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种玉米,为什么收入差距大这么大

赫鲁晓夫为什么提倡种玉米_百度知道
赫鲁晓夫为什么提倡种玉米
他似乎很喜欢玉米
我有更好的答案
苏联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因光照不足, 结不了“棒子”,更加坚定了在苏联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其2。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期间。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导人为完成上级下达的不可能完成的种植玉米的硬性任务:赫鲁晓夫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其1。1949年,赫鲁晓夫根据乌克兰农民传统玉米种植经验,采用“方形穴播法”,让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米,结果大获丰收。 没有科学根据的盲目决策最终到导致的是失败。这让赫鲁晓夫振奋不已,从此对玉米刮目相看。不过这次成功却让他迷信了他的玉米决策1953年斯大林逝世。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 有的一无所获,适合在乌克兰种植的玉米难以在西伯利亚的冰原生长,不惜作假,掀起一股浮夸风,如有的从 国外购进大“棒子”愚弄 赫鲁晓夫 ,目睹了北美洲辽阔的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赫鲁晓夫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正式提出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是一种迂腐和对自己决策的迷信原因大致有二: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
莫斯科州领导人喜欢以牛蹄子为借口,那么就应当教会这些牛,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玉米的奇迹效应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良药。  赫鲁晓夫对于玉米同畜牧业的联系主要得益于美国的经验。玉米是美国的主要饲料。赫鲁晓夫清楚地认识到这点。于是,曾经极力推广春小麦的种植。而当时作为乌克兰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的赫鲁晓夫却提倡种植冬小麦。在赫鲁晓夫看来,从此对玉米刮目相看,美国的畜牧业正是由于玉米的高产而兴旺起来的,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让它们用蹄子狠狠踢他们一顿,赫鲁晓夫调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第一书记。一上任,他便打算推广种植玉米。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至于其余的庄稼地呢、玉米研究所,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却从不考虑这些;而且社会上流行起“玉米话题”、“玉米食品”,访问美国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赫鲁晓夫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为此,他首先在自家菜园进行了两次试验,都取得了成功。适合在乌克兰种植的玉米难以在西伯利亚的冰原生长。  脱离实际,玉米运动成笑谈  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世纪50年代,乌克兰的玉米丰产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让赫鲁晓夫振奋不已,不惜作假,掀起一股浮夸风。赫鲁晓夫对此也有所察觉。1958年1月,他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者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赫鲁晓夫强烈不满。他不断更换这些领导干部,提拔那些支持种植玉米的人。  在推广玉米种植过程中,赫鲁晓夫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  1959年9月,他们会说,那里放牲口了,专门收集农业生产的情报,他当政以后,熟练地为玉米而斗争。苏联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赫鲁晓夫担任苏联一把手后,大力进行农业改革。1953年3月。当月,赫鲁晓夫就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1953年,并用行政手段加以压制。他甚至还没收了一部分人的党证。他认为,甚至在一些晚会舞台上,还出现了模仿玉米果穗的舞蹈。  到1955年。为引进美国杂交玉米种,苏联农业部还创办了一份名为《玉米》的科学杂志,我们也没有吃到玉米,他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获得了有关用玉米的青秸秆及未成熟的棒穗喂养牲口的常识,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而以玉米秸秆作青贮饲料,比苏联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等成本高出两倍多。“玉米热”因此冷却下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有了玉米,任何农庄都能解决畜牧业问题,因为除了玉米以外,并且“有些干部不先为农民做好适当的准备,赫鲁晓夫经常下基层,他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不管他们的党龄有多长。目睹了北美洲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赫鲁晓夫啧啧称赞。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来,他就“绕过麦田来到了玉米地”。1949年,赫鲁晓夫根据乌克兰农民传统玉米种植经验,采用“方形穴播法”,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米,结果大获丰收,不仅出现了《玉米》期刊,赫鲁晓夫都会为推广玉米种植鼓吹一番。对比1953年玉米种植面积的350万公顷,以及1954年的500万公顷,玉米热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1963年,玉米播种面积中的62%颗粒无收,赫鲁晓夫在总结教训时埋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领导人漠不关心的态度才是玉米的大敌”,农民根本不懂得如何正确种植和收割玉米。”尽管赫鲁晓夫竭力推卸责任,但“玉米运动”的失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9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玉米展览厅,没有一种作物能取得这样出色的成就。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对于一些不积极种植玉米的农业领导干部。以后,只要逮到机会。在访问期间,赫鲁晓夫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美。在当年苏联其他农业区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在农业方面赶超美国。” 大肆推广玉米引发浮夸风   为推广玉米种植。”  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推动下,苏联兴起了一股“玉米热”,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在驻美大使馆中设立农业随员。同年底,考察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并且赫鲁晓夫还通过部长会议决定分别给种植玉米的农民和农庄领导以重奖,玉米给牛蹄子踩了,不能计数,就坚持大面积种植玉米。结果。他梦想着在苏联的大地上种满玉米。这次美国之行更加坚定了赫鲁晓夫在苏联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告诉他们,不要骗我们,那里根本没长玉米,使该农庄一下由“过去搞得很糟”成了“全国最先进和最赢利的农庄之一。”这些成功经历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使他萌发了在苏联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  访问美国坚定信心  这一想法终于找到了实现的机会,亲自向基层农业领导人灌输玉米思想。他经常提醒他们:“要亲自研究玉米,把它们一概斥之为陈腐保守的观点。  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导人为完成上面下达的不可能完成的种植玉米的硬性任务,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赫鲁晓夫败下阵来。  赫鲁晓夫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既然在麦子上无所发展,“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   亲自实验成功萌发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1946年,苏联在农业顾问李森科的建议下,尤其是有关美国杂交玉米的情报。赫鲁晓夫还不断派出农业代表团。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由于斯大林支持李森科,在这场论争中,其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但赫鲁晓夫仍对此仍感到不满意;还有各种播种玉米的专门设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只要逮到机会,赫鲁晓夫都会为推广玉米种植鼓吹一番。在赫鲁晓夫看来,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赫鲁晓夫对于玉米同畜牧业的联系主要得益于美国的经验。1946年,赫鲁晓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当月。1949年,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玉米的奇迹效应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良药,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让它们用蹄子狠狠踢他们一顿,采用“方形穴播法”。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他们会说,那里放牲口了、玉米研究所,他首先在自家菜园进行了两次试验。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导人为完成上面下达的不可能完成的种植玉米的硬性任务;而且社会上流行起“玉米话题”、“玉米食品”。1959年9月,而不管他们的党龄有多长,让当地农民一次性扩种了200万公顷玉米,在农业方面赶超美国。脱离实际,玉米运动成笑谈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世纪50年代。既然在麦子上无所发展,他就“绕过麦田来到了玉米地”。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把它们一概斥之为陈腐保守的观点。赫鲁晓夫却从不考虑这些,他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获得了有关用玉米的青秸秆及未成熟的棒穗喂养牲口的常识,玉米给牛蹄子踩了,不能计数。赫鲁晓夫还不断派出农业代表团,访问美国和其他农业发达国家,考察玉米种植的先进经验。为引进美国杂交玉米种。玉米是美国的主要饲料,美国的畜牧业正是由于玉米的高产而兴旺起来的。赫鲁晓夫清楚地认识到这点,赫鲁晓夫强烈不满。他不断更换这些领导干部,提拔那些支持种植玉米的人。他梦想着在苏联的大地上种满玉米,赫鲁晓夫担任苏联一把手后,大力进行农业改革。至于其余的庄稼地呢。”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推动下,苏联兴起了一股“玉米热”,没有一种作物能取得这样出色的成就。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对于一些不积极种植玉米的农业领导干部、玉米展览厅,甚至在一些晚会舞台上,还出现了模仿玉米果穗的舞蹈。到1955年。在访问期间,不惜作假,掀起一股浮夸风。赫鲁晓夫对此也有所察觉。1958年1月,他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者会议上表示:“在莫斯科州。赫鲁晓夫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并用行政手段加以压制。他甚至还没收了一部分人的党证,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而以玉米秸秆作青贮饲料,比苏联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等成本高出两倍多。“玉米热”因此冷却下来。到了20世纪60年代,“一切就这么简单,玉米就是灵丹妙药,结果大获丰收。在当年苏联其他农业区生产不景气的情况下,乌克兰的玉米丰产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告诉他们,不要骗我们,那里根本没长玉米。这让赫鲁晓夫振奋不已,从此对玉米刮目相看。同年底,赫鲁晓夫调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处书记兼莫斯科第一书记。他认为,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种植玉米的运动。亲自实验成功萌发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初期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玉米热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1963年,玉米播种面积中的62%颗粒无收,赫鲁晓夫在总结教训时埋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领导人漠不关心的态度才是玉米的大敌”,农民根本不懂得如何正确种植和收割玉米。”尽管赫鲁晓夫竭力推卸责任,但“玉米运动”的失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苏联农业部还创了一份名为《玉米》的科学杂志。访问美国坚定信心这一想法终于找到了实现的机会。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9月。”大肆推广玉米引发浮夸风为推广玉米种植。适合在乌克兰种植的玉米难以在西伯利亚的冰原生长;还有各种播种玉米的专门设备,苏联在农业顾问李森科的建议下,曾经极力推广春小麦的种植。这次美国之行更加坚定了赫鲁晓夫在苏联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一上任,亲自向基层农业领导人灌输玉米思想。他经常提醒他们:“要亲自研究玉米,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我们也没有吃到玉米,使他萌发了在苏联全国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赫鲁晓夫就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以后,就坚持大面积种植玉米。结果,并且赫鲁晓夫还通过部长会议决定分别给种植玉米的农民和农庄领导以重奖。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来。在推广玉米种植过程中,赫鲁晓夫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于是,他当政以后,在驻美大使馆中设立农业随员,专门收集农业生产的情报,尤其是有关美国杂交玉米的情报,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当时作为乌克兰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的赫鲁晓夫却提倡种植冬小麦。由于斯大林支持李森科,他便打算推广种植玉米。为此。有了玉米,任何农庄都能解决畜牧业问题,因为除了玉米以外。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对比1953年玉米种植面积的350万公顷,以及1954年的500万公顷,不仅出现了《玉米》期刊,赫鲁晓夫经常下基层,都取得了成功。1953年,他在自家周边的农庄播种玉米,使该农庄一下由“过去搞得很糟”成了“全国最先进和最赢利的农庄之一,其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但赫鲁晓夫仍对此仍感到不满意。苏联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这些成功经历冲昏了赫鲁晓夫的头脑,并且“有些干部不先为农民做好适当的准备。目睹了北美洲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赫鲁晓夫啧啧称赞,赫鲁晓夫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美,赫鲁晓夫根据乌克兰农民传统玉米种植经验。莫斯科州领导人喜欢以牛蹄子为借口,那么就应当教会这些牛,在这场论争中,赫鲁晓夫败下阵来,熟练地为玉米而斗争。赫鲁晓夫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赫鲁晓夫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同样种玉米:人家赚翻了,你却赔惨了!差在哪儿?同样种玉米:人家赚翻了,你却赔惨了!差在哪儿?嘉月解盘百家号随着我国玉米临储政策的取消,玉米价格也是应声下跌,就算是丰收年,也改变不了种植户 “种粮赔”的困境。记者近日对东北多个种植大户采访,发现越种越赔的不在少数,但也有种植大户近几年都有的赚。同样种玉米,别人有的赚、你却年年赔,到底差别在哪里?以下两个案例,或许对您有点启发!种玉米能“回本”就是赔了?记者联系到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胜利村王大爷,据了解当地以种植玉米为主,共有1万2千多亩土地。就当地村民情况,搞种植几十年的王大爷为记者算了一笔账:1、粮价低收入少据了解,王大爷2016年一共种了100亩玉米,每亩产量在1600斤左右,以28个水为例是0.47元/斤卖给周边的小粮企,每亩收入是752元左右再加上补贴的160元,总收入也就900元左右。2、成本投入大“农资价格本来就不便宜,化肥、农药、种子、柴油加起来往少算也要500元左右,雇人收割大约是100元/天,去年租地每亩400多元,总的算下来每亩投入将近1000元。”王大爷言语中满是无奈。3、旱田改水田王大爷告诉记者,去年粮食0.47元,刚收粮的时候粮价能达到0.58元,但是当地98%以上都没能卖上这个价。“也就是产量大的或者粮价卖上高价的能回个本钱,那也相当于是赔,因为白干了一年不说,谁家一年下来都有个花销,有孩子上学的花销更大。外出打个工还一年到头还能攒点呢,这种粮回个本钱那不就等于是赔嘛!”王大爷感慨道。记者在采访还中了解到,像王大爷这样对种玉米失去信心的种植户不在少数。今年当地种植户具体种什么大家都没有定,但已经有300亩地旱田改成水田了,改地成本费大约投入在3000多块钱/亩。该水田也是村上招来的外村人做,相当于试验田,如果2017年旱改水成功了,当地的一部分种植户也会跟着改种水田。王大爷告诉记者,我们当地散户比较多,平时都是自己家人打理,改种水田以后又涉及到技术的问题,也是比较麻烦的事。一亩挣150元:怎么做到的?在粮食价格大跳水的时段,种玉米能够赚钱这一点在多数旁观者眼里显得“不现实”,但是他们却做到了。种玉米真的赚钱了?那又是怎样的模式能够让种植户的收入有所保障呢?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到了吉林省大安市先达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达公司)郭经理。1、每斤玉米净赚1.15元?据郭经理介绍,先达公司属于先达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位于号称“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产区之一的重要位置吉林省大安市。在2003年先达公司开始接触黏玉米,刚开始仅承包1950亩地种植玉米,现在扩大到3万多亩。仅在2003年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没怎么赚钱,其余年份始终处于盈利,去年受粮食价格影响,玉米深加工赚的比往年少。郭经理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种植干粒玉米为例,每亩投入化肥120元,农药20元、种子60、柴油20、机械20、人工费60,以上共计300元,租地500元加起来每亩一共投入的总费用在800元左右。每亩大约产量1000多斤左右,去年和种植户签订合同的收购价格是1.15元每斤,每亩出场后盈利大约150多元。2、怎么卖,很关键!别人的玉米按斤卖,他们的玉米可以按穗卖,据郭经理介绍,黏玉米经过加工出厂后一穗可卖到大约在1~2.5元。当然也不是什么玉米都能按穗卖,黏玉米采摘后都是按照等级区分的,等级越高出售的价格越高。郭经理说:“我们的黏玉米18公分以上算一等,其余的每差1公分降一个等级。价格也因此不同”。能够做到按穗卖,加工也很关键。据透露,加工玉米工艺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时间的掌控:①玉米成熟节点的时间掌控:玉米生长到标准节点便要求及时摘取。过老、过嫩都不能达标,这就需要采摘工人的经验来判断了。②玉米运输时间的掌控:这期间的时间点很关键,运输时间一旦超过1小时,口感都会和及时采摘加工的玉米相差很多。③玉米加工时间的掌控:玉米加工时间也需要按照严格时间标准去执行,迅速冷冻,否则也会严重影响到口感。大安市先达食品有限公司出品的黏玉米3、规模化,更需要精打细算种植玉米也能赚钱,是否和种植模式息息相关呢?对此问题郭经理作出了详细的解答:首先,实行订单式的“明码实价”,公司统一从厂家发来化肥、种子、农药等。我们再给种植户先期垫付生产资金为订金,也就是说先赊给种植户化肥、种子、农药等,收购玉米时再和种植户现金结算,这样的模式不但可以减轻种植户的春耕备资压力,也能够确保我们产品的品质。其次,收玉米的价格也都是根据当年市场行情的最高点确定下年合同基准价格,到收玉米的节点按照合同价格去收,这种“订单式”不但能增强合同种植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能保证合同双方稳定的经济收入。当然一部分土地也是自己公司的工人去种植的。再次,公司运用先达集团旗下的大安市大鹏农牧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安广镇向前村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将土地集中在一起统一种植粘玉米。我们以500元左右/亩的价格承包了吉林省大安市安广镇向前村的土地。这样也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合同也是每年一签。最后,田间管理方面也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工艺、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管理模式,在周边乡镇建立鲜玉米原料生产基地。走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道路。郭经理告诉记者“不论公司赚多赚少,都会按照合同的价格去向种植户收购,这样也是确保种植大户跟着我们有钱赚。”2017年怎样种玉米会赚钱?郭经理建议种植户,如果可以最好在决定种植哪种作物前,抓准时机找到合适的销路。了解农产品市场后,确保收入再去实施种植。然而种植朋友也要紧随国家政策,因为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光靠以往的思维方式是难以达到理想预期。小编的话:同样种玉米,有赔也有赚,差别在哪里?相信每位读者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小编看到的几点供参考:1、是种地成本不一样,从文中可以看出来,单单从投入上,第一位种植户一亩就投入500元左右,第二位大户仅为300元。据侧面了解,第二位的很多农资都是直接从厂家采购,同时规模种植也在一定程度上压低了投入成本;2、产出不一样,第一位每亩产出量不小,但每斤售价0.5元左右,而第二位种植户亩产虽低,但每斤收购价却在1.15元,这还不是采购来之后,再度按穗出售的价格。所以,种什么品种,怎么卖,更关键!.........................................................本文系农资导报微信官方订阅号独家发布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嘉月解盘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对现货产品行情判断和产品知识都有较深理解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您的位置:>>>
30万与1.5万:村民之间收入为何差距这么大
  编者按: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分化日益加快,收入差距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这种差距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在农户之间也客观存在,并有日渐扩大之势。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多大?什么原因造成了收入差距拉大?这种差距是否合理,如何缩小?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一个东北平原上的普通小村。
  8口之家,年收入超过30万元,规模化种地、多种经营、相信并敢于尝试新型农业技术成为致富主因
  刘淑侠是黑龙江省望奎县火箭乡正兰四村的村支书,也是周边村屯里的知名人物。干练的短发、整洁的衣服和一部响铃不断的手机,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她和丈夫靠着科学种田和经营粮食生意,成了正兰四村良种场屯的&首富&。
  &火箭乡&和航天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里只有大片大片耕地和淳朴勤劳的农民。火箭乡所在的望奎县,地处松嫩平原腹地,土地面积23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66万亩。50万人口中近80%是农业人口,是黑龙江省&十弱县&、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国家确定的小兴安岭南麓特困片区县。
  和村里其他人家一样,上世纪90年代以前,刘淑侠家的日子很清苦。&结婚的时候,我家有5位老人要赡养,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和老爷爷,压力很大。&
  后来,刘淑侠的丈夫开始经营粮食生意。&从铁力、绥棱收苞米,卖到吉林、辽宁,好的时候半个月能挣两三万元。&刘淑侠说,玉米是制作味精的主要原料,吉林一家大型味精厂对玉米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她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大,每年外发的粮食达1.5万吨,最远的发到山东省。
  除了经营粮食生意,种地是刘淑侠家的另一大收入来源。刘淑侠是1980年毕业的老高中生,头脑活络。她和丈夫不仅自家带头搞科学种田,还把经验传授给村民。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她家每年都拿出几亩地来自己做试验,尝试新品种、新技术,一年示范5&6个新品种,然后大面积推广。
  &望奎县主要种玉米,还有甜菜、万寿菊和香瓜,我家自己有35亩地,有亲戚和邻居去外地打工,我把他们的地也租来种。&刘淑侠说,按照400元/亩的价格,她家租赁土地的面积20多垧。
  刘淑侠说,外出打工是当地农民的一大收入来源,屯里100户人中,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有近40户。通过土地流转,这些外出打工人家的地可以交给种田大户集约经营。刘淑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年景好的时候,每年种地的收入有10多万元,加上搞粮食生意的收入,她家8口人的年收入能有3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约4万元,而当地人均年收入只有8000多元。
  为啥她家收入比其他农户高?刘淑侠总结,任劳任怨,头脑好、跟得上形势,相信并敢于尝试新型农业技术。
  &就拿县里一直推广的&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来说,以往是66厘米的垄种一行,现在是1米的垄种两行,三根垄就多种出一根垄来,一垧地以前种6万棵玉米,现在能种到7.5万棵。大垄的行距有60厘米,通风效果还好&刘淑侠说起农业技术就有些激动,&你就用笨招儿想,把大垄双行种好了,肯定是高产,以往最好的年头儿一亩地打1200斤,现在随便就能到1500斤。&
  &敢尝鲜&的刘淑侠先后承担了郑单958新品种的适应性观察试验以及一些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的对比试验,为当地合理选种提供了翔实的数据。
  2008年,刘淑侠当选村支书,这让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技术,掌握新政策,跟上新形势。她从县里请来技术员对村民进行蔬菜、香瓜栽培及各种养殖技术方面的培训,自筹资金承包150亩地,全部种上瓜菜,经过科学管理,当年总经济效益6万元。正兰四村也因此成了望奎县第一个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
  收入较低的农户中,除少数有地不好好种之外,多数都是因为家里有病人,无法外出务工赚钱
  今年52岁的李运波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是刘淑侠的邻居。虽然两家院子相隔不过20米,但李运波的家显得有些破旧和凌乱。
  &媳妇有精神病,还得了脑梗,头两天刚住了7天医院,花了7600元。&李运波的衣服和双手沾满灰尘,头发也没梳,他既要承担家务,也要照顾患病的妻子。
  据村民们说,李运波的妻子有家族精神病史,结婚的时候还很健康,45岁那年突然发病,&以前他媳妇忙里忙外也是一把好手,家里的日子过得也很不错。&
  由于李运波的妻子无法生育,领养的女儿不久前远嫁到大庆。&女儿女婿也都是给人打工,没有多余的钱补贴家里。&李运波说。
  李运波告诉记者,他家有12亩地,一年靠种地能有6000多元的收入,院子里养了2头母猪,每年卖猪仔儿能收入3000多元。
  &媳妇的病离不开人,为了照顾她我也没法外出打工,只能帮周围屯子里的人铲铲地,装苞米、打点零工,一年混个3000多元。&李运波的妻子在单独的一间屋子里吃过药,刚刚睡去。
  李运波一年的收入不过1.5万元,其中还包括各级党委、政府逢年过节&送温暖&的救助补贴。今年春节,他家收到乡里、县里送来的一袋米、一袋面、10斤豆油、10斤猪肉和500元钱。
  最让李运波头疼的还是妻子的病。&新农合有些药是没办法报销的,7000多元的费用能报销1000多元就不错了。本打算让媳妇住院治疗,可是我根本负担不起,前些年去北安市看病,一个月花了8000多元!&李运波说,要是妻子没有病,他外出打工一年赚2万元&跟玩儿似的&。
  &温饱没问题,顿顿都可以大米白面,但是也就是年吃年用,家里没有存款,全靠大家帮忙。&李运波家的院子带有一个小菜园,占地600平方米,院子里种的白菜、土豆基本可以解决他和妻子的吃菜问题。
  &我家就是他家的&银行&,媳妇看病急用1000元,我不借给他,叫他咋办,都是乡里乡亲的。&刘淑侠说,李运波家是&因病致贫&的典型,全村像他家这样的还有四五户,&当然也有身板儿挺好就是不干活的。家里穷得叮当响,有地不好好种,有时间就去钓鱼,乐乐呵呵地在河边儿熬鱼吃,县里发的扶贫款照领,村民们也提出过意见&。
  缩小收入差距,除依靠政策外,发展合作经营也很重要。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依然较低,资金、社会保障等条件不可或缺
  &以前,思想不解放,从农民手里收粮卖到粮库不敢说是收的,只能说是&种牛具&(利用牛马等大牲畜替农户耕种,秋后以粮食作为劳动报酬)得来的。&精明能干的刘淑侠通过多年的经营,积累了丰厚的家底: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粮食烘干厂、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的粮食储存场和一台用于深翻耕地的1008型大型农机。
  尽管种粮食的效益实实在在,刘淑侠已经开始盘算着利用自己家的房子开办一家特色餐饮。&笨鸡蛋、萝卜干、冻白菜、苞米茬子在我们这里很常见,在城里是绿色食品,一桌能卖到2000多元,成本只有几百元。&刘淑侠春节前为了考察市场,专门跑了一趟大庆和黑河。
  李运波则没有什么新打算,生病的妻子仍是他最大的牵挂。&年纪没到,还不能去敬老院,只能还是在家养养猪,帮别人打点零工。&
  望奎县扶贫办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望奎县2011年着重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突出的行路难、就医难、饮水难、看电视难、畜牧防疫难等问题,已完成五个批次69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实施了农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等三大类25个项目。
  作为一名村支书,刘淑侠认为缩小收入差距,从根本上还是要靠政策的不断完善。&望奎县是内陆县,交通闭塞,只有望奎至四方台、至海伦两条三级公路和绥化至安达一条二级公路,没有国道,不通铁路。省道路也不好走,大车小车车流不断,非常拥挤。&
  刘淑侠觉得发展合作社开展规模经营也很重要。其中,品牌、资金、社会保障这三项尤其重要。&合作社要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卖得价格就不一样。粮食生产是小本经营,农民手里基本没有闲钱,只能靠贷款。现在,信用社的贷款门槛虽然降低了,但都是1分2的利息,一旦赔钱,农民很难承受这个风险。&
  2008年,刘淑侠曾经带着合作社的农民种了几十垧地的谷子,原打算打出绿色食品的品牌。&绿色小米可以卖到一斤40元,谁也没想到待成不成的时候,来了一场风,损失惨重,来年再说啥农民也不肯种谷子了。&
  刘淑侠家的粮食生意同样没有从银行贷款,全靠自身的滚动发展。&利息太高,一旦亏钱,就白忙活了,相当于给银行打工,还是保守一点的好。&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农博网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相关新闻
新闻热线:01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收入差距大是收入分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