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柘城各乡镇逢会时间干场时间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青海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第3版:青海日报3
——青海移动4G网络覆盖西宁所有乡镇
&&2014年6月底,随着湟源县日月乡移动4G网络建成开通,标志着青海移动4G网络覆盖西宁及大通、湟源、湟中三县所有乡镇。自2013年底中国移动4G青海首发以来,青海移动在西宁地区已开通4G基站1163个,实现西宁市区及三县13个镇41个乡842个行政村4G网络全覆盖。&&以4G的速度建设4G的网络&&西宁作为首个4G建设城市,备受政府部门、通信行业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众多客户的期待。市场有待,网络先行。青海移动及西宁移动以发展运营4G为己任,高举民族自主产权大旗,以4G的速度建设4G的网络,统筹建、维、优,打造4G精品网络。&&2013年6月,青海移动建成并开通了TD-LTE青洽会场馆体验站,4G首次绽放高原,广大客户在移动展厅率先体验4G网络带来的惊喜。9-10月,完成多个TD-SCDMA/TD-LTE双模基站,覆盖青海大学图书馆、教学区等主要区域,开通4G示范站点,众多教师学子不仅先睹为快,还亲身体验了一番4G业务。同时,在青海移动省公司办公大楼开通4G体验站,演示4G业务,供客户体验。11月20日,西宁市委常委、大通县委书记吴海携有关科技企业负责人,专程前来青海移动省公司信息化演示厅,体验4G网络和业务。12月28日,青海移动4G正式首发,完成西宁4G核心网HSS网络割接,开通4G基站近500个,开通近20多个室分站点,覆盖王府井A/B馆、华联等热点商圈。同时,开通2路公交车全线40多个4G基站,对2路公交车沿线进行了4G网络全覆盖,56辆2路公交车上全部安装了4G免费体验设备,所有移动客户均可以通过WIFI接入,全程免费享受4G网络极速体验。2014年,随着网络建设的持续扩大,西宁城区4G网络由点向线及面,2月,基本实现对市区的覆盖。并同时向大通、湟中、湟源三县推进。&&日,湟源县政府和青海移动联合举办“4G丹城·智慧湟源”启动仪式。湟源县城以98%的4G覆盖率、全省第一县的姿态,率先迈入智慧城市门槛。9月22日,智慧湟源手机客户端正式上线,包括了政府公务信息公开、市民办事、便民服务、文化旅游、酒店预订、智慧社区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4G移动互联网体验便利的信息生活服务。&&4G的速度、4G的光环,而这一切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艰辛和付出呢?一位西宁移动网络建设者对记者说,西宁地区4G网络建设总体呈现了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特点,启动后规模建网又刚好赶在青海最不好施工的季节———冬季,为建站开站增加了施工难度。那时候网络建设部门领导和员工手中都有一张以时间和进度为经纬度的4G基站建设矩阵图,每天都会有长方条形图被标红或涂绿。面对全新的4G技术,大家在学中干、干中学,建一站,长一智,人与基站共成长。技术的难题、建设的难度犹可通过加班加点解决,最难的是站址谈判。建设者们记忆犹新,前期那50多个新建基站的谈判工作。西宁某小区,周边街道4G信号满满的,但小区内高楼林立,信号微弱,建设人员多次与小区物业协调建站未果,不断有小区用户投诉,引起社会媒体的采访。最终,与物业达成协议,在小区建设中,采用MINI机柜+美化天线的方式,不影响小区美观,得到小区用户的大力支持和称赞。部分用户称,这样的基站看不见,信号看得见,是一种创新啊。就这样,基站不断渗入小区单位、楼宇商场,信号始终呈现在市民手机上。&&如果说城区基站建设是人与人的沟通的话,乡镇的基站建设则是人与自然环境的抗争。由于大部分基站施工时在最寒冷的冬季,气温经常在零下十几度,而且乡镇及行政村基站多在山上,山路崎岖,甚至大雪封山,车辆无法到达,建设人员不畏寒冷,克服高原缺氧,凭着原始的人力搬运设备,直至基站顺利开通。就是夏季,施工条件也很艰苦,最后一个开通4G信号的湟源县日月乡,平均海拔为3800米,地处高海拔地区,晚上气温骤降到零下,加之山上风大,给光缆施工造成很大困难,尤其是光缆敷设完毕后进行熔纤,建设人员只能搭建小帐篷,在帐篷里面使用电炉取暖来进行,由于在气温较低、风大,熔纤进度很慢,部分纤芯还需要进行二次熔接。基站施工开通期间,建设人员吃自己带的干粮,喝自带的水,用人工将设备搬运上山。平时1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却用了2个半小时。&&4G之花,处处开遍&&西宁2路公交车成了我省首辆4G公交车。日,中国移动4G信号覆盖2路公交沿线,56辆2路公交车开通WIFI免费上网。下车门附近的醒目位置提示牌上写着“中国移动4G信号已覆盖”。提示牌下方注明“WIFI终端连接CMCC-4G即可免费登录使用”。消息经网友和媒体传播开来,一时,市民有事无事纷纷搭乘2路车,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无意识地形成蹭网一组。市民秦先生每天至少要坐两趟2路车。他说,自从有了4G,他基本上都只坐这趟车,即使某天可以坐其它同线路的车,他依然忠实地守候2路车。省内某报记者乘车体验后表示,中国移动4G信号转换的WIFI信号,上网、刷微博速度很快。点击下载容量为216MB的电影《背水一战》,四分多钟完成下载。西宁一家网站负责人“青海老李”说,这个下载速度是非常给力的。而在2路公交车的起点站省广电局,每一辆停泊在这里的2路车,都成了周边上网人们的WIFI“基站”。车上的人们一上车就低下头,开始网游;车下的人们尽量靠近2路车,以寻找最佳信号点。2路公交司机们说,以前跑车的空档,大家回到调度室海侃。后来有了免费的WIFI,大家进站后办完正常手续,一般都爱待在车上上网。&&爱上逛商场的李先生。陪妻子逛商场一直是李先生头疼的一件差事,有时候实在无聊,催一下妻子,还会招来一阵埋怨。不过,2014年以来,李先生忽然喜欢陪妻子狂商场了,原来,这一改变竟缘自一个叫4G的物事。青海移动4G网络覆盖西宁城区,针对大型商场、办公楼宇做了重点深度覆盖,这样,妻子和女伴逛商场时,李先生找个商场提供的休息椅坐下,拿出4G手机,津津有味地上网,真是各取所需,乐此不疲。有一次,妻子逛完找他,他竟来了句“这么快就逛完了”———他的一部大片还没看完呢。不只是李先生,在商场,这样的低头一族还真不少哩。&&“移动生活、优惠消费”的“惠联盟”。在2014青洽会移动展厅里,4G业务精彩纷呈。在“惠联盟”展示区,小陈通过自己的手机免费下载了惠联盟的APP应用,并现场参与了体验活动,获得30元的电子券在体验区进行消费。在小李的带动和移动员工的示范下,现场多人群相效仿,体验信息带给社会和个人的简单和便捷。&&“惠联盟”是青海移动与本地实体商户合作、面向中国移动客户推出的综合性电子商务消费服务的总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客户端,在布放终端或商户收银系统的商户、店家(如大百、纺织品、赛琪西饼、宁食超市、新华百货、青剧影城、新华书店等128家),快速享受“惠联盟”提供的优质优惠活动,实现商户服务。同时,在手机客户端上,客户只需轻轻一点,便可以查询到购物优惠及个人信息等相关信息。&&4G助力三江源摄影节。5月12日起至6月25日,三江源摄影大赛,中国移动手机用户与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同台竞技,借助4G网络,累计发送作品达3000多幅。同时,7月12日、13日在西宁举办的大赛开幕式及颁奖晚会期间,组织开展了中国移动“和4G乐享美好生活”手机摄影大赛即拍即传活动,通过手机图片“直播”现场盛况,参与人数近900人次。正如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在致辞中指出,此次摄影节无论是作品质量,还是参与人数,都超过以往摄影展,特别是移动公司开展的即拍即传、4G之约等有奖摄影活动,让更多的普通民众踊跃参与其中,有效增强了节会的群众性和广泛性。&&4G直播精彩环湖赛。7月5日,西宁市海湖体育馆环湖赛开幕式和西宁绕圈赛,依托西宁市区较好的2G、3G、4G网络覆盖,青海移动4G下载速率平均达40M,峰值达到60M,基本满足了组委会、媒体、观众的通信需求。正是基于网络的强大支持,这届环湖赛除专业网络媒体视频直播外,赛场的众多网友、自行车迷、观众也用手机即拍即传、即摄即传赛事赛况,在自己的圈子内引发关注,“火”了一把。7月5日开幕式演出还未结束,不少热情的观众已经将开幕式的精彩演出,通过手机传递到微博、微信等平台。身在外地的青海网友说:“虽身在异地,错过环湖赛,但通过现场朋友手机微信彩信能及时看到环湖赛开幕式的精彩照片,很开心。”&&手机里的高考查询和录取。7月,青海高考成绩发布之际,青海移动与省考试管理中心合作,正式将高考成绩查询系统整合接入和生活平台“考试查询”应用之中,并完成系统的调试上线工作,为广大考生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查询方式。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除电脑查询以外,纷纷通过手机、IPAD等多种客户端查询成绩。据统计,仅公布当天,6000多名用户访问 “考试查询”应用,产生7万多次点击量;其中用户手机登录查询的点击量达2万多次,成功引流青海招考信息网近四分之一的查询流量。4G高速网络功不可没。不仅在城市,在相对偏远的某乡,张大爷家不用再为今年孙子高考录取的事而焦急等待和操心了。以往,乡里人家孩子考完高考,只能在家里等待录取通知,简直是望眼欲穿,性急的隔三差五搭班车到原学校去查查问问。今年,通了4G,张大爷的孙子就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查看录取情况,然后告诉家人,通知书虽没到,但心里已有数了。&&看着山坡上巍然耸立的移动铁塔和孙子手中的小小手机,张大爷觉得不可思议。回首15年的风雨历程,青海移动人也感慨万分。2014年9月,是西宁移动乃至青海移动成立15周年的日子,十五年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移动通信而言,历经了多少更新换代。从1G到2G到3G到4G,西宁,从年初4G初发到覆盖所有乡镇,4G业务已成为市民和农民生活的一部分,改变着他们的生活,真是太快了,快得令人意想不到。然而,移动人却做到了。我的图书馆
西宁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西宁(藏语:Zi-ning,撒拉语:Ci Liang)是青海省的,古称西平郡,青唐城。青海第一大城市,是全省政治、、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兰新铁路客运专线经过西宁,设有站点,西宁地处青藏高原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达到220.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1.02%。市内居住汉、、回、、、满及土等众多民族。主要宗教为,,汉传佛教,,等。目录展开  是青海省的,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  下辖地区:城东区、城中区(含)、城西区、城北区、海湖新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湟中、三个县。  建立时间:1944年  市区2261米,年平均380毫米,1363.6毫米,年平均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零下18.9℃,属高原高山寒温性。夏季平均气温17-19℃,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之称。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壮、回、满、瑶、侗、撒拉、黎、白、羌、藏、土家、俄罗斯、独龙、瑶、维吾尔、鄂伦春、锡伯、哈尼、蒙古等34个民族,其中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55%。、伊斯兰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并存,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是中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是西北四大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勤劳、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是古“”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随着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 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形成。315、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四通八达,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以每年客运吞吐量以45%的速度递增, 已通航全国各主要城市。“兰一西一拉”(——西宁——拉萨)通讯光缆工程,使电话通讯联接全国各地及世界数十个国家。西宁市是中国优秀,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城市,中国十大安静城市,中国十大最及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十大最向往的等。2011年西宁市被国际组织评为 “世界旅游名城”和继续入选“2011中国十大避  暑旅游城市”“全球避暑名城榜”“中国休闲城市”目前西宁正在创建国家/国家森林城市及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青海建设成旅游名省的机遇下,不断挖掘和开发,积极扩大“天路起点, 中国夏都,健康之旅”。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的两小时车程半径,利用已开辟或正在开辟的环青海湖旅游线、旅游线、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塔尔寺、青海湖、、等著名自然区和,以西宁市及富有青藏高原的民族风俗文化。根据分类,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高度,对人体有强化体魄,增进健康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增强人体耐力;二是有利于减肥、降低体重而又不伤身;三是增加体内微血管能量;四是促进心肺活力。据统计,西宁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肺气肿、关节炎、妇女湿症等发病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宁是国务院确定的开放城市,先后与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协作和关系。每年在西宁举办的“中国”、“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 “中国夏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西宁背靠青海丰富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天然和水电资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为方向,立足于和产业链延伸,培育和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  据市统计局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西宁市常住人口为222.80万人,较上年增长0.87%。全市城镇人口为145.79万人,乡村人口为77.01万人,城镇化率为65.44%,较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  常住人口指经常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口,是在普查区内经常居住的人数。它包括常住该地而临时外出的人口,不包括临时寄住的人口。2011年西宁市常住人口增加1.93万人。全市出生人口为2.42万人,死亡人口1.20万人,出生率10.9‰,死亡率5.41‰,自然增长率为5.49‰。全市男性人口114.50万人,女性人口108.30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7:100.0。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57.8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95%,其中回族人口36.23万人,占16.26%,藏族人口为12.26万人,占5.5%,土族5.78万人,占2.6%。  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属城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海湖新区。  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邮编人民政府驻西宁市7665220.87810000城中区人民街街道南关街43号(含城南新区)15129.70810000总寨镇新城大道166号11535.97810000东关大街街道德令哈路195号82.924.26810001西关大街街道五四大街21号13829.90810001朝阳街道朝阳西路27号150913.66812100建设西路76号270043.78811600和平路133号309043.59810100人民路94号 城南新区(城中代管)日正式开工奠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位于城东区内,西起东侧,东至口,北起湟水河,南至,第一期开发面积4.4平方公里,控制面积8平方公里。含南川工业园区、东川工业园区和甘河工业园区。  古为羌地,西汉时置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神爵初属金城郡临羌县。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治(今西宁市)。(或说,)黄初三年(222年)扩建为西平郡,开始在此筑城。北宋三年(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围正式成立西宁市。  日西宁解放,9月8日成立,为青海省辖市。1950年西宁市为青海省人民政府驻地。 1960年原由省的湟中、大通2县和划归西宁市领导。1962年湟中、大通2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改由省直辖。1966年(驻桥头)交由西宁市领导。日,国务院批准(国函[号)撤销大通县,设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原大通县的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30号):(1)将西宁市城西区分设为城西、城北两个区。(2)撤销西宁市郊区,将原郊区所辖的7个乡分别划归城东、城中、城西、城北4个区管辖。日,国务院批准(国函[号)将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7号文批复:撤销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设立新庄镇;撤销,设立多林镇;撤销和后子河2乡,合并设立;撤销清平乡,并入;撤销岗冲和景阳2乡,合并设立景阳镇;撤销,并入;撤销新城乡和无朔镇,将其中6个村(老营庄、毛家寨、贺家寨、、大湾、水泉湾)并入桥头镇,另4个村(新添堡、上堡、鲍东、鲍西)并入长宁镇。②撤销湟中县,设立;撤销总寨和2乡,其中将的18个村(堡、张家庄、、清水河、总南、总北、谢家寨、、泉尔湾、、王家山、逯家寨、、星家、元堡子、享堂、塘、陈家窑)和的5个村(莫家沟、上细沟、下细沟、上、下野牛沟)合并设立;撤销坡家和甘河滩2乡,与的黄二村合并设立;撤销拦隆口、四营和拉沙3乡,其中将的25个村(拦隆口、扎什营、新村、、班仲营、端巴营、西岔、上鲁尔加、下鲁尔加、白杨口、东拉科、南门、上庄、前庄、中庄、尼隆台、卡阳、白崖、尼隆口、桥西、千东、千西、上寺、铁家营、上营)、的11个村(伯什营、麻子营、白崖、拦一、拦二、尼麻隆、图巴营、合尔营、后河尔、上红土沟、下红土沟)和的7个村(红林、邦隆、南门、占岭顶、民联、峡口、民族)合并设立;撤销上新庄乡和、合并设立;撤销田家寨和什张家2乡,合并设立;撤销共和、维新和3乡,合并设立共和镇;撤销,与四营乡的沟村合并设立。③撤销湟源县大华乡,设立。④将湟中县总寨乡的4个村(徐家寨、、西村、陈家滩)并入鲁沙尔镇;拉沙乡的8个村(北沟、中村、杨家台、年家庄、尕尔加、目尔加、洛尔洞、山)和拦隆口乡的8个村(合尔营、奔巴口、丹麻寺、油房台、玉拉、幸福、沙窝尔、初哇)并入;升平乡的4个村(上阿卡、下阿卡、秋子沟、牙加)并入。2001年底,全市辖23个街道、26个镇、26个乡、6个,128个社区、28个、926个村(牧)委会。  2003年底,辖23个街道、26个镇、24个乡、6个民族乡,934个村(牧)委会、16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783713人。  2004年7月,西宁市城北区区划调整,街道办事处由4个调整为3个:撤销办事处,并入办事处。  2006年8月,西宁市:新增1个镇,全市乡镇总数由56个(26镇30乡)调整为50个(27镇23乡)。  湟中县:撤销西堡乡,设立西堡镇;撤销,并入鲁沙尔镇;撤销,并入田家寨镇。  湟源县:撤销塔湾乡,并入;撤销城郊乡,分别并入城关镇、、和平乡。  大通县:撤销西山乡,并入;撤销窎沟乡,并入。[1]  西宁工业已形成以机械、轻纺、化工、、冶金、皮毛、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技术力量雄厚,机床、工程机械及各种工具等产品的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从纺纱、织造、后整理到服装制品;以灯泡、塑料制品等为主,品种不断增加;化学工业已形成以化肥、制药、氟化盐、硫酸、红矾钠、润滑油等为拳头产品的支柱行业;建材工业在充分开发利用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已形成、沥青、保温材料、PVC低发泡板、舒乐舍板、及其制品等系列产品;冶金工业拥有全国最大的电解铝厂——青海铝厂和列入全国500强的西宁特钢及生产硅铁出名的青海山川铁合金厂,成为冶金工业龙头;食品工业在坚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大力发展、乳制品系列、三刺系列、虫草系列等保健、营养食品,多数产品已蜚声国内外。  能源、充裕,有年产100多万吨煤矿一座。黄河上游可建设13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30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360亿千瓦时,现已建成,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已开工建设,装机容量为200万千瓦,加上市内已有的火电、水电等中小型电站,使西宁电网电力资源极为充沛。  西宁农村经济有一定基础,粮食产量18万吨,油料1.8万吨,蔬菜、肉、禽、蛋、奶自给有余。牲畜年存栏数51万头(只)。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生力军。  西宁对易持续发展。主要出口商品有硅铁、机床、轴承、绵纱、骨胶、、量刃具等十余种。三资企业不断壮大,已成为西宁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宁是全省最大的商品和商业贸易中心。市场建设成绩显著,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商业、饮食业、网点近2万个,从业人员6万人。商业门类齐全,商品丰富,购销两旺,市场繁荣。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1年我市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经省统计局审核认定,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0.70亿元,增长15.0%。从产业结构上看,工业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劲旅。2011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41亿元,增长5.1%,对GDP的贡献率为1.32%,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11.28亿元,增长18.4%,对GDP的贡献率为62.68%,拉动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拉动经济增长8.5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32.01亿元,增长12.0%,对GDP的贡献率为36.00%,拉动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从需求角度看,消费、投资依旧强有力拉动经济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8.01亿元,增长3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29亿元,增长17.05%。从运行质量看,2011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25亿元,增长31.1%,高于经济增长速度16.1个百分点。  西宁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依托全省的资源优势,有开发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  水能青海地处黄河、、澜沧江源头,境内河流纵横,而且河床陡峭,河谷狭窄,落差较大,蕴藏着丰富的,尤以黄河、最为集中,开发潜力极大。据勘探,全省有1万千瓦以上水能资源的干支流共108条,总蕴藏量2337.46万千瓦,分别占全国和总量的3.3%和27.8%。可开发的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为2099万千瓦,其中装机25万千瓦以上的电站可建17座,2.5万至25万千瓦的可建51座。西宁地表水和也十分丰富,湟水河贯穿市区,全年径流量18.94亿立方米,自产7.01亿立方米,6.98亿立方米,水资源量13.99亿立方米。  植物青海地处寒温带,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共有75科、331属、947种,其中约占三分之一。有各类药用植物约680种,著名50余种,如西宁、、、、甘草、藏茵陈、、、等畅销国内外。此外还有纤维类、油料香料类、食用观赏类植物数百种,其中以蕨菜、蕨麻、沙棘等最为驰名。绝大部分植物尚待开发利用。  动物青海境内有野生兽类103种、294种,分别占到全国的1/3和1/4。现已查明的有的动物250多种。有国家级保护动物、、、、、、、、等10种,二类保护动物20种,三类保护动物9种。省内江河湖沼中,有各种37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15种,大部分有待开发利用。  畜牧青海是中国五大之一和重要的生产基地。全省草原面积3644.94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53.6%。2300万头(只)。每年产出13万吨牛羊肉和400多万张牛羊皮。其中被称为"雪山之舟"牦牛500多万头,接近全国的一半;1400多万只。纤维长、拉力强的""驰名中外。  矿产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探明储量的有97种。在全国的总储量中,有51种的储量居前10位,11种居首位。已经国家审定上储量表的矿产有70多余种,的潜在价值达81200亿元。其中,具突出优势的有:  盐湖资源被誉为聚宝盆的,共有33个盐湖,经济价值最大的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锂矿区--东台吉乃尔湖和全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区--。已初步探明氯化钠储量3263亿吨,氯化钾4.4吨,镁盐48.2亿吨,氯化锂1392亿吨,锶矿1592万吨,68.6亿吨,上述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其中,镁、钾、锂盐储量均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而且,盐湖资源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开采条件优越。  石油天然气资源目前共发现16个、6个气田。石油资源达12亿多吨,已探明2.08亿吨;资源2937亿立方米,已探明663.29亿立方米。  金属和黄金资源矿种多,品位高,产地遍布全省各地。有:铜(储量180万吨)、铅(110万吨)、锌(153万吨)、镍、钴、锡、钼、锑、汞等。有:铁、锰、铬、钛、钒等。另有贵重金属矿产金、银、铂;稀有稀土金属和稀散元素矿产锗、镓、锢、镉、锶、铍等,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3%。  共发现矿产36种,有5种列全国第一。主要有、石墨、石膏、溶剂石英石、石灰岩、、耐火石英岩、硅石、等。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旅游资源:西宁是一座有着两千一百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古称西平亭,曾是汉后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地方、的都城、唐蕃古道的咽喉、南路的要道、青藏高原通向中原的门户、的发祥地之一,自古就是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北山烟雨——中遗留最完善的一景,面对自然界这神奇的造化,你会在一刹那间万念俱空。千百年的风剥雨蚀和鬼斧神功,造就了这或状如层楼迭起,或如宝塔凌空的奇峰。[2]  西宁地区现有独立的科研院所33个,非独立院所2个,其中两所院属科研院所:青海盐湖研究所、。现有科学技术学会88个,会员43500人。现有科技人员21885人,其中有高级593人,中级6524人。  1990年以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开始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九五"期间,实施并完成了三个标志性工程:97155工程、工业36112工程和科技21125工程;实施完成了科技工程、工程、信息化科技工程、社会发展科技工程、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工作推动了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八五"和"九五"期间,西宁市实施科技开发的推广项目469项,新增产值70795.24万元,利税21014.41万元。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1983年西宁市开始科技成果注册登记以来,共获科技成果573项,其中省级成果121项,达到国际水平2项,国内水平42项,省内水平132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75%,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2%。1985年中国专利法实施以来,西宁市共申请专利973件,其中发明244件,实用新型651件,外观设计78件。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共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95项,市级433项。动物园首次在世界上人工饲养繁殖珍贵动物雪豹、黑颈鹤成功,爱到国内外的重视,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以保护地为核心的一批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延长了蔬菜的采收期,增加了细菜品种,自产名、特、稀、优蔬菜品种现已达到12大类248个品种。实现了"冬有鲜菜"、"南菜北种"的目标。通过农作物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增产,出现了一批高产典型,最高亩产小麦达到540kg,蚕豆350kg,2600kg,油料340kg,建成了一批油料、蚕豆、马铃薯生产基地,粮油产量稳定增长。通过产学研结合,青海金牛胶业集团公司和合作完成的"彩色感光材料用胶中试"项目,采用独特工艺制造的产品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青海星火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生产的"防结块硝酸钾"具有颗粒细、纯度高、长期贮存不结块、使用方便完全的优点,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西宁宝光实业总公司完成的"首饰蜡铸技术开发"提高生产效率100倍以上。这些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为该市的工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为扩大与国际科技界的合作,先后接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89人次来宁进行科学考察、学术交流和合作攻关。组织214人次前往美、英、德、日等8个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及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先后争取到、联合国undp组织的科技援助项目4项,资助经费50多万美元。还组团参加了全国性星火、高新技术、"双新"等成果展览交流。[3]  长期以来,西宁教育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全市形成了县有、乡镇有中心小学、村有小学的基础教育网络。四区三县均通过国家高标准扫盲验收,都实现了"两基"目标。小学、初中少年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72%和98%,全市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  西宁有各类8所,其中,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32753人,共设置本专科专业1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8个。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9907人。  全市现有中等13所,在校生3331余人,开展了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特别是财经、商业、烹饪、美容等服务业的,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民族教育是全省教育工作的重点。西宁大中专院校和重点中学设有民族部、民族班。全市专设民族学校3所。全市共有教职工22092人,教师19178人。其中高级教师444人,中级教师(包括)4730人;高校教授57人,368人,讲师965人。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政府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教育事业。日本小岛先生捐资5亿日元修建的"青海小岛文化教育发展基地"、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1220万港币修建的19幢多功能教学楼和1所希望小学已经建成;世行贷款800万美元及配套资金,全部用于发展义务教育。  2005年内6所,完成16所学校的高中扩招。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8所,在校学生32753人,较上年增长12.0%;普通中学149所,在校学生131624人,增长2.0%;职业高中6所,在校学生2536人,增长6.15%;小学715所,在校学生155453人,下降3.1%;3所,在校学生1068人,下降6.7%;194所,在园幼儿43439人,增长6.3%。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升学率77%。[4]  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150次左右。现在全市各主要公共场所有近80个健身辅导站点,每天参加晨练的人达3万多人次。市民参与体育锻炼,已成为西宁市区一道新的景观。  传统民族活动空前活跃,在我市家牧区,除了传统的赛马、拔腰、拉巴牛、摔跤、等农牧民喜爱的乡土型项目外,、篮球、自行车、棋类、田径等项目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农牧区的体育活动有声有色。  成果显著,体育人才、训练队伍不断壮大,对外体育交流进一步加强,全市有各级各类业余体校10所、少儿足球俱乐部6所、俱乐部4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所,受训人数近3000人。近年来在全国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在省内竞赛成绩处于领先地位。  不断完善,进一步完美。已建成的西门口体育活动中心,是我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中心占地10.78万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它的建成,必将有效地发挥城市载体的功能,为实现该市体育战略目标做出贡献。[5]  西宁医疗卫生事业机构达到447个,其中医院46个;拥有病床8842张,病床74%;卫生技术人员9434人,其中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671人;共有诊所、各类卫生保健所179人,卫生技术人员667人;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0.18个,拥有病床4.53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8人。县及县以上医院拥 各类222台,其中ct机12台,磁共振成像装置2台,医用直线加速器3台,彩超8台,800ma以上x光机9台。西宁人均预期寿命由50年代35岁提高到现在的68岁,其中城市为70岁。婴幼儿死亡率、孕妇死亡率以及地方病、传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  全市三级防疫监督网络已具规模,加强了对地方四状腺肿病、、大骨节病及包虫病等多种疾病的研究和防治。同时,组建了和公共环境卫生两支监督队伍。  以高原医学、和地方病为重点,开展了各项科研活动,加强高原动植物及中资源的开发力度。已整理出版藏医名著11部,许多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有些已走向国际市场。现全市共有藏医院1个,病床150多张,卫生技术人员和职工238人。  截止2005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47个,其中医院46个;卫生技术人员9434人,其中医生3485人;卫生机构床位数8842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3人。[6]  截止2011年末,西宁共拥有十一家三甲医院。分别是:1.青海省人民医院,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3.青海省红十字医院,4.青海省中医院(青海省中西医结合医院),5.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6.青海省藏医院,7.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8.青海省康复医院,9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高心所),10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包括中古有好眼科医院),11.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四医院。  西宁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外贸进口总值超过1.6亿美元,实现出口创汇1.2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有硅铁、机床、轴承、棉纱、骨胶、蚕豆、量刃具等十余种。三资企业不断壮大,已成为西宁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宁是青海省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市场建设成绩显著,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近2万个,从业人员6万人。[7]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增加值6.46亿元,增长2.42%;增加值0.18亿元,增长25.66%;牧业增加值8.51亿元,增长7.11%;渔业增加值34万元,下降29.40%;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42亿元,下降4.42%。  粮食总产量26.73万吨,增长10.08%;油料总产量9.41万吨,增长4.20%;蔬菜产量39.34万吨,增长2.73%。在产量中:肉类总产量6.87万吨, 下降3.73%;禽蛋产量0.40万吨,下降8.84%;牛奶产量9.23万吨,增长7.90%;羊毛产量1142吨,增长1.06%。  年末,大牲畜存栏头数29.7万头,增长0.99%,其中:牛存栏23.92万头,增长3.64%;羊存栏63.99万只,增长1.38%;猪存栏34.77万头,下降8.60%。年内出栏牛16.56万头,增长5.34%;羊80.23万只,下降5.06%;猪46.16万头,下降8.74%。  全市187.62万亩,比上年下降1.1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5.83万亩,下降0.10%,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上年的55.80%上升到56.4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8.53万亩,下降3.31%,比重由上年的31.89%下降到31.20%;蔬菜种植面积16.09万亩,增长7.07%,比重由上年的7.92%上升到8.58%。  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积9.43万亩,其中:退耕地2.67万亩。零星植树251.72万株,本年育苗面积0.34万亩。  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8.72万千瓦,增长1.96%。  全市各级政府大力实施“”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使工业发展的明显改善,大幅提升,工业发展的后劲不断增强。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47.8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企业实现增加值138.12亿元,增长25.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6.91亿元,增长26.7%,增加值121.21  亿元,增长25.2%。国有企业增加值15.18亿元,增长4.7%;集体企业增加值0.59亿元,下降16.4%;股份合作制企业增加值0.76亿元,增长41.7 %;股份制企业增加值113.42亿元,增长26.2%;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加值7.13亿元,增长78.6%;其他企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93.9%。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200.48万吨,增长61.10%;发电量87.09亿千瓦小时,增长26.83%;农用化肥7.66万吨,增长1.38倍;水泥167.38万吨,增长 7.48%;钢材101.97万吨,增长42.39%;生铁87.94万吨,增长77.21%;铁合金28.25万吨;增长7.58%;原铝84.30万吨,增长8.57%;1025台,增长29.26%;乳制品4.40万吨,增长1.89倍;服装78万件,增长98.01%;饮料酒6.22万吨,增长47.34%;中成药438吨,增长86.01%。  西宁市辖四区三县50个乡(镇),共有12个涉农办事处,931个村民委员会,4580个社,农业总户数25万户,农业总人口103万人。总耕地面积1841112亩,其中水浇地460680亩,浅山地605481亩,脑山地621451亩,临时性耕地153500亩,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25%、33%、  2008年,西宁市总人口为217.79万人,比2000年增长10.04%;而2008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84万人,比2000年增长52.76%。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34%和8%。全市拥有天然草场50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474万亩,围栏草场98.2万亩,牲畜暖棚圈舍130万平方米,水产养殖面积1500余亩。全市农机保有量13.55万台,总动力111.45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67%。  西宁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是主管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市政府职能部门,增挂西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西宁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牌子。局机关内设办公室(增挂政策法规处牌子)、计财处、种植业指导处、农牧业经济指导处、畜牧兽医草原处、科技处、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增挂发展规划处、菜篮子办公室牌子)、乡镇企业处8个职能处室。现有人员编制29名。下属市经营管理站、市农机监理管理站、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市种子管理站、市农广校、市畜牧兽医检疫工作站、市兽医卫生监督管理所等8个事业单位,在职职工177名。  近年来,全市的农业工作坚持"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面向市场,富裕农民"的工作方针,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全市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元,较2008年增长5.3%;完成农业总产值万元,较2008年增长11.4%;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37.2%提高到42.8%;农民人均纯收入4699元,较2008年增长16.07%。粮食总产量264524吨,较2008年增长4.73%;油料总产量7.89万吨,增长25.44%;蔬菜产量495491万吨,增长5.47%;肉类总产量65751万吨,增长15.03%;奶类产量105163万吨,增长32.88%,禽蛋4675吨,减少0.92%。[8]  高铁:兰新铁路客运专线贯穿全境,设有站点,日备受关注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奠基开工,工期5年。设计时速250公里每小时。  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货运总量2441万吨,增长 3.04%,其中:铁路359万吨,增长7.81%;公路2082万吨,增长2.26%;航空0.49万吨,增长8.89%。货物周转量87.93亿吨公里,增长3.81%,其中铁路60.49亿吨公里,增长5.04%;公路27.36亿吨公里,增长1.17%;航空804万吨公里,增长8.15%。全年客运总量3303万人,增长7.01%,其中铁路295万人,增长14.79%;公路2965万人,增长6.20%;航空43万人,增长14.43%。客运周转量50.83亿人公里,增长11.37%,其中 铁路26.63亿人公里,增长15.94%;公路17.98亿人  公里,增长3.55%;航空6.21亿人公里,增长17.14%。  增长较快。全年完成22.02亿元,增长25.22%,其中邮政1.12亿元,下降0.34%;20.90亿元,增长26.96%。年末电话装机设备容量108万门,增长8.00%,其中电信部门80.55万门,增长1.96%。年末市话用户76.51万户,下降2.73%,其中60.65万户,下降6.05%。移动电话用户105.10万户,增长23.40%。年末互联网用户11.27万户,增长35.95%,数字数据用户7527户,下降13.92%。  西宁现有省级文物管理机构1个,省级博物馆1个,市、县文物管理机构3个,市、县博物馆3个,专业文博人员28人。青海境内已发现的文物点有4300余处(西宁为70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塔尔寺和隆务寺、瞿昙寺、马厂垣遗址、西海郡故城、热水墓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西宁6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9处(西宁77处);馆藏文物16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05件(西宁14件)。西宁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中国最早的一件绘有舞蹈图形的彩陶。  改革开放以来,西宁的群众文化活动得到长足发展,各种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村落文化以及季节性群众文化、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已形成规模和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覆盖面。市群艺馆是专职的群众文化单位,四区三县均有文化馆,各乡镇和村设有文化站(室),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每逢春节、集会,群众喜闻乐见的社火、"花儿"、藏戏、龙鼓舞、轮子秋、格萨尔演唱、卓依、锅庄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随处可见。  西宁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是一个多民族城市,其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从文艺形式看,有戏剧、曲艺、歌舞、音乐、民歌等。戏剧主要有眉户剧、平弦剧、藏戏、灯影戏、豫剧、秦腔。曲艺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贤孝。歌舞音乐主要有汉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礼舞、藏族的锅庄舞以及藏传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礼、法会时演奏的寺庙音乐。民歌主要有汉、回、土、撒拉族喜爱的"花儿"和藏族的"伊"等。此  外,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的酥油花、堆绣、壁画被誉为"艺术三绝",黄南州的热贡艺术和湟中农民画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9]  青海是花儿的,河湟花儿是西北花儿的精魂,最美的花儿是用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可以说,人人都有一副唱“花儿”、漫“少年”的金嗓子。青海农民唱起“花儿”,村里的张秀花、们就会泪水涟涟。花儿对青海人来说象每天的饮食一样普通。  花儿是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唱词浩繁,文学艺术价值较高,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花儿发源于,由于流行的地区不同,加之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北各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2007年,市场繁荣,交易活跃,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99亿元,增长16.30%。  城市消费总量大、增速快。市区额126.42亿元,增长17.05%;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2.57亿元,增长9.24%。  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保持较快增长。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7.12亿元,增长16.18%;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0.98亿元,增长16.1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19亿元,增长17.39%;其他实现零售额1.70亿元,增长13.35%。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6740万美元,下降2.98%,其中进口21107万美元,增长1.34倍;出口35633万美元,下降27.94%。贸易顺差14526万美元。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旅游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685.9万人次,增长37.12%;入境游客3.34万人次,增长16.27%。实现旅游总收入30.95亿元,增长42.3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15.50万美元,增长24.61%。  市区106.4,上涨6.4个百分点;105.7,上涨5.7个百分点。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27亿元,增长19.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52亿元,增长22.6%;上划中央、省级收入32.75亿元,增长16%。实现增值税3.6亿元,增长14.8%,地方工商税收27.14亿元,增长23.8%,其中:企业所得税2.46亿元,增长14.1%,个人所得税1.78亿元,增长9.3%。非税收入3.79亿元,增长22%。完成地方财政支出140.43亿元,增长41.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08.75亿元,增长27.8%。其中,教育支出22.38亿元,增长65.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79亿元,增长19.9%,医疗卫生支出7.49亿元,增长16.2%,用于住房保障的支出5.17亿元,增长142.6%。  2010 年末,西宁地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62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6.11亿元,增长19.97%。各项贷款余额1542.08亿元,增长31.31%。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6.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168.87亿元,分别增长9.1%和37.07%。发放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48.12亿元,增长50.05%。西宁地区金融机构现金累计收入2058亿元,增长15.92%;现金支出2076亿元,增长16.42%。  全年保费收入17.13亿元,增长27.2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95亿元,增长35.29%;人寿险保费收入10.18亿元,增长22.21%。全年赔款支出3.39亿元,下降1.85%,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2.66亿元,增长7.29%;人寿险赔款支出0.73亿元,下降24.92%。赔付率19.7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10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85.24元,比上年增长9.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420.84元,增长8.08%,其中:食品支出3863.12元,增长4.7%。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5.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4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5521元,比上年增长17.5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04.07元,比上年增长22.08%。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4.2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92平方米。  青海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全省除汉族外,世居青海的主要有藏、回、土、撒拉和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情。  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的主体民族,从全国藏族分布看,青海是藏族分布最多的省(区)之一。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藏族歌舞旋律明快,节奏强烈、舞姿优美,动作豪放。赛马、赛牦牛、射箭、摔跤、登山等都是藏族十分喜爱的传统民族体育活动。  土族是青海高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勤劳纯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成为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国内外游客到互助土族之乡游览,已成为省内极具吸引力的民族风情旅游项目之一。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生活习俗大多同回族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据历史考证,撒拉族先民700多年前从中亚撒马尔罕迁到循化街子一带定居,后来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给撒拉族这个民族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他们非常注重礼节,宾客来访,全家人在蒙古包外恭迎,并用“霍仁木”(全羊席)盛情招待,席间拿出自己酿制的传统饮料马奶酒为客人助兴。蒙古族人热情奔放,喜爱歌舞,每年七、八月间都要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届时,杀牛、宰羊,喝酒唱歌,还要举行射箭、打靶、赛马、摔跤等活动。  回族,主要聚居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东、 云南等省区,其余散居全国各地。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地方,多建有清真寺。每年举行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三大节日。[10]  据劳动保障部门统计,2010年末,失业保险参保单位1387个,参保人数15.6万人,失业保险基金总支付4056万元;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单位3806个,参保职工28.18万人,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支出21.24亿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单位2279个,参保人数21.19万人,医疗保险费用支出37558万元;工伤保险参保单位2310个,参保人数14.95万人,工伤保险费用支出3864万元;生育保险参保单位903个,参保人数5.99万人,生育保险费用支出583万元。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56万人。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3.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6%。  年末,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人数7.38万人,全年累计兑现最低生活保障金15096.6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213元/月。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贴人数9.2万人,全年累计兑现最低生活保障金13843万元。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意味着老年赡养比也迅速提高。2008年,西宁市人口社会总负担系数为36.49%,较2000年的38.26%下降了1.7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11.7%,上升了4.71个百分点。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使如何养老这一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如何让老年人过上一个幸福的晚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西宁现有省级管理机构1个,省级5个,市、县文物管理机构3个,市、县博物馆3个,专业文博人员28人。青海境内已发现的文物点有4300余处(西宁为705处),其中6处(塔尔寺和、、马厂垣遗址、、热水墓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西宁6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9处(西宁77处);馆藏文物16万余件,其中205件(西宁14件)。西宁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盆,是中国最早的一件绘有舞蹈图形的彩陶。  西宁现有专业文艺团体5个,演职人员585人,其中省级剧团5个,演职人员362人;市级剧团3个,演职人员223人。这些文艺团体植根民族文化传统,创作上演了一批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作品,代表作有《天域天堂》《秘境青海》等,大型民族歌剧《》、《湟水谣》,民族歌舞《花儿红了》,秦剧《罢宴》、《秦腔将军》,豫剧《石桥迷案》、《》等。近年来一批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在和欧美、亚、非等地演出,受到外地、外国观众的欢迎。日—10日,大型民族风情歌舞晚会《青溜溜的青海》进京展演,将青海五大民族(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原生态艺术进行提炼,集歌、舞、诗、乐、、杂技为一体,成为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演出活动一抹亮色。西宁八景(11张)  有的现在名气仍然很大,但是有的已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人们遗忘甚至消亡。消亡的原因不一,但那些有着深厚历史渊源、有丰富人文景观的景区景点,现在仍然为人们所熟悉,并且依然吸引游客。所以,开发景点必须依托人文景观,依托文化底蕴。  石峡清风,它之所以成为八景之一,人们所咏的,不仅是吹来的自然风,或者是沿途秀丽的自然风光,人们还借物咏志,希望和祈求从这个风光秀丽的小峡经过的官员,两袖清风。  湟流春涨, 所指的湟水河,则孕育了湟水文明,可以说是湟水两岸人民的母亲河。作为上游的支流之一,它也是的组成部分,所以,开发湟水春涨的景点意义很大。虽然现在湟水河受到污染,水流量减小,但通过这两年来的整治,已初步取得成效,在越来越受关注的现代,湟水河将呈现出崭新面貌。  南北两山作为西宁市目前的重要景点,开发和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了,而的建设,相信会演绎出更崭新的景致。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相邻,这两个景点和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在一条线上。所以,开发这几个景点,可以考虑把它们联系起来,这条线,也将是青海一日游的一条好线路。  目前,老爷山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是还没有开发的娘娘山和五峰山,自然风光秀丽,加上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开发是大有前景的。娘娘山下,就是柴家堡,一到夏天,这里丛林和麦田相依,草地丰茂,野花遍地,景色宜人。这里还有明朝将领的坟地,有实物可以考证。当时,一门三总兵的柴家,在大通修建学堂。柴国柱任总兵时,防守重镇山海关,抵御金兵的侵犯,也是历史上有名气的将领。如果开发娘娘山时,把这些历史遗迹和这里的神话传说相连,编辑相关的导游词,深入发掘娘娘山下的动人故事,将会大大提升娘娘山的名气。  五峰山风光秀丽,这里每年还举办六月六“”会,相当红火。这个景点开发出来后 ,可以在夏季随游客不定期地举办“花儿”会,增加人气。  另外一些景点,如龙池夜月等,由于文化底蕴单薄、景致单一等原因,不为人所知。但是,人们把等景点添加进来,并且,新添加的景致也纳入了开发建设的范畴。新的西宁八景开发出来,可以大大丰富西宁乃至青海一日游的内容。  石峡清风  从西宁东行15公里,便可到达一个秀丽清爽的避暑好去处,那就是西宁古八景之一的“石峡清风”。  石峡,俗称小峡,在历史上是以险关危隘著称的。世治时,它是连通东西交通的要道;世乱时,它又是隔断两地的重门。宋代时修筑关以控制要害地段,后于修筑了武定关和关。小峡也为人们留下了动人的:昔日此地重山环复、河道不通,有仙人投石击山,丘峦崩摧,湟水中通,形成了奇峻雄伟的小峡。  而今的小峡,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飞架南北,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车辆川流不息,险关变通途。只不过,到达小峡口湟水两岸时,即便是夏日炎炎,仍觉得凉风习习。当年那“石乱马蹄稀”的情景已成为一段历史的回忆。  金蛾晓日  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娘娘山,又名金蛾山。山顶有一座,每到夏季雨水旺盛之时,天池里水波荡漾,池畔蝴蝶飞舞,五色斑斓。青海多山,而娘娘山上有一制高点,早晨在山上观日出,太阳从万山中喷薄而出,景象壮观,据说可与观日出媲美。游人登山观日出时,、山花、蝴蝶相映成趣。娘娘山以其幽深秀丽、气象万千而。  文峰耸翠  提及这一景点,必然提及的一个美丽传说。据说,人们曾经在南山修建一座阁楼,便有落到这儿,当地人视为祥瑞之兆。后来,也是为了企盼当地文风繁盛,人们就在山上修建了。如今,这一景致已经不为西宁人所熟悉了。  凤台留云  西宁南山又叫,山上有亭,名叫。南凉时期,传言“龙现于长宁,麒麟游于绥羌”,由此而来的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云”,成为西宁一胜景。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八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如今山上的景点均为解放以后新建。  由于南山的海拔比较高,所以凤台上经常云雾缭绕,自成景致,如今,这些景致作为南山的一部分已经开发出来了,并且随着南北两山大公园的开发,这些景致的开发会更上一个。  龙池夜月  所谓“龙池”,指的是位于西宁西郊苏家河湾村西南的一眼泉水。由于这里曾经修建过不少,所以,历史上,这是一个旺盛的地方。这里的庙宇,始建于,后来屡建屡废,清末称作“”,曾经盛极一时。  如今,所谓的龙池夜月景致我们已经无法欣赏了。但是,想象当年泉水清澈,夜色清朗,明月高悬,犹如般的景致一下子到眼前来了。  湟流春涨  所谓湟水,即指流经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又名西宁河。每当春夏之际,湟水上游冰雪消融,充足,流至西宁西郊河、北川河、南川河先后注入湟水,遂河水骤涨,波涛汹涌,故称“湟水春涨”,为西宁古八景之一。如今,湟水河两岸由于城市建设而日新月异。时值初春,漫步湟水河岸,柳色如烟,公路如砥,高楼林立,夜晚万灯辉煌映衬着一天星斗,宜人。  五峰飞瀑  著名的五峰飞瀑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北沟脑。因为这里的山峰很像五个手指,所以叫五峰山。这里环境幽雅,泉水众多,细流飞洒,好像瀑布高挂,至今仍然是青海胜地。  五峰山有三奇,即林、泉、洞。人们又归结了三林、三洞、。三林是松树林、和桦树林,夏季林木郁郁葱葱,繁茂遍野,到了,松青、杨黄、桦叶变红,层林尽染,风景无限。三洞是东洞、西洞、北洞。东洞深8米、高3米、宽3米,西洞深7米、高2米、宽3米,北洞深10米、高3米、宽4米。洞内露冷苔苍,别有韵味。三泉是龙宫泉、隐泉、裂口泉。三泉水以龙宫泉水质最好,泉水经石雕喷吐,沿七级泻下,形成瀑布,水溅山径,在泉石周围刻有“山幽林更静,人间歌不尽,地,泉中水长流”等诗句。从龙宫泉拾级而上,便是。  五峰寺始建于乾隆年间,主要建筑有殿、阁、玉皇宫、香公楼、同。近来,、绘饰新彩,更加引起游人注目。  五峰山也是青海民歌演唱胜地,俗称“花儿”会,每年六月六,正是五峰山风光最美的季节,五峰山六月六“花儿”会也就闻名遐迩。届时,西北各路歌手云集五峰山上,引吭高歌,声震四野,从黎明一直唱到深夜,“五峰六月歌仙会,八乡四野觅知音”,如此大规模的群众艺术盛会,为五峰胜景增添了异彩。  北山烟雨  西宁四面环山,南北两山却因奇、秀为人所爱。北山便是以奇制胜。西宁北山,又名土楼山。土楼山上曾建土楼山神祠,在神祠的旧址又修建寺庙,旧称,也叫永兴寺。早在,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曾记载:“湟水又东,经土楼南,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由此可见,北山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北山的古迹不少,这也是北山至今还作为西宁的一大名胜而著名的原因。如今,这里还有佛寺、道观、砖塔、洞窟、壁画和露天大佛。经历代的扩建增修,在峭壁断崖间凿成洞窟,自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九窟十八洞”。  高原的气候乍雨还晴,而到土楼山游玩,最佳胜景则是雨中观游。在烟雨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土楼山隐约模糊、水墨入画的意境。站在斗母殿,殿檐滴水如珠,雨幕中的群楼像笼罩了一层轻纱,道路纵横像是几笔粗墨,片片树林犹如淡墨渲染。遥望南山,似见似不见,形隐而神存。唯有北山顶上那座具有建筑风格的宁寿塔,在烟雨蒙蒙中矗立,像是一位久经风霜的老僧,在思谋着苍茫的人世。  民间叫做“酿(音:让)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诗《西宁之夜》,叙述“一进市区水井巷 似落入了‘小吃天堂’”。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  手抓羊肉,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  羊肠面是青海省省会西宁地区常见的一种风味小吃。它以为主料, 并伴以热汤切面共食。做法是将羊的大小肠管洗净,肠壁油不剔剥,装入葱、姜、花椒、精盐等为佐料的糊状豆面粉,扎口煮熟,并在煮羊肠的汤内投入已煮熟的萝卜小丁、葱蒜丁混合的梢子汤。羊肠分为肉肠和面肠之分,肉肠之中是羊的内脏等经过调味制作而成的。同时,有些地方还有用煎锅煎出来的大肚片,以及上好的羊腿肉,可谓是色香味美。  青海小吃尕面片(尕”是方言,读gǎ,小的意思,也含有爱称的成份。),又叫面片子,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独特的家常饭。青海小吃尕面片,不是用擀面杖擀出来的,而是用手揪出来的。将揉好的软面先切成粗条,叫“面基基”。然后用潮毛巾盖上片刻(此时称“回面”)。“回”好后,拿入手中,用手指捏扁、揪断,每个大约手指宽,投入沸水中,煮熟可食。由于面片小,故叫“尕面片”。
馆藏&30939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余姚各乡镇赶集时间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