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win10耳机没有声音可以解决dx50声音过暖,糊的问

DX50到底配什么耳机好呀.纠结死鸟_百度知道
DX50到底配什么耳机好呀.纠结死鸟
我有更好的答案
d50推力还是可以的,大部分都能推个89成,你要头戴塞子?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平衡的力量&——&Hifiman&HM700平衡口设计的试听剖析
Hifiman新推出的HM700播放器,据我知道是hifiman老总南开米饭个人很“珍视”的一个产品。为什么“珍视”呢?因为在这款产品上,Hifiman采取了一个创新的做法,一个以前没有随身播放器采用过的做法——用平衡耳机口输出。
平衡耳机口输出,这是一个老早就有耳放采用过的做法,是一个比较“发烧”的做法。据我知道,最早使用平衡耳机输出的耳放,是美国Headroom的一款三千多美金的Blockhead。之后开始有其他厂家效仿,比如美国Headamp、WooAudio、意大利RudiStor、德国Violectric、加拿大Bryston,包括国内声韵Auralic的“金牛座”,都相继采用了平衡耳机输出的方式。
其实所谓耳机平衡输出,和音响传输上的平衡传输,和放大器结构中的所谓“全平衡放大”,还是两个概念。这是经常有人混淆的一个地方——常有人问,是否要全套系统都是平衡传输,“平衡耳机口”才能显示出威力啊?是否耳放一定要全平衡结构,平衡输出才有意义啊?其实,回答都是否定的。耳机平衡口输出,仅仅是指耳机输出口把左右声道的正负两极分开,也就是左声道输出有正负两根线、右声道输出有正负两根线,连到耳机单元的正负触点。这样就构成了所谓“平衡耳机输出”。前面耳放不是一定要全平衡放大结构,全面音源到耳放也不是一定要平衡传输。这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
一般的耳机输出口,里面只有3个触点,两个声道的负线是并掉的,这样耳机线只有3股——左声道的正极、右声道的正极,和并掉的两个声道的负极。所以耳机插头是两道环的,两道环把耳机插头分隔为3段,只有3个触点,对应的耳机插座,里面也只有3个触点。
平衡耳机线,却有4股线,采用的耳机插头,有3道环,把耳机插头分隔为4段,对应的耳机输出插座,也有4个触点。这样就构成了所谓“平衡耳机输出”,这种做法也称为“平衡驱动”。这和平衡传输、放大器的全平衡放大结构,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恰巧文字里都有“平衡”两个字而已。“平衡木”里面也有平衡两个字,但平衡木和平衡放大,并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平衡耳机输出必须有分离的4路信号,因此在耳放上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四pin的XLR平衡输出口,利用其4个pin,分别给予4路分离的输出信号,耳机插头也利用4pin的XLR插头。另外一个做法是用更常见的3pin的XLR头两只,分别负责左右声道。但3pin的XLR只用到其中两个pin,有一个pin是闲置不用的。这种做法也许分离度更好,因为左右声道的信号被分得更远,但论效率的话,一个4pin的XLR也许效率更高。
在HM700播放器上,当然不可能用XLR平衡口去输出信号,所以特制了4个触点的耳机输出插座。对应的是原配的特制平衡线、平衡头的RE400或RE600耳塞。
于是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在小巧的HM700播放器上实现了发烧概念的“平衡耳机驱动”。这是蛮独特的一个卖点。从这个卖点可以清晰地看出Hifiman老总南开米饭的“发烧背景”。一个不是发烧友出身的老板,是不会去动脑筋开发出这种播放器产品的。
HM700产品在天津的发布会,我去了,南开米饭面对一群发烧友和媒体,在那里使劲演讲平衡驱动的好处。确实,这是HM700机器的一大卖点嘛,肯定要重点讲这个。道理上讲,确实左右声道正负信号分开的“平衡驱动”是有好处的,包括分离度提高、效率提高。这是必然的。但实际试听在多大程度上能体现出这种优势呢?这是要具体聆听的。
另外一个问题是,这个平衡输出的HM700,在搭配普通三极插头的耳机耳塞时,表现又如何呢?这款产品从一开始就有“江湖传言”,说它不能搭配普通插头的耳机,或者说搭配普通插头的耳机耳塞时,声音妥协得很厉害。是否如此呢?
我很早就拿到了HM700播放器,当时还是未上市的工程样机,并已经发过一个帖子。最近我用它听音乐的机会也相对比较多,对它的声音,包括推动普通插头耳机耳塞,还是有一些体会的。
我试下来比较喜欢的,是HM700直推歌德sr60、sr80耳机的效果。听流行歌曲、爵士乐,就这么轻薄的一个随身播放器而言,是用得比较满意了。普通插头的sr60、sr80,在HM700上使用,也没有什么困扰,除了偶尔会有爆音之外。厂家接下来会推出配套的转换线,用了这种转换线后,就可消除偶尔爆音的问题。不过,有些高灵敏度的耳塞,不适合用在HM700上,会有可闻的底噪。比如歌德GR10本身是很好听的一副耳塞,插在Hifiman
901上非常好听,但插在HM700上,就底噪偏大,影响听音。
总的来说,我觉得HM700那个兼容普通插头的耳机输出,使得一般插头的耳机耳塞都可直接插上去使用,当然,在此时是发挥不出平衡驱动优势的,HM700在此时等于是一个普通输出的播放器而已。所以HM700并不是只能用同厂的RE400、RE600耳塞,而是用普通插头耳塞体现不出它的优势而已。
至于厂家和HM700配套的平衡版RE400、RE600耳塞,网评已经不少了,一般都认为是各自价位性价比很好的耳塞。我也认同这种看法。虽然我现在用耳塞听音的机会很少了,但这两副耳塞确实是厂家用心的作品,比Hifiman之前的耳塞有长足的进步。相对来说,RE400更偏流行音乐的欣赏,而RE600就比较全面了。
由于我平时听耳塞较少,还是更习惯和适应听头戴式大耳机,所以我希望HM700能有方便使用、能发挥其平衡输出优势的头戴式耳机。于是厂家提供了一根特制的四芯Hifiman耳机线,我把Hifiman
HE300耳机换上了这种线,于是,手头有了这样的一套组合:HM700 +
平衡版HE300头戴耳机。
HE300耳机我还是比较熟悉的,之前也推荐过它和EF3耳放组成的所谓“三三组合”——那个特价1499元的组合,真是十分超值的,可惜厂家不能多做,只做了限量的一批。现在换上平衡线的HE300,用HM700来“平衡驱动”,和普通的HE300差别有多大呢?
差别是一耳朵的——HM700平衡驱动下的HE300耳机,声场明显打开,比普通版的HE300声场开阔,也比HM700驱动普通插头的歌德耳机时声场打开。这是感受最明显的一点。当然,这是归功于平衡驱动方式的,我想没有人会怀疑这一点。
平衡驱动方式下的HE300耳机,另外一个可闻的特性是声音结像更“小”,其实就是更凝聚一点。低频量感没有增加,但略更“结实”一点。总的来说,平衡驱动后的HE300耳机,和平衡驱动下的其他耳机一样,展示出了更宽阔一些的声场、更好的分离度和更小一些的结像。很多资深的耳机烧友都描述过平衡驱动时耳机特性的不同,大致来说就是更宽大的声场、细节更丰富、分离度更好的声音。HE300在HM700播放器的平衡驱动下,得到的特性也是这样,是一致的。
那么,耳机平衡驱动后全部是好消息吗?没有坏消息吗?没有任何地方妥协吗?我觉得也不是。这个问题以前也已经谈及过——平衡驱动后的耳机,虽然声场、分离度会提高,但声音的“韵味”会减少一些;声音的特性会变得更干净、干脆,而声音中的粘滞感、韵味感会减少一些。人耳是颇有意思的,声场开阔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声场打开后,声场内的声音似乎会变得“稀”一些,而有时较小的声场,会使人感觉声场内的东西更“浓郁”一些、更集中一些。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平衡驱动下更宽大的声场。
回到HM700播放器本身,它的声底特色到底怎么样的呢?其实很简单,和其他的Hifiman器材一样,它还是一部声底偏温暖的播放器。Hifiman好像立志永远不做声底偏冷、直白、偏解析的设备,所以他家的东西,从播放器到耳机耳塞,总体都是偏温暖的底子。HM700的声音特性,还是可以描述为温暖、柔和、耐听、不冲。是一部比较温柔型的播放器。相对于最近手头的另外两部同价位的热门“小国砖”——Mini
Audio DX50、Fiio
X3,HM700除了有“平衡驱动”的独特卖点之外,声音上的特色就是相对最温柔和有味。
HM700虽然有着平衡耳机输出的“发烧设计”,但它轻薄的体型设计,一看就是个比较摩登的玩意。和以前的Hifiman
801那种“砖”,真的是完全不同的设计了。所以厂家自己把它定位于“消费级旗舰”,而没有用“发烧级”这样的字眼。确实从外形看,它更像是一个消费级的东西。
所以我的建议是,不必用HM700去对付比较难推的耳机。它的体型,也不像是一个善于勇挑重担的“苦力”。推推SR60、SR80、铁三角es88、es700那种头戴耳机,就很合适了。当然,平衡版的原厂耳机HE300(据闻近期将推出),是值得推荐搭配的,也最能发挥出其“平衡耳机输出”的独特卖点。
However,我转折一下,假如是手头有RS1i的烧友,想玩玩HM700直推RS1i(用原厂转换线),也是可行的。谈不上出来的声音会多理想、多饱满、多有力,但还是可听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查看: 181531|回复: 428
Mini audio DX90 首发评测(对比DX50/飞傲X5/X3)
这几天去了深圳拿到了DX90样机,在Mini audio公司里现场用AP音频分析仪测试了DX90/飞傲X5/X3以及SONY ZX1的技术指标。先把图片发出来,听感稍后煲机两天再发。
DX90外壳与DX50完全相同,包装上的型号标识、屏幕贴纸标识以及后盖型号标识可分辨不同型号,开机后显示的型号LOGO也不同。对于新机来说区分应该不是问题。
如果以后二手交易无包装,最简单的是看一下开机LOGO(厂方的介绍是DX50和DX90固件是不能互刷的)。如果需要从外部分辨,(后盖部分是可拆卸互换的),那就需要取下电池,看看电池槽上部的细节差别,除了绝缘胶布贴的部位不同,红圈内可以看到DX50有电路板上的一个金属触杆,而DX90电路不同,没有这个触杆。区分起来并不难。
---------------------------------------------------
【厂方提供的技术说明】
Dx90 采用了两颗Es9018-K2M 。每声道一颗,并联使用。最明显的好处就是声道分离度指标会非常高,到了( 〉-114dB )。ESS官方标称 -127dB的信噪比,DX90做到了( -119dB )最大限度挖掘出它的潜能,可以说Mini audio已经熟练掌握Es9018 的高级别应用。
Dx90 最终硬件配置图:
两声道独立,运放采用opa1602, opa1611, 耳放输出采用了高速大电流输出缓冲 Buf634U 。
DX90主要特征:
-完美支持 24Bit 192KHz
-两颗 Es9018-K2M 解码芯片并联。
-内置+/-5V供电耳机放大器,
-2.4寸 IPS (320X240)电容触摸屏
-支持24Bit 192KHz 同轴输出
-3.5mm 的耳机输出和线路输出(Lo)
-面板三个按键 (Rewind, Play/Pauses, Forward)
-256级数字音量控制
-最大支持2TB ,SDXC ,SDHC micro SD 卡
-播放格式:DSD,APE,FLAC ,WAV, WMA,AAC,ALAC,OGG,MP3
-自适应充电,外接5V充电器 3小时。 电脑USB 5.5小时
-USB DAC功能,支持 24Bit/192KHz
-内置继电器消除开关机噪音
-续航9小时
-可更换电池设计
-尺寸:64W x 100L x 17H (mm)
-重量: 146g 。
-----------------------------------------
测试数据及解读:
说明:本次测试时间比较短,参数多,所以出现了几个漏测以及截图比例不同,会具体在图片里说明。测试负载均为32欧。
再次强调:随身听测试加不加负载对结果影响非常大,某些网站用声卡不加负载去测随身听数据毫无意义。
测试现场图:
频响图:DX50在低端段有下降(对应后面的100HZ方波斜率也比其他播放器大)。DX90和X5基本平直。
(DX90的输出图比率和其他几个播放器不一样。)
线路输出通道分离度 DX90达到惊人的114db,得益于其双解码芯片结构。
信噪比由于X5的耳机输出口信噪比漏测,因为发了两组对比。前面是耳机口信噪比,后面是DX90和X5的线路输出信噪比对比。DX90信噪比也超越了其他产品,相对DX50提升非常大。原来的DX50在高灵敏度耳塞下有轻微底噪,而在DX90之下完全听不到任何底噪。飞傲X5信噪比也做得很好。
失真数据THD+N:&&注意:失真数据均为-10DB下测试得到的,所有播放器均在同一输出功率下测试失真数据才有对比意义。这个状态下和推耳塞的大致输出功率相当。 DX90再次领先。
输出功率:DX50在国产音乐播放器中输出功率算比较小的(仍然比国外品牌大数倍),注重推好耳塞,得到更长的续航时间和很小的发热。DX90的输出功率是DX50的1.8倍,对低灵敏度耳塞和一些大耳机有更好的表现(当然续航时间也会相应缩短)。飞傲X3和X5输出功率都比较大,DX100的300多毫瓦实际上没太大必要了。
1KHZ、100HZ方波对比图 :DX90的截图时设置的比率又和其他几个不一样,所以在拼图的时候做了一些调整。方波图差别不大,DX50在100HZ时比其他几个差了点。
-----------------------------------------------------------
DX90与X5外观细节对比,DX90工艺上还是要做得更好:
听感对比:
试听的耳塞、耳机:RE600/K3003i/IE8/HD650,重点对比的是RE600和K3003i
一、先说说总体印象:
A.DX90与DX50
DX90相对DX50最大的区别就是声音的解析力和透明度的提升,不仅仅是中高频细节明显更丰富,低频的控制力、层次感也有明显改善。DX90声场的宽度和定位也明显好于DX50,录音质量越好的曲目差别越明显,特别是高码率文件。DX90与RE600的搭配相当合适。
&&DX50这个播放器声音上总的来说是比较柔和、平淡,声音上不会刺激但也缺乏吸引人的东西。曾经和老人家谈过DX50的调音,他们其实是特意把DX50声音调得柔和一点,入门级产品想要兼顾细节和韵味是不太现实,因此避免刺激的数码味走柔和路线的思路并没问题,但是这里牵涉到和耳塞搭配的问题,现在流行的很多耳塞是针对IPC这类冷硬风格播放器调音的,本身就是软闷糊的特点,如果播放器本身解析力不强搭配起来效果就比较糟糕,因此DX50这种播放器选择耳塞一定要注意这个搭配问题,尽量找一些解析力较好、声音通透的耳塞(还有HIFIMAN的6系列、802等播放器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B.飞傲X5与X3
&&飞傲X5相对X3的升级就是另外一个思路:X5并没有刻意去提升细节表现力,而是把音乐性做得更精致、更细腻,X5相对X3声音具有更好的音乐味,而这种音乐味比较微妙,即不是HM801那种很浓郁的暖厚也不是AK产品那种低级的涂抹细节,大致是介于中性的播放器(DX90/DX100)与音乐性比较突出的播放器(七彩虹C4)之间的一个类型。可能有些人觉得从X3到X5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X5对耳塞的广泛兼容性也是那些特性比较突出的器材所不具备的。X5实际搭配K3003i效果很好。
二、高频对比:试听曲目包括《魔鬼的颤音》、高码率的《弦乐四重奏》等。
DX90相对DX50无论是高频延伸和细节都可以用完胜来形容。DX50高频本来就不出彩,胜出并不难,在千元价位的入门级播放器中飞傲X3的高频算是做得比较好,相对X3而言,DX90高频延伸和能量感基本一致,也就是说DX90并不会听着更“亮”,但DX90高频细节明显比X3要丰富、小提琴的高频段听着更纤细自然。而飞傲X5的高频相对X3而言听着更细腻,和DX90比起来X5的高频带了一些修饰的痕迹,听着更圆润,细节上还是不如DX90。
应当说DX90和X5对高频段的处理方式是明显不同的,相对这两个产品的低端型号而言都有提升,DX90的提升更明显。
说起细节表现力那就得和DX100这个“标杆”去做个PK。实际对比起来DX90和DX100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DX100高频细节还原还是显得更严谨、细致入微,DX90的高频在DX100面前还是显得柔和了点,至少不像DX100那样对音乐、耳塞等要求那么严格。对于随身听而言DX90这样的细节解析力已经算是出类拔萃。
三、中频人声:试听邓丽君、曲比阿乌等歌手的曲目。
DX90由于更好的细节表现,人声相对DX50听着更真切,DX50虽然柔和但由于细节的缺失而显得平淡缺少吸引力。飞傲的X5中频则做得更好,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韵味和细节,不仅好于X3也比DX90更优秀。DX100的中频则是另外一个层次上,得益于其强悍的解析力(不是那种硬、刺的伪解析),使得人声非常真实自然。
中频的测试中特意用HD650试了一遍,DX100具有370多毫瓦的输出功率使得其表现出色,不仅细节更丰富,失真也极小,而DX90推HD650有点勉强,中频已有一些失真(比起输出十几毫瓦的D100还是强很多)
四、低频:试听曲目:斯蒂夫.吉柏斯《伺机而动》
DX90低频的控制力、层次感要好于DX50,飞傲X5相对X3低频下潜更深一点,控制力非常出色,X5的低频相对DX90收得更快一点,DX90低频的氛围感会稍好一点,总的来说差别不大。DX100的低频属于即“快”又“猛”的类型,既有很好的低频下潜也有极好的控制力,总体上还是优于其他几个播放器。
五、声场定位:试听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等
DX90在前面的数据测试时通道分离度表现优异,这直接体现到声场宽度的实际听感上。以弦乐四重奏为例,从最左到最右琴的位置感DX90明显比其他几个播放器更宽,而交响曲DX90的空间感也更宏大。DX90应该是除了平衡驱动方式之外声场宽度表现最好的一个播放器。
定位感实际上和中高频解析力是直接相关的,DX90对交响乐中器乐的定位感也好于X5/X3/DX50,比DX100略差一些。
六、信噪比:
参考前面的测试数据,DX90极高的信噪比(测试过的随身听中名列第一)彻底解决了DX50在驱动高灵敏度耳塞时会有的轻微底噪问题。DX90的用户以后可以尝试一下那些号称底噪分析器的超高灵敏度耳塞。
七、续航时间:
DX90实测续航时间8小时10分钟左右(IE8耳塞正常音量WAV文件循环播放)
总结:DX90是一台中性、各项指标非常优异的播放器,相对DX50而言提升是全方位的。(和其高端型号DX100比还是有一些差距)。DX90沿用了DX50优秀的外观设计和制造工艺、可更换电池、触控+实体按键方便的操作性等,使其具备了很好的竞争力。
飞傲X5的调音风格很有特点,是音乐性和解析力平衡的较好的一个器材,相对X3有明显进步,外观设计和制造工艺上和DX90以及国外品牌比起来还有一定差距。操作上主要问题是转盘有点松,反应有点太灵敏。
后记:一次对比5台播放器确实是有点多了,听感说不上很详细,注重把器材的声音特点描述清楚。
(31 KB, 下载次数: 15)
11:38 上传
(32 KB, 下载次数: 5)
11:38 上传
(35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33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62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47 KB, 下载次数: 3)
11:38 上传
(120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65 KB, 下载次数: 8)
11:38 上传
(56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38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94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78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75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60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81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32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30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33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36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34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30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31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23 KB, 下载次数: 2)
11:38 上传
建议建设学林的760一起评测 呵呵
哈哈 [s:10]
加上 DN2000耳机更好&&[s:2]&&极为期待
期待下 ,前排~
指标呢指标???
坐等zx1完败
留名。。。。。。
真的是一样的外壳。。我想起了年初那个黑802和901模具一样所以是坑货的索尼大法师。。。不知道法师们会不会卷土重来=_=
DX90 后面那处变化 和我的DX50 MOD 一样..
哇,DX90出来了。。。。严重关切。。。
引用第6楼不疯魔不成活于 11:42发表的 :
坐等zx1完败
ZX1指标还行,至少方波比D100“正常”。就是输出功率很小。
资料还得整理一下。测试数据到时候和听感对比一起发。重点对比DX90与DX50,飞傲X5与X3。
ZX1可能会单独发个贴(要迟点),这玩意的评价从”和手机差不多“、”必须开音效“、到&HIEND&、”完美“,应当算是历史上评价差异最大的一个器材,估计很多人早就看晕乎了。这次会通过不同价位器材的对比(包括国内外的品牌)给它一个大致的定位。
有没有可能出其他颜色 [s:17] [s:10]
[s:2] [s:2] [s:2]一模一样
到时候弄个DX90的后盖提升提升脑放~~ [s:2]
引用第12楼af-04-04 11:56发表的 :
ZX1指标还行,至少方波比D100“正常”。就是输出功率很小。
资料还得整理一下。测试数据到时候和听感对比一起发。重点对比DX90与DX50,飞傲X5与X3。
ZX1可能会单独发个贴(要迟点),这玩意的评价从”和手机差不多“、”必须开音效“、到&HIEND&、”完美“,应当算是历史上评价差异最大的一个器材,估计很多人早就看晕乎了。这次会通过不同价位器材的对比(包括国内外的品牌)给它一个大致的定位。老大威武,到时候这帖肯定比D100对比评测更火
[quote]引用第13楼随便同求其了于 11:57发表的 :
有没有可能出其他颜色 [s:17]
等您中肯的评测,希望别再用HD650作为随身直推的参考
引用第17楼af-04-04 12:02发表的 :
颜色的问题早和老人家探讨过,因为DX90/50采用的是工程塑料中框和铝合金外壳,两种材质的颜色很难处理成完全一致,即时能调整出一样的,不同批次可能还是会有色差。(有些其他品牌是采用喷漆的方式处理不同材质,倒是可以把颜色做成一样但容易磨损,掉漆后就一塌糊涂了)。当然搞一批特殊颜色的纪念版还是没问题的(土豪金?)。纪念版(⊙o⊙)…枣红色哈YY一下
Powered byDX100与D100对比评测
08:35:07&&&作者:af2000&&&评论: 点击:
前言:为什么会有这篇评测,D100这个录音笔的评价存在着不少误区,甚至包括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因此特意做了这次对比评测,包含听感对比以及测试数据。还原它的本性,希望这个评测能让更多人理性看待这个产品。
一、外观和制造工艺
D100体积庞大,厚度长度都比DX100/HM901大不少,照片里有直接对比。这个体积放口袋里已经很困难了,没多少便携性。D100制造工艺整体看还是不错的,但细节明显比D50退步,特别是耳机口上方的接缝没对齐,翘起一点(另一侧也类似),正面看左右两侧的接缝差别不算太明显。
关于D100的机身的材质居然也看到有几个帖子在争论,其实很简单,模一下表面,很凉的是金属(正面和背面),温差变化不大的是塑料(中框)。这个结构和DX50类似。从内部图可以看到,D100中框是和内部框架一体的,内部部分框架没有喷银色的漆,露出塑料本色。
DX100制造工艺非常精致,和DX50都是一个水准的东西,接缝细节等无可挑剔,就工艺而言DX100明显超过D100。
二、显示与操作
D100是按键式+音量旋钮的传统操作方式,由于其是录音笔,因此和一般随身体还是差别很大,屏幕下方左侧圆盘几个按键是播放用的最多的,这个区域明显偏小,按键之间过于紧凑,好在快进快退的地方有两个凸起,注意点一般不会误触。D100屏幕照明需要开机后再按一个照明键,这又是在强调它是个录音笔。黑白的屏幕不会显示专辑封面之类倒不是问题,问题比较大的是不显示WAV文件的文件名,这个就比较麻烦,测试时候用的最多的就是WAV文件,所以大多是按返回键再到列表里选歌。这种问题其他随身听上从没见过。
DX100是触摸屏操作,外部有电源键、音量调节按键。其实DX100基本上就是安卓手机的操作方式,但它的问题是系统反应速度比较慢,不适合急性子的人,特别是开机进入播放界面后还要再稍等一会才能进行操作,平时不要太快的去操作问题不大。这个问题根源是当年开发这个播放器的时候ARM处理器运行速度不够,这几年手机CPU性能突飞猛进,已经提升数倍,而功耗反而下降。这次去深圳,和ibass的老人家提到DX100后续产品的问题,据说已进入规划,而且会把厚度减薄,提升便携性。
三、声音对比
& 由于D100推力和DX100差距太大,没法用HD650对比,因此就用RE600耳塞。这个耳塞音乐味比较好动态一般,搭配声音比较中性的器材很合适。
& 为什么用DX100和D100对比?因为DX100是音乐播放器里相对最中性的一个,音乐味明显不如HM901、C4等。而D100是直白的监听风格,二者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拿来做比较。
& 测试音乐:由于D100支持DSD格式,并且很多人在宣传这个优势,因此这次测试包括:普通CD格式WAV文件、24bit/96khz高码率文件,DSD格式文件。这里推荐几首测试曲目:
1、24bit/44.1khz的【24Bit B&W发烧HIFI天碟】里的:曲比阿乌 - 情深谊长,我有这首歌的普通CD格式版本,二者对比差别明显。这是难得的高码率人声比CD格式更好的一首曲目。我收集的一些高码率人声包括DSD格式的蔡琴等还不如自己原版CD抓取的,要么是过于刺激不够柔顺,要么是细节被打磨过听着不透,我很怀疑这些所谓高码率其实就是CD给转的,而且转得失真较大。
2、来自著名的2L公司的Bellezza Crudel - VIVALDI专辑第4曲,女高音托恩.维克(Tone Wik),以及竖笛、巴松管、鲁特琴、羽管拨弦琴等复古制式巴洛克乐器,真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籁神曲。高码率细节的优势展现的淋漓尽致。
3、同样来自2L公司的STRING QUARTETS vol. I Haydn - Solberg - Grieg 专辑第4曲,弦乐四重奏。我有DSD版本和24bit/96khz版本,2L公司提供各种格式音乐文件下载,包括DSD和高码率等,这两个文件用来对比不同格式高码率音乐之间的差别。
1、中频人声:女声,普通CD格式:邓丽君《甜蜜蜜》;24bit/44.1khz:曲比阿乌《情深谊长》;男声,普通CD格式:斯蒂夫.吉柏斯《伺机而动》
人耳对中频是最敏感的(自己搜索百度百科),而我本人也比较注重器材的中频表现,因此都会先试听中频人声。D100与DX100的中频差别是一耳朵的事情,D100的人声明显更平淡,缺乏情感。邓丽君的声音本身就很甜美,D100表现也不能说差,但是换到曲比阿乌,D100就基本算是味同嚼蜡了,高码率不是什么救命稻草有时会放大器材的差别。男声表现也是一样,D100的男声磁性要弱一些,听着少了点醇厚感。DX100在音乐播放器里音乐味算是最淡的,或者换个角度说它是真实还原,失真很小、染色也极小的类型。不说HM901,就是ARM1人声听着也比DX100温暖一点。更&重口味&(或者能称得上&毒&的那还得是HM802、HM801)。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又会扯出&标准&的问题,至少在我听来,从更高端的台式解码器/cd机而言,D100那种声音肯定不能算做&标准&。
2、高频,对比的音乐主要是小提琴,包括普通CD格式:《魔鬼的颤音》第10曲;24bit/96khz:STRING QUARTETS vol. I Haydn - Solberg - Grieg 专辑第4曲,弦乐四重奏。
& D100和DX100高频延伸和解析力都很好,差别是DX100的高频更润泽一些,泛音丰富一些,D100的高频则显得有些干,长时间聆听,DX100明显感觉更舒服。D100的高频其实也存在类似中频的问题:平淡而缺乏能让你感动的东西。
3、低频:还是这首普通CD格式:斯蒂夫.吉柏斯《伺机而动》以及《蓝雨衣》第一曲。
低频方面D100和DX100差别很小,低频动态和下潜差不多,D100低频收得比DX100快一点,因此DX100低频氛围感稍好一点。
4、声场定位:普通CD格式交响乐《红衫仔》第12曲。
& 声场定位D100和DX100差别也很小,在齐奏的时候DX100的层次感要稍好于D100,声场宽度二者没区别(通道分离度也做了测试,几个随身听都是60多DB,没多少差别。)
5、linout对比,lineout输出到VC01耳放,耳机为HD650,实际上只听了一首曲子就觉得没必要再比下去了,D100的干和DX100的润都被明显扩大。lineoue的差距要比他们两个的耳机输出口大很多,已经不是差了一个档次。
6、关于DSD和高码率音乐。
& 看到一些人把DSD说成决定器材档次的决定性因素实在是感到很惊讶。难道这些人都没接触过高码率文件?DSD只是高码率文件的一种,录音室母带用的最多的格式反而是24BIT/96K,DSD格式原始录音后如果需要后期制作也需要转成PCM高码率格式。因此选择高码率文件重点不是它是现在用什么格式而是它原始录音是什么格式,理论上不同格式之间转换是会带来音质损失。当然多一种格式支持是个好事,但把它说成决定性因素就很扯了。&&
&&以上面两个播放器来说,都用高码率格式(STRING QUARTETS vol. I Haydn - Solberg - Grieg弦乐四重奏),DX100用24bit/96Khz,D100用DSD格式(DSD文件大小149M,96K文件大小122M左右),两个播放器的差别比用普通WAV格式对比还要明显!DX100更低的失真使其对高码率文件表现更出色,这其实很好理解。
& & 另外,目前国内的部分播放器通过升级固件即可支持DSD:开发中的QA360直接支持SACD镜像。HM901/HM802已可播放DSD,噪声问题要等下批固件解决。(这个噪声问题其实就是DSD格式本身特点,需要通过数字滤波处理掉,百度上抄一段:【按照采样定律进行采样、量化和编码的数字音频信号,其信噪比决定于量化比特数,大约为量化比特数的6倍。因此在音频系统中降低量化比特数就将增大量化噪声。因此1bit信号流的噪声是很大的。DSD技术为解决该问题采用了另一种降低量化噪声的方法:采用过采样,同时使用噪声整形技术改变噪声在频率轴上的分布,并用滤波器滤掉20KHz以上的噪声,来提高系统的信噪比。】)
& 看完对比,结论很简单:DX100在声音表现上是全面超越D100的,如果用linout对比差距会更大。而二者的推力更是差了20倍以上。应该说这两个播放器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
& & 如果需要树立一个&中性&的标准,那么无论是听感还是测试数据DX100都当之无愧。那种平淡无味的声音不是真正的保真而是地道的失真,这个也是从听感到测试数据可以证明的。
& & D100相对于D50而言最大的改善是中频密度上来了,基本达到了中等密度,声音不会再偏冷。D50相对IPC而言数码味要少一些,但相对音乐播放器而言,声音偏薄、冷、硬的问题依然明显,当然这点在D100出来之前D50用户是从来不承认的。D100声音的改善应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已经向中性的音乐播放器靠拢。
& & 测试中曾经用DX50这个低端的播放器和D100做了对比,D100从细节、控制力等方面还是全面胜出。基本上可以把D100定位在介于DX100和DX50之间的一个水准。就其价格而言除掉录音部分应该还算是正常的,不像AK120那样价格与声音表现完全错位。
---------------------------------------------------------------------
数据测试:
关于这次数据测试的说明:
& & 首先,随身听用电脑声卡测RMAA是很扯的一件事情,因为没法校准输出电平,某些网站就是直接把随身听开到最大音量,而不同随身听输出功率都不是一样的,而且声卡对较小的输入功率反应不灵敏,RMAA如果输入功率小或者过大都会得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数据。 而且RMAA也测不了输出功率。
& & 其次也看到过一些用专业测试仪测的数据,居然也是一样把音量开到最大一起测THD然后拿来比较,根本没考虑到不同播放器最佳失真数据时对应的输出功率。还有不加负载直接测出一堆所谓数据,毫无意义。对于随身听而言,加不加负载得到的数据差别是非常大的。所以说不科学的测试数据一样可以忽悠人。
& & 最后,其实这次重点还是测试随身听的有效输出功率,音量大不等于推好是个什么概念?其实数据就能告诉你。测试数据特别是THD失真数据并不能代替听感,什么冷暖、厚薄、韵味等等不是数据能体现出来的,但是输出功率这是用测试数据绝对可以科学测定的。
&& 这次测试总的来说不算完美,主要是时间比较紧,测试用的这台AP音频分析仪是早期型号,因此测试不是那么智能化,需要的步骤很多,输出功率和失真值不能同时显示,只好分别截图。而测试用的文件非常多,而且缺少了10KHZ方波和20-20Khz有效频响的文件,一开始做得测试面面俱到,其实和这次主题关系不大,到后面时间来不及(围观群众都在饿肚子),低端的一些型号就没测了。
&& 介绍一下现场围观人员:JABEN钱总、ibasso 老人家、小不点杨老师、钰龙公司小龙。另有一位工程师负责按照我的要求具体操作。
【本次测试负载均为32欧】
【本次测试的失真数据都是THD+N,(总谐波失真加噪声),下面文字有些直接写THD了】
最低失真数据,图里有标注这个失真值对应的电压(功率),原本是想统一测试-10DB的失真,但是测试项目一多有的就没测这个数值了,因此图里面只有DX100是按照这个标准测的(DX100最低失真反而没测,DX100失真波动范围很小,因此这个值当最低失真问题不大,比其他播放器都要好)。
-----------------------------------------------------
&& 随身听的输出功率测试,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音响器材的输出功率有效值必须是在不失真的前提下,通常是按照THD值达到1%为极限,超过这个失真值属于失真严重,声音再大也没有意义。因此这次测试也就按照这个失真值来测算随身听的有效输出功率。
& 实际上除了D100和DX100高档位,其他随身听最大音量失真都没超过1%。
&&测试显示的是电压数值,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功率=电压的平方除以电阻,电阻值就是负载:32欧。
&& D100在THD失真1%的时候电压实测为743.7毫伏,折算不失真输出功率为17.3毫瓦/32欧,这个值和其说明书上的25毫瓦/16欧换算下来差距不大。
&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失真出现的时候,音量旋钮仅仅在刻度5左右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实际上D100在32欧负载下超过音量5的输出都属于严重失真的状态,并无实际意义。D100设置成音量旋钮数值很小即可得到很大的音量,因此会给人推力巨大的错觉。
& & 从实际听感对比来说,D100驱动HD650的表现是很糟糕的,不仅是缺乏动态,中高频失真也比较明显,显得相当粗糙。而换到真正大推力的播放器比如DX100或者七彩虹C4等,不仅仅是动态的提升,整体声音的细腻程度也不是D100能比的。而这种表现也仅仅是推出个大概模样来,和台式耳放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所以D100还是推一些容易驱动的耳机耳塞比较合适。
------------------------------------------------------
&&DX100在中档输出时最大音量失真依然很小,换到高档输出在1%失真时(音量也没有到头),最大有效输出功率达到387毫瓦,是D100的20多倍!
-------------------------------------------------------
& 这次由于没有平衡接头只测了HM901平衡卡单端输出功率(高档),如果切换到平衡方式,HIFIMAN方面自己测的数值大概有一倍左右的提升。这个等以后有机会再测。
--------------------------------------------------------
&& AR-M1是这次测试结果很奇葩的一个,它的最大输出功率时的失真值是最小的!这个确实不太好解释,但实际测试结果就是这样。方波图里面AR-M1由于电位器声道不平衡所以有两个波形,不是你看眼花了。
-------------------------------------------------------
方波图对比:
(除了D100其他几个播放器方波差别很小)
---------------------------------------------------------------------
频响对比图。由于测试文件的关系只测到20-18Khz,不够完整,本来不想发的。有些人反复纠缠,偷换概念,那就发出来看看。看看哪个才是接近&真实还原&。
说明:DX100的截图是按照最高18K的刻度截至的,D100第一个测试所以当时还是按照20K的刻度,因此把DX100的截图调整到和D100一样的标尺比例(图里有刻度线,可对照)。
---------------------------------------------------------------------
这次测试本来就是有感而发,但是某些人故意装糊涂装天真。这里就贴一些当初D100用户发的误导性帖子,看看用科学数据纠正一些基本常识错误是不是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
当初指出错误后其他录音笔爱好者的反应:
当初这个&完美神器&的优点之一:&恐怖的推力&:
相关热词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机耳机插孔声音模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