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经济措施哪些经济措施体现了"存百姓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的覆亡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第八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的覆亡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第八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的覆亡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第八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王朝的覆亡和北洋军阀的统治测 试&&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20小题60分)&& 1.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2.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 D.同盟会和共产党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主张兴民权的不同之处是& A.主张给人民一些基本的民主权利&&&&&&&&&&&&& B.主张给资产阶级以参与政权的权利C.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D.反对保留君主,主张建立共和政体4.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最主要影响在于&&&&& A.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B.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 C.奠定孙中山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地位&& D.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部分任务得以完成5.武昌起义后,黎元洪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导致这种局面的根源在于&&&&&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B.起义工兵的幼稚无知C.革命党人认为有“资历”的人才能号召群众& D.在特定的条件下,革命党人群龙无首6.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相比,二者的根本缺陷都在于&&&&&& A.都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 B.都是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C.都只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都是应付危局的权宜之计&& 7.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 A.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 C.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 D.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8.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多年。有人把武昌起义的发生说成是张之洞“种豆得瓜。”这种说法的依据是&&&&&&&&& A.张之洞横征暴敛,埋下了人民仇清的种子&& B.张之洞在鄂开展洋务,客观上为革命准备了物质、精神条件C.张之洞残酷镇压人民反抗,引发了人民更强的反清情绪&& D.张之洞思想守旧顽固,使革命在沉默中爆发&& 9.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 A.资产阶级革命派完全掌权的政权&&& B.包括革命、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政权&& C.立宪派占主体的资产阶级政权&&&&& D.革命派建立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 10.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中重申保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其思想根源是&&&&& A.对列强帮助中国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抱有幻想&& B.不敢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C.希望换取列强对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承认&& D.愿与列强建立“邻谊之笃”和“提携亲爱”的关系11.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有这样一段描述:“(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还是先前的把总。”这段描述揭示了&&&&& A.辛亥革命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积极主动地参加革命&& B.辛亥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C.辛亥革命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动摇了地主阶级统治基础&& D.除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12.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诺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 &&& D.②③④13.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被定名为&&&&&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14.有人把“中华民国”(年)分为:年“帝国”、年“战国”、年“党国”三个阶段。这样划分的理由是&&&&& ①袁世凯窃国至死都想称帝②新老军阀连年混战③孙中山过早病逝④国民党一党专政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5.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梁启超已成为革命派&&&&& B.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C.配合蔡锷发动护国运动&&& D.扩大立宪派的影响16.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斗争中,一些地方的革命党人宣布“独立”,其“独立”的含义是&&&&&& A.建立民主共和的独立国家&&& B.实行革命党人的武装割据C.强调地方政府的自治权利&&& D.反对专制黑暗的中央政府17.宋教仁案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 A.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C.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18.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之所以行不通,主要是因为&&&&& A.“实业救国”实质上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B.“实业”往往被反动政权所垄断C.社会性质所决定的&&&&&&&&&&&&&&&&&& D.科技水平严重落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19.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20.年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 “黄金时代”,其是指&&&&&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B.相对外国资本,民放资本的发展空前迅速C.中国轻工业发展显著&&&&&&&&& D.中国的重工业开始起步
二.非选择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5分,第23题10分,第24题5分,共4小题40分)&& 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曷为成功于武昌乎?论者以为武昌地处上游,控扼九省,地据形胜,故一举而全国响应,斯固然矣,抑知武汉所以成为重镇,实公(指张之洞)二十年缔造之力地。其时工厂林立,江汉殷盛,一隅之地,足以耸动中外之视听。有官钱局,铸币厂,控制全省之金融,则起事不虞军用之缺乏。有枪炮厂可供战事之源源供给。成立新军,多富于知识思想,能了解革命之旨趣。而领导革命者,又多素所培植之学生也。精神上,物质上,皆比较彼时他省为优。以是之故,能成大功,虽为公所不及料,而事机凑泊,种豆得瓜。材料二& 买办欧阳萼在给袁世凯的信中谈及武昌起义时说:“追源祸始,张文襄优容新进,骄纵军人,养痈十余年,糜帑数千万,兴兵练学,设厂制造,徒资逆用,以演成今日非常之惨剧,殊堪浩叹。”(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张之洞湖北新政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些举措与武昌起义的关系。(6分)&&
(2)提炼材料二中欧阳萼的观点并作简要评价。(4分)
22.(15分)古今中外,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哪些经济措施体现了“存百姓”思想?(3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6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均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有哪些体现?又是如何实施的?(6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批评他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材料二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又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材料三 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 以上材料均引自蒋廷黻《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的批评针对的对象是谁?其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 3分)
(2)材料二中所描绘的情景你认为谁是最合适的人选?他是如何做到“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的? (3分)
(3)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救国方案是什么?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方案出现的必然性。(4 分)
24.(5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等16个中心城市,是世界上六大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地区出现了两种新的经济形式的名称并简要分析其活跃的原因。(2分)&&
(2)20世纪初期,长江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指出该地区发展最快的两个轻工业部门,分析这一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影响。(2分)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又出现了那些新的经济形式?(1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B& 强调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C& 从保国变法、作乱自振等关键词思考。3.D& 主要区别是资产阶级不同派别间斗争方式的不同。&& 4.D& 着眼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5.A& 革命党人把革命成果送给旧官僚,这是阶级局限性的表现。6.A& 从目的和内容上看二者的缺陷,B项只是二者在性质上相同点。&& 7.A& 从背景和目的思考。8.B& 从兴办实业、编练新军、选派留学生等后期洋务(“新政”)的客观效果看。9.B& 从掌握实权的黎元洪、汤化龙等人的阶级属性思考。10.A& 资产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对列强抱有幻想。&& 11.B& 农民阿Q对辛亥革命存在极大误解,这正好说明其群众基础太弱。12.C& 是否符合时代潮流,决定了某项事业是否会取得成功。13.C& 从服装样式包含的寓意思考。14.D& 从帝国、战国、党国三个关键词思考。&& 15.B& 梁启超等立宪派从拥袁到反袁的态度变化,说明了问题。16.D& 这里的独立不是建立独立的国家政权。17.B& 宋案本身就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18.C& 半殖半封环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缺乏充分发展的社会条件。19.C& 理由同18题。&& 20.B& 黄金时代是指其发展速度而言。&& 二.非选择题21.答案要点及解析:(1)(回顾新政内容、从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的背离去思考)主要内容:兴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教育、编练新军。关系:张之洞湖北新政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却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兴办近代工业为革命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新式教育使革命思想得到传播;编练新军为革命积蓄了武装力量。(任答三点)&& (2)(总结观点、客观评价)材料中欧阳萼认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张之洞推动新政造成的。这种观点不正确。武昌起义的爆发主要是民族危机和国内矛盾不断加深的结果,张之洞湖北新政只是起了客观的推动作用。22.答案要点及解析:&& (1)(回顾贞观之治的经济措施)体现:轻徭薄赋,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2)(联系国内外背景,回顾民生主义主张)针对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针对国内:地主垄断土地,农民生活贫困。具体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 (3)(回顾土地革命路线的核心内容和操作办法)体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实施: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保护中小工商为者,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若学生答制定土地革命路线可给分)23.答案要点及解析:&& (1)(从洋务运动的目的与内容思考)洋务派。批评有道理。因为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只李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拒绝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2)(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思考)康有为。他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说同传统的濡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折变法思想,主张效法日本走君主立宪道路来摆脱民族危机。(3)(思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即以前的方案行不通)孙中山的方案: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必然性:洋务派企图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方案来自救,拒绝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结果以甲午战争的惨败而宣告破产;维新派企图用君主立宪的道路来攫脱民族危机.结果遭到顽固派的镇压,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想以此换取清政府的同惜和支持,同样难逃失败的厄运。因此,用民主革命的方式拯救中国是当时历史的必然选择。24.答案要点及解析:&& (1)(结合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新经济现象思考)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原因:较早遭受外国侵略,经济基础较好,水运交通便利。(2)(回顾一战期间中国民资的基本情况)部门:纺织业、面粉业。& 影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以后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经济基础。&& (3)(回顾改革开放后的新所有制形式)新经济形式: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个体私营经济。
&文章来源莲山课 件 w w w.5y K J.Co m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404 - 找不到文件或目录。
您要查找的资源可能已被删除,已更改名称或者暂时不可用。新商报数字报刊平台
第36版:读评·史说
李世民强调:为君之道须先存百姓
文…大江东去
&&&&如何当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国家领导人,唐太宗李世民最具发言权。  贞观初年,唐太宗曾对侍从大臣说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注意第一层意思,先存百姓是为君第一要义,若不顾百姓而自肥,国家可能很富裕,君王有金山,官员有银库,官僚阶层吃得大腹便便,但供养官僚的百姓面黄肌瘦,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失去造血功能,从而导致“腹饱而身毙”。  这个认识与流传下来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同理,只是着眼点有别罢了。  李世民执政期间一直在努力做个明君。比如,贞观十六年,他对房玄龄等人感慨道:“人君需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唐太宗说过很多漂亮话,《贞观政要》一书里有大量记载。历史上,有许多领导人说得非常好听,但说一套做一套,严于律人,宽于利己,自夸为镏金佛,但泥胎是改不了的。唐太宗的可敬之处在于,说得漂亮,做得也漂亮,不放空炮。  登基之初,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等人共进工作餐,令后宫一位美人在旁侍候。美女本是李世民族叔庐江王姬妾,庐江王为贼所杀,美姬被贼所掠。贼人被官军剿灭,美女被李世民纳入后宫。王珪站起身问,杀人而取其妻,陛下以为是对是错?李世民冲口而出当然不对。王珪就这话头从容进谏,李世民知错即改,遣美人归其亲族。  帝王一般都讲究仪容,生杀大权在手,自是不怒而威。唐太宗平常日子面相威严庄重,百官进见时,往往吓得手足无措,哪还敢开口进谏。唐太宗得知因自己面貌过于严肃导致没人敢说话,便格外注意细节,每当有人奏事时,总是刻意做出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来,以期能听到不同意见。  即使是装,也是了不起的修养。因为,太多的帝王连装都不肯,他们只能见到威的力量,体会不到恩的妙用,大事小事莫不自以为是,不想也不能听不同意见,暗示或明示别人闭嘴,或者只听颂歌,封锁不同意见,封杀反对意见。  历代言官都不太招人待见,唯独初唐的贞观盛世时除外。那是一个允许人说话的时代,你可以当朝讲,也可以上奏折,口头书面不拘一格,皇帝本人都这么谦虚,高官们至少也要装得虚怀若谷些,跟领导人执政风格保持一致,是大势所趋。正如唐太宗总结的:“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盛世,远非一个人可以实现,需要一个庞大的公务人员队伍集体廉洁向上。
| | 合作伙伴:
新商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C) by www.dl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李世民为政举措_古诗文网
李世民为政举措
政治  1.吸取隋亡教训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2.重视人才,从谏如流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他重用、杜如晦、、等能臣。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3.政治清明  贞观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基本廉洁的时期,这也许是最值得称道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尤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警告贪污者,而是以身作则并制定了一套尽可能科学的管理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管理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本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4.分权制度  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成功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853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5.崇尚法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四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贞观之治  ①成因  第一、隋炀帝暴戾无道,再加上三征高句丽耗尽国力却无功而返,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军阀叛变和农民起义。唐初统治者亲眼看到了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广大农民对封建统治稳定的重要性,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第二、因为上述因素,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实践去实现。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安百姓”。二是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三是加强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注意:用人和纳谏,既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表现。  他在位期间,推行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积极推行科举制。630年,击败东突厥,被四方诸部尊为“天可汗”。641年嫁文成公主给吐蕃的松赞干布。  649年,命太子到金液门代理国事。李世民于649年7月驾崩于长安含风殿,享年50岁,葬于今陕西礼泉东北50多里的山峰上的昭陵。谥号为“文皇帝”。  唐太宗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为后世鼻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死后更以东晋书法大家所作《兰亭集序》为陪葬品。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与后来的“开元盛世”并肩而立。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②形成原因:  隋唐更替,隋炀帝的暴政和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一个原因。  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勇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军事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派,诞生像“年年战骨埋荒外”这样的诗句。而至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种豪言壮语,则由于后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风气,甚至成为了古代史上中国人尚武精神的绝响。尤其是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第一个时期,全面扩张,四面出击。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贞观年间,唐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印度用兵的胜利。这些胜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业。颉利可汗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被中国军队活捉的草原帝国最高统治者。由李靖挂帅,唐军出击定襄,痛歼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也是唐朝历史上拓边战争中最辉煌的胜利。颉利可汗被抓到长安。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作为同时存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遭到毁灭,建立单极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唐朝的另一个著名将领侯君集奉命带兵修理骄横的吐蕃人。侯君集通过夜袭击败了吐蕃军,斩首千余。吐蕃军退兵后,松赞干布做了颉利可汗也做过的事:派使者谢罪求和。但是他没有放弃和亲的请求。可能是被他的执着感动,7年后他的要求终于得到了满足。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犯唐,唐军再次远征,途中缺水,就刺马饮血,终于袭破可汗伏允的牙帐,伏允丢下老婆孩子溜之大吉,不久在沙漠中被部下所杀。吐谷浑从此被纳入唐朝的势力范围。贞观十三年,高昌国失臣礼。高昌王麴文泰看到唐兵来得那么快,吓得大病起来,感到忽冷忽热,几天后竟然一命呜呼,由此作为第一个被唐军活活吓死的人而载入史册。
  2.第二个时期,征战高句丽  到后来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为援助处于高句丽和百济围困中的新罗(《新唐书》:“(百济)与新罗联合伐高句丽,取四十余城。发兵守之,又谋取棠项城,绝贡道”,新罗告急)并统一被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地区(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放话给薛延陀:我们父子都要去打高句丽,长安空虚,你要是不怕只管放马过来!薛延陀当时就吓得气短了一截(《旧唐书》载后来高句丽用厚利诱惑薛延陀叛唐,但是“夷男气慑不敢动”)。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军向辽东进军。唐太宗在路上对手下人说,四方基本安定了,就剩下这一块地方了,趁着我还没死,良将们还有精力,一定要解决掉。  夏季,徐世绩暗渡陈仓,突然出现在辽东城下,高句丽士兵大骇。营州都督张俭和优秀将领李道宗也率兵进入辽东,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四月,唐军攻破高句丽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缴获粮食十多万石。五月,另一路唐军从山东渡海攻破高句丽卑沙城,俘虏八千人。上百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得以在鸭绿江边阅兵。  不久,李绩和李道宗所部进逼辽东城下。高句丽军数万来援。有人建议说高句丽军多唐军少,应该坚守。可是李道宗说高句丽人仗着人多以为我们不敢拿他们怎么样,我们就是要攻击他们,杀杀他们的锐气。李绩说我们被派来就是负责替皇上扫马路的。马路不干净,我们怎么能躲呢。于是唐军处于劣势却猛烈出击,高句丽兵始料不及,被冲乱阵型大败而归。唐太宗大军兵到后,把辽东围得水泄不通,日夜攻打。乘着刮南风的机会,唐太宗指挥士兵点燃城池西南楼,顺风放火。高句丽军抵挡不住了,辽东陷落。唐军杀高句丽兵一万多人,俘虏一万多人,此外还有百姓四万多人。  攻克辽东后,唐军继续向白岩城进发。乌骨城派兵一万支援,被唐军击退(此战唐军只用了800人)。六月,白岩城不战而降。唐军继续向安市进发。高句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句丽兵十五万来救援,被击败。高延寿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资治通鉴》上说“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对他们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句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句丽人悉数释放。  安市城小而坚,在城主杨万春的抵抗下,唐军围攻数月不克。长孙无忌以为:‘天子亲征,异于诸将,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虏,众犹十万,若向乌骨,皆蹑吾后,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后长驱而进,此万全之策也。’”)而这种方式过去一直是唐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最终唐太宗决定暂时停止这次出征。9月,唐军班师。这次征伐高句丽,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在唐军,战士阵亡的约2000人,损失最大是战马,损失了七八成。  此战虽重创高句丽,却未能灭亡高句丽。因此,唐太宗认为这战属于战败了,痛心地说:如果魏征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这次远征。但这战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这是自三国时期毌丘俭攻破高句丽屠王城以来上百年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战胜高句丽人,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南北朝时期被高句丽夺取的土地,为今后唐朝彻底征服高句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倒是有个印度的小插曲。王玄策作为唐朝的使者去印度。中天竺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位,劫持唐使。王玄策只身逃到吐蕃,借来吐蕃军和尼泊尔军向印度进发。连战三天,印度军大败。唐军斩首三千余级,水中淹死印度兵约万人。阿罗那顺弃城逃跑,副使蒋师仁追上并俘虏之。此外虏男女一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匹。
  3.战略思想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是唐太宗关于地缘战略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唐太宗利用唐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地缘关系及其作用法则谋取和维护唐王朝利益的战略思想。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是中国古代地缘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现代的独具特色的思想内容。  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土广大,边界线绵延曲折,地缘形势复杂,并随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历观这一时期唐与周边所发生的诸多地缘关系,既有与唐军事利益攸关的,也有与唐政治、外交利益攸关的,还有与唐经济利益攸关的,更多的则是几种利益兼而有之,错综复杂。唐太宗比较成功地处理了与突厥、吐蕃、高昌及西域诸国、高句丽、新罗、百济等国之间的关系。唐太宗的地缘战略思想正是在处理与周边地缘关系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进取。这是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的最显著的特色,也是其思想中最成功、最可取的地方。唐太宗的雄大豪迈是历代许多帝王所不可比拟的,这也是他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是灵活应对。唐太宗在重大变故面前不惊慌失措,他能够依据客观形势和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较大程度地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三是冷静务实。唐太宗鉴于隋亡教训,努力克服以往帝王急功近利、穷兵黩武的缺陷,注意结合现实需要,量力而行,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推行务实政策;  四是措置有序。无论是北击突厥,还是西平高昌,尤其是经略西域,都是先急后缓、由近及远,有条理、有次序地进行,从中亦可见唐太宗地缘战略决策之成熟。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突破,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获得巨大成功,业绩斐然。史载:“(贞观十四年)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九月。)唐太宗的突出成就正在于他以超越前人的英武雄迈之气魄,重新开拓了中华民族的疆土,为后来中国版图的确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这一辉煌业绩的获得,是与唐太宗的地缘战略思想密切不可分的。即使今天看来,唐太宗的地缘战略思想里面也不乏可取之处。  唐太宗地缘战略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着眼于争夺关中、巩固“中国”的固本思想。其中居重驭轻的关中本位思想,乃是唐太宗成就帝业的“根本”,也是其地缘战略思想的出发点。 太宗“深根固本,治安中国”之思想,既有传统政策沿袭之因素,又有出于当时初唐政治、经济背景考虑之因素,特别是对地缘因素的考虑,为巩固政权、密切中外关系、发展经济进而增强国力而不得不为之。  (二)以夷制夷、保藩固圉的地缘藩屏思想。主要体现在以“怀辑”政策绥纳归附民族,并将其内徙安置在唐周边地区的一系列行为上,从而达到令其“世作藩屏”的目的。  唐太宗的地缘藩屏思想主要有如下两个内容:  1、置内属少数民族政权于周边,以作藩屏。  2、在唐周边地区扶植亲唐政权,以作藩屏。  (三)纵横捭阖的地缘制衡思想  其主要内容有:  ①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如联薛延陀制突厥;  ②扶弱抑强,保持地区势力均衡,如联新罗攻高句丽、百济以及联合铁勒诸部扼制薛延陀;  ③联近抗远,服近慑远,稳定近邻以攻击或威慑远方政权,如联合吐谷浑以对付吐蕃;  ④另外,唐太宗还有针对某一特定政权内部制定的制衡思想,旨在分化瓦解其势力,造成内部争权夺利,削弱统治实力,这尤其体现在对薛延陀的问题上。
经济  1.经济政策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2.商业发达  中国封建王朝历来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再有“士农工商”之传统,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农人要低好几个档次。这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将眼光放到很远。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自汉开辟的“丝绸之路” 一直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唐朝疆域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文化  重视文化建设:在文化方面有空前的发展,自起,就极为重视藏书事业。武德三年(620),收洛阳“观文殿”、“修文殿”等处书籍、文物,有书8万余卷。贞观初,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并任命、褚无量、、等充任学士,以、虞世南、等著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官府藏书机构除“弘文馆”外,另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晚年因连年用兵,营造宫殿,杂税日益苛重。
民族  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外交  由于东罗马帝国(395年—1453年)的衰落,西方变得支离破碎。而唐帝国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唐朝更是当时世界唯一的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纷纷赞叹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唐朝的各国人,大多数以成为大唐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20万人以上。贞观时期的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全开放的时代,比汉朝的仅限于贸易和传教还要开放,以至于各国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来到唐朝一睹唐帝国的的风格,颇为开放边境和关口。极尽吸收外来文化和物质文明。  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有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1000年。
社会  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一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http://so.gushiwen.org/author_582.aspx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