曾随恒温,屡次征伐,战功卓著,为一时名将。襄阳城北水中有蛟,数出害人,遂与蚊相斗,斩之,水患遂息。乡人感其恩德,立祠祀之,尊为二郎神。⑤杨戬。宋徽宗时一得宠宦官,后被衍化为灌口二郎神,此皆归因于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小说既出,杨二郎作为二郎神声名大彰,在民间广为流传。《宝莲灯》等道教神话更说二郎神为玉皇大帝外甥,为玉帝之女私下人间与凡人婚恋所生,名杨戬,又称杨二郎。其故事多源于道书所记灌口二郎神赵昱的传说。后世二郎神传说皆与治水有关,源于李冰治水。历代君王于二郎神多有加封,立祠祀之,遂成民间风俗。民间常以东岳三郎炳灵公为火神,以灌口二郎神为水神。除四川外,旧时神州各地皆建有遇水患,即向庙神祈祷。 广泽尊王 全称为“威镇忠李惠威武烈保安广泽尊王”,又称“郭圣王”、“郭王公”或“保安尊王”。据传此神原姓郭,名洪福,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清代时福建泉州人。因生前功德,死后被迫封为“广泽尊王”,是福建及台湾地区最为崇拜的神抵之一。现在台湾有五十座庙宇,信徒以泉州人居多。唯此神在多种灵验之中,对在他乡谋生者特别保佑。因而当福建移民去台湾时,都将此神像装进小箱,作为个人守护神。泉州南安县风山寺是该神的祖寺。二月二十二日是广泽尊王的祭日,凡供奉此神的祠庙都要上供演戏,举行盛大的祭典。也有的地方在八月二十二日祭祀。 广利洪圣大王 民间对祝融的称呼。祝融乃黄帝后裔,南方民族之祖,司辖南海万二千里之极,后尊为南海之神。现广州东郊的南海神庙为其祀所。该神庙建于隋朝开皇年间,至今已近二千年。历代统治者为了笼络南方各族人民,不断给他加封,每年春秋仲月均有祭典,相当隆重。唐玄宗天宝年向封为“广利王”,宋加封“洪圣”、“威显”,元沼尊“广利灵孚王”,清雍正又再封为“南海照明龙王之神”,民间则称之为“广利洪圣大王”。既是南海之神,当然也就是水神。 火祖遂人帝君 道教民俗信仰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源于中国上古传说。《尚书·大传》:“燧人为燧皇,燧入以火纪。火,阳也;阳尊故讬题皇于天”。又据《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蚌蛤,腥躁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太平御览》卷七七引《礼含文嘉》注燧为燧:“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遂天之意,故为燧入。”又引《王子年拾遗录》注燧为木:“遂明国有大树,名隧,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此类传说,反映了华夏先民从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进步过程。飞鹤?1?74楼操作马神 名为步,又称“马步”,马之灾神。历代均有奉祀,以求免灾。马在历史上为耕战之必备,故中国古代对马的祟奉与祭祀起源很早。《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载,早在周代,官方就规定了祭祀马神的制度。春祭马祖,马祖古人指天驷星,即房星。《孝经说》:“房为龙马”,即古代传说中的瑞马、俊马。故房星为马祖。夏祭先牧,先牧即最早骡化野马之神;秋祭马社,马社是厩中之土示,“阜厩所在,必有神焉。”冬祭马步,马在厩,必存其神,使不为灾,故冬祭马步神。隋制以四时祭马神。隋炀帝大量七年(611年),设坛祭马祖,命有司祭先牧及马步。唐制以四时祭马神,四时之祭,并于大泽。辽代亦有马神祭典,圣宗统和十六年(998年)五月,祭白马神。宋代以马祖等马神祭典为小祀。图代洪武二年(1369年),帝命筑坛于后湖祭祀马祖、先牧、马社、马步诸神。洪武四年,蜀地明升献良马十匹,帝又命祭祀马祖。明成祖朱校迁都北京,即命在莲花池建马神祠,由官方礼祭。明初养马本是官牧,国家设有太仆寺、行太仆寺、苑马寺和群牧监等机构,专门管理马政,由军队养牧。后则“编民养马”,论户养马,称为“马户”,所养之马瘦或死或末怀上驹,皆受处罚,以致民间的马神祟奉十分盛行,加之官方提倡,马神庙遍布各地。至清代,规定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为马神祭日,“凡营伍及武职,有马差者,蓄养车马者,均于二十三日以羊祭之。”民间马神亦被简化,称为马王、马明王。马王在教不享黑牲肉,祭品只用羊,其像四臂三目,民间有俗语谓“马王爷三只眼”。 马头娘 又称“马明王”或“马明菩萨”,为古代蚕神。蚕神信仰起露较早。《山海经》将其描述为据树吐丝之女子。马头娘作为蚕神形象与荀子《蚕赋》有关,荀子称其身柔婉而马首。三国时张俨《太古百马记》称其为民女,为马皮裹身,易于大树之间,遂化为蚕,魏晋之后,此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代许多寺观中多塑其像以祈蚕。后道教遂将此传说衍化为道教神明。据《搜神记》载,马头娘为高辛帝时人,时逢蜀地战乱,父从征多年未归,因思父,遂戏马曰,若能迎父还,当嫁之。马脱僵而去,数日后载父归。后因食言遭马忌恨和攻击,其父怒而杀马,剥皮悬于院中,女偶过之,马皮突然飞跃,卷女飞行而去,栖于树问,找到她时已化身为蚕,食桑吐丝,为人间造衣。天帝因其孝能致身,心不忘义,授其九宫仙嫔之职。于是各地道观中多塑其像为披马皮之女子,称其为马头娘,用以祈祀蚕桑。蜀地祈蚕者每年都自四方云集其家乡进行祭祀。 马明王 见“马头娘”条 马明王开路神 即方相。民间丧葬时,专司为灵柩开道。又名“险道神”、“吁陌将军”。方相传说起源久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开路神君,乃《周礼》之方相氏也。相传轩辕黄帝周游九核,元妃螺祖死于道,召次妃好如监护,因置相以防夜,盖其始也。”后方相驱鬼成为通行的宗教仪式。故《周礼》以方相为官名,专掌驱鬼之仪式。据《周礼·夏官·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日,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其职司一为帅百隶驱除疫鬼,以索室驱疫;一为大丧之时,为柩先导,为其开路,为开路神。汉代沿此风俗。明代将其神化。《历代神仙通鉴》称为黄帝时之长勇人,执戟防卫,封阡陌将军。死后为险道神。黄帝又召为雷部健儿,善走,疾如雷,号“律令”。道教咒语”急急如律令”即指此。《封神演义》又将其神衍为二神,一为方相,一为其兄方弼,皆身长三丈有余,赤面四眼,勇力过人,为段封王朝之武将。后归附周朝,有战功,周克商后被姜子牙敕封,方弼为显道神,方相为开路神,影响广被民间,近代民间丧礼,多用之。丧葬之时,所用开路神的大小,依官品之大小而定。四品以上者,开路神头为方形,一方安一眼,共有四眼。四品以下者,则为两眼。所穿衣服,悉同道土,手中执戈,又执盾牌。至墓地,以戈击打坟扩四角,以驱除墓室周围之鬼怪。江南一带出殡,以布蒙木架,制二巨人,高丈余,身披铠甲,头如斗,戴盔,作金刚怒目之状,为送摈行列之先导。中诺口腔医院?广告种植牙大揭秘:种植牙和真牙一样吗?飞鹤?1?75楼操作王灵官 道教护法神。亦称“灵官王元帅”、“豁落火车王灵官”、“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或“隆恩真君”。为道教的护法尊神。在道教神谱中,灵官神有四种,王灵官即其中之一。其塑像常安放在山门之内,以镇守宫观。据道经所传,王灵官本名王善,宋徽宗(1100年一1125年在位)时人,曾拜西蜀道土萨守坚为师,得授道符秘法,成为宋代道土林灵素的再传弟子。一说其原是淮阴北方奉祀的小神。后萨真人烧了他的庙宇,并收其为部将,玉皇大帝在其升天之后封为“先天主将”,主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对其信仰始于宋代,后其声名日显,广泛流布民间。明朝永乐年间,杭州道士周思得精于王灵官之法术,在京师名声卓著,能附神降体,对之祈祷则颇为灵验。于是明成祖专门于京师为灵官王元帅修建庙宇,名为“天将庙”,岁时条祀,于是王”灵官之声名更彰显于世。明宣宗时,将“天将庙”改为“火德观”,封王灵官为“隆思真君”,后又加封为“玉枢火府天将”,为众天将之首,道观内增塑王灵官神像,形象为赤面三目,身披盔甲,手执神鞭,俨然为一镇守武将,后遂为镇守山门之神。此后全国各地遍设灵官庙,许多道观中也专门增建灵官殿,王灵官遂成为道教的护法之神,且能济世助人。其形象更加丰满,其造像一般为红脸虬须,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手执风火轮,右手举鞭,一副镇妖降魔的威猛气派。 五龙神 地方保护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唐代阳城出守道州,途经襄阳,有五老人前来迎接,自称春陵人,居于城西北五里处。阳城以帛相赠。至道州遂访其居处,只见五龙井,其所赠帛犹存。于是立庙以祀之,屡显灵异之事。五龙神庙在道州五龙井侧,庙额为“祟应”。庙中有前人题诗,因五龙井,遂称五老人为五龙神,亦称道州五龙神。 五路神 又称“五路财神”。明代以来江南各地有五路神之祀,清代以来则将其称为财神。有关此神,有三种说法:一为何五路。《集说诠真》引《无锡县志》云:五路神姓何名五路,元末抗倭寇而死,因祀之。一为五祀中之行神,即路头、行神。《铸鼎余闻》载五路为财神,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一为五显神。据《苏州府志》载,清康熙年间,汤斌巡抚江苏,禁五显神祠。五显神于是更名为五路神。民间以正月五日祀五路神。《清嘉录》称此日为路头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民间又将赵公元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为五路神。此源自明代小说《封神榜》。 五通神 又称“五圣”或“五郎神”。据《茶香室丛钞》载,唐代已有神仙五通不死之说。宋苏拭曾有诗句“聊为不死五通仙”。宋代“五通”信仰甚为广泛,而且十分复杂。据《夷坚志》载,五通神或形如五六岁小儿,称“安乐神”。或能预卜吉凶,民人尤其商贾多奉为家神,祈之颇多灵验。但一般信仰中,五通多数为妖鬼之类,或为鼠、猪、猴、蛇、蛤蟆、牛头鬼、经常幻化人形,为祟人间,尤喜淫人妇女,孕而生怪。《聊斋志异》收录许多五通神故事,多为猪、牛、猴之属。民间对其十分畏惧,每每祀之为神。民间又有许多别称,或称“木下三郎”、“木客”、“独脚五通”,或称“花果五郎”,“护界五郎”。其信仰在明清之际最为盛行,尤其江南各地,遍设五通神庙,香火不断。以苏州城西楞伽山上之五通庙最为著名。或谓五通神实起源于明初,明太祖伐陈友谅,陈亡兵士甚众。太祖曾梦见陈兵土五人一组要求抚恤,后遂令江南各家均立高一尺五寸小庙一座,以祀亡灵。此即五通神之起源。” 五显神 宋代江西德兴、婺源一带祟奉的财神。原为兄弟五人,宋代封为王,因其封号第一字皆为显,故称五显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五显公之神在天地间相与为本始,至唐光启中降临于要源。民间相传本邑之民王喻在城北有一处园林,一夕,园中红光烛天,见五神人自天而降,自称受天之命,当食此方,福佑斯人,言讫,升天而去。王冶与邑人遂聚集百姓,立庙虔供行祷,莫不应验。最初取庙号为“五通”,大观中始赐庙号曰“灵顺”。其显灵之事,屡闻于朝,此后果有褒封。宣和年间封两字侯,绍兴中加封四字候,乾道年间加封八字公;嘉泰二年封二字王,景定元年封四字王,因累有阴助于江左,封六字王,景定十—年又告下封八字王。宋理宗改封八字王号:第一位,显聪照应灵格广济王,显庆协慧昭助夫人;第二位,显明昭烈灵护广佑王,显慧协庆善助夫人;第三位,显正昭顺灵卫广惠王,显济协佑正助夫人;第四位,显真昭佑灵祝广泽王,显佑协济喜助夫人;第五位,显德昭利灵助广成王,显福协爱静助夫人。由此被称为五显神,其庙亦称为五显庙祈之颇灵验,日后香火益盛。宋王逵《蠡海集》称九月二十八日为五显生辰,南宋时期影响已不止江西德兴、婺源一带,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亦有其行祠。五显神的传说盖始于唐,见于典籍者,实始于宋。《夷坚志》载五显神之事极多,但别于五退神。后世常有五显、五通混淆之事。其信仰始于江西德兴、婺源一带,此后日渐扩散。《夷坚志》载:德兴五显庙,为其神发迹处。有福州长溪人林刘,举在国学,将赴解省之际,梦五显神降临,遂被推荐为德兴县尉。飞鹤?1?76楼操作又有上饶丞儒林郎吴呈俊,访诣其庙,俱应梦中之事,因上奏,五显神于是得以加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载明太祖都金陵,曾于都中建庙宇十四座,其一即为五显灵官庙,以岁孟夏季秋致祭,其风俗遂流传后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称五显神庸光启中降临之事,不见图籍,无所考据,唯婺源一带民间口耳相传,其所记即为当时传说。诸书所记,五显神皆人殁为神,其姓名则各家大异。《新搜神记》称为宋人萧永福之五子;《铸鼎余闻》称为南齐柴姓五兄弟;《清嘉录》则称五显神“姓顾,陈黄门侍郎野王之五于”。今人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谓“五显神盖即东岳泰山神之五子,其中第三子为炳灵王,炳灵王即《南游记》所写华光天王,亦即《三教搜神大全》所记灵官马元帅,俱为火神。五显庙初名‘五通’,故五显神即五通神。然五通乃妖邪之神,非五显之比,盖皆民间流传之讹变。” 五盗将军 初为五盗: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裁,宋废帝永光年间,有五盗寇独霸一方,作乱不止,祸害百姓。景和年间,皇帝遣将张洪捉杀五盗于新封县北。后此五人阴魂不散,作祟惑众于丧生之地。人畏其患,遂祀奉之,祭之者皆呼其为“五盗将军”。后五人被衍化为盗神,受到祀奉。但并不流行。一说五盗将军即为五道将军,据传为东岳大帝手下属神,为阴间之神,掌管世人生死、荣禄,有五道庙祀之。后又以其为盗神,梦之则不祥,故讹为“五盗将军。” 五瘟使者 又称“五瘟神”。为道教所奉瘟神,其传说始于唐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6年)六月,有五力士现于空中,距地三五丈,身披五色袍,各执一物。一人手执构子和罐子,一人手执皮袋和剑,一人手执扇子,一人执锤子,一人手执火壶。帝问太史张居仁此为何神,主何灾福?答曰:此为五方力士,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现天降灾疾,无法逃避。是岁果有瘟疫,国人病死者甚众。隋文帝遂立祠祀之,六月二十七日下沼,封五方力士为将军。青袍力士封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土封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封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封为感成将军,黄袍力士封为感威将军。规定五月五日为祭祀之日。唐朝袭隋制奉祀五瘟使者。相传匡阜真人游至此词,将五瘟神收为部将。后道教将其衍化为在教瘟神。参阅“瘟神”条。 无生老母 明清时期民间道教祟奉的女性最高神,源于明代中叶的罗教。罗教教祖罗梦鸿在编造罗教经卷“五部六册”中,创造了一位崭新的至尊神祗——“无极圣祖”。依据“祖就是母,母即是祖”的思路,罗祖的后继者则明确地塑出慈祥万方的无生老母这位女性神,其后遂演化为民间宗教共同崇拜的最高女神。在众多的民间宗教经卷中,无生老母被罩上了永恒的光环。她高居天宫,是人类的真正始祖,大地众生都是她的儿女。为了使飘落红尘的亿万儿女(又称九六元灵)早日返回“真空家乡”(即“天宫”),无生老母派遣神明下凡,有时还亲自幻化为慈祥的老婆婆或某某女神下临凡尘,点化众生。无生老母的地位虽至高无上,却很亲切慈祥.这样一位充满母性情怀的女神,对遭受无穷苦难的下层人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受到他们狂热的祟拜,塑像造庙,尊崇备至。明清时期,民间宗教教派林立,无生老母信仰则成为组织信徒、团结信徒的“法宝”。同时也是信徒们陷入危难时最可信藏的保护神。无生老母的信仰,自明代中叶产生,影响了四五百年的民间信仰与宗教思想,直至近代,仍盛行不衰。 石神 为一磐石。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石神之庙在廉州府城东。相传昔人曾于海中打鱼,见一磐石在波涛之上漂浮而至,知其为神,遂向其祈祷,若如愿得鱼,即立庙以招,祈之灵验,于是将磐石抬回,议立庙所,至杨梅山,绳忽断开,石不知去向,不可复得。在绳断处斩茅草立柱,立祠于此。遇水旱灾异,往初中祈之。遂成为当地保护神。飞鹤?1?77楼操作关帝 即关羽,又称“荡魔真君”、“伏魔大帝”。道教奉其为护法四天神之一。宫廷和民间信仰极为广泛,被称为“关圣帝君”,简称“关帝”,俗称为“关公”、“关老爷”。关帝信仰由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衍化而来。关羽(?一219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今山西解虞县)人。东汉末年,因天下大乱,曾亡命涿郡(治今河北涿县)。后从刘备起兵,与刘备、张飞同为“桃园三结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大败刘备,取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俘关羽,封为偏将军。后因阵斩袁绍大将颜良,解白马(今河南滑县旧滑县城东)之围,封汉寿亭侯。后挂印封金,仍归刘备。蜀国建立后,封为前将军,镇守荆州。后因骄傲轻敌,被孙权袭杀。谥壮缪侯。自魏至唐,关羽在民间影响不大。唐时间或见传,称关三郎,为人鬼之流。宋以后,声名日彰,其身世渐趋神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其为青龙转世,降生时竖眼攒眉,超额长面。及长,身高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加重枣,唇似抹砂,丹凤眼,卧蚕眉,力敌万夫。北宋末年,关羽始封为公(或谓封为真君)。相传当时仅为张天师属下之神将。宣和年间(1119年一1125年)始封武安王,配祀武成王姜太公。元时封王,即“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初封为侯。万历年间(1573年一1620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妻、子皆得厚封,并辅以丞相陆秀夫、张世杰(二人系南宋末抗元殉国之大臣),以岳飞为元帅,尉迟恭为伽蓝(护法神)。至清代,尊祟更甚,视其为人关灭明之佑神。顺治皇帝封其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枯赞宣德关圣大帝”。明清以来,关帝信仰已不囿于教门,既列入国家祭招要典,又为民间供奉之神。关圣帝君既是武神,又是财神,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庇护商贾、招财进宝之职能,且法力无边。尤其清代,关帝成为人神之首,称为武圣,与文圣孔子比肩,而民间各行各业,对其顶礼膜拜又甚于孔子。近代哥老会、育红帮特别敬祀关帝,江湖上结义弟兄,亦必于关帝前顶礼膜拜,焚表立誓。关帝信仰如此普遍,关帝庙数不胜数,清朝初年。已遍及天下,且名称不一,常见之名有关帝庙、关圣庙、关王庙、关圣帝庙、老爷庙。又有专祀、合祀之别。专祀为祀奉关帝一人,合祀则为与其他神明如岳飞、张飞、赵云、赵公明、二郎神、土地爷等合祀,常见者有武庙(或称关岳庙)、三义庙、七圣庙等。《陕余丛考》:“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今在台湾,关帝又被称为“伽蓝爷”、“恩主公”,庙宇众多,备受尊祟。相传农历五月十二为关帝神诞。 玄灵高上帝 关圣帝君在台湾道教中演化出的封号。关帝信仰古已有之,大陆和台湾都立庙祭招。特别是清末以来,国人频遭颠沛离乱之苦和内忧外患之辱,更祈求忠勇信义的关圣帝君的保护。江南一些城市的国人在惨遭清兵或外国侵略军的屠杀时,曾抬出关圣神像聚集民众以抗外辱。关羽的忠义勇武仁信等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之,他得到了千百年来世人的拥戴,也被历代王朝加封。自隋至宋,封号逐次升级。元世祖则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明、清亦更多封号。清代关帝与孔子并列,被祟为武圣人和文圣人。民众遇天灾、人祸、疾病、争执,则向关帝求雨、求药、求他驱灾降魔、求他正直决断,皇室求关帝保国安民,地方求关帝除暴安良。近世商贾兴盛,关帝又被尊为武财神,保护工商业兴隆。台湾道教组织于1993年5月在台北泰山乡加封关圣为第十八代上帝,号为“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玄灵高上帝”之号标志着关圣信仰在台湾道教中升级。清代赵翼《陔余丛考》称“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此言得之。飞鹤?1?78楼操作华光大帝 又称“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华光天王”、“马天君”等,道教护法四天神之一。传其姓马,名灵耀,因其有三眼,故民间谓之为“马王爷三只眼”。据《三教搜神大全》称,马灵耀曾三次“显圣”。降五百火鸦,杀东海龙王,因救母而大闹地狱,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真武大帝部将,护法天界,也称华光天王。民间则以火神祭之。传其生日为农历九月二十八日。 赵元帅 即赵公明,又称“赵元帅”、“黑虎玄坛赵元帅”、“赵玄坛”。道教中护法四神之一。初为恶神,明以后被道教奉为财神。其信仰广被民间。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赵公明为终南山人,秦时避乱山中,精修至道,功成之日,钦奉玉皇大帝之旨为神霄副帅。赵元帅本乃皓廷霄度天慧觉昏梵气所化生,其位在乾,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黑面虬髯,跨黑虎,动则有雷霆相伴,以彰其声威。主掌太华山西台府。上奉天门之令,役使三界,巡察五方,提点九州,为直殿大将军。北极侍御史。昔天师张道陵于鹤鸣山修炼仙丹,曾奏请玉皇大帝遣威猛神吏为其守护丹炉。遂奉旨降临,授正一玄坛元帅,司守炉之职。天师飞升之后,又镇守龙虎名山,三元之日,曾开坛传度修道之人。掌管趋善谢功谢过之人及冥顽不化之徒,司赏罚之责,称为“龙虎玄坛”。部下有八部猛将,以应八封。有六毒大使者,以应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有五方雷神、五方神兵,以应五行。有二十八将,以应二十八宿。有天和地合二将,以象征天门地户之阖辟。有水火二营将,以象征春生秋煞之往来变化。神通广大,能驱雷役电,呼风唤雨,除瘟祛疟,保病禳灾。聚讼冤狱,能公平裁断;买卖求财,能使之宜利和合。祈之无不灵验。上天多有加封,号为“高上神霄玉府大都督”、“五方之巡察使”、“九州社令都大提点”、“直殿大将军”。主领雷霆副帅、北极侍御史、三界大都督、应元昭烈侯、掌士定命设帐使、二十八宿都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帅。 温琼元帅 天界护法神之一。与华光帝君、赵公元帅、关圣帝君统称为“护法四神”,俗称“四大元帅”。相传其为浙东温州人,字永清。母梦“火精”入腹而生之,7岁即能习禹步为是,14岁通晓三教百家之言,26岁时举进士不第,于是自云:生不能致君泽民,死当为泰山神,以除天下恶厉。后变为青面赤发神,头顶盔,身披甲,左手执玉环,右手握铁锏,英勇无比。东岳大帝闻其勇,沼为枯岳神将,玉帝封为“亢金大神”,并赐“无拘霄汉”金牌一面,御敕随时出入天庭。宋代封为“翊灵昭武军正佑侯”和“正福显应威烈忠靖王”。后被列为东岳十太保之一,故又称“温太保”。祀其庙者以温州之“忠靖王庙”最为著名。 妈祖 亦称“天上圣母”、“天纪”、“天后”、“天后娘娘”。原名林默,为莆田宋都巡检林愿之女。生而灵异,能预言祸福,善治病救人。成年后漂泊海上、,不知所终。《搜神记》:雍熙四年(987年),乡人在其出生地湄州岛上建庙条招,称妈祖庙(意近娘娘府)。民间传说妈祖身着朱衣,于海上显灵,救人危厄。宋代以后,便为沿海百姓供奉。宋徽宗曾特救封其为“顺济夫人”,元世祖封其为“护国明著于妃”。遍设天妃庙,以佑航运。明祟祯皇帝封其为“碧霞元君”。清康熙则封其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列入国家祀典。明清以来。妈祖庙相继出现在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其香火在台湾、香港尤盛。据载,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荷兰人的基督堂为妈祖庙,当地人称之为“开台妈”。清代时,妈祖庙已遍及台湾岛,至今已多达4l0余座。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九日分别为妈祖生日和升天日,是日前往湄州岛妈祖庙寻根祭祖者,络绎不绝。 托塔天王 即李靖。民间广为知晓,称为“托塔李天王”。此神是佛教毗沙门天王中国化的结果。毗沙门天王亦即佛教四大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其形象有二:一为手持伞、鼠、蛇、龙;一为右手握剑,左手托塔。后者更为流行。据《茶香室三钞》载,“托塔天王图”早在六朝时即已出现,后成为历代画家喜爱的题材。托塔天王被中国化为李靖归因于明人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封神演义》称李靖为陈塘关总兵官,曾拜度厄真人为师,其三子哪吒闹海,被其逼死,太乙真人使之莲花化身,哪吒寻父亲报仇。燃灯道人将宝塔赐给李靖,制服哪吒,后遂称托塔天王李靖。《西游汜》则将其描写为玉皇大帝之臣,总管天兵天将,数次领兵讨伐齐天大圣。李靖遂作为托塔天王的形象深入民间。李靖本为唐初名将,陕西人,精于兵法,常为其舅韩擒虎称道。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死后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庙,为十哲之一。唐末已被神化,成为神明。庸人小说《续玄怪录》已记其代龙行雨之故事。五代时册赠为太保,又加封为灵显王。元时他已被作为托塔天王。元末杨景贤《杨东来批评西游记》中,已有“天兵百万总归降,金塔高擎镇北方,四海尽知名与姓,毗沙门下李天王”之说,称其为哪吒之父。因此当时民间已将二神合一。《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将此民间信仰大加铺衍,托塔天王遂脱离沙门,成为中国民间道教神灵。飞鹤?1?79楼操作花神 传为护花之神。花神有二,—为女夷,一为花姑。花神信仰来源于古代之自然崇拜。据《夷坚友志》引《神仙传》载,润州鹤林寺有杜鹃花,高丈余,每春末,花开烂熳,尝见红裳艳丽三女子共游树下,俗遂传为花神。后世花神被人化为总管百花之神。《月令广义·岁令一》载,女夷为主春夏万物生长之神,亦为花神。花姑为魏夫人弟子,因善种花,号为“花姑”,遂成花神。春圃祀花姑。又据《铸鼎余闻》载,二月十二日为花神生日。 岳武穆 即岳飞,字鹏举,河南汤阴人,南宋时抗金名将,后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南宋孝宗时谥“武穆”,宁宗时封“鄂正”。他的事迹家喻户晓。人们敬仰岳飞大义禀然的民族气节,赞颂他精忠报国的英雄业绩,更同情他含冤屈死于盛年,故永远怀念他,奉其为神,修庙祭祀。由于岳飞生前是抗金大元帅,所以,在他成神之后,民间仍称之为“岳元帅。”旧时道士们设坛驱妖降魔时,总要召请各路有法力的神明,而在所请的诸神中,最常见的神祗就是岳元帅。据《北京风俗类征》:“东岳庙有七十二司,相传速报司之神是岳武穆。凡负屈含冤,心迹不明的,都于此处设誓盟心,最有灵验”。而且民间还有岳飞是关羽转世之传说,故旧时北京有“双帝庙”合祀两位先烈。明代时,祀祭岳飞很盛行,代宗景泰时特封赐庙额为“精忠”。入清后,祭关圣高扬,而祀岳元帅则有所衰减。今杭州有岳王庙和岳飞墓,其故乡河南汤阴也有宏大的祠庙,瞻仰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 肩吾 也称“陆吾”,山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谓其为昆仑山神。昆仑山为天帝之下都,由神明陆吾掌管。其形象为人面,虎身,虎爪,长有九尾,掌管天之九部和天帝之园囿。此段记述来源于《山海经·西次荒经》此神亦即《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的开明兽。“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之上,”为此山之守。肩吾之名得之于《庄子·大宗师》:“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释名》认为肩吾为山神,不死,一直到孔子时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认为庄子所言肩吾即《山海经》所记之陆吾。 青鸟 ①神鸟名。典出《汉武故事》。七月七日忽有青鸟,飞集殿前,东方朔日:“此西王母欲来”。有顷,王母至,三青鸟夹侍王母旁。后世诗文多以青鸟为传信之吉祥鸟。②传为彭祖弟子。《抱朴子·极言》:“黄帝相地理,则书有青鸟之说。” 青蛇神 为地方保护神,有祠在庆阳府之环县。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青蛇神崇拜始于唐代。唐节度使杨朝晟下次方渠,筑城以遏止吐蕃,因缺水遇到困难。有青蛇降临,水即随其迹流过。杨朝晟于是命人筑防环之。谓之停渊。士饮仰足,吐蕃引众退去。杨朝晟十分惊异,向朝廷奏明其事,帝遂下诏立祠以祀,奉为神,命其泉为“应圣”。其后神异之事不绝,神著显应,将士、民众争相奉之,以牲帛享祭。遂成民俗,远近遇水旱疾疫,皆诣青蛇神祠祀之,据称多有灵验,成为当地之保护神。 保生大帝 又称“大道公”、“吴真人”。俗名吴本,福建泉州同安县人,出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平日吃素,终身未娶,官拜御史。后改名华极,专攻医术,行医救众,景佑二年(1035年)去世。人们感念吴真人的救助恩德,奉之如神,遂建庙祭祀。义传宋朝时皇后患乳痈,生命垂危,后经吴本诊治而得以痊愈,皇帝敕封吴本为“保生大帝”。从此,吴真人受到广大民众的崇拜,保生大帝庙遍及福建和台湾等地。据1918年调查,全台湾以保生大帝为主神的庙宇就有109座。传说此神对治病救灾非常灵验,香火不绝。 城隍 道教管理地方之神。原为护城壕沟。《易泰》中有“城复于隍”之句。先秦时,天子八祭之一 ——“水庸”祭即为城隍祭,《礼郊特牲》云:“天子大腊八,水庸居其七。”后演为地方保护神。南北朝已有城隍神,(见《北齐书·慕容俨传》)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城隍被加封为王。宋时,于地方有功者,被祀为城隍,如苏州祀奉春申君,杭州祀奉文天祥,府州皆建城隍庙。元时被封为“祜圣王”。明太祖初年封京师城隍为帝,府、州、县城隍相应分为公、侯、伯。洪武三年(1370年)去其爵号,按各地行政级别称某府某县城隍。(见《陔余丛考》)城隍庙仿官府建制,俨然阴朝地府之格局。明清道教民俗信仰中,城隍神已从地方保护神升格为护国安邦、除暴安良、统辖亡魂、调风和雨之神。城隍庙在城隍神像边塑牛头马面、黑白二无常,且增塑十殿阎王像。春、秋、冬三节,民间往往举行城隍神巡游活动。届时将城隍神像抬出,后随牛头马面、判官小鬼之扮像,以示城隍神收鬼、放鬼、惩严劝善之耿,城隍会也往往成为民间门道会组织活动的媒介。飞鹤?1?80楼操作炳灵公 《搜神记》卷一称其为泰山神之第三子。唐代以前,百姓视其为恶神,故有“鲁人畏敬,过于齐天(东岳大帝)”之说。后唐长兴年间,唐明宗患疾,泰山僧人献药治之而转好,应僧人之求乃将其封为“威雄将军”。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诏封为“炳灵公”。后世民间亦有尊其为火神之祖者。 姜太公 周代齐国的始祖。姓姜,吕氏,名尚,字子牙,商末冀州人。因其先世封于吕,所以也叫吕望。姜尚为避商纣王之乱,隐居辽东三十年。后于周地渭水之滨与周文王相遇,遂为周文王所用,官太师,号为师尚父,成为西周伐纣建国之谋臣后被封于齐,都营亚(今山东淄博)。古有《太公兵法》,世称姜尚遗著。唐宋以来,姜太公开始列人国家祀典。开元十九年(731年)敕命“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以张良配享。”上元元年(760年)追封姜尚为“武成王”。此后,太公庙已成为与文庙平行的民间大庙。国家若有武事,如出征、誓师、班师告捷、武举考试等都要在太公庙举行。宋仁宗、神宗举办的“武学”,也建立在太公庙旁。因姜太公在武王伐纣时是军师,在明代《封神演义》中又为群神之首,所以在民间演化为最具权威的一位神祗。民间凡要驱邪避鬼,就写出“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或“太公在此,诸神退位”。传闻这样做就会平安无事,大吉大利。 洞庭君 即洞庭湖之神,传为柳毅。洞庭君神庙在龙堆。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柳毅于唐中宗时应举不第,归至泾阳,见一妇人牧羊,自称洞庭君小女,嫁于泾川次子,后被休弃,受辱至此。请其代为传书龙宫。柳毅不负重托,以龙女之书示洞庭君,使龙女获救。后与之结成夫妻,重归洞庭。柳毅传书的民间故事流传甚广,其形象多为文弱书生,但据《述异记》载,洞庭神君立像为“赤面、獠牙、朱发、狞如夜叉,以一手遮额覆目而视,一手指湖旁。从神亦然。舟往来者必临祭,舟中之人,不敢一字妄语,尤不可以手指物及遮额,不意犯之,则有风涛之险”。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记云:“相传唐柳毅遇龙女,洞庭君以为婚。后逊位于毅。又以毅貌文,不能摄服水怪,付以鬼面,昼戴夜除。久之渐习忘除,遂与面合而为一。毅揽镜自惭,故江湖泛舟,或以手指物,则疑为指己也;以手覆额,则疑其窥己也;风波辄起,舟多覆。” 巢湖太姥 为巢湖之神,姓名不详,巢湖太姥为其尊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古巢一日江水猛涨,大水过后,有巨鱼近万斤滞留地上,不久死去,全郡之人皆食其肉。只有一老妇人素日好善,不食。忽一老翁出现,称巨鱼乃其子,因老妇不食其肉,特厚嘉其善,告其见东门石龟目赤时,巢城即塌陷。姥往视石龟,见童子嬉戏其上,以朱点龟目。遂离城登山,巢城随后塌陷为湖,称为巢湖。后人于湖旁姑山之上立庙,以祀太姥,以其为巢湖之神,尊为巢湖太姥。湖中舟人过姑山都去山上神庙祭祀,求巢湖太姥保其平安。罗隐曾作诗记其事:“借问当年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 哪吒太子 又写作“那吒”,为托塔天王李靖之子。道教典籍称其为镇守天门之神。哪吒本为佛教四大天王中毗沙门天王之第三太子。唐代郑荣《开天传信记》有哪吒太子护拥宣律和尚之说,敦煌唐代壁画中亦有其侍立天王之侧的形象。其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传说宋代已有。宋代普济编《五灯会元》即载此说。宋末元初,此传说更加彰显。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此神本为玉皇大帝驾下之大罗仙,身长六丈,头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曾奉玉帝之命下凡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夫人腹中。生五日,沐浴于东海杀龙王三太子,又射杀碧云童子,受父亲责难,遂剔骨肉还报父母,其真灵求告于如来佛祖,如来折藕荷使其幻化为一人形,又授以密法,遂能变化无穷,有伏魔神通,天下群魔尽为所降。因此,在灵会山上成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皇大帝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又将此传说大加敷衍,哪吒形象更加深入民间,广为流传,其造型通常为:手捉火尖枪,臂套乾坤圈,脚踏风火轮,腰围红艳混天绫,背负豹皮囊,囊中有金砖一块,完全是少年英雄模样。参阅“托塔天王”条。 临水夫人 名陈进姑或陈靖姑,又称“顺懿夫人”、“大奶夫人”、“临水陈夫人”,“陈夫人”。为福建奉祀之女神,信仰集中于福建一带。该神掌除蛇妖,又能催生助产,故妇女事之尤勤。其传说古代典籍多有所载,且略有不同。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夫人名陈靖姑,福建古田临水村人。父谏议,拜户部郎中。母葛氏,兄陈二相,义兄陈海清。相传唐代中叶,蛇妖据临水村之灵气洞穴,兴灾食人,乡人为之立庙,每年重阳送童男童女各一人,使不为害。后观音菩萨路过,剪一指甲,化金光投胎葛氏腹中,遂化生夫人。年17时,人闾山学法,得受洞王女驱雷破庙罡,遂还乡将蛇妖斩为三载,为乡人剪除蛇患,后唐王后难产,夫人又以法催下太子,遂敕封为“都天镇国显应崇福顺意大奶夫人”,建庙古田,以镇蛇母不得为害。由此,其法大行于世,专保童男童女,催生护幼,妖不为害。谢金銮《台湾县志》则称夫人为陈进姑,福州人陈昌之女,曾身着朱衣,于临水乡仗剑斩蛇,为民除害,乡人于白蛇洞侧立庙祀之,自后灵迹甚著。宋淳祜中(1241年一1252年)封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额“顺懿”,后又加封“天仙圣母青灵普化碧霞元君”。明清之际,崇拜极甚,凡求子者,必赴顺懿庙虔祷。儿出生后,自洗儿及弥月、周岁,必在家中设位,供香火,招瞽者唱夫人遗事,俗称“唱夫人”。每年上元前二日,司事选择妇人福寿者数人,为夫人沐浴更新衣。次日平明升座,各官行礼,士女焚香膜拜。至夜,抬夫人像巡行街市,张灯结彩,鼓吹喧阗,小儿数百人,皆执花灯跨马列前队。此祭典甚为隆重。 律吕神 姓名不详,为一传说中神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相传元魏泰初元年六月,弘州人张硅于晚上在神谷狐石上休息,一神人突然降临其处,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招个神仙当夫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