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乡创业村上能给块庐江县乡镇土地出售

农业博士:将创业梦播撒在农村的土地上
阅读(9971)
马瑞强,1983年10月份生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他先后获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创新创业人才”“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创业青年”“感动内蒙古人物”。
本报记者 陈 力人物小传:马瑞强,1983年10月份生人,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他先后获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创新创业人才”“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创业青年”“感动内蒙古人物”,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担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理事。他创立的内蒙古分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全国农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春节假期一过,马瑞强就马不停蹄地忙了起来。作为内蒙古分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乘机在云端穿行,到天津找投资,到石家庄谈股改,到呼和浩特寻合作。作为云种云养网络科技公司的股东,他要打理线上生意。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进村入户,忙着调研准备议案。还是一身书生气,但马瑞强学会了很多。“重返乡村,不啻一次脱胎换骨。”归园田居马瑞强第一次离开农村老家——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联丰三组,是在2001年秋。那年,他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算是跳出了农门。紧接着,他在中国农业大学硕博连读,毕业后分在了北京一家央企。2011年4月份,微生物学博士马瑞强打好行装回到了家乡。母亲刚从番茄地里回家,反复确认了儿子准备离开城市回村种玉米后,差点背过气去。老父亲更是两个月没跟他说话。虽然读研究生期间,马瑞强在家乡成功种植了7亩水果玉米试验田,但回乡创业,没有多少人支持他这个“不靠谱”的念头。在乡亲们的观念里,考上大学再回来种地是件很丢脸的事。马瑞强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反而觉得旁人异样的眼光是一种激励。创业过程中,最让他头疼的是“与人沟通”。“试验田就种几亩地,可大规模种植要和农户打交道。”他说,“我们做专业技术出身的,以前都只和书本、科研仪器打交道,与人沟通的能力欠缺很多,想说服别人和我一起干很困难”。马瑞强走访了100多户农民,试图说服他们和自己一起种植水果玉米,可最终只“拉拢”来14户,其中还有7户是自家亲戚。他又说服父母,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开着面包车,跑遍附近18个村子推广水果玉米。为了让农户更有积极性,马瑞强自掏腰包,给他们发放补贴。最终,有406亩地种上了水果玉米。没有资金,没有人,对企业管理完全没有经验的马瑞强一切都要亲自参与。对于读了20年书的马瑞强来说,这些重体力活足以让他崩溃。第一年玉米收获时,租来的冷库距离种植基地将近60公里。因为工作量大,雇来的装卸工只干了3天就撂了挑子,剩下的玉米全由马瑞强和父亲、妹夫3个人一起搬运。每天晚上10点到深夜两点,他们要把500袋玉米从车上扛进冷库,早上5点多还要起床安排农民采摘。想起扛在肩上的100斤一袋的玉米,瘦小的马瑞强说,“当时真的有些悔意”。雪上加霜的是,冷库两次出现故障,加上其他损失,创业第一年,马瑞强赔了15万元。痛定思痛,马瑞强和投资人一起兴建冷库、开办水果玉米加工厂和一系列包装生产线。2012年他们在乌加河镇推广种植了两千多亩水果玉米。那时,他每天要发出十几车的水果玉米,配送到全国各地。妻子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带着小孩来内蒙古就业、就学,成了马瑞强这几年最得意的事儿。马瑞强一直用那句话自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能风雨兼程。”返城寻觅回乡后,马瑞强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彻底接了地气。他认为,农民在种植、生产的过程中有绕不过的沟坎。首先,如何让好的农产品多起来、让更多农产品好起来。其次,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下乡还存在运转不畅等问题,导致很多农民并不能享受到专家的技术指导。最后,有了好的农产品,还得让好产品有一个好价格,才算完成那“惊险的一跳”。博士种地,未必躬耕陇亩。2014年1月份,马瑞强又开始进城第二次创业,把办公室从乌加河老家搬到巴彦淖尔市所在地临河,成立了内蒙古分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紧接着,又与人合作,在北京成立了云种云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技术团队包括3名博士、12名本科生及技术员,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和中国微生物学会展开密切合作,同1000多位农业专家“加为好友”。“进城以后,我还是离乡不离土”,马瑞强把主要精力放在打造龙头企业上,“不再种玉米、背玉米了,现在一是找人,二是找钱”。找客户。除了线上销售,马瑞强跑了许多家超市销售他们的水果玉米。调整种植结构种了饲料玉米之后,他又要跑龙头企业,终于把农户订单种植的饲料玉米全部销往了当地一家养殖企业。找投资。除了为云种云养网络科技公司找到1000万元风险投资外,马瑞强谈了许多家企业,有的已经派来财务人员前来尽职调查,但还是黄了。“这也促使我下决心找专业团队估值、股改。只有企业做规范了,人家把钱投给你才会放心。”马瑞强透露,“年后我们和天津一家公司进入‘热恋’,这次投资八九不离十”。找伙伴。这两年,马瑞强来呼和浩特办事,无论多晚,都约一位朋友加入他的创业团队。喝酒、品茶、谈心,如是者十几次,不成想那位朋友最后婉拒,“理由是怕辜负了我的信任。现在回想都无限感伤”。马瑞强更愿意回忆那些愉快的往事,“有一位经理人向我请教农业知识,没想到一见投缘,没拿一分钱报酬就跟我这个光脚的闯荆棘”。通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内蒙古分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订单合同1.2万多亩,带动1000多农户增收1000多万元。2016年,公司也有了几百万元的盈利。破解乡愁马瑞强至今难忘与父亲的一次唠嗑。“有一天父亲对我说,我50多岁了,什么时候能不种地呢?听到这句话,我的内心非常复杂,因为在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像我父亲这样年过半百依旧下地干活的农民还非常多。”马瑞强描述了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现状:超过半数都在50岁以上,迟暮的田园成为新的乡愁。马瑞强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80人的职业农民队伍,投资200多万元购进了大型农业机械,加上组织农民自买农机入股,使合作社大小农机总价值达到600万元。从种到收,统统由这些农机解决。看到别的村民投资100万元购买大型农机仅3年就收回本钱后,种田能手王胜利也投入38万元购买了收割机。王胜利细数马瑞强回乡带来的好处,“老农不懂市场没关系,分享公司订单兜底。干不动活没关系,农机社的职业农民包圆”。虽然解除了老农的劳务负担,但新问题接踵而至,眼界开阔的马瑞强陷入了沉思。单个小农这种耕作模式成本太高了。父辈们30多亩地,零零碎碎有10多片。发达国家家庭农场一般都是一两千亩。人家一两千亩是一两个人在经营,可是家乡却是一两百人在经营。他切身感受到适度规模经营的迫切:把现在分散经营的小农模块打造成大模块,才能更有利于农机农资的投入,更有利于降低成本。马瑞强开始带领他的团队组织土地流转。既和农民谈,也和当地有农田使用权的企业谈。“几乎是千方百计、说尽了千言万语,”从北京追随马瑞强下乡创业的程龙,深知分享公司流转来的、集中连片的15000亩土地来之不易,“我们分享公司不仅与老农分享,还与种田能手分享。现在30多家农业大户平均耕种500亩,在这里实现了种地致富”。或许在等待农民契约意识的完全觉醒,马瑞强把目光瞄准了荒地改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内蒙古杭锦后旗找到了一家农场闲置的8万亩盐碱地。“我们的专家团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马瑞强说:“虽然困难还不少,但我享受这开疆拓土的感觉。”责任编辑:高雅
名称:吾谷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9号金桥天阶大厦7层
电话:010-
email:.cn
反馈内容(*必填)
欢迎提出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宝贵建议(400字以内),感谢您的支持。
联系方式(*必填)道不尽的是家乡情――朝天区汪家乡创业成功人士向德庭反哺家乡扶贫记
&&& “他是大好人啊,捐了20余万元,完成了通组公路的硬化。” &&& “他建了中药材种植园,成立了朝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我都入社了,发展中药材好挣钱哟!”&&& 昨日,记者来到汪家乡协议村六组采访,谈起向德庭,村民人人都竖起大拇指。&&& 汪家乡地处朝天区东南,位于曾家山区腹地,平均海拔1200米,土地资源贫瘠,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汪家儿女,他们通过艰苦的打拼,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致富后,他们不忘反哺家乡,通过各种形式支持家乡建设,协议村六组农民向德庭就是其中的代表。&&& 捐资修建致富路&&& “协议村六组组公路没硬化前,群众日常出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拉煤的大车在这条泥路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槽,普通的小卡车根本走不了!”&&& “以前,群众的农作物只能靠肩扛手提运出来哟!”&&& 六组公路全长700余米,涉及群众14户73人(含贫困户2户9人),该路由于是组公路,没有项目资金进行硬化。这条路成了制约群众致富的瓶颈。向德庭2015年春节前回家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慷慨解囊,捐赠20余万元,购买水泥、石材,组织村民施工,通过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组公路的硬化,彻底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在通路仪式上,群众自发买来鞭炮庆祝。&&& 鞭炮声响彻小山村。&&& 帮扶学生暖人心&&& “贫苦户之所以贫苦是缺少文化知识。”向德庭深知这个道理。&&& 他主动找到村委会,提出要帮扶本组贫困户孩子杜洋和向俊,给每人资助1000元为其解决在校学习的生活费用。&&& 仅仅只是出钱是不够的,还要从思想和学习上关心孩子。向德庭主动与学校联系,定期跟踪了解帮扶对象的学习情况,与帮扶学生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制定教育措施,确保帮扶学生学得好。&&& 向德庭还主动与帮扶学生谈心,了解其心理、家庭情况,告诉他们贫穷只是一时的,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心。&&&&& 建设产业惠村民&&& 向德庭在外打拼多年,创办了公司。通过与群众拉家常,他了解到群众每年种玉米、小麦,收入十分有限,又没有其他的致富途径。他做医药器材代理商多年,对中药材的销售有了自己的渠道,他决定回乡创业,回报家乡。&&& 向德庭投资50万元,将六组100余亩土地和荒山荒坡流转下来,建成了中药材种植园,并成立了朝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吸纳周边农户入社,一起发展中药材。&&& 昔日闲置的土地变成了产业园,通组道路平坦宽敞,村民有了自己的产业。向德庭,一个既平凡又高尚的农民,为家乡的建设奉献了他的一腔热诚!(何东海 记者 赵敬梅)&&&&&&&&&&&
没有相关新闻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在京打工者返回河南农村老家 承包800亩土地搞起规模化套种 有利于农作物销售 吸引外地客商―― “新创业者”回乡 帮村民就业
王新左和姐夫在地里交流桂花树种植经验 摄/记者 董振杰  法制晚报讯 (记者 董振杰)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农民逐渐富裕起来,眼界也变得更开阔。然而,他们并没有继续在城市打拼,而是回到老家开始自己创业。在我的家乡,就有许多这样的“新创业者”,王新就是其中的一位。  打工开阔眼界 农民回乡创业  河南省太康县位于豫东,是玉米、小麦、花生等农作物的主产区。2月1日,记者来到太康县高朗乡王新庄村,见到了本文的主人公王新。今年40岁的王新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一直在打工,从事厨师等工作。五六年前开始,王新回到了家乡,不想一直打工的他,准备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开辟出一条属于新型农民的道路。  “以前在各个饭店打工,每月能挣四五千元。”王新说,在外打工花销很大,不知不觉之间,所挣的钱吃吃喝喝之后,竟没剩下多少积蓄。2012年春节后,王新开始了在家乡的创业历程。  规模化套种 带动当地人就业  记者来到太康县高朗乡王新庄村时,王新正在农田里查看桂花树的生长情况。  “经过连续几年的试验,我开始大规模承包其他农户的土地。”王新说,2000年前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一度使得部分农田处于半荒芜状态,少有人打理,“有人让亲戚邻居代为照看,有人直接转包给其他人。”  王新说,近些年开始,上级部门允许农民之间进行土地流转,外出打工的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农田转包给有能力种植的其他农民。“我也承包了几百亩地,现在达到了800亩的规模。”王新说,他在前期进行了市场考察,并预估了前景,种植了一些试验田,“要是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土地承包方很难有多少利润,小麦种完收玉米,玉米收完种小麦,一年两季,收成有限。”  王新开始了自己特殊的套种方式。“里可以套种西瓜,西瓜地里套种辣椒,辣椒地里可以种萝卜白菜。”王新总结说,这样下来,从传统的一年两季有收获,就可以变成一年收获四回,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大规模种植还有利于农作物的销售,比零散的农户更能吸引来外地客商。”  王新每年都要种植上百亩的西瓜,在收获旺季,外地的客商听说这里有大量同一品种西瓜之后,蜂拥而至,前来商谈合作事宜。“签订长期合同之后,我可以种植一些葡萄之类的果树,进行多样化种植。”王新说,他还可以带动当地村民就业,自己这个“小有名气”的农场可以长期雇用一些不愿意外出打工的人,进行规模化种植,“不用跑到北京、广州、等外地打工,也能来我这里打工赚钱”。  姐夫在京创业 未忘家乡亲人  除了王新,王新的姐姐和姐夫李志杰都在北京打拼多年,有了一定积蓄,两人开始扶持在老家发展的亲人。  李志杰在北京经营着两家公司,一家为园林绿化建筑公司,另一家为建筑装饰工程公司。李志杰说,看到王新在老家打拼,他觉得有必要帮一把,“园林绿化需要苗木,我就和王新商量,希望他种些桂花树之类的绿化植物,我可以把老家作为一个基地,他来种植我找销路。”  于是,李志杰每年回来都要走进王新承包的农田中,和他商量下一步的种植方案。“在老家奋斗同样机遇很多,只要我们有发展的眼光。”李志杰说,他还可以帮助王新临时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将自己在北京等地考察的情况与王新进行交流,“现在网络、电话等都很方便,河南与北京离得并不遥远,我也可以对北京等地一些先进的种植经验技术考察后告诉他。”  文/记者 董振杰
(责任编辑: HN666)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在京打工者返回河南农村老家 承包800亩土地搞起规模化套种 ...》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热门新闻排行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Upload/Files/NewsAttatches//31525.swf
&&&&&&政务区
 &&&资讯区
 &&&服务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当前所在位置:>>>>
她回乡创业土地掘金 中药材种植致富村民&发布者:yanbian&&发布时间:日&作者:& 来源:中国甘肃网&&&&永登县民乐乡柏杨村的山沟里,藏着一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的基地。当地人说,这里原来是一座闭塞的山乡,百姓人家除了种植粮食作物与放牧,别的活计就没怎么干过。走出这座山乡的祁正梅看见了蕴藏在这大山里面的财富与商机,她毅然决然地回来带领乡亲们干起了种植有机中药材的活计……
&&&&永登县民乐乡柏杨村的山沟里的这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的基地层层梯田,五彩斑斓,紫色的黄芩花、黄色的柴胡花、绿色的板蓝根阔叶,层峦叠嶂,煞是壮观。
&&&&山大沟深的地方,远离污染。这里种植的中药材,走市场,打的是“有机”牌。这个基地的简介上这样介绍自己:依托精品陇药和无污染环境生产高品质中药材。依托区域内土壤富含硒元素的资源优势,坚持走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建设高效循环种植养殖基地和清洁生产基地,探索建立“科研院所+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户”的中药材生产组织管理模式。实际当中,这个基地的药材种植,完全靠的是黄土地的滋养,连一袋子化学肥料都没敢施。就担心这一袋子化肥施下去,坏了整块田里面药材的品质。这是记者走访该基地时从他们的负责人祁正梅口中听到的。
&&&&初秋时节的民乐乡明净如画。这里的天空瓦蓝瓦蓝,脚下的草尖上的露水满盈。天清气朗的9月2日,我驱车走访位于民乐乡的甘肃润枫源农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
&&&&当地人说,这里原来是一座闭塞的山乡,百姓人家除了种植粮食作物与放牧,别的活计就没怎么干过。走出这座山乡的祁正梅看见了蕴藏在这大山里面的财富与商机,她毅然决然地回头来,带领乡亲们干起了种植有机中药材的活计。这个活计前期只有投入,没有收益,优质中药材的生长周期一般都在3年以上,祁正梅带领乡亲们多方筹资,前前后后在这座山沟里面投入了将近1000万巨资,只等着收获的那一天能够收回来撂进黄土地里面的本钱。走进柴胡地的时候,祁正梅对我说:“你给我跟这些黄花照一张像吧,我可喜欢这些明丽的花呢。”说话间,她拢了拢凌乱的头发,说,“这两年操心的,人都老了。”这是一位淳朴敦厚的生意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最终将全部的积蓄都投进了这片辽阔的黄土地。
&&&&甘肃润枫源农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旗下的这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种植6000余亩的中药材,主要品种包括黄芪、党参、当归、牛蒡子、大黄、枸杞、甘草、板蓝根、柴胡、黄芩。山下,建成了中药材饮片加工厂,还配套建成了中药材冷藏保鲜库5000平方米。为了产品有个好身价,祁正梅南上北下,为这些优质中药材寻找好婆家。她说,她去了香港,香港的客商一看见她手中拿的黄芪样品,一下子就围拢了上来,争相要跟她做朋友。她说,润枫源公司取得了国内第一家黄芪、党参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还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1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4项,参与制订地方标准4项,和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的目标是着力打造绿色有机陇药品牌。
&&&&参与市场PK,祁正梅为公司做了一个计划,把公司建设成为集种植、养殖、精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农牧企业,公司计划通过国家中药材GAP种植基地认证,建成通过GMP认证的建设药材秸杆及副产物牛羊养殖基地,实现中药材品种选育、种苗繁殖、规范栽培、加工、提取、储藏、销售、特色养殖于一体的种植、养殖产业链体系,实现产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这一系列的动作,旨在为与同业之间接轨,充分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走在山间的梯田上,我们逐一观看了中药材在田中的长势。随行的科技干部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这里作物的长势情况,他们都是行家里手,说的都是术语专用词,但最后的总结只有一个字,好。在这一片丰饶的土地上,第一茬庄稼丰收在望。科技人员们随手挖出黄芪、党参等药材的根茎,让我们不懂行的人来瞧,“你别看别的,光看这上面连一个斑点都没有。药材市场上寻不见这样干净的货品。”科技人员群众发出啧啧的称赞声。眼下,令基地工作人员头疼的一件事情是鼠害,老鼠的嘴尖,专门挑最好的根茎下嘴,一嘴下去,破坏整根。看着好端端的庄稼遭到老鼠破坏,祁正梅心急如焚,她请来相关的科技人员防治鼠害。为了不让基地的土壤遭到污染,科技人员们最终选择了使用捕鼠器防治鼠害的办法。&『』『』
&&&&&&&nbsp
&友情链接
&  |
| &|&&|&&|&&|&&|&
主办: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委员会  承办:延边州农业市场信息中心电话: 2260237 &&2260238 &邮编:133000 地址:延吉市天池路3418号&&&&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圣乡最新土地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