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工业化进程包括项目分为哪几个阶段段

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标志是哪一历史事件_百度知道
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标志是哪一历史事件
我有更好的答案
  从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具体是先有珍妮纺织机,再有瓦特蒸汽机,后来各地是工厂开始兴起。远洋航路的推动、国家民间的支持、学术的兴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自18世纪中期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采纳率:79%
克里米亚战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西方国家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日09:15&&&来源:
E-mail推荐:
西方国家城市化所走过的将近三百年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8世纪中叶―1950年:工业城市化阶段
  农业文明从乡村开始,而工业文明则发轫于城市;城市脱胎于乡村,而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却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 11.4%上升到1950年的 52.1%。1950年,英国达到 79%的城市化水平;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此阶段皆成功地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美国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 64.2%,德国为64.7%,加 拿 大 为60.9%,法国为55.2%,瑞典为65.7%。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 衍 生 出 了“城 市病”。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西方主要国家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责任编辑:万鹏、朱书缘)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社区互动]
&&&推荐新闻
&&&聚焦两会:各地"实干"规划未来五年& &&
&&& &&&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 |? ?| ?|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休闲娱乐生活服务其他类别扫扫有惊喜
冷战时代下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西方元素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进程是如何开始的,其中有多少国外元素的参与,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学术话题—10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当代史研究室、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当代史”创新团队举办了“1949年以后的中国:国家战略与地方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上海、北京、天津、香港等地,以及美国、日本、比利时、捷克等国的专家学者30余人,围绕新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历史脉络、地方建设的理论与经验、国际视野下的国家发展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思想、文化等领域,研究地域分布于上海、天津、山西、山东、河南、江西、冀北等地。此次会议的报告中,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外部因素,无论是国际环境的直接影响,还是中国国家战略设计中的全球化视野,都为相关研究与了解新中国的发展道路拓宽了思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上海科学技术基地建设的影响。建国后,囿于紧张的国际形势,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方针尚不明确。经过“一五计划”前半期的发展,内地的工业建设蒸蒸日上,但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老工业基地却因投入不足、政策限制而普遍陷入发展困境。就上海市工业而言,由于持续贯彻“积极改造,逐步紧缩”的政策,1955年的投资额只相当于年折旧费用的76%,建设资金捉襟见肘,以至于当年上海市的工业生产总值仅为91.42亿元,甚至比1954年工业生产总值96.37亿元还下降4.95亿元。针对沿海地区的发展问题,考虑到国际、国内形势总体向好,如何利用和发展上海等沿海老工业基地成为中央重新审视的一个关键性问题。1956年1月,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上海在确定了“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工业建设方针后,响应中央号召,在工业基地建设的同时,科学技术基地建设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1963年,中央明确在上海建设科学技术基地后,上海依托本地的产业、人才、科研院所等优势,配合工业改组,通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推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学科和技术人才、开展技术革新等举措,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基地的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为新中国的工业、科技发展和上海市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总结五、六十年代上海市科学技术基地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一定借鉴意义。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研究员认为,从新中国成立近70年的历史来看,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几个时段。一是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基本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采取均衡发展的战略,发展的重心是内地纵深发展。1978年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邓小平实行两个大局的方针政策,中国采取了非均衡发展的政策,政策上权力下放,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年。1999年以后“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中国再次进入均衡发展时期。第四个阶段,是从2012年以来,特别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把中国的国家安全和中国的发展放在全球视野中来统筹规划,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全球视野的发展中间,一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也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观,更多地建立在全球发展和全球安全的基础之上。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认为,建国后,上海的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生产型目标城市的确立,时间是年,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从农业国和工业国的转变,世界冷战格局形成不久。上海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必须要把重工业发展起来、轻工业慢慢向外转移,然后是非生产功能弱化,金融地位取消、外贸地位下降。第二个阶段,1956年以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提出反思,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论述中央和地方、沿海和内地、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主要目的是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毛泽东在作出我们可以有比较长时间搞经济建设的结论后,提出上海要发展。这是上海工业地位形成的时期,上海建立了中国最完整、最强大的加工体系。最后一个阶段是年,改革开放起步,冷战格局终极、国际形势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984年中央讨论认为,上海城市功能要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0年迎来浦东开发开放。上海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多功能中心城市目标,上海明确提出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然后建立四个中心。
上一页&1共2页热门新闻更多
实时热点榜单热门视频
阅读下一篇视频推荐工业化进程使西方社会内部产生了哪些危机_百度知道
工业化进程使西方社会内部产生了哪些危机
我有更好的答案
Why should I seek out mor
不会自己做啊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决策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