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财政支出规模时,采用相对指标有哪些优点

财政支出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自身的职能,对其从私人部门门集中起来的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社会资源的支配和使用。在此有必要区分“财政支出”与“财政开支”两个概念: 在财政预算意义上,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可以支配的货币额,而与此相关的财政开支则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实际花费掉的货币总额。当财政支出大于财政开支时,则政府财政预算上会出现财政盈余; 反之就会出现财政赤字。财政支出是政府分配活动的个重要方面,财政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财政支出来实现的。因而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往往反映一国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所进行的活动范围和政策选择的倾向性。所以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来理解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而安排支出的意义。[1]
财政支出定义
财政支出(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通常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因此也称预算支出。在我国,由于存在,所以财政支出的概念也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财政支出仅指预算内支出;广义的财政支出则包括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支出。如果没有特殊的说明,我们后面所说的财政支出,一般是指狭义的财政支出概念。
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一起构成的完整体系,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归宿,它反映了政府政策的选择,体现了政府活动的方向和范围。所以,它是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的环节。[2]
财政支出概念
财政支出(fiscal expenditure)也称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通过各种形式筹集上来的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它是整个财务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
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只有按照行政及社会事业计划、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运用,才能为国家完成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上的保证。
财政支出分类
将财政分支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以便准确反映和科学分析支出活动的性质、结构、规模以及支出的效益和产生的时间。分类方法有下列五种:
(1)按经济性质将财政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指与社会物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如支持农村生产支出、农业部门基金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等,非生产性支出指与社会物质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支出,如、武装警察部队支出、文教卫生事业支出、扶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等。
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即按照财政支出是否能直接得到等价的补偿进行分类,可以把财政支出分为和。
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要的或者进行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即由和财政投资支出组成。它是政府的市场性活动,对社会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较大,执行资源配置的能力较强。在市场上遵循定价交换的原则,因此购买性支出体现的财政活动对政府能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对与购买性支出发生关系的主体的是硬的。
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用地、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主要由和组成。它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较大,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2)按最终用途分类
从静态的价值构成上财政支出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与。补偿性支出主要是对在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的耗费部分进行弥补的支出,如:挖潜改造资金。积累性支出指最终用于社会和增加的支出,如、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支出、企业控潜发行支出等,这部分支出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保证;消费支出指用于社会福利救济费等,这部分支出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着重大的作用。
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则可分为和消费性支出。
(3)按财政支出与关系可将财政支出分为:
①经济建设费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地质勘探支出、、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支出、商贸部门基金支出等;
②支出,包括科学事业费和支出等;
③,包括公检法支出、武警部队支出等;④其它支出,包括、债务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等。
(4)按收支科目将财政支出分为一般预算支出、、专用基金支出、和。对财政支出的核算按国家预算支出科目分类。
(5)按财政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可以分为和资本性支出:
经常性支出是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障支出。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直接构成了当期公共物品的成本,按照中当期公共物品受益与当期公共物品成本相对应的原则,的弥补方式是。
资本性支出是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的支出,它们的耗费的结果将形成供一年以上的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它的补偿方式有两种:一是税收,二是。
财政支出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财政支出(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二是经济体制的选择;三是政府经济干预政策。
财政支出(2)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
就政局是否稳定而言,一国发生的战争或冲突等事件会导致财政支出规模异常扩大。
就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其影响也是较为明显。如果一国政府的行政机构过于臃肿,必然会导致行政经费的增多,反之,就会节约经费支出。
财政支出(3)社会因素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社会因素众多,且较为复杂。人口数量、文化背景、宗教习俗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
财政支出管理原则
为达到科学运用财政资金,满足国家完成各项职能的需要的目的,财政支出的安排应体现以下原则:
(1)量入为出。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始终存在数量上的矛盾,脱离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盲目扩大财政支出,势必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因此,财政支出的安排应在财政收入允许的范围内,避免出现大幅度的。
(2)统筹兼顾。国家经济建设各部门和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的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数量上的矛盾不仅体现在总额上,还体现在有限的财政资金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财政支出的安排要处理好积累性以出与的关系、生产性支出与的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3)讲求效益。财政支出的效益体现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为保证有限的财政资金最大限度的特点,对有经济效益而不需要财政扶持的单位,要做到无偿拨款和有偿使用相结合,财政资金投入与单位自筹资金相结合,资金安排和日后的相结合。
财政支出支出形式
财政支出的方式和途径,分为无偿拨款和有偿使用两种。无偿拨款指财政资金在上
下级财政之间的无偿调拨以及财政资金从财政部门向付款单位的无偿调拨以及财政资金从财政部门向用款单位的无偿转移,是财政支出的最基本方式。对于国家各行政管理部门所需要的资金和国有非营利事业单位核定的支大于收的差额,通常采用无偿拨款的方式。有偿使用指以借出和财政周转金放款的方式供应财政资金,用于有偿使用的财政周转金除来源于外,主要以列支财政支出的方式设置和增补。
财政支出应用项目
财政支出概述
财政支出国家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主要包括:
(1):指按国家有关规定,属于基本建设范围内的基本建设有偿使用、拨款、支出以及经国家批准对专项和政策性基建投资贷款,在部门的基建投资额中统筹支付的支出。
(2):指内拨给的用于企业挖潜、革新和改造方面的资金。包括各部门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贷款资金,为农业服务的县办“五小”企业技术改造补助,挖潜改造贷款贴息资金。
(3):指国家预算用于地质勘探单位的勘探工作费用,包括地质勘探管理机构及其事业单位经费、地质勘探经费。
(3)地质勘探费用
(4):指用于科技支出的费用,包括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学研究补助费。
(5):指国家财政支援农村集体(户)各项生产的支出。包括对农村举办的小型农田水利和打井、喷灌等的补助费,对农村的补助费,对农村举办的小水电站的补助费,特大抗旱的补助费,农村开荒补助费,扶持乡镇企业资金,支援农村组织资金、农村农技推广和植保补助费,农村草场和畜禽保护补助费,农村造林和林木保护补助费,农村水产补助费,发展粮食生产。
(6)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用:指国家财政用于、农场、农业、畜牧、农机、林业、森工、水利、水产、气象、乡镇企业的技术推广、良种推广(示范)、动植物(畜禽、森林)保护、水质监测、勘探设计、资源调查、干部训练等项费用,园艺特产场补助费,经费,飞播牧草试验补助费,营林机构、气象机构经费,渔政费以及农业管理事业费等。
(7)工业交通商业等部门的事业费:指支付给工交商各部门用于事业发展的人员和公用经费支出,包括勘探设计费、中等专业学校经费、技术学校经费、干部训练费。
(8):指国家预算用于文化、出版、文物、教育、卫生、中医、公费医疗、体育、档案、地震、海洋、通讯、电影电视、计划生育、党政群干部训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协等项事业的人员和公用经费支出以及高技术研究专项经费。主要包括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离退休费、助学金、公务费、、修缮费、、差额补助费。
(9):指国家预算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的经费。包括由民政部门开支的烈士家属和牺牲病残人员家属的一次性、定期,革命伤残人员的抚恤金,各种伤残补助费,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生活补助费,退伍军人安置费,优抚事业单位经费,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维修费,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和特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补助费等。
(10)离退休支出:指实行归口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
(11)社会保障:指用于社会保障的补助支出,包括对的补助、促进就业补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补助、补充全国等。
(11)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12):指国家预算用于国防建设和保卫国家安全的支出,包括、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以及等。
(13):包括,党派团体补助支出,,公安安全支出,司法支出,法院支出,检察院支出和公检法办案费用补助。
(14)政策性补贴支出:指经国家批准,由国家财政拨给用于粮棉油等产品的。主要包括粮、棉、油差价补贴,平抑物价和储备糖补贴,价差补贴,粮食,副食品风险基金,地方煤炭风险基金等。
(15)债务利息支出:指中用于偿还国内外债务利息的支出。
财政支出范围主要是:
一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巩固各级政府政权建设的支出,如行政管理、国防、外交、公安、司法、监察等方面的支出。
二是维护全社会稳定,提高全民族素质,外部社会效应巨大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如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扶贫等方面的支出。
三是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巨大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水利、电力、道路、桥梁、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支出。
四是我国目前经济正处在,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还应有必要的调控,财政也要留有一定的财力,对进行适当的干预
财政支出作用
(一)财政支出对效率的作用
(二)财政支出对公平的作用
(三)财政支出对经济稳定增长的作用
财政支出规模
(一)财政支出规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通过财政渠道安排和使用财政资金的绝对数量及相对比率,即财政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它反映了政府参与分配的状况,体现了政府的职能和政府的活动范围,是研究和确定规模的重要指标。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
①绝对指标的概念:以一国货币单位表示的内政府实际安排和使用的的数额。
②绝对指标的作用:第一,其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第二,对绝对指标从加以对比可以看出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趋势
①相对指标的概念:绝对指标与有关指标的比率。
②相对指标的作用:
相对指标本身可以反映政府公共经济部门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地位;
通过指标的横向对比可以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差异;
通过指标的纵向比较,可以看出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化发展的趋势。
1)动态指标是考察财政支出变化发展趋势的指标
2)动态指标的类型
①财政支出的边际系数=财政支出增加额/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额。
②财政支出的弹性系数=/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财政支出增长及其原因
财政支出不断增长似乎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条规律。
德国19世纪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提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会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随之提高。这被称为“”。
1.: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随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更加突出,市场机制不可能完全有效地配置整个社会资源,需要政府对资源进行再配置,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2.政治因素:政局、行政效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不断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这需要建立司法体系和管理制度,以规范行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活动。
3.社会因素:人口、文化等。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会导致和拥挤现象,这些都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和管制。最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以及福利服务的较大,要求政府在这些方面增加支出。这就是说,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上述服务的需求增加得更快,政府要为此增加支出。
4.国际关系
(以上资料摘自苏州大学《》)
财政支出范围
一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各级政府政权建设的支出,如行政管理、国防、外交、公安、司法、监察等方面的支出。
二是维护全社会稳定,提高全民族素质,外部巨大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如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扶贫等方面的支出。
三是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水利、电力、道路、桥梁、环保、生态等方面的支出。
四是中国目前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还应有必要的调控,财政也要留有一定的财力,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的干预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近20年来出现在西方国家政府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把现代的一些理念融入中,使政府预算能像企业财务计划一样,对政府的行为进行内控,并通过这种内控,保障政府目标的实现,提高政府,促进,提高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能力。
从操作层面上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财政支出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它的根本意义更是以财政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考核政府的职能实现程度,也就是考核政府提供的或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正因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有着这样的功能,因此,如果仅仅从财政的角度来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很难全方位地反映财政支出的实际效益与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以财政部门为主体,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共同配合而形成的管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一项制度。
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再加上支出绩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既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还有更多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而且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长短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长期以来,财政部门一直无法采取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来对财政支出进行衡量。而这一“盲点”,恰恰是减少资源损失浪费、提高效率的关键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就是要把“不可衡量的事”变为可衡量的,确定政府的职能、财政支出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步骤,在给定目标的前提下寻求最有效率的实现目标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
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制定明确、合理的公共支出,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实施考核与评价,并把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形成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西方进行了各种探索,再加上经济理论界的研究,目前,形成了如下几种比较主流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即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该方法适用于成本和收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评价,如公共等,但对于成本和收益都无法用的项目则无能为力,一般情况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支出项目不宜采用此方法。
2、最低成本法,也称,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如项目,该方法只计算项目的有形成本,在效益既定的条件下分析其成本费用的高低,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
3、,即在多种经济效益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权数计算出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该方法目前被中国多个部门采用,评价的准确度较高、较全面,但在指标选择、标准值确定及权数计算等方面较复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
4、,将影响投入(财政支出)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罗列出来进行分析,计算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5、生产函数法,通过生产函数的确定,明确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借以说明投入产出水平即经济效益水平的一种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Y=f(A,K,L…),其中Y为产出量,A、K、L等表示技术、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生产函数法不仅可以准确评价综合经济效益,而且对评价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作用,但函数关系的确定较为复杂。
6、,采用模糊数学建立模型,对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将模糊的、难以进行比较、判断的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模糊关系进行多层次综合评价计算,从而明确个单位综合经济效益的优劣。
7、,主要用于财政项目资金管理。首先评价各方案有无经济、社会效益,然后,对各方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事前估算,并根据估算结果进行方案选择。
8、历史动态比较法,将某一类支出或项目的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历史上的变化及效益波动情况,既可以看出其发展趋势,也可以了解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进而分析其效益差异的成因及改进方向。
9、目标平价法,将当期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水平与其预先目标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此方法可用于对部门和单位的评价,也可用于周期性较长项目的评价,还可用于规模及结构效益方面的评价。
10、公众评判法,对于无法直接用指标计量其效益的支出项目,可以选择有关专家进行评估并对进行问卷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适合于对公共管理部门和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共设施进行评价,具有民主性、公开性的特点,但应用范围有限且有一定模糊性。
三、中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经过系统分析,本文拟从如下几个方法来建立中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一)明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
基于中国的现实条件以及改革发展目标的需要,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并推进部门预算制度的完善,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应从两方面进行:
1、一般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即评价部门预算的总体绩效
从中国现阶段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来看,对政府各机构的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范围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务信息管理;
——资源配置绩效管理;
——公务员业绩管理;
——财务质量管理。
2、预算的绩效评价,即对各个具体项目的支出绩效进行评价
根据中国政府项目的特点,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
——逻辑标准;
——管理标准;
——成果标准。
通过对上述三大标准的评价,来衡量项目支出的目的设计合理性、项目管理以及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等,从而确定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二)确定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及标准
参考国外经验,在确定财政支出绩效指标及标准时,我们认为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办法,在指标设计上,按照“投入——过程——产出——成果”这一逻辑程度进行指标设计。
具体设计应根据目标的不同而不同,并遵循如下原则:
1、。是指衡量指标与政府部门的目标及有直接的联系,不能因为容易收集就使用,例如投入或产出的衡量相对容易,但与项目成果目标的相关性存在问题,单纯的投入指标或产出指标就不能很好地反映项目的实际影响;
2、经济性原则。是指指标的选取要考虑现实条件及可操作性,数据的获得应符合成本,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收集信息;
3、。是指在具有相似目的的项目之间有共同的指标,不同项目之间的衡量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4、。是指根据指标在整个体系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筛选,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指标。
绩效衡量一般都要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指标,可以避免单纯追求成果而忽视效率或单纯追求效率而不顾成果的现象。
但由于财政支出是以社会效益为主的,而社会效益的量化,一直是财政核算中长期解决不了的技术性难题,如:在计算各项指标与绩效目标的具体相关系数,判断某项投入或产出对最终成果的贡献率等,目前中国都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加之制度基础的不完善,可能导致指标的滥用,带来与指标设计初衷相反的效果。所以在进行评价时,还需要尽量克服这一难题。
(三)确定评价主体
本文认为,为了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主体应由三部分组成:
1、负责绩效评价的政府机关
中国财政部是负责政府公共支出的综合部门,主要职责应该是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和发布相关政策、实施指南和技术规范等,组织评价,综合利用评价信息改进预算管理、提高决策能力。
2、具有专业判断能力的专家组
由来自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主要负责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协同政府部门确定指标、标准,对各部门的支出绩效进行分析。
3、社会公众
社会公众则是对政府机构的服务质量、服务效果进行评价,财政支出的分配和使用是否有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反映社会公众的需要,支出绩效的评价过程中应该通过调查获得公众的满意度信息,检查支出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公众需要。
(四)配套的改革措施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整个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由它“单兵作战”,独自推开,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什么时候出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出台时与哪些财政配套政策相协调,财政改革与规范化呈怎样的关系,在该方案出台前,需要对财政专业人员进行怎样的培养,等等,都是在建设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中所必须考虑的。
四、结束语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评价体系的推开还需要各部门的配合,评价内容中各部门的绩效目标、绩效指标的合理与否尤为重要,绩效评价的最终也是通过各项绩效指标的评价来评价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确定与各部门及各项目相适应的预算。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侧重于提供一个基本思路,并引以为玉。
财政支出各地支出
去年开封市财政支出171.6亿元
2012年,全市财政系统干部职工奋力拼搏,务实苦干,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市财政支出171.6亿元,比2011年增支26.6亿元,其中 全市各级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资金达到114亿元,为助推开封快速崛起提供了坚强的资金保障。1月4日,在市财政局上报的《财政专报》(2013年第1 期)上,市长吉炳伟作出了批示:成绩来之不易,可喜可贺,对财政系统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表示感谢。
近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做大财政收入蛋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稳步实施财政“两基”建设,全面启用新的非税收入征缴系统,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出规模连创新高[3]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特点
政府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与微观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支出效益分析的差别主要体现在:
(一)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不同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计算所费与所得的范围较宽。
(二)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中不能单纯地以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而必须确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的效益标准。
(三)择优的标准不同
财政分配所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最大效益。[2]
岳松.财政与税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职教网[引用日期]
.天和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硕博论文网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 >
> 行政管理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10篇
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本文通过对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和国内外的实践的梳理、对照,反思在石家庄裕华区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所在,通过提出完善购买过程的对策。
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笔者认为行政管理主要涵盖了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建设等多个方面,是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记录与总结。今天无忧网为大家推荐一篇行政管理范文,供大家参考。
行政管理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一:西藏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聚政策研究
第一章 & & 绪论
现代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科学合理的政府的干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业集聚政策也不例外。近年来西藏的产业集聚政策对于促进以拉萨经开区为代表的西藏园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产业集聚以及相关政策是西藏产业发展中需要加以研究的重要问题。
1.1 选题背景
1.1.1 产业集聚在西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产业集聚(industrail cluster,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空间(区域)的集中分布,它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经典概念。企业之所以倾向于集中分布于一定区域,是因为可以分享和创造集聚效益,从而降低企业成本,同时有利于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分工的深化,从而带动该区域的发展。
西藏的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需要产业集聚的支撑,特别是在自然条件较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发育较好的区域,在市场机制的主要作用下,通过政府政策推动,促进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十分重要。
目前,西藏各地市都已设立或正在建设产业园区,其中拉萨市的产业园区起步最早,发展态势也最好。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主要分布在包括拉萨经开区、达孜工业园、曲水雅江工业园、堆龙德庆工业园的&一区三园&区域。&一区三园&总规划面积 28.88 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特色矿产业、绿色食(饮)品业、新型建材业、藏医药业和民族手工业五大行业。
&一区&即拉萨经开区,它是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唯一的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主要产业为高原特色生物和绿色食(饮)品、藏药研发与生产、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三园&均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其中,达孜工业园重点为高原特色产业生态工业园和科技孵化园;曲水雅江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可再生资源利用、藏药行业;堆龙德庆工业园区定位于藏中地区物流发展中心,优先发展物流仓储、流通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
在西藏其他地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也方兴未艾。目前各地市均有一个已运行的产业园,全区还有三个在建园区,此外还有与青海省合作建设的、位于青海格尔木的藏青工业园。在已运行的产业园中,山南建材工业园区主要发展新型建材业、新能源产业,日喀则市仁布县佳木斯工业园区主要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那曲物流中心工业加工区主要发展畜产品深加工、矿泉水和商贸物流业,林芝生物科技产业园主要发展高原生物制药业、林下产品加工等产业,藏青工业园区则以西藏优势矿产品冶炼及精深加工为主。在三个在建的工业园中,日喀则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高原生物与绿色食(饮)品制造、建材业,山南地区扎囊县民族手工业园重点发展民族特色纺织业,白朗农副产品加工区则重点进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这些园区已经或正在成为各地市工业化的主要载体。从全区来看,西起日喀则、经&一江两河&流域到西藏中部的地带,逐步集中了农业旅游业和部分工业;西部的噶尔、东部的昌都以及亚东、聂拉木、扎达、日土等边境县,形成了初步显现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的产业带。各地市为促进园区发展都制定了鼓励产业集聚的政策,并收到了一定效果。
........................
1.2 选题意义
各类园区是西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企业在园区的集聚状况是当地经济发展成熟度、竞争力的直接反映。本论文立足西藏实际,以拉萨经开区为实例,力求对产业集聚及政策效应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应用&政策之窗&理论提出新的政策建议,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丰富对拉萨经开区研究的成果。拉萨市位于西藏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最好的&一江两河&区域,是西藏自治区和藏中南经济区的核心,具有先天的&吸纳效应&。 位于拉萨市的拉萨经开区是西藏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创新示范基地,其建设规模、产值、就业等方面均位于西藏各园区之首。无论从西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角度或西藏园区层面,拉萨经开区均具有典型性。
拉萨经开区位于拉萨市中心以西 10 公里的堆龙德庆县内,距拉萨铁路客运站和贡嘎机场分别为 2 公里和 45 公里。拉萨经开区交通便利,青藏铁路从区内穿过,拉萨经开区 B 区毗邻火车货运站。109 国道(青藏公路)、318 国道、拉贡公路也从园区穿过,交通四通八达,货运十分便利。拉萨经开区地层稳定,地势平整,适合建筑厂房等工程。
拉萨经开区A区首期开发建设,B区正在开发。目前A区已基本实现包括供电、燃气供应、给排水、市政道路、平整土地地貌、有线电视、电信和互联网在内的&八通一平&,建成了近 4 千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园区规划绿化率在 40%以上。拉萨经开区建立了法律、物流、人才、金融、贸易、科技等专职中介服务和 &一条龙&服务中心,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拉萨经开区在拉萨市和西藏经济发展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2014 年,拉萨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为 54.27 亿元,同比增长 15.4%,占拉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6%。与西藏经济特征基本一致,拉萨经开区以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为主。2014 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 36.81 亿元,增长速度 30.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15.16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39.10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1.6%和 8.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6.86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为6.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7.5%和4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2015 年上半年,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税务局累计组织各项收入 316787 万元,同期增收 85796 万元,增长 37%。其中:税收收入实现 311905 万元,其他收入完成 4882 万元,实现&双过半&目标,超序时进度310 个百分点,发展势头良好。
本文的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
第二章 & & 产业集聚政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对产业集聚及其政策进行了较为深入多样的研究。学者们由于学科背景不同、观察视角不一、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各异,因而形成的观点各有千秋,涉及到产业集聚政策的概念界定、产业集聚政策的作用、产业集聚政策中政府的作用及产业集聚政策的制定方法等方面。
2.1 产业集聚政策的定义
产业集聚现象由马歇尔于 19 世纪末最早开始关注。1909 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也注意到了集聚因素对企业选址的影响。此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 1912 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曾详细列举了集聚效益的表现。从一般意义上说,产业集聚是指企业(既包括同行业的企业,也包括不同行业但相互关联的企业)在某个区域集中的现象。企业集聚是由于受到集聚效益的吸引,而企业的集聚又能产生新的集聚效益,于是这种集聚过程的积累就表现为由若干企业的集中发展到产业基地或产业园。因此,产业集聚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空间的集中。在通常的概念上,是同义概念,均表示企业在某一区域的集中分布。
在传统的集聚理论中,同类产业的集聚被称为专业化集聚,而不同类产业的集聚被称为城市化集聚或地方化集聚。在新的产业集聚理论中,产业集聚效益还体现在有利于知识溢出、相互学习、信息共享等等,能够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在近二三十年来,产业集聚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持续的关注。
能够吸引产业集聚的区域通常是拥有区位优势、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的区域,或政府重点进行招商引资、鼓励产业集中的区域,因而其本身即具有&吸纳效应&,而产业集聚形成后则会进一步产生具有外部规模经济性质的集聚效益。产业链上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分布,有利于降低寻找供应商和产品客户的搜寻成本和交易费用,可以稳定、有效率的共享供应商服务、配套产品服务及政府的公共物品服务,企业间的协作分工、产业链细化也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还有利于形成&人才磁场&,吸引周边地区劳动力,共享劳动力市场。企业集中分布也会形成知识溢出,共享知识和信息、促进互动学习。此外,集中分布也对企业造成创新的压力,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改进产品、提高服务,不断追赶技术变革浪潮,持续升级。
关于产业集聚政策的概念,按照我国学者的认识,政策范畴应包括政策制定主体、客体和内容。因此,将产业集聚政策定义为:产业集聚政策是指由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制定的,以&促进某一地区相关产业融合重组,提高产业聚集度,发挥产业优势&为目的的一系列制度、规范、政策的总称。对于这一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视角的界定。较具综合性的是 Edward.Feser(2002)界定,Edward 将产业集聚政策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政策相比较,提出了一个表征产业集聚政策概念的理论框架,即集聚发展的政策选择、有目的的影响和正确评估的监控途径。显然,Edward 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政策内容的分析上,该理论框架在下文第三章拉萨经开区产业集聚政策梳理时,产业集聚政策的内容划分上有所体现。本文第三章将我国各地产业集聚政策的内容大致分为四类:(1)提出产业集聚发展的要求和目标;(2)确立发展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内容,包括制定综合性产业集群政策和出台专项指导意见或措施解决集群发展的突出问题;(3)产业集聚发展的鼓励支持措施;(4)建立产业集聚发展的领导协调机构。
.........................
2.2 产业集聚政策中政府的作用
产业集聚主要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的自发过程,因此政府在产业集聚和产业集聚政策中的作用,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细化领域,为推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弥补市场作用的缺陷。Boekholt And Thuriaux(1998)认为,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因地因时因势不同,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下而上型的政策取向,立足于市场的主导功能;另一种是自上而下型的政策取向,设置国家优先原则,以远景规划为导向。他认为,政府在集聚政策中的作用与政策取向的类型有关。自下而上的政策,以产业聚集区的自然&吸纳效应&为主导,政策只做&市场失灵&情况下的&补手,而自上而下的政策取向,则需要政府依据区域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等,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长期培育、制定愿景规划。
Doering And Terkla(1995) 在研究产业集聚政策的作用时提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政策常常只注意特定企业和产业的需求,而集聚政策则把企业及产业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
Th.J.A.Roelandt、V.A.Gilsing、J.van.Sinderen 则将产业集聚政策概括为:政治、经济环境、结构性条件,完善市场、知识及信息交流、信息失真问题、解决改革系统的制度不协调及组织失效问题、改善政府失效和阻碍产业集聚化改革进程的政府规划。
李小建、李二玲(2002)通过产业集聚产生机制的对比研究,提出了政府在及集聚政策中的作用。区域竞争力的培养、经济增长极的打造、产业区及中小企业的扶持、区域的创新、产业集群内学习、知识外溢效应等,都是政府的重点干预部分。
王缉慈(2001)《创新的空间:企业集聚与区域发展》一书通过理论综述和案例分析,对关系到区域和国家竞争优势的政策变化问题作了论述,提出了&发展企业集聚,营造区域创新环境,走多样化的、具有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的政策建议。
此外,在各地科技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产业集聚政策,如广东省科技厅的&专业镇&创新计划、浙江省的特色工业园区计划等。但从总体上看,对产业集聚政策的研究和实践尚不十分系统。
.....................
第三章 & &西藏现有相关产业集聚政策 .................... 12
3.1 西藏自治区层面相关政策和规划导向 ................ 12
3.1.1 通过经济区划引导产业集聚 ................ 12
第四章 & &拉萨经开区产业集聚政策实效 ................. 25
4.1 西藏促进产业集聚政策体系的实效 ............... 25
4.2 拉萨经开区的集聚现状及效应 ............. 27
第五章 & &&政策之窗&理论与集聚政策问题的解决 ............. 36
5.1&政策之窗&理论 ................ 36
5.2 集聚政策修订的&三条源流& .............. 37
第五章 & &&政策之窗&理论与集聚政策问题的解决
5.1&政策之窗&理论
&政策之窗&理论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政策过程分析理论,是由在约翰&金登在1984 年首先提出的。这个理论的名称首先出现在《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这一著作中。他认为公共问题引起政策决策者注意并进入政策议程的机会和条件成为&政策之窗&, &由此称之为&政策之窗&理论。该理论的基础是科恩、马奇和奥尔森等三人提出的有关组织行为选择的&垃圾桶&模型。
&政策之窗&理论是阶段式政策模式思维下,用&垃圾桶&模型中的多源流框架来分析问题的,政策建议的倡导者提出其最佳解决办法的机会,或者是它们促使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该理论认为,议程的建立和备选方案的产生中存在着三条源流和一个&政策之窗&。在&政策之窗&理论中,三种源流都有各自的意义:
1.问题源流是指注意到需决策者行动来处理的问题,怎样引起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官员如何了解具体的实际情况,这些实际问题怎样被定义的;
2.对策源流通常与问题源流并行,利益不同的相关人在决议形成前,聚拢在不同的政策建议组成的未完全形态的政策构想周围,提出许多主张意见,形成政策共同体不断对政策建议进行改进,并与公众或反对者进行交流沟通,使其容易让人接受,当议案在符合一定程度技术可行性及价值可行性的标准时,就会在竞争法则中被决策者采纳和保留;
3.政治源流指对问题解决产生政治影响的政治过程,政治源流独立于问题源流和对策源流,主要大概由公众的情绪、政治集团之间竞争、政党意识形态和政府变更因素等构成。
........................
第六章 & &结语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截止 2014 年 2 月底,拉萨经开区累计注册企业 1518 家,累计注册资金 326.12亿元。入驻企业中包括若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企业,如西藏天地绿色饮品发展有限公司、西藏哇哈哈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西藏奇圣土特产有限公司、西藏甘露藏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对于提高西藏产业发展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拉萨经开区基本上形成了藏医药业、高原生物、绿色食(饮)品加工、光电产业及总部经济等特色资源型产业群。拉萨经开区内各产业集群是有效率的集群,集群内已有初步的互动学习知识外溢。拉萨经开区企业集聚带动了区域的整体发展,加之周边火车站、柳梧新区的开发建设,开发区与拉萨城市发展的融合度日益提高,也从此改善了拉萨市的城市格局,提升了城市经济价值。拉萨经开区企业除增加本地政府财政收入外,还大多从事慈善教育事业、吸收本地就业人口和为西藏本地市场提供大量产品和服务,提高了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拉萨经开区的产业集聚效果离不开产业集聚政策的推动。首先,西藏自治区的空间布局规划,逐步将产业集中到环境承载力强、经济发展条件好的拉萨等地区。其次,&十二五&期间的制定的专项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工业、特色优势产业、藏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导向,拉萨经开区得产业集群与其一致,可以说正是在这导向下发展起来的。再次,拉萨市政府的配套集聚政策的实施,&一区三园&领导小组在统一领导园区发展,构建了良好的人才环境、招商引资环境。拉萨经开区集聚程度逐渐提高,已逐渐成为具有较高密度的城市新区。
不难看出,拉萨经开区集聚政策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政策实施中也存在问题。拉萨经开区企业存在集群内产业关联度低,粘性不足的问题。调研企业产业链上游的核心供应商和研发创新方面均依赖内地。研发体系和研发投入主要在内地。吸纳的大量就业人口,但集中在基层岗位。更值得关注的是,拉萨经开区企业寻求政策租现象严重,总占比达到 51.8%。这些政策的&消费者&,浪费了用于发展产业集聚的低息贷款。拉萨经开区存在低价土地政策寻租,大面积土地闲置浪费,土地使用功能被改变。这两项问题制约了拉萨经开区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应引起关注。
最后,对拉萨经开区集聚政策优化提几点建议。针对产业关联度的问题,要引入市场配置机制,招商之时即考虑产业链要素,引进&能落地、扎下根&的企业。对于企业寻&政策租&现象,我们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广泛引入企业。有实力有竞争力才有选择优质企业的权力,才能提高入驻园区企业的质量。同时,构建筛选、评价体系,完善退出机制,优胜略汰的竞争机制,将&问题企业&逐步淘汰出局。
参考文献(略)
行政管理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二: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亦会作用于经济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经典论述。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经济进一步发展才可持续。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是一个长期、连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过程。如今,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体量已具规模,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相同的百分比相比以前要更加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包含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并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上反复提出行政体制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政策选择。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执行相关党的方针、政策,以坚定的决心采取多项综合措施,推动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的职能,争取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制度环境,力争经济发展保持较高速度,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更加惠民。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区位条件特殊,幅员广阔,人口较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区内民族成分复杂,以藏族为主,汉族、门巴、珞巴、夏尔巴人、僜人等散居或聚居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景色优美,生态环境易受破坏,宗教文化建筑及相关遗址遍布全区,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先天优势。但是,另一方面,这里交通、信息等相对比较闭塞,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与内地很多省市还有很大差距。行政体制改革作为中央力推的重大决策,旨在扫除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体制性障碍,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自治区内,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情况下,大力支持发展非公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区内市场,形成西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旅游产业,作为西藏自治区政府重点培育的六大支柱性产业之一,贡献了西藏生产总值的 27.3%。旅游产业是西藏最具内生发展动力的兼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朝阳产业,旅游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关乎西藏的繁荣与稳定。
......................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一)相关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学术界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是政府职能在改革开放前后不同时期的调整。学术界对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的政府职能状况进行比较和反思,分析不同历史阶段政府职能的特点、形成背景、积极作用及政府职能存在的弊端。其中,吴敬琏(2004)将中国改革历史分为行政性分权、增量改革和整体推进阶段,对之进行关联性分析,指出改革之前政府职能对于现阶段政府职能转变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金太军(2002)、张曼丽(2004)和刘华(2011)等人分析全能型政府职能模式形成原因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认为全能型政府虽然在特定历史阶段具有积极意义,不过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制约和阻碍,这种政府职能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是对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因素,施雪华(2005)认为,&政策、体制和市场是驱动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力量,三者在不同的行政环境下,其强弱力量对比形成了不同的政府职能模式。&①陈国权(2008)以社会发展的视角定位政府职能,认为&政府主导社会发展,社会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相互影响,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对推动社会转型起着关键作用。&②李梅娟(2010)认为,&经济发展、公民意识提升、社会稳定以及全球化等因素要求政府转变自身职能。&③罗峰(2011)认为,&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结构来源于国内外环境中相关主体带来的压力,其中,政治支持、市场质量、社会组织和国际规则等因素综合作用,促使政府调整职能。&④郑小强(2013)从系统动力学对政府职能转变动力机制进行研究,该研究指出,&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系统包括推动力系统、牵引力系统、自我更新系统和支撑力系统。政府职能转变在特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下进行,规律分为外因和内因两种,来自环境的外部力量和政府及体制的内部力量共同作用于政府职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构成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支持力系统,决定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第三,新世纪以来,政府职能转变研究重点集中在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和有限政府转变。李文良(2003)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突出问题是政府改革滞后,因此,我们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主要落实在社会管理和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上。曹闻民(2008)通过对政府角色变迁的视角考察政府职能转变规律,认为政府职能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角色适应社会需要实现均衡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2)研究提出,伴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体现在履职方式创新上,政府实现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以微观干预管理方式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由封闭型管理模式向开放型和提倡公民参与的履职模式转变,从单纯行政性的管理方式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为主向服务、合作与管理相结合。政府管理改革重点从直接管理经济向间接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和任务进一步明确。
.......................
第二章 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2.1 &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
旅游产业发展由来已久,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旅游产业发展政府的职能界定比较权威的是世界旅游组织的有关界定:&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履行、发挥,立法、投资、规划和协调等四方面的职能。而且,世界旅游组织曾就国家发展旅游产业的组织职能达成一致,认为国家旅游组织职能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旅游产业发展的初期&&开拓者;旅游产业逐步兴起和蓬勃发展时期&&规范者;旅游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时期&&协调者。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现阶段,政府所承担的主要是市场规范者的职能。&
以上是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相关界定,但是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一直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差别。秉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下面叙述在我国国内对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权威界定。中国人民共和国旅游局,作为主管旅游工作的国务院直属机构,是最高旅游管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官方网站对旅游局的职能做了概述:
&(一)统筹协调旅游产业发展,制定发展政策、规划和标准,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和规章并监督实施,指导地方旅游工作。
(二)制定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市场开发战略并组织实施,组织国家旅游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和重大推广活动。指导我国驻外旅游办事机构的工作。
(三)组织旅游资源的普查、规划、开发和相关保护工作。指导重点旅游区域、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的规划开发,引导休闲度假。监测旅游经济运行,负责旅游统计及行业信息发布。协调和指导假日旅游和红色旅游工作。
(四)承担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责任。规范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组织拟订旅游区、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等方面的标准并组织实施。负责旅游安全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指导应急救援工作。指导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指导行业组织的业务工作。
(五)推动旅游国际交流与合作,承担与国际旅游组织合作的相关事务。制定出国旅游和边境旅游政策并组织实施。依法审批外国在我国境内设立的旅游机构,审查外商投资旅行社市场准入资格,依法审批经营国际旅游产业务的旅行社,审批出国(境)旅游、边境旅游。承担特种旅游的相关工作。
.......................
2.2 &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的转变
通过梳理对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做表分析如下:
查阅相关文献之后,我比较认同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的五阶段理论。把李磊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四阶段理论与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的五阶段理论进行融合,得到上表,我希望通过上表来阐释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转变。虽然时间节点的划分上多少与李磊有关旅游产业发展四阶段理论有所不同,但是融合后,更能够把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阶段与相应的政府职能对应起来,而且我相信,这种阶段论与对应的政府职能论是对客观发展规律的真实反映。
2.2.1 孕育阶段&&构架旅游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旅游管理体制一片空白。为了适应外事接待的任务,中国旅游管理体制从零起步,先后成立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国家所有的旅行社等部门机构。接下来又顺应当时的大环境,将本来以需求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体制构架转向以政治挂帅的供给主导的旅游管理体制。
2.2.2 起飞阶段&&创建旅游管理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旅游产业作为主要的创汇产业得到重视,限制旅游产业发展的条条框框得以剥落。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最初的旅游管理体制。
.........................
第三章 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况.............17
3.1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17
3.1.1 区位优势及资源条件.............17
第四章 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分析........................29
4.1 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定位及表现.............................29
4.2 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30
第五章 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及未来展望........................33
5.1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则与路径..............33
第五章 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及未来展望
5.1 &西藏旅游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则与路径
西藏应对旅游业发展新时期所面临的问题应该采用更加开放的市场政策和更加便利的进入政策。
首先是应该简化进藏审批手续。如要简化华侨和外国人的&进藏旅游批准函&的相关办理手续,缩短办理时间;推进入境散客管理体制改革,逐渐开放境外游客的西藏个人游相关业务,逐步推进包括樟木、珠峰、墨脱等边境地区的开放,减少边境证的办理时间。
其次是实行更加便利的进入政策。从西藏的可进入性入手,围绕如何到达目的地,如何在目的地移动等问题努力解决进入西藏的大交通、区域内交通和景区内部的交通不便的限制问题,努力打通、拓宽进藏渠道。
再就是制定更加完善的目的地建设相关政策。具体是要在加强景区建设的同时,加大旅游软环境建设,加强公共交通、公共厕所、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场所的建设;重视本地旅游人才的培养,努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这将是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
最后是加快推进西藏旅游的政策创新。把创新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驱动力,利用互联网+整合旅游产业资源,优化旅游产业发展。国家公园、文化与旅游融合可作为西藏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
第六章 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亦会作用于经济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经典论述。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经济进一步发展才可持续。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是一个长期、连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过程。如今,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体量已具规模,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相同的百分比相比以前要更加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包含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并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上反复提出行政体制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政策选择。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执行相关党的方针、政策,以坚定的决心采取多项综合措施,推动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的职能,争取为新时期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的制度环境,力争经济发展保持较高速度,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更加惠民。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区位条件特殊,幅员广阔,人口较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区内民族成分复杂,以藏族为主,汉族、门巴、珞巴、夏尔巴人、僜人等散居或聚居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景色优美,生态环境易受破坏,宗教文化建筑及相关遗址遍布全区,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先天优势。但是,另一方面,这里交通、信息等相对比较闭塞,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与内地很多省市还有很大差距。行政体制改革作为中央力推的重大决策,旨在扫除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体制性障碍,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自治区内,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中央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情况下,大力支持发展非公企业发展,做大做强区内市场,形成西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政府和市场在西藏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很长一段时期,政府一直在培养扶持西藏旅游产业的发展,现在,无论了进出藏交通情况还是区内交通情况都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中央大力提倡发展集低碳、绿色、环保等多方面优势的旅游产业的大的背景下,西藏利用自身区位、自然、地理、人文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不二选择。经过这么多年政府引导,旅游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但尚不规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优势,所以,政府应该进一步扶持西藏旅游产业市场的发展,从政策上进行正确引导,进一步加强旅游法规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充当市场正常发展的守护者、监督者的角色,抓大放小给市场以健康发展的活力,真正把西藏打造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全世界游客的天堂。
参考文献(略)
行政管理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三: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以石家庄市裕华区为例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理论研究表明,政府向非政府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是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提高服务供给水平的一种有效选择。中国各地顺应西方国家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市场化的时代潮流,相继在试验城市推行。社会组织承接一部分政府职能,并分担大量的具体事务,政府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监督等方面。这样,政府一方面可以从全局上控制公共服务的供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务效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觉悟的提升,人们对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要求愈加精细化和多样化,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和现实中政府低效率、高成本地提供公共服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这一举措能有效地缓解这种矛盾,有利于政府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服务型政府转变。
国外学者在居家养老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是从公共服务的涵盖范围、购买的种类等方面着手,而国内学者大多是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或者是居家养老服务这两方面任选其一进行单一的研究,将两者的发展路径有机结合的研究甚少。由于中国社会是个人情社会,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伦理观念较强,以家庭作为养老环境的社区居家养老更能使老年人的心情愉悦,并且通过引入专业机构针对多种多样的需求提供因人而异的服务,弥补了家庭养老服务能力的缺失。
1.1.2 &实践背景
目前,我国人口高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现状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2004 年,80 岁以上老年人数占 65 岁以上老年人数的 15. &77%,且年增长速度为 5. 4%①。20 世纪 80 年代的&独生子女&政策强制降低了出生率,老龄化问题使&人口红利&消失殆尽,导致了&未富先老&的局面②。
以养老机构和床位数为例,目前,中国共有老年人养老福利机构 3.8 万个,养老床位 120.5 万张④,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 50-70 张,而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的国情,我国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仅有 8.6 张,差距显而易见。在《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中提到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为 49.7%,有居家养老的意愿的老年人占 85%以上,而在养老机构养老意愿的老年人才占 6%-8%。正应了全国老龄委的预言,人口老龄化的银发浪潮社会现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桎梏,中国政府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面临如此庞大的养老压力,如何妥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是政府面临的又一大严峻挑战。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把政府购买的范围缩小到社会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这一层面上来。国内研究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学者本就不多,而探索因地制宜的购买流程、购买方式、质量评估等方面就更是寥寥无几。本文通过对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和国内外的实践的梳理、对照,反思在石家庄裕华区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所在,通过提出完善购买过程的对策,勾勒出它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力求在理论工具上做出有所裨益的补充。
1.2.2 &现实意义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导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议题。老年人口数量的剧增导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各国政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政府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以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促进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并为其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第一,政府作为服务购买方致力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高效化程度,通过与社会组织的职责分担也能够分担社会养老压力;第二,通过对服务提供方社会组织的政策、资金扶持能促使原本零散、业余的小组织走向整合、合并的道路,给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第三,社会组织的整合重组、发展壮大,可以为大量的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平台,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第四,也是最根本的,作为服务接受方的老年人能够获得专业、优质的服务,是最终的受益人群。本文的切入点是石家庄裕华区的案例,现实意义在于从政府、社会组织、监督方和老年人这四个角度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对策。
.......................
2 &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界定
本章节界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这三个概念,并指出各个概念在本文中的具体所指。
2.1.1 &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义学者们各持己见。王丽好指出,&居家养老是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削弱,机构养老又弊端频出之后所提出来的&第三种选择&,而居家养老模式是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于一体的一种模式&①。杨宗传提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自己家享受由中标的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鞠秋锦和邓卫华形象地称其为&没有院墙的养老院&,即老年人在家中享受的社会化养老模式。
本文中的居家养老的核心是家庭养老,主要内容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等,并引入专业服务机构的体系。
2.1.2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目标而有意识形成的稳定的群体,包括企业、学校、医院、社会团体和一些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本文所指的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有:第一,有明确和详细的组织目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组织目标而共同从事某种活动;第二,组织成员是相对固定的,且组织成员很明确自己属于某一组织,组织对于成员的资格的取得一般要进行考核与审查;第三,组织结构制度化,职位层级明显,分工明确,这有利于实现特定的目标并提高活动效率;第四,行动规范大多以章程的形式出现,较为普遍化,作为成员进行活动的依据规范成员的行为,并且有明确的奖惩制度;第五,开放的系统。一个社会组织要想长久的存在并运行下去,绝不能故步自封。
2.1.3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以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依托社区和社会组织实施的养老服务项目,主要任务是使各个政策脚踏实地的落在实处,政府也要在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这两方面有所建树,其类别与形式具体如下:
........................
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管理者应该建立一些专门的公共机构主要承担为公民服务的职责,在政策执行时也要向公民放权,他们要具有完善的整合力和回应力。
登哈特夫妇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七大原则:(1)服务而非掌舵。要帮助公民表达和努力保障他们的共同利益,是服务,并不是对社会发展的掌舵;(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政府的作用将体现在让人们共商社会发展方向,建立社会远景目标,实现公共利益;(3)需要思考具有战略性,行动具有民主性。培养公民领袖,带领广大公民参与到执行中来,激发公民自豪感和责任感;(4)树立为民服务的理念,而不是顾客;(5)责任是各方面的。我们应该关注市场、标准和公民利益;(6)多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7)重视公民权利和公共事务。
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建立新型服务型政府开拓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政府转变服务理念,坚持服务而非掌舵、维护广大公民的共同利益,重视责任,以人为本。
......................
3 石家庄市裕华区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 13
3.1 &石家庄市裕华区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 13
3.1.1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 ............... 14
4 &石家庄市裕华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 18
4.1 &服务方式简单划一,缺乏创新 ........... 18
4.2 &购买程序不够规范,容易滋生腐败 ................ 18
5 &完善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 22
5.1 &服务购买方:政府 ................. 22
5.1.1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建立明确的制度化的购买程序 .................. 22
4 & 石家庄市裕华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服务的购买者政府相关负责人、服务提供者社会组织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服务的消费者老年人进行深入的三方访谈,并借鉴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上海、宁波市海曙区等国内先行试点的地区的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益经验,分析出石家庄裕华区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
4.1 &服务方式简单划一,缺乏创新
与国内宁波市海曙区的&义工银行&服务模式和上海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券&模式相比,石家庄裕华区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还比较单一。&义工银行&,就是招募经过培训的较为专业的义工,在《居家养老义工服务卡》上记录每天的服务内容、时间、体会,每三个月评定一次服务质量,统一记录存入档案。&义工银行&储备了很多养老资源,多年后,当义工本人需要享受服务时,再无偿为其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相当于支取服务。上海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券&模式是以&服务券&的形式将补贴发放给老年人,兑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不能以现金或者实物的形式发放,也不得用于抵扣老年人自请保姆的薪酬费用、助餐服务的伙食费以及养老机构的伙食费、床位费、管理费等其他费用。
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向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时,简单划一、缺乏创新的服务方式容易产生一些常见问题,例如:社会组织工作人员长期提供单一的服务内容,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导致与受服务老人的口角,影响服务质量;老年人接受特定的服务内容,但老年人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有很多切身需要的服务无从提供等等。
石家庄市裕华区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的规范化水平不高,访谈 1 中提到的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如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没有成文的政务公开的规则、对购买服务的程序没有做到及时公开、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公开招标不够透明、容易存在暗箱操作、寻租的现象,滋生腐败,都严重影响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的招投标积极性,阻碍政府购买更好的居家养老服务给公众,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具备公开透明的购买程序才能保障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落到实处,积极健康的发展。
.........................
5 & 完善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对采购流程、资金使用标准等方面的规定不够规范。以下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如下对策。
5.1 &服务购买方:政府
新时代背景下,政府要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真正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具体做法如下:
5.1.1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建立明确的制度化的购买程序
英国颁布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如《慈善使用条例》和《伊丽莎白济贫法》,表明政府要构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社会的决心。日本政府健全和完善了国家层面的为老服务法律法规,推动了养老事业的发展,促成了养老服务的法制化,具体内容如下表:
在我国,要完善《政府采购法》中的相关法律条款,明确规定物品以外的(如服务)商品采购流程、评估标准等细节,丰富购买的具体内容,其他法律法规做补充。各地政府应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实施细节、规则,特别是内容、评估标准、评估依据和意见反馈渠道等。
首先,明确规定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体为使用政府财政资金承担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群体组织;其次,及时修订购买目录。为了保证购买的透明性,政府应按照上一年的采购情况根据实际需求修订购买目录并做出规范化的财政预算,及时向社会公开;最后,严格规范购买流程。在西方,政府先向社会公布政府购买服务的预算、价格和数量等指标,然后社会组织通过竞标取得政府拨款,再按照合同执行。但在我国,购买方提交服务需求计划,向政府报批,然后公开需求的标准、预算和服务要求等,通过公开招标来选择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进行购买。
参考文献(略)
行政管理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四:河北省制造业农民工人力资本现状及提升对策分析&&基于石家庄的调查研究
1.1 &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我国,农民工已经遍布城市里的大街小巷,无论工厂的操作工,楼房的建筑工,还是街上的服务员都有农民工在其中。现如今,农民工早已经是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大主体。河北省制造企业个数有 93568 个,河北省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有230633 人,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制造业中占有的比重很大。与农业、运输业和服务行业相比较而言,在制造行业工作的农民工在我国农民工队伍中属于年轻群体。人们一般认为会制造业农民工由于其思维活络、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因此更容易融入城市、进入城市。可事实不然,制造业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和人力资本提升状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人们却未曾关注。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强化劳动者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其工作更加的稳定。实行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战略其落脚点在于产业的升级换代,就必然要用到大批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因此,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势在必行。2014 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协作。强调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是促进机制和体制进行创新的必然要求,并且要求制定首都经济圈关于一体化发展的计划步骤。
制造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阵地,是能够集中的体现出国际间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态势正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得河北的制造业飞速发展,京津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行业等向河北转移,使河北需要越来越多的制造业技术工人,工作机会的增加给制造业的农民工迎来了历史的新机遇,由此河北省的经济将实现更快速的增长。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率先的突破点就是产业转移。河北省对省内各种的园区中精挑细选,最终定下了 40 个承接平台对接北京和天津两地的功能疏解和产业的转移,河北省承接北京和天津两地的功能疏解和产业的转移将精彩纷呈。丰台地区的原料药碳酸氢钠项目皇岛建设秦皇岛分院;北汽集团开始在沧州黄骅市投产建设一个 50 万辆整车生产基地;共同建设一批科技园区,支持中关村的科技园秦皇岛分园、中关村的丰台园保定满城分园等完善利益分享机制,促进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呈聚集式发展;共同建造一批高端的产业基地,支持正定的中关村集成电路、曹妃甸的高新技术、沧州渤海新区的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的转移合作基地建设,提升高技术、重点产品研究开发能力。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国外人力资本研究开端与发展
最早关于人力资本的论述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的观点认为全体国民的有用能力都可以看做社会资本。斯密认为提高教育和生产能力将会相应地提高后天的能力,进而就会使个体产生能力上的区别,这种能力和人本身的资本是分不开的。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开端是 &20 &世纪 &60 &年代,《人力资本的投资》的发表是它形成的标志。在他的表述中认为物质资本的增长比人力资本的增长要慢。若要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资本-收入比率将会因经济的发展而呈现涨势。
英国的另两位学者也对此研究有重要贡献。一位为李嘉图学派的著名人物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形成了第一次的大综合。在这部书中,穆勒虽然没有明确用人力资本的术语,但他在几个地方清楚地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穆勒不仅讲述到收入分配的差异会由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少体现出来,而且还进一步地意识到劳动力的市场结构与需求状况会与人力资本的投资共同作用,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麦克库洛赫提出的概念比穆勒更为明确。指出人和资本之间的实际差别很小,或者可以说没有不同,并且认为资本由以前的劳动所积累,认为人也是劳动所得的产物。所以他经常说任何资本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麦克库洛赫所说人和资本的概念是可以共用的,都是劳动的产物。他的这种论述已经基本和现代关于人力资本的论述相近。
加里&贝克尔的论述更为具体的说明了人力资本的意义。他不再单纯的研究人力资本,而是加入了新元素,指出人力资本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应该包含人的健康、生命和时间。还提到,人力资本投资应当从多方面进行,教育方面、医疗保健方面和流动迁徙方面的投资等都会提升人力资本。
也有学者将人力资本从宏观角度进行定义,M.M&麦塔(1976)认为可以对人力资本比较宏观的理解为:知识、技术、能力等凝聚在一个国家的总和。
(2)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外国的一些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在转移中产生的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探究大部分都是:第一,农民工流动迁徙过程中的户籍制度研究。Kam Wing Chan 等大部分认为在农民工的流动过程中阻碍他们的最大问题是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的,对于流动的劳动力来说,户籍制度是最重要的制度,而且改革的力度也很小。Oded Stark, &Kenneth &Roberts 等重点研究了劳动力返乡的原因、过程以及产生的后果,他们非常细致的分析了迁移过程,发现目前的土地和传统的户籍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阻碍。第二,围绕主体的流动行为的研究。Dwayne Benjamin,Loren Brandt 的研究显示,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并说明了导致这种收入差距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力资本的差异。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制造业与制造业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概念
2.1.1 &制造业的范畴界定
制造业是多个产业集合的概述,一般认为是遵循市场规律、通过生产的过程将要素或者资源转为可以让消费者使用或者利用的工业用品和用于生活中的消费品的生产行业的总称。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制造业可以概括为是通过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后变成新品种,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作,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销售,均视为是制造,包括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家具制造等大大小小三十个行业。
2.1.2 &农民工与农民工人力资本概念
(1)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又称&民工&&进城农民工&等等,它是对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的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者的称谓。首次出现&农民工&这个字眼是张雨林教授《社会学通讯》一书中提到的,后来才开始广泛地应用。许多学者从身份和从事的工作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许经勇、曾芬钰从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和其身份方面界定,&农民工&指的是身份还是农民,却从事非农产业的活动的人。贺汉魂、皮修平指出,&农民工&就是还是农民的身份但工作在城市中的人。农民工这个群体之所以说它特殊,是从户籍制度上看的,他们从户籍上证明是农民,可是从他们从事的工作来看却又是工人,既属于农民又属于工人。是农民身份却不是真正的农民,因为他们从事的是工人的工作;说他们是工人,可他们又没有城镇职工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所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劳动群体,所以农民工既是农民,又是工人;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农民工在城镇就业是徘徊在城乡之间,这个群体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分层。
&农民工&一词从产生开始就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它是国家将公民区分为城市和乡村不同身份的政策实施的后果。
从政府部门来说,2006 年,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撰写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序言中指出:&农民工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产物,是那些在我国经济处于过度时期户籍在农村,会有土地能够承包,但是从事的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的群体&。农民工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民工,指的是在城市工作的农民进行跨区域的流动。广义的农民工,不仅指跨地区外出农民工,还指在县与县之间从事着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本文研究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广义的农民工。
..........................
2.2 &理论基础
2.2.1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增长的源头要依靠人力资本的社会积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应大于在物力资本投资中的收益率。认为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舒尔茨认为收益率会决定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相对投资量。两者的最佳投资比例是人力投资和物理投资的收益率相等,当一方的收益率高说明投资量不足,则应该加大投资;反之,则需要减少投资量。就目前来看,是对物力资本投资多于人力资本投资当,因此要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量。于此同时,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人力资本还发挥着替代和补充的作用。舒尔茨的观点是,在现代的经济发展中劳动者必须提高智力水平,不可以仅仅运用劳动和资源中从事生产,应该加大脑力劳动者的比例以替代生产要素。所以说,在生产生活中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替代其他生产要素。舒尔茨把这样的&分配能力&看作是协调不均衡事物的能力。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产生的有利效果可以是这种处理不均衡能力得到提高。有&分配能力&带来的&分配效益&,能够使个人或社会的经济迅速发展,进而使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
与此同时,教育这一因素能够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配趋向公平,相应的人力资本能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提高个人的收入水平,最终降低人体收入社会分配的不平等现象。舒尔茨认为社会经济增长的源头要依靠人力资本的不断累积,而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们的薪资结构得到改善,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和减少两极分化,从而使社会的收入分配更加的朝着公平发展。总体受限的社会财富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加大而让相应的物力资本投资减少,社会分配将会朝着平衡状况发展。基于这种情况,舒尔茨认为要大力发展传统农业,根本手段教育农民使用新技术,并以此来带动&人力资本&提升。
2.2.2 &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的观点首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在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一文中讲到的。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人都会把个人的贡献和酬劳与和个人的身份地位相近的人的贡献和酬劳作对比。也就是说,人们在有了成效以后比起关心自己酬劳的绝对量,他们更关注自己酬劳的相对量。他们用这些的比较是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若他们在比较以后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则会影响他们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
3 &石家庄制造业农民工人力资本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 .............. 20
3.1 &样本描述 ............... 21
3.2 &石家庄市制造业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现状 ............ 23
4 &河北省制造业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阻滞因素 ................... 32
4.1 &政府因素 ............. 32
4.1.1 &政府缺乏对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宣传引导 ............. 32
5 &河北省制造业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对策 .............. 39
5.1 &政府角度 ................. 39
5.1.1 &发挥组织引导功能,提高技能工的社会地位 ............. 39
5 &河北省制造业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对策
前文提出河北省制造业农民工在人力资本方面存在着受教育程度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低、工龄短以及参与培训的比例低等问题,然后在农民工自身、企业和政府等角度解释了会出现此类问题的缘由。因此,下文将从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和高校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用以加快提升河北省制造业农民工人力资本。
5.1 &政府角度
5.1.1 &发挥组织引导功能,提高技能工的社会地位
政府应加强政府的组织引导能力,使技能工的社会地位得以提升。政府要确定一个主管部门,统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做好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制定规划和计划、协调落实资金、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市场监管等。政府应单独划分一个具体的执行部门将注意力集中在提升技能工的社会地位上。首先,大力奖赏拥有高新技术的人才队伍。政府可以政府可以举办官方的专业技能大赛,给获得荣誉的农民工提高相应的福利待遇。如每年选出一些形成突出贡献的高技能工人,并给获得者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舞。其次,在各层级人大、政协进行换届选举时,所推荐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候选人员名单中,拥有高技能的人才应该根据一定的百分比入选。使农民工中的技能工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以提升,进而带动农民工的培训晋升热潮。
5.1.2 &加快完善制造业农民工的培训政策
在前文分析影响制造业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时已经提到近几年政府虽然对农民工的培训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是针对制造业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政策却很少,且由于制造业农民工在城镇绝大部分都是从事十分艰苦的工作,尤其是在加工制造企业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他们工作时间很长、收入很低、劳动环境也非常差,而且是重点遭受职业病侵害的人群。断指断手等的工伤事故时有发生,慢性病和其他高危重病的困扰也较城镇职工严重。因此,政府更应组织出台一些培训政策,针对如何避免农民工受到伤害、提升制造业农民工人力资本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
改革开放 30 年以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的生计不再局限于,他们开始去城市谋发展,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工潮&。这种现象的发生如同一把双刃剑,在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益处,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使政府部门、学者们以及其他社会人士都非常的关注。由于制造业没有什么瞩目的业绩,他们在农民工中也略显&低调&,但是,他们这个群体却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制造业农民工是一个新生的群体,目前势头正劲,为企业增光添彩、奉献青春,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他们得文化素质与发展潜力很高,可是技能水平与经验明显不足,很多地方尚不成熟却又很复杂,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从旁指导还要倚仗制度和法律的扶持。我们不奢望一步登天,只希望社会各界以及各级政府和组织能心怀大局不厌其烦的去做农民工的工作。只要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这个群体的现状一定会有很大的改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与保护也将不再是难题。京津冀一体化使河北需要越来越多的制造业技术工人,工作机会的增加给制造业的农民工迎来了历史的新机遇。可是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京津冀一体化不仅给制造业农民工带来机遇同时也会对其有更高的要求。河北省农民工有责任和义务为河北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加快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在短时间内掌握并熟练应用新技术,提升其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略)
行政管理论文2018年精选范文五:基于地缘经济关系的京津冀府间关系问题研究
1.1 &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相继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三大经济区,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乃至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区域间经济要想平衡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和谐的政府间关系。在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理想的状态并不存在,&经济人&有限理性、利益主体很难顾及其他主体利益等问题很难避免,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与集体理性产生分歧的概率就很大,造成各主体之间的合作无法进行,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而要想避免这种现象,必然要求区域内的地方政府对利益主体进行积极的引导,通过加强府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在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环境的保护治理以及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市场失灵&的领域充分发挥其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状况是在各自行政区域下发展的格局,地方政府只关注各自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长此以往,地区间的竞争关系也只能是愈演愈烈。京津冀地区的行政分割造成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落差大大增加了协同发展的难度。
因而,要想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氛围,必然要求政府的政策行为能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需要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关系与合作关系相协调,同时,这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地区间的平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各级地方政府理解为独立的&经济人&,他们也是以实现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地方利益最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