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保险业的发展到底是怎样的情况

浅谈香港保险业发展状况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香港保险业发展状况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447被浏览91755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香港保险真相(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拥有北美精算师(FSA)、北美精算师学会会员(MAAA),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和注册另类投资分析师(CAIA)资格,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和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精算科学专业,获经济学士和科学硕士学位。十多年来,先后为中国大陆、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多家保险公司和保险精算咨询公司工作,从事过综合秘书、精算咨询、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保险公司战略转型、保险产品开发与定价审核等工作,接触过全球主要保险市场中几乎所有类型的人寿、健康和养老保险产品。聂方义最新文章
  【财新网】(专栏作家 聂方义)
  “一国两制”所带来的香港和香港保险的繁荣
  香港保险能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能吸引到这么多的内地居民赴港投保和媒体关注,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和香港能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每年能吸引几千万的内地居民来港旅游一样,根本上都是得益于“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近700万中国人在香港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活得还不错,一直都让13亿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内地中国人感到好奇、向往和羡慕。解放前逃难跑过来,文革的时候拼死偷渡游过来,改革开放了自由行走过来,连港片中纯属虚构的香港古惑仔都曾影响了一代内地热血青年,更何况现如今看上去还挺有吸引力的香港保险呢。
  “一国”让香港尽享内地巨大的市场和中央的全力支持,如近期访港的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就指出:“凡是香港需要的,中央能办到的,一律都支持。”“两制”让香港保持了独特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让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皆难以望其项背。在北京和上海,人们都还不能自由换汇,仅此一点北京和上海就难言是国际金融中心。
  因此,香港是中国唯一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这里普通老百姓可以自由换汇,港元又和美元挂钩,因此,内地投保人无论是想在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转移部分资金到境外以持有一些美元资产,还是真心觉得境外的保险产品性价比就是比内地高,都纷纷来港投保。
  “一国两制”成就了今日的香港,而香港有别于内地的社会、经济制度也造就了香港保险。香港保险和内地保险在不同的监管环境之下各自发展,目前既有共同之处(轻保障、重理财),也有明显的差异(产品定价、险资运用等方面香港相对自由、内地管制)。
  这种差异被邻近香港的广东省中高收入阶层所察觉。广东先富阶层之中具有全球意识、保险意识的一部人率先赴港投保,或为转移资金,或为保险保障,渐成蔚然之风,继而引爆全国,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相对富裕地区的高收入和中高收入阶层也跟风而来,投资移民(以前的“101计划”有此功能),转移资产,避税避债,保险保障,各取所需,形成了目前香港保险业的繁荣局面。
  这种繁荣局面的形成,并非在港的保险公司经营得有多好,也并非其产品在国际范围内领先全球,而是因为“一国两制”人为形成的制度差异和监管差异,使得香港保险天然具有一些内地保险无法提供的客户价值。
  香港“政策套利”空间的缩减对香港保险的影响
  “一国两制” 免费给予香港 “政策套利”(Political Arbitrage)的大好机会,这一“套利”机会被赴港投保的内地投保人所享用,无可厚非。
  理解这一点并不难,中国发展的相对较好的地区,无一不是通过人为形成的政策性差异所带来的“政策套利”机会所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前,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剪刀差”以限制农民迁徙和交易自由为手段,剥削农村,补贴城市。改革开放后,划出“特区”形成人为的政策落差使资金、人才等发展经济的资源要素都集中到“特区”,“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又在“特区”之中搞“自贸区”,不过又是通过人为制造“政策套利”空间推动改革进程而已。
  “特区”的政策那么好,为什么不早早推广到全国、让全国都成为特区呢?我个人认为,这是因为“特区”本身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特区”所形成的政策性差异,也就是“政策套利”空间才是推动“特区”迅猛发展的关键,全国一下子都“特区”了,也就没有了差异、没有了“势能”,也就难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
  这种通过给予某些地区(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深圳特区、上海自贸区等)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套利”机会,本质上并不公平,因此“套利”空间也终将逐步缩减,看看香港、深圳之间不断缩小的差距就可以看清这一点。
  对于香港保险而言,只要“一国两制”维持不变,只要香港和内地的监管制度还有差异,香港保险就可以持续享有“政策套利”的机会,只是这种“套利”空间必然不断缩减。
  随着内地以市场为导向的保险监管改革不断推进,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国家外汇管制的不断放松,香港、内地之间的政策性差异终将逐步减小。
  试想,如果大陆的人民在内地也可以如同香港人民一样享有自由换汇、资本跨国流通的权利,大陆的保险公司在内地也可以如同香港的保险公司一样全球配置资产,大陆和香港一样都立法规定不设遗产税,那么内地客户还会再来香港投保吗?
  在中短期内,香港和香港保险业将继续享有“特别行政区”所隐含的“政策套利”机会,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当“特别”不再特别,香港和香港保险的“套利”空间将不断缩减,终归于大同。
  香港“相对重要性”的衰减对香港保险的影响
  香港在“一国两制”的庇护之下,目前虽然还享有巨大的制度差异所带来的“政策套利”空间,其对于中国大陆的“相对重要性”却在不断缩减。随着内地经济的不断发展,香港在整个中国的GDP的中的占比不断下降。香港之于大陆,不但经济上的“相对重要性”在不断下降,文化上的、制度上的“相对重要性”也都在不断下降,“香港古惑仔”现在已经难以蛊惑内地“骚年”心了。
  大陆的不断发展意味着香港的“相对重要性”必然不断衰减,这对于香港保险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这意味着香港保险业不能一直依赖免费的“政策套利”机会赚“快钱”。随着内地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富裕客群的不断壮大,内地的保险公司必然会越大越强,香港保险之于内地保险的“相对重要性”随着内地保险业的不断进步而将必然衰减,香港保险依靠税制差异、美元挂钩、价格优势等形成的竞争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很有可能被快速消减。
  因此,香港保险业必须尽早打造新的差异化竞争能力,打造专业服务上的相对优势,才能不断吸引内地客户来港投保,否则,高度饱和的香港保险市场如若失去内地投保人这一增长来源,必将走向负增长之路。
  居安思危,是保险的精神。香港保险业更应居安思危,尽快、尽早走出前文中引述的“Product Selling(以产品为本)旧路”,以英、美、新等更为成熟的市场为借鉴,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的顾问式、专业服务式的销售模式和监管制度,方可保香港保险当前的繁荣。
  在这一点上,香港监管改革已然先知、先行,接下来就是香港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人要切实执行,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销售误导,一方面要不走旧路走新路,加强专业能力的建设和规范。
  内地保险业最大的问题,就我个人看来,就是其规模庞大的保险营销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导致行业口碑较差。而香港“专业做生意的保险人”如果成为主流,形成对内地保险的“专业优势”,那么香港保险的增长期就会延伸很多年,因为保险产品可以随着监管落差的减小而快速复制,但是专业能力、优质服务却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打造。
  小结而言,香港“相对重要性”的长期衰减意味着,香港保险业必须打造更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服务方面的相对优势,以保香港保险的长期增长趋势。
  香港保险对内地客户的收益与风险简析
  对于内地来港投保的客户,香港保险的收益和风险到底如何呢?
  国内保监会已就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相关的法律风险、汇率风险、外汇政策风险、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退保损失大的风险等作出了公开提示,其中“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和“退保损失大”的风险明显针对前文我提到的那款热销的锁定期长(故而流动性很差)、保证收益率低、演示收益率高的终身分红保险产品。
  其实,如前文分析,香港储蓄类保险产品形态多样,同样有保单收益比较确定、锁定期短、退保损失风险小的储蓄类保险 产品。只是那款锁定期长(故而流动性很差)、保证收益率低、演示收益率高的终身分红保险产品的在向内地客户的推销过程中可能存在较为普遍的只谈高预期收益、完全不谈对应风险的销售误导情况,引起内地保监会的警惕,以致于需要公开发文、着重提示其风险,其用心之良苦,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个人对于香港保险最为担忧之处,也正是此点。只谈收益而不谈风险、只演示收益而不演示风险,只披露收益数据而不披露风险数据,对于销售任何投资、储蓄类金融产品而言,基本上都是销售误导,因为预期收益不过就是潜在风险的对价而已。只谈收益而不谈风险,那是国内跑路的不良P2P平台干的事,香港保险业同仁切忌切忌。
  除了以上保监会提示的这些风险,我个人还认为需要考虑国家风险,我本人的职业生涯就被此风险影响过一次,有切身体会。再看看外资保险公司集体批量退出台湾地区保险市场的情况,看看近期外资保险巨头出售香港保险业务的情况,我想,即使香港法律会保障投保人的利益,但是在作出长达几十年、一辈子的理财决策时,还是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风险因素为妥吧。
  关于外汇政策风险,我个人揣测内地外管局应该不会收紧银联刷卡购买香港保险的口子,这一点中央绝对能做到,“一定会支持香港”。
  当然,那些件均400万乃至2亿左右的趸缴业务投保人要注意啦,一次性支付如此高的保费购买香港保险,几乎不用任何调查就可以断定这是在转移资产,相信香港保监处下半年将从这些保单入手巡查各香港保险公司的“反洗钱”工作情况。对于广大的年缴几万块的内地富裕客户,则大可不必担心。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而已,“风险”意味着不确定性,外管局的政策没人能准确预测,除了中央。我相信中央。
  风险的反面就是收益,如果上述的风险你都可以承担,香港保险确实可以提供一些独特的价值,包括汇率风险所带来的潜在的外汇收益的可能性、保单收益不确定风险所带来的高预期收益的可能性、以及某些香港产品相对于内地同类型产品的价格优势等等。
  在信息披露完全、销售环节专业、风险全面评估后觉得可承担、特定财务需求确被满足的情况下,购买香港保险,就我个人看来,其实真挺好的。但请不要忘了前提条件是:信息披露完全、销售环节专业、风险全面评估后觉得可承担、特定财务需求确被满足。
  总而言之,惟有知晓风险、分析风险、承担风险,才能获取对应的预期收益。没有风险或不承担风险,就没有预期收益。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有诸多风险,购买前要一定要知晓这些风险、分析这些风险,看看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这些风险,再做决定。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建议
  写如此长文的负罪感在于担心浪费读者时间。因此,最后我想对香港保险的各利益相关方提出一些建议以资参考,希望能对各方读者有用:
  对考虑赴香港购买保险的内地居民,我建议:别跟风,要动脑;该买买,合法买。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没有一款金融产品是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的,跟风购买不适合自己的情况和需要的保险产品,傻。购买香港保险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财务需要,按需采购。在全面分析来港购买保险的风险和成本的前提之下,还是觉得香港保险不错、适合自己的需求,那么该买就买,只是一定要合法地亲自来香港购买,不要收受非法回佣。
  对于在香港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中介人员,我建议:别忽悠,要专业;该卖卖,合法卖。首先,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没有一款金融产品是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的,介绍香港保险产品的时候千万别忽悠,说说优点、谈谈缺点,说说预期收益、谈谈潜在风险,至少听上去更专业一点。
  此外,保险代理人千万别为了打击保险经纪人而说自己是保险公司的员工,并且提醒投保人要找“保险公司的员工”投保而不应该找“保险中介”。保险代理人不是保险公司的员工,这是常识;保险代理人和经纪人都是保险中介人。做保险代理人又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做保险公司的员工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何必误导客户呢?专业才是立身之本,体面地站着挣钱,才能长久。
  目前内地客户对香港保险的需求大,该卖就卖,有钱就赚,只是即使做不到全面客观专业,也至少要做到合规合法,监管的红线千万不要触碰,风险太大。
  对于在香港销售产品的保险公司,我建议:别只理财,要多保障;公平待客,翔实披露。香港保险产品结构失衡严重,相关保险公司可以考虑引进其新加坡分公司的做法,提供直销的、便宜的保障型产品。即使没有监管的直接硬性要求,香港保险公司也可以自主做一点服务香港中低收入阶层、服务社会的好事。保险公司的宣传材料一定要专业、翔实,体现公平待客的精神。
  例如,香港某几款热销的终身重大疾病保险的宣传材料上以类似“免费10年期危疾保”这样的用语为一个卖点,都利用了 “免费”这一吸引眼球的营销字眼。但是,这真的是“免费”的吗?我表示深深的怀疑,并且询问了我身边的多位精算师同事,也都对此表示怀疑,大家都相信这个产品特点一定在其产品定价的时候已经考虑进去了(priced in),除非该公司有一款单独的10年期重大疾病保险出售并且可以公开其精算定价报告,否则根本无法证明这个产品设计是“免费”的。
  这种稍具常识(还是那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人一眼就能看穿的、具有欺骗嫌疑的产品宣传用语,还是尽量避免为好,即使这样的宣传用语在香港可能是合法的。对此我个人的观点是:何必呢?
  对于香港和内地的监管机构,我建议:别管死,护客户;该管管,依法管。香港近期不断加强的保险监管改革在我看来实属必要,“自律”规管让香港保险业问题丛生,与国际先进保险市场的差距越拉越大。保护客户、增加信息披露要求的新规在执行层面的落地情况目前还尚待观察,希望能有切实效果,以保障香港保险市场的长期有序发展。
  内地外管局、保监会在已经提醒内地居民来港购买保险的风险的情况下,无需掐死内地居民来港购买保险的支付通道,毕竟香港保险业高度饱和,没有内地投保人,香港保险市场必然负增长,这和中央支持香港的表态不一致,相信也不是中央所乐见。但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于洗钱、非法销售、地下保单等违规违法情况,还是要严格监管。香港保险业的长期有序发展,也有赖于内地监管为其肃清违法违规成分。误导、非法的成分剔除了,将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有利于香港保险业建立长期的专业优势。
  最后,对于新闻媒体,我建议:别偏颇,要独立;该写写,深入写。我写这篇文章的最初动因,就在于我还没有看到我认为比较全面和客观专业的关于香港保险的报道。
  例如,央视一段关于香港保险的7分多钟的专题报道,也是只谈预期收益高、而不谈对应风险,还说香港保险公司“它就敢给客户承诺更高的保单收益”,完全就是误导观众。如前文所述,香港保险公司完全不敢“对客户承诺更高的保单收益”,预期收益是非保证、不承诺的,香港热销的那款投资型终身分红险,保险公司敢承诺的投资收益低于1%,也低于国内的最低水平2.5%,只是演示的、非承诺的、长期的预期收益率更高而已。央视姓党,这样误导人民的报道,丢了党的脸。
  再如,凤凰卫视也曾经就香港保险做过一段7分钟的采访节目,其中被采访的某助理教授声称香港保险公司的预期收益率“它通常能达到10%,甚至更高”,不谈对应的风险也就算了,“10%、甚至更高”的预期收益率怎么可能呢?哪家保险公司敢100%投资于高风险权益类资产呢?香港乃至全世界都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敢在设计长期的、终身型保险产品时胆敢采用如此之高的预期收益率假设,已经破产的除外!这样的关于香港保险的评论已经超过是否专业的讨论了,有欺骗观众的嫌疑。
  香港保险能继续热下去,还得靠各方媒体广为报道宣传,再说舆情就是采编命令,该写就写,只是我恳请各位写字的同仁稍微深入和专业一点,我个人认为,媒体,无论是党媒、官媒还是自媒体,都对观众和读者负有道德义务,不骗人,是底线。
  声明和结语
  首先,我声明这篇文章仅为个人观点,不能代表香港保险的真相。真相,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真相,只能被探寻,而不能被掌握。香港保险的真相,也不是我能全面认识、在这篇文章中清晰描述的。
  我目前在香港做保险,主要服务于其他多个国际市场,也包括香港市场,为了探寻香港保险的真相,我浏览的上百个相关文件,访谈了十几位业内朋友,光整理的材料的目录和要点就有近40页。这篇文章几次删减之后,虽然还是很长,但也只是反映了我的部分观察和观点,只列出了我所看到和认为的部分真相。文章题为《香港保险真相》,一为吸引眼球,二为激发读者自行思考和探寻真相。
  其次,我再次声明本文之中我有潜在的利益冲突。我在香港靠做保险讨生活,香港保险好了、专业了、规范了,我能发点小财的概率就会相应增大。因此,我害怕香港市场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最终可能会砸了香港保险的金子招牌;因此,我赞同严格监管,反对忽悠、误导和骗人,呼吁专业化的经营、销售和服务,希望香港向更为先进的保险市场学习和趋近。
  我个人十分希望香港保险好,希望香港保险能长久地保持其对内地保险的相对特色和优势,并在专业化这一点上扩大优势。果能如此,这将对我个人有利。
  本文是我的“香港保险三部曲”的最后一篇观点文章。此后,关于香港保险,我也要“闷声发大财”了,只做、不写。
  食之所在,难言公允,读者明鉴。
  作者为北美精算师、北美精算师学会会员,注册金融分析师,注册另类投资分析师,著有《人生宜保》。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相关链接:
  特别提示:
  公号繁似牛毛针,何不就此择精准?为了给“金融混业观察”的粉丝提供更加优质精准、新鲜独家的报道精粹,本公号即日启动VIP组计划。
  如果您愿意加入VIP组计划,可直接向“金融混业观察”后台回复: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邮箱/微信号等,绝对保密),我们有专人维护。
    加入VIP组计划后,您可以专享以下服务:
    1、不定期收到VIP组专享特殊文章推荐,专题回复
    2、VIP组成员可优先参加“金融混业观察”粉丝线下活动,与行业大佬面对面
    未来还有更多惊喜
    赶快加入我们VIP组吧!
金融混业观察
  金融混业观察
  更多高品质报道抢先看,请订阅财新出品的微信公众号“金融混业观察”。
  金融混业观察(caixinfinance):财新传媒出品。金融混业大潮势不可挡,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财新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供客观及时的金融行业报道精粹,分享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欢迎建议、意见、合作、投稿至
  特别声明:
  金融混业观察由财新传媒出品。金融混业观察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责任编辑:霍侃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新闻订阅:订阅后,一旦财新网更新相关内容,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发邮件通知您。
在这里,您可以选择接收的频率:
确定增加订阅含有的新闻?
,您所订阅的新闻会发送到邮箱:(此邮箱不可更改,且每个邮箱最多可同时订阅20个关键词
您已选择接收的频率为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财新名家推荐
更多专栏文章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热词推荐:香港保险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香港保险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王祝平编者按:为迎接香港回归,大陆与香港保险业的接轨,使大家更多地了解香港保险业,本刊从本期起,在窗口栏目中,适量增加一些版面,介绍香港保险业的法律制度、管理制度、运作制度等概况,还可以介绍一些香港保险公司的情况,欢迎大家踊跃来稿。香港保险业起源于十九世纪,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但保险业被人们广泛认识并接受,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的保险业以财产保险和货运保险为主。80年代以来,寿险业开始兴起并发展。进入90年代,保险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在香港这一弹丸之地共有223家保险公司。一、1995年香港保险业的现状据1995年11月22日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发表的临时统计数字表明,香港保险业1995年的保费收入增长12%,其中寿险长期业务增长率较高。1995年保险业务总收入共达438亿港元,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4%,其中寿险的比重较大。1995年一般保险业务的增长显著放缓,毛保费只有1....&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讨论了1993年至1998年期间奥地利经济的发展前景.据预测,经济增长速度为每年2.3%,相当于80年代中期的增长速度。专家认为,劳动生产率将比前几年发展的更快。就业人数每年增加0;6%(1985年至1993年期间每年增长1.3%).失业限额达7.4%。指出,征税制度改革通过吸引基建补充...&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探讨了技术发展问题和与其相关的风险程度问题。对21世纪的技术发展水平作了预测.强调指出,将创新推广应用于实践的速度日益加快。但作者认为,这绝不意味着存在有利于技术卓有成效地、毫不妥协地向前发展的良好机会。这种发展是与一定的后果和风险紧密相关的。未来的技术专家们在组织科研试验设计工作的同时,还应...&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近年来,由于我国饮料工业的迅速发展,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茶叶市场的不景气以及国际上茶水饮料市场的勃勃生机,给我们带来了发展茶水饮料工业和拓展茶叶市场的新思路。我国茶界和饮料界已开始重视茶叶新型饮用方式的工艺技术研究,一些大型的茶叶、饮料、食品企业或集团公司正密切注视着它的发展动向,已有不少企业已经或正在着手茶水饮料开发,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杭州等地还加强了茶水饮料的宣传力度,发展势头是好的。然而要从传统的带有文化内涵的茶叶冲泡热饮改为罐瓶装液体冷饮,毕意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和接受过程的;在其初期阶段,一些人存在某种疑虑也是很自然的。下面笔者想利用直接参与茶水饮料工程研究开发掌握的一些资料,对茶水饮料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作一论述,欢迎各界参与讨论。品,为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人民所钟爱。 现代科学证实,茶含有450多种有机化学成分,15种以上无机矿物质,这些成分和物质使茶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动脉粥样硬化...&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考察了英国小公司的发展前景。近20年来,小公司有了迅速发展,其数量大大增加了。将来预计小公司的活动将急剧减少。原因是;经济衰退和停滞情况下最小的公...&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俄罗斯各大银行的总体发展趋势,是趋向通用化.经济科学将服务理解为一种独特的有益劳动效果,虽然这种劳动不创造物质财富,但却是有益的,它是把劳动的完成及劳动的消费通常结合在一起的一个过程.指出...&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1447被浏览91755分享邀请回答332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保险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