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能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是个骗局吗

如何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_百度知道
如何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目前,京津冀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北京奥运使首都经济发展走上快速车道;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使天津发展如虎添翼;国家对河北曹妃甸港的建设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曹妃甸港的启动也为河北的发展构筑了巨大引擎。为在更高层面上认识和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我们以如何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题,采访了多年从事京津冀发展理论和战略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下面将专家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对京津冀一体化的认识与判断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初步处于要素一体化阶段,目前正在向政策一体化阶段迈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区域经济研究所孙久文所长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贸易一体化,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要素一体化,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政策一体化,实现区域内政策的统一和联动。目前京津冀地区原则上已不存在商品流动的限制,人员自由往来,基础设施共建,产业转移已开始进行,空间布局上的对接已经开始……因此可以判定:京津冀一体化已初步处于要素一体化阶段,下一阶段应向政策一体化阶段迈进。政策一体化问题包括整合目前各区域发展目标,以实现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制定京津冀生态环境的建设和补偿方案以及产业发展区带动其他区域发展的方案;在产业规划协调方面,促进技术合作与转让,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在区域空间一体化方面,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网和城际交通网,把城市间“点对点”的交通以及统筹规划和建设区域基础设施(港口、机场)网络作为未来的建设重点。京津两市在发展条件、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发展阶段以及辐射范围等多方面存在互补性和错位性,是京津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祝尔娟教授提出,在城市发展上,京津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北京已经迈向后工业化社会,而天津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加快、重化工业大发展阶段,工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在辐射范围上,北京和天津事实上处于不同层面,北京更多的是面向全国乃至世界,而天津则是面向区域,面向环渤海乃至整个北方。京津之间多方面的互补性、错位性和差异性,正是京津合作、共赢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最佳利益结合点。平等、互利、共赢是区域合作的基点。河北经贸大学原书记于刃刚教授风趣地将京津冀关系,比喻为“双黄蛋”和蛋清的关系:京津好比“双黄蛋”,河北省好比“蛋清”,“蛋清”与“蛋黄”山水相依、紧密相连。河北省人口6800多万人,18.8万平方公里,占整个京津冀地区面积21万平方公里的89.5%。真正的区域一体化,应当是京津冀城市群、港口群、产业群的联合。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杨连云研究员从促进京津冀持续协调发展中河北的贡献与代价的角度,强调应加大国家对河北生态区、贫困带的生态补偿和扶持力度。京津冀一体化,不能以抑制一方来发展另一方,必须站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点上。区域经济兴,则地方经济兴。滨海新区不只是天津的,也是京津冀的。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邢春生副院长重点分析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可能给北京和河北带来的机遇及产生的影响。他指出,滨海新区作为区域增长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应发挥四大作用:产业传导、技术扩散、功能服务和创新示范。滨海新区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天津建成北方经济中心,而且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滨海新区的开发可为北京服务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北京科技研发与天津制造优势的结合,促进天津与河北省的经济融合,推动京津冀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带动京津冀对外开放,并对全国改革起到示范作用。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史利国副主任认为,滨海新区要成为京津冀的龙头,必须把大家的利益融合进去,需要不断挖掘和扩大利益共同点。就北京来说,应更加积极地研究如何借助滨海新区促进自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优化,使自身及区域在发展上能够相互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当前京津冀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怎样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北京市发改委杨开忠副主任认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极度稀缺,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水资源的制约。专家预计,京津冀人口承载上限为1.1亿。然而,按照目前的人口发展趋势,2027年左右,京津冀人口将达到1.26亿。目前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对人口依赖度相当高,未来发展应以地区经济增长与人口依赖脱钩为方向,转变发展方式,降低人口依赖系数,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怎样加强战略合作,由无序竞争走向竞争合作?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副所长认为,京津冀产业结构趋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最典型的就是钢铁行业和石化产业。于刃刚教授认为,天津与北京主要是产业关系问题,天津与河北则主要是港口关系问题。天津与河北同处渤海西岸,在双方共同拥有的640公里海岸线上,分布着天津港、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和黄骅港等五大港区。其中天津港是百年老港、综合性大港,在诸港中处于龙头地位,而河北的四大港区也各有优势。天津港在“十一五”期间要投资270亿元,2010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0万标箱,作为综合性港口仍不放弃煤炭的运输。曹妃甸港是渤海海域唯一不需要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多个25万吨级乃至30万吨级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现在正加快速度建设,也要搞综合性港口。黄骅港的优势是有很长的海岸线可建码头,周边还有盐场、农场,有3000平方公里可供开发。津冀诸港拥有大致相同的腹地,港口功能定位有较大程度的重叠,港口之间缺乏协作。这既不利于港口群整体实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各港口的发展。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推进冀津港口间的战略合作,形成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的港口集群,在渤海西岸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导致京津冀一体化程度低、进展慢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综合专家们的分析和看法,制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摆脱立足行政区划,倚重非市场手段谋求发展的套路。行政主导型经济,存在各种行政性限制,产业调整不能跳出行政区划界线,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不畅,区域合作不能上升到产业融合的高度和层次,市场化进程缓慢,产业配套能力差。如北京电子产业规模大,但因周边的配套能力远不如广东,配套基地大都选在了广东。专家们认为,应当把扫除市场障碍作为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的着力点,在提高市场化水平上,不遗余力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要素充分流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与建议构建京津冀新型产业分工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魏后凯研究员认为,建立新型产业分工是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产品和功能差异化是未来区域合作的基础和利益结合点。建议构建京津冀新型产业分工格局。一是实现三地融合、联动发展、互利共赢。二是错位发展,包括行业错位、产品错位、功能错位,共同打造京津冀一体化主导优势产业链。三是整合各方资源,共建一体化的共享平台,如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型科研设备和图书资料共享,产权、技术交易和人才市场一体化,投资信息发布和相关政策协调。四是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实现基础设施配套、生产配套、生活配套、创业环境配套。五是加大对河北坝上地区的生态补偿。实施创新型发展战略,由制造经济向创造经济转型。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刘刚教授认为,驱动未来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决定要素不再是资源加投资,而是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知识创造。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关键不在于更大,而在于更强,即拥有高端辐射力和带动作用。京津冀应围绕创新型企业,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机制。具体建议:促进区域内现有主要产业的高端化,增强区域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有条件的地区,选择若干重要新兴产业,建立平台,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共同攻关和发展;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等。以冀津港口协作带动渤海西岸协调发展。于刃刚教授提出,为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港口的优势,应以冀津港口协作来带动渤海西岸协调发展。具体建议:第一,统筹规划,建立包括天津港、曹妃甸港和黄骅港在内的“渤海西岸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将国家给予天津滨海新区的优惠政策惠及曹妃甸港和黄骅港。第二,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组建渤海西岸港口集团。在合理协调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考虑建立统一管理五大港口的渤海西岸港口集团总公司。以产权为纽带,对五大港口的规划和建设进行统筹协调。第三,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冀津相关政府部门参加的行政协调机构,就功能规划和利益分配等难点问题展开协商,并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引导企业按市场规律加强合作。引导要素流动,促进产业融合。天津社会科学院韩士元研究员提出,一个城市群或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在经济互利的前提下,生产要素遵循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汇聚组合,形成规模产业或产业集群,以此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和带动、辐射力。为了加速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促进产业融合,具体建议: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可通过建立政府间横向通报会商制度的方式,将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空间布局规划、重大建设项目、重要政策决定等内容及时通报其他城市,组织、引导各个城市的市场行为主体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实施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迅速形成产业规模。第二,积极拓展要素流动和产业融合的有效方式,包括产业转移式、行业协调式、产品协作式、联合开发式、组建集团式。第三,合理解决要素流动和产业融合过程中的经济利益问题。如各城市联合开发的产业项目,不论项目所在地或注册地在哪里,形成的税收应按要素投入的比例由各方共享;因产业调整、产业链延伸等原因,某些产品或生产工序由一地转入另一地的,转入地新增的税收应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给转出方;跨城市组建的企业集团或其他生产经营组织,新增利税也不能由总部所在地独享,而应在要素投入各方之间合理分配;用有效的制度保障合作各方的权益等。第四,深化改革,优化要素流动和产业融合的社会环境。如对外招商引资要尽可能统一优惠政策,尝试采用城市群联合招商的办法;城市群内部人才流动允许只办理人事调动手续,不变更户籍属地;高速公路收费由分段收取改为统一收取,实行“一卡通”制度等等。此外,还可以积极申请试行生产型增值税转化为消费型增值税的新税制,即对城市群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组合而融生的产业项目,纳税人在计算增值税时,允许扣除购买生产资料所含的税款等。推进政府合作,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史利国副主任提出,要建立京津冀的政府合作机制,为各方一起商讨、确定、研究问题,寻求共同利益所在及其实现途径,制定并落实相应措施,为引导、推动三地企业和行业组织开展区域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推进政府合作,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二是平等协商、求同存异;三是尊重市场、依靠企业。政府要改进经济调控方式和手段,将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集中于市场机制培育和障碍破除,为降低生产要素流动成本创造条件。区域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放在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为企业充分发挥追逐利润的天性,加速区域产业布局和地区分工形成,实现地方经济与区域经济紧密关联、相互促进,为增强整个区域经济活力提供保障。杨开忠副主任提出,在继续深化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等四大区域协调机制的同时,京津冀应重点推进三大机制建设,即金融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社会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作者分别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本刊主任编辑)
采纳率:91%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京津冀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新闻热线:021-
马光远:京津冀一体化不能以牺牲河北为代价
原标题:马光远:京津冀一体化不能以牺牲河北为代价
  央广网财经北京5月28日消息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央广网主办的《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五月谈:京津冀一体化,谁的“一亩三分地”》今天下午举行,北京市政协委员、经济学者马光远对时下火热的“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大泼冷水,他呼吁,京津冀一体化不能以牺牲河北的利益为代价。
  马光远指出,在过去多年京津冀三地的发展过程中,河北一直在北京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服务者的角色,这种不合理的情况需要马上改变。
  马光远表示,目前京津一体化的普遍做法是将北京淘汰的产业迁移到河北,以解决北京人口拥挤、水资源紧缺和污染问题,这样的京津冀一体化是违背这一规划的设计初衷的。
  以下是马光远先生的发言实录:
  刚才张老师做的报告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我事实上对这么大的主题特别是上升到所谓的国家战略的东西,我是没有信心去谈的。但对这个话题,这么多年以来因为一直在北京生活,每一个人都在思考,每一个人都在想。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京津冀一体化,事实上对于一体化这三个字我一直是非常谨慎的。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的时候谈到要把京津冀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新华社的通稿谈到一体化的地方只有一个,对于京津冀本身怎么发展,谈的最多的叫协同发展。那么为什么我讲我不敢谈一体化,因为北京、天津、河北这三个地方差距太大了。北京高高在上,天津也很牛,但是河北的发展相对于北京、天津而言非常落后。当然河北最落后的表现是什么?就是河北作为紧靠着首都,紧靠着两个直辖市的这么一个省,它的贫困人口在全国占的比重和全国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都是非常吓人的。河北现在有全国贫困县39个,河北的张家口准备跟北京一起申办冬奥会,张家口的全国级的贫困县就有10个。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北京的周边有一个带,不是一个什么好带,而是国家级贫困带,那么这么一个贫困带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个贫困带本身截然把北京、河北、天津分成两个世界。一个是“欧洲”,一个是“非洲”。这么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怎么突然提起要搞一体化的问题,我感觉无论就现实而言还是逻辑而言,都是讲不通的。所以我宁可更多地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来描述。在这个地方画一个圈叫什么什么圈,在那个地方画一个圈叫什么什么圈,我们今天又在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圈叫首都经济圈,这个圈大家看历史的话越画越小,以前叫环渤海经济圈很大,紧接着叫环首都经济圈,后来把环去掉了,首都经济圈,字越来越小,含金量越来越高,但是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
  从一个大圈最后画成一个小圈,但是面临最根本的问题没有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仅仅谈京津冀一体化,它是一个历史话题,不是一个新话题,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年了。那么,在过去的20、30年的时间里,京津冀一体化一直是一个梦想,但是我们发现情况是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研究的深入,北京、天津、河北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特别是河北跟两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条件下,我们今天站在一个国家战略的层面谈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必须搞清楚。第一、为什么在当下要谈京津冀一体化。也就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很重要。那么第一个出发点我们从2月26日的会议来看的话,第一个出发点是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那么如果我们所有的思维都集中在解决北京的问题,我认为京津冀一体化本身仍然是画中的一个馅饼,仍然是一个乌托邦。为什么?因为现在从京津冀本身的产业、经济的基本面和发展的态势去看的话,京津冀一体化之所以南辕北辙、越走越远,最根本的问题是河北不发展的问题。也就是河北欠发展、欠发达,使京津冀长期以来无法实现一体化的关键。
  所以个人认为要真的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在国家战略层面去制定规划的话,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河北的发展问题,而不是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那么如果我们以北京的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去解决京津冀一体化,无论是现实的路径,还是所遇到的障碍,我认为跟过去一样不会有任何改变。比如说北京,想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给河北,河北人民这次不客气了,明确地讲你不要的我也不要。所以我认为要搞清楚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非常关键。如果不把解决河北的欠发展问题作为最主要的出发点,而仅仅想着去解决北京的空气问题、水资源的问题、人口的拥挤问题,我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不会有任何答案。
  再过20年我们来看的话,我们仍然在谈这个话题,我们仍然会看到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差距在继续拉大,所以出发是为了什么、你要到什么地方去?我认为这是我们谈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提。
  第二京津冀一体化究竟是一个什么战略?我们现在看到,无论河北将如何积极、如何冲动,但在冲动的背后最重要的动机是什么?是经济的动机。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北很多省市对京津冀一体化提升到国家战略以后,他们最主要的回应是什么,未来在整个经济发展上面要怎么样怎么样……我认为如果把京津冀一体化这么一个大战略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来谈,是矮化了这个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本身不是一个经济战略,而是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全方位的战略。当然,经济可能很重要,但是保护公共政策在内的、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一系列的相关因素都是我们这个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纯粹就经济来谈经济,把一体化三个字看成本地区域发展的一剂刺激政策的话,我认为这个大战略走不远。所以,我认为经济一体化本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发展问题,但是如果仅仅把发展局限于经济、局限于产业层面,这个战略本身也解决不了目前京津冀三地之间的问题。
  第三个,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靠谁来推动?是靠市场还是靠政府?从2月26日到现在三地表现出来的姿态和行为方式来看,我认为也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开始狂飙猛进。比如说在产业的转移方面,北京的低端服务业要转到河北去,这种产业的产业应该追求什么原则?我认为应该追求市场的原则,但是从目前我们看到的操盘方式来看,不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走,我们很多情况下对产业的推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而不是由市场来推动。那么如果产业的转移、产业的衔接如果主要由政府来推动的话,那么这样的推动力本身我认为只可能形成短期推动,不可能形成长期推动。
  第四,京津冀有没有可能一体化。我事实上我觉得我个人在京津冀一体化问题上面,我觉得最有价值的结论是京津冀不可能一体化。京津冀的未来也不会一体化。如果真的一体化的话,那可能是一个非常长远的梦想。这是一个不太乐观的结论。为什么,我前面讲了很多,所以到第二个,我想讲为什么不可能一体化面临的现实障碍。第一个障碍,也是最根本的障碍就是:我们有很多人谈说哪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都市圈,什么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等等,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发现一个都市圈本身面临的行政区划像京津冀地区这么复杂,并且等级这么远。北京高高在上,天津也很牛,但是河北本身在整个的行政区划里边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我们到河北去,谈到河北本身跟北京之间关系的时候,河北的官员一般的说法是,我们要服务北京,服务首都。这个从人性的角度来讲的话这是不合理的,不合适的。按理说应该是河北有自身的发展目标,把河北发展起来这是河北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多年以来,河北在整个的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这么一个尴尬,就是因为整个的行政区划。
  我们有这么一个首都,在首都的旁边还有一个直辖市,两个直辖市夹在河北中间,河北要想发展,我认为很难。那么从人性的选择去讲的话,好的资源、好的产业肯定不会留在河北,所以我查了一下,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区划。在很多年以前,在清朝,河北这个地方包括北京、天津在内叫直隶,直隶这个地方是全国经济最发达、政治最发达、文化最发达的地方。没有广东任何事儿,没有上海任何事儿,这个地方就是全国最好的地方。但是过了一百年以后我们来看这个地方的话,我们总是把这个地方的一体化看成一个失败的案例,而把长三角、珠三角看成中国整个区域发展成功的标本。为什么?根子在行政区划。在以前只有一个行政区划的条件下,河北跟天津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尴尬。天津在以前属于河北的时候,我们看河北的整个产业结构发现,它有高端制造业,它的整个第二产业也是不错的,但是当天津从河北划出去以后河北一无所有,整个的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第二个京津冀三地产业我们分析的话,为什么讲长三角、珠三角整个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良性的协调发展?是因为产业直接有互补、有协调,但是我们看京津冀三地之间,产业之间要么是竞争关系,要么是互相之间发展差距过大、根本不沾边。我们看天津跟河北之间,比如说在港口的发展方面,双方争得你死我活,这个竞争真的是血淋淋的。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形势差距过大,北京主要是服务业,天津主要是高端制造业,这个领域发展很好。天津和河北的发展来讲的话,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来讲仍然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三地之间产业不融合、产业不互补,三地之间差距太大。
  第三个交通的问题,我们现在到长三角、珠三角去,我们到区域内任何一个城市如果超过一个小时的话都感觉不可想象,但是在北京到河北、北京到天津、天津到河北之间有些交通现在实际上从北京到天津好像很不错,但是唐山如果到天津或者唐山到石家庄、到保定的话交通非常不方便,所以交通本身还没有形成可以支撑这个行程一小时都市圈基础设施的这么一个基础。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除了交通以外,公共政策层面的障碍应该是最大的。
  我想这么多年以来,河北之所以不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三地之间公共政策差距太大,就是说人为制造的差距是目前最大的一个障碍。怎么样把北京的特权给消除掉,在公共政策层面我认为非常难。所以在面临如此多的障碍的情况下,我们去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把京津冀一体化到今天我们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主要原因。国家战略层面的目的是什么?是消除以前的障碍。突破行政区划的这种人为的障碍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搞顶层设计,但是这种顶层设计之中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在现有行政区划的现实环境里面打破这种障碍,真正推动人力资本、技术、产业的自由流动,协同发展,我们拭目以待。在这种情况下,把京津冀一体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究竟如何破局?我提这么几点。第一个是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真正从字面上的一体化变到现实中来,一定要改变当前已经不能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求的行政区划。这个行政区划可以大调整也可以小调整,如果大调整,最大的调整,最合理的调整仍然是把北京直辖市取消掉,把天津直辖市取消掉,设立直隶,历史证明这是正确的。
  设立天津直辖市对于河北本身发展造成的伤害,造成的弊端现在已经看出来了,所以如果进行中度调整的话我认为可以把河北的、北京周边的一些贫困的市、县划给北京,让北京带着去发展。解决一个北京的扩容问题,同时把天津直辖市取消掉。把天津作为河北的省会,这样的话在整个产业格局里面河北整个产业的提升度一下子可以上一个台阶。我想如果不调整行政区划的话,目前进行不管什么样的顶层设计可能都很难打破。
  第二个是我认为要淡化经济思维,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要通过经济来体现,但不要就经济来谈经济,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公共政策层面的融合,放到基础设施层面的一体化,我认为比单独谈经济可能带来的效果要好。那么如果谈经济的话,大家可能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北京肯定站在各自的立场,天津也是,河北也是,那么这样的话我们的一体化仍然会越走越远。
  第三点建议三地在产业发展上面一定要探索协同发展的路子,协同发展的前提是什么?是北京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思路。每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谈到北京的明天,其中有一个明天叫什么?叫北京制造。我每年都反对,我说北京一定不能再提北京制造,北京提北京创造就可以了。你把创新出来的东西,把创新出来的技术让河北去做,让天津去做,比北京自己做要好。所以北京目前要做的最大最大的政策应该是北京真的要淡化经济思路。北京现在的人均GDP包括GDP组合放到全球的首都里边去都是非常吓人的。我认为,北京过于经济化是导致目前京津冀三地之间产业不能协同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北京不仅仅要转移那些不要的什么批发市场等等这些产业,还要转移一些好的产品,一些好的产业。我认为在北京这么一个空气非常糟糕的地方,我们基本可以找到北京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如果是中科院的研究员的话,我每天上班走几个小时,下班走几个小时,今天面临这样的PM2.5,我能活下已经不容易,还谈搞什么创新,搞什么科技?我认为不可能,所以像中科院这样的承载着国家创新功能的单位一定要远离北京,一定要远离京津冀,到那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去。
  第四个方面,公共政策层面一定要打破,可以有几个破局,最容易的破局,最起码北京、河北、天津共用010,这个是可以做到的。我们经常开车在高速上面一不小心就到河北去,我想这是一个。第二个养老、医疗,是不是可以实行三地一体政策。当然最难的高考政策,我想如果京津冀一体化真的实现,有一个试金石就是三地的高考政策是否统一,如果三地的高考政策最后统一了,当然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北京的孩子再也考不上北京大学了,北京大学就再也不会是北京人的大学了,有可能都到外地去上大学了。最后一个就是在招工方面,我们觉得如果真的要借鉴市场上其他都市圈发展的成功经验的话,我觉得在当前我们这么一个语境下,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交通的一体化,特别是轨道交通。我们现在看到凡是都市圈发展不错的,大概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来谈的,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谈到人家的轨道交通发展到多大的程度。所以就这个来讲的话,前一段时间北京市人大准备规划把地铁修到河北去,我认为相当不容易,这是一个好的举措,也是改变北京形象的举措。
  三地之间要互相帮助,要互相利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但是我最后仍然想讲的是,一体化非常难,我们需要打破的东西非常多,即使一个小小的机场的命名也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博弈。今年北京开两会,大家有很多提案是关于北京第二机场应该叫什么的。讨论很热烈,我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么热烈会议的场面。争来争去就是不想放弃作为北京第二机场的这么一个身份和象征,后来我想了一下,我说既然这个机场既在天津的武清,又在北京的大兴,还在河北的廊坊,我说干脆为了体现一体化的思维,去掉一个字就叫“北京武大廊”机场,这个机场会不会叫“武大廊”机场?千万不要认为一上升到国家战略三年、两年大家都都协同了,那么如果这样想的话就真的忽略了过去几十年以来我们整个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教训和问题。我当然希望京津冀一体化能够最终实现,当然希望这样的一体化战略的推动能够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个成功的而不是失败的教训。谢谢!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
东方网(eastday.com)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马光远:京津冀一体化不能以牺牲河北为代价
日 20:52 来源:中国广播网
原标题:马光远:京津冀一体化不能以牺牲河北为代价
  央广网财经北京5月28日消息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央广网主办的《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五月谈:京津冀一体化,谁的“一亩三分地”》今天下午举行,北京市政协委员、经济学者马光远对时下火热的“京津冀一体化”概念大泼冷水,他呼吁,京津冀一体化不能以牺牲河北的利益为代价。
  马光远指出,在过去多年京津冀三地的发展过程中,河北一直在北京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服务者的角色,这种不合理的情况需要马上改变。
  马光远表示,目前京津一体化的普遍做法是将北京淘汰的产业迁移到河北,以解决北京人口拥挤、水资源紧缺和污染问题,这样的京津冀一体化是违背这一规划的设计初衷的。
  以下是马光远先生的发言实录:
  刚才张老师做的报告让我觉得受益匪浅。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我事实上对这么大的主题特别是上升到所谓的国家战略的东西,我是没有信心去谈的。但对这个话题,这么多年以来因为一直在北京生活,每一个人都在思考,每一个人都在想。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京津冀一体化,事实上对于一体化这三个字我一直是非常谨慎的。
  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的时候谈到要把京津冀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新华社的通稿谈到一体化的地方只有一个,对于京津冀本身怎么发展,谈的最多的叫协同发展。那么为什么我讲我不敢谈一体化,因为北京、天津、河北这三个地方差距太大了。北京高高在上,天津也很牛,但是河北的发展相对于北京、天津而言非常落后。当然河北最落后的表现是什么?就是河北作为紧靠着首都,紧靠着两个直辖市的这么一个省,它的贫困人口在全国占的比重和全国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都是非常吓人的。河北现在有全国贫困县39个,河北的张家口准备跟北京一起申办冬奥会,张家口的全国级的贫困县就有10个。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北京的周边有一个带,不是一个什么好带,而是国家级贫困带,那么这么一个贫困带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个贫困带本身截然把北京、河北、天津分成两个世界。一个是“欧洲”,一个是“非洲”。这么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怎么突然提起要搞一体化的问题,我感觉无论就现实而言还是逻辑而言,都是讲不通的。所以我宁可更多地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来描述。在这个地方画一个圈叫什么什么圈,在那个地方画一个圈叫什么什么圈,我们今天又在这个地方画了一个圈叫首都经济圈,这个圈大家看历史的话越画越小,以前叫环渤海经济圈很大,紧接着叫环首都经济圈,后来把环去掉了,首都经济圈,字越来越小,含金量越来越高,但是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
  从一个大圈最后画成一个小圈,但是面临最根本的问题没有改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仅仅谈京津冀一体化,它是一个历史话题,不是一个新话题,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年了。那么,在过去的20、30年的时间里,京津冀一体化一直是一个梦想,但是我们发现情况是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研究的深入,北京、天津、河北之间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特别是河北跟两个直辖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条件下,我们今天站在一个国家战略的层面谈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必须搞清楚。第一、为什么在当下要谈京津冀一体化。也就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很重要。那么第一个出发点我们从2月26日的会议来看的话,第一个出发点是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那么如果我们所有的思维都集中在解决北京的问题,我认为京津冀一体化本身仍然是画中的一个馅饼,仍然是一个乌托邦。为什么?因为现在从京津冀本身的产业、经济的基本面和发展的态势去看的话,京津冀一体化之所以南辕北辙、越走越远,最根本的问题是河北不发展的问题。也就是河北欠发展、欠发达,使京津冀长期以来无法实现一体化的关键。
  所以个人认为要真的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在国家战略层面去制定规划的话,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是河北的发展问题,而不是北京的大城市病问题。那么如果我们以北京的大城市病为出发点,去解决京津冀一体化,无论是现实的路径,还是所遇到的障碍,我认为跟过去一样不会有任何改变。比如说北京,想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给河北,河北人民这次不客气了,明确地讲你不要的我也不要。所以我认为要搞清楚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非常关键。如果不把解决河北的欠发展问题作为最主要的出发点,而仅仅想着去解决北京的空气问题、水资源的问题、人口的拥挤问题,我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不会有任何答案。
  再过20年我们来看的话,我们仍然在谈这个话题,我们仍然会看到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差距在继续拉大,所以出发是为了什么、你要到什么地方去?我认为这是我们谈京津冀一体化的前提。
  第二京津冀一体化究竟是一个什么战略?我们现在看到,无论河北将如何积极、如何冲动,但在冲动的背后最重要的动机是什么?是经济的动机。我们现在看到的河北很多省市对京津冀一体化提升到国家战略以后,他们最主要的回应是什么,未来在整个经济发展上面要怎么样怎么样……我认为如果把京津冀一体化这么一个大战略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来谈,是矮化了这个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本身不是一个经济战略,而是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全方位的战略。当然,经济可能很重要,但是保护公共政策在内的、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一系列的相关因素都是我们这个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纯粹就经济来谈经济,把一体化三个字看成本地区域发展的一剂刺激政策的话,我认为这个大战略走不远。所以,我认为经济一体化本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发展问题,但是如果仅仅把发展局限于经济、局限于产业层面,这个战略本身也解决不了目前京津冀三地之间的问题。
  第三个,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靠谁来推动?是靠市场还是靠政府?从2月26日到现在三地表现出来的姿态和行为方式来看,我认为也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开始狂飙猛进。比如说在产业的转移方面,北京的低端服务业要转到河北去,这种产业的产业应该追求什么原则?我认为应该追求市场的原则,但是从目前我们看到的操盘方式来看,不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走,我们很多情况下对产业的推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而不是由市场来推动。那么如果产业的转移、产业的衔接如果主要由政府来推动的话,那么这样的推动力本身我认为只可能形成短期推动,不可能形成长期推动。
  第四,京津冀有没有可能一体化。我事实上我觉得我个人在京津冀一体化问题上面,我觉得最有价值的结论是京津冀不可能一体化。京津冀的未来也不会一体化。如果真的一体化的话,那可能是一个非常长远的梦想。这是一个不太乐观的结论。为什么,我前面讲了很多,所以到第二个,我想讲为什么不可能一体化面临的现实障碍。第一个障碍,也是最根本的障碍就是:我们有很多人谈说哪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都市圈,什么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等等,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发现一个都市圈本身面临的行政区划像京津冀地区这么复杂,并且等级这么远。北京高高在上,天津也很牛,但是河北本身在整个的行政区划里边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我们到河北去,谈到河北本身跟北京之间关系的时候,河北的官员一般的说法是,我们要服务北京,服务首都。这个从人性的角度来讲的话这是不合理的,不合适的。按理说应该是河北有自身的发展目标,把河北发展起来这是河北最主要的目标,但是多年以来,河北在整个的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这么一个尴尬,就是因为整个的行政区划。
  我们有这么一个首都,在首都的旁边还有一个直辖市,两个直辖市夹在河北中间,河北要想发展,我认为很难。那么从人性的选择去讲的话,好的资源、好的产业肯定不会留在河北,所以我查了一下,为什么会形成这个区划。在很多年以前,在清朝,河北这个地方包括北京、天津在内叫直隶,直隶这个地方是全国经济最发达、政治最发达、文化最发达的地方。没有广东任何事儿,没有上海任何事儿,这个地方就是全国最好的地方。但是过了一百年以后我们来看这个地方的话,我们总是把这个地方的一体化看成一个失败的案例,而把长三角、珠三角看成中国整个区域发展成功的标本。为什么?根子在行政区划。在以前只有一个行政区划的条件下,河北跟天津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尴尬。天津在以前属于河北的时候,我们看河北的整个产业结构发现,它有高端制造业,它的整个第二产业也是不错的,但是当天津从河北划出去以后河北一无所有,整个的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第二个京津冀三地产业我们分析的话,为什么讲长三角、珠三角整个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良性的协调发展?是因为产业直接有互补、有协调,但是我们看京津冀三地之间,产业之间要么是竞争关系,要么是互相之间发展差距过大、根本不沾边。我们看天津跟河北之间,比如说在港口的发展方面,双方争得你死我活,这个竞争真的是血淋淋的。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形势差距过大,北京主要是服务业,天津主要是高端制造业,这个领域发展很好。天津和河北的发展来讲的话,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来讲仍然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三地之间产业不融合、产业不互补,三地之间差距太大。
  第三个交通的问题,我们现在到长三角、珠三角去,我们到区域内任何一个城市如果超过一个小时的话都感觉不可想象,但是在北京到河北、北京到天津、天津到河北之间有些交通现在实际上从北京到天津好像很不错,但是唐山如果到天津或者唐山到石家庄、到保定的话交通非常不方便,所以交通本身还没有形成可以支撑这个行程一小时都市圈基础设施的这么一个基础。最大的障碍是什么?除了交通以外,公共政策层面的障碍应该是最大的。
  我想这么多年以来,河北之所以不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三地之间公共政策差距太大,就是说人为制造的差距是目前最大的一个障碍。怎么样把北京的特权给消除掉,在公共政策层面我认为非常难。所以在面临如此多的障碍的情况下,我们去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把京津冀一体化到今天我们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主要原因。国家战略层面的目的是什么?是消除以前的障碍。突破行政区划的这种人为的障碍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搞顶层设计,但是这种顶层设计之中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在现有行政区划的现实环境里面打破这种障碍,真正推动人力资本、技术、产业的自由流动,协同发展,我们拭目以待。在这种情况下,把京津冀一体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究竟如何破局?我提这么几点。第一个是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真正从字面上的一体化变到现实中来,一定要改变当前已经不能适应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要求的行政区划。这个行政区划可以大调整也可以小调整,如果大调整,最大的调整,最合理的调整仍然是把北京直辖市取消掉,把天津直辖市取消掉,设立直隶,历史证明这是正确的。
  设立天津直辖市对于河北本身发展造成的伤害,造成的弊端现在已经看出来了,所以如果进行中度调整的话我认为可以把河北的、北京周边的一些贫困的市、县划给北京,让北京带着去发展。解决一个北京的扩容问题,同时把天津直辖市取消掉。把天津作为河北的省会,这样的话在整个产业格局里面河北整个产业的提升度一下子可以上一个台阶。我想如果不调整行政区划的话,目前进行不管什么样的顶层设计可能都很难打破。
  第二个是我认为要淡化经济思维,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要通过经济来体现,但不要就经济来谈经济,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公共政策层面的融合,放到基础设施层面的一体化,我认为比单独谈经济可能带来的效果要好。那么如果谈经济的话,大家可能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北京肯定站在各自的立场,天津也是,河北也是,那么这样的话我们的一体化仍然会越走越远。
  第三点建议三地在产业发展上面一定要探索协同发展的路子,协同发展的前提是什么?是北京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思路。每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谈到北京的明天,其中有一个明天叫什么?叫北京制造。我每年都反对,我说北京一定不能再提北京制造,北京提北京创造就可以了。你把创新出来的东西,把创新出来的技术让河北去做,让天津去做,比北京自己做要好。所以北京目前要做的最大最大的政策应该是北京真的要淡化经济思路。北京现在的人均GDP包括GDP组合放到全球的首都里边去都是非常吓人的。我认为,北京过于经济化是导致目前京津冀三地之间产业不能协同发展的主要原因。所以,北京不仅仅要转移那些不要的什么批发市场等等这些产业,还要转移一些好的产品,一些好的产业。我认为在北京这么一个空气非常糟糕的地方,我们基本可以找到北京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如果是中科院的研究员的话,我每天上班走几个小时,下班走几个小时,今天面临这样的PM2.5,我能活下已经不容易,还谈搞什么创新,搞什么科技?我认为不可能,所以像中科院这样的承载着国家创新功能的单位一定要远离北京,一定要远离京津冀,到那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去。
  第四个方面,公共政策层面一定要打破,可以有几个破局,最容易的破局,最起码北京、河北、天津共用010,这个是可以做到的。我们经常开车在高速上面一不小心就到河北去,我想这是一个。第二个养老、医疗,是不是可以实行三地一体政策。当然最难的高考政策,我想如果京津冀一体化真的实现,有一个试金石就是三地的高考政策是否统一,如果三地的高考政策最后统一了,当然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北京的孩子再也考不上北京大学了,北京大学就再也不会是北京人的大学了,有可能都到外地去上大学了。最后一个就是在招工方面,我们觉得如果真的要借鉴市场上其他都市圈发展的成功经验的话,我觉得在当前我们这么一个语境下,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交通的一体化,特别是轨道交通。我们现在看到凡是都市圈发展不错的,大概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来谈的,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谈到人家的轨道交通发展到多大的程度。所以就这个来讲的话,前一段时间北京市人大准备规划把地铁修到河北去,我认为相当不容易,这是一个好的举措,也是改变北京形象的举措。
  三地之间要互相帮助,要互相利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但是我最后仍然想讲的是,一体化非常难,我们需要打破的东西非常多,即使一个小小的机场的命名也充满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博弈。今年北京开两会,大家有很多提案是关于北京第二机场应该叫什么的。讨论很热烈,我很长时间没有看到这么热烈会议的场面。争来争去就是不想放弃作为北京第二机场的这么一个身份和象征,后来我想了一下,我说既然这个机场既在天津的武清,又在北京的大兴,还在河北的廊坊,我说干脆为了体现一体化的思维,去掉一个字就叫“北京武大廊”机场,这个机场会不会叫“武大廊”机场?千万不要认为一上升到国家战略三年、两年大家都都协同了,那么如果这样想的话就真的忽略了过去几十年以来我们整个在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教训和问题。我当然希望京津冀一体化能够最终实现,当然希望这样的一体化战略的推动能够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个成功的而不是失败的教训。谢谢!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纲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