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验智商的今年双十一 你的智商,这笔账到底怎么算才最省钱

衣之家城东店的个人展示页
联系我们&nbsp:&nbspsohump@关于我们&nbsp-&nbsp运营规范&nbsp-&nbsp服务协议&nbsp-&nbsp侵权投诉&nbsp-&nbsp反馈建议今年的双十一你会玩么?你的对手可是人工智能算法哟! - 智能机器人 - 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SupeSite info: Can not connect to MySQL server
User: guest
Script: /index.php/article-1718317
Can't connect to local MySQL server through socket '/tmp/mysql.sock' (2)考验智商的双十一,这笔账到底怎么算才最省钱
有没有发现,今年的双十一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早在离双十一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我就感觉进入了“购物月”。
到处都能看到分享“双十一攻略”,“双十一购物清单”的帖子,你们应该也看过不少。无论打开哪里的页面,首先弹出来的也一定是双十一优惠。
而且,现在的双十一真狠,考财力,拼手速,还要费脑子?今年各个商家的优惠简直是一系列“算术题”。听说,“数学和阅读理解不好的人,已经不配过今年的双十一”,说的简直就是我。
助理小妞们最近都无心工作,整天凑在那里研究什么是“定金翻倍”、“支付满减”、“购物津贴”、“凑单优惠”……听得我头都大了。所以今天想来聊聊这个话题:双十一到底怎么买才是真省钱真划算。
后台也有不少读者来问我能不能写写双十一买什么,总觉得要买点什么才说得过去。
我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普天同庆的好节日,购物车里也早早加好了想买的东西。但我一向提倡理智购物,双十一优惠力度这么大,买是自然要买的,但买什么怎么买就是个很值得一说的话题了。
比起囤日用品,买大件可能更划算
去年双十一之前我们做过一个征集,主题是“每年双十一都会买的东西”,不出所料,绝大多数同学把这一票投给了各种日用品,纸巾、姨妈巾、牙膏、洗衣液、沐浴露......有些同学还身负重任,不但要自己买,还要帮全家买!
纸巾、姨妈巾这些属于日常刚需品,即使不打折也得买,趁着打折购入确实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算过一笔账,这些单品本身的价格并不算高,折扣力度再大,总的算下来也不会省很多钱。举个例子,20块钱的牙膏,即使买一送一,也就省下20块钱。如果你买5支,恭喜你,成功地省下来100块大洋。
买日用品还有个问题是竞争激烈,买的人太多了,到时还得拼网速。
要我说,双十一最值得买的反而是那些平时舍不得买或者需要咬咬牙才买的大件。
很多日用品即使不赶上双十一,平时也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折扣,去过超市的同学一定知道。但很多大件就不一样了,一年难得打一次折,到了双十一才有优惠。
比如说护肤品,我研究了一下,这次双十一,很多大牌尤其是平时不轻易做活动的贵妇级品牌,都有很优惠的套装,或者买满就赠送价值上千元的小样和正品,算下来相当于打了个五折或六折,轻松省下几百块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另一类就是家电。因为搬家后很多东西还没买,就干脆等这次双十一再买。咖啡机空气净化器冰箱什么的,都有很多优惠活动,买下来就省了好几千块,下次打折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呢。
还有我常说的羊绒毛衣、大衣,好一点的羊绒单品价格都会比普通的材质的贵不少,双十一不少单品都是打五折,一件羊绒大衣省下两三千是不是很惊喜?
和日用品比起来,是不是“赚”更多?
囤货的时候别忘了,房价真的挺贵的
看完上面的,有的同学可能会不服气了。因为,有些日用品,如果买几年份的,也能省很多啊?确实如此。王大R同学就曾经一口气买过三年份的姨妈巾。
但我想说,再便宜的东西,也不值得买太多。
别忘了,房价真的挺贵的。家里堆满囤货占用的空间也是一种浪费。
别光顾着省钱,可不要忘了买来的这些囤货也是要占地方的。
助理小妞饭饭说大学时代,每次一到双11,宿舍就变成了仓库,连走路的通道都被占了。想想也是挺糟心的~
这些日用品并不值得占用我们这么宝贵的空间。
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是丢东西狂魔,家里的客厅被她收拾得真·空无一物,她可以尽情地躺在地上享受阳光,旁边没有任何的杂物,这种空间感带来的享受真的很好啊~
我们不用完全学她,但保持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心动的、满意的,眼睛所见之处都是所爱之物,这样生活起来心情才会更舒畅吧~
现在的房价这么贵,当初买房的时候多买一平方都要咬牙,现在却为了省几十几百元让暂时用不上的东西挤占了我们的居住空间,真的好不划算。
别只顾着凑单和免运费
我看助理小妞们讨论的最多的就是凑单和免运费,可能因为优惠直接好懂,数学不好的人也能看得到“着数”。
但是,你们仔细想想,多少次为了拼单而买的东西,大多是闲置的命。因为这些东西并不是你最需要的,最需要的那些早就加入购物车了,为拼单而买的都东西本就就是可有可无,买来可能就被遗忘在某个小角落,静静地吃着灰。
而偏偏我们为了买这个闲置物,还常常超出原本的限额不少。
来算个数学题,一点都不难。200块的东西还差20块就可以免运费了,很多人会马不停蹄地看看其它20块以上的东西,结果最适合的似乎只有30块的那个,买了以后它被闲置了,算下来,减掉运费10块你浪费了20块。如果当初老老实实付个10块钱的运费,也就只出了10块钱,这么一算,你亏了10块钱。
如果算下来,凑单和包邮确实能便宜不少,买什么也是有技巧的。(煞费苦心脸)
衣服的话,选万能基本款肯定不会错,比如利用率超高的纯色打底衫,就算已经有了,多一件替换,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是美妆护肤品,那可以选择自己常用的卸妆液,化妆棉,或者是保湿喷雾这类用得快的刚需。
别忘了把时间成本算进去
上面说的凑单,10块钱并不是多大的事,但你为了省这10块钱而浪费的时间该怎么算呢?有时候真的要找很久才能选中免单物,远不如付个邮费来得痛快。
我看到群里也常常有人为了拼团到处找人。从发问,找人,拼团,到具体怎么算……这一轮沟通下来往往一个下午就没了。
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我写时间管理的那期,当时评论点赞第一的是这个:
她后来在后台跟我分享她的其中一个原则就是:把时间尽量用在高效能、非自己不可的事情上,那些只靠劳力解决的事,她会花钱请别人做。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所有人,因为每个人的发展阶段不一样。但是她说的有一点是很重要的:时间才是我们最宝贵最不应该随意浪费的资源。
所以,做数学题时,别忘了把时间成本算进去。我们为了研究优惠省下来的那点钱,跟“做算术题”、凑单拼团花掉的时间相比,是不是真的划算~
虽然算法复杂,优惠也是真的有
今年双十一,我提前帮大家做了一轮功课,帮你们节省一些时间成本。
数学不好的我,因为二条推广和自己买买买,也认真研究了一下这些今年新冒出来的“定金翻倍”,“支付尾款满减”,到底是个啥。
“定金翻倍”,就是在双十一之前提前预付一笔定金,然后到购买的时候,定金可以翻倍抵用。但要注意,虽然可以翻倍看似十分优惠,如果在支付尾款前不想买了,定金不退还。
而“支付尾款满减”,就是完成订单之后,消费金额达到一个标准就减价。这个概念就和以前的满减是一样的。
我个人觉得双十一期间比较值得贪的“小便宜”,是满减券。很多店铺都有满减券,100-20、200-50……这是他们店铺内部用的券。还有整个天猫通用的400-50的跨店券,跨店券可以是几乎各个品牌店都可以用的,比如你在a店满减后订单总额是300块,在b店满减后订单总额是500块,加起来就还可以减100。就拿这段时间的推广为例,跨店券、满减券和礼赠叠加起来,套装有的差不多是平时的3折。
王大R则力荐大家关注天猫今年推出的购物津贴,用10个积分就可以抽,抽中的话有10元的津贴,今天她抽中了90块,付款的时候是可以直接抵扣金额的。
好啦,今天就到这里了,说这么多并不是为了故意唱反调,让大家别买。只是提醒大家(还有我自己)购物的时候更理性。那么,今年双十一我会买什么呢。总结一下供你们参考:
1、那些我需要,而且买了就能用上的东西。
2、那些我之前就加入购物车,又刚好有优惠活动的东西。
3、那些就算不打折,我也会买的东西。
至于具体的清单和单品,有机会再来一期吧。其实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要买就买自己最需要的,真心喜欢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咱这智商,基本告别双十一了
请听题:小明想在双十一买价值399的卫衣。已付定金20元,且定金有三倍膨胀活动,但活动时间是0点~2点,2点以后定金可以抵用50元。有付尾款前500免定金活动,同时该店铺有399减20和299减10的优惠券,其规则是“定金+尾款-定金膨胀优惠金额”大于等于“优惠券使用门槛”。还有一种379减20和279减10的折扣券,其规则是“尾款-定金膨胀优惠金额”大于等于“折扣券面额”。优惠券和折扣券只能选一种。求,小明最后买到这件卫衣最少需要多少钱?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天下苦优惠券久矣,于今年为甚。papi酱专门录了一期视频吐槽,今年的双十一是如何让学渣们望而却步——在双十一购物前,你首先要搞明白“购物津贴”“火炬红包”“定金膨胀”“跨店满减”“叠加优惠”这些名词的确切含义及使用规则。接下来还要定时抢红包,在群里分享激活红包,甚至还要打游戏换红包、花钱买红包、组团购物分红包……而且双十一越来越提前,还要仔细分辩在哪些店可以用哪些券……有人抱怨“我到现在都没有搞懂双十一的规则”,立刻有人附和“直接降价很难吗?非要搞这么多屁事。”“光是看各类优惠的使用规则,就已经头晕了。”“有关部门能不能管一管!”——据南方都市报调查,近74%的受访者认为双十一优惠活动过于复杂,浪费时间精力。至于小明那件衣服最终多少钱,我也不知道,谁能算明白在评论里说一声。抢到津贴,就是拿到考卷何苦为难双十一为何要搞得如此复杂?不能简单粗暴一点的直接打折吗?其实,电商巨头的行径是非常符合经济学原理的,这个原理叫“价格歧视”。&我们假设有这样一个超市,在没有实施价格歧视时,商品按标签统一定价,对所有消费者都按同一个价格出售。很快,超市管理员发现汽水卖不动,为了促销,定了一套规则:原价5元的汽水,现在可以买3瓶套装,定价13元。这时可能就有不少人,原本只想买一到两瓶甚至不打算买汽水,也多加钱买了三瓶的套装。这就叫二级价格歧视,管理员并不知道消费者是什么人,消费喜好和能力如何,但通过区别化设计产品和定价,就将那些爱占便宜的、怕吃亏的、哪怕买回去不喝也先囤起来的消费者们吸引了过来,并将原本从他们手中挣不到的钱圈了出来。是不是很眼熟?回到双十一,每个参与双十一的消费者,都难免支付额外成本,这成本至少包含两方面——首先是为了占便宜,而额外付出“看规则、抢红包、算数、交定金、熬夜秒杀、快递爆仓、半个月收不到货”等一系列成本。其次是为了凑单和占便宜,消费者从“买必需品”逐渐放宽到买“一直想买的”,再放纵到“买了或许用得上”,以至于“管它有没有用,这么便宜我就买买买!”双十一设置如此麻烦折腾耗时的流程,就是方便筛选出这些对时间不敏感,对价格很敏感的消费者,再略打折扣,把他们的钱掏出来。然后等双十一结束后,再用原价,把商品卖给那些买东西从不看价格的、只买自己需要的、怕麻烦的、不愿意等的人。比如今年提前一个月的预售期,既从技术上缓解了当天零点的服务器压力,又进一步“歧视”了消费者:以往都是双十一结束后等快递,现在这个时间更延长到了双十一之前,能下单的,的确是时间真不值钱且买的东西并非紧缺必需品的消费者。这样一来,商家就既能挣“认为时间和体验比价格重要”的消费者的钱,又能挣“只要便宜我可以重新补习数学课”的消费者的钱。岂不美哉。所以,双十一,尤其是今年的双十一,是非常典型的二级价格歧视案例。当然,这样的差别定价还太粗犷。消费者千人千面,单纯划分成两个阵营的定价粒度,尚不足以使商家利润最大化。买的不如卖的精“如果说市场是买卖双方的一场战争,那么价格就是停战协议。”——法国社会学家& 加布里埃尔o塔德既然有二级价格歧视,那当然就还有一个“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这几乎是所有商家都梦寐以求的商业模型——根据每个消费者的不同情况,为其制定不同的价格,尽可能掏空每个消费者的购买力。在菜市场里,菜贩子会通过观察买主的衣着表情口音动作而个性化定价,菜贩子完全可以向穿着考究的买家收取比其他客户高出一倍的价格。同样,在律师、私人医生等行业中,都可以发生一级价格歧视。但这种一对一定价的成本太高昂了,既需要卖家识人察色谈判的经验,又占用大量时间精力,还难以规模化复制。所以一级价格歧视往往只存在于经济学书本中。不过,大数据技术的普及,让商家能够逐渐摸索出一种更为经济而有效的方法,根据每位客户的支付意愿,实现差别定价销售——定价可以基于设备:2012年,在线旅游网站 Orbitz(旅程)发现,使用 Mac的消费者在酒店房间每晚的支出,要比平均水平高出20~30美元,而且订4星和5星级酒店的概率比PC用户要高出40%。如果Mac用户和PC用户订同一家酒店,前者通常会选择更贵的房间。在这个发现之后,Orbitz开始尝试把 Mac用户引导到服务和体验更高的酒店。定价可以基于时间:如果你在下午5点寻找当天晚上的酒店房间,而且使用手机进行搜索,旅游服务网站Priceline的算法就会假设你比使用台式机的用户更加急切。定价可以基于地理位置:在《华尔街日报》对办公用品公司Staples的网络产品售价调查中,按照邮政编码划分,平均收入越高的地区通常会得到打折产品,而低收入地区的产品售价要更高一些,因为这些地区竞争较弱。不仅如此,Staples似乎还考虑到了用户与竞争对手的实体店之间的距离。如果竞争对手的商店在20英里的范围内,Staples网站通常会展示打折的售价。定价可以基于国别:向语言学习者出售软件的Rosetta Stone,会向美国或加拿大用户提供最多20%的德语课程折扣,但是却不会向英国或阿根廷用户提供这样的折扣。定价可以基于注册时间:亚马逊在2000年9月中旬开始了著名的差别定价实验。某DVD碟片对新顾客的报价为22.74美元,而对那些对该碟片表现出兴趣的老顾客的报价则为26.24美元。定价可以基于复杂算法:2014年,Brandeis大学经济学家Benjamin Shiller对 Netflix公司的用户数据研究得出结论,如果Netflix单纯通过传统的方式(用户的年龄、种族、收入、居住区域等信息)区分用户群体,实行差异化定价,则利润可提升 0.8%。而如果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用户的网页浏览、购买历史等信息区分用户群体(如访问烂番茄网站的次数等),则利润可提升 12.2%。虽然 Netflix 并没有采取这样的定价策略,但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显示出不可小觑的商业价值。在美国,4名研究员在一周时间里使用计算机去模拟“富人”和“价格敏感”人群的网页浏览模式。在使用虚拟人物“购物”时,他们发现面向富人推荐的耳机平均价格是面向价格敏感人群的4倍。另一项试验以更直接的方式证明了价格歧视:对于同样的商品,地址为大波士顿地区的计算机看到的价格,要低于马萨诸塞州偏远地区的价格。以上一切努力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价格不再是某个固定数值,而是可以随时依据多种条件因人而异发生变化的变量。价格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会改变。对于曾经将商品放入亚马逊购物车的消费者来说,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价格变化就像是股票走势。很多经济学家进入了亚马逊、阿里这样的企业,因为这些公司有经济学家关心的所有元素,包括定价、消费者、行为、声誉。此外,在这里还有机会“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试验”——可以通过数据测试,不断训练消费者,使他们对双十一这种价格歧视大促销成瘾。以我们熟悉的产品为例,最常执行“动态价格”(即趋向于完全价格歧视)的产品,就是携程和Uber了。在微博上搜索“携程价格不同”,你会发现大量针对携程“不同人不同价”的抱怨。有人认为,随着在携程搜索次数的增加,酒店/机票的价格也在不断地增加;还有人说,携程有“杀熟”现象,老客的价格总是要比新客高。有媒体测试过,在不同手机上使用携程订票,不仅同时不同价,而且剩余票数还会来回变化。&据彭博社报道,即使在需求、交通状况和路程相同的情况下,从富人区前往富人区的Uber订单价格要比从富人区前往穷人区更贵。Uber产品负责人对此表示,Uber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估算价格,依据特定行程某些群体的用户愿意支付多少费用定价。此前也有网友质疑过,滴滴是否引入了Uber这样的技术,导致“看人下菜碟”,目前还未有定论。同样,另外一个饱受质疑的平台是京东,很多网友都号称在京东上有过“不同账号不同价”的体验。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伦博格公共政策中心统计,大约76%的美国成年人表示,发现其他人购买同一商品的价格要比自己便宜,会令买家感到非常恼火。这也是此前亚马逊直接歧视老顾客的区别定价尝试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一些线下商家也试图告诉消费者,别再让“中间商赚差价”——2016年2月,希尔顿酒店公司承诺其官网可以提供最低价格,比各类在线预订网站都要低。其推广活动的口号是:“别再瞎点了”(Stop Clicking Around),也是该公司近百年历史上规模最大、成本最高的营销活动。然而,即便有这样那样的反攻倒算,电商巨头们依然会在通往一级价格歧视的道路上不断努力,越来越丰富的消费者标签和平台手中更加充沛的计算力,都在支撑因人定价的机制早日完善。除非,消费者们用脚投票——先从拒绝解答双十一的算术题开始。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后参与评论
虎嗅首席评论员
微博@伯通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十一账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