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好的爱情让人变得更好好还是更坏

用经济学原理让坏人变好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用经济学原理让坏人变好人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19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8积分
1人评价7页
8人评价93页
2人评价267页
0人评价69页
3人评价11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8积分VIP价:6积分展望2018,世界经济更好还是更坏?_凤凰资讯
展望2018,世界经济更好还是更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展望2018,世界经济更好还是更坏?
新华社专特稿 本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原标题:展望2018,世界经济更好还是更坏?&&&&新华社专特稿 本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次调高了对世界经济的预期。另外两家权威机构――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近期给出的经济预测也比较乐观。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世界经济是在变好还是变坏?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几名专家近日对全球经济形势给出了自己的预测。
  总体而言,专家认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但本轮经济复苏也受多国宽松货币政策支撑,在多国央行计划紧缩后,应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等方面隐忧。
  喜:主要经济体齐增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总结了今年全球经济的几个趋势性特征:一是世界经济整体正在复苏,而且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是拉动全球经济强劲复苏的主要力量;二是以美国缩表为重要标志,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正酝酿渐次退出,进入“减债、升息、去杠杆”轨道;三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暴跌的时代可能已基本结束,未来石油、天然气、能源等可能会在长周期内,在宽区域区间均衡波动;四是全球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五是中国因素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日益重要。
  国经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也指出,OECD跟踪45个国家和地区得出的结论是,今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将实现正增长,《华尔街日报》称这是“过去50年中极为罕见”的现象。他认为,今年经济齐增长“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各国央行大量的货币支撑”,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等因素也不容忽视。
  国经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认为,“从外部环境来看,2018年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但积极因素越来越多”。例如:全球经济开启新一轮复苏和增长周期; 美国经济和外交政策思路日益清晰;欧洲在英国“脱欧”以及法德大选落幕后的不确定性明显下降; 美联储加息引起美元大幅升值、资本大规模回流美国的情况并没有出现;“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多点爆发的地缘政治冲突呈现常态化趋势等。
  忧:不确定不稳定性犹存
  展望明年,陈文玲指出,2018年全球经济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经济隐忧主要体现在:逆全球化思潮继续发展并发挥作用;全球主要国家可能开始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资本紧缩会导致相当大的金融风险;一些国家的经济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这些波动也会对世界经济带来较大影响。
  陈文玲认为,“从大的经济体来说,最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和印度”。日本方面的负面因素包括消费税上调、长期维持负利率以及社会老龄化等,印度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废钞、黄金充公以及国有银行私有化等。此外,她认为,局部战争与冲突、2018年又一拨国家大选以及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等,也为经济增长添加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李德水注意到,眼下有一个困扰经济学界的问题,就是当前经济普遍增长时的低通胀率。他分析认为,这一奇怪现象一方面可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降低了生产和销售成本”来解释,更重要的原因是,美日欧企业工人的薪资水平涨幅较少,导致民众整体购买力低迷。
  李德水认为,从低通胀可判断,“当前世界经济远没有出现过热局面,只是温和回升,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强劲反弹的时刻没有到来”。而受制于欧美一些国家的失业率问题,他认为,今年世界经济的回升基础“并不是很牢固”。
  此外,李德水指出,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纷纷出现重大调整,一是央行缩减资产负债表,二是提高利率。例如,英格兰银行今年2月宣布将停止其大部分购债行为;美联储2014年11月开始停止购债,并于今年9月宣布要逐步缩表; 预计欧洲央行也将于10月底宣布放缓购债步伐。与此同时,从2015年以来,美联储已4次提高利率,澳大利亚和韩国央行也在为明年加息做准备。
  李德水认为,要高度重视全球货币政策趋紧可能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同时避免人为制造紧张。“估计在不发生特殊重大变故的情况下,未来几年全球经济还可继续保持扩张态势,但不会强劲反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29522
播放数:289694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经济学学习让人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心理学系讲师
关键字: 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专业社会信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在线窦东徽
经济学家试图以特有的方式理解和解释世界,力求做出最理性的选择,却为自己赢得了&经济学家往往都是小气鬼&(Economists are often cheapskates.)的刻板印象。那么,经济学的理念到底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乃至人性观产生怎样的影响?
经济学学习对人性和人性观的改变作用确实存在
经济学让人变得&更坏&?
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直觉:经济学家比普通人更加吝啬。与之相关的经济学家的轶事总是被反复提及:凯恩斯的家庭晚宴为11位宾客只准备了3只烤鸡;弗里德曼总是用对方付费的电话回复记者问题;科斯的一把雨伞用了近40年;科兰德的妻子因为他到处寻找最便宜的钻石而大发脾气。除了这类貌似吝啬的个人行为,经济学家的群体决策也充斥着&算计&和&讲求实际&的意味。例如,亚特兰大的经济学家年会通常在每年元旦后第一个周末举行,选择这个时间,除了因为此时正是大多数大学放假的日子,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是,由于此时间段为商务旅游的淡季,酒店价格往往处在全年最低水平。
如果说以上个案不具备代表性,那么一系列实验研究的统计结论似乎更能印证&经济学家比其他学科的学者更为吝啬&的观点。弗兰克和吉洛维奇等人通过邮寄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大学各学科教授的捐款额度,发现经济学教授在捐款额度最小的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似乎也受到了&传染&。鲍曼等人的研究发现,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不愿意捐款做公益,其他科系的学生在选修了经济学入门课后捐款的比例也会出现明显下降。弗兰克和吉洛维奇等人还发现,在&最后通牒&游戏中,对于10美元的分配方案,作为提议者(即首先声明自己和对方各得多少的一方),经济学专业学生提议自己拥有的金额大大超过非经济学专业学生;而作为反应者(即提议者提出方案后选择是否接受的一方),他们愿意接受的金额又远高于非经济学专业学生。马维尔和埃姆斯通过公共品投资实验也发现,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更少将资金放入公共账户,出现了所谓的&搭便车&(free-ride)行为。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经济学专业学生更倾向于将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视为是合理的。
弗兰克和吉洛维奇等人考察了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在&囚徒困境&游戏中的表现后发现,相比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学专业学生更少选择合作策略。笔者所在研究小组也考察了经济学专业学习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我们发现,经济类学习时间的增加可能是导致大学生人际信任下降的原因。我们从某财经类重点高校本科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中抽取290名被试,采用2(年级:大一年级与大三年级)&2(专业:经济类与非经济类)的被试间设计,并使用罗特的人际信任量表(ITS)测量人际信任值,结果发现了专业类型和年级对信任水平的显著性交互作用,经济类和非经济类专业的大一学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而经济类专业大三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则显著低于同年级的非经济类学生。这一结果说明,从大一到大三,不同专业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模式:非经济类专业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未随年级的升高出现显著变化,而经济类专业被试的人际信任则随年级升高表现出明显的下降。
经济学让人变得&更好&?
然而,经济学赋予相关学习者的诸多长处和优点也不应被忽视。很多例证都表明,经济学确实在很多方面让人更加理性、更少盲从以及具备更强的规范意识。例如,经济学家贝特西&史蒂文森就曾辩解说,经济学家并不是&小气&和&吝啬&,而是关心经济效益的丧失,经济学家往往不愿支付社交礼品支出,因为这在他们看来纯属浪费。经济学家并不是真小气的另一个例证是,他们更在乎时间成本,有时为了节省时间宁可花费金钱。鉴于对赌博概率的透彻了解,经济学家很少参与赌博,这也充分说明经济学家更为理性。此外,一些研究结果证明经济学者或经济类专业学生在某些情境下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如研究者拉班德和贝尔发现,经济学教授在按期付款方面表现出的诚实程度高于政治学和社会学教授;耶策尔等人故意将装着钞票的信封丢弃在经济学和非经济学学生上课的教室中,结果发现经济学学生更有可能将其归还。可能的解释是,经济学学习增进了学习者的社会或团体成员意识和契约意识,并更可能高估不诚实行为所带来的风险。而经济类专业学生人际信任度降低也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众所周知,经济类专业学生将来可能投身的是金融、证券、投资等行业,较低的人际信任水平有利于谨慎和理性地防范和规避潜在的风险。
经济学到底让人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两种观点都有经验和实证的证据作为支持。但无论何种观点,都说明经济学学习对人性和人性观的改变作用确实存在,只是作用在不同方面并有不同的表现而已。人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消弭不利的影响、放大积极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确立和普及,人性观和信任受到了波及,所以不仅大学生,以至于全社会似乎都被经济学的人性观所改变,这种人性观的变迁从客观上迎合了外部不确定性快速增长的变化,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社会整体信任水平的下降。从重建和提升社会信任的角度出发,树立正确的人性观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规范个体自身的行为,同时有助于在社会交往中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减少盲目博弈,降低交易成本,进而冲抵社会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原标题:经济学让人变得“更好”还是“更坏”?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责任编辑:骆玉龙天问和他的坏品味
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如希望直接展示,可邮件联系我们(bang@aiweibang.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