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07c是动圈还是动铁

Soomal作品 - 威索尼可 Vsonic GR09 入耳式耳机测评报告 [Soomal?数码多]
威索尼可 Vsonic GR09 入耳式耳机测评报告
GR09是Vsonic准备多年的耳机型号,几乎与GR07MKII发布同期不久,Vsonic就有GR09的原型机,但因为振膜材料太少而放弃。而在2017年中最终成型推出的GR09耳机,则与当年雏形核心技术不同。据说,此次扬声器振膜材料为清华大学某部门研发制造的碳纳米管材料,理论上比几年前计划中的GR09更好。而自己掌握振膜材料技术,也让今后的产品线有更好的扩展和可持续性。目前GR09的陶瓷外壳版定价为2499元人民币,之后推出的塑料外壳电镀银表面的GR09售价好像在2000元以内。而GR09的表现可否挑战高端动铁?相比GR07为代表的一代动圈耳塞,有没有大幅度的提升?
样机来源:厂商送测
样机类型:市售量产
是否商业关系:是
GR07/R07历史回顾与对手分析:2010年Vsonic推出GR07入耳式耳机。2012年,Vsonic推出GR07 MKII,这是一次较大幅度的升级,相比第一代产品,耳机的整体动态有了明显提升,而GR07 MKII版本也是整个GR07系列中声音风格最正,声音最干净、均衡的一款。2013年,Vsonic比较奇怪的推出GR07 Bass版,这个版本和第一代GR07水准基本一致,风格略有差别,在那个时间段推出似乎是打算占领比GR07 MKII更低价的市场。2015年,Vsonic将GR07更新至Classic版,俗称GR07C,这个版本声音风格比GR07 MKII有所调整,高频向大众口味的方向做了一点修饰,相对MKII更适合一些质量不太好的音源或流行音乐。但整体素质和GR07MKII保持一致。
而最后在GR09问世前半年多,Vsonic还推出了GR07X,这个版本有点意思,在GR07MKII发布时隔近五年推出了一个所谓的限量版终极型号,但有趣的是它的声音素质竟然比以往任何一个GR07MKII之后的版本进步都大,不知道Vsonic在GR07X上用了什么黑科技。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GR07X进行限量?据说是扬声器单元振膜材料就剩这么多了。
从2010年至今,GR07MKII和GR07Classic几乎代表了市面上可以买到的动圈式小耳塞中最高音质水平,当然,同期还有索尼EX1000、飞利浦Fidelio S2等也基本属于动圈耳塞中同等水平产品,只是风格上略有不同。与2010年之后,动圈多单元入耳式耳机的进步相比,动圈耳塞音质水平几乎停滞不前,就连当年的索尼旗舰EX1000,今日也沦落到被Hi-Res嫌弃,售价不到2000元的悲惨境地。而索尼的Z5圈铁,尤其是它的高音表现则非常惊艳。
Vsonic GR07或索尼的EX1000为代表的一类的动圈耳机在与多单元动铁的对决中主要有两大短板。第一,高频密度、解析力弱于W4R、UE900、K3003、索尼Z5、甚至A2、A3等一代动铁高音,极高频的失真动圈劣势明显;第二,多单元动铁的整体动态、声音厚度优于高端动圈耳塞。当然,以GR07为代表的高端动圈耳塞并非一无是处,动圈本身松弛的听感,整体更为舒展的风格还是明显有别于动铁,也有别于圈铁。所以无论是GR07、还是EX1000或是飞利浦Fidelio S2从声音表现讲都有不错的性价比,和各自特点。但作为高端产品,由于上述两个短板其实落后于高端动铁幅度较大,所以我们认为这类动圈耳机的整体素质落后于多单元中高端动铁耳机。
GR09的扬声器振膜:对于小耳塞来说,如果不使用动铁多单元的组合,仍然使用动圈的扬声器类型,想要提升音质,只能从扬声器单元的振膜材料入手。而包括GR07整个系列以及市面上大多数动圈耳机的振膜材料,其实都并不是为了制作耳机扬声器单元而设计制造的。这些膜片的原材料能够成为耳机振膜,是因为耳机设计者在众多的膜片中找到了个别适合做耳机扬声器的材料,而它们又往往因为需求量太少,无法得到持久稳定的供应[不会单独为耳机厂商的小量订单专门制造]。早期的GR09流产和GR07X的限量,应该都是这样的原因。
此次上市的GR09的碳纳米管材料,相比清华大学设计这样的材料也不是为了做什么扬声器单元。但Vsonic推出GR09会使用碳纳米管也有足够长时间的准备,两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到底如何,我们也搞不清楚。不过最令人沮丧的是,当你买了几本碳纳米管材料的书看了几天之后,发现书上介绍的关于碳纳米管的特性,其实和扬声器振膜单元也没什么关系。简单的说,了解碳纳米管的微观结构和制造一款使用碳纳米管材料振膜的扬声器很难有实质性联系。
但从小耳塞动圈扬声器所需要振膜特性可以推测,碳纳米管的振膜应该可以提供比以往更为轻薄的材质,碳纳米管膜片可以带来相对更好的刚性。更轻让扬声器更容易驱动,更好的刚性让扬声器更容易被控制。至于振膜更为细节的声学特性,Vsonic这次没有结合碳纳米管相关技术进行说明,所以不得而知。
不过我们专门向Vsonic要了一只GR09使用的扬声器单元进行拍照。从图片中可以看到,GR09中扬声器单元单体本身比GR07时候设计更为细致严密,扬声器单元前侧有金属结构的前罩。而扬声器单元的振膜如图所示,为常见的动圈振膜结构,中心类似球顶而四周有加强纹来抑制单元的分割震动。仔细看看振膜,其实还可以看到振膜材料本身比较特殊的纹理。
如果GR09的振膜材料与清华大学合作保持顺利,那相比Vsonic自家的前代产品乃至大多数市面上动圈耳机的扬声器振膜材料的来源就会更加稳定,而它也是耳机扬声器核心技术国产化的又一个典范。
GR09耳机外观与佩戴:言归正传,在介绍了GR09耳机前任的背景和相关技术材料之后,我们来看看GR09耳机本身。Vsonic GR09本次测试的是白色陶瓷版本,它的外观造型基本保持了GR07的设计,只是在耳机背面外壳为了体现宝石切割多面体的工艺,有几条斜线和一点点突起。而其他几个方向的尺寸和GR07似乎完全一致,包括耳机上两个内腔与外部的导气孔的位置也基本一致。
GR09白色陶瓷版本实物要比照片中好看那么一点,毕竟厚厚的陶瓷拿在手里有一点分量,而触摸的感觉也显得比照片里更显档次一些。但我们认为,大家普遍认为GR09还不够好看的原因在于周边的搭配不到位。例如,虽然使用了可换线的设计,但是接线柱部分仍然使用老套的黑色橡胶,和陶瓷质感严重不搭配,希望后期线材更新时改进。
由于外形尺寸和佩戴方式等都和GR07一致,佩戴舒适度其实和GR07基本一致,只是陶瓷重量要稍微重了一些。入耳部分仍然使用Vsonic专利的可转动的导管,希望外壳改用陶瓷之后导管根部的外壳不要那么容易开裂。GR09耳机使用了可换线的设计,所以如果不喜欢耳机线绕耳式左右声道佩戴的话,可以把默认左右反接,这样就可以耳机线向下佩戴了。不过此次GR09送的入耳部分耳塞套比较诡异,其中彩色导管Spinfit的耳塞套,外面一层材料实在太薄太软,完全不合适。而自己搭配的那套白色耳塞套,也要比Vsonic以前GR07和VSD使用的耳塞套更硬了一些。至于那个“韭菜盒子”一样的收纳包不知道是什么用意。
主观听感:下面我们进入主观听感部分。Vsonic GR09的官方给出指标仍然是50欧姆阻抗,但灵敏度比GR07更高达到108dB,实际听感GR09要比GR07好伺候的多。测试中我们使用iPhone 6s Plus作为最普通的手机音源作为参考,使用飞傲X7+AM3[非平衡],享声M1Pro、Chord Mojo等作为其他音源参考。对比的耳机包括GR07X、GR07 Classic,Westone W4R、UE900等。另外我们还参考一款GR09之前Vsonic试产的GR07碳纳米管版。本次测试其实缺少一些更合适的热门对比对象,比如拜亚动力榭蓝图xelento、DITA的三款动圈耳机等等,以后有机会补上。
整体印象:Vsonic GR09相比GR07整个系列来说,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其实对比测评中已经没有太大对比的意义。除了声音素质全方位提升之外,它还更加适合搭配驱动力非常一般的音源,例如在普通手机上也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高频不会像GR07那样难伺候。这也要比四单元的W4R之类的耳机在适配iPhone级别音源时表现的更好。容易驱动,并不是说推的足够大的声音,而是说在低级别的音源上整体声音细节表现同样不错。
GR09在与W4R级别的多单元动铁对抗中,整个声音的动态和中频、低频的厚度已经不落下风,而GR07其实在中频、低频部分声音动态和厚度还是要比多单元动铁差挺多的。那么GR09与W60这样六单元的动铁相比,估计在中低频以下部分的厚度和动态上肯定还有所差距。GR09的高频解析力和中高频部分的层次相比GR07有了质的飞跃,极高频延伸也相比GR07大大提升,同时GR09的风格也有所调整,整体听感变得温和又非常舒展,和动铁单元的高音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各有所长。
高频表现:GR09的高频调音内敛而大气,非常好的解析力和温和的听感毫不冲突,与GR07MKII、GR07Classic的高频风格相比,GR09更像是温和版本的MKII,而之前少量试产的GR07碳纳米管版本的高频则没有GR09这个最终方案好,高频仍然有一些极限情况下的小失真。GR09的高频可能相对不会那么明亮,但与非常中性风格的W4R相比,GR09的高频还要稍亮那么一点点。
在与W4R甚至W60级别的娄氏动铁高音相比之下,GR09在极高频延伸方面大声压下的失真度可能还是要稍弱一点,这表现在很大声压的高频打击乐。但是在表现拨弦类乐器,拉弦类小提琴,管乐等声压很大的高频时,GR09都能做到从容而温和,声音舒展细腻,后延的瞬态从容细腻,声音听起来比动铁明显更为松弛。但是动铁的优势同样存在,动铁的前延瞬态更加扎实,这让声音的结像听起来更为干净,位置清楚,密度更好,声音力度感更好。但是中高频部分开始,动铁的解析力已经要弱于GR09动圈。其实,如果不遇到GR07系列高频失真部分,单在中高频部分,动圈的瞬态细节本身也是比动铁稍好一些的,只是GR07上高频很多时候太难控制。
动圈松弛的听感配合GR09下动圈高音比以往低了很多失真,让它完全可以和W4R、W60级别的高频抗衡,当然也可以和UE900的高频抗衡,只是UE900的高频会比较亮一些。极高频的细节方面,GR09表现的不但不弱,而且由于比较柔和松弛的瞬态,听起来会显得声音更为柔和,真实。不过如果把这两种扬声器单元去做极高频的极限测试[不是用来听],恐怕动铁单元的失真度还是会更小一点。
中频表现:GR09的中频厚度同样相比GR07系列有了不小的提升,整体动态提升也是明显的,整个声音的形态要比GR07大了很多,这样它的整个声音的动态其实和W4R已经处于同样水平,优于UE900,弱于W60.动圈耳机的中频风格肯定和动铁有着明显的不同。GR09比较松弛柔和的听感相比W4R来说,会觉得GR09的声音更为鲜活细腻,在人声的表现,乐队的空间感,器乐本身的后延的瞬态真实感来说,都是动圈GR09占优,这纯属意料之中好。当然,能在这样的细节特性下,保证和多单元动铁同水平的动态和声音厚度,属于意料之外的好。
以W4R中性风格为代表的四单元动铁,在中频和中高频部分仍然有着声音密度的优势,尤其是中高频部分。这对于人声的表达来说应该算两种风格,动铁带来的人声位置靠前口型清晰准确干净,但是接下来的声音比较呆板,细节发木。而GR09动圈人声进入时候的瞬态有些含糊,但之后的声音细节丰富柔和自然。
在大动态的表现中,GR09有着令人满意的动态范围,在爆棚性的交响乐、电影音乐中表现出足够好的动态和声音的厚度,以及在中高端音源[M1Pro\X7以上水平音源]下很好的声音张力,和极大声压下声音层次。前面谈到在人声这种缓和音乐中表现出的细节,在爆棚音乐中同样可以表现出来。W4R此时的优势同样是声音的力度,而后延的细节处于明显弱势。
低频表现:W4R甚至W60这样多单元动铁在低音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其实在4单元以上动铁出现之前,我们很少能在入耳式小耳塞上感受到如此规模的低频。但无论是W60、W4R或者舒尔SE846,它们的低频的细节其实很难表现的非常细腻。GR09的低频动态和量感肯定不能和W60相比,与W4R相比也稍弱一些。它的弱势在于低频还是不够扎实,真正比起暴力级别的低频力度,那么从中低频开始就是4单元以上的动铁占优。不过GR09的低频也要比GR07时代好了很多,它的下潜变得更深,调音的风格则趋向与更为偏重弹性和细节,所以变得是非常宽松的听感。这绝对是发挥了动圈低频的长处,也或许是GR09不得不做的选择。
在很多圈铁耳机中选择动圈去做低频,虽然它们往往在中频衔接方面做得不够好,但是在下潜较深低频方面还是都能发挥出动圈优势。GR09当然也有这样的优势,动圈的低频弹性明显更好,层次显得丰富,相比以往动圈耳塞来说,GR09的低频弹性相对更好,并且可以承受住很大声压的变态级低频,而且不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显得干涩。在大提琴等抒情类的中低频表现上,声音细节丰富,声音柔和细腻。
细节与W4R对比,W4R的优势就是中低频和中低频部分衔接更为均衡,中低频的声音扎实而干净,例如大提琴可以表现的声音有很好的力度。而动圈GR09则显得声音略微有些飘。而在低频下潜较深部分,动铁的低频还是显得太木了,细节层次落后于动圈。当然变态级的力度和厚度上,动铁还是有优势,只是瞬态细节有些假。
不同播放器搭配:GR09与以往GR07时代相比,目前非平衡耳机线下搭配各类不同级别的播放器其实都有很不错的表现,即便搭配X7+AM3这种声音比较清淡,高频相对偏亮偏硬的音源,GR09的高频也绝对可以应付的非常细腻,而中低频的动态也足够好。搭配Mojo,同样不会觉得太过刺激,高频质量仍然很高,也可以表现出温和细腻的风格。而搭配M1PRO比较暖的音源,中频人声的表现会更好一些。如果同样搭配iPhone级别音源,那么GR09肯定比W4R的动态更好,而且低频和整体声音层次会优势更大。总体来说,GR09对音源要求并不十分苛刻,当然一台2000元级别以上随身听,或者Monitor 03 US级别以上的声卡是发挥GR09细节和表现出耳机应有的足够好的动态更合理的配置。
声音表现小结:我们从本次GR09的测评中思考了动圈和动铁两类耳机大趋势下声音特点差别,简单的说,它们的最大差别在于瞬态的特征。大体上说,动铁单元的前延瞬态失真小,声音进入的干脆,声音扎实,密度好,爆发力是优势;动圈在前延的瞬态比较慢,有时候可能还会显得比较含糊,声音不够扎实。动铁后延的瞬态表现很不好,中频和高频部分可以快速的收掉没有大碍,但低频部分就不好处理,为了带来足够量感,所以低频后延不干净,比较呆板;而动圈整个频段的后延瞬态都自然细腻,至少从GR09来看这部分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GR09能否代表了目前动圈耳塞的最高水平,我们至少还需要对比市面上几款同样价格不低的产品才知道。不过与以往GR07、EX1000级别的动圈耳机相比,GR09的提升还是非常巨大的。动圈扬声器舒展宽松的听感在一款小小的耳塞上得到了明显更好的发挥,与多单元动铁相比,宽松的瞬态,丰富的层次是更高水平的体现。而在动铁擅长的高频项目上,GR09与W4R在细节表现上不落下风,但是在密度方面还是稍弱一些。在极高频表现上,GR09比W4R的高频还要更为细腻宽松一些,但是在极限表现中似乎动圈还是会有那么一点失真,没有动铁那么稳健。而在中低频的细节方面,GR09则有相对多单元动铁更为明显的优势,但在声音厚度和力度上要弱于多单元动铁[如W4R、W60]。
我们从Vsonic GR09整体声音表现已经领略到新的振膜材料带来的威力,从耳机整体设计来看,GR09在基本保持GR07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因为扬声器材料技术的改变而让耳机的音质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如此幅度的提升在动圈耳塞中是非常少见的。通过GR09和类似价位的Westone W4R以及GR07X等前作对比,Soomal暂时给予Vsonic GR09推荐评级。在后续测评进行更多对比之后[至少对比过拜亚动力和DITA的两款以上耳机后],以及对GR09耳机版本、做工、耐用程度进行考察之后,会再对GR09进行补充评级[可升可降]。
本文的相关书签:
5068793229150
相关的文章
16717029160350
本文一共有 227 条评论
218.016.069.***218.016.069.***
182.239.089.***182.239.089.***
202.120.224.***202.120.224.***
123.151.077.***123.151.077.***
222.210.026.***222.210.026.***
123.151.077.***123.151.077.***
125.039.046.***125.039.046.***
117.136.054.***117.136.054.***
042.090.187.***042.090.187.***
180.095.186.***180.095.186.***
123.151.042.***123.151.042.***
120.041.213.***120.041.213.***
113.000.029.***113.000.029.***
122.096.040.***122.096.040.***
119.039.119.***119.039.119.***
058.209.228.***058.209.228.***
122.156.188.***122.156.188.***
提示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0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2216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赵宇为作品 - Logitech 罗技 Ultimate Ears UE 900 入耳式动铁耳机测评报告 [Soomal?数码多]
Logitech 罗技 Ultimate Ears UE 900 入耳式动铁耳机测评报告
Ultimate Ears[UE]作为全球最为知名的动铁耳机品牌,2008年被罗技公司收购,虽然动铁耳机的老本行没有落下,但罗技将UE品牌推向主流、时尚音频市场的策略让真正的发烧友和专业用户似乎有些担心。UE面向专业用户的动铁定制耳机业务并没有停滞,在民用市场随着UE老型号的逐渐退市,已经很难从产品上看到UE传统高端动铁耳机品牌的形象,直到2012年下半年,UE 900发布,这款定价在399美元的四单元动铁耳机,成为2008年罗技收购UE后,非定制耳机中最为重要的型号。
多单元动铁耳机以及定制版的多单元动铁耳机一直是UE公司的长项,尤其它的定制业务一直备受专业音乐人士喜爱,这也是UE品牌专业性的重要体现。随着2008年罗技收购UE,我们并没有通过罗技的渠道更多的了解UE,但却很快享受到了产品价格上的大幅优惠。由于在当年圣诞节罗技将UE TF10耳机极大幅度降价促销,让这款三单元的动铁耳机成为了UE最为知名的动铁耳机。
虽然在2012年,罗技以TF10的外形为样本,更新了TF15耳机,但它的整体定位仍与之前TF10一致,UE品牌下已经长期没有非定制型号的高端动铁耳机产品。虽然我们对动铁耳机测评的并不算多,但毫无疑问的是动铁扬声器单元技术在2008年之后有了不小的进步。即便在UE 700上我们也可以感受的到。这种进步表面上看体现在耳机外观尺寸的小型化设计,在声音素质方面的提高[相对TF10时代的产品]同样明显。这些技术能否给多单元的动铁耳机带来更好的实际表现?从技术上来说我们没有理由不持乐观态度,但也许运气不好,之前也遇到过几款令人失望的产品。
受限于我们测评条件和一流动铁耳机相对高昂的价格,我们测评这类耳机确实不多。而此次UE900这样定位的耳机测评也非常令人期待,感谢Incarnation这位发烧友及数码多网友提供测试样品。
UE 900耳机作为新一代UE民用级多单元动铁耳机的旗舰产品,使用了现在比较常见的每声道四个动铁单元的设计,从半透明的外壳和它的爆炸结构视图来看,它似乎由两组并联的动铁单元组成,一组的体积相对较小,负责高频和中频,而另外一组体积要大不少,负责低频。每一组单元都有两个开口,构成四单元的结构。而目前我们见到的外形小巧的双单元动铁耳机也是类似设计,不过目测UE 900内置的中高音单元的尺寸还是要比UE 700或者X10之类使用的单元要大一些。
UE 900外形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得益于动铁单元比5-6年前技术的进步,整体的尺寸上也没有原来那么臃肿,相比上一个UE知名型号TF10来说,佩戴的舒适度和合理性也有所提高,为什么要说合理性?因为TF10那种结构实在太奇怪了。UE 900采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入耳式耳机尽量贴合外耳,达到较好密闭性和降噪效果的设计,这并不可能像定制耳机那样达到那么的严密,但从我个人使用感受来看,反而比定制耳机舒服得多。在耳机外壳上,UE 900使用了半透明的蓝色塑料材质,这与我们手中的一款UE 7 Pro定制版[王旭晗同学所有]的透明外壳材质类似,不过UE 900的颜色更深一些,半透明的设计也让你可以隐约看到内部的单元,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和科技感。
UE 900耳机使用了较细编织在一起的耳机线,由于这类耳机都推荐大家使用向上绕耳引出导线的佩戴方式,所以在导线绕耳部分使用了一小段塑料套管套在线材上,它可以起到对线材灵活“塑形”的作用。使用类似轻巧的线材,除了有更加轻便的优点外,这种线材在贴近衣物时也比普通橡胶服帖得多[没有那么明显的弹性特征],这也是借鉴了在专业定制耳机中的一些优点。从实际使用来看,这类线材在出街时,只要将线上的衣夹夹好,它带来的走路或跑步时的噪声控制也相对较好,听诊器效应更多的传来是自己的脚步声,而恼人的相对运动下的风噪是相对较少的。当然,入耳式耳机在出街应用中是无法避免各种噪声随着听诊器效应放大,但却可以带来明显很好的隔绝外界噪声的功效。
UE 900耳机采用了可换线的设计,耳机换线的设计接口比传统的2pin式的连接大大进步,如图所示看到这是一个圆形截面的小接口,插入后有外圈的锁死扣将线固定,不用担心平时使用会滑脱。而巧妙的内部设计可以让接口的外圈灵活转动,即耳机连接上以后,接口部分是可以灵活的360度转动的,这对佩戴的舒适度和佩戴时的方便性都有很大的帮助。UE 900随机提供了两条耳机线,一条黑色一条蓝色,它们并不是为了调音而分别设计,而是蓝色的一条线上有麦克风和线控,耳机和线控支持“Made for iPod”认证,即在iPhone、iPad、iPod产品上可以实现线控该具有的功能。而在Android上,只能说抱歉了。但由于使用了可换线设计,UE似乎是提供专门为Android设计的具有麦克风的线材。
UE 900作为高端耳机,除了提供丰富尺寸和质感的入耳部分耳塞外,还提供了一个塑料的比较精致的收纳盒,很厚实,盖子打开时也很有质感,这个盒子和TF10的金属盒相比似乎略有缩水。耳机附件中有一个很有用的转接线,即耳机和麦克风分离插座,这我们在之前K歌的文章中介绍过,不要小看它,它可以分出两个标准3.5mm插孔,一个用于连接立体声耳机,而另一个可以连接麦克风。当然,这个转接线是给那些将麦克风和耳机融合在一起的3.5mm接口的,在目前手机上当然都是这样的接口,而笔记本电脑上也越来越多使用这样的标准。
从官方技术参数来看,UE 900的阻抗为30欧姆,灵敏度101.2dB,对于一款小耳塞来说似乎这并不是一个容易驱动的指标,但对于动铁单元的耳机,由于特性和动圈有很大不同。例如,很多动铁耳机也许并不容易驱动,但却可以带来非常好的瞬态表现。而这对于大多数动圈耳机来说,这显然是一组矛盾,这样的描述和结果似乎有些不可想象。
由于测试时间限制,我们对耳机煲机大概只有2周的时间,不排除更长时间的“热身”可以让UE 900的表现更好,但加上网友之前使用时间,近500小时的使用相信可以有足够的说服力。本次测试主要使用iPod Classic、步步高 vivo Xplay、iPhone、七彩虹C4 Pro作为便携音源参考;而由于测试中我们发现UE 900的一些主观上听感特点,我们决定加入乐之邦Monitor 03 US、小夜曲HP耳放等设备作为辅助参考。虽然这是一款小耳塞,但对于发烧友来说它的价格并不算低,搭配更好的音源有更好的表现,是选用这组测试音源的目的。测试中使用对比的耳机主要以Vsonic GR07 MKII为主,创新Aurvana In-ear2和UE TF10耳机为辅助。
为什么有这样的对比?有经验的读者应该很清楚了?虽然In-ear2和TF10是动铁耳机,但它们的表现与UE 900差距已经很大。而GR07 MKII是我们测评中评价最高的高端耳机,它的价格虽然在1000元出头,但却要比大家熟知的森海塞尔IE8明显更好。下面来看看UE 900到底表现如何。
第一印象:初次试听UE 900,你会发现这是一款比In-ear2更加不像动铁的动铁耳机,整个声音表现偏柔和,而人声的表现反而更加偏向松软,厚实的风格,整个声音的动态并不算突出,甚至没有GR07 MKII甚至更低端一些动圈耳机表现的扎实。从声音上惟一可以提醒你它是“动铁”的,要感谢音乐中传来的令人印象深刻又有些不那么习惯的高频。而整体来说,UE 900并不难驱动,我们下面的主要评价基于vivo Xplay和iPod Classic,其他音源下表现会专门说明。
高频表现:UE 900的高频表现出非常好的解析力,由于在同类耳塞,甚至动圈式高端耳机上也很难感受到这样的高频,初次试听UE 900会有些不习惯。如果大家熟悉数码多的动铁耳机测评,我们以往从来没有肯定过动铁耳机高频的解析力出色,尤其是与高端动圈耳塞相比我们一直认为高端动圈耳塞解析力更好。包括ER4、TF10、UE 700、In-ear2的测评等等。
但今天对于这款UE 900来说,我们对它的高频表现非常满意,从整体素质来说要比VSonic GR07 MKII更胜一筹。它表现出了很好的高频向上的延伸,舒展的整体风格,优雅柔和的声音形态。它并没有传统动铁刻意拔高,或者过于拘谨,追求声音密度的迹象。在高频的瞬态方面,是动铁单元物理结构所决定的优势,UE 900的瞬态也很出色,难得的是相比In-ear2这样级别的动铁,它的解析力明显提高的同时,声音变得更为柔和舒展,瞬态反应灵敏,速度很快,细节又非常丰富,只在高频很高的部分处理一些高频打击乐泛音表现上偶尔有股“动铁”犀利的味道。令人非常中毒的是,在高频的大动态下声音层次的丰富,极为稳定的瞬态表现,在这方面是GR07 MKII这种级别的耳机与UE 900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与传统印象中动铁相比,UE 900的高频反而没有了那种可以轻易实现很好的密度,偏硬风格声音的特质,很多朋友听过UE 900都认为这耳机没有“动铁味”,我们认为这才是正确的趋势和高品质高频的特质。这样的表现说明动铁单元在高频部分的表现在进步,而且进步明显。回到与高端动圈耳塞对比的话题上,UE 900的高频在极高的部分仍然略显生硬[这部分细节高端动圈表现的反而不够好,大动态下很可能带来明显毛刺],但在偏中高频部分反而调校的比GR07 MKII还要柔和……这与UE 900整体风格相符。在中高频和高频衔接部分UE 900还是表现的不错,偏暖、偏柔和的风格,结合非常好的解析力和瞬态表现,以及在极大动态下声音层次的清晰程度,说“秒杀”高端动圈,并不为过。回头再听GR07 MKII,反而觉得这款它的声音却略显声音和偏干了一些。这并不能说GR07 MKII表现不好,只能说技术群山中,一样山外有山啊!
中频表现:UE 900偏柔和的风格甚至要比一些中性偏暖的动圈耳塞程度更“柔”一些,例如比E10还要更“松软”一些,更是要比GR07系列的声音松很多。不过,我们发现在UE 900的中频开始,耳机与高频似乎呈现出声音风格上的“分歧”。例如在一些古典音乐中的协奏曲,高音乐器伴奏比较多的人声等等。由于声音偏柔和,中频的动态是一个弱点,这似乎出现在很多新动铁耳机上,例如索尼XBA40[问题很严重]。当然,UE 900的表现并不是不能接受,而是在保证柔和偏暖风格前提下,中频动态确实稍显不足。在便携播放器上尤为明显,只有在声卡耳机输出上才会有所改观。
UE 900的中频整体解析力仍然明显好于In-ear2和TF10,但瞬态表现反而有所下降,我们一直说UE 900声音柔和,能柔和到什么程度?如果你对我们测评的几款耳机都很陌生,如果你认为动铁就应该有“铁味”即偏硬朗的风格,那么你一定更愿意相信E10或者GR07 MKII是动铁……这真的不夸张。
UE 900人声表现非常饱满厚实,但在中高频和中频衔接部分稍有塌陷,所有人声表现不够扎实,而且稍有发闷的趋势,这与它非常出色的高频相比,听起来总觉得有些遗憾。整个中频的表现可以说比较舒展,声音相对“放”的比较松,但却“收”的不够干净,这与动铁瞬态好的传统有些不符。我们认为,在便携音源,包括Xplay级别的播放器上,它的中频动态都偏弱了一些,虽然并不是致命伤害,但总体感觉不够干净[主要在中低频稍多一些,录音本身比较松的情况下]。大动态时“氛围”感偏重,中低频的声音发散明显,中频的细节也因此受到影响。当然在极其变态的大动态下,动铁还能表现出失真小,瞬态好的一面。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的声音表现的懒懒散散。
与In-Ear2,GR07 MKII相比,UE 900的中频虽然足够丰满,但不够扎实,中高频动态还要稍弱一些,整体细节丰富,但瞬态一般,中低频对音色的影响较大,人声表现偏浓重,稍显鼻音偏多。在中小音量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明显偏柔的风格,但需要一些力度和激情时,显得有些懒散,很难传达这种活力和爆发力。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中高频部分,UE 900的细节同样值得肯定,人声高音区细节、爆发力,齿音的控制,都要远好于GR07 MKII级别的耳机。而GR07 MKII是一种更加中性的声音,整个声音更加干净,声音扎实,结像清晰,中高频相对UE 900来说瞬态略差,声音反而没有UE 900来的舒展。但在中频动态方面,例如大编制的交响乐时,GR07 MKII都会有更为细致和稳定的层次表现,只是中低频量感略少[这部分需要配合声卡,GR07 MKII才有更好表现]。
低频表现:UE 900低频表现比较松,从中低频的表现来说似乎有些放得过开,有些松垮的感觉,比如,低频定音鼓的鼓点,那种敲击的凝聚力表现的很弱。如果这样的表现放在动圈耳塞上,接下来的声音肯定会惨不忍睹。而有趣的是,UE 900可以将开始听起来比较松垮的低频,又很好的收住。所以给你一种,没有太大力度,没有激情,却在很弱的低频成分里能找回瞬态细节的音色。这种风格除了能迎合中低频和中频结合带来比较浓厚的口味外,对于声音细节表现并没有什么好处。
更进一步说,UE 900这种风格对于一些美式音乐或现代电子音乐来说可能也存在挑食的问题。例如,动铁耳机很适合表现一些打击乐,和失真并不大的电Bass,电子鼓点,它的瞬态好,反应迅速、干净。而一些口味清淡或者不插电的音乐低频反而会比较干瘪,这时候配合松软的UE 900感觉会不错,毕竟它还有较好的瞬态,和明显区别于动圈耳机的瞬态细节上的干净、快速的特色。不过如果低音本身制作时加入的延迟、失真较大,那UE 900就可能会有发糊的趋势。在一些流行音乐中,同样会遇到挑食的问题。
不同音源的表现:UE 900中频和低频有些懒散的风格让人有些惋惜,所以我们也很愿意尝试将它连接到像03 US、或者小夜曲HP耳放这样的设备上,看看有没有改善。事实证明,这确实有效,但并不能完全令人满意。UE 900的中频和低频在03 US,小夜曲HP或者幻想曲D/A上,声音都会变得更加实在,中低频都有所收敛,不过从中低频向下声音的解析力和层次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在这方面,反而是GR07 MKII更好,在大动态下,甚至要好的更为明显。而更强的驱动力会让UE 900的高频密度更好,这反而让它之前谈到的高频的舒展、凌动和极其出色的高频延展的优点有所减少。不得不说,在03 US上,UE 900的高频似乎又有了点“动铁”的味道……所以,不推荐用这么强力的驱动力去驱动UE 900。
在便携音源上,UE 900并不是像高灵敏度动圈耳塞那样容易驱动,但它的整个声音细节、动态、中低频量感,高频的层次的表现都已经达到了不错的状态,可以说,有一台超过iPhone级别的便携音源搭配UE 900就有不错的表现,而Xplay这样控制力更好,偏暖的声音则更为适合。相比硬件的适应性,UE 900也许更调曲目的品质,例如它对有损压缩的音频文件表现出劣质的高频就非常敏感。
UE 900作为一款399美元定价,中国大陆售价在近3000元的耳机来说,它的表现并没有令人失望。对于罗技来说,UE 900的出现也非常重要,因为在最近的1-2年中,大家一度认为罗技正在毁掉“UE”,UE 900可以告诉你,并不是如此。从UE 900上,我们也听到了新的动铁单元、更好的动铁单元带来出色的声音表现。但整体风格的变化,对于TF10粉丝来说显然难以预料,即便是我们更加喜欢In-ear2、UE 700这一代动铁风格的人来说,也没有想到UE 900的声音会如此的柔和、细腻。
在TF10年代的动铁并不以声音细腻闻名,虽然大家误读部分耳机高频夸张的拔高为高解析力,但排除这点,动铁的优势仍然在它的瞬态控制出色,以及在大声压大动态下厚实、稳定的声音。与同时期动圈相比,动圈小耳塞根本达不到这样的动态和声音的密度、力度,以及超大声压下的很好的瞬态控制力。但,那个时期的动铁,解析力真的不够好。
In-ear2和UE 700,从表面看是受益于动铁单元技术的进步,将耳机小型化的代表性产品[同类产品还很多]。但从声音风格看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变化受到动铁单元体积变小的影响有多大,但改善解析力,让整个声音更为舒展自然,声音层次更为丰富是我们在UE 700、In-ear2这一类、这一代耳机上所听到的。毫无疑问,虽然大家在技术上争论动铁到底是不是适合做音乐欣赏耳塞的同时,技术改进的目标明确,动铁单元响应快控制力好,但细节不够丰富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有了不小的进步。当然,在这个时期Westone,舒尔等品牌也推出了更高端的动铁耳塞,我们没有听过,比较遗憾。
UE 900的高频整体素质全面优于GR07 MKII,作为动铁单元声音反而更为柔和舒展,瞬态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极大动态下声音层次干净,稍有两点不足是密度稍差[但以足够好,符合它整体声音风格]以及在极高频上稍显夸张的“动铁味”。UE 900的中频和低频表现出一种比动圈更为厚实、松软、柔和的风格,这是最令人意外的。而从我们听过的一些动铁耳塞来看,动铁的确存在“松的下来也收的住,却打不出去的问题。”动态不足,声音不实,却又不缺少微弱的细节表现,中小音量下,轻音乐等感觉很柔和,但在大动态下声音就明显过于懒散了。也许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柔和的风格,但我们希望这样的中频和低频可以更紧凑一些,将会大大改善听感。当然,UE 900的表现是相比In-ear2、UE 700等耳机有明显提高的,相对大家乐于对比的UE前一代旗舰产品――TF10,提升幅度当然是非常非常大的,基本不具有可比性。
UE 900能否代表目前动铁耳塞的最高水平,至少从价格上来说,似乎不是,因为还有更贵的……但从我们掌握的知识来分析,UE 900的声音在动铁耳机中至少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虽然它的声音风格谈不上完美,中低频和高频风格似乎有不和谐的嫌疑,但从听感来说,UE 900很多方面不但有所进步,而且这样的表现已经在耳塞类产品中有了符合它价位的表现。至于不少人抱怨UE 900没有了动铁味?我们觉得没有“铁片味”绝不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动铁耳机风格的确有所改变,同时素质也在不断提高,UE 900是最新动铁技术的一个不错的代表,对定位相似的高端动圈式入耳式耳塞产品形成竞争,这绝对是“铁片味”时期的动铁耳机做不到的。由于动铁单元技术并不封闭,来源也比较单一,我们相信随着类似UE 900同类技术单元被更多的使用,大家可以听到越来越多没有动铁味,却整体表现更有特色,素质更高的耳机,希望这样的产品越多越好。
本文的相关书签:
5068793229150
相关的文章
5020205030
本文一共有 260 条评论
116.009.196.***116.009.196.***
014.156.170.***014.156.170.***
116.116.201.***116.116.201.***
119.167.096.***119.167.096.***
140.112.244.***140.112.244.***
124.244.178.***124.244.178.***
114.145.027.***114.145.027.***
221.005.065.***221.005.065.***
219.130.224.***219.130.224.***
110.249.241.***110.249.241.***
180.160.219.***180.160.219.***
提示本贴不可匿名回复,回复等级为:0 ,您现在正处在潜水状态
4490 为防止广告机贴垃圾,不得已而为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圈和动铁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