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说一说,水浒传哪个版本好卡总共有多少版本

《水浒传》有多少版本?
《水浒传》(5)
《水浒传》有多少版本?
《水浒传》的版本相对于《三国演义》来说是比较复杂的,这点是很有趣的现象。研究古代小说的版本学,《水浒传》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但是也是一个非常复杂说不清楚的课题。为什么会这么复杂说不清楚呢?从它的最外在的体制来看,章回小说都是分回的,《水浒传》现在流传的版本至少就有7种不同回数的版本。它不像《三国演义》流传下来,前头是二百四十节,后来就变成一百二十回,它是比较简单,比较单纯的。《水浒传》流传下来的版本就有7种不同回数的,有100回的、102回的、110回的、115回的、124回的、还有70回的等等。它有不同回数的不一样。那么学术界把这个很复杂的《水浒传》版本的情况做了一番整理研究,提出了一个比较认可的观点,认为《水浒传》的版本系统可以划分成4个系统,第一个系统叫“文繁事简本”;第二个系统叫“文简事繁本”;第三个系统是“繁简综合本”;第四个系统就是“腰斩删改本”,分成四个系统,版本系统。
那么所谓“文繁事简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文字比较详细,但是故事相对来说少了些,少了什么呢?主要是少了20回,没有那种平田虎、平王庆的那20回的故事,所以基本上就保持100回的故事。“文繁事简本”从现有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是最早著录的,在明代的嘉靖年间就著录了一百卷的《忠义水浒传》。那么现在流传下来比较完整的版本100回本,比较好的版本就是容与堂的刻本,但这个本子,这些本子都是万历年间的本子,虽然有小说书目的著录、记载是在明代嘉靖年间,就是十六世纪的时候。但是实际上现在流传的版本都是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初的这个时候的版本,这是“文繁事简本”。
“文简事繁本”刚好和“文繁事简本”相反,它的文字相对简略,但是它写的故事要多了,多了什么呢?多了平田虎、平王庆的那20回,但是它的文字非常简略,甚至描写也非常粗疏,拿来作为阅读的读本来说,基本上算不可读,读起来没有趣味。那么现在流传的版本当然也都是万历后期的,万历中后期的这些本子,那么这是第二类的版本。
第三种的本子是“繁简综合本”,就是在“文简事繁本”的基础上,在100回“文简事繁本”的基础上,加进了平田虎、平王庆的20回,对这20回的文字也做了一些修润,因为这20回的文字原来是“文简事繁本”里头的,文字比较简略,现在做了一些修润,所以构成了一个“繁简综合本”。故事就完整了,120回,比较完整的故事,那么这是第三个系统。
第四个系统就出现在明末清初,是金圣叹做的一个本,重新整理的一个本子。金圣叹据说他自己发现了一个古本,就是施耐庵的古本,这个古本和流传的“文繁事简本”、“文简事繁本”、“繁简综合本”都不一样,这些本子被他称为叫“俗本”,通俗的本子。那么他认为他发现的这个古本只有70回,这个70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文繁事简本”的前71回,第一回被金圣叹说成是“楔子”,就是开场白了,那么从第2回开始到第71回,构成70回本,所以这是一个70回本。更准确地说,是一个71回本,把71回以后的篇幅就全都删掉了,以卢俊义做了一个梦惊醒,那么这就算结束了。这个本子和以往的本子在文字上有了很大的区别,就是因为金圣叹整理这个本子的时候,他肯定不是什么新发现古本,是他根据“文繁事简本”进行完全地整个的改写,所以做了大量的改写,改写的幅度非常大,渗透进很多金圣叹自己对小说里头的人物和故事的理解,当然也包括金圣叹的一些艺术趣味也都融进了小说当中。那么这个本子在清代两三百年时间里流行最为广泛。这是讲到的《水浒传》的四个不同的版本系统。
除了这四种不同的版本系统以外,还有一些关于《水浒传》小说片段的记载,证明在这四种版本系统以外,可能还有别的版本,但现在看不到了。
收听《水浒传》讲座
郭英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启功先生,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戏曲、中国古代文化等。出版《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杂志编委等。曾任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亚洲系访问教授,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圣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在本项目中,郭英德讲解“四大名著”和古典文学阅读指导。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查看: 5502|回复: 45
[原创首发]
《水浒传》版本概述——繁本系统
本帖最后由 梁三 于
22:46 编辑
& && && && && && && & 《水浒传》版本概述——繁本系统& & 《水浒传》版本,大致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系,繁本系统的版本包括有:嘉靖残本、容与堂本、天都外臣序本、钟伯敬批本、三大寇本、大涤余人序本、全传本和金圣叹批本。& & 根据是否有“引头诗”和移置阎婆事等差异,可将这八种版本再细分为两类,前四种为第一类,每回之前有“引头诗”并且刘唐下书发生在宋江认识阎婆惜之前(嘉靖残本无法确定是否移置阎婆事,但有“引头诗”)。后四种为第二类,删除了每回的“引头诗”,并把宋江与阎婆事移置到刘唐下书之前,故事逻辑显得更为合理。& & 本帖子则逐一对八种繁本作简要的介绍。
一,书名:忠义水浒传别名:嘉靖残本(郑振铎在《劫中得书续记》第四十五则《忠义水浒传》里赞同马廉之前的提法,说此书为“嘉靖本”,故名。)藏处:中国国家图书馆索书号:12433概况:存八回六册,第十卷47-49回,第十一卷51-55回。半叶10行20字,白口,双鱼尾,四周双边。板匡高16.6厘米,宽12.3厘米。第51回首叶第一行顶格题“忠义水浒传卷之十一”,第二行题“施耐庵集撰”,第三行题“罗贯中纂修”,第四行退一格题“第五十一回”。其它回的第一行则是退一格题“第×回”,第二行书回目。版心上鱼尾下书“水浒传×回”,下鱼尾上记叶数。递藏:1,第47-49回一册原为林集虚所藏,后归四明朱氏,1958年被北京图书馆从上海购回,首叶有朱文印:“四明朱/氏敝帚/斋藏”、“海内/孤本”、“仰周/所宝”。2,第51-55回,原为一册,亦为林集虚所藏,郑振铎()在1941年6月前购自于上海中国书店,郑氏逝世后于1959年归北京图书馆。第51回首叶有朱文印:“长乐郑/振铎西/谛藏书”、“北京/图书/馆藏”,第55回末叶有朱文印:“长乐郑氏/藏书之印”、“北京/图书/馆藏”。
按:马廉()曾拥有此书两叶,其中属于第50回的一叶刊登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月第8卷第2号,另一叶曾下落不明。马廉在逝世前,把已刊布的那张残叶送给赵万里()。赵万里之后转赠吴晓铃(),吴晓铃逝世后,此残叶亦不知所踪。
主要参考文献:马幼垣:《嘉靖残本&水浒传&非郭武定刻本辨》
图一:嘉靖残本第53回首叶:
嘉靖殘本53回首葉.png (67.03 KB, 下载次数: 5)
23:17 上传
图二:马廉旧藏嘉靖本残叶
马隅卿残叶.jpg (211.71 KB, 下载次数: 4)
23:17 上传
图三:四明朱氏的收藏印章(源自国图藏《新編剿闖孤忠小說》)
四明朱氏用印.png (96.5 KB, 下载次数: 2)
23:17 上传
支持三爷新作。
只作各本概述吗?抑或对简繁之间源流嬗变也有讨论?
只说最基本的东西,太深的我也不懂。&
概况:存八回六册,________六册抑为两册之误?
wazhxy0526 发表于
概况:存八回六册,________六册抑为两册之误?
无论是善本书录还是国图官网查询,都是说六册,应该是重装过。具体每册分回如何,因没查到相关资料,不敢乱说。
本帖最后由 梁三 于
22:55 编辑
二,书名: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别名:容与堂本(此书正文版心下端刻有“容与堂藏板”五字,故名。)
藏本2-1藏处:中国国家图书馆索书号:17358概况:存一百卷一百回,四十六册。半叶11行22字,白口,单边,单鱼尾。板框高21.3厘米,宽14.5厘米。鱼尾上刻“李卓吾批评水浒传”八字,鱼尾下刻“卷之×”和叶数,再横线下前半缝刻“容与堂藏板”五字,后半缝刻本叶数字小字一行。此前后两行小字之上空处,偶见有刊工姓名,如第四十三回第一叶有“毕幼刊”,第二叶有“幼元”;第八十一回第六叶有“戴思”等。& & 册首“批评水浒传述语”、次“梁山泊一百单八人优劣”、再次“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各三叶;再次“又论水浒传文字”二叶,再次“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目录”十叶。正文开始为“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引首”,然后为各卷正文,各卷首均题“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卷之×”,卷末标题同,多一“终”字于行末。全书有眉批、行间批、句末小字批、回末总评等四种形式,独第八十六回无回末评语。& & 每卷前有绣像一叶,分前后两图,图中有小楷标目一句,全书一百叶,共二百图。绣像鱼尾上题“水浒传像”四字,鱼尾下刻“卷之×”和“容与堂”三字。绣像偶见有刻工姓名,分别是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右下角有“黄应光”三字,第五十八回《众虎同心归水泊》最右边有“黄应光”三字,第三十四回《镇三山大闹青州道》左下角有“吴凤台刊”四字。有部分绣像的鱼尾上空处有“以贞”二字,如第六、七、十六、二十三、四十二回等。另外有几幅绣像有残缺,如第二十一回绣像叶四周有残缺、第二十五回“阎婆计啜西门庆”左半全损,“淫妇药鸩武大郎”右上角残缺;第二十七回绣像叶左边一小部分残缺。递藏:罗原觉()旧藏,罗氏在1959年前得到此书,1963年送给当时的北京图书馆收藏,书上有罗氏的五枚朱文印章:“原/觉”、“杳冥/君室”、“罗/原觉”、“澄观/堂”、“岭海/遗珠”。主要参考文献:罗原觉遗稿:《李卓吾批评&水浒传&容兴堂本》
图一:卷一首叶
1.jpg (90.2 KB, 下载次数: 4)
22:50 上传
图二:绣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1.png (1.07 MB, 下载次数: 3)
22:50 上传
本帖最后由 梁三 于
00:21 编辑
藏本2-2:藏处:中国国家图书馆索书号:05263概况:存八十卷八十回,二十四册,每册三至四回不等,缺第十一至三十回。原为八册,一册十回,1988年之前被改装为二十四册。此书在版本特征上与“藏本2-1”的不同之处主要有:(1)册首从“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引首”开始;(2)缺绣像;(3)版心下端的“容与堂藏板”五小字和叶数字被挖去,但亦有部分残留,残存的叶面具体是:卷七第十二叶,卷八第三、四、五、六叶,卷五十七第十一、十二叶,卷七十三第十一、十二叶,卷九十五第二、五、六叶等共十二叶。(4)卷末标题题为“诸名家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卷之×终”,计有卷二、卷三十二、卷五十二、卷五十六等。(5)卷末版心题“诸名家批评水浒传”八字,计有卷二、卷三十二、卷四十四、卷五十、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六等(按:与上述第(4)点对比,因为其中卷四十四、卷五十、卷五十三的末叶缺最后半面,所以未知是否同样题名为“诸名家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卷之×终”)。递藏:日本川上善兵卫()原藏,后赠予女婿仓石武四郎(),之后董康()在日向仓石氏借阅此书,并带回国内,最迟在1957年归当时的北京图书馆收藏。书上的收藏印章有:“清晖堂/藏书印”、“川上氏/图书记”、“北京/图书/馆藏”。主要参考文献: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1933版,1957版)仓石武四郎著,荣新江,朱玉麒辑注:《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董康著,朱慧整理:《书舶庸谭》
图一:引首
1.png (571.74 KB, 下载次数: 3)
00:19 上传
图二:卷三十一
2.png (544.21 KB, 下载次数: 3)
00:19 上传
本帖最后由 梁三 于
14:09 编辑
藏本2-3:藏处: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第一部(原内阁文库)索书号:别031-0004概况:存一百卷一百回,二十册。板框高21厘米,宽13.7厘米。此书在版本特征上与“藏本2-1”的不同之处主要有:(1)书首多出“忠义水浒传叙”,序末署“温陵卓吾李贽撰”、“庚戌仲夏日虎林孙朴书于三生石畔”;(按:庚戌,一般认为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2)序目顺序不同,“忠义水浒传叙”之后依次为:“梁山泊一百单八人优劣”、“批评水浒传述语”、“又论水浒传文字”、“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3)缺绣像;(4)对正文的修改无论字数有增或有减,都在原来的一行二十二字内解决。如增补字时,每增加的字就和另外一个字并排一起,两个字共占一个字的位置;如删除字时,就把删掉的字原位置留空。即修改都是在原刻版上进行,而不是重刻木板。递藏:原为高野山釈迦文院旧藏的汉籍,日本明治十九年(1886)由内阁文库购入。主要参考文献: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日】大内田三郎:《水浒传的语言——关于“容与堂本”的字句研究》
藏本2-4:藏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索书号:857.44/0810&&03概况:存第一至十八回、第二十六回至四十七回,共四十回,五册,无绣像。一般认为,此书与“藏本2-3”为同版。递藏:1960年在安徽发现,后被社科院购藏。
藏本2-5:藏处:上海图书馆索书号:61478概况:存五十一回至五十五回,一册。
藏本2-6:藏处:日本天理图书馆概况:存一百卷一百回,共二十三册。前有“忠义水浒传叙”、“梁山泊一百单八人优劣”、“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又论水浒传文字”、“批评水浒传述语”,卷首有绣像二百幅,共一百叶。此书在版本特征上与“藏本2-2”有相似之处,例如:(1)版心下端的“容与堂藏板”五小字和叶数字被挖去,但亦有部分残留,残存的回数主要有:卷七、卷八、卷十七、卷十八、卷二十一、卷五十七、卷七十三部分叶面;(2)卷末标题题为“诸名家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卷之×终”,计有卷三十二、卷四十四、卷五十、卷五十二、卷五十三等。递藏:日本吉川幸次郎()在1948年购得此本,后归天理图书馆。主要参考文献:严绍璗:《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日】高岛俊男:《水浒伝の世界》
藏本2-7:概况:在日本昭和十七年(1942)六月发行的《明清插图本图录》中,收入有容与堂本绣像两幅,分别为“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松醉打蒋门神”。书前的“明清插图本图录解说”,对此绣像的解说文字为:& &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明罗贯中&&明万历中容与堂刊本&&《水浒传》是中国一部有名的小说,它把北宋末年盘据在梁山泊上的宋江等大盗使之描绘成英雄豪杰化。这部小说,在权臣奸吏横& & 行的明末社会大为流行。此版本,为百回本中最早出现的版本,仅内阁文库有藏本,但没有插图。原图每卷一叶两面,人物使人看& &去有跃动之感,版心鱼尾上时有“以贞”刻工字样,又图中尚可见“吴凤台刊”(卷三四)等字样。&&图版一一&&卷二十七图前&&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图版一二&&卷二十九图前&&武松醉打蒋门神按:此为容与堂本绣像的首次公开,书里收录的这两幅绣像与之后发现的“藏本2-1”上的绣像几近相同,而且解说文字中提到的刻工姓名与“藏本2-1”亦完全吻合,一般认为二书是同版。但书里的序言并没有明确交代原书所藏何处,目前原书亦下落不明。
附录:《明清插图本图录序》(原为日文,由网友“三生好梦”兄翻译,特此说明和致谢!)&&薄井恭一君,嗜版本之学,有志于支那版画史研究,搜罗明清插图本。去冬学校卒业,今春从军。知友间相互访问,为举办展览而& &送他明清插图本。成为这些展览書的图录。支那的版画,在明清之际达到它的顶点。此冊近乎汇集了支那插图本的菁华。&&排列顺序,薄井君的藏本在前,以下次第以所藏者为别。为排版的方便,容许稍作调整。 & && && && && && && && && && && && && && && && && && && &昭和十七年一月主要参考文献:薄井君入营纪念会:《明清插图本图录》马蹄疾:《水浒书录》
1.png (793.45 KB, 下载次数: 3)
14:03 上传
本帖最后由 梁三 于
22:43 编辑
三,书名:忠义水浒传别名:天都外臣序本(书首的“水浒传叙”末行为纸尾,署题文字已残缺,仅余点画,吴晓铃、戴望舒()二人曾“籀读”出“万历己丑孟冬天都外臣撰”十一字来,故名。)& && &石渠阁补刊本(因正文中有部分叶面版心下端有“石渠阁补”四字或“康熙五年石渠阁补”八字题识,故名。)藏处:中国国家图书馆索书号:10708概况:存一百卷一百回,二十八册。半叶12行24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板框高19.5厘米,宽13.9厘米。版心鱼尾下刻“水浒传卷之×”和叶数。& & 第一册书首有扉页,分三栏,右栏上角书“李卓吾先生评”,中栏大字直书“水浒全传”四字,左栏下角书“本衙藏板”。& & 首“水浒传叙”、次“忠义水浒传目录”、次绣像四十八叶计九十六幅。绣像与容与堂本中的“藏本2-1”为同一系统,但并无刻工姓名且较为简略,当是从后者翻刻而来。四十八叶绣像关联书中的四十八回,每叶依据回目分为上下两图,但图中并未注明此图是属于那一回(版心只标叶数,且叶数还有重出或越次的现象,像末标五十叶)。四十八回绣像的选择也是随机分配,并无规律可循。绣像版心刻“水浒传像”四字,或在鱼尾之上或在之下,并不统一,绣像中标目列于板框外天头位置。& & 第二册为正文开始,首行“忠义水浒传引首”,第二三行的中间上题“李卓吾评阅”, 第二行下题“施耐庵集撰”,第三行下题“罗贯中纂修”。次首行“忠义水浒传卷之一”, 第二三行中间上题“李卓吾评阅”, 第二行下题“施耐庵集撰”,第三行下题“罗贯中纂修”,第四行退一格题“第一回”,第五行为回目。正文中的“李卓吾评阅”五字为剜补,字迹和前后不同,而且全书并无评点文字。& & 正文中有不少叶面是补刊而成,这些补刊的叶面版心下端有“石渠/阁补”或“康熙五年/石渠阁补”的题识(“/”分隔是代表文字在版心的前半和后半)。另外还有不少版心并无题识,但实际上依旧是补刊的书叶。按照马幼垣的统计,这三种补刊叶面分别有二百三十九叶、十七叶和五十五叶。递藏:1948年,来薰阁主人陈杭()在江苏吴县购得此书,建国后,陈氏携书自沪回京后,找吴晓铃鉴定此书。吴氏征得陈氏的同意,曾主持副录一部,后成为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水浒全传》所用底本。后陈氏听从吴氏建议,在日捐献给当时的北京图书馆收藏。书上的收藏印章:“北京/图书/馆藏”。主要参考文献:马幼垣:《问题重重的所谓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从挂名天都外臣序本&水浒传&的插图看该本的素质》
图一:《水浒传叙》首叶
天都外臣序本.jpg (349.58 KB, 下载次数: 2)
22:40 上传
本帖最后由 梁三 于
21:36 编辑
四,书名:钟伯敬先生批评水浒传别名:钟批本
藏本4-1藏处: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索书号:CHINOIS3992、CHINOIS3993、CHINOIS3994(三册)概况:存一百卷一百回,共三册。半叶12行26字,白口,单边,单鱼尾。鱼尾上刻“批评水浒传”五字,鱼尾下刻“卷之×”和叶数,缺第二十四回第二十五叶前半面。& & 首扉頁,中刊两行大字“钟伯敬先生批评水浒忠义传”,左下角一行小字“四知馆梓行”。栏外右上角有朱笔一行小字“像仿古今名人笔意”。另还有一白文印章,文字未辨;次“水浒传序”五叶半,末署“楚景陵伯敬钟惺题”,并有印章两枚,阳文“钟惺/之印”与阴文“伯敬/印”;次“钟伯敬先生批评水浒传卷之一目录”八叶半,一百卷一百回;次“水浒传人品评”五叶,计有宋江、吴用、李逵、卢俊义、鲁智深、林冲、扈三娘、杨雄石秀、海阇藜潘巧云九则;次绣像三十八叶,图三十九幅,除首尾两幅图外,均配有赞语,赞语用不同的字体刻成,置于所对应绣像的次叶前半面。绣像版心上刻“水浒传像”四字,下刻叶数。& & 正文卷首顶格直书“钟伯敬先生批评水浒传卷之一”,第二行下书“竟陵钟惺伯敬父批评”,第三行退一格书“第一回”,第四行退两格书回目。卷首除了题名“钟伯敬先生批评水浒传”外,还有“钟伯敬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和“钟伯敬批评忠义水浒传”两种。& & 卷二十二第三叶版心下端刻有“积庆堂藏板”五字,全书仅见于此叶,一般认为现存钟伯敬本原为积庆堂所刊刻,之后旧板被四知馆主人所得,加以重印,版心字样被挖除,只遗漏下这一叶。(按:最早提出此“积庆堂藏板”五字位置的为日本学者神山闰次,见其《水浒传诸本》一文(原载日本《斯文》杂志,卷3期,46页。之后有张梓生的译文,见《小说月报》,日第21卷第5期,849页。),之后孙楷第在日抵达东京访书,得见神山氏及其所藏的一部钟批本,将此条信息记录入1932年出版的《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进而被更多的后来研究者所得知。)& & 书中有三处是后出的补刊叶面,版式、字体与原有叶面不相同,而且均是把原本是两叶的文字内容合并作一叶。第一处为第十八回首叶,前半叶行格为14行,行32字,后半叶行格为12行,行23-25字不等,版心叶数刻为“一至二”,并把回数“第十八回”误刊为“第十七回”。第二处为卷二十一第十三叶,前半叶行格为10行,行19字,后半叶行格为9行,行19字,但最后一行为27字,版心叶数刻为“十三至十四”。第三处为卷八十一第三叶,前半叶行格为12行,行32字,后半叶行格亦为12行,行19-23字不等,版心叶数刻为“三至四”。& & 全书批语计有眉批1404条、行间批971条和回末总评99条,从总体情况看,抄袭容与堂本的批语约占70%,独创性的批语约占27%,针对容与堂批语而作的改造性批语约占3%。回末总评的内容大多是从容与堂本而来,只有第二十回末缺少总评,而且均将容与堂本回末总评前的“李生曰”、“李和尚曰”、“卓翁曰”等字样删除,唯独第六十六回残留有“李和尚曰”四字。
图一:法国藏本扉页
1.jpg (64.17 KB, 下载次数: 1)
21:32 上传
图二:法国藏本正文首叶
2.jpg (74.5 KB, 下载次数: 1)
21:32 上传
藏本4-2藏处:日本东京大学总合图书馆索书号:A00-6267概况:存一百卷一百回,共十六册。卷四第一叶上半面,卷二十四第二十五叶上半面及卷三十八第二叶原缺。另外卷七第十叶下半面残缺一半,第十一叶缺;卷三十七第十三叶下半面残缺一半,导致这两回没有回末总评。此书在版本特征上与“藏本4-1”的不同之处主要是没有“四知堂梓行”扉页。(按:孙楷第在1931年到日本访书时曾见此本,并在《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有所著录,当中提到此书“首钟惺序及水浒传人品评。原书缺以他本钞补。”但以此书为底本影印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古本小说集成》第2辑《钟伯敬批评忠义水浒传》,不缺钟惺序及水浒传人品评,而且不似为补抄。是孙氏当年记录有误还是影印本用它本所补,则存疑待考。)递藏:日本神山闰次()旧藏,神山氏在《水浒传诸本》一文中提到,他得到此书是在日本大正十四年(1925)。神山氏在1935年将此书捐赠给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图书馆。
藏本4-3藏处: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索书号:4-45/ス/1贵概况:存一百卷一百回全部,共计十二册。第四回、第十九回、第三十回、第八十回末叶,第八十二回第四叶均缺失。此书在版本特征上与“藏本4-1”的不同之处主要是没有“四知堂梓行”扉页。另外书首序目的顺序亦有异,主要是目录和“水浒传人品评”互为颠倒。递藏:日本菊池长三郎旧藏,1925年归藏当时的京都帝国大学。(按:原藏者为菊池长三郎此为马幼垣在《水浒论衡》中的提法,孙楷第在1932年出版的《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中提到钟批本“闻京都仓石氏有藏本不缺,惜未能目睹”,仓石氏即仓石武四郎,时任京都帝国大学副教授。但按神山闰次在《水浒传诸本》一文中的说法,钟批本早在1925年就归当时的京都帝国大学所收藏,显然孙氏说此书为仓石武四郎藏本有误。)
主要参考文献:刘世德:《钟批本&水浒传&的刊行年代和版本问题》邓雷:《钟伯敬本&水浒传&批语略论》
本帖最后由 陶心 于
14:37 编辑
拜读了!梁先生对版本方面的解析条理清晰,引证翔实,我受益匪浅。而且既学习并梳理了旧版本的更迭,还知道了建国后人民文学出版社54年刊行《水浒全传》的版源。敢问先生将来在繁本二类八种版本介绍完后,是否会作一次小结,对版本演变成型、七十回之后各章节的原创性等问题予以分析?
譬如水浒传作为一部积累性的小说,嘉靖残本也好、容与堂本等也罢,其版源的最终成稿定型,是出自元末明初呢,或者明中期呢?
又如在水浒传创作基础之一的元水浒杂剧中,林冲基本上都是龙套人物,何以在本传中升格成主角之一?……
以上种种,仅为不情之请。梁老师若有空闲且兴之所至,可请赐教。
Powered by的《水浒传》一共有几个版本_百度知道
的《水浒传》一共有几个版本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个版本不影响结局 但是看的挺爽,忘了谁写的。还有一个后传的就是李俊被封为暹罗国王的那个,那时候阮小七都老了,他女儿和花荣的儿子华逢春结婚了。打渔杀家就是写的这段,其中以百回本为最古,杨定见序、袁无涯刻本《水浒全传》则是该书众多版本中内容最全的一百廿回本
。以上都是祝家庄 曾头市 平辽 三败高俅 征方腊 还有一个版本在这基础上增加了 征田虎 征王庆 (这俩哥们儿就是和宋江 方腊齐名的黑道大哥)还有一个版本是最有江湖气的就是武松的老师周侗祝寿,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叙事详尽,然后108好汉分成三三两两的下山,然后武松被少林寺的和尚抓起来了(他穿的头陀衣服,那个头陀是少林寺里面一个和尚的师弟……),而“繁本”又分七十回本早期版本有“繁本”和“简本”之分,内容完整,是百回本中现存最早的繁本、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三个系统
采纳率:6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卡有多少个版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