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说说你听听在想当初大家伙都是怎么理财的

(减肥的眼儿)
(去你妹的~)
(抖骚少年达达酱)
第三方登录:不同时期要用不同的理财方法 听听专家怎么建议
来源:第一铜网
如何建构扎实的财务基础?念头怎么转很重要,观念的&任督二脉&一定要打通: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消费习惯最重要。量入为出、存钱储蓄是理财的基本功。有资金才能规划保险、做投资、为未来的经济生活奠基。现代社会中,女性一定要做好钱财的打理,经济自主、有独立的能力,迎向美丽的人生前程。如果想法偏了,任意花钱不节制,生活形态也会扭曲变形。
女性天生心细,这让她们在理财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驾驭感&,成为不少家庭的钱袋子,但是,女性难以琢磨的感性也难免会让其在理财上优柔寡断,错过难得的&敛财&机会。如何有效理财来使得自身的财富不断增值呢?根据女性在各年龄段的不同特点,理财专家建议,女性应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年龄段,结合自己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收入、家庭情况等,兼顾收益与风险来构建一个高效的投资组合,以此获得稳定收益。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时期女性的理财特征和可以采用的理财策略:
1.22~26岁:初涉职场的&月光族&
理财特征:这一阶段的女性大多还处于单身或准备成立新家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女性没有太多的储蓄观念,自信、率性,&拼命地赚钱,潇洒地花钱&是其&座右铭&,因此,&月光女神&随处可见。进入职场才数个年头的女性,除了累积职场经验与社会认同外,更重要的是趁未结婚之前,累积投资理财的本钱,否则两手空空,连眼前生活都成问题,何谈投资理财?
专家建议:定期定投赚个&金母鸡&
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女孩子投入较低,但花费却不低。因此,不妨选择按期定额缴款的约束性理财产品,如基金定期定额计划刺激一下,收紧钱袋子。打个比方,如果每月定期定额投资1000元在年利率2%的投资工具(按复利计算)上,10年下来可累计约13万余元;若每月定期定额投资1000元在年利率10%的投资工具(按复利计算)上,10年下来可累计约20万余元,后者约为前者的1.5倍。 银行定存年收益率近2%,但从数据可见,银行定存的利率偏低、成长有限;考虑到股市长期向好的趋势,开放式基金的年收益率应该优于定存,因而在低利率时代女性还是可以找到会赚钱的&金母鸡&的。
2.26~30岁:初为人妇的&巧妇人&
理财特征:刚刚步入二人世界的女性,为爱筑巢,随着家庭收入及成员的增加开始思考生活的规划,因此大多数女性开始在消费习惯上发生巨变,&月光族&的不良习惯开始&摒弃&,投资策略也由激进变为&攻守兼备&。
专家建议:增加寿险保额投资激进型基金
一个家庭的支出远大于单身贵族的消费,所以,女性要未雨绸缪,提早规划才能保持收支平衡,保证生活的高质量。这个时期购置房产是新婚夫妇最大的负担,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应适当增加寿险保额。在此时夫妻双方收入也逐渐趋于稳定,因此,建议选择投资中高收益的基金,例如投资于行业基金搭配稳健成长的平衡型基金。
3.30~35岁:初为人母的&半边天&
理财特征:这一阶段的女性都较为忙碌,兼顾工作和照顾孩子、老人、丈夫的多重责任,承受着较重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这一阶段的女性,在收支控制上已经比较能够收放自如,比较善于持家,但还缺乏一些综合的理财经验。
在成就与财务逐渐累积至一定水平后,接下来可就要精打细算了,不仅要让现在的日子过的更好,也要让老年生活更有保障与尊严。这个阶段女性最大的开销多以置产、购车为主。已婚女性更要准备子女的教育基金,以免日后被庞大的教育费用压得喘不过气。用投资专业用语来说,有了小孩后,您的&风险承担能力&就大大地下降了,凡事都会有&后顾之忧&,不会再把钱都投入高波动性的投资工具上了。在家庭理财的规划方面,有子女的家庭,重心应该放在子女教育基金的储备和自己的退休金准备上,资产配置走的是稳健路线。此外,不断为家庭贡献的女人,也别忘了要好好爱惜自己,加强保险功能,并依照自己需求分配保单比重,为现在及老年生活打底。
专家建议:筹措教育金购买女性险
家庭中一旦有新成员加入,就要重新审视家庭财务构成了。除了原有的支出之外,小宝贝的养育、教育费用更是一笔庞大的支出。首先,在小宝贝一两岁时,便可开始购买教育险或定期定投的基金来筹措子女的教育经费,子女教育基金的投资期一般在15年以上。
4.40~50岁:为退休后准备&养老金&
理财特征:由忙转闲、准备退休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子女多已独立,忙碌了一辈子,投资策略转为保守,为退休养老筹措资金。40岁以后的你,孩子大了,经济状况也稳定了,这时该检视夫妻俩退休后金钱是否无虑?想过怎样的生活?尤其往后笔不小的开销。目前除强调保本,也应增加稳定且具有固定收益的投资。
专家建议:风险管理最重要
此时家庭的收入存在,但与前几个阶段不同的是,&风险&管理此时成为第一要务。由于女性生理的特点,在步入中年,甚至更早的年龄阶段,妇科疾病就陆续找上门来,有针对性的女性医疗保险必不可少。
另外,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必须以低风险的基金产品为主要考虑对象。他建议,中高龄人士这个时期的投资则要首先考虑稳妥,理财产品应选择那些货币基金、国债、人民币理财产品、外币理财产品等。
在此基础上,女性理财可选&三三三原则&。女性的理财方案,应根据结合家庭状况和人生阶段分步骤具体实施。可将每月收入采取&三三三&分配的原则,即三分之一作为日常开销;三分之一进行定期定额投资开放式基金;最后三分之一用于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总体来说,你应该从健康医疗、子女教育、退休养老等三方面,为自己做理财规划,如:可以参加银行的教育储蓄,购买医疗保险。如果参加炒股、买卖外汇等风险性投资,建议资金不宜超过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购买保险,目前比较通用的定律是拿出年薪的10%用于缴纳每年的保费。
原标题:更新观念 不同时期不同理财
编辑:史俊
[此文系转载,来源于第一铜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安徽资讯APP
扫一扫,安徽尽在您手中
万家热线今日合肥
微信扫一扫,使用小程序
每天10分钟,通晓合肥事
6088人关注
3818人关注
1090人关注
1035人关注
春,一个让人听起来就感到温暖,亲切的季节,一个听起...
避开人山人海的各地景区,5.1最好的去处:环湖家居建 ...
5月13号上午将邀请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刘娟主任与您 ...
,连续四年的一路相伴,有你真好。“大湖名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夏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中华民族传 ...
今日万家热线
扫描关注今日万家热线微信公共号
短信快捷登录
合作账号登录
验证即登录,未注册将自动创建万家账号
发送验证码TECH2IPO/创见
「 新生活 新科技 新零售」
投资人最在乎初创公司的哪些运营指标?听听这些科技大佬都怎么说?
投资人最看重什么指标?ProductHunt 专门为此做了一次调研,采访了科技圈里很多明星大佬。你可以从他们的答案中找到一些共识&&
创见干货:投资人最看重什么指标?ProductHunt 专门为此做了一次调研,采访了科技圈里很多明星大佬。你可以从他们的答案中找到一些共识……当评估一家尚处在「不确定期」的初创公司的时候,投资人往往看重哪些指标?当公司开始寻求融资机会的时候,哪些核心指标会发生变化?在创始人团队中,风投更关心的是哪些「软性因素」?如果你现在是一名创业者,并且恰好现在正在四处寻找融资机会,那么这些问题是时候在你的脑子里好好过一遍了。现在关于如何获取天使融资,风投资金的建议一抓一大把,但是往往很多创业者就深陷、迷惑于其中。我们为了澄清创业者心中的疑虑,特举办了座谈会,邀请了创投界知名的大咖前来坐诊,分享自己的投融资经历,悄悄他们在评估一个创业想法,以及一家初创公司潜在的商业价值的时候,他们都是在看哪些指标。当你处在种子轮融资阶段,一家消费级软件初创公司中,你最看重的是哪些指标?现在这款产品是不是即将发售?目前市场上是否已经存在了用户或者客户?产品的使用体验是怎样的?产品是否容易上手?让人们能够快速的投入到 App 的使用中?在你的顾客群中,你的「有效活跃用户」数量是多少?有多少人持续不断地「重新返回」App 中?客户留存率是怎样的?现金流状况是否良好?如果是负的,是否在不远的未来势头得到扭转?业务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渠道分为哪些?是「有用的渠道」?还是「可规模化的渠道」?亦或者是「盈利性渠道」?我们是如何打造持续性、可规模化的增长趋势?我们是否能做到心中有数?在接下来后续发展过程中,如果一切进展如计划一样,是否会有几名投资人(收购方)在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最后的一点忠告:这一点并非用量化的办法能评估出来的,它就是「投资人和创业者两个人之间的气场是否吻合,两个人是否合拍。」当你想到接下来的 5 年时间里,你总是要跟对面这个人打交道,并且共进午餐,你的内心会升腾出一种怎样的感觉?是懊恼还是兴奋。生命太过短暂,我们无法将它如此奢侈地用在一些混蛋的身上,当然这里面除了我本人……答案来自:Dave McClure, &500 Startups 的创始人现在关于初创公司越来越高的估值,还有风投市场上资金逐渐枯竭,存在着相当多的议论。你是怎么想的?如果现在有一家初创公司正计划在明年寻求融资,你会对这家公司的创始人说什么?简而言之,分为下面几点: * 让「资金损耗率」尽可能得低!控制你的收支状况! * 尽早地开始融资 * 将融资所需要花的时间预计得多一些,不管是身处哪个发展阶段都要这样做,尤其是在初创公司发展中后期的时候更是如此。 * 要有信心去找投资人,敢于提出你想要的价格,但是,如果融资的进展实在太慢,要有足够的智慧在价格及其他方面做出相应的让步。有很多时候,只要投资能进来,这个目的的重要性要大过了在价格上讨得便宜。答案来自:Mark Suster, Upfront Ventures 的一般合伙人 如果这里有一家脱颖而出的初创公司,你希望在这家公司身上看到怎样的增长性?这得看它所处的行业领域。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公司来说,投资人往往在看月环比增长情况,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标。一般来说,20%-50% 的月环比增长是非常不错的。同样,我们也要看「留存率」、「推荐率」、「流失率」等等指标。答案来自:Aileen Lee,Cowboy Ventures 的创始人在你创业以及投融资的过程中,历史上是否会存在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拐点?经过这个拐点,一家公司从缓慢增长的状态立刻一跃成为了如火箭一样升空的公司?不管是你运营的公司,还是你投资过的公司,你都可以来跟我们分享一下。——Lukas Fittl其实,绝大多数的公司并不会一夜之间就爆炸式地增长。PayPal 需要发现 eBay 上挂着的商品;Yelp 需要全面地调整自己的营销模型和商业模型,从电子邮件到 SEO 再到线上社群,而非仅仅靠朋友之间的口耳相传;LinkedIn 需要 Outlook Uploader 这款工具,后来开始转而做 SEO,最后开始向外界传达出来自己所能赋予的价值;在 Square,当我刚加入的时候,其实团队成员都不知道如何以最经济的方式获取到客户。答案来自:Keith Rabois, Khosla Ventures 的合伙人你是如何看待成本这个问题的?在创业的初期,我往往更看重成本而非收入,因为创业一开始,收入都是很少的,而且往往不好预测。然而成本是实打实的,它会非常直白地告诉我你是以怎样的想法来打造你的事业的。当然,除此之外,我还更加看重创业的想法,产品的质量,以及团队成员的能力,这些占 70% 的因素;我对于是否存在一定的市场机会的判断,占最终投资决策的 30%。答案来自:Mark Suster, Upfront Ventures 一般合伙人当你在评估一项投资的时候,你往往在寻找哪些指标?你是否专门在团队内配备一名分析师这样的决策?我们团队中确实有这样的人,他们帮助我们来分析各项指标背后的意义,但是在创业的初期,指标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有用,毕竟创业一开始,从它们身上能看得出来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我们真正想要寻找的是「用户,或者某一群人会上瘾的东西」,又或者是我们根据一些蛛丝马迹,判断有很多群体,社群,都会在将来频繁地使用这样一款产品。有些时候,与其你去寻找一些数据,还不如去寻找一些真正投入到使用过程中的用户。但来自:Josh Elman, Partner at Greylock如果现在有一家初创公司并没有带来任何的收入,你会给出什么意见,你会怎么评估这家公司?对于任何一家处于创业最初期的公司来说,想要评估它的价值实在是难于登天!如果这家公司开发的产品目前几乎没有人用,或者没有实现任何收入,那么评估它商业价值更是难上加难。我做这一行已经 10 年时间了,但是到现在我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也是无从下手。有时候我们只能用猜的……答案来自:Dave McClure, 500 Startups 的创始人对于一家不到一年的科技初创公司来说,专注点应该放在哪里?增长性?还是利润?一开始关注的重点应该是用户的使用度,用户的激活量,然后再考虑增长性,当然这是在你的资金能够支持增长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你应该先关注利润或者收入,然后再去拉升增长。每一家初创公司都是有着各自特殊的情况,但是总体而言,在一开始增长性都会显得更加重要一些。答案来自:Dave McClure, 500 Startups 的创始人在一次消费者产品的投资案例中,你最看重哪些指标?如果这些公司获得了投资,你又会给这些公司怎样的帮助?我们寻找那些人们愿意相互推荐使用的产品,这些产品获得人们的真心喜爱,应用永远放在他们手机的主界面上。从这方面来看,我们是更看重「定性分析」而非「定量分析」。一旦我们选择投资,我们会以各种方式来提供帮助,比如帮他们来寻找更适合他们的人才。创业是一件既充满乐趣,又非常艰难的事,所以我们要尽己所能地去施以援手。答案来自:John Lilly, Greylock 的合伙人及 Mozilla 的前任 CEO当开发某款产品的时候,一方面开发者会有某种非常强烈的直觉;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用户来验证某些想法,在「直觉」和「实验」之间,你们是如何做到平衡的?这其实不太容易说清楚,但是如果你忽略掉了用户和客户,只是专注于自己的直觉的话,那么你只有祈祷上苍你这个想法绝对是正确的。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并非史蒂夫乔布斯。所以,要时刻地观察分析客户的行为,时时刻刻去做各种测试,根据现实世界给出的种种数据去做迭代,而不是只是让想法,点子在你的脑子里来回转悠。答案来自:Dave McClure, 500 Startups 的创始人创业者什么时候应该学会放弃,开始寻找将公司出售出去的「软着陆」机会,什么时候应该咬牙继续前行?这里是否存在一些标准? 这里并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是往往创业者需要考虑下面的几个问题: * 创始人是否还热爱「某个问题」,还热爱与这个问题有关的「一批客户」? * 如何至少做到盈亏平衡点?是否存在一条清晰的路径? * 通向目标收入(比如 1 亿美金)的商业模型目前还是否稳固?一般来说我都会带着创业者过完这三个问题,评估三个选项各自的机会成本,这三个选项是:A)继续运营;B)软着陆;C)公司彻底关闭掉。究竟选择哪条路,完全是得看当时具体的环境是怎样的。答案来自:Dan Martell, Clarity 的天使投资人和创业者如今的创业者,是做一个更加远大的创业梦?还是给自己树立一些更易达到的目标?到底哪个更重要一些?你必须有一个非常宏大的愿景,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必须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拿 Uber 举例子,它一方面想象着有一天,在一个小时内 300 座城市里有 1000 名乘客都获得了一次非常满足的乘车体验,但是眼下他们必须确保这个平台上头 100 名乘客是能够叫到车的,而且不用等太长的时间。一个眼下,一个未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挑战。最重要的是产品必须给予一种卓越的体验,如果你无法让产品体验在某一位用户身上变化出「魔法」的色彩,那么你手头上其他事情都放下吧,现在就想着如何取悦于这名乘客。答案来自:Jason Calacanis, 连续创始人及天使投资人似乎绝大多数的投资人更关注「成长性」和「指标」,但不是所有充满潜力的东西一开始都是成长速度很快的。对于那些打造的产品科技含量高的创业者,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那些看似「一夜走红」的创业成功案例,其实都是经历了成百上千个不眠不休的夜晚。任何有意义的成就都是需要时间来孕育的。所以,摆正自己的心态,想象一个你理想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想出办法来如何让它的到来更快一些,找到那些跟你共享一个愿景的人,让他们一直伴你前行。融足够多的钱,控制自己的资金损耗率,不要太快把钱烧没。但最重要的是,知道你的「启明星」是在哪里,知道你为什么做这一切,你想最终打造的东西是什么。答案来自:John Lilly, Greylock 的合伙人,Mozilla 的前 CEO。本文来源: 译文创见首发 由 TECH2IPO/创见 花满楼 编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
请后参与评论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白夜追凶》里的角色都是如何理财的?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白夜追凶》里的角色都是如何理财的?》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白夜追凶》里的角色都是的?》 精选一周巡:2015年底正式对外试运营,到现在平台注册用户近30万,累计成交额约25亿,办公地点在厦门观音山,经过实地考察,是一个真实的办公场所,基本情况就是这些,哦,对了,还有大概一个月前完成了的接入,我们听听关队怎么说——关宏峰:嗯,先听听大家伙儿意见吧。刘长永:我是一个**党员,也是一个老革命工作者,我相信国资背景!未经严格的审核和认真的考察,国资系是不会跟他们进行合作的。赵茜:物证中心随机抽取了十二份收益权项目资料进行比对,这些资料分布于四川、贵州、山东、江西、河北等不同地区,经核实,项目真实存在。从与的沟通中,项目也都在运作中,因此,物证这边掌握的资料证明,这块是有保证的。周舒桐:调查发现,今年7月28日左右,网络上突然狠传、暴在即的信息,但事实是,现在平台依旧在运营中,谣言不攻自破。高亚楠(翻白眼):要是在里面死个人,我能告你ta是什么时候死的,是怎么死的,甚至我还能真实给你还原一下整个过程,但……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了?崔虎:反,反正系统很,很厉害,我,我是黑,黑不进去。小汪:前台妹子长的不错,当然比茜姐还差八条马路。从前台访客登记表,可以看到应该有不少客户曾到现场进行考察过。关宏峰:嗯,我再补充一下。从搜索结果来看,这家平台的负面消息几乎为零,那证明了两点:第一,平台确实很干净,值得信任。第二,平台的公关能力很强,能够及时把不好的帖子删除。不过从平台的来看,整个量级在行业中只是一支新军,所以我更倾向于第一点。还有,我们在走访中发现,他们很多内部员工也都有在平台上投资,这说明,他们自己对平台是认可的,也是放心的。关宏宇(OS):我听我哥的。周巡:好,这样的话,哥几个都认为是值得投了?那大家都把家底亮出来吧,麻利点儿,凑一凑,看看能投多少钱。集体回应:《《白夜追凶》里的角色都是如何的?》 精选二给ETEN的亲爱的ETEN,看着你一天天长大,爸爸总是想要为你提供更好的一切。但遗憾的是,作为一个业绩持续不佳的蹩脚,爸爸感觉一个屌丝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可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啊。于是我想,也许我不能给你留下巨额的财富,但我可以把我的投资经历,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写下来告诉给你,这样你在未来面临同样问题的时候,也许就能更加自如一点,顺遂一点。可是,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在过去十多年的投资生涯里,我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避免重复出现的错误,但是每次纠正了一个错误之后,都有新的错误会出现,周而复始,始终提高不了投资业绩。如果我的这些经验是有价值的,那么在我自我改正的过程中,我的业绩就应该不断提高。既然我都没有办法通过总结失败经验来提高自己,那这些失败的经验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我试着去看看那些成功人士怎么说。可是看了一些大师、猛人们编撰出来的牛X闪闪的投资信条后,我感觉你妹的我不就是一直这么做的么?!!哦,对不起,爸爸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后来终于有一天,在一本畅销全球的投资回忆录里,我看到了作者描述的他的一个严格遵守的戒律:“如果第一次买入后,市场走势与不一致,那就停止买入,切勿为了摊低成本而加码!”恩?等一等!这孙子在前面吹嘘自己发家史的时候不是这么说的!他说他当时买入棉花后市场立刻就下跌,然后他在旁人的嘲笑中坚定滴继续大笔买入,最后赚了好大一笔!娘的!我终于意识到,其实这些牛X闪闪的大神们并非拥有过人的见识或品性,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够从自身的经历中提炼出各种各样的投资信条,当这个赚到大钱了后,他的信条就成了人人信奉的投资圣经;而当这个倒霉鬼输光了老本后,他的信条就成了狗屎!世人们所在乎的,不是信条是否灵光,而是它从谁的嘴里说出来。巴菲特说他绝不会,可是他早期的财富中有不少来自于炒白银!如果将来你也能成为一个大神,那你也可以满嘴跑火车,反正吹牛是不会增加你的持仓成本的!好吧,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就决定要给你写一本投资书。与其听别人吹牛炫富,还不如听听爸爸的瞎扯,毕竟,你要记住,爸爸的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但是,爸爸至少是真诚的,而且是永远不会欺骗你的!轮回与无常在开始投资之前,我希望你能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更具体的,我希望你能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史有些概念。为什么需要这些知识?要知道,一切非实体的投资都是上海人所说的“搬砖头”,不管是什么,简单的说都是在低位买入,在高位卖出,赚取差价。所以,如果你相信资产的价格是与经济景气程度密切相关的,那么理解当前的经济周期位置、判断经济周期的走向就非常重要了。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先对历史进行回顾与总结,找到明显的周期特征,然后再寻求理论解释。于是不同的观察者就解读出了不同的周期,比如:朱格拉周期(10年左右)、基钦周期(3~4年,库存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50~60年,产能与技术革新的周期)。有个券商分析师叫周金涛,他研究这一套东西比较深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过一句话:“人生发财靠康波!”你注意到了么?这句话其实可以有很多解读方式的!首先可以理解的是,顺应了大周期,你的正确率自然就会提高。要知道,大周期里是嵌套着很多小周期的,如果小周期你判断错误,只要大周期你看对了,坚定信心持有,最后总是能解套赚钱的。相反,如果大小周期都看错了,及时止损就比死磕到底更明智了。你看,同样的投资信条,无论坚持或是纠错,在不同的情景下获得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信条,只有最适合当下环境的信条。引生出来,对任何大神,甚至是爸爸的信条都不要盲目相信;再一个层面,小周期的起起伏伏不可能都能精准把握,几个周期下来,胜胜负负也累积不出多少超额收益,反倒是大周期一旦选对了,持续持有的获益更高,这就是老话说的“牛市要捂”的道理。看看大宗商品的长期走势,牛熊持续时间都在10年以上,拉长来看,小周期真的是无所谓的事情了。所以面对一两年的投资胜负不要太在意,这是一个长跑,保持良好的心态,持续对大周期进行审视,赢家是在最后才出现的;最后一个层面,完整的康波周期是50多年,基本上人生只有一次,最多两次机会(能做空的话机会更多一些,但做空是更困难的学问,这个我们后面再说)。当你终于看清大周期的方向时,很多时候都已经错过了最佳机会,这就是人生的艰难之处。所以我一直相信,很多成功人士,只是冥冥中的幸运儿,凑巧站到了合适的地方。既然人生让人如此唏嘘,就不要把投资的结果看得那么重,得之你幸,失之你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才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资!,是周期性的,如同一次次的轮回,而投资的魅力,则在于他的不确定性,这更像是人生的无常。理解这些,你就能体味,投资是一种对人生的反思,和对人性的修炼。最终你需要达到的境界,是克服掉贪、嗔、痴,实现内心的宁静。所以即使你将来不以投资为职业,理解他,也是能终生受益的。扯远了点,我们还是回到具体的周期划分上来。从爸爸所处的时代来看,我个人的看法是:2013年已经度过了长波衰退阶段,经济下滑趋势已止,但危机似乎依然伺伏;引领型的新技术正在孕育,但能否已经到达爆发点,推生出新一波的繁荣还有待观察。总体而言,大周期仍处于的格局内。需求为王在上一节里,我们谈到了每轮大周期都有一个或几个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崛起,这一节里我们再进一步,讨论一下这些新技术或新产业的内涵是什么。其实任何新产业所提供的都是同一种东西:需求。在人类社会摆脱农业时代后,需求就成为了所有经济体最核心的驱动力。随着劳动效率提高,如果总需求保持不变,全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降低,失业就会产生。所以在满足温饱后,所有经济体的最初工业萌芽都是纺织业,它吸纳多余的农业劳动力的同时创造对穿着的需求。然后是铁路、汽车、互联网。注意一下,所有具有引领新一轮长波周期的新兴产业都有一个特点:贡献巨大需求的同时,不对传统需求产生过大冲击。比如,纺织技术,他提供穿着需求,但对饮食需求没有冲击,这种新产业对全球经济的景气拉动就非常大。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风靡全球,销量大的吓人的iphone就不是新产业,因为他直接替代了其他品牌的手机,对全球的总需求贡献并不大。而tesla算不算新产业?我觉得可以算半个,因为汽车总需求量可能没有提高,但锂电池产业链比发动机和变速箱庞大。生物医药呢?肯定算,如果能延长人类平均寿命,就直接提高了所有的基本需求。再说个八卦一点的,2013年正式完蛋的铁道部巨贪,刘志军,纯粹从***的角度来看,此人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的十河信二了(日本高铁之父)。在他的野蛮推广下,中国高铁产业有了一波狂飙突进的发展。而这个,绝对是提高社会总需求的技术(基本上提高总需求的技术,在满足衣、食、住这三大需求之后,就集中于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传递上了),所以100年后,如果评选百年内贡献最大的中国人物,他入选的希望可能比那些把他抓起来的人还要高很多!到底下一波长波上升的引领技术是什么,现在我也没法断言,但是,他很可能已经出现了。要找到他,除了时间来给出答案,只能是不断试错和验证。不过很明确的一点,从过去的投资历史来看,如果引领型新技术真的进入爆发点了(爆发点就是进入大规模推广的前夜,这是投资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简单的说,就是投资的时机。正确的方向,错误的时机,也是无法获得回报的。比如,生物医药肯定是引领型新技术,但是不是在爆发点上?似乎现在没这个证据。相反的,电动车可能只能算半个,但是连传统的汽车巨头都开始大规模推产品了,因此他肯定是到爆发点了。这些都需要你去分辨和观察),并且被你正确地找到了,盯住他进行投资,就可以在未来十数年里获取你难以想象的!通过新兴产业获取需求当然是最美好的,但是很遗憾,技术的革新却不是想要就来的。如果全球总需求停滞,有什么办法能抵御劳动效率提高带来的劳动力富余么?答案是有的!汇率就是各国抢夺需求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货币贬值可以使本国的商品出口更容易,因此各国一有麻烦就想着要贬,然后其他国家就会一起来对他吐口水。比较典型的就是2012年末开始的日元大贬值,欧洲、美国、中国群起而吐之,最后也没把小日本淹死。其实这事说起来是很好笑的,我们可以看得更早一点,从美国次贷危机(这里基本是这轮长波周期的顶点)之前看起,2007年10月,大约兑116日元,0.,7.5人民币。而现在大家痛骂日本没节操的结果呢?1美元大约兑104日元,0.72欧元,6.2人民币。所以相对来说,日元在一年内贬值30%之后,他对都还是升值的,美欧有什么资格去批评日本?人民币倒是相对日元升值了10%,但是要知道,2007年之后中国可是钉住美元一起贬值下来的,五年之后日元贬值了30%,才达到现在这个水平,所以我们是已经占够了便宜的!谁是危机中负责任的大国,一目了然。顺便再多说一句,“负责任的大国”一词来自于1997年的亚洲,当时亚洲各国竞相贬值,人民币挺住了没动,因此我们一直吹嘘自己是“负责任的大国”。但是真实的情况是,1993年底,我们把汇率从5.8直接调降到了8.7,贬值50%,直接把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打残废了,这才有了亚洲危机……(当然,危机是个比较复杂的事情,这只是一个方面的影响,更具体的危机分析我们后面再说吧。)好了,笼统地讨论需求还是属于比较空的定性方法,他非常不精确,在时点上的把握也非常差,基本上不能直接用来指导投资。但是他能培养你从事物的本质看问题的习惯,帮助你建立大的思路。另外,在这一节里,我捎带希望你能了解的是,**是没有任何节操的东西,不要被表面的宣传和假象蒙住了眼睛。权利的滋味我在前面谈到了**操纵汇率争夺“需求”的事情,这其实是对外掠夺的一种手段,那么对内呢?**在对内创造需求方面其实也是有工具的。如果你将来进经济类院校学习的话,你就会学到的,凯恩斯主义对权力阶层的主要贡献:乘数效应。宏观***其实是有多种流派的,什么货币、理性预期、凯恩斯主义、哈耶克,但是不管你走到那里,你学的最多的肯定是凯恩斯。这其实非常像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并不是墨子、老子之流不够牛X,只是因为儒家思想更符合统治阶层的需要,所以最终是儒学独霸了天下。凯恩斯也一样,他的理论就一句话:**可以通过乘数效应创造出“需求”!从实际应用的结果来看,无论自由主义的各种解说如何诟病,凯恩斯的“乘数效应”无疑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学者们争执于货币也好、理性预期也好、粘性也好,终归过于单纯。真正偏离理论的东西,其实是最可怕的,也是少人提及的:权利。为什么我们家门口的路过个一两年就要挖开修一次?路又没有坏,有必要这样折腾么?当然没必要!但是,不挖路修路,怎么能有工程招标?没有招标,怎么会有人行贿献礼?权利不分大小,一旦落到具体的人头上,就比毒品还让人着迷。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总是打着提振需求的旗号出现,但对于权力阶层而言,他就是敛取暴利的良机。当贪腐无处不在的时候,社会分配就会呈现极度的不公,财政支出就会集中漏出到少部分权利阶层和寻租者的手中。而富有的人与普通人的消费倾向是不同的,这种结构变化就足以使乘数效应的作用被弱化。最终我们就会看到,财政政策对于社会总需求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弱,而**为实现经济目标所需要动用的预算只能越来越大,负债也越来越高,最后陷入财政危机。分配不公对总需求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很难量化的问题。不过爸爸的好盆友,另一个屌丝经理,季叔叔,最近跟我说了一个他对当前物价的看法。他说“猪肉价格近期的下跌是跟反腐败密切关联的!2012年底反腐开始,先是以茅台为代表的白酒价格下跌,然后历时一年多,反腐向基层扩展,基本上猪肉也没戏了!”哈哈,你能够想象么,就连这么普通的消费,都被腐败绑架了。腐败份子如果不大吃大喝了,连猪肉的需求都会明显萎缩!看看猪肉价格和猪粮比的走势,似乎确有这种迹象。不过,没有分析猪肉的供需就这样判断还是太武断。但另外一个相对严肃的类似证据也指出了这个方向:很多年前爸爸学计量***时做过一个研究,当时对投资和消费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的消费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区别,他并不像教科书里描述的那样,是稳定的,相反,他的增长率很不稳定,而且他与人均收入、人口总量等变量的关联度都不大,反而是与投资有极高的相关性!为什么?就是因为投资的高峰对应了**干预的高峰,**干预的高峰对应了腐败与分配不公的高峰,这些高峰推动的公款消费和腐败消费直接把猪给拉上了天!用爸爸现在所处的时点为案例,做一个政策点评吧。当前的主题包括了反腐败、、宏观调结构,恩,基本上国民经济核算的三大组成部分:消费、出口和投资全完蛋了,这经济岂不是要硬着陆了?需求不是要负增长了?于是顺理成章的,就有砖家跳出来高呼“腐败有理”了!这些混蛋显然都是应该被拖出去枪毙的!没有配套政策,直接反腐当然是影响消费的。要维持社会总需求的稳定,就需要配合其他政策来刺激正常的消费,弥补公款消费和腐败消费的缺失。比如,反腐如果能降低**开支,是不是可以考虑减税?或者是把省下的预算投入到更多新的支出项目中去?猜猜**会选择哪个方案?这两天*****提出了要给小微企业减税,这确实是有水准的方向。不过小微企业的定义是年纳税额6万元以下的企业,这回不过是扩大到了10万元而已,这力度距离有效降低全社会税负比率可真是差远了去了。其实所有政策最终都只能是各权利阶层博弈的结果,所以**的最终选项,只能是新的支出项目,比如现在谈得很多的棚户改造、铁路、京津冀。权利的滋味一旦尝到,谁还能放下呢?野蛮人的足迹你还记得吗?在一开始,我就说过,投资之前要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周期与历史。周期我们已经讲了很多了,可为什么需要历史?因为我们要去寻找野蛮人的足迹。2013年,中国爆发了一次反日游行。与以往的反日游行一样,示威者总是要砸一砸日本品牌的汽车的。一位倒霉的车主想要阻拦这些野蛮人侵害自己的财产,结果一个壮汉抡起了手里的铁锁,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头上。视频里传出的那声钝响真是让人不寒而栗!经济的世界里也有野蛮人,他们也一样孔武有力,能操控传媒、能引导预期、能扭曲配置,你也永远不要试图站在他们面前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他们,从他们的历史行为里找到他们的行动模式,这样你才不会被滚滚的人流践踏在尘埃里。还是以现在的时点为案例吧。2008年,为了抵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中国推出了四万亿刺激计划。当时基本上各地报出来的都会得到批准,算是创了我国财政刺激的历史记录了。到2013年,逐渐开始有声音反思批评四万亿,而到今年,这种声音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了。于是,学术界和的论调都开始向另一个极端发展,那就是反对一切财政扩张、反对放松地产调控、反对货币政策放松。结果昨天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了,这些人全傻了眼。有的人开始谩骂,有的人大呼这也没用救不了中国。这些人其实都是一个毛病,他们都不了解历史,不了解野蛮人。***里有一个名词叫做“出清”,意思是价格从泡沫状态跌回到正常状态。一般我们都认为,每一轮周期的顶峰必然是泡沫化严重的,然后一定要经历泡沫破灭,价格出清,为下一轮新周期奠定好基础,然后才能进入新一轮周期。但是,价格出清的过程是非常悲惨的,基本上没有任何政党愿意接受这种局面。包括一直以自由为口号的美国,他们在2008年也出手拯救了贝尔斯登,随后虽然又放任雷曼破产,但到最后不也一样不敢乱来了,要推出史无前例的QE计划来救市么?所以,在2008年世界经济一片恐慌,各国都开始疯狂施救的时候,中国推出四万亿计划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你必须要理解野蛮人的行为特点。中国的这个野蛮人,是具有典型官僚特征的金字塔型**结构。这个结构的特点是:1、上层对具体经济状况的理解既不准确,又不及时,缺乏前瞻性;2、调控一般是在局势已经比较恶化的时刻,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贯彻,并且缺乏对操作细节的关注;3、下层的基本素质较差,基本不具备微调能力,只能采取一刀切的野蛮做法来贯彻上层的命令,往往走向矫枉过正。有了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看到野蛮人在历次调控中的行动轨迹了。基本就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压泡沫——泡沫出现破灭迹象——继续盲目施压——经济陷入萧条与恐慌——饮鸩止渴式的救市——更大的泡沫。回顾一下我们的“四万亿”是不是这样。2007年全球泡沫泛滥,物价飞涨,中国开始宏观调控。当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浮现;2008年3月,美国出手拯救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6月10日,中国继续提高准备金率1个点(一般每次提高0.5个点,但在当时内外部环境已经明显恶化的背景下,破例提高1个点,实在不知道是如何决策的);2008年底,四万亿计划,基本有上报的投资项目就批,催生出大量重复建设、无任何还款能力的项目;2013年,新一轮调控正式开始。如果不去分析过程和历史,我们可以简单的说,“四万亿”是千古罪人。但是,放到当时的环境下,我认为“四万亿”并无过失。真正的缺陷在于野蛮人的一贯模式。“四万亿”的错误主要是两个,一是缺乏对细节的关注,为了救市而救市,导致资源浪费、**债务剧增、挤出效应扩大;二是在09、10年,局势稳定后没有足够的前瞻性,反而在2010年继续放任,导致泡沫失控。这些问题是野蛮人在过去的调控中反复出现的,并不是单一的特例。所以,当今年很多人都在兴奋地叫嚷,要把调控进行到底、要彻底刺破泡沫的时候,我却真心觉得,再继续这样下去,放松又不可避免了。调结构,对于当今正面临产业升级的中国,当然是无比伟光正的英明决定,但是缺乏对细节的关注,自上而下的行政式调控一定会触碰到危机的底线。而到那个时候,就是泡沫再一次膨胀的契机。好了,有的事情不是我们这些草民应该多操心的。你只需要记住,投资是与经济周期相关的,经济周期的运行节奏是会被**政策所干扰的。最后,对于政策,不要去考虑他应该会怎么样,而是要考虑他的习惯和模式是什么,然后顺着野蛮人的足迹去寻找投资的方向。泡沫化生存我们在上一节讲到了,调控反复陷入矫枉过正,导致泡沫累积越来越大逐步失控。这一节,我们就讲一讲这一现象的症结到底在那里。从我个人的观点来说,我认为根本原因是我们对于泡沫的态度。从全球历史上少有的几次经济泡沫破灭的情况来看,确实对经济、对民众生活、对政局稳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所以一说起“泡沫”,所有的政党都是比较反感和警惕的。但要知道,曾几何时,“”这个词也是一个人人厌憎的贬义词!而现在,普遍的观点是:通货紧缩对经济的伤害更加严重,适度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一种最佳的经济状态!如果我们把“泡沫”定义为杠杆度的话,要完全消除泡沫,就只有一种办法:银行恢复100%准备金制度(还真有学者建议这个!奥地利学派的一个观点!),甚至禁止一切行为!这基本上就直接回到公元前的金融时代了。你看,没有了杠杆,就没有了风险,但同样的,经济的退步程度也是无法想象的。让我们转化一下思路,为什么我们要对“泡沫”如此仇视?今天,有很多人爱说“压泡沫”,甚至“主动刺破泡沫”,可是如果泡沫本身就已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怎么办?为什么我们不能说“稳泡沫”?要知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那个国家和**能够精准把控泡沫,能够在泡沫即将破灭的时刻及时预警,并恰到好处的放松。既然没有这种技术,那么“压泡沫”甚至“刺泡沫”的想法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了。因为一味的施压,泡沫总有撑不住的时候。如果到时又承受不了幻灭的风险,自然就只能亡命施救了,而施救也必然是一种过量行为(过量是一种必然,这涉及到适应性的问题,后面详细说),所以结局是怎样的就显而易见了。那么,怎么样去“稳泡沫”?我的观点是维持平稳且适度的货币增长。平稳,是为了稳定市场的预期;适度,是为了避免泡沫继续泛滥。当泡沫本身增长出现放缓时,一段时间的通货膨胀就能够完美地化解所有的泡沫了。当然,这种模式是需要时间的,而可惜的是,**家们永远都是最缺乏时间的。现在有一种思潮,就是中国过去投放了天量的货币,M2/GDP已经全球最高,这是泡沫的根源,所以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就要收紧货币,不能增长太快。这种观点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我们来复习一下最简单的古典***知识,费雪方程:MV=PT;货币总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社会总产出你看这个方程,如果有两个经济体,总产出相同,但一个货币总量远高于另一个,会有什么结果?既可以是物价远高于另一个,也可以是货币流通速度非常低。换句话说,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差异很大,M2/GDP这个指标出现很大差异就是完全合理的!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也确是如此,德国、日本的这一指标都曾接近或超过200%,而世界各国的差异非常大,美国只有8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在150%左右,所以这个指标根本无法衡量泡沫的风险度!再进一步,一个预期稳定的金融环境下,货币流动速度一般是比较稳定的。所以这个方程如果要保持动态平衡,货币总量的增长率就应当与物价和社会总产出的增长率相适应。这就是我前面说的适度的货币投放。从我们当前的数据来看,2014年1季度GDP增长7.4%,加上2个多点的通胀,货币投放的增长略超过10就可以满足。而上周人行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末M2和M1分别增长12.1%和5.4%。M2似乎问题不大,但M1就实在太低了!要知道,M1和M2增速差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货币供应、消费信心、企业资金流的变化所导致。当前这种极低的M1增速与极大的增速差已经对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挤压。套入到费雪方程,当前的M1增速已经无法适应物价和社会总产出的增长,要使方程两边平衡,只能是货币流通速度发生突变!而货币流通速度的突变则预示着预期的不稳定,甚至金融动荡……其实关于M1与政策的关系早有人研究,有个年轻的券商研究员,著名的网络红人,罗毅,他曾经写过一篇《M1定买卖》,其实就是描述这种M1变化与政策转向的关系。不过可惜的是,这个经验理论对投资股市基本没有可操作性,而这篇颇具洞察力的文章也成为了他近年来的顶峰之作。另外,社科院的尹中立、的黄祖斌也都提出过M1和M2增速差与政策及股市之间的关联。好了,不知不觉在这一节耗费了太多时间,我最后要告诉你的是,在经济的世界里,是没有正义审判一说的,我们永远只能向前看,去考虑怎么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责难过去。如果“次贷泡沫”是一种罪孽,那么放任雷曼破产可以算是维护正义吧。可是为了这正义最后反而要付出更大的拯救代价,并承担更大的恶果!“四万亿”也是一样,他存在着一些错误,可是因此就应当让中国走向崩溃,完成所谓的“出清”,才算是天道昭昭么?如果真的有这样一天,已经在泡沫中受害的人也很难从崩盘中获益,而更多的普通民众却会在崩盘中饱受摧残。那些总想要恢复“正义的初始状态”,把泡沫刺破的人,其实无非是错过了上一轮的泡沫膨胀,臆想着要重来一次,践踏着众人的尸体与鲜血去抄底而已。这种白日梦其实就是守株待兔、不劳而获的高端技术版,偶尔想想可以,可千万别认真。而泡沫其实已经是现代金融不可或缺的润滑剂,不管你爱他也好,恨他也罢,他注定要一生陪伴着你,不离不弃。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学着适应他,对他宽容一点呢?与适应性上一节里我们将到了M1、M2,这就是最常用于衡量货币投放规模的指标,同时也是非常关注的流动性指标。回忆一下费雪方程,如果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增加,在短期货币流通速度和社会总产出还来不及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就会导致物价上升。事实上,资产也是一种商品,物价上升当然也就包括了的上涨。所以,M1和M2的增速,就可以作为一个推断股市涨跌的先行指标。注意,这里的说法和上一节是不同的,这里的含义是M1、M2增速越高,流动性就越充足,对股市就越有利,而上一节则是说当M1、M2增速高到了某个极限值时就可能发生政策转向。所以,对这个指标的全面解读应当是这样的:M1、M2增速围绕着一个均值波动,当高于均值时,流动性宽松,有利于股市上涨,但当突破一定极限值时,经济会有过热迹象产生(通货膨胀过高),因此配合通胀、投资增速等指标,可以预判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从而及时转变投资策略。但是,M1、M2增速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时效性很差。这个指标每个月才披露一次,而且是月中披露上月数据,因此时滞性很严重。于是,有人把新增贷款作为一个替代性的指标。这个指标虽然也是每月披露,但中国的银行体系,工、农、中、建四大行就占了接近40%的贷款量,而这几个银行的周数据经常可以被提前获得,从这个数据就可以大约估测当月的总体贷款规模。恩,2010年以前我就是看这个数据的,结果也很坑爹,那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基调其实是明紧暗松,调控的口号喊了不少,新增贷款规模也貌似控制住了,但信、银行、等表外业务大力发展,社会总量(这个数据2011年首次开始披露)急速扩张。结果是流动性泛滥,新增贷款指标却很紧,我傻呼呼的做了一年空,最后垫底。妈的,说多了都是泪啊!其实更好的指标当然是有的,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嘛,要判断供应,看价格不就好了!银行间的短期回购,数据每天都有,木有时滞,无视任何表内表外结构问题,实在是童叟无欺的良心指标啊!有木有!注意看上图2010年那段,利率上升微弱,正好反映了明紧暗松的政策基调!2011年利率上升明显,老爸继续坚持看空,终于熬出头喘了口气啊,妈蛋!不过数据天天都有也不一定是好事,利率有时候在短期内出现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只要不是长时间持续,他的实质性作用就不大,而这种短期的变化就成为了一种噪音。当你面对股市的时,本来是想要寻找到一个先行指标指引方向,结果最后演变成了要面对先行指标的K线图,寻找一个更加不可预测的变量的方向,这可真是一种黑色幽默啊!在观察流动性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基本没见有人讨论过的问题:适应性。你记不记得,在上一节里我说**的政策转向一定会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其实就是这个适应性的影响。适应性是一个广泛存在的行为学概念,你可以把他看成是一种习惯,或者是一种惰性。他的特点就是我们总是安于当前的状况,不愿意做出改变,因此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我们总是倾向于反向调整,以抵消外部冲击,恢复既有状态。举个简单的例子更容易理解这种现象。当经济环境不佳的时候,企业一般都会面临资金紧张,周转下降的局面。这时候,货币政策放松了,企业就会发现以前拿不到的贷款现在可以申请得到了。但是,企业拿到钱后会立刻投入生产么?一开始肯定是不会的,刚刚熬过资金链紧绷的日子,企业肯定会提高流动资金的比例,最多少量试探性地投入生产,所以在整个宏观上的表现就是流通中的货币流转速度降低了。回到费雪方程来看这个问题,当货币政策刚开始放松的时候,货币总量M的投放开始加速,但相应的货币流通速度V却开始减速,最终这种宽松政策就变得如泥牛入海,一点作用也看不见了。而政策在刚开始转向时,一般都是一副羞羞答答、欲拒还迎的死样子。动作方向也不明显,幅度也不大,刺激效果也就更没影了。这时候,一群看热闹的再一起哄,七嘴八舌地说着没戏,咱马上要完蛋。终于乱了手脚,把心一横,大剂量的十全大补丸也就甩出来了。所以,宏观调控最后必然是要走向矫枉过正的。这不是那个**的问题,而是金融行为学的内在特点决定的。因为你根本无法判断,政策刺激的无效到底是因为力度过小,还是因为适应性吸纳了冲击而造成的效果时滞。在犹豫与迟疑中,最后用力过猛基本上是一种必然。回到股市里,在我们观察流动性指标时,也会有同样的现象。比如,完全一样的回购利率,在不同时期有时候是牛市,有时候是熊市,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适应性会吸收或者释放流动性!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7天回购利率在2.5到3.5之间时是比较正常的波动区间。在股市明显的时候,即使资金逐渐紧张,回购利率超过3.5以上时,场外资金也会不断涌入,继续推升市场的。因为股市的流动性只是全社会流动性的一小部分,全社会流动性紧张时,并不能排除股市这个小池子出现结构性的水流上升。所以,在牛市里,如果回购利率偏高,但只要不是长时间极端高的情况(比如长时间接近甚至突破4,当然这是经验数据,你以后面临的市场也许已经改变了,需要你自己去总结观察),就不要太担心流动性紧张的问题。相反的,如果市场本来已经跌入熊市,别说回购利率高于3,就是短时间跌破3效果也不会大。从过去的触发的情况来看,普遍是要出现跌破2的信号才会见底,这时候的流动性才可以说是足够扭转下跌趋势的宽松。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1.欢迎拨打客服热线400-166-8859;2.登陆网站www.jingup2p.com点击在线客服;3.和“小金鱼”聊一聊,请在微信上畅所欲言!**** 官方微信 欢迎关注 ****◎ 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喜欢【金谷网盈】,请搜索微信公众号:jingup2p或金谷网盈添加关注!让“小金鱼”成为您的好朋友吧~《《白夜追凶》里的角色都是如何理财的?》 精选三凤凰网WEMONEY讯 12月12日,2017首届亚太高峰在杭州举行。在主题为“一带一路与:新功能、新趋势”的圆桌分论坛上,由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宋敏主持。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巡视员兼副局长、研究院院长白津夫,华融证券副总经理高鹤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郭松,行政总裁黄王慈明、中民金融首席投资官何启贤共同参与主题讨论。十九大报告曾明确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如何在跨境资产管理和领域,以“一带一路”为重点、辐射亚太地区,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提升跨境资产管理的创新能力和开放合作水平,更好地满足企业、个人在新时代的需求,成为跨境资产管理领域的重大课题。以下为圆桌讨论文字实录:主持人:赵威博士从的角度,从与投资双轮驱动这样一个格局,特别提倡在“一带一路”过程中如何有百花齐放的模式,他也提出了很多的期待,特别两个期待是产融结合的命运共同体,风险管理的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大合唱的组合,同时也提出了四个憧憬与期待,就是保险业在对外开放的体系中能够有个顶层设计的充分考虑,地方**和、能够积极互动,“一带一路”在服务体系中,保险能够作为一个体系化的服务,最后还有一个期望,就是互利共盈。我相信赵博士的期望一定会得到实现!谢谢赵威博士!各位朋友,刚才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5位嘉宾从不同的角度,从国际、国内、业界、智库等等的角度,对“一带一路”与跨境资产管理新功能、新趋势这样一个主题进行了分享,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抱歉,我晚了大概十来分钟,下面我把接力棒交给下一轮的嘉宾主持人,我的好朋友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院长宋敏院长,大家欢迎!宋敏:首先,对主办方对我的邀请表示感谢!我们这个环节是讨论环节,而不是主题发言环节,我们讨论的主题还是和刚才的主题演讲环节是一样的,是“一带一路”的跨境资产管理,我先做一个非常简单的开场白,然后再把我们的重要级讨论嘉宾邀请上台。我自己的理解,因为想为后面的讨论嘉宾有一个铺垫,我想我先抛出我自己对“一带一路”跨境资产管理为什么现在成为一个这么热的话题,我先讲讲我的一些理解。我觉得这个问题为什么突然变得那么热,可能和我们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变化有关。大家知道,从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中国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发展,这个高速发展我觉得是基于两方面,一方面就是中国从无到有,有很多地方需要投资,许多产业需要发展,许多消费产品需要提供,所以有大量的。同时,因为中国相对高的储蓄率,也给我们这么高的投资机会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金来源,所以在近40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中国的、资产管理其实应该说是比较简单的事情,因为有这么多的投资机会,包括产业、基础设施、城市化里的很多投资机会。对于居民的资产配置,好象也比较简单,因为中国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土地的升值,各种城市服务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所以中国这些年可能最好的投资,刚才浦永灏先生也提了一点,恐怕还是房地产,超过很多很多产业的发展。问题是这样一个模式还是否可以延续下去?是不是在资产配置中还是买房地产,在下面十年是不是最好的配置?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深入思考的,因为我们进入到一个新时代,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十九大的精神,是从数量到质量,从简单的高速增长到有质量的增长。同时,很多低端或者中端的投资机会已经没有,所以在简单的中不一定有这么好的投资回报,反过来说这些产业必须要升级,城市化要深化,房地产的投资是不是还是先简单的就有快速的上升,这都是需要思考的,这是从国内的情况来看。那么在这样状况下,除了要产业升级、质量调整以外,中国现在也在提倡“一带一路”,也就是说“走出去”,中国从简单的引进来到今天的引进来“走出去”,所以从资产管理方面,不仅是国内机会没有前40年这么多,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新的发展机会,也就是说中国进一步的开放。所以在这个背景下,今天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跨境的资产管理。在这个环节,我们非常有幸地邀请到以下的嘉宾,他们是:白津夫,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巡视员兼副局长、挖财研究院院长高鹤,华融证券副总经理郭松,资本项目管理司长黄王慈明,香港公会行政总裁何启贤,中民金融首席投资官宋敏:我们今天嘉宾阵容非常豪华,而且组合也非常的合理,我们有研究中央政策的专家,前官员。也有国企的金融机构的总经理,还有政策制定者,目前在中央国家管资本项目的。另外,我们有两位是从香港来的嘉宾,一位是代表了投资基金,另外一位是由两重身份,一是从香港过来,二是代表民间的机构。我是刚上任一个星期,我也是香港大学的教授,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香港学界的声音。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组合非常好。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一带一路”跨境资产管理。我觉得跨境资产管理如何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一带一路”国家的风险和回报是怎么样的,如果我们要在这样“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资产配置、资产管理,如何配置这个资产,如何规避“一带一路”国家的风险。与资本项目开放有什么关系?另外,与又有什么关系?另外,香港到底能够在当中起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是在座嘉宾可以非常好的和大家分享的问题。因为时间原因,我不多说了。我们开始第一轮,每一位嘉宾3-5分钟,然后我可能会问一些问题,如果有时间可以再问一些问题。白津夫:这一轮的主题,我觉得特别好,“一带一路”与资产管理,我本人虽然对这个没有更深的研究,但是从政策层面我来理解,“一带一路”加强资产管理,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个风口。“一带一路”从两个层面上,一个就是“一带一路”核心是互联互通,“五通”重中之重是,我们要打造多层次的资金平台,要构建多元的投融资网络,加大资金的支撑,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投资的需求,放大了资金的效应,所以这两个层面上对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新的要求。我本人听了上下午一些专家的观点,我很赞成我们现在加入大资管的时代,大资管不仅仅在资金的结构上是多元的,主体是多元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大资管,上午我注意到有位先生讲到,海航的先生,是真正把资管和实体经济投融资结合起来,所以进一步放大了资管的内涵。我个人在这一轮想强调的我的观点是在大资管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功能性的资管,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从理财这个意义上来研究资管,我们要从优化配置的角度,资产配置的角度,来关注资管。谢谢!高鹤:非常高兴能来参加这个论坛!这个论坛的主题把今年的热点全部给涵盖了,“一带一路”、资产管理、亚太和跨境,基本上把中国今年的大事都涵盖在里面。能够把这几个热点的主题词含在一块儿,我觉得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包括十九大的战略是密切相关的。我谈一些我个人的体会,三个方面:第一,我是认为可以在国家“一带一路”的推行战略当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根据我们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的核心在于“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贸易的畅通、设施的连通,我认为就像一个人的血管一样,但是真正要做到血液的流通,那就是资金的融通。资金融通了才能做到民心相通,所以我觉得资金的融通,第一“一带一路”的建设非常关键,而资金的融通当中资产管理业务不可或缺。实际上,从已有的这两年“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过程中,也看出资产管理业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我们国家的,有400亿美金。还有中非等等,这些基金在里面,我们知道“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有传统的,还有传统的国际金融机构,还有开发性银行等等,他们提供的大部分是在线类资金,而股权性资金实际上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是非常迫切的,这就需要资产管理业务,包括刚才提到的中非基金等等提供股权性支持,通过股权类资金带动性资金的发展,来弥补建设资的缺口。上午有几位嘉宾提到,“一带一路”每年的资金缺口大概在8000亿美元左右,它需要,这个时候资产管理业务可以针对不同的项目、针对不同的国别设计相应的方案,所以这两个词连在一起,我觉得今天这个论坛是非常有道理的。另外,我想讲一下,“一带一路”的提出,也为我国的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了丰富的机会。有人对“一带一路”64个国家做了一个分析,大概可以分三类,一类是人均收入以上的,一共是18个国家,还有20个国家是处于美元之间,还有25个国家是中等收入经济体,是1000-之间的。其实这些高收入国家有理财财富管理的需求,而高收入国家里还有一些不靠能源的这些国家,有大量股权投资的需求。在这些中低收入国家里,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债券性资金的需求,这对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上午巴曙松教授也提到,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当中,有22个国家的信贷利率水平在10%以上,这是中国十年以前非常类似的,提供了丰富的机会。还有率在这“一带一路”中有很长的路要走,提供了丰富的机会。那么我们在提供资产管理业务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国体、经济体来提供不同的资产管理业务服务。我就说这些,谢谢!宋敏:我先有一个问题,你待会儿回答。你刚才说的非常好,跨境资产管理是为“一带一路”的战略带来支撑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有资金。另外也说到“一带一路”为我们的资金找到了一个投资的机会,不光是资金,对投资者也是很好的机会。我想问一个问题,华融证券在这里面有什么样具体的想法?怎么样把资金带到“一带一路”战略,华融证券在这里面有什么样的特色?待会儿再回答。郭松:题目很热,我还是诚心诚意地提醒大家,投资的时候,还是要冷静决策。如果大家认真地去分析我们63个所谓“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这里面的**风险,我们可能要充分考虑到。**更迭等等对你投资的安全有没有保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汇率的问题,刚才有嘉宾已经提到过,因为国家很多,这些国家的汇率波动非常大,既然投资出去,那么汇率风险是一定要考虑的因素。当然,还有一个和我业务有关系的内容一定要提醒大家,就是这65个国家中,很多很多国家都是有的,钱可以投过去,热烈的欢迎,但是当你想把钱撤出来的时候,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所以我希望我们去投资的时候,一定要对当地的环境有比较充分的了解,然后再根据当地的环境来设计你的,而不要头脑冲动,头脑一热就去投了。机会是很多,但是风险也很大。我先说这么多,谢谢!宋敏:我自己非常认可郭松的观点,要提醒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出去投资不能带着在国内形成的投资习惯。好象投房地产很赚钱,或者投哪个产业很赚钱,因为有**支持等等,把这样的心态带到“一带一路”国家,我觉得会犯大错误,就是一定要了解当地的国情、民情。我先问一个问题,在“一带一路”跨境资产管理,国家局对资本项目这块是怎么思考的,我相信也是有风险和机会的。待会儿再回答。黄王慈明:首先,感谢主办方今天给我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分享。虽然,我说话的时候有一些口音,但是我从一个比较国际的层面来谈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工会是一个行业的协会,我们大部分的会员公司都是一些跨国的,他们主要投的都是一些上市的、债券,投在比如说风控或者VC、PE的比较少。但是,我们看到有一个趋势,就是越来越多我们的公司,下面他们替客户管的钱,尤其是、保险,还有其他的机构,全球的一个趋势就是过往配置的时候,主要是配置在债券或者是,比较传统的。但是过去几年,因为回报都比较偏低,他们都是很积极来争取投在一些另类的投资,那么基础设施就是其中的一类。在这个大的环境下,“一带一路”推出来,我觉得时机是很好的,也是配合投资人的需求,但是刚才提到的一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也应该想一想,你有这么多的选择在投资基建的项目,那么除了“一带一路”以外,美国、欧洲或者其他地方,其实很多地方都想争取这个资金来投在他们的基础建设上。譬如说美国,他们就是说要一万亿美金,未来几年要投在他们的基建。其实,从投资人的角度有很多选择。刚才博士提到很重要的一点,风险是怎么样去把握的,我为什么要投在这个地方?我想我们一会儿可以讲讲,在投这些“一带一路”计划的时候,海外投资人他们碰到一些什么样的痛点,我们应该怎么样掌握的更好。一些海外投资人是有兴趣,但是这个概念对很多投资人太虚了,而且里面很多风险,其实他们掌握不了,我们一会儿可能在花多一点时间,向其他人去请教一下你们是怎么样去分析这个风险。宋敏:谢谢!还是讲到风险,刚才讲到“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可能不一定比在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要来得好,风险可能更大。所以我想就这个我也问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香港的作用、香港投资基金和我们内地的投资基金,在它的优势方面,会有会有一些表现?因为它比较国际化,它的分析能力可能更加接近国际标准。总而言之,我想从基金的角度,看看香港能否起一个特殊的作用。待会儿再回答这个问题。何启贤:谢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我从资管行业去分享一些我对“一带一路”的想法。我过去在资管行业工作大概20多年,也是从国际金融机构,包括摩根资产管理等以及做资管的管理。现在我代表中民金融怎么去看“一带一路”现在发展的一些机会。如果从跨境业务资产去分析这个情况,我们看到在香港过去的十年,其实香港**也非常的配合我们的国家在“一带一路”也好,化的发展也好,但是过去的十年主要的一些项目也好,一些比如说发展的过程也好,主要是在为主。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从2007年国家在资管发展QDII(音译)海外投资的产品,然后2011年从香港发RQF(音译)投国内的一些投资的产品,但是从国内投海外也好,海外投国内也好,都是单方向的一些产品为主。但是我们有一个新的阶段,就是从2014年有,还有今年的,都是双方的向,就是国内的投资者可以投海外,海外的投资者可以投国内。所以我们已经进一步在跨境资产管理产品有一个新的方向。但是,新的产品,过去两年我们也看到有基金顾问,就是香港的基金可以在国内销售,还有就是国内的一些可以在香港销售,这些也是最近我们几年在这方面的情况。但是,“一带一路”这方面,我觉得对未来的资管行业发展的新路线,我觉得机会是蛮大的。第一,过去的十年主要是在二级市场,但是“一带一路”的一些投资项目主要是一级市场为主。另外,投标的也有60多个国家。但是我们传统去了解这个产品,是从一些交通行业为主,能源行业为主,包括一些房地产为主。但是,我觉得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中民金融也准备在2018年发一个“一带一路”的基金,我们会用一个比较创新的风格去投资“一带一路”概念,不单只是包括我刚才讲的能源也好,交通也好或者是房地产也好,也会包括金融行业,也包括一些科技行业,一些新兴行业,在这些沿线国家去发展的,未来会给投资者带来更高收益的一些项目。所以这是我们对未来发展的一些想法。宋敏:谢谢何先生,您刚才讲到双向的渠道已经在打通,两级市场的等等。也讲到在沿线国家有更多的机会。就这个问题我想再请教一下,刚才说到你们已经准备成立“一带一路”的基金,用一种创新的方法去参与到“一带一路”国家的建设中。那我想了解一下,是什么样的创新方法,另外和这个相关的就是创新的方法里,是不是包括了和当地的民营资本的合作或者说当地**的合作,或者是和国有金融机构做所谓的PPP这样一种模式,还是有其他的创新方式,能不能给我们在座的分享一下。何启贤:我从两个方向去和大家分享我们未来的布局。第一,就是香港作为“一带一路”的超级联系人,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一就是在在离岸存款占全球大概50%左右。在离岸的是超过70%。所以香港作为我们海外的平台,是非常的重要。另外,我觉得投资在那么多的国家,要看那么多的项目,自己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是不足够的。因为我们要覆盖那么多的项目,现在我们已经和很多外部的合作伙伴去探讨我们怎么样去合作。因为有很多全球的资管公司,他们的团队、资源也蛮丰富的,他们过去投资不同行业的一些经验也非常的宝贵。所以,我们希望和不同的外国合作伙伴去投资一些项目,在不同的行业也好,不同的地区也好。还有就是本地的一些投资者也非常的重要,因为他们是非常了解当地的一些**以及经济的情况,以及非常了解在投资某一个国家的风险在哪里。所以,我们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去把“一带一路”的基金弄好,希望未来的时候,能够给我们的投资者带来一些很好的回报。谢谢!宋敏:你强调了还是要和当地的机构、**合作,这样他们会帮助我们理解当地的文化、制度等等。你刚才讲到离岸市场,是不是也要利用离岸市场的融资优势,“走出去”不光是用我们自己的钱,还可以用离岸市场、当地金融市场可能更便宜的资本,这样的话资金投资和负债可以更加匹配,是不是这个意思?何启贤:对。因为基金的来源可以分两方面,我觉得国内有很多企业都希望可以投海外的“一带一路”项目。另外,我过去接触一些比如说机构客户也好,在海外一些也好,他们也希望在海外能够从他们的基金投一些比如说“一带一路”的基金也好,项目也好,所以我觉得基金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宋敏:谢谢!您提到离岸市场,所以我也想问黄王慈明女士,我刚才问香港的作用,特别是相对于内地的,到底有什么优势?是不是低,因为离岸市场等等。还是因为信息方面的优势?就是香港的特殊性在哪里?黄王慈明:讲香港的市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关于这个“一带一路”,是香港金管局扮演的角色。在这里,我虽然不是金管局的雇员,但是它已经成立了一个基建融资出境办公室,这个机构就是希望在“一带一路”的计划里提供一个桥梁的纽带作用,在里面有提供各方面的作用,主要是信息交流的平台,还有投资以及帮一些有兴或者是当地国家有兴趣开展他们项目的一些参与者,也希望透过这个机会把这个产业链的各方面人聚在一起,去交流,把碰到的问题一起来交流,怎么样去解决。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个平台,其实对香港是很重要的,也对整个项目的推广非常重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行业是怎么样和机构沟通。我们通过很多交流的会议,还有就是一些项目,譬如说把一些海外,譬如说他们如果要投在某一个市场,如果单独进去,其实风险很大,因为你投的时期很长,你可以说我可以投在一些PPP的计划,但是大家也了解,很多这些国家其实P就是公众或者是**这一关,你今天和他合作,几年以后可能改朝换代,完全不一样,那么这个风险怎么样去管理?所以很多时候海外投资人,他们不参与一些绿地的投资,他们反而透过一些债券或者项目的债券来投,而且也希望一些多边的机构可以承担前期的风险,海外投资人可能参与的就是在后期,尤其这个项目已经落地了,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基础,他们才参与。所以透过这个平台,很多时候就把这些诉求可以集中起来,反映给有关的机构,或者是怎么样汇聚这个基金,从汇集的模式、合作的模式,甚至能不能定出一些行业的规定,譬如说你要发债,什么样是比较好的一些国际的惯例,你的债券、你的条款是应该怎么样,所以我们其实是通过这样的平台凝聚整个产业链的专业基石,来发挥香港的作用。宋敏:我觉得黄女士举了非常好的例子,就是香港金融管理局,它是一个**机构,但是它也提供了很多的服务,就是在“一带一路”的投资,根据它的优势,很多信息方面它提供了很多的服务。香港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深的国际都市,所以香港集聚了大量的国际化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会计人才,还有其他的商业服务人才,香港具备了一大批比较懂国际规则的人才,香港的信息量是很发达的,媒体等各种各样的信息,应该是没有障碍的,是和全球完全联网的地方。再加上刚才讲的**的一些支持,我觉得香港在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里,应该可以起相当大的作用。据我的理解,我们很多金融机构“走出去”的第一站就是香港,把国际化的平台是放在香港,香港做好了以后再放到伦敦和纽约,所以我个人认为香港的作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谢谢黄女士!下面请郭松先生,你从资本项目管制的角度来谈谈。郭松:既然“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作为国家管理局一定会是全力支持,无论是在环境好还是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我们都是积极支持。整个资本项目我们叫做可兑换或者可兑换程度来说,放的最开的,跨境的信贷居中,放的还不是那么开。的放松,一方面是我们吸引外资,我们30多年都利用这个政策,现在我们叫做“走出去”战略,其实提出来也应该有十几年,应该是2000年左右提出来的“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作为一个战略,包括“一带一路”,我们从外汇管理的角度是一定会积极支持的,哪怕是在去年环境那么恶劣的情况下,反是“一带一路”的项目,都是完全支持的。提到,我记得管涛的数据里有,就是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对外投资上升的非常快,我记得我们普先生也说了,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例变化。我们的态度是支持有实力的、真实的对外投资,或者说有能力的、真实的对外投资,去年的数据那么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所谓的虚假的投资,表面上或者说在申请优惠的时候,说我是对外去做什么实业投资,但是实际上出去的资金做什么去了,那是有问号的。所以在今年国务院发了一个文件,是74号文,专门是用于规范对外投资的行为,哪些行业、哪些领域是限制的,哪些领域是支持的,或者是说鼓励的,这是有明确的界限的。我们也希望我们在资管行业也好,在做对外直接投资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按照行业、按照国家支持或鼓励的行业去做,而不是非要投国家限制性的行业或者产业,这个也是我的一个建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宋敏:您刚才提到中国大量的对外投资,可能中间有一部分是虚假的投资,是打着对外投资的名义,可能是把资本转出去了。另外,您刚才也讲到有一些是过于集中在不适当的产业。我觉得这确实很重要,因为日本上世纪80年代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是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纽约的,还有在好莱坞的一些投资等等,最后都打了水漂。所以在“一带一路”上的投资,风险上一定要把握。另外一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还有一个关心的问题,是不是很多我们的企业,民企也好,国企也好,他出去投资,它的资金来源是我们国内的,更多是银行体系来的,国企或者大型民企在资金上可能会有一些优惠,实际上是拿老百姓的钱到国外去投资,成功当然好,但是失败的话,这个问题是否会很严重?因为这个问题有时候不是完全的纯市场行为?我想请教一下。郭松: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其实国外在抱怨,中国在用便宜的资金去收购全球资产,便宜的资金从哪儿来?其实的确像您说的,大部分来自于银行体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于或者什么基金,我们叫做那些,而不是公司自有的钱。这种状况有没有呢?肯定是有。但是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不敢说。因为银监会有明确的规定,所谓的并购贷款必须自有资金要达到40%,其他60%银行才可以贷。但是,我们知道,金融产品、金融创新现在非常发达,我不知道那40%的自有资金能否落实,或者由我们或者帮助解决了,它的是非常非常高的,所以一旦出现一点风吹草动,整个项目的存续就会存在问题。钱是银行的,项目坏了,银行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虽然有各种抵押,但是那些抵押的资产都在国外,想追回来是很困难的,我们大概上一个周,央企在澳洲投的铁矿的项目,已经投进去很多钱,但是目前还在官司缠身,不说我们的投资决策,仅仅是因为当地的法律或者说官司,会导致它每年损失很多很多的钱。所以类似的这种案例,我觉得我们有必要真的很认真地去研究研究,对我们的投资决策还是有帮助的。宋敏:谢谢郭先生!正好你刚才讲到国家的政策规定是跨境并购必须要有40%的自有资金,您也提到40%会不会通过证券公司的金融创新把它规避出来,正好这个问题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专家可以帮我们解答,同时刚才我问的问题您也一并给大家分享一下。高鹤:感谢主持人!主持人刚才问华融利用工具为“一带一路”做了哪些工作。恰恰华融围绕着“一带一路”正做了两件事,有两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我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商业上的事,我不会说的很清楚。第一个是郭司长提到的行业问题,如何对外投资,还是要关注行业。实际上中国华融和一家民营资本,围绕着“一带一路”做了一个锰行业基金,这个锰基金,中国华融做了以后,出了60亿,也是来自保险、来自银行等各种资产管理的资金,一共是240亿。我们一共做两件事,一个是事支持的这个民营资本,它本来占全球锰产业的40%,我现在给它240亿,一是进一步提升它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它的产品质量,二是沿着“一带一路”国家去延伸资源的控制,做资源的开发。这个基金一旦建立以后,现在已经开始在运行,基本上使得我们中国在锰行业、在锰这个产品上具有全球的定价权,一旦我们获得了产品的全球定价权以后,我们认为风险是相对比较可控的。这是华融做的一件事情。还做得一件事,也是中国华融,是华融香港做的一件事情,也是“一带一路”的一个国家,它全国的电网需要升级,当时有美国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和中国来竞标,中国华融的一个平台也去参加竞标,拿下了国家的电网升级。拿下来以后,我们回来以后搞了一个资管产品,面向所有的电网建设的企业去发行,发行以后,他们是作为基金的股本,这个项目公司的股本去升级这个国家的电网改造,同时电网改造的建设也是由参与这个基金的大的国有企业来负责建设,等于它拿到了订单,也找到了投资方向。下一步我们要把这些电网做完以后,要做,发行,我们认为这是相对封闭的体系。这是简单提了一下过程,实际上从这个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一是资产管理业务在支持“一带一路”中整合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能够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第二,确实是利用资产管理业务动员资金的力量,能够使我们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国家的产品定价能力也好,或者支持实体经济建设也好,能够把它落到地上。关于40%的自有基金,取决于你和谁来合作,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者民营资本也好,或者国有资本也好,这40%的自有资金不是问题,但如果是它本身不具备这个能力,很多是不行的。但是实际上我认为中国在的过程中,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宋敏:谢谢!刚才您讲到特别有趣的一个案例,就是华融通过做一个列后支持了民营企业的240亿,支持它在境外的投资,甚至得到了全球的定价权,这样我们的风险也减少了,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如何联手,或者说国有资本如何帮助民营资本占据这样的市场。因为时间原因,有没有考虑和外资的资产管理机构合作,因为刚才说的是我们自己之间的合作,因为海外的也有做的非常好,他们在各个行业有很深入的了解,当地的文化等等,是不是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就是和他们之间的合作,然后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他们投资的一些经验,慢慢地我们也可以发挥我们的力量。高鹤:我觉得和外部的资产管理合作,一是标的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人家之所以愿意合作,一定是它愿意给钱给你,是看中你的管理能力、投资能力以及把控风险的能力,如果说你的这些能力没有被它所认可,或者说它还不了解的话,其实你是很难和他对接上的,从资管的角度。那么实际上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向外“走出去”的过程,我认为还是刚刚起步,中国的很多可能很适合在中国的环境下做。但是在国外的那种市场运行规则下或者那种体系下,它是否能够获得像在这样一样的报酬,或者是你的投资能力是否会被人家认可,这是需要时间的。那么我们实际上和国外的一些资产管理机构也是有接触的,你比如说中国最讲究的是效率,很快,希望这个项目摆在这儿,恨不得一周就能够落地,那您在国外时间比较久,国外更有耐心,在资产管理业务领域,就像您说的,这有规则的差异、文化的差异,文化是面,产业是点,它还是有它的背景在的。宋敏:我们合作的话要有合作的本钱,有的能力才能合作。当然我觉得合作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而不一定是50、50,可以作为一个慢慢参与海外的资产管理,像浦永灏的资产管理公司就非常的厉害,这种类似的,我觉得应该也是可以考虑的。下面回到白先生,因为他是高屋建瓴的国家政策这块。我想问一个问题,刚才几位都讲到风险,也讲到机会,也讲到怎么样合作,我觉得特别有趣的案例是华融和民营资本的合作,所以我想问的是“一带一路”战略,我们跨境有两个方式,一个是纯市场化的,国家政策就不管了,你觉得赚钱就做,不赚钱就不做。还有一种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从长远来考虑,国家是不是在里面可以起点作用。所以我想问在“一带一路”跨境资产管理,国家和市场的位置是怎么摆的?这是比较宏观的问题。白津夫:刚才你提这个话题,正好也是我刚才要来讲讲的。刚才几位特别是主管部门的先生,对风险提的比较多一点,的的确确,防范风险是我们当前三大攻坚战之一,而且我们要打赢这三大攻坚战,防范风险理所当然。但是关于“一带一路”,我们首先可能要跳出纯业务这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对外不叫战略,我们叫中国倡议,全球的共识,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共识和行动,所以在这个方面,恐怕完全从纯业务的角度来考量的话,很多事情是不值得去做的。我还要说的是“一带一路”不仅仅是这65个国家,现在形成网络化、格局化,通过“一带一路”,按照***讲的,就是要打造经济的新体系、重塑发展的新格局。尤其是要重构开放的新格局,我觉得这对中国来讲意义非常重大。我看了一本书,我觉得收获非常大,《超级版图》这本书,我从中体会到世界进入了供应链革命的时代,欧美有些学者来评价和解读中国“一带一路”的时候,更多是从供应链各个的角度来思考的,那么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从负面来评估的。我们不能从工业化的思维来思考这样当今一个大的方略,因为供应链革命改变了过去按照国别来划定一些区域的方式,打破了这个概念。那么它用经济边界来重构格局,所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世界的格局、世界的版图在重构,而能够在这次工业化革命掌握主动权的,就是谁在推进过程中掌握了主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光是我们自己,对整个全球经济的新格局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在这个方面,可能朋友们注意到了,刚才主持人也提到,有国家层面的***讲到了,要加大资金的支持,我们先后成立了各种资金的架构,这没有问题。还有更加鼓励的是国有、民营包括外资合作来共建“一带一路”。8号新华社的经济内参刊了一版讲江苏民营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这方面从过去是甘当配角,现在江苏的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中占到主导的地位,资金规模占到70%,这是积极的信号。当然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面临这样那样的情况和政策的制约,现在是要提高监管的效率,如何做大精准监管,如何能够通过监管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这是我们今天要特别关注的。宋敏:谢谢!您刚才提到的还是从**的高度,它是一个全球的倡议,是开创一个新格局,经济新体系的这样一个倡议。特别我也注意到***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更高的概念,可能这就超越了简单的一个企业甚至是市场的观点。刚才你也提到国有+民营+外资怎么样合理运用,非常好。因为时间的原因,我还是要给每个人一句话或者两句话的时间,你希望我们在座的听众能够记住的。白津夫:抓住“一带一路”的机会,我希望能够在跨境资产优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各机构的作用,尤其是在整个引资方面,在我们“走出去”,特别是远程研发、离岸孵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谢谢!高鹤:因为我从事的是资产管理业务,我就希望资产管理业务借助“一带一路”的战略能够迈上新的台阶。郭松:我希望资产管理者们为投资人创造更好的回报,而不仅仅是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回报。黄王慈明:回应您刚才提到的问题,香港的资产管理业和内地的资产管理业工作是怎么样,是大家共同在这个过程中提供负责任、可持续的,从EHG(音译)的层面来投资海外,因为过去很多经验我觉得在投资的时候,是比较粗放的,如果要反映到中国在全球的地位,我觉得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投资人,这是很重要的。何启贤:我觉得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看到很多数据,就是投入在“一带一路”的项目,每一年都有大概6000亿美元,所以我觉得从资管的行业方面、产品方面,未来这是一个蛮大的机会,也希望不但是中民金融,还有其他同行的一些朋友也好,我们一起把“一带一路”一个大的机会做好,一起做大,把规模做大,也给我们的投资者带来很好的回报。谢谢!宋敏:好,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把资产管理的业务做的越来越大,同时为我们投资者带来很好的回报,也为国家的战略添砖加瓦。因为时间原因,我就不再提问了,在不到一个小时的环节里,各位嘉宾在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一带一路”和跨境资产管理的主题,我相信大家受益匪浅。让我们再一次感谢在座的五位嘉宾,谢谢!这个环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白夜追凶》里的角色都是如何理财的?》 精选四核心提示:虞海燕,甘肃省委原**、原副省长。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中央第三巡视组对甘肃开展巡视“回头看”,虞海燕被带走审查。第三集 震慑常在【新闻播报:一组回头看新闻播报】【解说词】从十八届中央第九轮巡视开始,出现了一个广受关注的新词:回头看。一些十八大以来已经接受过巡视的省区市,要再一次迎来中央巡视组的巡视。目前,已经对北京、天津、重庆、辽宁等16个省区市杀出了回马枪。【回头看纪实镜头】【解说词】回头看是十八届中央巡视的重大制度创新。2013年,******就首次提出了巡视回头看的设想。2014年10月,******在听取巡视汇报时明确指出:“巡视过的31个省区市,不是一巡视了就完事,要出其不意,杀个回马枪,让心存侥幸的感到震慑常在。”2015年2月,******再次强调,“要对省区市开展‘回头看’,特别是对那些整改不力、查案不够、震慑不大的地区,要优先安排,决不能让他们觉得巡视是‘一阵风’。”【同期声】***:要经常杀个回马枪,只要过去的问题没有见底,没有彻底解决的,还是要杀回马枪。【解说词】巡视回头看实际上就是再巡视,它释放出了不是巡视一次就万事大吉的信号,彰显的是党内监督的严肃性与韧劲。一些第一次巡视后本以为侥幸过关的腐败分子被回马枪挑落马下。虞海燕(甘肃省委原党委、副省长):现在想想,确实当时做的选择都是愚蠢的选择。还是有侥幸心理,觉得能躲过去,不是也挺好的吗。【解说词】虞海燕,甘肃省委原**、原副省长。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中央第三巡视组对甘肃开展巡视“回头看”,巡视结束后第五天,虞海燕被中央纪委带走审查。他的落马背后有着漫长的较量,这要从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一次巡视甘肃说起。张立平(时任中央第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想听听你唱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