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是那个国家的的研发为什么还是这么艰难

0}{else}no-cache{/if}" />
华为海思原来这么厉害,跪了
华为海思原来这么厉害,跪了
项目工程师
海思Hi3559A方案,支持8K@30FPS,4K@120FPS,全球首款
只能呵呵,人家私企花自己的钱,也能被黑,花纳税人的钱……
华为真是中国人的骄傲,不管是战略还是企业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先了解清楚了再喷啊!不然没技术含量~
Super sun Test
在全球范围内招科学工程人才,应有这种成果。
华为海思原来这么厉害,跪了
  上个月,IHS发布了全球前25大半导体厂商排名,由于过去两年频繁的并购和厂商策略转型,榜单上的名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榜单上我们看到了排名23的是海思半导体,作为一个唯一入围的大陆半导体厂商,华为海思的表现真可谓了不起。
  据不负责任传播,任老板有一次在研发的沟通会上说,海思的芯片要开发,哪怕只做备胎,也要投资做芯片业务。
  今时今日的成绩,证明了华为海思的正确性。
  了不起的华为海思
  华为海思成立于2004年,多年来集中在芯片领域的研发。近年来,借着智能手机的东风,海思麒麟芯片走进了大众媒体和消费者的目光,但海思生产的并不不止手机处理器。
  据不知名人士俱备,海思的芯片解决方案有光网络、无线芯片、视频编解码芯片、基带芯片以及K3系列芯片等,其中大部分芯片用于华为内部的产品如光网络产品、高端路由器等,也有一部分如视频编解码芯片用于外销,市场占有率还非常高,据说已经占到全球70%的市场份额(没有考证过)。
  成立十几年来,华为海思在芯片方面已经逐步体现出价值。比如说,在路由器业务上,华为在2013年11月发布的一款400G骨干路由器产品,成功商用于阿里巴巴集团的&双11&购物节,比以往一路领先的美国思科公司早一年以上。究其原因,海思在路由器芯片上的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比如,在4G手机市场,中国移动此前对其4G手机终端选型时,最终入选产品的芯片供应商,除了高通、Marvell之外,就只有华为海思。由于联发科的4G芯片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商用,很多手机厂商的芯片供应受制于高通,而华为则可以藉由海思的芯片支撑推出手机,硬件性能不逊采用高通公司高端芯片的产品。
  而在4G核心专利上面,联发科还比不上海思,少太多了。摊开4G的标准专利分布,除了高通、诺基亚、三星等大厂,华为也占近10%,&但前十大的排名中,看不到联发科。&从联发科向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提报的4G标准关键专利来看,占比低于2%。
  据接近海思的人士透露,目前海思的团队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服务于系统设备业务、手机终端业务、对外销售部分。
  其中,对外销售的主要是安防用芯片和电视机顶盒芯片,尤其在国内安防市场的占有率极高,已经超过德州仪器成为第一名;团队规模最大的是服务于系统设备的团队。
  业界之前流传过很多有关海思的笑话,最典型的一个:据说海思成立之初,任总给海思定下的目标是尽快实现营收超30亿、员工超3000人,结果是第二个目标很快就实现了,第一个目标却迟迟不见没有实现,每当面对外界的质疑,海思员工给出的答案一般都是:做的慢没关系、做的不好也没关系,只有有时间,海思总有出头的一天。
  曾有华为员工抱怨,作为全球领先的电信设备提供商,华为在为运营商提供最先进网络设备的同时,却不得不拿着竞争对手的手机进行网络测试,原因很简单,华为没有自己的核心芯片,不清楚这是不是任正非力主坚持投入海思的主要原因,明显的是,一旦华为在芯片领域取得突破将有力地促进电信设备及终端的协调发展,这一点与三星、苹果投入芯片设计只是为了提高手机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大的不同。
  过去的实践也证明了任正非的策略没错,作为电信行业发展的前沿厂商,过去几年华为不仅在LTE上处于领先地位,LTE核心专利数量位居全球前列,在LTE芯片设计上也终于赶了上来,并在Cat6上实现了超越。
  海思之所以能够在LTE芯片上异军突起,也与华为作为电信设备的领导厂商相关,华为能在4G专利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与其行业地位决定了有更多机会参与标准制定有关,正是因为华为作为最先进电信标准的参与者,使得海思有了在LTE上突破的可能。
  八年磨一剑,华为海思的经历证明了要在集成电路领域领先,需要的是不仅仅是顶尖的人才、巨额的投入,还需要足够耐心的坚持。
  多年的投入,海思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2014年收入为26.5亿美元,到2015这个数字则上升到31.2亿美元。
  为什么不应该喷华为海思
  来到手机处理器上,很多人会因为海思用了ARM的公版设计,从而喷华为海思不是自主技术,然而喷主们,你真的懂手机处理器?
  目前的半导体产业链已经细分,以前Intel那种覆盖了架构,设计,晶圆生产的企业已经买少见少了。现在流行的是fabless做设计,而foundry做生产,前者的杰出代表是高通,后者的最优代表是台积电,而ARM作为一个IP核提供商,是最重要的一环。
  IP核分为行为(Behavior)、结构(Structure)和物理(Physical)三级不同程度的设计,对应描述功能行为的不同分为三类,即软核(Soft IP Core)、完成结构描述的固核(Firm IP Core)和基于物理描述并经过工艺验证的硬核(Hard IP Core)。软核就是我们熟悉的RTL代码;
  固核就是指网表;而硬核就是指指经过验证的设计版图。ARM还是以软核为主的。直接拿到RTL的。
  大家熟悉的ARM授权的软核,在华为拿到后,它只规定了CPU的指令集,好比建桥,它只告诉你桥应该建多长、多宽、大概长什么样,但是具体细节没有,不告诉你电路在芯片上怎么摆放,怎么连线。所以说华为能够做出相关的产品也有很深的技术积累。
  而手机处理器也并不是单纯的CPU,而是soc芯片,这里面包括了cpu,gpu,通讯芯片,定位芯片,蓝牙,wifi等等。
  你买来架构,你还只是个CPU,一个AP需要搭配很多周边器件,GPU,LCD,USB都需要集成,至于集成什么是需要看你产品定位,需要什么功能,把这些东西都买齐了,你可以开始建模了,所谓建模就是把这些东西连起来,验证功能的正确性,然后用FPGA来验证硬件,FPGA没问题了,把生成的网表文件交给台电,中芯去代生产。流片回来之后,开始点芯片,移植操作系统,托Google的福,android已经把90%以上软件工作都已做完,软件生态系统也已经建好,当然你要用其他的操作系统你就得衡量一下工作量。后面就是用这个AP去搭配外设去生成终端消费产品了。
  目前流行大厂AP都有自己的独门秘笈,高通强在通信,做手机,特别是3G手机,你绕不开他专利,都得交份子钱,和基带集成好。MTK强在集成,廉价的生态系统,出货快。其他的都是小鱼小虾,宣传的不错,都有自己的卖点,但是量不大。
  华为能够在这些不同的工艺和集成过程中做好了平衡,这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体现。
  另外手机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是基带。
  基带负责将从ap发送过来的数字信息经过处理后通过模拟信号发送出去,反之亦然。这里面难点就太多了,写几本书也写不完,特别是射频这块。
  技术上花钱花时间还能解决,还有更重要的专利和全球运营商的兼容性测试,没用大量的出货,很难把成本摊薄。
  现在基带处理器已经没几家能玩得起了,无论是老牌的德州仪器,博通,还是新进的nv,都纷纷割肉撤退。目前主要还有高通,联发科,海思和展讯在角逐,但很快就会有人掉队,芯片是一个赢家通吃的行业,老大吃肉,老二喝汤,老三完蛋。
  高通可谓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买基带送CPU的的美名可不是浪得的)
  然而华为也一直在做巴龙基带芯片,而且还是相当成功的,以前主要用于数据卡上。终于在2014年,华为把巴龙和K3合在一起,开始做SOC,就是把多个功能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去,K3甚至只能叫做AP而不能叫SOC,这才有了K910和K920的问世。
  华为真正核心价值力的,是海思基带芯片Hi6920, 要能支持2/3/4G,要把3gpp协议读透,然后结合写软件,结合硬件DSP,这真是不坐几年冷板凳做不出来的。
  在去年,华为更是推出巴龙750基带,有媒体甚至喊出了碾压高通这样的口号。
  Balong 750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支持了LTE Cat.12、Cat.13 UL网络标准,理论下载速率高达600Mbps,而上传也达到了150Mbps。
  相比之下,高通最新的MDM9x45也仅支持到Cat.10,下载450Mbps、上传100Mbps,而联发科预计年底才会有Cat.10基带。
  事实上,LTE Cat.12的下行速度就已经提升到600Mbps,不过上行只有100Mbps,而华为没有满足于此,Balong 750突破达到了150Mbps,从而符合LTE Cat.13 UL上行标准。
  据华为介绍,Balong 750能够根据运营商的频谱资源和网络覆盖,通过2CC(双载波)数据聚合、4x4 MIMO多入多出技术(一个无线信道中堆叠4个空间流),或者4CCA(四载波聚合)技术,提供高达600Mbps的下载速度。
  一般来说,运营商都会有至少两个频段区间,但每个频段带宽资源有限。频谱较少的运营商,需要通过载波聚合技术,提升LTE网络容量,达到更高的下载速度;即使是频谱较多的运营商,也需要通过载波聚合技术,提升网络覆盖,实现真正的网络无缝联接。
  针对频谱资源较少的运营商,Balong 750会采用2CC+4x4 MIMO技术,使下行速度达到600Mbps;针对频谱资源较多的运营商,则会采用4CCA技术,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带宽能力。Balong 750也是目前唯一一款支持4CCA的基带芯片。
  华为海思作为国内半导体领域一个代表厂商,是毋庸置疑的,展望未来,海思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呢?让我们翘首以待。  不喜看到五毛美分乱叫乱咬,本帖只求明了IC设计的半导体行业人才释疑.  在观察者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对国内的IC设计大肆抨击,受到抨击的国内企业有华为海思,展讯等IC设计公司,说他们是西方厂商在华的马甲,替西方半导体厂商在华攻城掠地,一面又骗取国家扶持基金。  所以,如果你不懂IC的话,只是有一腔爱国热忱,忍受不了一点抹黑,就不要发言了,
楼主发言:16次 发图:0张 | 更多
  现在芯片体系被Intel的X86和ARM把持,突破确实不容易。  目前在攻光刻机,先把CPU及存储芯片的自制生成拿下,占有市场。  总有一天中国会向芯片架构发起总攻,一旦攻克,西方的底裤就掉下来了。
  原文:  在“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华为展出了其第一台ARM平台服务器“泰山”,并在展板上写明该服务器“配备自主研发的Hi1612 ARM架构64位处理器,除存储单元外均有完整知识产权……”  一时间国内媒体争相以“华为自主架构芯片泰山发布”或“华为推出自主架构服务器CPU”等为标题报道。然而峰回路转,在6月7日,华为公司出面辟谣,表示“泰山”并非采用自主研发的微结构,而是ARM Cortex A57,并指出“泰山”为核高基1号专项项目,是用来做互联网冷却储存的生态系统验证,而非推广的CPU和量产型号。
  媒体之所以报道有误,一方面在于部分媒体未经充分的信息核实;另一方面,华为将一款购买ARM公版架构的产品表述为“配备自主研发的Hi1612 ARM架构64位处理器,除存储单元外均有完整知识产权”,也不准确,使媒体将这款32核A57芯片与华为自主设计的芯片相混淆。  那么,为何一款购买ARM公版架构的产品能够成为“自主研发”,能够成为“除存储单元外均有完整知识产权”,甚至成为核高基1号专项项目?这就要从国内就自主研发的标准和话语权之争说起了。  自主可控标准之争  近年来,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在龙芯、申威、飞腾等老牌设计单位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又成立了拥有1200亿元人民币的集成电路大基金扶持产业发展,先后与IBM、VIA、高通、AMD合资/合作成立兆芯、宏芯、华芯通等公司,并大力扶持展讯、海思、联芯等ARM阵营IC设计公司茁壮成长。  不过,在国内IC设计公司茁壮成长的大环境下,也存在一些隐忧——一些IC设计公司严重依赖国外技术,近乎于成为境外公司的马甲;一些公司不具备造血能力,基本依赖政府经费生存;国内IC设计公司分属X86、ARM、MIPS、Alhpa、POWER阵营,各搞一套软件生态和产业联盟,导致资源浪费、重复建设。而且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各家公司(即便是那些马甲公司)都认为自己符合“自主可控”、“安全可信”、“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
  具体来说,某些公司将VIA、IBM的技术穿个马甲,就认为是“自主知识产权”,并申请核高基项目,从政府拿经费;再比如说展讯的所谓“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芯片“椒图”,其实是购买ARM IP核授权的产物,其CPU部分为8核ARM Cortex A53。由于芯片的安全性、性能、功耗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微结构的性能,如果无法开发出比ARM还要好的产品,用实践证明自己的设计能力,那么购买ARM的微结构能否和“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划等号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而本次华为的做法和展讯类似,同样是购买ARM的Cortex A57做集成,然后宣传“自主研发”和“除存储单元外均有完整知识产权”,本质上也是将买IP做集成认定为“自主研发”,其产品也被界定为“除存储单元外均有完整知识产权”。  这些形形色色的“自主可控”、“自主知识产权”的认定标准,表面上看是话语权之争,其实质都是利益之争——正是因为将购买VIA的技术穿马甲认定为“自主可控”,兆芯才能获得核高基1号专项重点扶持,2015年又从政府获得海量资金,还在国家重点系统和工程中推广应用——根据科技部官网的文章《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科技重大专项交流材料》显示:采用ZX-C的联想II代整机应客户要求于2015年底正式交付5800套产品,并将在军队和政府保密系统中进行上千套规模的试点应用。  正是将购买ARM的微结构做集成认定为“自主可控”,展讯才能将“椒图”打上“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标签,进而获得国家扶持——采用“椒图”的所谓“安全手机”定价4000元左右,并与央企单位达成供货意向,而且后续还将面向国家众多涉及安全的行业领域、政企市场全面推广。而华为本次关于“泰山”展板的描述亦是如此,笔者猜测,华为此举,一方面是可能是宣传文稿忙中出错,毕竟在发布的公告上,华为已经声明是A57;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获取国家和政府的支持。
  中国芯三条发展路线  由于自主技术越多,那么与现有的技术体系(Wintel、AA)兼容性就越差,市场化难度就越大;反之,购买/使用国外技术越多,和现有的技术体系兼容性就越好,市场化也就越容易。笔者根据自主可控程度高低和市场化运营的难易,将国内IC设计公司划分为3条泾渭分明的技术路线:  独立自主路线的龙芯、申威。  由于技术独立自主,和国外主导的技术体系不兼容,必须另起炉灶——必须自主扩展指令集,比如龙芯的loongISA;自主设计微结构,比如龙芯的GS464E;自主开发编译器,比如龙芯的LCC和申威的SWCC;自主开发操作系统,比如龙芯的loongnix和申威的睿思操作系统;  自主构建产业联盟和软件生态……这是一项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工作,资金需求量大、研发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因此市场化难度非常大。  半自主模式的飞腾。  飞腾购买了ARM指令集授权,表面上看起来和自主路线的龙芯购买MIPS永久授权差不多,但从发展权和利润上看,还是有不小的区别,而且这个区别还相当的关键——除了要向ARM缴纳巨额专利费之外,在发展上受制于人。下图为龙芯3A2000和飞腾1500A在自主可控方面的对比。
  飞腾只能是ARM卖什么,你用什么,在生态上也只能跟随ARM。即便飞腾设计了自己的微结构,也不能像龙芯那样对外授权。  在安全上,若微结构自主设计,则能保障产品安全可控,比如飞腾自主研发的64核ARM V8指令集的服务器芯片“火星”。但如果像飞腾1500A那样购买ARM Cortex A57,则和海思麒麟、展讯一样依赖境外技术。因此,笔者将飞腾的模式称为半自主。  依赖于境外技术的兆芯、宏芯、海思麒麟、展讯。  兆芯的ZX-A就是VIA NANO的马甲;宏芯的CP1就是IBM Power8的马甲;海思麒麟和展讯在技术上也是高度依赖ARM……单单就CPU而言,本质上是IBM、ARM、VIA公司在华代理人。因此,很难和“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划等号。  上述公司最大的优势也是在技术上可以依赖境外公司,以海思麒麟、展讯为例,可以购买ARM的指令集授权;或购买ARM Cortex A53/A57/A72等微结构,依赖于国外开源GCC编译器;依赖于安卓操作系统及其软件生态……海思麒麟、展讯依附于“ARM+安卓”技术体系,就不必像龙芯、申威那样事事皆需自主研发,可以大幅技术门槛低,市场化难度也低,能赚快钱。  诚然,华为自主微结构也正在研发中,不过在还没有产品或者公布模拟器测试成绩前,海思麒麟依然归属于依赖境外技术这一档。  ARM技术路线很难符合自主可控标准  笔者认为,真正的自主可控和自主知识产权,必须能够做到信息安全不受制于人,产业发展不受制于人。因此,采用国外技术穿马甲的做法,无法真正做到信息安全不受制于人,显然是不符合自主可控要求的。  而购买ARM的IP核做集成的的模式能否符合自主可控的标准呢?表面上看,CPU或SOC是自主研发的,但因为微结构(CPU核)是从ARM手里购买的,不被国内企业掌握,因此在安全和后门问题上,必然得不到根本保障——微结构决定了CPU的性能、功耗、安全性等要素,而日常我们所说的双核、四核、八核CPU芯片,其实是将2、4、8个微结构(CPU核)的接口互联并集成到一片硅片上。  正因此,由于都是购买ARM设计的微结构,所以基于ARM结构的国产芯片的性能、功耗、安全性都由ARM决定,中国ARM阵营IC设计公司在性能、功耗、安全性根本不具备话语权,能够做主的,仅仅是把这些ARM微结构组合成双核、四核、还是八核的CPU芯片,以及在后端设计方面,在ARM留有的冗余范围内,将主频定得高一点还是低一点。
  另外,即便是授权等级更高的指令集授权,ARM也是给出了很多限制,国内IC设计公司是很难凭借有限的授权走出自己的路,并最终单飞——华为、飞腾能购买ARM指令集授权,但买到的仅仅是ARM64位指令授权,并没有买到ARM32位指令集授权。由于ARM 32位指令系统的CPU芯片在移动互联网世界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以及ARM32位和64位指令集不兼容(MIPS32/64是能兼容的),ARM向飞腾、华为推销64位指令授权,本质上是找代理人跑马圈地,推广ARM 64位指令集,扩大市场份额,防止重蹈Intel当年IA-64指令的覆辙。  而且华为和飞腾购买的指令集的使用范围也是有限制的,只能用于服务器领域,因为ARM推销ARM64指令的时候,原本的意图就是让华为、飞腾在中国大陆帮助ARM开拓服务器市场,自带干粮、自担风险为ARM打江山、抢地盘。更要命的是,ARM的指令集授权非常昂贵,每5年的授权根据不同的授权等级,费用高昂——恰恰是如此高昂的授权费致使U.C. Berkeley等几个大学推出RISC-V指令集,Google、惠普、Oracle、西部数据等公司成立RISC-V基金会的原因(RISC-V指令集是一个没有专利问题和没有历史包袱的全新指令集,并且以BSD许可证发布。任何公司都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中免费使用,而修改也无需再开源)。  另外,ARM严格禁止修改、扩展指令集,即便飞腾冒着侵犯知识产权去修改,也是无法得到AA体系中软件商的支持,等于是指令集无效扩展。这使飞腾不具备ARM指令集扩展的权力,导致在利润上受制于人——购买ARM指令集授权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授权期限仅仅5年,还被限定使用范围,最关键的是“买无止境”——指令集到期接着买,指令集更新还得买……  说了这么多,那么国产ARM芯片到底是否属于自主知识产权呢?如果真如华为、展讯等公司宣传的——国产ARM芯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这就会带来一个悖论:既然是自主知识产权,那又何必每年向ARM缴纳巨额专利费呢?既然是自主知识产权,为何不能自由选择发展方向,自主修改指令集,自主开发用于手机、PC、超算的微结构?既然是自主知识产权,为何不能像龙芯那样对外授权IP呢……
  结语  中国CPU发展现状是各类马甲CPU公司既能获得国外技术支持,又能获得政府巨额经费,而国外公司根本不会传授真本事,结果造成了其在技术上没能形成自己的能力,在商业上发展不顺,只能依靠政府输血过活。  ARM阵营IC设计公司则在ARM的庇护下,在商业上实现了盈利,但却因ARM而兴旺,一旦ARM给点颜色,比如收紧技术授权,很可能就会被重创——软弱性和妥协性自诞生之日起一脉相承,无法实现信息安全和产业发展不受制于人的宏伟目标。  而龙芯、申威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将Wintel彻底赶出中国为目标,因此最为革命,也是实现信息安全和产业发展不受制于人的唯一人选,但国家的扶持却最为有限。例如,逼迫龙芯只能去商业市场谋生存,并最终实现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中国芯加油  
  华为都快倒闭了  
  按照lz理论,c语言是国外技术,我们甚至不能修改c语言的关键字,因为c语言的关键字长期被c语言标准委员会把持,而且这个委员会主要由敌对势力人士组成,在我国核高基项目中使用c语言是危险的。如果不能更改c语言关键字,那个就和只能使用国外cpu指令集一样,没有做到独立知识产权。  嗯,主要够不过荒谬呢  
  哎…加油哦
  这个我可以说两句。  海思当然能算自主研发。  其实,就算退一万步,哪怕你抄来的源代码,只要你真心看懂了,不是一知半解,都是在走自主研发的路。  海思也好,其它国内企业也好,目前都能做到这一步。买别人的源代码,看懂,然后做点小修小改。  从零开始,自主开发的产品有没有?也是有的,比例不大。  但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在于:  1)目前研发体系收入高的,是研发管理人员。他们本身,已经基本不再搞开发,更谈不上研发。  2)即便是研发大军,大多数都在验证和小修小改。投资者,讲究的是成功率,所以越简单改动越小,越容易被决策者接受。所以出来的,大多是山寨,很少有真正的新意和突破。  3)玩技术的,待遇比 玩人际的 要差。其实自然法则下就是这样,生活中太多事情需要你和人打好交道,而不是和物。导致大家都来搞人际,没人真正玩技术,等到鸦片战争才后悔,没人玩技术要吃大亏。  
  其实,自主不自主,牵涉两个问题。一是国家安全,这是实在利益;二是民族情绪,这个在中国是个很敏感又回避不过去、同时又有点无聊的问题。  先说第二个,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一层层累加而成的,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善于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摸到更高的地方,自主并没什么鸟用。这种情绪其实很无聊,西方人为什么不放弃火药,重新开发一种枪炮技术?从IC而言,别人做好的架构,有很多应用都是围绕这个架构来的,你基于别人的指令集或者架构,做好自己的开发,就能很快融入商业环境中,争取到自己的利润,又何必另起炉灶;美国高通、苹果这么NB,也没说要抛开英国ARM自己开发一个移动架构。  ARM是掌握了底层架构,不代表其他公司没有这个技术能力,只是另起炉灶会与现在的海量应用不兼容,商业难度大。否则ARM为何不提高各种授权价格?能查到的数据2014年收入才几亿美金。一旦ARM授权价格过高,各大公司宁愿推翻它,纷纷搞自己的架构了。  很多人心理纠结就在这个地方,其实真心不用纠结,商业环节中,最挣钱的并不是架构设计,而是芯片设计与制造。制造由于政治原因举步维艰,但是IC设计,中国普遍水平虽然较低但是顶尖水平已经很接近于西方先进水平了。  再说回第一个,国家安全问题。  首先很多人不明白架构与指令集是什么,简单类比一下,架构就是你盖房子,必须要有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怎样布置更合理,这就是架构。什么是指令集,就是这个房子地板用什么水泥板、几号钢筋,墙用什么型号砖等等。这些都是透明的,你琢磨透了是藏不了什么秘密的。真正能藏秘密的是封装好的芯片、不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就像是装修好的房子,你就搞不明白钢筋是否符合标号、卫生间防水是不是符合标准。  从这个点来说,国家安全问题不用担心。  那么,回归到国家要不要搞自主架构的问题,其实,这个必要性,远远不如搞自主设计、自主制造来的重要。
  关于公司骗钱的问题。  一些官僚根本不了解技术,看到自主架构就感觉很高端,要弄政绩搞点东西出来,所以愿意花钱投到一些商业公司。而一些商业公司,缺乏生存能力,忽悠倒有一套,正好迎合官僚所需,成立项目来搞,也能弄点钱回来。之所以说“弄钱”而不说“骗钱”,是因为确实可以做出架构、并且基于架构开发芯片出来。官员政绩有了,公司也能活下来了。其实没有卵用,搁在库房里生霉了。  真正讲实际利益的公司,大多不会抛弃成熟架构而新开发架构,三星、苹果、高通、华为,都愿意用ARM架构,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必要。有人肯定要说我给华为贴金,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华为在自己通信设备上,早都有自己的系统架构以及操作系统了,只是不是给普通消费者用的,大家不知道罢了。  但也不是没有例外,那就是Intel,因为Intel是PC架构的核心利益持有者,所以一直对移动架构的ARM不服,可惜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支持ARM,Intel已经在桌面设备竞争中处于事实上的失败状态。
  我不是这个行业的,个人理解是就算你能自己搞出一套新的架构,那么在操作系统和整个配套的软件上都要自成体系。  假如是这样的话,那还真是不容易。
  1、楼主文章,其实满篇的煽动情绪之嫌。  例如:指令集更新接着买....向ARM缴纳巨额专利费......看起来利益受了多大损失,不搞自主架构是天理不容,但是其实没有一点数据支撑。  其实,查查ARM公司的收入,公开资料2015年第一季度3.39亿美金,折算一年也就不到15亿美金。全球这么多公司买它的架构、指令集授权,平均下来能有多少钱?华为海思2015一年已经有31亿美金收入,这还是它没有完全开放对外售卖的成果。可见,设计环节才是高利润环节,中国企业能做好这个,就已经占据了行业高端。我搞房地产的,为什么非要去做砖头?你砖头卖贵了或者不卖我了,我可以找另外一家来做,甚至自己做(前文已经说了,技术上并没有难度)。  2、另外,文章伪造威胁:"一旦ARM给点颜色,比如收紧技术授权,如何如何......"  其实挺可笑的,卖砖头、卖设计图纸的人,难道不是去求着更多房地产商使用它的砖头、图纸么?你见过ARM收紧过授权、威胁过它的客户么?举个实际案例来看看。  3、文章的根本是给那些缺乏生存能力的公司要利益。  “而龙芯、申威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将Wintel彻底赶出中国为目标,因此最为革命,也是实现信息安全和产业发展不受制于人的唯一人选,但国家的扶持却最为有限。例如,逼迫龙芯只能去商业市场谋生存,并最终实现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看了全文最后这一段,你就能明白前面的大幅铺垫是为什么了。  不受制于人,全世界不存在这样的先例,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造就了全球化互相依存的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中又相互制约,就看谁能获取更大的利益。美国科技这么发达,要不要受制于中国?有人一定认为不需要,我就想问问美国为什么要在WTO告中国收缩稀土出口啊?不受制于中国你自己去弄个不需要稀土的高科技材料出来呗。  能实现指令集授权下的自主设计,就已经摆脱安全威胁了。自主架构无非是要求更多的商业利益,这些公司没法向市场要利益,就向国家要,实在是卑鄙的很。但是通过前面大幅的煽动民族情绪的文字,没几个人能识穿其中的蹊跷与无耻。
  大家用过计算器吧,打个比方大家就明白了。  如果把X86指令集比喻成科学计算器的按键和界面,那么ARM就是普通计算器的按键和界面。  科学计算器会有很多高级数学运算功能的按键(X86指令集就拥有很多高级的指令),而普通计算器就一些基本数学运算功能的按键(ARM指令集就是精简一些的)。  但是如何实现这些按键的功能,比如加、减、乘、除,或者三角函数,各家有各家的设计来实现。  同样一个做加法的按键功能,设计实现起来,各家就会略有不同的。
  ARM指令集包含加减法,X86指令集则不仅包括加减法,还包括三角函数。  不同品牌的计算器,会有各自不同的设计。  不同品牌的指令集,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设计,但是都是实现加减法,实现三角函数这些标准的数学运算。
  楼主说的大部分认可,有不同观点或补充说几句:  一、ARM和Intel等不同,它自己根本不生产CPU,它就是靠卖设计、卖授权赚钱,所以买它的设计、授权是非常便宜的,不是楼主说的价格高。它一直用“你赚钱,也就是我赚钱”这样的原则来和自己的客户绑在一起,使双方成为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购买ARM的钱有两个:一个是一次性的设计或授权费用,另一个是按生产产品的芯片数量计费的。不管那种,价格都是很便宜的。  二、购买者的想法和国家支持问题。既然用了ARM的,目的就是为了现有的兼容性环境,根本不会为了啥自主知识产权。宣传是否是自主知识产权没关系,但国家的资金支持力度,对ARM系列的产品不可能会很大的。至于X86系列的芯片,那肯定是马甲了,和自主研发就根本不相关了,国家怎么可能会大力支持呢?要有,肯定也只有一点点的。  三、真正的自主,肯定是龙芯这样的企业,龙芯才是真正的自主,才是国家大力支持的对象。龙芯购买了MIPS兼容的永久授权(西方经济危机时候,价格很便宜,好像传说只花了100万美元)。大家注意:它的设计是完全自主的,为了兼容才购买的兼容许可,这样以后就可光明正大地宣传兼容MIPS了。
  先顶一个,希望国产品牌越来越好!  
  所以可以说,华为的海思算是自主设计的加减法计算器。  自己设计的,可以把按键的分布弄成不一样,可以显示的界面不一样,也可以实现加法运算的具体逻辑电路也不一样。
  ARM就是数学运算的加减法,X86就不仅包含加减法,还有三角函数这些高级的数学运算。  指令集可以理解为一种标准。
  建一个饮料厂的钱能买多少瓶饮料。。。  只不过你从省钱的角度看问题,人家从赚钱的角度看问题而已。。。
  做生意的人 傻子都知道 上策是赚国家的钱 国家给钱为啥不赚 只要脑子没进水的都会这样干
  只要在我们国家能造出来,就可以了,在民用方面才有知识的产权之分,国家用是不管这些的。  所以美国老是说中国间谍之类,也是拿中国没有办法的。  只要中国军用安全就是可以的。  linux,安卓,这些开源的软件国用是安全的,可控的。  而微软、苹果的不开源的软件是对国家有害与不可控的风险的。
  海思的发展思路我觉得是最合适的,目前海思麒麟950/955已经跻身顶级手机SOC之一  同时华为也在研发自主架构和手机操作系统  比起其他公司,我更相信有狼性的华为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外国佬没有交一点点版权费,就研制出枪支弹药,这样子说来,外国佬的发明不是发明了!  华为用外国佬的火药,研发出枪支弹药,到底是自己的,还是外国佬的?  当然,美粪日杂独运轮是没有资格回答的,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凡是中国的,就是山寨,中国崩溃了,美爹又赢了!  
  @飞鸟三
09:19:42.29  这个我可以说两句。   海思当然能算自主研发。   其实,就算退一万步,哪怕你抄来的源代码,只要你真心看懂了,不是一知半解,都是在走自主研发的路。   海思也好,其它国内企业也好,目前都能做到这一步。买别人的源代码,看懂,然后做点小修小改。   从零开始,自主开发的产品有没有?也是有的,比例不大。   但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在于:   1)目前研发体系收入高的,是研......  —————————————  嗯,同感  
  @来一碗八宝粥
11:31:25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外国佬没有交一点点版权费,就研制出枪支弹药,这样子说来,外国佬的发明不是发明了!  华为用外国佬的火药,研发出枪支弹药,到底是自己的,还是外国佬的?  当然,美粪日杂独运轮是没有资格回答的,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凡是中国的,就是山寨,中国崩溃了,美爹又赢了!  -----------------------------  那时候没有专利一说,外国佬后来发明了专利,就是为了卡后进国家
  没人告侵权就是自主的,ram指令集己被raM公司专利保护英特尔也得给ram付版权费,做芯片都绕不开ram,因为成熟好用  
  @u_6-06-17 06:11:31  华为都快倒闭了  -----------------------------  这样一个不为消费者售后的企业,能不倒闭吗?  众多被华为手机质量坑了的消费者,得不到华为正面回应,他们都在盼这一天早点到来。
06:11:31  华为都快倒闭了  -----------------------------  @回眸一眼最惊魂
16:25:57  这样一个不为消费者售后的企业,能不倒闭吗?  众多被华为手机质量坑了的消费者,得不到华为正面回应,他们都在盼这一天早点到来。  -----------------------------  1
  谢谢层主,这是效果很好的科普。我明白了。谢谢。
  以后发技术贴有点存货啊 别人家一问 就说转载的 这有意思吗
  @寂寞独行2014
09:48:00  其实,自主不自主,牵涉两个问题。一是国家安全,这是实在利益;二是民族情绪,这个在中国是个很敏感又回避不过去、同时又有点无聊的问题。   先说第二个,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一层层累加而成的,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善于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摸到更高的地方,自主并没什么鸟用。这种情绪其实很无聊,西方人为什么不放弃火药,重新开发一种枪炮技术?从IC而言,别人做好的架构,有很多应用都是围绕这个架构来的,你基于...  —————————————————  通俗易懂,我一外行人都明白了  
  二逼,印度的才是自主研发是吧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思麒麟655的频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