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微信公众号怎么发文章好案例那么少

你为什么运营不好企业微信公众号?这五个误区你有避开么? - 简书
你为什么运营不好企业微信公众号?这五个误区你有避开么?
首先,分享5个企业微信运营的误区,然后再来讲讲怎么做,看看你是否觉得感同身受。误区一:没想好就开干了老板们可以有一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做新媒体,但是做新媒体最直接的驱动因素还是——在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的微信公众号案例,看不到失败(很好理解,谁去分享失败……),所以就让企业老板系统地高估了成功的希望,于是老板们说:我也要做!
W先生是一家白酒品牌的经销商,看到自媒体这么火爆,就也想尝试做微信自媒体,并且希望微信号“不要一味得打广告,希望能够讲讲酒文化,有点情怀“。但是微信号的运营换了好几个了,文章依赖网络上扒来的文章,阅读量在一两百之间徘徊。我问他,如果我现在是一个普通读者,你现在说服我关注你的微信号,你会怎么说?你能给我提供什么价值?W先生说,你可以通过我们微信号了解白酒相关的酒文化呀。我又问他,为什么是你们公众号?你们有什么核心竞争力?W先生没说话了。如果你听说过杜蕾斯新媒体,如果你听说过典典养车的百万粉丝,招商银行的爱心漂流瓶传播案例,如果你也听到了那些近乎深化的ROI,你当然也想去做一个新媒体。但是,在你羡慕别家微信号的时候,请想一想,为什么一定要做一个微信公众号?别人为什么要关注你的账号呢?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果你没想好答案,那最后只是老老实实做做品牌展示,企业宣传吧。误区二:零预算/零资源做到XX万粉丝不知道《零预算做到XX万粉丝》的文章,害苦了多少微信运营小编……经常听到朋友来问,我这正缺一个微信运营,有没有合适的推荐哇?我问他,你们公司对新媒体的规划是怎样的?对方说,我们等招来的那个人来定啊,他要是方案好,我们可以多投入啊。对于这种情况,大致上可以预感到——他们都只是想把微信号作为公司的一个发声窗口,期望借助新媒体对公司进行传播,甚至带来业务的转化,但是压根就没想清楚新媒体在公司传播中的地位,也没做好预期工作,也没想好投入多少,最好的预期,就是希望能找到一个有微信运营经验的人,在零资源的情况下,做到XX万粉丝!所以这样的岗位往往意味着你是光杆司令,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东拼西凑找一堆的稿子,也许还面临着推送许多代表公司价(guang)值(gao)观的任务。误区三:执迷于粉丝数量这是朋友过来请教的问题,她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微信运营,公司就她一个人,老板喜欢关注粉丝数和阅读量,在尝试了多种方法无果后,她想到了用了做活动的方法拉粉。于是针对业主做了一次“最美家居”的评选活动,成功吸粉丝5000多,不过……一些朋友来问怎样涨粉的时候,我觉得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投票,病毒式H5,红包,跟踪热点等方式,覆盖范围广效果好,但是这样追求粉丝数和阅读量的方式,注意力落在了强推广上。而如果你的注意点放在了打开率,转发率和转化率上,你会发现你会去做好文章内容,做好客服,做好社群等服务上。不同的导向,会让公众号有着不一样的前进方向的。误区四:无法拯救的硬广内容一般,公司里有一个微信大号之后,大家都会想起一个高大上的概念——“打造微信矩阵”,于是乎,针对更细分人群的微信小号就陆续冒出来了。我见过一个公司,有了100万的微信大号后,就根据不同的业务线,创办了10来个微信小号,并且通过互推,导流等方式,每个小号也开始有了5000——30000的粉丝。问题是,公司将这些微信小号的定位设定在:给公司推广活动。
只要公司有活动,你会发现活动发起方会要求各个微信小号进行推送,没错,同一个活动,同一篇文章,会出现在各个微信号上,标题大头的永远是XX活动,XX第2期,你不能错过的XX……拜托,不要把微信号做成公司的纯粹宣传工具好么?这并不是个案,而是普遍现象,大多数企业微信公众号由于缺乏创作能力及上头简单粗暴的广告要求,往往在内容上表现得很不佳,有的更是直接照抄官网的信息,根本没有进行二次加工,而关键核心是无法避免的公司/活动信息占据了很大篇幅。误区五:自high的“全民营销”微信并不是很好的销售工具,别让员工成为你发广告轰炸信息的帮手,美其名曰“全民营销”,实则让员工与企业、朋友之间的距离更远。有些公司活动很频繁,每一次一有活动发布,就会要求公司员工转发。但是员工在朋友圈里,要么是自己团队同事,要么就是同行或者朋友,大家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这种信息的重叠容易给自我造成一种错觉:感觉这个活动还蛮火的,渐渐地会认为你做的事情的方向是正确的。比如每天在朋友圈看到创业者相关的信息,你会认为自己能抓住信息时代的脉搏,然后可能会迷恋于一些根本没有效果的营销宣传行为。新产品发布,搞个H5页面,自己和团队疯狂转发,群推;遇到新的网络热点,赶紧搭车做宣传,想几句半通不通的文案,设计个垃圾图片( 那些匆忙设计的图一般都没什么美感),然后自己和团队卖力转发…
但是看起来好像把一年的热点都搭上了,然后呢,其实你的影响力还是没有超过你自己的朋友圈,甚至可能你的信息让他们不厌其烦,甚至可能都把你屏蔽掉了,连公司同事可能都有怨言了。总而言之,你只是自己内心高潮。你的输出,究竟是真的为了用户而发,而是为了公司而发?那么,你该如何运营好企业微信公共号呢?别受老板及所谓品牌价值过多干扰,老板有老板的想法和出发点,并不一定适用于微信运营。品牌是一扇无影门,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往里面装。1、清晰定位,明确理由做企业公众号首先要从受众的角度来想一想我为什么要关注你?关注你对我有什么用?比如做美容的,不要直接做品牌的账号,你就可以做一个“美容百科全书”。可能你四天都在讲方法,分享技巧,但是有一天你发了一个广告,会让关注的人更容易接受。如何对企业公众号进行有效定位呢?可考虑以下方法:(1)、行业+技巧,企业所属的行业与技巧方法的结合;(2)、行业+评论,通过评析行业来切入企业信息;(3)、企业+人群,企业属性与特定人群的结合;(4)、企业+亚文化,企业属性与互联网亚文化的结合;(5)、地域+行业+资讯,企业地域属性、行业内容与资讯的结合。2、只要种子,不作KPI小米的成功归功于成千上万的米粉,其中最早的100名忠诚用户的贡献尤为重要。这才后面有了《100个梦想的赞助商》这部微电影。对于企业微信公众号而言,粉丝并不是最终目标,只要有种子粉丝并转为种子用户这才是目的。单纯的依靠KPI做考核,只会把运营的行为变得不那么人性和情感化,换做任何人面对一个冷冰冰的面孔都不会产生兴趣。依靠数字来说话,难免会让运营者失去了方向,忘记了本身应有的价值使命。3、丢掉包袱,创造价值丢掉企业包袱,让公众号不再单单成为企业及品牌的发声筒。传播的实质是“传”,不是“播”。要让你写的内容使受众帮你传给朋友,这样的内容一般符合以下某个条件:第一,跟自己有关,对自身有用;第二,颠覆常识,解决疑问;第三,借势热点,表达想法;第四,帮助别人,塑造形象;第五,有趣冷门,寻找谈资;比如“还要多吃一碗饭?欲罢不能这几招”,跟普通老百姓嘴边有关,如果再加上实用方法,至少会得到不少女性粉丝的转载。再比如“满屏都是秀恩爱,连唐僧都坐不住了”,情人节借势,不过这个用到了颠覆常识,瞬间具有疑问性,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就会吸引读者继续往下面读。以上的信息,你可能会转发或收藏,因为它对你来说它具有价值。
4、活动为辅,注重互动活动为辅,不建议把系列活动的那套搬过来。很多热门事件或创意活动不是规划出来,可是需要创意的苗头,灵感一现。不要因为别人都在做中秋活动,你也要插一脚,深怕落伍丢队。企业微信公众号不是赶帮赢阵地,而是要真真地体现企业特色。比如情感类账号,可以每周定时回答粉丝情感中碰到的各种困惑,与粉丝一起解决追与被追的那些过程事。再比如理财账号,可以收集大家最棘手的理财问题,再逐一提出解决方案。如此有效互动,才会跟粉丝形成紧密的关系,绝不是办场活动领一下奖品就能换来。5、功利内显,用心外延企业公众号是企业的产物,难免少不了老板的商业利益及销售要求。可这并不等于就把账号做成卖东西、卖服务。有时候,我们不妨多转一个弯,只推荐好的东西与服务,顺带把自己的产品捎上。一来把企业的产品与优质挂钩了,二来对粉丝来说不会产生太大排斥心理。功利不可少,但要内显,自己知道就好,对于微信,要采取相对宛转的曲线路线。情感是强需,现在的人对企业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忠诚度,你给我点好处,我就上你家,哪天我看你不顺眼,我就换你对面那家。微信公众号运营要避免企业的困局,跟粉丝交心、用心,当天情况,当天解决,处理不了,也要给到一个时间点。别老是推产品有多好,有哪些特性?先让大家知道用你家产品有什么好处。好的产品就是传播,而员工最有可能最先帮你去传,倘若自己的员工都需要下命令去“传”,更别提其他人。先把员工当企业的粉丝或种子用户好好经营,把这一步走好了,你就有了外延的经验和筹码。作者:林良茂来源:围观hotel
【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员工学习社区】网站:www.guigutang.com;公众号guigutang;QQ群2367370或搜硅谷堂
一直以来想写一篇关于微信公众号如何系统运营文章,今天上网随便搜索了“微信推广”四个字,文章和帖子五花八门,要么是微信第三方开发竞价广告,要么是打自己耳光的帖子,什么”微信公众号推广三天破万技巧”,你妹啊,3天破万,是买粉丝还是背后有多强大导入资源呢?这世道也不知道怎么了,这...
导读:写这篇文章不是教大家怎么玩微信营销技巧,找技巧网上搜索一大堆,本文内容更强调如何系统化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当然文中也会提到一部分推广技巧,但这只是系统运营公众号的一部分。 老规矩为了让阅读更加流畅,思维逻辑更清晰,我先上文章目录: 1 为什么要选择微信平台? 2 公众...
一直以来想写一篇关于微信公众号如何系统运营文章,今天上网随便搜索了“微信推广”四个字,文章和帖子五花八门,要么是微信第三方开发竞价广告,要么是打自己耳光的帖子,什么”微信公众号推广三天破万技巧”,你妹啊,3天破万,是买粉丝还是背后有多强大导入资源呢?本人运营---对等网公众...
贾淞捷职场独角兽 文|贾淞捷标签|线上公开课 视频&审校&编辑 |樊耀、吕方 大家好,我是贾淞捷。今晚分享的主题是企业新媒体运营的模式以及策略。今晚的分享一共包括四个部分。 企业为什么要做新媒体 99%的企业都会犯的错 做好新媒体的关键节点 真实案例分享...
微信5.0公众账号运营策略 前言 微信 5.0上线以后,企业公众账号被列入服务号范畴,每月仅可推送一条 信息。基于这一重大转变,公众账号的运营策略也要做出相应调整。 转变索取用户关注的观念,立足沟通服务,成为服务号的生存之道。 结合企业品牌战略,与创意团队以服务为原点,部署...
就在某一天下班的时候,我在路上骑着我的小毛驴,然后一辆汽车突然冲向了我,我被撞飞。当我倒下的时候,看到汽车前面的保险杆已经掉落到地上,前盖也有些损伤,我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完了,我要瘫痪了。 车主赶紧下车来扶我,问我哪里有受伤,我却只觉得全身酸痛,完全动弹不得,车主是个中年...
使用 /etc/localtime 文件修改时区 先查看一下当前的时区,下面这个例子中使用 UTC 即世界统一标准时区。假设你可能需要改为美国西部标准时间,即太平洋时间。 # dateThu Aug 17 22:59:24 UTC 2016 在某些发行版的 Linux 系统...
阿瑾看着留言板上的这句话,留下了泪,她甚至都不知道她错在哪里,女人,收起你那所谓的爱,到头来你感动不了他,只是感动的你自己。 阿瑾和他网上认识的,偶然的一次机会,没想到是同学,缘分这个东西真是不可言,茫茫人海中,得之我命,不得我幸……是的,他们的故事开始了…… 起初就只是朋...
教练:颜叮
搭档:李双双 1、厘清目标 李:教练,我觉得最近头脑烦乱,每天都有好多想做的事情,想提高自己的水平,可是很多事做不过来,又很有挫败感! 教练:那你的目标是什么? 李:想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什么都想学!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总感觉跟别人差一些什么,...回归本质:企业微信运营的6个忠告
【完全免费!!!】加微信公众号“MTC“,免费为微信、微信营销、CRM、社会化营销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最棒、最潮、最实用、最靠谱的资讯、案例、技巧、报告。QQ群:(满)(满),新人请加群3:,欢迎大家分享:)
=========================================
1个月前,笔者根据自己的微信运营经验撰写了后,受到了很多微信营销爱好者的关注,并组建了一个企业微信运营群(企业微信运营群:),目前会员已经达到100人,大家关注的话题都是如何加V,如何发展fans,如何运营等实际问题。事实上,面对很多企业微信发展了1000个fans加V后,通过“运营”反而fans量不断下滑,一方面原因是fans失去了当初对企业微信的热度,另一方面连微信运营的人员也迷失了方向,这或许就是我们要反省的地方,你能通过微信给客户带去什么?为什么他们要关注你?微信对我们的营销带来什么变革?最后,我们如何运营?
1、微信的定位
3年来,我们在熟悉运营微博后,就连整个思维都被“微博化”了,每日推送广告内容、搞赠送活动、大号转发和事件炒作,直到微信的到来,我们的思维还没来及转弯,其实也不知道如何转弯,我们还停留在把微信作为发广告,做PUSH的免费通道的思维阶段。整个问题的根本在于微博是基于弱关系链的“喇叭”,而微信是强关系链的“悄悄话”,(推荐阅读:《》)我们在微博里肆无忌惮的放着无关痛痒的东西,谁看都可以,而微信却拥有更多的私密空间,信息只给“兄弟姐妹们”看。因此,如果说微博是企业宣传的通道,引流的渠道,那么微信应该是老客户的服务通道,它是一种服务,一种维持口碑的新模式,她们的本质区别是,微博说着我有什么,微信想做客户需要什么。
2、如何增加自己的被关注量?
有了明确的定位后,我们就很清晰的知道,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我们的用户,我们的客户,我们有微信了,让知道微信的,懂微信的用户先用起来,以此不断探索可能存在的新的商业机会。具体方法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与企业的品牌宣传、营销活动进行有机捆绑,例如加入到季度的促销活动,加微信,有优惠,让用户参与、互动、分享到“朋友圈”。例如杭州的宝时咖啡(baoshicoffee)就曾经利用微信进行过促销活动,效果喜人。另一种方式是“通讯录导入”,根据用户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匹配,主动用微信加老客户。据某企业微信运营人员透漏,第二种办法的速度还可以,但是通过率低。
3、回归本质
微信加V不是重点,核心在运营,这是我们在讨论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我们自身要进行思路的转变,微信不是微博,不是PUSH,重在互动。我们不追求fans数量,而在于对每一个fans的尊重。反过来看,就算你骗了1000人,认证了,你依然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运营?如何防止用户流失?我们在运营天翼阅读微信账号(readmore)的时候就把重点用在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如何与他们进行每一次的互动,我们聚焦“为读者服务,随时随地推荐好书”,并结合时事热点,力求做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对的事”。
4、PUSH不是互动
我在想,如果不是微信公众平台强行设置每天只能PUSH一条,我们很多微信运营的同学会更有感慨,因为fans会离开得更快。微信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新的营销时代,精准的、一对一的、私密的、直接的(语音对讲)、低成本的营销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去理解用户的需求,用户体验的完整性,营销对话的趣味性,营销模式的整合性。
l 做好每一次互动,珍惜每一次push
l 不断优化,越做越好
l 研究你用户的需求,不要随波逐流
l 微信做的是口碑和精准
l 用心对待每一个用户
l 如果你感觉不到用户,用户也感觉不到我们
l 去和他们互动,去解决问题。
5、用起来,才会用起来
微信带来的颠覆性还没到来,至于O2O还在探索阶段,一切皆是萌芽。我们要做的就是与营销,与市场结合起来,成为营销沟通、客服的标配。最好和实际业务进行关联,会产生更有效的效果。让它真正用起来才靠谱。例如“搜寻身边的人”在某些商业领域可以好好利用,如连锁酒店,可以在每家店开通。起先微信是一个工具,过后微信将是一种模式,未来微信将催生新的商业规则。
6、不要在发展fans和运营上左右摇摆,要同步进行
在我们企业微信运营交流群,有少部分同仁非常纠结,一定要发展fans,一定要加V,我觉得没有必要,在腾讯公司在微信发展战略方面不清晰,尚未全面开放,运营经验不足的时候,就是要从最简单的运营开始,一边运营,一边总结,一边发展fans。
Ps:以上为一位实战人员的阶段性思考,仅作参考交流,微信的未来绝不仅是这些!
更多推荐阅读:
【完全免费!!!】加微信公众号“MTC“,免费为微信、微信营销、CRM、社会化营销爱好者和从业者,提供最棒、最潮、最实用、最靠谱的资讯、案例、技巧、报告。QQ群:(满)(满),新人请加群3:,欢迎大家分享:)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注册 | 登录
只是想做一些事。。。
从零开始学运营,10年经验运营总监亲授,2天线下集训+1年在线学习,做个有竞争力的运营人。
小编推荐:我们在说大公司难以创新,难以转型的时侯,总是会想到诺基亚、柯达,腾讯做电商、网易做聊天通讯等,但是具体的失败原因并未仔细分析,本文分析了各种大企业中死掉的产品和死掉的原因,算是给创业者的动力,也是借鉴。
最近中移动宣布将成立新媒体集团,并将在2015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10月15日晚,联想集团宣布将成立一家全新的子公司,完全基于互联网平台打造中国领先的互联网模式的智能终端和服务业务。该公司将于日正式开始运营,届时将拥有独立的公司名称及全新的子品牌……
在大变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移动、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公司也加速了自己创新的脚步。
在大公司做创新的时候,人们往往充满期待,同时也会存有一丝质疑,一个大公司在做创新的时候要牵扯到太多的事情,他们做的创新真的能够成功吗?
前Google资深工程师,IT畅销书《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提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基因决定论”,即由于公司基因的影响,当一家大公司想要转型占领新的领域,做出颠覆性创新产品的时候,往往会败得很惨,例如:摩托罗拉,诺基亚,英特尔,微软,尽管在所在的行业占据了无可争议的垄断地位,但是当时代发生变化,行业发生转型以后,都不同程度的衰落了,大公司体制内创新的窘境已经成为常态。
杰克韦尔奇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曾经说过:“管理一条产值为5万美元的新生产线的第一年,要比管理一个销售额为5亿美元的企业的第20年更为困难”。
所以一般大公司体制内立项的新项目失败的概率是非常高的。在互联网行业,往往大公司做创新产品做不过创业公司,大公司里面做失败的产品可以说是“累累白骨”:
百度“有啊”
百度一直在思考如何承载未售卖的商业流量。从百度身边、百度有啊到爱乐活,还有百度地图,百度一直在o2o领域探索,不过成绩并不尽如人意。2010年底,本地生活服务产品百度身边公测,百度有啊发布生活频道,试水本地生活服务。2011年3月,有啊商城关闭,正式转型生活服务平台。不过,百度有啊生活发展未达外界预期。为了拥有更多自主权,2011年底,有啊从百度分拆,之后更名为爱乐活。但爱乐活并不算成功。O2O已逐渐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优势在线下端,互联网端已经不占优势,因为用户要随时随地享受服务…以下是百度“有啊”失败的原因:
2007年10月,百度成立电子商务事业部,高调宣布进军电子商务。选取C2C为突破口,希望打造一个“中文互联网领域最具规模的网上个人交易平台”,百度当时认为,基于搜索引擎的电子商务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自己最具优势将成为这一领域的王者。
2008年10月,承载无数期待的百度有啊正式上线,并放言“三年内打败淘宝。”但是2011年3月底,百度发布公告称有啊将于一个月后关闭,有啊的商城业务将有计划地转移给乐酷天、耀点100等合作伙伴。随后2011年底,百度电商事业部被拆分为独立公司。2012年,“有啊”被包装成“爱乐活”重新上线,但被定位为本地生活信息服务平台。自爱乐活推出以后,业务就在不断的调整,很多业内人士也是表示看不懂。日,百度旗下电子商务网站“有啊”发布公告称,一个月后有啊购物平台的商品、店铺、交易相关功能将关闭,商城业务转移给乐酷天、耀点100等合作伙伴。
有啊正式上线是在2008年。赶上了正是网络购物发展最快的3年,可以这么说,有啊出生在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拐点上。为何好机遇却没有好结果呢?以下几点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1.战略失误:有啊上线后,目标定位为做淘宝第二,这个定位让有啊采取了跟随战略。不同于传统行业,甚至是传统的互联网领域,电子商务各细分领域的带头大哥往往占绝对优势,如淘宝、京东。用户已经对其形成了依赖和习惯。后来挑战者如果没有颠覆性的差异化创新,很难打破既有的市场格局。
2.流量优势不再:电子商务是一个极度需要用户粘性的市场。在百度将流量导入有啊这个平台时,需要经过很多环节。如买家和卖家的注册、认证,申请百付宝等支付工具,这是一个衰减的过程。每经过一个环节,流量就衰减掉一部分。所以每个环节都是风险。最后能沉淀下来成为核心指标的,已经所剩无多,流量优势越变越小。
3.缺乏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简单地拼流量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电子商务的发展。百度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2010年上半年启动的新电子商务战略中,定位重回搜索优势,推出多种广告形式,全面满足电子商务客户的搜索投放,推出并逐步开放基于”框计算”的商品搜索。
4.多元化资源布局失调
多元化业务的成功,关键看两点:你是否立足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资源配置是否合理。
百度的电子商务如果想要做成功,关键在于找到真正的懂电子商务的管理者。去年辞职的有啊创始人李明远,由于在社区领域业绩卓著,曾经深得李彦宏赞赏;但他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经验一片空白,即便在执行层面做得很优秀,仍然难逃失败的命运。
在资源的多元化配置层面,百度有自己的一套模式,通常成立新的事业部,母公司会派出一个得力干将做总经理。与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公司的管理团队由 CEO、CTO和 市场总监三类骨干组成相比,百度事业部总经理常常肩挑三职,面对的挑战非常大。百度很重视有啊,但是百度的资源分配遵循721原则,即,核心的搜索业务能分得70%的资源,搜索相关的业务分得20%的资源,创新业务是10%。无论有啊属于搜索相关还是创新业务,二者旗下均有多个项目,有啊能够得到的资金与管理支持只能是其中几分之一或者十几分之一。
另外,母公司运营层面的人才,也尚未与旗下事业部形成共享机制,也就是说,事业部的管理人才并非是整个百度的一流人才。在这样的架构和资源模式下,想要干好很不容易。
在“帝企鹅”腾讯庞大的互联网版图中,仍有几块领域未能站到前排,电商就是其中之一。“挟流量以令诸侯”,这是腾讯过往不二的制胜法门,新进的大多数领域,腾讯总能凭借流量优势和用户基数,迅速圈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改写竞争格局,割据一方甚至独占鳌头。但在电商领域,流量不再是尚方宝剑,具有普适效应的后发优势突然间失效了。电商,于腾讯而言,更像是一门不同以往的新生意。其内部一度将腾讯电商未来的发展比喻为爬珠穆朗玛峰,艰险不言而喻。跌跌撞撞近10年后,腾讯电商似乎终于理清发展思路、各种内外部资源、统合战线,并试图通过“微信+移动电商”的路径实现逆袭。暂不论成败。目前,不容回避的是,腾讯电商早年已经落下太多“功课”…
腾讯CEO马化腾曾坦言,“(电商)走了很多弯路”。解释腾讯的电商业务,本身就是一件麻烦事。即使经过整合后,它旗下的电商网站也还有3个。底层有C2C形态的拍拍网,类似淘宝;B2C自营平台的易迅网,类似京东;以及B2C开放平台的QQ网购,类似天猫。此外,还有腾讯在电商领域投资的珂兰钻石网、高朋网、B2C网上鞋城好乐买、母婴类社区网站妈妈网、团购网站F团等。
腾讯将流量导入拍拍后,当时也能获得高销量,但顾客买完便宜的促销产品后就离开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流量是腾讯系最重要的一项“撒手锏”,对于后进领域,其往往在模仿、改进的节奏中,凭借用户和流量抢夺对手的市场。腾讯的成功可以概括为“QQ+”模式,即以QQ为核心,以免费社交功能,将用户“捆绑”到腾讯这艘大船上,然后在船上搭载销售游戏、视频、搜索、阅读等各种项目。在电商领域,腾讯也依然试图复制这一模式,但遗憾的是,流量优势失效了。
百度有啊可以说是前车之鉴。尽管百度曾经导入巨大流量、扶植电商业务“百度有啊”,但最终还是败北。有啊创始人李明远曾总结说:“电商背后,其实更多的是供应链、是商品、是物流、是仓储、是品牌建设。电子商务比拼的是商品及商业服务,而不根本取决于购物网站的细节设计、网站感受。”
“流量确实可以带来点击率,达到聚集人气的目的,但未必能够做成生意;即使做成生意,也未必能够留住客源。”IBM资深战略分析师王祺认为,某种程度而言,流量可能是腾讯发展电商的一道枷锁。腾讯习惯以流量推送促销信息,造成销量与促销活动相关度太高,但顾客留存率相对低。
“偶然机会看到诱人价格,从而购买商品,这种需求只是偶发性的,并不能长久。”王祺进一步分析称,“QQ+”的模式,本质上是以社交关系为基础,对于纯互联网性质的产品,因其“轻”、“快”圈层固定等特点,社交关系的传播更具优势。但是,电商则需要把社交关系转化为商业关系,涉及供应链、仓储、物流等诸多环节,这些远非流量能够解决。
此外,流量之于B端生态圈的塑造,腾讯电商也走了弯路。腾讯电商CEO吴宵光曾坦言,过去,腾讯只是将流量拉到电商平台,这是一个计划经济的运作方式,“如果运用真正市场经济的方式,将腾讯的内部流量进行市场化,让商家自己花钱买流量,更珍惜流量。同时,腾讯电商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给商家更多非付费的流量,形成有机增长。”吴宵光说。
“如果只是用低价甚至免费流量的方式吸引商家,肯定是简单粗暴的。”前述业内人士坦言,商家更希望将客户固化到搜索里,而不是将流量固化促销上,更需要一个越来越繁荣的平台,在上面持久地做生意。
供应链之殇
流量枷锁或许只是在特定情况下凸现,但供应链问题却是腾讯电商缺失的最重要功课。
在电商发展之初,业内曾有过争论,有部分观点认为,电子商务公司还是“轻公司”,不用像百货公司、家电连锁那样“圈”供应商,更不用自建物流、仓储等。
腾讯电商走的道路,与李明远的描述正好相反。据一位腾讯电商的前产品经理透露,腾讯电商的产品经理、工程师更执着于测试网购流程、响应速度等,希望能够减少步骤提升体验,却忽略了需要更强大技术支持的供应链、物流等业务体系。
另一个原因,在于腾讯更喜欢内部孵化。一位腾讯集团高管向记者表示,此前,腾讯的主流业务几乎都是内部孵化,如研发、推广、支付等都是自己完成。最初的电商发展也是这个思路,但却失效了。
“阿里系电商本来是做2B的阿里巴巴业务起家,在处理B端关系、建设平台生态圈比较得心应手;京东商城相当于是传统零售出身,与供应商的关系一直很密切。”一位熟悉腾讯电商的投资人士向记者分析称,电商的链条其实比一般互联网产品更长,腾讯看似强项的线上优势,在涵盖客户感知、物流、仓储等环节的供应链中,有些微不足道了。
凡事有因必有果。腾讯电商早年错失的供应链关系,更为直接地反应在品类扩张上。全品类带来的不仅是留存率,更为重要的是攸关生存。国外的典型案例是亚马逊与新蛋之战,凭借规模化优势,尽管3C家电只占其不到三分之一的规模,亚马逊还是轻易压制了3C垂直网站新蛋网,而品类扩张也给其积累了较大的现金流。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截至2013年上半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上,天猫占50.4%;京东紧随其后名列第二,占20.7%,苏宁易购为5.7%,腾讯电商仅占5.4%。
“作为一个电商平台,我们回过来看,你可以从一个强势的类目切入,但是它不能成为你的全部。”腾讯副总裁、易迅网CEO卜广齐说道,平台必须要有很强的承载能力,如果我们把这种特点定位到服务体系和支撑体系以后,未来的空间更大。但问题在于,互联网竞争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用户惯性,即对于相同特性的产品,人们并不习惯随意更换已经习惯使用的产品。扩充品类的腾讯电商,更像是在与时间赛跑,将用户固化到腾讯电商的搜索里,而非在其他网站购买其他品类的商品时被转化了。毕竟,留住用户比抢回用户更加容易。
随着微信的崛起,似乎为腾讯电商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有一次,微信“教父”张小龙问卜广齐,是不是能够“干掉(淘宝)购物车”。于是在去年“双11”当天,易迅网联合微信上线微信卖场。显然,在IM领域,微信已经遥遥领先,把对手甩出好几条街;而腾讯电商在体量上还远配不上微信。依据之一就是,尽管微信卖场自去年“双11”上线后,日均1万单左右,但商品客单价大都在200多元的区间。“百年老店常见,但鲜少看到百年的互联网产品。”一位阿里高管曾表示,用户购买习惯的培养与迁移都不容易,而且阿里也在积极布局移动电商,力推手机淘宝、微淘、淘点点、来往等产品。
与阿里系电商的竞争,腾讯电商的高管一向不愿多谈,但曾私下表示:“悬殊太大,现在没想过。”但是,腾讯电商一直将京东视为对手,不惜砸入大量资金、流量,力挺易迅对抗京东,甚至杀入京东的大本营北京市场。
中移动的飞信
最近,中国移动的动作备受瞩目。 除了4G外,中移动今年还在快马加鞭的转型,试图通过成立独立公司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疯长,新媒体公司、互联网公司也就孕育而生。目前,新媒体公司的筹备工作运转正常。按照计划,中移动将成立新媒体集团公司及音乐、视频、阅读、游戏、动漫5个子公司,公司未来名称为 “咪咕文化科技集团公司”,计划10月底完成工商登记,并将三年投入104亿打造新媒体巨无霸 ,力争2015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细数中移动这些年的创新:正式引入支持中国移动3G、4G网络的iPhone 5S和iPhone 5C;发布首款自主品牌4G手机 ;和腾讯合作,利用微信推流量红包等,不难看出巨头在尝试更多的创新…当然,中移动在创新的道路上,也有过很多失败案例,飞信就是其中之一…
2007年5月中移动建立飞信;日起全面开通;2008年第一个版本的飞信上线;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飞信用户已达1.84亿,比2008年同期增长64.9%,但用户活跃度仅29%,腾讯QQ则保持了平均40%的用户活跃度。2010年年底,中国移动飞信活跃用户数已达到1.83亿,国内即时通讯市场份额紧随腾讯QQ,排名第二。日中国移动将飞信的运营权转交给广东移动的南方基地,运营权变更,飞信业务彻底被中移动放弃。
飞信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原因就三点:
一、qq的“神”一样的存在:
飞信没对腾讯造成多大的影响,大部分网友都还是主要使用腾讯QQ,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1、其软件外观、图标显得呆板,没腾讯QQ软件设计的那么流畅、舒适、形象、逼真。要想软件外观就相当于一个广告的版面设计,没有好的软件外观、图标,用户用起来不舒适,本是用该软件娱乐,但对这那呆板的飞信版面就已反胃,还有心情在使用你的飞信吗? 2、飞信表情不够形象生动。表情体积过大,与窗口比例严重不协调。3、飞信消息窗口消息与消息之间的间隔比例不协调,这也都给用户个不舒适的感觉,使得飞信的吸引力大大折扣。上面的三点归根到底就是飞信的外观设计不够,不知道大家有没发现,移动的设计本就是呆板的,或者说呆板就是移动的专利,要想在外观上赶上腾讯移动还应多向腾讯学习,甚至应有所创新,甚至超越。
二.超级痛点
那就是:飞信不应附属于手机号,不应随手机号变动而变动,而应是让用户拥有固定的飞信号不变,用户可随意对飞信号实现于不同手机号码进行绑定,用户不在线时消息以短信方式发到用户手机。这就使得用户不再因改变号码飞信号也随之改变。
三:运营管理太烂
2007年飞信业务开始纳入各省移动公司每年的KPI考核指标,成为各省移动公司的任务,都在推飞信,飞信一下超过当时的很多IM应用用户数猛增。不过当时就有人说:对飞信的运营采取了外包的策略,加大了飞信运营管理的难度,对飞信软件后续的开发完善埋下了隐患。1.飞信自推出就将联通、电信用户排除在外。本来与手机号绑定是飞信的优势,但中国移动却把它变成了劣势。三个运营商在飞信上的互通,其中关键的问题是短信回飞信要收费,而三个运营商互通之间的收费问题也是其中的难点。各个行业其实很难找到像中国三家运营商这样貌合神离的状态,实在是浪费了太多资金,扼杀了太多精力,也增加了太多内耗。
2.过于单一的应用,没有延伸。飞信起步之后,版本更新太慢,而且没有好的衍生产品。模仿QQ的一些包装又没有做好。3.变态的KPI推广,谁能忍受。4.手机客户端各种不方便,广告和推广不给力,缺乏真正的营销,定位模糊,外形死板,不会造势……
关于飞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说法,管理层根本就不想推广飞信,不想侵犯自己的短信收入。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日上午,微软和诺基亚正式联合宣布,微软以71.7亿美元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并获得相关的专利授权。这意味着,诺基亚失去了其昔日最为耀眼的明珠,只剩下了地图和网络通信两块非核心业务。在经历了近5年来以安卓和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反复冲击之后,曾经的手机业老大诺基亚终于为这段无望的挣扎画下休止符。面对亿欧元市值的诺基亚市值跌至71.7亿美元的出售价,总有一些好奇心和责任让人回顾诺基亚手机由盛转衰的历程。总结诺基亚“越成功越失败”的种种,或许对其他公司具有一些参考价值。以下是诺基亚失败的几大教训:
1、行动迟缓,错失智能机时机
没有公司能成常胜将军。模拟机转2G手机,诺基亚把摩托罗拉超越。3G智能机时代的来临,诺基亚应该有可能被超越的警醒。但是它没有。诺基亚坐拥全球手机老大的位置,俯视众手机厂商。2007年iPhone来了,诺基亚嘲讽,乔布斯先得把品牌知名度转化为市场份额。紧接着Android手机来了,三星、HTC都因Android起来了,触摸屏时代来了,诺基亚依然固守Symbian,固守手机物理按键。如此一来,诺基亚市场占有率从2008年的4成以上,降到2011的25%,随后被三星超越。
2、老大心态作祟,不肯与操作系统新秀结盟
时至今日,诺基亚归于Windows Phone 平台已是板上钉钉之事,此前,一直有声音对于诺基亚做Android手机心存幻想,在诺基亚份额出现下滑,诺基亚只要做Android,凭借其出色的硬件能力,总能扳回一城。但是他没有。诺基亚选择操作系统的理由是看重是否能成为其领导者,这与自己的老大心态一脉相承。在诺基亚看来,选择Android系统,做的最好,也只是谷歌最大的代工厂商,为谷歌打工。而选择微软,则可以建设另一个手机系统生态圈。但是,从2011年-2013年,Windows Phone生态迟迟落后于其他系统,诺基亚落得独木难支的境地。
3、战略摇摆不定,不断从零开始折腾
在被众智能手机厂商争相分食市场份额之时,诺基亚本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寻找一个方向坚定的走下去。但是它没有。Symbian已经不适应智能手机时代的发展,除了苹果,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转向Android平台。诺基亚选择了和英特尔合作从零开始做Meego,随后放弃。以前的投入都打了水漂。在基于Meego的N9发布不到一周内,艾洛普明确回应,尽管N9取得了巨大反响,但诺基亚仍要放弃MeeGo,并把重点完全放在Windows Phone的开发上。2011年初,诺基亚结盟微软,全面转向Windows Phone平台,几乎又是从零开始。再好的底子也经不起折腾。
4、固守传统思维,封闭策略导致移动互联战略失败
2007年,诺基亚率先在全球推出移动互联网Ovi store,这比苹果的App Store早了1年。随后谷歌推出Google Play,苹果和谷歌的应用商店的成功证明,不要试图产业链通吃,而是要开放合作。但是它没有。与苹果、谷歌努力打造的开放平台相反,诺基亚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以互联网为目标的垂直整合。为推出基于位置的服务,诺基亚不惜花巨资收购导航软件企业、地图企业甚至相关的运营网站,但这种整条产业链通吃的模式似乎并未增强诺基亚在互联网世界的竞争力。在砸了150亿美元的巨资后,诺基亚Ovi战略归于失败。
5、总是低估市场,巨资研发转化不成生产力
早在2004年,诺基亚内部就开发出触控技术,甚至是现在当红的3D技术。翻开诺基亚的财报,2010年诺基亚的研发费用,估计就花到58亿欧元,是苹果的4倍以上。诺基亚拥有最庞大的研发资源,本该转化为战场上的武器。但是它没有。他们总说,这市场太小,没人要买,这花太多成本。直到iPhone推出一年后,诺基亚才推出第一款触控技术的手机。 但这时候诺基亚掌握触控技术已经好几年了。
6、用人不力,美系人士掌管欧系风格公司本身是冒险
诺基亚是芬兰公司,2010年9月,美国职业经理人史蒂芬·艾洛普接掌诺基亚,成为第一位非芬兰裔的“掌门人”,这本身是一个华丽的冒险。在他上任后,诺基亚公司市值从2010年的300亿欧元跌至今年春天的100亿欧元。自2011年2月份诺基亚宣布与微软合作以来,该公司股价累计跌幅已经超过了50%。诺基亚现任CEO史蒂芬·艾洛普来自微软,在上任后,不断地使出亲微软的策略,战略的反复,对其卧底的怀疑,诺基亚内部对艾洛普有很多不信任感。甚至有股东发动B计划,要求董事会驱逐艾洛普。
如今,在诺基亚和微软的交易结束后,艾洛普又将回归微软,直接向鲍尔默汇报。人人感慨诺基亚的命运,唯独艾洛普的笑颜依旧。
社交入口Facebook Home
社交巨头Facebook多年以来一直试图把更多的内容深度整合到Android智能手机中,因此在2013年四4月份隆重发布了Facebook Home。发布不久之后,Facebook Home就显现出了颓势,早期用户数远不及预想中的多。“这不是一款正确时间出现的正确产品,”Gartner分析师布莱恩·布劳(Brian Blau)表示,“Facebook一直认为他们可以扭转局面,但是他们没有条件做到。”自从上线后Facebook Home的下载量一直处于下滑状态中。它只在19个国家的应用下载量排行榜中能够进入前500位,而在大部分国家,它在下载量排行榜上只能排在300多位到400位左右。日Facebook解散了Facebook Home工程师团队。此举意味着Facebook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梦想被终结。以下是其失败原因:
1.看重增加用户数
从发布目的来看,Facebook推出Facebook Home意在增加使用Facebook的用户数,但最终的结果是之前Facebook的用户只是从形式上切换到了Facebook的另外一种应用,只是名称的不同而已,从增加使用自身应用用户的角度,Facebook Home完全是画蛇添足。
2.功能设计不合理,触碰用户底线
但当用户使用Facebook Home后,上述这些理所当然会出现的信息通通消失了。Facebook Home显然有入侵用户智能手机首页的嫌疑。就在Facebook Home发布后,知名科技博客Mashable相关调查显示,在Facebook Home是否是Facebook主页入侵的选择中,77%的投票用户选择了“是”,其中又有84%的投票用户很在意这种“入侵”,可见Facebook Home给用户有强买强卖的感觉。而这是用户最为反感的。
3.与合作伙伴的自身利益冲突
从合作伙伴的角度,初期Facebook Home只有HTC一家手机厂商予以支持,但随后HTC First随后很快就在市场中退出了。多家主流手机厂商不愿意同Facebook合作,原因在于考虑开发自家的主题应用。
赞赏是对原创者的最大认可
收藏已收藏 | 1赞已赞 | 0
只是想做一些事。。。
产品经理群
运营交流群
品牌营销群
文案交流群
Axure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大家都在问
11个回答17人关注
6个回答12人关注
131个回答178人关注
56个回答63人关注
15个回答46人关注
19个回答43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24小时人工服务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