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为什么说分层是新三板分层改革关键点

桂浩明:新三板改革可从四方面入手
关注新华网
  “新三板发展很快,但后续的改革较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明确新三板作为独立市场定位的情况下,还需要调整完善配套政策。”9月9日,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在由证券日报与中国经济网联合举办的“七问中国股市”论坛上表示,新三板面临投资者稀少、交易不活跃等诸多问题,因此,当前面临着一场“不得不进行的变革”。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专门提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如果没有新三板的发展,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另外,新三板也第一次被列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桂浩明表示,但一方面中国新三板仍需要发展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市场持续的被动和疲弱。
  他指出,当前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已经超过1.1万家,每天的交易量在7亿元左右,其中除个别企业的股票交易比较活跃之外,大多数股票并无交易。导致新三板主动摘牌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市场吸引力下降。
  他认为,低门槛造就了近几年新三板的快速扩容,挂牌企业数量倍增,但是现在部分公司经营不善、大股东抽逃资金等成为当前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定价功能,有了定价功能就有融资功能。融资功能没有很好解决,核心问题在于缺乏定价模型。因为没有充分的交易,没有足够流动性,是很难发挥定价功能的。”桂浩明表示。
  对于新三板下一步的改革,桂浩明认为,首先要完善交易制度。当前新三板的协议成交模式十分繁琐,做市交易模式本身也存在问题,但近两年改革并无实质性进展。新三板仍没有推出大宗交易,做市商制度问题不断暴露,报价不合理,甚至出现无厘头报价,导致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或者企业认为做市商的报价并不能反映其准确价格。因此,解决交易机制问题显得十分紧迫。
  其次,要解决挂牌企业数量大增但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因为没有门槛的市场不可能吸引到长期资金。
  再次,应协调好新三板和主板之间的关系,实现错位竞争。
  最后,新三板企业需要更多的配套政策。实际上,从新三板退出,再到主板上市,并非是新三板企业发展的唯一选择。恐怕更多的还要靠新三板发挥土壤的功能。
责任编辑:新三板改革是个漫长的过程
【明眼看市】
这次新三板改革牵涉面较广,一些相关措施相互配套,这就需要建立协调机制才能够使其发挥作用。桂浩明岁末时节,股转系统发布有关新三板改革的政策措施。这次改革涉及挂牌公司的分层、信息披露以及股份转让方式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强烈的综合性协同改革色彩,引发了市场的热烈反响。不过,新三板市场本身似乎对此表现比较谨慎,作为刻画其走势的最主要指数之一——“三板做市”,在改革文件出台后,股指继续下行,再创新低。这就引发了市场的热议:如此大力度的改革,何以没有给盘面带来积极的反应呢?从大环境来说,由于年底资金面偏紧,加上无风险利率走高,使得投资者对行情普遍持谨慎观点,观望情绪比较重。这在主板市场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上证综指目前徘徊在3300点附近,且交易重心时常在不断下移,个股跌多涨少。这种局面不能不影响到新三板市常特别是沪深股市中小板以及创业板的表现相对更加疲弱,而在新三板上挂牌的公司,在相关属性上,往往与中小板和创业板较为接近。所以,在股市大盘行情低迷的背景下,新三板也不太可能会逆势出现大的上涨。换言之,现在不是在股市上涨的风口上,此时新三板要有所作为,自然是事倍功半。当然,这里还应该提到的是,虽然这次新三板的改革力度不算太小,但由于酝酿时间比较长,不少内容也曾经以不同形式在市场上流传。对于投资者来说,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新鲜感。而且,由于市场上要求新三板改革的呼声一直是比较强烈的,人们在这方面的预期也是不断被推着走高。尽管现在出台的政策,和大家原来的设想差不多,但在一个偏弱的市场中,没有超预期的利好,往往就会被当作利空。看得出,虽然舆论对这次新三板的改革政策普遍认同,但表现在市场走势上,就不完全是这么一回事情了。桂浩明:为什么说分层是新三板改革关键点?
& &自新三板做市商指数上月中旬跌破千点以来,市场上呼吁抓紧改革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急切,其中不少建议直指新三板现行交易制度的不足。同时,也有媒体报道,新三板的交易制度或将会有大的调整,而不久前券商连网测试新的交易组织模式,也更强化了各方投资人在这方面的心理预期。  毫无疑问,如今新三板的交易制度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交易效率低、揭示交易标的价值能力不强等,这不但为众多投资者所诟病,客观上也不利于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因此,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在于,是否改变了交易制度,新三板所存在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呢?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历史经验也一再告诉我们,不管是哪种交易制度,都是有利有弊,而且在这个市场中被公认为是比较合适的交易制度,搬到另一个市场或许就是会变成另一副模样。譬如说,一直有人提出在新三板中实施类似主板这样的连续自由竞价。如果真的这样做了,虽然会显著提高其股份的流动性,可是由于新三板股东相对集中、信息披露又不很完整,那就很可能触发过度投机的现象,进而引发极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在目前条件下新三板中是不适合实施连续自由竞价的。  所以,在笔者看来,推进新三板市场的改革,调整交易制度当然是不可回避的,但仅仅这样做还不够,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就现有的情况而论,关键点是在分层。为什么这样说呢?前几年刚推出新三板的时候,为了加快发展、树立、巩固在资本市场的地位,管理层采取了快速扩容的措施,挂牌公司数量成倍增加,很快就从不到千家增至上万家,股转系统也就一跃成为世界上挂牌公司最多的证券交易场所了。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样做无疑有其必要性:这极大提高了新三板的影响力,在扩充交易资源的同时,也展现了它的融资能力。  不过,由于基本没有挂牌门槛、在挂牌过程中一度把关也不特别严,因此实际结果就是尽管有一批不错的公司挂了牌,但也有相当数量质地平平甚至存在缺陷的企业登上了新三板。一方面是挂牌公司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则是好公司不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业绩平庸的公司,日渐暴露了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营乏善可陈的缺陷。这不但拉低了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平均盈利能力,也给投资者在操作上带来了困难,百里挑一还未必挑选得到好公司,这自然让人对新三板兴趣降低。而基于这样的实际,解决问题的出路就变成了如何有效降低投资者在公司信息收集时的难度,为其投资有前景的企业提供便捷的选择环境。而对新三板挂牌公司实行分层管理,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这个效果。  事实上,去年有关方面就对新三板实行了分层制度,将挂牌企业分成基础层和创新层。只是现在看来分层标准还不够完善,没有把规模较大、盈利能力强、流动性高的企业都分进创新层,也没有把股东人数多、流动性需求高的企业放在一起,致使创新层和基础层差异化不明显,对帮助投资者选择公司的作用并不太大。同时,又由于在每年的样本调整时需要调进调出的挂牌公司数量过多,使得分层缺乏稳定性,这就削弱了分层的积极意义。因此,完善分层制度,让其在为投资者分析、研究新三板挂牌公司上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并最大限度地提供投资便利就成了当务之急。在这基础上再辅之以交易制度的变革,对不同层次的新三板公司,实施差异化的交易制度安排,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质量优异公司的吸引力,同时也起到了引导投资方向的作用,而合理的交易制度,也能改善相关品种的流动性,从而整体达到活跃新三板交易,推动其实现估值的合理化的效果。  前天,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业务部总监李永春公开表示,新三板下一步改革有三个具体方面:一是始终把中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作为股转系统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把完善分层作为深化改革工作的主要抓手;三是以促进股权融资为引领,持续倡导和培育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市场理念和市场文化,扩大社会直接融资规模。基于现实,笔者以为,从分层着手推动新三板改革,相对阻力会比较小,也容易操作,完全可以先抓紧做起来。
作者已禁止网友对该文进行评论申银万国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字号:大 中 小
& &自新三板做市商指数上月中旬跌破千点以来,市场上呼吁抓紧改革的声音变得越来越急切,其中不少建议直指新三板现行交易制度的不足。同时,也有媒体报道,新三板的交易制度或将会有大的调整,而不久前券商连网测试新的交易组织模式,也更强化了各方投资人在这方面的心理预期。  毫无疑问,如今新三板的交易制度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是交易效率低、揭示交易标的价值能力不强等,这不但为众多投资者所诟病,客观上也不利于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因此,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在于,是否改变了交易制度,新三板所存在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呢?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历史经验也一再告诉我们,不管是哪种交易制度,都是有利有弊,而且在这个市场中被公认为是比较合适的交易制度,搬到另一个市场或许就是会变成另一副模样。譬如说,一直有人提出在新三板中实施类似主板这样的连续自由竞价。如果真的这样做了,虽然会显著提高其股份的流动性,可是由于新三板股东相对集中、信息披露又不很完整,那就很可能触发过度投机的现象,进而引发极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在目前条件下新三板中是不适合实施连续自由竞价的。  所以,在笔者看来,推进新三板市场的改革,调整交易制度当然是不可回避的,但仅仅这样做还不够,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就现有的情况而论,关键点是在分层。为什么这样说呢?前几年刚推出新三板的时候,为了加快发展、树立、巩固在资本市场的地位,管理层采取了快速扩容的措施,挂牌公司数量成倍增加,很快就从不到千家增至上万家,股转系统也就一跃成为世界上挂牌公司最多的证券交易场所了。今天回过头来看,这样做无疑有其必要性:这极大提高了新三板的影响力,在扩充交易资源的同时,也展现了它的融资能力。  不过,由于基本没有挂牌门槛、在挂牌过程中一度把关也不特别严,因此实际结果就是尽管有一批不错的公司挂了牌,但也有相当数量质地平平甚至存在缺陷的企业登上了新三板。一方面是挂牌公司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则是好公司不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业绩平庸的公司,日渐暴露了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营乏善可陈的缺陷。这不但拉低了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平均盈利能力,也给投资者在操作上带来了困难,百里挑一还未必挑选得到好公司,这自然让人对新三板兴趣降低。而基于这样的实际,解决问题的出路就变成了如何有效降低投资者在公司信息收集时的难度,为其投资有前景的企业提供便捷的选择环境。而对新三板挂牌公司实行分层管理,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这个效果。  事实上,去年有关方面就对新三板实行了分层制度,将挂牌企业分成基础层和创新层。只是现在看来分层标准还不够完善,没有把规模较大、盈利能力强、流动性高的企业都分进创新层,也没有把股东人数多、流动性需求高的企业放在一起,致使创新层和基础层差异化不明显,对帮助投资者选择公司的作用并不太大。同时,又由于在每年的样本调整时需要调进调出的挂牌公司数量过多,使得分层缺乏稳定性,这就削弱了分层的积极意义。因此,完善分层制度,让其在为投资者分析、研究新三板挂牌公司上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并最大限度地提供投资便利就成了当务之急。在这基础上再辅之以交易制度的变革,对不同层次的新三板公司,实施差异化的交易制度安排,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质量优异公司的吸引力,同时也起到了引导投资方向的作用,而合理的交易制度,也能改善相关品种的流动性,从而整体达到活跃新三板交易,推动其实现估值的合理化的效果。  前天,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业务部总监李永春公开表示,新三板下一步改革有三个具体方面:一是始终把中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作为股转系统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把完善分层作为深化改革工作的主要抓手;三是以促进股权融资为引领,持续倡导和培育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的市场理念和市场文化,扩大社会直接融资规模。基于现实,笔者以为,从分层着手推动新三板改革,相对阻力会比较小,也容易操作,完全可以先抓紧做起来。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http://go.10086.c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三板分层分为哪几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