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感觉现在的南北越南经济跟中国差距差距是人为政策因素还是地理位

南北气温的差异形成原因是南北什么的差异?
全部答案(共2个回答)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当中,过于肥胖的有很多,那么肥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肥胖如果超出了他的限定范围那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当中,过于肥胖的有很多,那么肥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肥胖如果超出了他的限定范围那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当中,过于肥胖的有很多,那么肥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肥胖如果超出了他的限定范围那么...
答: 中国的雾都是哪里?
答: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彩陶为老官台文化彩陶,其年代在仰韶文化 之前1000年左右,最先发现在陕西华县元君庙遗址。它主要是一种在红 色陶器口沿上绘以紫红色宽带纹的彩陶...
答: 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彩陶为老官台文化彩陶,其年代在仰韶文化 之前1000年左右,最先发现在陕西华县元君庙遗址。它主要是一种在红 色陶器口沿上绘以紫红色宽带纹的彩陶...
答: 您好,我校美术学专业是按照专业课和文化课50%的权重录取的。即综合成绩=专业成绩/专业满分x100x50%+文化成绩/文化满分x100x50%
去年的的参考...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全册电子教案.rar&&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限制普通会员25份/天,赞助会员50份/天。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您。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 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 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做自我介绍& 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三、新课学习阶段:& 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 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 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被破坏、垃圾的处理、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 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 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最后思考归纳,为学好地理,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 五、板书设计&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巩固练习: &人类之家是哪里? &作业: &必作题: 学好地理,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选作题: 学习地理,课外应做好哪些准备?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篮球。 学生:搜集证明地球形状的资料,做一只带桅杆的纸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可能都提出过这些问题:地球究竟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我们怎样认识和了解地球?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共同讨论有关地球的话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给我们带来了光与热;而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又可见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给漆黑的大地洒下一片银光。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形状呢?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形状的呢?   (通过问题引起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师板书]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播放课件]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学生回答]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播放课件]教材图1.1中①天圆地方,②天如斗笠。     配音:文字解释见教材第2页。   [教师提问]这两种观点能否作为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    [教师总结]学生观察后讨论回答 [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这样引入新知识,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能出现的事例:   a站在海边,遥望远方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先消失。   (找两组同学用做好的纸船到前台在地球仪上演示,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提问]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让学生将纸船放到桌面上演示。)   [学生回答]船和桅杆同时看到。   [教师总结]如果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   [播放课件]海边看船(动画显示)   b发生日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日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播放课件]日食照片,学生观察思考。   c哥伦布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其中最著名的是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了。   [学生活动]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讲述麦哲伦航行路线及有关故事。 [播放课件]麦哲伦环球航行(动画显示小船的移动航线)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麦哲伦的航行路线   (教师利用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进行科学观教育)   [教师总结]在年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以其自身的实验证明了大地是个圆球。那么还有更为科学的证据吗?   [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有,是地球卫星照片。   [教师总结]直到20世纪,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实现了进入太空的梦想。人们经过分析地球卫星发回的大量资料及地球照片,特别是宇航员们有幸从太空看到了真实的地球,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教师提问]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从观察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么,从这一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边说边用多媒体演示,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多请几位同学回答并及时鼓励。   [教师总结]我们要象先辈们那样,对待科学要坚持严谨、执着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只有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和掌握真理。   [教师展示]一只乒乓球和一只篮球。   [教师提问]它们一样大吗?那么怎样说明球体的大小?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明认识球体大小的方法)   [教师板书]地球的大小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讲述]现代科技使人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还精确测定了地球的大小。那么,地球究竟有多大?   [播放课件]教材图1.2 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分析图中数据并回答: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教师讲解]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这也说明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大球体。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师生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⒈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周,依次经过了    洋    洋和    洋。  ⒉地球的形状是    体,它的平均半径为    千米。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作业: 必作题: 1.地球的赤道周长是多少? 2.在地球仪上,蓝色表示? 选作题: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符号、不同的文字来表示什么? 【评价建议】本节内容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实例,感知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后记】多媒体的应用,使课堂内容丰富,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内容,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有效突破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所限,对于列举证明地球形状的例子不多或不确切。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的事例多进行观察和思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会制作简易地球仪。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归纳出地球仪的基本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科学思维及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制作简易地球仪。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地球仪,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合作探究等。 【课前准备】教师:教学地球仪,教学挂图(一幅),制作地球的材料一份,学生分组(2-4人一组)。    学生:每组准备一套学生地球仪,乒乓球(一只),适合制作地球仪的圆形物品若干,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⒈地球的形状怎样?         ⒉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   [展示教具]地球仪   [教师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概念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海洋和陆地,高山与平原、江河湖海,国家与城市等都是地理事物,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说明其上面都有哪些地理事物?   学生观察地球仪并回答   (只要学生观察地球仪说出的地理事物,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教师讲解]地球仪上的地理事物千差万别,数量巨大,因此,人们在地球仪上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地理事物相应的位置、形状和名称。那么,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按小组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依据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教师总结]⑴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⑵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点和线。         ⑶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这个地轴在地球上也没有。   [教师提问]我们了解了地球仪的这些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地球仪下一个定义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地球仪是人们依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和名称。所以它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   [教师提问]地球仪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板书]2.地球仪的作用   [教师总结]地球仪既可以方便我们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又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今后,我们要经常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会并习惯运用地球仪研究地球的方法。   [教师提问]仔细观察地球仪上标的点和线,回答地球仪都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你能依据地球仪说出来吗?   学生讨论回答并到前台演示(地轴、两极、赤道、回归线等)   [教师总结]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北面的叫北极,位于南面的叫南极,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是经线,所有的经线、纬线都相互垂直相交构成经纬网。而所有这些点和线都在真实的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它们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假想出来的。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了解,让我们亲自动手做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并标明经线、纬线、北极、南极、赤道等。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P4-5所列步骤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地球仪。   [教师活动]学生相互展示交流自己的成果,评出优胜组,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课堂小结]点明地球仪在今后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师承转]既然地球仪上的这些点和线在地球上不存在,为什么还要?       (过渡下节,前后连贯,使教材的整体性更强) 【板书设计】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评价建议】本课内容重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了解其构造特点并会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教学评价时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与他人合作。  【教学后记】由于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且每组都备有学生地球仪,因而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并能积极观察思考问题。在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中,学生兴致更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较好。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差异因此有些小组制作效果很好,而个别小组效果欠佳,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观察地球仪,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球仪及相关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纬线和纬度的判定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分析归纳,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地球仪,经纬仪。       学生:学生地球仪,用乒乓球制作的简易地球仪。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找两位同学到前台指出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及赤道等。   [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仪上有一些重要的点和线,其中有经线,有纬线、那么什么是纬线?怎样区别纬线?   [教师板书]三、纬线和纬度          ⒈纬线   [播放课件]教材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观察图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圈。纬线作为地球仪上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多特点。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思考下面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    ①纬线呈什么形状?是一个圆还是半圆?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②地球仪上的所有纬线长度是否都相等?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③最长的纬线叫什么?最短的纬线分布在哪里?    ④纬线可以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回答。   (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总结](可演示经纬仪)通过观察我们可知:所有的纬线都是一个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其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为一点;所有的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教师提问]在地球仪上可以找到许多条纬线,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      (通过问题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生观察地球仪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它们标注了不同的度数,叫做纬度。其中赤道就是地球仪上的0°纬线。   [教师板书]2.纬度   [播放课件]教材图1.9赤道纪念碑。   学生观察并在地球仪上找出基多市及所在国家厄瓜多尔的位置。   [播放课件]教材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   学生观察思考:    ①纬度数值的大小排列有什么规律?    ②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分布在什么地方?    ③度数相同的纬线怎样区分?用什么符号表示?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及教材图1.11后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在地球仪上,纬度数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最大度数为90°即南北两极点,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北方”的英文“North”的开头字母“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叫南纬,习惯上用“南方”的英文“South”的开头字母“S”作代号。北纬、南纬各有900,北极点和南极点的纬度分别是90°N和90°S。   [教师提问]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纬度数的排列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师生总结]北纬的度数由赤道向北逐渐增大,南纬的度数由赤道向南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每位同学在已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画出赤道300N、300S、600N、600S、900N、900S等纬线,并注明度数,同时告诉学生纬度的三个范围低纬度(00-300)中纬度(300-600)高纬度(600-900)    (通过学生活动进一步掌握地球仪上纬度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这些重要的纬线。   [教师提问]若用一条纬线将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最合适呢?   [播放课件]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讲解]以赤道为界可将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的是北半球,赤道以南的是南半球。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等地理名词,其实它们是几条比较特殊的纬线,请同学们在地球仪上找出并观察它们分别经过了你的熟悉的哪些地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交流并给予鼓励。   [学生活动]在已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用虚线画出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师生总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三、纬线和纬度          1.纬线          2.纬度 【课堂训练】 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作业: 必作题: 写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选作题: 说出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 【评价建议】由于本课涉及概念较多,教学评价不宜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概念的掌握,而应重视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如是否对概念理解,是否从图像中归纳信息,是否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等。 【教学后记】本课内容较多且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便于学生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多媒体的演示,生动形象地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能较好的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发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效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观察地球仪,知道经线和经度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经线和经度的判定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师:教学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        学生:学生地球仪、已制作好的简易地球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对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有了初步认识,地球仪上不仅有我们熟悉的纬线,还有很多经线,了解经线和经度,对于我们进一步全面认识地球仪,了解地球上地理事物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板书]四、经线和经度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表格 &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男女两组以竞赛的方式观察地球仪归纳填表,注意与已学纬线的知识进行对比。   (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自主探究,教师给予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活动]依据表格内容分别提问   [学生活动]男女同学抢答,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教师提问]什么是经线?经线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连接地球南北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经线与纬线垂直相交。   [师生总结]经线是指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子午线。   [教师提问]观察地球仪,说明经线的形状特征,长度和指示的方向如何?       学生观察回答   [教师总结](演示经纬仪)通过观察可知: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播放课件]思考题:    ⒈地球上任何一点沿纬线方向前进,最后能否回到原出发地?如果沿经线呢?    ⒉在地球上能找到一处四面都朝南或都朝北的地方吗?若能,它们分别在哪里?   (课堂中设置练习,让学生及时反馈所学情况,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   [教师讲述]与纬线相似,在地球仪上我们画出无数条经线,为了区别不同的经线,人们也给经线标注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   [教师提问]经度的起点,也是从0°开始的。那么0°经线在哪里呢?它经过哪个国家的首都附近?又叫什么线?    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   [教师总结]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附近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上的那一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   [师生总结]地球仪上经度的范围是从00一直到1800之间,最大度数是1800,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和向西,度数相同的经线各一条。为了区别它们,人们把本初子午线以东的1800规定为东经,用“E”作代号,把本初子午线以西的1800规定为西经,用“W”作代号   [教师提问]观察地球仪并思考,哪两个经度的经线只有一条?   [学生回答]1800经线   [师生总结]地球仪,只有00经线和1800经线有一条,其他度数的经线均有两条。   [教师提问]请观察地球仪,看经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   [教师归纳]依据地球仪分析: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的度数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自东向西逐渐增大。   [教师提问]同学们已经知道,每条经线都是一个半圆,两条经线可否组成一个大圆圈?这两条经线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组成经线圈的两条经线度数相差180°,如0°和180°经线;20°W和160°E等。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并找出以下经线圈:0°和180°,45°E和有135°W,20°W和160°E,90°E和90°W,120°E和60°W。   学生活动后相互交流结果,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说出思路和方法。   [教师总结]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均等的半球。那么刚才同学们找出的五个经线圈中,哪一个最适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地球仪上找答案并及时给予鼓励。]   [师生总结]国际上习惯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两半球,其原因是这两条经线基本上在海洋上通过。可较好的避免把非洲、欧洲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带来的不便。 [课堂练习]   [播放课件]教材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七大洲在东西两半球的情况,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学生读图回答并相互交流,教师给予评价。   [作业]&必作题:写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选作题:在已做好的简易地球仪上用彩色标出经线及度数,每隔30°划分一条经线。 【板书设计】  & 【评价建议】本课涉及概念较多,教学评价不宜侧重考查学生知识记忆的多少,概念掌握的准确与否,而应注重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如是否理解概念,是否从图中归纳信息,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等,教师可综合学生在语言表达,与人合作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表现的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教学后记】由于本课内容较抽象,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采用男女分组竞赛抢答方式,可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而更好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与练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获得的地理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提高学习地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教师:教学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电影票(一张)         学生:学生地球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电影票,提问,如果有这样一张电影票是18排30号,你怎样在电影院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感受)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仅仅用电影票上的任意一个号,能否顺利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相互交流,教师给予鼓励。   (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感受确定位置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有亲切感。)   [教师提问]你能准确找到并描述出北京、上海、纽约等在地球仪上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分析并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并引入新知识。   [教师板书]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播放课件]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坠落和台风“桑美”等资料,见教材P8。   [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有关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台风“桑美”的众多信息,其中涉及44.4°S、150°W、28°N、125.3°E等四个数据,请同学们分别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些经线和纬线,看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地球仪回答。   [老师讲述]我们发现,所有经线和纬线都是相交分布的,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网状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经纬网。   [教师板书]1.经纬网   [播放课件]经纬线组成经纬网的动态过程。   (多媒体展示,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经纬网的含义,促进空间概念的形成。)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地球仪上找出200N和300W,00和N和1500E等产经纬线的交点,并相互交流,老师给予鼓励。   [师生总结]在地球仪上确定某点位置的方法一般是:既要找出该地经度所在的经线,又要找出该地纬度所在的纬线,经线和纬线的交点就是该地所在的位置。   [学生活动]请几位同学到前台地球仪上找到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地点和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老师及时给予鼓励。   [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表格 &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后填表完成,老师给予鼓励。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经纬网?其作用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并予以肯定。   [师生总结]我们研究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教师提问]举例说明经纬网对我们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生总结]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和旅行等方面以及当代卫星定位系统都十分有用。   [教师板书]2.经纬网的作用   [播放课件]教材第8页练习题2。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评价。   [教师总结]杰克之所以出错,关键在于他没有明确说明1160是东经还是西经,400是北纬还是南纬。由此可看出:在确定度数的同时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标明经度中的东经或西经,纬度中的南纬或北纬。   [课堂练习]探究P8活动题   [课外作业]学生在已制作的简易地球仪上标注出北京的经纬度。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板书设计】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评价建议】本课内容重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了解经纬网的形成和作用。因此教学评价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是否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是否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 【教学后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丰富课堂内容,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于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较少,对所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个别同学对所学知识不能熟练掌握和应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辅导。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能在地图上正确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对部分时间问题作出简单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等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教学演示法 【课前准备】  ⑴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每人1个,手电筒每人1个,电脑课件或投影片若干。    ⑵对合作学习小组划分,每组4-6人。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教师叙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并问学生“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可能吗?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就能较容易的解决这一问题。 (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 [教师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P9“天转还是地转”?材料,要求学生能概括讲解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主要观点。 (阅读材料,扩大视野) [教师板书]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方向、周期 [电脑演示]动画“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观察。 (创设高质量的情境,增强空间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提问]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方向如何?周期是多少?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逐一指图,提示学生观察并回答。 [学生回答]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 [教师板书]1.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学生训练]P10填空题1 二、单项选择题1 [教师承转]地球不停的以日为周期自转着,你能用所熟悉的一些事例说明地球自转的存在吗? [学生思考]课本插图1.15“昼与夜”或相应的板图、投影片,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思考题:⑴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现象?⑵如果地球是个透明体,还会有昼夜更替现象吗?⑶如果地球不自转,昼和夜在短时期还会更替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演示电脑动画“昼与夜”,把亚、欧、非洲的一面面对学生,学生观察,质疑:为什么看不到南、北美洲? (观察图画,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手中的地球仪,观察看到的结果。 (动手演示,感悟体验) [教师总结]⑴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平行到达地球表面;⑵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阳光照亮的半球是白天,照不到的半球是黑夜,明亮的半球和黑暗的半球交接地带则是黎明或黄昏;⑶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不同地方,有的将永远是白天或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同一个地方,昼夜不断交替,处在明亮的半球时是白天,处在黑夜的半球时是黑夜;地球自转一周,昼夜更替一次,时间就是一天,约24小时;地球上的不同地方,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不一致,出现了时间差异。 [教师板书]二、昼夜更替 [教师提问]你能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吗?    ⑴坐在行驶的车上,车外树木的景观向后移动;    ⑵日月星辰每天周而复始东升西落;    (借助实例分析,学习有用的地理)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持地球仪的北极或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仪做什么运动。印证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印证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 (动手演示,观察分析,拓展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师总结]地球上方绕地轴北端的曲线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方天空面向北极下看,或者头顶北方面向赤道,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 [学生活动]看课本1.18,在同一时刻,在中国北京的畅畅和在美国纽约的姨妈通过电话互致问候。畅畅说:“姨妈,晚上好!”姨妈说:“畅畅,早上好!”畅畅和姨妈,谁说错了?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学生回答]都没说错。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存在着时间差异。当北京迎来早晨的时候,纽约迎来晚上。畅畅和姨妈在互致问候时,都考虑到了双方所在地的时间差异。 (联系实际,体会学习有用的地理) [学生训练]P10活动1 [教师总结]重温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教师叙述:由于地球自转,处在赤道上的人是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 [教师承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公转,关于这些问题将是下节课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留下悬念,激发兴趣) [课后作业] 必作题: 参照课本图1.17“昼夜交替演示”,小组合作,用手电筒作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选作题: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如鸡叫三遍天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牵牛花破晓开放等等) 【板书设计】 & 【评价建议】本课学生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对“自转运动”,学生初步接触,加之概念多,空间跨度大,学生不易理解;教学评价时不宜以概念记忆、高难度问题的理解为评价的重点,而要注意评价学生在教师演示课件时动眼、动手、动脑三大环节中的思维表现,还要注意对学生在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 【教学后记】 尝试从课件演示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设置一系列有梯度(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直至解决问题,是本节课教学的好方式,教学中能否把课件演示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是能否能成功的关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用电脑课件或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电脑课件或地球运动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与无神论的教育;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 【教学方法】电脑课件演示,讲述法,启发法。 【课前准备】⑴地球仪若干;电脑课件,手电筒;     ⑵划分合作小组。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和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本节课继续学习关于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P11,并结合课本1.19地球公转图,对照上节所学内容,小组合作设计关于地球公转的几个问题。 [教师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1.公转的特点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学生回答 [板书]①围绕中心;②方向;③周期;④轨道;⑤特征     [教师演示课件]教师演示地球公转,指导学生观察提出的问题,继而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和点燃的蜡烛演示地球公转,教师参与到各组中,了解学生对地球公转认识情况并适时指导,最后合作得出所提出问题的结论。 [教师总结]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公转周期是一年。那么地球公转还有作什么特点呢? [教师演示课件]地球公转轨道和地轴倾角 让学生观察回答 [师生总结]地轴总是与公转轨道面成66.50夹角,并且这个夹角几乎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教师板书]2.特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50,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教师承转]正是由于地轴的倾斜,地球上才出现了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请同学们联系日常生活想一想,都有哪些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运动有关呢? (引导同学讨论,并对错误的答案一一纠正) [教师承转]下面我们继续讨论地球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形成。先学习四季的变化。 [教师板书]3.四季的变化 [教师提问]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地四季冷暖的变化情况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单评价。 [学生活动]各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①一年当中,当地每天太阳都升的一样高吗?什么季节较高?什么季节较低?  ②一年当中,当地每天的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教师总结]通常从四个典型的特殊位置来研究地球的公转运动。教师一方面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或利用课件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另一方面利用下列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 & [教师总结]根据上表可知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 [教师板书]4.地球上的五带 [教师讲述]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直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课本P12地球五带图,说出:   ①地球表面上划分五带的依据及五带的名称;   ②地球上五带的界线?   ③热带、温带、寒带的终年气候特点? [演示课件]教师演示地球上的五带动画或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所学知识予以引导、巩固。 [学生活动]四组学生分别归纳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时,地球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太阳光热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学生总结]热带--终年炎热;温带--四季明显;寒带--终年寒冷。 [教师总结小节]地球运动包括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绕地轴自转产生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在一年中形成了四季,而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地区是温带。地球上不同纬度受热不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 [学生训练]完成P12活动1 [作业]必作题:P12活动2 选作题:&P12活动3 【板书设计】 & & 【评价建议】 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季节变化、五带形成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教学时不要过多的关注学生对难点知识理解的深度如何,而要侧重学生在读图过程中的表现,能否对图像中的多种信息进行归类,能否从图像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去解决问题,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后记】 本节课活动设计较多,通过它们可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但有时因学生太缺乏空间概念,教学中感到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相关知识难度很大。 第二节&地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并能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能在地图上量出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出实际的距离。 过程和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图分析,使学习过程变成应用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从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图比例尺的使用方法,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地图比例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若干、中国政区和地形图、东西两半球图、世界政区、地形图等。      (2)学生准备:复习小学阶段比例尺的相关的内容;预习新课、测量本教室的长和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见过或者使用过地图吗?下面我们一起看一幅地图  投影“台湾岛”图 [教师提问]你能从图上看到什么?  生观察课本插图或投影图,分组讨论并回答 (分组讨论有利于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从地图上找到这么多地理事物,可你们获取的方式、方法不一定相同,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看地图 [教师板书]第三节& 地图 [教师讲解]在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地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在反映地面景物时,要对他们进行选择或者综合。运用各种符号,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因此,一般来说,地图的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比例尺。 [教师板书]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教师检查]学生课前测量的教室的长和宽 [学生回答]长10.8米 宽8.4米 (课前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绘一幅教室的平面图,你打算怎么绘? [学生绘图]结果大小肯定不大一致 [教师讲解]图的大小不一,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选择的比例尺不同。现在,假如我们用图上1厘米代表教室0.6米长,请你计算一下所绘图的长和宽,以及该图比实际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计算]图长18厘米宽14厘米,60倍。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小结]这仅是绘的教室地图,都要缩小60倍,那么如果绘制一幅费县、山东、中国乃至世界地图是不是更要缩小呢?(生答:是) [教师承转]其缩小的程度就是比例尺,那么谁能给其下个定义呢?怎样计算? [学生读书回答]①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教师提示]公式中,图上距离的单位一般是厘米,实地距离一般是千米。所以计算时单位必须统一时才可计算。 [教师板书]①定义 ②公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练习1](同步学习与探究)下列几种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1:500000 B、& C、0   50千米&&&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并能通过反馈发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教师提问]会计算比例尺了,你知道一般怎样表示吗? (提问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生读书回答]①&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②数字式:即写成1:M或者 [教师提问]除了以上两种表示方式,还有吗? (提问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生读图]指导学生读《地图册》P10左上角;有三种表示方法,除了以上的两种外,还有一种:文字式(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教师板书]③表示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教师提问]你能用这三种表示方式来表达刚才所绘制的教室地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回答])数字式:或1:60 线段式: 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6米。 (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师挂图]把世界政区图,东西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有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的挂图分给每小组一张,要求学生凭自己手中的图回答三种比例尺的表示方式。 [学生练习2]请填出下表中所给比例尺的其他两种方式 & 提示学生注意单位换算:千米换算成厘米,要在数字后面加五个零。反之,要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教材“台湾岛”图上量算台北到高雄的实地距离 先用直尺量出二市直线距离约7.2厘米,在据比例尺计算出二市的直线实地距离约是288千米。 (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承转提问]你能比较表中三个比例尺的大小吗?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回答:C最大 [学生小结]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越大,所以比较前应先统一换算成数字式。 [学生活动]让学生找到教材P22活动3” (1)据图1.36的提示学生分组集体讨论,完成量算曲线距离 (2)学生比较图1.37和1.38,组内讨论完成第(1)问:中国图范围大,北京图内容详细,北京图比例尺大 (3)投影 &   学生组内集体完成第(2)和(3)问的量算 [学生练习3]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甲的比例尺是乙的10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范围大 B甲图内容略 C乙图范围大 D乙图内容详 (讲练结合,及时消化巩固) [学生总结]指导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 (通过学生总结,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总结、概括问题的能力) [反馈练习4]下列地图中,图幅大小相同,所表示的内容最详细的是: &&&&A、世界地图 B、亚洲地图 C、中国地图 D、北京市地图 (检查学习效果,并能及时发现问题,便于对症下药) [教师承转]要学会看地图,除了比例尺外,还要学两方面知识:即地图上的方向和图例,关于这些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共同学习 (有兴趣的可先预习) [作业]必作题:说出地图的三要素?选作题:比例尺有哪些表示方法? 【板书设计】 & 【评价建议】本课内容较抽象,有一定的难度,该内容小学阶段有了一定的接触,在学习中不应让学生单纯的记忆知识点,而应该注重让学生从现实问题入手,从实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在学中用,从而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分组竞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足之处:个别问题的承转欠自然;内容欠趣味性     解决措施:熟读教材,精心备课,找准问题的承转点;注意积累,搜集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投影片、自制图例卡片、有关挂图;     学生准备:直尺、搜集有关图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导入式:1.投影表格 & [学生活动]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教师提问]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教师承转]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问题导入,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过渡下节内容,浑然一体) [教师扳书]2.方向 [教师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⑴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⑵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⑶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教师概括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教师扳书]经纬网定向法 [练习一]完成P14图1.23 讲练结合,在学中练,练中学) [教师承转]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 [学生回答]指向标 [教师总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过渡自然,增强问题间的连贯性) [教师扳书]2.指向标定向法 [教师投影]投影图,学生思考: & ⑴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⑵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要求至少用两种形式表示,新知套旧知,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教师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 [学生回答]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教师扳书]3.一般定向法 [教师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回答: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师承转]同学们的方法还真不少,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教师扳书]3.图例和注记 [教师提问]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学生活动]分组记忆,并可动手画一画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学生抢答]教师出示课前制好的常见图例的卡片让学生抢答竞赛,比一比看哪个人(组)记得又快又准。 (寓乐于教,在玩中学,既活跃了气氛,又调动积极性) [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培养了学生总结、表达的能力) [巩固练习] 完成P15活动1 [作业]必作题:地平面上有哪八个基本方向? 选作题:绘图例。 【板书设计】 & 【评价建议】本节课中地图方向的判定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不要仅局限于让学生知道三种定向法,更重要的是学会在日常生产、生活和学习中,如何用三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材设计的活动较多,在穿插活动中,应注重学生是否认真观察、思考,并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学生:橡皮泥(或南瓜、土豆、地瓜、泡沫塑料等)、小刀、直尺、细铁丝、铅笔、剪刀、水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引起学习学习兴趣,对所学问题做出铺垫。)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引起悬念,激发求知欲。) [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 [板书]二、地形图的判读 [教师引导]在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读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别? [活动]学生分组各讨论一组数据,并回答。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识。) [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教师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学生回答]①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教师板书]⒈海拔和相对高度 [读图]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教师讲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板书]2.等高线 ⑴定义 [教师承转]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讨论]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较各点的高低。 [教师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引导]教师让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  [学生回答]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板书]⑵特点 [出示课件]展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示意图(或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别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 [总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练习一]用等高线绘出不同的地形:山顶、山谷、鞍部。 (学练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比一比,谁制的快、准确。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读图]指导学生读图1.30,观察分析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3.分层设色地形图 [挂图]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 & [教师承转]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高低状况。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需要观察地形剖面图。 [板书]4.地形剖面图 [观察]出示地形剖面图绘法模型,让学生观察绘法。 [活动]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观察绘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整。 [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课堂小结]指导学生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教师承转]通过以上两章的学习,我们已具备了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获得了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想不想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展身手? (自然过渡,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练习]绘出盆地的等高线地形图。 [作业]必作题: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选作题:P17活动2 【板书设计】 & 【评价建议】本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重在练习、活动和实践,故本课在过程安排上采取边学习边活动,穿插练习,做到了在学中用,用中学,从而进一步提高观察现象、动手尝试、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评价的重点也应放在活动上。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美。  解决措施:熟读教材,精心备课,力争更流畅地解决问题。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题 授课学时:1学时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纬线的说法,错误的是:A、纬线都是圆的   B、纬线有长有短  C、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D、纬线的度数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2.下列纬线圈中,最短的一条是:&&A.20°N&&&&B.60°S&&&&C.10°S&&&&D.30°N 3.已知某地的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该地经度应是: A.0°&&&&B.180°&&&&C.20°W&&&&D.160°E 4.下列关于赤道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   &&&&B.赤道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C.赤道与经线平行        &&&&D.赤道是90°纬线 5.下列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经线都是圆&&&&B.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C.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D.本初子午线指180°经线 6.下列关于春分日的描述,正确的是: A、9月23日前后 B、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C、这时北半球昼长夜短 D、南半球是春季 7、当美国纽约是正午时,中国北京是:A、正午 B、傍晚 C、早晨 D、深夜 8.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澳大利亚悉尼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A、昼短夜长 B、昼长夜短 C、昼夜等长 D、极昼期间 9.两位同学分别从上海和武汉沿着各自所在地的经线向北走,他俩相会的地点在: A、北极圈 B、北极 C、南回归线 D、南极 10.北半球的冬季是:A.1、2、3月&B.3、4、5月&C.IO.Il、12月&D.12、l、2月 11、下列几种比例尺中,最大的是:A、1:500000 B、& C、0   50千米 D、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12、下列地图中,图幅大小相同,所表示的内容最详细的是: A、世界地图 B、亚洲地图 C、中国地图 D、北京市地图 13、某考察队从A地出发,向南行200千米,再向东行进400千米,再向北行进200千米,发现又回到了A地,则A地的位置为 A、南极  B、北极  C、经度0°,纬度0°  D、30°E,90°S 14、下列四幅地图中,比例尺最小的是:  45°55°   40° 60°    55°56°  &45° 48°      45°     40°    &&&&45°   &&&&&&15°      55°     20°    &&&&46°   &&&&&&16°    A         B         C        D 二、读图题: 1.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0° &(1)图中A点的经度是___,B点的纬度是____。          20° &(2)从东西半球看,A点位于__半球。                   (3)B在A的___方向。                170° 170° 2.读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10° 0° 10°& (1)读出A、B两点的经纬度A____;B____        10°•A (2)判断A、B两点的半球位置:从南北半球看,A点属于___, 20° 从东西半球看。B点属于___。               30°     &•B (3)B在A的___方向。                3.读下图,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五带名称 ①&_____②____&③____ ④_____⑤_____ (2)写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纬线的名称和纬度: ⑥名称____&&纬度____ ⑦名称____ 纬度_____ 4.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1)在图上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写出地球运动至A、B、C、D四个位置时的节气(北半球) A_____ B、_____ C、_____ D、_____ (3)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此时北京的 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 5、读下图,图上600米表示的是____高度,550米表示的是 A _____高度,A地的绝对高度是____米。          600米 6、根据下两幅图填表                      B 550米 海平面 &&&&比例尺大或小&&&&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的内容详或略 A&&&&&&&&&&&& B&&&&&&&&&&&& 7、读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量算两个山顶之间的距离: (2)判断山顶乙在山顶甲的什么方向? (3)计算山顶甲与山顶乙的相对高度。 (4)在图中适当位置用字母标出代表的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C、D两处登山,何处较为省力?原因是什么? (2)A、B两山峰之间有高山电缆车相通,电缆车的速度 是300米/分钟,乘电缆车从B山峰到A山峰大约需几分钟 (假设比例尺为1:750000)       (3)山峰的海拔是多少?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三动”,即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然后经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家园-地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大洲轮廓图片及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地球仪、线绳等学具 授课学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评价建议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活动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使学生初步接触并运用统计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一&&&&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阅读&&&&讨论后,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页《人类探索地球坎坷的历程》&&&& 小结&&&&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 活动二&&&&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过渡并提出问题&&&&由于我们人数少,重复的次数少,所以我们的结论不是很准确,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陆面积之比是多少呢?(依据教材图2.2回答)&&&&培养学生参与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熟悉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小结并提出问题&&&&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读图&&&&课件展示一幅无图例的世界地形图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 活动三&&&&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 小结&&&&七大洲面积排序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四大洋排序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深化训练&&&&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把海陆分布的内容与地球仪的知识紧密结合,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和加深,印象更深刻 巩固练习&&&&1、练习一笔画世界 2、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归纳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巩固练习:说出地球上的海陆比例。 作业:必作题:在东西半球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选作题:绘七大洲的几何轮廓。 板书设计: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 &&&&&&&&&&&&&&&&&&&&&&&&&&&&&海陆分布 &&&&&&&&&&&&&&&&&&&&&&&&&&&&&&&& &&&&&&&&&&&&――――――――――――――――――――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 &&―――――――――&&&&&&&&&&&&&&&&&&&&&&&&&――――――――――――― 洋&&&&海&&&&&&海洋&&&&&&&&&&&&&&&&&&&&&&&&&半岛&&&岛屿&&&&大陆&&&&大洲 &&&&(四大洋)&&&&&&&&&&&&&&&&&&&&&&&&&&&&&&&&&&&&&&&&&(七大洲) 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大陆漂移的基本观点。②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感知、实验、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注重观察  发现  分析、判断  实例检验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实现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读图、活动、实验等多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从单一认知方式向多元认知方式转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②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内容并用其解释一些现象。 四、教学难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五、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学法导学、活动导疑、问题导思等多种方法。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酒瓶、三个盖子(两个可吻合于瓶口,另一个不吻合)、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在硬纸板上绘出世界海陆分布图,然后剪下七大洲轮廓。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内容&&&&评价建议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洲和大洋,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由于视野的局限性,早期的人类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地球上绝大部分是陆地,经过分析判断认为:自己生活的陆地是世界的中心,海洋为天地的尽头。所以把我们生活的星球赋予了“地球”一名。后来的人们又进行了不懈地实践和检验,对这一结论进行了验证,发现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认为我们生活星球应该叫“水球”)。&&&&引导学生在旧知识的回顾中归纳出一种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 小结&&&&简单地讲,人类对地貌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环节,即: & 过渡&&&&&不仅是人类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本节课我们就采用这种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学习。&&&& 阅图&&&&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 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认真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特点,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一些大洲的轮廓形状相吻合,如南美洲与非洲等。)&&&&打破教材的顺序,通过这幅图层层展开,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大陆漂移假说中的观点,而不是被动授受前人的经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检验自己的发现,并产生新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通过活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长。 通过阅图归纳,引导学生把自我推测出的结论与前人的经验交流、碰撞,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将看似杂乱的学习活动回归到有序的学习方法这一落脚点上来。 引导学生沉浸于发现 分析             解决 再发现的问题链中,鼓励学生在这一问题链中不断探索、不断挑战。 活动一&&&&既然同学们都一致认为南美洲与非洲的形状基本吻合,那就请同学们把课前已经准备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拿出来,试着把这两个大洲的轮廓卡片拼合一下。&&&& 过渡并提出问题&&&&通过拼合,我们可以看出南美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吻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原来可能是一个整体)&&&& 活动二&&&&同学们一致认为它们原来可能是一个整体。而我认为:它们原来就是一个整体。我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共同做一个试验。 这节课我给每一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一个酒瓶和三个盖子(其中两个可以吻合于瓶口,另一个不吻合),请同学们逐一把瓶盖扭在瓶口上,最后产生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不能吻合的瓶盖与酒瓶原来不是一个整体,另两个可能与它是一个整体) 教师追问:这两个盖子中到底是哪一个与酒瓶是一个整体呢?(从图案、颜色、商标等各方面分析) 这个实验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不能说南美与非洲大陆就是一个整体,只能说南美与非洲大陆可能是一个整体。到底是不是一个整体需要进一步验证)&&&& 阅图&&&&课件展示教材中图2.16、2.17 请同学们从图中搜集信息,对它们是否为一个整体进行验证。&&&& 活动三&&&&世界地形图中,仅这两个洲的轮廓吻合吗?请同学们把课前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拿出来,试着拼合一下,会发现什么问题?(它们可以大致拼合成一个整体)。由此,你可推测出什么结论?(原来的陆地可能连在一起,由于某种原因后来分裂开来,形成现在的分布)&&&& 阅图&&&&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对此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呢?请同学们阅读大陆漂移动态图分析归纳。 通过阅读分析可以看出,我们推测的结论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不谋而合。&&&& 阅读&&&&魏格纳是怎样得出这一观点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材料DD《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阅读之后,你有何感想?&&&& 阅图&&&&由上述结论可以看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课件展示教材中图2.10、2.11、2.12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幅图,从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1、除了教材中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课下网上查寻) 2、学完本节课之后,你还有哪些不解之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通过板块运动及产生的一系列后果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学习手段的展现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以图导学、以问导思 五、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及课件 教学过程&&&&主要内容&&&&评价建议 导入新课&&&&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以疑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以图导学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成长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阅图&&&&出示板块示意图,请同学们思考:1、地球表层由哪些板块构成?2、板块与所在大洲、大洋的名称是否一致?3、图中的红箭头代表什么意思?&&&& 小结&&&&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 过渡并提出问题&&&&处于不断运动中的板块会产生哪些现象呢?&&&& 活动&&&&1、用两手挤压两本厚书,会发生什么现象?2、两手挤压一本书会发生什么现象? 由此你得到了哪些结论?&&&& 学生讨论并总结&&&&1、两书交界处隆起 2、两书交界处凹陷 3、一本书也会发生隆起和凹陷&&&& 师提问&&&&板块受挤压会怎样?&&&& 生总结&&&&1、隆起处形成或山地 2、凹陷处形成洼地、海沟或其它&&&& 展示课件&&&&日本的房屋(房内有一群着民族服装的女子)&&&& 师提问&&&&1、这是哪国的房屋? 2、这种建筑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具备这种特点?&&&& 总结并提出问题&&&&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你还知道哪些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阅图&&&&出示板块示意图、世界政区图,请同学们据图分析: 这些国家的分布有哪些共同的特点?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探寻规律 总结&&&&1、分布于板块交界地带 2、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过渡并提问题&&&&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两大火山地震带 这两大火山地震带有没有经过我国呢? 我国有哪些地区位于这两大火山地震带上?&&&& 生总结&&&&我国西南和东部沿海&&&& 过渡并提出问题&&&&由此可见,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呢?&&&&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感受地理和生活息息相关 生总结&&&&1、破坏建筑2、危害生命3、造成重大经济损失4、形成一些奇特地表景观&&&& 过渡并提出问题&&&&既然地震会产生这么大的危害性,那么如何防震呢?&&&& 生回答&&&&提前知道&&&& 师提问&&&&通过哪些途径?&&&& 生总结&&&&1、民间震前预兆知识2、地震警报3、制作简单仪器测量&&&& 过渡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提前不知,当地震突发性来临时,在家中、教室内、礼堂里、室外、野外等不同场所,你觉得应该怎样防震呢?&&&& 师小结&&&&当然,上述情况发生的机率比较小,随着科技的发展,地震的预报将会越来越及时、越来越准确,地震造成的灾害也将越来越小&&&& 巩固练习&&&&1、有人说:“太平洋在缩小,大西洋在增长”这句话有没有道理?2、在“六大板块图”中填出六大板块名称&&&& 归纳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板块运动学说,了解了板块运动的特点。从人们探索海陆变迁的历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作业:必作题:写出地球上的六大板块。 &&&&&&&&选作题:试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 第二章&&大洲和大洋复习题 授课学时:1学时 1、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南美洲  C、南极洲  D、大洋洲 2、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火山、地震多分布在: A、大陆内部  B、大陆边缘  C、板块内部  D、板块边缘 4、下面的证据中,能证明海陆是不断变化的是: A、庞贝古城的消失 B、太平洋洋底发现许多瓷器 C、在山上旅游拾到一块贝壳 D、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 5、印度半岛属于:A、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 C、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6、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岛屿分别位于: A、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7、魏格纳从哪两个洲的轮廓吻合得到启发,而开始研究大陆漂移的: A、亚洲、欧洲  B、南美洲和北美洲  C、非洲和南美洲  D、南极洲和大洋洲 8、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A、北美洲  B、南美洲  C、南极洲  D、大洋洲 9、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 10、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火山、地震多分布在: &&&&A、大陆内部  B、大陆边缘  C、板块内部  D、板块边缘 11、魏格纳从哪两个洲的轮廓吻合得到启发,而开始研究大陆漂移的: &&&&A、亚洲、欧洲  B、南美洲和北美洲  C、非洲和南美洲  D、南极洲和大洋洲 12、地球上陆地占多少?海洋占多少? 13、地球上有哪七大洲?哪四大洋? 14、说出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15、有哪六大板块?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是什么板块? 16、有哪两面大火山地震带?各位于哪些板块之间? 17、读亚非欧分界线图,完成下列内容 (1)将图中字母表示的大洲名称写出:A___、B___、C____ (2)图中数字表示的海域名称是:①____  ②____ (3)写出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名称: a_____山 b_____河 c______山 (4)写出非洲与亚洲的分界线:d_______运河。 18、已知北半球同纬度A、B两点(如图),若A点为陆地,B点           为海洋,则图中表示的季节是____(冬季或夏季)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学会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养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天气预报制作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 ●&教学重点&&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导学法、讨论法、创设地理情景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提前三天收看中央电视一台,每晚新闻联播之后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2、准备电视天气预报录像片断和城市天气预报图。3、准备双面胶,自制天气符号图片。4、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三个组。 ●&教学过程 &教师创设地理情景:今天你感觉到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述什么方面的问题?学生答后,教师总结:大家都有体验各种天气状况的经验,今天我们来学习“多变的天气”。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我们怎样才能正确的描述天气呢?下面读图3.1,思考A图、B图、C图各主要说明了什么样的天气状况? &1、怎样描述天气 &分小组讨论、探究,然后选一名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A图侧重于“晴”,B图侧重于“风”,C图侧重于“冷”。 &大家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天气状况? &阴天、雨天、闷热天气、沙尘暴…… &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天气有什么特点呢?下面阅读43页第二自然段。 &&2、天气的特点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这是经常变化的;第二,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天气是多变的,但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下面分组讨论,完成43页活动1和活动2。 &&3、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学生分组读图3.2中的B、C、D三图,讨论回答:材料B说明了天气与生活的关系;材料C说明了天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材料D说明了天气与战争的关系 &除了活动中给出的4条信息,下面请每小组再补充一些其它的资料,看哪个小组完成的速度快、效率高。(可提示:天气与工业生产、天气与工程建设、天气与旅游活动、天气与休闲娱乐等) &七嘴八舌,动脑、动口。 &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天气状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及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中央电视1台“天气预报”录像片断。 &在各种媒体的天气预报中,以电视天气预报最重要。 &1、电视天气预报 &刚才的天气预报节目中,在介绍热带风暴时,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什么图? “卫星云图”。 &在电视天气预报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美经济差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