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9M手自动关机命令后就开不了机了,黑屏,充电也没指示了,手机也没热量,平时充电会有热量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现在随身兜里必有一些数码小玩意,它们越来越智能,我们越来越迷恋它。歌声荡漾,年轻的我们总能找到一首我们的歌
「ZEALER 出品」Shawn Talk 第三期 iOS 7 的「槽点」跟观点
「ZEALER 出品」iPad mini 测评
「ZEALER 出品」 Surface 测评
「ZEALER 出品」手机电池背后的那些事
看看吧,所以我的使用方式还是没问题的,放心大胆用
iOS 7清新登场
6月手机资讯回顾(原创)
535果然不行啊,怪不得我不太喜欢,900居然。。。。。。
低调而卓越
HTC发展历程回顾(原创)
植物大战僵尸2曝新图 中文名或叫奇妙时空之旅
本周,PopCap公司正式对外宣布万众期待的《植物大战僵尸2》游戏将会于7月18日正式首先登陆iOS平台。
昨日,关于该款热门续作的更多信息又遭到了曝光。首先,《植物大战僵尸2》新游戏中文名称将会被定为《奇妙时空之旅》。另外,一家国外游戏网站为广大玩家又带来了一组关于《植物大战僵尸2》的全新游戏截图,从截图上看,新游戏将会增加不少僵尸角色及游戏关卡场景,包括古埃及、海盗湾及狂野西部三大主要关卡。
在《植物大战僵尸2》中,玩家将继续在疯狂戴夫的后院里用植物组合对抗成群袭来的僵尸,但是,这一次游戏将跨过时间的的阻隔,让你在历史和未来中穿越,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古埃及,僵尸也会随着场景换造型,变身海盗、法老或枪手。
除了游戏内容,《植物大战僵尸2》的运营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新游戏在所有平台均会以免费下载的形式推出,同时,即使实在游戏正式发布之后,《植物大战僵尸2》也会以“直播式服务”继续更新,广大玩家们会源源不断玩到新关卡、新僵尸、新植物和新设定。
PopCap公司还表示,《植物大战僵尸2》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免费的,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购买部分功能升级和道具。
秒杀 or 被秒杀 锤子系统评测(原创)
苹果正式发布iOS 7操作系统官方介绍视频
终极DAT对决&SONY PCM-M1 VS AIWA HD S-200&之三,音质篇
不好意思,拖稿拖了快一年了,是时候把终极DAT对决第三部,音质篇奉献给大家了.(转自耳机大家坛)看完这个才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器材烧。。
使用的DAT磁带:
1)SONY最高质量DAT磁带 PDP-120,比SONY ES DAT磁带还强
2)HHB最高质量DAT磁带 市面上能买到最强DAT磁带,和太阳诱电THAT'S K2 DAT磁带齐名
&&惠威试音碟1&&
"加州旅馆"
这首歌曲不用说了,大家试音基本都会用到,这里主要对比两机的低频和音场. 一开始的掌声,两机表现的都很好,错落有致且动态丰富.后面的主题部分,能听出S200低频量更足.但是下潜两机素质都很好.
此曲 HD S200&PCM M-1
王菲&&菲旧典&&
"南海姑娘"
如果大家原来看过阿星的帖子,应该知道王菲和细川绫子是本人最爱的两位女歌手,所以这次的对比是觉对不能少她们的歌曲的.这首"南海姑娘"背景音乐清松悠扬,王菲的声音也是空灵通透.PCM-M1带给我非常飘逸的听感,好似摊坐在南海松软的沙滩上,一阵银铃般少女的歌声随着咸咸的海风从远方的缓缓飘到你身边.S200与PCM-M1相比,高频还原没那么出色,解析没PCM-M1高.
在这个回合, HD S-200&PCM M-1
细川绫子&&MR.wonderful&&XRCD版本.
"MR. wonderful"
随着"MR.wonderful"的伴奏想起,细川绫子那醇美而略带懒散的声音如丝般进入了耳朵,在听JAZZ乐时,S200的中频更加吸引,表现为声音包围性强于PCM M-1.就连中频较远的小4听起来也愈发的动人.PCM M-1在表现JAZZ乐时,声音有点冷不热情.
在此 HD S-200&PCM M-1
&&莫扎特精选&&
这张CD是莫扎特的精选,由于本人是很少听古典音乐的,所以确实对里面的歌曲不熟悉,完全是为了测评的需要,望大家见谅.
在表现古典乐的时候,明显PCM M-1的器乐分离度好,但是PCM M-1的声场比HD S-200小.在气势上也不足HD S-200.两台机器算是各有千秋.再加上本人对古典无研究(这也算理由?)
所以本次 HD S-200=PCM M-1
这盘DAT带是GRP八张DAT精选套装的其中一盘, 编号为GRT-9546.里面的选曲全为现场录制的JAZZ(我最喜欢JAZZ了,呵呵)DAT WALKMAN播放DAT原版带的声音素质确实是很强,无论在声场,声音的密度,动态上,已经完全超越了一般的随身听.两台机器在播放时差距实在是很小,唯一要说的话,就是S-200的低频素质更好点,其他无太大差异了.
在此, HD S-200&=PCM-M1
大家看了上面的测评,应该已经晕了吧.....(那么多字......)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和清晰的了解测评的结果,我把我自己的听感量化为数值,并做成柱状图,供大家参考(注意,这里的数据只是根据个人听感量化,仅供大家参考)
如图,共分十个项目,满分为100,每项最低为0,最高为10:
将上面的全部十个项目相加,两机分别得以下成绩:
HD S-200: 90.5
PCM M-1: 89
HD S-200有更好的低频,且声场较PCM M-1来的大,动态大,中频厚;
PCM M-1解析比S200出色,高频飘,器乐分离度好,但是低频量没有S200大,声场小,听人声无感染力,动态小,中频略薄于S200
综合音质来看,HD-S200禀承AIWA一贯特色,声音热情大气,音乐感好,感染力强.所以在音质测评中HD S-200胜.
题外话,为什么在这次测评中会出现SONY D-4,SONY NE-10,IPOD 4代还有广播级DAT AIWA HD X-3000这四部机器呢?其实这是为我对比音质时量化数据做为参考物用的.因为光用S200和M1来量化数据,那么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可靠,因此还需要其他的参照物.
如果将这四部机器的得分也粗劣计算,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SONY D-4: 80&
SONY D-4这台机器是上世纪80年代的机器,推力大的惊人为30MW+30MW,低频非常好.解析很差.但是老CD机有个特点,音乐感非常好;
SONY NE-10: 82
SONY NE-10解析优秀,中频表现也挺好不会太薄,低频量少但是下潜很到位.声场不错但是比DAT小很多,动态小
这个就不说了......无可比性
AIWA HD X-3000(HHB 1PRO): 96
这台机器必须要特别说说,此级为广播级机器,自然是有很多强大的地方:
1)虽然为小型机,但是采用了和大型DAT台机一样的机芯式设计,非常耐用.而且是直驱(DD)驱动(玩过磁带机的都知道DD,这里不多说,不明白的兄弟可以去拜拜"GOOGLE"大神去了解),更是保证了声音的质量.
2)非常丰富的接口(带模拟和数字平衡)
3)推力非常大
4)带一个非常牛B的火牛,那个的体积等于S200+M1,世界电压
5)声音方面完全是台机和随身听的差别,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CD,DAT,DCC,MD,卡座音质大比拼!转自卡座论坛
自从凑齐了CD,DAT,DCC,MD,卡座之后,一直想对大家(尤其是前四个数码录音器材)的音质来个比较,但一直没能进行。
因为本人希望比较在客观公正的情况下进行。因为要比较的是这四种音源,而非四部机器。因为没有什么机器可以代表一种器材,所以如果把四部机器的模拟信号直接在前级切换比较的话,因为四部机器的DA和滤波器以及模拟放大部分都参与进来了,所以比较的是机器而非制式。
我心目中的比较,应该是大家都数码输入,录同一音源(这样避免了AD部分),然后从数码输出到解码器进行切换(这样避免了DA部分)。
可惜之前一直没有具备4个数码输入的解码器,所以比较一直没能进行。幸亏最近得到了280元的解码器,正好拥有4个数码输入,所以终于可以用解码器切换CD,DAT,DCC,MD的数码输出进行直接比较了。
首先说明一点,我测试的MD就是最普通最早期(编码格式ATARC 3.0)的MD,而不是Hi-MD,因为Hi-MD的音频部分规格与CD一模一样了,也是无压缩PCM直接记录,44.1kHz。
话说准备好测试之后,就是音源的问题了。因为DAT与DCC的采样频率上限是48kHz(当年先锋还有过96kHz采样的产品,不过属另类玩艺,做不到三个代表,所以不试),所以找到音源才最重要。如果以CD作为音源,对DAT和DCC就有不公道之嫌了。幸亏我手上还有几盘DAT的原版带(在录音棚直接录的,而且是同一节目用两部DAT机器,两种不同牌子DAT磁带分别录的),因此就用DAT播放,通SPDIF数码界面直接输入电脑。在电脑中适当调整一下整体电平之后再通过数码输出,分别用DAT,DCC和MD录音。由于MD只能路44.1kHz,因此预先用软件转换采样频率之后再刻录。所以DAT,DCC就是48kHz的,而MD和CD就是44.1kHz的。这不存在公平的问题,因为能够用较高采样频率是机器制式的优点,当然要如实反应出来。如果全部统一到44.1kHz,反而对DAT和DCC不公平了。
至于CD,就兵分两路,第一路是直接用WAV文件刻录成CD,刻录的软件是Nero 7.59,刻录机是先锋110(因为以前的刻录机都扔了,现在再找到也是很残旧的了,先锋这台机器有动态检测功能,一边刻录一边检测质素,所以这方面还是比以前的早期机器先进一些,但音质的比较就无从做起了,因为毕竟没有旧机器了),采用最低的4倍速,用TDK for Audio的专用光盘刻录。第二路则是由DAT模拟输出直接输入一部电台用的PHILIPS CD音频录音机,用PHILIPS的音频专用盘刻录的。首先反复试听,发现自己刻录的比专门音频刻录机的还要好,主要是音场更加开阔,细节更多。可能音频刻录机经过了DAT的DA转换和刻录机的AD转换,以及普通的信号线,音质损失比较大吧。最后决定采用自己刻的CD盘。
试听的解码器当然就是自己改装的280元爱浪解码器了。最后的改装完成之后再次试听已经证明它的音质比CD和DAT自身的模拟输出都完胜!
试听采用的前级是YAMAHA 的C-40前级,基本充当耳机放大器的功能。耳机方面,呵呵,比较土了一些,分别是AIWA的开放式HP-A381和密闭式HP-X225。
同一节目反复试听的结果,四种格式各有不同。如果排列次序的话,次序应该是DAT & CD &DCC &MD。主要的听感如下
DAT:细节最清晰,泛音最多,整体音场宽厚而稳定,低频潜得最低。大动态的时候细微的东西仍然可以辨别。
CD:最低和最高两头略输了一些。其他方面都不错。可能平时听得多,不知不觉已经用它作为参考基准了。
DCC:低频圆润浑厚,但细节的残响和泛音似乎稍欠缺,整体感觉不够开放。如果不和DAT作比较,其实已经算不错。
MD :我本来以为MD的音质应该比DCC好,因为我这部MD已经是ATARC 3.0编码的了。但结果并非如此,最主要的是整体的声音比较&木&,缺乏活力。中间的部分比较退缩,整个结构不够扎实,有些散的感觉。最高频的泛音和残响也不够理想。
以上就是主要的赛果。DAT的领先优势是相当明显的,一切换过来,声音明显清澈了一截,一切都感觉清爽明亮了,而且低音的冲击力也有优势。CD就稍微黯淡了一点,看来采样频率相差4KHz造成的频响2kHz差异还是能听出来的(本人目前听力,左耳15kHz,右耳15.6kHz),因为虽然乐器没有这么高的基频,但高次谐波才是决定音色的重要因素,这就有赖足够的高频带宽了。但DCC虽然采样频率也有48kHz,但压缩造成的损失还是可闻的,这损失并非高音低音少了谁,也不是有什么内容听不到了,而是整体的感觉变了,质感变了,而变的方向是差了。MD则可能因为既压缩又采样频率低,所以更加吃亏吧。
今次整个比并过程,如果说不公平的地方也仍然有,主要是
(1) 因为解码器其中一个数码输入是同轴,这个输入给了DCC。实际上光纤和同轴的音色还是有细微的差异的。
(2) 最原始的音源是DAT,所以其上限被限制在DAT的水准了,因为最初录制是用DAT录的。如果能够用工作站直接录WAV文件,再用电脑输出就更好一些。
至于卡座,我用AKAI GX-67和That&s MA-GX金属带。声音的表现大家都可以预测到了,相对比较温暖柔和一些,好听,自然。但并非高保真的代名词。
最后补充一点就是,从误码纠正方面看,CD的能力是最差的。DAT和DCC都好过CD,至于MD也有完善的纠正机制。不过我所用的磁带,MD碟片和盘片都没有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即使有误码也只会表现在音质的变化方面,而不是杂音。
没落的神器 SONY DAT试用对比MP3体验
&& 前一阵在一些发烧论坛上,一个停产多年的东西再次火了起来,这就是曾经的专业录放设备&&DAT,这种设备有着专业级别的声音,并且从生产年代来说它的很多指标在现在的相比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巨大的插口推力,优秀的Line out输出素质等等。而很多朋友对于DAT是什么也许还不知道,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曾经的准专业级别音频随身设备。&
DAT诞生发展简介&  DAT是一种用于数字录音的专业品质级别的标准媒体和技术。DAT设备就是一个数字磁带录音器,具有与录像机相似的旋转型磁头。大多数的DAT设备都能以44.1千赫、CD音频标准,以及48千赫的采样率来录音。DAT已经成为掌握录音的专业和半专业环境中的标准存档技术了。专业层面DAT的数字输入和输出允许用户从一个DAT磁带传输到另一个音频进行精确的剪辑。它紧凑的尺寸和低廉的成本使得DAT媒介成为一种绝佳的整理录音并将其制成CD品质的方式。
 Sony在1990年公布了DAT技术,但是如果使用DAT需要通过前端设备进行数字输出转录进播放器的方法,由于版权等各方面的原因,DAT无奈的从前台走向幕后,从家用走向专业领域。在等数字录音设备出现之前,DAT也一直都是记者采访的常见设备。
&& EVA 中出现的DAT&&&&& 而作为普通消费者,也许80后的一代第一次知道DAT是因为著名的日本动画《EVA》,其中主角使用的Sony DAT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而由于DAT并不是一个家用级设备,所以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很少见到,只有发烧友才会选择这样的设备。但是近日我们借到了一台DAT随身播放器,不妨让我们通过这台播放器来了解一下DAT,并且和目前的一些主流高端播放器做一个对比。
功能简介  这次为大家带来的这款难得的DAT是Sony的TCD-D100,也是Sony的最后一款随身DAT,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这款产品上印着Walkman的字眼,可见这是一款为随身打造的音源产品。这次我将带您在这台末代皇帝身上了解曾经DAT的辉煌。
&&&& 首先,由于DAT有录音功能,所以在按键的分布上还是十分复杂的,除了播放器常见的播放、停止、暂停、快进快退之外,这款播放器还配备了很多专业录音才会使用的按键。
&& 机身上还分布了录音键以及背面有着相应的录音开关设置,如录音的采样率、录音的音源来源选择MIC还是Line in开关等等,在机身上方有一个录音灵敏度调节旋钮,用于在不同环境中调节MIC的灵敏度来降低周围的底噪。
&&& 对于部分,由于是一款相对年代久远的产品,供电是使用两节五号电池作为电源的,这点来说其实对于目前的播放器,使用五号电池反而成为了一点优势,目前的充电电池很便宜,并且出门在外如果电池没电了,不用干着急,只要附近有商店或者超市就可以买到电池继续使用。&
听感对比器材介绍&
听感对比器材介绍  对于声音的表现,还是有一个同样重量级的来进行比对显得更加直观,所以我们本次选择了近期在高端播放器圈内非常火爆的Colorfly C4进行对比。这款优秀的播放器也同样有着巨大的推力和优秀的声音。
&&& 在扬声器的选择上,我们使用了森海塞尔HD25-I-II这款偏监听风格的,直白的声音更容易衬托出播放器的特点以及音质。&
&&&& 并且对于大部分网友更加喜欢的耳塞环节,我们使用了斐雅通PS210这款耳塞进行测试,这款耳塞有着比较中正的声音和一般消费者普遍可以接受的。PS210很好地结合了入耳型和开放型耳机的双重优点。铝制外壳持久耐用,内置线性调节器,可随个人偏好发挥不同音乐特质。应用动态扬声器驱动单元及声学传感器技术 ,低音表现更丰厚,声音还原更真实。&音质对比&
&&&& 在音质对比环节我们依然使用了之前对于好声音播放器评测时使用的那几首名曲作为音质评测的试音曲目,在此我也提醒各位喜爱音频设备的朋友们,购买器材时候耳朵收过是必须的,但是试音的曲目不一定非要用那些家喻户晓的名曲或者专业试音曲目。只需要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就可以了,只有熟悉的曲目才知道它本质的样子和器材所带来的改变是什么。
&&& 在声音方面,对于C4的音质我们在评测以及对比中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宽阔的声场和极其出众的分离度。尤其体现在对于古典音乐的演绎有着几乎目前市面唯一能和D50媲美的实力。&&& 将HD25-I-II连接好D100,轻轻按下播放键,快速寻找播放点的声音显得非常有机械感,在这个怀旧的年代这种声音是很容易让人&中毒&的。对于声音的表现方面,DAT虽然是一种数字存储的播放器,但是在当时的年代来说,声音的表现方面还是有着很多的&模拟味&,人声味道醇厚,富有感情,但是并不像现在很多低端打着&模拟味道&旗号的声音那样闷。并且这台90年代的索尼Walkman系列产品有着相比现在X1000系列更加浓郁的Sony风格的味道,尤其体现在优秀的低频上。  总体来说,这款曾经的经典产品虽然早已停产,但是相比目前的高端播放器来说,不论在素质还是听感上差距并不大。
总结:  DAT由于录音相对复杂,并且对于录音的前端要求较高,早已被淘汰,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一款随身听有着非常优秀的素质,也许它没有MD小巧精致,但是相比MD,DAT有着更加浓郁的模拟味道和更强烈的机械感,用过之后确实会让人十分喜爱,但是相比它复杂的录音。还是让很多朋友望而却步。相对而言,也许没有了DAT当年迷人的声线和招人喜欢的机械感,但是方便这唯一的原因也成为了这种播放器独霸天下的理由。DAT,也许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但是它的声音不可否定,也是一种不错的收藏。&原文地址:&&
DAT 数字录音带。。。。毒图啊。厚重的机械感,红酒般的声音(注意哦,里面有一张EVA中的DAT)
我的MD情节③(我想说我手贱买了R910,不过TYPER技术的加入没让我失望)
直推小四爽死了
索尼MD播放器编年史
一直想做一个MD编年史,把所有的MD做一个总结。因为MD一直是儿时以来的一个情节。华丽的外表,不凡的音质,高昂的售价,都代表着这是随身听王朝中的贵族。不过,随着时代的迁移。MD却在悄然的退出历史舞台。为了永远的记住它们,现在把它们一个个都列出来,不管它们当年处在何种地位,都为MD家族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这个帖子是MD的创造者SONY的专辑,从1992年到2006年的15年间,SONY推出的百余型号的MD随身听播放机,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从一个大大的笨家伙,变为小巧的精灵,伴随我们日日夜夜。
(很多机器的详细信息已经很难找了,我搜索了网上的资料,包括国外的一些信息,翻译过来,可能有些信息不是很准确,如有错误请兄弟们指出。)
& & 在洞悉到磁带产品急剧下滑之后,时任索尼株式会社社长的大贺典雄感到有必要推出一种可以取代磁带的音乐介质。这样,在CD出现10年后,索尼发布了一种新的音乐介质。在20世纪80年代,大贺率先确立了CD商业化的目标,此后CD技术能迅速取代模拟音频技术得益于它的高质量数字录音、高速的随机播放和直接查找曲目的能力。众所周知,CD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它们终究还是一种只读介质。因此大贺希望制造一种可写入的产品,一种能够拥有录放功能继而完全取代磁带的碟片。
  1992年7月,设立在仙台的技术中心开始了MD碟片的生产。大贺将硬件、软件和录音介质视为对MD系统同等重要的角色,所有的开发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 & 从1992年9月,MD产品发表后,这种消费级的,具备大容量存储的设备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到1992年11月,MD的全线产品在日本上市了,同时,欧美地区的销售也在积极的准备中。第一部MD录放机MZ-1,第一部单放机MZ-2P、第一种录音介质MDW-60和88种SEM发行的MD唱片终于摆在日本商店的货架上。同时,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的主要电器商店展开了一个名为&试听、试用&的推广活动。接下来的12月,欧美地区的MD产品销售也顺利的开始了。初代MD又大又重,播放时间只有短短一个小时,但是他所具备的一些特点还是很快让人们接受了它。
& & 1982年CD发售,1992年MD发售,数字音乐产品的销售潜力被极大的激发。在1995,MD硬件的年销量达到了1000000台,3年后的1998年,年销量则超过了5000000台。1993年,MD的音频、视频和文字记录标准制定;1994年,MD的图象标准制定。MD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以下是每一型SONY MD的介绍,型号后面的日期为美国上市日期,日本上市日期基本上是提前一个月。每一个型号(一共104个)我都会加入其具体的技术规格参数,包括ATRAC IC和光头型号,方便维修的大大查询。我听过的机器都会加入一些我自己的听感和体会,但听感是主观的东西,仅供参考,大家可以多交流,我会把大家对机器的评论加到帖子里面,为更多的人做个参考。(坛子里有很多很棒的MD评测,但是没有您的授权,我不会直接把链接放在首页。如果您把您的链接回帖在这里,我会放到首页上来,让更多的人分享您的经验。)还有就是里面很多机型我都有其英文说明书和维修说明书。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告诉我,我有的一定给你。(文字内容正在逐渐更新中,争取两个礼拜搞定。)
MD开天之作:最早的MD随身听&&MZ-1/2P 11/1992&
& & 早在1991年5月,索尼就宣告一种新的音频规格MD(MiniDisc)诞生了;1992年9月这两款MD产品发表,在当年11月,第一款MD产品在日本上市,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这款轰动一时的录放产品型号是MZ-1。虽说MZ-1是MD的&开天之作&,但在今天看来,MZ-1确实有些古董,砖头般的外形体积(114&43&139mm),690克的重量(未包含极重的电池),没有配备线控。但是MZ-1的光纤、音频输入和使用方式确实和今天完全相同。MZ-1的音质还不算很好,和CD相比要干涩很多,不过它已经具备了10秒钟的防震功能。说到播放时间,MZ-1的电池充电七八个小时却只能播放一小时。但是MZ-1的这些特性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不得了的。而MZ-2P作为第一部单放MD随身听,播放时间1.25小时,拥有10秒防震,就是MZ1的单方版。
其实,据说当时SONY是同韩国LG一起开发MD的,所以MZ1还有另外一个神秘版本。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1 dB)
输入端子:MIC 0.55-1.38mV&&Line In&&100-245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BP-MZ1 锂电池 (寿命只有6个月,说明书说的)
播 放 时 间:1小时&
抗  震:10秒 
外形尺寸:114&43&139(毫米)  
本体重量:690(克)
内部元件:(ATRAC 1.0 IC: CXD-2527R (x2), Shock proof controller: CXD-2525Q, EFM ACIRC: CXD-2525R, ADIP demodulator: CXA-1380N, Servo signal processor: CXA-1602R, RF amp: CXA-1381R)
光头:KMS130B(KMS130A for 2P)
我的印象:MD的元祖,相当的重和皮实,带有背光的液晶,以及10个数字键方便编辑。声音属于老机的醇厚,绵长的类型,听得不多,不能具体描述。电池相当的烂,基本只能当座机。无论如何,这部MD的开山作,都应该作为MD Fans收藏库里的珍品。
MZ-R2&&12/1993&
MZ-R2 世界上第二台录放型MD随身听,MZ-R2在索尼MZ-1的基础上有许多改进比如增加了线控、芯片(ATRAC2.0)、10秒防震、电量显示等,同时体积大大缩小。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1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Line In&&69-194mV&&Optical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LIP-12 锂电池 + AA&3
播 放 时 间:2.5小时 + 2.5小时=6.5小时 MAX
抗  震:10秒 
外形尺寸:84&29.9&106.8(毫米)  
本体重量:310克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2.0 IC: CXD-2531AR, Shock proof controller: CXD-2526AR, EFM ACIRC encoder/decoder: CXD-2525R, ADIP demodulator: CXA-1380N, Servo signal processor: CXA-1620R, RF amp: CXA-1861R)
光头:KMS190A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E2& &12/1993&
索尼的第二台单放MD 随身听
具备了LCD显示线控、芯片(ATRAC2.0)、10秒防震,LIP-10 锂电池. 2小时回放, 4 小时外接3个AA电池.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1 dB)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LIP-10 锂电池+AA&3
播 放 时 间:2小时+4小时=7.5小时MAX
抗  震:10秒 
外形尺寸:106.8&18.5&74(毫米)  
本体重量:205克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2.0&&IC CXD-2531
光头:KMS200A&
我的印象:因为使用ATRAC 2.0的解码芯片,相对于MZ1,低频和高频都有增加,不想MZ1那么集中。E2使用的音频放大系统,让它的声音感觉很纯。E2的外壳是塑料的,虽然这样,但其手感还是不错的。
MZ-R3& &5/1995
通过对简化操作的努力,MD录音和播放都通过jog dial和position pointer进行.并进一步使用新研发的ATRAC 3压缩方式,使用BP-DM20镍氢电池,可外接2节AA电池,播放时间合计4小时。 体积进一步缩小。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2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Line In&&69-194mV&&Optical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BP-DM20 镍氢电池 AA&2 (LIP-12 锂电池可用于外接电池盒)
播 放 时 间:2小时&&2小时&&2.5小时 AA+LI=8小时 MAX
抗  震:10秒 
电 源:4.5V
外形尺寸:115.8&29.8&81(毫米)  
本体重量:265克不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3.0 IC: CXD-2536R, EFM/ADIP/Servo IC: CXD-2535BR, RF amp: CXA-1981AR
光头:KMS194A/J-N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感谢黑鸟兄提供评测
MZ-E3& &3/1995
R3的单放版。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BP-DM20 镍氢电池 AA&2 (LIP-12 锂电池可用于外接电池盒)
播 放 时 间:3小时&&4小时&&4小时 AA+LI=8小时 MAX
抗  震:10秒 
电 源:4.5V
外形尺寸:116&19.9&74(毫米)  
本体重量:170克不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3.0 IC: CXD-2536R,&
光头:KMS201A/J-N
我的印象:比E2好的单放机,用了ATRAC 3.0的解码芯片,感觉声音更加清透,跟E2比更轻,做工也更好,而且机身上也带液晶,比E2更加方便。
MZ-B3& & 8/1995
一款MD录音机用来记录各种信息,包括会议和外语的学习,第一部MD会议机,记者机。内建麦克风,及扬声器。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44mV&&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LIP-12&&AA&3 (LIP-12 锂电池可用于外接电池盒)
播 放 时 间:3小时&&6小时&&=10小时 MAX
抗  震:10秒 
电 源:4.5V
外形尺寸:135.3&30&80.5(毫米)  
本体重量:305克不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3.0 IC: CXD-2536R, EFM/ADIP/Servo IC: CXD-2535BR, RF amp: CXA-1981AR
光头:KMS194B/J-N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R4ST&&7/1996
第一部录放MD机座(子母机)
子机和主机可以分开,设计独特,其主机的编辑功能接近功能强大的台式MD。子机如同E3,使用LIP-12 锂电池。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2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Line In&&69-194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BP-DM20& &AA&2 (LIP-12 锂电池可用于外接电池盒)
播 放 时 间:3小时&&4小时&&6.5小时 =10.5小时 MAX LIP12+AA&2
抗  震:10秒 
外形尺寸(子机):116&23&78(毫米)  
本体重量:210克不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3.5 IC: CXD-2536A
我的印象:在当时很新颖的设计,相当于MD dock和MD walkman合在一起。子机相当于E3的录音版本。子机上只有mic和耳机插口。底座上有光纤输入,输出,线性输入,输出,附带一个光纤模拟信号转换开关。主机上的液晶是20&4的字符排列方式,字符区下面是状态区。机器录音时,子机必须插在底座上(接mic录音不用)。机器听感类似E3.在底座上编辑MD信息非常方便,液晶够大够靓。子机也附带液晶线控。
MZ-R30 10/1996
R3的进化版,体积进一步缩小。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Line In&&69-194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HP 5毫瓦&2 line out&&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LIP-12& &AA&2&
播 放 时 间:8小时&&6.5小时 =15小时 MAX LIP12+AA&2
抗  震:10秒 
外形尺寸: 116.5&26&78(毫米)  
本体重量:210克不含电池
内部元件:ATRAC 4.0 IC: CXD-2652R, RF amp: CXA-2523R
光头:KMS250A/J2N
我的印象:这台机器使用了新的ATRAC 4.0编解码芯片,并使用了新型的垂直滚轮,很方便编辑信息和选歌。附带的线控没有液晶,R4的线控可以用在R30上面。听感上面,感觉好于前期的MD,可能得益于使用了新型的ATRAC芯片,提高了信号处理步骤的数学精度和比特分配处理的准确性,高中低三频的分离度进一步提高。
MZ-E30&MZ-E50&&10/1996
这两个都是有历史意义的产品,MZ-E30只有碟套般大小,而MZ-E50的厚度则是当时最薄的13.5mm,当时全球最小和最轻的MD,99x13.5x73.5mm 76g。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NH-9WM& &AA&1& &&
抗  震:10秒
播 放 时 间:4+5=10小时 MAX 
电 源:1.5V
外形尺寸: 82&79.6&25.8(毫米)  
本体重量:120克不含电池&
光头:ODX-1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E20&MZ-E40&&1/1997
无线控,10秒防震,使用BP-DM20镍氢电池。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15毫瓦&2 (难得的15毫瓦)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AA&2&&DM20& &
抗  震:10秒
播 放 时 间:4(3)小时 MAX 
电 源:4.5V
外形尺寸: 129.9&79.4&24.5(毫米)  
本体重量:170克不含电池&
光头:KMS240A/J2N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F40 3/1997
MZ-F40带有收音功能和调频器,能储存24个电台,填补了带收音功能MD随身听的空白。使用BP-DM20镍氢电池。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1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AA&2&&DM20& &
播 放 时 间:8(6)小时 MAX 30(16)收音
电 源:4.5V
外形尺寸: 123&79.6&27.5(毫米)  
本体重量:200克不含电池&
光头:KMS240A/J2N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EP10&MZ-EP11 6/1997
基于E30/50的单放机,不过却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机器具有碟片通过机器顶端放入的装置这样可以让人们单手换碟。可以使用AA电池供电。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NH-9WM& &AA&1& &&
播 放 时 间:4(5)小时 MAX 
电 源:1.5V
外形尺寸: 80&104&18.5(毫米)  
本体重量:160克不含电池&
光头:ODX-1A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
97年,对于MD的发展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许多新技术的涌现,使MD高音质,高便携成为实现。从R50开始,MD不断做小,回放时间不断增长,MD市场发展蓬勃向上。这一时段,可以形容为是SONY MD高速发展的时期。
MZ-R50& &10/1997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MZ-R50是一个传奇,至今人被很多玩家追捧,它只有R30 70% 的体积,搭载16Mbit DRAM,提供40秒防震。可以同步录音,提供新型棒状液晶线控,其搭配3.5MM标准耳机插孔。使用Lip-8型锂电池,提供7小时回放时间,加上外接电池盒,一共是22小时。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Line In&&69-194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锂充电电池 LIP-8+AA&2
播 放 时 间:7小时+12小时=22小时&
抗  震:40秒 
外形尺寸:109.5&19.7&77(毫米)  
本体重量:190(克)
ATRAC 4.0 IC: CXD2652AR
光头:KMS280A&
我对机器的感觉:首先机器体积相对于现在的机器稍大,但是比起他的前辈,就是最小的录放机了(97年)。机身是全金属,质感很好,可选银,蓝,橙三色,线控是当时的新型棒形线控,当时的惯例,专用型号,不过用在其他机上,也可以实现部分功能,操控性一般,无背光。
听感是主观的东西,并不是严格的评测,是长期听不同类型音乐的总结,大家做个参考。机器的声音应该算是暖声(相对其他SONY机),说老机推力大,是没有根据的,资料上(说明书)说的很清楚,5毫瓦&2。但声音还是比较耐听,解析力不错,先说高频,属于平实的类型,延伸性一般,但还是比较清透,细节也不错,这正是R50一流解析力的表现。在中频方面,声音甜美,讨好人的耳朵,音场定位不错,声音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在低频方面,R50也还不错,因为R50用的是2段MAGA BASS,在1段BASS时,声音还算不错,低频不会闷,也不浑,低频力度比较不错。在2段BASS时,声音要差一些了,声音开始发闷,还有点浑。这是SONY MB的特点了。总的来说,声音很平衡,很耐听,有让人回味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奉为SONY MD之神。还是值得拥有的。
MZ-E25&&10/1997
MZ-E25拥有紧凑的机身,能够装入一节AA型电池。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AA&1 NH-9WM
播 放 时 间:6(4.5)小时 MAX
电 源:1.5V
外形尺寸:102&17.2&75(毫米)  
本体重量:130克不含电池
光头:ODX-1B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E35&&10/1997
MZ-E35,基于E30的设计,做到跟MD碟一般大小。搭配液晶棒形线控。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AA&1 NH-9WM
播 放 时 间:4.5+6=11小时 MAX
电 源:1.5V
外形尺寸:82.5&19.1&80(毫米)  
本体重量:115克不含电池
光头:ODX-1B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R5ST&&11/1997
几乎具有能和媲美MD卡座机型,MD底座通过MD机身相连能够进行高音质录制和编辑。但子机只提供10秒防震。虽然是R5命名,但是其子机并不等同于R50,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机种设计。base: 232x61x154mm, 970g. portable: 109.5x20.1x77mm, 185g。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Line In&&500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子机和底座都是一样的)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LIP-8& &AA&2&
播 放 时 间:5.5小时&&9小时 =16小时 MAX&
外形尺寸(子机):104.5&20.1&77(毫米)  
本体重量:185克不含电池
光头:KMS-280A/J2N
附件有一个卡片遥控器
我的印象:第一台wide bit stream 的机器,应该是很好玩的一台机器,可惜我没玩过,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E44/45&&7/1998
10秒防震,终于出现了带背光的液晶线控用于MD上。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NH-9WM& &AA&1& &&
播 放 时 间:5.5+8.5=16小时 MAX 
电 源:1.5V
外形尺寸: 87&91.5&17.8(毫米)  
本体重量:115克不含电池&
光头:ODX-1A/1B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R35& &9/1998&
基本上完全同R30,连维修说明书都是基本一样(R35的维修说明书上面说直接参考R30,仅换了一些部件)。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Line In&&69-194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HP 5毫瓦&2 line out&&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LIP-12& &AA&2&
播 放 时 间:8小时+6.5小时 =15小时 MAX 
外形尺寸: 116.5&26&78(毫米)  
本体重量:220克不含电池&
光头:KMS250A/J2N
我的印象:无,没听过这个机器,有感受的朋友可以回帖,我会加在这里。
MZ-R55&&10/1998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当时最小最轻量的录放机,它只有R50 75% 的体积,背光线控可以显示9个字符(原来是6个),可以通过棒型线控编辑MD碟片,麦克风敏感度调节,首次使用了镍氢口香糖电池。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Line In&&69-194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镍氢 NH-14WM+AA&2
播 放 时 间:4小时 + 10小时=16小时MAX
抗  震:40秒 
外形尺寸:78.9&18.9&84(毫米)  
本体重量:147克不含电池
ATRAC 4.0 IC: CXD2652AR
光头:KMS280A&
我的印象:R55还是同R50一样,属于SONY的暖声机(他们的编解码,光头系统都一样),人声厚实,低音量不是多的变态,但一下是一下,分得很清楚。多乐器音混合时,分离度也还不错,高中低没有杂合在一起,声场很宽广,音色也比较纯。机器的做工一如既往,金属外壳,也比较抗操。它也是SONY第一尝试把录放MD做成正方形,从此,录放机基本告别矩形模式。这台机二手市场保有量一般,因为有R50横在前面,受关注度没有R50高。如果二手价格便宜,也值得一玩。
MZ-E33&&10/1998
按键被设置在反面,10秒防震,没有背光的线控。80 x 17.3 x 92mm, 113g。
MZ-E55&&10/1998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第一次把MD做得这样小巧,比E35小32%,轻35g。40秒防震,背光线控。附送NH-9WM经典条充。79.7 x 14.9 x 71.9mm, 80g。
MZ-R37&&3/1999
R55的简化版,比R55大,取消了麦克风敏感度调节和删除键,无液晶的线控。116.8 x 18.5 x 86.1mm, 160g。
MZ-E70&&3/1999
近似于E55的产品,40秒防震,背光线控。81 x 15.7 x 72.9mm, 103g。
MZ-E80&&6/1999
当时世界最长播放时间MD,内置和外接电池一共提供42小时播放时间。搭配新型棒状液晶线控。81 x 18.7 x 83.5, 100g。
MZ-E75&&8/1999
40秒防震,一键弹出式设计。双耳机孔输出,8档重低音调节。被美称为&情侣机型&。MZ-E75 采用改良式揭盖换碟方式,一键换碟, 并且拥有双耳机插口,不过第二个耳机是不设音量控制的。所以使用两个耳机时要考虑耳机本身的阻抗值,如果阻抗值相差太远,就会一个太大声,一个却不够响。搭载八级高低音调整。MZ-E75另一项特殊功能是设有高低音的调整。但不是五段均衡器,而是像组合音响中的图形均衡器一样,高音(Treble)和低音(Bass)各有八级调节,简单实用。而且所调整的设定可记录下来成为预设值,供下次使用。此机可设定两个预设值。&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NC-6WM& &AA&1&
播 放 时 间:8小时&&22小时 =32小时 MAX&
抗  震:40秒 
电 源:1.5V
外形尺寸: 86&16.3&75.4(毫米)  
本体重量:98克不含电池
光头:ODX1B
我的印象:SONY中期单放的典型,声音清透,没有很多修饰,高中低频分得也很清楚,但也没有太多的特点。双插口是个特点,如果两个人听,会比较方便,不过两个人一起听的时候应该也不是很多。适合初恋情侣。机器做工还是一如既往的好,金属机身,拥有4种颜色,(欧版好像有蓝色的,具体好像是瑞士版)。现在二手价格很低,保有量也大,玩玩挺不错,坏了也不可惜。
MZ-R90&MZ-R91&&10/1999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当时世界最小,播放,录制时间最长MD录音机。R90和R91是穿不同马甲的双胞胎,里面的部件完全一样,只是面板不一样。相对于前面推出的MD,电池续航达到12小时的放音能力,加上AA电池,R90居然能达到29小时放音。使用了新型线控,可显示9的字母,主机使用了方便的Jog-Dial。主机液晶的现实信息也很全面。
一键弹出式设计,曲目编辑库,数字录音音量调节,数字同步录音,耳机,线性同口输出。MZ-R90还具备曲目名称的编辑功能,同时可以通过光纤从支持CD-TEXT功能的Sony CD播放机复制曲目名称。镁合金外壳。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0.22-0.78mV&&Line In&&69-194mV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HP 5毫瓦&2 line out&&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NH-14WM& &AA&1&
播 放 时 间:12小时&&6.5小时 =29小时 MAX
抗  震:10秒 
外形尺寸: 78.9&17.3&72(毫米)  18 FOR 91
本体重量:105克不含电池 110 FOR 91
光头:LCX-2R
我的印象:我最喜欢的随身MD录放机,99年的录放机已经可以做的这么小了。R90的搓衣板造型也是我的最爱,我认为是SONY早期最美的机器了。声音还是一贯sony的特点,不过这时候的sony把低音进一步削弱了,虽然仍然有MB,但是没有在R50上面那么感觉量大了。镁合金的外壳很抗操,机身又轻,关键是现在二手市场量大,价贱。成为我目前最爱的上街随身机。
MZ-E90&&10/1999
R90的单放机种,当时世界最小,及最长播放时间MD(56小时)。78.4x13.5x71.5mm
MZ-E95&&10/1999
虽然盒子上标了20周年纪念,但它并不是20周年官方认为的纪念机种(好像是E80,被赋予了20周年纪念机种这一殊荣),晚于E90上市,内置锂电池,一下取代E90最长播放时间(77小时),机身正面有电量余量显示条,也是第一次用在sony的MD机上,播放时这个彩条作为高中低频的一个频谱表。附带充电底座。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内置锂电&&AA&1&
播 放 时 间:45小时&&31小时 =77小时 MAX&
抗  震:40秒 
电 源:4.5V
外形尺寸: 84&19.5&75(毫米)  
本体重量:122克含内置电池
我的印象:我最爱的单放,没有之一,就是最喜欢的MD单放。把这个机器放在手里,感觉很舒服,做工真是太好了。外形设计也是我自己喜欢的风格。内置锂电很刚猛,十年了依然还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电量,充一次可以用很久。附带底座,线控也是超级喜欢,这种线控也是我最喜欢的sony线控,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三角形的。我的R90线控是银色的,但是上面有一层银色的漆,容易掉。这个好像就是黑色塑料,比较抗操,不担心掉漆。这个机器我是收自家电的。当时史泰龙兄给我寄来的时候,我打开都感觉惊艳了。一直很爱惜用到现在。至于声音,我认为这个时期sony的MD的声音都差不多,中高频比较清楚,低频量少。特点不多,但是耐听,不伤耳朵。
MZ-R70&&1/2000
R90的简化版,附带无液晶线控,无jog dial。81x26.2x74mm, 115g。
MZ-E7W/MZ-E7W BOSS特别版 1/2000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第一款带无线遥控的MD随身听,它创造性的把遥控同MD主机分离开来,通过一个腕戴的无线遥控器来实现对MD的操作。87.0x22.0x76.0 mm, 106g。
MZ-E60&&2/2000
使用AA电池,不能充电,无外接电池盒。无背光的液晶线控。虽然功能很废,却是将来E6XX可爱系的开山鼻祖。81x25x74mm, 95g
MZ-E77&&2/2000&
E60的正常版,使用条电,有电池盒,有背光的液晶线控。78.3 x 13.9 x 71.4mm, 128g
MZ-E800&&6/2000
插入式的换碟方式,带充电底座,主机上有小液晶的单方MD。79.5x76.7x17mm, 110g。
-----------------------------------------------------------------------------------------------------------------------------------------------------------------------------------------------
2000下半年,MP3的流行,促使sony推出MDLP技术,抛弃音质追求容留的做法,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无奈。至此,MD进入MDLP时代。到2003年这几年时间,SONY推出了很多录放及单放机种,不过机能变化不大,是外观上的改变比较大。这一时间段,应该是SONY MD的成熟期了。
MZ-R900&&9/2000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世界上第一台支持MDLP的MD机,出现了G-PROTECTION (G防震)功能(欧版,美版)。双jog dial。新型棒状液晶线控。78.2 x 17.1 x 72.0mm, 94g。
当时的一些网络评测(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R900采用镁合金外壳,光滑亮丽的漆面,手感非常不错。 LCD采用长条形屏幕,金属按键设计得非常小巧,左右两边分别采用&超级小旋风&旋钮式设计,左边是菜单及上下选择键,右边是快键及后退键,主要按键全在机身正面,机身背面只有同步录音键及HOLD键。采用&一键弹出&式设计,弹出口在机身上方,换碟方便快捷。&
据了解Sony MZ-R900 是现今世界录放时间最长的 MiniDisc随身听,它采用了索尼独创的 MDLP长时间录放技术,最新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含16 m DRAM)提高了读取速度、减小了电量消耗,在录放同时更可进行编辑操作。
唐涛:《家电大视野》杂志社 技术专家&
  MZ-R900最大的卖点除了50小时以上的长时间播放外,就是搭载了MDLP新规格,通过 MDLP模式能使一张普通80分钟的MD碟能进行最长320分钟的录音,一张MD碟可当二、三张用。MZ-R900的录音模式有四种,分别是标准模式、LP2模式、LP4模式、单声道模式。令我非常吃惊的是,在LP2模式下,音质居然与标准模式几乎毫无分别。&
  忠告建议:LP4模式测试结果音质不理想,高低音衰减得很厉害,层次感模糊不清,甚至不如MP3的128K采样,只能达到一般TAPE的水平,虽然录音时间特长,但对于一般使用没什么意义,不过对于采访录音来说则有重大意义,一张MD碟能录下5个多小时的会议啊!虽然LP2模式非常好,但只能在支持MDLP模式的MD机中才能播放,而且它只是SONY自己推出的新标准,其他厂商如夏普、松下等新型MD机中并不支持这一新标准,标准的不统一会使实际使用中产生诸多不便。&
张瑜:魔界屋电器专卖店 业内专家&
  因为有8段高音、8段低音可供选择,因此R900在音质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通过调整 SOUND模式,可以调出适合自己口味的高、低音组合。该机内存可生成&曲目库&形式,存储600个通用字符,迅速编辑成曲号、曲名、碟名、曲目特性等内容信息。&个人碟片信息存储&可存储20个碟片播放时的数字音效设置,包含预存的64种不同的频响组合。7级播放速度调控非常适于语言学习和特殊场合用途。持续160秒的读取缓冲在播放高密度记录的LP4 模式碟片时抗震效果显著。&
  忠告建议:遗憾的是R900这么好的机子,原配的E805耳机档次低不匹配,很难再现R900 完美的音质效果。建议最好配一部SONY专业级监听耳机如MDR-V700DJ,实际试听高低音错落分明,很有层次感。另外,3000元的售价,个人认为价格有点偏高。&
MZ-R700&&1/2001
R900的简化版,功能基本相同,只是附带无液晶的线控。在亚洲还有一个PC版本,可以通过套件链接USB录音(MD port 的由来)。81W x 28H x 75D mm, 116g&
MZ-R500&&1/2001
R900的廉价版,没有线控。没有mic接口。83W x 28H x 76D mm, 113g
MZ-G750&&1/2001
R700的收音版,带收音调频线控。81W x 28H x 75D mm, 118g&
MZ-B50&&10/2000
内置立体声麦克风,扬声器,1。6X回放,40秒防震。VOR功能(声音启动录音)。B系基本属于会议系列MD。
MZ-E900&&9/2000
R900的单方版本,支持MDLP,播放LP4,可达100小时回放时间。77.7 x 12.7 x 71.0mm, 58g&
MZ-E700&&10/2000
E900的中价版,支持MDLP,播放时间同E900,只是体积稍大,78.0 x 14.0 x 72.0mm, 85g
MZ-R909&&8/2001
R900的改进型号,索尼第一次将用于台式MD机上的TYPE-R芯片用在了随身听上。作为传统MD,R900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之做,想要超越似乎没有可能。但是索尼却在R909中增加了几项非常关键的技术,如:音轨分组(Group Function)-由于MDLP技术的出现,在320分钟的碟片(大约40到50个音轨)中选择某一个曲目,成了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音轨分组技术允许使用者定义"组"将曲目分类放置。ATRAC DSP Type-R索尼终于将高档音响上的ATRAC芯片用于便携机了。TYPE-R技术有助于改善高频部分的编码能力。(TYPE-R技术只对SP模式起作用,LP2和LP4模式下无效)。静音的电动机- 在夏普的引导下,索尼也对电动机的噪声做了改进。尽管R909也会偶尔发出旋转的噪声,但是相比R900/90那些机器要小的多。三行的文字显示- 我们终于可以在主机的液晶屏上同时看到编号、曲名、时间了。3行的液晶显示屏是一个很大的改进。分离式的左右声道电平表示- 录音的时候,第三行的显示部分将有录音电平的标尺示意(播放的时候,在底部显示很细小,但是左右独立的标尺),这是索尼第一部可以独立显示左右声道录音电平标尺的便携机器。座充- 将机器立放在上面充电。这是一个很方便的配件,使用座充给电池充电花费的时间稍微长一些(大约6小时),使用者给机器充电的操作依然是传统式的--按下停止/充电按键。G防震(G-Protection)- 索尼最新式的机械抗震技术。纵观以前的索尼海外版MD机器(R900/R700/G750以及一些Discman),G防震通过最短时间内恢复光头的读取极大的消除了跳音的现象,而且不再仅仅决定于缓存的大小了。人们终于可以带着MD慢跑超过40秒了。LP标记- 索尼加入了对LP标记的操作可能。当这个功能开启的时候(默认),一个"LP:"的标记将自动加载在使用LP模式录制的音轨前面(如果在以前的老式的,没有MDLP机能的机器上播放LP模式的音轨,则只能显示LP而无声)。这个功能在绝大多数的索尼MDLP的录音座上都有,但是到了R900却消失了。如果你音轨的名称很长,关闭这项功能对于充分利用一张碟最多容纳1700个字符还是有点帮助的。音效调校- 不再是只能通过线控来调节高、低音的设置了,在主机上就可以完成。然而,播放速度的调节还是只能通过线控完成。结尾搜索,和R900一样,这项功能依然存在。R909允许你将"录音位置(Rec-Posi)"设置为自动的"从结尾处(From End)"。但是,即便是"从当前处(From Here)"是默认设置,索尼也算是学聪明了:如果你的"音轨分组"机能开启了,那么录音将从当前组的结尾处开始,即便你把"录音位置"设置成为"从当前处"。当"音轨分组"开启时,按下"结尾搜索"按键,R909将新建一个组。因此,当你的"音轨分组"机能开启的时候,你不用担心会意外的将当前位置的内容给覆盖掉。也许,这是最合理的去掉"结尾搜索"机能的理由了。但是,不幸的是,如R900一样,909身上有容易出现磁头排线断裂的问题,而变为一部单放MD.除了这个明显的缺点,R909真的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机器。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Line In&&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镍氢 NH-14WM+AA&1
播 放 时 间:14小时 + 15小时=37小时MAX LP4
抗  震:G 
外形尺寸:78.9&17.1&72(毫米)  
本体重量:110克不含电池
光头:LCX-4R&
我的印象:SONY最好的传统MD,排除排线问题的话。相当精致的做工,LCD的设计也非常合理,显示内容丰富。面板的按键排列方式,也被后来的MD长期借鉴。声音是那么的清澈,高频延伸性好,解析度高。中频饱满,声音圆润。这些可能都是得益于Type R的加入。当然,如果你不在乎音质,也可以录录LP格式的碟子,这样可以携带更多的音乐在身上。对于排线的问题,常提的办法是:一是尽量不要用随机顺序播放模式,这样会使光头经常做快速拉伸动作,而造成排线折断的机会大大增加;二是尽量不要选用80分钟的MD碟和在录歌和音乐是尽量不要把碟子的容量用尽,一般是74分钟的碟片用到60分钟左右就差不多了,这样会有效的减少光头移动时排线拉伸的幅度。
MZ-B100&&10/2001
会议机,支援MDLP,3行主机液晶,2.8cm 扬声器。81.2 x 108 x 25.7 mm, 180g。
MZ-E909&&10/2001
R909的单放机型,饼干机。线控可以显示日文汉字了(仅限日版机)。采用竖向设计,拥有蓝色和浅灰色两种颜色,机身采用小圆点衬托,一改完全平面的设计,极具凹凸感,右边的SONY WALKMAN LOGO部分微微凸起,MZ-E909主机充电座搭配了三盏三色LED,用来显示电池剩余容量。MZ-E909既然是MZ-R909的单放版本,那么MZ-R909所拥有的新功能也将会出现在MZ-E909上,SONY主打的&TYPE-R&DSP芯片也同样用在MZ-E909上,以提高MZ-E909的音质,当然MDLP是必备的功能,而防震方面SONY又开始强调其&G防震&功能,和MZ-R909一样,MZ-E909同样配有充电座,不过没有说明能否自动放电。而MZ-E909的新线控(日版)能显示最多6个全角汉字字符。MZ-E909还拥有其它方便的程序播放、歌曲预览、自动播放等多种功能。不过MZ-E909为了省电,其耳机输出功率大幅减少,只有3mW+3mW(美版是5mW+5mW的)。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5毫瓦&2(美版)3毫瓦&2(其他版本)
负载阻抗:16Ω/32Ω  
电池类型:NH-14WM& &AA&1& &&
播 放 时 间:145小时 MAX
外形尺寸: 71.7&77.6&12.5(毫米)  
本体重量:49克不含电池&
光头:LCX-4E
我的印象:长得像饼干的单放,耳机输出缩水,并不能简单的作为R909的单方版。终于使用可以显示日文汉字的RM-MC12线控(得益于NetMD的上市?)。
MZ-E707&&10/2001
E909的中价版,功能同E909,71.9 x 78 x 13.9 mm, 69g。
MZ-E606W&&11/2001
E909的遥控版,功能基本同E909,主机液晶,遥控不带液晶显示。74.5 x 81.0 x 17.7 mm, 78g。
MZ-E505&&2/2002
E909的廉价版,功能基本同E909,74.5 x 81.0 x 17.6mm, 73g。
-----------------------------------------------------------------------------------------------------------------------------------------------------------------------------------------------
从这里开始,sony又带领MD进入一个新时代。MP3的大势流行,电脑上音乐传输的便捷,使MD市场大大萎缩。为了巩固自己随身音频市场老大的地位,sony进一步发展(亦可叫妥协,当时SONY坚决不上MP3,就算是闪存随身听,也是Atrac 3格式),推出可以连接电脑录音的MD。此时,MD全面进入Net时代。
MZ-N1&&12/2001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全世界第一台NETMD,可以通过电脑软件传歌,但他还保留了传统MD的所有接口,它配备了传输管理软件OpenMG jukebox 2.2和可以显示全角日文汉字的改进型线控(RM-12ELK),NET MD技术无疑是MD发展上的又一项重要的成果。78.7x71.8x16.9mm, 90g
当时的一些网络评测(同样带有浓烈的时代气息):
N1作为第一部具备了NetMD接口的机器,其综合表现还是很出色的,兼具了传统MD要素和革命性的音乐文件下载要素可以更广泛的被消费者所接受。如果你确实觉得传统MD同步即时录音的方式让你难以忍受,那么N1的快速下载能力将对你非常方便;而对于下载文件方式并没有兴趣的玩家而言,抛开一切NetMD的特性,N1又确实是一部小巧轻便,功能齐全的可录MD。除了新上市的价格约束,N1有什么不好呢?
MZ-R501&&1/2002
搭载Type-R,MDLP,G防震的廉价机型,没有麦克风插口,没有线控。83W x 27.8H x 75.8D mm, 113g&
MZ-N707&&3/2002&
N1的中价版,功能基本相同,线控不带背光。81 x 27.7 x 74.4mm, 116g
MZ-N505&&3/2002
N1的廉价版,功能基本相同,线控不带液晶。无麦克风接口。81x27.9x74.7mm, 104g&
MZ-S1&&4/2002
S系列的运动NETMD,防水滴,防震,体积较大,无麦克接口,无线控。97.3 x 104 x 40mm, 215g&
MZ-R701&&5/2002
基本同R700.不知道为什么推出这一款。&
MZ-R910&&6/2002
基本同R909,区别在于,其无CD到MD text对传。LCD像素为黑点,909为蓝点。镁合金外壳更轻。78.9 x 72 x 17.1 mm, 108g&
MZ-N10&&9/2002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10周年纪念版本。MZ-N10的厚度大幅缩减,机器最薄之处只有12.9毫米,使用内置锂电池,再也不用为镍氢电池的放电烦恼了。它的重量也只有令人叹为观止的84克,是世界上最轻的录放MD机。被广大MD fans看好的,能够对MDLP的LP2和LP4模式进行音质优化的TYPE-S也加入了MZ-N10的机能之中。而通过USB线和电脑的文件传送速度,在LP4模式下达到了64倍速(相对CD录音),音乐管理软件也不再是颇受人诟病的OpenMG,而是成为Sonic Stage的1.5版本软件。
N10采用高光的烤漆面,相比N1采用金属磨砂面而言不容易被划伤。作为一款录放机种,主机面板上的液晶屏幕自然是整个外观的焦点。N10的液晶屏幕区域覆盖了一层凸出的弧形有机玻璃和金属外围。凸出的有机玻璃覆盖层可以起到一定的屏幕放大和聚光作用,让使用者看到较大和较明亮的屏幕显示,屏幕的颜色为浅灰色,而不是N1淡淡的金属蓝色。液晶屏幕一共显示四行的内容,第一行为曲号和工作指示;第二行是播放时间;第三行是曲名/碟片名称信息;第四行是左右声道音量的标尺。使用了型号为LIP-3WMB的锂离子电池来缩小体积,要比普通的条电薄了一半,所以机子才做到了前所未有的厚度,但是所带来的就是使用时间的下降,如果买的日版就是可以显示日系的中文汉字的线控35ELK。附送的耳塞是相对高档的MDR-E838,一般都是SONY的顶级随身听的配机耳塞,所以可以肯定SONY对它的厚爱。而这次SONY更为了方便搜索曲目,让MZ-N10搭载了Bookmark Track技术,可以随时对曲目进行标记,下次可以马上调出播放。外置电池盒超级巨大,而且不是通用的,所以现在出现了电池盒比机子还贵的情况,用电池的时候,会觉得非常不方便。还有就是机子本身没有变压器输入,所以不能直接用变压器来听歌。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Line In&&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2毫瓦&2(欧版)  5毫瓦&2 (其他版本)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锂电 LIP3WMB+AA&1
播 放 时 间:24小时 + 36小时=58小时MAX LP4
抗  震:G 
外形尺寸:78.5&13.8&73.3(毫米)  
本体重量:84克含内置电池
光头:ABX-1R&
我的感觉:声音比较冷,在中高频比较好,低频段的表现力一般,我感觉基本没有,从总体来看,声音比较漂浮。N10里面新增加了一片TYPE-S芯片,除了拥有TYPE-R芯片对SP模式下的音频优化功能以外,还拥有对LP2以及LP4模式的优化能力,所以对LP2及LP4格式的音乐重放有着改良声音效果的作用。N10的优点与他的缺点一样多,优点:10周年纪念机,跟单放一样的体积,工业设计和制造的典范,屏幕显示效果不错,烤漆机身,搭载Type S。缺点:播放时间短,内置电池不容易换,外置电池盒不通用,屏幕易进灰,声音一般。
MZ-E10&&9/2002&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MZ-E10作为最高端的单放机,在外形上将简约的设计风格发挥到了极至,平坦光滑的金属外壳和超薄的厚度让每一个看过的人都印象深刻,除了&SONY&和&WALKMAN&的字样外,在没有任何的修饰,整个机器被浓厚的金属气息所包围,浑然一体的镁合金外壳堪称MD历史上最为抢眼的外观设计。和MZ-N10一样,MZ-E10也是内置锂电池,但是它的锂电池单元设计颇似笔记本上的电池单元,是可以拆卸的,但是原则上用户将不能自行更换,只有要销售商和技术支持人员才可以更替。加上电池,MZ-E10的重量也仅仅只有55克,又是MD历史上最轻的机器。而最最让人惊叹的则是MZ-E10的厚度,她是MD历史上首个突破10毫米大关的机器,厚度只有9.9毫米。由于MZ-E10的超薄厚度,它的线控/耳机接口是一种全新的扁平设计,耳机将不能直接插在主机上使用,因此索尼还为MZ-E10准备了一个称为&Headphone Adapter&的耳机连接装置。
& & MZ-N10和MZ-E10都搭载了索尼独立开发的音场技术,类似夏普的杜比耳机系统,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定听音的音效,索尼内置了Heavy、Pop、Jazz和Unique四种,加上两种用户的自行设定,共有6种音乐效果,但是这个功能和声场效果是冲突的,不能同时使用。为了方便用户快速的查找到碟片中的某一段音乐并播放,MZ-N10和MZ-E10都搭载了Bookmark Track技术,可以对音轨进行标记并简单调用播放,一张MD碟片上,允许标记的最大数量是20个。他们都配置了新型的液晶线控&RM-MC35EKLU&,在英文、日文假名或者数字显示条件下可以同时显示两行文字,分别是组名和曲名。 81.9 x 72.2 x 9.9mm,55g&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最大输出功率: 5毫瓦&2 (所有版本)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锂电 LIP3WMB
播 放 时 间:40小时MAX LP4
抗  震:G 
外形尺寸:81.9&9.9&72.2(毫米)  
本体重量:55克含内置电池
光头:ABX-1ES&
我的感受:这个时期的MD声音没什么好评价的,我对这个机器唯一的兴趣,就是收藏。放在柜子里面就是一个艺术品。这个机器很多部件为了追求设计的极致,比较容易损坏,因为不是通用配件设计,所以坏了很麻烦。内置锂电跟N10一样,相对于E95的设计理念,从使用来讲我更喜欢E95,因为它内置锂电是为了延长播放时间,而N10E10是为了做得更小巧,也可以从侧面体现SONY工业设计疯子的一贯作风,也是一种让爱的人爱的要死,恨的人恨得要死的精神。
MZ-E710&&11/2002
首款采用VPT (Virtual Phones Technology)技术的MD播放器。71.5 x 77.9 x 13.9mm ,66g。&
MZ-N910&&3/2003
N10的通常版本,使用镍氢条电,比N10体积大,重量重。ATRAC DSP Type S,最大64倍速传输,200秒G防震。N910有三种颜色可供选择,银色、蓝色及橙色。机身上的按键相当简洁,只有区区10个按钮,液晶屏幕下方依次排列GROUP、停止、暂停和录音按键,但感觉按键都比较小。液晶屏的右则是音量/播放/快进/快退的整合五向按钮,在N10中也有相似的按钮,但与N10不同的是,N910采用圆形按钮设计,而并非N10那种拨杆设计。N910的JOG DAIL设计在机子的右方,方便了右手操作。N910摒弃了内置锂电池,转而采用了型号为NH-14WM镍氢充电电池,不过这也使N910比N10厚了0.5cm。但换来了更长的播放时间和更简易的电池更换。N910所搭配的线控是RM-MC35EKL(日版,其它版本33EL)棒形线控,支持日文汉字显示。线控夹比较特别,是可以拆卸的,用户可自行决定线控夹的开口方向,方便夹在各种不同的衣服上。N910也搭载了VPT技术。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Line In&&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 4毫瓦&2 (美版)5毫瓦&2 (日版)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镍氢 NH-14WM+AA&1
播 放 时 间:114小时MAX LP4
抗  震:G 
外形尺寸:78.9&15.9&72.2(毫米)  
本体重量:93克
我的感受:我的第一台NetMD,也是对NetMD失望的开始。主要是声音不满意,象开水一样,没有任何特点。但是使用还是方便的。经历这么长的时间发展,这时候SONY MD的操控性,易用性都已经很完美了。SS软件开始用起来比较麻烦,习惯了就好了。为了让线控上显示出汉字,必须对SS作一些修改,包括注册表的。对了,橙色的版本只有日本版的。
MZ-N710&&3/2003
N910的中价版本,线控无背光。功能基本相同。81w x 74.4h x 20d mm, 108g
MZ-N510&&3/2003
N910的廉价版本,线控无液晶,无麦克插口。功能基本相同。81w x 74.4h x 27.7d mm, 103g&
MZ-NE410&&3/2003
最廉价的NetMD,没有音频输入,只能通过USB传歌。无线控。81 x 74.4 x 28.9mm, 100g
MZ-NF810&&4/2003
N710的收音版本。收音Net MD。81w x 74.4h x 20d mm, 108g&
MZ-NF610&&4/2003
N510的收音版本。收音Net MD。81w x 74.4h x 21.2d mm, 103g
MZ-NE810&&6/2003
纯Net MD,无光纤,无麦克接口。可以通过机身上的Download键,直接下载带有CDDB信息的CD。73.3w x 14.8d x 79.8h mm, 82g
MZ-N920&&5/2004
N910升级版,功能基本相同,多了一个VPT,使用SS.2.0.78.9w x 72.2h x 15.9d mm, 94g&
MZ-NF520&&5/2004
N420D的收音版,功能相同,三无,带线控。81.0 x 30.7 x 74.4, 113.3g&
-----------------------------------------------------------------------------------------------------------------------------------------------------------------------------------------------
到了2004年,索尼开发出1GB容量的Hi-MD碟片,区别于传统MD,大容量碟片可以增大音乐容量,或者提高音乐质量。
& & 高容量:全新的Hi-MD光盘(1GB)可储存高达45小时的音乐(以ATRAC3plus/每秒48kb模式录制),或大约45片CD的容量,扩充的容量可提升光盘的使用弹性,成为可移动式重复读写的储存装置,1GB的高储存容量可轻松储存由高音质线性PCM与Hi-SP模式所录制的庞大音乐资料,此外,现在的标准MD的容量也将因新的Hi-MD录制模式而加倍。&
& & 高音质:Hi-MD可录制高音质的线性LPCM与ATRAC3plus(256kb)的声音文件,以线性LPCM模式录音可产生未经压缩处理的声音档案,提供录音与播放时更好的音质与享受。&
& & 高传输速度:Hi-MD装置除了具有一般的PC至MD之资料下载功能外,现在还具备了将音乐资料从MD上传至计算机的功能,此外,高达实时100倍的传输速率,可让网络音乐更加美好,现在您可自计算机之中迅速轻易地抓取喜爱的音乐,建立属于您自己的MD迷你光盘。&
& & 灵活的多用途性:HiMD为一可移动可重复读写的高容量高携带性储存媒体,并使用FAT档案系统,因此使用Hi-MD所格式化的MD迷你光盘,可当作如影像与文字等计算机资料之多用途储存媒体,并可完全对应USB格式,因此只要将Hi-MD产品连接至计算机之USB连接端口,计算机会自动立即以外接储存装置来判别所连接之Hi-MD产品。&
对应推出的Hi-MD播放器,就把MD带入了最后的辉煌年代,但此时,MD也渐渐的远离我们,将逐渐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MZ-NH1 04/2004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它支持线性PCM,ATRAC3及ATRAC3plus音乐格式,兼容MP3、WAV及WMA音乐格式,6段音域均衡器,可按照个人喜好选择不同音效 (包含4种预设/2种自订模式),49种音乐播放模式,提供更多播放方式选择,数码速度播放操控,同时保持原有音调。镁金属机身设计,使机器更轻巧 时尚外壳颜色:银色,香槟金色。参数纠错供高达100倍的音乐传输速度,3行电子背光液晶线控,可显示简体中文,并备有垂直操控旋钮,机身备有USB端子,连接至个人电脑,使机器正常工作,支持麦克风/模拟/光纤输入3种录音方式,高精度数码扩音技术(HD Digital AMP),更好体现细微的音乐神韵。
技术参数(来源于说明书)
频响范围:20~20KHz(&3 dB)
输入端子:MIC  Line In  光纤&
最大输出功率:5毫瓦&2&& 
负载阻抗:16Ω  
电池类型:LIP-4WM& &
播 放 时 间:18.5小时 MAX 
本体重量:97克不含电池&
光头:ABX-U
我的印象:可录制线性PCM格式的音乐,理论上讲音质与CD处于同一水平。因为这一特性,NH1的音质素质从理论上得到了保证。中高频还是继承了SONY一贯的水准,高频清澈明亮,细节丰富,动态变化明显。中频圆润,细致。听女声的感觉很舒服。低频相对于net时代的MD,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弹性好,下潜更深,量也更多。做工方面,没有任何可以怀疑的地方,就是SONY的水准,精致,细腻,当然有些地方容易氧化,不好保养,也是一个缺点。外观是我很喜欢的类型,键位的设置也很独特。如果只能在2000年以后的MD里面选一台录放机型,而不考虑价格的话。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NH1.
MZ-NH900 04/2004
基本同NH1,不同处在于:无时间,日期标签。镍氢充电池。有外接电池盒,可以使用AA电池。81.3w x 21.2h x 77.8d mm, 110g
MZ-NHF800 04/2004
NH900的收音版,无线性输出,全塑料机身,无外接电池盒。81.0w x 29.2h x 78.9d mm, 113g
MZ-NH700&&04/2004
NHF800的非收音版,无液晶的线控,无VPT。81.0w x 29.2h x 78.9dmm, 113g
MZ-NH600D 04/2004
Hi-MD的廉价机型,NH900的无线性输入,无光纤输入,无mic输入版本。无线控,使用AA电池。81w x 29.2h x 78.2d mm, 103g
MZ-NH3D 06/2004
NH1的无光纤版本,无mic,无主机液晶。其他功能基本同。84w x 15.2d x 76.5h mm, 111g
MZ-EH1&&06/2004
历史意义的产品,NH1的单方版本,MD 单放的Hi End。功能参数基本同NH1.75.9w x 13.5d x 82.1h mm, 81g&
MZ-EH930&&4/2005
配合Hi MD录放型发布的新一轮单放Hi MD机,EH930作为第二部Hi MD单放机,搭载HD数码放大器,DSP Type-s,VPT,使用口香糖,外接AA电池,可连续播放65小时(合计)。76.9*14.7*83.4,103g(含电池)。
MZ-EH70&&11/2005
Hi MD单放机型,不支持mp3格式音乐,搭载HD数码放大器,DSP Type-s,VPT,使用口香糖,外接AA电池,可连续播放87小时(合计,Hi-LP)。88.1 & 75.8 & 17.1mm,110g(含电池)。
MZ-EH50&&11/2005
EH70的廉价版,参数基本同EH70,不带VPT。使用口香糖,外接AA电池,可连续播放85小时(合计,Hi-LP)。85 & 78.8 & 20.2mm,107g(含电池)。
MZ-RH1&&5/2006
有历史意义的产品,Sony最终的MD(可能)。这台机更多的宣传放在作为录音机上。高精度数字放大器,采用了高速USB2.0接口,支持用户手动录音设置存储/读取,设置信息不会因关机而丢失,支持自动跟踪标记,现场录音更直观,支持线路输入、麦克风输入、耳机输出、5mW输出及六段均衡器调节,铝制机身,利用新开发的Sonicstage 3.4可以方便的、无限制的上传全部录制音频,可以调节麦克风敏感性,可以利用USB接口充电,支持全部最新ATRAC3plus比特率,比如192kbps+352kbps及PCM(wav)方式录音,配备OLED显示屏,采用Li口香糖电池驱动。无外接电池盒。无座充。83.8 x 84.4 x 14.7mm, 106g
截止到今天为止。SONY共发售了,46个型号的普通单放机(Hi MD单放不算)。27个型号的普通录放机(net,himd不算其中)。15个型号的net MD(包括S1)。15个型号的himd。1个艺术品Q17。总共是104个型号。看着MD逐渐离去的身影,我们也只能把这份爱恋放在心中。MD不死,MD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我的MD情节②
金盘果然好看
888是MD的神塞
站长君的MD(昨天忘上传了)
怀念这种半吐盘的状态吧
很老的的线控但很好用
从小买索尼的随身听就一直希望能是日本本土产的,现在发觉日本本土的插座很**
三张MD(无视那个广岛之恋)
口香糖电池
机子还很新
来两张艺术的,割舍不掉的是你那厚重的机械感
割舍不掉的W情怀
Sony,久违了W王者
转载一篇关于MD的帖子,为我即将到来的R900做点准备
第一编:  SONY
本人听过最早的MD是R50,再老的MD没听过,R50之后基本大部分MD都听过。(有些型号没听过,不过猜都猜得出来,电路设计都一样嘛)根据SONY的音质表现和声音取向本人将SONY的MD从R50开始直到NE810划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声音醇厚型
有R50,R5ST,R55。。。此类MD声音分辨率高,高频上限听感柔和(上限不高)全频十分饱满----高频相对现在的MD圆润,中频十分饱满,低频厚实,听感相对现在MD&模拟&味道更浓些,不是那么冷冰冰。。。即使搭配838声音也不会硬。。。这些MD代表着SONY较高的音质水平,此类机器刚开始从ATRAC蜕变到ATRAC3。。。SONY为了标榜ATRAC3格式的优秀音质,在设计这部分MD时对于其运放部分投入了很多,毕竟优秀的运放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音源的缺陷,况且,ATRAC3格式的音源已经十分优秀。。。此类机器我觉得搭配的耳塞范围比较广,即使搭配838也能出好声
这里我说一些我的看法:关于曾经有些坛友说&R5ST音质优于R50&,其实两者音质作为随身听来说是完全相同的,但R5ST有个DECK,DECK上音频输出由于功率足够大,音质更优秀些,但单独使用随身听比较的话两者音质完全相同第二部分:声音平衡型
有R90,R70,R900,R909,N1等。。。此类SONY的MD声音解吸度十分高(个人觉得比N10还高,N10那解吸度是&假高&,这类是真高),声音放得开,速度感比起R50这代MD也恰倒好处,高频高而不刺,低频不温不火,但十分准确,质感十分好。中频相对R50这类来说比较平淡。。。相对于R50这类重质感厚度的机器,R900这时代的MD整体平衡性十分到位。R900心片由于使用0。18工艺不光播放时间提高许多,而且细腻度更佳,比 R90明显细腻。R90其实归进这档满勉强的,它声音不如它前辈醇厚,解析没它的后辈R900强。。。姑且放在这里。本人一直觉得R900是款十分经典的机器,其体积,播放时间,音质是历史上平衡得最好的机器。。。(当然也包括首批产的R909)
这里我要说的一些关于争议的问题:1。N10的解吸度和R900的解吸度谁高的问题:本人认为N10的解吸度是假的,做出来的,※的是拔高高频,衰减中低频,来突出高频的清晰度,这就给一些并不真正懂得评判机器音质的人造成分辨率高的假像,其中低频被严重拖后,造成中低频解析严重地低,不光声音薄,声音比起R900之类的毫无立体感可言。而且听感舒适度比起R900之类低太多,听98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用R900听下来两个小时不到,没任何不爽,听N10下来,不说听的过程中那音质不爽,听好后耳朵也累。。。2。关于R900的G PROTECION和40秒防震版本的音质不同。后者音质比前者更舒展,前者声音更冷,至于为什么本人不知道。3。关于R909在SP下音质和R900SP下音质两款机器音质完全一样,但SP下R909有TYPE R功能理论上会更好,但本人觉得SONY在WALKMAN上用的TYPER严重有水分,远没MD DECK上那样的效果,事实上R900和R909的SP本人很很很。。。难区别。4。关于R909的音质差异R909在初次投产和之后扩大量产内部使用的一些元器件被更换过,理论上音质会有退步,但本人没比较过,不好说。。。只是觉得&应该&,&理论上&。。。5。N1和R909的关系N1运放设计和R909相同,但元器件使用不同,N1声音比起R909清晰度有减少,但很小,声音更舒展,软绵绵些。
R900是本人最喜欢的MD,不光本人,许多一路上玩下来的SONY MD FAN都认为R900是SONY十分经典的一款机器也是SONY最先使用聪明棒的机器,旁边是AWIA的F90从这个时候开始,SONY开始慢慢掏空AWIA,挖AWIA的人乘AWIA经济困难的时候,提供自己的设计给AWIA让AWIA放弃对开发投入资金从而挖走AWIA开发人员现在SHARP很识趣,从不使用SONY的OEM,宁愿缺少产品线(象NET MD)也要坚持自己开发.(据说SONY曾经提供N910和NE410的OEM给SHARP,SHARP没有接受)而二线MD厂也决不用SONY的OEM日本电子企业界都清楚地看到SONY慢慢侵吞AWIA的整个过程SONY在日本电子企业界由于那事件被灌以"卑鄙的施与者"称号所以KENWOOD宁愿花更多的钱用SHARP的OEM
N1是MD史上里程碑之做。。。当年北美索尼发布N1时号称要&SWEEP MP3,LET IT VANISH&(赶尽杀绝MP3)的尚方宝剑也是由N1开始从此有了排线噩梦。。。在N1推出前R909没有排线问题,但之后生产的R909还有部分R900都有问题,可能和变更设计和材料有关。
和N1音质完全相同的S1S系列的MD属于SONY推向北美的运动型MD。体积硕大。。。十分不符合亚洲人审美观不过它的防震水平可不是一般有G PROTECION MD能比的防震,防摔,防水(确切地说是防水溅,绝不是能潜水)第三部分: SONY周年纪念MD N10开创的"失败中的失败"
首先声明,本人所称&失败中的失败&是围绕本主题,仅指&音质&,N10在其它很多方面都是十分成功的
N10之后的MD,从NET 到 单方,再到NE系列,音质都一个样的&烂&
失败之处:和上代MD比较音质的大幅降低其实,随身听这东西随着发展----利润的降低,体积和播放时间不断上升的要求,为推广,成本需不断降低的要求,使用整和心片技术等等任何随身听,象卡带机,CD机,都有个历史音质最好的时期,之后慢慢下降。。。但N10的出现让MD的音质的下降不是&慢慢&,而是个很大的断层。。。可能陈斑竹又要站出来批评那些攻击N10的帖子了我不知道陈斑竹是怎么审视N10的,可我凭着天地良心可以十分确定地说N10声音是垃圾!1。高频假----被可以增加电平的高频来给菜鸟造成声音分辨率高的假像2。中频干----中频最重要的是饱满,毫无饱满度也言3。低频瘦----低频的劣质也算本人难得能在MD上得到领教,低频量感小得比美国总统布什的心眼还要小!也不用谈任何低频余震了。。。有些据称是DX的人说:&N10低频还是有优点的,比如响应速度快,云云。。。&简直是P话!!低频瘦到这程度还想怎么拖泥带水??!!这话就象个瘸子说:&我走路有条不紊,从不操之过急。&4。噪音大----用过N10的人都知道N10的背景噪音的厉害程度由于其本底噪音只有在播放乐曲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开机停止,甚至暂停的时候都没有)所以造成很多人以为是音源不好,居然还出现了&用U※※录音就会有噪音&的说法事实上,SS1。5录音没有任何噪音。而即使用光纤录音,噪音一样也存在。在使用N10之前用过MD的都能明显感受到N10的噪音所以本人对于那些整天说SONY纪念版本音质怎么怎么纯净的人,实在不知道他们纯净的标准是什么!
失败中的失败之处:居然还彻底败给MP3!说说声音风格和SONY比较接近的IRIVER吧,高频勉强和IRIVER的IFP系列打个平手中频差不多,低频败的一塌糊涂,无论是弹性,下潜还是立体感。整体音场N10横向延伸(被增大的高频电平所至),IFP横向没N10宽,但比N10立体。就是纵向也有延伸。。。和IFP系列比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和IHP系列的差距了。。。
(本人听过的MP3范围十分小,就IRIVER,IPOD和ZEN还有IAUDIO的一款,感觉IRIVER的声音风格偏向SONY一贯作风,平衡,高解吸所以就用IRIVER和N10比一下,IAUDIO的风格偏夏谱IPOD不好说,都不象。。。ZEN的音质是最好的,高频比IRIVER的IHP系列还要优秀,低频略输。。。不说了,又偏题了,打住)
N910:使用和N10同样的电路的N910(那些看了拆机集成电路板表面照片不同就说N10电路比N910复杂,本人实在懒得去反驳)910和N10音质听说稍微有点差别(本人没感觉到,反正本人对SONY现在的机器都不会认真的去听,实在没胃口。。。)但差别绝对不象有些人说的那么明显。。。他们电路唯一不同在运放的二及输入电压转换整流器上。。。N10是电池是3。7V,N910是1。2V或者是1。5V(在使用干电池时)N10在使用干电池还是3。7伏,※干电池补充LI电池电量再通过LI电池输出给机器。
NE810:除了音质因素,本人其实十分喜爱这台机器,附带SIMPLE BURNER软件,比用SONICSTAGE录CD简单多了而且NE810是数字放大,理论上应该比N10好,但实际效果半斤八两
E10:比N10噪音还要恐怖的E10,虽然SONY音质退步得让人愤怒,但SONY的工业设计水平实在让人赞叹,左边是MZ-2P
NE410:和NE810一样,只能通过U※※录音,省去MIC,LINE IN,OPT和ATARC编码心片其它都和R系列一样,我个人觉得NE系列的都十分漂亮,音质就那个样。。。
顺便补充一下,E720,E10,NE810乃至今后的NH1用的数字放大器的芯片都是这个。。。象不像是二手电子城的便宜拆机货?本人觉得十分讽刺,用了这个音质照样差,其实SONY自己也知道,多这么快便宜货的成本远比对运放部分使用优秀材料来的低。。。而且还多个卖点一分价钱一分货,用了这块号称先进数字放大的MD音质还是。。。WHAT A SAD。。。
第二编:SHARP本人以上也声明过,由于本人曾经还是MD FAN的时候是偏爱SONY风格的,所以SHARP的机器听的没有SONY那么多,那么系统,就不划分历史上SHARP不同时代音质版块了。就从我听过的 SHARP机从老的开始介绍到新的,这里我要谢谢我的一个好友,最近写这文章,我从他那里借来一些SHARP的机器又听了一下,以前他是个SHARP MD FAN,以前还跟他激烈争论过,不过他现在也对MD提不起兴趣了。。。结婚了嘛。。。呵呵&
1。MT77 也就是MT877
和R900一个时代的产物,SHARP第一款支援MDLP。高、中音的分析力明确,三种不同程度的低音加强功能亦圆浑有劲,不开低音效果最好,开了后低音稍有浑浊,延时,但还是要比MT770好。声音偏高分析力,但不是很冷,也没后期SHARPMD那么暖和。音质和R900基本持平。。。R900更舒展些(本人更喜欢R900风格)
和R909同一时期的产品,声音风格十分暖和,低音在开启后十分凶猛,不过质感差了满多,中频也十分优秀,比较贴近耳朵,人声※后高频和SONY那时期的MD相比比较逊色,感觉有高频瓶劲。。。听流行比较适合,听交响或NEW AGE或室内小品演奏,本人感觉不是R909的对手。不过听流行实在过瘾,比909也薄不少,所以是部很受欢迎的机器。
PS。。。线控虽然拿在手上感觉象玩具,但十分漂亮。
3。MT880SHARP第一款NET MD,失败的作品,性能,外观差N1实在太多太多。音质和MT770完全相同。
虽然同期SONY已经推出N10,十分轰动,SHARP推出的DR7没有NET实在让人汗一把,但DR7的音质确实比N10好太多,不是一个档次的机器。声音分辨率十分高,和R900基本一个档次的分辨率,但DR7高频轮廓更清晰,声音一反SHARP MT系列的暖色调,十分冷。DR7和DS8音质理论上一样,但DR7的输出更强些,8+8MW。DR7的各个频段以及音场已经彻底超过同期SONY任何 MD,这个时期SONY和SHARP音质不象之前,也没什么好争议的了。
PS1。DR7实物比照片漂亮很多。PS2。最近听说有批DR7有问题,好象是光头的问题,好象买DR7出问题的朋友也不少,所以想买DR7的要小心。PS3。本人对SHARP引入四及耳塞不已为然,数字放大确实有效果(比起SONY E10和NE810的冒牌数字放大好多了,真搞不懂为什么SONY用了数位放大居然还有那么多噪音),但四及耳塞实在是做秀,世界上再HI END的耳机也是用三及的,在随身听上来个四及实在可笑。而且原配的四及耳塞声音平平,还不如换副888解吸度更好(不过,听了A8后再听888,就感觉没什么分辨率了,本人也强烈感觉到,不过没宠坏耳朵前888还是随身听里一副十分经典的耳塞。)
SHARP反击SONY NET MD的第二款产品,设计思路有点想R5sT。。。样子也十分漂亮。最重要的是传输速度不再象MT880那么乌龟。本来以为SHARP会在DR80推出后占上风,可想不到SONY授权SHARP生产NETMD,SHARP做出来投放市场没多久,SONY HIMD就要出来了。实在让人为SHARP,PANA这样的MD生产商难过。。。毕竟NET MD的所有专利被SONY独占,他们至多是SONY摆下的MD棋盘上的几颗棋子。SHARP看到SONY推出HIMD肯定一肚子苦水,胸闷到FAINT。回正题。。。DR80的音质理论上和DR7应该相同,不过本人没听过,这次也没拿到DR80来听,听那个玩SHARP机的朋友说声音比DR7还要硬。。。解析还是和高的,声音有点紧。因为没听过DR80,我就不啰嗦来误导群众了。。。
第三编:PANASONICPANASONIC本人听过的还要少,就介绍一款很不错的吧。从R900年代开始,大部分PANA的音质都不好。MJ88,松下98年初推出的机型,到现在E10推出,过了6年至今仍是历史上第四薄的MD~!!!过了六年啊,至今仍是第四名,足可见松下的精工水平。它的身材纪录也是直到2002年底才被松下自己的MJ95打破,其记录居然保持5年,堪称随身听历史上的奇迹。外型超级漂亮,本人有幸在大三的时候听过它,声音绝对不是PANA一贯的那种有气无力的风格,清晰度,饱满度十分出色,低频质感也绝对不是其它PANA的机器能比的。可是这机器实在太老了,连MDLP都不支持。但绝对是松下历史上的名作。MJ88当年在日本推出,销量比当时SONY所有单方销量的总和还要多!!!
于HIMD的"CM音质提高说"的看法SONY推出HIMD确实是历史上的进步,但我觉得其局限性还是很大的。首先,其支持的移动硬盘的文件种类就极其局限,只有WORD,PP,EXCEL等MS的文党文件,还有就是支持JPG,但这些都是用软盘或者U盘可以高定的东西。而真正需要大容量介质支持的象电影,流动媒体的文件,HIMD却不支持!其次,有些网友说HIMD支持PCM,由于PCM是无压缩,就此认定音质必然性地超过MP3,我觉得十分可笑,至少是以篇盖全的观点!其实影响音质的绝对不是一个文件质量的问题。其中有许多复杂的因素综合决定随身听的音质表现。PCM的音质强于MP3这只是理论上的,那你说DISCMAN的音质好还是MD 的音质好?这里我说的是听感,目前绝对是DISCMAN烂!!为什么相对于CD文件五分之一大小甚至十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怎么手动关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