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为什么重仓比亚迪未来

我比巴菲特早两年投资比亚迪
为什么会投资比亚迪呢?那也还得从头说起,我这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体制歧视,就是喜欢民营企业而不喜欢国营企业。大概在2007年左右,我发现汽车的销量上升很快,但汽车企业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我就想,如果有一家民营企业做这个,在这个市场里应该会很有优势。当时已经进入这个行业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两家,一家是吉利,一家是力帆,但简单地看他们的产品,基本不能给人信心。后来有一次我去深圳出差,看到高速公路边有一个广告牌,就是比亚迪汽车,看起来挺不错(因为像花冠嘛)。我也注意观察街上,果然那个蓝白标的汽车(当时还没有改成现在的BYD)出现的概率越来越高,我就想这应该不错啊。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是在港股上市。当时我正好已经把A股清仓了,就想转投港股。比亚迪和腾讯应该是我想去投资港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所以基本上港股账户开好后,我立即买入了比亚迪。成本价大概是44港元(按现在分拆后的股价应该是每股11.57港元),市盈率大概是11倍。比亚迪当时的业务主要是三块:电池、手机、汽车。当时电池业务还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但增长的势头已经慢下来了。手机业务增长很快,但是富士康老告他侵权。我感兴趣的是汽车业务,但当时汽车在利润中占的比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几。在同期买入的腾讯和中石油都有不错的盈利以后,比亚迪的股价一直没有很大的涨幅,可以说是跑输大盘。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两件事:一个是比亚迪把增长最快的手机组装业务分拆上市,我也认购了一点,现在还没回到发行价。另一个是富士康和比亚迪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前者没有带来股价上涨,后者带来了显著下跌。但我始终没有减持比亚迪,反而把中石油和腾讯卖了增仓比亚迪。搞到最后,我股票账户里居然只剩了比亚迪一根独苗了。然后金融海啸暴发,比亚迪也随大市狂跌,最低跌到6块(分拆后)左右,我手头的市值只剩下高峰期的45%。心里那个灰暗啊后来的事情大家大概就能猜到了,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入股比亚迪,比亚迪的股价在消息公布当天就涨了一倍,之后一路上涨,最高的时候到过80多块钱。我在巴菲特入股几天后就全部清仓了,这使我完全躲过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所以现在还有资格在这里写投资心得。顺便也可以告诉大家一下我卖出比亚迪以后买入了什么:44.85买回腾讯0700,现在大概是150.20;8.05买入蒙牛2319,现在是22.40;2.52买入中国龙工3339,现在是9.64(拆股复权)。当然,这些公司我也没有持有到现在的价格。如果我继续持有比亚迪,肯定能挣得更多,但对于过早清仓,我并不后悔,这也是我对现在巴菲特的投资略存疑虑的原因。在持有比亚迪的将近两年里面,我对自己持有的这只重仓股,基本上是无所不用其极地收集信息,想了解它的产品有没有竞争力,它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怎么样,它的管理怎么样。结果,越收集我是越发不安。首先当然是产品。每看到一家比亚迪4s店我有空都进去观察,跟销售员和顾客交流。同时我也到所有涉及比亚迪的汽车论坛里去看。用户对比亚迪的汽车评价是不高的。但对这个我倒并不是很担心,我想,象倒后镜和门把手的安装,刹车踏板的硬度这些,对中国人应该不是问题,迟早总是能解决的。同时它被另一个乐观的因素抵消了,那就是价格。稍微让我担心的是经销商的态度,好象经销商普遍对产品并不是很有信心,同时对厂方的押货要求都有点不堪承受。但这应该不是比亚迪一家的问题。但是比亚迪一直宣传的电动车战略,问题倒是最大的。业界对比亚迪打的 “铁电池”概念,其实争议颇多,有人指出“铁电池”其实就是传统的锂电池的另一种描述,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也有人指出它本身的专利源其实并不属于比亚迪,而是要向供应商购买,而且专利权本身还有纠纷,等等。我也注意到,比亚迪经常发布的新产品推出计划,什么“最迟”什么时间,“最快”什么时间,“计划”什么时间,基本从来没有按时兑现过。而公众最关注的电动汽车方面的产品推出计划,更是这样,一推再推,最推出来的产品,感觉好象完全是为了应付媒体和公众的索需,而不是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第一财经周刊的这篇报道,大概就是这个感觉。那这到底是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有问题,还是仅仅是它的宣传策略有问题?如果是后者问题就不大,如果是前者,就足以让投资者不安了。珠三角拥有可能全球一流的工业配套供应体系,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几家比亚迪的供应商,其中有两个竟然是我的好朋友。但作为供应商,他们对比亚迪的采购体系评价是相当不高的,具体的我也不好说,反正比亚迪应该并没有在这方面,拥有一家阳光的民营企业应有的优势。这也相当让人担心,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员工对公司管理的评价,也是我非常在意的。有一些论坛人力资源方面的论坛,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员工对自己公司的评价和社会上的人应聘公司的意愿。这个调查是最让我吃惊的,就是说,在这两方面,比亚迪竟然远远不如它的竞争对手富士康!现在富士康被人骂得要死,但是,在深圳,一个普通工人去应聘的话,如果能进富士康,一般他肯定不会进比亚迪。员工的评价是很好玩的,他们更认可富士康的严格和规范,而不满意比亚迪的“乱”。这个让我很震憾。我倾向于认为富士康是一家名声很糟但事实上还不错的公司。不过我也为这个判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来因为这个判断也购入了一些富士康的认购期权,这些期权在金融海啸中灰飞烟灭,因为富士康的正股从20元跌到1.5元,认购期权的价值很快就归了零!虽然如此,我觉得应该反思的只是我的交易行为,在公司判断上并没有大错。在比亚迪的投资方面,我可能犯了一些完美主义的错误。可能,在一定阶段,粗糙而野蛮生长更有生命力,可能正因为这样比亚迪的汽车销量能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长。另外的一个错误是,我开始关注比亚迪的原因,后来却被我自己忽略了,那就是体制和成本。中国制造业的核心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也就是血汗工厂模式。但是汽车工业是个例外,基本都是全球500强和传统国企合资的,薪酬水平是较高的,工人是比较贵族的。你看汽车厂基本都在传统大城市而不在珠三角。比亚迪能用珠三角的血汗工厂模式来制造汽车,应该在相当长时间内还是有很大的成本优势。除此之后,虽然我至今不相信比亚迪真正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方面有优势,但正如他在传统的电池业务和手机业务方面一样,可以有生产模式和成本方面有优势,可以成为这个重要部件的供应商。所以,比亚迪应该还有很大增长潜力和市场机会。但就象前面说的那些,它在经营管理方面的不靠谱之处,也给它自身的发展种下了很多隐患。如果这些隐患不能及时排除,可能巴菲特也会不安的。我反正是有这种不安,所以才不敢继续持有它的股票。写下这些并不是炫耀我的投资业绩或者自命聪明,只是想跟别的投资朋友交流一下我是如何分析一家公司的。
关于“价值投资”的新闻 >>
怎样开户 怎样买卖美股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CopyRight (C)2013 IMEIGU.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雪球财经旗下i美股网 版权所有
京公海网安备
i美股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持股9年赚6倍!揭秘巴菲特“出轨”比亚迪的内幕_凤凰资讯
持股9年赚6倍!揭秘巴菲特“出轨”比亚迪的内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08年9月,巴菲特花费18亿港币,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了2.25亿股比亚迪股份,如今这笔投资市值已经接近120亿,持股9年收益近6倍,至今也未出售过一股比亚迪股票。作为巴菲特持有的唯一一家中国
【2008年9月,巴菲特花费18亿港币,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了2.25亿股比亚迪股份,如今这笔投资市值已经接近120亿,持股9年收益近6倍,至今也未出售过一股比亚迪股票。作为巴菲特持有的唯一一家中国公司,比亚迪是如何得到&股神&亲睐的?】本文摘自《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美)卡萝尔&卢米斯编,张敏译,湛庐文化出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10月出版沃伦&巴菲特有一些关于投资的金科玉律:当一位声名卓著、才华横溢的经理人接管一家基本面出了名糟糕的公司时,最终纹丝不动的必将是公司糟糕的名声,这一点很少有例外。你应当投资一家连傻子都能经营的企业,因为总有一天会有个傻子来掌管它。也许其中最有名的一条是:决不投资一家自己搞不懂的企业。《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因此,当巴菲特的老朋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长期合伙人查理&芒格,去年年初建议两人一起投资一家生产电池、手机和电动汽车的默默无闻的中国企业比亚迪时,人们也许早就料到巴菲特会援引上述第三条准则。毕竟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就一直对迅猛发展的美国高科技产业退避三舍。然而,这次,现年78岁的巴菲特竟对芒格描述的那位比亚迪创始人充满了好奇心。这位企业家名叫王传福,芒格也是通过一位共同的朋友认识他的。芒格对《财富》杂志的记者说:&这家伙仿佛是托马斯&爱迪生和杰克&韦尔奇的合体,他解决技术问题时像爱迪生,而其强烈的目标感则像韦尔奇。我以前从未见过这种人。&此话出自芒格之口,就显得非同小可了。这位85岁的老先生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董事长,脾气古怪,对大多数投资项目都瞧不上眼。巴菲特告诉我:&每当我有了主意给芒格打电话时,如果他说&这真是个蠢主意&,意思是我们应当把100%的净资产都投进去。如果他说&这是我听到过的最蠢的事&,你就应该把50%的净资产投进去。只有当他说&这事儿由你全权负责&的时候,才表示他真的不喜欢这个主意。&这一回,巴菲特还邀请他信得过的另一位搭档戴维&索科尔,即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中美能源控股公司的董事长,专程去中国,对比亚迪进行更近距离的考察。2008年投资2.3亿美元,买下比亚迪10%的股份去年(2008年)秋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2.3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比亚迪10%的股份。这笔交易目前还在等待中国政府的批准,所以成交过程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消息是在9月末对外宣布的,当时正值全球金融市场步履蹒跚、挣扎于深渊之际。不过,巴菲特、芒格以及索科尔都一致认为,这是一宗非常大的买卖。他们认为,比亚迪除了正在成为发展异常迅速的太阳能产业的领袖之外,甚至还在努力依靠销售电动汽车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1995年,王传福在中国深圳创办了比亚迪。他以前是政府研究机构的一位化学家,从亲戚那里筹集了大约30万美元,租了一处2 000平米左右的厂房之后,开始生产可充电电池,他的对手则是名声响当当的索尼和三洋等进口品牌。到2000年前后,比亚迪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商,然后又开始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爱立信和三星等公司设计和生产手机及配件。比亚迪创始人兼CEO王传福2003年,王传福买下了一家几乎已经沦为废墟的国营汽车厂,作为他进入汽车制造业的第一步。他对生产汽车几乎一无所知,但学得很快。10月,一款名叫F3的比亚迪轿车成为中国最畅销的车型,超过了众所周知的大众捷达和丰田卡罗拉等品牌。该公司还开始销售一款备有汽油发动机的插入式电动汽车,此举使其走到了通用汽车、丰田汽车的前面。比亚迪的插入式电动汽车叫作F3DM(DM为&双重模式&之意),每次充电后的行驶里程均为100公里,超过了其他电动车,售价为22 000美元,低于计划在2010年下半年上市的插电式&普锐斯&和混合动力的&雪佛兰沃蓝达&的预期售价。简单来说,就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后起之秀已经在生产廉价电动汽车的赛道上加速前进,超越了规模大它很多的对手。如今,比亚迪11个工厂共雇用了13万员工,其中8处在中国,另外3处分别在印度、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他们在美国的业务规模很小,大约只有20名员工在伊利诺伊州埃尔克格罗夫村的一个市场营销点工作,离摩托罗拉公司很近。另有20人左右在旧金山工作,距苹果公司总部不远。比亚迪为摩托罗拉公司代工生产了大约80%的锋芒(RAZR)系列手机,同时还生产苹果iPod和iPhone的电池,以及低成本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电池,包括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设在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非营利性电脑&每童一电脑&(One Laptop per Child)。在过去的5年里,公司营业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45%左右,2008年更是达到了40亿美元。在购买比亚迪股份这件事上,巴菲特打破了他自定的好几条准则。他承认说:&我对手机或电池行业一无所知,汽车原理我也不懂。&他又说:&但芒格和索科尔都是聪明人,他们懂这些。况且毫无疑问的是,比亚迪自1995年成立以来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还有一件事令他倍感舒心。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初打算买下比亚迪25%的股份,但被王传福拒绝了。他虽然希望与巴菲特开展业务上的合作,借以提高品牌声誉,打开进军美国的大门,他说,但他也不希望出让比亚迪股份的比例超过10%。&那人不愿意卖掉自己的公司,这是个好迹象。&巴菲特说。我们在深圳迷路了。我飞了12875公里去见王传福,但在去采访他的路上,司机把车停到一条尘土飞扬的公路旁,他用广东话朝电话怒吼着,还不停地在GPS导航仪触摸屏上写汉字。坐在我身旁的公关小姐满脸愁容,她说:&GPS不管用,新建的公路太多了。&我不能埋怨司机或导航仪,因为我马上联想到,它们很可能就是在附近什么地方生产的,因为深圳是全球电子工业的制造中心。你用的手机、数码照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很可能就是在这儿生产的。与香港隔河相望的深圳是世界上最大、发展最快的城市,而大多数美国人甚至无法在地图上找到它。它也是中国城市里边最像美国的城市,因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自四面八方,追求更好的生活。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当时这里只是个小渔村。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四通八达的特大城市,人口约为1 200万~1 400万,其中大部分是外来务工者,在像比亚迪这类的庞大厂房里辛苦工作,领取每月只有1 300元左右的人民币,相当于190美元的薪水。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比亚迪的新总部,这是一座银色办公楼,颇有硅谷气质。我被带去参观公司的&展览馆&,里面展示着公司的产品和其短暂历史中的每个重要里程碑。随后,有人把我领到会议室,桌上摆放着苹果、香蕉和圣女果。现年43岁,个头不高,头发乌黑,戴着副眼镜的王传福就坐在我对面,开始通过翻译讲述自己的故事。人才成本优势,产业链的整合技术刚创办比亚迪时,王传福的野心并不大:跻身日本人长期统治的电池业。他说:&从日本进口的电池很贵,还要付进口税,交货周期也很长。&他研究了索尼和三洋的专利产品,把它们的电池拆开,了解其制造原理。&他说。那段过程经历了大量试验并屡遭失败。后来,索尼和三洋公司起诉比亚迪侵犯其专利权,但没有成功。当王传福决定雇用外来务工人员取代机器之后,比亚迪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原本用机械操作的、每台价值10万美元以上的日本进口组装线,被公司以成百乃至上千名工人取而代之,成本也随之大大降低。&第一次参观比亚迪下属工厂时,我被震撼到了。&美林证券公司(Merrill Lynch)香港的一位高科技业分析师丹尼尔&金(Daniel Kim)如是说。金此前参观过日本和韩国的全自动生产线。&那是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为管控质量,比亚迪把每道工序分解成基本任务,并实行了严格的检验规程。根据哈佛大学商学院对该公司的一项案例研究,到2002年,比亚迪已经成为三大可充电电池(锂、镍和镍镉电池)技术领域中的全球四大制造商之一,在中国更是独领风骚。而且王传福强调,与索尼和三洋不同,比亚迪还从未面临过电池召回的情况。负责调度公司大量劳动力的是一大批管理者以及负责发明和设计产品的工程师。如今,该公司雇用了大约1万名经过公司专门培训的工程师;参加培训项目的人中,大约有40%不是自行离开就是被解雇。同时还有7 000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接受培训。王传福说,这些工程师都来自中国最好的高校。他说:&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工作非常努力,个个都战斗力十足。&比亚迪之所以雇得起这么多工程师,是因为他们的月薪只有600美元~700美元左右。此外,他们还能享受公司福利,住在公司补贴的公寓小区中,在公司餐厅里吃到便宜的饭菜。&他们基本上每周7天,全天24小时吃、住、工作都在公司,连喘气和思考都在公司。&一位研究过比亚迪的美国管理人员说。王传福本人平时基本上也工作到深夜11点甚至午夜,每周工作5天或者6天。&在中国,我这一代人都是先工作、后生活。&这位首席执行官说。他的妻子则负责抚养两个孩子。这一&人力资源优势&是比亚迪经营战略中&最重要的部分&,王传福说。他手下的工程师们调研各种各样的技术问题,从靠电池运转的汽车空调系统到太阳能街灯的设计,无所不包。与大部分汽车制造商不同的是,比亚迪汽车所有的配件几乎都是自给自足的,不仅包括发动机和车身,还包括空调、车灯、安全带、气囊和电子配件。&别人很难与我们相比,&王传福说,&假如把我们的员工放到日本或者美国,我们可付不起他们的薪水。&王传福从小家境极度贫寒。他的父母都是农民,在他上高中之前就双双去世,他是靠哥哥姐姐带大的。火车把他从家乡带到了中南大学,在那里获得了化学学位。学校离旅游胜地衡山很近,但他从未去过。&我以前没去衡山,是因为我们都很穷,&他说,&现在也没去,因为我们没时间。&那么,他是如何看待积累财富这件事的呢?&我对此并不感兴趣。&他宣称。的确,他生活得并不奢侈。2008年,他的年薪为26.5万美元左右,并且和其他工程师一样住在公司所有的住宅小区里。唯独的放纵就是购买了一辆梅赛德斯和一辆雷克萨斯,而且这两辆车也有实用目的:他把车上的发动机拆开,看看它们是如何运转的。在某次访问美国期间,他曾经想把弗雷德&尼(Fred Ni)的丰田汽车座椅卸下来,而尼是开车带他到处参观的一位高层管理者。比亚迪挂牌上市后不久,王传福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他把自己在公司大约15%的股份分给了20多位高管和工程师。他本人仍然拥有将近28%的公司股份,价值约10亿美元。这家公司自身很注意节约。直到最近,高管出差一直坐经济舱。有位高管告诉我,他听说福特汽车公司去年亏损了几十亿,却在巴黎汽车展期间在乔治五世酒店大摆宴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亚迪的高管上次去底特律参加汽车展期间,在郊外租了一幢房子以节省旅馆费用。对成本问题的高度关注,是比亚迪持续盈利的原因之一,对于新拓展业务也不例外。比亚迪的每项业务,包括电池、手机配件以及汽车,在2008年都实现了盈利,尽管规模不大,净利润额为1.87亿美元左右。已在香港证卷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比亚迪当前市值约为38亿美元,低于福特公司(今年4月初市值为70亿美元),但已超过了通用汽车公司(13亿美元)。采访即将结束之时,我向王传福问起公司名字的由来。有报道说,&比亚迪&(BYD)的意思是&成就梦想&(Build your dreams)。不过他说,他们是后来才把这句话当作公司口号喊出来的。还有人说,随着摩托罗拉、苹果和伯克希尔哈撒韦等外国公司纷纷来到深圳,这个名字又有了另一层意思:把你的美元带来(Bring yourdollars)!索科尔去年夏天参观比亚迪时,王传福带他去了一家电池厂,并解释说公司要生产100%的可再生电池。为达到这个目标,公司研制出了一种无毒电解液。王传福为了强调自己所言不虚,竟倒上一杯电解液喝了下去。&滋味不怎么样。&他皱着眉头说,还递给索科尔,请他也尝一口。比亚迪总部六角大楼虽然索科尔婉言谢绝了,但他实际上已经心领神会。&他要传达的核心意思是,我们若是打算解决环境问题,就不能用新科技再制造出新的环境问题。&索科尔说。索科尔写过一本关于管理原理的薄册子,书名叫《满意但不满足》(Pleased butNot Satisfied)。通过访问,索科尔对王传福有了一番评价。他认为,王传福是一位目标性超常的管理者。&许多优秀企业家可以白手起家,发展到几百万的营业收入和几百个员工的规模。而他手下却有10万多人,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回到美国之后,索科尔对巴菲特说:&这家伙真了不起,你得见见他。&访问比亚迪公司之前,索科尔就相信电动汽车前景广阔。由于面临气候变化的威胁,他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已经研究电池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好几年了。索科尔说,无论用哪种方法,能源公司必须在生产更多能源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电动汽车就是一种解决之道。它们排放的温室气体比燃烧汽油的汽车要少,而且燃料成本也更低,即便油价低廉时也一样。这是因为电动引擎比内燃引擎效率更高,还因为大规模生产能源(如煤电或核电)的浪费程度也低于小规模的生产(在内燃引擎中燃烧汽油)。用数字来说明的话大致是这样:假设你每年的行驶里程为12 000英里,汽油价格为每加仑2美元,电费为每度12美分,美国大部分地区都是这个价格,那么一辆每加仑油约行驶20英里的汽油车型,比如雪佛兰黑斑羚(Impala)或者宝马X3,每年用油的成本为1 200美元,排放二氧化碳6.6吨。给这些车装上电动引擎后,每年燃料成本可降至400美元,废气排放量也会减少到1.5吨左右。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太高,其中尤为昂贵的就是电池。生产安全可靠、经久耐用、快速充电的汽车电池是一件复杂且成本高昂的事情。比亚迪宣称已经在磷酸亚铁锂离子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否真的能如他们许诺的那样切实可行,恐怕谁也不能打包票。怀疑者认为,比亚迪不可能生产出性能上超出其竞争对手、成本又低廉的电池产品。美国能源部购买了一辆F3DM轿车,以便拆下车上的电池进行研究。希特拉&戈帕尔(Chitra Gopal)是一位密切关注该公司的野村控股证券公司(NomuraSecurities,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新加坡分部分析师,他说,比亚迪的命脉在于&全新的技术,但规模化和低成本生产这种电池方面的能力尚未被证实&。电动汽车网站&电动车世界&(EV World)创办人兼总编辑威廉&摩尔(William Moore)说:&他们必须让大家相信,他们销售的汽车可靠、耐用,质量一流。&就连比亚迪的追捧者也说,公司生产的汽车从坚实度到外观都还有很多空间有待提高。索科尔承认:&他们的汽车远远赶不上丰田汽车,这是确凿无疑的。&比亚迪目前向非洲、南美和中东出口汽油驱动的汽车,但他们的竞争优势是售价而非质量。比亚迪第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被称作&双模式&汽车,主要靠电力驱动,同时备有一台内燃式引擎。两款全电动汽车E3和E6型,也将在今年晚些时候问世。以上车型都会首先在中国销售,主要卖给团体用户:政府机关、邮政局、公用事业单位和出租汽车公司,这些用户都将建立快速充电中心。欧洲,因其高昂的油价,有望成为比亚迪电动汽车销路最好的地区。去年,王传福与一家荷兰汽车经销集团Autobinck签订了协议,在荷兰以及5个东欧国家分销比亚迪的汽车。比亚迪尚未决定是否进军美国市场,因为在美国使用电动汽车的经济性不如欧洲。已经成为比亚迪董事的索科尔说,目前,比亚迪应该先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的电池供应者。不过还是有一些美国人急于同比亚迪做生意。就在《财富》杂志记者造访比亚迪后的第二天,美国俄勒冈州州长泰德&库隆戈斯基(Ted Kulongoski)也来到该公司试开电动汽车,并且敦促公司通过波特兰港口进口。与此同时,比亚迪的研究人员正在酝酿下一个大项目,他们称之为&家庭清洁能源方案&(Home CleanPower Solution)。大体内容就是开发一组屋顶太阳能光伏板,内置储存电力的电池,以备没有太阳时使用,所有部件全由比亚迪设计并生产。&太阳能取之不尽,&王传福说,&技术改进之后,我们就能降低成本。&同时,王传福还集中精力打造一支更强大的管理队伍,以推动公司发展。索科尔说:&好消息是,他今年才42岁;坏消息是,目前他显然是公司幕后的驱动力和掌舵者。他必须加快速度建立一支队伍,但我觉得他自己也很明白这一点。&去年冬天,轮到索科尔带王传福走遍美国了。他俩从底特律(比亚迪汽车在那里举办的北美汽车展上一鸣惊人)动身,到西海岸结束旅程,王传福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芒格。在途中,他俩还在奥马哈稍作停留。&比亚迪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巴菲特通过翻译问王传福。王传福回答说:&我们公司依靠的是专业的技术知识。&像往常一样,巴菲特对技术问题依旧秉持着小心谨慎的态度,他问起比亚迪将如何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我们从不停歇。&王传福答。巴菲特或许不懂电池或汽车,更听不懂汉语,然而驾驶汽车是不需要翻译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289783
播放数:129544
播放数:5808920比亚迪净赚7倍?巴菲特竟然曲线买入了这些A股!
巴菲特曾经给出两条意见:
1.接近成功人,让成功人的观念影响你;
2.走出去学习和观摩,让外面精彩的世界影响你!
2月24日晚,2018年巴菲特致股东信对外正式发布。
一、巴菲特的比亚迪浮盈逾7倍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近的持仓表:
巴菲特先生又赚的盆满钵满。投资者非常关注巴菲特对中国的投资。
根据统计,伯克希尔持有22500万股比亚迪,持股占比达8.2%。去年9月,比亚迪的港股股价一路快速上涨,按2.32亿美元的平均持股成本计算,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累计浮盈已经达到745%。
跟着巴菲特有肉吃。但跟踪巴菲特的机构太多,怎么办?
二、巴菲特的暗渡陈仓
巴菲特的母公司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家著名的保险公司。但正因为太有名,其一举一动,都完全暴露在公众面前,导致一些跟风现象出现。而巴菲特最核心的就是逆向投资,和公众的做法,往往是相反的。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频繁出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设立了众多的下属保险投资公司,
这样巴菲特的很多重要投资,就能悄悄进行,避免了曝光率,这是圈内公认的秘密。
以上只是十几家保险公司的一部分,而且,还不包括巴菲特当股东的比尔及梅琳达o盖茨基金会(bmgf)等重要机构。
这些众多的公司结构分散,给了巴菲特的投资,极大的隐晦和安全感。真相永远是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水不落,石不出!
三、现在它们在行动
通过专业统计渠道,我们发现,巴菲特先生已经开始行动,毕竟其一直非常看好中国前景,而这正是诞生牛股的温床。
通过一些公司,他们已经投资了一些内地的股票,谁又将成为下一个大涨的比亚迪,值得投资者密切跟踪。
巴菲特公司买入的A股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菲特十大重仓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