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了,非常感谢。企业安全台帐的统计原始记录与台帐的具体含义,都是什么,能举实例说明吗。谢谢啦

报表,台账,原始记录的含义,以及三者的关系_百度知道
报表,台账,原始记录的含义,以及三者的关系
我有更好的答案
台帐是根据社会服务业统计资料整理和企业管理需要而设置的一种系统积累统计资料的登记帐册。台帐包括:社会服务业企业定期报表主要经济指标基层单位进度台帐、增减变动台帐、历史统计台帐;事业单位定期报表主要经济指标基层单位进度台帐、增减变动台帐、历史统计台帐;行政单位历史统计台帐。 原始记录是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各项生产活动和业务活动所做的最初的数字或文字的记载。它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客观反映,是未经过加工整理的第一手资料。在工业企业中,原始记录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开始的记录。当做一件事情时,同时开始的记录,用笔或者声音,影像等记录的方式报表是一套会计文件,它反映一家企业过去一段财政年度的财政表现,及期未状况。它以量化的财务数字,分目表达。 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和附注。财务报表最基本的有三份会计文件 :要搞好企业统计信息库,就必须抓好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厂内报表着三个环节,他们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原始记录是资料的根本来源;统计台账是汇总资料的主要手段,它将原始记录的数字资料,按时间顺序加以系统化,使之成为清楚而又易于保存的统计资料;厂内报表是将汇总资料传送给综合统计的主要渠道。最后形成全厂的各种综合统计数字。
采纳率:72%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台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统计学和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完全一致的
时间: 2:46:49
《 统 计 学 知识点一: 统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一、填空题 1、统计是 、 和 的统一体,》 试 题 库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2、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3、统计工作可划分为 4、随着 5、标志是说明 、 、 、 、 和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变量的具体数值称为 。 变量;变量按 和 。 四个阶段。的改变,总体和 ,指标是说明6、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称为 7、变量按分,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职工人数、企业数属于分,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8、社会经济统计具有 9、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应包括 10、统计标志按是否可用数值表示分为 为 11、说明 12、数量指标用 13、在统计中,把可变的 和 。 特征的名称叫指标。 或平均数表示。 统称为变量。 变成 ,那么原来的指标就相应地变成 、 、 和 和 、 等特点。 两个基本部分。 ;按在各个单位上的具体表现是否相同分特征的名称叫标志,说明 表示,质量指标用 和14、由于统计研究目的和任务的变更,原来的 标志,两者变动方向相同。 二、是非题 1、统计学和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完全一致的。2、运用大量观察法,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观察调查。 3、统计学是对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4、一般而言,指标总是依附在总体上,而总体单位则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 5、数量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来的,质量指标是由品质标志汇总来的 。 6、某同学计算机考试成绩 80 分,这是统计指标值。 7、统计资料就是统计调查中获得的各种数据。 8、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 ,而标志则不能用数值表示。 9、质量指标是反映工作质量等内容的,所以一般不能用数值来表示。 10、总体和总体单位可能随着研究目的的变化而相互转化。 11、女性是品质标志。 12、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指标都是数量指标,以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的指标都是质量指标。&&&&13、构成统计总体的条件是各单位的差异性。 14、变异是指各种标志或各种指标之间的名称的差异。 三、单项选择题 1、统计认识过程是 ( A、从质到量 C、从质到量,再到质和量的结合 ) B、从量到质 D、从总体到个体 )2、某班 5 名同学的某门课的成绩分别为 60、70、75、80、85,这 5 个数是( A、指标 B、标志 C、变量 D、变量值 )3、调查某市职工家庭的生活状况时,统计总体是( A、该市全部职工家庭 C、该市全部职工 B、该市每个职工家庭 D、该市职工家庭户数4、调查某班 50 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该班 50 名学生 C、该班 50 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B、该班每一名学生)D、该班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 ) D、变异性 ) D、社会性 )5、构成统计总体的基础和前提是( A、综合性 B、同质性 C、大量性6、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最基本特征是( A、总体性 B、数量性 C、具体性7、某企业职工张三的月工资额为 500 元,则“工资”是(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数量指标 D、质量指标 )8、象“性别”、“年龄”这样的概念,可能用来( A、表示总体特征 C、作为标志使用 B、表示个体特征 D、作为指标使用9、调查某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一天中用于学习的时间”是( A、标志 B、指标 C、变异 ) B、只能有一个指标 D、可以有多个指标 ) D、变量)10、一个统计总体( A、只能有一个标志 C、可以有多个标志11、统计对总体数量的认识是( A、从总体到单位 C、从定量到定性 12、变量是可变的( A、品质标志B、从单位到总体 D、以上都对 ) C、数量标志和指标 ) D、质量指标B、数量标志13、研究某企业职工文化程度时,职工总人数是(&&&&A、数量标志B、数量指标C、变量 )D、质量指标14、某银行的某年末的储蓄存款余额( A、一定是统计指标B、一定是数量标志 D、既不是统计指标,也不是数量标志C、可能是统计指标,也可能是数量标志 15、年龄是( A、变量值 C、连续型变量 四、多项选择题 1、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 A、全国人口数是统计总体 C、全部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E、人的年龄是变量 2、统计总体的特征表现为( A、大量性 B、数量性 ) C、同质性 ) ) B、离散型变量D、连续型变量,但在应用中常作为离散型变量处理B、总体单位是每一个人 D、男女性别比是总体的品质标志D、差异性 )E、客观性3、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A、劳动生产率 D、产品单位成本 B、产品合格率 E、经济增长速度C、人口密度4、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 A、国民生产总值 D、劳动生产率 B、国内生产总值 E、平均工资) C、固定资产净值5、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 A、性别 B、出勤人数 C、产品等级) D、产品产量 ) C、考试分数 E、文化程度6、下列标志中属于品质标志的有( A、人口性别 D、商品使用寿命 B、工资级别 E、企业所有制性质7、下列变量中属于离散型变量的有( A、粮食产量 D、人体身高 B、人口年龄 E、设备台数) C、职工工资8、研究某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工资”对于各个职工而言是( A、标志 D、数量指标 B、数量标志 E、变量 ) B、是以整数断开的 C、指标)9、连续变量的数值( A、是连续不断的C、用测量或计算方法取得D、相邻两值之间可取无限数值E、相邻两值之间不可能有小数&&&&10、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A、没有总体单位就没有总体,总体单位不能离开总体而存在 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C、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标志 D、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E、指标和标志都能用数值表示。 知识点二:统计调查 一、填空题 1、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 环节,它的基本要求有 和 和 、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期限是指 的,按其形式不同一般有 、 和 和 、)、 。 。 。 、调查时间和 。 和 。。2、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不同,可分为 3、统计调查按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 4、统计调查中搜集资料的方式有 5、统计调查方案包括 6、统计调查的调查时间是指 7、调查表是用来表现 8、统计报表的资料来源主要是 9、建立和健全 10、统计中专门调查包括 11、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以 12、调查单位是 二、是非题 的承担者,填报单位是 和 、。两种。是保证统计报表质量的基础。 、 和 为标准选取的。 的单位。 。1、一般而言,全面调查的结果更全面、准确,所以得到普遍应用。 2、统计调查中的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是一致的。 3、统计报表一般属于经常性的全面调查。 4、统计报表中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基层单位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基础的内部报表。 5、由于直接观察法能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而在进行大规模调查时,应采用这种方法。 6、在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计量科学依据的方法是抽样调查。 7、单一表能容纳较多的标志,因而能把许多单位的资料填列于一张表中,这有利于比较和分析。 8、典型调查中典型单位的选取可以不遵循随机原则。 9、当调查项目较多时,应采用一览表。 10、对统计总体中的全部单位进行调查称为普查。 11、调查对象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三、单项选择题 1、通过调查大庆、胜利等几大主要油田来了解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A、普查B、典型调查C、重点调查D、抽样调查2、了解某企业的期末在制品数量,由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观察计数,这种收集资料的方式属于 ( )。 B、直接观察法 C、大量观察法 ) D、统计报表 D、报告法A、采访法3、我国目前收集统计资料的主要形式是( A、全面调查 B、普查 C、抽样调查 ) C、数字资料 )4、统计调查收集的资料主要是指( A、原始资料 B、总体资料D、初次整理过的资料5、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 A、调查经费的落实 C、调查任务和目的的确定B、调查组织工作 D、调查对象的确定 ) D、典型调查6、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非全面调查方式是( A、普查 B、重点调查 ) B、可以有多个标志 D、可以有多个指标 C、抽样调查7、作为一个调查单位( A、只能有一个标志 C、只能有一个指标 8、( A、及时性)是统计工作的根本准则,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B、完整性 C、连续性 D、真实性 )9、某种年报制度规定在次年 1 月 31 日前上报,则调查期限为( A、1 个月 B、1 年 C、1 年零 1 个月 ) B、时点现象的所属时间 D、以上都对 ) D、2 个月10、普查规定的标准时间是( A、登记时限 C、时期现象的所属时间1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可以分为( A、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C、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B、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D、普查和抽样调查 )12、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的划分标准是( A、调查对象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 C、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 13、调查时间是指( A、资料所属的时间 ) B、调查工作起止的时间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 D、调查工作是否经常进行C、规定提交资料的时间 D、开始进行调查的时间 14、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指( A、这些单位是工作的重点 ) B、在某方面作出成绩的单位&&&&C、某一数量标志值在总体中占比重大的单位 15、典型调查中的典型单位是( A、工作做得好的单位 C、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单位 四、多项选择题 1、普查属于( A、专门调查 D、一次性调查 ) B、全面调查 E、经常性调查 ) )D、典型单位B、工作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单位 D、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单位C、非全面调查2、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式有( A、报告法 D、直接观察法 3、专门调查包括( A、普查 D、全面报表 B、采访法 E、问答法 ) B、抽样调查 E、典型调查C、大量观察法C、定期报表4、下列社会经济资料的收集,可采用经常性调查方式的有( A、商品库存量 D、企业固定资产价值 B、职工人数 E、企业工伤事故情况 C、工业总产值)5、为了解全国乡镇企业情况而进行调查,则每一个乡镇企业是( A、调查对象 D、调查项目 6、统计调查( B、调查单位 E、标志的承担者 ) C、填报单位)A、是收集原始资料的工作 B、是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 C、是统计工作中承前启后的阶段 D、所取得的资料都是数字资料 E、所取得的资料直接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 7、抽样调查具有( A、随机原则 D、可靠性高 8、统计调查项目( A、是调查方案的核心部分 D、都表现为具体数值 9、统计报表的特点是( A、自上而下统一布置 )等特点 B、数量方面的推算 E、误差可以计算和控制 ) B、是调查的具体内容 C、是指标名称 C、适用面广E、是调查单位应承担的调查标志 ) B、自下而上逐级填报&&&&C、按规定的报送时间上报 E、一般属于全面调查 知识点三: 统计整理 一、填空题 1、统计整理的中心内容是 2、统计整理包括 、D、按统一的表式和项目填报,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 和 四方面内容。。3、在分布数列中,各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的比率称为 4、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额称为 为 。 和 、 、 两种形式。,又称为比重或百分比。 ;在组距数列中,各组上限与下限的差额称5、统计汇总技术主要有 6、统计表从形式上看,由 和 两部分构成。和四部分构成;从内容上看,由7、统计表按主词是否分组和分组程度可分为 8、统计表的宾词排列形式有 9、统计分组的基本原则是 有 和 两种。 和、 两种。和。;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和组合形式不同,统计分组10、统计分组同时具有两个含义:一是将总体划分为性质 质 的单位合并在一起。的若干组;二是将性11 、数量标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额称为 为 。。在组距数列中,各组上限与下限的差额称12、在组距数列中,用 是 分布的。来代表各组内变量值的一般水平,它是假定各组内变量值二、是非题 1、按一个标志进行的分组是简单分组,按多个标志进行的分组是复合分组。 2、手工汇总中的折叠法简便易行,省时省力,但一旦出错需从头返工。 3、手工汇总中的点线法只能汇总单位数,不能汇总标志值。 4、统计表中如果不存在某项数字时,应用符号“ — ”表示。 5、统计分组的首要问题就是正确划分各组的界限。 6、在编制变量数列时,若资料有特大或特小的极端数值,则宜采用开口组表示。 7、连续型变量只能作组距式分组,且组限只能是重叠组限表示法。 8、所谓“上限不在内”原则,是指当某单位的标志值恰好等于某组上限时,就把该单位归入该组。 9、次数分布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用表格表示,另一种是用图表示。 10、统计整理就是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加工处理。 11、能够对总体进行分组,是由于统计总体中各单位所具有的差异性决定的。&&&&三、单项选择题 1、统计分组的依据是( A、标志 B、指标 ) C、标志值 ) B、正确划分各组界限 D、正确选择分布数列种类 ) D、变量值2、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 A、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C、正确确定组数和组限3、在全距一定的情况下,组距的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 A、正比 B、反比 C、无比例关系D、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4、简单分组与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A、总体的复杂程度不同 C、选择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 5、等距分组适合于( A、一切变量 C、呈急剧升降变动的变量 )B、组数多少不同 D、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数量不同B、变量变动比较均匀的情况 D、按一定比率变动的变量 )6、确定连续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的组限一般要求( A、不重叠 B、重叠 C、不等 D、重叠或不重叠 )7、简单表与分组表的区别在于( A、主词是否分组 C、分组标志的多少B、宾词是否分组 D、分组标志是否重叠 )8、统计表的横行标题表示各组的名称,一般应写在统计表的( A、上方 B、左方 C、右方 D、均可以9、在统计汇总时,如果只要求计算各组分配的单位数,可采用( A、过录法 B、划记法 C、折叠法 D、卡片法 )符号表示)10、在填写统计表时,当发生某项不应有数字时,用( A、O B、X C、— D、... )11、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为( A、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 C、组间差异性,组间同质性B、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 D、组间差异性,组间差异性 )12、累计次数或累计频率中的“向上累计”是指( A、将各组变量值由小到大依次相加 B、将各组次数或频率由小到大依次相加C、将各组次数或频率从变量值最低的一组向最高的一组依次相加 D、将各组次数或频率从变量值最高的一组向最低的一组依次相加 13、要准确地反映异距数列的实际分布情况,应采用( )&&&&A、次数B、累计频率C、频率D、次数密度14、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 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 170,末组的组中值为 ( A、260 )。 B、215 C、230 D、185四、多项选择题 1、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一般包括( A、资料审核 D、统计分析 B、统计分组 E、编制统计表 ) C、教师按职称分组 ) C、统计汇总2、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有( A、职工按工龄分组 D、人口按地区分组 B、企业按所有制属性分组 E、人口按文化程度分组3、下列分组中属于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有( A、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D、企业按年产量分组 4、在组距数列中,组距大小与( A、单位数的多少成正比 C、单位数的多少无关系 E、组数多少成反比 5、统计表从内容上看由( A、总标题 D、主词 B、横行标题 E、宾词 ) )组成。 C、纵栏标题) C、企业按隶属关系分组B、职工按工龄分组 E、学生按健康状况分组 ) B、单位数的多少成反比 D、组数多少成正比6、统计分组的作用在于( A、区分现象的类型 C、比较现象间的一般水平 E、研究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B、反映现象总体的内部结构 D、分析现象的数量变化7、组距数列中影响各组分配次数的因素是( A、组距的大小 D、变量值的大小 B、组数的多少 E、分组标志的性质 )) C、不同的组限8、选择分组标志时应考虑的因素有( A、统计研究目的或分组目的 C、是区分事物数量差别还是性质差别 E、变量是连续变量还是离散变量 9、统计资料审核主要是审核资料的( A、准确性 B、及时性 C、完整性B、标志能否反映事物本质 D、现象所处的客观历史条件) D、代表性 E、科学性&&&&10、统计汇总的组织形式一般有( A、逐级汇总 D、电子计算机汇总 B、集中汇总) C、手工汇总E、逐级汇总与集中汇总相结合 ) D、简单分组表 ) B、在开口组中可参照相邻组来确定 D、是用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E、复合分组表11、广义的统计表从其用途上看包括( A、调查表 B、汇总表 C、分析表12、在组距数列中,组中值( A、是上限与下限的中点数 C、在开口组中无法计算 E、就是组平均数 13、统计表从形式上看由( A、总标题 B、横行标题)组成。 C、纵栏标题 ) B、离散变量 C、离散变量且变动幅度较大 D、主词 E、宾词14、组距式分组仅适合于( A、连续变量 D、离散变量且变动幅度较小E、连续变量且变动幅度较大知识点四: 统计综合指标 一、填空题 1、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有 、 和 和 三种。 两种表现形式,除 相对指标可用2、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是相对数,具体有 表示外,其他都用 3、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之比是 对指标;人口总数与土地面积之比是 指标;两个时期人口数之比是 4、加权算术平均数中以 5、众数是被研究总体中 6、 势。 7、标志变异指标是衡量 和 。 、 的 表示。相对指标;男性人口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 相对指标;两个国家人口数之比是 相对指标。相 相对为权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以 的标志值。为权数。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分布的离散趋的尺度,同时可用来反映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8、测定标志变异程度的指标有 是 。、和等,其中,最常用的指标9、总量指标按其说明的内容不同,可分为 和 。和;按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分为10、在标志值一定的条件下,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只受 变量值较大的组的次数 ,平均数的值偏大。的影响;在总次数一定的条件下,分配在&&&&11、算术平均数是 术平均数是根据 12、统计指标中 二、是非题除以 计算的。所得的商,简单算术平均数是根据计算的,加权算是基本形式,它是计算和的基础。1、同一总体中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有关,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 系。 2、A、B、C 三个企业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 95%、100%、105%,则这三个企业产量计划平均完成程度为 100%。 3、强度相对指标是又两个不同质的指标对比得到的,其计量单位用复名数表示。 4、如果两个变量数列的标准差相等,则它们的平均数的代表性也一定相同。 5、平均差与标准差都表示各标志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平均离差。 6、直接用标准差比较两个平均数代表性大小的前提条件是两个被比较的平均数相等。 7、根据组距数列计算的算术平均数只是一个近似值。 8、当变量值的连乘积等于总比率或总速度时,宜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数。 9、当变量数列的单位数不多或单位数虽多但无明显集中趋势时,则不宜计算众数。 10、算术平均数易受极大值影响,而调和平均数易受极小值影响。 三、单项选择题 1、某企业计划规定本年产值比上年增长 4%,实际增长 6%,则该企业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 A、150% B、101.9% C、66.7% D、无法计算 ) )2、在出生婴儿中,男性占 53%,女性占 47%,这是( A、比例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3、在加权算术平均数中,如果各个变量值都扩大 3 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则平均数 ( A、不变 ) B、减少了 C、扩大 3 倍 D、不能确定 )4、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 A、计算条件不同 C、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B、指标意义不同 D、计算结果不同5、若两数列平均水平不同,在比较两数列离散程度时,应采用(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6、某班学生 50 名,男女生各占一半,该班学生性别成数的方差为( A、0.25 B、0.5 C、1 D、5 ))7、将粮食产量与人口数相比得到的人均粮食产量指标是( A、统计平均数 B、结构相对数 C、比较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 )8、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为(&&&&A、零B、最大值C、最小值D、平均值 )9、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时,如果众数组的两个邻组的次数相等,则( A、众数为 0 C、众数组的上限就是众数 B、众数组的组中值就是众数 D、众数组各单位变量值的平均数为众数 )10、不能全面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标志变异指标是(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 D、标准差系数11、在标志变异指标中,能相对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是( A、平均差 B、标准差 C、全距 D、离散系数)12、甲、乙两生产小组人均月工资分别为 420 元和 537 元,其方差均为 80 元,则两小组人均工资的代表性 ( ) B、甲等于乙 C、甲小于乙 ) C 几何平均数 ) D、离散系数 ) D、位置平均数 D、难以判断A、甲大于乙13、平均指标中最常用的是(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14、标志变异指标中最常用的是( A、全距 B、平均差 C、标准差15、已知 5 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这 5 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法 16、比较相对指标是( A、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上对比 C、同一现象的部分与总体的对比 B、加权算术平均法 ) B、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上对比 D、有联系的不同现象的相互对比 ) C、加权调和平均法 D、几何平均法17、正确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的前提条件是( A、正确选择对比基础 C、相对指标应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B、严格保持分子、分母的可比性 D、分子、分母必须同类 )18、由组距数列确定众数,如果众数组前一组和后一组次数相等,则众数值( A、偏向上限 B、偏向下限 C、为零 D、等于组中值 ) D、标准差系数 )19、标志变异指标中最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A、极差 B、平均差 C、标准差20、简单算术平均数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特例的条件是( A、各组权数相等 C、各组标志值相等 B、各组权数不相等 D、各组标志值不相等21、各标志值加上(或减去)某一常数后计算的平均数( A、与原平均数相等 C、等于原平均数加上(或减去)该常数 22、平均差与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平均数是( B、等于 0)D 、与原平均数无关 )&&&&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D、都可以 )23、已知总体平均数为 15,各标志值平方的平均数为 250,则方差为( A、5 B、25 C、125 D、225 ) D、离散系数24、下列指标中用无名数表示的是( A、平均数 B、全距 C、标准差25、已知某局 12 个企业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算该局职工的平均工资时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法 C、加权调和平均法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指标中属于时期指标的有( A、全年出生人数 D、商品销售额 B、国民生产总值 E、产品合格率 ) C、粮食产量 ) C、粮食总产量 B、加权算术平均法 D、几何平均法)。2、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有( A、年末人口数 D、工业总产值 B、钢材库存量 E、经济增长率 )3、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有( A、货币单位 D、度量衡单位 B、劳动量单位C、自然单位E、标准实物单位 ) C、比较相对指标4、相对指标中分子与分母可以互换位置的有( A、计划完成程度许多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A、受各组变量值大小的影响 C、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E、与次数多少成反比关系 6、下列指标中属于平均指标的有( A、全员劳动生产率 D、平均工资 B、工人劳动生产率 E、居民家庭收入的中位数 ) B、结构相对指标 E、动态相对指标 )B、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 D、随 X 的减少而减少C、人均国民收入7、能全面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程度的指标有( A、平均数 D、标准差 B、全距 E、标准差系数 ) C、平均差)8、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关系表现为( A、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的基础 C、相对指标可表明总量指标之间的关系B、相对指标能补充总量指标的不足 D、相对指标要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E、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都是综合指标 9、易受极端值影响的平均指标有( A、算术平均数 D、中位数 10、众数和中位数( A、都是位置平均数 D、都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11、标志变异指标( B、调和平均数 E、众数 ) B、都不是平均数 E、都是代表值 ) B、可用来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均衡性与协调性 D、反映现象的离中趋势 C、都受极端值的影响 ) C、几何平均数A、是衡量平均指标代表性的尺度 C、反映现象的集中趋势E、既反映集中趋势,又反映离中趋势 12、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可以是( A、系数 B、倍数 C、成数 ) D、百分数 E、复名数 ) C、比较相对指标13、相对指标中分子与分母不可以互换位置的有( A、计划完成程度许多相对指标 D、强度相对指标 B、结构相对指标 E、动态相对指标 )14、下列指标中属于强度相对指标的是( A、人口密度 D、人口自然增长率 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E、男女性别比例C、人口出生率知识点五: 时间数列和动态分析 一、填空题 1、时间数列是将总体某一个 在不同时间上的指标值,按 先后顺序排列而成。 。2、时间数列由两个要素构成:一个是指标值所属的 3、平均发展速度是 4、测定长期趋势的常用方法有 5、动态数列的分析指标可以分为 6、动态数列的水平指标有 7、动态数列的速度指标有 、 、 的序时平均数,它有 法、 和 、 、 法、;另一个是各时间上的 和 法和 两大类。 和 和 等。 等。 两种计算方法。 法。8、由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应用 时平均数时应用 法。法,由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9、根据某 20 项的时间数列,采用五项移动平均法进行修匀,修匀后的新的时间数列 有 项。 和 ,两者之间具10、发展速度根据基期选择的不同可分为 有 的数量关系。&&&&11、增长量指标由于采用不同的基期可分为 有 的数量关系。和,两者之间具12、在移动平均法方法下,移动平均的项数越长,数列所表现的长期趋势 13、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可分解为 14、时间数列中的 程。 15、半数平均法的数学根据是 ;最小平方法的数学依据是 、 、 和。 。 大体相等时,可配合抛物线方大体相等时,可配合直线方程;。二、是非题 1、将总体系列不同的综合指标排列起来就构成时间数列。 2、用几何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的大小,与中间各期水平的大小无关。 3、编制时点数列,各项指标的间隔长短必须保持一致。 4、用水平法计算的平均速度,实质上只反映了现象首末水平的变化。 5、对于同一资料,按水平法和方程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相等的。 6、用方程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的大小取决于各期发展水平总和的大小。 7、半数平均法的数学依据是变量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的离差平方和为最小。 8、通过时间数列前后各时间上指标值的对比,可以反映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 9、时期数列中每个指标值的大小和它所对应时期的长短有直接关系。 10、时点数列中各个时点的指标值可以相加。 1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12、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采用“首尾折半简单算术平均法” 13、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长期趋势是根本的因素,反映现象的变动趋势。 14、采用偶数项移动平均时必须进行两次移动平均。 15、用半数平均法修匀时间数列时,如果所给时间数列为奇数项,则可把时间数列的第一项删去。 三、单项选择题 1、对时间数列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是( A、发展水平 B、发展速度 ) B、平均发展水平 D、静态平均数 ) ) D、增长速度C、平均发展水平2、序时平均数又称作( A、平均发展速度 C、平均增长速度3、现有 5 年各个季度的资料,用四项移动平均对其进行修匀,则修匀后的时间数列项数为( A、12 项 B、16 项 C、17 项 ) B、相对数时间数列 D、时点数列 D、18 项4、最基本的时间数列是( A、绝对数时间数列 C、平均数时间数列&&&&5、历年的物资库存额时间数列是(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动态数列 D、相对数动态数列 )为权数6、由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以( A、时期长度 C、间隔长度 B、时点长度 D、指标值项数 ) C、平均指标7、计算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指标是(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D、发展水平 )8、用移动平均法修匀时间数列时,在确定平均的项数时( A、必须考虑现象有无周期性变动 B、不必须考虑现象有无周期性变动 C、可以考虑也可以不考虑周期性变动 D、平均的项数必须是奇数 9、时间数列中,每个指标值可以相加的是( A、相对数时间数列 C、平均数时间数列 B、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 )10、一般平均数与序时平均数的共同点是( A、两者都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C、都是反映同一总体的一般水平B、都可消除现象在时间上波动的影响 D、共同反映同质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一般水平 )11、已知各期环比增长速度为 7.1%、3.4%、3.6%、5.3%,则定基增长速度是( A、7.1%*3.4%*3.6%*5.3% C、107.1%*103.4%*103.6%*105.3% 12、平均增长速度是( ) B、总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D、平均发展速度减 100% ) B、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D、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 B、(7.1%*3.4%*3.6%*5.3%)-1 D、(107.1%*103.4%*103.6%*105.3%)-1A、环比增长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C、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13、时间数列中的平均发展速度是( A、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调和平均数 C、各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调和平均数14 已知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和时期数,便能计算出( A、平均发展速度 C、各期定基发展速度 15、半数平均法适用于( A、呈直线趋势的现象 C、呈指数曲线趋势的现象 B、平均发展水平 D、各期逐期增长量 )B、呈二次曲线趋势的现象 D、三次曲线趋势的现象 )16、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如果 y=a+bx 中 b 为正值,则这条直线呈(&&&&A、下降趋势B、上升趋势C、不升不降D、无法确定 )17、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如果 y=a+bx 中 b 为负值,则这条直线呈( A、下降趋势 B、上升趋势 C、不升不降 D、无法确定 ) D、指数曲线模型18、如果时间数列的逐期增长量大致相等,则适宜配合( A、直线模型 B、抛物线模型 ) C、曲线模型19、累计增长量等于( A、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B、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 D、逐期增长量之差C、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之差 20、增长 1%的绝对值是( A、增长量与增长速度之比 C、增长量与发展速度之比 )B、逐期增长量与定基增长速度之比 D、前期水平除以 100四、多项选择题 1、各项指标值不能直接相加的时间数列有( A、时期数列 D、平均数时间数列 2、时期数列的特点是( A、指标数值具有可加性 B、时点数列 E、变量数列 ) B、指标数值不能直接相加 )C、相对数时间数列C、指标数值通过连续登记加总取得 D、指标数值只能间断计量 E、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 3、下列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有( A、历年银行储蓄存款余额 C、各月末职工人数 E、历年粮食库存量 4、历年国民生产总值数列是( A、绝对数时间数列 D、时期数列 ) C、平均数时间数列 )B、历年产值 D、各月商品销量B、相对数时间数列 E、时点数列5、某企业 2000 年总产值为 50 万元,2003 年为 100 万元,则 2003 年的总产值比 2000 年( A、增长了 50 万元 D、翻了一番 B、增长了 100% E、翻了两番 ) C、增长了 50%)6、已知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和时期数,便能计算出( A、平均发展速度 C、各期定基发展速度 7、平均发展速度是( B、平均发展水平 D、各期逐期增长量 )E、累计增长量&&&&A、环比发展速度的动态平均数 C、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B、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D、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代表值E、最末水平与最初水平之比的 N 次方根 8、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的原则有( A、时间长短应该一致 )B、总体范围应该一致C、指标的经济内容应该一致 D、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E、指标数值的变化幅度应该一致 9、时间数列按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A、时期数列 D、相对数时间数列 B、时点数列 )C、绝对数时间数列E、平均数时间数列 )10、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数量关系是( A、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B、两个相邻的定基发展速度之比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 C、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基期一致 D、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之和 E、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之差 11、下列社会经济现象属于时期数列的有( A、某商店各月商品库存额 )B、某商店各月商品销售额C、某企业历年内部职工调动工种人次数 D、某供销社某年各月末人数 12、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具体包括( A、发展水平 D、增长量 B、平均发展水平 E、增长速度 ) C、增长速度 E、某企业历年产品产量 ) C、发展速度13、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具体包括( A、发展速度 D、增长量 B、平均发展速度 E、平均增长速度 )14、影响时间数列变化的因素有( A、基本因素 D、循环变动因素 B、偶然因素 E、季节因素C、主观因素15、测定长期趋势的方法有( A、时距扩大法 D、最小平方法 B、移动平均法 E、趋势剔除法) C、分段平均法16、在直线趋势方程 y=a+bt 中的参数 b 表示()&&&&A、趋势值B、趋势线的截距C、趋势线的斜率 E、当 t=0 时,y 的数值D、当 t 变动一个单位时 y 平均增减的数值 知识点六:统计指数 一、填空题 1、统计指数按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 2、总指数按计算方法不同,可分为 和和 。 和 ;二是 作用,又起 期的。3、综合指数按其所反映现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 4、编制综合指数时有两个要点:一是 5、同度量因素在综合指数的计算中,既起 6、一般地讲,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通常是以 标指数时,通常是以 7、平均数指数是从 可分为 和 期的。 。 作用。 指标做为同度量因素;在编制数量指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的变形来使用,按其计算形式不同出发编制的总指数,通常作为 。8、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是以综合指数的 和平均数指数是以综合指数的作权数,通常用来编制 作权数,通常用来编制 ,公式为 。 。指标总指数;加权调指标总指数。 。9、在目前条件下,我国编制零售物价指数的方法是 10、产品产量增长 15%,单位产品成本上升 5%,则生产费用增长 11、物价上涨后,同样多的人民币少购商品 15%,则物价上涨了 12、在指数体系中,总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 的绝对增长额的 13、因素分析法的特点是:假定 14、总量指标指数体系的数量关系表现为 系表现为 15 、 平均 指标 指 数是 是 二、是非题 1、广义指数就是各种相对数。 2、总指数就是加权指数。 3、编制综合指数的关键问题是同度量因素及其时期的选择。 4、编制平均数指数,实质上就是计算个体指数的平均数。 5、如果物价上涨 10%,则现在 100 元钱只值原来的 90 元了。 。 , 它又 称 为 ;结构影响指数的公式是 。 ,来测定,总量指标的绝对增长额等于各因素指数所引起。 ;平均指标指数体系的数量关; 固 定组成 指 数的 公 式 。6、总指数可分为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指数,而个体指数不能这样分。 7、在我国统计实践中,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是采用固定加权平均法。 8、总指数能说明不可相加现象总变动的情况。&&&&9、综合指数中同度量元素的时期是可以选择的。 10、质量指标指数是反映总体内涵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11、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测定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12、对于多因素分析要使用连锁替代法。 13、工资总额增长 10%,平均工资下降 5%,则职工人数应增长 15%。 14、平均指标指数实际上就是综合指数的变形。 15、综合指数可以同时研究几个因素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16、综合指数是根据全面资料计算的,平均数指数是根据非全面资料计算的。 三、单项选择题 1、总指数的基本形式是(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 ) C、算术平均数指数 D、调和平均数指数 )2、统计指数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可分为( A、个体指数和总指数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C、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D、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3、数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 A、基期质量指标 C、基期数量指标 B、报告期质量指标 D、报告期数量指标 ) )4、质量指标指数的同度量因素一般是( A、基期质量指标 C、基期数量指标 B、报告期质量指标 D、报告期数量指标 )5、统计指数是一种反映现象变动的( A、绝对数 B、相对数 C、平均数D、序时平均数 )6、副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 10%,销售量增长 20%,则副食品类商品销售总额增长( A、30% B、32% C、2% D、10% )7、如果物价上升 10%,则现在的 1 元钱( A、只是原来的 0.09 元 C、无法与过去进行比较B、与原来的 1 元钱等价 D、只是原来的 0.91 元 )8、某企业 2003 年比 2002 年产量增长了 10%,产值增长了 20%,则产品的价格提高了( A、10% B、30% C、100% D、9.09%9、某厂 2003 年产品单位成本比去年提高了 6%,产品产量指数为 96%,则该厂总成本( A、提高了 1.76% B、提高了 1.9% C、下降了 4% D、下降了 6.8% ) D、综合指数)10、反映多个项目或变量的综合变动的相对数是( A、数量指数 B、质量指数 C、个体指数 )11、反映物量变动水平的指数是(&&&&A、数量指标指数B、综合指数C、个体指数 )D、质量指标指数12、下列是数量指标指数的有( A、产品产量指数B、商品销售额指数C、价格指数D、产品成本指数 )13、商品销售额的增加额为 400 元,由于销售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 410 元,由于价格( A、增长使销售额增加 10 元 C、降低使销售额减少 10 元 B、增长使销售额增加 205 元 D、降低使销售额减少 205 元 )14、某城市商业银行贷款增加 25%,利率提高 20%,则利息额增加( A、45% B、50% C、5% D、12。5% ) C、定基指数 D、个体指数 )15、狭义的指数是指( A、动态指数 B、总指数16、根据个体指数和报告期总量指标计算的总指数是( A、综合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D、可变构成指数 )17、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一般固定在( A、基期 B、报告期 C、都可以D、视具体情况而定 )方法 D、固定权数平均数指数 ) D、都不是18、我国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是采用( A、个体指数 B、综合指数C、平均数指数19、为了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变动程度,应计算平均工资( A、可变构成指数 20、平均指标指数是( A、平均数指数 C、由两个平均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 21、算术平均数指数是( A、对个体数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C、对个体数量指标进行平均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是( A、产品产量指数 D、产品成本指数 ) C、价格指数 ) B、结构影响指数 ) B、个体指数的平均数 C、固定组成指数D、两个总量指标对比形成的指数B、对个体质量指标指数进行平均 D、对个体质量指标进行平均B、商品销售额指数 E、职工人数指数 )2、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是( A、产品产量指数 D、产品成本指数B、商品销售额指数 E、职工人数指数C、价格指数3、某商品基期售出 50 公斤,报告期售出 60 公斤,指数为 120%,该指数为( A、数量指标指数 B、综合指数 C、总指数)&&&&D、销售量指数E、个体指数 ) B、具有平均数的性质 D、可用来分析现象变动的原因4、统计中通常所讲的指数( A、是一种特殊的动态相对数 C、是一种综合性的代表值E、可用来反映现象在长时间内的变动趋势 5、同度量因素在综合指数中的作用有( A、比较作用 D、推算作用 6、综合指数( B、平衡作用 E、媒介作用 ) C、权数作用 )A、是两个总量指标对比的动态相对指标 B、分子分母分别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的乘积之和 C、分子、分母有一个是假定的总量指标 D、综合反映多种现象的变动程度 E、固定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观察另一个因素的变动 7、平均数指数( A、是综合指数的变形 ) B、是各个个体指数的平均数C、其权数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相对指标 D、是我国目前编制物价指数的常用方法 E、有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之分 8、编制总指数的方法有( A、综合指数 D、平均指标指数 ) C、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B、平均数指数 E、可变构成指数9、某种产品的生产总费用 2003 年为 50 万元,比 2002 年多 2 万元,而单位产品成本 2003 年比 2002 年降 低 5%,则( ) B、生产费用指数为 108.56% D、产量指数为 109.65%A、生产费用总指数为 104.17% C、单位成本指数为 95%E、由于成本降低而节约的生产费用为 2.63 万元 10、三个地区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报告期为基期的 108%,这个指数是( A、个体指数 D、平均数指数 B、总指数 C、综合指数 )E、质量指标指数 ) B、固定构成指数 E、结构影响指数 C、可变构成指数11、平均指标指数包括( A、固定权数算术平均数指数 D、算术平均数指数 知识点七:相关与回归分析&&&&一、填空题 1、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 2、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按相关程度不同分为 3、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按相关方向不同分为 4、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按相关的形式不同分为 5、判断现象之间相关关系表现形式的方法是 法是 。 之间,当它为正值时,表示现象之间存在着 。 分析不同。 ;当它为负值时,表 和 、 和 和 和 。 。 ;测定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方 两种类型。 。6、相关系数 R 的值介于 示现象之间存在着 7、进行分析时,首先要确定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在这一点上与8、客观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的但 是的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称为相关关系;与相关关系对应的,反映现象之间存在的严格的依存关系。 。9、用直线方程来表明两个变量间的变动关系,并进行估计和推算的分析方法称为 10 判断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表现形式的方法是 切程度的指标是 是 。 方 法确 定 ,其 中 a=,测定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密 ,确定现象之间相关变量之间的一般关系式的方法11 、 直线 回归 方 程 y=a+bx 中 参 数 a 、b 的 数值 用 b= 二、是非题 1、判断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必须计算相关系数。 2、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一样,所分析的两个变量一定都是随机变量。 3、当直线相关系数 R=0 时,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关系。 4、回归系数 b 的符号与相关系数 r 的符号一般相同,但有时也不同。 。,5、相关系数越大,说明相关程度越高;相关系数越小,说明相关程度越低。 6、回归分析中计算的估计标准误就是因变量的标准差。 7、现象之间确实存在着的关系值固定的依存关系是相关关系。 8、按变量之间的相关强度不同,相关关系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9、计算相关系数时,应首先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10、相关系数是直线相关条件下说明两个现象之间相关密切程度的统计分析指标。 11、相关与回归分析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定量分析。 12、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中 b 大于 0,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单项选择题 1、相关关系是( ) B、现象间的一种非确定性的数量关系A、现象间客观存在的依存关系&&&&C、现象间的一种确定性的数量关系D、现象间存在的函数关系 )2、当自变量 x 的值增加,因变量 y 的值也随之增加,两变量之间存在着( A、曲线相关 B、正相关 C、负相关 D、无相关3、当自变量 x 的值增加,因变量 y 的值也随之减少,两变量之间存在着( A、曲线相关 B、正相关 C、负相关 ) C、从-1 到 1 D、无范围限制 D、无相关)4、相关系数 r 的取值范围是( A、从 0 到 1 B、从-1 到 05、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比,对变量的性质要求是不同的,回归分析中要求( A、自变量是给定的,因变量是随机的 C、两个变量都是非随机的 B、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 D、因变量是给定的,自变量是随机的)6、一般来说,当居民收入减少时,居民储蓄存款也会相应减少,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A、负相关 B、正相关 C、零相关 D 曲线相关 ) C、散点法 D、最小平方法 ))7、配合回归方程比较合理的方法是( A、移动平均法 B、半数平均法8、价格愈低,商品需求量愈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A、复相关 B、不相关 C、正相关 D、负相关 )9、判断现象之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方法是( A、作定性分析 B、制作相关图 C、计算相关系数 )D、计算回归系数10、配合直线回归方程比较合理的方法是( A、散点图法 B、半数平均法 C、移动平均法D、最小平方法11、已知某产品产量与生产成本有直线关系,在这条直线上,当产量为 1000 件时,其生产成本为 50000 元,其中不随产量变化的成本为 12000 元,则成本总额对产量的回归方程是( A、Y=12000+38X C、Y=、相关图又称( A、散布表 B、Y=X D、Y=X ) B、折线图 C、散点图 D、曲线图 ) )13、工人的出勤率与产品合格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如果等于 0.85,可以断定两者是( A、显著相关 B、高度相关 C、正相关 D、负相关 )14、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一个重要区别是(A、前者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程度,后者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并用方程式表示 B、前者研究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后者研究变量间的密切程度 C、两者都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 D、两者都不研究变量间的变动关系 )15、当所有观测值都落在回归直线上,则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 A、1 B、-1 C、+1 或-1 D、大于-1,小于+1&&&&16、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y=a+bx 中,b 表示( A、自变量 x 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 y 增加的数量)B、自变量 x 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 y 平均增加或减少的数量 C、自变量 x 每减少一个单位,因变量 y 减少的数量 D、自变量 x 每减少一个单位,因变量 y 增加的数量 四、多项选择题 1、相关分析( ) B、分析方法是配合回归方程A、分析对象是相关关系C、分析方法主要是绘制相关图和计算相关系数 D、分析目的是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E、分析目的是判断现象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并配合相应的回归方程以便进行推算和预测 2、下列现象中存在相关关系的有( )A、职工家庭收入不断增长,消费支出也相应增长 B、产量大幅度增加,单位成本相应下降 C、税率一定,纳税额随销售收入增加而增加 D、商品价格一定,销售额随销量增加而增加 E、农作物收获率随着耕作深度的加深而提高 3、商品流通费用率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关系是( A、相关关系 4、相关系数( B、函数关系 ) C、正相关 D、负相关 ) E、单相关A、是测定两个变量间有无相关关系的指标 B、是在线形相关条件下测定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的指标 C、也能表明变量之间相关的方向 D、其数值大小决定有无必要配合回归方程 E、与回归系数密切相关 5、直线回归方程( )A、建立前提条件是现象之间具有较密切的直线相关关系 B、关键在于确定方程中的参数 a 和 b C、表明两个相关变量间的数量变动关系 D、可用来根据自变量值推算因变量值,并可进行回归预测 E、回归系数 b=0 时,相关系数 r=0 6、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元)与工人劳动生产率(件/人)之间的回归直线方程 Y=50-0.5X,则( A、0.5 为回归系数 B、50 为回归直线的起点值 )C、表明工人劳动生产率每增加 1 件/人,单位成本平均提高 0.5 元&&&&D、表明工人劳动生产率每增加 1 件/人,单位成本平均下降 0.5 元 E、表明工人劳动生产率每减少 1 件/人,单位成本平均提高 50 元 7、相关关系的特点是( ) B、现象之间不确定存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 D、现象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值是确定的A、现象之间确实存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 C、现象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值是不确定的 E、现象之间不存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 8、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是为了( A、说明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动关系)B、通过给定自变量数值来估计因变量的可能值 C、确定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 D、用两个变量相互推算E、用给定的因变量数值推算自变量的可能值 9、在直线回归方程中,两个变量 x 和 y( A、一个是自变量,一个是因变量 B、一个是给定的变量,一个是随机变量 C、两个都是随机变量 E、两个是相关的变量 10、在直线回归方程中( ) D、两个都是给定的变量 )A、在两个变量中须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B、回归系数只能取正值 C、回归系数和相关系数的符号是一致的 D、要求两个变量都是随机的 E、要求因变量是随机的,而自变量是给定的 11、现象间的相关关系按相关形式分为( A、正相关 D、曲线相关 B、负相关 E、不相关 ) ) C、直线相关12、配合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须具备下列前提条件( A、现象间确实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B、现象间的关系是直线关系,这种直线关系可用散点图来表示 C、具备一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资料,且能明确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D、两个变量之间不是对等关系 E、自变量是随机的,因变量是给定的值 ) C、是一个等差级数13、由直线回归方程 y=a+bx 所推算出来的 y 值( A、是一组估计值 D、可能等于实际值 知识点八:抽样推断 B、是一组平均值E、与实际值的离差平方和等于 0&&&&一、填空题 1、根据抽取样本的方法不同,有 和 两种具体抽样方法。2、统计误差一般分为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大类,而代表性误差又包括 和 两种,其中, 是抽样调查所固有但又可控制和计算的。 ;若极限误差增3、在抽样推断中,若其他条件不变,当极限误差缩小一半,则抽样单位数必须 加 2 倍,则抽样单位数 4、以样本指标去估计总体指标有 。 和 两种方法。5、点估计就是用样本指标去直接估计总体指标,它没有考虑 标和抽样误差去推断总体指标的 ,并能够说明估计的;而区间估计就是根据样本指 ,所以,区间估计是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的主要方法。 6、随机原则又称 ,是指在抽取样本单位时,每个单位都有 ,而且还能加以 与 的平均离差。 。 。7、抽样推断中产生的抽样误差不但可以 8、抽样平均误差是所有可能的样本的 9、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总共可以构成 能的样本个数 。 、个可能的样本个数,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总共可以构成个可10、区间估计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和。 、11、由于全及总体是唯一的,故根据全及总体计算的参数也是唯一的,常用的有 、 12、样本总体又称为 等。 ,其所包含的单位数称为 。。由于样本不是唯一的,故据此计算的样本指标也不是唯一的,称为13、在重复简单随机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与总体标志变动度的大小成 方根成 。如其他条件不变,要使抽样平均误差减少,则样本容量应,与样本容量的平 。 。 。14、如果全及平均数落在区间(550,650)内的概率是 95.45%,则抽样平均误差等于 15、影响样本容量的主要因素有 16、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有 二、是非题 1、由于总体指标是唯一的,所以样本指标也是唯一的。 2、抽样误差是抽样法本身所固有的,但可以尽量避免。 3、有意选择样本单位所造成的误差不是抽样误差。 4、抽样调查不仅存在抽样误差,而且也存在登记误差。 5、抽样平均误差实际上是所有可能出现的样本平均数的方差。 6、随机原则并不排除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 7、对于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使用抽样推断。 8、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小于不重复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 、 、 、 和 、 。 和&&&&9、抽样误差的产生是由于破坏了抽样的随机原则而造成的。 10、抽样极限误差可能小于、大于或等于抽样平均误差。 11、点估计是用样本的统计量直接估计和代表总体参数。 三、单项选择题 1、抽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 )A、了解现象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变化趋势 B、对调查单位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C、用样本指标对总体综合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推断估计 D、为计划和决策提供详细生动的资料 2、从总体中选取样本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可靠性 3、样本指标( A、都是随机变量 B、随机性 ) B、都不是随机变量 C、代表性 )D、准确性和及时性C、有些是随机变量有些不是随机变量 D、既是随机变量又是非随机变量 4、能够事先加以计算和控制的误差是( A、登记性误差 5、抽样误差是指( B、代表性误差 ) B、调查中所产生的系统性误差 D、计算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 C、系统性误差 D、抽样误差A、调查中所产生的登记性误差 C、随机性的代表性误差 6、抽样误差( )A、既可以避免,也可以控制 C、可以避免,但不可以控制B、既不可以避免,也不可以控制 D、不能避免,但可以控制 )7、重复抽样条件下的抽样平均误差与不重复抽样条件下的相比( A、前者总是大于后者 C、两者总是相等 B、前者总是小于后者 D、不能确定大小 ) D、有有限个 ) D、系统性误差8、全及总体是唯一确定的,样本( A、也唯一 B、有无数个 C、不唯一9、抽样调查中,无法消除的误差是( A、随机误差 B、责任性误差C、登记性误差10、在重复简单随机抽样中,抽样平均误差要减少 1/3,则样本单位数就要扩大到( A、4 倍 B、2 倍 C、3 倍 ) B、考虑抽样误差及可靠程度 D、9 倍)11、点估计(A、不考虑抽样误差及可靠程度&&&&C、适用于推断的准确度要求高的情况D、无需考虑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12、相对而言,用样本指标去推断相应的全及指标,点估计的可靠性比区间估计的( A、高 B、低 C、基本相同 ) B、概率保证程度 D、抽样平均误差的大小 ) D、时高时低13、区间估计的置信度是指( A、概率度 C、抽样允许误差的大小1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抽样所需的样本单位数比不重复抽样( A、多 四、多项选择题 1、从一个全及总体中抽取一系列样本,则( A、样本指标的数值不是唯一确定的 C、总体指标是随机变量 E、样本指标随着样本的不同而不同 2、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有( A、重复抽样 B、简单随机抽样 ) C、等距抽样 D、不重复抽样 ) D、技术性误差 E、代表性误差 ) E、整群抽样 ) B、少 C、相等 D、难以判断B、样本指标是样本变量的函数 D、样本指标也是随机变量3、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中都存在的误差是( A、系统性 B、登记性误差 C、责任心误差4、在总体 100 个单位中,抽取 40 个单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样本个数 40 个 D、是一个小样本 B、样本容量 40 个 C、是一个大样本E、一个样本有 40 个单位 ) C、置信度5、区间估计必须具备的要素是( A、点估计量 D、概率 B、置信区间 E、抽样平均误差 )6、影响抽样单位数的因素有( A、被调查标志的变异程度 D、抽样方法 7、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有( A、重复抽样 D、等距抽样 B、不重复抽样 E、类型抽样B、允许误差 E、抽样的组织方式 )C、概率度C、纯随机抽样8、抽样推断中缩小抽样误差的方法有( A、缩小总体方差 C、最大限度地增加抽样数目 E、改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 9、适合采用抽样推断的有( ))B、适当增加抽样数目 D、改进抽样组织方式&&&&A、连续大量生产的某种小件产品的质量检验 B、某城市居民生活费支出情况 企 业 第三季度 实际产值 (万元) 计划 产值 (万元) 甲 乙 丙 合计 100 150 250 500 120 180 290 比重 (%) 第 四 季 实际 产值 (万元) 140 100.00 96.67 比重 (%) 耗性的 产品质 量检验 D、对 度 计划完成 (%) 第四季度 为上季的 (%) C、具 有破坏 性与消全面调查资料进行评价与修正 E、食品质量的调查计算题部分: 计算题部分 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统计综合指标 1、 某局所属企业某年下半年产值资料如下:试通过计算填写表中空缺 2、现有某市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通过计算填写表中空缺。 位:亿元) 实际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0 1650 比重 (%) 计划 0 1900 实际 5 1950 计划完成百 分数(%) (单&&&&3、 企业职工的工资资料如下: 按月工资分组(元) 500 以下 500—600 600—700 700—800 800 以上 合 计 职工人数(人) 100 250 300 200 150 1000 各组人数所占比重(%) 10 25 30 20 15 100要求:(1)计算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 (2)计算标准差 (3)计算方差 4、甲、乙两企业工人有关资料如下: 按年龄分组 甲 企 业 职 工 人 数 乙企业各组人数占总人数的 (人) 比重(%) 25 以下 120 5 25——35 340 35 35——45 200 35 45 以上 100 25 合 计 800 100 要求:(1)比较哪个企业职工年龄偏高 (2)比较哪个企业职工平均年龄更具代表性 5、某年某月某企业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资料如下: 按工人劳动生产率分组(件/人) 50——60 60——70 70——80 80——90 90 以上 合 计 试计算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 6、某企业生产产品需要依次经过四道工序,加工一批 300 件产品的资料如下: 工序 投入件数 产品合格品件数 1 300 296 2 296 294 3 294 294 4 294 290 生产班数 10 7 5 2 1 25 产量(件) 50 070要求:计算各道工序的平均合格率 7、甲、乙两企业工人有关资料如下: 按工资分组 1000 以下
3000 以上 合计 甲企业职工人数 (人) 140 320 240 100 800 乙企业各组人数占总人数的 比重(%) 4 30 36 30 100要求:(1)比较哪个企业职工工资偏高 (2)比较哪个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更具代表性 8、某银行某省分行所属 20 个支行的储蓄存款计划完成程度资料如下:&&&&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100 以下 100——105 105——110 110——120 120 以上 合 计支行数(个) 2 8 5 3 2 20计划储蓄额(亿元) 5 30 24 12 9 80试计算该银行在该省分行系统的储蓄存款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9、某银行发行三种不同颜色的债券,其资料如下: 债券种类 蓝色 黑色 绿色 面值(千元) 2 5 10 年利率(%) 10 14 16 发行量(万张) 50 150 40试计算该行发行的全部债券的年平均利率 10、甲、乙两钢铁生产企业某月上旬的钢材供货量资料如下: 1日 甲企业 乙企业 26 15 2日 26 15 3日 28 17 4日 28 18 5日 29 19 6日 30 19 7日 30 18 8日 30 16 9日 27 16 10 日 26 17试比较甲、乙两企业该月上旬钢材供货的均衡性 11、某校甲、乙两班学生的统计学原理考试成绩分组情况如下: 按成绩分组(分) 甲 班 60 以下 60——70 70——80 80——90 90 以上 合 计 2 6 21 16 5 50 学生人数 乙 班 4 8 17 12 9 50 要求: (1) 计算各班学生的 平均成绩(2)通过计算说明哪个班学生平均成绩的代表性强 12、某公司所属 40 个企业资金利润及有关资料如下表: 资金利润率(%) -5-0 0-12 12-16 16-25 合计 求平均利润率。 13、设甲乙两公司进行招员考试,甲公司用百分制记分,乙公司用五分制记分,有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甲公司 百分制组别 参考人数(人) 五分制组别 乙公司 参考人数 企业数 11 10 14 5 40 企业资金(万元) 90 120 500 800 1510&&&&60 以下 60-70 70-80 80-90 90-100 合计4 15 10 11 9 491 2 3 4 5 合计5 12 16 13 10 56问哪一个公司招员考试的成绩比较整齐? (用标准差) 知识点五: 知识点五: 时间数列及动态分析 1、 计算并填写表中空缺 年份 产值 (万元) 与上年比较的动态指标 增长量 (万元) 00 03 8 4.3 320 12 105 6.1 发展速度 (%) 增长速度 (%) 增长 1%的绝 对值(万元) 定基发展 速度 (%)2、 某市革命生产总值
年资料如下: 年 份 7 57 9 70 1 100 国民生产总值(万元)试计算该市“九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递增率 3、 某储蓄所
年年末存款余额资料如下: 年份 存款余额 (百万元) 要求:(1)用最小平方法建立直线趋势方程 (2)预测 2004 年存款余额将达到多少 4、 年某企业职工人数和非生产人数资料如下: 年 份 2 8 1 7 3 3 7 236 9 246 1 257 合计 1464年末职工人数 年末非生产人数试计算该企业
年非生产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 5、企业第一季度各月某产品的单位成本资料如下: 月 份 一月
12.50 二月
10.00 三月
12.75 产品总成本(元) 产品产量(件) 单位成本(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企业这种产品第一季度单位产品成本 6、某年上半年某市副食品公司商品销售额资料如下:&&&&月 1 2 3 4 5 6份计划销售额(万元) 480 490 470 500 520 540实际销售额(万元) 600 552 462 494 612 706要求:(1)根据资料计算各月计划完成情况 (2)计算上半年平均计划完成程度 7、某地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工业增加值资料如下: 年 份 20 00 00 00 国内生产总值 其中:工业增加值要求:(1)根据资料计算各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2)计算四年平均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8、某厂某年各月产量资料如下:(单位:万件) 月份 产量 1 640 2 620 3 650 4 630 5 610 6 630 7 640 8 610 9 630 10 700 11 650 12 690要求:(1)采用三项移动平均法测定长期趋势 (2)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方程 9、通过计算填写表中空缺 产值 (万元) 年份 00 0 10 106 8 13增长量 (万元)发展速度 (%)与上年比较 增长速度 (%)增长 1%的 绝对值10、某商店
年的销售额资料如下: 年份 销售额(万元) 9 236 1 250 3 263 要求:根据以上资料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直线趋势方程,并据此预测该商店 2005 年的销售额。 11、试通过计算填写表中所缺的环比动态指标: 生产总值(亿 元) 50 110 110 9 增长量(亿元) 环比动态指标 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增长 1%绝对 值(亿元)年份01 04 2.8&&&&08 450 20 4.2知识点六: 知识点六:统计指数 1、 某针织厂三种产品的产量和价格资料如下: 产品 名称 甲 乙 丙 计量 单位 万条 万张 万副 基期 20 15 10 产量 报告期 25 18 12 基期 10 20 5 出厂价格(元) 报告期 8 21 5要求:(1)计算每种产品的产量和出厂价格个体指数 (2)编制产量总指数、计算由于产量变动而增减的产值 (3)编制出厂价格总指数,计算由于价格变动而增减的产值 2、 某商店三种商品的销售额和价格资料如下: 商品 名称 甲 乙 丙 (1) (2) (3) 计量 单位 米 件 块 销售额(万元) 基期 800 900 850 报告期 900
个体价格 指数(%) 95 110 106计算物价总指数 计算销售量总指数 对总销售额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3、 某商店三种商品价格及吸收量资料如下: 商品 名称 皮鞋 大衣 羊毛衫 计量 单位 双 件 件 基期 100 240 90 价格(元) 报告期 120 300 100 基期 00 销售量 报告期 00计算:(1)销售额的总变动指数 (2)三种商品价格及销售量的综合变动指数 (3)由于价格提高和销售量的增加各使销售额增加多少? 4、 某企业总产值及产量增长速度资料如下: 产品 名称 甲 乙 丙 基期 120 200 400 总产值(万元) 报告期 150 210 440 10 5 20 产量增长(%)根据上述资料计算:(1)产量总指数 (2)物价总指数 (3)由于物价变动所引起的总产值的增加或减少额 5、 某商店出售三种商品,其资料如下: 商品 名称 甲 计量 单位 台 销售额(万元) 去年 20 今年 22 价格今年比去年 升降的百分比 +10&&&&乙 丙 合计件 米 —70 50 -4 -2 —试计算:(1)价格总指数以及由于价格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 (2)销售量总指数以及由于销售量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 6、 某企业有以下资料: 去年 职工人数(人) 职工月平均工资(元) 100 560 今年 120 620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该企业职工的工资总额变动及其因素影响。 7、 某商店出售三种商品,资料如下: 商品 名称 甲 乙 丙 计量 单位 台 公斤 件 销售量今年比去年增 减百分比 -20 0 +10 去年销售额所占比 重(%) 30 20 50试计算销售量总指数 8、某商店出售三种商品,资料如下: 商品 计 量 单 位 甲 乙 丙 箱 台 吨 价格今年是去年的百 分比(%) 90 100 120 36 16 48 试计算价格总指数 今年销售所占比重(%)9、 某企业有关资料如下: 项 目 去年 48 200 1.2 20 今年 79.2 220 1.5 24 净产值(万元) 职工人数(人) 人均总产值(万元/人) 净产值率(%)试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方面分析净产值变动受职工人数、人均总产值和净产值率的影响。 10、某银行的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资料如下: 按职称分组 平均工资(元) 基期 初级经济师 中级经济师 高级经济师 900 960 1020 报告期 950
基期 150 240 210 职工人数(人) 报告期 154 300 240试用因素分析法对该行职工的平均工资的变动进行分析 11、某工业企业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基期和报告期的产量、单位产品成本和出厂价格资料如下: 产品 产量(件) 基期 报告期 单位成本(元/件) 基期 报告期 出厂价格(元/件) 基期 报告期&&&&甲 乙0 .08.0 6.510.0 8.211.5 8.0试计算: (1)以单位成本为同度量因素的产量总指数; (2)单位成本总指数; (3)对总成本进行两因素分析。 知识点七: 知识点七: 相关与回归分析 1、下列是七个企业的相关资料:(单位:万元) 企 业 编 号 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 总 产 值 1 320 520 2 200 640 3 400 820 4 420 900 5 500 930 6 320 610 7 910 1120要求:(1)建立以年总产值为因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 (2)估计生产性固定资产价值为 1200 万元时,总产值为多少? 2、某企业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资料如下: 月 份 1 2 75 2 2.5 73 3 3 72 4 5 68 5 4 69 6 4 70 产量(千件) 单位成本(元/件)要求:(1)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产量每增加 2000 件,单位成本平均下降多少元? (2)假设产量为 8000 件,单位成本为多少元? 3、某市
年历年的货币收入和消费支出资料如下: 年份 96 99 02 2003 货币收入(亿元) 10 11 12 13 14 14 16 18 20 21 消费支出(亿元) 9 10 11 12 13 13 15 16 17 18要求:(1)判断货币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相关关系的形式 (2)建立以货币收入为自变量的直线回归方程 4、六个地区某种商品的销售量与价格资料如下: 地区编号 1 2 3 4 5 6 销售量(万件) 2 3 4 3 4 5 价格(元/件) 73 72 71 73 69 68要求:(1)建立销售量对价格的直线回归方程,并指出单价每下降 1 元,该商品销售量增加多少?&&&&(2)计算该直线方程的估计标准误 5、七台同中机床的使用年限与维修费用资料如下: 机床编号 使用年限(年) 维修费用(元) 1 2 40 2 3 54 3 4 52 4 4 64 5 5 60 6 5 70 7 6 80要求:(1)建立直线回归方程,表明机床的使用年限与维修费用的关系 (2)估计当机床使用年限为 6 年时,维修费用平均为多少? (3)计算估计标准误,对建立的方程进行评价 6、设某地区居民
年人均收入销售额资料如下: 年 份
人均收入(元) 销售额(百万元)要求:(1)判断人均收入与商品销售额之间的相关关系形式 (2)用最小平方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 (3)当人均收入为 5000 元时,预计销售额为多少? 7、某地 1998 年~2003 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资料如下:(单位:亿元) 年份 固定资产投资额 9 628 1 65 试用最小二乘法拟合趋势直线,说明直线方程中 b 的经济意义,并预测 2006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8、为研究学习时间长短对某门功课学习成绩的影响,现随机抽取 10 个学生,得到如下资料: 学习时数 成绩(分) 40 40 50 60 60 65 65 70 70 75 80 75 85 80 85 85 90 85 95 90(1)问学习时间长短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如何? (2)求出两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指出学习时数为 100 学时时,成绩的平均数。 知识点八 抽样推断 1、某地区种植小麦 4000 亩,随机抽取 200 亩进行实割实测,测得结果如下:平均亩产量为 300 公斤,抽 样总体的标准差为 6 公斤。试在 94.45%的概率保证下,估计小麦的平均亩产量和总产量的可能范围。 4、 对某种产品的质量进行抽样调查,抽取 200 件检验,发现有 6 件废品,试在 95.45%的概率保证下估计 这种产品的合格率。 5、 为了了解某地区职工家庭的收入情况,随机抽取 300 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收入水平(元) 2000 元以下 2000———— 以上 合计 家庭数 40 80 120 60 300根据以上资料,在 99.73 的概率保证下,推算该地区职工家庭平均收入的可能范围。 6、 某灯泡长对某种灯泡进行抽样检验测定其平均寿命,抽查了 50 只灯泡,测得平均寿命为 3600 小时, 标准差为 10 小时。 要求:(1)在 68.27%的概率保证下推算这批灯泡的平均寿命。 (2)如果要使抽样极限误差缩小为原来的一半,概率仍为 68.27%,应抽取多少只灯泡才能满足 要求?&&&&7、 某制鞋厂生产的一批旅游鞋,按 1%的比例进行抽样调查,总共抽查 500 双,结果如下: 耐穿时间(天) 300 以下 300——350 350——400 400——450 450 以上 合计 双数 30 70 300 60 40 500在 95.45%的概率保证下,试求: (1)这批旅游鞋的平均耐穿时间的可能范围 (2)如果耐穿时间在 350 天以上才算合格,求这批旅游鞋合格率的可能范围。 8、 某地种植农作物 6000 亩,按照随机抽样,调查了 300 亩。调查结果如下:平均亩产量为 650 公斤,标 准差为 15 公斤,概率为 0.9545。 根据上述资料,试求: (1)利用点估计,推算农作物的总产量 (2)全部农作物的平均亩产量 (3)利用区间估计,求这 6000 亩农作物的总产量的可能范围。 7、采用简单随机重复抽样的方法,在 1000 件产品抽查 100 件,其中合格品 90 件,要求: (1)计算合格品 率及其抽样平均误差。(5 分) (2)以 95.45%的概率保证程度(Z=2)对合格品率和合格品数量进行区间估计。(5 分) (3)如果极限误差为 3.32%,则其概率保证程度临界值是多少?(5 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统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 一、填空题 1、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资料、统计学 2、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归纳推断法&&&&3、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4、研究范围、总体单位 5、总体单位的特征的名称、总体综合数量特征 6、变量、变量值 7、连续性、离散、性质 8、大量性、数量性、具体性、客观性 9、统计指标名称、指标数值 11、总体单位、总体 12、绝对数、相对数 13、数量标志、统计指标 14、总体、总体单位、 二、是非题 1、F 13.F 1.C D 12.C 1。ABCD 7.BE 知识点二 一、填空题 1、基础、准确、及时、全面、经济 2、统计报表、专门调查 3、一次性调查、经常性调查 4、直接观察法、凭证法、采访法 5、调查目的、调查项目、地点 6、搜集的资料所属的时间、统计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 7、调查项目、单一表、一览表、 8、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企业内部报表 9、原始记录、统计台帐 10、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 11、标志值 12、统计标志、填写、报送资料的 13、不同、 二、是非题 1.F 10。T 1.C 10.B 1.ABD 2。F 11。F 2。B 11。B 2。ABD 3。D 12。C 3。ABE 4。A 13。A 5。C 6。C 14。C 4。ACE 7。B 15。D 5。BE 6。ABD 7。ABE 8。D 9。A 3。T 4。T 5。F 6。T 7。F 8。T 9。F 统计调查 2.T 14.F 2。D 11。B 13。B 14。C 2。ACD 8。ABE 3。ABCDE 9。A CD 4。ABC 5。BD 10。BCE 6。ABE 3。A 4。B 5。B 6。B 7。B 8。C 9。A 10。 3.T 4.T 5.F 6.F 7.F 8.F 9.F 10.T 11.F 12.T三、单项选择题四、多项选择题三、单项选择题四、多项选择题&&&&8.ABCDE 知识点三 一、填空题9。ABE 统计整理1、统计分组和统计汇总、选择分组标志 2、资料审核、统计分组、统计汇总、编制统计表 3、频率 4、全距、组限 5、手工汇总、计算机汇总 6、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数字资料、主词、宾词 7、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 8、平行排列、复合排列 9、穷举和互斥、简单分组、复合分组 10、不同 11、全距、组限 12、组中值、均匀 二、是非题 1.F 8.F 1.A 8.B 1.ABCE 8。ABD 知识点四 一、填空题 1、实物单位、价值单位、劳动单位 2、无名数、复名数、强度相对指标、复名数、无名数 3、比例、比较、动态 4、各组次数、各组标志总量 5、出现次数最多 6、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 7、平均指标代表性大小、均衡性、节奏性、协调性 8、全距、平均差、标准差、离散系数、标准差 9、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10、各组次数、越多、 11、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未分组资料、分组资料 12、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二、是非题 1.T 1.B C 9。B 2。F 2。D 3。F 4。F 3。C 5。T 4。C 6。T 7。T 5。D 8。T 6。A 9。T 10。T 7。D 8。 三、单项选择题 2。T 9。F 2。A 9。B 2。BCDE 9。ACB 统计综合指标 3。T 10。F 3。B 10。C 4。F 11。F 4。D 11。B 3。ABD 10。ABE 5。F 12。F 5。B 12。C 4。CE 11、ABCD 5。DE 12。ABD 6。ABE 13。ABC 7.ABCD 14。AC 6。B 7。A 6。T 7。T三、单项选择题四、多项选择题&&&&10. A D 19.B 1. ABD 8。ABCDE 知识点五 一、填空题11。 D 20。A 2。 ABE 9。ABC12。 A 21。C13。 A 22、A 3。 ABCDE 10。ADE14。 C 23。B 4。 CD 11。ABD15。 D 24。D 5。 ABCD 12。ABCDE16。 A17。 B18。四、多项选择题 6。 DE 13。ABE 7. CDE 14。ABCD时间数列和动态分析1、指标、时间 2、时间、指标值 3、环比发展速度、几何法、方程法 4、时距扩大法、移动平均法、分段平均法、最小平方法 5、水平、速度 6、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7、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8、首尾折半算术平均法、以间隔长短为权数的加权算术平均法 9、16 10、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是相应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11、逐期增长量、累计增长量、累计增长量是相应的逐期增长量的和 12、越明显 13、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 14、逐期增长量、二级增长量 15、两点决定一条直线、趋势值与实际值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二、是非题 1.F 9.T 1. A A 10.A 18。A 19.C 1. BCD ACDE 8. ABCD ABDE 15.ABCD 知识点六 一、填空题 1、个体指数、总指数 2、综合指数、平均数指数 3、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4、选择同度量因素、把同度量因素固定下来 16。CD 统计指数 9。 CDE 10。 AB 11。 BE 12。 ABD 13。 ABCE 14。 20。D 2。 ACE 3。 ACE 4。 AD 5。 ABD 6。 ABCDE 7。 四、多项选择题 2。F 10。F 2。 C 9。B 11。D 12。D 13。D 14。D 15。A 16。B 17。A 3。F 11。T 3。 B 4。F 12。T 4。 A 5。F 13。T 5。 B 14。T 6。T 15。T 6。 C 7。 D 8。 7。F 8。T三、单项选择题&&&&5、过渡、权数 6、报告、数量、基期、质量 7、个体指数、综合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8、基期总量、数量、报告期总量、质量 9、固定权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10、20.755 11、17.6% 12、乘积、和 13、其他因素不变,某一因素的变动 14、总量指标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乘积、平均指标指数等于固定组成指数乘以结构影响指数 15、 二、是非题 1.T 9。T 10.T 1. B D 10.A 19.C 1. ADE ABDE 8.AB 知识点七 一、填空题 1、函数关系、相关关系 2、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完全不相关 3、正相关、负相关 4、线形相关、非线形相关 5、散点图、计算相关系数 6、-1——+1、正相关、负相关 7、回归、相关 8、关系值不固定的、函数关系 9、简单线形回归分析 10、函数关系、相关关系 11、散点图、相关系数、回归分析 12、最小平方法、 二、是非题 1.F F 10.T 1.B 9。F 11。T 2。B 12。T 3。C 4。C 5。A 6。B 7。D 8。C 2。F 3。F 4。F 5。F 6。T 7。F 8。 9。ACDE 相关与回归分析 10。BE 11。BCE 11。A 20。A 2。 CD 3。 ADE 4。 ADE 5。 CE 6。 ABCDE 7。 12。C 13。B 14。B 15。C 16。B 17。D 18。C 11。T 2。 B 12。T 3。 A 13。F 4。 B 14。F 5。 B 15。F 6。 D 16。T 7。 D 8。 A 9。 三、单项选择题 2。F 3。T 4。T 5。F 6。F 7。T 8。T四、多项选择题三、单项选择题&&&&9。C 10.D 企 11。D 第三季度 12。A 第 13。C 四 季 14。A 度 15。A 16。C 17。B 第四季度四、多项选择题 1.AC 7. AC ACD 知识点八 一、填空题 1、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 2、系统性误差、随机误差、随机误差 3、为原来的 4 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4、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5、抽样误差、可能范围、可靠性、 6、机会均等原则、可能被抽中 7、计算、控制 8、样本指标、全及指标 9、 10、样本指标、允许误差范围、置信度 11、总体均值、方差、成数、 12、样本、n、统计量 13、正比、反比、增加 14、25 15、抽样方法、抽样组织形式、被研究标志变异程度、置信度 16、重复抽样、不重复抽样 17、样本容量、被研究标志变异程度、抽样方法、抽样组织形式 二、是非题 1.F 9.F 1.C D 9.A 四、多项选择题 1.ADE 7.CDE 计算题部分答案 知识点四: 1、 统计综合指标 2。AD 8。ABDE 3。BCD 9。BCD 4。B CE 10。ABCDE 5。ACDE 6。ABCDE 10。D 11。A 12。A 13。B 14。A 15。A 2。F 10。T 2。B 3。T 11。T 3。A 4。D 5。C 6。D 7。D 8。 4。T 5。F 6。F 7。T 8。F 抽样推断 2。ABE 8。 ABE 3。ADE 9。 ABE 4。BCDE 10。 ACE 5。ABCD 11。 CD 6。ABD 12。 ABCD 13。三、单项选择题&&&&计划 产值 (万元) 甲 乙 丙 合计 2 上 实际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3、 (1)平均工资=655 元 (2)标准差=120.3 元 (3)方差= 90
年 100 150 250 500 120 180 300 600 比重 (%) 20 30 50 100实际 产值 (万元) 140 180 290 610 本 比重 (%) .21 37.86 58.93 计划 0 1900 实际 5 1950 比重 (%) 22.95 29.51 47.44 100.00计划完成 (%)为上季的 (%)116.67 100.00 96.67 101.67 年 计划完成百 分数(%) 102.42 110.00 101.36 102.6 122 动 态 相 对数(%) 113.39 122.22 105.19 118.184、 (1)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年龄分别为 34 元、38 元,乙企业职工年龄偏高 (2)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差系数分别为 22.35%、19.47%,所以乙企业职工的平均年龄更具代表性 5、该企业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为 67.6 件/人 6、各道工序的平均合格率为40.967、 (1)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工资分别为 1875 元、2420 元,所以乙企业职工工资偏高 (2)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差系数分别为 41.6%、36.6%,所以乙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更具代表性 8、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108.09% 9、全部债券的年平均利率为 14.32% 10、甲、乙两企业的平均差系数分别为 5%、7%,所以甲企业供货的均衡性好。 11、 (1)甲、乙两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 78.2 分、77.8 分 (2)甲、乙两班的平均差系数分别为 9.8%、12.3%,所以甲半的平均成绩的代表性强 知识点五:时间数列和动态分析 1、 年份 产值 (万元) 与上年比较的动态指标 增长量 (万元) 00 03 320 332 349 370 430 438 — 12 17 21 60 8 发展速度 (%) — 103.75 105.0 106.1 116.3 101.9 增长速度 (%) — 3.75 5.0 6.1 16.3 1.9 增长 1%的绝 对值(万元) — 3.2 3.3 3.5 3.7 4.3 定基发展 速度 (%) — 103.75 108.94 115.53 134.38 136.882、年平均递增率=55 -13、 (1)y=243.7+2.69t&&&&(2)2004 年存款余额将达到 273.29 百万元 4、非生产人员占全部职工人数的平均比重=17.02% 5、第一季度单位产品成本为 12 元/件 6、 (1)1—6 月各月的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 125%、112.65%、98.30%、 98.8%、117.69%、130.74% (2)上半年平均计划完成程度为 114.2% 7、 (1)2000——、2003 年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73.5%、 73.8%、74.2%、75.5% (2)平均比重=74.33% 8、 (1) 月份 产量 三 项 平均 (2)y=64.17+2.06t 9、 年份 00
产值 (万元) 100 110 117 126 139 增长量 (万元) — 10 7 9 13 发展速度 (%) — 110 106 108 110 与上年比较 增长速度 (%) — 10 6 8 10 增长 1%的 绝对值 — 1 1.1 1.2 1.3 1 640 — 2 620 637 3 650 633 4 630 630 5 610 623 6 630 627 7 640 627 8 610 627 9 630 647 10 700 660 11 650 680 12 690 —10、y=250.14+6.64t,据此预测 2005 年销售额为 276.7 万元 知识点六:统计指数 1、 (1)甲、乙、丙的个体产量指数分别为 80%、105%、100% 甲、乙、丙的个体价格指数分别为 125%、120%、120% (2)产量总指数=121.82%、由于产量变动增加的产值为 120 万元 (3)价格总指数=95.22%,由于价格变动减少的产值为 32 万元 2、 (1)物价总指数=103.90% (2)销量总指数=113.23% (3)总销售额总共增加 450 万元,其中由于物价变化增加 113 万元,由于销量变化增加 337 万元 3、 (1)销售额指数=172.84% (2)销量指数=144.8%,价格指数=119.3% (3)由于价格提高使销售额增加 272000 元,由于销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 436000 元 4、 (1)产量总指数=114.17% (2)物价总指数=97.32% (3)由于物价变动所引起的总产值的减少额为 22 万元 5、 (1)物价总指数=98.6%,由于物价变动使销售额减少 2 万元 (2)销售量总指数=103.57%,由于销售量的变动使销售额增长 5 万元 6、工资总额指数为 132.86%,工资总额增长 18400 元 其中, 由于职工人数指数为 120%, 由于职工人数变动是工资总额增长 11200 元; 平均工资指数为 110.71%, 由于平均工资的变动是工资总额增加 7200 元。 7、销售量总指数为 99%&&&&8、价格总指数为 106% 9、净产值指数=165%,增长 31.2 万元 其中,职工人数指数=110%,由于职工人数变动使净产值增长 4.8 万元; 人均总产值指数=125%,引起于人均总产值的变动是净产值增长 7.2 万元; 净产值率指数=120%,由于净产值率的变动使净产值增长 13.2 万元。 10、平均工资指数=105.41%,总平均工资增长 52.3 元 固定组成指数=105.26%,由于各组工资水平的变动使平均工资增长 50.86 元; 结构影响指数=100.15%,由于各组人数的变动使平均工资增长 1.44 元。 知识点八:相关与回归分析 1、 (1)y=441.01+0.799x (2)当固定资产价值为 1200 万元时,总产值为 1399。81 万元 2、 (1)y=79.1-2.32x (2)产量为 8000 件时,单位成本为 60。54 元/件 3、 (1)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 (2)y=1.67+0.787x 4、 (1)y=25-o.303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统计原始记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