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镇的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怎么找

最新信息公开
绵竹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2016年,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绵竹上下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逐步增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顺利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 一、综合& & 2016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7.8亿元,比上年增长9.0%,高于德阳平均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2.1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5.6亿元,增长8.6%,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12.6:59.8:27.6。按日汇率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折合7526美元。& & 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保持重要支撑地位。2016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161.9亿元,比上年增长9.1%,非公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为68.1%。& & 二、农业& & 今年以来,绵竹市主要农业产品稳定增长,农产品市场供需平稳,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两个现代”(现代农业重点示范县、现代畜牧业重点示范县)不断推进,高效农业得到有效体现,农业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趋好。据统计,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52.4亿元,同比增长3.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31.70亿元,可比价增长3.98%,其中农、林、牧、渔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55%、3.06%、3.72%、9.53%和9.97%。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28.19万吨,同比增长0.28%。小春粮食总产量7.08万吨,同比增长0.28%;小麦粮食总产量6.26万吨,同比增加0.22%。大春粮食总产量21.10万吨,同比增长0.28%。油料作物总产量1.30万吨,同比下降5.41 %。蔬菜产量达到34.28万吨,同比增长1.75%。水果产量21417吨,同比增长1.82 %;茶叶产量350吨,同比增长0.86%。2016年全年生猪出栏53.32万头,同比下降4.03%;肉类总产量4.79吨,同比下降2.70%,其中猪肉产量3.69万吨,同比下降4.05%;小家禽畜出栏649.87万只,同比增长2.16%。& &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传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继续下降,专业特色种植面积比重逐步上升。大小春粮油种植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1590亩,同比下降0.17%,而其他经济作物则比去年同期增加2145亩,上升了1.20%,主要是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特色经济作物和沿山观光农业。其中:大片面积的香葱、钢葱、猕猴桃、花卉增长了3000余亩,其主要分布在绵竹市遵道镇、板桥镇、九龙镇和土门镇,猕猴桃新增1200多亩,土门镇玫瑰花种植基地新增种植面积1000多亩。& & 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比重持续增长。近年绵竹依托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现代畜牧业专项项目,大力推进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畜禽标准化生产水平。截止2016年末,绵竹有出栏50头以上生猪规模户达1000余户,规模养殖户的比重达73%,年出栏1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达232户,规模养殖户的比重达70%,年出栏30只肉羊养殖户97户,规模养殖户的比重达52%,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养殖户345户,规模养殖户的比重达80%,年出栏2000只以上肉鸡养殖户502户,规模养殖户的比重达68%,年出栏2000只以上肉鸭养殖户220户,规模养殖户的比重达91%,年出栏1000只以上肉鹅养殖户85户,规模养殖户的比重达80%,年出栏1000只以上肉(獭)兔养殖户123户,规模养殖户的比重达42%。& & 利用丰富林业资源,发展林下种植、养殖业。绵竹坚持以“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为发展方向,围绕主导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林业经济,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 &2016年末,绵竹已累计发展林产加工企业70余家、林业专合组织30余家、花卉苗木生产经营单位30余家,林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75%以上,年产值达3.2亿元。引进和培育的银谷玫瑰科技公司现已推出玫瑰精油、玫瑰花茶、玫瑰鲜花饼等高附加值产品20余种,取得注册商标19个、专利7项、专利技术17项,已申报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016年,绵竹林业总产值将达到1.4亿元左右,是2012年的4.5倍,已成为绵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又一重要支柱。& & 三、工业和建筑业& & 2016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37.7亿元,增长1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1.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家(不含东汽,下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432.9亿元,增长10.4%;实现利润72.8亿元,增长218.8%;实现利税 100.3亿元,增长117%。初步形成了“3+2”(食品饮料、磷钛化工、装备制造三大传统产业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两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制定了“工业强市”五年攻坚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业十三五发展方向;出台政策,鼓励支持企业稳增长。制定了《绵竹市工业经济发展奖励补助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安排3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专门用于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奖励和补助。制定了促进工业经济良好开局六条措施,对企业加班、用电、用气以及贷款贴息予以补助。制定了稳增长七条措施,从促进优势企业加快发展、帮助困难企业减负、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企业直接上市融资等方面发力,确保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实行市领导和部门联系企业制度,主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市委、市政府拿出1620万元加入德阳市企业应急转贷资金池,我市纳入德阳应急转贷企业43家,共办理4笔共计4150万元的转贷业务。市财政还拿出5000万元建立了本级应急转贷资金池,已办理转贷业务142笔,涉及61户企业,周转银行贷款9.4亿元。此外,市委、市政府首期拿出500万元,与工行绵竹支行合作开展了小微企业“银政通”小额信用担保贷款,主要解决企业急需流动资金的问题。对新绵担保公司进行重组,健全机构,配齐人员,全力为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服务,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保企业44家,在保金额4.7亿元。狠抓重点工业项目的推进工作,剑南春物联网应用、鑫坤机械制大叶片精加工、三佳饲料20万吨石膏粉、致远锂业一期项目、伟云铝业铝型材等13个项目竣工,中国光大生物质能发电、富王粮油三个十万吨、红森玻璃节能改造等14个新开工项目按期开工建设,剑南春大唐国酒生态园、昊华清平磷矿延伸接替、万立投资光机电、西部线缆城等12个在建项目按期推进。& & 2016年全市共有建筑企业27家,报建工程项目47个,建筑总面积423510㎡,节能建筑面积310855㎡,节能建筑比例75%,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亿元,同比增长21%。& &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地产& & 2016年,绵竹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8.94亿元,继2009年灾后重建峰值172.5亿元后再创新高,同比增长11.4%,保持了连续5年不间断增长高位运行。全年全市新开工项目395个,同比增长58%,新增计划总投资173.8亿元,同比增长26.1%,为投资增强了后劲;全年竣工投产项目317个,同比增长21.9%,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 全市投资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和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引领全社会投资稳定增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7.3亿元,同比增长137.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4.7亿元,同比增长3.5%,比全社会投资增速低8.2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6.9亿元,同比增长19.1%,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7.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9%,拉动投资增长8.5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73.8%。& & 绵竹市政府继2015年出台《关于鼓励住房消费和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竹府办〔2015〕50号)政策后,2016年再次出台《关于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意见》(竹府发〔2016〕8号)文件,对符合条件的新购商品住房给予100元/㎡的一次性补助(上限1万元),对农村户口进城购房的,另再给予每套3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对促进全市房地产去库存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2016年,绵竹市商品房销售面积18.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4%。受整体经济下行影响,房地产企业投资信心减弱,2016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9亿元,同比下降12.5%。新开工面积完成9.4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18.5%;商品房竣工面积1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5.9%。& & 五、国内贸易& & 2016年绵竹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0.8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连续两年位列德阳第一,保持供销两旺的市场趋势。& & 全年城镇实现社消零64.0亿元,同比增长14.1%,占绵竹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0.5%;乡村26.8亿元,同比增长13.1%,占绵竹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9.5%。城镇市场是绵竹市消费品市场的主体,带动着全市消费增长。& & 分行业看,零售业实现社消零38.1亿元,同比增长25.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2.0%,增幅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1.7个百分点;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5.9亿元,同比增长6.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6%,零售业、餐饮业两项共同实现零售额84.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2.5%,是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支柱。批发业实现零售总额5.7亿元,同比增长7.2%;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1亿元,同比增长2%。& & 培育新动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新兴产业。截止2016年底,全市建成52个农村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站,建成一个县级物流中转中心,1个运营中心,1个特色体验馆,1个电商集聚中心,建成以菜鸟物流为主体的农村物流体系,解决了农村人口网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村淘模式为主,以邮政、移动模式为辅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初步完成全市电商发展的孵化集聚,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拎包入驻的优惠政策已吸引20家的电商创业主体入驻,孵化园集展示体验、办公培训、物流仓储等功能为一体,成为创新创业的载体和支撑。& & 六、对外经济及招商引资& & 受国际市场大环境影响,2016年对外贸易有所下滑, 外贸进出口总额40287万美元,同比下降36.4%,其中出口额39741万美元,同比下降35.5%;直接到位外资1542万美元,同比下降30.0%。本年度市商务局先后组织龙蟒、鑫坤、汉旺无机盐等11家企业参加美国涂料展、中东国际改装车展、日本东京国际改装车展等国际会展活动,签订出口订单达2000万美元。全年共组织外贸企业20余户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专题外贸培训20余次,切实提高了外贸从业人员素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有关外贸发展优惠政策,全年共计申报技改研发项目8个,申请金额1539万元。加强主体队伍建设,今年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9户,新增出口实绩企业5户,进一步壮大了进出口企业规模。& & 招商引资方面,区域交往进一步推进,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展。全年到位国内市外资金95.8亿元,同比下降0.3%,到位国内省外资金77.9亿元,同比下降8.3%。加强特色产业、重点项目的包装储备,完善产业链招商机制,发挥优势资源吸附作用,争取江苏、浙江等既有援建、合作地区加大支持,扩大与成都、绵阳、阿坝等省内城市交流,对接中高端企业、中高端产业,引进旗舰型、龙头型优势项目,实施领军人才计划,鼓励高层次人才带团队、带项目投资兴业,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扎实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截止2016年底,市领导近20次带队赴江苏、广东、浙江、湖南、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考察对接项目,接待来绵考察客商超过150余批次,宝胜科技、博川水务、华光普泰等6个五亿元以上项目落户绵竹。& &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 & 交通运输发展良好。2016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为公里,其中:一级公路75.968公里,二级公路92.161公里,三级公路188.965公里,四级公路公里,等外路32.499公里。全市共有营业性车辆3619辆,其中:客车429(含出租车150辆),货车3190辆。全年营业性客运量1212万人,营业性旅客周转量20717万人公里;全年营业性货运量1735万吨,营运性货运周转量50040万吨公里。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重点工程加快推进,绵茂公路建设已完成投资1.92亿元,其中路基工程累计完成42%;桥涵累计完成44%;隧道累计完成51%。平川路改建工程(一期路基工程)总投资449.7586万元,目前工程已全面完工。省道S105线绵竹段大修工程4.346公里已于2016年1月完工。50公里农村公路改造完成,连通“断头路”30公里已基本完成。完成了月季大道、省道S216、谷九路、货运通道、国道G545、省道S107等六大工程建设前期方案论证及勘察设计工作。& & 邮电通信持续发展。2016年全市电信行业主营业务收入2.9亿元,有固定电话78788户,移动电话用户(含电信、移动、联通)共483992户。全年固定宽带用户达到184702户。& & 继续壮大旅游产业, 2016年全市旅游总收入34.2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31.94%。接待国内外游客402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25.63%。全市拥有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28个(包括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风景名胜区、市县文保单位等),星级饭店1个,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39间,床位数240。旅游配套设施显著提升,乡村饭店、休闲农庄等涉旅经营单位大幅增长,2016年成功申报星级农家乐4家,新建旅游厕所4个,改建旅游厕所3个;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等品牌;2016年10月,先后组织九龙山-麓棠山旅游区、中国年画村景区完成国家4A级景区复核工作,并于11月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 & 八、财政和金融& & 201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税收收入完成10.64亿元,比上年增长29.73%;全市财政总支出完成34.07亿元,比上年增长4.76%。其中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8.91亿元,比上年增长8.29%。严格执行厉行勤俭节约各项规定,全年“三公”经费下降44.69%。金融存款稳健发展,但贷款呈下降态势。201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93.2亿元,比年初增加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居民储蓄171.1亿元,比年初增加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贷款余额118.6亿元,比年初减少12.4亿元,比上年下降10.3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达到3.75万元。& &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 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良好,基础教育得到有效巩固。2016年,全市共有普通中学校13所(普通初中7所,普通高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校30所(其中教学点6所),幼儿园40所(其中私立幼儿园15所)。普通小学在校生数18325人,毕业生数3027人,教职工人数1343人,专任教师1168人(不含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中学在校生数13218人(其中,普通初中7736人,普通高中5482人),毕业生数4921人(其中:普通初中2859人,普通高中2062人);普通中学教职工合计数1662人(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其中,专任教师1363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1234人,毕业生数939人,教职工数102人,其中专任教师89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77人;专职教师1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数11893人。& &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扎实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平台清单落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度实施中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截止2016年底全市已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德阳市科技型企业31家;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家、德阳市院士专家工作站3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家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德阳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 & 十、文化、卫生及市政建设& & 文化、体育、广电、审批、新闻出版等服务空间不断拓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体育队伍的建设,实施15分钟城市健身圈工程,全年承办了绵竹市第十届职工运动会、全国男子篮球青年联赛、剑南春集团公司职工运动会、“紫岩杯”文化畅跑迷你马拉松活动等活动及赛事共35次。依法办理文化市场、新闻出版行政审批(设立、变更、年检)256件。完成了绵竹市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开标工作,预计2017年3月底接受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竣工验收。全年完成公益电影放映任务共计1926场,观众人数达到11万人次。全年共组织下基层、进企业、进校园演出80余场,观众8万余人次。市博物馆接待参观群众4.5万余人。其中,接待外籍游客、省市各级领导和市县部分单位宾客来馆参观达20余次。接待师生7000余人次; 诸葛双忠祠接待旅游参观5万余人次,关帝庙接待旅游参观3万余人。依托绵竹年画、名酒文化、三国忠孝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先后开展了2016新年音乐会、戏剧曲艺迎新春专场演出、“新春唱大戏”、 “绵竹年画节”、“绵竹梨花节”、“赏果节”、 “美丽绵竹•梦想起航”文艺晚会、 “庆五一戏剧风”音乐会、庆祝建党95周年我们的节日•端午文化活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暨国庆文艺晚会、重阳节戏剧演出、“传承文化、追梦历史---年画节精品展”等专题文化活动,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轩讲堂、名师讲堂等成为品牌群众文化活动。& & 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医改取得新成效,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扎实推进,全市常住居民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97%,动态管理率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平稳,今年参合率99.62%。全年共补偿216.20万人次,全市平均实际住院补偿比69.35%,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83.07%。& & 卫生基础设备设施全面改善。2016年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3个,其中医院17个,卫生院2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精神卫生机构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所1个,社区服务中心2个,社区服务站4个,村卫生室214个,诊所及其他108个。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床位数2903张,比上年增加300张。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2645人,同比增长9%,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64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5.8张。& &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持续改善。2016年,市政建设投资约1.87亿元,实施工程150个,完成131个,完成建设投资1.4亿元。其中新建市政主干道808米,广场5.69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3.4万平方米,停车位157个),通过提升道路及配套设施改造巷道片区35个。实施棚户区改造1090户。截止2016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494.63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5.33%。全市人均绿地达11.43平方米;完成苏绵大道、回澜大道LED路灯安装,确保城市亮灯率达98%以上;启动玉妃路人行道和骑游道建设和马尾河东大桥至明珠桥段改造。先后完成了杨家河综合整治、大学城配套污水管网、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总投资约7.4亿元的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城北马尾河玉妃湿地公园建设,预计2019年底上述工程将陆续建成。城乡居民生活用电4.1亿千瓦小时,增长7.9%。& & 十一、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 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市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2016年我市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64.1%,马射汇合处为Ⅳ类,绵远河为Ⅲ类,区域环境噪声值为51.6分贝。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国、省控重点污染源企业监测均100%达标排放。单位GDP能耗本年度下降4.6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15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2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0%,其中工业用电量1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 &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申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项目4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21个、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3个,耕地土壤治理与修复示范项目持续推进,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64.1%。加强生态保护力度,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13个。全年共清理出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335个,关闭淘汰11个,整顿规范190个,完善备案134个。& &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 2016年全市户籍人口505068人,其中男性人口251866人,女性人口253202万人,性别比为1:1.005。本年出生人口3890人,死亡人口2001人。年末总户数253193户。全市年末常住人口45.67万人,城镇化率48.13%,比上年提高1.09个百分点。& &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78元,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9918元,比上年增长7.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837元,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56元,比上年增长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354元,增长9.8%。& & 2016年全市新增就业55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85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30人。& & 2016年全市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5606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96342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5314 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86060人;深入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新农合参合人数304095人,参合率达99.6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1378人,全年为2595人发放失业保险金1398.65万元。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4805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55009人。& & 2016年全市共纳入城乡低保24102户,29731人,共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8381.9万元;其中:城市低保8749户,12780人,共计支出城市低保资金4641.93万元;农村低保15353户,16951人,共计支出农村低保资金3739.97万元。大力开展城乡低保对象普查和精准识别工作,全年共有2389户、3105人因死亡、收入超标等原因被取消低保资格,同时新增低保对象264户、315人,切实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全年共计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39057人次,共计支出城镇医疗救助资金1556.79万元;其中:资助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2909人,支出资金274.9万元;资助城镇困难群众参加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7195人,109.82万元,参保参合率达到100%。实施住院救助8904人次,支出资金1161.5万元(其中重特大疾病救助4237人,支出资金755.63万元,门诊救助49人次,支出资金10.57万元)。救助地震孤儿7名,发放救助金5.04万元。& &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进出口额、实际到位外资来自市商务局;引进市外资金等招商数据来自市招商局;公路总里程、客货运周转量等交通数据来自市交通局;邮电总收入、移动电话用户等通信数据通过邮政、电信、移动、联通等单位报表综合;城市功能数据来自城管局;旅游数据来自市旅游局;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等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绵竹市支行;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市科技与知识产权局;文化数据、体育数据来自市文体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局;就业、失业人数及养老、医疗参保数据来自市人社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已保人数等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市民政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环保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2015年黄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您当前所在位置:
2015年黄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黄南州统计局
日期: 17:12:00
&&&&&&&&&&&&&&&&&&
2015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州全委会精神,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攻坚克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投身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使“十二五”规划收官年取得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年。全州经济稳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经济总量:全州地区生产总值 72.75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人均生产总值27179元,比上年增长12.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62亿元,比上年增长 4.6%;第二产业增加值25.4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19:36.05:34.76调整为27:34.9:38.1 。
财政:全州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48亿元,增长37.42%。其中税收收入2.55亿元,增长32.95%;非税收入0.93亿元,增长51.48%。地方公共财政支出68.99亿元,增长20.5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97亿元,增长41.7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9.4亿元,增长39.58%;教育支出11.8亿元,下降6.3%;医疗卫生支出 5.57亿元,增长27.09%;其他支出1.4亿元,增长30.14%。
物价:全年同仁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2.2,累计上涨2.2%。其中:食品类上涨1.8%,居住类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3%,交通通讯类上涨1.7%,烟酒类上涨2.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8%,衣着类上涨7.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和上年持平。
社会保障:年末全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4715人。其中参保职工11853人;离退休人员2862人。全州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19277人。其中参保在职职工14170人;参保退休人员5107人。年末全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976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和上年持平。
民政:全州医疗救助城乡困难群众7269人次,共支付医疗救助金1336万元。
二、农业和畜牧业
全年农作物总种植面积17935公顷,比上年增加311公顷,增长1.76%。其中粮食种植面积7988公顷,比上年增长1.14%。在粮食作物中,小麦种植面积为4757.6公顷,比上年增长1.88%,马铃薯种植面积1193.6公顷,比上年下降1.11%;青稞种植面积1371公顷,比上年增长8.98%;豌豆种植面积527.9公顷,比上年增长1.13%。油料种植面积4346.8公顷,比上年下降3.1%;蔬菜种植面积487.6公顷,比上年增长44.69%;其他作物种植面积 5112公顷,比上年增长4.2%。在农产品产量中:粮食总产量2.94万吨,比上年增长0.03%;油料总产量0.59万吨,比上年下降4.89%;蔬菜产量 1.3万吨,比上年增长16.37%。
全年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42.58万元。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197.36公顷。其中绝收121.8公顷。
年末草食牲畜存栏总数195.36万头(只),比上年下降2.8%。其中大牲畜存栏59.1万头,比上年增长4.51%;羊存栏136.26万只,比上年下降5.66%。成幼畜死亡2.24万头(只),死亡率为1.15%,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育活仔畜90.45万头(只),仔畜成活率为97.49%,比上年下降0.24个百分点。在畜产品产量中:肉类总产量4.08万吨,比上年下降10.4%;奶类产量4.83万吨,比上年增长13.16%;羊毛产量0.13万吨,比上年增长1.1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5.3亿元,比上年增长8.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51亿元,与上年持平;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3.79亿元,比上年增长41.41%。在工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增加值0.91亿元,比上年下降19.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9.54 亿元,比上年增长4.29%。在工业产品产量中:发电量73.9亿度,比上年下降9.67%;生产铝锭3.97万吨,比上年增长26.6%;生产红砖13726万块,比上年下降8.54%;鲜冻牛羊肉1.5万吨,比上年增长43.62%。工业企业销售产值32.82亿元,产销率为92.67%,比上年下降2.12个百分点。
全州具有资质等级以上的施工建筑企业共11家,有工作量的企业10家,总产值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69%。竣工产值5.4亿元,比上年增长36.86%。建筑业签订合同额达到11.39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本年新签订合同额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98%。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39.2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1%;新开工房屋面积30.4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92%。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3.9亿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 12.2亿元,比上年增长99.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按投资类型分:国有和国有控股投资55.4亿元,比上年增长37.9%,民间投资20.9亿元,比上年下降14.57%。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0.92亿元,比上年增长3.7%。按销售行业分:批发及零售业销售额10.4亿元,比上年增长5.6%;住宿及餐饮业营业额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44.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其中:国外游客0.32万人次;国内游客343.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75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六、交通和邮电
全年公路通车里程达4894公里,通油路乡(镇)达到32个,占全州乡(镇)的100%。经营车辆达到1941辆,其中:货运车辆1022辆;客运车辆309辆;出租车580辆;公交车30辆。全年货运总量603万吨, 比上年增长1.17%,货物周转量19.2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7%。客运总量374万人(次), 比上年增长3%,客运周转量25.8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3.02%。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8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0.6%。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0.3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4%。全州互联网用户2.1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6.1%。
七、金融和保险
12月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8.45亿元,增长17.13%。其中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1.38亿元,同比增长55.98%;住户存款余额36.81亿元,同比增长55.98 %;广义政府存款余额60.27亿元,同比增长12.74%。各项贷款余额37.1亿元,同比增长15.15%。其中短期贷款余额8.25亿元,同比下降15.99%;中长期贷款余额25.88亿元,同比增长25.13%。
全年保费收入1.29亿元,比上年增长53.05%。保赔支出0.93亿元,比上年增长97.87%,综合赔付率72.09%。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州有各类学校270所,在校学生52801人(包括职业学校、幼儿园、特效)。年内中等专业学校招生845人,毕业生738人,在校学生2195人;普通中学招生5507人,毕业生5098人,在校学生16116人;小学招生4447人,毕业生3907人,在校学生2581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1%。
全年争取和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项,其中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10项,共投入资金4390元,其中资助740万元。
九、文化和卫生
年末全州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5个,公共图书馆5 个。中广播发射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2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4790户。
年末全州共有卫生机构72个,其中综合医院4个;藏医院4个;诊所和医务室9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卫生监督所5个;采血机构1个;乡镇卫生院39个。年末实有病床数1541张。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州总人口为268822人,比上年增加2281人。全州出生人口4901人,出生率为18.27‰;死亡人口1601人,死亡率为5.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30‰。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252155人,占总人口的93.8%。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其中藏族184575人,蒙古族37579人,回族17396人。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08元,比上年增加1039元,增长9.8%。在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5601.71元,增长10.86%;人均经营净收入3871.98元,增长7.65%;人均财产净收入342.77元,增长16.07%;人均转移净收入1792.01元,增长10.35%。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398.23元,增长8.65%。其中:人均食品支出3014.49元,增长9.21%;人均衣着支出743.22元,增长8.87%;人均居住支出1495.88元,增长10.55%;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452.15元,增长5.48%;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982.03元,增长6.45%;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664.14元,增长12.56%;人均医疗保健支出876.07元,增长8.56%;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170.25元,下降8.19%。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06.69元,比上年增加2255.62元,增长10.18%。在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838.27元,增长10.59%,人均转移净收入2946.01元,增长9.08%;人均财产净收入790.79元,增长9.68%;人均经营净收入4831.62元,增长9.6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625.8元,增长10.4%。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4749.09元,增长11.26%;衣着支出1429.03元,增长10.8%;居住支出2769.35元,增长12.21%;交通和通讯支出1682.12元,增长4.71%;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153.48元,增长7.25%;医疗保健支出1817.45元,增长11.31%;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653.99元,增长12.11%;其它商品及服务支出371.28元,增长9.78%。
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19.23元,比上年增加531.69元,增长8.46%。在农村常住居民人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771.08元,增长8.87%;人均经营净收入3512.87元,增长6.55%;人均财产净收入175.11元,增长26.95%;人均转移净收入1360.17元,增长10.9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693.6元,增长6.33%。其中:人均食品支出2365.38元,增长7.38%;人均衣着支出486.59元,增长6.18%;人均居住支出&& 1019.33元,增长8.33%;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89.7元,增长0.09%;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720.05元,增长7.52%;人均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293.73元,增长11.78%;人均医疗保健支出523.8元,增长4.4%;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 95.02元,下降26.31%。
十一、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全州森林面积572.73万亩,森林覆盖率19.22%。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274.72万亩,天然林保护面积553.22万亩。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 平方公里。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
全州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累计下达项目12项,投资22177万元;全州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共完成投资20802万元。
全州共发生各类生产经营性事故7起,死亡8人。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州财政局;物价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黄南调查队;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救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收养人员、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数据来自州民政局;旅游数据来自州旅游局;公路通车里程及公路客货运输量、汽车拥有量数据来自州运管处;邮电业务总量数据来自州邮政公司、州电信公司、州联通公司、州移动公司;金融业数据来自州人民银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州金融办;教育数据来自州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州科技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数据来自州文化体育局;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州广播电视局;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天然林保护面积数据来自州林业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数据来自州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办公室;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州经贸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州统计局。
相关新闻: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国家及各省统计信息网
政府机构网站
地址:青海省西宁市海晏路43号 邮编:810008
电话:( 传真:6306972
电子信箱:qhsgcg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国民经济统计公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