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全画幅微单的单反和半全画幅微单的微单有何区别?

帖子很冷清,卤煮很失落!求安慰
手机签到经验翻倍!快来扫一扫!
【摄影知识】单反全画幅和半画幅区别
43491浏览 / 16回复
全画幅,半画幅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在解释之前,我们必须得了解一段有关胶卷的历史。
(一)、135胶卷
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研制出宽度为35mm拍摄电影的胶片,后来取名为“35毫米胶片”。直到五十年代之后,为了区分35毫米电影胶片和照用的35毫米散装胶卷,于是在胶卷盒上印上“135”的代号,后来大家就自然而然的公认地把35mm胶卷称为135胶卷,把用135胶卷的相机称为135相机。 这里又有个小知识,135(35)胶卷尺寸规格是36*24mm,那为什么叫35mm胶卷呢?因为它是以胶卷的宽度为35mm来命名,36*24mm这是胶卷的成像尺寸。
(胶卷的宽度为35mm,胶卷成像尺寸为36*24mm)
(二)、APS胶卷
1996年由富士胶片、柯达、、美能达和五大公司在原135规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彻底改进,包括感光材料、相机、冲印等相关的配套产品上进行了全面创新,大幅度缩小了胶片尺寸,并融入了当代数字技术,这就是APS(Advance Photo System)胶片,共有三种底片画幅:&
APS-H(高清)型,画幅尺寸30.3×16.6mm,长宽比为16:9;&
APS-C(经典)型,画幅尺寸24.9×16.6mm,长宽比为3:2,与135底片同比例;&
APS-P(全景)型,画幅尺寸30.3×10.1mm,长宽比例为3:1。&
&于是就有了APS画幅与135画幅即全画幅。
好了,了解了135胶卷与APS胶卷之后,让我们回到现代。我们知道是没有胶卷的,那它靠什么呢?靠的是感光元件,一般称为CMOS或CCD。原135胶卷的一张底片大小是36*24mm,全画幅就是指数码相机的CMOS(CCD)的尺寸与原来的一张底片大小基本一样,也是36mmX24mm。APS-C画幅即半画幅指的就是数码相机的CMOS(CCD)的尺寸与APS胶卷的C型画幅大小相仿,大约在25*17mm左右,差不多是全画幅面积的一半,也称半幅机。好了,现在大家应该了解什么是全画幅机,什么是半画幅机了吧。不过全画幅单反相机比较贵哦。
目前大部分单反相机是APS-C画幅的,而且尺寸也会有一点点的不一样。
&(同一焦距镜头同样拍摄距离,照片视角及容纳内容的差别)
多谢分享,支持!
新手进来学习一下
好贴,绝对要支持下!!~~
怎么觉得没有区别、?为什么就是图片大和图片小区别
单反全画幅和半画幅区别转载天猫聚划算摄影机最新活动报价行情:.cn/166/.html&感觉纠结的说
谢谢楼主 学习分享
用户名/注册邮箱/注册手机号
其他第三方号登录谈谈单反、微单、单电、旁轴的区别和选择
我的图书馆
谈谈单反、微单、单电、旁轴的区别和选择
谈谈单反、微单、单电、旁轴的区别和选择&&
23:35:07|&&分类:
|&&标签:&&&&&&&&
|字号&订阅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经常有朋友会问我,什么是单反、微单、单电、旁轴啊?他们有什么区别啊?我怎么选啊?其实要说清这个问题,即便我长话短说,也需要说不少文字,所以我先说说大家关心的区别和选择,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后面写的来龙去脉。我会从画质、体积、对焦、镜头群这几个方面来比较下单反和微单、单电画质就画质而言,和什么类型的相机关系不是很大,最大的影响因素是感光元件(CMOS)的大小。所以同样的APS画幅的单反和微单,他们的画质是基本相同的,而全幅的微单画质和全幅单反也一样好。由于现在处于转型期,单反、微单、小相机的混战期,微单有好多种大小的画幅,一体机也有全幅的,所以真的很难说哪种比哪种更好,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具体的型号放搜索里搜一下,看看传感器尺寸的大小比较小就知道了。比如下面这个例子是zol网站搜出来的结果:尼康D5300、佳能IXUS265HS、索尼RX100III、尼康D810分别是半画幅单反、卡片机、高级小DC、全画幅单反,图中他们的传感器尺寸大小一目了然,所以画质高低也很容易得出:全画幅单反 & 半画幅单反 & 高级小DC & 卡片机体积单反当然最大啦,接下去是单电,因为少了五菱镜,然后是微单,因为少了反光板,然后再是一体机,因为镜头集成不可拆卸,然后再是卡片机。所以体积是:单反 &&单电 & 微单 & 专业一体机 & 卡片机对焦除了单反光学对焦,其他相机都是电子对焦。目前而言,光学对焦的速度快于电子对焦,电子对焦的精度好于光学对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电子对焦的速度将赶上光学对焦。镜头群目前而言,单反的镜头群依然远远领先于微单单电的镜头群,但是相信在可见的未来,微单的镜头群将后来居上,超过单反。单反、单电、微单、旁轴、专业小相机的选择对于用相机干活的,那么单反拥有最全的镜头群和最好的对焦系统,依然是干活的最好选择。对于普通旅游拍摄的,最需要的是轻便,专业小相机比如像索尼的RX100M3就是非常好的选择。对于入门摄影爱好者来说,最需要的是全手动功能和可换镜头以及比较轻便,微单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一些仿旁轴的相机比如富士的微单,是比较好的纪实摄影的选择。单电相机属于过度产品,不太推荐。卡片机属于和手机高度交叉产品,朝未来看会被手机替代。旁轴、单反、单电、微单的由来相机的命名源自胶片相机时代的核心问题:如何取景这个对于数码时代的人有点难以理解,取景不就是在液晶屏上直接看吗?好吧,这个问题只能让我们想象回到胶片时代,相机里面的是胶片而不是CMOS,我们再也没有办法通过CMOS所见即所得的看到我们取景的是什么,怎么办?最直接的办法,在边上留个孔呗,这就是“旁轴相机”的由来,由于取景光轴位于摄影镜头光轴旁边,而且彼此平行,因而取名“旁轴”相机。如下图:镜头边上那个小孔就是取景器。&这个原理和来复枪上的瞄准器是类似的&这种取景办法直接简单易行,胶片时代的傻瓜机都是旁轴相机。但是这样的取景方式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取景器和镜头走的不是一条光路,所以取景器看到的和成像有一点点偏差,好像边缘移动了一点那样。如下图,从光路解释了为什么取景和成像有视差。&这种偏差对于来复枪其实问题不大的,因为杀人的时候打到眼睛和打到眉毛,效果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摄影,特别是精确构图来说,摄影师还是很不爽的,只能靠估计来抵消误差。此外,这种取景方式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只能看到人眼视野的取景,没办法随着镜头“拉近拉远”。这才是更严重的问题,因为取景器前面没有镜头啊,所以看出来永远都是一样的,这问题就比前一个难受多了。好了,既然有这些问题,怎么办?所以发明了“单镜头反光相机”单镜头反光相机就是大名鼎鼎的“单反相机”啊!单镜头反光,顾名思义就是用一个镜头,加上反光来实现取景。从下面的相机剖面图我们可以看到镜头的光线进入镜头以后,被胶片前的反光镜反射到上面的五棱镜,然后再经过多次折返后进入我们的视野,当相机开始拍摄的时候,反光板会迅速打开,让反光板背后的胶片/CMOS进行曝光。因为是同一个镜头进来的光线,反光只是将其平行挪到了取景器,所以我们看到的影像和拍到的影像是完全一致的。&【取景和拍摄进行时的反光板位置对比】&单反相机巧妙的解决了取景有误差的问题,所以在数码相机崛起之前,已经成为最流行的相机类型。如果你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胶片,直接使用数码的用户,你一定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那数码时代还需要那个反光板作甚?直接CMOS感应了以后在液晶屏上显示出来不就好了吗?这么多反光板反光镜在相机里不是多余了吗?问题是数码这股浪潮来的太快,太突然,太汹涌,百年巨人柯达就是因为反应太慢而在没几年内就轰然倒下了,大家都急于应付。赶着推数码相机的结果就是,当时从无到有的小相机,因为没有原来的负担,都是用液晶屏取景的,而成熟的单反,却还是使用原来的反光板的光学取景方式,因为这样对原来的改动最小,直接可以利用原来单反系统积累的资本,而这部分系统是极复杂和有门槛的,一般厂商很难进入。此外,在数码相机初期,CMOS取景相比原来单反成熟的光学取景,还有一些不足,比如对焦速度、显示延迟、显示色彩、对焦的功耗这些都不如光学对焦。但毫无疑问的是,光学取景对焦系统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要榨出任何一滴油水来,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并且越来越困难,而电子取景对焦,还只是襁褓中的婴儿,再稍微假以时日,电子取景对焦就完全可以达到目前光学取景所能达到的,并且做的更好的多。从2003年数码单反开始进入普及以来,到目前也差不多有12个年头了,数码取景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超越光学取景,主要就是因为老牌的单反厂商(尼康、佳能)还牢牢霸占着市场,他们因为在单反系统上太多的资本积累,所以对于新潮流,是不可能彻底的革新的,而这个领域的新兵索尼,由于包袱小,所以总是愿意尝试新技术,所以索尼首先抛弃了传统单反,推出了单电和微单。所谓单电,指的是索尼的半透光反光镜相机。相机在原来反光镜的位置安放的是一块半透的反光镜,反光的部分可以用来光学对焦,而透过照到CMOS的部分可以用来液晶屏取景,这样的话就可以解决原来CMOS取景的时候对焦速度不够的问题,同时又可以用液晶屏取景,减少了五棱镜等一系列光学器件,缩小了相机的体积和成本。所谓微单,指的就是无反光板可换镜头相机,更彻底的连半透反光镜也不需要了,直接用CMOS来取景并且对焦。其实对焦这样的问题早晚是会被解决的,所以单电注定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产品,最后的方向就是:没有反光板。也有些人称这一类相机是:无反。总之,微单是大势所趋。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
扫盲:微单和单反到底有什么区别?
扫盲:微单和单反到底有什么区别?
  扫盲:微单和单反到底有什么区别?
  正文我来说两句(人参与)
  日09:20
  作者:《大众软件》
  手机客户端||
  我们听到&单反&这个名字时,总将之与成像质量好相联结。早期属于专业摄影领域的产品,随着成像技术的成熟,单反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当手机及便携式傻瓜数码相机无法满足当代用户对拍摄质量甚至创作的要求时,单反相机就成为很好的选择。
  不过许多用户在渴望拥有单反的同时,除了对其体积较大所凸显的&专业性&感到无可奈何之外,似乎也并不了解何为单反,以及单反相较普通便携式数码相机好在哪里。近些年来,微单数码相机的涌现又令用户们一头雾水,便携式数码相机、单反、微单甚至单电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差异和不同。
  这次,我们就来简单谈一谈以微单为代表的普通数码相机以及单反数码相机在技术上究竟有哪些异同,相机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走向何方。
  什么是单反
  台湾及香港地区将单反相机称作&单眼&相机,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相机&。单反并非数码时代的产物,早在胶片时代就已经存在单反相机。随着照片的载体走向数码化,单反也随同进入数码时代,现在我们所说的单反通常都是说单反数码相机。
  单反的特点就在&单&和&反&上,其实随着主流相机普遍采用单镜头取景和成像的方式,&单&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而&反&则体现了这种相机和其他相机产品的本质差异。
  单反的内部结构中,有一个反光镜和用于光线各种反射的五棱镜,这些用于将外部光线通过物理反射的方式送达取景器的反光镜和五棱镜(或五面镜)成为单反相机取景的主要部件,也是单反同微单与其他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别。
  通过镜面反射的形式最终让人眼能够在相机的取景器中观察到被摄物体,这种取景器被称作光学取景器。是否拥有光学取景器也可以认为是单反与其他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异。
(单反相机结构示意)
  至于单反的这个&单&字,它所体现的意义也很好理解。这得从相机的成像原理说起&&大部分初中物理都有及格的朋友应该对小孔成像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相机的成像与小孔成像基本相似,只是相机在构造上更为复杂一些,但整体框架是一致的。
(小孔成像基本原理)
  与小孔成像一样,相机成像需要一个成像面,这个成像面在胶片相机时代就是胶片,而在数码时代就是感光元件(或称图像传感器、图像感光器)。被摄物体的影像被投影到感光元件上,最终留下静态画面。
(反光板特写)
  示意图中不难看出,单反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前方有反光镜遮挡,所以如果要让画面在感光元件上产生投影(或更准确地说是光信号),那么反光镜必须首先抬起。&&也就是说,当反光镜放下时,这面反光镜将被摄景物的光线反射到上方的五棱镜,并最终到达光学取景器和人眼,此时反光镜起着取景的作用;当反光镜抬起时,光线直接抵达感光元件,此时可以完成相机的成像过程。&&虽然取景和成像在单反上是两套系统,但它们都是通过一个镜头进行的,光线只有在通过这个镜头后,相机才能进行取景和成像。
  所以我们将通过单个镜头完成取景和成像过程,存在反光板及光学取景器的数码相机称作单反数码相机。
(古典的双反相机拥有两个镜头)
  有朋友可能会问,既然有单反相机,那有没有双反相机呢?&&还真是有。早期,单反尚未成为主流的时候,还有双反、旁轴等多种相机种类。比如双反,就在相机正面配备了两个镜头,其中一个镜头用于取景,另一个镜头用于成像;旁轴也是如此,不过旁轴相机并不存在反光板结构。这也是为什么当把单反的镜头盖盖上时,取景器中什么也看不到的原因,在旁轴仍为主流的时代,即便主镜头被挡住,也不影响取景器的观察,因为光路不同。
  (徕卡 M9一类的旁轴联动测距相机价值不菲,也是文艺青年的街头上品)
  后期单反成为主流的根本原因在于,单反相机基本做到了所见即所得,通常人眼在光学取景器中观察到的景物,即是最终成像的景物,因为取景和成像完全通过一个镜头完成。而双反和旁轴等相机,由于取景、成像光路有差异,最终的成像往往与人们在取景框中看到的有出入,逐渐被时代所淘汰。目前双反相机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旁轴联动测距相机则依然有一些贵族品牌在生产,如德国的徕卡,这类相机除了在后期改革中可一定程度消除视差,还拥有单反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例如对焦精度更高,无反光板和五棱镜结构,机身更小巧,且拍摄时没有反光板抬起放下的动作,不会产生反光板升抬噪音,也减少了相机抖动等。
(奥林巴斯E-330是首款支持电子取景的单反相机)
  2006年,著名相机品牌奥林巴斯发布了一款型号E-330的单反相机,这是一款具备划时代意义的相机。除了内部反光板与传统上翻结构不同,而采用侧翻的形式,另一方面这款单反开始支持电子取景。不过在此需要说明的是,E-330并非首款支持电子取景的相机,而电子取景的出现也比E-330早了十多年,但电子取景出现在单反上还是首次。
  前面我们提到,单反是一种支持光学取景的相机,这也是单反与微单和便携式数码相机最大的差异所在,并且也谈到了单反取景和成像所见即所得的特性。那么微单和便携式数码相机是如何取景的呢?什么是电子取景呢?
  #p#分页标题#e#
  (M43系统将感光元件尺寸缩小至4/3英寸,且去除了单反原有的反光板结构,改进了法兰距等参数)
(M43系统与全画幅单反相机感光元件尺寸对比)
  2008年,奥林巴斯和松下联合发布了一种名为Micro 4/3结构(简称M43)的相机标准。松下在当年年底推出首款M43标准的相机G1,这台相机的特色在于大胆地去除了反光板和五棱镜结构,但相机镜头仍然是可以更换的。这款相机由于去除反光镜,已经不具备单反的特点,因此无法再称作单反相机。
  (松下G1是首款采用M43系统的相机,成为跨越单反和便携式DC的一款相机,但体积并不小)
  既然没有了反光板,如何实现取景呢?在取消反光板之后,光线可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上,G1就通过实时读取感光元件的图像数据实现在相机后背LCD屏幕上的取景,这种直接使用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子信号并实时输出到屏幕(或电子取景器)上的取景方式就是电子取景。G1的这一取景形式也是基于奥林巴斯E-330单反的前期准备。
  随后的几年中,包括三星、索尼、宾得、尼康等厂商在内的多家相机制造商纷纷推出类似结构的可换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
  (索尼的半透反光板技术应用于A系列的单电中,去除了五棱镜结构)
  2010年,索尼对原有单反相机的结构进行了改造,首先在保留反光板的前提下去除了上方的五棱镜,并且反光板改用半透明半反射的材料,这样当被摄物体光线入射后,一部分光线可被反射到对焦系统,另一部分则直接透射到感光元件上,进而实现电子取景。另外这块半透反光板是固定结构,按下快门时,成像过程中无需再抬起反光板,因为反光板本身就透光。&&索尼将这种结构的相机称作单电。
  (NEX即是索尼的微单系列,从结构中不难看出在去除反光板和五棱镜后的精简性)
  同年,索尼也和其他厂商一样推出了去除反光板与五棱镜的可换镜头数码相机,索尼将之命名为微型单电,简称微单。其他厂商认为微单这个称呼相当靠谱,于是也纷纷将自家这种不含反光板、五棱镜,但支持镜头更换和电子取景的相机称作微单。
  后来,民间和媒体对微单和单电这两个词汇进行了混用,现在微单和单电都可以用来称呼这种可换镜头但没有反光结构的数码相机。另外索尼的单电结构相机也仍在市场上流通。
  (通常,微单与单反间存在感光元件尺寸的差异,微单受限于体积无法使用过大的感光元件)
  当代几乎所有主流的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以及手机摄像头都采用了电子取景的形式。从理论上来说,电子取景才真正达到了完全的所见即所得,而光学取景仍然存在视差,并且无法观察白平衡、亮度等实时情况。下面在谈到两种取景形式的优劣时,我们还会谈得更多。
  通常,对相机有所了解的人都认为单反和微单差异的根本就在如上所述的取景方式上,这话说得没错,但实际上单反和微单仍有各种主要结构方面的差异。但构成这些差异的本质就在相机的体积上。
  相机的本质工作是拍照,拍照所要达到的目标自然是越来越好的图像质量。但要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往往是以牺牲相机的体积和便携性为代价的。当相机出现在家庭及旅游、生活纪录等场合时,便携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微单的出现正是试图将便携性和成像质量二者达到平衡状态的中庸之道。
  (索尼SLT-A77单电与NEX-7微单体积方面的差异)
  业界有如此迫切地需求将单反内部的反光板和五棱镜结构去除,正是基于消费用户便携性和图像质量需求的共同提升,因为单反相机中最累赘的结构无非就是五棱镜和反光板。
  微单的这种变革带来了取景方式的差异化。那么电子取景是否相较光学取景多有弱势呢?至少就现在的形势来看,并不尽然。实际上我们在讨论电子取景和光学取景的优劣问题时,并不是针对微单和单反两种相机的不同进行的探讨,也可视作对单反与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差异的探讨,并且从这一点也可基本了解相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子取景发展早期的弱势比较明确,由于电子取景需要相机内部的感光元件与图像处理器实时工作,并且在屏幕上较为迅速地显示给用户看,这对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来说本身就是个不小的任务,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电子取景数码相机及手机在取景时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问题,&实时&过程甚至严重到可能发生几秒的延迟,取景屏幕上的图像卡顿无比。
  不过自微单崛起后,这一问题已经几乎不存在,但内部电子器件的取景过程仍为不停工作状态,所以在耗电方面是比较厉害的,至少单反光学取景是完全的物理结构,理论上不存在耗电的情况。而且屏幕显示质量的好坏实际上也会影响拍摄者对图像取景的判断,在外界过亮的环境下,LCD屏幕的不可读性也是电子取景的弱点,微单中出现的EVF取景器,在原本单反光学取景器的位置换上EVF取景器,用眼睛靠近才能观察电子取景内容,则有效地避免了这一问题。
  (许多微单的机背LCD屏幕是多向旋转设计,便于拍摄角度的变换)
  但电子取景也有光学取景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去除反光板和五棱镜显然可以让相机变得更小。重点优势还在于进行照片拍摄时没有反光板升抬的机械动作,既不会产生噪音,也不会产生因反光板升抬导致的机器震动。
  机背屏幕取景时,无需用眼睛靠近取景器就能看到整个取景内容,另外特别的可翻转屏幕设计,更是令拍摄者可将相机置于任何特殊角度进行拍摄,查看取景屏幕上的内容毫无压力。
  #p#分页标题#e#
  另一方面,电子取景在直观性上更到位,除了能够相当实时地观察取景效果,了解色彩、亮度、白平衡情况,还能在屏幕上显示直方图、辅助线等方便用户构图与测光的参考内容,有预见地拍到用户预想中的画面,这些是单反的光学取景无法达成的。
  实时电子取景的潜在优势远不止这些,在电子取景过程中完成对焦和测光才是电子取景存在的根本之道。
  单反与微单测光方式的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拍照的人说&曝光&一词,比如&这张照片过曝了&&这张照片曝光不足&。曝光即是说,感光元件(或早期的胶片)收到外界光线入射的量,这个量多了少了都不好。曝光过度会令整个画面太亮,而曝光不足则会令画面过暗,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画面的细节过分丢失。
(曝光不足,暗部细节有缺失)
(曝光过度,亮部细节有缺失)
(正确的曝光,应该能够兼顾亮部和暗部细节)
  曝光量是由许多不同参数组合而成的,比如外界光线的强弱、快门的速度、光圈的大小、焦段的长短、感光元件本身感光的能力等。确定这些参数应当如何设置,测定光量的多少,这个过程就是测光。
  对于不是特别崇尚摄影、构图、效果的普通用户来说,如何将画面真实地纪录下来是我们拍照的首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测光和对焦是照相过程中我们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对于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来说,测光过程可由相机傻瓜式的完成,无需用户干预,所有曝光参数的设置也无需用户关心。但许多情况下,这种智能的拍摄方式除了让手动拍摄的乐趣大减,而且对某些场景也将无能为力,比如逆光拍摄,可能让前景中的人物一片死黑。
  这里,我们无意讲解太多的摄影知识,要完成令人满意的摄影作品,获得合适的曝光量是第一步,否则无从谈起照片的艺术性。当用户尝试自行对光圈、快门速度等参数进行调节时,相机内部的测光系统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即便曝光参数的设置由相机自动完成,测光的准确性也尤为关键。
  (1)、单反的测光系统
  相机出现的早期,测光是个相对人工化的过程,摄影师要了解所需拍摄场景的光线亮度,就要用到外部的测光仪器,通过测光仪器的示数结合摄影师的经验,得到正确的曝光参数,并且设置最终的光圈、快门等值。这种测光方法不仅麻烦,而且相当不准确,毕竟所测光线是进入相机的层层镜头后才最终抵达胶片的,外部测光器显然无法考虑镜头对光量的影响。
(TTL内测光系统,五棱镜分光至测光感应器)
  后来,单反相机中出现了TTL内测光系统,即是在五棱镜后方位置安上一个专用的测光感应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五棱镜的作用是将被摄物体的入射光线经过多次反射后送达光学取景器。在这里,五棱镜还起到了分光的作用,一部分光送至光学取景器,另一部分则送达测光感应器。测光感应器的原理可类比为现在手机正面普遍都有的光线感应器,通过光线感应器对环境光亮度的测量,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能智能化地调节。
(佳能EOS 7D单反测光感应器,可实现63区测光)
  TTL测光系统通过类似的方式,推算出相机主感光元件的受光量,以便用户能够以测光系统的示数作为参考,手动调整曝光的各项参数。所以单反数码相机的光学取景器(或者肩屏和主显示屏)中,图像下方总有一个曝光参考读数,此读数根据进入镜头影像的不同亮度实时发生变化,热爱体验手动操控相机乐趣的用户即是以测光表为参考确定曝光所需的正确设置,确保不会过曝或曝光不足。
(单反屏幕上的曝光参考读数)
  TTL测光方式相较早期的外部测光具备的优势是比较明确的,由于测光感应器位于相机内部,不仅方便,而且是对光线经过镜头后的测光过程,加上测光感应器所处的环境与相机的主感光元件所处环境相同,得到的测光结果更为准确。
  但这种测光机制实际上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测光系统独立于成像、对焦甚至取景系统之外,令单反整体的内部构造更为复杂。其次测光感应器和光学取景器之间离得很近,光学取景器实际上是个透光的小框,这些漏光可能影响测光感应器的工作。当然,现在的单反大多同时具备光学取景和电子取景的能力,为令感光系统工作更准确,当相机电子取景照相时,可由用户手动关闭光学取景器,避免漏光的问题。
  另外,许多单反的测光感应器只能感知亮度,无法识别色彩,所得结果很容易造成最终成像某些色彩的高光溢出。最后测光感应器和主感光元件毕竟还是不同的个体,所测光量和最终主感光元件受光量总会有所出入,导致可能存在的曝光误差。
  (2)、微单的测光系统
  其实对微单和普通便携式数码相机来说,测光的过程并没有单独成为一套系统,内部也没有如单反那样复杂的测光感应器装置。测光过程完全由相机的主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完成。
  这一点与微单内部没有反光板结构以及微单自身的取景方式有很大关联。没有反光板结构的情况下,光线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实时输出到屏幕及图像处理器中,由图像处理器对这些图像信号进行分析,并且最终得到正确的曝光设置。&&这即是微单测光的整个过程。
  #p#分页标题#e#
  (微单在结构中已经去除了反光板,直接使用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测光)
  由此可见,结合我们上面所说的内容,微单的测光、成像以及取景实际都是同一套系统。那么这种测光方式除了系统逻辑更为简单外,相较单反的TTL测光有何优劣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获得整个画面较为平均的测光结果,也就是最终所得照片每个位置都有较好的光亮及细节表现,那么就要求测光系统对画面分块测光。单反的TTL测光可以实现这种对整个画面分区域的测光形式,但即便是高端单反,测光感应器所能分的区域也不过区区几十个;而微单相机由于采用主感光元件测光,理论上这种全数字化的测光方式可将测光区域细分到上千个,并且也是可以最终实现的,例如索尼的NEX-5N微单,就能实现1200区测光。
  (电子取景可实现实时直方图、构图辅助线等光学取景无法实现的功能)
  另外,用图像处理器对图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可获得一些额外的参考数据,例如直方图的实时显示,相较单反中的曝光参考读数,这对用户手动控制曝光参数而言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再者,由于采用感光元件测光,而感光元件又是最终的成像组件,所以所测得的光量也就完全等于最终成像的光量。
  不过采用感光元件测光,主要缺陷与其电子取景缺陷相同。因为整个测光过程是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反复不停转换数据、采样、分析数据、输出的实时过程,所以耗电情况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图像处理器的性能不佳,也足以影响测光的实时性,造成对拍摄过程的影响,这一点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在实际应用中,就目前来看,TTL测光方式已经相当成熟,而且高端单反亦有针对TTL测光缺陷的弥补,例如将传统测光感应器换为RGB测光感应器,使之实现对颜色的感应,配合图像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而主感光器测光未来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除了令照片不至过暗或过亮外,要让被摄物体在画面中保持清晰就是对焦的过程了。对焦的&焦&字指的就是小孔成像中的&焦点&,从光学上来讲焦点位置(或称焦平面)的图像在成像面,也就是感光元件(或胶片)上呈现的图像是最清晰的,焦点之前或焦点之后的影像则会有不同程度的清晰度下降。
  所以对焦的过程就是通过移动相机内部的镜片,来改变焦点的位置,有选择性地获得画面中清晰的图像。对焦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手动对焦是部分摄影老饕及爱好者的最爱,能够更为自主地控制焦点位置,实现创作。更多情况下,用户都选择相机的自动对焦功能。
  自动对焦的概念可以从iPhone手机的照相中获得,在iPhone的拍照应用中,界面上有一个框框,用户可通过点触屏幕不同位置的方式来改变这个框的位置。此框即是用户希望选择的焦点,通常在用户选择该点后,系统就会尝试自动将该点位置的事物表现得最清晰。这里通过点触确定焦点的过程即是自动对焦。
(相位差自动对焦的AF传感器)
  (1)、单反的相位差对焦
  单反数码相机内部构造的复杂完全延续自老一辈胶片单反,所以各种系统都得以保留。在电磁仍不够发达的年代,大部分相机的工作都只能用模拟或机械的方式完成。单反的相位差对焦系统又是独立于取景、成像和测光之外的又一套系统。
  (AF传感器的真相,测距结构决定其对焦仅能局限在设定的焦点上)
  要把相位差的概念解释清楚并不容易,鉴于篇幅的关系,我们只需了解,相位差对焦是通过测距的方式完成画面的对焦。而完成测距过程的组件叫做AF传感器(AutoFocus,自动对焦)。
  在单反相机反光板之后,还有一个副反光板(或称子镜),这块副反光板会把入射的部分光线送达AF传感器,通过测距确定焦点,再由系统控制镜头的移动完成自动对焦。
  这种名为相位差对焦的对焦方式发展得相对成熟,后期为了获得对焦精度方面的提升,许多高端的单反上都支持更多的对焦点,且每个对焦点都为十字设计。
  (2)、微单的反差式对焦
  反差式对焦并非微单独有,大部分便携式数码相机以及手机,包括iPhone在内都采用这种自动对焦方式。如同微单的测光系统一样,微单的对焦系统也并不是单独的系统。反差式对焦仍然通过相机的主感光元件以及图像处理器联合进行。
  (反差式对焦采用取样后,对比像素亮度值的方式获得反差最大的一帧)
  (支持自动对焦的手机摄像头都通过手指点触采用反差式对焦)
  由于微单和便携式数码相机没有反光板结构,感光元件直接收到外界的光信号,感光元件将这些光信号源源不断地转为电子图像信号,并传输给图像处理器。在自动对焦和镜头移动过程中,图像传感器将用户所选焦点处的像素进行采样分析,将此位置亮度最高像素与亮度最低像素的亮度值进行比较,当两者的差值最大时,即认为对焦成功。
  (3)、两种自动对焦方式的优劣
  反差式自动对焦方式在微单的整个系统中没有构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原因本质除了内部没有反光板结构外,节约相机的体积对微单来讲也是相对关键的。相位差对焦除了需要额外的AF传感器和反光板,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之外,还增加了相机的体积。
(单反的系统相对微单要复杂不少)
  这两种自动对焦方式在对焦的表现上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彻底区隔。相位差对焦虽然速度不错,但由于测距本身的限制,仅有限定的几个对焦点可供选择,另外由于单反中副反光板仅分给AF传感器不到3成光量,尤其于暗光环境下的对焦效率很低。
  #p#分页标题#e#
  反差式对焦由于是对平面像素的数字化分析,精度有保障,且整个画面和屏幕上,用户可任选焦点,就像iPhone的对焦框那样,不必局限在相机提供的几个候选自动对焦点上,也是对拍照灵活性的提升,但反差式对焦同样存在耗电大的问题,并且对焦速度目前相较相位差对焦更慢一些,这对捕捉事物瞬间状态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另外感光元件在输出画面尤其是高感情况下存在较多杂讯,这会给反差式对焦带来很大的影响。
  (伟大的苹果已经将iPhone点触实现对焦和测光的技术申请为专利)
  在相位差对焦发展纯熟的年代里,松下已经实现感光元件采样率的高速化提升,配合镜头采样帧率的提升,反差式对焦的高速化目标也已经近在咫尺。反差式对焦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使得传统相位差对焦面临挑战。
  首先,微单和单反进行成像质量方面的比较需要在同价位的产品上进行,动辄数万的高端单反乃至中画幅专业单反设备显然是不应当拿来与微单进行比较的,微单也没有与这些产品比较的资本。
  微单是最初为高端消费及家庭市场而生的拍照设备,可以认为是便携式数码相机与单反的折中方案,内部结构没有单反那么复杂,配置方式也不如单反那么精致,但相较家用便携式数码相机,却具备了可换镜头的优势。
  最早的微单来自松下和奥林巴斯,M43系统的微单相机采用4/3英寸的感光元件,显然相较至少APS-C画幅的单反来讲是不具备任何优势的。感光元件的尺寸及性能是影响相机成像质量极为关键的因素,也是单反与便携式数码相机成像质量差距的根本。
  (机身小巧,可用于卖萌,感光元件仅1/2。3英寸的宾得宾得 Q
标签:单反反光板
本栏目最新文章
圣诞节(Christmas或Cristo Messa ),译名为“基督弥撒...
热门关键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画幅微单相机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