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山底村苍龙山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峰峰到山阴开车多少公里_百度知道
峰峰到山阴开车多少公里
峰峰到山阴开车多少公里
我有更好的答案
驾车路线:全程约573.6公里起点:邯郸市峰峰矿区政府1.邯郸市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沿滏阳东路行驶90米,调头进入滏阳东路2) 沿滏阳东路行驶540米,过右侧的峰峰宾馆-会议楼约250米后,进入滏源堤路3) 沿滏源堤路行驶760米,直行进入太行西路4) 沿太行西路行驶2.9公里,右转进入S2225) 沿S222行驶6.8公里,直行进入S2226) 沿S222行驶180米,在第3个出口,朝G309/武安方向,左前方转弯进入S2227) 沿S222行驶11.3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2.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青兰高速公路3.沿青兰高速公路行驶124.1公里,朝屯留/太原/G55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4.沿匝道行驶500米,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5.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186.6公里,朝临汾/吕梁/古交/榆林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6.沿匝道行驶730米,过十里长桥约170米后,直行进入太原绕城高速公路7.沿太原绕城高速公路行驶49.3公里,朝阳曲县/大同/五台山/G55方向,稍向左转进入阳曲枢纽8.沿阳曲枢纽行驶710米,过阳曲枢纽约520米后,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9.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174.6公里,在山阴/古城/S211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10.沿匝道行驶1.5公里,朝岱岳/山阴县方向,右转进入虎山线11.朔州市内驾车方案1) 沿虎山线行驶5.4公里,左前方转弯2) 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青年衔3) 沿青年衔行驶3.0公里,过右侧的现代家电约220米后,右转进入府南路4) 沿府南路行驶340米,左转进入府西街5) 沿府西街行驶10米,到达终点终点:山阴县委
明京力公司售后经理
6公里.html?iknowflg=1&amp.5公里.5公里,朝岱岳/山阴县方向,过阳曲枢纽约520米后,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9.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174,直行4) 行驶80米,在第2个出口,稍向右转进入S2225) 沿S222行驶11.3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2.沿匝道行驶1;newmap=1&l=6&t=B_NORMAL_MAP&amp,过十里长桥约170米后,稍向右转上匝道10.沿匝道行驶1,直行进入青兰高速公路3.沿青兰高速公路行驶124,沿S211行驶1.8公里,稍向左转2) 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苍龙山隧道3) 沿苍龙山隧道行驶2;c=,&s=nav%26c%3D340%26sc%3D151%26ec%3D237%26sy%3D0%26drag%3D0%26sn%3D1%24%24%24%.6公里.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186.6公里,朝临汾/吕梁/古交/榆林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6.沿阳曲枢纽行驶710米,朝屯留/太原/G55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4.沿匝道行驶500米,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5,直行进入太原绕城高速公路7.沿太原绕城高速公路行驶49.3公里,朝阳曲县/大同/五台山/G55方向,稍向左转进入阳曲枢纽8.71%2C%24%24%25E5%25B1%25B1%25E9%%24%24%26sq%3D%u5CF0%u5CF0%u6751%26eq%3D%u5C71%u9634&t=0" class="ikqb-map">驾车路线:全程约569,右转进入虎山线11.朔州市内驾车方案1) 沿虎山线行驶5.4公里,左前方转弯2) 行驶1.95%2C%24%24%25E5%25B3%25B0%25E5%25B3%25B0%25E6%259D%%26en%3D1%24%24%24%,右转5) 行驶1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终点.2公里.3公里起点:峰峰村1.邯郸市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沿匝道行驶730米,直行进入青年衔3) 沿青年衔行驶3.7公里,左转4) 行驶420米.1公里,在山阴/古城/S211出口<iframe map="iknow/page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稍向右转上匝道6;newmap=1&l=6&t=B_NORMAL_MAP&amp,直行进入青年衔3) 沿青年衔行驶3.0公里,过右侧的现代家电约220米后.2公里.6公里.html?iknowflg=1&amp,直行进入S2115) 沿S211行驶3.9公里,右转进入S2226) 沿S222行驶4.5公里,朝岱岳/山阴县方向,过阳曲枢纽约520米后,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9.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174.7公里,直行进入S2227) 沿S222行驶180米;c=,&s=nav%26c%3D104%26sy%3D0%26sc%3D104%26ec%3D104%26sn%3D2%24%24%24%24%24%24%25E5%25B3%25B0%25E5%25B3%25B0%25E7%259F%25BF%25E5%258C%25BA%24%24%26en%3D2%24%24%24%24%24%24%25E5%25B1%25B1%25E9%%25E5%258E%25BF%24%24&t=1" class="ikqb-map">驾车路线:全程约575,过十里长桥约170米后,稍向右转上匝道10.沿匝道行驶1,左前方转弯进入S2228) 沿S222行驶11.3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2.沿匝道行驶1.0公里.5公里起点:峰峰矿区1.6公里,朝屯留/太原/G55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4.沿匝道行驶500米,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5.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186.6公里,朝临汾/吕梁/古交/榆林方向.沿阳曲枢纽行驶710米.1公里,直行进入太原绕城高速公路7.沿太原绕城高速公路行驶49.3公里,朝阳曲县/大同/五台山/G55方向,稍向左转进入阳曲枢纽8,沿滏阳东路行驶90米,调头进入滏阳东路2) 沿滏阳东路行驶340米,过右侧的冀南商城南门约160米后,右转进入虎山线11.山阴县内驾车方案1) 沿虎山线行驶5.4公里,左前方转弯2) 行驶1.峰峰矿区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左转进入府西街5) 沿府西街行驶1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终点,在第3个出口,朝G309/武安方向,右转进入鼓山南街3) 沿鼓山南街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S2114) 沿S211行驶3.沿匝道行驶730米,右转进入府南路4) 沿府南路行驶340米,直行进入青兰高速公路3.沿青兰高速公路行驶124,在山阴/古城/S211出口<iframe map="iknow/page
驾车路线:全程约596.4公里起点:峰峰1.邯郸市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沿太行东路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太行东路2) 沿太行东路行驶140米,在第2个出口,左前方转弯进入S3153) 沿S315行驶12.4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2.沿匝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邯郸绕城高速公路3.沿邯郸绕城高速公路行驶39.5公里,朝北京/郑州/G4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4.沿匝道行驶3.8公里,直行进入京港澳高速公路5.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驶106.5公里,过槐河大桥,朝石家庄/裕华路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新元高速公路6.沿新元高速公路行驶23.0公里,朝济南/太原/G20/宁晋服务区LNG加注站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7.沿匝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青银高速公路8.沿青银高速公路行驶31.2公里,朝鹿泉/北京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9.沿匝道行驶53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10.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7.6公里,朝石家庄服务区/京昆高速/保定/北京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11.沿匝道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西柏坡高速公路12.沿西柏坡高速公路行驶9.3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1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75.6公里,朝阳泉/石家庄/S45方向,稍向左转进入太阳高速公路14.沿太阳高速公路行驶520米,过郊区章召枢纽,直行进入太阳高速公路15.沿太阳高速公路行驶92.4公里,朝太原绕城东段/阳曲镇/大同/G108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16.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二广高速公路17.沿二广高速公路行驶173.0公里,在山阴/古城/S211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18.沿匝道行驶1.5公里,朝岱岳/山阴县方向,右转进入虎山线19.朔州市内驾车方案1) 沿虎山线行驶5.4公里,左前方转弯2) 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青年衔3) 沿青年衔行驶3.7公里,左转4) 行驶420米,右转5) 行驶1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终点:山阴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拒绝访问 | www.wenzhangba.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wenzhangba.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fddbc7d570e43dd-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峰峰的历史1
新石器时代
距今1万年—8000年&
已有峰峰先民在南洺河畔和鼓山东西两麓生息繁衍。与和村镇相邻的南洺河南岸,于1972年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命名为“磁山文化”。居民经济生活以为主,农作物有粟。以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为生产工具,石磨盘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独特。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椭圆口盂、靴形支座、三足钵与深腹罐等为典型。陶器表面多饰绳纹、篦纹及划纹等。住房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1972、
1978年,分别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达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2米,不少窖穴深达6至7米。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约6000余种,为寻找中国更早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沙质陶器,少数为泥制陶器,均为手工制作,以素面为主,出土的陶器中有圆底钵、三足钵、钵形鼎等,其中陶盂和陶支架组成的陶器群,独具特色,是峰峰磁州窑文化的源头,有重大的考古价值。从磁山遗址出土的标本和大量器物看,早在10300多年前,河北南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脱离了农业经济的初始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人已从事专项手工劳动,原始手工业已成为原始农业、渔猎、采集生产及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公元前年&
峰峰先民在今义井镇南羊台一带生活。1996年8月至10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邯郸市文物管理处、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组成考古队,对邯郸电厂土
土区域实施考古发掘,发现了仰韵文化后期的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文化和先商文化各一处。其中,后岗一期文化(注:公元前4400-前4200年,以安阳市后岗村出土物为代表,故名)和大司空文化(公元前4400-前4200年,以安阳市大司空村出土物为代表,故名),共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发现房址1处,陶窑2座,灰坑28个,墓葬1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上百件;该遗址的发掘,证明了早在5400多年前,峰峰一带即有先民在此生活。
约公元前2900—前2800年&
有先民在今大社镇香山村一带定居生活。香山村南有龙山文化遗址一处。文化层中出土大量的灰陶和少量的红褐陶,纹饰以篮纹为主,有少量绳纹,器物有折腹盆、小口平底罐,也有磨光的黑陶、石器、骨器等。
&#9651;《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覃怀氐绩,至于衡漳。”古时漳水与滏水合流,大禹治水当经过峰峰一带。
公元前1600—前1300年&&峰峰先民在今义井镇南羊台一带居住。邯峰电厂遗址,发掘先商遗址面积3000平方米,发现房址2座、陶窑1座、灰坑46个,出土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等200多件,以陶器居多。陶器制作已经非常成熟。
公元前1300年—前1046年&&有“启氏”和“受氏”部落在峰峰一带生活。
富田遗址。在今彭城镇富田村西,发现有商代后期文化遗址,面积2.5万平方米,遗址有灰坑、折沿粗绳纹鹰嘴足鬲、假腹豆、盆、罐、石刀等。
香山遗址。在今大社镇香山村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00米,文化层厚2米。上为商代后期文化层,下为龙山文化层,以商代文化层为主。出土器物有鬲、甑、罐、盆、豆等,以鬲、罐最多。
一道沟沟遗址。在今义井镇西王看村东南,在洪水冲刷下的断崖上,发现有灰坑、薄胎细绳纹鬲、罐、平口腰鼓形罐口沿等。
宋家垴遗址。位于义井镇东王看村东1500米处,发现有竖穴墓两座,出土陶罐两个,灰层中有陶片、石器残片、兽骨等。
公元前1075年——前1046年 &
帝辛(纣)在位时期,与周文王西伯昌同时位列三公之一的九侯,其封地在今界城镇北界城村西北,是为商代九侯城。《史记·殷记》载:“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现残存城基,平面呈刀字形,其中东墙长190米,西墙长390米,北墙长900米,南墙长420米。城内有战国遗存,出土有折腹碗、细把豆、陶罐、板瓦、铁杆三棱铜簇等。《史记》索引中,也称九侯城为“鬼侯城”,有学者认为古代“鬼”与“九”同音,故名;也有学者认为古代天文二十八宿第九星为“鬼星”,故名。九侯城遗址现为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武王在位时期,命商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同时命管叔、蔡叔、霍叔监视殷侯,史称“三监”。峰峰为殷侯所统。
公元前1042年——前1021年&&周成王在位第二年,监视殷侯的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与武庚叛周,被摄政周公旦征灭,殷地分封给周武王少叔康叔,建立卫国,峰峰为卫国之地。
公元前635年&&甲午&&周襄王十七年&
周以樊、温、原、攒四茅四邑给晋,晋遂有太行山南部和黄河北岸地,峰峰属晋。
《诗经》成书。《诗经·商颂·殷武》载:“……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诗中所言景山,即今区境内鼓山,古称景山、滏山,又因响堂寺而得名响堂山。是太行山东麓的一个支脉,北起武安市的粟山,南至区内临水镇,全长21公里,宽5公里,为南北向展布。《淮南子·地形训》载:“釜出景。”即指此。据南北朝《永初古今山川记》载:“鼓山上有二石,其形如鼓,南北相对,俗云‘南鼓北鼓,相隔十五’”,二石今不存,但鼓山却因此得名。晋左思在《三都赋·魏都赋》称鼓山:“神钲迢递于高峦,灵响时惊于四表。”唐李善注云:“传鼓山石鼓频岁常鸣,鸣则兵起。北齐末,石鼓鸣而齐亡。”鼓山主峰老石台,位于鼓山中部,海拔891米,是峰峰矿区最高峰,因山上有一长方巨石,因而得名。其北麓石圣台,海拔782米。此外,鼓山上还有天宫峰、风门、小鬼道、七道弯、一线天、六连峰、小棒槌峰等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南北响堂寺、常乐寺等。
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晋大夫韩虔、魏斯、赵籍自立为诸侯,三家分晋,峰峰为赵、魏拉锯争夺地区。
前333年&&赵肃侯十七年
赵于漳水、滏水之间筑长城防魏,是为赵南长城。赵之南长城由漳、滏水堤防连接扩建而成,大体从今武安南部起,经区境到界城镇,到磁县南,折而东北行,沿漳河达肥乡界。界城成为赵、魏之间的分界线,以南为魏,以北为赵。界城即商的九侯城,至此改名为“九侯界城”,明清时期改名为“界侯城”,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界城。(参见商代公元前1075年——前1046年)
前282年&&赵慧文王十七年
乐毅将赵军,从峰峰攻取魏伯阳城(今磁县保漳村附近)。
前230年&&赵王迁六年
大旱,民大饥。
&#9651;相传,和村镇八特村建于战国时代。据该村所存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重刻八特镇始初命名碑记》,赵国名臣廉颇、蔺相如到此劝农,在村中遇到八位不同凡俗的年老贤者
“言语出众,举动异常,仁让敦于儒行,礼教安于素习,彬彬然,有高贤邃士之风度”。
“于事进退周旋之间,无不中礼。”二人甚是惊异,问曰:“尔等学于何人?”八老答曰:“授业于曾子。”八老请二赐一村名,二人手指八老笑曰:“尔等学遇明师,故特然异于人也。如是,命此村为八特而以为何如?”八老叩首答曰:“善。”自此,八特村名一直沿传至今。明清八特为武安县“八小镇”之一。村人受武安人外出经商的影响,也有多人到东北、河南、山东等处,经营木材、丝绸,经济比较富裕,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商业传统。
前228年&&秦王赢政十九年&&赵王迁八年
秦克邯郸,虏赵王迁,赵亡。秦设邯郸郡,峰峰属之。
前206年&&高祖六年
楚汉战争结束后,汉承秦制。峰峰属魏郡之武安县。
前198年&&高帝九年
刘邦封其子如意为赵王,峰峰为赵国所属。
前26年&&河平三年
先秦著作《山海经》至是年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山海经·北山经》载:“又北三百里,曰神麇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9651;《山海经》所言神麇山,即今俗称元宝山。清康熙《磁州志》载:“昔有神鹿游于其上,逐之不见,世遂以为神麇山。”又谓此山“形如麇鹿”,故名。历代多有文人墨客上山游玩,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从这些诗篇中可知,明代以前,神麇山森林茂密,环境优美。如明成化年间磁州训导杜云写的七律《麇山樵唱》:
“迢迢荒境绕山林,缓步登临兴味高。玉质忘归柯已烂,灵臣未遇气应豪。数声乃和山鸟,一曲升平惊野猱。幸遇雍熙无事日,不闻名利乐陶陶。”从诗中,还知明代山上有野猴出现。另一位明成化年间的磁州训导杨贵诚也写有《麇山樵唱》:“屹立麇山接滏河,樵人伐木笑颜酡;高低韵美三台令,清独声悠天丑歌。”
&#9651;《山海经》所言滏水,即今天的滏阳河。滏阳河最早称为“釜水”,汉代《淮南子》载:“釜出景”。高诱注:“景山在邯郸西南,釜水所出,南泽入漳。其源浪沸涌,正势如釜中汤,故曰釜。”此时“釜”字未加水旁,《山海经》称之为“滏水”,“滏”形声字,从水釜声,是为“滏水”而单造了一个“滏”字。明代因峰峰一带属滏阳县所辖,滏水才正式被称之为“滏阳河”。滏阳河最上源在和村镇金村,南流至下拔剑村,古有“八字涧”流入,然后流至彭城、新市区,因上源多已干涸,现发源于鼓山与神麇山下的黑龙洞泉、晋祠泉等泉,在区境内流经28公里,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东经石桥村出峰峰矿区,注入东武仕水库,之后从磁县进入邯郸市区,又东北经海河入大海,是海河五大支流之一。古代滏阳河水势浩大,水质清澈,鱼虾游戏,小船荡漾。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煤矿对地下水的开采,泉水渐少,现在的河水基本上是矿坑的排水。
公元17年&&新天凤四年
旱蝗成灾,饥民遍地。
23年&&&&&&&&&&&&&更始元年
卜者王郎在邯郸称帝,以图霸业。平虏大将军刘秀率军到邯郸,攻王郎不克,屯兵于区境内北留旺村,休整训练,是为古较城。旧志载:“较城,在留旺里,光武帝击王郎较兵于此。”次年刘秀率兵在邯郸攻灭王郎。
155年&&&&&&&&&&&&&汉永寿元年
二月,大饥,人相食。
204年&&&&&&&&&&&&&建安九年
五月,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围攻驻守邺城的袁尚(袁绍之子)军守将审配、苏由,久攻不克,便引漳河水灌城,致城中一半的人饿死。七月,袁尚率军一万多人来救邺城。曹操的部下劝曹操说:“袁尚众军是归来之师,人自为战,不如避开他们。”曹操说:“袁尚如果是从大道而来,应当避开他们;如果是从西山小路而来的话,他就被擒住了。”盖兵法云:“观敌之动,”从大路来,人无所依凭,唯怀救援根本,不顾生死,有必死之志;沿山间小道而来,有依险自全之心,而无同力致命之意。故曹操预料如此。袁尚果然沿小路,从西山滏口陉(今临水镇纸坊村)而出,扎营滏水边,夜间举火与城中相应而动,被曹操迎击,败退中山。
210年&&建安十五年
曹操在邺城建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三台”,其中冰井台藏“石墨”数十万斤。“石墨”即煤炭,采之于邺西,即今磁县和峰峰一带。是峰峰采煤的最早记录。
&#9651;《后汉书·郡国志》注引《水经》:“邺西北,滏水热,故曰滏口。”。“滏水热”,指今纸坊村的晋祠泉。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鼓山一名滏山,在县(滏阳县)西北四十五里,滏水出焉,泉源奋涌,若釜水出汤,故以滏口名之。”宋《太平寰宇记》也有记载。清康熙《磁州志》载:“滏源泉在州西四十里鼓山之麓,涌沸翻澜,如汤在釜,隆冬则气升腾而温,盛夏则水澄清成冷,南流一里许与龙洞泉合。湍激迅发,居民固之作堰,安水磨石碾。”今晋祠庙尚存,其泉已废。该泉又称之为滏源泉、娘娘庙泉,位于临水镇西纸坊村与鼓山南崖下,其地质条件与黑龙洞泉相同,岩层出露标高131米。
222年&&&&&&&&&&&&&魏黄初三年
割武安、邺县之地,在区境建临水县,是为峰峰置县级行政区划之始。治今临水村。“以临滏水,故名”。辖区包括今峰峰矿区全部、磁县大部、武安、涉县部分地区。隶广平郡。此后,东晋、西晋、北朝至唐初,相继设临水县,时间达400多年。
242年&&&&&&&&&&&&&魏齐王正始三年
十二月,地震。
256—274年&&&&&&&&&&&&&晋武帝泰始年间
窦允任临水县令。窦允,生卒年不详,字雅,始平(今陕西省兴平县)人。在其任内,克守职责,以使民风淳厚;革除弊端,以使士民悦熙。后迁任钜鹿太守,皆有政绩,卒于官。后被祀奉磁州名宦祠内。
278年,晋咸宁四年
七月,大水,水退后,螟伤稼。
310年,晋永嘉四年
大蝗,食草木尽。牛马毛皆褪尽。
&#9651;晋末后赵王石勒称帝前,在峰峰一带活动。《晋书》载:“(石勒)尝佣于武安、临水间,为游军所囚。会有群鹿旁过,军人竞逐之,勒乃获免。”此记载还表明,晋代,峰峰境内有野鹿群生存。
&#9651;晋郭缘生撰《述征记》,载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
“太行八陉”即穿越太行山的八条通道,即:“第一,轵关陉(在河南济源市);第二,太行陉(在河南沁阳县);第三,白陉(在河南辉县);第四,滏口陉(今峰峰矿区);第五,井陉(在河北井陉县);第六,飞狐陉(在河北蔚县);第七,蒲阴陉(在河北易县);第八,军都陉(在北京市昌平县)。“太行八陉”是河北平原进入山西的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滏口陉”位于鼓山南端与元宝山之间,是滏阳河东出太行山的山间峡谷,在其北侧有晋祠泉,是古时滏水源头,故称滏口。滏口陉是古代东西的交通要道,战国时,是秦兵攻赵的主要战略要地,汉末,是曹操与袁氏必争之地,南北朝时,是东魏高欢与尔朱氏交战之地。北齐时,是邺都通往山西晋阳的来往要道。唐代在此设立昭关,是唐后期两大藩镇魏博节度(今大名)与昭义节度(今长治)之间的交通要道,史称“昭义晌道”。宋以后,成为彭城陶瓷、西山煤炭外运的交通要道,由于其特殊的交通地位,在其周围形成了一条滏口文化带,包括响堂石刻、无梁阁、磁州窑遗址等,至今仍是区内的交通要道。
&#9651;磁州窑制瓷鼻祖,被后奉为窑神、百灵翁,是东晋时期一位神奇的制瓷工匠,鲁班式人物,北宋熙宁年间被封为德应侯。现存德应侯百灵庙碑有当阳峪窑神碑、陕西黄堡镇、河南禹县神后镇。近几年在峰峰矿区出土的一件元代瓷枕上,也明确表达了窑神柏灵。这是一首西江月词:“自从轩辕之后,百灵立下磁窑。于民闾阎最清高,用尽博士机巧。宽池拆澄尘细,诸般器盒能烧,四方客人近来掏,件件儿变作了经钞。”
两晋时期,是峰峰一带的陶瓷由陶器转化为瓷器的阶段,最初的瓷器是青瓷,其窑址在峰峰矿区西部贾壁、青碗河一带,临水也于此时开始烧制青瓷,其釉为青绿色或黄色,胎质坚硬。
335—338年,后赵建武年间
后赵(都今临漳邺城)大旱,六月不雨。石虎遣太子祈雨也没有效果,于是令佛图澄来峰峰“滏口祠”祈雨,是日天降白龙两头,“其日大雨,方数千里”
。事见《高僧传》卷9《佛图澄传》。佛图澄(232—348),后赵名僧,本姓帛,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人,永嘉四年(310年)至洛阳。后赵政权建立后,以密宗鬼神方术取得石勒、石虎信任,大兴佛教,天竺、康居等地僧人多来受其学,弟子以道安、竺法雅、竺法汰、竺法和等最著名。滏口祠即今西纸坊村中的晋祠,因位于滏口,故名。滏口祠祀奉的当为白龙,与滏口祠相近的黑龙洞祀奉的为黑龙。
349年&&&&&&后赵青龙元年。
后赵石虎卒,国内大乱。大将冉闵(汉人)专政,诸王公大臣多不附闵。抚军将军张沈拥兵数万据今纸坊村滏口。后冉闵在邺城称帝,屠杀胡、羯二十余人,又命令各地任将帅的赵人屠杀胡、羯,高鼻多须的多被误杀。
394年&&&&&&&&&&&&&后燕建兴九年
后燕慕容垂发四州兵屯兵滏口、壶关、沙亭等地,与西燕军相持月余,忽挥师出滏口,入天井关,灭西燕。
416年&&泰常元年
秋七月,北魏明元帝狩猎于牛川,登滏山(鼓山),临殷繁水。
445年&&北魏太平真六年
临水县省入邺县。
473年&&&&&&&&&&&&&北魏延兴三年
十月,诏州郡之民,十丁取一,以充军伍;户收租五十石,以备军粮。时州民大饥,相聚起义,被镇压。
497年&&&&&&&&&&&&&北魏太和二十一年
复置临水县,属魏郡。
528年&&&&&&&&&&&&&北魏武泰元年
葛荣率河北六镇流民军起义后,号众百万围北魏邺城。北魏柱国大将军尔朱荣祈求魏主讨伐。九月,尔朱荣率精兵七千,倍道兼行,东至滏口。葛荣接连打了几个胜仗,骄横轻敌,对其部众说:“这是非常容易打的,到时都带一根长绳,捆他们就行了。”然后命大军在邺北列阵数十里,待敌。尔朱荣潜军滏口山谷,命督将每三人为一处,每一处率百余骑兵,一字排开,扬尘鼓噪,迷惑敌人,又用人马互相逼战,每人袖木棒一根,不以杀头多少记功,而以木棒打马,腾逐陷阵。令下,尔朱荣率先只身冲进阵中,其他将士随后陷阵,这时,鼓声齐鸣,尘烟滚滚,人吼马嘶,内外合击,葛荣阵中大乱,众兵投降,葛荣也于阵中被擒。十月,葛荣被送洛阳斩首。
529年&&&&&&&&&&&&&北魏永安三年
北魏大将高欢借口并、肆二州霜旱,向北魏大将、掌握北魏实权的尔朱兆请求到太行山以东就食。尔朱兆不听手下谋士慕容绍宗的劝告,允从。高欢便率领葛荣故旧部、原六镇流民军二十万人,自晋阳奔至滏口。在滏口,恰遇尔朱兆之妻乡郡长公主自洛阳来,同行马匹三百,高欢便尽行夺去,自此始叛尔朱兆。此后,高欢率军往来邺与晋阳之间,每过滏口,对军士倍加约束,纤毫之物不得侵犯,过麦地,高欢亲自牵马而行,远近闻之,同称“高义。”后破尔朱兆军,掌握了北魏大权。
&#9651;成书于北魏的《水经注&浊漳水篇》载:“滏水源出石鼓山南岩下……崖上有魏世所立铭……”另据《水经注碑录》考证“郦氏所谓魏当是曹魏”。今铭文不存,或是滏口祠所立铭。
538年&&&&&&&&&&&&&东魏元象元年
夏,涝,虾蟆鸣于树上。
547年&&&&&&&&&&&&&东魏武定五年
正月,东魏丞相高欢卒于晋阳。其长子高澄秘不发丧,八月,高澄秘葬高欢于漳水之西,潜凿鼓山石窟佛顶(今北响堂山石窟大佛洞)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群匠。同时,又虚张声势,在邺城举行盛大的国葬,葬高欢于漳水之西(今磁县城南)之义平陵。
高欢(496-)卒。高欢字贺六浑,勃海脩(今河北省景县)人。他自幼祖居住在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东北),是鲜卑化汉人。初随杜洛周起义,继归葛荣,后降尔朱荣,从北魏。公元530年,尔朱荣被诛,政权落入其从子尔朱兆手中,高欢为晋州剌史,帮助尔朱兆合力击败纥足步蕃,从此二人结拜为兄弟,是年十二月,高欢借口并、肆二州霜旱,请率六镇流民军到山东(太行山以东)就食,尔朱兆允从,高欢率众自晋阳奔滏口。次年二月,冀州剌史封隆之派其子封子绘及高乾,密会高欢于滏口,劝高欢以信都为根基,起兵反尔朱兆,欢悦从。是月,高被封为渤海王,暗中收卖人心,整顿军纪。北魏普泰二年(532)闰三月,高欢趁尔朱氏内部矛盾之机,攻占邺城,并在邺城以寡击众,破尔朱兆军。是年七月,追尔朱兆于滏口。次年正月,破尔朱兆军于秀容(今山西朔州高西北),尔朱兆自杀,从此坐镇晋阳,遥控北魏洛阳朝政。永熙三年(534)五月,孝庄帝以伐梁为借口,召见高欢到洛阳相会,企图生擒高欢,事泄,孝庄帝被迫逃往关中,依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建东魏,并迁都邺城。此后的十六年中,高欢以丞相之职,坐镇晋阳,遥控东魏朝政。
&&#9651;高欢之陵大佛洞。是北响堂山石窟中的第九窟,因有响堂山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故名。其外形,上为覆钵塔形,下为廊屋式洞,窟门以上有高大的火焰宝珠、宝相花、相轮、覆钵等组成的塔刹,而以廊屋式窟门部分为其塔身,从残存的柱础和残龛等遗迹看,原窟门外壁有两大龛、四根列柱和前出廊檐的雕饰。窟内横宽12.1米,进深11.93米,窟高11.6米,正中有长柱通顶,柱后与窟后壁相连,沿后壁下方凿一宽2.4米的“隧道”,以便礼佛时绕行。方柱三面开凿佛龛,,人,雕皆一佛二菩萨三身造像。正面龛宝坛之上,七尊释迦牟尼像,巍然端坐在长方形覆莲须弥座上,坐像高3.5米,是响堂山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全窟大小造像共计151尊。此窟的佛像、弟子、菩萨力士、神王等,以及其他装饰性雕刻,台本尊身后举舟形背光的雕刻,佛龛天盖帐幕式龛眉及上面的行云、天龙、飞天等高浮雕窟壁列龛的上部,作为覆钵和塔刹上部的相轮、宝相花、大型火焰宝珠(也称摩尼宝珠)等等,都是雕刻精美的作品。此窟可与龙门石窟的宾阳洞、云岗石窟的各大窟相媲美,堪称是北齐石窟雕刻艺术的珍品。
&高欢“纳柩”之穴,即大佛洞塔柱北侧上方之暗洞,洞口石壁上雕有四个佛龛,从下方看,只见佛龛不见洞口,形成窟中窟。
大佛洞是东魏、北齐最早开凿的“三石室”之中的第一窟,北响堂山石窟虽经三十年营造,但最后仍没有完工,大佛洞后壁南墙上的千佛处,留有造像的轮廓,天井也无任何装饰,左右壁佛龛台基上的供养、香炉等也只是刻有轮廓而未完就。
549年&&武定七年
七月,高澄朝于邺,请立太子。八月,高澄进膳时,奴京等六人谋杀高澄。奴京佯装为高澄送食物,置刀于盘下,走至澄面前,忽挥刀砍澄,澄死。高洋在城东双堂指挥士卒斩兰京等人,又恐天下有变,高澄尸秘不发丧。
550年&&&&&&&&&&&&&天保元年
正月,东魏孝静帝为高澄举丧于邺宫东堂,进高洋丞相位。不久,又进爵齐王,五月,高洋废孝静帝,即皇帝位,国号齐,改元天保,史称“北齐”;八月,移洛阳东汉蔡邕书《石经》五十二块于邺。
&#9651;高洋在位的十年间,对北响堂山石窟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其目的有三,一是高洋好佛,便于礼佛。二是将石窟寺做为巡幸离宫。《常乐寺重修三世佛殿记》载:“文宣帝自邺都诣晋阳,往来山下,故起离宫,以备巡幸。于此山腹见数百圣僧行道,遂开三石室,刻诸尊像,因建此寺。”三是将石窟做为北齐帝的陵寝。因高欢已秘葬于此,高洋开三石室,意在将其兄高澄和自己与其父一同秘葬于此,其窟的形制就是佛塔式的“塔形窟龛”。这种将帝陵与石窟相融合的建筑,在中国还是首例。
北响堂石窟因其有附属寺院,初名为“石窟寺”。北齐天统年间,因其规模已大,有鬼斧神功之势,改名为“智力寺”。北宋嘉佑年间(年)改名为常乐寺至今。常乐寺毁于20世纪40年代,今存其遗址。
北响堂石窟。现存大小洞窟22座,分布在鼓山西麓的山腰间。分为四个部分,即南、北、中、十佛龛区。
南部有3个窟,第一窟名为双佛洞,与洞下部的刻经洞为一组洞窟,开凿于北齐。洞深10.3米,宽2.3米,入口广1.3米,正、左、右三面各有高0.3米的座坛,正面并坐着释迦牟尼和多宝如来佛,左右各侍一菩萨,头部皆毁。左、右壁各有一座佛,侍以二菩萨。洞内共有造像11尊,手法简略,为北齐至隋代的作品。双佛洞上方摩崖有两方经文,为“十二门论”文,有文内刻有弥勒佛、狮子佛、明炎佛,在大圣十号之后刻有“真常&#9633;&#9633;&#9633;海”,最后刻有“归命真觉藏识海”。为隋代大业十年(641)所刻。第二窟又名大业洞,位于刻经洞南侧,洞窟较小,阔2.15米,深1.8米,正、左、右三面壁作佛龛,没有主佛,左上方有隋大业七年(611)造弥勒一铺五尊题记,故名大业洞。右边有较大的佛龛三,小龛四,左面两佛龛,左右两壁佛龛的佛头俱失,皆是隋代的作品。大业洞入口处的唐万岁通天二年(696-697)刻在岩壁上的碑文。此碑是唐武后武则天时重修入口时填上的,碑文磨灭不清,只有部分文字可读,有多处唐武则天时所造的字,碑的图案精美。第三窟是刻经洞,列专条介绍。
南部有三个窟,从上到下为一组,组成一个“覆钵塔”式的建筑。第一窟和第二窟是塔刹与覆钵部分,第三窟是塔身部分。
中部有四个窟。第四窟又名“中洞”或“释迦洞”,洞广8.6米,宽3.3米,为中心方柱塔形窟。窟分前后室,后室正中是方雕石柱,中心方柱高4米,四侧为甬道,方柱正中为大佛龛,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身造像。本尊释迦牟尼(佛头为近代所补)。以跌迦式坐于仰覆莲座上,手呈“说法式”手印,身着圆领通肩大衣,背光为彩绘举舟形,头项光饰同心圆形花纹。莲座镂刻精细。左右罗汉斗部为后代修补,两罗汉不赤脚而着皮鞋,仅此一例。左方之菩萨仅留残迹,右方菩萨毁残甚重。方柱坛正、左、右三面都作香炉和神王,并界以唐草纹,俱北齐风格。方柱左右两面及窟洞左右两壁,原无佛龛造像和装饰,到元代补刻佛龛40个,技法掘劣。主柱后室上部与后壁相联,下甬道为礼佛通行。而只是正面开一大龛,此为北齐特制,窟前现存有民国重修的木结构重檐琉璃瓦顶檐阁,掩护着部分坍塌的石窟前廊柱等。廊前的4根高大八棱列柱,虽有部分崩塌,但可看出柱上的束腰仰覆莲和火焰宝珠的精美装饰。中间的两根柱础,雕成蹲踞的雄狮。窟额和明窗左右皆雕有生动的飞天云龙。窟外顶部,有石砌“覆钵塔式”的建筑遗迹。从遗存的火焰宝珠和高大的建筑残体来看,作为此窟顶部建筑的塔刹和覆钵部分的宏伟。窟内左右两壁有明代正德十年(1515)补刻诸佛造像。
第五窟,又名三教窟,位于第四窟前室北侧。窟后壁雕三尊坐像,正中为释迦佛,左右为老子和孔子,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据题记,为宋代雕凿。
&第六窟,位于第四北侧上部,&&座北朝南,为小型窟。
&第七窟,又名关帝洞,位于中部与北部洞窟的中间。窟呈长方形,后壁开龛,龛内造关帝(关羽)坐像,故称关帝洞。在窟内左壁有明嘉靖二年(1523)启造三十五佛观音菩萨伽蓝金装碑记。
&北部有四个窟。第八窟又名宋窟,位于大佛洞窟的南侧,始凿于北齐,窟室平面呈长方形,后壁大佛龛,有造像,主龛风格属北齐时期。在窟门后侧有宋康定二年(1041)新修七佛记,故今人称宋洞。
&第九窟,又名大佛洞,列专条记述。
&第十窟,又名文官洞,明洞,位于大佛洞北侧,石窟群的北端,坐北朝南,广4米,深3.3米,室平面呈横长方形,正壁开大龛,正面造本尊释迦像、两罗汉两菩萨像胁侍,本尊背圆光,外为莲花垂光,刻唐草。下部作兽头,上有莲花承本尊两脚。右手向外开张,左手按膝上,佛头累有三尊小座佛。右手罗汉双手捧经典,均立于莲座上。菩萨之上各有小佛一尊,总计十五尊。洞外为后世在石壁上雕造的拱门。
第十一窟,又名唐宋洞,位于十号窟的西侧下面。窟室呈纵长方形,后壁开龛为唐代造像,左右壁为宋代补刻的造像。较残。
十部佛龛区。位于登山路左侧,由上而下依次编号,从第十二窟到二十一窟,均为小型龛。清代时窟内均有佛像,今各窟石造像均荡然无存。从窟内的形制看,为隋唐时开凿。十佛龛南侧30米处有一石窟,编号第二十二窟,为小型窟,窟内造像残缺不全,时代不详。
北响堂石窟基本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窟为第三、四、九号窟,始于北齐时期。中型窟为第二、七、八、十、十一号窟。小型窟为第一、五、六窟及第十二至二十二号窟。中小型窟也有开凿于早期的,晚期的多开凿在大窟周围。
常乐寺。是北响堂山石窟下方的附属建筑,现存遗址在面积占地7000平方米。由南至北,在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宝殿。中轴的两侧有东廓房、钟鼓楼、禅房、。这一规模宏伟的建筑群始建于北齐,后经历代维修扩建,毁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遗址内尚存殿宇基址,有雕刻精美的莲花柱础,石柱残段,有宋代经幢、石塔,有明代的石香亭、石造像。有宋、金至民国的石碑27通。遗址围墙外有山门前,左侧有隋代的石立像,右侧有隋代的普同塔。遗址内外清理出北齐瓦当、瓦、造像砖和唐代的石造像,共计300余件。
现存大金正隆四年(1159)《常乐寺重修三世佛殿记》。北齐时,石窟寺与河南的修定寺、灵泉寺并称为北方三大佛教活动中心,常乐寺有“河朔第一古刹”之称。每年旧历三月十五日、七月三十日、八月初三日,是众僧云集常乐寺的“水陆道场”大会,为此,也形成了民间的祀神庙会。1961年3月,北响堂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河北省为保护常乐寺遗址,拨款10万元,修建了围墙380米,现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委、区政府决定将于2004年起,遂步重建常乐寺。
是年,临水县治移至松谷。
&#9651;文宣帝高洋在位时,陆师彦被赐爵临水县男,后又进爵临水县子。陆师彦,魏郡临漳(今临漳县)人,历官黄门侍郎、中山太守、吏部侍郎、尚书左丞。卒于汾州剌史任上。(《隋书》七十二卷有传)
560年&&乾明元年
僧稠是年卒(480—)。僧稠,北齐时高僧,生于北魏太和四年(480年),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人。28岁出家,先后在河北定州嘉鱼山、赵州漳洪山、河南少林寺、怀州(今沁阳县)马头山等地习禅,深悟佛理。东魏时僧稠转居河北常山修禅弘法,深负众望,被誉为“道张山世,望重天心”的佛门领袖。北齐文宣皇帝高洋即位后,于天保二年(公元551年)诏僧稠赴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弘道,僧稠向文宣皇帝和后妃们宣释教理,传授禅道,竟使荒淫残暴、嗜杀成性的文宣皇帝断酒戒荤,并禁天下屠宰,令百姓戒斋修功德。天宝三年,文宣帝为将僧稠留在身边,在邺城西南80里的龙山南麓创建云门寺(龙山即今观台镇西三华里漳河北岸的兴龙山,山上有僧稠禅师寺遗址并宋宣和年间摩崖刻一处,对此略有记述),请僧稠住持,同时兼任北响堂石窟寺大寺主。从此,僧稠的足迹往来于漳、滏两河之间,法理禅学在峰峰一带影响广泛。
其时,百姓中盛传“僧稠解二虎”的传奇故事,说僧稠在马头山修禅时,于山中遇两只猛虎在一起争斗,相互撕拼得血濡毛飞,不可开交。僧稠见状,施展神奇的法力,上前用禅杖将二虎解开,并对它们述解佛法,将其度化,二虎遂摒弃野性,从此随侍僧稠左右,直至终老。此故事《高僧传》曾有记述,滏阳河北邑武安禅国寺遗存的后唐天成四年的碑刻上对此亦作了记载,同时,禅国寺遗址上还留有僧稠坐禅的禅洞和虎洞遗迹。由此可见,“僧稠解二虎”的故事在当时已有了广泛的影响。
僧稠于北齐乾明元年(560年)于龙山寺无疾而终,世寿81岁。他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禅居龙山,共达10年之久,而龙山与彭城、临水磁州窑仅三十里之遥,所以僧稠在此释禅弘法,在百姓心目中自然享有很高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僧稠时代与磁州窑时代有很长的历史空间,但对僧稠由崇拜敬重到将其故事绘制在瓷枕上进行表述并传播,也就成为磁州窑艺人们的一个美好心愿,同时,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将磁州窑佛教文化作了一个温馨的装点,产生了流传至今的“僧稠解二虎”瓷枕。
&#9651;与僧稠同时代的还有鼓山寺僧释道丰,他与弟子三人居寺中,不求利养,于艺术无所不解。北齐文宣帝往来晋阳与邺都,常进山过问。释道丰与文宣帝应对不思,随事标举。文宣帝赐酒和蒸豚,他毫不推辞,即饮酒吃肉,文宣帝望之大笑。文宣帝走后,他让弟子看床头,发现豚酒俱在,不像吃过。临终,他对弟子说:“吾在山久,汝等有取汲之劳,今去,当遗一泉。”乃于庖舍前去一方石,遂有泉澄映,不盈不灭。
565年&&天统元年
四月,北齐威武帝高湛禅位皇太子;灵化寺比丘惠义在滏山(南响堂)斩石兴庙,时有国大丞相淮阴王高阿那肱翼帝出京,憩驾于此,因观草创,遂发大心,广舍珍爱之财,开此滏山之窟,盖为南响堂始凿也。
是年,北齐后主高纬和大丞相淮阴王高阿那肱主持下开凿南响堂石窟,石窟的形制与北响堂石窟一样,也是三座楼阁式的塔形窟,其开凿的动机与北响堂石窟一样。但由于北齐统治集团内部长期进行权力之争,政治黑暗,导致南响堂山石窟虽已营造14年之久,还未完工,北齐在北周的进攻下灭亡了,其做为高齐帝陵的愿望也未能实现。南响堂山石窟初名“滏山石窟”,因鼓山临近滏口陉,又称滏山石窟。隋唐时期,改名为“滏山石窟寺”。明代,因“洞中诸石击之如锣鼓声,”改名为“响堂寺”,随之,北响堂石窟也随之称为北响堂寺,渐成习惯叫法。1961年,国务院在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南北响堂寺统称为“响堂山石窟”。
南响堂山石窟集中开凿于南响堂山东侧的两层断崖上,石窟自上而下,由南向北,共有七座编号窟,其中六座开凿于北齐,一座开凿于宋代。外有摩崖造像二处,即东方摩崖造像和老爷山摩崖造像。
&第一窟,又名华严洞,见“华严洞”条目。
&第二窟,又名般若洞,并列于第一窟北,因窟内勒刻有《般若经》的节文故名。洞呈正方形,广7.6米,深8米,其形制与华严洞相同。中心柱正面和两侧佛龛,原有极精美的大型浮雕,内容为阿弥陀净土变和释迦说
法图,据中心柱上的题记:“……门统定禅师敬造六十佛”,与水浴寺石窟题于武平五年(574):“定禅师供养佛”的题记相同,据此,此洞约完成于武平五年之前。左右两壁造有四佛及其它造像,窟内前壁后的后甬道内刻有《般若经’,字体硕大,笔调流畅,是书法艺术珍品。窟前壁有隋开皇五年(585)二月十二日,西域于阗僧人造像题记。
&第三窟,空洞。位于第一二窟上层的最南端,原有砖砌的拱门。窟有前后室,前室深3米,宽3.3米,后室为正方形,深宽均为2.67米。窟内残存后期补刻小龛和零星散造像61尊,后室被盗一空,故名空洞。前室左、右壁有八角柱,柱础刻莲瓣,柱身刻三道莲瓣,柱旁有小龛。窟顶为一覆钵塔演变成的大型山花焦叶,中间为金翅鸟。窟室造像或毁或盗,现已一空。
&第四窟,又名阿弥陀佛洞。位于第三窟北侧,与第五窟和第六窟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一组石窟。三个洞口上方原有一横贯三窟的仿木结构窟檐,现已崩塌,岩壁留有瓦陇痕迹。其共同特点是:洞口均有列柱,窟内呈方形,三面宝坛上各雕造一铺佛像,龛眉所雕天盖帐幕相似,雕刻技法相同。本窟进深2.35米,广2.2米,窟顶为平顶,正、左、右三面各有2.5米宝坛,三壁各为五尊&&像。正壁主尊有菩萨像,三面下正中是三尊阿弥陀佛像。左、右和前壁上部刻有《妙法莲花经》、《观音菩萨普门品》。该窟遭毁严重,三洞中,只有第五号窟保存完好。
&第五窟,又名释迦洞,因供奉释迦牟尼佛故名。此窟设计别致,小巧玲珑,三壁三龛,正面龛本尊释迦牟尼佛坐于束腰莲花座上,左壁龛为阿弥陀佛,右为弥勒佛,皆坐于迭涩须弥座上。地面上的十四瓣大莲花浮雕若浮出水面,而窟顶生动的十瓣式莲花互相映照。审鼓山石窟中唯一的地面雕刻装饰。藻井上的莲花四周有造型优美的十二身飞天,可惜头部全被砸毁。三面相连的宝坛,正面雕有“十神王像”:如水神王、风神王、山神王、树神王、火神王等。窟门额雕有双龙、二根列柱的柱础,仍可看出是雄狮的遗迹。洞门框上刻有变形缠枝莲纹,以及龛眉天帐幕装饰性雕刻,亦十分精美,刀法圆润,与北响堂山石窟的释迦洞相似。
&第六窟,又名力士洞。洞广9米,深10米。正、左、右三壁各有1米高的宝坛,正面本尊坐佛,左右胁侍罗汉像,四有造立像,入口内左右壁造金刚力士,故名力士洞(现力士被毁)。三面宝坛下为后世所刻小龛,尚存十七个,佛头大部失去。入口拱门上部有隋开皇四年(548)翊军顺杨郡守&#9633;造阿弥陀脂像一躯,观世音二菩萨之造像铭刻。其下刻有“大周圣历二年(699)九月二十日造弥勒佛观世音造像铭记(像不见)。此外,还有隋开皇十三年(593)唐中宗神龙元年(705)等铭刻。窟外有尖拱小佛龛,旁雕方形三级小塔,塔上部已残。两个八角小柱,中腰刻莲花瓣。佛龛佛像已毁。
&第七窟为千佛洞,参见“千佛洞”条目。
华严洞。是南响堂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窟,高4.9米,横宽和进深均为6.3米,因,洞内前壁和右壁勒刻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节文,故名华严洞。该窟为中心方柱,方柱正面佛龛内雕有一铺七身造像,本尊释迦牟尼,坐像高1.56米,可与北响堂山石窟“大佛洞”的雕刻相媲美。其左右的弟子、菩萨、胁侍等,或残或失。中心柱西侧佛龛和周壁列龛较小,造像皆为一铺三身,且多残失。窟内的一处覆钵式龛和两处浮雕,颇为珍贵。塔在窟后左部壁下部,是印度覆钵式舍利塔。匠师们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汉魏阴线刻等技法。窟南壁正中下部,雕刻着十分生动的大型浮雕,内容是《阿弥陀净土》的故事,与其相对的是中心柱上部,亦雕刻有释迦牟尼说法和佛本生故事的浮雕。
千佛洞。因佛背光的四壁,造有千佛而得名。是上层五个窟中保存最好的一个。此窟设计别具匠心,内近方形,三面宝坛上的三个佛龛,各雕有一铺五身造像。正面龛本尊,亦释加牟尼,跏趺式坐于高束腰的莲座之上,头部已被盗毁,两侧有二弟子,二菩萨。右龛的本尊应是弥勒佛,佛像已被盗,仅剩下佛座,及二弟子、二菩萨。左龛的本尊普阿弥陀佛,善跏式坐于须弥座上,两赤足蹬于芝蓬之上,莲茎从一人头(夜叉)口中“生出”,甚为奇特别致,其弟子、二菩萨恭立于阿弥陀佛两侧,窟顶藻井之莲花四周的伎乐天、飞天及洞外栏额的舍利塔和飞天等,雕刻得都精美动人。如伎乐天与飞天体态轻盈,衣带飘扬,各种复杂的线条都雕刻的异常流畅、柔和。伎乐天中有的手弹竖箜篌,有的口吹竹笙,飞天们随着幽雅的乐曲蹁蹁起舞,形象十分动人优美。供养天则双手捧钵敬仙果,这一切都再现了《法华经.譬喻品》中“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景象。该窟拱形的洞口和八棱束莲列柱的造型,及柱头的火焰宝珠式雕饰,都保留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式样,但在其廊檐上,则雕刻有摹仿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梁、檩、椽、斗拱的屋檐,以及由瓦当、滴水、瓦陇构成的人字坡的屋顶饰等,反映了处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
南响堂山石窟附属建筑。在南响堂山石窟西部是南响堂寺院,坐北朝南,殿宇建筑计有13座,54间,分为三进院落,从南到北依次为天王殿、罗汉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厢房、后三楼。殿堂均为砖木硬山和卷棚顶形式。由于历维修,其貌可观,多为明末清初遗存。
568年&&&&&&&&&&天统四年
三月一日,北齐特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令、并州大中正、食司州濮阳郡干、长安县开国侯、晋昌郡开国公唐邕开始在鼓山石窟写经,至武平三年(572年)五月二十八日,唐邕写经告成,并立写经碑一通,碑中记载了唐邕自天统元年至武平三年于鼓山石窟之所写《维摩诘经》一部,《胜曼经》一部,《孛经》一部,《弥勒成佛经》一部。该碑还记述了唐邕将经文刻于石上,是因为“缣缃有坏,简竹非久,金碟难求,皮纸易灭,故访莲华之书命银钩之迹,一音所说,尽勒名山。”此碑为石窟的开凿以及书法的研究等,都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它是响堂山石窟现存唯一的一处北齐题记。碑位于最后一部刻经的南面,依山雕刻,下部原刻有龟座,上部雕凿二层盘顶帷幕式佛龛,皆一佛二菩萨,下层龛的本尊为善跏坐,左右菩萨为姿态优美的游戏坐(左舒像),上层龛的本尊和菩萨皆被盗,但两侧手捧贡盘仙果的供养天、火焰宝珠和承花卉,以及其下部宝坛上的胡跪供养人等,都是雕刻精美,栩栩如生。碑中部勒刻碑文,
刻经洞。位于北响堂山石窟南部第三窟,因刻有经文,故名刻经洞。洞广7.7米,深5.3米。窟为三壁开龛佛殿窟,窟前原有廊檐和列柱,廊檐以上是第一号窟。窟内平面近方形,似马蹄形,三面宝坛之上,各雕有一铺七身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胁侍。另雕二排小佛于壁,全窟大小造像共计300余尊。此窟除雕刻有极美的佛像、弟子、菩萨和廊内健壮的金刚力士外,还有窟内外勒刻佛经,窟内刻《无量义经》三方,窟外左边刻《无量寿·优波提舍偈文》,还在窟内外壁勒有八方摩崖刻经,共刻佛经四部。各高丈二,宽不等,计428行,每行百字,字径为寸字或寸半字的魏碑体。
572年&&&&&&&北齐武平三年
临水县治移至涉城(今涉县城),并析临水县,置滏阳县和成安郡
573年&&武平四年
司州临漳县人陆景嵩在水浴寺造像一区并刻《法华经》一方。铭记在水浴寺东山小窟门外右侧。
574年&&武平五年
据《续高僧传》载:是年北齐“邺都庄严寺、定国寺、兴圣寺、总山寺僧一百余名,于鼓山石窟寺坐禅。”石窟寺即今北响堂常乐寺。
水浴寺石窟开凿于是年之前。据西窟东壁的题记载:“武平五年甲午岁十月戊子朔明威将军陆景&#9633;张元妃敬造定光佛并三童子愿三界群生见前受福&#9633;者托荫花中俱时值佛”,和西窟前壁的“昭玄大统定禅师”的刻铭。据《隋书.百官志》载:“北齐天保元年(550),文宣帝诏置‘昭玄十统’,以沙门法为大统,令史员置50人,所统僧尼四百余万人。”可见,昭玄大统为北齐最高的僧官,张元妃和昭玄大统的刻铭,说明水浴石窟始凿于北齐武平五年(574)之前。
水浴寺石窟位于区境内大社镇寺后坡村西北200米处,在鼓山东麓,与鼓山西麓的北响堂山石窟隔山相望。石窟旁有水浴寺遗址,寺宇多已毁损,只存有一座
佛像。石窟及摩崖造像均凿于寺西侧,坐北朝南、东西走向的一处低矮崖壁上,总长约22米,共有两座石窟,两处摩崖造像,两座经幢。
&水浴寺西石窟是该处规模最大的、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该窟面南,平面呈方形,进深5.5米,宽5.35米,高4.4-4.9米,柱底边长2.6米。塔柱后边与窟后壁相连,下方以拱顶隧道沟通东西廊,以供礼佛绕行。所有壁面及塔柱的各面均雕满造像。外壁面造型似覆钵塔状,下部为仿木结构的四柱三开间殿宇,上部雕大型覆钵于殿脊之上,檐下无廊,四柱紧贴岩壁,由东窟侧柱的残痕可以看出为宝珠顶束莲柱。中央两柱间凿窟门,门边框部中央雕宝珠,两边各雕一飞天身像,窟门上方为一大型尖拱形楣额,额上尚可见到持莲飞翔的天女等浮雕。中央两柱与两边柱之间各雕一个长方形龛,内各置力士一尊,因残毁严重,仅存轮廓。
窟内塔柱正面正对窟门,为全窟的中心,通壁凿一大龛,由上而下分为龛额、龛身、佛坛三部分。龛额正中雕有一覆钵小塔,两侧各有一飞天。龛身高2.55米,上部刻有联珠,垂鳞纹饰龛额,额下垂厚重帷幕。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的五尊造像。本尊坐佛高1.75米,右手上举,左手下垂,内着僧祗衣,外披袈裟敷搭双肩,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上。两弟子双手合十。两菩萨的宝缯下垂及肩。颈饰环,腕饰钏。右侧菩萨右手提锁状物,左侧菩萨左手提净瓶。佛坛壁面凿有五列龛,各龛之间间隔以宝珠顶八角柱。中央龛内雕宝炉,两内侧龛各雕一供养人,两外侧龛内各雕一神王像。柱东、西两面龛,与正面龛基本相同。
&窟前壁正中为窟门,左右上角各开一明窗,窟门上方两明窗之间雕有横长方形龛一个,高1.3米,宽3米。龛内雕并列的高度均为1米的立佛七尊,赤足立于仰莲座上,多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下垂作与愿印。门东西两侧壁面雕有千佛四排,每16尊,计64尊。其下为僧俗礼佛图和供养人男女列像。僧像旁还有供养人的题铭。窟的东、西壁上部均雕千佛,中部凿龛,龛内各一佛二菩萨。龛两侧为供养人列像。窟后壁即隧道口的壁面在东西两侧各凿一龛,龛内雕造像。东侧壁面龛内雕半佛和三个裸体男孩。龛下首又雕有两排千佛。佛头部右侧刻造像发愿文:“武平五年……”。这是水浴寺石窟内唯一的有纪年的造像龛。
&东石窟位于西窟东8米,窟外无任何装饰性雕刻。窟内三壁造像,北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西壁一佛二弟子,东壁一佛一菩萨。
西窟西区摩崖凿7龛,内造像丰满,雕艺精细,非响堂山石窟唐龛造像可与之比较。西窟东区以摩崖造像为宋代所作,上方龛内5尊造像,龛下方浮雕“佛双林相”,即以释迦牟尼涅般为主体的一组佛故事,雕刻也很精美。
寺南有两座宋代端拱二年(989)的经幢。东幢分为五段,每段都有雕刻,共高11.5米。西幢两段,也有雕刻。可惜,这两个经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人盗走,而后被公安机关追了回来,但已被毁损。1982年7月,水浴寺石窟被河北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651;北齐临水一带已开始烧制青瓷。1975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至迟为北齐时代的青瓷窑,有杯、高足杯、矮足盘和高足盘等。与磁县北齐润墓出土的青碗极为相似,临水窑是后来的磁州窑最早的窑口之一。
&#9651;据涉县林旺石窟碑刻载,北齐时,杨王府户曹参军李子良任临水县正。
577年&&&&&&&&&&&&&北齐承光元年&&&北周建德六年
正月,北齐帝高恒,派尉世辩率千余骑,到滏口观周师动静。及尉世辩到滏口,遥见西方群鸟飞起,误为周师旗帜,即驰还,不敢回顾。周师进邺城,北齐亡,历27年。
是年,割临水县,始置滏阳县(今磁县),因位于滏水之阳故名。
是年,北齐亡后,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北周武帝废北齐佛教,响堂山石窟遭到破坏,大佛洞高欢陵穴被盗。《资治通鉴》载:“东魏武定五年(547)八月,高澄虚葬齐献武王(高欢)于漳水之西,替凿成安(北周建德年间峰峰地区属成安郡)鼓山石窟寺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齐亡,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此后,洞窟历遭破坏,高欢石棺也被盗一空。
&#9651;北周武帝在位时,苏孝慈进封临水县公。苏孝慈,扶凤(今陕西省兴平县)人,因攻灭北齐有功,进位开府,赐爵文安县公,食邑一千二百户,寻改封临水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官至太府卿、大司农、兵部尚书、太子右卫、大将军、工部尚书等职。(《隋书》四十六卷有传)
581年&&开皇元年
二月,北周相国隋王杨坚废周静帝为介公,夺取皇位,建立隋朝,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都长安;据响堂山《滏山石窟之碑》记载:“周氏德衰,擅归有道,隋朝建号,三宝复兴,嘱有邺县功至此。”响堂山又恢复造像活动。
584年&&开皇四年
顺阳郡郡守在南响堂第六窟门外右侧刊刻阿弥陀佛及二菩萨一龛。
587年&&&&&&&&&&&&&开皇七年
复置临水县,县治移至西戊(今涉县西戊镇),隶属相州。
据今涉县林旺石窟碑刻载,有马罗汉、陈罗侯相继任临水县正。
588年&&开皇八年
四月八日,佛弟子袁子才仰亡父母,敬造释迦像,并刻石记之,(像在响堂山一窟主室末侧壁)。四月二十一日,王辉儿造阿弥陀像一躯(像在响堂山六窟门左)。
590年&&&&&&&&&&&&&开皇十年
是年始置慈州。因滏阳县西九十里产磁石,故名,州治今磁县城。临水县属之。
是年,临水县治移回松谷。
592年&&开皇十二年
有佛弟子在响堂山第六窟门上方造像。
593年&&开皇十三年
一月,河东桑泉人重修响堂山石窟(碑在南四窟外右侧)。马容女在响堂造像。
604年&&仁寿四年
汉王杨谅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对其兄杨广称帝,坐镇晋阳,派其部下大将军綦良部出滏口,进攻黎阳(今河南浚县);炀帝炀帝任命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大使,率领数万士兵征讨杨谅。綦良、余公理等各路军出师不利,节节败退。政变被镇压,杨谅部属官吏平民,有20余万家因受牵连被斩首或徙边。
605—618年&&&&&&&&&&&&&大业年间
相传鼓山石鼓频岁常鸣,鸣则兵交。《冀州图经》载:“邺城西石鼓,鸣则兵交。高齐之末,此鼓常鸣而齐亡。隋末,鼓又鸣,声闻数百里而隋亡。”
606年&&&&&&&&&&&&&大业二年
慈州废,临水县改属相州。
607年&&大业三年
临水县改属魏郡,郡治安阳(今安阳)。
611年&&大业七年
九月十四日,李君巧造阿弥陀佛一铺,并刻石记之(像在北响堂大业洞);十二月,清河即漳南(今故城东)人窦建德起义,势力很快波及响堂山周围。
613年&&大业九年
据历代《磁州志》载,是年,农民起义军窦建德率军与隋沧州剌史窦宗对垒相持,窦宗感到战不过窦建德,又恐战火毁城,百姓涂炭,遂突围而逃,跑到今区内西佐村西的苍嵬山上,窦建德率兵追至山下,将其包围。窦宗力感无望,遂站立山头,面向西方,呼天再拜,站立而死。窦建德感其忠勇,在山上为其立庙建墓,封为“苍嵬王”。
&#9651;元代中统年间,苍龙庙设有“社”,有社首朱全和当地巨富冯志贤牵头,将苍龙庙迁至山下西佐村。今苍龙山上无梁殿仍存,殿后依山凿无字碑两通,山东侧岩壁上有佛龛5个,造像37尊,两侧有小窟,造像3尊。据明代《河南彰德府志》载,“脱甲晴岚”是磁州八景之一。明弘治元年(1488年)磁州学正刘湜在此游览,写下七律《脱甲晴岚》一诗。诗云:“脱甲神游大节全,苍嵬壁立势巍然。满腔义气凌霄汉,绕墓晴岚自岁年。车马战尘千尺障,牺牲望燎一炉烟。氤氲不比蚩尤术,能作甘霖遍九天。”明代还有磁州训导杜云的《脱甲晴岚》诗两首。
618年&&&&&&&&&&&武德元年
临水县省入滏阳县。
623年&&&&&&&&&&&武德六年
624年&&&&&&&&&&&慈州废。滏阳县改属相州。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
唐代名宦崔珏卒,葬于峰峰矿区和村镇。崔珏,名珏,字子玉。今山西省陵川县人,生活在隋唐时期,隋仁寿元年以勤学孝廉被举入朝,二年后拜太子府傅监。唐贞观元年,又被聘任兵部员外郎。后任长子县令、滏阳县令、卫县令、蒲州剌史兼河东道,后又兼河北二十四州采访使。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十月十日去世,享年64岁。因在滏阳县做过官,峰峰矿区唐时属滏阳县,崔珏对峰峰的山水情有独钟,临死时,嘱咐其子将他安葬在滏阳县鼓山西侧,就是现在的峰峰矿区的和村镇。
崔府君墓在明代被人发现。《磁州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御史纪杰撰《崔府君墓碑》载:“洪武间,(和村镇的)耕民得石刻,曰崔府君之墓,于磁之属邑武安和村镇西北二里许,即其葬地也。去墓所二里许,有故庙存焉。盖前人因其墓之所在,立以奉祀者耳。”墓在明代已经湮没不可寻,但其庙今天仍然保留,就在现在的和村中学院内。
府君庙占地约60亩。原庙院建筑宏伟,坐北朝南,略呈长方形。进大门跨殿,至院中偏后位置,从左中右三个九级石阶登上五尺高台,建有阔三间府君大殿。殿两侧建有拱门。两拱门侧外处,建有钟楼。东侧拱门上楣刻“朗月清风”字,西侧拱门上楣刻“祥云瑞气”字。殿后凸一间小屋,西墙有窗,东墙小门可进出大殿。大殿后建有二殿。大殿前中间台阶下,两侧各竖二米多高龟驮蛟龙石碑。略靠东一椭圆形花池,植名贵白牡丹,略靠西矗立直径约四米、高约三米的“太湖石”。天然岩孔遍及石身,造型奇异。庙院东西两侧建有数十间厢房。院庭中间略高,殿、房、路、阶错落有致,而且翠柏荫掩,浑然一体。大门外两侧一对巨大石狮,二米多高,威武气派。间距六米前建一长约八米、高约四米的青砖大迎壁,壁南建有一座宽约三米、长约十米的拱形石桥。从前,庙内香火旺盛。农历六月初六(崔府君生日)为庙会,方圆数十里的善男信女们赶会的、敬香的纷涌沓来,甚是热闹。此庙院二十世纪陆续被毁。20年代,民国武安县政府划和村镇为第十区。在府君庙设第十高小,将府君等像拆毁。解放后,1947年以破除迷信和拆庙建校为由,“文革”时期以破“四旧”为由,部分被毁。庙院的和村镇中学,先后改建,部分建筑相继拆除。现仅存府君大殿一主建筑。为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60年前,崔珏葬在和村后,虽然默默地与鼓山和滏阳河的源头为伴,但他的名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赫,越来越神化,不仅在民间享有阎王殿首席判官的地位,历代朝廷也赐封他为侯、为王、为圣。据《中国民间诸神》、全国各地的府君庙碑记和多种地方志文献载,唐玄宗封他“灵圣护国侯”,唐武宗会昌年间加封他为“护国威胜侯”,宋真宗加封他为“护国西齐王”,宋仁宗景佑二年加封他为“护国显应公”,宋元符七年加封他为“护国显应昭惠王”,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又改封为“真君”,金章宗封他为“亚岳之神”,元朝至元年间又加封他为“齐圣广佑王”。而《西游记》中还有“酆都判官崔珏”的称号。唐宋以来,全国各地府君庙多处修建,致祭火不断。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曾题“崔府君庙记”曰:“唐崔子珏府君祠,在所有之,或谓之亚岳,或谓之显应王者,一县以神而庙事”云云。
最早用崔府君立威的是唐玄宗,就是那位宠爱杨贵妃而导致“安史之乱”的李隆基,一日,他夜梦一人对他说:“陛下不用过虑,贼终将平息。”李隆基问:“你是何人?怎么知道的?”那人答:“在下是滏阳令崔珏,上帝托我告诉陛下”
。后安史之乱果然平定,李隆基便派人找滏阳县令崔珏,才知崔珏已死,于是封崔珏为“灵圣护国侯”。
最著名的神异故事,是宋代康王、后来做了南宋高宗皇帝的赵构与崔府君的故事了。《建炎进退志总叙下》、《三朝北盟会编》卷64、《朱子语类》卷127,都记载了康王出使金朝时,走到磁州被磁州知州宗泽拦截的故事,本来是宗泽带领当地军民,阻拦康王北上与金议和。正如朱熹所言:
“太上(高宗)出使,时至磁州。磁人不欲其往,谏不从,宗忠简(泽)欲假神以拒之,曰:此有崔府君庙甚灵,可以卜珓,仍其庙有马,能如何。遂入烧香,其马衔车辇等物,塞了去路。宗曰:此可以见神之意矣。遂止不往。后太上感其事,以为车辇是即位之兆。”意思是说,宗泽见阻拦不住康王,就假借崔府君之神来阻拦,说磁州城里的崔府君庙非常灵验,可以占卜一下,让神来决定。于是康王带着人马来到庙中烧香,烧完香,却见院中的马拉着车辇挡住了北上的去路。于是宗泽说,这是神不让陛下往北去啊。康王于是听从了宗泽之言,不再北上。
当康王赵构当上了南宋高宗皇帝后,回想在磁州的经历,就命人为他编写了一个“泥马渡康王“的故事。这个故事比马衔车辇挡道更具有传奇色彩。说康王被金兵追赶,跑到磁州城里的崔府君庙前,实在跑不动了,就躺到庙前的泥马旁睡着了,梦见崔府君召唤他:“金兵追来了,赶快逃走,门外已经为你备好了鞍马。”康王梦中惊醒,赶忙跃马南驰,等过了黄河之后,那马却不再动弹。一看,原来是庙中的那匹泥塑的马,马身上都是汗水,他说这泥马怎么过的黄河呀,说罢,那马就成了一摊泥。赵构在临安(即今杭州)即位后,作为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为了表示不忘崔府君救命大恩,特意下令在临安建了一座崔府君庙,赐庙额为
“显卫”,并在庙中立碑记载了这个故事。从此,那“泥马渡康王”也就成了崔府君的神话流传了下来。
唐宋之后,崔府君在民间又成了神怪小说中的重要角色。他在神庙里大都被塑成一个样子:头戴一顶软翅乌纱帽,身穿一件圆领红官袍,腰系一条犀牛大宽带,足踏一双歪头皂靴,一脸胡须,一双圆眼,左手拿善恶簿,右手执生死簿。关于他在民间的故事,要比与皇帝的故事更具有亲民色彩。
最著名的故事,是崔府君审虎的故事,这个故事,武安平调、武安落子、河南豫剧都曾演出过。故事说:长子县西南与沁水交界处有一大山,名叫雕黄岭,旧时常有猛兽出没。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发牌,差衙役孟宪持符牒上山拘虎。宪在山神庙前将符牒诵读后供在神案,随即有一虎从庙后窜出,衔符至宪前,任其用铁链绑缚。恶虎被拘至县衙,珏立刻升堂讯。堂上,珏历数恶虎伤人之罪,恶虎连连点头。最后判决:“啖食人命,罪当不赦。”虎便触阶而死。据说,长子县发鸠山上,至今还有“伏虎处”、“拴虎石”和“黑虎庙”等遗迹。不过,触阶而死也许并不能令听者满意,传说慢慢被改编,富有人情味儿的细节被充实进来,成为崔珏判老虎奉养老妪,老虎乃不断地将野物叼至老妪门前,以为生计,一直到老妪死去。崔珏死后,百姓在多处立庙祭祀。
&&&&与峰峰矿区最紧密的故事,是揭傒斯所撰的《重修崔府君庙记》:“唐贞观,(崔府君)仕磁州滏阳令,昼理阳、夜理阴。一日,与杨叟奕罢,见黄衣执符言曰:上帝命以玉珪玉带冠衣,召赴五岳,卫兵百余人。拜毕,奏箫韶之乐,又取白马至。府君命二子取纸笔,曰:吾将去矣。遂书白字以逝,世传以为白字碑。一说崔珏在滏阳任上,有一天,崔珏正与一杨姓老人下棋,忽然从天上下来几个持节的黄衣人,说奉上帝的命令,召崔珏为磁州都土地。旋而去世。”
659年&&显庆四年
滏阳令会福寺主&#9633;岚造释迦像一铺(像在北响堂中堂外左洞)。
660年&&显庆五年
郎元休在北响堂南洞外左崖造像。郎元休、郎余令同为楚之之孙,《旧唐书》卷189《儒学本传》、《新唐书》卷199有记。
661年&&龙朔元年
南响堂第二窟前壁雕凿小佛龛一身。
662年&&龙朔二年
七月十五日,内人安太清造像(像在北响堂南堂门框左);七月十五,蒋王内人刘媚儿、崔磨吉等造像(像在北响堂南堂门框右)。
688年&&垂拱二年
二月九日,郭四娘在响堂山石窟造像。
690年&&武周天授元年
最晚在是年已有义井镇侯村。据《大周故郭君墓志铭并序》载:“君讳明,字士文,并州太原人也,魏上党公之后。……任义王府队正……授将军……以贞观十七年(643年)弃疾,终于私第,春秋七十。夫人西京仪氏,黎阳郡仪宝之女……以垂拱三年(687年)染疾,卒于私室,春秋九十有六。而选寝迹异卜宅于同,还符偕老之期,以会百年之契,以周天授元岁次庚寅十月辰朔廿九日壬申,合葬于侯村西南五百步平原……[HT]”据此碑可知,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已有侯村了。
695年&&武周证圣元年
九月十日,在响堂山石窟,有田神鉴妻崔氏造弥勒像,同日,比丘尼十一娘造阿弥陀像。同日比丘尼道安造像(像在南二窟左壁后);是年,高孔澄妻造像;是年,南三窟前室造地藏菩萨一躯。
696年&&武周万岁通天元年
十月二十八日,在响堂山石窟,有佛弟子万道安造阿弥陀像(像在南二窟左壁后);元妻赵氏等造像。
697年&&&&&&&&&&&&武周万岁通天二年
三月二十三日,滏阳县令谢幾综游北响堂并留题记,在北响堂南洞。
698年&&武周万岁通天三年
五月二十八日,在响堂山石窟,令孤胜造药师琉璃光佛(在南一窟大龛左),是年,一窟前室右壁造一佛二菩萨;左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699年&&武周圣历二年
二月十日,在响堂山石窟,王弘安妻吴氏造观音菩萨(南二窟右壁);九月二十日,高冲子造观音像(南二窟右壁),同日,王大贞等造弥勒观音地藏菩萨(南六窟外右侧);是年,董智力、田杨民造阿弥陀像(南一窟方柱龛左)。
701年&&武周大足元年
二月十四日,在响堂山石窟,赵行三娘造像;四月四日,赵思殃造阿弥陀像;是年,赵思献、郭尚、郭宝在响堂山造像,二窟前室右壁上部造一立佛二弟子二菩萨。
702年&&武周长安二年
一月十四日,在响堂山石窟,滏阳县张玄静等造阿弥陀、观音大世二菩萨。
703年&&武周长安三年
八月十四日,在响堂山石窟,前成均造像;九月八日,郭方刚造阿弥陀像(六窟正面基坛)。
713年&&&&&&&&&先天二年
和村最晚建于是年。据出土于和村的《陈司马墓志铭》载:
“大唐岁次癸丑十一月辛酉朔十二日壬申,会葬(陈司马)于鼓山西七里、和村南一里半平原……”从这方墓志中,可以确定,和村在唐先天二年已经存在了,距今已有1300多年了。碑文还记述和村是古代太行山以东地区通往秦晋的要道之地,东望鼓山重峦,白光闪闪,西眺太行群峰,峰峦叠嶂,南北开阔,沃野千里,为古代士人的风水宝地。
765年&&&&&&&&&&&永泰元年
复置礠州。因黄河东有慈州,故在慈字旁加石字,以示区别。
是年,唐廉察使薛嵩,于滏口之右,故临水县城置昭义县。县治即今临水村。此为峰峰第二次设县级行政区划。并在今东纸坊村建昭关,昭关故址今仍保留在东纸坊村中,昭义县故城今不存。县属昭义镇节度(治所在今山西长治)所辖。
774年&&大历十年
唐安史之乱后,田承嗣、薛蒿等河北地方藩镇节度使崛起,他们收拾安史余党,各拥劲卒数十万,治兵安民,不纳贡赋,又互相联姻,相为表里,不受朝廷制约。至是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诱使昭义将吏作乱,乘机占领相、卫、磁、洺四州,自置长史,掠其精兵良马。唐代宗下令征讨,磁州回到了唐军之手。此时,叛军田承嗣命部下大将卢子期,率军万余人,再次进攻磁州,卢子期率军驻扎在临水村附近的山头上。唐军派昭义留后李承昭、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率军来救磁州。李承昭命成德军、幽州军沿山脚,在卢子期军营下安营扎寨,自闭寨门以骄卢子期。卢子期命步兵万人环绕李承昭营寨,实行包围,又派四千兵从山上乘高望麾而下,进攻李承昭的营寨。与此同时,一同前来救磁州的河东军将刘文英、辛忠臣率军与卢子期决战,李承昭率营寨中的成德军、幽州军乘乱绕出,冲到山上,到卢子期的后面,于是,山上、山下同时合击卢子期军,在临水进行了一场血战,最后卢子期军败,尸体纵横排列数里,斩首九千级,马千匹,官军俘获卢子期及以下将士2300人,旗纛鼓角20万。卢子期被押送京师斩首。
813年&&元和八年
摄昭义军节度参谋散朝大夫郑迥游北响堂寺,题《七律·登智力寺上方》:“鹫岭欹危路不穷,遥疑直上九(霄重);当年宝刹开初地,几处花龛在碧空;&&回望&#9633;&#9633;还故国,远寻烟翠到天宫;多惭理郡时&#9633;&#9633;,未去樊笼聚落中。”
据水浴寺碑刻载,是年,夏侯&#9633;&#9633;摄昭义县主薄。
833年&&大和七年
峰峰籍唐代进士崔玄亮(768~)卒。因避讳唐玄宗,也作崔元亮,字晦叔,唐代磁州昭义县(今峰峰矿区)人。贞元初中进士。累佐使府。父死卧苦尽孝道,遂得风痺病。性淡雅,好道术,不乐进取。先后任代理藩镇幕府,监察御史,驾部员外郎,密州、歙州刺史,太常少卿,谏议大夫,右散骑常侍,虢州刺史,官至礼部尚书。
任歙州(今安徽歙县)刺史时,废除牛马生犊由官府登录的旧制,杜绝官府借此敛财。又废除山民输租制度,令计租交钱 ,以减轻百姓负担。
任谏议大夫时,宰相宋申锡因受郑注陷害,被免职下狱,震惊朝廷内外。崔玄亮毅然率领众谏官上朝,为其辩护伸冤。虽经反复申辩,苦苦劝谏,文宗终未允。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玄亮把笏板放到台阶上,向皇上陈述道:“孟轲曰:‘众人皆曰杀之,未可也;卿大夫皆曰杀之,未可也;天下皆曰杀之,然后察之,乃实于法。’杀一平民百姓尚须依据法典行事,何况要诛杀当朝宰相。臣是为陛下维护国法尊严,并非在为申锡个人说情。”言毕痛苦失声,涕泪皆下,皇上遂感悟。因此,玄亮更加名重朝廷。
大和七年(833年),以疾求东归,授虢州刺史,死于任上,终年66岁,世人为之叹惜。著有《海上集验方》10卷,与元缜、白居易合著《三州唱和集》。死后迁葬于峰峰,白居易为之作墓志铭曰:“滏水之阳,鼓山之下,吉日吉工,载封载树,呜呼博陵,崔君之墓。”墓今不存。
839年&&&&&&&&&&&&&开成四年
昭义县治移至固镇驿。
906年&&&&&&&&&&&&&唐天佑三年
因河东有慈州,改礠州为惠州。
&#9651;唐代,临水已开始烧制青瓷。2002年5月,位于临水镇三工区的建设工地发现了唐宋金元古窑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宋代文化层之下发现了唐代窑残基一座,料池12个,从中出土了青瓷片403片,还有少量黑瓷片和白瓷片及10多枚唐“开元通宝”铜钱。据专家考证,临水窑始于北朝,时间长达上千年,而且持续时间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峰峰山底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