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怎么“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中国社会科学网
&&&&&&&&&&&&&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日 17:03 来源:人民论坛
作者:胡鞍钢 鄢一龙
内容摘要: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方略。社会主要矛盾随时代发展而转化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从新中国的发展历史看,先后经历了三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1956年党的八大首次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我国文化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
关键词:发展;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文化;增长;创新;需要;供给;生态环境
作者简介:
  【摘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全局性的变化,也是历史性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方略。  【关键词】新时代& 十九大& 社会主要矛盾&&&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要矛盾随时代发展而转化  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从新中国的发展历史看,先后经历了三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  一是中国经济处于贫困和起步阶段,在极端贫困水平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包括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经济建设与国民经济体系建设、社会建设与城市建设等。1956年党的八大首次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是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腾飞带来重大机遇。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新认识国情,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提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个时代,中国经济开始起飞,GDP年均增速达到9.9%,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最高纪录。从基本解决温饱到达到小康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已从极贫困阶段跨越性地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化。  三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从快速富裕起来转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从世界大国转向世界强国。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作出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突破。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进入新时代,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精神、制度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例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不仅需求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需求的质量显著增强;不仅对单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而且对产品和服务的多元化、多层化、多样化要求与日俱增。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尚不充分,仍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中国的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已经由绝对落后水平转变为相对落后水平,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都进入了世界前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不能满足13亿多人民对不同产品结构和质量的需求,不能满足人民对各种服务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人民对社会公平、民主法治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需求。  二是发展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和社会公平需求。从经济方面看,首先是收入不平衡,包括地区、城乡收入发展的不平衡;其次是消费不充分,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不足40%,仍然是世界大国中最低的国家之一,难以满足经济增长对消费的需要。从社会方面看,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在教育方面,从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质量和就学机会看,农村还落后于城市,中西部还落后于东部;在医疗方面,从卫生健康投入、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利用程度及卫生健康水平看,城乡和地区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以及养老保险覆盖率均不够充分,难以满足人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以及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三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高,文化建设的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我国文化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  四是人与自然发展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生态环境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长期处在价值链低端的国际分工使得中国资源环境破坏较为严重;此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浓、法制不健全、生态投资不足,使得人民对新鲜空气、清洁水、良好环境质量的需要难以得到完全满足。  五是经济建设与总体安全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全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逐渐从国土和军事安全转变为政治安全,再转变为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长期复苏乏力,使得经济安全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议题。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也使得社会安全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  此外,民主、法治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新矛盾呼唤新理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全局性的变化,也是历史性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方略,体现在以下方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发展的主体。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同时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一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决个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包括推动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城乡结构的不断优化;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减少要素市场扭曲,解决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体现了新时代经济思想的方法论,要统筹协调经济增速、经济质量和运行风险这三者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更是创新发展新时代。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要用创新的手段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坚持解放和发展各种生产力。包括发展经济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经济需求;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的民生需求;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发展生态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人民日报》,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冯瑶)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通过“三个变革”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十九大新闻中心召开发布会解读十九大报告
通过“三个变革”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表示,十九大报告作出这个重大论断是有充分根据的。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就已提出,改革开放后又作了归纳和精练,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党的八大算起已经过去60多年,改革开放也已经近40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从原来讲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冷溶表示,这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经济建设仍是中心工作,但在新时代更要注重抓全面发展。
&&&&考虑到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高速度增长的阶段。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突出问题不再是产能不足,而是发展质量不够高。在这一阶段,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实现,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社会矛盾变化
&&&&不再提GDP翻番类目标
&&&&再过3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杨伟民说,这3年是决胜的3年、攻关的3年。党的十九大明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要求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明确这“三大攻坚战”,有利于引导各方面全面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难点重点、主攻方向,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2020年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将转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确定,从2020年到2050年的30年将分为两个15年安排,即“两步走”。
&&&&杨伟民说,这样一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就完整了,实际上分成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1990年,主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阶段,1991年到2000年,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阶段,2001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四阶段,2021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五阶段,2036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过去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杨伟民表示,这一方面说明发展的成就巨大,超出了预期;另一方面也表明未来我国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作出这样一个安排是非常有把握的,有利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之而奋斗。
&&&&另外,“两步走”的战略安排都没有再提GDP翻番等目标。杨伟民说,这主要考虑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高速度增长的阶段。现在,产能不足已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突出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在这一阶段,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来实现,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不提GDP翻番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
&&&&经济进入新常态
&&&&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过去5年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样一个重大判断。新常态其中的一个特征就是增长速度换挡,就是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杨伟民说。
&&&&杨伟民表示,党的十九大以后,按照报告要求,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要进一步完善。第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和过去关于新常态的判断在内涵上实际上是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对我国发展实际的一个准确判断。另外,这个判断也是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判断相一致的。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发展的质量要高,而不在于发展的速度多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杨伟民表示,这清楚地表明了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前三季度GDP增长6.9%,比去年回升了0.2个百分点,但是稳中向好的基础并不牢固,也就是说还没有攻克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这三大关口。当然,攻克这三大关口需要比较长期的过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杨伟民称,这就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也是针对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提出的。党的十九大以后,市场化改革、国企改革这两个方面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作者:李国辉
&来源:金融时报
发布时间:日 15: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10号 邮编:100033 网站编辑:010-170605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 京ICP备号-4何立峰: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性失衡 五大方面需要下足功夫
来源:搜狐财经
  搜狐财经讯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于-20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主题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出席并演讲。
  他指出,改革从无坦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大转变,这涉及到利益格局的大调整,相当于一场攻坚战,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念,知难而进。
  他表示,总的来看,经过过去一年的努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些成效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持续改善。去年我国的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了64.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了51.6%。
  他还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结构性的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
  其表示,要着力防控潜在风险,坚决守住底线。坚持因城因地实策去库存,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分类调控因城施策,加快健全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控制信贷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业。
  以下为演讲实录
  何立峰: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阳春三月,万物生辉”,在这美好的季节大家相聚北京,共同展望中国转型发展的美好愿景,交流探讨如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很有意义。借此机会,我首先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对这次高层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对一直以来关心、支持中国发展改革的国内外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张高丽副总理发表了主旨演讲,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做了深刻的阐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我和在座的各位朋友一样都受到很多的启发,收获很大,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信心,也进一步激发了我们以中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主张。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转型发展具有世界性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刚才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具体内涵,张高丽副总理在演讲中做了详细的阐述,这突出表现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能的转换。
  习近平主席强调,当前我国经济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主导,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坚定不移地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
  我们体会到,改革从无坦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的大转变,这涉及到利益格局的大调整,相当于一场攻坚战,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必胜的信念,知难而进,用习主席的话说就是要以滚石上山的劲头,滚石上山不能松劲,要有爬坡过坎的精神,爬坡过坎不能避难,不能回避困难,保持定力,闯关夺碍,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2016年我们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这是我们去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大批重大举措陆续出台,并且已经见到实效。
  一是坚定不移去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引导过剩产能的退出,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和布局的优化。全年一共化解粗放产能超过6500万吨,化解煤炭产能超过2.9亿吨,超额完成了年度预测的目标任务。
  二是分类施策去库存。我们大力推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通过棚户区改造,安置294万户,去年年末商品住宅待售面积比上年年末减少了将近5000万平方米,达到4991万平方米。
  三是积极稳妥的去杠杆。采取兼并重组、市场化的债转股、发展股权融资等综合性的措施,有效地降低了企业的杠杆率。去年年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跟上一年同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
  四是多措并举降成本。出台了减税降费,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下调用电价格等一系列举措,初步统计全年降低企业成本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
  五是加大力度补短板,坚持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在脱贫攻坚、灾后水利设施的恢复加固、社会事业创新能力、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特别对一些薄弱环节、薄弱点,加大了政府的投资力度,并且汇聚了社会投资的力量,一起补这些短板。
  所以,总的来看,经过过去一年的努力,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些成效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持续改善。去年我国的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了64.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了51.6%,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工业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了4.5、4.8个百分点,企业效益开始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了8.5%。钢铁、煤炭企业的效益在明显好转,市场预期明显改善,随着相关行业运行状况的转好,各类市场主体信心进一步增强,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从去年9月份开始出现了止跌回升的态势。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017年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随着去产能等重点任务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可能日渐凸显,面对可能增多的各项挑战,我们既不能畏难厌战,又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和指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我们要坚持理念先行激发动力,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增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动性,我们将进一步崇尚创新,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全面创新、形成高质量、多层次、宽领域的有效供给体系。我们要注重协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深度融合,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结构,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增强发展后劲。
  我们要进一步倡导绿色,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清洁发展、绿色改造,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我们还要继续开放,构建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刚才张副总理在演讲当中已经特别强调了“一带一路”,所以我们要进一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推动我国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
  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共享,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可持续、更加健康。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发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三大结构性的失衡:一是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供给体系产能虽然十分强大,但是大多数还只能满足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升级的多层次、高品质、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二是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存在着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不仅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还进一步加重了实体经济的融资困难。三是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有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曾经一度带动了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的房价过快的上涨,进一步推高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本。
  为了化解上述三大失衡,我们必须瞄准主要矛盾,向结构优化找出路,在供给侧上下功夫。用深化改革的办法,提高供给侧体系、质量、效率,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一是要坚持各方协同,增强合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原则。一方面,我们要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市场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壁垒阻隔和地方保护,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企业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的活力和社会的创造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做到政府行为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二是要坚持目标引领,保持定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刚才张高丽副总理在演讲中对稳中求进做了重点的阐述,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久久为功地打好持久战,既要着眼长远,搞好顶层设计,构建长效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又要立足当前注重实效、步步为营,善于集中力量打好歼灭战,化解当前的一些突出矛盾,解决一些主要问题。另一方面,要勇往直前打好攻坚战。对于前进道路上出现的短期阵痛要勇于承受,不能因为有阵痛就止步不前,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实现我们的预期目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全面的部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了四项重点工作,也就是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的发展。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对今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做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今年我们将重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着力创新制度供给、优化要素配置。
  制度创新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供需平衡的关键所在,要持续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以清单管理来推动简政放权,要全面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事中事后的监管。加快推进国企国资、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加强产权保护制度的建设,消除集中隐形壁垒,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要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发挥价格机制对要素配置的决定作用,引导要素自由流动,促进要素更多向生产力高的行业和企业集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
  第二、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振兴实体经济。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加快产业政策创新转型,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充分利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
  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遏制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上升势头,降低资产负债率,要加大减税降费特别是涉企收费清理的力度,降低要素成本和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的交易成本,使实体经济焕发新的活力、形成新的优势,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完善创新支持政策体系,着力增强创新资源的供给,深入推进双创,推动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大力推进现代服务发展,推动发展动能持续转换,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11.490, -0.09, -0.78%)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完善农业补贴、投资、信贷、保险、用地等政策,支持农业技术创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发展的新动能。
  第三、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稳定宏观环境。
  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运行,要保持消费平稳增长,持续推进我们的扩大消费行动,要精准扩大有效投资,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扎实推动三大战略,打造国家级新区、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等新的功能平台,不断培育新的增长轴、增长带。
  第四、着力防控潜在风险,坚决守住底线。
  坚持底线思维,摸清风险的隐患,不断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创新风险处置方式,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的产业政策、土地政策,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妥善处置不良资产,确保不发生系统性的风险。
  要坚持因城因地实策去库存,按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分类调控因城施策,加快健全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控制信贷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业。
  要强化预期管理,加大政策解读和信息发布的力度,加强同市场主体的沟通,增强政策透明度,向社会释放积极的信号,引导各方面对未来发展形成良好的预期,增强市场的信心。
  第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增强人民获得感。
  要使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供给侧的质量和水平,统筹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相对统一,大力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将携手世界各国,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已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深化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兴业、开展合作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中心希望也非常愿意和世界各国朋友一道精诚合作、携手共进、共同推进经济转型和结构改革,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李江平 UF055)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发展不平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