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的签 第111签,我是求子签解签大全的

"韶关南华寺丹霞山"的糗事
你可能感兴趣:
糗事百科为大家收集了很多的韶关南华寺丹霞山的糗事,各种关于韶关南华寺丹霞山的爆笑经历、尴尬时刻和开心视频,想持续关注韶关南华寺丹霞山的糗事就收藏本页吧.
扫码下载糗事百科app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三十一集)黃柏霖警官主講
627 viewsA+
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三十一集)黃柏霖警官主講講于孝廉講堂播出
以上文稿仅供内部学习参考,非官网发布,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不要流通,请各位老师大德批评指正。
各位尊敬的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共同来研讨《太上感应篇》第17句『积德累功』,请各位翻开《太上感应篇汇编》经本120页。
我们来朗诵经文—「积德累功」
【存诸心。曰德。见诸事。曰功。由少至多。曰积。由卑至高。曰累。德不积不崇。功不累不大。茍能闵闵然。如农夫之望岁。汲汲然。如商贾之营财。今日积一德。明日又积一德。今日累一功。明日又累一功。夫所谓天仙一千三百善。行之只在四年。地仙三百善。行之只在一年。第人不能。恐至中废耳。盖为锢蔽既深。习染难除。理不胜欲。良心旋发旋止。故终无为善之机也。惟愿世之发善愿者。具一片真信心。勇猛心。精进心。坚永心。勿吝财而中止。勿畏讥而自疑。勿狃于便安而不能奋发。勿牵于私欲而少于刚断。勿聊且塞责而半途自废。勿安于小成而快然自足。勿妄希高远而不务实修。勿因事大而畏难。勿因善小而忽略。勿以事冗而推诿。勿矜惜名节而不救患难。勿勉于昭昭而堕于冥冥。勿勉于动作而忽于语言。勿空为美言而实行不副。勿持于常而忽于暂。勿勤于始而怠于终。勿避嫌。勿避怨。勿因循。勿间断。勿卤莽。勿图报。勿务名。凡遇一切善事。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已。方是奉持真种子也。】
这一段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从前面的「不屡邪径,不欺暗室」,接下来就告诉你把「积德累功」摆第一个。我们讲「德不修不厚」,我们的性德如果不能够开发出来,「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就会带着业障去轮回转世。所以,我们要开发性德,我们就要学习佛陀在人间示现做佛。佛陀就是把性德完全开发出来,他成佛了。我们要学习佛陀、学习中国儒家孔子、(和)孟子,把德性开发出来。所以「积德累功」就是要积聚我们的德业,「累功」就是累积我们功行。这里有几个生字,我们来认识一下,各位看120页最后一行:
『苟能闵闵然』,这个「闵闵」:就是很关心、很担心、很期盼的样子。就像农夫怕稻谷长虫,怕稻谷「歹年冬」,我们台湾叫「歹年冬」就是「坏」,就是遇到干旱、遇到雨下太久,这稻谷都会受影响,这叫「闵闵然」,一直担心稻谷收成不好就是「闵闵然」。
翻过来121页『汲汲然』,商贾就是商人,那么「汲汲然」是什么?我们说「汲汲营营」,在讲一个人很会奔走叫「汲汲营营」,「汲汲」是什么?「汲汲」是心里很急切,一直想要得到,就像商人一直担心有没有利润,有没有订单,这叫「汲汲然」。
接下来121页第三行『地仙』:「天仙」从字义上我们了解,那「地仙」是什么呢?「地仙」是属于道家里面神仙系统的一种,可是这「地仙」是中级的神仙,他可能在身前有修行,有神仙之才但没有神仙之分,他不能到天上去,照道家的解释他可以长生不死,因为道家都在修长生不死,事实上每个人都一定会死,不可能会长生不死,一期一期的寿命,我们这个人间是分段生死,就是一段一段的生命就结束。所以有人就活着,有人一出生就往生,有人就三十岁、有人就四十岁、有人就五十岁、有人就六十岁,最多也是90岁、100岁还是要走。凡夫没有出离六道的话这叫分段生死,这分段生死从什么地方来的?分段生死从你平常念头来的,你都会一段一段的,你一会很兴奋、一会很忧伤,我们三界是「苦乐忧喜舍」,你平常都累积那种「苦乐忧喜舍」分段、分段,你就注定分段生死,那生死就是烦恼。
这个「地仙」他想要长生不死,道家是讲修长生不死,事实上是不可能。这身体是四大五蕴的结合,它终须会败坏,一定会败坏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如果你要照我们功能给他分析,地水火风就是物质,我们身体就是物质,是因缘和合。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我们读《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观世音菩萨他是法身大士,他已经没有我执、法执,所以他照见就是他见道、见性,你有禅定功夫叫「照住」。
老法师有讲过,刚开始透过观照修行,像我们现在读《太上感应篇》是靠观照,观照透过修行会有禅定功夫,那叫做照住。你心就「安住」,但是你「安住」有禅定还不行,你要有智慧叫做「照见」,见到自己的自性。像六祖大师一样,六祖大师要往生时候弟子在那边哭,他就跟弟子讲,你们哭什么?我都先跟你们预告我要走了,我知道我自己要去哪里先跟你们讲,我都已经知道去哪里,你们哭什么?我不知道去哪里,你们哭才有用,我自己知道去哪里,都要去当佛了你们还哭什么?就好像你已经知道这个人要去……譬如说跟你讲月亮太空太远,譬如说这个人要飞到美国去,你就知道他落地在美国,那你会很安心,这个人一定往生极乐世界,那你就安心。有些人修的功夫好,他可预知时至佛会来接引,你会不会很放心?佛要来接引他了,这才是真正的长生不死。所以到极乐世界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寿命。因为他不再生死轮回,他来的话都一定是乘愿再来。他一样跟你在人间示现,他一样借父母的身体出来,就像佛陀一样借着净饭王的太太摩耶夫人肚子出来,佛陀就演给你看。
像东北的倓虚法师,他爸爸去祈求观世音菩萨赐儿子给他,祈祷完后当天晚上他妈妈就做梦,梦到一位印度梵僧(「梵」就是印度,「梵僧」就是印度的出家人),要跟她借房间,那位妈妈是东北人,说我房间不借!她以为是这个房子的房间。他说,「你答应就可以」。「不行!要问我的男人」。她「男人」就是「丈夫」,现在大陆是「我的爱人」,不叫「我的男人」。他说完后就进去受胎了,生出来就是倓虚老法师。倓虚老法师一出生的时候,他不会讲爸爸和妈妈,他讲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和妈妈,而是吃斋、吃斋,他是乘愿再来的,吃斋是吃素。对不对!所以你要好好修行,不要一出生开始学话,就吃肉、吃肉,那就不行了。「吃斋、吃斋」表示他有修行,所以对倓虚老法师来讲,他有没有分段生死?他没有,他乘愿再来,他表演示现,可能在人间要示现70年、80年,他乘愿再来他表演完后又回去,请问他有没有生死?他没有生死!他不生不死。你看他留下很多的精典著作在人间,我们现在还在看《影尘回忆录》,就是他写的,写他的一生,那你说倓虚老法师有没有往生?他没有!他好像在你前面一样,一样道理。所以我们要了解肉体会有生死,慧命没有生死。我们就是在追求这一样东西——智慧。智慧的生命叫法身、叫慧命,肉体的生命佛陀示现给你看,都会经过生、老、病、死。佛陀一样80岁入灭,佛陀到往生的时候背部还是很痛,因为印度比较潮湿,有一点像我们现在讲的腰酸背痛,佛陀也会,阿难尊者就帮佛陀披着大衣,佛陀在那边大衣披完,吉祥卧就往生圆寂,这个才是真正的长生不死。
第三行这『第』:「第」就是转折的意思,但是。
第四行这『锢蔽』:就是执着、染着的意思。积重难返的弊端。如果我们用在字义上「锢蔽」不好体会,讲执着、染着、习气就懂了。有时候习气真的很难改,执着真的很不好放下,有些人真的是很固执就是转不过来,这就是「锢蔽」。如果你不学习佛法,不熏习般若,不从事菩萨行去做利他,那么习气就很难断!
什么样的脾气就是什么样的脾气,一出生就是那个脾气,懂事就那个脾气,到往生还是那个脾气。我以前在基隆净宗学会讲《金刚经》的时候,有一位师姐听我讲《金刚经》(《金刚经》要学「无住生心」,你要有办法不着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看她年纪也七、八十岁了,坐在我前面听《金刚经》。常常在吃饭时候跟我埋怨她先生怎样、怎样。他先生是基隆台肥厂长退休的,她说她先生没学佛会堕落。我说,有些人他前世就修行了,他心清净。她先生每次跟她讲:「煮饭时间到了,怎么没煮饭给我吃」?师姐就开始发脾气,说:你没看到我在读《金刚经》吗?她马上就着相了,就跟先生从小声到大声。我听完就跟师姊说:妳不能这样,学《金刚经》第一个要先学会「降伏其心」,佛陀不是说:「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不是在问吗:「云何降伏其心」。妳根本没有降伏自己,妳就去降伏别人?我说妳「降伏其心」没有做到,但她听不进去。所以听经只是一个方便。老和尚讲听经是给放不下的人听,放得下的人一听就懂。就是放不下,不上不下的。我跟她讲还是听不进去,我说妳都七、八十岁啦,脾气要改。这就是「锢蔽」。我说习气要改!已经这么大年纪,我不好意思说,什么时候要走还不知道,还不赶快改,她听不进去。
像我以前脾气也不好,可是我现在真的有进步,我自从开始不断、不断地讲因果,加上修行后不断地观照,我脾气真的改了很多。以前很容易被境界转,很容易发脾气,官场待久了官僚习气都还很重,现在真的改很多。我自己也知道,虽然我没办法做到像老法师这么好,但是我觉得现在比以前进步,进步就好。我跟她讲都听不进去,那位老师姐,老师我跟你讲,我都七、八十岁了,因为她当过老师。你看她是老师本身有没有改?昨天我们讲到老法师说:在家跟父母学,在学校跟老师学。那你说小朋友该怎么办?你怎么为人师表?她听不进去,她跟我讲:我都已经七、八十岁了,我妈妈都没办法管我,他为什么要管我?你看从出生到现在就是这个脾气,改不了。有一次她开车,我跟她说你先生是菩萨,他是来护持你的护法,她听不懂。后来她要去听我讲经的时候,她开车台北往金山隧道发生一个大车祸,砰!整个撞下去,人几乎死掉。她全身这个伤、那个伤,到后来脖子差点扭断,你们知道到最后谁帮她洗衣服,煮饭给她吃,是她先生,他根本是表演的,人家他业障比你轻,心地比你清净,你不要以为你修得好,念几句佛号就说要上西天,就是这样「锢蔽」。台湾话这人很「固执」,发音也是「锢蔽」。这人非常「锢蔽」,我讲台湾话大陆可能听不太习惯,台湾用语「固执」与「锢蔽」一样,我觉得还蛮有意思。
接下来第四行『旋』:连接于两个词之间转接连词,表示一边这样,一边是那样。
倒数第四行『勿狃于便安』,这「狃」是习惯。「便安」是「便利、安稳」,很舒服、很舒适。
倒数第三行『勿牵于私欲而少于刚断』,这「刚断」就是「刚毅决断」,就是要当场下决心,叫「刚断」,很果决。
『勿聊且塞责』这「聊且」是姑且,就随随便便:好了好了、没关系,这是「姑且」。「塞责」是敷衍塞责,应付应付。
倒数第二行『快然』:觉得很满足的样子、很喜悦的样子。
最后一行『勿以事冗』的「冗」:就是繁杂、很麻烦、很烦杂。
『矜惜』就是珍惜。
翻过来122页『勿免于昭昭』,的「昭昭」:大家看得到的地方,很明亮的地方叫「昭昭」。『冥冥』是私下暗中,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就叫「冥冥」。
再下来第三行『因循』:大家都知道「因循苟且」,「因循」就是懒散、怠惰。『鲁莽』是很粗鲁,而且很莽撞。
第四行『行持』是佛教用语,是精勤修行。「依教奉行」就是「行持」,真正去实行叫「行持」,老和尚讲的「真干」就是「行持」。在佛教用语《万善同归集》里「是以佛法贵在行持,不取一期口辩」。佛法不是在说的,不是在辩论你有多行,你经典读多少?不是!问题是在于你能不能做得到,你口说不能心行那不是「行持」,这个是「行持」的意思。
这段的白话解释:
「存诸心曰德,见诸事曰功」,这有两种解释,我是从比较深跟浅来解释这一段。有一些说法「存诸心」是什么?他说「内存于心叫德,外见于事叫功」,有些人解释是这样。我个人觉得既然这一条是「积德累功」,德是「性德」。其实在佛经上讲「心」也是假名,「体相用」——我们的心体,我们的性体叫做觉性;觉性有见闻觉知的作用,可是这个觉性他就有体相,这个「相」譬如说你展出来是庄严相、智慧相,你的德相;这个「相」要产生一个功用,既然你智慧已经开出来了,你要去帮助别人,大慈大悲那就是「用」。你要去救济别人、你要去原谅别人,那就是「用」,我们的心体就是有这种功能叫「体相用」。
在三时系念里面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性就是你自己,你有这个佛性。你从这个佛号,你念这个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个心是什么?我们在三时系念里讲三种心:一个是我们的清净心——觉心。第二种是缘虑心,你很烦恼、很执着、罣碍,你很牵挂,这就是「缘虑心」。譬如小孩子出去,一直没回来,妈妈就一直很烦恼他到哪去?这是「缘虑心」。第三个是世俗人讲我心很好,他讲的是心脏,他以为心脏是「心」,所以这个心是我们性体的作用,我们假名为「心」。我们讲修得很好的人是慈悲心;那么这个凡夫很执着是他很悭贪、悭贪心,所以这地方「存诸心」当然是在讲我们的性德,所以说从本性流露出来的「心」,「诸心」这叫做「德」。将此心落实到日常生活、日常万事,这叫做「功」、「功德」,这个「德」跟「功」怎样呢?由少至多,刚开始由少累积至多,就像我以前还没学佛一样,我也不会去行善,但是我就慢慢去累积,慢慢不断去累积,累积到现在,自己的布施也比较有喜舍心,刚开始布施也会舍不得,由少至多累积。我今天带来几十年前在菩萨行的时候,这时间都在2005年,到现在是八年前,现在因为讲经时间比较忙,我以前讲经课程没那么多,现在又加上道场法务比较忙,我以前真的是很用功在布施,这里讲说由少至多累积,福德是不断、不断这样累积来的。我今天在翻资料的时候,才看到我以前有做这么多事!这是台湾报纸登的,「脑瘤缠身21年不敢开刀」、「颜面麻痹动了六次手术」,我看了就很感动,就汇钱下去,虽然钱不多,就汇给「家扶基金会」,台湾有一个基金会叫「家扶基金会」,我就汇了一些钱给他,我那时累积很多。「一场车祸贫户丧失资格没钱开刀」,我也是马上汇一些钱下去给他。「创世基金会」还寄收据给我。这个没有爸爸妈妈,「爹老孙幼靠厨余维生」,我看了很感动,因为「厨余」是人家吃剩,不要的食物,他们拿来吃,我看了以后也是很感动,孙子跟阿公住在一起没有钱,吃厨余的菜,我看了以后也是很感动,一样汇钱下去,钱都不多。很多啦,像「学生走12公里付不起学费」,我也寄钱给他。「九岁的小孩因病站不稳」,我也汇钱给他。我现在自己看到以前,我是有这样的爱心跟布施的心,慢慢累积到现在,以前布施只有500元、1000元、5000元。那天一位师姐讲:黄师兄我现在要救一种鸟叫「鹌鹑」,就是专门人家在餐桌吃起来像鸽子一样的那种菜,就把它皮剥一剥就炸一炸,变成一道餐桌美食;这5000只鹌鹑鸟要被杀了怎么办?我就问要多少钱?要五万元,一只10元,那也便宜还包括饲料费送到护生园区;他打电话给我,我说好,可以啊,我说行,算我的五万元,我薪水一个月如果不加超勤,这讲开应该没关系,台湾薪水制度才几万元而已,那里面还包括主管加给,几万元去掉五万元已到一个月薪水的3/2,还要给家人生活费,所以我以前布施的时候,我要捐一百万给慈善机构的时候,我是分期付款这样缴的,三年我缴100万,我也缴过9年,连续9年每月28000,我那时薪水没这么多还不到七万元,去掉二万八,几乎三万,我还要生活费呢,由少至多,我总是走过来。布施的目的把悭贪心舍掉,总算走过来,这就是由少至多,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这样,老和尚刚开始布施的时候也没钱,因为是军人转下来,他在「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法,老和尚说他福不够,他刚出家时没人供养,他到临济寺不会做法会,只好被逼着离开。
我这一次陪老法师到斯里兰卡,是斯里兰卡总统请他去,那警车开道,你看起来老和尚很风光,老和尚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对着一千多个人,斯里兰卡的文武百官,那个将军是四星上将的、海军的、陆军的,全部听老和尚在台上开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觉得老和尚很了不起,老和尚他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的德行已经完全开发出来,老和尚没有这种执着,没有什么掌声不掌声、面子不面子、警车开道,老和尚去斯里兰卡是被当成总统待遇,因为他们是个佛教国家,非常礼遇、非常尊重有德行的高僧大德。他们总统有善根。
老和尚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是这样,你现在看他才几十年,五、六十年而已,老和尚今年八十七了,二十几岁出家,也差不多六十年,他刚开始没有钱布施,老师跟他讲一块钱你有没有?师父说有。一块钱有,你要一块钱布施,那他问老师一块钱怎么布施?老师说那么多同学来听经,你一块钱去买糖果给大家吃,一块钱可能买不到一个包子,但是一块钱买几个糖果可以吧,老和尚就从一块钱买几个糖果,人家听完经以后就送给大家。
所以我常常鼓励莲友,跟人家多结缘。来听经的准备个饼干,多帮人家服务,当不请之师,帮助别人,由少至多。福报,菩萨是有福德不受福德,但是修行没有福德不行,所以叫福慧双修,如果你去看《文昌帝君阴骘文》里面讲,怎么修福德,怎么修福报,「福田心地说」里面很多,好像是二十四种。
我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出生很贫寒,小时候穷到不行,连个吃饭的菜都没有,小时候这种天气这么热我们哪是吹冷气啊,都是要出去捡地瓜叶、捡花生米。舅舅在收割稻子(因为我们家没有田),我就去舅舅收割的那个田捡稻穗,舅舅多多少少会帮我一点忙,看到别人割稻没有刷干净的,就把它夹在里面丢下去,我就去把它捡起来,舅舅有时候也是有点打pass的味道,以前那个用脚踩的割稻机很有意思。这个童年我都过去了,这个经过很美,我都觉得很甘甜又很甘美,还是这样刷那个稻穗下去,那总有几把没有刷到,舅舅就会打眼光暗示那边还有一些稻穗,那我就跑过去捡,这样一串一串累积起来变成一大串的稻穗,一大串的稻穗回来怎么做?妈妈要养鸡,就把笨箕-用竹子去编的,台湾话叫笨箕、国语叫畚箕,有点像篮子,它是一半的,把它倒盖着用稻穗在上面甩,那个稻谷就会跳出来,这稻谷就是给鸡吃。
我时常跟莲友讲,小时候是我最苦的时候,跟妈妈在稻田菜园里工作,摘地瓜叶、拔地瓜,跟爸爸从乡下(现在宜兰三星)推到罗东,比较热闹的地方,把地瓜叶和地瓜洗干净,整把绑好放在铁牛车上面,铁牛车的牛不是牛,是我爸爸在拖而我在后面推,这样走多久,从我家推到罗东菜市场最起码要一个小时,很快乐勒!那时候哪有什么烦恼?哪像现在人烦恼这么多,小朋友这么多烦恼,得忧郁症,现在小孩子很幸福,大陆也是一样。那我就推到罗东把地瓜、地瓜叶卖掉,地瓜叶大陆不知道叫什么,台湾叫地瓜叶很好吃,那时也没有洒农药,回来爸爸就换一点猪肉和盐带回家,这样就很丰盛很好了。
所以以前我在读书的时候,走路坐公交车的时候,边走路边看书,从我家看到公交车,公交车看到学校,哪像现在还看女生,根本没看女生的机会,就是看书,就是眼睛盯著书,那这边手抓着那个杆子,就是一直看书看到学校。所以苦也是一个好事,佛陀讲「以苦为师」,磨练我们的心性,磨练我们的心智。
「由少至多」累积「由卑至高」,从最卑微的地方到崇高「曰累」,「德不积不崇」,如果德业不累积没有办法崇高,「功不累不大」,功行不累就不能增大,「茍能闵闵然」如果能够像农夫,「如农夫之望岁」,「望岁」就是希望农作物丰收,如果能够像农夫一样很关心,很期盼的希望农作物能够丰收;「汲汲然如商贾之营财」,就像商人经营企业,希望能够有利润、有订单,希望公司能够蒸蒸日上,那一种很「汲汲然」很关心的样子。如果你修行能够这样子的话,你积德累功能够像农夫、能够像商人这样,不是叫你说你要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你要学习农夫跟商人这个精神,那坦白讲,现在我们这个修行有几个能够像这样?哪几个,啊!我今天没有共修,啊!我今天没有读《无量寿经》,啊!我今天没有读《地藏经》,啊!今天一万佛还没有念,哪几个这样反省?过去就过去了,哪里再去讲这些?啊!今天还没有拜佛,你要像这样,你要养成这个精神。不是说佛菩萨对不起,我今天稍微放松一下好不好。不是这样,你要对自己要像农夫和商人一样,要为自己的法身慧命,要为自己的修行,要「汲汲然」要「闵闵然」。
『今日积一德,明日又积一德』。你今天做一件没有烦恼的事情,你今天做一件慈悲喜舍的欢喜布施。你今天没有贪瞋痴就是积一德。这里讲「今日积一德,明日又积一德」。可是你要知道什么叫德?我今日积一德,做善事也是积一德,善事要看你有没有《金刚经》里讲的离相布施,你有没有执着?有没有着相?今天你没有贪瞋痴,去做任何事情去布施,去持戒,你今天去做任何事情都没有着相、没有贪嗔痴,你今天积一德,这样各位明白吗?那你今天没有起贪瞋痴,明天也没有起贪瞋痴,今天没有发脾气,明天也没有发脾气,那今天就积一德,明天也积一德,这样才是积一德,累一德。各位明白吗?
那「今日累一功,明日也累一功」,所以在道家里面,包括《文昌帝君阴骘文》的功过格,我们现在讲的《太上感应篇》也有功过格,它是根据经文,而《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有功过格,我看过了。我们「台湾妙音净宗学院」他们也有自己订的功过格,他有很多,善跟恶他把它分类,哪个是大善、那个是中善、那个是小善,把它分类。大善是救人一命他是几功,伤害一个生命是几个恶、几个罪,他里面有功过,关圣帝君好像也有,我知道道家里面我所知道好像就有这两种,一个关圣帝君类似这个功过格,一个文昌帝君的功过格,还有善行有功有一德,里面有累积,他们道家说一千三百善就是这样,他里面有给他分类,就有点像给小朋友做功课一样,我们就像小朋友一样累积多少功,就像学生在打扫,老师在给你打分,你今天记个功明天记个功,操行一定打九十分一样的道理,所以你今天积一德明天又积一德,今日累一功明天又累一功,那个功就是你去帮助别人,去行菩萨行,我们讲的六度菩萨万行是功。
『夫所谓天仙一千三百善』,道家里面讲要修天仙要一千三百善,那么『行之只在四年』,你如果每天去做,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一天做一善,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善,乘以四年的话,就将近,三年就一千善了,四年就一千三百善,就起来了,所以行之只在四年,那么地仙三百善,你只要做一年就好了,你一天一善,一年就够了,就可以做到地仙,他的意思就是说,最起码你要学天仙跟地仙。
『第人不能』,但是我们一般人,「第」就是-但是,人就是凡人,凡人就是不能够坚持。
『恐至中废耳』,变成半途而废,做两天就懈怠了,做两天又不想做了,就是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所以为什么佛家讲,你一定要发愿,要发愿,我今天跟一个莲友讲,你最近有没有很用功很忙,他说有,老师我现在在念《地藏经》,我发愿诵《地藏经》一千部,我说那现在几部,现在四百部了,你现在不错了你很用功,现在四百部就很了不起了,佛家讲发愿,地藏菩萨叫你发愿,所以你一定要发愿,发愿对自己的愿心负责,那这样的话你就会去达到目标,就像世间的发愿,说你要做什么?我要当总统,道理是一样的。但是世间是「第人不能,恐至中废耳」。
盖为什么?
『盖为锢蔽既深』,因为什么?执着染着习气太深,懈怠,「习染难除」,这个习气染着没办法除掉。
『理不胜欲』,道理他都明白,道理也懂一点,但是他做不到,他没有办法去克服自己的五欲六尘,欲望『理不胜欲』。
『良心旋发旋止』,那么良心才刚发出来就停止了。
『故终无为善之机』,但是到最后终于没有行善的机会,为什么?因为他习气断不了,那么锢蔽既深。
『惟愿世之发善愿者』,那么希望世间发善念的人,要『具一片真信心』、要『勇猛心』、要『精进心』、要『坚永心』,所以你本身要真诚的信心,相信众生皆可成佛,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慈悲喜舍的性德,相信众生平等,这是「真信心」;「勇猛心」,勇猛精进他是一定的,再苦都愿意去承担,再苦都愿意去力行,这叫勇猛精进;「坚永心」就是坚定,你发愿了,要坚定的去坚持、去力行。
接下来下面各位看,这个「勿勿」一共二十三条,我给它统计一共是二十三个「勿」。
第一个,就把你点出来,勿悭贪——『勿吝财而中止』。就是你不要去行功立德,你要去布施因为要舍钱财,你就停止,你只要听到要捐钱,马上就不想做了,虽然有时候你也发愿了,可是你还是不愿做,为什么,因为你舍不得。众生最重视两个东西,一个身体,很爱惜身体;第二个很爱金钱。这两个放不下,但是这两个到最后都不能够留,钱也不能留,身体也留不住,但是就是舍不得,就这个「勿吝财而中止」。所以你刚开始从悭贪到不悭贪、从有相到无相、到慈悲喜舍,刚才解释我的布施过程里面,也是一点一点这样累积的,所以「勿吝财而中止」。
第二个,『勿畏讥而自疑』,我们如果时常去布施,去帮助别人,有些亲戚朋友都比较会固执,他说布施要干什么,无聊。钱拿来花该多好,买奔驰啊,干嘛捐给出家师父,供养三宝,那何必去印经,不用啦,拿来买奔驰车,那你就怕人家笑不敢布施。很多人都这样,他自己本身也不去行善,专门就造口业,或者说三宝的不是,障碍人家行善的机会,本身业障重,我也碰过那种亲戚朋友,以前我在吃素的时候,他只要带我小孩出去要吃饭:吃啦、吃啦,「酒肉穿肠过」,没有关系。我说你不要把他带去吃肉,他就告诉我(他是我亲戚),你吃你的,小孩吃小孩的。我说不行。那是不一样,你不要说你怕人家笑,你就不敢吃素了,你要长养你的慈悲心,这个「勿畏讥而自疑」。
第三个,『勿狃于便安而不能奋发』,这二十三条各位要记得,它就是太上感应篇里面讲,一般人都会犯的毛病,不敢去积德累功,「勿狃于便安」是什么意思?「狃」是因为他安于习惯了,「便安」是他环境很舒适,譬如有些人先生老公对她非常的好,她要什么就给什么,非常疼她;家里也很舒适,住的房子也非常安逸、非常漂亮,会俯瞰整个台北市的夜景;吃得也很好,假日礼拜六礼拜天,我们都去逛信义区逛东区,吃美食完了以后再去吃好吃的冰淇淋,生活过得很惬意。可是你要知道,这种日子很容易过,我看太多,等一下我说那个故事,各位听了就会吓到了,不修行不行啊!「勿狃于便安」跟一般人一样而不能够奋发,你不能够发奋图强。学佛也是要发奋图强,我们说学佛要带三分勉强,有时候你就是要牺牲,像我们现在在这边听《太上感应篇》,有人说无聊,听这个干什么,出来玩卡拉OK,现在天气这么热去游泳,对不对?就是这样,世间人就是喜欢这些东西,玩乐啊,五欲之乐,我们「勿狃于便安不能奋发」,我们如果要去行菩萨行,要去精进用功,我们就选择这条路。这才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是道则进,非道则退」,那是告诉我们解脱的路,我们要走上解脱这条路,不要走上轮回那条路。
第四个,『勿牵于私欲而少于刚断』,「勿牵于私欲」就是说他可能是有自私自利。跟自己有关的,人家叫他去帮助一件事情,但是牵涉到他的利益,牵涉到他的既得利益或是他自己的打算,「牵于私欲」他个人的私欲,而他就不敢果断去帮助别人。人家叫你去帮忙,这跟我道场无关,这叫牵于私欲。你没有办法勇猛地去帮助别人,这个一般都是我执还很重的。
第五个,『勿聊且塞责而半途自废』,譬如说人家叫你去行善,你就应付一下,好啦好啦做一下,表演一下就跑掉了,「聊且」就是「姑且」,「塞责敷衍」就是塞责一下半途就自废了。
第六个不要『安于小成而快然自足』,就是说不要做一点点好事就到处宣扬,就自己觉得很了不起,就「快然自足」,这是一般很会犯的毛病。
第七个『勿妄希高远而不务实修』,不要发了很高很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要做怎么样很多很大的大善事,虽然发愿做很多发很多,但是从来没有一步一步的去做,从来没有真正去做,没有真正去修,而且没有真正去实现,就是不务实修。我有碰到一个莲友,他以前就常问我,老师、老师,某某法师叫我发一个愿,我说你发什么愿,他说叫我持往生咒三十万遍,我说你现在持多少?老师我不想持了,那你发了愿没有?他说发了,那你发了怎么可以不照愿走呢?老师听说往生咒念一念会往生是不是?我说那是谁讲的?就是这样智慧没有开,到处发愿。这个也修不好,那个也修不好,跑来跑去的没有一个地方安住,「勿妄希高远而不务实修」,连一步都踏不出去,是这个道理。
第八个,『勿因事大而畏难』,一听到这个事情已经很大了,那太困难了我不要了。就像我当时以前在帮助那个「佛教僧伽医护基金会」的财团法人,他是专门在照顾出家人的医疗;这个四川汶川大地震,他们要去申请赈灾,到四川去赈灾,这也是很困难,没有几个可以进去,一个是台湾的红十字会,一个好像是慈济,他们要进去,「僧伽医护基金会」也想要进去,可是进不去要申请,后来就申请跟红十字会合作,以红十字会名义进去,后来突破了很多困难。因为要到那边义诊,就要把医疗设备带过去、把药品装箱、包了很多医药品、联络很多医生、一些设备要带过去,如果你一定要说,唉呀!师父这样太麻烦了,那么多医药,那么多设备,太麻烦太麻烦了!还要去公文申请,跑来跑去的,不去了!「勿因事大而畏难」。后来我们还是去了,我也很高兴到汶川去看那些真正受灾难的那些大陆同胞。大陆赈灾的效率非常的高,他们就在一个学校盖集中灾民的收容中心,好大啊!那里面什么都有,效率真的很高,里面有专门从饭店雇来的厨师煮饭给他们吃。我去那个坐游览车,他们送我过去,问游览车司机,司机菩萨你是从哪里调来的?他说我是从贵州调来的,贵州调来四川支援的,他说对啊!领导叫我们过来的。也是要付车资给他,要付钱。集中调度,他们真的赈灾这方面很有效率,走在四川成都,只要挂上赈灾车就全部可以走在中央车道,那个真的是很不错的一个体验,后来我就到实际现场去体验赈灾,「勿因事大而畏难」。
第九个,『勿因善小而忽略』,你别说这是一个小事,就像我刚才看那个剪的报纸,这是一个小事报纸登一登,你是「勿因善小而忽略」,你是不想去做。
第十个,『勿以事冗而推诿』,不要觉得这个事情太繁琐了,有些被救助的人,他可能会有很多的限制,他会有很多的顾虑,那你要去帮助,他会有很多很多的条件,那你就觉得这太繁琐了,就推诿了就不去了,这个也有。
第十一个,『勿矜惜名节而不救患难』,你很爱惜自己的名节,我们讲你就是放不下这个身段。你放不下这个身段,你就不去救这个受患难的人,这个叫做「勿矜惜名节」。
第十二个,『勿勉于昭昭而堕于冥冥』,「昭昭」我刚才讲过是大家看的到的地方,那大家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你就不去做了。那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不要在明显可见处下功夫,却在黑暗难见处堕落。这怎么来解释呢?我的看法,譬如报纸登出来、电视会去拍、会报导,会给你表扬,那你就说这个对,人家会知道,那你就去了。这就是叫「勉于昭昭」,就是明显可见处下功夫,那么如果说这个善事没有人去注意、电视也不会去注意、报纸也不会去注意,那你就不想去做了或是懈怠了,这就是「堕于冥冥」。
第十三个,『勿勉于动作而忽于语言』,你是一直去做没有?去学没有?可是有些人他必须要透过,可能是要安慰他,用善语去安慰他,所以有些人可能要用语言去沟通,这时候你不要只有行动而忽视语言,就是沟通,「勿勉于动作而忽于语言」。
第十四个,『勿空为美言而实行不副』,说你不要光讲很好听的话,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帮助你,可是你说的,跟你实际去付出的不符合,这叫实行不符合。
第十五个,『勿持于常而忽于暂』,我在看其他的解释:「勿持于常而忽于暂」,这解释我想了很久,这句话的解释应该是,「勿持于常」,例如我们有布施的习惯,习惯性会这么做,可是突然间来了一个变化球,人家叫你做一件事情,你突然间不习惯了,是暂时偶发性的发生了,你可能就忽略掉,这个「忽于暂」,可能是偶发性的发生的事情,譬如说我打一个比方,「勿持于常而忽于暂」什么意思,有时候你要看它迫切的需要,像我们台湾南部有一个「观音护生园区」,他们就专门把人家要开始宰杀的这些肉鸡,他本来都生鸡蛋的肉鸡,他现在老了不能再生鸡蛋了,那有些商人就会把它便宜卖掉,把他杀死以后用机器把他碾死以后,变成饲料,就把他压成粉以后,然后再去喂小鸡,那其实是蛮残忍的!这个张师姐就很发心,在台南的将军乡有一块地,人家捐出来给她的,她取名叫「观音的家,护生园区」,她像观世音菩萨一样慈悲等视众生、爱护众生,收留那些牛、肉鸡、羊或是兔子...那一天,这为什么说你常常习惯去做,突然有变化球过来,你就不想接,也不想做了,错了!
我上次就是在佛陀教育基金会看到她的书,我回来就翻了一下,看了很感动,我有带一个莲池放生会,放生团。她这也是放生,她这个叫护生,动物要濒临生命被杀害的时候,她把它们救起来,还要有一个地方给它们住。我常讲那是动物的“养老院”。我们都盖人的养老院,就不会盖动物的“养老院”。动物没关系?动物是给人吃的?错了!众生平等。他们是很有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怀。我在佛陀教育基金会看到这本书,就是“观音的家,护生园区”,我就打电话给她,接电话是位张师姐,我就问说:“我是某某,我也有带一个放生会,不知道你那边有没有需要帮助的?”我放生时是买鱼和其他动物去放就好,这样是「勿持于常而忽于暂」。我就是借这因缘打电话给他,那位师姐说:“有啦!我就是经营的很辛苦,我护法的力量不是很强,有时饲料都不够。”我们人没饭吃就很痛苦,那动物没有东西吃,怎么办呢?我说你这个书要多发出去,人家才知道有这个护生园区来给你护持。你才有饲料的钱啊!不然你要养这么多的动物,怎么办呢?动物没有东西吃,会哇哇叫,会很苦的!她就跟我讲就是想印3000本《观音的家》,印了1000本没有钱了。我就问须要多少钱,她说6万元,我就马上汇过去给她们。是用放生会的钱汇去,就这样认识,就这样结缘了。
那一天在马来西亚蔡礼旭老师汉学院传统文化中心,我接到电话,因为我这次跟去斯里兰卡,听老法师在斯里兰卡总统府讲经,也有遇到马来西亚黄居士。在斯里兰卡参加盖“龙喜国际佛教大学”的动土奠礼,她还坐在我前面,我跟陈大惠老师坐旁边,陈大惠老师坐在我的右边,她就坐在我前方,我还跟她打招呼,我们很好,我们常常在香港老法师那边见到面。她是个很热心的师姐。马来西亚打电话来说黄居士在马来西亚的医院开刀,怎么回事?是脑部出血。我就很紧张,她是个菩萨,帮助老法师很多、帮助蔡礼旭老师,是个大菩萨。大菩萨有难,我们怎么可以不去帮她的忙?你看到这个暂时性的,我们要放下手边的事,立刻帮忙她。我就告诉她师姐。我现在马上在台湾帮她放生,你在那边也带莲友帮她诵《地藏经》,回向给她。她说现在脑部做了大手术,还在昏迷状态,都不能讲话,眼睛也张不开了。我回来马上跟地藏王菩萨祈祷,希望她能够平安。我赶快打电话给“观音的家,护生园区”的师姐,问现在有什么可以马上放的?你看有福报就是有福报,有因缘就是有因缘。我常讲你要当别人的贵人。不要等别人来救你时,就没有贵人。举手之劳都要去做。「积德累功」是教你这样,你要储备资粮和福德,不是等危急时,糟糕什么都没有,一个贵人都没有。其实我也很担心,因为你要知道脑部开刀是大手术,她是血管破裂,是很恐怖的事情。我以前有一个朋友也是这样。他太太在台大开刀,开完刀缝起来,医生才跟我朋友说糟糕有手术线在脑部没有拿出来,再重开一次就往生了。脑部开刀手术是很大的手术。
我打给台南“观音的家,护生园区”的张师姐,问有没有东西可以放生的,刚刚好,就有!刚刚正在谈一件事,还没有钱。就是有200只兔子,人家养的肉兔,要给蛇吃。不是人吃兔肉吗,怎么给蛇吃?我说不行,赶快把它们救起来吧!原来说100只,后来才知道是200只,他说一只480元含饲料费。我马上说就,把它们买下来。我也马上回向给王居士。结果昨天莲友打电话给我说,王师兄现在已经醒过来了,眼睛张开,手、脚也可以动了,可以表达意思了。还好!如果一直昏迷,还在加护病房,怎么办?这就是「勿持于常而勿于暂」。我们常会「这与我无关,我没做过那个事情,你不要找我。」这是第十五个。
接下来第十六个,“勿勤于始而怠于终”,你不要刚开始很认真,到最后不了了之,叫“怠于终”。
“勿避嫌,勿避怨,勿因循,勿间断,勿卤莽,勿图报,勿务名”,这几个都非常棒。
第十七个,「勿避嫌」是什么?你不要有「我执」,你不要怕被人家误会,不要有「我」,我执要破掉。
第十八个,「勿避怨」,怕人家埋怨。我这样做他会不高兴,只要对的事情就要去做,只要是救人的事就要去做,只要利大众的事就要去做,你不要顾虑。「袁了凡」书里有讲到,以前有一个宰相,在村落里,这宰相坐马车经过(马车驾驶),用现在的话是“不良少年”要来闹事,宰相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不要去报官,就放他一马,就是怕他埋怨、怕他有怨气。后来那个人做了大案子被朝庭问斩,要判死刑。这宰相才说,如果当年把他送去法办,今天他就不会造下大恶了。我们有时行善行功立德,总是瞻前顾后,怕家人埋怨、怕家人误解。这是「勿避怨」。
第十九个,「勿因循」,自已懈怠,得过且过。
第二十个,「勿间断」,做一天休息一个礼拜,断断续续的,没有恒心,没有毅力。
第二十一个,「勿卤莽」,你要去做善事,行善要有智慧,不要匆匆忙忙的没有去考虑,然后等做完以后,才发现犯法的问题、违法的问题、牵涉到侵犯的问题、法律问题,才说早知道不要做。你做之前你要考虑得很清楚。「勿卤莽」。比如说放生,现在台湾法律有规定,放生要申请,大家不能随便乱放。你去放完才怪政府不应该抓我,不该罚钱。那你为什么不先申请呢?我们法律有依规,我带放生都是去申请的,我们按照规定来,违法的事我们不做。「勿卤莽」你要遵守法律。
第二十二个,「勿图报」,不要求回报,要求福报的福德很少。而且增长你的贪爱、增长你的贪欲。你就没办法离相布施、你没办法开智慧。所以「勿图报」。
第二十三个,「勿务名」,你不要求名声。
以上二十三条前面都加「勿」,就是让你不要有这些心念,不要有这些执着,不要有这些行为,你所做的善行就会跟性德相应。
“凡遇一切善事,皆欢喜行持”。你遇到一切善事,都要欢喜的去做,去依教奉行。
“委曲成就而后已”。纵使你受到委曲、你受到误解,都要全力把它完成。
“方是奉持真种子也”。这样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者,是真正积德累功的好种子,真正是菩萨行。
这一段里,我挑出一个重点,非常重要的地方。
刚刚说「积德累功」是性德。我们要学无相布施。以前我有讲过「达摩祖师去见梁武帝」,梁武帝问道:我盖了这么多的佛寺、印了这么多经、供这么多斋、供僧,布施,我有什么功德?达摩祖师说:‘毫无功德’。六祖大师有提到这一点,达摩祖师说得没有错,因为当时,达摩祖师和梁武帝对话时,梁武帝说:“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祖师就说:「净智妙圆,体本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清净的觉性叫「净智妙圆」,每一个人都圆满具足,我们布施,都要舍掉我们的悭贪心。「净智妙圆」我们本来就具足这个清净的智慧。「体本空寂」我们这个清净心本来一切不执着。它是究竟清净,它是清净不染的,所以「体本空寂」。那我们布施的目的是干什么?我们前面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就是‘修福德’,最后的「般若」就是开发智慧。我们要开发智慧就叫「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我们布施的目的是做我们的福德资粮,去掉我们的习气、去掉我们的执着。我们要知道,六祖大师跟我们说:「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你到处供养、布施、设斋,这是叫求福,不能把这福当成「功德」。「功德在悟,在明心见性,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见性是功」。六祖大师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那么「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的真实妙用,名为功德」。你做每件事情都能念念无滞,就是你不会执着。「常见本性」,都是从清净心发出来的,要欢喜行持,都是从欢喜心出来的,这叫「常见本性」的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他真正到一个功德的境界时候,内心谦下。他布施就是破我执,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四相都破了,他就没有「我」了。无我的时候自然性德就流露出来了。他就自然谦卑,对待别人一定是礼敬的。
再下来就是怎么样发心?这里有一段在121页第5行,要怎样发心去「积德累功」?要「真信心、勇猛心、精进心、坚永心」。这个地方,我觉得说我们要积德累功,这四个心一定要具备。就是你修行,你一定要「积德累功」。你修行要进步、要提升、要开发智慧,就是一定要「积德累功」。我们说「净业三福」就是「积德累功」。
我前几天7月5日去医院看一个好朋友,他是一位企业家,为什么要去看他呢?因为他平常对我们分局非常帮忙,我们同仁只要破大案,他一定来颁发奖金。他生意做很大,赚很多钱,他不会把这些钱拿去「吃喝嫖赌」,他很舍得。他喜欢布施。但是不见得开智慧。所以刚才六祖大师说「供僧、供斋、布施」是求福不是功德,功德是没有贪瞋痴慢疑,我这位朋友是一般生意人,他只是喜欢做好事,但是他必竟是有我执。前一阵我在分局看到他,就看他走路就觉得不行,他走路就摔倒,脚都麻了,因为平时喝了太多的酒。后来知道他生病那天在医院开刀,做心导管手术,装支架,心脏血管阻塞。我去看他之前,在楼下等我一个长官到了,跟他一起上去。那时我看到两个镜头,我很感慨,跟这里讲的很有关系。
我们学佛要「真信心、勇猛心、精进心」。前面讲的「主人醒醒乎」我们要醒过来。我在那边和一位同事讲话,就看到一个大约60几岁的老菩萨,经过我们旁边。刚好我同事在讲膝盖痛怎样怎样、腰痛姿势、坐姿怎样等等,她就停下脚步,听我们讲,她大概是脊椎不行,穿了一个铁衣,就是一个架子,撑在腰部,个子不高穿了一双靴子,还满高的。看起来一脸忧愁,听到我们讲腰,就说我的腰很痛苦,我就对她很好奇,看起来就是一个很老实的老妇人,我就问你怎么了?她就用台湾话跟我说,整个身体器官都不行了,这个痛,那个痛。还用台语说「干脆死了算了」。老和尚说不是死就算了,不是一了百了,是没完没了。没有修行,他就是没有智慧观照。听她这样讲就有点不舍,看她老人家这样孤单,就问她,那有没有人煮饭给你吃?她说着「各人顾各人,没人要煮给我吃」,就这样走过去了。
这就是让我看到,佛陀当时在皇宫时出城门看到的生老病死。看到一个人生病,佛陀就很难过,佛陀就感觉到这个世界真是无常,生老病死苦。佛陀看到农夫在耕田,动物吃动物,这个鸟吃那个虫。看到牛被皮鞭打,佛陀觉得众生不平等。然后佛陀又看到人死掉,在那边被埋葬。佛陀看到了死。看到一个人老得走不动,佛陀看到老。后来看到一个沙门,很快乐很解脱!就问你是谁?「我是沙门,是修行人」。「你为什么这么快乐」?「因为我得到法」。佛陀就开始对「法」很钦羡,非常喜欢,就开始准备出家。佛陀在城门看到「生老病死」。所以各位,如果你们比较放不下,我倒是鼓励各位,常常到医院去助念,多看「生老病死」就比较放得开了。
结果又看到一个年轻人中风,不是年纪很大,是年轻的,40几而已。我看他走路右手不行、右脚不行,同事说那一定是伤到左边的神经系统,所以右手不行、右脚不行。他太太开车,他自已开车门,臀部先进去,脚抬进去,手再撑进去。你就看到一个人到老时、到病苦的时候,你才知道那四大不调的痛苦。老子讲一句话「吾有大患,唯吾有此身」,这个身体真是麻烦。
所以我们要学佛陀。佛陀在当雪山童子的时候,听到罗剎鬼王在唱一首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陀听了很高兴,就停下脚步,说你说什么?佛陀有悟到,这个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在变化,「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在变化的。鬼王讲到一半,就不讲了,佛陀说还有下一句,鬼王说我肚子很饿了,我要吃东西。佛陀说你跟我讲完,我就跳下去肉体给你吃。鬼王就讲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很高兴,就把这个偈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用石头写在旁边的石壁上记载下来,这叫法布施。佛陀在因地当菩萨时,就那么发心,让这么多人得到智慧,佛陀不会藏私,不会自私自利。我听到不让人家知道,佛陀都没有,佛陀马上就把它布施出去。佛陀把偈写好,准备跳下去时,罗刹鬼王就化身成天帝,说我是天帝,我是来护持你的,我是来考你的,你是菩萨。佛陀在因地是菩萨,雪山童子,童子就是菩萨,佛陀在雪山修行,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这就是「雪山童子开悟记」,所以看到生老病死让我们能够去觉悟。
我刚才说到这位老菩萨她说她的小孩不煮饭给她吃,你如果是在,我们下面要研讨《感应篇汇编》讲到忠孝篇,那个孝!你就会提到这个问题。小孩子为什么不孝?宠坏的、骄纵了、习惯了?「忘恩记怨」!《太上感应篇》讲得非常好。你看到这个老菩萨的小孩不煮饭给她吃,你就看到现在人的那种悲哀,现在因为物质太发达,社会变动太快,科技文明,老和尚说科技文明给人带来不安,没安全感,会有恐惧。他说中国传统孝道好!伦理好!老和尚讲以前我们社会三代、四代同堂多快乐啊!现在马上搬出去,现在都变孤独老人,全都在养老院。所以我们学习《太上感应篇》,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智慧,看到这个苦,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我们知道怎样把握这个难得的人身,我们要善待今生,好好去「积德累功」。
这一段的第三个重点是什么?就是第四行刚讲的「盖为锢蔽既深,习染难除,理不胜欲,良心旋发旋止」。这一句是重点,「故终无为善之机也」,为什么这个人终其一生,他没有办法行功立德。他为什么没办法行善,问题出在第四行这一句话,「锢蔽既深,习染难除,理不胜欲」。道理他懂,良心发不出来。这句话是这一段里面的最重要的一个重点,这一段我就用这样来跟各位分享。人生智慧的启示,我们学习这一段就是修这一条。我们修习这一条很容易,你才不会这一辈子悠悠度日,他的重点就是「习染难除,理不胜欲」这八个字,所以原因在这里,良心发不出来,那为什么良心发不出来?为什么习气难除?简单讲,就是放不下。良心发不出来,是因为他看不破、放不下。他的习染心难断,为什么呢?因为他贪爱情欲,他道理懂但做不到,很多人都会听,道理也懂,但是做不到,做不到经典讲的那个境界。老和尚常讲「你会吗」?你要去怎么样,你要去‘信、解、行、证’,你要去实践,你要消归自性,你要落实到你的日常生活。所以道理懂,做不到,你「业」就没法消,业障没办法消,功德就不能显现出来,功德没办法显现。一般人理明白,事糊涂,境界一来就随境转。「理不胜欲」,是理明白,事就糊涂,「理不胜欲」,克服不了自己的欲望:克服不了情欲、贪欲、淫欲、爱欲、五欲之乐。,所以良心有时听到善法,听到法师开示,学一点佛,也许灵光乍现,突然有一段期间好像他很用功,不久就退转,这叫灵光乍现,突然有点相应,但一遇到境界,他就又迷了,又染着了,这就叫「良心旋发旋止」。所以习气难断,没有办法有勇猛心、精进心、坚永心,主要是他生死心不够切。我最近的一些状况,我个人认为我们这些学佛的人一定要常常观照这个生死心,生死心怎么起来呢?真的必须要把自己的烦恼放下来,把自己的执着放下来,把自己的烦恼要断掉。
记得我跟各位讲过,我有一位很好的莲友,帮我打木鱼的陈居士,他已经走了,癌症。给我很大的震撼,我跟他相处快廿年,虽然我是走讲经路线,他是走助念路线,都是菩萨行,他的走我也是很不舍。所以我说为什么我们的习气难断,「理不胜欲」道理不能克服我们的欲望呢?不能像老和尚讲的去「真干、老实、听话」呢?就是生死心不够切!最近我们都看到,各位台湾的朋友大概都知道,给我很大的震撼。就是我们台湾一位剧场家李国修,他才58岁而已,我今天看到报纸登出来,他儿子李思源,今天参加联合报的联合讲堂在分享。他儿子就讲得非常好,讲他爸爸小时候怎么给他教育。李国修怎么教育他小孩,他说:「要他有爱心」。李思源13岁就问他爸爸,就问李国修。所以李国修这个人生没有白来,他真的做得很好,他儿子今天就跟他爸爸感恩。
所以老和尚讲说,教育、教育!教育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家庭教育跟父母教育。你看,他现在爸爸走了,他现在就是自立自强,他很有自信,他爸爸给他一个好的教育。他小时候13岁问他爸爸说:「爸爸,人家说,电视广告都讲说,要赢在起跑上」。小朋友不是很竞争吗?那么爸爸都会送他去补习啊,送他到国外去留学啊,留学就拿博士、硕士回来竞争。
老和尚说,竞争下来就是斗争,斗争再下来就是战争,拼个你死我活。昨天我们不是在讲了吗?昨天讲到,「不履邪径,不欺暗室」。老和尚讲说,怎么样去教育一个小孩,要为小孩造福、培福。培养一个有福德,可以去利益别人的人,这才是好的智慧抉择。
李国修就是这样教育小孩,他就跟孩子讲,你要输在起跑点上。他这样教小朋友,让小朋友碰到挫折,会反省,会成长。他说,你要输在起跑点上。你不要赢在起跑点上,那样会养成傲慢,养成竞争的习性。所以,李国修这样做是对的。你看他现在走了才一两个礼拜,他儿子侃侃而谈,很有自信,教育成功。你看他爸爸往生的时候,他很镇静的面对记者,因为他爸爸在台湾,不管是社会各阶层,政治人物对他爸爸都很尊敬,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剧场作家。为什么特别提到他,他生死心够,他能够观照无常,虽然他不是净土法门的。他创了一个屏风表演班。
这几天,我把他往生让我敬佩的地方摘录下来,他那一天往生的时候是在凌晨从医院要往生的时候(他是大肠癌往生的),他自己录了十几秒钟的临终告白,他怎么讲,我念给各位听。
他说‘我已放下,今生我满足无憾’,你看,一个人修到58岁,他不再求寿,他不再求病好,他不再怕死,他说我已经很满足了,我没有遗憾,我已满足无憾。因为他是修另外一个法门,他的老师,他的师尊,要带他到另一个国度,虔心修行。因为他是一个很喜欢编剧、导演的一个剧场作家,所以他就说,我的师尊要带我到另外一个国度,虔心修行,我的编导演。然后,我还是坚持我的最爱,因为他还是执着这个东西,坚持我的最爱,开门、上台、演戏。这是他对他这个人生的一个诠释。
我觉得这个‘开门、上台、演戏’,充满哲理。每一个人,借母亲的娘胎出来,那不就是人生的这个大门打开了吗——开门。上了人生舞台,演各种角色——演戏。上台好像一个很简单的剧场动作,它却是一个人生的哲理。开门、上台、演戏,菩萨就是游戏人间。菩萨为什么能够游戏人间,菩萨他破四相,在人间救苦救难,菩萨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盘。所以呢,李国修说,开门、上台、演戏。然后,他讲一句话,非常好。很多人也很佩服他这句话。他小时候,爸爸跟他讲,他嫌他爸爸,因为他爸爸是一个为国剧演员做鞋子的(给演员穿的那个鞋子),那个戏鞋。他很苦,小时候住在台北市的中华路,中华商场那里,早期的中华商场很苦。有一次,他跟他爸爸讲,你做这个没有出路,没有出头天,就是你做这个鞋子给那个演戏的人穿,怎么会有成就呢?你看他爸爸跟他讲一句很有哲理的话,所以他最后要感谢他爸爸的话,所以演一场舞台剧『京城回忆录』,就是来纪念他爸爸。小时候他跟他爸爸的回忆,他就把它变成舞台剧演出来。
他讲一句什么呢?「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他说,人能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这句话,你可以用到我们净土法门。我们修行人,一辈子,我们能够一门深入,我把它引用到这里来。引用老法师这个开示,修行人,尤其是净土行人,一辈子,终其一生,能做好一件,一门深入,就功德圆满。对我来讲,我是老和尚叫我讲因果,我告诉我自己,人,我自己,一辈子,就能把因果讲好,那我就功德圆满了。老法师也是一样啊,他在香港,他也要讲《净土大经科注》,他到斯里兰卡,他也要讲《净土大经科注》,他说他要一直把这部经讲下去,老和尚就做到这一点。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老和尚不是常跟我们鼓励吗?你们讲《阿弥陀经》,讲个十遍,学习古人,讲十遍,讲一百遍,讲五百遍,你就变成阿弥陀佛了。现在的人,就是杂修,什么都要学,样样通,样样松。
李国修他爸爸跟他讲的这句话,很有人生哲理。所以,你看要从什么角度来看这句话。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能贡献给国家社会,他就是一个菩萨行者,功德圆满。所以,他生前就写好墓志铭,墓志铭就是一般我们写在墓碑前面的。他平静的离开人间,最后录一段感恩人生的谢幕词,面对生命尽头,他步伐从容,他儿子这样形容他爸爸,十分豁达。他交代他的家人,「菩萨要来接我的时间到了,请让我走,不要给我急救,我已经准备好了」。他有坚定的宗教信仰,谈论生死,毫无恐惧。他没有念佛,求生西方,但这个境界,我个人觉得相当不错,已接近没有‘我执’了。也可以说,他已经放下这个身体的执着,也不简单。在这个五欲横流的浊世,做一个清新典范,令人敬佩。
所以,我为什么提这一段呢?‘我看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快快轮到我’。我们要有这个觉照。所以刚刚讲说这个,「盖为锢蔽既深,习染难除,理不胜欲」。我引用黄念祖老居士的《无量寿经大经解》劝谕策进第三十三品,我用这一段来跟各位勉励,来观照无常,经文是这样,‘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这里面就跟你点出来,你要是不放下,你不深思熟计,你不离开情欲,你被这个烦恼,苦乐忧喜绑住了,你不好好去‘专精行道’,‘专精行道’就是积德累功,等到你寿命一结束,年寿旋尽,你无可奈何,你没有修行的机会。所以,这一段经文,我把黄念祖老居士的几个开示,归纳几点。
第一点,众生不知幻梦空花,一场空。黄念祖老居士在《大经解》里说:世人愚痴贪爱,不知道世间万物,都是幻梦空花,误为实有,而不知无常迅速,不能永保。所以黄念祖老居士说,活的时候越亲爱,死的时候更痛苦,「生时愈亲爱,死时倍苦伤」。生死之际,存者,伤亲人之永别。亡者,悲自身之长逝。昔日恩爱,今日成为忧苦,互恋难舍,如刃剌心。这个一死一生是这样来的,佛陀很有智慧,所以,这个《无量寿经会集本》非常的好。你看到这个,你每天读诵,就要起观照作用,一死一生在讲什么?讲夫妻分别、永离;亲人永离。有时候是有些人的小孩往生了,有时候是父母走了,有时候是先生走了,「一死一生,迭相顾恋」。黄念祖老居士说,「昔日恩爱,今成忧苦」。所以,我们不精进用功不行的。而这两个都是,「束缚身心,如绳作结」,就像绳子绑起来一样,把结打死了一样。不令出离。故云「忧爱结缚,无有解时」。又结缚即烦恼。变成烦恼啊!
所以,《大乘义章》讲,‘烦恼闇惑’,‘闇惑’就是‘烦恼’,就是无名。‘结缚行人’,‘行人’就是我们修行人,‘结缚’就是把它变成烦恼,困扰这个修行人,故名为‘结’;又能缚心,绑住你的心,亦名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所以,黄念祖老居士说,「欲为苦本」。故知缚于情爱,即是结缚于生死,无有解时也。这就叫做,「思想恩好」。因为世界人所喜欢的,究其根源,就是情欲。而不知道,「欲为苦本」,「纯情即堕」。所以要怎么样呢?我们要怎样「积德累功」呢?这里面讲,《无量寿经》跟我们讲,要「一心修道,以求解脱」。没有一个办法可以帮助你的,只有这一句话,这八个字,「一心修道,以求解脱」。《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讲,当你临命终时的时候,你的一切国城,你的家宅,你的国家,你的城堡,你的妻子眷属,你的车乘、佣人,全部会离你而去,唯独愿望不舍。愿望不会离开你,愿望是什么,你的菩提心,你的发愿。就这里讲,你要一心修道,以求解脱。若不能于此「深思熟计」,如果你不想清楚,还在那边习气难断,你不一心修道,以求解脱。转眼无常到来,寿命终了,到此则徒唤奈何。要修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你已经没有人生了,各位,我最近就看到几个好朋友,60岁就走了啊,62岁就走了啊。我真的有点吓到了,两个啊,一个是陈居士,一个赵居士。那个赵居士都跟解贤法师到越南去赈灾,去义诊。建设公司开的很大,很大的福报,现在走了啊,对不对?昨天,我听到人家讲说,他儿子跟他太太,还在伤脑筋一件事情。人都走了,再谈这个,都是多余的。无常到来,寿命终了,至此则徒唤奈何。人命在呼吸间。所以,佛陀跟我们讲,「年寿旋尽」,旋就马上结束了,你不要以为还很长啊。有的人,可能他福报比较大,可能活了八、九十岁,那你怎么知道你什么时候会走呢?阎王三封信就寄来了。所以,我刚才跟你们讲说我那个好朋友,他一开刀,他说他就吓的要死,你知道吗?他说,他到医院的时候,要开导管手术,心脏要做导管手术。医生说,糟糕,机器坏掉了,他整个人心脏快要跳出来。啊!这个节骨眼,机器怎么会坏掉,你就知道,他的恐惧写在脸上,昨天他形容给我听,我在旁边笑的不得了,他太可爱了。六、七十岁的老先生,有钱是有钱啊,一听在这生死关头,他说,黄副座你知不知道我多紧张啊?我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常在助念,我怎么不知道呢?众生就是这样,我跟他讲善法,他有时候听听,点点头,他不想修行,他喜欢做好事。「年寿旋尽」,无可奈何啊。
所以,我在这里,我用一个公案,讲给各位听。是真实的故事,各位听了这个,一定要记得,习气一定要断,理一定要胜欲。今天也许听了,也许大家会觉得,刚好是下午,天气比较热,可能会有点昏昏的沉沉的样子,但是精神一定要提起来。‘福不能抵业’,‘富贵学道难’。最近,我们这里一个地方上的人物,很有钱,有钱到各位没有办法去想象。我去年,大概是年终,我才跟我的长官,因为我的长官是新到任,我是副的,他是正的。我才跟我的长官一起去拜访他,因为他是我们地方上的人物,而且对我们分局也付出很多。我们分局有民间公益的组织,他是民间公益组织的主管、队长,他住哪里,我就不要讲。他住在这附近,很漂亮,他家是透天厝,一到六楼,五楼还是六楼,电梯的,电梯在这边,整排都是他的房子,一层有三四十坪的房子,一直到六楼都他家的。一进去,我就被那个房子有点震摄到。一户住这么大,五、六层。黑色的奔驰车600的,很漂亮。然后到他家客厅,两组沙发大到不行,比我们这个讲堂还大,有中间讲桌这么大。他太太也很年轻,来,来,吃水果,吃水果。我跟我的老板去,吃水果,我老板一直在跟他讲话,我一直在那里思考,这个人过去是修什么福报啊?怎么这么大的福报,我走到他家的阳台,门一打开,前面都没有挡住,因为台北市寸土寸金,就奇怪耶,他的家前面就没有大楼挡住,左边、右边就有大楼,还十几层楼,就他家前面没有大楼。他有这种福报啊,可以整个俯瞰台北市的夜景,俯瞰整个台北市的基隆河。台北市有基隆河跟淡水河,基隆河比淡水河漂亮,因为基隆河旁边都是公园,草坪,很漂亮。我站在那边,看整个夜景,整个河景。唉呀,真是人间天堂啊,过着天堂生活,我只问一句话,究竟是什么福报?我就想这样而已,我们学佛人,就是看这些不会迷,我们不会执着,我们不会羡慕,我们也不会说,我们心动了,没有。我们会去思考,他为什么有这样的福报。但是,各位我们知道,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面讲的,‘富贵学道难’。后来,就是有一天,我们在一个大餐厅聚会,那个公益组织的主管交接,换另外一个企业老板来接这个位置。他匆匆忙忙穿着我们那个公益组织的制服离开,我看他的脸,吓的就像落荒而逃的感觉。因为后来吃饭我迟到。我看到他,怎么这么紧张啊?匆匆忙忙交接就走了。我就问我旁边的一位同事说:‘他是怎么回事?怎么把公益组织的主管交出来’?他说:‘你不知道啊’?我说:‘我不知道’。癌症啊!我说:‘什么癌’?‘肝癌啊’!我说:‘不对啊,我去年到他家的时候,他才跟我们讲“到苗栗去断食疗法”。我问断食疗法,一天一次多少钱啊?他说:“六千多块台币”。我说:“怎么这么高级的断食疗法”?’你们知道什么是断食疗法吗?三天都不吃饭,七天都不吃饭,我们是打佛七,他们是断食。七天统统不吃饭,就是让全身食物、毒素排光。然后到最后一天,那个医疗单位,那不是医疗单位,就是那个断食疗法主办单位,给他们几种,不知道是什么健康的食品,可以帮忙他们排毒。我还问他,断食疗法有用吗?他说,不错,回来精神特别好,特别能吃。最近他才跟他太太到新疆去,到蒙古去,玩一趟回来,不行了,为什么?因为太累了,肝癌又复发,扩散了,我问同事说,他第几期的?他第三期,我心里就有数,第三期就没救了。结果,昨天我看到报告签出来,他要公祭。啊!死掉了!怎么那么快死掉了,中间不到一年,给我很大的震撼!
所以,各位你说,听这个故事,你不要醒过来吗?当然要醒过来啊,一心修道啊,佛陀跟我们讲:‘年寿旋尽,无可奈何’。而且,他那次交接的时候,我同仁才跟我讲,你知道吗?他最近一个土地开发案,赚了十五亿台币,怎么那么有钱啊。好啦,听这个消息,不到一个月,他就……(...)如果,那个十五亿赚到,马上舍出去,舍个一亿,办一个很大的利人事情,譬如,老法师呼吁我们,现在支持强帝玛法师,要在斯里兰卡盖一个“龙喜国际佛教大学”,那值得一亿,培养全世界的弘法人才。但是,富贵学道难,知道吗?这个钱啊,有这个钱,就没这个命,有这个命,没那个钱。我跟你讲,刚才讲排毒,什么最排毒?学佛最排毒!老法师讲,没有妄想是最排毒的,没有贪瞋痴慢疑,没有三毒,就可以排毒了。你吃什么排毒餐,你没有贪瞋痴,就是吃排毒餐了,营养就特别好了。所以,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一切都化为乌有,一切无常变化。
我就念一段,《佛说无常经》,给各位听,给各位分享。「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各位,这一段,有机会把它背起来,把它背熟。我把它简单解释一下,佛陀跟我们讲,凡生必有死。所以,以前印度有一个老菩萨,他儿子死掉,哭的不得了,去见佛陀。佛陀说,你到东西南北城去帮我找,那一个没有祖父死掉的,没有爸爸死掉的,没有妈妈死掉的,没有小孩死掉的,我再告诉你,不要死。结果,老婆婆去找了半天,没有一家不是阿公往生,就是儿子死。佛陀说,对啊,‘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容颜再漂亮,还是会变衰。你只要病苦来,‘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像大海那么深,也会枯竭,大地日月那么高,也终归会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最后,我引用《感应篇》,太好了,《感应篇》给我们怎么鼓励。
‘魂魄虽归鬼界,身尸犹卧棺中;今日荒凉白骨,变作泥堆;从前恩爱,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
‘夜阑而鬼哭神号,岁久则鸦餐雀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绿杨中空挂纸钱’。
‘到这里怎生不醒,大家具眼,休更埋头;翻身跳出迷津,弹指裂开爱网,休向鬼窟里作活计,要知肉团上有真人’。
真人是什么?我们的觉性,我们的自性,我们要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你的真人就跳开了,你就出三界,了生死,往生极乐了,不再轮回。
今天,我用《感应篇汇编》这一段,来跟各位特别的分享,希望各位牢牢记住《感应篇》的开示,记住佛陀的开示。阿弥陀佛!
如果,我讲的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修大德批评指教,阿弥陀佛!
(以上文稿僅供內部學習參考,由於水準有限,有不妥之處,請各位老師大德批評指正。感恩頂禮!)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音灵签第33签求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