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境遇的意思下中国新挑战有哪些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全球化推动的改革开放——WTO多哈回合与中国贸易政策和法律的新挑战”——中国法学.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全球化推动的改革开放——WTO多哈回合与中国贸易政策和法律的新挑战”——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7年年会综述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4:02:2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全球化推动的改革开放——WTO多哈回合与中国贸易
关注微信公众号孔夫子旧书网该图书“6 2014-WTO法与中国论坛年刊
”已经找不到了, 还有其他店铺销售此图书。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免费发布咨询,坐等律师在线服务
需求发布后
10分钟内收到律师在线回复
平均有多个律师参与回复
得到了圆满解决
您的位置: & &
在中国进入WTO后,很多外资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中国的保险与外国的保险
在中国进入WTO后,很多外资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中国的保险与外国的保险哪一个有保障
精选优质答案
地区:山东-日照
咨询电话:
帮助网友:4995 次
点赞人数:26 人
在保障方面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的区别,关键是看保险范围和服务。
相似优质问题答案
我国加入WTO后耕地保护所面临的新挑战是什么?
地区:山东-日照
咨询电话:
帮助网友:177 次
点赞人数:0 人
加入WTO给我国耕地带来了冲击。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发展趋势,WTO作为各国与国际经济体系联系的纽带在推进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按照WTO规则,加入WTO后我国在享受一系列优惠待遇的同时,自身的经济政策也将发生变化。实质性变化是进一步降低关税,进一步减少非关税壁垒,实施市场准入和提高透明度。加入WTO将会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加入WTO会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加入WTO无疑将会给我国的耕地带来巨大的冲击,建设占用耕地的增加将使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城镇建设大量占用耕地;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占用耕地;农村居民点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加入WTO后,由于市场的开放和外来资金的投入,我国将出现新的建设占用耕地的高潮。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粮食及经济作物生产成本较高,加之进口关税降低,进口配额制定,玉米、小麦、大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会减少粮食市场受到冲击后将会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降低,农民会根据市场需求自发地调整农业结构,改变土地的利用结构,从而造成耕地的数量减少。又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农业在加入WTO后将受到很大的冲击,其比较利益将会进一步下降;同时,第二、第三产业的繁荣将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这将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基于以上两个因素,我国农村的耕地抛荒现象在加入WTO后将会进一步的加剧。客服阿添给他派分00
WTO目前有多少个成员国,其成员国贸易量占整个世界贸易的多少?
地区:山东-日照
咨询电话:
帮助网友:1060 次
点赞人数:2 人
到2008年底,WTO成员有153个,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额的95%。
相关优质咨询
热门法律咨询
最新法律咨询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如何利用WTO平台推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如何利用WTO平台推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09-02-23 &
您好, 面对wto发展的新挑战,中国的对贸易应做好三件事。 第一,积极推动wto发展,构建和谐国际经贸新秩序。 “多哈”终止,使wto的发展站在十字路口,面临新的选择,中国应当以此为契机,积极倡导和谐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wto体制是发达国家倡导的,对发展中国家带有很多歧视性,尤其我国在加入wto时的三大不利条款”就是证明。我们应当团结和依托广大发展中国家,以中国为核心,构建新的对话机制。拿出诚意,做出表率,展大国风范,与发达国家积极进行沟通和对话,化解矛盾,共同构建平等、公平、和谐和互利的国际经贸新秩序,推动wto在世纪之初焕发出昂然生机。 自gatt成立60年来,世界经贸的繁荣,印证了多边贸易体制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加入wto使中国受惠,更使整个世界受惠,因为中国加入wto,极大的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实力和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要求中国在构建和谐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担当“领路人”角色。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国家之间只有形成适当而匀称的互动,发展和平与合作的关系,和谐的国际经济秩序才能形成。 和谐的含义,从理论上讲,是指一种“配合得适当而匀称”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和合”的概念除了有和谐、团结的意思外,还有向内、聚拢的意思,它能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和合”文化作为一种传统,体现了中国人最根深蒂固的一个愿望——和谐。在中国最早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和谐的思想。《书》中就有“协和万邦”的词句。对中国人来说,不论就自我修养还是就一般世事而言,和谐都是关键。所以,和谐反映了中国的一种文化,一种思维传统。这种传统作为中国的一种战略文化,对中国处理国际经济关系,一直有着深刻影响。 因此,和谐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发扬。 所谓和谐的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国家之间如能够形成适当而匀称的互动,发展和平与合作的关系。其一方面是通过构建以规则为导向的多边的法制体系,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为国际商业活动提供一个安全和可预见的环境,促进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要确保规则的公正,并在规则制定过程中,确保公平和广泛的参与,解决发展中国家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够像发达国家一样,也能够从参与多边贸易体系中获得利益,最终实现全球共同发展。 当前,发展问题仍是建立和谐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障碍。 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最不发达国家与最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最贫困人口与最富有人口的差距也在扩大。一个贫富严重两极分化的世界,是谈不上和谐的。因此,和谐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就是促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对反映旧国际经济秩序的现行国际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改变。 第二,积极利用fta方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通过双边安排、或自由贸易区形式进行的区域经济合作,在全球发展迅速。对于这种区域经济合作,是wto协定所允许的,但其对wto本身发展所带来的利弊,是一直存在争议的。近期wto官员指出:区域经济合作,已经使wto谈判的进程延缓。 目前,美国和日本都在积极寻求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这种合作,是在投资、贸易和对外承包等领域的优先安排,事实上排挤了其他wto成员的权利。这对我国来说,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构成了重要挑战,增加了对我国的非关税壁垒,使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面临严峻形势。 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 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一是可以充分利用wto协定所允许的区域合作,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减少我国“入世”三大不利条款带来的歧视性待遇;二是可以减少其他国家的区域合作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及政治效应;三是可以大大减少我国遭遇各种贸易摩擦。 我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时,应考虑或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设立专门机构,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发达国家一般都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处理区域合作工作。如日本2002年底成立了自由贸易贸易区总部,并在经济司内,增设了自由贸易区及经济伙伴关系处,具体负责双边fta或epa的谈判和规划;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设有专门的双边谈判机构。我国也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在商务部设立专门负责区域经济合作工作的机构,这样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工作展开。 其次,区域经济合作应优先选择周边国家。 从经济上看,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总额,已经达到我国外贸总额的60%以上,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投资,达我国外资利用的70%以上; 从政治上看,我国和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政治和经济是相互促进的,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优先发展周边经贸关系,可更好地促进政治关系,有利于我国周边稳定和安全。 首先,应当进一步全面推进“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我国和东盟已达成《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就货物贸易中的降税模式、敏感产品、争端解决机制等重大问题,达成一致。但在投资和服务贸易等多个领域的合作,还没有展开。我们应利用现有合作平台,加强全面合作。 其次,大力推进中日韩区域一体化合作,力争在近中期形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并努力不断提升合作水平,促进“10+3”自由贸易区乃至关税同盟的形成。 再次,推动与巴基斯坦和印度双边或三边自由贸易区的形成。 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关系近年发展很快,特别是与印度的关系。印度也想与中国进一步发展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同时,中国与这一地区的巴基斯坦,一直保持很好的关系,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是完全有可能的。 最后,推动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 在中国与东盟签订的10+1自由贸易区的协议框架中,澜湄次区域经济合作,与东盟的5个国家相关,而且实现这一地区的发展,也可以使中国实现西南大通道的构想。 再次,除亚洲外,应当在多个地区确定重点合作伙伴,建立区域经济合作。 我国正在与美洲、太平洋地区、中东和非洲等国家谈判fta,但应当目标明确,优先考虑对我国有重要意义的国家。 在中东可优先考虑阿联酋。 阿联酋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而且阿联酋具有把中国商品,出口到中东地区其它国家中转站的转口贸易功能。 在南美洲可优先考虑智利。 我国与智利在2005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而且中智两国将从日开始,全面启动货物贸易的关税减让进程。中智建立自贸区,将给两国带来双赢结果,为两国发展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供新契机,智利可能成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桥梁。 在大洋洲优可先考虑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近年来多次表示,要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特别是在区域合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曾多次提出有关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点双边合作。 在非洲可优先考虑南非。 非洲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但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同时,非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也较快。因此,我们应首先着手与非洲最发达的南非,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为未来占有更大的市场做好准备。 上述国家一般是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传统的贸易摩擦,已达到贸易摩擦总数的60%以上,通过与这些国家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 最后,通过apec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apec主要是政治合作和对话,我国应当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并积极联合其他国家,推动在apec内部的经济合作。 具体来说,即我国可进一步参与apec的活动,争取在制定有关规则中有更多发言权,以充分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 我国还应继续推动上海经济合作组织框架下的经贸合作,优化贸易和投资环境,实现降低商品、资本和服务流动成本的目的,为今后实现这一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创造条件。 第三,积极发展国内贸易,促进国内消费需求。 事实证明,一个完全外向型的国家,经济上发展是不稳定的,政治上也将受制于人。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经济上的适当独立性,才能在政治上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应当首先把国内经贸发展好,这样才能增强经济安全和减少贸易摩擦。 首先,对于国内贸易发展的促进,应作好如下工作: 一是国内投资政策调整。 应当继续严格控制土地和信贷,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对于投资的产业应加强政策引导。 我国的国内投资,应当紧密配合我国的工业化调整。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而工业化的实质是推进结构调整。目前三次产业的分布结构,比较粗放和落后,各类产业整体素质较低,技术落后,设备老化,产业趋同性、产品雷同性、功能单一性问题非常突出,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程度越来越大,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但高水平加工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严重不足。我国的国内投资,应当把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一项重大使命,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对投资和产业变革的要求。 二是产业政策调整。 我国产业政策调整的核心,就是要在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有所突破的基础上,以产业合理化为政策内涵,营造公平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建立符合gaatt/wto规则的产业保护机制,实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中,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发挥调节作用:努力创造一个供求平衡的市场环境;深化体制改革,努力创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主要包括完善市场体系、消除垄断、培养独立的市场主体等;科学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应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将产业政策具体化,即按照一定标准,科学地选择战略产业、确定“瓶颈”产业,在此基础上安排好产业发展序列,进而合理确定产业发展重点。 就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实际看,应把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等作为战略产业,把农业、能源、第三产业作为“瓶颈”产业,将这些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加快其发展。 三是通过建立更加具有弹性的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建立更加完善的 养老保险和 医疗保险制度。 其次,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促进国内需求。 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国民储蓄率较高,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也有条件主要依靠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在促进国内需求的措施时,应作好如下工作: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要通过改革,完善教育、卫生、养老等一些社会保险制度,促使一些消费者把远期需求,转化为近期需求,并扩大近期需求;切实增加居民收入,首要是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着力解决职工最低工资制度上存在的不合理的问题,逐步扩大中产阶层的人数和收入水平;加快推进消费信贷,适度增加消费信贷范围;鼓励节能产品的推广使用,营造绿色消费文化;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消费 ;通过转移支付体系,减轻农民消费负担,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这是至今不褪色的真理。我们应当国际国内两手抓,首先立足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并且发展好,这样在国际政治活动中才有话语权。只有把上述工作做好,我们才能在国际经贸大浪中披荆斩棘。 希望对您有帮助。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随着中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WTO)步伐的加快,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如何面对WTO的问题,议论纷纷。有人以为,中国文化将在充斥着“洋货”的市场里无所适从;甚至还有人以为,WTO将会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进而全盘西化,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属国。有鉴于此,笔者根据中国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发展规律,就上述两方面的意见发表一些看法,以就教于专家。我认为,中国文化将在充斥着“洋货”的市场里无所适从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了,更不了解中国民间社会赖以运作、发展的内在机制。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的社会结构模式是建立在中国人父子、夫妇、兄弟为中心的“血缘”、“等差”之爱上的,具有牢固的生活根基。虽然近现代以来,“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等各种口号曾经叫得震天响,但由于这种文化是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激荡于我们每一个人深层的文化记忆里,因而根深蒂固。在中国,许多家庭的父母(特别是农民、工人家庭)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儒家,更不知道谁是孔子、孟子、荀子,但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又何尚不是体现了孔、孟、荀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呢?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世代相传,已经透入骨髓地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了。不论吹捧它也好,批判它也好,它都我行我素,在自己的轨道上默默地前进、发展。虽然儒家的根本法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讲究的是秩序,但是,在社会学上,坚持的是“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讲究的是真理、道义至上。在政治学上,儒家的民主意识也是相当明显的:“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恒称其君之恶者”为“忠臣。”(《郭店楚墓竹简·鲁穆公问子思》)在董仲舒那里更是形成了一整套“天、地、人、自然、社会”的大圆圈,限制皇帝权力的哲学机制,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在与世界文化的融会之中提升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中国社会虽然在将来具有更为强烈的民主化趋势,但是,没有秩序的民主,一定是一塌糊涂的。因此,中国要走向现代化,法制化,传统的秩序就不能够全部抛弃。回首历史的烟云,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迁徙、元朝的民族迫害和清朝的内忧外患,使中国人受尽了凌辱,饱尝了艰辛,儒家文化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挑战。但是,这些挑战实际上带来的是在反思基础之上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丰富,在一段时期的低迷、探索、吸收其他学派有价值的思想,充实了自己之后,它又冲破重重阻碍,再次崛起。董仲舒之儒、程朱陆王之儒、谭嗣同之儒、康有为之儒以及现代新儒家等等,都莫不如此。因此,经历了千百年雨雪风霜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根基,它既然经得起各种血与火的洗礼,也同样经得起WTO的冲击。毫无疑问,WTO的到来,为推动中国各种公司管理体制于是,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最大的特征在于涵摄性。中国文化的涵摄性,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辩证、综合思维模式 [①] 和有机整体文化模式 [②] 之上的一种包容性特征。前者的意思是,中国人认为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是“阴阳”两“气”的相互作用,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阴与阳的彼此消长,彼此推动。因此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认知视界里,就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概念系统:由阴阳推出天地、日月、四时、昼夜、寒暑、男女、吉凶、祸福、大小、远近、内外、出入、进退、往来、上下、得失,等等,它们互为其根,互为摩荡,刚柔相推,形成了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推演出“八卦”:乾(天)、坤(地)、巽(风)、震(雷)、坎(水)、离(火)、艮(山)、兑(泽)。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对世界的概括,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很准确而轻易地否定它,而是要从思维方式上来理解中国古人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认为世界是由这八种基本的物质组成的,金景芳先生认为,“八卦”在本质上就是“五行”,其中各种元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牵制、相互激励,就构成了事物的发展。事实上,这是一种承认矛盾、借助矛盾,掌握世界、发展世界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后者的意蕴在于,作为一种有机的整体,中国文化自始至终都有一种自我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它的前提和基础,就必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一种“机体”的存有方式体现了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巨大张力。所以,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 “经权”的精神,[③]“穷则变,变则通”(《周易·系辞下》)的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的“中庸”精神。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小到蔬菜、水果,衣食住行的各种器物,大到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引进,中国人都能够敞开胸怀,拿来为我所用。只要合情合理,中国人从来都不会真正拒绝向异族学习,不仅要学习,而且最终要化为自己的东西。中国人的历史,说到底,就是各民族的迁徙、融合,互相学习、互相吸收精华的历史。但是,“我”永远是“本”,是“体”;而外来的东西,永远都是“末”,是“用”。例如,中国学术史的发展,就始终都是依据于先秦元典,是所谓“以传解经,传不违经”的阐释。“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并不仅仅体现在哲学史上,而且也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一举手、一投足的生活之中。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又何尚不是如此呢?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从民族之魂的深处释放出来的原动力是相当大的,似乎远远超出我们目前对它的认识。正因为如此,虽然经历了南北朝、元朝、清朝等历史时期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却都能够立足于自我,以柔克刚,以巨大的韧性,涵摄其他文化支流的营养,充分地为我所用,从而调整自己、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以适应自我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这是千百年来的历史写就的事实。可以预见,WTO 也许会在将来的某个时期被媒体炒得火热,对中国人,特别是对大都市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绝对动摇不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人也绝对不可能接受全盘西化,所以,妄称中国因为加入WTO,开放中国的经济市场会使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属国,就完全是杞人忧天。因此,中国政府加快进入WTO的步伐,是完全正确的选择,它是中华民族走出贫困、拥抱未来的重大契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举起双手,欢迎这一时刻的到来!--------------------------------------------------------------------------------[①] 请参见萧汉明先生:《五行学说的近代遭遇及现代诠释》(《人文论丛》199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②] 请参见李约瑟先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③] 古称道之至当不变者,为经,就是不变的旨意;反经合道,为权,就使权变,变通。《公羊传·桓十一年》有:“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 的改革,市场运作机制的完善等经济制度层面的东西,在短期内会有明显效果;但是,窃以为,WTO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交际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深层次的文化传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海外大量华侨的生活现状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清朝的锁国政策,也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我封闭,当代的中国人往往误以为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一种保守性的、封闭性的文化。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是由于历史的短视导致的结果。儒家思想的根本依托,在于《易传》的“与天地准。”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的精神,“贵在‘不已’”(《礼记·哀公问》)的精神。体现在人生论上,就是不断地努力与追求。所以,孔子在这方面的论述特别多:“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这是孔子“仁学”下学上达的必经之路,对中国人的奋斗历程产生了极为良好的影响。人生的努力与追求,自然而然,就会导致社会的前进,因为儒家的目的,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集》)具有了这样的出发点,儒家就必然会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境况不断地调整自己,学习各派各家的长处来丰富自己,以适应新的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面对WTO的中国文化 &  随着中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WTO)步伐的加快,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如何面对WTO的问题,议论纷纷。有人以为,中国文化将在充斥着“洋货”的市场里无所适从;甚至还有人以为,WTO将会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进而全盘西化,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属国。有鉴于此,笔者根据中国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发展规律,就上述两方面的意见发表一些看法,以就教于专家。我认为,中国文化将在充斥着“洋货”的市场里无所适从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了,更不了解中国民间社会赖以运作、发展的内在机制。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的社会结构模式是建立在中国人父子、夫妇、兄弟为中心的“血缘”、“等差”之爱上的,具有牢固的生活根基。虽然近现代以来,“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等各种口号曾经叫得震天响,但由于这种文化是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激荡于我们每一个人深层的文化记忆里,因而根深蒂固。在中国,许多家庭的父母(特别是农民、工人家庭)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儒家,更不知道谁是孔子、孟子、荀子,但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又何尚不是体现了孔、孟、荀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呢?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世代相传,已经透入骨髓地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了。不论吹捧它也好,批判它也好,它都我行我素,在自己的轨道上默默地前进、发展。虽然儒家的根本法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讲究的是秩序,但是,在社会学上,坚持的是“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讲究的是真理、道义至上。在政治学上,儒家的民主意识也是相当明显的:“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恒称其君之恶者”为“忠臣。”(《郭店楚墓竹简·鲁穆公问子思》)在董仲舒那里更是形成了一整套“天、地、人、自然、社会”的大圆圈,限制皇帝权力的哲学机制,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在与世界文化的融会之中提升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中国社会虽然在将来具有更为强烈的民主化趋势,但是,没有秩序的民主,一定是一塌糊涂的。因此,中国要走向现代化,法制化,传统的秩序就不能够全部抛弃。回首历史的烟云,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迁徙、元朝的民族迫害和清朝的内忧外患,使中国人受尽了凌辱,饱尝了艰辛,儒家文化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挑战。但是,这些挑战实际上带来的是在反思基础之上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丰富,在一段时期的低迷、探索、吸收其他学派有价值的思想,充实了自己之后,它又冲破重重阻碍,再次崛起。董仲舒之儒、程朱陆王之儒、谭嗣同之儒、康有为之儒以及现代新儒家等等,都莫不如此。因此,经历了千百年雨雪风霜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根基,它既然经得起各种血与火的洗礼,也同样经得起WTO的冲击。毫无疑问,WTO的到来,为推动中国各种公司管理体制于是,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最大的特征在于涵摄性。中国文化的涵摄性,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辩证、综合思维模式 [①] 和有机整体文化模式 [②] 之上的一种包容性特征。前者的意思是,中国人认为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是“阴阳”两“气”的相互作用,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阴与阳的彼此消长,彼此推动。因此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认知视界里,就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概念系统:由阴阳推出天地、日月、四时、昼夜、寒暑、男女、吉凶、祸福、大小、远近、内外、出入、进退、往来、上下、得失,等等,它们互为其根,互为摩荡,刚柔相推,形成了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推演出“八卦”:乾(天)、坤(地)、巽(风)、震(雷)、坎(水)、离(火)、艮(山)、兑(泽)。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对世界的概括,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很准确而轻易地否定它,而是要从思维方式上来理解中国古人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认为世界是由这八种基本的物质组成的,金景芳先生认为,“八卦”在本质上就是“五行”,其中各种元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牵制、相互激励,就构成了事物的发展。事实上,这是一种承认矛盾、借助矛盾,掌握世界、发展世界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后者的意蕴在于,作为一种有机的整体,中国文化自始至终都有一种自我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它的前提和基础,就必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一种“机体”的存有方式体现了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巨大张力。所以,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 “经权”的精神,[③]“穷则变,变则通”(《周易·系辞下》)的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的“中庸”精神。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小到蔬菜、水果,衣食住行的各种器物,大到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引进,中国人都能够敞开胸怀,拿来为我所用。只要合情合理,中国人从来都不会真正拒绝向异族学习,不仅要学习,而且最终要化为自己的东西。中国人的历史,说到底,就是各民族的迁徙、融合,互相学习、互相吸收精华的历史。但是,“我”永远是“本”,是“体”;而外来的东西,永远都是“末”,是“用”。例如,中国学术史的发展,就始终都是依据于先秦元典,是所谓“以传解经,传不违经”的阐释。“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并不仅仅体现在哲学史上,而且也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一举手、一投足的生活之中。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又何尚不是如此呢?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从民族之魂的深处释放出来的原动力是相当大的,似乎远远超出我们目前对它的认识。正因为如此,虽然经历了南北朝、元朝、清朝等历史时期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却都能够立足于自我,以柔克刚,以巨大的韧性,涵摄其他文化支流的营养,充分地为我所用,从而调整自己、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以适应自我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这是千百年来的历史写就的事实。可以预见,WTO 也许会在将来的某个时期被媒体炒得火热,对中国人,特别是对大都市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绝对动摇不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人也绝对不可能接受全盘西化,所以,妄称中国因为加入WTO,开放中国的经济市场会使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属国,就完全是杞人忧天。因此,中国政府加快进入WTO的步伐,是完全正确的选择,它是中华民族走出贫困、拥抱未来的重大契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举起双手,欢迎这一时刻的到来!--------------------------------------------------------------------------------[①] 请参见萧汉明先生:《五行学说的近代遭遇及现代诠释》(《人文论丛》199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②] 请参见李约瑟先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③] 古称道之至当不变者,为经,就是不变的旨意;反经合道,为权,就使权变,变通。《公羊传·桓十一年》有:“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 的改革,市场运作机制的完善等经济制度层面的东西,在短期内会有明显效果;但是,窃以为,WTO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交际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深层次的文化传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海外大量华侨的生活现状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清朝的锁国政策,也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我封闭,当代的中国人往往误以为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一种保守性的、封闭性的文化。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是由于历史的短视导致的结果。儒家思想的根本依托,在于《易传》的“与天地准。”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的精神,“贵在‘不已’”(《礼记·哀公问》)的精神。体现在人生论上,就是不断地努力与追求。所以,孔子在这方面的论述特别多:“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这是孔子“仁学”下学上达的必经之路,对中国人的奋斗历程产生了极为良好的影响。人生的努力与追求,自然而然,就会导致社会的前进,因为儒家的目的,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集》)具有了这样的出发点,儒家就必然会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境况不断地调整自己,学习各派各家的长处来丰富自己,以适应新的社 随着中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WTO)步伐的加快,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如何面对WTO的问题,议论纷纷。有人以为,中国文化将在充斥着“洋货”的市场里无所适从;甚至还有人以为,WTO将会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进而全盘西化,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属国。有鉴于此,笔者根据中国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发展规律,就上述两方面的意见发表一些看法,以就教于专家。我认为,中国文化将在充斥着“洋货”的市场里无所适从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了,更不了解中国民间社会赖以运作、发展的内在机制。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的社会结构模式是建立在中国人父子、夫妇、兄弟为中心的“血缘”、“等差”之爱上的,具有牢固的生活根基。虽然近现代以来,“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等各种口号曾经叫得震天响,但由于这种文化是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激荡于我们每一个人深层的文化记忆里,因而根深蒂固。在中国,许多家庭的父母(特别是农民、工人家庭)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儒家,更不知道谁是孔子、孟子、荀子,但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又何尚不是体现了孔、孟、荀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呢?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世代相传,已经透入骨髓地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了。不论吹捧它也好,批判它也好,它都我行我素,在自己的轨道上默默地前进、发展。虽然儒家的根本法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讲究的是秩序,但是,在社会学上,坚持的是“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讲究的是真理、道义至上。在政治学上,儒家的民主意识也是相当明显的:“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恒称其君之恶者”为“忠臣。”(《郭店楚墓竹简·鲁穆公问子思》)在董仲舒那里更是形成了一整套“天、地、人、自然、社会”的大圆圈,限制皇帝权力的哲学机制,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在与世界文化的融会之中提升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中国社会虽然在将来具有更为强烈的民主化趋势,但是,没有秩序的民主,一定是一塌糊涂的。因此,中国要走向现代化,法制化,传统的秩序就不能够全部抛弃。回首历史的烟云,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迁徙、元朝的民族迫害和清朝的内忧外患,使中国人受尽了凌辱,饱尝了艰辛,儒家文化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挑战。但是,这些挑战实际上带来的是在反思基础之上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丰富,在一段时期的低迷、探索、吸收其他学派有价值的思想,充实了自己之后,它又冲破重重阻碍,再次崛起。董仲舒之儒、程朱陆王之儒、谭嗣同之儒、康有为之儒以及现代新儒家等等,都莫不如此。因此,经历了千百年雨雪风霜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根基,它既然经得起各种血与火的洗礼,也同样经得起WTO的冲击。毫无疑问,WTO的到来,为推动中国各种公司管理体制于是,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最大的特征在于涵摄性。中国文化的涵摄性,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辩证、综合思维模式 [①] 和有机整体文化模式 [②] 之上的一种包容性特征。前者的意思是,中国人认为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是“阴阳”两“气”的相互作用,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阴与阳的彼此消长,彼此推动。因此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认知视界里,就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概念系统:由阴阳推出天地、日月、四时、昼夜、寒暑、男女、吉凶、祸福、大小、远近、内外、出入、进退、往来、上下、得失,等等,它们互为其根,互为摩荡,刚柔相推,形成了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推演出“八卦”:乾(天)、坤(地)、巽(风)、震(雷)、坎(水)、离(火)、艮(山)、兑(泽)。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对世界的概括,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很准确而轻易地否定它,而是要从思维方式上来理解中国古人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认为世界是由这八种基本的物质组成的,金景芳先生认为,“八卦”在本质上就是“五行”,其中各种元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牵制、相互激励,就构成了事物的发展。事实上,这是一种承认矛盾、借助矛盾,掌握世界、发展世界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后者的意蕴在于,作为一种有机的整体,中国文化自始至终都有一种自我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它的前提和基础,就必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一种“机体”的存有方式体现了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巨大张力。所以,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 “经权”的精神,[③]“穷则变,变则通”(《周易·系辞下》)的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的“中庸”精神。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小到蔬菜、水果,衣食住行的各种器物,大到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引进,中国人都能够敞开胸怀,拿来为我所用。只要合情合理,中国人从来都不会真正拒绝向异族学习,不仅要学习,而且最终要化为自己的东西。中国人的历史,说到底,就是各民族的迁徙、融合,互相学习、互相吸收精华的历史。但是,“我”永远是“本”,是“体”;而外来的东西,永远都是“末”,是“用”。例如,中国学术史的发展,就始终都是依据于先秦元典,是所谓“以传解经,传不违经”的阐释。“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并不仅仅体现在哲学史上,而且也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一举手、一投足的生活之中。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又何尚不是如此呢?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从民族之魂的深处释放出来的原动力是相当大的,似乎远远超出我们目前对它的认识。正因为如此,虽然经历了南北朝、元朝、清朝等历史时期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却都能够立足于自我,以柔克刚,以巨大的韧性,涵摄其他文化支流的营养,充分地为我所用,从而调整自己、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以适应自我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这是千百年来的历史写就的事实。可以预见,WTO 也许会在将来的某个时期被媒体炒得火热,对中国人,特别是对大都市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绝对动摇不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人也绝对不可能接受全盘西化,所以,妄称中国因为加入WTO,开放中国的经济市场会使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属国,就完全是杞人忧天。因此,中国政府加快进入WTO的步伐,是完全正确的选择,它是中华民族走出贫困、拥抱未来的重大契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举起双手,欢迎这一时刻的到来!--------------------------------------------------------------------------------[①] 请参见萧汉明先生:《五行学说的近代遭遇及现代诠释》(《人文论丛》1998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②] 请参见李约瑟先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③] 古称道之至当不变者,为经,就是不变的旨意;反经合道,为权,就使权变,变通。《公羊传·桓十一年》有:“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 的改革,市场运作机制的完善等经济制度层面的东西,在短期内会有明显效果;但是,窃以为,WTO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交际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等深层次的文化传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海外大量华侨的生活现状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清朝的锁国政策,也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我封闭,当代的中国人往往误以为中国文化本来就是一种保守性的、封闭性的文化。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是由于历史的短视导致的结果。儒家思想的根本依托,在于《易传》的“与天地准。”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的精神,“贵在‘不已’”(《礼记·哀公问》)的精神。体现在人生论上,就是不断地努力与追求。所以,孔子在这方面的论述特别多:“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这是孔子“仁学”下学上达的必经之路,对中国人的奋斗历程产生了极为良好的影响。人生的努力与追求,自然而然,就会导致社会的前进,因为儒家的目的,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集》)具有了这样的出发点,儒家就必然会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境况不断地调整自己,学习各派各家的长处来丰富自己,以适应新的社 随着中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WTO)步伐的加快,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对中国文化如何面对WTO的问题,议论纷纷。有人以为,中国文化将在充斥着“洋货”的市场里无所适从;甚至还有人以为,WTO将会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进而全盘西化,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属国。有鉴于此,笔者根据中国文化的内在特质和发展规律,就上述两方面的意见发表一些看法,以就教于专家。我认为,中国文化将在充斥着“洋货”的市场里无所适从的观点,是毫无根据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了,更不了解中国民间社会赖以运作、发展的内在机制。钱穆先生指出,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的社会结构模式是建立在中国人父子、夫妇、兄弟为中心的“血缘”、“等差”之爱上的,具有牢固的生活根基。虽然近现代以来,“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等各种口号曾经叫得震天响,但由于这种文化是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中,激荡于我们每一个人深层的文化记忆里,因而根深蒂固。在中国,许多家庭的父母(特别是农民、工人家庭)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儒家,更不知道谁是孔子、孟子、荀子,但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又何尚不是体现了孔、孟、荀所倡导的儒家思想呢?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世代相传,已经透入骨髓地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了。不论吹捧它也好,批判它也好,它都我行我素,在自己的轨道上默默地前进、发展。虽然儒家的根本法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讲究的是秩序,但是,在社会学上,坚持的是“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荀子·子道》)讲究的是真理、道义至上。在政治学上,儒家的民主意识也是相当明显的:“三军可多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恒称其君之恶者”为“忠臣。”(《郭店楚墓竹简·鲁穆公问子思》)在董仲舒那里更是形成了一整套“天、地、人、自然、社会”的大圆圈,限制皇帝权力的哲学机制,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终究会在与世界文化的融会之中提升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体系。中国社会虽然在将来具有更为强烈的民主化趋势,但是,没有秩序的民主,一定是一塌糊涂的。因此,中国要走向现代化,法制化,传统的秩序就不能够全部抛弃。回首历史的烟云,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迁徙、元朝的民族迫害和清朝的内忧外患,使中国人受尽了凌辱,饱尝了艰辛,儒家文化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挑战。但是,这些挑战实际上带来的是在反思基础之上的自我调整和自我丰富,在一段时期的低迷、探索、吸收其他学派有价值的思想,充实了自己之后,它又冲破重重阻碍,再次崛起。董仲舒之儒、程朱陆王之儒、谭嗣同之儒、康有为之儒以及现代新儒家等等,都莫不如此。因此,经历了千百年雨雪风霜的、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根基,它既然经得起各种血与火的洗礼,也同样经得起WTO的冲击。毫无疑问,WTO的到来,为推动中国各种公司管理体制于是,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最大的特征在于涵摄性。中国文化的涵摄性,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辩证、综合思维模式 [①] 和有机整体文化模式 [②] 之上的一种包容性特征。前者的意思是,中国人认为推动世界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是“阴阳”两“气”的相互作用,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在于阴与阳的彼此消长,彼此推动。因此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认知视界里,就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概念系统:由阴阳推出天地、日月、四时、昼夜、寒暑、男女、吉凶、祸福、大小、远近、内外、出入、进退、往来、上下、得失,等等,它们互为其根,互为摩荡,刚柔相推,形成了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推演出“八卦”:乾(天)、坤(地)、巽(风)、震(雷)、坎(水)、离(火)、艮(山)、兑(泽)。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对世界的概括,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很准确而轻易地否定它,而是要从思维方式上来理解中国古人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认为世界是由这八种基本的物质组成的,金景芳先生认为,“八卦”在本质上就是“五行”,其中各种元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牵制、相互激励,就构成了事物的发展。事实上,这是一种承认矛盾、借助矛盾,掌握世界、发展世界的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后者的意蕴在于,作为一种有机的整体,中国文化自始至终都有一种自我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它的前提和基础,就必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以一种“机体”的存有方式体现了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巨大张力。所以,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 “经权”的精神,[③]“穷则变,变则通”(《周易·系辞下》)的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的“中庸”精神。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小到蔬菜、水果,衣食住行的各种器物,大到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引进,中国人都能够敞开胸怀,拿来为我所用。只要合情合理,中国人从来都不会真正拒绝向异族学习,不仅要学习,而且最终要化为自己的东西。中国人的历史,说到底,就是各民族的迁徙、融合,互相学习、互相吸收精华的历史。但是,“我”永远是“本”,是“体”;而外来的东西,永远都是“末”,是“用”。例如,中国学术史的发展,就始终都是依据于先秦元典,是所谓“以传解经,传不违经”的阐释。“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并不仅仅体现在哲学史上,而且也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一举手、一投足的生活之中。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又何尚不是如此呢?由此可见,中国文化从民族之魂的深处释放出来的原动力是相当大的,似乎远远超出我们目前对它的认识。正因为如此,虽然经历了南北朝、元朝、清朝等历史时期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文化却都能够立足于自我,以柔克刚,以巨大的韧性,涵摄其他文化支流的营养,充分地为我所用,从而调整自己、壮大自己,发展自己,以适应自我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这是千百年来的历史写就的事实。可以预见,WTO 也许会在将来的某个时期被媒体炒得火热,对中国人,特别是对大都市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它绝对动摇不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人也绝对不可能接受全盘西化,所以,妄称中国因为加入WTO,开放中国的经济市场会使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属国,就完全是杞人忧天。因此,中国政府加快进入WTO的步伐,是完全正确的选择,它是中华民族走出贫困、拥抱未来的重大契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举起双手,欢迎这一时刻的到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市场也未能在动荡中独善其身,大批的企业因国内外市场的紧缩,开始减少人才需求。国家人力资源部也于近期预测未来一年,中国的就业市场失业率将有明显的上升。网强结合国家人事部的统计资料,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00万,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国家工信部和人事部联合发证的大学生就业工程,国家补贴是几千元,是工信部的网络营销学院(&a href=&.imakecollege& rel=nofollow&.imakecollege&/a&),需要学历证明才可以申请到的。有就业协议,保证工资和起薪,工作应不错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WTO是世界上唯一的多边贸易组织,目前已有13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加入WTO究竟有何利弊得失?怎样正确认识?如何趋利与除弊?一、加入WTO的利弊得失加入WTO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但总的看,利大于弊。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加入WTO后,我国将享受成员国拥有的最惠国待遇。这不仅能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市场的好处,使主要贸易大国对我国的歧视性做法逐步取消,而且会使我国产品拥有比过去更为有利的竞争条件,从而可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特别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出口的发展。加入WTO后,我国要履行WTO规定的义务,逐步开放国内市场,这将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增强我国市场对外商的吸引力,有利于更多地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入WTO,将为实施这一战略任务营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通过WTO其他成员方对我国开放市场,可以将我国一些长线产品和产业转移出去;通过我国对其他成员方开放市场,可以利用外国资金、技术改造我国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我国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有利于继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世贸组织的规则实质上是市场经济规则在世界范围内的运用和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加入世贸组织,将会推动我国改革的进程。同时,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将推动外贸、银行、保险、证券、商业等方面深化体制改革,以适应这些领域逐步开放的需要。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加入WTO,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可以充分表达和反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和要求,进一步发挥我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同时,我国还可以利用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减少与其他国家发生正面摩擦和冲突,有效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有利于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有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我们需要寻求稳定、透明、可预见的多边贸易机制的保障,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好地趋利避害,保护和壮大自己。加入WTO,我国与其他成员方均须严格按照国际规则办事,相互开放市场。这将有利于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同时,加入WTO还有利于我国与跨国公司进行广泛合作,引进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跨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网络,扩大出口。加入WTO也有利于建立我国自己的跨国公司,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设厂办企业,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当然,加入WTO,我们既要享受应有的权利,又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这就免不了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首先,进一步开放市场会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过去在市场开放方面,我国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自主地决定市场准入、削减关税和取消非关税施。加入WTO后,我国必须遵守WTO关于市场开放的规定,这对我们开放市场的速度和步骤会形成一定压力。随着市场准入的扩大、关税的削减和非关税措施的取消,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特别是那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企业,程度上受到WTO规则的制约。我国现行有关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还不完全符合WTO规则的规定,虽然这也是我国深化对外经贸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但目前我们在观念和体制上都存在许多不太适应的地方,政府机关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也有相当大的差距。再次,多边争端解决的裁决也可能出现对我不利的结果。世贸组织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受其惠;利用得不好,则受其损。由于我国市场经济有待完善,还有一些政策规定和企业行为与WTO规则不一致,再加上对WTO规则了解不够,经验不足,即使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我们还是有可能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中“打输官司”。二、辩证看待利弊得失怎样看待我国加入WTO的利弊得失?我们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要站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来分析我国加入WTO的利弊得失。既要看单个产业,又要看整个产业;既要看当前,又要看长远。分析我国加入WTO的利弊得失,不能只以某一个或几个产业,而应着眼于整个经济发展。从单个产业看,加入WTO会给一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如农业中的水果、肉类和蔬菜等,工业中的一般机电产品、轻工产品、纺织品、消费类电子产品,服务业中的建筑、旅游等,都将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但是,加入WTO也会给国内一些产业带来一定冲击与压力,如农业中的粮食,工业中的汽车,服务业中的银行、保险等,均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从整体产业看,加入WTO给我国产业带来的机遇要大于造成的冲击,我国多数产业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加入WTO,不仅对近期经济增长有积极意义,而且对长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近期看,加入WTO可以扩大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加入WTO虽然暂时会对一些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形成一定的竞争压力,甚至造成一些冲击,但只要我们应对得当,这些产业也是可以在竞争中求发展的。从长远看,加入WTO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国际地位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还要辩证地看待加入WTO的利弊得失。如果对WTO赋予我们的权利利用得好,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出口,更多地吸引外资,更恰当地保护和支持国内产品和产业,更有力地对付某些国家的贸易歧视;如果利用得不好,上述利益就难以充分获得,有的甚至会丧失。同样,如果我们在履行世贸组织规定的义务时,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就可以减失增得,变弊为利。三、迎接挑战,兴利除弊加入WTO对我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这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兴利除弊、趋利避害的根本途径。我们要统一思想,未雨绸缪,努力工作,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入WTO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对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全国上下特别是各级干部要对加入WTO的战略意义有充分认识,对可能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把加入WTO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一部署。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迎接挑战。各行各业要根据WTO的要求和我国的承诺,研究和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应对措施,迎接WTO给我国带来的压力与挑战。首先,要对农业提供合理的保护和支持。根据WTO《农产品协议》的规定,合理保护国内农业生产,防范和减轻进口农产品的冲击。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扩大名特优稀农产品的比重,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建立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动植物检疫标准,加强对国内外疫情的监测和检疫。其次,要努力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深化企业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加快企业战略性改组,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加强企业管理,采取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加强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同时,合理运用世贸组织允许的贸易补救措施,如紧急进口保障措施和反倾销措施,确保关系我国经济安全和重大利益的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第三,有步骤地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按照我加入WTO的承诺,有选择地逐步地扩大电信、银行、证券、保险、商业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积极推进服务行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服务行业的竞争能力。同时,要依照中国法律,严格审批程序,加强服务行业监督管理。第四,改进文化产品管理。要加强文化产品相关的法规建设,改进和完善行业管理,扩大与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宣传中国的优秀文化,欢迎国外优秀的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同时,对国外文化产品的进口要严格审批,防止不良文化的侵入。在国内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提高国产文化商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转变观念,转换机制。WTO的行为规则和运作机制的很多内容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转换机制,才能适应WTO的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以市场经济观念取代传统计划经济观念,遵守市场规则,讲究商业信誉,坚决克服寻求行政保护、追求垄断特权的观念。要尽快建立既适应WTO运作机制要求、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的政府运行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特别是在人事劳动管理、工资收入分配、生产要素流动等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加强立法,严格执法。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要以加入WTO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深入研究WTO规则,对我国现行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充实、调整和完善,加快建立健全我国经济贸易法律体系,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全面提高执法水平。总之,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主动权,提高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WTO专门人才,掌握国际规则。加快培养一大批熟悉我国国情,具有很好的外语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精通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法律的专门人才,掌握和运用有关WTO的基本知识和规则,有效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充分利用多边规则和国际通行手段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同时还要大力培训国内企业经营管理者,使他们尽快熟悉国际经贸活动的规则,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适应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管理方式,大力推进政企分开,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政府服务意识,简化机关办事手续,全面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以下是加入WTO对中国各方面的影响 加入世贸组织(WTO)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利大于弊 中国和美国15日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从而结束了双方长达13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为中国早日加入世贸组织铺平了道路。据权威人士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总的说来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出口。“入世”后,世贸组织的100多个成员都将给中国以最惠国待遇,而且也不必在最惠国待遇问题上遭到美国一年一度的非难,中国的出口有望大幅度增长。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中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外商实行国民待遇后,将有利于改善中国的投资环境,对引进外资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及自身的活力都有好处。 第三,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将可直接参与二十一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而且参与制定规则,有利于使中国的合法权益得到反映;同时,可把国际贸易争端交到世贸组织的仲裁机关处理,免受不公正处罚。 第四,加入世贸组织,世贸组织成员中的主要贸易大国将不得不减少、取消对中国的纺织品等商品实行的不同程度的贸易歧视措施。 第五,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进口关税将降低,有利于人民提高生活水平。 当然,加入世贸组织,也将带来一些压力和挑战,如会给国内的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但专家们指出,这些压力将促使企业加速技术改造,改进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总之,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 农业:不会造成大的冲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陈锡文、副部长徐小青,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杜鹰,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韩俊等人认为,中国农业虽然比较原始,但所受到的冲击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大。相比金融保险、电信等来讲,所受冲击要小得多。总体来讲,加入WTO对农业是利大于弊。为什么做出此种判断呢?从市场准入的三个方面(关税减让、进口配额、进口配额的经营)来分析,便可一目了然。 关税减让构不成冲击 此次中国同意将农产品进口关税下调,从品种来看,葡萄酒、奶酪关税降得多些(葡萄酒由65%降至20%,奶酪由65%降至12%),而这不会对农民甚至许多市民产生太大影响。 牛肉、水果会从30%-45%下降至10%左右,但这几个品种正是中国农产品中最具市场竞争力的。因为80年代初我国放开水果价格后极大调动了果农的积极性,果品生产非常丰富。价格上看,目前我国水果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苹果、鸭梨、柑橘的国内市场价格低四至七成,有较强的竞争力。而肉类产品除禽肉外,国内市场其它肉类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其中猪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60%左右,牛肉价格低80%左右,羊肉价格低50%左右,所以这方面的关税减让不会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相反,加入WTO会对中国水果、肉类、蔬菜产品的出口有利。 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等农产品保持14.5%左右的进口关税不可能拉大国内产品的价格劣势。目前上述农产品价格高出国际市场二至七成的确是事实,但其成本构成中,流通成本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三提五统”同样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两项几乎占了上述农产品成本的一半,但劳动力成本没有进入构成),这些成本都有压缩的余地。 农产品进口配额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中美双方就大宗农产品在5年过渡期内进口配额尽管做了规定,即从明年起逐年增加,至2004年达到最高,如小麦最终配额930万吨,玉米最终配额720万吨,大米最终配额530万吨。但进口总是在价格合理和有需要两者都存在的前提下发生的。国外大宗农产品的大量倾销是不会出现的。 首先,从进口的量上来讲,中美在协议中规定,在过渡期内粮食进口配额最大的年份2004年也才只有2180万吨(占国际市场粮食总量2亿吨的11%左右),实际上中国在进口粮食最多的年份1995年曾进口粮食2081万吨,10年后中国再多进口100万吨自然是有承受能力的。 其次,粮食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价格变动趋势来预测,目前国内外粮食价格的差距会随着进口的增加而达到平衡甚至反转。近两年我国粮食进口比较少,1997年只有400多万吨,万吨,而这两年国际市场粮价也处于低谷。如果我们进口大量的粮食,国际市场价格将会明显上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陈锡文认为,我国粮食进口量如果达到2000万吨(即国际市场粮食总量的10%),会拉动国际市场粮价上涨30%-40%。这样一来国外粮食将不再具有价格优势,自然不会再进口。因而可以说,即使过了过渡期,没有了配额,价格也可以从中起到调节作用,大量倾销也不可能发生。 再有,当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随着汇率的变化也可能变得有竞争力。 所以,从上面几点来看,目前中美商定的粮食进口配额,不会对粮食市场造成冲击。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有专家以进口配额数来算中国将有多少农业劳动力不能再生产粮食而失去饭碗,是不科学的。 关税配额的使用对价格控制有利 美方在中美加入WTO谈判时,对如何分配进口配额的使用有很大争执,因为如果进口配额由国有进口企业专营,可能会对压低进口农产品价格有利,而美方坚持要分开使用,私营部门比例要逐年提高,年末国有进口企业未用满的配额重分给它们,实现最终由私营部门平分,这样竞争可能会对维持美国农产品的价格有利。双方最后达成了妥协:中国国有部门退出豆油贸易,玉米的进口配额50%让给私营企业,玉米、棉花到2004年由私营部门平分,但对小麦的进口配额使用,国有部门将占到90%。这也说明,国家对小麦进口还将保持一定的控制力。 入世给中国农业带来机遇 一、享受WTO成员已经享有的好处,改善出口环境,对我国的水果、蔬菜、园艺等的出口将起极大的作用。 二、获得下一轮的WTO谈判的参与权和制定新规则的发言权,扭转被动接受和承受别人谈判结果的不利局面。比如为了粮食安全,中国可争取制定一定相应原则。 三、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要落脚于质量与价格。而中国的农产品近几年的发展只注重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价格也不便宜,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将会促使中国农业加紧调整产业结构,向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发展,压低不合理的成本,降低价格。 四、为了改变经营规模偏小导致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中国农业将不得不适当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这也需要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广大农村地区工业化的步伐。 五、为了改变当前许多农产品过剩的局面,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农业需要解决技术水平低的问题,为此必须引进国外技术,从而可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化学工业:面临激烈竞争 首先,我国化工产品将受到市场开放的冲击。许多化工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原料路线不尽合理,许多生产装置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许多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用户服务跟不上,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价格和质量优势,很容易受到价廉质优的进口产品的冲击。比如聚氯乙烯是我国生产的主要塑料产品,因生产技术落后,成本较高,每吨约元,而国外同类产品只售其1/10。按我国现行关税率进口,则只需3100元左右/吨。若加入WTO后关税税率降低,则价格还要下降。其他许多化工产品,特别是有机化工产品和合成材料都将面临这类情况。 其次,在我国化工产业还存在着有关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知识产权是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极为复杂的问题。乌拉圭回合谈判已制定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定。这个问题与我国化学业关系非同小可。我国化工科技事业尽管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所限,不得不以仿制方法来推动化工科技发展,这是许多国家在发展初期常走的一条捷径。我国许多化工产品特别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发展,主要靠仿制。例如农药行业,现有的约150个品种中,95%属于仿制;染料300多个品种,80%是仿制的;生产彩色胶卷所用的100多种化工产品,国产化率仅6%,许多新兴领域,由于起步晚,约60类别产品尚属空白,精细化工目前生产约3600个品种,属于仿制或低档产品约97-98%。加入WTO后,有关知识产权规定对我国起到约束作用,化工科技开发将面临严竣的形势。 机电业:入世是契机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可能性的增大,对于机电行业既是严峻挑战、又是良好的机遇。加入世贸,必将带动机电行业结构的调整,淘汰一部分落后企业,给企业以压力,进而产生动力。加入WTO,对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影响巨大。 有资料显示,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正在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形势近年趋好,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型调整。1998年,机电产品出口66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2%,增速高出全国外贸出口11.7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改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高档家用电器等一批附加值相对比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明显增加。其中计算机及零部件、集装箱、有线电话机、印刷电路、激光唱机、蓄电池、电灯及照明装置、空调器及零件、电线、电缆等13种商品出口净增数均在1亿美元以上,占1998年机电产品出口净增额的70%。 业内人士一致认为,加入WTO必将推动机电产品结构调整,从长远看无疑是其实现腾飞的契机。 纺织业:入世利好莫失良机 中国一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纺织服装业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但可使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获得稳定的多边优惠待遇,而且给纺织工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对于加入世贸后,我国纺织服装业能有多大新增市场份额,我们需有清醒认识,入世利好,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我国是纺织品服装的第一生产大国,同时又是第一出口大国。1998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为429亿美元,占我国外贸出口额的21.54%,在外贸出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特别是欧美等既是纺织品的进口国又是较大出口国的国家,在双边贸易中,他们往往以配额、反倾销等等非关税措施,限制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种局面将会得到彻底改变。 但也不是没有麻烦,且不说根据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中国输美纺织品配额到2009年才能取消,就是从目前ATC的执行情况看,欧美国家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取消纺织品配额方面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在去年马尔代夫国际纺织品服装年会上,许多会员反映,欧美国家并没有按规定取消第一阶段16%的配额,而是作了一些演变。 在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中,配额限制仅仅是2000余种非关税壁垒中数量限制的一种。我国对配额市场的出口只占1/5左右,80%的产品是对非设限国家的出口,其他非关税壁垒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原产地规则就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保护本国的纺织品市场非常有效的非关税壁垒之一。以美国的原产地规则为例,如印染布原来规定印染加工地为原产地,我国坯布卖到国外或香港再加工印染后输美,则配额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而到1996年美国将这条改为以坯布原产地为印染布的原产地,使中国坯布的出口受阻,我国“两纱两布”的出口量一下子由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20%多下降为2%。欧盟市场实行“生态标签”(中国出口德国的纺织品不能含108种偶氮染料)等等,都是明显带有歧视性、排他性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所以,不能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品服装进入欧美市场就畅通无阻了。 我国不仅是纺织品的出口大国,也是纺织品的进口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关税降低后,国外产品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冲击是难免的。特别在化纤、染整、纺织机械领域将给我国带来压力。由于化纤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我国在这方面还很落后,不但规模小,而且工艺、技术等都跟不上世界水平,降低关税后,可能受到外国进口产品的更大规模的冲击。在纺织机械方面,目前我国所装备的纺织机械中,已有50%为进口的机器。加入WTO后,纺织机械的进口量会进一步加大,特别是高档的、宽幅的、有特殊功能的纺织机械进口。但从另一方面看,又有利于我们落后行业的发展壮大。同时,降低关税后,国内企业可以较低的价格进口化纤及纺机产品,可较大幅度地降低下游企业的成本。 在成衣领域,加入WTO对我国成衣业无疑是一个较大的利好因素。一方面我国的服装业可依靠劳动成本低廉、较具竞争力的优势加大出口的份额,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成衣成本非常高,即使关税为零也无法与我国的成衣竞争。 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杜钰洲表示,纺织行业应抓住这一机遇,全面推动纺织业的产业升级。一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适应新的贸易格局;二是推动纺织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准交期”的快速反应体系;三是使国际、国内纺织原料市场全面接轨;四是充分利用国际资金,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的步伐。 建材业:小心“狼”来了 对整个房地产及相关产业而言,受入世影响最大的当属建材行业,北京最具实力之一的地产商——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对此认为,我国的建材工业是大而不强,虽然水泥、平板玻璃、粘土实心砖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但遗憾的是,几个主要支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几乎都拿不到市场份额,高档建筑卫生陶瓷和装饰材料每年进口多于出口;4亿多吨的水泥年产量中,国企达标产品只有4000多万吨;至于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国内现在几乎都无法生产。 特别是目前我国在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方面,其技术能力、生产能力都处于滞后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入世,可能会影响到国内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和发展过程。国际上建材行业已经很发达,国内企业如果不迅速地进入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来操作,那么在资源配置、资金配置、技术配置上都会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冲击会是显而易见的。 银行业:面临空前挑战 中国加入WTO,开放金融市场后,在较长时间内,外资银行比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中国的银行业将面临空前挑战。 一、冲击是无法避免的 1、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对国内银行形成巨大冲击。中国加入WTO后,现有对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都将逐步取消。外资银行的涌入对中资银行最坏的结果是中资银行的一批好客户被拿走了,而有风险的、效益不好的甚至亏损的客户留在了中资银行。 2、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量将飞速增加。因此,银行的国际结算、信用证业务量会大量增加,外资银行将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国内银行抢夺市场,争揽客户,这一局面又将对我国的商业银行形成较大挑战。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冲击的首先是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已占有我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 3、银行客户的资信状况会发生巨大变化,资产质量受到直接影响。加入WTO后的措施,会使一些原先优势明显的行业如电信、计算机、汽车业受到影响。而取消纺织品配额和避免倾销指控后,原先处于弱势的纺织、家电等行业却可能因出口需求增加而发展、壮大起来。行业风险会发生转移和变化。 4、我国商业银行可能会遇到强大的人才竞争压力。外资银行在中国拓展业务,会以高薪、出国培训机会以及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吸引大量国内银行的优秀人才,其结果可能会使国有银行新一轮业务骨干流失。 5、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争夺市场,在一定时间内还会获取垄断行业的利润,如电信、铁路等将是首选目标。其次效益良好的三资企业、大型私营或集体企业也为外资银行看好。 6、外资银行将向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进军。在批发业务方面,银行业务贷款是重点;在零售业务方面,消费信贷是重点,同时,将扩大中间业务服务领域,信息咨询、家居理财等新兴业务会成为外资银行新的开拓点。 二、面对新形势,我们应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做好国际结算工作; 2、要及时调整信贷投向,抓住新的增长点,积极发展优秀客户; 3、要借鉴、引进国外同行业先进的业务管理经验与系统,加快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建设进程; 4、要抓紧人才培训工作,尽快拥有大量符合国际金融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生物制药业:将受大的负面影响 生物制药是知识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加入世贸组织受到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很大,主要原因如下: 1、国外新产品的冲击。我国在生物制药研究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新产品的研究上极其缺乏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后,将不断受到国外新产品的冲击。 2、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产品的做法将受到限制。中国目前的生物工程制药几乎都是仿制品,其中一些产品的出口是受到限制的,所以加入WTO不能增加这些产品的出口,而仿制生产国外专利产品的做法将受到限制,一些产品的生产甚至可能会遇到产权纠纷的问题。 3、外国企业的直接进入。世界上很多生物制药企业都已直接或间接进入我国市场,它们依靠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对我国正在发展的生物制药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入WTO后,这一现象也许会加剧。 4、外国公司市场开发的优势。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市场开发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欧美一些公司强大的资金实力,可以在市场开发上投入巨额资金,做大量的产品宣传,并可以在长时间不盈利的情况下继续生存,这是中国公司所无法相比的。 尽管如此,行业中仍有从中受益的公司。一些拥有自行开发的新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将是加入WTO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它们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不会受到冲击,产品的出口渠道将变得更加通畅。另一类公司拥有在国际上也属一流的产品,这些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都有很强的竞争实力,所以也属受益的公司。还有一类公司,目前产品的出口份额已经很大,估计加入WTO后不会对它们的现状产生很大的正面或负面影响。 信息产业:不会造成大的震荡 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就中美签署WTO协议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加入世贸组织不会造成中国信息产业大的震荡。 他说,这是因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已有一定规模,也有一定的实力,更有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个市场也在逐渐扩大,并且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在不断加强管理的前提下一定能做好这件事。 吴基传说,加入世贸与否对中国信息产业来说,最大的不同是:过去,电信服务业是不允许外企参与的,进入世贸后就应按规则允许电信服务业向外企开放。这将给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同时带来压力。 其机遇的一面,吴基传认为是:可以引进一些好的管理经验;可以扩大利用外资;同时也可借鉴外国有关管理法规及办法。这必然会促进我国电信服务业的发展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同时,吴基传说,我们也应该认真研究解决一些问题:政府对开放了的电信服务业要加强监管,加强制度建设,使其有序地、按有关规定开展竞争。与此同时,要注重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和借鉴,结合我国的国情,学其所长,补己之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top 外贸∶机遇多于挑战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院长王新奎教授指出,单单从对外贸易方面看“入世”对中国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的来说,机遇多于挑战。 首先在货物贸易方面,加入WTO可使我们享受WTO成员方的待遇,从而有利于改善我们的出口环境。首先出口关税从原来严格遵照双边协议的规定转而享受普惠制。如纺织品出口可享受无配额自由。其次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一旦发生争端,可以进入争端解决机制,以便更有效地反对贸易歧视。再有“入世”后,我们可以通过参与WTO规则的制定,营造更为公平合理的贸易环境。 从进口方面而言,进口关税的降低一方面有利于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技术改造。但另一方面,也使国内企业受到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汽车业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但同时,由于汽车零部件可以进口,又使整车的竞争力加强。 再从服务贸易方面看,全面开放后可以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我们的基础电信业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提高经营水平,打破过去的行政垄断。金融业方面,过去一直是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一统天下,金融服务的内容很少,通过对外开放,可以填补金融服务方面的空白。专业服务方面,如律师业、会计业由于引进外资,也可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但全面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使我国的服务业竞争更加剧烈,但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竞争推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王新奎教授强调指出,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大门洞开,任何人都可以进来。我们的承诺只是贸易上的,在法律上、管理上我们并没有作出承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其管理从而控制外资进入的时间和节奏。我们的对外开放应逐步有序地推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喻境遇完全不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