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西方经济学多少钱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160页&&|
西方经济学需求、供给和价格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60积分
7人评价167页
6人评价83页
0人评价15页
8人评价210页
1人评价17页
3人评价25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60积分VIP价:当前位置: >>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工商管理类 1511 班安然1 教材的基本框架 第 1 章为引论; 2-7 章研究一般商品市场中的局部均衡; 第 2 章为一般商品市场中的局部均衡理论问题引出; 第 3 章分析市场需求方――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 4-7 章分析市场供给方――生产者行为理论; 8-9 章研究要素市场中的局部均衡; 第 8 章分析要素市场需求方――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 9 章分析要素市场供给方――生产者行为理论; 第 10 章研究一般市场的均衡; 第 11 章研究市场经济的均衡状态是否具有经济效率;研究保持市场经济效率的微观经济政 策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人们任何时候都面临交替选择 2.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最高收益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5.贸易论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与 9.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2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一、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简单地说,这是指西方人研究经济问题的总结。 它包含三种类别的内容: 1、企业事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和经验: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2)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理论; 3) 威廉?大内的 Z 理论 2、一个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行业运行规律 ⑴人口经济学 ⑵质量经济学 ⑶农业经济学 3、经济理论的研究与考察: 主要研究商品经济运行规律,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途径。 本教材所涉及的西方经济学主要指第三个方面。 ?市场经济制度下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 ?微观部分主要研究有效配置的机制;宏观部分主要研究有效利用。 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举例: 举例: 大炮与粮食生产 组合 粮食 方式 亿吨 A 0 B 1 C 2 D 3 E 4 F 5 大炮 门 15 14 12 9 5 0(1)资源:用来生产那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劳务)的手段或者物品。 包括自由资源、经济资源 -除了时间与信息两种资源外,经济学讨论的资源基本上有三种: ?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自然资源 natural resources ?资本资源 capital resources -生产四要素 ?人力--- 劳动 L ?财力--- 资本 K ?物力---土地 N (自然资源) :一切自然资源 ④智力--- 企业家才能 E (管理) 注:当资源被投入生产过程用以满足人们欲望的最终产品与劳务时,被成为生产要素,简称 要素。 (2)资源配置:是指由某种力量(行政的力量、市场的力量、道德的力量、自我的力量)3 对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资源按内在比例与规律要求在各部门、 各地区和各企业的不同使用方向 之间的分配,以生产出合乎比例要求的产品,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3)资源利用:是指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以节约资源,作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地尽 其力,也就是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4)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层次与方式 两个层次:宏观层次; 微观层次 两种方式:市场机制方式 计划机制方式 两种配置方式各有相应假设条件、优劣之分 三、为什么要研究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1)人的欲望(需要)的无限性。 (2)资源的稀缺(有限)性。 ?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是稀少短缺的 ?稀缺性是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的显著特征之一。 ?稀缺性并不意味着稀少,而主要指不可以免费得到。要得到经济物品,必须用其他经济物 品来交换。 -稀缺的原因:一定时期内 ?物品本身是有限的 ?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3)有限的资源如何满足无究的欲望?――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要对稀缺的资源进行有 效合理配置。 -包括以下五个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A.生产什么?(产品) what; B.如何生产?(生产要素组合) how 用什么方法。 C.为谁生产?(分配) for whom 如何分配 -此外,还有 生产多少?(数量) how many 何时生产?(时间) when -关于资源利用问题 ?生产可能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表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既存在资源稀缺,又存在资源浪费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演变 总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不是某一个人的独创,它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丰富4 和完善起来的, 基于探索如何创造更多财富的目标, 它的发展, 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一、重商主义: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1、产生背景:这一时期正是技术进步引发生产力大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 确立时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十分迫切,遂产生了重商主义思想。 主要思想: (1)特别强调国家财富的重要性,并把货币财富作为财富的唯一形态; (2)认为一国财富的唯一来源是对外贸易,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吸收他国财富(金银)才能 增加本国财富; (3)提出民穷国富论。私人财富的增加,会导致国家财富的减少。 二、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1、产生背景:技术进步进一步引发了工业革命;企业制度确立引发劳动生产组织效率的提 高;海外新大陆发现激发了商机无限。 2、主要思想:古典经济学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它们研究的中心问题是 国民财富如何增长的问题。他们认为,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生产。而社会生产和 整个社会的经济运动“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 三、庸俗经济学: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1、产生背景:以私人产权制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财富总量迅速增大,收入 分配的两级化也迅速拉大。资产阶级急需要代言人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 2、主要思想: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而是决定于商品的效用,决定 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费用,决定于商品的稀缺性,决定于商品的供给与需求。 四、“边际革命”: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定 1、产生背景:从 19 世纪晚期到 20 世纪初期,心理学和数学发展。西方经济学以萨伊、西 尼尔、约翰?穆勒的庸俗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吸收当时心理学和数学发展的某些成果,将心 理分析和增量分析引进经济学研究领域,用全新的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庸俗经济学进行辩护, 从而奠定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边际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边际效用分析和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分析 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一般均衡理论三部分。 这些理论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 学的基础,标志着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3、问题:人们为什么增加商品购买?主要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某时刻的商品价值量取 决于此时商品的边际效用的大与小; 老板为什么增减工人?主要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变化; 完全竞争的市场态势下,供求之间会形成一般均衡,此时,资源配置的效率最高,社会福利 总量最大。 五、“凯恩斯革命”: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 1、产生背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前,在古典经济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萨伊定律。凯恩斯抛 弃统治西方经济学达 150 年之久的萨伊定律, 指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 由于存在边际消 费倾向递减、 资本边际效用递减和灵活偏好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 足, 经常存在 “非自愿失业” , 从而提出了 “非充分就业的均衡论” 以反对新古典学派的 “充 分就业均衡论”。在政策主张上,主张实行国家干预,以反对新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主义。 2、他认为只有通过国家干预,实行“需求管理”,才能有效地克服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 实现经济稳定。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1、宣传在私人产权制度下,充分竞争环境下,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 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5 2、在私人产权制度下,充分竞争环境下,为改善和拯救市场配置资源这一制度提供政策建 议。 第四节 为什么学习西方经济学 1、能更好地了解与认识西方经济问题。 2、对我国改革开放中的经济建设,有借鉴的意义。 3、有助于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4、为学习专业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节 对西方经济学特点认识与应有的态度 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1、实证分析法 2、数学工具的广泛应用 二、价值判断体系上的唯心史观 1、通篇论证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好的制度,市场机制是最完美的资源配置方式。 2、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也不完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 三、态度:扬弃 1、对于其拚命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观要抛弃。 2、对其作为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加以借鉴。 3、对于其科学的研究分析方法要借鉴。 第六节 本教材的特点 一、一般教材体系二、本教材特点 ?主要介绍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现代主流经济学 ?主要介绍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主要理论及其发展线索 ?每章后面都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和评论。6 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相关概念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体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等) 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微观主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2、研究目标:通过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 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3、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分析 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1、“理性人”假设(合乎理性的人、经济人假设):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其行为均是 利已的,即都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假设是在对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抽象。 - “合乎理性的人”假设条件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 理论中。 2、N.Gregory Mankiw 总结出十点原则 : 第一,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交易,要得到一个就要放弃一个。 第二,你得到的东西是你放弃的东西的机会成本,人都会在两者之间进行思考与比较。 第三, 你对于物品与服务的追求量不仅仅服从总收益与总成本的比较, 更主要的是服从边际 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 第四,人对经济刺激都会产生反应。 第五,专业分工下的相互交易能够使交易的每一方都得到好处,实现总收益的增加。 第六,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好方式。 第七,政府的计划机制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 第八,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的生产能力。 第九,政府的货币投放量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 第十,经济社会短期内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之间的交易。 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我们会看到前面七点假设的表现。 三、基本分析思路7 根据上图分析: 1.公众指的是消费者,企业指的是厂商 -这里的每一个消费者和每一个厂商都具有双重的身份: 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分别以产品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的身份出现在产品市场上, 又分 别以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生产要素的需求者的身份出现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2.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 消费者的经济行为首先表现为在市场要素市场上提供市场要 素,如提供一定数量劳务、土地等,以取得收入,然后,在产品市场购买所需的商品,如一 定数量咖啡、茶叶等,进而在消费中得到最大的效用满足。而厂商的经济行为首先表现为在 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所需的生产要素,如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等,然 后进入生产过程进行生产,如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咖啡、茶叶等,进而通过商品的出售获得最 大的利润。 3、总结: 基于以上内容, 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进一步证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 时均衡的状态是可以存在的。 福利经济学则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 进而论述一般均衡状 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了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这就是微观 经济学所要论证的核心思想。 此外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分析, 因为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现实的 资本主义经济在某些方面与上述的完全竞争经济的最优状态是有偏离的, 这就需要执行一定 的微观经济政策来加以矫正,以克服“市场失灵”,使得现实的经济能以最优状态或接近最 优状态的效率来运行. 第二节 需求曲线 一、需求函数 1、需求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 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这里讲的需求有以下几个约束条件: ⑴消费者的需求 ⑵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⑶愿意发生的需求 ⑷一定时间的需求。 这几个约束条件,少了一个条件都不行。 2、影响需求的因素 ⑴商品本身的价格(price)。一般 P↑, ⑵消费者的偏好(taste)。 T↑, ⑶消费者货币收入(income) 。 一般 M↑,Qd↓Qd↑Qd↑(正常品) , M↑,Qd↓ (低档品)⑷其他商品的价格 (price) 。P ↑, Qsd↑(替代品) ,P ↑, Qsd↓ (互补品)⑸人们对未来的预期(expectations) 预期价格pe↑,Qd↑,预期收入Me↑,Qd↑⑹规则制定、气候、消费者人数、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商品的需求。 3、需求是一个多元函数8 (1)所谓需求函数是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 系。Qd=f(p,w,e,r,t,y??)(2)为了使问题的研究从简单入手,我们先假定在需求函数诸多的自变量中价格是变量, 其它都是常量;我们常常先考虑Qd=f(p)这样的函数。这一公式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需求函数可以用三种方式来表示: ⑴表格法: 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 关系的数字序列表⑵公式法Qd=f(p)= ? - ? ? ?需求函数Qd=f(p)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⑶图示法:把需求表中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就可以得到一条曲线。表示 需求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的曲线,称为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 方倾斜的,它们都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关系。注: ?需求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都可以证明: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微观经济学在论述需求函数时一般都假定商品的价格和相应的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分 割性,即具有连续性。 ?为了简化分析过程,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大多使用线性需求函数。线性需求函数的通Q 常形式为d?? -? ?Pα 、β 为常数且α 、β &0。该函数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为一条直线。 第三节 供给曲线9 一、供给函数 1.供给定义: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单个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 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2.供给量的影响因素 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①商品自身的卖价:正比 ②生产的成本:反比 ③生产的技术水平:正比 ④相关商品的价格:反比 ⑤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正比 3、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也是一个多元函数。Qs=f(p,w,e,r,t,y??)。在分析局部均衡问题时,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问题谈起。 我们假定除了厂商所生产商品的价格 以外,影响厂商供给的其它因素不变,于是我们得到一元的供给函数: 二、供给函数表示法 1.解析法: 供给函数Qs=f(p)Qss=f(p)Q Q=f(p) 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列表法: 供给函数s=f(p) 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商品的供给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 系的数字列表。3、图像法在微观经济学中大多使用线性供给函数,它的通常形式为Q ? -? ? ? ? Ps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规律。 注:供给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都可以证明: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关系。 第四节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结果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态势下,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形成均衡价格。 一、均衡的含义 1、“均衡”这个概念是从物理学引入经济学的。在经济学中,它一般表示两个相对应的变 量之间相等的关系。 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达到 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2、微观经济学分析中,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是指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所处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一10 般均衡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的市场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所处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3、一般均衡是建立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之上的。 *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给予 “均衡” 以一种更广义的解释: 即不管相对应的变量是否相等, 只要它们的差额保持不变,也属于均衡状态。 - 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 经济事务的变化最终趋于相对静止之点的均衡 状态。 二、均衡价格 1.均衡价格定义: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 均衡价格水 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 对均衡价格的理解应注意三点: ⑴均衡价格是需求与供给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使价格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结 果; ⑵需求与供给对于均衡价格的形成作用不分主次; ⑶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是最后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是在市场背后进行的。 从几何意义上说, 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 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 - 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 2.均衡价格的决定: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均衡价格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 ⑴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需求的力量为主推动均衡价格的变化; ⑵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供给的力量为主推动均衡价格的变化; - 均衡价格的两种求解方式: 一是令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相等来求解; 二是在座标图上将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合并到一幅图上, 找到两条曲线的交点即可 得。三、均衡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 1、需求曲线的移动 ⑴需求量的变动及其曲线的移动 ①需求量的变动含义:是指在其它条件(收入、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对于商 品价格预期等)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②几何意义: 在几何图形中, 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需求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 条既定的需求曲线的运动。11 注: ?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上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的非均衡状等态。一般说 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实际的市场价格会自 动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商品过剩或超额供给的市场状况, 一方面会使需求者压低价格来购 买商品,另一方面,会使供给者减少商品的供给量。当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商品短缺或超额 需求的市场状况,一方面,迫使需求者提高价格来得到他所要购买的商品量,另一方面又使 供给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 ⑵需求的变动及其曲线的移动 ①需求的变动含义:需求的变动表示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收入 变动、相关商品价格变动、消费者偏好变化和消费者对于商品价格预期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②几何意义:在几何图形中,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置向左或向右所发生的移动。⑶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分 ①定义上的区别。 需求量是不同价格水平时的一组需求量; 而需求是某一价格水平的特定的 需求量; ②假设条件上的区别。 需求变动是价格既定时, 影响需求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一组需求量 的变动; 需求量变动是分析影响需求其它因素不变时, 价格变动引起的相对应的需求量的变 动。 ③表现形式上的区别。 需求变动表现为整个曲线的移动, 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沿着同一条需 求曲线移动。 - 由需求变动所引起的这种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表示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需求数量都 增加或者都减少了。 2、供给曲线的移动 ⑴供给量的变动及其曲线的移动 ①供给量的变动含义:是指在其它条件(收入、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对于商 品价格预期等)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②几何意义: 在几何图形中, 表现为商品的价格――供应数量组合点沿着同一条既定的供给 曲线的运动。12 ⑵供给的变动及其曲线的移动: ①供给的变动含义: 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 由于其它因素变动 (生产成本的变动、 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动、 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和生产者对未来预期的变化等) 所引起的该商品 供给数量的变动。 ②几何意义:在几何图形中,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置向左或向右所发生的移动。(3)需求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供求定理: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 方向的变动; 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市场竞 争导致市场上实际价格趋向于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 (4)需求变动的影响 -当供给不变时, ①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平移; ②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平移; ③结论: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均衡价格和均衡数 量都增加,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减少- 当需求不变时, ①供给增加,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 ②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平移; ③结论: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降, 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需求与供给同时发生变动 假定消费者收入水平上升引起需求增加使得需求曲线由13D 向右平移至 D 同时厂商的技1 2 术进步引起供给增加,使得供给曲线 交于 别与S1向右移至S2,比较S1曲线分别与D 、 D 曲线1 2E 、 E 可见收入水平上升引起的需求增加,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再比较 D 曲线分1 3 1S 、S122曲线的交点分别交于E 、E12可见,技术进步引起的供给的增加,又使均衡价格下降。此时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要结合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具体情况来决 定。由D 曲线和 S2曲线的交点E4可得:由于需求增长的幅度大于供给增加的幅度,所以最终均衡价格是上升了。第五节 引出的几个概念和术语 一、经济模型 1、定义:这是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描述。 2、表示方法 ①文字法:用文字来描述。例如:自由竞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特点 ②几何法:用几何图形来描述。 ③解析法:用数学解析式来描述(使用最多的方法) 3、经济理论:经济理论是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 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 二、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和参数 - 经济数学模型:用解析法来描述的经济模型,一般是用由一组变量所构成的方程或方程组 来表示的。既是方程或方程组,则变量就是基本要素。变量可以分为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和 参数。 1、内生变量是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一般是指因变量与自变量。 2、外生变量是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一 般指可变的参数,或者说,是方程组的系数。 3、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理解为可变的常数。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 定的,参也往往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4、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 经济模型可以被区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经济模型分析也有多种分析方式,与静态模 型相联系的有静态分析法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与动态模型相联系的是动态分析方法。 1、静态分析法: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被称为静态分析。 2、比较静态分析法:在一个用解析法来描述的经济模型中,当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内生 变量也同样会发生变化。 这种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 以及分析比较不同 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14 3、动态分析法:是指在经济研究中纳入时间因素,分析从一个均衡状态进入另一个均衡状 态的变化过程, 或者说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这种动态模型作出的分 析,被认为是动态分析。 4、三种分析方法的特点 ?静态分析法:所谓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 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 ?比较静态分析:它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或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 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在均衡状态的形 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 注: 在静态模型中, 变量所属的时间都被抽象掉了, 全部变量没有时间先后的差别因此在静态模 型中,变量的调整时间被假设为零,而且,在分析由外生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内生变量的变化 过程中,也假定这种变量的调整时间为零。而在动态模型中,则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 后差别,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蛛网模型。 第六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一、弹性一般含义 1、一般说来,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以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对 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2、定义。弹性是因变量的相对变动对于自变量的相对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是因变量 变动的百分比和自变量变动的百分比之比。一般表达式为注: ⑴弹性是相对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具体含义是:自变量每变动 1 个百分点,因变量要变 动几个百分点。 ⑵弹性是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对于任何存在函数关系的经济变量之间, 都可以 建立二者之间的弹性关系或进行弹性分析。 ⑶若经济变量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则弹性公式会有弧弹性与点弹性的变化。 ⑷ 弹性问题是供求原理的深化。 ⑸弹性分析是一种实证分析方法。 ?弧弹性表达式: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 Y=f(X),则弹性的一般公式还可表示为:其中 e 为弹性系数;?? 、??分别为变量 X、Y 的变动量,该式表示:当自变量 X变化百分之一时,因变量 Y 变化百分之几。 ?点弹性表达式:令 ?? →0,有点弹性表达式15 3、弹性有很多种类。 ⑴从因变量代表的具体含义来划分,可以分为需求弹性、供给弹性等; ⑵从自变量代表的具体含义来划分,可以分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等。 ⑶对因变量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我们先考察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又可再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的收入 弹性,其中需求的价格弹性又被简称为需求弹性。我们先考察需求的价格弹性。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 1、定义。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 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 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其公式为:在理解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在需求量与价格这两个经济变量中,价格是自变量,需求是因变量。所以,需求价格弹性 就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是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 度。 ⑵需求弹性系数是价格变动的比率与需求量变动的比率的比率, 而不是价格变动的绝对量与 需求变动的绝对量的比率。 ⑶弹性系数的数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为负值。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取其绝对值。 ⑷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这一点可以用点弹性的计算来说明。 2、表达式:需求的价格弹性也可以分为点弹性与弧弹性。因此也就有两种表达式: ⑴弧弹性表达式。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 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其公式为⑵点弹性表达式。 需求的价格点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 变动的反应程度。其公式为:⑶点弹性表达式与弧弹性表达式的区别在于: 弧弹性表示价格变动量较大时的需求曲线上两 点之间的弹性; 点弹性表示价格变动量趋于无穷小时的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点弹性表 达式与弧弹性表达式。 三、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 1.需求弧弹性的计算方式:有两种算法 由 a 点到 b 点的计算;由 b 点到 a 点的计算:16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两种计算的结果不相同。这是因为两种计算代表着不同的有理量(涨 价与降价),由此产生的需求价格弹性的系数值就不同。 经济学中有时候不一定要如此精确考虑有理量变化下的计算。 为了避免上述两种不同算法带来的结果不同,一般采用中点公式来计算: 2.需求弧弹性的五种类型 对市场所有商品的弹性统计,可以发现有五种类型: 第一、 Ed =0,即需求完全无弹性第二、 Ed =∞,即需求弹性无穷大第三、 Ed =1,即需求是单位弹性17 第四、Ed&1,即需求缺乏弹性第五、Ed&1,即需求富于弹性四、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1、需求的价格点弹性的计算: ⑴按点弹性定义公式计算。⑵根据需求价格点弹性的几何意义来计算。可分几种情况 ①线性需求曲线需求价格点弹性系数值的推导:根据点弹性的定义,某点 C 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8 a:由此得出结论:线性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弹性,都可以通过该点向数量轴或价格轴作 垂线,再计算两线段的比值即得。 b:由此可以看出:线性需求曲线需求的点弹性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在线性需求曲线需求的点 的位置越高,相应的点弹性系数值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c:线性需求曲线点弹性的五种类型 ①中点: ②中点以下部分任何一点 ③中点以上部分任何一点: ④横轴交点 ⑤纵轴交点e =1dedd&1e ≥1e =0de =∞d②非线性需求曲线需求点弹性系数值的推导: 先通过该点作需求曲线的切线, 然后用与推导 线性需求曲线的点弹性的几何意义相类似的方法来得到。- 关于需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弹性的几何意义,可以先过该点做需求曲线的切线,然后用 与推导线性需求曲线的点弹性的几何意义相类似的方法来得到。 - 具体方法:过 C、F 两点分别作两条切线,各自交 P 轴和 Q 轴于 A、B 点和 再从 C、F 两点出发向 Q 轴引垂线,各自交 Q 轴于 G、H 两点。19A 、 B 点。'' 在 C 点有:ed?GB 167 ? ? 3.34 OG 50'H B 261 在 F 点有: ed ? ? ? 0.84 OH 310也可以通过 C、F 两点分别向 P 轴引垂线的方法,来分别求得 C、F 两点的需求点弹性。 2、区别需求曲线的斜率与需求弹性:需求曲线的斜率表示的是曲线在某一点或某一段弧上 的倾斜程度, 而根据需求弹性的计算公式, 需求弹性不仅取决于需求曲线在某一点或某一段 弧上的斜率的倒数值, 还取决于相应的价格――需求量的比值; 经济学中使用弹性而不是曲 线的斜率来衡量因变量对自变量反应的敏感程度,由于弹性没有度量单位,所以,弹性之间 的比较很方便。 五、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销售收入的关系: 1.Ed&1 的商品,降价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提价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因为降价造成 的销售收入在座标图上的面积显然大于降价前的销售收入在座标图上的面积;反之亦反。2.Ed&1 的商品,降价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提价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因为降价 造成的销售收入在座标图上的面积显然小于降价前的销售收入在座标图上的面积;反之亦 反。3.Ed=1 的商品,降价或提价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因为降价造成的销售收入在座 标图上的面积显然等于降价前的销售收入在座标图上的面积;反之亦反。20 ?为便于比较,我们把价格变化、弹性大小与销售收入变化的关系归纳而当e =0 时,当价格下降时,销售收入同比例于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当涨价时,销售收入d同比例于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当ed? ? 时,当降价时,既定价格下,收益可以无限增加,因此厂商不会降价,当涨价时,收益会减少为零。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需求弹性大时,厂商宜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来增加销售收入;当需求 弹性小时,则可考虑以提高价格的方式来达到增加销售收入的目的。 六、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其实,弹性也是一个多元函数。只是在前面我们讨论的主要是一元函数。其它几元主要是: 1、商品的可替代性。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的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 性往往就越大;反之就越来越小。 - 对一种所下的定义越明确越狭窄,这种商品的相近的替代品往往就越多,需求的价格弹性 也就越大。 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种商品的用途越是广泛,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就越大,反之 就越小。 3、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的的需求价 格弹性较大。 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总支出预算中所占的比重。 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七、弹性概念的扩大 (一)供给的价格弹性 1、定义: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 说,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 分比。 2、表达式: ①弧弹性公式:②弹点性公式:21 弧弹性通常是在函数不连续、不可求导的条件下才利用的。 ③中点公式3、供给的价格点弹性值的几何求法及规律 ⑴线性供给曲线点弹性值的求法 供给曲线 A 点上的点弹性:在 F 点有:es?CG 6000 ? ? 1.5 OG 4000注:曲线型供给曲线的点弹性的几何意义,可以先过所求点作供给曲线的切线,其后的过程 推导与线性供给曲线是相同的。 ⑵规律: 从线性供给曲线的点弹性的几何意义出发,可以进一步找出线性供给曲线点弹性的有关规 律。 ①若线性供给曲线的延长线与坐标横轴相交点位于坐标原点的左边, 则该供给曲线上所有的 点弹性系数是大于 1; ②若交点位于坐标原点的右边,则该供给曲线上所有的点弹性系数是小于 1; ③若交点恰好就是坐标原点,则该供给曲线上所有的点弹性系数都为 1; ⑶曲线型供给曲线的点弹性值的求法: 过该点作切线, 其后的过程与线性供给曲线是相同的。 4. 供给点弹性的类别 第一,Es & 1,供给富有弹性。第二,Es & 1,供给缺乏弹性。22 第三,Es = 1,供给为单位弹性第四,Es = ∞,供给弹性无穷大第五,Es = 0,供给完全无弹性。5.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①生产时间的长短;②生产的易难程度; ③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④生产所采用的技术类型;⑤生产成本; (二)需求的交叉弹性 1.定义: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比另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称为需求的交叉弹性。 或者说,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 量变化的百分比。 - 它是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率的比值。 2.表达式 ①交叉弧弹性表达式: 假定商品 X 的需求量Qx是它的相关商品 Y 的价格PY的函数,即Qx? f? p ?,则商品 XY23 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弧弹性公式为:②交叉点弹性表达式: 当 X 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量 ? 求的交叉价格点弹性为:Qx和相关商品的价格量 ?PY均为无穷小时,则商品 X 的需3.弹性系数值的符号决定 若 A.B 互替,则系数值为正,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的变动。 若 A.B 互补,则系数值为负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的变动。 若 A.B 无关, 则系数值为零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 动作出反应。 注;?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存在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 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 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 补关系,者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三)需求的收入弹性 1. 定义:某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相对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 量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 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2.表达式 (1)弧弹性:(2)点弹性:(3)判断:如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值e eM<0,收入弹性为负值的产品称为低档货,1>eM>0 ,称为正常货,M>1,称为高档货。24 注:?将商品划分为高、中、低三档次是有时间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的增加,高档 品可能变为中档品,中档品可能变为低档品。 ?首先,商品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正常品和劣等品,还可以将正常品再进一步区分为必需 品和奢侈品。 - 正常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化的商品; 劣等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成反方向变化的商 品。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 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描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 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第七节 运用供求曲线解释经济生活现象的事例 一、易腐商品的售卖如何订价? 鲜活易腐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采用低准确率订价策略有助于加快售卖 二、为什么改革开放中竞争性商品的价格要放开? 1、改革开放前,很多产品供不应求,民生困难 2、绝多数竞争性商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零,价格放开时,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升,上升的价 格会刺激供给量的增加,就能很好的丰富市场供应,解决民生问题; 3、但资源稀缺性商品的供给弹性等于零。价格放开时,上升的价格不能刺激供给量的增加, 因此,资源稀缺性商品的价格不能盲目放开,要国家计划配置、垄断经营。 三、OPEC 组织为什么要对石油限产? 1、为了抵御通货膨胀的损失,OPEC 组织常常联手限产,通过限产达到高价销售,维护生产 国的利益。 2、短期内,石油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都是缺乏弹性的,限产使得供给曲线左移,可以实 现生产国设想的这一目标。 3、长期内,作为生产方的非 OPEC 组织会改进石油生产与提炼技术而增加产量,作为需求 方的消费者会寻找替代产品(买节油车、坐公交车),导致石油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弹 性加大,这样, OPEC 组织限产引发提价引发收益增加的目标实现会大找折扣。 四、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对农产品实施价格支持? 1、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交叉需 求弹性)往往都小于 1,农业技术进步往往会造成农产品的产量与市场供给量大大增加,供 给曲线右移,供给价格反而下降,形成“谷贱伤农”现象; 2、在中国,农产品往往又是由一家一户的农户来组织生产的,农产品市场几乎是完全竞争 市场,每一个农户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态势下,单一 农户又只能靠技术进步带来的产量增加获得收入增加。 如果众多的农户都这样行为, 市场价 格就会下降。政府如果不出面保护,农民就会离地而去。 3、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中国政府要实施支持价格。 五、为什么要用非经济学手段来抑制吸贩毒品、卖淫嫖娼等类犯罪行为? 1、实证经济学不考虑价值判断,认为抑制吸贩毒品、卖淫嫖娼行为主要应通过控制供给量, 导致市场价格大幅度提升进而起到打击作用。 2、短期内这类“商品” 的需求弹性小于 1,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约束需求量并不能够完全奏 效,购买者为了维持需求量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弄取资金,反而增加违法犯罪量;长期内需求 弹性也许会有一些增加, 但是, 允许这类需求长期存在, 将对社会道德底线形成强大的挑战, 这是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不能容忍的。 3、从经济学以外的途径想办法――道德教育、法律约束、武力镇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有力手段。25 六、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1、最高限价: (1)定义:最高限价也称限制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商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 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2)政府实行最高新加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抑制某些产品价格上涨,尤其是为了对付通货膨 胀, 有时为了限制某些行业特别是限制一些垄断性很强的公用事业的价格, 政府也会采取最 高限价的做法。 其不良影响是最高限价下的供不应求会导致市场上消费者排队抢购和黑市交 易,此外,生产这也可能粗制滥造,降低产品质量,造成变相涨价。 (3)开始时,该产品市场的均衡价格为 规定该产品的市场最高价格为 价Pe,均衡数量为Q0e。若政府实行最高限价政策,P20,由图可见,最高限价P小于均衡价格Pe,且在最高限P0的水平,市场需求量Q大于市场供给量Q1,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2、最低限价: (1)定义: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 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2)政府实行最低限价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扶植某些行。农产品的支持价格就是西方国家所 普遍采取的政策,,在执行这一政策是,政府通常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不良影响会造 成农产品过剩,政府持续扶持,导致资金的短缺,资源的浪费。 (3)开始时,市场均衡价格为 市场价格为 场需求量Pe,均衡数量为Qe。以后,政府实行最低限价所规定的P 由图中可见,最低限价 P020大于均衡价格Pe,且在最低限价P0水平,市Q大于市场供给量Q1,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26 第八节 蛛网模型 一、问题引出 前面的分析都是生产周期比较短的产品,产量与价格的均衡点形成不存在长时间波动问题。 市场上还存在一类生产周期比较长的商品――比如说农畜产品, 它的产量与价格偏离均衡点 后的实际波动过程与前一类明显不同。 这类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以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如何 考察? 二、基本假设 1、商品的本期产量Q 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 Pts,即供给函数为 t -1Q ? f ?P ? 表示一个时s t t ?1d t期的供给量是前一期价格的函数; 2、商品本期的需求量Qd t决定于本期的价格P ,即需求函数为 Qt? f ?Pt ?,表示一个时期的需求量是本期价格的函数。 根据以上假设条件,蛛网模型可以用以下联立方程式来表示:Qs t d t d=-δ +γ ?Pt -1Q? ? - ? ? Pts tQ =Qt式中,α 、β 、δ 和γ 均为常数,且均大于零。 三、波动分析: (一)当某商品的供给弹性小于需求弹性(e ? e )时,市场价格变动对于该商品供给量s d的影响小于对需求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波动对于该产品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弱,价 格与产量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最后自发地趋于均衡。反映在图形上,形成一个向内收缩、 收敛于均衡点的蛛网,称为收敛形蛛网。 相对于价格轴(注意:这里是把 Y 轴作为参考轴系讨论的,下文所说的“斜率‘”陡峭“都是以 价格轴为参考轴而言的,与我们正常数学上以 X 轴为参考轴不同),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大于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当市场由于受到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 实际价格和实 际产量会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回复到原来的均衡点。 假定,在第一期由于某种外在原因的干扰,如恶劣的气候条件,实际产量由均衡水平 少为 升为 为Qe减Q1。根据需求曲线,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购买全部的产量Q1,于是,实际价格上P 。根据第一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 P ,按照供给曲线,生产者将第二期的产量增加1 12Q。在第二期,生产者为了出售全部的产量 际价格下降为Q2,接受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P2,于是,实P2。 根据第二期的较低的价格水平27P2, 生产者将第三期的产量减少为Q3。 在第三期,消费者愿意支付P3的价格购买全部的产量Q3,于是,实际价格又上升为P3。根据第三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P3,生产者又将第四期的产量增加为Q4。如此循环下去,如前图所示,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的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到均衡 点 E 所代表的水平。 由此可见,图中的均衡点 E 所代表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也就是说,由于外在的原因,当价 格和产量偏离均衡数值(P 和Qee)后,经济制度中存在着自发的因素,能使价格和产量自动地恢复均衡状态。在图中,产量和价格变化的途径形成了一个蜘蛛网似的图形,这就是 蛛网模型名称的由来。 按照动态的逻辑顺序,我们还看到,生产者错误地根据上一期的价格决定供给量,消费者被 动地消费生产者提供的全部生产量,而价格则由盲目生产出来的数量所决定。(二)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Es>Ed)时,市场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要大于对需求 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波动对于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强,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幅度越来 越大,偏离均衡点也越来越远。反映在图形上,形成一个向外扩散、远离于均衡点的蛛网, 称为发散形蛛网。 - 假定,在第一期由于某种外在原因的干扰,实际产量由均衡水平 求曲线,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购买全部的产量 一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Qe减少为Q1。根据需Q1,于是,实际价格上升为P 。根据第12P ,按照供给曲线,生产者将第二期的产量增加为 Q1。在第二期,生产者为了出售全部的产量 际价格下降为Q2,接受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P2,于是,实P 。根据第二期的较低的价格水平 P22, 生产者将第三期的产量减少为Q3。在第三期,消费者愿意支付P3的价格购买全部的产量Q3,于是,实际价格又上升为P3。根据第三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P3,生产者又将第四期的产量增加为Q4。28 如此循环下去, 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的上下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 偏离均衡点 E 所代表的均 衡产量和均衡价格越来越远。由此可见,图中的均衡点 E 所代表的均衡状态是不稳定的,被 称为不稳定的均衡。(三)当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Es=Ed)时,市场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等于对需求量 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幅度相同,既不趋于均衡点,又不远离均衡点。 价格与产量始终围绕均衡点持续波动, 循环不已。 反映在图形上, 形成一个首尾相连的蛛网, 称为封闭形蛛网。(四)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蛛网模型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的波动的 情况,是一个有意义的动态分析模型.但是,这个模型还是一个很简单的和有缺陷的模型.这 是因为,根据该模型分析,造成产量和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者总是根据上一期的价 格来决定下一期的产量,这样,上一期的价格同时也就是生产者对下一期的预期价格.而事 实上,在每一期,生产者只能按照本期的市场价格来出售由预期价格(即上一期价格)所决 定的产量.这种实际价格和预期的价格不吻合,造成了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但是,这种解释是 不全面的.因为生产者从自己的经验中,会逐步修正自己的预期价格,使预期价格接近实际 价格,从而使实际产量接近市场的实际需求量. 关于这一点,西方经济学家阿西玛普罗斯举出了以下的事例: 在美国,1972 年由于暴风雨的恶劣气候,土豆产量大幅度下降,从而土豆价格上涨.随着土豆 价格的上涨, 农场主便扩大土豆的种植面积, 使土豆产量在 1974 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果, 土豆供给量大幅度增加导致土豆价格又急剧下降.以缅因州土豆为例,0.4536 千克土豆的价 格由 1974 年 5 月的 13 美分降为 1975 年 3 月的 2 美分, 该价格比平均生产成本还低.这种现 象可以用蛛网模型来解释.作为补充, 阿西玛又举了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明蛛网模型的缺陷: 在普林斯爱德华岛屿, 当农场主们都因土豆价格下降而缩减土豆的种植面积时, 惟有一个农 场主不是这样做.因为这个农场主根据长期的经营经验,相信土豆价格将上升,而眼下正是 自己增加土豆生产的时候.可见,这个农场主的预期和行为与蛛网模型所分析的情况是不吻 合的.29 四、评论 1、蛛网理论说明了在价格机制自发调节时,农产品这一类生产周期比较长的商品市场必然 发生蛛网型周期波动,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稳定。 2、蛛网理论不能绝对化,因为其假设条件并不完全成立。 第二章分析思路总结: 第一步:由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引出局部均衡及其变化的决定问题,进而引出供求定理; 第二步:对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及其供求定理进行深入研究,引出弹性理论; 第三步:由弹性理论加上动态分析方法引出蛛网理论(模型)。30 第三章 效用论 效用论通常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论。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消费者的市场行为追求的是效用的 最大化。 第一节 关于效用理论的预备知识 一、效用的概念 1、P.萨缪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 ?效用 欲望⑴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⑵欲望的发展具有无限性。即是说,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⑶人只能将欲望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否则幸福就会为零。 2、效用理解 (1):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觉。 不同的偏好决定了对同一种商品效用大小的不同评价。 (2):效用因时因地而异。 (3):物以稀为贵――效用与其实际价值无关。 定义归纳: -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 足程度。 - 我们可以从消费的主体与消费的客体两个方面讨论效用。 ?从消费的主体来讲,效用是某人从自己所从事的行为中得到的满足; ?从消费的客体来讲,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欲望或需要的能力。 3、关于效用的几点说明: ⑴效用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在同一物品前后满足程度之间相互比较时才有意义。 ⑵效用有无或效用大小取决于个人主观心理评价。效用实际是个主观判断,因此,除非给出 特殊的假定,否则,同一物品有无效用或效用大小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 ⑶效用是一种正常人的心理感觉, 而不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 不要用非正常人的心理感觉去 代替正常人的心理。 ⑷效用本身不具有伦理学的意义。一种商品是否具有效用要看它是否能满足人的欲望或需 要,而不涉及这一欲望或需要的好坏。 ⑸与效用概念意义相反的一个概念是负效用, 是指某种东西所具有的引起人的不舒适感或痛 苦的能力。 二、效用的两种表示方法 1、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 )表示法 ①基数的理解:基数是可以加总求和的数。 ②基数效用论者对于效用的基本观点 a.可以具体衡量; b.可以加总求和; c.可以有效用量的比较; d.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计量单位。 2、序数效用表示法 ①序数的理解:序数是不能加总求和的数。 ②序数效用论者对于效用的基本观点31 a.不可以具体衡量;b.不可以加总求和;c.不可以有效用量的比较; d.只能根据偏好的程度排列出第一、第二??的顺序 3、两种分析思路的差异 ⑴两种分析思路、方法均不同,但二者的结论是完全相同的。 ⑵序数效用论者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基数效用论者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 ⑶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西方经济学家普遍使用基数效用的概念,在现代微观经济学里, 通常使用的是序数效用的概念。 三、本章的重点是介绍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 第二节 基数效用理论的基本分析 一、几个重要概念的引入 1、总效用(Total Utility)TU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或者说, 是指消费者从事某一消费行为或消费某一定量的某种物品中所获得的总满足程度。 TU=f(Q) 2、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MU 每增加一单位消费量所带来的总效用的增量。MU ??TU (Q ) ?QMU ? lim令△Q→0,则 抽象的边际量定义:?TU (Q) dTU (Q) ? ?Q ?0 ?Q dQ边际量 ?因变量的变化量 自变量的变化量①含义: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 所消费的数量的增加, 总效用是增加的, 但是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 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递减变化: 3-1 的边际效用 ? ? 2 商品数量 (1) 0 1 2 3 4 5 6 7 总效用 (2) 0 10 18 24 28 30 30 28 10 8 6 4 2 0 -2 5 4 3 2 1 0 某商品的效用表 边际效用 (3) 货币 价格 (4)32 ②几何形式:在图中,MU 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反映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相应地,TU 曲线是以 递减的速率先上升后下降的。当边际效用递减为零时,总效用曲线呈上升趋势;当边际效用 继续递减为负值时,总效用曲线呈下降趋势。从数学意义上讲,如果效用曲线是连续的,则 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点的斜率。 ③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一是由于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 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 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 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剌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 二是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 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 第 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 这样, 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 的递减而递减。 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几个特点: a: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反比 b:边际效用的大小,与消费量成反比。Mu=0 时,Tu 为最大。 c:边际效用是特定时间内的效用,这一次馒头的边际效用从 10 到-10,下一次,第一个馒 头的边际效用又恢复到旧。 d:边际效用是决定产品价格的主观标准,产品的需求价格,不取决于总效用,而取决于边际 效用,消费量少,边际效用大,价格高,反之则低。所谓“稀为贵”。 二、关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①货币也是商品,也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富人的钱不值钱,穷人的时间不值钱”。 ②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我们又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 三、基数效用条件下的消费者均衡 1、消费者均衡的含义: (1)这是指在消费者的偏好不变、商品现行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消 费 N 种商品时既不愿再增加、也不愿再减少变动购买数量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2)消费者均衡意味着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购买了给其提供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3)消费者均衡是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 得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说,它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2、前提假设: 第一,消费者的偏好是既定的。33 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 第三,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 3、实现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假定:消费者用既定的收入 I 购买购买 n 种商品,P 代表商品的既定价格,? 为不变的货币的 边际效用,X 表示商品的数量,MU 表示边际效用P X ?P X1 1 22? ?????? + Pn X n =IMU 2 P2(收入全部花光)MU1 P 1?? ? ? ?? ?MU n Pn??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水平是固定的, 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是已知的, 那么消费者应该使自己 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 即消费者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所 带来的边际效用相等,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4、消费者均衡的逻辑证明 以只购买两种商品为例:从MU1 MU 2 ? 分析 P P 1 2从MU i ? ?分析 Pi34 5、消费者均衡的数学证明: (一)拉格朗日乘数法 1、效用最大化原理 ⑴设Xi=消费者对第 i 种商品的购买量,i=1,2, U=消费者的效用,则消费者的效用二元函数为 U ? U ⑵设 I=消费者的收入, 为?X , X ?1 2 iP =第 i 种商品的市场价格, i=1,2, P =常数,则消费者的预算线iP X ?P X1 1 22?I1 2 1 1 2 2⑶给定收入 I 和价格P , P ,在约束条件 P X ? P X ? I 下,消费者选择商品组合 ?X , X ?使效用函数 U ? U ?X , X ? 达最大值。?X , X ?称为最优商品组合,或称消1 2 1 2 1 2费者均衡点。 ⑷建立拉格朗日函数:L(- P X ? P X )] X , X , ?) = U( X , X ) + λ[I(1 2 1 2 1 1 2 2⑸对拉格朗日函数求一阶偏导数,并令其等于零,并整理:35 ?L ?U ? ? ?X 1 ?X 1?P 1 ? 0 ?P 2 ? 0?L ?U ? ? ?X 2 ?X 2?L ? I ? ?P 1 X1 ? P 2 X 2 ?? ?U 其中 : ? MU i ?X i整理上式,可写成等价形式??0MU1 MU 2 ? P P2 1 I ?P 1 X1 ? P 2X2 ? 0如果能够满足上述两个条件, 消费者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购买上时, 消费者得到 的总效用(TU 值)就会最大。求 L 最大的充分条件。P dTU ?f ?f ? ? (? 1 ) ? 0 dX 1 ?X 1 ?X 2 P 2 推出 : P ?f ?f ? ? 1 ?0 ?X 1 ?X 2 P 2?f ?f ?f ?X 1 P ?X ?X 2 整理 : ? 1, 1 ? ?f P P P 2 1 2 ?X 2 即: MU1 MU 2 ? 。如果 ? 4 ? 式的二阶导数 P P 1 22? ? P P ? d 2TU ?2 f ?2 f ?2 f ? 1 ? ? ? 1 ? ?? ?? 2 2 2 ? dX 1 ?X 1 ?X 1?X 2 ? P ?X 2 ? P 2 ? 2 ? 2 2 2 ? f ? f ? f 2 即 ? P P ?0 1P 2 ? 1 2 ?X 1 ?X 1?X 2 ?X 2 2 则效用最大化的充分条件成立?036 6、需求曲线的推导 (1)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 格。 (2)由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 MU/P=λ 。它表示: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最优购买量应 该是使最后一元钱购买该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和付出的这一元钱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3)基数效用论指出,消费者对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 (正比) - 当λ 不变时,MU 与 P 同增同减,而 MU 增加即是需求量(购买量)减少,MU 减少即是 需求量(购买量)增加。由此推导出需求曲线。 7、边际效用理论的运用――消费者剩余 ⑴消费者剩余定义: 消费者为消费某种商品而愿意付出的总价值与他购买商品时实际支出的差额。 ⑵消费者剩余表示方法: ①几何图形表示法。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②解析式表示法。 令反需求函数Pd它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价格为 P0 时 ? f ?Q? ,的消费者需求量为 去Q0,则消费者剩余为需求函数Pd? f ?Q? 在 0 至 Q 0 区间的定积分减P0与Q0的乘积,即阴影部分面积。CS ?Q0?0f (Q)dQ ? P 0Q 0⑶在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 ①消费者剩余只是一种心理感觉,并不是实际收入的增加。 ②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空间大。 ?消费者剩余通常是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 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 (4)整个市场的消费者剩余:37 市场的消费者剩余表示为阴影部分面积。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者的基本分析 一、关于偏好的假定 1、消费偏好的概念: 所谓偏好(taste),就是爱好或喜欢的意思。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正是这种偏 好程度的差别,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的评价。 2、消费者偏好假定 ⑴偏好的完全性(Completeness) 。指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组合。 - 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 A 和 B,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而且也只能作出以下三种判断中的 一种:对 A 的偏好大于对 B 的偏好;对 B 的偏好大于对 A 的偏好;对 A 和 B 的偏好相同。 即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的组合。 ⑵偏好的可传递性(Transitivity) 。如果消费者对 A 的偏好大于 B,对 B 的偏好大于对 C 的偏 好,那么,在 A,C 这两个组合中,必有对 A 的偏好大于 C。 ⑶偏好的非饱和性(Nonsatiation) 。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 相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 (5 支钢笔,6 支铅笔)& (4 支钢笔,6 支铅笔) - 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偏好的这三个基本的假设条件又被称为消费者理论的“公理”。 特别注意:偏好不取决于商品的价格,也不取决于收入,只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的喜爱与不 喜爱的程度。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1、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定义: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 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或者说, 它是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能产生同等满足程度 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 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 商品组合 表a 表b 表cXA B C D E F 20 30 40 50 60 701X2X30 40 50 60 70 801X2X50 55 60 70 80 901X2130 60 45 35 30 27120 80 63 50 44 40120 90 83 70 60 54上表是某消费者关于商品 1 和商品 2 的无差异表列, 表中列出了关于这两种商品各种不同的 组合。 假定每个子表中六个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是相同的, 且消费者对这六个组合的偏好程 度是无差异的。但表 a、表 b、表 c 各自代表的效用水平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根据偏好的非 饱和性假设,或者说,根据商品数量“多比少好”的原则,可以得出结论表 a 所代表的效用 水平低于表 b,表 b 又低于表 c。 ?38 曲线I、 I、 I1 23顺次代表与表 a、表 b、表 c 相对应的三条无差异曲线特别说明: ⑴无差异曲线表达的是某一个消费者对于某一组商品组合集的效用评价――这一组合集中 的任一组合其效用是无差异的, ⑵无差异曲线簇表达的是一个消费者不同的消费愿望; 至于这些个愿望能不能实现那是另外 一件事。 ⑶无差异曲线表达 A 消费者的效用评价,不代表 B 消费者的效用评价。 2、无差异曲线也可以从三维空间中的等效用点投影而来。是二元函数 U ? f 函数值=?X , X ? 当1 2U0的函数图形。这条曲线可以从三维空间几何图形中得到解释。对于三维几何空间,我们可以拿切西瓜作比喻。西瓜可以切成 N 片,但每一个切口的高度是相等的。“高 度相等”即为我们这里的“无差异”含义。西瓜被切后留下的横截面曲线, 就是无差异曲线。 注: ?效用函数表示某一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消费水平。 ?U ? f?X , X ? 对应的是图中的效用曲面。1 20U ? f ?X 1 , X 2? =U 对应的是图中的无差异曲线。该效用函数有时也被称为等效用函数说明第二个图:水平面的两个坐标轴OX 、 OX12分别代表商品 1 和商品 2 的数量,高度39 坐标轴表示效用水平。 在图中水平面上的任何一点都表示两种商品的一个组合, 与每一商品 组合相对应的效用水平都可以在效用曲面 OAZB 上找到。 例如在水平面上的 由'相应的商品组合是商品 1 和商品 2 的数量分别为 X P 点上,'11和 X 21 ,'P 出发垂直向上可以在效用曲面上找到与该商品组合相对应的的效用水平 PP 。如果 P 点出发,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用商品 1 去代替商品 2,或者用商R P S ,显然,该曲线上的所有商品组' ' ' ' ' ' '由商品组合'品 2 去代替商品 1,就会在水平面上得到一条曲线 合的效用水平均相同,即在图中有' 'RR ? PP ? SS ,所以水平面上的 R P S 曲线就是一条无差异曲线。在图中,另一条无差异曲线T QV''',它的效用水平高于无差异曲线RPS 。3、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2)同一平面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可能相交 (3)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1、边际替代率定义。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的某种 商品的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用 MRS 表示。 若用 1 替代 2,我们以MRS12表示,若用 2 替代 1,我们以MRS21表示。其表达式为:MRS 12 ? ??X 2 ?X 1 ?X 2 d X2 ? ?X 1 d X1MRS lim ? 12 ??x1 ?0显然,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效用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40 2、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⑴含义: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 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X1? , MRS 12 ? ; X 1 ? , MRS 12 ? ( X 2 ? , MRS 12 ? ; X 2 ↓, MRS 12 ? )例:用人民币换面包。 买第一个:愿花 8 元;买第二个:愿花 6 元 买第三个:愿花 5 元;买第四个:愿花 4 元 买第五个:愿花 3 元;买第六个:愿花 2 元 结论:面包的消费数量在增加,消费者愿意付出的货币数量在减少. ⑵原因: ?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缺的物品,人们越是珍爱它,有时不惜一切代价。 ?消费者通常都是用自己富有的产品来换取自己短缺的产品。 ?随着 X1 商品的增加,它的边际效用在减少,而 X2 商品的减少,它的边际效用在增加。这 样,每增加一定数量的 X1 商品,所能代替的 X2 商品的数量就越来越少,或者说,当分母不 变时,分子在不断减少,从而分数值就在减少了。 ⑶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几何意义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决定了差异曲线的形状凸 向原点。 四、无差异曲线的几种特殊情况――MRS 不递减 (1)完全替代: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固定不变。 例如:1 张百元钞票 2 张五十元钞票之间效用是无差异的,两者总是可以以 1:2 的比例相互 替代。 注: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不变的直线。MRS12=常数,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 假定某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而且这两种商品是完全替代的关系,则相应的效用函数的41 通常形式为:U ?x1, x2? ? ax1 ? bx2其中x、 x 分别代表两种商品的数量,常数 a、b 大于零1 2该效用函数也被称为线性效用函数, 与其对应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 而且在任何一条无 差异曲线上,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保持不变,即均有MRS12? a/b(2)完全互补: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配合同时被使用。 例如,一副眼镜架必须和两片眼镜片同时配合,才能构成一副可供使用的眼镜。- 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形状。 - 边际替代率为 0(平行于纵轴)或为∞(平行于横轴)。 - 假定某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而且这两种商品之间是完全的互补关系,则相应的效用函 数的通常形式为:U( X 1 , X 2) ? min? ax1, bx2?在任何一条关于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的直角点上都有, U ?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常数,即均有ax ? bx ,直角点上两1 2MRS12? a/b第四节 预算约束线 一、预算线(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价格线)的含义 1、含义:在收入和商品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 种最大可能组合。 例如,你一餐的生活费为 12 元钱,你只买盒饭、饮料,且全部花光。2、表达式I ? P1 X 1 ? P2 X 2 将上式恒等变形:42 X2 ? ?P I 1 X1 ? P P 2 2? P1 / P2 为斜率,可以看出这是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I / P2 为纵轴截距。经济学上的意义是在价格 减购P、 P 一定,消费者将其全部收入都用于购买时,增购 X1 21就必X2,增购X2就必减购X1。3.图形与说明 ⑴预算线 AB 以外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 a 点,是消费者利用全部收入都不可能实现的商 品购买的组合点。 ⑵预算线 AB 以内的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 b 点,表示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在购买该点的商品 组合以后还有剩余。 ⑶预算线 AB 上的任何一点,才是消费者的全部收入刚好花完所能购买到的商品组合数量的 组合点。 (4)横截距和纵截距分别表示全部收入用来购买商品 1 和商品 2 的数量。 (5)B 部分区域(包括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被称为消费者的预算可行集或预算空间。 4、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差别: 无差异曲线反映消费者主观上对不同产品组合的偏好, 即他愿意买什么; 预算线则反映消费 者客观上能够买什么。 二、预算线的变动 预算线的变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情况: 1、价格不变,收入变动:P、 P 不变,I 发生变化。1 22、收入不变,两商品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动43 若同比例上升,则左平移;若同比例下降,则右平移。 3、收入不变,一商品价格变动4、当消费者的收入和两种商品的价格都同比例同方向变化时, 预算线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第四节 序数效用条件下的消费者均衡 一、序数效用条件下,消费者最优购买行为的分析: 1、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2、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 结论:假定消费者的偏好不变、收入不变、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变,则只有在既定的预算线与 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二、证明:消费者的偏好不变,意味着有一个由该消费者的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所构成的无差 异曲线簇;收入不变、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变,意味着给定了该消费者的一条预算线,预算线 与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在切点 E 上,正好钱全部用完,正好是预算约束下的效用最大点。 三、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1)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的组合,使 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 费者用一单位的的某商品去交换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即MRS12),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1 2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即 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P P)MRS12 ? ?dX 2 P ?- 1 dX1 P244 ?边际替代率 望;MRS112是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例,表达的是一种愿?预算线的斜率P /P2是消费者能够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 表达的是一种现实。 ?愿望与现实一定要吻合,这是理性人的行为原则,也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2)证明: - 如果愿望大于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不断地减少对商品 2 的购买和增 加商品 1 的购买,以便获得更大的效应。MRS12 ? ?dX 2 1 1 P ? ? ? 1 dX 1 0.5 1 P 2例:张三愿意用 2 斤黄瓜(商品 2)换 1 斤红辣椒(商品 1)。但当他走向集贸市场购买时, 发现市场实际行情是 1 斤换 1 斤。作为理性人,他就只用 1 斤黄瓜(商品 1)来换 1 斤红辣 椒, 剩余 1 斤黄瓜或者用于自我消费, 或者再换 1 斤红辣椒增加消费, 两种措施实施的结果, 不仅调整了愿望,使愿逐渐等于现实,而且使总效用量有所增加。 - 如果愿望小于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必然会不断地减少对商品 1 的购买和增 加商品 2 的购买,以便获得更大的效应。MRS12 ? ?dX 2 P 0.5 1 ? ? ? 1 dX 1 1 1 P 2例:张三愿意用 2 斤红辣椒(商品 1)换 1 斤黄瓜(商品 2)。但当他走向集贸市场购买时, 发现市场实际行情是 1 斤换 1 斤。作为理性人,他就只用 1 斤红辣椒(商品 1)来换 1 斤黄 瓜, 剩余 1 斤红辣椒或者用于自我消费, 或者再换 1 斤黄瓜增加消费, 两种措施实施的结果, 不仅调整了愿望,使愿逐渐等于现实,而且使总效用量有所增加。 (3)总结:只有当消费者将两种商品的消费量调整到MRS12=P P1 2时,或者说调整到有消费者主观偏好决定的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和市场上的两商品的价格之比相等时, 消费者才 处于一种既不想再增加,也不想再减少任何一种商品购买量的这样一种均衡状态。这时,消 费者获得了最大的满足。 四、 序数效用者所得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与基数效用论者所得出的均衡条件从本质上讲是相 同的。 证明 1:观察消费者均衡的图形(P91,3-11)我们可以看到:在无差异曲线上,消费者沿 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上下滑动时, 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会不断地发生变化, 而效用水平 却保持不变。按照基数效用论者的观点,在保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种商 品的消费数量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和相应减少的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所带来的效用的减少 量的绝对值必定是相等的,即:MU 1 ? ?X1 ? MU2 ? ?X 2用 MU1 和Δ X2 除以两边,可以得到:45 ?X , X ? 预算约束条件为 I ? P X ? P X 拉格朗日函数: L ? L? X , X , ? ? ? U ? X , X ? ? ? ?I ? P X ? P X ?证明 2: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 U ? U1 2 1 1 2 1 2 1 2 1 1 2 22,建立分别对三个变量求一阶偏导数,并令其分别等于零,整理可得:MU1 P ? 1 MU 2 P2再整理,即得MU1 MU2 ? ?? P P2 1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 以基数效用论为基础的消费者均衡与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消 费者均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只是两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如果我们把商品的边际效用之 比看作消费者对商品的主观效用的评价, 而把价格之比看作市场对商品的客观评价, 那么消 费者均衡条件表明:当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正好相符时,消费者达到了效用最大化。 第五节 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一、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1、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价格变化→预算线位置发生变化→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位置发生变 化。 所有的切点联接起来形成的曲线称为 P?C?C 曲线。 P?C?C 曲线上的点就是消费者的最优购买 决策点。 注意:价格变化的形式可能是 X1 价格的变化;也可能是 X2 价格的变化。还可能是两种价格 等比例甚至不等比例地发生变化。这里只讨论 X1 价格的变化一种情况。 2、P?C?C 曲线定义:在消费者的偏好不变、货币收入不变、以及其它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 下, 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的消费者效用最 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称之为价格――消费曲线(price consumption curve)。 3、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推导: 均衡点E1有一个既定价格P ,X1 11对应一个既定消费量X11;给定一个价格变化P2,X对应一个既定消费量46X22 将上述所有点在另一张坐标图中描图出来,即为消费需求曲线。 注: 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的需求曲线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 反方向变动尤其是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的商品需求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 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1、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收入变化→预算线位置发生变化→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位置发生变化。所有的切点联接形成的曲线称收入――消费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定义: 这是指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 与消费者的不同 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2、收入――消费曲线推导 由于商品的性质有两种情况,导致收入消费曲线也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品:这时,收入消费曲线便向右上方倾斜。 第二种情况是一种商品为正常品,另一种商品为劣等品:这时,收入消费曲线便向后弯曲。三、由消费者的收入―消费曲线推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1、恩格尔定律:1857 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提出了恩格尔定律。其表述一般如 下: ①随着家庭收入增加,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就会下降;(劣等品) ②随着家庭收入增加,用于住宅建筑和家务经营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大体不变; (介乎 于劣等品与正常品之间的商品) ③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和储蓄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就会上升。 (正常品) 推论: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47 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恩 格 尔 系 数 ? 食 物 支 出 金 额 总 支 出 金 额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提出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 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 40-50%为小康, 30-40% 为富裕,低于 30%为最富裕。 2、由收入消费曲线导入恩格尔曲线 由图 3-13a,均衡点 给定一个收入变化E21有一个既定收入I1,X1对应一个既定消费量X11;I,X1对应一个既定消费量X21.将上述所有点在另一张坐标图中描图出来,即为 3-14a 恩格尔曲线;由图 a,均衡点E 有一个既定收入 I11,X1对应一个既定消费量X11;给定一个收入变化I2,X1对应一个既定消费量X21。将上述所有点在另一张坐标图中描图出来,即为图 b 恩格尔曲线;第七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对序数效用条件下消费者均衡点变化的补充说明 引入比较静态分析,发现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会引起消费者对其需求量产生两种影响: 1、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进而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发生变化,进而效用水平的 变化; 2、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如果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会使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发 生变化。 3、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最终导致消费者的均衡点的变化。 这两种现象我们称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48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商品价格变化引起对其需求量的变化,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部分:总效应=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1、收入效应:因价格变化而带来的实际收入的变化,导致需求量的变化。 引起效用水平变化,表现为均衡点从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移动到另一条无差异曲线上。 2、替代效应:价格变动引起其相对价格的变动,当不考虑实际收入变动时,引起需求量与 结构的变动。 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3、两种效应的差别:收入效应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二、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正常物品含义:是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零的商品。其需求量与实际收入同方向变化; 2、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分析 ⑴作图?图中的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代表商品 1 和商品 2 的数量,其中,商品 1 是正常品。在商品价格变化之前,消费者的预算先为 AB,该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于 a 点,a 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一个均衡点。在 a 均衡点上,相应的商品 1 的需求量为 定商品 1 的价格' 'OX' 1,现假P 下降使预算线的位置由 AB 移至 AB ,新的预算线 AB 与另一条代表1更高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 b 点, b 点是商品 1 的价格下降以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在 b 均衡点上, 相应的商品 1 的需求量为 商品一的需求量的增加量为OX1' '' 1,比较 a 和 b 两个均衡点,X、 X1'''' 1,这便是商品 1 的价格P 下降所引起的总效应。?为了剔除实际收入水平变化的影响,使消费者能够回到原有的无差异曲线 体的做法是作一条平行于预算线 算线 FG 与无差异曲线U1上去,其具AB ,且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的补偿预算线 FG。补偿预U1相切,表示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减少(用预算线的位置有AB 向 AB''左平移到 FG 表示, 刚好能使消费者能够回到原有的效用水平。 补偿预算线 FG 与预算线49 平行,则以这条预算线的相同斜率。表示商品 1 和商品 2 的价格的一个相同的比值P P1 2,而且这个商品的相对价格P P1 2是商品 1 的价格P 变化以后的相对价格。补偿预算线 FG 与无1差异曲线U1相切于均衡点 c,与原来的均衡点 a 相比,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 X1''' 1,这个增加量就是在剔除了实际收入水平变化影响以后的替代效应。就预算线 AB 和补偿预算线 FG 而言,他们分别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 a、c 两点,但斜率不相等。预算线 AB 斜率的绝对值大于补偿预算线 FG。 由此可知, 预算线 AB 所表示的商品的相对价格 FG 所表示的。这是由于P 大于补偿预算线 P1 2P 下降而 P12不变所引起的。这种情况下,当预算线由 AB 移至 FG时,随着商品的相对价格 既定的无差异曲线P P1 2的变小,消费者为了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平,其消费必然会沿着U1,有 a 点下滑到 c 点,增加对商品 1 的购买减少对商品 2 的购买,即用商品 1 去代替商品 2。 于是, 由 a 点到 c 点商品 1 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 X1''' 1,是一个正值,即替代效应的符号为正。也就是说,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分析收入效应。把补偿预算线 FG 推回到 衡点就会由无差异曲线AB 的位置上,于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U2'U1的 c 点回复到无差异曲线上的 b 点, 相应的需求量的变化量X X1''''' 1就是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显然归因于商品 1 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收入水平的变化,它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这里,收入效应X X1''''' 1是一个正值。这是因为P 下降使消费1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时,消费者必定会增加对正常物品商品 1 的购买。也就是说,正常物品 的收入效用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④对正常物品来说, 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正常物品的收入效用与价格成反方向 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用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 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三、一般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低档物品是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零的商品。 2、替代效应使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使需求量与价格呈正方向变动。但替代 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3、总效用的结果仍使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 4、收入效用是一个负值,所以图中的 b 点必定落在 a、c 之间。总效用X X1''' 1是一个正值。5、对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 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总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用与价格成50 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四、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2、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同向变动,其需求曲线呈现出 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 3、收入效应很大,超过替代效应。总效应与价格成同向变动。 4、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被称为吉芬物品。- 图中的横轴OX1和纵轴OX2分别表示商品 1 和商品 2 的数量。 商品 1 的价格P 下降1前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 a 点和 b 点, 相应的商品 1 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X X1 '''' 1 ,这就是总效用。通过补偿预算线 ''FG 可得,X X1''''' 1为替代效用,它是一个正值;X X11 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用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的绝对值。最后形成的总效应为负值。在图中 a 点必定落在 b、c 两点之间。 4、对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结论:51 第七节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一、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含义: 1、设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个人需求函数为:假定在某一商品市场上有 n 个消费者,他们 都具有不同的个人需求函数Qdi?f ?P?, i ? 1,2,3,?n ,则该商品的市场需求函数为:iQd??fi ?1ni( p) ? F ( p)可见,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是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的该商品的所有个人需求量的加总。 2、市场需求曲线:D( P ) ?这是式中,? Di ( p)i ?1ini=1,2,??,nD ?P?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函数, D (P)为市场的需求函数。(1)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 (2)市场需求曲线一般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市场需求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相应价格水平下可以给全体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效用 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市场需求量。 3、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假设某商品市场上只有 A、B 两个消费者:第八节 不确定性和风险* 一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