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的小法斗三个月法斗一天吃多少母,8000贵吗!给细节回答虚心接受

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_起点中文网_小说下载
扫描下载起点读书客户端
  《山海经》
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作者:集体收编。
文体:神话。
成书年代:战国。
一作者介绍。
《山海经》旧称大禹、伯益所著,但经后人多次增补之后,已看不出大禹、伯益所著的迹象。书中又多次出现夏后、周文王等夏禹时代之后的人名地名,因此,夏禹、伯益著《山海经》之说难以置信。据《四库全书总提要》记载,《山海经》是周秦间人记的。后世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品,它是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又经秦汉学声的最终修补而成的一部著作。
二作品档案。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古籍中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一部奇书。该书分《山经》《海经》两个部分。现存《山海经》共收十八篇,分《山经》五卷,《海经》十三卷,31000多字。其中《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五部分;《海经》包括《海内经》四篇、《海外经》四篇、《大荒经》四篇、《海内经》一篇。书中记载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离奇的故事,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及思想状况。全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天文、地理、气象、历法、医学、动物、植物、矿产、水利、民俗、宗教、神话,等等。千百年来它以一种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海内外的读者。
《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期间,秦汉时代又有人对它进行了增补,《汉书·解志》中收录有十六篇。晋代的时候,郭璞为此书作了注释,明代的杨慎对其作了补注。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为最好的注本。
岳麓书社版《山海经》
三内容概要。
《山海经》以地理山川为线索,以上百个邦国的山水、风物,以及相关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其内容之广,如天、地、山、海、民俗、历史等等无所不包,是当时其他书籍所难比拟的。书中对于“十日”“十二月亮”“岁十有二”的记载,反映了十二天干,十二地支和一年十二个月,每十天为一句的原始历法和世界上最早的十进位法。书中还记录了较早的气象学的史料。在地理方面对于众多的山川、河流的记载和描述则确有其址,较为准确。该书将地理和人文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示出了一幅生动美丽、宽阔无比的人类生活环境的三维图画。
《山海经》最具魅力之处,在于它的神话内容,书中出现的各种神祗四百多个,这些神祗的形象最接近我国古代原始形态的神话,它们总是一半呈动物,一半呈人形,带着原始宗教的神秘色彩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神祗以及和它们相关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刚刚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甚至改造自然的一种愿望。
夸父逐日。
东北海海外,大荒当中,有一座山,名叫CD载天山。山上有个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里握着两条黄蛇,他叫夸父。夸父的祖父是幽冥世界的统治者,名叫后土,父亲名叫信。
夸父是一位勇士,他曾发下宏伟的誓愿,想去和太阳赛跑,追赶太阳。后来,夸父果然真的行动了。他向着太阳的方向奔跑,追呀,迫呀,走进太阳炎热的光轮里。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烤得夸父嗓子里直冒烟,烤得夸父口里干渴难耐。他到处找水喝,来到黄河、渭河边,俯下身子喝起水来,两条大河的水眨眼间都被他一口气喝得精光。然而,还不能解除口渴。夸父又向北方跑去,想到大泽里去喝水,但他太累了,还没赶到大泽,半路上就瘫倒在地,死了。
临死前,夸父抛掉手里的木杖,木杖立即变成了邓林邓林其实就是桃林,就是夸父山北边那一座茂密繁盛、硕果累累、方圆三百里的桃林。山海经图。
黄帝杀蚩尤。
在系昆山上面,用池泥建筑了一座共工台,当地凡是射箭的人,都不敢朝着台所在的北方射击,为的是敬畏共工的威灵。
当时,黄帝居住在天地的中央,主宰一切神灵,称中央天帝。他有个弟弟叫蚩尤,这个人野心很大,他先篡位杀死了炎帝,又想打败黄帝,成为中央天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蚩尤命他的臣民制造了许多兵器,然后率领魑魅魍魉等妖魔鬼怪和铜头铁额的士兵,去讨伐黄帝。黄帝没有做准备,刚交战,就吃了大败仗。为了有效对抗气势汹汹、有备而来的蚩尤,黄帝派遣应龙到冀州的原野上去抵御他。
应龙是天上一条神龙,它长有一对翅膀,住在凶黎土邱山南端,擅长蓄水行雨。应龙展开翅膀,飞行在空中,蓄积了大量的水,准备一举淹没蚩尤。哪知蚩尤早有防备,他请来风伯和雨师,纵起一场大风雨,使应龙蓄的水失去了作用。
就在自己的部队快支持不住的时候,黄帝调来了自己的女儿名叫魃的人们都叫她旱魃,对付蚩尤的风伯雨师。魃住在共工台上,经常穿着一件青色衣服,秃顶,头上没有一根头发。魃的身体内蕴藏着丰富的热力。她接到父亲的调令后,运用自己的特长把狂风和暴雨都止住了。就这样,黄帝杀掉了作恶多端的蚩尤。
再说那位天女旱魃,她用尽了神力,不能再返回天国了。她居住的地方,一年四季一滴雨也没有,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后来,叔均向黄帝建议,把旱魃安置在赤水的北边。这样一来,旱灾的威胁解除了,叔均也因为立下大功,而被黄帝封为田神。旱魃她在人间游荡惯了,不安守本分,便时时偷逃出来,到处骚扰百姓。所到之处,难免发生旱灾。痛恨旱魃想要驱逐她的人民,便设下禁咒向她祷告道:“神啊!回到北方赤水你的故居去吧。”据说旱魃听了这番话后,感到羞愧,又回到赤水去了。后来,人们经常在赤水北方,看到一位穿青色衣服的女子在天地之间走来走去,她就是天女旱魃。
精卫填海。
北方的发鸠山上,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花脑袋,白嘴壳,红足爪,每当呜叫的时候,总发出“精卫”、“精卫”的声音,时间长了,人们就称呼这种鸟叫“精卫”。
精卫是太阳神炎帝的小女儿,原名叫女娃,住在东海之滨,她经常去大海边游玩。有一天,女娃照例来到大海边散步,她抬头看见海是蓝蓝的,天是蓝蓝的,海天一色,她顿觉心旷神怡。她深深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之中,一时兴起,跃入水中向大海深处游去。突然,海上骤起大风,卷起层层波涛。女娃赶忙向岸边回游,但太晚了,狂风巨浪无情地将她卷入深深的海底。
女娃淹死在大海里。然而,她的灵魂没有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她痛恨东海的残酷,她发誓要使东海干枯。于是,她的灵魂化成了“精卫”鸟。为了复仇,精卫鸟每天不停地去衔来西山的小树枝、小石子,投到东海里去,她要把大海填平。
四主要人物形象。
《山海经·山经》“精卫填海”故事中的主人公。相传她是炎帝女女娃精灵所化。女娃被海水淹死在东海之后,为了不让别人再遭此劫难,便化做一只名叫“精卫”的小鸟,立志要将东海填平,陶渊明曾做诗赞她:“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精卫鸟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象征着远古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壮举。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逐日”故事中的主人公。传说他是大神后土的后代,为了展示人的力量和太阳赛跑,最后渴死在寻找大湖的途中。《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述了夸父临死前,扔掉手中的木杖,木杖变成了一片桃林。陶渊明曾做诗赞他:“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黄帝杀蚩尤》中的主要人物。相传蚩尤为古代黎族的首领。在当时黎族比较庞大,共有八十一氏族。传说中的蚩尤是个害人的妖魔,而黄帝是一个降伏妖魔的英雄。故事中描写了蚩尤与黄帝在涿鹿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的战斗。传说蚩尤曾率铜头铁额的黎族大军,向黄帝发起进攻,黄帝命令应龙在冀州之野与敌相战。双方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终于被黄帝擒杀了。
《山海经》“后羿射日”故事中的人物。传说天地之初,天上有九个太阳,人们处于有日无夜,备受煎熬的环境中劳作。后羿用他的神弓射掉了八个太阳,只留下了其中的一个,从此天地之间昼夜分明,改变了人们生存劳动的环境。
在古人的心目中,后羿是一位大智大勇的英雄,人民歌颂他敬仰他,尊称他为“仁羿”。这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要征服、战胜所有自然灾害的决心和理想。
《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的人物。刑天和天帝争夺神位,天帝用法术砍掉了他的脑袋,并把它埋在了常羊山。刑天失去了大脑,并没有倒下,他将两个**变成了眼睛,肚脐变成了嘴巴,左手拿盾牌,右手拿板斧,斗志昂扬。最后刑天虽然被天帝杀掉了,但他却不肯向命运屈服,敢于抗暴复仇,敢于和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斗争到底。陶渊明曾做诗赞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刑天宁死不屈的光辉形象,启迪着后人,鼓舞着人们的斗志。
五精彩文段推荐。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节选自《南山经》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日而三尾,名曰囗,其音如囗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余鸟”,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
节选自《西山经》
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节选自《海内东经》
六文学成就。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中保存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像夸父追日,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流传很广。《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虽然是片段的,但不少故事已经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甚至可以看到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山海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之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反映了人类始祖对待自然的态度,歌颂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山海经》以其奇特的思维,广博的故事,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并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后代很多著名作家,像屈原、蒲松龄等人的作品都体现了神话的精髓和力量。
七名家点评。
《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
  《史记》
开创了我国纪传文学的先河。
作者:司马迁。
文体:传记。
成书年代:西汉。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前145~约前90),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其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自幼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二十岁就开始漫游全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后又随汉武帝巡狩封禅,又游历了很多地方。这些经历都为司马迁日后写作《史记》打下了基础。
司马迁在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的时候接替其父太史令之职。《史记》是司马迁在四十二岁那年开始写作的。在他四十七岁的时候,因上书替投降。
匈奴的西汉将军李陵辩解,获罪施以宫刑并被投入监狱,三年后才得出狱。出狱后的司马迁继续从事写作。在他五十五岁(公元前93年)的时候,《史记》已基本完成。历史上对司马迁所作的最后的记载,就是他五十五岁时所写的《报任安书》。此后就再也没有他的记载了。
在文学成就方面,司马迁除了著述《史记》,《汉书·艺文志》尚录其赋8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1篇,这是他晚年的作品。另外,司马迁还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倡议并主持制定了著名的《太初历》,也就是今天还在通行着的夏历。他不但在《史记》许多纪、表、传中记载了许多天文资料,而且还写了《历书》和《天官书》这两篇专论天文学问题的文章。这两篇文章开创了我国史书系统记述天文学资料的优良传统,从而使我国历代天文学的丰富史料得以流传至今。
二作品档案。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到东汉时开始称《史记》。书中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3000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及帝王将相、儒林游侠的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定天下,经过七十多年的休生养息,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繁荣,国家政权稳固,统一事业大力发展,文化学术由争鸣走向综合,形成了空前兴盛的局面。
早在司马迁之前,相继产生以年代为纲的编年史如《春秋》、《左传》,以地域为限的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以世系为主的通史如《世本》,还有以文告档案形式保存下来的政治史如《尚书》,以专著面貌流传于世的典制史《三礼》等文学著作,更出现了如屈原、贾谊、司马相如等才华横溢的,充满激情的文学家。他们辞藻华丽的文章形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称之为赋的文体。在汉武帝的时候,政府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文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机构乐府。这个机构搜集了全国各地大量的民歌,并进行修改和配乐,使之在宫廷和民间广为传唱。总之,在汉代我国的科学和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潮。社会生活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期。史学家们把这一时期和盛唐时期的文明并称为汉唐文明。而《史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史记》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三内容概要。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重要人物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的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为起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项羽本纪。
项羽本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县)人。他的四叔父名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樊国名将项燕。项羽年少时,学文字,为文吏,不成;改学剑术,为武吏,又不成。项梁十分恼火,项羽却回答说:“文字不过记记姓名而已,剑术不过能敌一个人,都不值得学习。我想学习能与万人争斗的东西。”项梁认为侄儿说的有道理,便教授他兵法。项羽对学兵法十分喜欢,但只略知兵法的皮毛,就不肯钻研到底了。
秦始皇出游会稽,渡过浙江时,项梁和项羽都去观看。项羽看见秦始皇的仪仗队伍那样威严盛大,说道:“他!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惊恐得连忙掩住他的嘴巴,警告说:“不要胡说!可要灭族啊!”但是,项梁从此非常赏识他。项羽身长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铁鼎,才气超过常人,吴中的弟子,都畏惧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七月,陈胜、吴广等九百人在安徽大泽乡起义。九月,会稽大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都起兵反秦,这也是上天要秦亡的时候了。我曾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因此我要先起兵,封你和桓楚为将。”当时,桓楚正在逃亡途中。项梁假装知道桓楚的行踪,向殷通请求召来项羽,让他去请桓楚。殷通表示同意。项梁于是呼唤项羽进人厅堂。不一会儿,项梁向项羽使眼色,暗示他杀掉殷通,项羽心领神会,拔剑斩下了殷通的脑袋。项羽手持殷通血淋淋的人头,身上佩戴郡守的印绶。郡守部下大惊,一时大乱。项羽趁乱杀死了近百人,郡守府中人都惊惧畏服,趴在地上,不敢乱动。项梁便召来过去所知道的地方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要起大事除暴的道理。众人都举手赞成,于是起吴地之壮丁,共得精兵八千人。项梁自立为会稽太守,项羽为副将,负责安抚所属各县民众。
广陵人召平,此时奉陈胜之命攻打广陵,但没能攻下。一天,听说陈胜已经被秦军打败,召平于是渡过长江,假传陈王的命令,拜项梁为楚国上柱国,要他发兵西进,攻击暴秦。项梁便率八千精兵渡江向西进攻。听说陈婴已经攻下东阳,项梁便派使者和陈婴联络,想与他合兵一起向西攻秦。陈婴不敢称王,说自己能力不够,带领几千东阳子弟归附项梁。项梁带兵渡过了淮水,黥布、蒲将军也带兵来归属项梁的麾下。项梁此时共有六七万人,驻军在下邳。
秦嘉这时候已立景驹为楚王,驻军在彭城以东,想阻止项梁西进。项梁便进兵攻击秦嘉,战斗了一天,秦嘉战死,部下缴械投降了项梁。景驹慌忙逃走,死在梁地。项梁收并了秦嘉的兵卒后,驻军在胡陵,打算引兵西进。秦将章邯率部来到栗县,项梁派遣别将余樊君、朱鸡石二人上前迎战,余樊君战死,朱鸡石大败,逃回胡陵。项梁于是引兵人薛,杀了朱鸡石。项梁曾经派项羽另带一支部队去进攻襄城,攻克后,项羽把守城的军民全部活埋,并回报项梁作战成功。项梁听说陈胜已死,便召集所有分据各处的将领在薛聚会,共商大事,这时沛公刘邦也已在沛县起事,听说项梁在薛,就领兵与项梁会合。
居剿有个七十岁的老人名叫范增,平时在家爱好研究奇谋巧计。他来到薛游说项梁。希望他立楚国公室的后代为王,以号令民众,兴复楚国。项梁采纳了范增的建议,找到楚怀王的孙子心,立心为楚怀王,以顺应民众的愿望。接着,项梁任命陈婴为楚的上柱国,封地五县,并由他辅助怀王心在盱台建都。项梁自称武信君。
部队休息几个月后,项梁带兵进攻元父,和齐国的田荣、司马龙且二人所领的兵合救东阿,破秦军于东阿。不久,项梁向西进攻,接连攻下城阳、濮阳、定陶、外黄等城池,皆大败秦军,杀了秦将子由。取得一连串胜利后,项梁不禁飘飘然起来,更加轻视秦军。宋义劝他要保持警惕,“多留意”。但项梁不肯听从,相反安排宋义出使齐国。果然,秦军大举增援章邯,进击楚兵,大破楚兵于定陶,项梁战死,刘邦、项羽被迫撤离外黄,转攻陈留。陈留有秦兵坚守,无法攻下,于是和吕臣一道领兵东归。吕臣军驻彭城东,项羽军驻彭城西,沛公刘邦军驻砀县。
章邯打败项梁后,认为楚兵不强,不足为患。一日引兵渡过黄河向北,进攻赵国,大破赵兵。这时候赵歇为赵王,陈余为赵大将,张耳为赵相国,都退人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闲领兵围住巨鹿,自己驻军在巨鹿之南,修筑通道,运输粮草。
陈余为赵将,率几万兵马驻守在巨鹿之北,时称“河北之军”。楚军大败于定陶,怀王心十分恐惧,召曾是楚国令尹的宋义来议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并封范增为末将,出兵救赵。其他所有副将都听宋义指挥。然而,宋义号为卿子将军,只会纸上谈兵。他在战争中胆小怯懦,畏敌如虎,置危在旦夕的巨鹿城于不顾,而终日饮酒作乐,使反秦斗争陷入了僵局。在这种情况下,项羽当机立断,以宋义和齐国密谋反楚为名,杀死宋义。楚怀王听到这个清息后,便拜项羽为上将军,统率全军救赵于水深火热之中。项羽接过军队指挥棒之后,马上率领部队出发。他首先派大将英布等人领兵两万渡过漳河,直奔巨鹿,自己督军随后跟进。渡过漳河后,项羽突然下令,将所有的船只全部打沉,把所有的锅碗全部砸碎,把所有的营房全部烧掉,每个士兵只能带三天的干粮,以此表示此战不胜即死的决心。
残酷的短兵相接开始了。楚军因为没有退路,个个豁出性命勇猛作战。一时间杀喊声震得地动山摇。楚军和秦军先后进行了五次大决战,最后以楚军胜利告终。在这场战斗中,秦将王离被俘、苏角被杀、涉闲自尽,主帅章邯率领的部队也溃不成军,惨不忍睹。
当楚军和秦军交锋时,前来增援的齐、燕、赵等诸侯国军队只敢躲在高高的壁垒上,“隔岸观虎斗”。楚国将士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以及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令这些援兵异常惊惧。战争的硝烟散去后,身为上将的项羽,稳坐中军帐,召集各路诸侯将领大开庆功宴会,这些将领才踏入营门,双腿便跪倒在地,匍匐着前行,不敢抬头仰视项羽。
巨鹿之战,使项羽名声大震,从此成为秦末起义军中的英雄和领袖,所有诸侯国军队均服从他的调令和指挥。
项羽曾和刘邦约定,谁的军队最先攻入咸阳,谁就做天下的皇帝。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胜秦军主力,乘胜而进逼咸阳。就在咸阳翘首可望之时,遭到了把守函谷关的秦兵强烈的抵抗。刘邦却趁他们交战正酣的机会,偷偷进入了咸阳。当项羽听到刘邦攻占咸阳的消息后怒从心起,命令当阳君英布拼死拿下函谷关。范增建议项羽,快速向西进兵,去消灭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军中张良等谋士私交很深,他为了能让张良免遭此劫难,连夜快马直奔刘邦军中找到张良。一见面,项伯就要求张良跟随他快离开汉军大营。但是张良不愿离开刘邦,他把这一紧急情况马上秉报给了刘邦。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刘邦虽惊不慌。他巧妙地利用了项伯,使项羽相信了刘邦的“忠诚”,改变了消灭刘邦的计划。
刘邦带领百余随从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义释前嫌,当即留沛公一同饮酒。范增屡次使眼色示意项羽杀沛公,又举所佩带的玉块,作杀状以示意项羽。但项羽没有任何反应。
范增看情形不对,起来走出,召来项庄,让他借舞剑助酒兴的时候寻机刺杀刘邦。张良看到形势万分紧急就召来了樊哙,他对樊哙说:“项庄正在里边舞剑,他的用意是要借机行刺沛公,现在情况万分紧急。”樊哙说:“这还了得。我进去和沛公同生共死。”说完樊哙就闯进大厅之中,为刘邦解了围。刘邦假借上厕所之名逃回军营。
鸿门宴之后,项羽带领大军,气势汹汹地开进咸阳,杀死已经举手投降的秦王子婴,对前秦官吏大肆捕杀,纵容士兵掳掠金银美女,并点起一把大火,焚烧了耗尽秦室半壁江山才建筑起来的阿房宫,这把火燃烧三个月后才逐渐熄灭。项羽这一系列失去理性的动作,使原本在关中百姓心目中树起的美好形象彻底抹杀了。人们对他大失所望。
公元前206年,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又自作主张地分封诸侯王。其中,他晋封刘邦为汉王,自己号称西楚霸王。对其他的诸侯仅凭个人好恶,随便给他们一个空头衔了事。这种不公不平的分封法,令许多没有得到满足的诸侯相继起兵反对他。早就有一统天下,收拾旧河山之野心的刘邦趁机率兵进入关中,并联合诸侯王向项羽发起挑衅,楚汉战争之烽烟已经点燃。
在开始的几场战斗中,项羽凭借精兵强将,以及惯称的勇猛善战,打得刘邦头破血流,节节败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发展,项羽在政治、军事上的致命弱点日益暴露出来。刘邦正是抓住项羽的弱点,并充分加以利用,重拳出击,将他打倒在地。
公元前202年,刘邦和各路诸侯军将项羽死死围困在安徽灵璧的垓下。时值严寒腊月,楚军人少粮尽,陷入绝境之中。在一个昏暗的夜晚,项羽坐在营帐之中,望着一片死寂的军营,双眉紧锁,心情沉重,美人虞姬在旁边小心翼翼地服侍着。午夜时分,天空刮起了西风,这时,从四面八方传来阵阵楚歌。凄婉的歌声,伴随着呼啸的寒风,在午夜听来,令人心碎。项羽听着这越来越响的歌声,不禁为之一愣,他赶忙起身,和虞姬一道走出帐外仔细聆听。此时,营地中的士兵也正聚精会神地倾听,大家脸上都露出惊慌失措的神情。项羽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在刘邦军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难道我们楚国已完全被刘邦占领了?
  在四面楚歌声中,项羽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他预感到覆灭的命运之神在向他频频招手。他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沮丧地返回营帐,和身边的虞姬借酒浇愁。无奈,借酒浇愁愁更愁。在酒精的刺激下,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曲唱罢,曾经驰骋疆场,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流下了悲凉的泪水。虞姬早已经哭成了泪人儿,周围的士兵也都失声痛哭起来。趁项羽不注意,虞姬取出宝剑自杀了。
料理完虞姬的后事,项羽随即跨上乌骓马,率领八百余骑兵,在十万汉军的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出重围。当趁黑走到阴陵,他们迷失了方向,沿原路返回时,项羽身边只剩下二百八十人。这时,汉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风尘滚滚地追来,项羽率兵向东退到乌江。前有滔滔江水阻挡,后有大批追兵拦截,项羽知道无法逃脱,自刎而死,年仅三十二岁。项羽死后,汉王刘邦用鲁公礼仪将他埋葬在谷城。
四主要人物形象。
(前232前202)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刘邦项羽。
汉高祖,字季,沛(今江苏)人,为人大度。生于公元前256年。少年时期就有很大志向,不爱劳动,曾做过泗水亭长的小官。当年他看到秦始皇出游会稽那壮观场面的时候,也很有感慨,他说:“男人就应该像秦始皇这样活着。”陈胜吴广起义时,刘邦积极响应,夺取占领沛县之后被立为沛公,收沛子弟得3000人。公元前202年,大败项羽之后建立了汉朝,成为汉朝的第一位皇帝,定都长安。在位时,继承秦朝的统治制度,先后诛灭韩信等异姓诸王,并将六国旧贵族迁到关中,以利于控制,在政治上实行重农抑商、与民休息的政策。于公元前195年去世,享年62岁。
项羽的叔父,和刘邦的谋土张良是好友。因他多次帮助刘邦,刘邦对其非常感激。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后,封他为侯爵,并赐他刘姓。
字子房,相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汉高祖刘邦重要谋土,大臣,和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89年。张良的五代祖先都被韩国君主拜为相国。韩国被秦消灭后,张良散尽家中所有财产,招募刺客暗杀秦始皇,未果,于是隐姓埋名,流落到下邳。刘邦举事后,他跟随起义。正是采纳张良的计谋,刘邦一路瓦解秦军,先于项羽占领咸阳城。进城后,刘邦只顾贪图享乐,沉迷酒色,大将樊哙劝之不听。张良进言道:“大王刚刚进入咸阳,便只图安乐,这正是助纣为虐。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采纳樊哙的建议。”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劝告,移军霸上。楚汉争战中,张良对立六国后之举投了反对票。刘邦背运,在战场上总是扮演败军之将的角色,多次依赖张良的计策而转危为安。汉朝建立后,封为留侯。传说他晚年激流勇退,随世外高人赤松子云游天下。
汉初三杰之一,丞相。曾经在沛地(今江苏)当过小官吏,与刘邦是君子之交。自从刘邦起义开始,萧何即一直追随左右。刘邦先于项羽进驻咸阳后,手下将领纷纷争夺府库中的金银财物,惟萧何置这些身外之物于不顾,独自收藏秦朝的文书档案。和项羽争夺天下时,刘邦因为掌握有秦王的图书,所以对天下要塞,人口数量,强弱之处,民间疾苦了如指掌,从而获得关中百姓的拥戴。刘邦刚被封为汉中王,就马上拜萧何为丞相。韩信刚投奔刘邦时,未能引起刘邦的重视,连夜逃走,萧何了解到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骑快马将他追回,向刘邦极力推荐他。后来,韩信被拜为大将军。楚汉相争时,刘邦前线连连失利,多亏萧何在后方保证粮草及时供给,才使得汉军一一转危为安。汉朝定鼎江山后,萧何又帮助吕雉用计杀了韩信。真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汉初将相中,萧何功劳最大,制定《九章律》等制度。萧何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93年,谥号“文终侯”。
秦末汉初卓越的军事天才,大将,汉初三杰之一。生年不详,江苏淮阴人,是布衣百姓,家境贫寒,身材魁梧,相貌伟岸,经常潜心研读古代兵书,身佩长剑,一心想成为叱咤风云的天骄将领。曾一度流落在淮阴市井中,被人羞辱。后得萧何的赏识,被刘邦封为大将,总领三军,汉军上下震惊。在战场上,韩信以屡出奇计制胜,帮助刘邦统一了天下。汉朝建立之后,刘邦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对异姓诸王采取各个击破的手段,逐一消灭之,韩信最终也没能逃脱悲剧性的结局。公元前197年,刘邦率军平叛远征,吕后和萧何等合谋以谋反之罪杀害了韩信。一代天骄,千古奇才,被后人喻为“兵仙”的韩信,悲惨地结束了生命。
姓蠃,名政,庄襄王之子,生于公元前259年,秦王朝开国之君。因出生在赵国,故一名赵政。嬴政登基时,年仅13岁,国家机器实际在吕不韦、太后和宦官谬毐等人手中操纵着,他只不过是个傀儡小皇帝。长到21岁时,嬴政羽翼终于丰满,杀谬毐,逼吕不韦自杀。之后对朝纲朝政大刀阔斧地改革,任用李斯为丞相,辅佐国家大事;拜封王翦为大将,掌管军队兵权,经过10年艰苦的兼并战争,终于在公元前221年,灭楚、燕、齐、韩、魏、赵六国,结束了多年群雄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这对推动我国历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统一全国后,将国家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又设县;在全国统一法律、文字和度量衡。自称始皇帝,集中央大权于一身,接着又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南定北越,设置四个州郡。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从多方面发展封建专制主义,焚书坑儒,推行苛捐杂税。凡此种种,不但激化了阶级矛盾,同时也加速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不久,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汉朝的著名将领,被人们誉为“飞将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生年不详。秦将李信,是李广的先祖。李家是习武世家,李广生得身材高大,虎背熊腰,一副凛凛武将之貌,又天生的长臂善射,成为一绝。景帝时,李广任骑郎将、上谷太守、上郡太守,一生和匈奴交战七十多次,屡战屡胜,使得匈奴不敢再犯汉朝边境。武帝时,封骁骑将军、右北平太守,守卫边疆,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
公元前119年,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征讨匈奴,他不顾年老,自愿请求卫青准许自己作先锋,与匈奴首领决一死战,了却毕生心愿。卫青于是派李广从东路侧翼进攻。结果李广的军队在塞外荒漠走东翼偏道,又失去向导,迷了路,未能及时赶到约定地点,被单于逃脱了。大军扎营后,卫青派人询问李广迷路的情况,李广不愿接受盘问审讯,引刀自刎。一代将星就这样陨落了。
五精彩文段推荐。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六文学成就。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它忠于历史,双在“实录”的基础上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历史家的科学精神,又有文学者的惨淡经营。这是《史记》的一个重要特点。选材,是司马迁描写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材料详细描述,其他则舍弃或一笔带过。
《史记》还通过笔墨经济的故事化手法来描写人物。这种故事化手法使人物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感染力避免了平板的叙述。
《史记》语言明白流畅、简洁精练。其最大特色是善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表现人物的性格。《史记》语句多变,非常丰富,并常常引用民谣、谚语,善用重复字句,以增强气势。而《史记》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使人物性格突出,收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总体上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但必须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高祖本纪》带有“三统循环论”的色彩,以为“三五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灵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
七名家点评。
恨为弄臣,寄心楮黑,感身世之戮辱,传畴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茫茫禹迹溯龙门,耕牧河山汉史村。百世奇文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绘心历历英雄谱,奋笔诤诤血泪魂。岂道名山事业重,是非终峙后贤论。
季镇淮《题〈司马迁〉》
《史记》无话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汇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
与《史记》并称古代传记文学双壁。
作者:班固。
文体:传记。
成书年代:东汉。
一作者介绍。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汉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二千石,后转迁为郎。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又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兵伐匈奴,班固随其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事,大破匈奴后,勒石燕然山的铭文,即出自班固手笔。
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洛阳令种竞被班固的家奴醉骂,怀恨未忘。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竞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死在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尚未完毕,班昭便卒。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此外,班固也是东汉时期最著名的辞赋家之一,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
二作品档案。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彪鉴于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止于武帝太初时间,太初以后便阙而不录。后扬雄、刘歆等虽为缀续,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继《史记》,班彪乃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同时班固以班彪所续前史未详,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
班固亦有歌颂汉朝功德之意。《汉书叙传》中,班固曾述其撰书之旨谓:“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知班固撰《汉书》以颂汉朝之功德。
《汉书》的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词,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纪史的方式自《汉书》以后,历代都仿照它的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其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注疏《汉书》者主要有唐朝的颜师古(注)、清朝的王先谦(补注)。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彪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
《汉书》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史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桃之宗焉。”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风汉”、史班或班马并称,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
《汉书》尤以史料丰富、闻见博洽著称,“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可见,《汉书》在史学史上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中华书局版《汉书》
三内容概要。
《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共八十余万言。
到了唐代,颜师古认为《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汉平帝的编年大事记。
《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的沿革。
《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
《汉书》中的“列传”共七十篇,仍依《史记》之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同时以时代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以乱臣贼子《王莽传》居末,体统分明。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述。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霍光传》写霍光靠了同父异母兄长霍去病的提携,从一个小县吏的儿子平步青云,得到汉武帝亲信,受遗诏,辅少主,在皇亲国戚的争斗中,变成权倾一时,威震人主,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人的实力人物,前后秉政二十年。班固一方面表彰霍光“资性端正”,一方面又写霍光为了巩固权力,不顾颠倒辈分,使自己的小女儿成为汉宣帝的皇后,并掩盖了妻子串通御医毒死宣帝元配许皇后的罪行。这件事,后来成为霍氏宗族由盛极而被诛的伏线。这在封建皇朝的“外戚”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苏武原为汉武帝时掌管马厩的官员。当时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很频繁,相互之间发生了很多次扣留使者的事情。匈奴的且鞮侯单于刚刚即位的时候,害怕汉朝攻击他,便把扣留在匈奴的汉朝使臣路充国等人都放了回去,并带话回来说:“汉朝的天子是我的长辈,我应该表达敬意。”汉武帝对匈奴单于的这种做法很高兴,为表示对且鞋侯这种友好态度的赞赏和回应,武帝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把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送回去,并携带重礼,赠给单于。随同苏武同去的还有副使中郎将张胜和兼吏常惠及一百多个士兵。他们一行人到了匈奴之后,就把准备好的贵重丰厚的礼品赠给了单于。汉朝万万没有想到,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使匈奴产生罢战友好的愿望,反而助长了他的骄气。
正在苏武一行人准备回国的时候,以前投降匈奴的汉将虞常来见张胜。虞常原来在汉朝的时候和张胜是好朋友。他对张胜说,他和过去一起投降匈奴的那些人准备在匈奴内部谋反,汉朝天子最恨的是率军投降匈奴的原汉朝将领卫律,希望能够因为杀了卫律而得到汉朝的奖赏。张胜答应了虞常并且给了他一些财物。一个多月之后,匈奴单于出去打猎,宫中只留下了匈奴的王后和她的几个孩子;虞常他们聚集了七十多人准备在这个时候发难。但在半夜的时候,虞常内部有一个人偷偷在半夜逃跑丁,把他们要谋反的事告诉了匈奴的王后,于是单于的子弟和发难者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虞常在战斗中被活捉。
张胜知道虞常被捉之后,怕虞常把自己吐露出来,就将这件事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肯定要牵连到我们,与其等到被侮辱之后再死,还不如现在死了,反而能够维护汉朝的尊严。”当时苏武就想自尽,在张胜和常惠的劝阻之下,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在严刑逼供下,虞常果然把张胜招了出来。单于非常气愤,便召集匈奴贵族开会,商讨处理汉朝使臣的事宜。一个叫左伊秋訾的贵族提议,最好的办法是能够让汉朝使臣投降匈奴。单于听取了他的意见之后,便让卫律召见苏武,苏武向常惠等人说:“如果屈自己的节操,辱国家的使命,即便是活着回到汉朝,又有什么脸见人!”于是拔刀自刎,卫律急忙上前抱住了苏武并派快马请来了医生为苏武疗伤。单于佩服苏武的气节,每天早晚两次派人来问候苏武。等苏武伤好之后,单于就想办法让苏武归降匈奴,但他什么办法都使用过了,苏武面对富贵荣华毫不动心。单于更加佩服苏武,就更想让苏武归降。他们把苏武软禁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一点吃的东西。后来又把苏武迁到遥远的北海没有人烟的地方,让他在那里放羊。苏武到了北海之后,没有吃的东西,便挖野鼠洞里储存的植物种子吃。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都始终没有丢掉自己的气节。
汉昭帝即位之后,匈奴和汉朝和好了。汉朝要求放苏武等人回来,匈奴在无奈之时,只得放回苏武。匈奴扣留了苏武十九年,当他回来的时候,胡子和头发全都变白了。
陈万年传。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地(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他是汉景帝时的重臣,与车千秋、公孙贺、杨敞等人共同主政,权倾朝野上下。
少年时,陈万年十分重视名声,梦想着能通过当时的推荐制度当官发财。景帝五年,陈万年被人推荐,当上了沛郡相地的县令,几年后,又迁升为广陵(今安徽一带)太守。
凭着先天的当官才能,陈万年看到汉室朝廷里许多外戚干涉朝政,发现如果日后和外戚交好,对自己有益而无害。于是就大量购买金银珍宝,亲自送到乐陵侯府,以博史高的欢心,希望史高能在景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为日后升大官发大财铺平道路。
丙吉在景帝时,一直担任丞相一职,老来得了严重的痔疮病,陈万年经常向他贡献些名贵药材以滋补身体。有一次,他在丙吉的家臣面前连连声称,希望丞相早日恢复身体健康,要么,让他来代替丞相长痔疮。当家臣将这番话一字不拉地禀告丙吉时,老丞相十分激动,认为陈万年这个人真好。尽管陈万年希望自己代丞相长痔疮,希望丞相身体早日康复,但还是没有将丙吉从死神手中抢救回来。丙吉弥留之际,景帝趴在耳边询问谁能接替他的位置时,丙吉吐出了三个字:“陈万年。”就这样,陈万年当上了心仪已久的丞相。另外,还兼任御史大夫。他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陈万年有一个儿子,叫陈咸,字子康,为人爽快直率,不喜欢巴结权贵,曾多次在朝廷上讽谏朝廷中的一些权臣。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深得汉景帝的赏识,他封陈咸为左曹官,专门监督、审查、管理贪官污吏。
晚年,陈万年也得了重病,在病床前,他谆谆教导儿子的为官之道,半夜过后,陈咸听着听着,竟歪在椅子上打起了呼噜,陈万年发现后,火冒三丈,大声斥骂道:“孺子不可教矣,孺子不可教矣。”
陈咸吓醒后,慌忙跪倒在父亲的床前,磕头认错后说:“父亲,你所教的我早就背熟了:要结交好权贵,不要过分谴责别人;许多事情能推就推,不能推也要适可而止;不要锋芒太露,以免惹来横祸……这些孩儿早就熟背在心了。”陈万年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终于在叹息和遗憾声中离开了人世。
四主要人物形象。
字子卿。西汉杜陵人。凭借当官的父亲,年轻的时候就在朝中作了侍卫官,后来又被提升为管理马厩的官员。公元前100年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遭匈奴扣留十九年。被扣留期间,苏武坚贞不屈,临危不惧,高官厚禄不为所动。他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置自己的生命安危于不顾,誓死不向匈奴投降。匈奴软硬兼施都难以动摇苏武的爱国之心,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把他押解到了杳无人烟的北海去放羊。在那里他受尽了磨难,历尽了千辛万苦,汉昭帝即位之后终于回到了汉朝。苏武以坚持民族气节而名垂后世。
苏武出使匈奴时的副将,和投降匈奴的汉将虞常是好朋友。出使匈奴期间,与虞常密谋在匈奴内部谋反。虞常谋反失败被捉后,把他招供出来,并且连累了苏武。
原为汉朝将领卫律属下的战将。在一次与匈奴的战斗中,随同卫律投降了匈奴。苏武、张胜出使匈奴之时,准备率领一同投降匈奴的七十多人,在匈奴内部策划谋反设计杀死汉天子最痛恨的,在战争中率部投降的卫律,并向张胜请求希望能够因此得到汉朝的奖赏。张胜并没有将这件事告诉苏武,私自做主答应了虞常的请求,还赠给了虞常一些财物。就在虞常趁匈奴单于出去游猎之机准备起兵发难时,因走漏了风声计划而告失败。在审讯中,他招出了和张胜的关系及张胜赠给他财物资助他谋反的事。就这样地使所有的汉朝使臣受到了牵连,被全部扣留在匈奴。
字翁子,吴地(今江苏一带)人,西汉鼎盛时期较为出名的文官之一,与当时的东方朔;枚皋、严助、司马相如等人齐名。八岁丧父,十五岁丧母。没有兄弟姐妹,家境贫寒。但朱买臣却十分喜欢诵读诗书。其妻蔡姬不堪其苦,便离家出走。朱买臣因为同乡严助的推荐,面见汉武帝时,谈起《诗经》、《楚辞》出口成章,信手拈来。武帝龙心大悦,授他为中大夫。一年多后,与纵横大将军韩说带兵攻打东越国,大获全胜,被提升为主爵都尉,掌管守卫京都长安六十万的大军。爵位列于九卿之中,显贵一时。几年后,因被人诬告谋反,遭免职。后又提升为丞相,权倾朝野。由于参与陷害御史大夫张汤案,武帝恐怕长此下去朱买臣会对自己的统治不利,找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杀了。
五精彩文段推荐。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苏武传》。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呕歌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与之。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待诏公车,粮用乏,上计吏卒更乞丐之。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拜买臣会稽太守。买臣遂乘传去。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朱买臣传》
六文学成就。
《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沿袭。自秦汉以来,均为君主本位政体,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评论本朝政治,忌讳甚多,而断代史则合乎作者的心理,因为前朝已灭亡,评述前朝政事,危疑较少,较易发挥。故《汉书》一出,此后历朝官修“正史“均以断代为史。
  《汉书》继承了纪传体优点,此后正史均沿用纪传体的体例。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彼此间又互有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整体。它既能扼要列举历史发展的大概,又可以详细记述有关的史事。既便于查看个别人物活动的情况,又能顾及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优点极多,使纪传体能为后世史家所采用。
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严谨有法。《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的非常准确。《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他对某些材料的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书中一以贯之。例如,凡是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
总之,《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原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与《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使其与《史记》一起成为传记文学的双璧。
七名家点评。
有如此下酒物(《汉书》),一斗不足多也。
《后汉书》
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编撰:范晔。
文体:传记。
成书年代:南朝宋。
一作者介绍。
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二作品档案。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这是继班固《汉书》之后的我国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记叙了自汉光武帝刘秀推翻王莽政权,改年号为建武元年(公元25)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整个东汉时期,前后共196年的历史事件。
中华书局版《后汉书》
在东汉时期,私家著述史书的人很多,范晔博采各家之长,著述传记九十篇,梁时,刘昭取晋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补人范晔所著之史书,北宋人将两书合刻为一本,名为“后汉书”。范哗根据东汉时期多出现太后听政的现象,特为皇后立纪,对部分列传也采取了相应归类的方法,创立了《党锢》、《文苑》、《独行》、《列女》等类传。本书以文采著称于世,其中的序论和赞尤为突出,作者曾自诩为“奇作”,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文中而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时的散文、辞赋、诗歌。作者在叙述史实时,继承和发扬了史家“寓论断于序事”的传统,有意识的反应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如通过李固、陈蕃的事迹,赞颂了爱国志士壮烈殉国的节操,推崇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无畏精神。对那些苟且偷安、只知道保自己乌纱帽的人提出了尖刻的指责,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有力的讽刺。作者还通过这部史学著作表现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宿命论思想进行了批判。
《后汉书》是一部具有较高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史学著作。在编写体裁和思想内容等方面,它与别的史书不同,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而且,它打破以往修史的局限,第一次在正史中开辟《列女传》篇目,从而奠定了妇女在史学中的崇高地位。
三内容概要。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是范哗的传世著作,其中收录了许多政论和辞赋。全书共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所撰,志部未完便遭杀害。
光武帝阴皇后传。
光武帝刘秀的阴皇后,名阴丽华,南阳新野人。刘秀起义前在民间时,曾去过新野,听人说阴丽华长得美丽温柔,内心十分仰慕;后来他又去过长安,见到执金吾外出时,车骑随从威风凛凛,感叹地说:“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更始元年六月,他果然娶了时年十九岁的阴丽华做妻子。后来,刘秀被刘玄委任为司隶校尉,离开南阳去了洛阳,阴丽华留在新野。
刘秀做皇帝后,派人把阴丽华迎到京城,本想把她立为皇后。但阴丽华性情宽厚,不愿居皇后高位。刘秀在更始二年击败王朗时,娶丁真定女子郭圣通,这时已生子刘强。于是刘秀立郭圣通为皇后,刘强为皇太子,而阴丽华为贵人。建武四年,阴丽华生下刘庄,即后来的明帝。她既是刘秀的原配妻,刘秀对她的容貌德行又都满意,而对郭圣通的宠爱却日渐衰减,所以在建武十七年,他终于废郭后而立阴后;建武十九年六月,皇太子刘强改为东海王,刘庄被立为皇太子。阴丽华为人谦恭节俭,没有什么嗜好,也不喜欢嬉戏笑谑。她虽然从少女时期就享有美人儿的盛誉,德行却是仁孝而端正的。郭皇后被废后也并没有受什么委屈,以沛王太后的封号病死于建武二十八年。她死后,刘秀很怜念她,特地下诏让她的一个侄子娶清阳公主为妻。刘庄在位时期,阴氏、郭氏两家所享有的待遇,都是一样的。阴丽华在光武帝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公元64年逝世。
在历史上,著名的美人儿被引入宫廷,常常要招惹起纠葛与波澜。而刘秀与郭圣通、阴丽华三人之间,却能相处得如此和谐,是十分少见而难能可贵的。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曾到洛阳的太学求学,拜班彪为师;博览精通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学说,知识广泛。因家贫买不起书,经常到洛阳市场上的书店里去读,凡经他阅读的书籍,事后都能记忆甚至背诵。返回故乡后,便潜心学术研究和教授学生;虽然曾在郡里做过功曹,但因和上级的意向不合,多次发生争吵,很快便辞职不干了。王充擅长论说著述,分析问题精辟而有条理,著名的学术成果《论衡》,共八十五篇,二十余万字。《论衡》初写成时,在中原地区并未引起重视。蔡邕入吴,才发现了这一重要著作,但也只是珍藏起来自己阅读,有时在谈话中加以引用。有人听到蔡邕得到了一部奇书,到他帷帐中的隐蔽处去搜寻,果然找到了,也就是王充的《论衡》,于是抱起几卷来转身就跑,蔡邕以后叮嘱说:“只许让你和我两个人读,不要再广为传播啦!”后来,王朗任会稽太守时,也得到了一部《论衡》。当他返回当时的京城许都时,许多人都说他学识才能大有进步,猜测他如果不是得遇了“异人”,便一定是阅读了“异书”。于是去问王朗,王朗这才说出是因为读了王充的《论衡》。从此以后,《论衡》便得到了学术界的推崇而广泛流传于世了。
王充一度在刺史董勤的手下作过从事和治中,都是他自动离职不干的。同郡友人谢夷吾曾上书章帝刘垣推荐王充,说“充之天才,非学所加”,就是前代的孟轲、苟卿,近世的扬雄、刘向、司马迁,也都不一定能超过他。刘炬曾下专诏征召王充,王充因有病,没有应召前往;年近七十岁以后,写了《养性书》十六篇,于永元年间病逝。
四主要人物形象。
出身于官宦之家,少年时期就能写出很漂亮的文章。他曾到旧都洛阳一带去游览,随后又访问了洛阳的太学,精通“五经”“六艺”。他虽然才华出众,但非常谦逊。由于他有良好的品德和出众的才华,在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但没有去应荐。三公衙门又多次征招他去作属官,张衡也没有去。后来张衡针对朝中官吏穷奢极欲的生活,写了一篇《二京赋》,对官场恶劣的风气加以劝诫。当时的大将军邓骘看到了《二京赋》之后,对张衡非常赞赏,邀请他出来作官,张衡又婉言谢绝了。张衡对天文历法、机械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很有研究。汉安帝也十分器重他的才华,封他郎中之职,后又晋升为太史令。于是专心研究天文历法,考察验证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造出了浑天仪,并写出了《灵宪》和《算罔论》。阳嘉元年,张衡又制作成功了风地动仪。
永和初年,张衡被调任河间相。张衡一到任便整顿法纪,扶正压邪,镇压奸党,在当地树立了相当高的威信。三年之后,张衡在河间与世长辞。时年六十二岁。张衡。
东汉南阳人。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汉安帝的舅父。安帝即位以后,邓太后临政时,受封为大将军。当他看到张衡写的《二京赋》之后,对张衡的才华和政治见解都很赏识。曾邀张衡出任官职,但被张衡拒绝了。
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是东汉儒学大师班彪的小儿子,《汉书》作者班固的胞弟,生于公元32年。他从小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不拘小节,能言善辩,广泛涉猎群书。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超随兄来到洛阳,为官府抄写文书挣钱供养母亲。后来,班超被任为兰台令史。公元73年,奉东都尉窦固讨伐匈奴,征班超同赴西域,在伊吾班超作战勇敢,杀死并俘虏了许多敌人。窦固认为班超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就派遣他和郭恂一起出使西域。从此,班超弃笔从戎,踏上了扬王朝声威,谋天下一统的艰辛而又充满传奇的道路。在鄯善(今新疆鄯善西南)国,班超以36人智歼匈奴使节;在于阗(今新疆和田县),争取于阗王,杀匈奴监国使者;又于次年解决了疏勒的问题。与此同时,窦固等人依靠武力制服了车师,至此,与汉隔绝65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又被打通。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在东汉三个王朝任过职的班超,在西域先后度过了三十个惊心动魄的春秋,因年老思乡,于同年八月回到洛阳,又被提拔为射声校尉。可惜,由于积劳成疾,这年九月,班超因病逝世,享年71岁。
五精彩篇章推荐。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节选自《班超传》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节选自《张衡传》
六文学成就。
在文学价值方面,《后汉书》的“论”、“赞”是值得称道的。作者自认为是“精意深旨”,后人更推崇它有“奇情壮采”。
《后汉书》所传记的人物大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有一定的典型性。如:舍生取义的李膺、范滂,隐逸放达的严光、梁鸿,倜傥不羁的王符、仲长统,还有作威作福的外戚窦宪、梁翼,祸国殃民的宦官单超、张让,等等。
《后汉书》的类传前多有序,每个人物传记展开前多有提要,用语简洁、准确,这可以使读者先对所传记人物有一总体印象,起到未见其人、先会其神的先声夺人的作用。
《后汉书》还长于细节描写以刻画人物。例如,《严光传》描写刘秀称帝后,欲征召其昔日旧好严光入仕,然严光召至而不就。刘秀去看望他,他却躺着不起来,叫他,不应,当晚,二人同床共枕,严光竟又把脚压到刘秀的肚腹上。这些细节的描写,活画出了严光不拘礼仪的隐逸风度。
《后汉书》还常用侧面描写或假借他人评说,或援引时人谚谣等以记传人物。如欲著郑玄的学问品德,便借助名流马融、何休的喟叹赞美;杜诗任南阳太守时,修水利,兴垦殖,著有政绩,时人比之于召信臣(西汉元帝时为南阳太守,有政绩),故南阳为之语赞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七名家点评。
范晔后汉,诚跨众氏。
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
  《世说新语》
记叙士大夫言谈轶事的志人小说。
作者:刘义庆。
文体:小说。
成书年代:南朝宋。
一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另外,刘义庆还撰有《幽明录》、《徐州先贤传》等作品。
二作品档案。
在我国汉末魏、晋时代,由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行为也日趋复杂化。这个时候,很多人开始注重人的行为和道德的研究,评论人的道德和行为在士大夫阶层中是很时髦的事。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是一种专记在社会、生活有影响的、知名人士的轶闻琐事的小说,约流行于魏晋时代。这类作品以写人记事为主。内容大多描写当时文人名士的言行风度、清谈隽语、传闻轶事,并多加以褒贬。有的作品也涉及政治黑暗,揭露贵族奢侈等题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世说新语》封面。
《世说新语》就是在这样的士大夫阶层的风气中产生的,它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对人物作出评价的志人小说集。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后人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故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三内容概要。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世说新语》共三卷36门中,《世说新语》赞颂了一些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物,如《简傲》、《雅量》中都记述了嵇康不依附权贵,而最后惨遭杀害;《白新》中的周处勇于改过自新;《德行》又记述了一个不畏**忠于友情的苟臣伯。同时,《世说新语》也记录了统治者的奢侈和残暴,如饮酒之时必斩美人的石崇,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冷酷和贪婪的本性。
管宁割席。
管宁和华歆俩人一块儿在园中锄菜,他们同时发现了埋在土卫的一块黄金,管宁毫不理会,如同见到石头土块一样,而华歆却把它拿在手中看了看,也把它随手扔掉了。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同在一桌读书,有一顶大官的轿子从他们门前经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门观看。于是管宁就对华歆说:“算了,我们分手吧,您不是我的朋友。”
交斩美人。
石崇每次请客吃饭,都要安排美女在旁斟酒。他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如果哪位客人不把美人斟的酒喝完,那么,这个美人就要被斩首。
有一次,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应石崇之邀到其府上做客。丞相从来滴酒不沾,但在这种暗藏杀机的酒宴之中,为了怜香惜玉,王导强迫自己喝下几杯,不大一会儿,不胜酒量,似乎要醉倒了。然而,大将军这边的情况就不同了,他不管美女如何斟酒,如何哀求他,劝说他,王敦都置若罔闻,坚持不开金口。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看看石崇到底有什么动静。看到王敦如此怠慢,石崇勃然大怒,一连杀了三个斟酒的美女。然而,无论石崇怎样发火,王敦依旧稳坐钓鱼台,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悠闲姿态。在回来的路上,王导责备大将军,说他不爱惜生命。王敦说:“石崇杀的是自家人,和我有什么相关?”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去石崇家做过客。
刘伶病酒。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放荡,狂狷,嗜酒如命,一日不见酒,就没法过下去了。有一次因为得了病,口渴得受不了,于是向自己的妻子要酒喝。刘夫人十分生气,一怒之下将酒全部倒掉,将杯子全部摔碎,泪眼汪汪地劝他道:“你看,你的酒喝得太多了,以至于健康都有问题,应该把它戒掉。”刘伶喜出望外,忙说:“这个主意很好,不过,我只有当着巫祝的面向鬼神发誓,才能将酒彻底戒掉。要我戒酒,就请你替我准备酒肉吧!”妻子听后,十分高兴,于是根据刘伶的吩咐,准备了一桌好菜,并伴随着美酒,请刘伶对着神发誓。刘伶单膝跪地,祈祷说:“上天生下刘伶,因为饮酒出了名,一次能喝十斗,五斗酒可以解除酒病。妇人之言,不可信。”说完,抓起一杯酒,大口大口地喝了下去,不一会儿,即烂醉如泥,瘫倒在地。
嵇康被绑赴东市去杀头,临刑前神情若常。他向人索琴弹奏,弹了一曲《广陵散》。一曲奏完,说道:“袁孝尼曾经请求学这支曲子,我过分爱惜,不肯教他。《广陵散》从今以后将成为绝响了!”太学生三千人联名上书向朝廷请愿,希望别杀嵇康,留下当音乐老师。但朝廷没有允许。司马昭不久也后悔不该杀害嵇康。
孙兴公答抚军。
抚军将军司马昱问孙绰:“刘惔怎么样?”说:“清廉简洁,美好茂盛。”问:“王潆怎么样?”答:“温和恬淡,厚道。”“桓温怎么样?”说:“高明豪放,超群出众。”“谢尚怎么样?”说:“清廉简易,通达美好。”“阮裕怎么样子?”说:“器量大、温厚而又通达。”“袁羊怎么样?”说:“像流水般清爽而快便。”“殷融如何?’’说:“摆脱了俗务,具有理想、情操。”“你自己呢?”说:“下官的才华能力都不如以上这些人,至于衡量时事,对大局作出筹划,也不及他们。然而正因为没有本事,常常寄托名理,钻研《老》、《庄》,萧然尘外,不把世俗之事萦系心上。自己认为这种思想感情,并不弱于这些名流。”
四主要人物形象。
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祖上世代任官,家庭殷富,早年和阮籍等人是好朋友。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得势后,王戎投靠了他们,并参与伐吴。他凭着自己的聪明头脑,为人处世势利狡猾,又很能逢迎司马氏,使得在仕途上一路顺风,官做到中书令、司徒等职。王戎嘴里大谈老庄虚无之道,私下却爱好名利,时人讥笑他贪鄙无耻。八王之乱时,死在出逃的途中。
字土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西晋文学家。祖父陆逊曾是吴国的丞相,父亲陆抗任吴国大司马。吴国灭亡后,陆机在家隐居达十年之久。太康末年,和弟弟陆云来到洛阳,以文才出众而被世人敬重,时称“二陆”。陆机曾担任过平原内史,故人又称其为陆平原。CD王司马颖讨伐长沙王司马义,任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兵败后被杀。陆机有诗、赋、散文传世,所作《文赋》,是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后人辑有《陆士衡集》。
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于153年,卒于208年。孔融少年时就以文而闻名远近,献帝时,在北海(今山东寿光)当了地方官,人称孔北海。他性格刚正不阿,直言进谏,数次将曹操弄得下不了台。后来以“败伦乱理”的罪名被杀。文章大多爱议论时政,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荐祢衡》、《论孝章书》是其代表作。
字嗣宗,三国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生于210年,卒于263年。曾经担任过步兵校尉一职,世称“阮步兵”。年轻时壮志在胸,无奈处于魏向晋的过渡时期,政治局势险恶,社会情态动荡不安。为了远离祸害,保全生命,于是将建功立业的志向换以狂饮滥醉,来应付世间一切事情。他与统治集团的关系似远非远,似近非近。平时崇拜老子、庄子虚无的思想,爱好清淡但从不品评人物,不议论时政。阮籍今存五言《咏怀》诗82首,回言《咏怀》诗13首,诗中大量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曲折地表达了他在政治上的愤懑和生活上的抑郁之情。现存其赋6篇;散文《大人先生传》为名篇,文章对礼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又有音乐论文《乐论》流传后世。
字巨源,河内怀(今河南武陟县西南部)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司马氏统治集团关键人物。少年时胸怀开阔,但又自命清高,不人世流。性好老庄哲学,韬光养晦,和阮籍等人为好友。山涛生于205年,和司马师、司马昭为中表兄弟,四十岁时开始任郡主簿,后来乡人举其为孝廉,拜赵国相,迁尚书吏部郎,进入晋国统治阶层,备受青睐。官至司徒,权倾一时。朝廷每选拔人才,山涛都会参与其中,亲自参加评论,时人称“山公启事”。原有集5卷,现佚。
字叔夜,谯郡侄(今安徽宿县)人,三国魏文学家,生于223年,“竹林七贤’’的领袖。和曹操称得上半个老乡,并且是曹操的曾孙女婿,响当当的一个人物。嵇康学识渊博,多才多艺,有优秀的音乐天赋,能弹得一手好的琴曲。在书法方面善于草书,笔力苍劲,是正始时期的著名作家,有“奇才”之美誉。嵇康崇拜老庄的哲学,鄙视礼法的束缚,对服药养生之事深信不疑,并锲而不舍地追求之。他为人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曾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政治上反对司马氏集团的高压政策,公元262年被杀。嵇康在魏晋时期,堪称散文大家,《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古代散文名作。全篇骈散相兼,引证繁富,辞意丰厚,汪洋恣肆,别具风格,反映了作者愤世嫉俗、桀骜不驯的性格,表达了对黑暗时政的反抗精神。
五精彩文段推荐。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节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节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节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六文学成就。
《世说新语》堪称我国记叙轶闻琐事笔记小说的先驱。《世说新语》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短小精悍,其中很多故事都成了后世诗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世说新语》善用作比较、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用的都是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对偶是书中常用的方法,如“苟子秀出,阿兴清和”,“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短短二字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有时使用的词语,在对偶中又往往结合比喻和形容,如称稚恭为“荒年谷”(指有匡世之才),称庾亮为“丰年玉”(指有廊庙之器),比喻形容十分恰当。而且,这种现象俯拾皆是。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描绘山川的壮丽景色;“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如万顷之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形容人的胸襟气度;“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表现处境的危险;“悬河泻水,注而不竭”,突出口才的锋利等等,不一而足。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辅助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七名家点评。
(《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三国演义》
古代历史小说的代表作。
作者:罗贯中。
文体:章回小说。
成书年代:明代。
一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生于元末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或说是施耐庵学生,生平漂泊不定,不知所终。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
二作品档案。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英文名:TheromanceofThree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产生,有它自己的成书过程。全书共120回,其创作来源较复杂,主要以晋代陈寿的《三国志》与南朝宋裴松之作的注为史实依据。根据历史记载,最迟在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宋元时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列为流行,
大量的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元代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从内容和结构上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书中“尊刘反曹”的倾向已很鲜明,刘、关、张等人都富有草莽英雄气息。可见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元代的《三国志平话》的出现则标志着三国故事由口头文学向案头文学转化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三国演义》封面。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正史陈寿的《三国志》及其注释材料,结合他的艰辛创作劳动,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古典历史名著《三国演义》。
三内容概要。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公元184年到280年近百年间的风云历史,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张角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中原各地州郡频繁告急,都出榜招募兵马,以抗黄巾义军。幽州涿县人刘备,汉室宗亲,字玄德,在街上看榜文时,与涿郡人张飞相遇,二人一见如故,同入酒店饮酒,在酒店中结识河东人关羽。三人起畅谈天下大事,志趣相投,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当下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汉灵帝死,西凉刺史董卓人京杀何进、何太后、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曹操自愿行刺董卓,不成,逃到家乡,招募兵丁,竖起忠义旗,大会诸侯,举袁绍为盟主,以孙坚为前部,率盟军征讨董卓。董卓不敌,挟汉帝迁往长安。司徒王允巧用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义父子之间,最后吕布杀死董卓。
各路军阀经过多年混战,孙坚长子孙策做了江东霸主;刘备占了徐豫两州;曹操杀吕布,胁迫献帝移驾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二人三顾诸葛亮于隆中茅庐,孔明看他真诚,答应出山。在赤壁之战中,孔明和周瑜心照不宣,联手攻击曹操。曹操只剩下千余人马从华容道上逃走,又遇关羽,关羽为了报答当年曹操的恩情,放走了曹操。曹操逃出山谷,回到许昌。
周瑜、孙权屡次向刘备索要荆州,都被孔明用计赖过。周瑜不甘心,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杀到荆州,中蜀军埋伏。蜀军大喊捉拿周瑜,周瑜大叫一声,倒下马来,旧病复发,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煮酒论英雄。
曹操权威日炽,想自封为魏王。尔后,曹操出只攻打张鲁汉中之地,张鲁途穷而降。刘备夺取了汉中地盘。形势大好,手下将官都劝他称帝。刘备再三推辞之后,就自封了汉中王,封孔明为军师,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各封将军。曹操听说刘备称王,大怒,要全军出动消灭刘备,司马懿劝曹操与东吴联合行动,暗示东吴夺回荆州,曹操即另辟战场,事后割江南之地给东吴。
孙权同意趁关羽攻樊城之际,进攻荆州。孙权派陆逊守陆口,关羽反称孙权派小孩来守陆口,自此对荆州的防备掉以轻心。待全部兵力围攻樊城时,荆州遭东吴攻占,关羽退入小镇麦城,遇东吴伏兵杀得只剩十余人,关羽及其义子双双被俘。孙权劝降,关羽不肯,遂被杀。为了嫁祸于人,孙权派人将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在司马懿的劝说下,以王侯之礼,重葬了关羽。
曹操得头风病,不久去世,其子曹丕继位。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皇位,改元黄初,国号大魏,迁都洛阳。刘备第二年也自立为皇,封孔明为丞相,派张飞率军七十余万,准备攻吴报杀关羽之仇。张飞虐待将士,被部下范疆、张达割下首级,一命呜呼。刘备见张飞也死了,更加怒火万丈,立即亲自率七十余万大军,杀向东吴。孙权起用年轻多才的陆逊做大都督,统领各路兵马。陆逊用火攻,烧毁蜀军连营七百里,刘备大败,打击沉重,一病不起。在白帝城立刘禅为嗣,要刘禅以父亲之礼待孔明,后事一一安排停当之后,瞑目而逝。
东吴大败蜀军之后,孙权自称帝,蜀派人祝贺,双方约定同时进攻魏国。孔明进兵,数年中,六出祁山,身体却每况愈下,在五丈原,将兵权交给姜维,当夜死于寨中,年五十四岁。
刘禅宠信宦官,沉溺酒色,不理朝政,人心渐渐涣散。司马昭审时度势,见蜀国后主昏庸,便兵分两路,命邓艾领兵十万牵住姜维兵力,钟会引兵三万,直杀汉中。姜维上表奏知后主刘禅,刘禅听宦官黄皓及巫婆鬼话,不做任何准备,整日在宫中饮宴作乐。因此钟会、邓艾一破关斩将,直杀到CD城下。刘禅率众大臣投降,姜维自杀。蜀国因此灭亡归魏。
司马昭平蜀有功,封为晋王,立儿子司马炎为王子。司马昭死后,司马炎不久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国号为晋。魏国从此灭亡。
吴国方面,吴主孙皓为人残暴宠幸宦官,朝政一天天混乱下去。司马炎抓住时机,令杜预为大都督,起兵大举攻人石头城中,孙皓举手投降。没多长时间,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个月的法斗怎么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