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说玩赛博朋克2077好玩吗的,赛博朋克2077好玩吗到底怎么玩

我真想用这琴玩朋克!【punk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131贴子:
我真想用这琴玩朋克!收藏
给换装&喷个LOGO
&看怎样呢?
&去香港通力看这琴居然比国内便宜了一半..&
诱惑啊
正版授权奇迹MU页游,奇迹重生!原汁原味还原奇迹,十年轮回!
那你会被挤兑的
……还是拿去金属吧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这种琴等你以后就知道有多垃圾了
EPI、SQ、Gibson、朋克的王道!
不是说吉布森不适合朋克么……
SQ...........
这。。。不是适合金属么~
奇迹重生,重铸辉煌,新版魔剑士归来!海量钻石,众多好礼,你敢拿我就送!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ESP出的LTD音色很猛~~~~
MATEL很好使的!~
玩儿朋克用不着,你是New啊?!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朋克到底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又渐渐不见了|好奇心人类学
我的图书馆
朋克到底是怎么来的,它为什么又渐渐不见了|好奇心人类学
2008 年,国庆长假的前一天,因为四川汶川尚有余震, Avril Lavigne 把原定在成都的个人演唱会改到了重庆九龙坡区的奥体中心。那时,这位人称“朋克公主”的加拿大女歌手和另一个著名流行朋克乐队 SUM 41 的主唱结婚不久。在山城初秋的夜晚,新婚燕尔的 Avril 蹦蹦跳跳仍然唱的是:“嘿!嘿!嘿!我要做你的女朋友!”这首《美丽的坏东西》以爱恋为主题流行朋克歌曲,红极一时。事实上,为了让它更流行,Avril 还把副歌翻译成了中文和法文版等多个版本拍成 MV 。不过,你要知道,如果朋克真的有在试图表达和谈论什么,绝不是 Avril 的那些歌词,也不是 SUM 41 站在天台拗造型的那些 MV 。朋克是一种愤怒,是年轻人的内心叛逆最直接、最简单的宣泄。你可以在年龄上不再年轻,但只要能保持内心的青春和愤怒,你就依然是个朋克。但很可惜,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作为音乐的朋克,形式简单,分类不简单在音乐上,朋克的形式非常简单,也很随便。一个简单但足够悦耳的主旋律,加上三个和弦,配上快速的鼓点与扫弦,就是朋克乐。 “我们就是希望孩子们看 Ramones 的演出时,他们能感觉到自己同样可以这样干,” Ramones 乐队的吉他手 Johnny Ramone 说,“不像 60 年代时,你看 Jeff Beck 或者 Jimi Hendrix 的演出,会觉得你要练上 20 年才能弹这样的歌。” Ramones不过,除了音乐节奏本身以外,朋克似乎是没法被定义的,它只有一个核心意思——愤怒地反抗。苏格兰歌手 Shirley Manson 曾经开玩笑地评价:“如果反叛就是朋克的特质,那么,莫扎特大概也算是一个朋克。他是如此地调皮,如此地和他的时代格格不入。”Avril 两者都不满足,她在唱片里用的各种花哨的音效,流行的唱腔与编曲,夸张的广告宣传,甚至 Hi-Fi 的音效,都不是朋克乐。一般人们会叫她流行朋克。在初期,朋克们反对把流行朋克归为朋克一类。因为,按照朋克非主流的定义就不应该和“流行”同流合污,他们坚持认为朋克的商业化要给这场运动带来幻灭。1970 年代最原始的朋克之后, 1980 年代的美国又出现了以极为快速简单粗暴的风格著称的硬核摇滚,因为风格过于暴力和过于地下而慢慢衰落。尔后又出现了滑板摇滚、街头朋克、情绪朋克。流行朋克兴起是 90 年代的事,一般以涅槃进入主流音乐圈为时间点,但该风格真正的崛起是 Green Day 在 1994 年推出《 DOOKIE 》之后。这股浪潮以美国加州湾区为中心,代表乐队有 Green Day , Offspring, Bad Religion,Rancid,Pennywise 等。其实十多年前中国也有朋克乐,北京的“无聊军队”。那时这个军队里的脑浊、反光镜、69 、aboys 等等几十个乐队唱了中国最早的朋克乐。然而如今他们要么解散,要么就像现在的“反光镜”一样开始做流行朋克。 Green Day:《 Dookie 》流行朋克只不过借用了朋克音乐的节奏,但精神内核已经完全变了样,矫情而虚荣。而真正的朋克,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朋克发源于 1970 年代,兴起于美国和英国的无产阶级中间,是名副其实的青年运动。他们选择了 PUNK 这个英文单词来和主流社会划清界限——年轻固执、无聊、低劣和无价值。他们从音乐开始,表达自我对生活的态度与不驯服,后来,朋克运动继续影响到服装、设计、漫画等更广泛的领域。那个年代是真正的年轻人的时代。那时正是全球高生育率、人口爆炸式增长的时期。这在欧洲十分明显, 1960 年代中期,欧洲似乎到处都是年轻人—— 1968 年的法国,年纪 16 岁至 24 岁之间的学生人群超过了 800 万,达到全国总人口的 16.1%。 到了 1960 年,荷兰、爱尔兰、芬兰人口中 30% 的人数年龄不到 15 岁。那时的年轻人也碰到了问题。如果是在早些年,人口爆炸会对国家的食品供应造成了严重压力;即使可以让所有人糊口,他们的就业会是大问题。但在经济高速增长高度繁荣的时期,青少年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吃饭穿衣住房,甚至也不是就业,而是如何接受教育。这就是朋克出现的背景——世界上突然多了一群年轻人。世界还没来得及把大人们的认知灌输给他们,他们就到了可以以自我去认识世界的年龄,中产的生活在他们眼中不像父辈们眼中那样令人满意,而是充满了丰衣足食后的无聊。他们得不到社会广泛的认可,而急于表现得与前人不同,他们想要发表自己的主张,反抗父辈。他们的想法只着眼于现实,他们要反叛。在现代思想史上, 1960 年代到 1980 年代的那段时间也被成为“反叛和反动”的年代。也是在这个时期,东西方普遍爆发了青年学生运动,都是大规模的学生骚乱和造反运动。 1968 年巴黎的“红五月”学生运动,日本的学运,等等。学生们都在要求改革社会制度,纷纷罢课游行。那段时间里,在中国发生的事件也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年轻人。
1960 年 6 月 15 日,日本“血的抗议日”同时, 1970 年代正是嬉皮士运动之后的那个时代,人们刚刚经历了“爱与和平”的洗礼,摇滚乐也刚刚接过了布鲁斯音乐的大旗,成为青少年群体中的主流音乐。创作原始朋克乐的那些人, The Who 、 The Velvet Underground 、 Iggy Pop 还正是嬉皮士运动的代表。感知之门此时已经为青少年打开,自我意识扎根在了他们心里,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再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不过经历了嬉皮士运动的失败,年轻人们那时没有选择继续做“ live in love and peace ”的梦,不再一味地用理想主义来浇筑自身,而是把自我表达与宣泄推到了更高的高潮:不谈什么理想,而是用最辛辣的讽刺、最粗俗的话、最怪异的装扮去批评,去反抗。生活不是处处鲜花,而是像 Iggy Pop 唱的“no fun”,也没有大人们教育的美好未来, Sex Pistols 在他们最著名的那首《 God Save The Queen 》的最后叫嚷着:“ no future,no future for you,no future for me .” 《 God Save The Queen 》封面朋克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年轻人们对中产生活的宣战。谁会成为朋克2007 上映过一部由美国朋克爱好者 Susan Dyn 执导的纪录片《朋克不死》,The Damned 的主唱 David Vanian 在里面说,自己玩朋克之前做了一年掘墓人。另一个朋克乐队的 the Clash 的主唱和吉他手 Joe Strummer 则说:“ 如果有好的工作,就不玩朋克了,或许还能唱些甜言蜜语。”Joe Strummer 还说:“朋克是叛逆的摇滚,是青少年的专属。不是一群老家伙演奏给你爸爸妈妈听的音乐。是工人阶级的音乐,和中产阶级和公路骑士无关。”这就是最初的朋克,它是工人阶级青年表达愤怒的手段。人人都有一个乐队,就算没有经验,你可以组乐队,没有乐器,你会吼就可以。用不着音乐细胞,你想做就可以。各种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混合在一起。青少年聚集在一起,带来自己的歌,格式无所谓,大意只有一个——我们只听我们自己。 Ramones 的主唱 Joey Ramone 这样描述自己的音乐:“那说的都是我们的孤独与寂寞,就是一些感觉。”那种感觉或许比孤独与寂寞更加复杂,因为这感觉一唱出来,就变成了“ Hey,ho,let’s go!”。这句急促而暴躁的歌来自 Ramones 的《 Blitzkrieg Bop 》,是他们最著名的歌曲之一。而大洋彼岸的英国还有一群可能比他们更暴躁的年轻人,他们是 Sex Pistols 。 1978 年夏天, sex pistols 发布了《 God Save The Queen 》,并在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登基 25 周年纪念日当天,在泰晤士河边的游轮上举办演唱会,唱了那首歌。那是对英国梦的最辛辣的讽刺,他们用最无所谓的态度去做了最无所畏惧的事情,主唱 Johnny Rotten 说,那是“献给傻子们的玫瑰”。
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登基 25 周年但朋克乐也不全是这样简单粗暴的形式, Patti Smith 就是那样一个朋克圈里的另类。她的音乐更像诗歌,她的表演也是完全诗性的表演。当她闭上眼睛,语言就开始泛滥。她像是从 60 年代的嬉皮士里走出来的女性,只是把那时候的诗歌变成了三和弦的朋克乐。有人说她的朋克乐是“艺术朋克”,在她的歌里,她用最直接的现实主义语言唱道:“耶稣为别人的罪而死,而不是为我的罪而死。”无论是音乐还是时尚,朋克都泯灭于商业化1976 年末,英国的媒体们就开始试图摧毁朋克乐。 Sex Pistols 在当时参加了一个早间新闻访谈节目,那时,主持人不停地讽刺他们,觉得他们只是一群混混,而并非认真地做音乐。然后, Sex Pistols 的成员和他们的朋友们先是诚恳地说自己真的是认真做音乐,接着在节目里把一大堆脏话轰向了主持人。 Sex Pistols 和他们的朋友在 Thames 的“Today”访谈早期这场朋克运动,叛逆又不屑一顾,就像是摇滚精神的复活,也尚未被商业化主流公司瞄上。事实上,主流唱片上对此一无所知,也没有唱片公司会签朋克,他们都当朋克是垃圾,是高风险,而不是商机。朋克乐队们甚至都懒得找那些厂牌为自己出唱片,他们流行 DIY 。 Buzzcocks 在曼彻斯特制作了第一张 DIY 的朋克唱片《 Spiral Scratch 》,录制只花了半个小时, 500 英镑。录制的简陋造成的 Lo-Fi 甚至成了朋克乐的象征。乐队的成员 Pete Shelley 这样评价那张专辑:“我们不是故意要这样,但这正符合朋克的信条。你可以自己完成,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虽然它不是闪亮的、完美的……我觉得它的价值就在于不完美,那更形象地描述了生活。”但朋克最终还是被商业化了。1980 年代晚期,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朋克音乐 grunge 出现了,主要的乐队是涅磐( Nirvana )和 Pearl Jam,他们的音乐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而这导致了另一种朋克风格在主流中的成功,它被称为强力流行乐或者流行朋克。 1991 年,朋克爆发了。涅槃卖了 500-600 万张唱片 ,接着是 Offspring , 到了 Green Day ,他们甚至被提名了格莱美,朋克音乐如今已成为美国的一个商业现象。1996 年,商业和朋克更亲近了,但他们在挣扎—— 一面是商业带给音乐本身利益,一方面来自朋克群体的鄙夷。这里要提到一个重要人物是 Kevin Lyman ,他成立了 4Fini ,这个公司专门负责组织现场音乐节活动,其最著名的产品要算 Warped Tour。这个每年举办一次的大型露天音乐节演出,有时也举办极限运动的赛事,构成一个综合的户外音乐节。这个活动在 1996 年的时候吸引了一大批朋克乐队去参加。而 VANS 和百货商场 Target 都跑过来做赞助,一开始朋克们还心有疑虑,但他们觉得这可能也是一种让他们活得更好的办法。“这是我们最好的的巡演”, casualties 乐队主唱 Jake Kolatis 说,“其实也说不出他们哪里不好,他们不代表全部,入伙,赚更多钱,就该这样。 利用资本产业免费提供的产业,总好比白手起家好。那样已经搞不成了。这样还有机会赚钱。 ”这大概就是后来一部分玩朋克的人的思路了,它们希望商业可以祝他们一臂之力。 2006 年,百货商店 Selfridges 就直接做了以朋克为主题的庆祝活动,还表示:“ Selfridges 就能代表未来的朋克”。与此同时,朋克风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很多品牌都在这想在这股亚文化里淘金。和在音乐界遇到的情况一样,真正的朋克对时尚界和他们的模仿嗤之以鼻。时尚杂志还做了朋克指南,类似《如果你要向朋克一样打扮,你要 6 步走》,以便让流行文化可以更方便地传播朋克精神。朋克最初的打扮,比如在脸上穿孔,将衣物撕裂再系以别针或捆带,使用颜料在衣物上作画和装饰,把黑色的垃圾塑料袋作为衬衫或衣裙, 把扣针、剃须刀等作为饰物,他们还常常有意使用皮革、橡胶、乙烯基塑料作 为衣物,使人联想起犯罪倾向、性暴力与性变态。总之,造型极度夸张、放荡不羁、充满挑衅性。这些衣服也反映了朋克音乐的本身,他们唱歌的时候带着愤怒的情绪会撕破他们的牛仔裤,当然球鞋和皮衣,以及印有挑衅字句的 T 恤也是朋克时尚的标志之一。然而购买这些看起来很酷的衣服的人可能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以为这就是全部。还是 Patti Smith,那个另类的朋克女歌手。她那张著名的专辑《 Horses 》的封面是她的一张照片,照片上她穿着男式衬衫和背带裤,肩上搭着男士外套,领带松开,表情坚定,看上去是个充满自信的女性。而并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配饰,也没有打的各种洞和钉子。朋克们只是把自己打扮的更像真正的自我,而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Patti Smith 的《 Horses 》封面在朋克时尚的发展历史上, Vivienne Westwood 西太后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她的愤怒往往走向了政治(但谁又不是呢,有的时候,这个办法也挺好用的)。就在去年 9 月的伦敦时装周,西太后将其副线 Red Label 的秀场,变成了抗议游行的街道,声讨政治家的丑陋面孔。而她的朋克历史这里就不用多说了,作为 Malcolm McLaren 曾经的女朋友,他们两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打扮也正好迎合 1970 年代在英国盛行的无政府主义。比如 1974 年那家叫做 SEX 的服装店(后又改名为 Seditionaries),门上还若有所思地写着“人要衣装,但真理乐意裸体”。那里出售朋克风的时装,很多都是西太后自己的设计,而性手枪乐队也是常客。橡胶材质的衣服和绑带裤子的朋克风格的衣服都卖得很火爆,Vivienne Westwood 也由此扬名。他们还成功创造一种带挑衅 LOGO 的 T 恤时尚,上面印着“剑桥强奸犯”、“恋童癖”等字眼。其最著名的作品要算印有“上帝拯救女王”的T恤,而且女王的鼻子上也别了别针。尽管美国朋克和英国朋克在音乐上从未统一过风格,但在打扮这件事上,他们不分彼此。美国音乐人 Richard Hell 掀起了一股在脸上打洞,别别针的风潮。这个看起来很痛的时尚依然屡试不爽,就在McQueen 刚发布的男装新系列上,男模脸上就别了一颗大大的别针(真的,看起来痛极了)。这些装扮也被人用来做政治表达,而且的朋克的时尚也进化到现在很显而易见的风格,包括 2000 年贝克汉姆用过的莫西干发型,项圈和纹身。随后,Jean Paul Gaultier 、Zandra Rhodes 也纷纷做了朋克时尚的设计,而且朋克时尚也成功走上了T 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在朋克在做时尚,Too Fast 、Living Dead Souls 、Cyberdog 、Demonia 、Tripp 、Lip Service、Iron Fist 、Dead Threads 、Morbid Threads 、Spin Doctor 、Criminal Damage 、Hell Bunny 、Visual Kei 、Hot Topic 、Banned 等都是朋克时尚品牌(你能从它们的名字里看出一二吗)。是的,朋克变成了一种时尚,那就意味着它失去了最初的意义,“真我”的价值也黯淡了下去。“ 70 年代、 80 年代,当时的朋克装扮是在标识身份,表明信仰,主要的是分清敌我。但后来就不一样了。” Billboard 作家,Hollywood 记者 Chris Morris 评价说。为什么那些愤怒的年轻人都不见了像开头那样,今天我们听到的所谓的“朋克”是 Avril 、Sum 41 那些流朋,看到街上那些朋克模样的人也只是时尚的跟班而已,而没有了那时的愤怒与叛逆,不再针砭时弊,甚至表达的都不再是真正的内心。因为是个生意,它们需要受欢迎,需要一再重复人们最认可的东西。但从最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人口年龄结构还是问题的关键。老龄化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2006 年,世界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 6.88 亿,而这一数字还在增长。朋克的发源地之一欧洲的情况异常严重, 2004 年,世界上 60 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数比率最高的 20 个国家中,除日本之外,其余全部在欧洲。低生育率也是他们的一个问题。如今许多欧洲国家的婴儿出生率都远远低于其人口的死亡率。 在西班牙、希腊、波兰、德国和瑞典,每个妇女平均生育不到 1.4 个孩子。以此推算,到 2040 年,欧洲许多国家的人口将减少 1/5,甚至还不止。在这样一个老去的社会里,哪里又有那么多愤怒的年轻人一起来玩朋克,一起来说不呢?青年人口比例下降的同时,中产阶级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已经渐渐接受了中产阶级的思维和生活方式,那里无处不包围着精致、审慎而安定的态度。但朋克是要破坏一切现有的束缚与规则,而不顾后果地伸张自己感知到的一切。这场斗争中,中产阶级是最终的胜者,商业化消磨了朋克精神,舒适而安逸的生活成为了人们的日常,至少是追求的目标。青年人不再愤怒了,或者说,至少不敢那么愤怒了。即便有人想抗争什么,他们可能要找不到足够多声援的人,以至于渐渐没了气势。另外,“愤怒”也许转移了阵地。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崛起,让更多亚文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隐秘角落,也让愤怒有了各种各样的变体,它不一定要变成音乐这样外在表现形式大肆宣扬。而在某些地方,言论控制可以帮一个大忙,一些人默不作声是出于茫然和犬儒,还有人则是出于恐惧。不过朋克也没有完完全全的消失,它还是存在在世界上的一些角落, 1990s 就是一支很好的朋克乐队,在 2007 年那张《 Cookies 》里,他们用最经典的朋克腔唱出了自己的玩世不恭。2015 年 VOGUE 举办一个以朋克为主题的聚会,华服满场,大家客气地举杯交谈。当时的创意总监 Grace Coddington 也在场,她环顾四周说:“看看我们周围,这里没人是朋克啊。” 1990s 《Cookies》题图来自 examiner、joestevens、wikipedia 春节无聊?去 App 商店搜好奇心日报 ,看点不一样的。
馆藏&6064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我的位置:
当一个宅男跟你谈朋克的时候,他其实是想玩游戏了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猫斯图
摘要:电子游戏是很多人业余首选的娱乐消遣方式,游戏世界的花头也越来越多,现在的游戏俨然已成了一种艺术门类。很多先锋艺术实验往往就是从游戏开发者那里兴起的,朋克美学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朋克”,你第一个反应肯定是闹哄哄的朋克音乐。不错,朋克(punk)是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澳大利亚、北美等英语国家的一次年轻人思潮。在冷战阴影下,年轻的潮流文化开始出现浓烈的反乌托邦风格。那种反高雅、反权威的朋克音乐和艺术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朋克”文化的影响始于音乐,渐渐向动漫和游戏扩散。此时朋克的定义发生了一点小小的变化:艺术家们要表达的还是反乌托邦,但用的是各种复古形式。玩家们熟悉的蒸汽朋克、赛博朋客,都是用一些非当代的元素表现未来世界。
还记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个乱哄哄的“维多利亚时代”?绅士们戴着高帽子、铁路工人正在铺设铁道、大型工厂冒出人类历史上第一缕青烟。这个时代正是英国制霸全球的时代,也因此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美好过去的象征。
很多人都想重回维多利亚时代
来源:/news_view.aspx?NewsId=956&CateId=366
用那个时代刚刚发明的蒸汽机代替现在各种发动机,是游戏世界的热门题材。以小说《差分机》为早期蒸汽朋克源头,游戏开发者们用带着油腻感的机械和呼呼冒烟的机器构建一个全新世界。诸如《机械迷城》、《永恒的阿卡迪亚》都是知名的蒸汽朋克游戏。
游戏《机械迷城》的颓废朋克风
来源:.cn/games/pc/machinarium/gl//17/654674.html
世嘉出品的《永恒的阿卡迪亚》中会飞的战船就是蒸汽朋克的经典元素
来源:http://top./309260.html
赛博朋克是朋克美术风格家族中的另一个大类。但是和蒸汽朋克关注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时代不同,未来是赛博朋克的最爱。这一类作品的基本设定都是科技超发达的未来世界,人们尝试着去探索科技发展的人文关怀和负面效应。话题这么艰深,肯定得不到观众的普遍认可,所以赛博朋克作品常常叫好不叫座。
赛博朋克的代表作《黑客帝国》,其成功之处就是用娱乐元素包装观众不爱看的深度思考。
来源:/5549988.shtml
像老牌日本动漫《攻壳机动队》就是典型的赛博朋克题材。充满冷峻气息的《黑客帝国》系列当然也出不了赛博朋客的范围。
《攻壳机动队》中充满了这种人体强化设备
来源:http://www.yycaf.net/view/view.html
波兰游戏公司CD Project RED准备在明年直接推出一款叫《赛博朋克2077》的游戏。
未来黑暗的高科技城市,正是赛博朋客的典型场景
来源:/uploads/allimg/__1.jpg
发条朋克关注的时代是中世纪到文艺复兴。那段时期里,以瑞士等国家为代表的钟表业突然呈现爆发式增长,发条齿轮这类传动机械,也开始成为“现代工业”的象征。如果人类从那个时代直接一步跨入现代,将会是怎样的场景?
发条朋克就给了我们一些答案。
发条朋克虽好,却在游戏中往往沦为依附蒸汽朋克存在的次等文化。我猜这大概是由于发条提供的动力明显不足,单单靠发条朋克展现的场景不能让玩家满意。所以发条元素出现得多的基本是一些解谜类小游戏。
解密游戏《发条传奇》到处都是发条,却只说自己是“蒸汽朋克”游戏。
来源:/d11774
虽说朋克是在反权威,但发条朋克的灵感来源,往往直接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师作品。比如达·芬奇设计的发条机器人和发条飞机。这些东西有的在原理上还算可行,只是从来没有被造出来过,现在能在游戏里过一把瘾也是不错。
达·芬奇的飞行器动力明显不如后来的维多利亚时代
来源:http://www.5011.net/lishi/74714.html
蒸汽朋克专注于维多利亚时期,柴油朋克的关注点则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这段时期,内燃机和电力技术得到长足进步,如果那个世界一不小心直接进化到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会有如何神奇的效果呢?
被以色列艺术家翻出来的上世纪30年代中国杂志封面,被归类为柴油朋克。
来源:/group/topic//
日本世嘉游戏公司发行的《樱花大战》系列是一款非典型的柴油朋克游戏。从机甲的动力上来看,少女们驾驶的机甲使用着最原始的蒸汽内燃机,但是如果观察樱花大战的整体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它更接近于一战以后的世界。纵横的铁路、缓慢的有轨电车、维多利亚时代的老建筑、华丽的铁艺、方兴未艾的工业建筑……都是柴油朋克中的常见场景。
樱花大战的战斗场景
来源:/review/1037/1/sakura-wars-so-long-my-love-wii.html
游戏界巨头暴雪游戏也曾经开发过一个以柴油朋克为背景的游戏《泰坦》,可惜因为内部评价不高,最终被枪毙。但是,在新推出的游戏《守望先锋》中,暴雪仍然沿用了很多柴油朋克的元素。
被枪毙的暴雪游戏《泰坦》
来源:/.html
特斯拉朋克
XBox和Wii专供的游戏《特斯拉朋克》是一款收费的类雷电游戏。这款游戏的名字虽然叫《特斯拉朋克》,但其实它所表现的内核和武器设定还是更类似于柴油朋克。那么真正的特斯拉朋克是什么样的呢?
飞行射击游戏《特斯拉朋克》
来源:/tesilapengke
有很多喜爱黑科技的人都觉得特斯拉是他们心目中的男神。的确,特斯拉一生发明了许多超时代的作品。但是从留存下来的设计图和专利来看,似乎还没有到被奉为神的地步。这位黑科技大师留下最知名的发明,可能是特斯拉线圈——虽然特斯拉自己并不把它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发明。
插画师Eddle-Mendoza所绘的《特斯拉之城》,已经实现了无线供电。
来源:/tag/teslapunk?offset=4
粉丝当然不管这些了,特斯拉朋克的焦点就是特斯拉线圈和死光这两样可怕的武器,像电影《致命魔术》里那种可以复制人的超级射线好像就有点太难了。
真空管朋克
来源:/read//
看到这一尊阿特拉斯雕像,很多人的联想会是霸权、冷战、核威慑……没错,这一尊雕像就是真空管朋克经常引用的文化标记,作为人类受束缚的象征。
真空管朋克往往将背景设定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最高峰时期。全世界人人自危,大家都觉得这个世界早晚要完。
真空管朋克作品里的设备,总给人老土、不可靠的感觉。不过这些真空管和镀铬技术就是那个时代最高科技的产物,能有个山寨iwatch给你看看已经算不错了。玩家根据游戏《辐射》自制的“阴极射线”手表
来源:/watch?v=gJTecqt5NU4
真空管朋克的代表游戏是《红色警戒》系列。看看这些明显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露的铆钉、砖头,正体现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很推崇的傻大黑粗的设计理念。
《红色警戒》苏联战车工厂设计图
来源:/hongjingtupian/8.html
除了以上这些,游戏设计师们还玩出了原子朋克、纳米朋克、梦境朋克、神经朋克……这些新概念有的基于时代背景,有的基于最新科技,每一个都酷得不要不要的。
不过目前为止,对于各类朋克风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学院派定义。很多游戏公司和设计师都是根据自己创作时候的想法宣布作品为某某朋克,以至于有的作品风格归类并不精确。甚至像柴油朋克这样的概念是否成立都有争议,再加上很多游戏混用多个不同题材,造成初入这个坑的新手一脸懵圈。
但我觉得,只要是制作精良的好作品,倒也没有必要严格地去定义它为何种朋克。毕竟,玩家开心就好,不是吗?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栏目主编:章迪思
编辑邮箱:
&&相关文章
输入您的评论
在@后输入空格完成输入
登录并发表
&&评论内容
登录并发表
没有会员号请
上海辟谣平台
第三届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推广平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沪公网安备 61号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首席玩家蒸汽朋克电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