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粥为什么不长胖三能不能开4G 我只是不想胖着过完这一生

安安静静的过完这一生安安静静的过完这一生尔竹飞百家号有人说,痴迷上一个故事,是因为故事中深藏着一个自己。固守着一座城池,是因为城池中缱绻着一段回忆。只是,有多少岁月可以经得起漫长地等待,有多少青春可以受得过沉重地负累,又有多少年华可以抵得过似水地流年。我们再也回不去,一句多么无情地话语又蕴育着一种多么无奈地结局。任你妙笔生花,也写不尽一段已然老去的旧时光,凭你栩栩如生,也画不出阡陌红尘中一撇惊鸿。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可以将一首歌听到无韵,将一本读到无字,将一个人爱到无心。是怎样的一种阅历可以从一段故事的开始便能看到结尾,可以从一朵梅花的开落便能看透人生,可以从一盘棋局的对弈便能望穿天下?每个人的生命旅程里,遇见过多少人,便会有多少故事。在心中,总有那么一两个特别的人,只因一次短暂并且美好的邂逅,便惹了一生的相思与愁怨。当时光的线条在岁月的容颜上刻下斑驳的年轮,那么所有的期盼和遇见都将化为光点。很多事,终究还是错过了,很多人,想见不能见,相见却止于怀念。有些事,终究还是放下了,有些人,明明该见的,还是没能见到。随着时光的洗礼,那些名字渐渐成为了一种符号,虽然会不时的浮现在脑海,但再也无法涣起内心的波澜,它仅代表自己那段天真地有些痴傻的过去,提醒自己有个人曾经照耀过我的生命。于是渐渐懂得,缘分这种东西是不能轻易触碰的,不能对它抱有太大的希望。不然到头来,明明还没得到,就与你越行越远,擦肩而过,留下的那些温馨情愫就像似一阵春风,滑过脸颊,花落了尘,梦幻成空。那些潜藏在心底深处的记忆,终将在时光的冲刷下慢慢淡去。慢慢的理好那些纷乱的思绪,把所有的感触都化为一盏明灯,照亮爱情这条路上的朦胧雾霭,为以后的日子增添色彩,让我在感情的路上可以少些磕跘。遇见了经历了许多事,一路风雨走来,不想再有过多的牵绊与纠缠,只想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的过完这一生。那些年华里朝生暮死的颠沛流离,那些心灵中灰色破败的黯然情愫,也就让它随野花般自生自灭。喜欢他在那个对爱情似懂非懂的年龄,望着他的照片傻笑,然后看着与他的聊天纪录,然后再祝福他与她人白头偕老。不求轰轰烈烈,唯愿安安心心的关注他的幸福。喜欢一个人或许可以告诉他,没有遮遮掩掩,为的或许是可能幸福的幸福,为的或许是了却心愿,为的或许是没有事隔多年才恍然大悟原来你也喜欢我的遗憾,为的或许只是单纯的想在一起。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尔竹飞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给大家带来精彩的内容,欢迎关注哦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当前位置: >>
如何过好这一生
特别策划:如何过好这一生 ........................................................................................................... 1 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 1 如果我没有获得成功,活着还有意义吗? ................................................................... 7 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 17 带着心理问题,积极生活 ............................................................................................. 21 人生根本无须努力 ......................................................................................................... 29 视界 ................................................................................................................................................ 34 寡人周星驰:为什么坚持,想一想当初 ..................................................................... 34 当前中国十大社会病态分析报告 ................................................................................. 42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48 读心有术......................................................................................................................................... 52 职场......................................................................................................................................... 52 脱离困境的起点:找到自己要什么的五个步骤 ......................................................... 52 工作 VS 生活:要融合,不要平衡 ............................................................................... 56 两性:..................................................................................................................................... 59 恋人是否该保持适当的距离? ..................................................................................... 59 精英级男性秘法:当女性抱怨时 ................................................................................. 71 情绪......................................................................................................................................... 73 我们为什么看不惯他人? ............................................................................................. 73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 76 百科......................................................................................................................................... 78 社交网络最常见的 10 大心理怪习 ............................................................................... 78 色彩心理学:为什么某些颜色看上去特别高大上? ................................................. 84 心理讲座......................................................................................................................................... 92特别策划:如何过好这一生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导读: 你是否在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何知道自己想要的生 活?这里会给你一些指导。 文/安小桐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来介绍点普遍适用的方法。我在最佳雇主美国总部工作,每天有各种大厨水平的免费美食,工资自给自足,住着市中心 海边的豪华住宅,周末时常会出游,舞蹈健身,看中了什么衣服都能买,还存下了好大一笔 钱。工作方面每天都在快速学习很多前沿知识,行业前途无量,能够独立运作项目,把自己 的想法实现。和同事老板关系都挺好,经常一起喝酒玩笑,没有排挤,没有小报告,同事老 板都很牛很聪明,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还有一个谈了多年的男朋友,两人一起打拼共创事 业,虽然经历过风雨但是现在很开心。你觉得这听起来像是一种“想要的生活”吗?如果是,请继续往下看。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过上想要的生活,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虽然达成目标的速度和程度因 人而异。以下是步骤:1)找到自己想要什么2)根据自己想要的做出正确的选择 3)掌握正确的方法(技巧)并极其努力4)保持正确的心态下面具体分析:1)找到自己想要什么方法:尽可能地多尝试一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且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分析出自己喜欢什 么,不喜欢什么。大部分人一开始都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我也是一样。初高中的时候是数理竞赛班的, 所以大学刚开始的时候读的是工程, 但是后来发现单纯做一个工程师对我来说太专了, 于是 我改学商科,开始广泛涉猎商业人文的知识,期间还创过业,竞选上学生社团主席,通过亲 身经历对真实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大二一直想做咨询, 于是暑假去了三大咨询公司之 一跟着做了个项目; 同时又想体验一下大家趋之若鹜的投行到底长什么样, 于是去了国内的 券商实习。结果尝试了一圈以后,我明显地感受到了自己喜欢什么方面,不喜欢什么方面。我很喜欢把 一件事情从小做到大的过程, 而不喜欢在大企业顺着既定的做事习惯往上爬。 我很喜欢咨询 里面分析问题的过程,但是也同样喜欢执行,而咨询缺少把建议真的实现的过程。我很喜欢 投行能够帮助企业融到资, 实现更大目标的影响力, 但是我对如何高效使用那些融来的资也 同样感兴趣。投行和咨询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学习到很多行业知识,还都是和企业高层交流, 但总感觉是在从外面往里看,真正的精髓能瞥见多少有待考量。于是,经过了一圈分析以后,我渐渐清晰了未来的走向:去实业里学习创建一个优秀企业的 各种知识,以后有机会自己创业。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除了自己体验以外,还可以通过读书、请教行业内人士等等方 式来了解一个行业。只是有些细节及没有设想过的问题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看到。2)根据自己想要的做出正确的选择 方法:参见@吴泽泳的理性的选择,让自己不要后悔。(上)-那些我想和你们分享的事-知 乎专栏吴先森的文章里详细描述了我当年做的一个决定。 方法在他的文章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我 就说点别的。其实我一直有个特点,就是不太容易逼迫自己做不感兴趣的事情,而对自己有 激情的事抱有十二分的热情。我以前一直以为这是一个缺点(因为不喜欢的科目成绩平平, 很难像其他开挂党一样努力拿高分,基本上过线就没兴趣继续努力了),但是后来才发现也 许这是个优点, 因为我刚好能把时间集中在我真正想做的事情上去, 而且做的时候非常高效。我记得高中的时候问过外教一个问题,可以赚钱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事情,到底应该选哪 一样呢?外教说,为什么非得二者选其一呢?其实总有又赚钱又喜欢的职业。他说的没错。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曾经一度想学 publichealth,一开始也不清楚为什么,后来仔细自我 剖析以后发现,我喜欢的是社会学(人与人之间如何沟通,群体行为如何产生,等等),以 及能够造福社会的影响力。 但是后来发现我对医疗可能真的没有很感冒, 于是还是走了工程, 又走了商科,如同上面所说。商科是学了不少社会学心理学,但是纯商科又感觉欠缺工程的 逻辑和分析。尝试了咨询投行以后发现还是喜欢分析,而且发现自己对泛泛的行业涉猎(三 个月做一个行业之类的)不感兴趣,最感兴趣的还是科技行业。于是我现在做的事情是科技 巨头里市场部门的大数据分析。完美的结合吧~XD所以做选择有三要点,一是要清楚自己要什么。很多人都有个大概的感觉,但是很少有人能 真正讲清楚自己喜欢的是哪方面,不喜欢的是哪方面。二是要做出详尽的调研。 我对职业的探索很早的时候就进行了。 我高中选大学的时候就已经 看过了无数职业描述, 感受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而且当时选大学一部分是去了三大咨询公司 的网站,看他们都去哪些学校做校园招聘,据此来选择申请什么学校。不断探索更正,假以 时日总是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三是要有勇气。所谓舍得舍得,每一个获得背后都必然有舍弃。我看过太多人在面对两种选 择的时候,即便其中一种是他真正想要的,但由于深陷另一种之中,无法做决断跳出原来的 轨迹,因为不想承担失去的痛苦。但最终的结果也只是卡在两者之间无法动弹,从而白白浪 费生命。You are the only one who can take control of your own life.3)掌握正确的方法(技巧)并极其努力 方法:意识到才能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习得的。在刚到大学的时候,我受到了不少打击。曾经自以为学习好,结果总有牛人用我一半的时间 拿比我高得多的分数。 曾经自以为社会活动能力还不错, 结果有人才上大学就开了公司事业 蒸蒸日上。大二,同届的同学们有的已经申了一百多家公司,面试源源不断,还进了不少终 面;而我申一个拒一个,就连申请了五个社团当小社员都全部被拒。创业还遇人不淑被坑。各种悲催自我否定不表。后来不断地找学长学姐、职业中心老师帮忙修改简历、模拟面试,不断获得反馈并改进。模 拟面试还被录像回放过,看的时候的煎熬可想而知。练习多了,反馈听多了,渐渐摸到了门 道,比如简历要把重要的点放前面,做的事情如果结果牛逼就用数据来论证,如果结果一般 就突出相关技能,等等。技巧太多就不在这里一一叙述。不断努力过后,现在我也变成了一 个简历面试专家,帮别人练习过后也都有不错的结果。再比如学习。我专门询问过学霸们。他们也并不是就上课更认真,做作业更认真,花的时间 更多,而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能够合理利用时间,上课看书时都用最少的时间抓住重点。 有本书精辟总结了学习技巧, 叫做 How to Become a Straight-AStudent。 我大四寒假看的, 后来大四下学期应用在学业上,果然成绩突飞猛进,可惜已经是最后一个学期了。还在读书 的孩纸们好好享受~:)再比如看人这种虚一点的,从大一开始@吴泽泳就一直在指导我这方面的技能。后来通过不 断观察、思考、分析,也渐渐地学会了从细节中看出一个人的长处。具体的方法吴先森说得 比我好~另外我的导师写的 Give and Take 也是一本与人相处不可多得的好书。我专门研究过,才能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Mastery 和 The Talent Code 这两本书讲得 都很好。总结来说,我认为人天生的只有激情以及物理条件。比如一米五想要当专业篮球运 动员可能是不行。人感兴趣的东西从小到大可能具体表现形式会变,但是本质不会太变。除此之外的能力基本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只要你感兴趣并且掌握了正确的门道。 我有些朋 友很年轻就展现出了某些领域很强的天赋, 但是据我观察, 可以解释为他们比别人都起步早, 比如家里刚好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 或者自己很早就发现了兴趣并坚持努力, 或者遇到了良 师。 所以不用太纠结于自己“生来”怎样,只要你想做,就始于足下好了。4)保持正确的心态这里我想回到@吴遇安军师说的。军师说的开挂党确实存在。说分分钟通关其实也不为过, 因为他们摸清楚了某件事情的本质。顺道而为,自然是不会错的。但是往往在这些人达到分分钟通关以前, 也经历过很多努力和辛酸。 我大学时作为中国学生 会主席接待过俞敏洪、柳传志等令人钦佩的企业家,听过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也并不 是一路顺利就这么上来的,有时甚至是身不由己,被命运逼得绝处逢生。而那些分分钟通关的人,在其他领域未必分分钟通关。最常见的案例,就是一个有钱人,在 感情上并不如意。所以若说他们比别人幸福多少,也是未必。一个成功太过于容易的人,容易骄纵自傲,遭受挫折;一个得来太过于轻松的人,往往不懂 得珍惜,也不会像得之不易的人一样认为他所拥有的东西是好的;一个太过于成功的人,往 往承受着诸多外界压力,社会的期待,对于员工的责任,等等,无法随心所欲。而且世界并不是公平的。即便你再努力,结果也可能不如预期。在中国教育体制之下,我们 太容易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拿一百分,就能上好学校,就能找到好工作, 就能有幸福生活。 一发现现实的残酷,温室宝宝们就崩溃了。后来我发现,世界就像是一个回归方程,你越使用正确方法努力,获得回报的 expected va lue 就更大。但 expected value 不是你真正获得的结果。还会有随机 error。对于单一一件 事情而言,这个 error 可能大到会显著影响最终结果。但是把很多事情放在一起看,这个越 努力回报越多的趋势还是非常明显的。佛家说,人生之苦在于无常。人们常常都会不自觉地认为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恒常)。 一旦现实与“应该”不合(也就是上面假设中说的 error 过大),痛苦就出现。我曾经也因 此浪费了很多时间在纠结上。但是后来发现,that's life。这就是人生。人生就在于让你 经过重重考验,让你得不到你想要的,同时也让你获得意料之外的。坦然接受,make lemo nade out of lemon,仅此而已。原文:http://www.xinli001.com/info/13986/ 如果我没有获得成功,活着还有意义吗?导读:若一辈子没有赚大钱,当大官,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活着能算有意义吗?文/瘾小明我今天可以一次性地解决题主的这个问题。只是解决的方式恐怕和题主期待的不一样。 题主期待的解决方式是有个人来告诉题主人生有 什么意义。而我提供的答案是:我可以告诉你怎么摆脱这个问题的困扰。摆脱这个问题的困扰其实不需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顺着思路一步一步来。 这个世俗社会以金钱来衡量人的成功, 题主不想和大多数人一样碌碌无为地过完一生, 那样 题主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题主想要活得不一样,想要脱颖而出成为人上人,但是这世界上 那么多人,成功的人那么少,这个概率小得让题主感到绝望。于是, 一方面,题主想要成功,想要被世俗认可, 另一方面, 题主觉得自己成功的机会渺茫, 就算退而求其次找个深爱的人过一生也不是那么容易,题主不禁开始琢磨:如果一定要和所有碌碌无为的人一样浑浑噩噩地活着,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关于人生的意义,有这三种可能性。1.人生有意义,意义就是赚大钱,当大官,和相爱的人在一起。2.人生有意义,意义是某个 1 里面没提到的东西。3.人生无意义。已经没有其他可能性了。那么这三个里面必然有一个是正确的。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叫做意义?意义就是能够让你觉得我活了这一辈子,因为有了“它”, 所以没白活。有了它之后,我的人生达到了真正的满足,即使死去也毫无遗憾,它是我毕生 追求的东西,是我一切行为的终极方向。听上去有点像“信仰”。但是意义和信仰不同,信仰是一种你必须去追求的才能达到的东西, 而意义是本来就存在的东西。是本来就有的状态。假如 1 是真的。那么假如有一天你真的赚到了大钱, 成为了一名企业家, 比如说刘强东那样, 有钱, 有奶茶, 出任 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了。那么你这一辈子就 没白活,那么你死而无憾。那我让你马上就死,你会死吗?你会说: 你这不是坑爹吗!好不容易有钱了,好不容易有奶茶了,你至少先让我爽一阵子吧。你要是 现在就让我死了,那我赚这些钱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说你想要的并不仅仅是钱而已,你想要的是有钱之后的那种爽。那你想爽多久?我觉得多久你都不会嫌久。基本上所有成功学类的书都可以归为这第一类。成功学一般来说一整本书主要讲两件事:1.坚持梦想。2.努力。成功学的书会不断暗示你最后的成功是你人生唯一的目的和意义。 但是它只敢暗示, 不敢挑 明了写出来。因为成功的概率太低了,低于 1%。而且成功学的书会暗示你,假如你没成功, 怪你自己不够努力,或者没有坚持住自己的梦想。于是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然而正常人 的常识告诉我们努力和成功(至少是成功学里描述的成功)并没有必然联系,成功的希望太 渺茫了。 那一个一辈子都没希望成功的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活着又和死了有什么 区别?由于这个希望太渺茫, 与其活在害怕人生没有意义的恐惧之中, 不如干脆就不把这个当成意 义,我们可以找一些更容易达到的目标当做意义,来获得内心的平静。这就引出了选项 2。假如 2 是真的。人生有意义,意义是某个其他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呢?基本上所有鸡汤心理学书籍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这些书里面对人生的意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 类:1.爱,尤其是给予爱。2.旅途沿路的风景。 比如我们从另外一个热门问题人终会消失, 人生有何意义?为什么要活着?里面最高票@G ayScript 的答案,列举了很多人生中美好的东西。我整理如下:1.好吃的,比如鸭脖、扯面、麻辣香锅。2.好听的音乐,比如 young and beautiful 等3.好看的小说,比如《白夜行》等4.好看的电视,比如《甄执第二高票@陈粒的答案,整理如下:1.明白些道理――理性思考2.遇见有趣的事――乐观心态第三高票@唐棣的答案,整理如下:1.像吃蛋糕和甜甜圈一样,在于吃的过程。Gayscript 的答案,好吃的好听的好看的,都是美好体验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生旅途的一部 分。而陈粒的答案,思考和心态,也是人生的一个过程。唐棣的答案,就更加明显了,用吃 的过程比喻人生的过程,强调享受这个过程。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一方面整个社会都在吹捧有钱有地位还有真爱(主要还是前两项) 的人, 而另一方面鸡汤心理学的书籍都非要把读者的视线从金钱地位这种功利的东西上面拉 回来。 为什么要拉回来呢?就是因为这些其他的小事情更容易做到啊, 也不会让你陷入害怕 努力一辈子也没成功而找不到活着的意义的恐惧中。那题主看到这里想必会嘀咕:就因为选项 1 太难达到,所以就告诉自己“那我就不要选项 1 了,我从简单的东西里面找意义”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别忘了,选项 1 真正吸引你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那种爽的感觉。题主可能又会说:是啊,但那种爽只有金钱和地位还有深爱的人才能带来啊,你吃点东西看 点电视怎么可能和有钱的爽相提并论!其实,还有更爽的。你信吗?而且这种爽都不用你努力赚钱成功。以大脑分泌的多巴胺的含量多少来量化爽的话(多巴胺:传递快乐、兴奋情绪的功能,又被 称作快乐物质。维基百科:多巴胺)美食,可以提升多巴胺到 150%。这就是世界上那么多吃货的原因。性,可以提升多巴胺到 200%。日常生活中你基本找不到比性高潮更爽的时刻了。天天吃喝玩乐,天天打炮的生活,你有兴趣吗?你既然到知乎来提问题了,你多半会觉得,那种生活毫无目标,没有过的价值。是因为不够爽吗?我们还有更爽的东西:可卡因,可以提升 350%的多巴胺。冰毒,可以提升 1200%。把你记忆中最爽的那次性高潮,快感乘以 10 倍,都达不到冰毒带给你的体验。你会觉得你在世界之颠, 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你精力无限, 你能力无限, 你可以飞起来。在药物面前,一切生活中的爽都变得苍白无力。 那假如我给你提供足量的冰毒,让你不间断地吸,一直爽到死,你愿意吗?你愿意这样活吗?恐怕你想到那种生活脑子里就只有恐惧了吧。因为你想要的,不仅仅是爽而已。你会觉得只有爽的人生过于低俗了,你想要一个高大上的意义。如果我跟你说,你要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而活着。你可能会问:凭什么?我多累啊?如果我跟你说,你要为了造福社会,为社会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而活着,比如比尔盖茨做 慈善,比如甘地和曼德拉为了和平,比如奥巴马为了全美国人的幸福。你可能会说:那都太 远了,我自己还没活明白呢,哪有心情管别人。你说:有没有不那么“道貌岸然”,又很高大上的理由?我要一个真正神圣而终极的意义,不 要和这些俗事俗人扯在一起。这个问题我思考过超过 10 年,后来我发现,真正超俗的终极意义,所有想脱离平凡而向往 最终的伟大的进化,最后都指向了同一个归宿――宗教。只有神,才能给你一个终极的意义。你说:我是无神论,你给我来点实际的。无神论者,最后的终极意义,也就是进化的终极意义,是推动人类向往更高级的文明,更高 级的秩序发展,而我们一生也许只是帮助推动这个历史进程往前走短短一步而已。 (理论支 持:《非零年代》)你说:这是人类的意义,我根本活不到那天,太虚了,有没有接地气一点的,你就不能把注 意力放在我身上,别总扯全人类什么的。 我说:我弄死你。你现在为什么不马上去死?阻止你死的原因就是你活着的意义。你说:我就是不想死啊,没什么特别原因。这不能算是意义吧?而且我感觉我还没活明白, 没找到意义,我死也死得不明不白啊。这也不算是意义吧?对方辩友你赢了。我已经没有更好的回答了。到目前为止出现过的所有备选答案:1.好吃的,好听的,好看的2.明白些道理,遇见有趣的事3.像吃蛋糕和甜甜圈一样,在于吃的过程。4.纯粹为了快感而嗑药。5.为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6.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7.为神服务。8.推动人类进化。每一个都可以作为活着的意义, 但是如果你真的要问为什么, 我活着就为了吃吗?我活着就 为了那点快感吗?我为什么要学习新事物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要为了别人活着?我为什 么要奉献自己给全人类?我就不能自己好好活着吗?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为其中任何一项而活着;如果你不想,哪一项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让你 非为这个活不可。 那最终答案是什么?如果你已经问到这里了,就只剩最后一个可能性了。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你必须搞清楚这个先后顺序,你是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然后才开始寻找意义的。你不是因为有意义才活着。你是因为活着才去寻找意义。你跟所有物体,石头,树木,动物一样,都只是存在。他们的存在没有意义,你的存在也没 有意义。但是作为人类, 你有思维, 你有自我察觉, 你有价值判断, 所以你觉得自己应该有一个意义。 (理论支持:斯蒂芬? 霍金《TheGrandDesign》)而且,你发现周围的人得过且过,而自己需要一个真正的意义,你觉得自己很特别。实际上 你确实很特别, 但不是你想的那种特别。 你的特别之处仅仅在于――可能你目前的多巴胺水 平比他们低而已。多巴胺,大脑中的激素,决定了你怎么思考。当多巴胺偏低的时候,人就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试图用一种理智的东西来说 服自己忍受不快乐的生活。如果多巴胺水平更低,就会陷入抑郁情绪。如果你接触抑郁症患者,你会发现他们经常说的 一句就是:那又有什么意义?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如果你多巴胺再低一点, 变成重症抑郁, 那时你就开始想要自杀了, 因为你觉得活着没意义。 而如果你的多巴胺和大多数人水平一样, 你基本就会和大多数人一样, 觉得就这样活着挺好 啊。生活中这么多美好的事情,就像 gayscript 列举的那样,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这样 的生活不是挺好吗?如果你再高一点,你就会觉得生活简直太美好了,根本不需要什么意义,活着本身就已经是 最大的幸运。阳光照着你你很开心,走在草地上你很开心,恋人的一个笑,那就是你生命的 全部意义。但是题主不要急,多巴胺的水平不是固定的,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往往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 会有不同的想法,有时两个想法截然相反。比如小学时候你很积极学习,初中时候你很厌学 这类的,有可能会是多巴胺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别的原因)为什么所有鸡汤心理学都告诉你在怀疑人生的时候,要体验旅途,要爱别人?因为这么做了之后,你的多巴胺水平就会升高啊!然后你就不会纠结到底有什么意义了!如果你说:那不是自欺欺人吗?只是把问题拖到后面了而已。不,事实是,问题根本就不存在!你之前为什么会觉得钱和地位是意义?只不过是你对钱和地位有需求而已。我又要拿出万能的马斯洛了。 你需要钱和地位和爱情,来满足你(从下往上)第二层到第四层的需求。只是因为你有这种 需求,你就会以为这就是你的意义。也就是说,意义只不过是心理需求的一种体现而已。事实上当我几年前发现真正神圣而终极的意义只有宗教的时候, 我开始明白意义不是一个固 定的东西,它是一个可变的东西,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代表不同的东西。后来的学习研究也证 实了我的观点,它真的是随着需求而变的。正确的顺序是:先存在=&因为活着而有需求=&把需求当做意义。首先你要接受一个事实,而不是逃避这个事实,那就是你活着。只有当你真正接受了这个事 实,才会开始想:既然现在我活着,我可以做点什么?为什么一定要接受这个事实?就像心理学上的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一样, 接纳自己不完美的生 活,接纳自己不需要意义的存在。你不是因为什么意义才出生的,你就这么突然地活着了, 你坚持活下去的原因就是你不想死而已。 无论你这一生的意义是什么, 你活着的这一生所做 的选择都是根据短期长期快感决定的,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你也会突然地死去。整个人类的 进化也许有意义,但是这个视角太大了基本上和你没什么关系。你就这么活着,就这么存在 着,也将会就这么死去。你没有别的选择,这是事实。你就是你,你活着就是活着。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不会因为 2+2=4 而苦恼,你不会想 2+2 为什么等于 4。因为为 2+2 =4 而苦恼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接受了 2+2=4。(理论来源:耶鲁公开课《死亡》)没有意义会让你变空虚了吗?不,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你就从意义中解放了出来。没有了意义的束缚,你应该更自由, 因为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意义让你做的事情, 你可以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 让它 按照你设想的方式发展。所以不是先找到意义然后再活着, 而是先努力生活, 然后你自然会给自己赋予一个自己满意 的意义。认真赚钱,认真去爱,认真体验生命的美好,认真学习,认真见识新世界。你想让你的人生 在哪方面拓展就在哪方面加油。这就是热爱生活。然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活着。这就是真正完全摆脱这种问题的困扰的方法,那就是积极,乐观,阳光地去拥抱生活!原文:http://www.xinli001.com/info/15721/如何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导读: 你是否真诚地问过自己: 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没有, 那么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文/Liki Du一、自我培养: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用一张白纸,画出一个个圆圈,填上自己的想成为的身份(任何身份),然后在圈圈旁边画 横线,在旁边写上实现这些东西要做些什么,并且多长时间内完成多少东西。如:作家:第一本书的计划――20 岁(10 月 3 日)之前送自己的礼物(倒推法)――9 月 1 号 完稿联系出版社 ――8 月 5 日润色文字――7 月 15 日前基本构架完成――......大学毕业前 5 本书 ――? ? ?健康丽人:――运动的习惯――棒球、网球、羽毛、乒乓;――养身的习惯――不吃垃圾食 品;――其他好的习惯――早晨起来一杯水、早睡早起? ? ?语言达人:日语――两年;德语;希腊语? ? ? ? ?? ? ? ? ? ? ? 注意一定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设计,因为爱自己所以悉心地教育自己,对自己负责,做自 己的守护者,为自己设计人生。 不要一味的模仿,要建立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不要跟 别人比较,不要上别人的擂台,创造自己的游戏规则,让全世界都陪你玩。加上自己最近的经验:我一直提倡自我培养的理念。这样的理念让我的生活非常精彩,我在 任何一个群体中绝对是最特别的那一个。在每一段时间里,修炼一项或者两项你想获得的知识,并且安排出固定的时间。例如我的主特长是法律,围绕在这个主特长身边的是我最近想要了解的西方美学方面的知 识, 于是我每天早上或者睡前起来都会安排时间看一会儿这方面的书, 我的生活娱乐也会围 绕着这一领域――我会与朋友一起去参加各种画展。过了一年,这个就会成为你的副特长,你会比身边的人对艺术的灵敏度高许多,如果你还想 加深,就修炼两年,三年绝对可以让你成为内行,而且以后你不必刻意修炼,会自觉汲取。利用这种方法, 我已经将文学和书法成为我自动运行的副专长。 不过书法是需要一辈子的修 炼。注意,不要盲目强迫自己,一定要自己真的爱,当你享受到自我教育、爱护自我的乐趣,你 会更加热爱。你要不断地写出自己的心得,与别人交流。尤其是在两年三年内(例如大学期间)每天集中 大量时间看书的人, 后面会遇到瓶颈――周围已经没有朋友能够与你在同一平台对话。 那么 我们就要从更加宽广的平台汲取信息――例如网络。 所以绝对不能故步自封, 要不断地与外 界交流,让知识共享。(@Rainy)二、遇事做事回到开始的问题, 怎么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是一个要用一辈子去解答的问题。 太多太多 人给出了他们的建议,李开复说”从心所欲“,Steven Jobs 说 ”follow your heart“。 一直以来, 我都在寻找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是信管专业的, 但是高中的时候非常喜欢经济学, 现在时常会怀疑相比信管是不是更加喜欢经济学。 事实是, 这样的思考往往会浪费我很多的 精力,而且思维深度一直没有进展。直到看了 CNN 上 Wal Newport 的文章:Why follow your passion is bad advice? 之 后,我自觉对于“从心所欲”这一问题,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大多数大学生,“从心所欲”确实是一个很糟糕的建议。Really a bad advice!在中国长大的孩子有一个特点,不得不承认,相比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我们更习惯于思考” 什么更有利“。同时,我们不擅长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专注和付出。让我们去寻找自己喜欢什 么,就像让没有学会走路的人去思考跑步到底是什么感觉。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是思考不 出自己喜欢什么的。因此,过多的思考这个问题,反而会让自己患得患失,不能把手头的事 情做好。那怎么找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呢?1、做好手头的工作。比如我现在在学习怎么开发程序,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喜欢的, 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喜欢人文 的东西(我看了不少的人文书籍《哲学史什么》《The Pursuit of Perfect》《Willpower》 《思考,快与慢》《苏菲的世界》)。但是我无法判断,当我学经济学学深入之后自己会不 会喜欢,无法判断,当我学 CS 深入之后会不会喜欢。我的策略是,好好学计算机知识,待 到深入以后才能判断自己喜欢不喜欢。另外,当你有了一技之长之后,这会是一个 point, 能让你接触更大的世界,这是有利于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的。2、我们可能存在认识上的盲区。我们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是先天的,而且是很少的。 但是,我的猜测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当你把一件事情当成事业 来做,你会发现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对这件事的感情会变得很深厚。积极心理学(幸福课《如 何让爱情天长地久》 谈到找理想伴侣的时候, 就更多的谈到理想伴侣是用来培养的, 而不是” 找“回来的。那么如果你想破脑袋也想不清自己喜欢什么,当下要做的是做好手头上的工作。 三、出走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哈佛首任女校长 Drew G. Faust 在 08 年致本科毕业生演讲时说得非常好。Go where you want to be and then circle back to where you have to be.先去尝试你最想做的东西,不用考虑太多。竭尽全力去试。如果真的不可为之的话再回到你 只能去做的东西,这时候也能踏踏实实做出成绩来,不再疑惑。原文:http://www.xinli001.com/info/5112/带着心理问题,积极生活导读: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心理健康的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有 一些问题。可有心理问题又怎样,就不能好好活了吗?文/武志红 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 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9 月 10 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有意自杀的人,绝大多数都遭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的折 磨。那么,是不是减少痛苦就可以让一个人远离自杀,重新恢复心理的健康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痛苦了,第一反应就是想降低 痛苦、逃离痛苦。但是,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 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 灵的成长。这和身体疼痛的道理一样。当我们肚子疼时,医生经常不建议先服用止痛药,因为那会让身 体麻木,让医生难以探察到底是哪里的内脏发生了病变,从而无法下手治疗。心理痛苦的意 义是一样的。陈祉妍说,每一种心理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法降低痛苦、逃避痛苦, 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 成长。武汉著名的心理治疗师曾奇峰说“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正是这个道理。从 6 月 11 日的第一期专题“吵架了去看心理医生”到今天 9 月 10 日的“世界预防自杀日”,我 做“健康? 心理”版正好 3 个月了。①在这 3 个月里,我常常会产生无能为力感,因为收到的求助信件太多,我自己不可能一一 回复,甚至都未必能帮读者找到适合他们的心理医生,因为全国的心理咨询业远不够发达。 而且,一些读者自己也没有钱去看心理医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也和很多心理专家探讨过,怎样才能帮助广大读者提高自己 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些什么样的概念和建议可以让更多人实施自助。最终,我找到了三句话:一、接受心理问题,带着你的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二、打开心扉,寻找你身边的“业余心理医生”;三、理解他人,自己去做一名好的“业余心理医生”。痛苦只是心理问题的信号,直面问题才能减少痛苦。首先,我想强调一点:永远不要以为你的问题独一无二,永远不要以为你是最不幸的。实际 上, 我深谈过的几乎每个人, 包括我身边的亲人朋友, 都或多或少地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其实,我们都是带着心理问题在生活。不同的是,有些人陷在心理问题之中日益消沉,而有 些人却能做到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譬如数学家纳什(电影《美丽心灵》中的男主人公原型),他在年轻时患了精神分裂症,从 未彻底治愈,幻觉和妄想一直在纠缠着他,但他带着症状去生活、去思考,并最终获得了诺 贝尔奖。要分清痛苦与问题,可以想办法减轻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问题。太痛苦常常是因为不了解为什么痛苦, 而太痛苦又直接导致我们逃避痛苦、 恐惧痛苦……最 后,我们忽略问题自身,迫切地想消除痛苦,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要带着心理问题 去生活,我们必须先改变一些习惯性的错误认识,明白痛苦与问题的关系。┣错误认识之一:“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一和异性说话我就会脸红,每次面对异性都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只好落荒而逃。我看别人 都是那么镇定,为什么唯独我这个样子?”“口吃让我痛不欲生。为了治口吃,我什么方法都尝试过了,还是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口吃, 我屡屡丢人现眼,每次都有想死的心。看见别人流利地说话,我又羡慕又嫉妒,为什么他们 那么自如,而我就这么不幸?”“我是一名大学生,小时候因为一次意外断了一节小手指,从此以后特别自卑,觉得自己是 一名残疾人。在大学里,我非常担心别人会看到我的残疾,总是把手插在口袋里。每次不得 不把手抽出来时,我心里都会咚咚地跳个不停……自己的一生就毁在这一节小手指上了。” “我失恋了,看着别人成双成对地走在一起,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且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有大量的“同道”。但人们经常看 不到这一点,以为自己的痛苦独一无二,总是感叹“为什么不幸的偏偏是我”,将自己的问题 无限扩大,并将它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用一切资源去纠正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心理问题的人以为自己的问题是洪水猛兽,不敢将它暴露出来,但在 封锁自己的问题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 久而久之, 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最不幸的 人了。口吃者如此。很多口吃者一开始将自己视为最不幸的人,但一旦接触到口吃团体,发现居然 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不幸,他的痛苦就减少了一半。各种社交恐怖症患者也如此。 脸红恐怖症者以为天底下就自己一个人一见人就脸红; 对视恐 怖症患者以为天下就自己一个人“眼神下流”而不敢和人对视……但实际上,患有他们这些病 症的大有人在。 心理治疗师在治疗社交恐怖症患者时, 第一步常常是给他们看其他人的案例, 等他们发现有这么多人和他有同样问题时,痛苦就减少了大半。无论多么古怪的心理问题,基本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同类,没有谁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总 有别人和你一样不幸甚至更不幸。“我们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句话从这个角度讲是有道理的。再不幸的人,发现同 样不幸的人总会觉得像找到亲人一样。┣错误认识之二:“痛苦都是因为现在”产生了惧怕、恐慌、愤怒、焦虑、忧愁等负性情绪,我们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个时候, 不妨思考一下“为什么”。一个 27 岁的女孩写信说, 她只谈过一次恋爱, 分手后再也不敢谈恋爱了, 因为“我很怕失去, 很怕那种如坐云端却顿时坠入谷底的感觉,很害怕”。 无数人在恋爱中分手,但多数人后来又开始了新的恋爱,为什么这个女孩“很害怕”而不敢再 谈恋爱呢?一般来说, 这可以回溯到童年。 这种不敢再谈恋爱的女孩多在童年遭受过严重的分离焦虑的 伤害。 譬如, 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离开她很长时间, 甚至, 父母一方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这种严重的分离焦虑最后化为一种无意识,深埋在她的心底,分手重新唤起了她的无意识, 又一次诱发了她严重的分离焦虑。于是,她宁愿麻木,也不想再有亲密关系。恋爱中死去活来的痛苦大多与童年分离焦虑有关。当痛苦时,不要只沉浸在痛苦中,或者以 寻找刺激的方式来降低或麻木自己的痛苦,而要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这么痛苦,我重复了童 年的什么体验?”一对姐妹,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妹妹失恋后割腕自杀,姐姐从此发誓再也不谈恋爱。她果真 坚持了下来,四十多岁了仍然单身。从表面上分析,姐姐可能是因为太内疚,同时又认同了妹妹,以妹妹的身份恨那个男人,也 恨所有男人。但是,如果追溯到童年,就可以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她们的爸爸辜负了妈妈,有了第三者后和妈妈离婚,也离开了她们。当时,她们一个四岁, 一个两岁,正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爸爸的离开给她们造成了严重的分离焦虑,她们一 早就埋下了对男人的怀疑和愤怒。妹妹年纪小,产生的主要是自卑;姐姐大两岁,产生的主 要是恨。很多人谈恋爱会分手, 但妹妹之所以割腕自杀, 是因为分手唤起了她两岁时爸爸离开导致的 绝望感。而姐姐之所以恨所有男人,并不仅仅是因为妹妹的遭遇,更是因为她心中早就埋下 了对男人的恨,妹妹的事情只不过再一次证实了这种恨是“合理的”。这个 27 岁的女孩,和这对姐妹,对她们来讲,她们的逻辑看似是合理的,因为成年的体验 重复了童年的灾难。但是,如果她们能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惧怕和愤怒究竟从何而来,她们就会明白,自己的 惧怕与愤怒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体验上的,是不合理的。┣错误认识之三:“用一切办法减少痛苦” 孔子说,人的认识能力分四个层次,“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以前,我觉得他的话说得非常漂亮,非常有道理,但 在我有限的 31 年人生中,迄今尚未遇到真正的“生而知之者”,我所知道的心理学大师,都 是“困而学之者”。譬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因为提出了患者中心疗法、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概 念,被心理治疗界认为是最有贡献的心理治疗家。他对医患关系的论述更是精彩绝伦,关系 也成了他的治疗理论的精髓。但是,罗杰斯在成为心理学家之前,一直是非常自闭的,他的 妻子是他第一个真正的朋友。 他很痛苦, 认真思考人际关系, 并最终找到了爱的真谛――“爱 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从此,他比绝大多数人更懂得理解,更能接受任何人。再如,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 他提出的“顺其自然、 为所当为”的森田疗法成为治疗强迫症、 社交恐怖症等心理疾病的一种非常流行、 有效的疗法, 而他自己在读大学时正是一名严重的 神经症患者。再如,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他提出的恋母情结、童年创伤和无意识等成为理解人性的钥 匙,而他自己恰恰是一个有严重的恋母情结的孩子。再如,国内著名口吃矫正专家平易,他自己以前就是一名严重的口吃者。他是在进行自我治 疗的时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断地颠覆我对孔子四分法的迷信。现在,我更坚信美国心理学家派 克的表述――“逃避问题及其内在痛苦情感的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我们想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后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一部分,须臾不可分离,根本逃避不了。 所谓的逃避, 只不过是运用种种自欺的方式扭曲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从而减少我们的痛苦。 我们以为看不到它们了,但其实它们还是我们甩不掉的尾巴。而那些直面自己的痛苦及痛苦背后的问题的人,每一次痛苦就促进了他们的成长。陈祉妍博士说,痛苦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契机。痛苦告诉我们,“你应该改变了”,而那些 勇敢地直面痛苦的人,也最容易抓住这个契机让自己的人性成长。要记住,简单地逃避痛苦,必然会陷入自我欺骗。直面问题自身,会将你带向成长之路。 ┣错误认识之四:“我能控制自己的一切”我们经常以为,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一切,这种错误认识是强迫症、社交恐怖症和口吃等问 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一位男青年来信写道:“我是一名步入社会就业已经六年的普通人,但是,我一直希望我能有不平凡的作为!虽然 现在处境也还过得去,但是,我想要更多!对自己也有一定的了解。总结走过的这几年,我 意识到自己在个性方面还不成熟!“主要的问题是,我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意志思考自己要思考的问题,往往会在思考的时候 走神,这样一来,我的效率就很低,想向你请教一下:怎样才能集中意志思考问题?”一位年轻妈妈写信说:“我很爱我的孩子,但我有一次居然产生了想掐死他的念头。天哪,我怎么能这么想,我一 定是疯了。于是,我拼命压制这个念头,但它现在出来得越来越频繁。我现在都不敢抱孩子 了,生怕我控制不住自己。”这位男青年和这位妈妈的问题有些类似, 他们都以为自己能控制自己的一切。 男青年偶尔走 神,他就认为会严重影响自己的追求。年轻妈妈认为爱孩子就绝对不能产生“想掐死孩子”的 念头。他们都是有了绝对化的想法。人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是没有认识到,我们顶多只能控制自 己的意识,但意识只是心理能量的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潜意识压在心底,是我们不能直接控 制的。它们会时不时地浮出水面,这一点是必然的。我们不想它们出现,这只不过是不切实 际的要求罢了。潜意识的特点是,我们越想控制它,就越控制不了,它的活动会越来越频繁。譬如,那位年 轻妈妈拼命想压下掐死孩子的无意识念头,这种念头就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一个人的潜力无限, 但一个人的意识能直接控制的范围却很有限。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 点,不要总是和潜意识过不去,不必和走神、坏念头等偶尔出现的问题较真。否则,它们就 会成为真正的问题。┣错误认识之五:“没有它我就一切 OK”很多时候, 当我们把一切焦点放到问题上时, 这个问题就会成为我们拒绝成长的一个替罪羊。譬如,前面提到的断了一截小手指的大学生,他最后的断言是“自己的一生就毁在这一截小 手指上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作一个最基本的假设, 如果他有这一截小手指, 那么他的人生就会 一切 OK 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大学生,高考前一只耳朵失去了听力,这没有妨碍他考上名牌大学。但进入大学后,他 发现因为听力的缺陷,他在公共场合不能自如地与人交往,于是,他开始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久,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女孩对他也不错,但他认为耳朵的缺陷令他配不上她,于是他一 次次地在感情中逃避。因为不断重复感情的创伤,他最终患了重度抑郁症,逃避到网络世界里,整日打电子游戏。那时,他以为,如果没有这只耳朵的问题,他的世界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但是,他的耳朵后来治好了,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他仍然抑郁, 他仍然自闭……最后,他明白耳朵问题不过是一只“替罪羊”,成长是需要勇气的,但他缺乏 成长的勇气。于是,耳朵问题成了他给自己找的一个偷懒的天然理由。等耳朵好了,他只不 过少了一个生理缺陷,但其他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有些男孩会把个子矮当作替罪羊,于是拒绝成长;有些女孩会把相貌丑当作替罪羊,于是拒 绝成长。他们把一切问题都归罪到自己的某个缺陷上去,经常会幻想“如果……一切 OK”。但是,一些个子同样矮的男孩、相貌同样丑的女孩非常有勇气地去生活,并活得非常成功。 一些高大帅气的男孩和一些美貌的女孩却同样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替罪羊而拒绝成长。 你最在乎自己的什么缺陷?好好思考一下,它有没有成为你的替罪羊?原文:http://www.xinli001.com/info/17192/人生根本无须努力导读:活着,我们无需取悦家长、恋人和社会;我们只需取悦一个人,那就是自己。文/王大鹏有 20 多岁的小朋友问我“三十而立”是啥感觉,我说,起先是感觉到失败羞愧,后来便感觉 到解脱自由。感到羞愧是因为我们按照社会和他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满足不了自然羞愧。但 是我紧接着便想, 满足不了又如何, 难道我就没资格活吗?这世界的规则凭什么任由你们裁 定呢?早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当我的家庭、学业都遭到巨变的时候,我就开始疑惑或者质问人生的 规则了。 我一度甚至在想, 为什么人必须按照生老病死的规律活着, 而不是别的顺序?更早, 在我十四岁的时候,我就严肃地思考起了死亡。一想到死,我的身体都跟着有了反应,仿佛 坠入无底的深渊, 死亡对于我来说是永恒的孤独和无尽的黑暗, 意味着所有快乐和美好的剥 夺,我为此恐慌了很久。起先是不敢相信,不愿相信,我以为上帝已经跟我商量好了,他不 会让我死,可又想到我也许并不特殊,会跟所有人一样都要经历这一刻,再后来我就本能地 躲避思考这个问题。一想起死亡,想起人类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地位,我就忘记了眼前的压 力,于是晚上也没有写数学作业。等到第二天面对数学老师“为什么不交作业”的质问时,我 反而平静了许多,我心想,比起死亡来说,交不交数学作业算个屁!此后我的人生又经历了一系列打击,挂科、生重病、各种考试的失败、女朋友被抢、出国留 学被拒、申请交换被耽误、找工作不满意、失业、找不到工作、失恋等等,回忆起我十四岁 的觉悟,这些挫折比起死亡真的连个屁都不算,于是我再次学会心安。几年前,当我还在师 大读书的时候,有一个中哲专业的博士师哥,坊间传闻是个神人,据说他懂《易》和奇门遁 甲之术,玄之又玄,而且他给很多老总和领导都算过,金融危机的那年他还赚了几十万呢。 他曾说过,许多事情都是注定的;将信将疑的我追问,既然都是注定的,那我何必要努力? 他答,你的努力或不努力也是注定的。这个解答让我困惑了很久, 此后我的生活一直徘徊在懒惰与勤奋之间, 我的情绪一直摆荡在 后悔与纠结的两极,惶惶不可终日。直到我最终认识到了一个好朋友,它叫“潜意识”。我们 的意识和潜意识其实是两码事, 二者想要的东西也不一样。 比如, 在意识层面, 我想要减肥, 但我却仍然坐在电脑前吃薯片喝可乐, 下不了楼迈不开腿。 这说明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对减 肥的认知不同,潜意识认为它并不重要,但意识却误认为它重要。这一次你没能做成,结果 就会导致后悔, 下一次开始前又会导致犹豫和纠结。 其实, 我们没能做好的那些“重要的事”, 在潜意识看来都是不重要的。你潜意识里觉得最重要的事,你根本无需努力,自然就会把它做到很好,比如你的兴趣爱好 或由兴趣爱好转化成的“事业”。而印在潜意识里最深的,便是你天生或从小耳濡目染之后所 怀揣的喜好、梦想或欲望;而这个东西却是很顽固、很难被改变的。如果你非要痛下决心, 必须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忍受巨大的痛苦、征服巨大的阻力,才能做好一件事的话,也许你 根本不适合干这件事。那些努力奋斗的人,之所以痛苦和烦闷,无不来源于意识和潜意识的错位。说白了就是没看 清自己,没能 Know Themself。意识层面是经由理性控制的,它往往来自社会后天的规训, 比如你非得出人头地、考公务员、生个大胖小子等等等等。而潜意识层面却不由理性把控, 是先天的或者是潜移默化的。比如,你热爱什么讨厌什么,实在没什么道理可讲,父母都很 难影响。 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什么“爱拼才会赢”,什么“业精于勤荒于嬉”都是基于不了解人性、人 心和潜意识所生搬硬套出的“人生哲学”。一个人之所以努力工作、拼命加班,是因为这份工 作满足了他/她潜意识里的需要,他/她从这份工作中得到了巨大的快感、成就感、希望。这 些努力和拼命,全然不是成功克服人性的弱点后才产生的,恰恰相反,它是基于意识与潜意 识的一致而自然而然产生的。再者说了,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自律能力是 固定的和有限的,是无法增加的。一个人每天最多使用两次自律,其他全靠的是惯性。一件 事倘若需要你过多的努力或自律,那你基本是做不好的。人们总说人生需要规划, 需要计算成本, 其实等到意识层面来做规划和计算的时候已经晚了。 除了那个广为熟知的“大脑”,人还有一个更精于计算和规划的“大脑”:就在潜意识层面,它 的体现就是天然的爱好(或天才)。热爱一件事,使得在做这件事本身的过程中就获得了收 益,降低了成本(俗话说叫享受过程)。所以,做喜欢做的事才更容易获得成功。王阳明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就是说,在意识层面,从理性的角度上看,你懂得一件 事的重要性,但你之所以会“知而不行”,是因为你的潜意识并不觉得它重要,或者说你的潜 意识还没来得及把这些道理吸收转化为你的行为。 如果明白这个道理, 我们就会理解所谓的 “努力”完全是不必要的。凡是跟“努力”挂钩的中文词汇比如“拼搏”、“奋斗”、”发愤“、”竭力”,无不带有一种苦哈哈的 色彩。中国人虽然一方面崇尚孔颜之乐,另一方面也被带有民粹色彩的“吃得苦中苦,方为 人上人”的功利哲学所绑架,几千年来得不到解脱。然而,如果我们明白潜意识的道理,明 白知行合一的儒家哲学, 明白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精髓, 我们就会明白: 许多努力, 许多拼搏, 都是自我迷失后的挣扎而已。人生原本无须如此沉重,我们感到沉重,是我们摁错了按钮。所以说,与其盲目努力,不如认清自我,并与自己(潜意识)和解,坦然地发展自己的天性 (潜意识里的愿望)。许许多多仍在苦苦奋斗、拼命努力却还得不到幸福和成就感的人,他 们只是离家太远, 忘了归家而已。 这种努力, 可以说是基于一种“内在痛苦”, 而非“内在祥和”。所谓基于内在痛苦的努力与基于内在祥和的发展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不妨列出一些重要特 征:内在痛苦的人生努力(自我迷失后的挣扎):(1)为他人或社会设立的目标而奋斗,拼搏中,不断迷失自我。 (2)内心情绪起伏伴随奋斗过程,艰难中,不过度“奋斗”就失去内心平衡。(3)面对责任,被动承受,不是主动承担。(4)对名誉、利益较多的奢望和计较,因为追求的就是名和利。(5)需要别人充电才有动力,需要别人的激励才有方向。(6)很喜欢“交朋友”,参加“活动”,打电话联络。其实是受不了孤独。(7)不停的“学习和奋斗”,不敢休息。生活枯燥乏味。(8)为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而奋斗,永无宁日。(9)一生疲于奔命,总认为自己不够好。还美其名曰:“追求完美,好学上进。”(10)不顾及自己的内心感受,用外在“效果”欺瞒自己。――结果是怎么奋斗都没有成就感,都不幸福。内在祥和的自然发展(认清自我后的坦然):(1)为自己设立的目标而奋斗,拼搏中不会忘记自己的梦想。(2)比“奋斗”还要重要的是内心的淡泊与宁静。(3)责任面前挺身而出,因为那结果影响到我的事情。(4)不贪婪,得到的不是他人高看的,而是自己喜欢的。(5)力量、智慧、勇气都来自内心,根本无需外来的。(6)内心充满自爱的富足感,对“情”和“友”并没有依赖。 (7)喜欢休息,享受独处,祥和便开心。(8)奋斗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不是为了爬社会的“格子”,或获得他人赞许。(9)不必追求“完美”,不必非得“上进”,上善若水。(10)爱自己,关爱内心感受,净心得以心静。从不介意外界的评判。――结果是不用怎么努力,就会容易知足和快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台湾老顽童舒国治曾说,人 要任性,任性,任性。此话深得我心。一个人说话做事处处压抑、处处妥协、处处小心,你 怎么会快乐?任性,就是任其本性,任其“天命之谓性”之性得到充分自然的发挥。要任性, 就不要为他人或社会设立的目标而努力。我们无需取悦家长、恋人和社会;我们只需取悦一 个人,那就是自己。换句话说,只有首先满足了自己,取悦了自己,才能更好地让你身边的 人开心,反之就是互相折磨。补:1.如果你真的真的真的想做一件事情,你自会去做它。你如果你迟迟不做它,推三阻四找各 种理由不做它,最后忘记或放弃了它,这就不是真的想做它。人没法做自己真的不想做的, 对于不想做的自己绝不会去尝试。这样看,一切自有定数,你能达成什么早已注定,所以认 清了自己,就把握了命运,一切原本无须努力。2.一切的痛苦、纠结、不满、烦恼都是没有认清自己、接纳自己导致的。人一旦接受自己的 不完美, 看清自己的嘴脸, 晓得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意识到自己的局限, 就会得到大解脱。 人的痛苦大多来自观念,自己给自己制造牢笼,非得按照所谓标准的样本打造自己,活不出 真我,永难得洒脱。3.电影《大鱼》里头的父亲为什么要早早知道自己是如何死的?换做我也会。这样就不必再 有恐惧, 就会心安。 宿命论是一种大善, 但几乎没人相信。 年轻人都在苦苦挣扎 (实属虐恋) , 都在打鸡血似的说“我命在己不在天”。其实我们的生命能量早就注定了,能长成梨树的长不 成桃树,顺其自然最好。 原文:http://www.xinli001.com/info/15212/视界寡人周星驰:为什么坚持,想一想当初导读:周星驰在他的电影中嬉笑怒骂,为他赢得了数成千上万的粉丝,但在现实生活中,他 却一直是个孤家寡人。文/张伟,王凌 眼前的周星驰突然黯然神伤,起码表情上看来如此。话题是他头上的白发,记者原本只是想 谈论一个男人必然经历的衰老,他却慢吞吞、突如其来地把话题转回童年,说起读小学发现 自己早生华发并感到困惑不安时的每个细节,回忆起这些相隔 40 多年的往事,他甚至不需 要特意思索。某种意义上,这个 51 岁男人由往事堆积而成。他喜欢毛泽东诗词,认为毛是个“好伟大的诗 人”,原因是小时候妈妈每天早中晚唱《蝶恋花》,“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 舞”;他每次去卡拉 OK 都会点唱《小李飞刀》、《陆小凤》这类老歌,他的中学同学李健 仁(更知名的身份是“如花”)解释说,这是由于两人毕业后曾一起到钢琴酒吧打工,这些歌 “每晚都要听好几遍”。即使是在一次短促的、原定只谈论电影的采访里,过往也总是从无法预料的角落钻出,内容 涵盖他和父亲的交往,他幼年生活的社区,以及他 30 年前听过的歌曲。令人惊讶的是,他 原本应该是一个沉默寡言、防备心重、紧张而容易害羞的人。整个采访过程中,他表现出的 唯一一次主动姿态是邀请记者一起品尝助理端上来的剥光了皮的板栗,但了解他的人都知 道,吃东西不过是他消除紧张的一种方式。描画一个明确无误的周星驰极为困难。他同时被人视为天才、偶像、暴君和孤僻者,他做过 演员、导演、房地产投资公司主席,近来甚至成为广东省政协委员――但他把原本应该坐在 政协会议现场的时间用来接受采访。他通过喜剧表演塑造一个时代的潮流, 本人却在电视镜头前手足无措。 他被专著和哈佛大学 教授的学术论文反复剖析,本人却没有读过大学,坐在教授丛中几乎一言不发,不知道怎样 接话。他捧红了大量电影演员,得到的尊称从“星仔”到“星哥”直到最后变成“星爷”,到后来, 这些受惠者却一个个与他交恶,甚至公开借助媒体抨击他。他的成功和他拥有的权力, 与他表现出的孤独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朋友和搭档田启文 说:周星驰像武侠小说里的孤独老人,让别人无法靠近。他所举的一个旨在表现周星驰与人 疏离的事例是:“星辉公司曾有位工作五六年的会计,但周星驰居然连对方的名字都叫不出 来,他经常想太多别的事,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另一个朋友宋子文说:他心里有壁垒保护 自己,“他没有派系,没有拢着一帮兄弟当大哥。他一直是孤家寡人,单打独斗,他一直很 封闭”。人们难免好奇这个喜剧演员如何成长为一个孤独的巨人, 如何用一颗心抵挡所有的心。 他的 秘密藏在往事里。与那类看重“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成功者不同,周星驰并不是一个愿意呼朋引伴的人。 最极端的例证也许是他在 2004 年的生日,据媒体报道说,“没有一个人为他捧场道贺”,他 自己喝酒,直到酩酊大醉。事实上,他关于朋友的定义足以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知心朋友不用多,也不需要多。做 知心朋友需要时间,要有考验才可以。”他在 1992 年说,“我几个聊得来的朋友,起码都认 识了 10 年或以上时间。”两年后,这个正当红的演员又这样剖析自我:“我相信没有太多人 会喜欢我的为人。”将近 20 年后回看,这句话有种一语成谶的宿命感,时间已经证明并将继 续证明他的准确。曾经的女朋友朱茵在分手后感慨她比周星驰幸福。“因为我有不少朋友,有心事还可以向人 倾诉,”朱茵说,“他的交心朋友不及我多,朋友也少,他会比我惨。”他不擅长交往,可以说是畏惧交往。宋子文眼里的周星驰,无论跟多熟的人开玩笑,也会很 紧张地先盯着对方眼睛,看他的反应,“他把自己想得卑微”。“他过分讲原则,私下里要跟他讲人情,他无法接受。连利用贩卖他的可能性都没有。他从 来不参加活动。整天能把自己关起来个把月,哪怕只叫外卖也没关系,”宋子文说,“所以他 绝对没有朋友。”《大话西游》 的导演刘镇伟曾经力图分清周星驰身上“古板”和“害羞”的界限。 “他不敢笑出来, 其实他很想搞笑。”刘镇伟说,周星驰起初到刘镇伟在香港住的酒店找他,不好意思敲门, 从门缝中塞进来一个纸条表达想法。当这种害羞达到极致,周星驰就会尝试逃离人群。2001 年,他到北京大学与学生交流并发 表演讲,上千人早早地在广场上等候他,以至于他躲进了一所校内食堂的厨房里。周星驰面对电视采访有一种难以解释的紧张感。一次,当摄影机打开,导演请大家准备,他 原本自然的表情突然变得僵直, 两只手轮番在一只纸杯子上倒换着, 桌子下的双腿不停地变 换着方式交叠,最后就叉在一边上下抖个不停。“他在人情上输了。”这是邀请周星驰参加节目的宋子文的解释。宋子文说,周星驰的幽默感 只有在跟一个人混熟了后才可能发挥。宋子文自称了解周星驰。 这两个失眠的人曾交流过如何度过长夜。 外人不知道周星驰在深夜 会想些什么。医生诊断他有抑郁症倾向,常年失眠影响了情绪与工作。有时候,他会在迷迷 糊糊之中听到有人催促自己起来开工。 在电话里,周星驰将自己的方法告诉宋子文,不要依赖药物,可以少喝一点酒。他推荐的是 “DryMartini”――这是一种产于葡萄牙的著名鸡尾酒,他在《国产凌凌漆》里的演出让这种 酒成为一种经典意象。宋子文相信,即便是试图传递幽默感的时候,周星驰也非常谨慎。“他会试探,因为他骨子 里没有安全感,他平时做事也非常谨慎,他的羞涩是掩盖自己的紧张,”他说,“这是很多年 来一种心理阴影的折射。”如果这个判断成立, 那么这种心理阴影应该来自周星驰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过往――父母在 他 7 岁时离异(周星驰曾用他电影里角色的一贯口吻说:他们一举一动都有娱乐性,打架 都很有看头)、艰辛的生活、个子矮小的差生受尽欺负的学校时光。周星驰从小到大都很安静, 他的妈妈凌宝儿对此印象深刻。 他总是情愿站在窗旁看两小时街 景,盯着来来去去的人观察,猜测他们的职业,但“十问九不应”,以至于最亲近的人也无法 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我不愿意说,只愿意做,因为别人不会听你说什么,而会看你做什么。”周星驰这样对我解 释,“同样,我也是通过别人做什么来判断,而不太听他说什么。”“从小他已经习惯什么都放在心里,只看、只听、不说。”凌宝儿说。这有时候会带来长达几 十年的隐秘伤痛。周星驰有两个姐姐,每次在那间拥挤的木板房里吃饭时,凌宝儿会把为数 不多的肉夹给周星驰,她发现并不是很能吃肉的周星驰每次会把剩下的肉放在嘴里咬一下, 还有一次将整块鸡腿扔到地上。失望的母亲打了她眼中自私的儿子。2001 年,在凤凰卫视 的一个节目里,母亲提到这件事,周星驰解释说,因为母亲很少吃肉,只会偷偷吃掉他们剩 下的,他才故意把肉弄脏。在节目里,两人抱头痛哭。孤独感自始至终没有离开周星驰。当年,他几乎从不与人争吵,最多只会一声不吭进房间。 他入行后不久,有一次,凌宝儿接到一个圈内有势力的人打来电话,“那个人打来电话大爆 粗口,问我是怎么教儿子的,他说想跟周星驰吃顿饭都这么难,怎么这么不给面子”。时至今日,周星驰仍然无法在公共场合表现得自如。他清醒地看待自己受到的欢呼,“每个 明星都是那样,我没有什么特别的”。他参加媒体和大学的论坛,非常紧张,不知道该说什 么才好。他怕自己说错话,主动示弱。“他很怕受伤害,一点点小伤害都接受不了。”宋子文 想起这些情形时说,“他不是自大也不是完美主义者,只是把自己表现得特脆弱。” 时光如果荡回多年以前, 周星驰会这样形容自己的内心世界: 掰着手指头算计着自己什么时 候才算长大,最好长得高大健壮一点,不被其他的小孩子欺负,有点力气也好到社会做事赚 钱养家。如今的他就像电影《食神》里的史提芬周,“他低调,但是受万人敬仰”,他可以掷 下上亿元购入豪宅, 但他并没有成为人们心目中那个掌控一切的人。 他甚至不愿意去看自己 拍的电影,因为“他很怕看到别人的反应”。尽管如此,周星驰仍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2007 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他评为唯一 一个“亚洲英雄”时写道:“如果说香港有查理? 卓别林的话,那就是周星驰。”对于周星驰的拥 趸来说,这显然过于保守了,他们更乐意将这个称号的适用半径扩大到整个中国。他是潮流塑造者,是那些正步入中年的中国人无法绕开的人物,电影《大话西游》的话题被 讨论得过于热烈,以至于关于电影的书也成为一个文化现象。他拍摄电影,投资房产,甚至 步入政坛。如果考虑到今日的高度是一个从社会底层起步的人所达到的, 那么发出怎样夸张的惊叹也不 能算作失态。毕竟,如今拥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中国卓别林”是睡在上下铺的架子床上开始 自己的梦想的。他的童年记忆包括帮外婆摆地摊卖指甲钳、去酒楼推着小车卖虾饺、到五金 厂打工以及在尖沙咀骑着自行车兜售报纸。他曾经在上映《埃及艳后》的电影院里发现爸爸 拖着另一个女人,也曾因为偷 50 块钱买玩具害得妈妈反复自责而无比难过。功成名就后的周星驰曾想象过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做个平庸无奇之辈,无非是“跟其他人 都一样,找工作,有很多烦恼的事情”,想着“前途怎么样”。不过,他依靠自己的聪明、勤奋 以及出人头地的强大企图心扭转了命运轨迹。在大多数时候,他满怀信心,或者说,用光明前景反复说服自己。他的好友梁朝伟回忆说, “周星驰整天发白日梦,幻想成为大明星”。在他和梁朝伟一起在香港艺人训练班学习之前,两人已经一起拍过一个 8 分钟的短片。“那 都是周星驰的主意,当时我对演戏不开窍,那个短片他既当导演又当演员,我只是演员。故 事主要讲好人与坏人在山上打架,最后好人获胜,他安排我演坏蛋,最后我演的角色被他无 情地打死。”梁朝伟说,那时候自己只是周星驰的伴角儿。有点讽刺的是,“伴角儿”很快功成 名就,在“主角”还跑龙套混盒饭的时候就开上了豪车。 即使是在无线混日子、跑龙套、毫无前景的时候,他也要用庞大的理想激励自己。那时候, 他每天很早起床,洗脸刷牙时会对着镜子喊“加油”,幻想着有一天自己成为主角,“让所有人 都见识到自己很拽的样子,在某天拿个什么奖,好让所有人都为自己报个好”。但与此同时,他的自尊不得不反复接受践踏。多年后,周星驰把自己在刚入行时的遭遇拍成 了电影《喜剧之王》。这部电影的票房是失败的,但也打动了无数喜欢周星驰的观众。片中 男主角尹天仇对女主角柳飘飘说道:“小姐,如果你非要叫我跑龙套的,可不可以不要加一 个?死?字在前面?”这一幕让银幕前的人们放声大笑,但对周星驰来说却是苦涩的回忆。他曾 对宋子文描述那段经历――混得很差劲, 不得不为了多赚几十块钱而四处等侯差遣, 为了生 计着想,“学着很油条的样子,跟人家插科打诨磨嘴皮”,为了一个死尸角色“浪费一升口水争 取”。失意的经历不止于此。有一段时间,周星驰主持一档少儿节目,有报纸刊文讲他只适合主持 儿童节目,不适合在娱乐圈发展。周就把报道剪下来贴在床头上,以此勉励自己。多年以后,周星驰成为主角,成为导演。他喜欢将自己描述为一个“跑腿的”,一个善于听从 别人创意的人,“他们不说,我作为导演就完了”。但与他合作过的人对此并不认同。旧日伙 伴批评他“不好相处”的声音反复出现,而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他脾气火暴,经常在片场骂 人。即便是他昔日朋友田启文在为他辩护时,也不得不承认他会对熟人发脾气。按照香港某 娱乐周刊的说法,这位绰号“田鸡”的演员“十多年来一直是周星驰左右手”。“如果他不关心你,不疼你,干吗要这样?明白的人要清楚为什么,要看是什么情况,什么 环境,什么状态,他骂什么。”与周星驰疏远之后,田启文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这样的情 景, 很容易让人回想起作为小人物的周星驰, 为了一个龙套角色不得不跟在场务身后反复说 着肉麻话的时代。骄傲沉默的周星驰以献殷勤、扮演乖巧来积攒机会,有时只是为了得到的 角色有一两句对白,或者只有一点肢体动作。他不得不忍受在导演面前谈论演技时换来哄堂大笑的结局,不得不殷勤地对一位“大哥”讲 话,甚至“不得已拍了几下马屁,说了许多他喜欢听的话来讨好他”,然后听到这位“大哥”跟 身边的助理导演以及场务说“这个人怎么跟一条狗一样”,然后回到家里偷偷流泪。几乎在拍摄的所有电影里,周星驰永远选择站在“潘俊币环健U馊萌嗣亲苁悄芮嵋状又苄浅 身上看到很多过往生活的痕迹。 最明显之处在于, 他乐此不疲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糅进电影 里,不管是少年时代邻居里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繁华酒楼里谄媚的店小二,还是那些面对 挫折坚强不屈的英雄人物。他说,这都是自己的经历。但人们却很难知道, 他在电影行业的最初遭遇怎样影响了他现在对待别人的态度, 是使他对 待别人的态度是更好还是同样差。我问他这个问题,他笑了笑,没有回答。这时候的周星驰坐在北京高档酒店的套房里, 距离当年那个无名小卒已经很远。 只有在很偶 然的情况下,当他露出那种亲切的、略带着顽皮的笑容,这两个周星驰的形象才会交织在一 起。当时,听着大家调侃他对电影的理解时,他也只能假装做出不在意的样子,“厚着脸皮”跟随 大家摆出同样一副笑容。周星驰对自己的未来始终有着清醒而浓烈的意识, 并时刻为抓住机会做充足的准备。 中学毕 业后,他没有继续读书,到一家船务公司做助理,那时候就“相信机会一定有光顾我的那一 天,机会来的时候就一定要抓得住”。从作为一个小角色的时候起,他就天天对朋友谈论表演方法,谈论好莱坞男影星,捧读《演 员的自我修养》。“准备好,机会一来,立即发力。”他一直知道如何吸引别人注意。就连他小学四年级时的女同学阿珍也记得他“个子很小又爱 引人注意”的样子。得知香港艺人训练班开始招生后, 他为了防止自己的身高成为考试障碍, 花钱买了一双价格 不菲的高跟鞋。不过,据说考官就看了他一眼,就决定让他回家了。但他并没有停止尽力展示自己。在此后 的演艺生涯里,他一次次像当年争取龙套角色那样去为自己争取可能性。机会姗姗来迟。1988 年,他被选中做一部电影的主角。这时候,他已经花太多时间用来训 练和等待,因此立即决断借此成名。他在电影中展示了夸张甚至放纵的搞笑风格,并从此一 发而不可收。 他后来回顾当时的心态, “就是发誓要出位”。 这是一次带着冒险意味的搏击。 “不成功便成仁, 因为我等得太久了,如果一开始就给个主角让我演,我不会想得那么要紧,我不需要这样来 搏,不用走这一着险招。”他说,“我那时什么都没有,要让人能认得我,我要引人注意,所 以只能走险招,比较过火,但求博人一笑。险中求胜,我宁愿被人骂到遗臭万年,都不愿演 完之后完全没反应。”他此后获得的成功可以说是从艰难和冒险中求来的。 这巨大的成功则让他得以用幽默的力量 影响他周围的世界。他的影响力传递到中国内地,获得另一种魅力。这种尝试最初是失败的――他的《唐伯虎点 秋香》 在上映时让内地观众目瞪口呆, 大加批判。 1994 年与内地西安电影制片厂合拍的 《大 话西游》不但票房惨败,导致周星驰的彩星公司破产,还因为“低级”等原因招致非议,以至 于很多年里,当时的西安电影制片厂领导层都不愿意对外谈论这次合作。但几年后,这部电影重新在内地流行,甚至成为“圣经”一样的作品,其中无厘头的风格,也 让很多精神苦闷的年轻人找到了对抗生活的武器。周星驰是小人物的代言人。他走红的年代,香港尚未从一次经济萧条中恢复。《时代周刊》 相信,“周星驰的喜剧影片似乎能够让人们暂时摆脱忧虑和痛苦。”他可以让香港一位销售果 汁的商人感到振奋, 也让更多承受了苦痛的人学着用微笑面对生活, 就像影片中的周星驰一 样。他的确展示了一个草根人物所能展示出的最好的精神状态,有时候是通过起落无定的剧情, 有时候是通过滑稽的动作和让人边笑边流泪的台词。但在他自己看来,这只不过是往日生活的自然投射。“我总是演我熟悉的东西,”他说,“我本 身就是草根阶级,我对平民生活感到亲切。”有一段时间, 人们几乎认为他要背离这个套路――他成名之后, 电影里一度开始出现那类一 出场就地位不凡的主角(比如电影《食神》),但很快,他又回到了老路上。他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怀旧的人,但他的言谈“出卖”了他。直到如今,往日生活也总是 会不断在他心里闪回。路过一个地方,他会突然兴起某个时候自己曾经在这里居住过,并顺 便回想起当时的生活。有时候,他听到一首歌,就会记起 30 年前听着那首歌的自己。 过去的生活塑造了周星驰,也牵扯着周星驰,并难免让他悲伤。有一次,一个名叫任田的女 记者采访完周星驰,结束之后,请他在一张照片背后写一段话留念。据她回忆,有那么一刻,周星驰露出难过的表情,然后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这几个字:“为什 么坚持,想一想当初。” 原文:http://www.xinli001.com/info/16939/当前中国十大社会病态分析报告导读:当下,我们的整个社会都病了,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许多不正常的现象正大行其 道,为何如此? 文/徐艳红 袁静 谭峰(一)当前十大社会病态超八成受调查者认为当前社会处于亚健康状态,“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 位 列当今社会病态前三项。“若请您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健康程度打分,从 0 到 10,分值越高越健康,您的诊断是?”选择 5 分及 4 分以下的各为 24.4%和 57.7%,选择 6 分以上的仅 17.9%。如果将“5 分”视为社会 肌体健康的警戒线,那么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亚健康状态。当前, 中国社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 反腐之风正紧、 八项规定深入人心、 经济发展持续稳定、 生活规范有序,但由于中国正经历急剧的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 观念等各方面交叠变化,难免有诸多不适应、不协调,这也使得社会病态成为中国现代化转 型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社会病态是社会常态或者健康状态的反常状态, 是对社会中存在的问 题、矛盾、冲突、混乱等现象的总体概括。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通过深入调查采访和梳理 提炼,初步整理出如下 13 种公众反映较多的社会病态。娱乐至死:崇尚个人享乐主义,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看客心态:阿 Q 式的冷漠、麻木与围观,崇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处世哲学;习惯性怀疑:社会诚信危机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安全感,从而怀疑一切;审丑心理:丑闻成为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假恶丑盛行、越骂越红;社会焦虑症:因工作、生活、养老及未来无法预期等而长期紧张与不安;信仰缺失:价值多元化下存在信仰与道德有关的精神危机,道德赤字与坏账凸显;暴戾狂躁症:粗暴野蛮、乖张残暴,易怒且好走极端甚至危害社会;“鸵鸟心态”:逃避现实,“掩耳盗铃”,面对压力与困难采取回避态度; 思考恐惧症: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对于谣言或他人观点,不假思索,附和跟风;网络依赖症:对网络及移动媒介上瘾,产生依赖,沉溺在虚拟世界中不能自拔;炫富心态:展示、炫耀财富,虚荣心作怪,自卑心理的另一种反映,炫耀是为了获得满足感;初老症:未老先衰,心比实际年龄老得快,过早放弃追求、过早妥协;自虐心态:骂共产党、恨体制,甚至获得体制内好处越多的人骂得越凶。综合调查数据,我们发现, “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习惯性怀疑”、“炫富 心态”、“审丑心理”、“娱乐至死”、“暴戾狂躁症”、“网络依赖症”、“自虐心态”位列当今十大社 会病态。(二)对五种突出社会病态的调查与分析1、关于“信仰缺失、道德滑坡”。近九成的受调查者认同“信仰缺失、道德滑坡”是一种普遍的 “社会病”。传统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 强调以道德和信仰形成社会规范来规约各种利益主体。 但调查发 现,当今社会有高达 88.0%的人(完全认同、比较认同者分别占 60.2%和 27.8%)认同“信仰 缺失、道德滑坡”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病”。近年来在网络上频发的公开求包养、炫富事件,以 及沸沸扬扬的各种娱乐丑闻“门”更突出地说明了中国人当下信仰缺失和道德迷失状况。在回答“哪类群体信仰危机最严重”时,超过半数的网友(占比 57.5%)认为信仰缺失主要表现 在官员群体身上。这样的调查结果并不奇怪,“大师”王林事件曝光后,“官场迷信”再度成为 舆论关注和讨伐的焦点。 部分官员“不问苍生问鬼神”折射的是他们“权位观”和“为民观”的偏执 与错位。官场迷信是一面照妖镜,照出的是其背后官场腐败的危险信号。贪腐官员的所作所 为,很大程度上是信仰缺失、精神缺钙所致。信仰缺失削弱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党 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公信力。“信仰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 50.8%的网友认为“制度层面,一些不道德的现象没有受到 制度的惩处,反而成为一些人效仿的对象”是造成这一病症最主要的病因。“没有漏洞,就没 有缺憾”,信仰与其说是束之高阁的繁文缛节,倒不如归为行之有效的典章律法。除了制度 方面的原因, “唯利是图”的市场经济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冲击则分别以 20.8%和 15.1%的比重 位列第二和第三大因素。这说明信仰还受到经济因素和认知层面的影响。2、 关于“看客心态”。 “看客心态”并不特定在哪类群体上表现更明显,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看客。超过八成的网友认为“看客心态”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顽疾,其中认为这一心态“很普遍”、 “较普遍”的网友分别占 63.7%和 25.5%, 仅有 0.3%的网友认为这一现象在社会中并不存在。 可见,“看客心态”已不再局限于学术探讨,它已成为“飞进寻常百姓家”的流行语。概括来说,看客心态即是社会中的每个人只要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所表现出来的“事 不关己”的情绪和态度。当回答,“以下哪类群体的?看客心态?最普遍”时,“说不清,因人而异” 得票最高(占比 31.3%),就受访者来看,看客心态并不特定地存在某一特定人群,社会上每 个人都可能成为看客。当今社会,老人摔倒讹诈路人、见义勇为遭人冷眼、好心少女帮孕妇 却被杀等等事件的发生,让“好人有好报”一说变得如此苍白无力,由此演变的“看客心态”逐 渐成为“路人”自保的护身符,“宁少一事不多一事”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普遍心态。特别值得 关注的是,官员群体也成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主要群体,占比 26.9%,这个数据高于 知识分子、 白领阶层、 青少年等其他群体。 官员是看客,更多地是与其高高在上、拥有权力、 占有资源、享有话语权却往往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关,在强拆的冷漠中,在截访的 无情中,在灾祸面前的微笑中,均有官员的身影闪现,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官员的形象。调查结果显示,“冷漠和麻木的负面示范效应极易导致恶性循环,造成更多的社会矛盾和问 题”(34.9%)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泛滥,会严重影响公民的道德素养”(25.1%)成为“看 客心态”最大的危害。从宏观角度来看,看客心态不仅是一种孤立的病态,还是可以导致“多 米诺效应”的“原罪”,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从微观角度来说,“看客心态” 是一种腐蚀剂, 这种心态如果长期存在下去, 会侵蚀健康的人生境界、 破坏高尚的道德情操。3、关于“习惯性怀疑”。“政府公信力下降”成为“习惯性怀疑”这一社会病症的主要祸根。当被问及“习惯性怀疑”的表现时,“政府说什么都不信”(41.2%)、“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3 5.2%)、“怀疑食品、药品的安全性”(33.5%)、“对医生的职业道德不信任”(28.0%)是社会各群 体认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与习惯性怀疑的表现相对应的, “政府公信力下降”(24.0%)、 “社会诚信缺失”(22.4%)、 “食品、 药品安全监管不力、 惩处机制不完善”(16.6%)、 “特定职业人员缺乏职业精神”(14.6%)成为“习 惯性怀疑”这一社会病症诱发的重要原因。今天,这种“不相信”、怀疑一切的情绪成为公众的 集体意识,已然渗透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吃饭不相信食品的安全性,出行不相信铁路行业 解决买票难的能力和诚意,上医院不相信医生没有给自己多开药,打官司不相信司法会公 正……诚然,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但社会公信力下降导致的信任危机却值得关注,不相 信政府,不相信专家,更不相信媒体等已构成了当前社会上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墙”。与此同时,得票率为 32.6%的弱势群体成为易患“习惯性怀疑”症的第一大人群。这一方面源 于弱势群体占有极少的社会资源,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 他们无法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了解 社会诸多现象背后的原因, 只好采取“怀疑一切”的态度来面对未知的世界;另一方面在于弱势 群体享有较低的社会认同,怀疑一切的心态其实也反映出他们的无奈与无助。4、关于“娱乐至死”。61.0%的受访者认为“娱乐至死”是社会流行的病症,官员群体和青少年 群体成为最易感染人群。此次调查中,有 61.0%的网友认为“娱乐至死”是社会流行的病症,其中认为这一病症“很普 遍”和“较普遍”的分别占 32.7%和 28.3%。这说明了,娱乐之风、享乐之气已成为社会各界 广泛认同的社会疾病。究其原因,“社会价值观体系紊乱,缺乏健康的公民文化土壤”(50.4%)、“逐利主义、拜金主 义驱使下?一切向钱看?所致”(46.9%)、“权力操控文化市场,管得过严、过宽、过死,导致真 正有价值的文化产品?难产?”(43.6%)是导致“娱乐至死”病症的前三位原因。 正如中国传媒大学 教授王雪野所言,“当今,从电视到电影,从报刊到新兴媒体,无不充斥着以感官刺激为表 象、穷尽低级搞笑、卖弄噱头之能事”。在这个急速转型的社会里,娱乐被民众曲解为享乐, 娱乐演变成一种文化产品, 它需要借助市场来满足消费者各式各样的需求和欲望。 享乐主义 代替了娱乐品质成为了最直接的消费形式。从调查中可看出, 官员群体(36.5%)和青少年群体(27.1%)成为这一社会病症的主要人群。 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日三餐小米粥会胖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