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零售模式到底捷越联合还能走多远远

马云的新零售来袭,看看这个无人超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这两天,马云爸爸的无人超市又吸引了一波眼球,惹来互联网行业以及零售行业的一阵热捧。    今年6月初,一家叫“缤果盒子”(BingoBox)的无人收银便利店登陆上海,号称全球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可规模化复制的24小时无人值守便利店。7月3日,“缤果盒子”宣布完成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领投方为GGV纪源资本,启明创投、源码资本、银泰资本等机构跟投。  美国零售巨头亚马逊就曾在2016年推出过无人便利店AmazonGo,但仍局限在亚马逊西雅图总部供员工测试使用,不对外开发。创新工场曾宣布完成对F5未来商店的3000万元A+轮融资。娃哈哈也宣布要打造无人便利店。  继共享经济之后,披上AI外衣的无人超市项目或将成为下一个风口,今天我就基于马云爸爸的无人超市聊聊我的思考。  1.马云爸爸的无人超市到底是什么?  没错,无人超市就是下面这家超市,看起来还挺高大上的样子呢。    第一次进店时,打开淘宝,扫门口的二维码进店。一旦进入,全程无需再掏手机。    进入后,发现里面分成超市区和餐饮点单区。这两个区域的结算方式略有不同。餐饮点单区,由于比较特殊,所以有服务员。      最后一步就是支付。当你拿着商品离开时,必须要经过两道“结算门"。第一道门:感应你即将离店的信息,并自动开启。第二道门:这才是最关键的一道门,当你走到第二道门之时,屏幕会显示“商品正在识别中”,马上再显示“商品正在支付中”,自动扣款,大门开启。  防盗措施也做得不错,工程师们做了一次内测,把多种“浑水摸鱼”的场景在店里测试,例如把商品放进书包里、塞进裤兜里;多人拥挤在一个货柜前抢爆款;戴墨镜;测试结果显示,基本都能识别,并自动扣款。  2.无人超市真的会提高失业率么?    无人超市项目在给人第一感觉就是:线下我不需要这么多营业员了。那么失业的人会越来越多。因此网络上谩骂马云的也不在少数。    我们分析一下对超市人员的替代:  ①收银:自助支付的上线替代了收银员的工作职能,只要通过收银处的机器扫一扫然后直接手机支付即可。  ②日常营运:比如货品上架,补货,货品清点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机器进行自动从仓库调取,在存储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向总部预警进行调配。在硬件不完善的条件下,日常营运还需要大量的人力。  ③导购:可以通过货品边的机器自动讲解,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屏获取产品信息等。传统的便利店也可以使用电子导购,但是关键的促销活动,重点的产品推荐,特殊的产品体验服务,人工导购会比电子导购会更有更好的用户体验,除非机器人普及了。  ④物流:起码在无人机普及之前,物流这块基本离不开人了。  ⑤其他服务:例如烘焙以及咖啡研磨,这个就别想着替代人了吧,就算替代,也会相当长时间。  首先,无人超市在很大程度上,会替代人群①的工作,但是替代会有限。因为作为零售业的初级体力劳动者,不仅仅是包含收银员,收银员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和人群②③④⑤进行调剂。  比如说大家看到的大部分大型超市,高峰期收银处全部开放,而非高峰期的话,只开放1-2个收银,其他人都会被安排去做日常运营的工作,小的便利店更不用说,收银员兼顾会做促销,补货,清点产品等工作。因此如果在被更有效率的无人结算取代后,他们很大可能会被固定到他们本来就在工作的其他岗位。  其次,如果真的人工智能普及,人群①②③④⑤也不可能全部被机器替代,在机器识别产品的时候,是存在一定的差错率的,此时需要一定的人工干预。  据网易新闻报道,位于上海欧尚总部的“缤果盒子”曾多次出现机器识别错误问题。一名女士在购买盒装王老吉凉茶时,系统将其中一盒识别成了瓶装冰红茶。另有一名男士在结账时没有注意到有一件商品未识别出,出门时就响起了警报。当他折返回去重新支付时,系统一直出现错误,已支付过的商品又会被重新计入总额中。  另外如果出现高峰期,系统是否因超负荷运作导致系统紊乱等等,那么出现这样的问题,系统优化也不会100%保证零差错率,最好有相关运营人员在场,能够帮助用户解决机器不能解决的问题。  第三,即便①②③④⑤人群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那么也会衍生出一群其他职业,例如无人便利店的营运维护人员,安保人员,货物失窃追讨人员等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业方向会发生改变,而就业率真的会降低,我保留意见。  在人工智能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时候,我一直有个疑问,假设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工作都被机器人替代了,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失业了,这样子大部分人都没钱,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呢,那么提高生产效率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更何况对于马列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我是一直持怀疑态度的。  我们再回到问题本身,无人超市的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因为一种商业模式对另外一种商业模式的颠覆,必然会遵从商业规律,商业规律的前提是通过提高效率降低商业成本。  目前来说,便利店的成本大头在于租金,而无人超市项目根本没法解决租金的问题。  而人力成本的上涨,完全是灵活可控,我赚的多,我多招点人,我赚的少,我就裁员。从目前的国内薪资结构看,无人超市以技术代替人工的方案并不能明显降低超市的运营成本,甚至在技术不够成熟的阶段成本还会有提高,而我国的人工成本实在太低了,无人售货系统较为常见的都是人力成本很高的国家。    而目前无品牌的便利店,都是个人经营,即便很多连锁便利店,很多都是加盟店形式加盟的,直营的占比有限,很多老板是直接加盟以后,自己或者老婆,或者招1-2个小姑娘帮忙一起经营,招两个小姑娘的成本一年也就在10万左右。  对于这群人来说,我只要有个支付宝/微信收付款提高效率就行了,你让我省这10万人工费去整体重新改造,我改造成无人便利店,成本更加高。  对于直营的连锁型便利店来说,会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那么在新增的运营维护成本,系统开发以及维护成本以及失窃成本等等方面,真的会和人力成本相比降低了么?  上周,芝麻信用在北京、杭州试验了两家无人超市,没有收银员,购物付款全部自助,真实付款率达到了82%,也就是说另外有18%的人没付款,这失窃成本够高的呀,貌似零售的成本逻辑不能用金融的营收抵扣坏账来类比或解释吧。    所以,即便无人超市项目力推条件下,各位便利店的经营者也会心理嘀咕一下,我改造一下到底值不值,是不是一劳永逸的结果?能不能提高利润率?  曾经这样调侃过无人超市项目:在短期内,反而能增加我国的就业,大量失窃,大量补货,物流业发展,安装各种监控,监控行业发展,被竞争者恶意破坏,被熊孩子砸玻璃,装修行业发展,无人超市晚上成为流浪汉天堂,最后马云爸爸说:无人超市如果不能成功,那就算是我为社会公益做了点贡献。  3.最后一点思考  从大佬们的构思出发,无人超市的确是宏伟蓝图布局的一点。  首先,从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线上流量已经愈发昂贵,因此线上产品与线下的场景结合成为关键,从而创造线上线下和人连接一切。  其次,移动支付的发展,线下支付场景的拓宽,为其提供了硬件成本,降低了用户教育成本。  第三,巨头们不是为了做零售而作无人超市,无人超市作为巨头们零售布局的部分,关键还是在于数据的攫取,通过用户零售数据,可以做很多文章,例如精准营销,例如大数据征信,而在数据领域创造的价值比所谓的零售毛利润更高。  然而,用互联网模式玩线下零售,任重而道远,线下各位便利店的经营者的目光其实就在零售的毛利润或者净利润上,如果人工智能不能很好的解决他们经营的成本问题,他们对无人超市的改造的支持力度也不会很大,难道巨头们把他们全部吃掉自己经营?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投资机构并不缺钱,而是缺好的项目,无人超市其实是一个可以给投资人讲出动听故事的好项目,如果热钱涌入,八成也会出现共享单车般的现象和问题,经历过阵痛之后,行业会洗牌,无人超市和目前传统超市进行比较好的结合,人与机器会进行比较好的配合,提供更好的服务。  【钛媒体作者:大城小胖】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 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人民日报:无人超市会开启消费新时代吗|人民日报|零售|商业模式_新浪财经_新浪网
  中国证券网讯 7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时评《无人超市会开启消费新时代吗》,评论指出,新的消费需求与新的商业模式,正在产生混响。越来越具备科技感的生活注定加速到来。  评论指出,未来,书写中国商业史的人或许会记下这么一笔:2017年7月,继亚马逊之后,国内企业也开始试水无人超市,在上海街头开起一家“缤果盒子”无人零售店,阿里巴巴也推出“无人超市”。进门、挑选商品、通过支付门一气呵成,收银员不见了,消费者几乎能在“无感”状态下完成购物。零售业的业态,正在悄然改变。有观察家直言,继共享单车之后,无人超市或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以下为人民日报时评全文:  无人超市会开启消费新时代吗  新的消费需求与新的商业模式,正在产生混响。越来越具备科技感的生活注定加速到来。  未来,书写中国商业史的人或许会记下这么一笔:2017年7月,继亚马逊之后,国内企业也开始试水无人超市,在上海街头开起一家“缤果盒子”无人零售店,阿里巴巴也推出“无人超市”。进门、挑选商品、通过支付门一气呵成,收银员不见了,消费者几乎能在“无感”状态下完成购物。零售业的业态,正在悄然改变。有观察家直言,继共享单车之后,无人超市或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无人超市的兴起,背后蕴含着新消费时代的商业判断:又一次零售革命可能正加速到来。从百货商店到连锁商店再到大型超市,尽管零售的本质始终是围绕效率、成本与体验的“买买买”,但基于消费变革与技术变革,“零售基础设施”一直在变。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信息、商品与资金的流动效率一直在升级,消费者的习惯和品位也在不断变化。就国内而言,从顺丰“嘿客”到沃尔玛和京东合作,打通线上与线下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而日本大型超市衰落,便利店挺进乡村,中国一些精品超市遇冷等现象,也未尝不是零售业变革的脚注。  技术对商业的推动作用可能是决定性的。无人超市之所以可能,主要是摸到了技术监管的“钥匙”,这离不开人脸识别、手脉识别、4G网络、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高科技在场,让购物者如入无人之境,却又处处走不出“电子围栏”。比如在亚马逊无人超市,当你拿起架上的货品,APP上购物车里就会相应增加此物,一旦放回,购物车立马自动减去。这种科技感,既能让交易“不闻不问”,又构成了商品价值以外的体验价值。应该说,“无人”并非新概念,街头自动贩卖机即是,但无人超市的最大卖点是全新的购物场景,而购物场景的多元化,恰恰被行业人士预言为新消费时代的趋势。  也有人冷静指出,眼下的无人超市或许还只是一个试验场,需要谨慎乐观。一方面,这门生意要铺开,离不开成本收益分析。是不是比人工结算更有效率?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大规模复制会不会损害体验?这需要试点研判。另一方面,技术也可能还欠成熟。比如,在人脸识别技术尚未大规模投入商用的情况下,要保证顾客低头购物挑选等“非配合”状态下精准识别,难度不小。同时,一旦商品品类增加、用户摩肩接踵,数据量也会大大增加,这对运算能力是不小的考验。  毋庸置疑的是,新的消费需求与新的商业模式,正在产生混响。711便利店创始人铃木敏文曾在《零售的哲学》一书中写过,前智能付账系统时代,711员工会在小本子上记录顾客的购物习惯;知名快消品牌H&M也以暗中观察顾客店内流连习惯著称。而在无人超市时代,消费者在货架面前的每一次拿起放下、甚至犹豫时长都将被精准记录,沉淀为消费大数据。这种凝结了技术的新零售,比传统零售业拥有成本和效率优势,也带来比传统电商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服务。  1852年诞生的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玻玛榭(意为薄利多销)依然矗立在巴黎街头,而今天的消费者,早已不再满足于薄利多销,更加追求个性化体验式消费。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勃兴,技术变革彻底改变了日常生活的面貌。无论无人车还是无人超市,越来越具备科技感的生活注定加速到来。科技与商业的化合物,正以更小的分子状侵入生活,催生一轮又一轮的“生活大爆炸”。而与历史迥异的是,这一次商业变革的最大试验场,可能就在中国。67被浏览7640分享邀请回答15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无人+零售”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便利店这几年的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消费者碎片化、购买行为碎片化,便利店“以碎打碎”,超过了一些大型超市。而如今无人店可能要比便利店更“碎”。CNSPHOTO提供  无人零售可以说是技术与商业相结合的一个最为直观的产物。在这一领域,现在已经出现了自助收银、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等多种产品。对于这些新生事物,不少实体零售企业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据了解,有公开数据显示,在今年1至7月,无人自助设备领域已披露的融资项目为25个,累计金额超过了28亿元人民币。  本报记者 冉隆楠  最近,“无人”成为颇受零售业青睐的热点,不仅各式新兴品牌纷纷出现,零售巨头也开始布局。那么,“无人”这门生意真的好做吗?  技术VS商业  无人零售的概念自从出现以来,就一直毁誉参半。有人认为,商业零售是“有温度”的,没有人就违背了商业零售的最基本规律;也有人认为,无人零售能让企业降本增效,并且模式能够快速复制,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近日召开的“2017创享中国未来商业论坛暨首届全国70后商业领袖峰会”上,诸多业内大咖对于无人零售是实体商业的颠覆还是补充展开了激烈讨论。  无人零售归根结底其实是技术与商业结合的问题。左右家私总裁汪小康认为,技术和商业存在着三种关系――技术推动引领商业变化、商业发展催生了技术、未来企业离不开技术,企业应当积极拥抱技术。  (,)百货集团副总裁刘长鑫认为,技术服务于商业模式应该是现在的主流,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技术的变革。“从生产关系层面讲,技术推动得比较强烈,也就是建立关系、建立连接、建立相互之间的纽带,比如说的诞生。但从生产力的层面来讲,则是企业行为来推动的,企业需要赚钱的商业模式,这要大于技术的推动力。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什么样的技术,来产生最大的效应,而不是说发明了一个东西,在商业上该怎么用。”  汪小康表示,现在的很多技术实际上已经十分成熟,但有的企业应用起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情况都是因为没有做好匹配化,“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并不是把最先进的技术拿来用就万事大吉了。”  对于零售企业是否需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原SAP中国首席专家梁威建议,从零售商的角度来看,要密切关注技术,可以去投资技术,但是不要过多烧钱去追随技术。“技术从理论到形成产品概念模型所用的时间不得而知,但它一旦形成概念模型,就意味着这是市场比较热的时候,会有大量风投跟进将其催熟成一个产品。产品出现后,就会有少量早期使用者进行实验性使用,等形成模式后,路走完了,钱也烧完了,便开始进行大型规模商用了。这整个一套循环下来不过三四年的时间。”  刘长鑫表示,是否投入资金研发技术首先要从企业的定位出发。“首先定位我的企业不是IT公司,但这不是意味着说不能成为IT公司。我认为,技术可以拿来,而能力却必须培养,也就是说自身的核心能力必须要能自己掌握。”他认为,将来的零售企业应具备几个特征,科技型企业、数据型企业、专业化的运营企业,而优秀的企业最终这三条一定要具备,“现在王府井正在解决第一步,能拿来的技术发挥作用发挥,能培养的团队核心力量培养,进行合作、共赢、资源整合,提高效率,迅速形成闭环、发挥作用、产生价值,最终实现变革。”  中粮置地商业管理中心CTO张灿则表示,大悦城一直都把新鲜的技术当人创新的能力、盈利的能力和让顾客体验提升的能力,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平台中。“今年我们控股了一家技术公司来运用我们关于CRM、ERP重构这套系统,并来帮助我们提高运营能力,且考虑在明年作为一个SASA行业的输出,这是一个整体创新能力一个体现。”他认为,现在品牌的竞争力是有限的,大悦城的商业发动机是运营客流,如何运营客流,而如何从客流里面甄选出有黏性的顾客,去抓住、去触达这些顾客,是现在科技能帮助他们做到的。  市场准备好了吗  无人零售可以说是技术与商业相结合的一个最为直观的产物。在这一领域,现在已经出现了自助收银、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等多种产品。对于这些新生事物,不少实体零售企业持有较为谨慎的态度。  见福便利店董事长张利并不认为无人零售会颠覆实体商业。“不要把实验室里的东西商品化。”他认为,现在无人零售技术在不断地迭代,但市场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对于见福而言,投入无人零售暂时还不可能。此外,对零售企业而言,深耕供应链是当务之急,“为什么我们零售业很难抵挡外来的冲击,一旦出现一些新事物比如电商、无人零售,零售业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归根结底还是供应链没有做好。”  罗森中国董事、副总裁张晟也认为,现在无人零售出现得太早,并不是很好的时机,“很有可能会重蹈"协和号"超音速客机的覆辙,诞生得太早,"死"得也太早。我们不能拿消费者当"小白鼠"。零售业不仅要讲求效率,也要讲究顾客的需求,还要讲求成本的投入与回报”。他表示,模式是可以拿来,也是可以抄袭的,但商品是没有办法拿来或抄袭的。“所以,深耕商品,把商品做好,才是做好零售的一个关键。”  银河系合伙人蔡景钟表示,仅就无人便利店而言,从业态本身来讲,它不可能成为一个主流的业态。“便利店的很大一部分销售来自于现场加工的关东煮,这是依靠人工来完成的。零售不只是简单卖商品的东西,是与餐饮高度融合的,我们的零售不是购物拿东西这样一个心态。”他认为,未来的零售一定是智慧型的零售,人工智能在里面发挥出了很大作用,不要太过纠结于有人和无人的边界的地方,智慧的零售是人和场各种形态的转变,包括边界的融合,各种可能,有人和无人的搭配。  技术赋能商业是趋势  不过,对于无人零售采用的人工智能技术,技术公司则普遍十分看好。YI TUNNEL创始人兼CEO吴一黎坚信人工智能对零售业有一个本质性的改变。“本质性的改变需要10年的时间,会分阶段,最开始会省掉扫码,把人从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第二步,让它智能。”他表示,技术会赋能零售,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过目前会不会让零售产生质的飞跃依然值得深思。“我们认为,真正的无人化不是指设计,设计是由人来设计的,机器帮你执行。今天机器最大的限制,是机器的手眼协调还没有质的突破,一旦突破,就会带来极大改变。而在未来10年,人工智能对零售的影响是有帮助的,这个改变会很好地服务于业务发展。”  深兰科技创始人兼CEO陈海波也认为,技术肯定是会给零售赋能。“开店可以用它卖东西,也可以自己守店,为什么一定要颠覆,一定变成对手?技术和商业并不是阶级敌人,前者产生怎样的作用还是要看后者如何使用前者。”  朗然资本创始人潘育新表示,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资本今年对无人零售的热捧主要还是在于这个业态确实是有市场需求的。“现在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碎片化,再小的店也不可能分布在所有地方,总会有人在某一个地理位置有购物不便的需求,有人店和消费者的距离虽近,但还不够近,无人零售业态的出现就是应这一需求而出现的。”不过他也表示,无人便利店目前代替不了有人便利店,“便利店中有热度、有温度的一些产品,是很难做到的,除非科技再进一步”。  至于现在颇受资本青睐的办公室无人货架,他表示,目前它们正处于跑马圈地抢占市场的状态。“我们都知道如今线上流量已越来越贵,大家都在争抢目前还算较为便宜的线下流量。大量推广无人货架就和当初推广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一样,逐渐让消费者形成了消费习惯,再往后演进就不是一个货架了。比如帮品牌商推广新品,一个办公室有50至100人可以充当固定的消费者来测试新品。”潘育新表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做办公室无人货架的没有零售行业的创始人,都是地推能力比较强的团队,比如美团、饿了么等等,他们能很快做到大面积的推广。“至于供应链、商品结构等问题,未来会得到完善,但不是现在的问题,现在大家还是在抢占市场。”  据了解,有公开数据显示,在今年1至7月,无人自助设备领域已披露的融资项目为25个,累计金额超过28亿元人民币。  中百协自助售货行业分会副秘书长沈哲明表示,无人店的技术流派比较多,除了RFID、视觉、自动售货机、主力感应、动态感应外,还有临磁技术,以及一些混合型的技术。但实际上,如果谈到大规模商用的话,依然只有自动售货机。“2012年只有5万台,到2016年底便超过了20万台,这些数据并不是说无人零售如何靠谱,起码说明国内这个无人零售的市场在快速增长。”  沈哲明认为,现在消费者需要的服务是两种,一种叫服务式体验,通过一定温度的服务来得到。但是消费者还有一种服务需求叫所想即所得的快速需求满足的服务。“便利店近几年增长得很快,回顾三年的便利店增长的数据,便利店这几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消费者碎片化、购买行为碎片化、便利店“以碎打碎”,超过了一些大型超市。而如今无人店可能要比便利店更“碎”,所以将来比便利店更有机会,而且成本相对比较低。”不过他也表示,无人店的应用未必是最好的,一定要衡量成本与效率,“只有当普及成本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有机会出现”。
(责任编辑: HN666)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无人+零售”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无人店只是新零售模式的小马甲_行业动态_新闻中心_RFID世界网
无人店只是新零售模式的小马甲
作者:本站收录
来源:智家电观察
摘要:新零售不是炒作概念,更不是制造新闻,而是真正面向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更高的效率和更舒适的体验。日前引爆媒体圈的阿里无人店,其本质不是新零售,只是“披着新零售外衣”的马甲。
关键词:[3篇]&&[32篇]&&
  新零售不是炒作概念,更不是制造新闻,而是真正面向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更高的效率和更舒适的体验。日前引爆媒体圈的阿里无人店,其本质不是新零售,只是&披着新零售外衣&的马甲。
  没有售货员、收银员,甚至不用掏钱包、也不用掏手机,顾客只需自主选购,离开超市时,支付宝内便会自动扣款,完成整个购物过程。随着阿里首家无人超市&&"淘咖啡"正式的亮相,被外界誉为一个&智能化、无人化&的新零售时代已经到来。
  事实正的如此吗?在智家电看来,所谓的无人店只是马甲,其本质不是要展示无人的特点,只是一个由各种物联网新技术构建的未来模式。而且这一模式并非新零售的本质和代表,更不可能成为未来的趋势,只是一个遥远的商业大饼。因为,任何创新都不能不计成本,不考虑用户体验,而只关注技术的炫酷。
  日前,阿里在&淘宝第二届造物节&上推出首家无人零售店,迅速成为社会热点,吸引了不少人抢鲜体验。在这一个占地200平方的线下实体店样板,集商品购物、餐饮于一身,可同时容纳用户50人以上。顾客只需打开手机淘宝扫描二维码进店,在店中选好商品后不需要排队结账,只需经过一个结算门,&支付门&都会自动识别商品信息并通过电子支付完成代扣。
  据悉无人零售店最核心的技术是物联网支付,客人从进门到出门,所有一举一动都能数字化,并且能被捕捉记录。进店前都有一个授权和绑定行为,把人变成一个移动的ID。而每一个商品都是数字化的商品,每一个订单都是一个数字化的订单,最终的支付是电子支付。这一系列技术也将带领线下实体店开拓出&新零售&时代。
  可以看到,在阿里的无人店体系中,将顾客不是当人看待,只是当作一个数字人。通过&01&等数字符合,纪录人的行为习惯和动作,却忽视了对于人的情感体验关注。包括人们逛线下实体店需要的不只是购物,还是体验,交流,这些都是机器无法解决的。这显然不是阿里打造&新零售&的初衷,即只关注技术的创新,忽视用户体验的提升和情感交流的传递和释放。
  关于新零售,此前阿里和马云的解释,就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物品售卖。他们不仅具备&商品的大数据&,随着实体店的开张,还将积累大量的&用户行为大数据&,类似用户目光的移动和停留,用户走动的线路等等,都将会成为售卖过程中&人货匹配&的重要依据。事实上,这正是阿里新零售的死穴和软肋,只将顾客当作机器而不是人。
  当然,从理论上看,用户进店后的一系列行为数据经过一套算法模型整理会,经营者会更了解店铺、以及消费者;也能针对性的提高超市效率,降低成本,让超市变得更智能、更善解人意。据此,实体店老板可以针对性地做出决策:包括爆款商品如何摆放?客人最喜欢走什么路线?客流高峰期间如何提升销售业绩等等。但是,这只是假设与想象,完全没有考虑人的喜怒哀乐。
  毫无疑问,无人店只是阿里展示其正新零售解决方案的一个窗口。目前来看,"淘咖啡"只是阿里的一个实验项目,阿里巴巴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套完整的无人零售解决方案,既打通线上,也连接线下。但在这一过程中,千万要只是将顾客当作机器,还要考虑顾客的情感与心情。
相关新闻:7-147-137-126-136-8
关键字搜索:技术文章:[1篇]&&[0篇]&&成功应用:[0篇]&&[0篇]&&解决方案:[0篇]&&[0篇]&&
图片新闻:
最新发布产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骑马一天能走多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