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资金将杠杆去杠杆什么意思

金融去杠杆是什么意思
  近期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频频出招,监管政策极为罕见地高密度出台,显示金融去杠杆的节奏比市场预期更快。那么你知道什么是金融杠杆吗?
  金融去杠杆成为热门话题。我们尝试用多部门的简单模型,刻画出金融杠杆的真相,并大致测算杠杆水平。读完本文,你至少能明白:
  (1)金融杠杆(银行视角)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少?
  (2)为了去杠杆,监管层会做什么(这些措施已体现在近期的监管措施里)?银行又会做什么?
&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普及一下吧。
  1、金融杠杆是什么?在哪里?有多少?
  1、杠杆的本质就是负债
  杠杆就是负债。借入资金,投入经营,可以实现以小(少量资本金)搏大(更大的总资产),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加杠杆。
  所以,只要有债务融资,就会有杠杆。我国金融体系以间接金融为主,也就是以银行信贷为主,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占比最大,所以经济中的杠杆小不了。
  银行本身是个杠杆,它们向资金盈余方(存款人为主)吸收资金,投放给资金需求方(包括申请贷款的企业和居民)。企业向各银行借了钱,用于生产经营,本身也是一个杠杆。
  于是形成了一个资金链条,其中银行、企业两个环节都形成杠杆。
  其中,后一个杠杆是企业的负债水平,一般用资产负债率来衡量。比如,不同的企业群体,会有不同的资产负债率:
  但资产负债率指标只看资产的总量,忽视了资产产生现金流的能力,为弥补此缺陷,有时改用利息覆盖倍数等指标。企业部门的去杠杆也是我国近期的重点工作任务。但企业杠杆不属于我们今天讨论的“金融杠杆”,也不是金融部委能直接管辖的,因此暂先按下不表(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
  而前一个杠杆,即银行的杠杆,则是典型的金融杠杆。但银行的杠杆水平,我们一般不看它简单的资产负债率,而是另有杠杆率(一级资本净额/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其中,资本充足率还考虑了不同资产的风险权重,更加精细,是最为重要的指标。截止201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13.28%,是非常健康的水平,在近几年也保持稳定,所以表面上看,银行的杠杆水平并不高。
  资本充足率就是控制银行杠杆率的监管指标。以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为例,那么意味着银行如果自有资本8元,那么它所能扩张的风险加权资产最高只能100元,全行的杠杆水平就设有了一个天花板。
  可事情要是真这么简单要就好了……我们要逐渐在上述简单的链条基础上,引进其他主体(政府、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以便探究,银行的金融杠杆是如何被各种监管套利的手段所模糊掉的。
  2、被模糊的金融杠杆
  随着经济下行,企业经营风险加大,不良增加,银行不太敢再给他们放款,出现“惜贷”现象。但银行的业绩考核压力还在,于是他们转而寻找一些相对“安全”的借款客户。这些客户其实未必是最终的资金使用者,他们是资金链条上新增的一个环节,我们称之为“信用中介”。信用中介角色的出现,使上述杠杆链条日益复杂化。
  典型的信用中介,包括有政府背景的部门(包括国企、融资平台、公务员等,拥有政府信用)、房地产(拥有土地信用)、上市公司(拥有壳价值)、非银金融机构(含各类资产管理产品)等。这些部门因为种种原因,在经济下行阶段依然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或者是银行认为它们具有较高的信用等级)。于是,银行的资金纷纷向这些领域集中,融资情况呈“贫富”高度分化,有的撑死,有的饿死。
  此时,就会出现了两种变化,导致上述简单的杠杆链条变得复杂、模糊。
  (1)链条变长:信用中介增多,银行与最终资金使用方之间的环节变多。
  但如果只是链条变长,那问题还不算严重,大不了每一环节的杠杆都弄弄清楚就好了,辛苦一点。可第二个问题马上就来了,就是这些杠杆根本是没办法弄清楚的:
  (2)杠杆(或风险)不明:信用中介无法真实穿透,暗中抬升了资金投向的风险水平,扩大银行自身的杠杆。
  比如,银行可借助信用中介为通道,实现向非合意部门(比如融资平台或“两高一剩”企业,是监管部门三令五申限制银行放款的)的放款,抬升了信用风险(其风险权重更大,因此风险加权资产更大,更占用资本)。或者,借助通道抬高资金投放的杠杆水平和期限错配水平,最为典型的是委外业务。因此,信用中介充当了嵌套功能,实现降信用、加杠杆、加久期等目的,使最终的风险难以穿透识别,最后的局面就是风险不明。而这些风险,很大可能仍然是由银行自己承担的,所以本质是银行自己加了杠杆。
  最后,引进了政府、非银两个部门(一定程度上充当信用中介),形成的格局是:
  (上图是打破会计科目桎梏,而是基于交易实质。箭头代表资产运用方向,存款等负债业务暂不体现。非银包括“大资管”,也就是包括银行理财。国企、平台因为基于政府信用而实现融资,因此被纳入政府部门)
  3、初步理清资金流向
  为了获取测算所需的数据,我们需要对上图作一个细节上的修改。就是国企、平台这些企业,在上图中,被归入政府部门。但在金融数据统计上,它们作为企业,属于实体。因此,上图被修改为:
  上图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直接融资。真正意义的直接融资,是实体部门之间的资金融资,比如一个实体(企业或居民)申购企业的股票或债券。这个过程基本不涉及金融机构的资金,因此不涉及金融杠杆。当然,如果是金融机构购买的企业债券,则又属于金融杠杆。
  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要测算上图中的主要箭头的金额。整个资金从银行出来,通过层层环节(信用中介),直至企业部门。当然,其中信用中介也可能拿出了自己的钱一起向企业投放,或者有一部分资金囤积在信用中介手中还未投放出去,这使整个链条更加复杂化。
  掌握银行体系向实体输送的资金,无非两个算法:要么从银行这端统计输送出去的资金(银行表内外资产投放),要么从企业这端统计获得的资金(社融总量)。不管中间经过多少环节,这一进一出的数字必然是大致相当的,因为货币出了银行体系后,就不会再自己派生了,总额不会大幅变化(但中间信用中介的资金投入与囤积,会有点小变化)。
  首先,我们从央行披露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看到,截止2017年3月末,整个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向实体、非银输送的资金,大约在148万亿元左右(即商业银行总资产扣除对政府、央行的资产等,还扣除了银行同业资产)。而银行的表外理财也向实体输送约17万亿元左右的资金(29万亿元的理财总规模,其中投向实体的约占60%,假设这部分全为表外理财,即非保本)。因此,银行表内外向实体、非银输送的资金约165万亿元。但这里有两点误差导致高估,一是表内与表外可能有重复计算(因同业理财的存在),二是银行投向非银的资金中,又有一部分不去实体,而是投资了政府债或金融债。因此最终投向实体的金额还要更少,小于160万亿元,甚至在150万亿元左右。
  再看企业端。2017年3月末,整个社融余额为156万亿元(扣除了股票,因为它和银行体系关系较小,仅少量理财资金进股市。但未扣除未贴现银票,因为它虽然无现金流发生,但银行也承担了实体的信用风险)。社融中还包括少量纯正的直接融资(包含于债券、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里面),资金也并非来自金融机构,若扣除此,则数字还会少一点,约150万亿元。
  综上两个方向的统计,我们大致可以掌握,银行体系(表内外)直接或通过非银间接输送给实体的资金,约150万亿元左右。我们用一张简图描述这一资金流向,并直接使用150万亿元这一粗略数。
  这张简图很简洁地揭示了两个问题:
  (1)表外理财游离于资本监管之外,而在刚性兑付的背景下,其风险却是由银行承担的,而未计提资本;
  (2)非银部门充当了前文所谓的银行的“信用中介”,银行先将资金投放给非银部门,非银部门再将资金投放给企业。非银部门赚取利差或通道费,而银行却因此模糊了资产的投向和风险情况,可能依然实际承担风险,因此存在资本计提不足的问题。
  换言之,银行向企业提供了约150万亿元的资金投放,但其中只有表内的120万亿元,和通过非银部门投放的28万亿元中的一部分,是有合格的资本管理的。其余大部分表外理财,和一部投放非银,却未严格资本管理。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2013年以来,银行向非银部门的资金投放,呈激增的态势。
  而该类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也是飙升。
  4、测算真实杠杆水平
  然后,计算银行体系的杠杆水平。我们依然使用资本充足率衡量银行的杠杆水平。我们需要大致掌握银行通过理财、非银和自己直接投给企业的150万亿元,有没有充分计提资本。
  首先,银行表内资金直接投向实体的120万亿元(信贷为主),长期以来接受较为严格的监管,我们假设这部分资本计提较为充分。
  其次,表外理财投向实体的17万亿元,几乎全部未计提资本,测算时需要补提。
  然后,是问题最模糊的非银部门。前文已述,银行借助非银通道,可以额外增加资产风险(手段包括加杠杆、加久期、降信用等),但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资本计提。因为,理论上非银部门的信用等级高于底层资产(比如企业债权)。这一假设,针对部分大型非银金融机构而言,当然是成立的。因为非银部门用自己的资本进行风险缓冲(也就是说,万一这企业还不了钱,那么这家非银机构先拿自己的资本吸收损失),因此,对于银行而言,多了一道保障。这就是银行向非银投放的某些资产风险权重比企业信贷低的依据。
  但是,这一依据是否随时随地成立呢?这就要看:(1)非银部门是否有吸收这个损失的能力;(2)非银部门是否有吸收这个损失的责任或意愿(如果只是通道,则无此责任)。
  (1)先看损失吸收能力。这要看整个非银部门的杠杆率了,也就是整个非银部门的资本充足程度。上面已经统计过,银行投放给非银部门的资金,高达28万亿元(不全去实体),这几年是持续提高的。
  而非银部门的资本呢?我们首先来测算下整个非银部门的“资本/总资产”:
  以2016年12月的数据大致测算。将净资产作为资本金的替代指标,证券行业12月净资产为1.64万亿元,信托行业净资产为0.45万亿元,期货行业尚未公布,根据以往数据估算约0.09万亿元。基金子公司净资产数据以注册资本代替,为0.005万亿元。以上各行业净资产总额为2.19万亿元。然后,统计四个行业管理资产的规模,2016年12月的数据为41.16万亿元。
  将各行业净资产除以各行业管理的总资产,得到的结果是5.31%。当然,还可以用另一个分母,即把银行对非银放款总额(2016年12月为26.53万亿元)当分母,算出来是8.24%。
  这一比率是非银机构净资本对银行资金的覆盖程度,即一个相对粗糙的资本充足率,仅供参考。但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而观察从2014年至今的数据,可以发现后一个比例还处不断下降的趋势中。
  也就是说,“万一这企业还不了钱,那么这家非银机构先拿自己的资本吸收损失”这一假设,对于某些非银部门而言,很可能是难以成立的,至少不可能完全吸收。因为,这个信用中介自身的资本实力有限。所以,银行依然高度暴露在底层资产的企业信用风险之下,按非银投放来设置风险权重,显然是不合理的。
  (2)再看损失吸收责任。毫无疑问,非银部门里面有一大部分业务是通道业务,不可能有损失吸收责任的。当然,我们无法把握通道业务准确的占比。
  最后,如果非银吸收损失的能力和责任都成问题,那么它只是用来包装业务的通道,而不是真正意义的“信用中介”,不可能在企业发生违约时帮银行“挡枪”。那么,如果这样的资产未计提100%的风险权重,那么银行的资产风险水平就可能被人为低估,也就是造成资本充足率的高估。
  最后的结论就是:银行业的杠杆,并不如监管当局所公布的数字那么低(或者换个说法,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并不是如监管当局所公布的数字那么高)。同样,那些充当通道的非银部门,也是面临杠杆过高问题。
  作一个最为极端的假设测算:截止2016年末,17万亿元的表外理财,如果全部要求计提100%的风险权重;而26.53万亿元的银行投放非银,如果其中有10万亿元未计提100%(而是只计提了25%)。那么把这两部分该计提未计提的补提,则2016年末的全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将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降至10.85%、9.19%、8.79%,好在基本达标(标准分别为10.5%、8.5%、7.5%,系统重要银行再加1个百分点)。因此,多亏现有的资本充足率留有一定富余,为去杠杆留有一定空间,银行补提资本的压力较小,我们也算可以松口气。
  因此,那额外的未计提资本的杠杆,正是监管当局的心腹大患,是我们此次金融去杠杆的重点。
  2、金融去杠杆大戏:理解监管措施
  延续上面逻辑,银行方面的金融去杠杆,第一步要做的工作,便是穿透非银等信用中介,查明银行真正承担的企业风险敞口,还原一张真实的资产负债表,还原一个真实的资本充足率。然后,再想出台措施,针对不同情形,通过补提资本,或纠正不当的资产投放项目,把杠杆降下来。
  很显然,监管当局已经开展第一步工作了。随着清查的推进,第二步也会提上日程。
  1、查清真实金融杠杆
  第一步工作,是查清真实的风险权重,进而算出真实的资本充足率(也就是杠杆水平)。监管部门为此开展的工作,无非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从银行入手,彻查银行微观业务层面通过层层嵌套、杠杆叠加、隐性担保等方式,绕开监管要求扩张杠杆的行为。这就是3月末至4月初银监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文件,强调了对银行违规业务的检查。目前,这些检查工作已经铺开,银行的朋友们正在应对监管领导们的检查。与金融杠杆较为相关的,是检查有没有通过各种监管套利手段,逃避资本监管,节省资本的情形。
  另一方面是从非银部门入手,彻查与统计所有非银通道的实质,尤其是否充当银行投放资产的通道。其中最为重点的就是各种资管产品,因为它们的表外性,隐匿作用更强,特别是跨监管部门嵌套时(比如,非银监体系的资管产品作为通道时,银监部门无法实施详细检查)。这就是前期媒体披露的,央行正在着手准备的“大资管”综合统计方案。实现所有资管产品的统一统计之后,可以实现真正意义的穿透,才能让借助资管通道进行监管套利的行为无处遁形。
  这些便是目前监管部门正在开展的工作,这些工作从本质上看,均是银行体系金融去杠杆的关键部分。我们已另有报告详述,此处便不展开。目前排查的结果还未出来,待监管部门将来公布后,我们再做更精准的测算。
  2、新老划断逐步清退
  完成数据清查后,金融去杠杆进程将全面地铺开。在查清银行的真实资产投向后,若有监管套利情形,要么补提资本,要么清退问题资产。
  补提资本,是指本质上由银行承担风险的资产投放,未足额计提风险权重,现在要补提。监管部门可能会要求银行在一定时限内完成计提(短期内全部完成计提可能是不现实的)。在这过程中可能进一步导致两种情形:(1)银行因自身资本不足(补提消耗了不少资本),新增资产投放开始减少;(2)部分银行可能有补充资本金需求,会有再融资。好在前文已有测算,因现有的资本充足率就比考核标准留出一定富余,所以全行业看补提的压力不大,可能个别银行压力较大。
  清退问题资产,则是针对部分违规问题较大的资产,比如非合意投向的资产。对于依靠这些业务来融资的企业,则意味着清退债务。所以,金融去杠杆和实体去杠杆,本身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那么,清退的阻力在于,企业若想把所有有问题的债务偿清,这无异于天方夜谭。于是,想要不发生大面积企业债务违约,那么“新老划断,逐步清退”成了惟一的选择。
  所以,监管当局的政策重点,是要督促金融机构在老的问题业务到期时,当清则清。在此过程中,即使最小心翼翼地推进新老划断,不发生一起信用违约事件也是不可能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们依然会时不时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企业债务违约的新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A股闪崩背后竟是它! 信托资金去杠杆连锁反应
  聚焦美股和A股联动效用,第一财经频道7:30-8:00《从华尔街到陆家嘴》为您开启市场大门。
  美国股市
  道指上涨0.14%,报26186点
  标普500指数下跌0.06%,报2821点
  纳指上涨0.35%,报7385点
  国际油价
  WTI 3月原油期货涨幅1.65%,报65.80美元/桶
  布伦特4月原油期货涨幅1.10%,报69.65美元/桶
  国际金价
  COMEX 4月黄金期货涨幅0.4%,报1347.90美元/盎司。
  A股再现大面积闪崩。
  去年12月以来,A股盘中闪崩的个股数量开始增多,并且在近期的市场调整中,闪崩个股竟然成为A股一种“常态”。2月1日,A股200多只个股跌停,其中不少属于盘中闪崩。
  多方采访后记者了解到,对信托账户清理以及去杠杆引来的连锁反应恐是此番个股闪崩的一大“元凶”。
  今年1月11日以来,部分地方证监局下发对信托公司的窗口指导要求规范信托公司证券投资类业务。“造成(闪崩)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大量资金通过信托以及其它形式的配资引起的连锁反应。” 华南一家私募投资总监告诉第一财经。
  某信托股票配资业务负责人指出,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出台后,相当多的信托已经应各地方监管要求做了产品调整,不管是杠杆比例还是规模都有所下降,现存信托杠杆比例约在1:1-1:2。
  不完全统计发现,闪崩个股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信托计划扎堆,一些闪崩个股的前十大流通股中甚至出现了同一信托公司的3-4只信托计划产品。
  规范信托证券投资业务
  不过也有消息称,信托资金处理并未一刀切。据券商中国报道,此轮被监管部门叫停的是设有中间级的结构化证券投资业务,即夹层场外股票配资业务。此类业务一般在结构化证券投资信托产品中设置劣后级、中间级和优先级三层。
  虽然叫停了新增的设有中间级的结构化证券投资业务,但对于存量部分,监管并未“一刀切”处理,而是根据各家公司现存业务规模,要求不同的信托公司在不同时期内完成自查清理。有私募机构透露“没有接收到任何存量1:2业务降杠杆的通知”。
  2月1日,A股再一次迎来普跌,全市场超过200只个股跌停,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前一日个股出现闪崩后,继续有个股在盘中突然急剧下跌甚至跌停。去年12月以来,闪崩个股开始出现,最近几天随着市场调整,闪崩个股在明显增多。
  第一财经注意到,2月1日,盘中突然出现大跌然后至跌停的个股,有小康股份、华仪电气、和佳股份、雷防科务、南京新百、中天能源、广汽集团、迅游科技、激智科技、恒天海龙、盛洋科技、三夫户外、皇马科技、三圣股份、科锐国际、盛屯矿业、印纪传媒等个股。
  多方采访后记者了解到,盘中闪崩现象逐渐增多的一大主要原因,便是大量资金通过信托以及其它形式的配资在新的监管要求下出现的连锁反应。
  北京一家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师程浩(化名)告诉记者,他听到的消息是,自1月11日起,部分地方银监局对信托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规范信托公司证券投资类业务,暂停设置有中间级的结构化证券投资业务,这便起到下调股票信托的配资杠杆比例的作用。
  目前监管的一大重点便是“去通道”,截止2017年9月数据显示,信托通道类资产余额13.6万亿元,占信托资产余额的56%。
  事实上,今年以来信托业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寒意”。1月22日至1月28日这一周,监管机构已向多家信托公司发出罚单,对信托公司的不合规经营行为进行处罚。
  其中万向信托因“违规要求提供担保”、厦门信托因“内部控制管理不到位,信托业务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国通信托则因“在设立信托计划时,未对部分委托人是否为合格投资者进行严格资格审查;在信托业务经营中,违规接收了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的承诺函”等不同原因被罚。
  2016年,“三会”均对辖下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杠杆进行约束,其中信托配资存在制度优势:银监会在2016年下发58号文中限制信托结构化股票投资信托产品优先/劣后原则最高不超过2:1。实际操作上存在设置劣后级、中间级、优先级模式,如“3:1:8”、“3:2:10”。
  “2017年开启的金融去杠杆,对于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等配资杠杆已经降至1:1,而信托仍存在1:2以上的杠杆,信托机构清理配资,降低杠杆率是大势所趋。”程浩称。
  根据银监会去年年底提出今年工作重心之一是整顿信托行业,并表达了严厉整顿信托通道的决心。同时,作为信托行业的代表,中信信托便明确表态,明年的通道只减不增。
  “信托配资方面,如果跌破相应平仓线,当劣后端无法增加资金,则会进行平仓。资管新规下,配资业务未来会有进一步的规范,杠杆率会进一步下降。”上述信托股票配资业务负责人认为。
  “看来今年信托的通道业务肯定是要迎来整顿了。”有非银人士便感慨道。
  去杠杆下的连锁反应
  信托扎堆,是此番闪崩个股中的一个颇为普遍的现象。
  譬如小康股份2017年三季报显示,第二大流通股、第四大流通股、第七大流通股和第十大流通股股东均是信托计划,其中华鑫国际信托396号、华鑫国际信托378号分别是第二大和第四大流通股股东;
  进一步统计2017年三季报可以看到,同样在华仪电气中,前十大流通股中出现了华宝信托的四只产品;盛洋科技前十大流通股中,华润深国投信托和湖南信托的两只产品出现;云南国际信托的2只信托计划出现在印纪传媒前十大流通股中……
  “表面上看到的信托杠杆多是1:2,实际情况中杠杆超过1:2的情况也大有存在。一些资金看到信托受到监管,所以会提前行动卖了再说。同时通道限制死后,一些信托计划的融资到期无法兑付,银行也没有钱借出。”程浩表示。
  “应该还是杠杆出问题了。但没有情绪的崩溃,不会有如此的连锁反应。” 上海某私募基金老总向记者举例,假设账户a在股票1上面亏钱,导致要卖股票2,然后股票2有高杠杆,在里面的b账户爆仓…如此连锁反应,便出现了集体的闪崩。
  “是杠杆的问题。一些质押率高的股票,以及通过杠杆资金买的股票,一旦遇到其它资金的抛售,便可能会把股价打到杠杆资金的平仓线。很多杠杆资金不是买了一个股票,当一个股票被平仓就可能导致其它股票也被平仓。”前述华南私募投资总监也同意上述看法,“在恐慌情绪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家都会争相卖出。”
  同时,这些闪崩个股中,一个较为普通的特点是股权质押比率较高。
  “通过对30个(闪崩)样本标的的梳理,有18个股票质押率超过30%,只有4个标的没有股权质押的情况,从股权质押占流动股和自由流通股的情况来看,有12个股票未解压的股权质押占自由流通股比例超过100%。”方正策略研究发现。
  流通股中存在着大批的信托扎堆。方正策略对闪崩个股的流通股股权结构进行梳理后发现,30个标的中仅有4只前10大流通股中没有信托,其余26只至少有1只信托,而15只个股至少有3家及以上的信托,有12只信托持股占流通市值比在8%以上。
  与此同时,方正策略也认为,业绩地雷持续引爆,包括乐视网、湖北宜化)、獐子岛等上市公司大幅亏损或变脸挫伤市场短期的风险偏好。
  该上私募基金老总也告诉第一财经,乐视网等股票将中小票的信用大大透支,市场开始丧失了对中小票特别是业绩差中小票的信心。
  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短期信托行业高杠杆的配资行为将继续受到约束,但监管目前明文并未全面叫停信托结构化业务,而是以部分省市、针对部分信托机构窗口指导的形式进行规范,且“限期清理”也留有缓冲弹性,因此监管“正本清源”并不会对全市场造成“持续冲击”。
  市场消息
  阿里巴巴将入股并获得蚂蚁金服33%股权
  2月1日晚间,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联合宣布,根据2014年双方签署的战略协议,并经阿里巴巴董事会批准,阿里巴巴将通过一家中国子公司入股并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权。
  多家公司紧急停牌
  1日晚,A股公司增持、停牌公告密集披露。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今晚共有超过20家公司公告将停牌,其中包括印纪传媒、银鸽投资、雷科防务、三圣股份等多只闪崩跌停股;此外,增持公告数量也大幅增加,超过15家公司股东于增持或披露未来的增持计划。
  近20家公司宣布增持 兜底增持重出江湖
  1日两市遭遇重挫,一边是闪崩跌停个股纷纷公告今日停牌,另一边近20家公司相继祭出增持计划,这其中不乏昨日跌停个股。值得注意的是,兜底式增持倡议又重出江湖。
  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PMI为51.5 与上月持平
  2月1日公布的2018年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51.5,与上月持平,显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小幅改善。
  *ST海润跌破1元沦为仙股
  A股上市公司*ST海润(600401.SH)1日开盘即跌停。A股中的跌停并不奇怪,少见的是,其股价已低于1元,午盘报0.97元,成为近12年来A股首只仙股。
  人民币升破6.29关口 中间价逼近6.30
  2月1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相继升破6.29关口,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涨逾百点,报6.2885,在岸人民币对美元刷新日高至6.2866。
  央行连续四日暂停逆回购操作
  央行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可吸收央行逆回购到期、现金投放等因素的影响,日人民银行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腾讯紧急下线“腾讯信用”平台 或因遭监管喊停
  本次腾讯接到相关通知的产品包括其旗下的微粒贷、微分乐、即有分期、招联金融等产品,同时所有腾讯征信的合作机构都均全部下线,腾讯方面已将腾讯信用查询功能关闭,个人查询腾讯征信的功能也已关闭。
  南京多部门集中约谈 两大网约车平台公司
  交通部门在执法中发现,滴滴、美团平台长期存在不合规车辆和人员从事非法运营现象,省、市两级先后十余次约谈,市交通局依法实施了5批次处罚。但两平台仍未履行整改承诺,日至1月19日,全市共查处非法营运网约车126辆,其中,外牌车15辆。
  中概股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托资金杠杆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