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L -1000 1000hpa是什么意思思

不是巨头不聚头!徕卡、蔡司、哈苏都来P&E_网易数码
不是巨头不聚头!徕卡、蔡司、哈苏都来P&E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不过这些大厂即是冤家更是巨头,所以我决定起名叫不是巨头不聚头!虽然有点绕嘴,不过咱追求得不就是这个范er吗?不然谁去用这些牌子呢?说半天我说什么呢?当然是2007年P&E最大的几个巨头厂商,说他们巨头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有多高,主要是因为沾了这些名字的产品价格都很贵,那在相机业绩哪些厂商是“巨头”呢?当然要属德国和瑞典三战车了,他们就是:徕卡、蔡斯、哈苏,闪亮登场!! 几乎每次P&E都少不了这几个厂商的影子,今年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这些厂商在国内基本上都是以经销商形式出现,而这次的力度相比前几次要小了一些,不过依旧能给我们带来不少的惊喜!
先看看徕卡吧!
徕卡展示区,几乎展示得都是贴牌松下的产品,没啥新意
M3,不是什么新东西啦
数码后背都没拿来,真怀疑徕卡是否有诚意真的准备做好中国市场?一句话只要沾上徕卡的边,同样的东西贵一倍!建议中国人不要去当冤大头,要看准东西,不要只途虚名!
徕卡的历史:
自从第一部相机诞生到现在,在相机发展史上能称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会有不少,这些甚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机发展史上,选择某一个品牌的相机对于用户来说,不是选择那部相机,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那我想,这样的品牌可谓就是少之又少了。而著名的德国徕卡(leica)就是这样的一个品牌。
选择徕卡,为什么说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呢?也许这对不少于习惯使用数码相机的用户来说难于理解,摄影也许仅仅是一种休闲,充其量只是一种爱好。但是,对于使用徕卡的用户来说,可能更多的是选择了一种由徕卡定义的拍摄方式,甚至是一种具有某种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正如某位摄影家所言:如果丢了自己的莱卡相机,他就放弃摄影。这是因为徕卡出产的专业系列机型功能简单、质量顶级,特别是M系列机型,大都是机械构造,全手动控制。她往往可以让用户发挥极大的创作空间,并且迫使使用者更多地思考如何抓取最美丽的瞬间。而且,每一部徕卡相机都是经过精心制作的不朽作品,顶级的用料、顶级的质量完全可以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她们都是可以陪伴一生的相机。
举世闻名的徕卡相机是由德国莱茨公司(后改名为徕卡集团)生产的,她是德国最早的光学仪器生产企业之一,创建于1849年。徕卡主要生产35mm画面胶卷相机,世界上第一款完整意义上的35mm相机更是由徕卡公司生产的。在35mm相机面世以前,人们使用的相机都是木造的机身加上定焦距的镜头,快门速度无法调节,底片为大型的玻璃材料。她们体积庞大,操作困难,在拍摄时必须要架上沉重的三脚架。因此拍照多是富有人家的玩艺,更谈不上摄影创作了。在 1913年,熟悉大型相机,同时沉迷使用电影机拍摄短片的奥斯卡·巴纳克(Oscar·Barnack)将拍摄电影片用的35mm胶片使用到相机中,从而设计出一台相当轻巧的相机。这台使用24×36mm胶卷、42mm镜头、1/40秒固定快门的相机就是历史上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135(35mm)照相机,也是徕卡的第一部相机,这种机型当时巴纳克一共制造了两台。后人称之为“原型Leica”(Ur-Leica)。可惜后来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设计的相机并未能及时投入生产。从1914年到1923年间,原型Leica共制造了31台,机身编号从100号开始。
“原型Leica”(Ur-Leica) 早期生产的相机
直至战争结束后,徕卡公司才将Barnack设计的照相机投入生产,并在1925年莱比锡春季博览会(Leipzig Trade Fair)上正式推出30台A型Leica照相机。这些35mm相机大都轻巧方便,无需像木造大型相机那样使用三脚架,它使摄影师彻底摆脱了笨重器材的束缚,以一种新的角度重新诠释影像。而此时开始,徕卡相机正式在商场上发售。值得一提的是奥斯卡·巴纳克(Oscar·Barnack)是一手将徕卡A型相机推出市场的重要人物,后来的LTM(Leica Thread Mount,螺口型)相机都是跟随着这种机身设计一路发展的,后人为了怀念他的贡献,特别将螺口型徕卡相机成为巴纳克(Barnack)相机。
徕卡35mm相机的创始人奥斯卡·巴纳克(Oscar·Barnack) 事实上,Leitz(徕姿)工厂自1924年开始,就在“原型Leica”的基础上制造出A型Leica(又称为Leica I型)。A型Leica配有50/3.5口径的Elmar镜头,固定在机身上无法更换,机身也没有测距装置,使用时必须目测对焦。随后,leitz公司推出了使用康普(Compur)镜间快门的I B型相机。B型Leica共生产了5年,制造出大约1500台,直到1930年出现了C型Leica,方才告终。1930年,leitz公司生产了I C型相机,她最重要的变革是可以更换镜头。同时问世的镜头是Elmar 25/2.5广角镜头,以及Elmar 135/4.5长焦距镜头。A、B、C三款相机为Leica发展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统称为Leica I型。
当时的徕卡C型相机报道 1932年,leitz公司生产了具有联动测距的莱卡II型相机,又称D型。同时又生产了没有联动测距的标准型相机,又称E型。1933年生产了有慢速快门的III型。1935年生产了快门速度增加到1/1000秒的IIIa型,至此,莱卡已完全奠定了其性能和结构上的基础,此后的改进,都只是局部的事情了。1938年生产了IIIb型,又称G型,随后是IIIc、d、f型相机。1957年至1960年,leitz公司生产了螺口型徕卡的最后一种型号IIIg型。当然,徕卡早期的机型并没有介绍完,由于战争的需要以及小作坊的灵活性,其中徕姿公司也生产了许多各型号机型的改动版本。例如带“K”号专给德国军方使用的K250型,机身通常刻有“空军所有”、“陆军”以及纳粹鹰徽等符号。战后意大利、英国、瑞典等国家也小批量地定购过徕卡相机并在机身上刻有相应的符号。
这时,徕卡M3相机已问世,而同期推出的IIIg型是为了满足原有徕卡使用者在感情上和实际上的需要。至此,徕卡机型进入了堪称传奇的M系列时代。M系列相机
徕卡相机的历史在1954年翻开了新的一页,一款划时代的135相机——徕卡M3型相机以崭新的面目问世。自M3后,徕卡相继推出的M2、M4、 M4-2、M4-P、M6以及M6 TTL几乎都是依循1954年时的基本设计理念而演进过来的。此时,M3也奠定了徕卡在连动测距相机的地位。这款机型保持着30年代以来的基本结构,我们称她是新一代的巴纳克(Barnack)相机,但是M3已经超脱了原来徕卡螺口相机的范畴,变得更完美、更精密,在机械和光学性能各方面都有极大的改进。我们来看看徕卡在1954年所推出的M3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一部135相机:
● 第一台量产的插力式相机。这样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更换镜头的速度
● 首次采用可自动出现相应框线的取景窗,包含有50mm、90mm以及135mm
● 非常明亮取景窗
● 便利的上片扳手
● 机背采用可揭开设计,使得装入胶卷更加方便
● 只用一个旋转按钮控制所有快门速度,快门速度由B门、1秒至1/1000秒
● 具有闪光灯自动同步调节功能,闪光灯同步速度为1/50秒
● 胶卷进程自动调校,每次装入新胶卷后都自动跳至O重新开始计数
徕卡M3在镜头上使用了细小的塞子卡在准确的位置。每次装镜头时顺时针方向旋约30度便听到清晰的“的”一声,从而杷镜头卡紧。除下镜头时,也需要按下镜头释放键。相比螺口式接口,她更换镜头的速度大大提高,并且不容易损坏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M3的取景窗,她的影像放大倍率为O.91倍,这样的放大倍率使得50mm的标准镜头成为真正的“标准”镜头。另外的创举便是有三个取景框。当装上50、90和135mm镜头时,同样焦距的取景框会自动现出。后期的经过改进的M3更是可以自选取景框以助构图。这些取景框自动矫正视差,取景准确,即使几十年后的今天,使用起来仍然相当清晰。
徕卡M3一共生产了超过225000台,M3的序号从700 000开始,一直到大约1 206 999。期间这款机型经过了三次的小改良。第一批到785 800的M3没有框线辅助功能,同时它的底片压板采用玻璃制造。另外,早期M3的快门速度和现今的标准是不相同的,在比1/250慢的快门速度上采用的是当时欧洲规格,也就是说1/250秒以下的快门速度分别为1/100、1/50、1/25、1/10、1/5、1/2以及1秒,也就是说比现在的标准少了一级;第二批从785 801到854 000的M3加上了框线,在后来的一部分的底片压板也改成金属材质。而快门速度仍然采用上述规格;从854 001到1 206 999的第三批M3主要的改进是快门速度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ASA标准。
徕卡M3是人类在相机制造技术上的一个极大成就,她给整个摄影界带来了一个重新思考的机会,整个相机制造界从此有了设计的新方向——制造最适合摄影者使用的相机。徕卡M2/M1
在M3推出3年之后,徕卡公司就生产出了M3的简化版——徕卡M2,M2的生产是从1957年到1968年,持续了 12年的时间。M2的推出也是为了迎合部分用户的需要。先前推出的M3没有35mm的框线,但是不少人是很喜欢使用35mm镜头的,而且35mm焦距的镜头本来就是徕卡引以为傲的镜头之一。而M2的框线是35mm、50mm以及90mm,也就是说,这三组更加适合部分人的使用习惯。为了容纳35mm的框线,M2的连动测距系统也跟着调整,取景窗的倍率也变成0.72倍(这个倍率后来就一直是徕卡M型相机的标准)。
M2在其他方面也有一些缩水。包括底片计数器变成手动复“0”,没有自拍器设计等等。这些更改也反应在价格上,据称M2的成本当时就比M3要低20%。
M2当时也延伸了几个版本,包括采用了卷片马达的M2-M,同时受美国陆军委托徕卡公司还改良了M2麻烦的装底片程序从而诞生了M2-R。后来,徕卡甚至推出了结构更加简单的M1。M1采用没有测距器的机身,这样的设计是专供科学研究以及显微摄影使用的。在这款相机之后徕卡也陆续开发了用于多种研究目的的专用M型相机,例如MD、MDa等。
虽然M2不如M3的优秀,可是因为她拥有35mm的框线,而且售价比较便宜,在当时也受到了许多用户的青睐。在12年间一共售出了80 000台以上。
徕卡M4/M5/M4-2/M4-P
徕卡M4和前面推出的M系列机型有了不少的改进,较大的是改进了装底片的方式,用户只要将底片头夹入固定的轴心即可。另一个改进是卷片的扳手,她的卷片方式和后来流行的手动卷片相机就很接近了。另外,M4新加入了一组135mm的框线,取景窗的倍率和M2相同,有自拍器,快门速度的配置完全按照现在流行的ASA标准。不过奇怪的是这些改进并没有获得较大的市场认可,M4只生产了58 000多台。期间M4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机身,例如M4 enamel或者是因为产地不同(德国、加拿大)而造成的机身差异。
M4的生产时间比较短,从1967年到1975年,这期间出现了M5。因此有不少人认为M4的结束生产和M5的推出有很大的关系。
随后推出的M5是第一台加入TTL metering功能的M系列相机。TTL测光对于摄影者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大的用处。在以前M系列机型中都需要外加测光表(安装在机身顶部),也就是说她们都不是透过镜头测光的(Non TTL Metering)。她的取景窗和M4一样都是有35mm、50mm、90mm以及135mm的框线,同时她还可以在取景窗上看到相机的快门速度。这跨机型最受诟病的地方是机身尺寸,她比前代机型都要大上很多。M5自1971年推出到1975年,总共只生产了30 000多台,比M4还少。
虽然M5提供了先进的测光功能,但是她还是惨遭提前出局的命运。可喜的是在20多年后,仍然有许多人喜爱M5。徕卡M5也逐渐赢回了她该有的声誉,可以说是大器晚成。
自1975 年停产的M4以及M5的销售显然并不理想。为了迎合喜爱M4的用户的胃口,徕卡在1977年推出了M4的第二代机型M4-2。M4-2可以加装卷片马达,框线和M4一样。M4原有的自拍器在M4-2上消失了,不过这款机型安装了闪光灯热靴。M4-2上的产量更少,仅仅有15 000多台。M4-2在加拿大生产,多数是黑色机身,也有少数的银色机身。
M4-P和M4-2的差别在于取景窗多了两组框线——28mm以及75mm。后缀P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Professional”的意思。M4- P的生产年间为1980年到1986年。她最新设计的75mm框线是为了配合在1980年出产的75mm F/1.4 Summilux-M镜头,另外,M4-P也可以配合卷片马达使用。
徕卡M6/M6 TTL
M6,这一台被许多徕卡迷认为是仅次于M3的相机,同时,她也几乎是连动测距相机(Rangefinder Camera)的典范。夸张一点说,她甚至可称为“相机史上最强大的连动测距相机”。M6的成功在于她在体积方面延续了M3等上代机型的传统,却又同时加入了TTL测光的便利性。另外,在徕卡M系列机型中,唯有M6采用钛金属的机身外壳设计。同时与之相配,徕卡还推出了钛金属外观的镜头——50mm F/2、35mm F/1.4、90mm F/2.8。M6从1984年开始生产,至今生产超过100 000台。在现存的连动测距相机中,我想M6的产量和销售量大概史最多的了。
许多摄影家都认为徕卡M6和前代机型最大的差异是取景窗的倍率。M3后的M系列相机取景窗的倍率都是0.72,到了M6终于又有了改变。在1997 年,徕卡推出了配备0.85倍率取景窗的M6 0.85或称M6 HM(HM指的是High Magnification),这款相机没有28mm的框线,因为她有比较大的放大倍率,所以更有些徕卡使用者就以此相机专门安装50mm以上的镜头以增加对焦时的准确性。这种机身在1998年停产,只生产了大约3 000台。原因不是不好,而是在1998年徕卡又给M6注入了新的生命:M6 TTL。
M6以前的M系列相机都是没有TTL闪光灯测光功能的,为了适应市场需要,M6 TTL就此诞生。为了TTL的新功能,徕卡稍微改变了M6的机身。长宽没有改变,高度增加了2mm。在外观方面和原先的M6没有太大的差别,重量则增加 40克。同时她的快门转盘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转动起来更加轻松。另外,M6 TTL的取景窗还多了一个圆点以表示正确曝光值。M6 TTL有0.72和0.85倍两种取景窗倍率机身可供选择。新增加了测光功能的M6 TTL据称她的测光表耗电量是比较厉害的。
徕卡M7可以看作是电子化的M6,这款相机是徕卡公司在2002年推出的一款电子化的单反相机。M7的机身采用上下盖板采用铜合金,机身骨架则采用铸压铝合金制作,外形尺寸和先前推出的M6 TTL完全一样。和以往徕卡M系列相机相比,最新的M7具有以下特征:
● 采用电子控制的横走式快门
● 增加了光圈优先的AE曝光模式
● 具有快门后幕闪光功能
● 超高速闪光功能
● 配备了DX代码识别系统
● 采用主电源开关设计
●取景窗内可显示某些拍摄信息
徕卡M7可以说是掀开了徕卡M系列旁轴机型历史的最新一页。在保持经典机型M6的设计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定范围的电子化改造。新增加了自动测光以及半自动曝光等功能,在不伤害徕卡迷“情愫”的前提下增加了让人惊喜的功能。
徕卡MP本来在1956年就已经推出了。早期的MP胶片计数器安置到机身外,这部相机没有取景框预选扳手,相机底部是快速过片构造,其它方面基本和 M3一样。据称,当时MP只生产了500部左右,其中MP-2更少,只有30部左右。限量的生产甚至无法收藏家的需要,这款相机当初在市场上更是身价不菲。
徕卡公司在2003年重新推出了MP。这款相机在技术上相比当年的MP更进步,质量更加完美,她给摄影家带来了更贴心的设计,操作更加完美。最新推出的 MP又一改M7的电子化趋势,再度回到那些追求完美和自我实现的摄影家的最爱——一部纯机械的相机。在数码普及的今天,徕卡仍然有这份坚持,确实让人肃然起敬。 徕卡MP的设计是将机身回归到单纯的对焦、快门和光圈三大主轴。这些功能完全由摄影者自己来控制,摄影师完全可以依照个人的喜好以及技巧来充分展现个人的创意,而无需去钻研相机复杂的功能。MP采用全金属机身,外观和早期推出的M6几乎一样。这款相机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包括银黑相间以及全黑色的。前者有三种不同的取景窗(0.58、0.72、0.85),而全黑机身的只有0.72放大倍率的取景窗。MP采用全机械的快门设计,快门速度由1/1000 秒至1秒,同时还有B门,最高闪光同步为1/50秒,和经典的徕卡M系列机械相机一脉相承。
徕卡MP在底片回卷扳手上做了一些改进,增加了摩擦系数,可以实现更快的胶卷回卷速度。另外,在取景窗的明亮度以及取景窗内的框线的清晰度方面都比以前的 M系列机型有了一定的改善。由于做工精细,因此这款机型的价格相当昂贵。只有0.72放大倍率取景窗的全黑MP售价已经达到两万元左右,不过对于担负得起摄影家或者是发烧友来说,有一部可以陪伴自己终身的相机,那些并不算什么。
在1974年,徕卡推出了SL的后续机型SL2。SL2改进了测光灵敏度,快门速度的准确性以及取景窗中的资料显示,另外,她还重新设计了反光镜以及闪光灯热靴。和SL一样,SL2也有延伸机型SL2 MOT,只是她的产量极少,仅仅1000多部。
上述三款徕卡推出的相机均采用横走式帘布快门并均为纯机械结构的相机,均有机内测光系统,而不像早期的M系列机型那样需要外置测光表。 新型单反R系列机型
1976年,徕卡公司和日本当时的美能达公司合作生产出徕卡公司的第一款采用电子快门的单反相机——R3。这款相机的电子快门速度由1/1000秒到4秒。她以美能达XE为蓝本设计,具备光圈优先的拍摄功能。另外,这款机型还将传统的测光方式和点测光结合起来,从而为摄影师提供更为准确的测光。徕卡 R3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不仅仅是对于徕卡自身而言,而且对于莱卡的用户也具有一样的重大意义。
1980年推出徕卡推出了R4,这款机型集平均测光、点测光以及程序自动、光圈优先、快门优先以及曝光锁定等功能以一身。特别是程序自动拍摄功能,这在当时算是相当先进的了。这款相机和前面所说的R3基本上奠定了徕卡现代电子相机的基础。1983年,徕卡推了R4S照相机。随后在1987年,徕卡公司在 R4身上作了一些小修小补推出了徕卡R5。
1988年,徕卡将她的单反相机有回归到了全手动控制的时代,推出了纯机械控制的相机R6。R6与R5不同之处,除了机身是采用机械快门之外(与 M6相同),整体上是根据R5的电子设备揉合M6的机械发展蓝图演变而成。R6是一部全机械式操控的单镜反光相机,而同时又能提供重点测光和平均测光以及 OTF闪光等功能的相机。R6采用全金属焦平快门相机,比起R5来说,R6则失去了1/2000秒的高速快门,但却回复了1秒的快门速度。另外,R6的闪光同步同步高达1/100秒,这在当时算是相当不错的了。
徕卡R6.2是徕卡R6的改良型产品,于1992年推出。她的快门和R6一样,最高快门速度为1/2000秒,闪光同步为1/100秒,这个指标虽然有些落后,不过还是可以满足普通摄影人士的基本需求。徕卡R6.2具有两种测光方式,分别为重点式测光和中央偏重式平均测光。与其它高级的135单反相机一样,R6.2具有景深预测功能,另外,它的反光镜预升装置显得很有特点——当时多数 135机械单反相机并没有这项功能。在电子技术极为先进的今天, R6.2除了让人们感受到德国精密机械制造的优秀传统工艺外,实在没有什么更新鲜的技术和功能,不过R6.2良好的耐候性和坚固性以及“徕卡”这个品牌依然吸引着不少摄影发烧友。
1992年,和R6.2同时推出的是R7单反相机,R7的推出结束了徕卡单反相机纯机械化的进程,转而继续采用电子快门。在R7面世不久后, 1996年徕卡继而推出最新的R8。这款相机彻底摆脱了R系列机型一直以来的老面孔:陈旧、保守。R8的机身线条浑圆,手持把握时手感稳重,按键设计相当精致、合理,整个设计相当具有时代感。
崭新设计的徕卡R8 在功能上,R8也相当强大。她采用微电脑控制的金属焦点平面纵走快门,最高快门速度可达1/8000秒。测光方式包括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点测光以及选择测光测光,R8还配备了完善的曝光方式。同时,这款相机的重量也大为增加,整机重达890克,一改徕卡机型的轻巧形象。随后,徕卡又在R8的基础上推出了功能更加强大的R9。 徕卡纪念相机
徕卡相机一向以其加工精致、坚固耐用、操作灵巧而著称于世。在90多年以来的发展中,许多用户对手中的徕卡相机注入了自己的灵魂并创作出不朽的作品,同时徕卡相机还充满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将精湛工艺和摄影内涵融合的起来的徕卡与其说是一个品牌,倒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徕卡纪念相机更是“徕卡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金色的M6型泰王纪念机是为庆祝泰王登基50周年发售的, 机顶刻有泰国王室的徽标 徕卡公司发售纪念相机始于1972年,当时是为了纪念当年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奥运会。1972年首发的奥林匹克纪念机是以Leicaflex SL相机为蓝本,编号发售了1000台,另有200台只有奥林匹克五环标志,而没有特殊的序列编号。1975年,为了纪念徕卡相机诞生50周年,徕卡公司决定在当时正在生产的机型上刻印50周年的标记,在机背上还有3位数字和“LEICA”其中一个字母组成的编号。1979年,徕卡公司为纪念徕卡相机之父 ——奥斯卡·巴纳克诞辰(日)100周年,专门发售了镀有24K金的R3和M4-2型纪念相机各1000台。
进入80年代,徕卡的纪念机型发售得相当频繁。例如83年纪念徕卡原型机面世70周年,89年为纪念达盖尔银版法摄影术诞生150周年以及徕卡相机诞生 75周年,徕卡发表了M6的白金版纪念相机。90年代徕卡发售纪念相机有增无减,值得一提的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徕卡发表了一款纪念香港回归的 R6.2型纪念相机。这部相机只发售300套,其中在我国大陆以及港澳地区发售100台。
2004年推出35mm相机发明人 奥斯卡˙巴纳克125岁冥诞限量纪念机
徕卡相机公司近日宣布,为纪念徕卡35mm相机的设计者奥斯卡·巴纳克()诞生125周年,将于近日面向摄影发烧友、相机收藏家以及徕卡研究者推出以徕卡0系列相机中原型2号为蓝本限量制造和发行1000台复制版相机。与此同时,徕卡公司从巴纳克先生使用该机拍摄的第一批照片中精选原始底片并制作成大画幅印样的照片,它们均用目前仍然保存在徕卡胶卷档案中的、奥斯卡·巴纳克于上世纪20年代初亲手在威兹拉小镇拍摄的原始底片制作,总印量为1000张,分别为为10个不同的主题(换言之,每种主题的印样全球只有100张),每台复制版原型2号相机将随机附带一张。此外,随机还附带有一张德国电影研究院录制有他当年使用自制35mm电影摄影机在威兹拉以及周边地区拍摄的电影短片的DVD光盘和相关手册。上述影像素材均为有史以来首次公布。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徕卡推出复制版相机的意义不仅在于首次复制出原型2号相机,更在于提供了有关摄影器材发展历史早期的原始资料和文献影片。
据介绍,这批印样达到了非常高的质量标准,举例而言,这批照片均有徕卡公司的专业技师使用比传统相机更为坚固耐用的氧化钡相纸手工精放而成,冲洗的最后过程采用了特殊的水洗工艺保护照片,使之更能耐受环境的变化,延长其保存寿命。每张照片上都贴有带序号的特制标签,并且附有一张由徕卡照相机公司执行委员会两位负责人汉斯-彼得·科恩和拉尔夫·柯宁亲笔签名的保真证书。
巴纳克先生在当时所进行的摄影实验的重要意义在于他发明了35mm相机,徕卡0系列相机中原型2号是奥斯卡·巴纳克先生继Ur-Leica之后研制的第二台相机,他曾使用该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与当时流行的干版相机相比,他发明的这种相机使用35mm电影胶片,能够随时随地拍摄,因此成为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也因此催生出崇尚理性、机动自如的徕卡35mm系统。他用0系列相机拍摄的第一批照片就展示了35mm相机在摄影领域里的巨大潜力,也推动摄影从当时以人像摄影、风光摄影为主逐步向摄影报道领域拓展。除了对相机发展的巨大贡献之外,奥斯卡·巴纳克对电影胶片和摄影胶片的实验不仅彻底改变了摄影世界,也使得35mm电影摄影机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他制造的一系列不同胶片改变了20世纪第二和第三个十年期间新闻电影和医学电影的发展历史。他当时拍摄的一些工业题材和新闻题材的电影素材被收录在此次同步发行的DVD中,其内容十分庞杂,包括德军先头部队启程参加1918年乌克兰战争、1920年威兹拉大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1915年吉森大学医院首次发明透析等技术进步等政治事件。这张英日双语字幕的DVD首次揭示了电影术早期的发展状况,成为这套纪念版相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根据计划,徕卡0系列原型2号相机将完全采用订单生产。与2000年推出0系列相机复制版相比,它依然要求摄影者全力以赴研究各种摄影的参数,集中精力做好曝光的每一步。徕卡照相机公司摄影器材部总经理吉恩·雅克·威奥表示:“通过这台相机,用户们可以体验摄影草创时期以奥斯卡·巴纳克为代表的徕卡旗下那些发明家的脚步声。使用这种相机时没有先进的功能,完全靠手动操作,能够让你认识到巴纳克先生所拍摄的照片的真正成就。即使在今天,看到这样一台简陋的相机如此杰出的成像质量仍然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一直以来,徕卡纪念相机的发售频率都比较大。但据称徕卡公司前段时间已经作出决定,将严格限制纪念机型的发售,以提高徕卡纪念机型的收藏性以及增值性,还有更重要的是保持徕卡机型尊贵的地位。其他徕卡相机
除了著名的M系列以及R系列机型以外,徕卡紧凑型相机在也相当有名,这些机型体积更加小巧,功能简单实用,有些甚至是专门设计给高端家庭使用的相机。例如C1、C2、minilux zoom以及CM等。
在数字化浪潮下,徕卡公司和松下公司合作也推出了自己的机型,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浓浓的徕卡味。这些机型有 400万像素的 Digilux 1以及500万像素的Digilux 2等。另外,徕卡已经展出了配合R9使用的数码后背,这样一来R9就可以变身成为一架数码单反,这在135相机的发展史上可以说是一件划时代的创举。
加载1000万像素数码后背后的徕卡R9
自从第一部相机诞生到现在,在相机发展史上能称得上著名品牌的可能会有不少,这些甚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随处都可以看到。但是,在相机发展史上,选择某一个品牌的相机对于用户来说,不是选择那部相机,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那我想,这样的品牌可谓就是少之又少了。而著名的德国徕卡(leica)就是这样的一个品牌。
再来看看蔡司吧!
自从1996年和索尼公司战略合作后,我们听到蔡司的名字几乎都是从索尼的产品上,其实他们自己的东西也不少,就是价格太贵了,还是刚才那句话,如果你没有正的需要,宁愿买个四个轮子也别去乱买这些镜头,入道有风险,加入需谨慎!
蔡斯历史(转自ZOL论坛)
记得好几年前,当我开始研读光学工程系统时,很意外地 发现Zeiss 竟然有这麼多经典的光学设计在教科书中被广泛 的讨论,於是我开始很好奇地想知道他到底是什麼样的集团 ,什麼样的经营理念,以至於成就她对近代光学如此深远的 影响。本文是我这几年所收集之资料的一些心得,不是什麼 学术性的文章,只是一般性报导,希望能与各位读者分享。
Zeiss 今天也许已经没有如同过去般地辉煌,也许已经不在那麼热衷商业性的镜头(成本的考量),但在最顶尖的光 学领 域,她仍然是一枝独秀。 翻开这近百年来的光学设计史,彷佛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蔡司史,几位大师级的科学家,如 E. Abbe, P. Rudolph, Otto Schott, H. Harting, C.P.Goerz, L.J.Bertele..等等都是光学设计史上的关键人物。 十九世纪末Robert Koch 博士利用蔡司显微镜发现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原因。1911年挪威探险家Roald Amundsen首开 人类 踏上南极大陆,他用蔡司望远镜看南极大陆。大到人造卫星的空照镜头,小至眼镜玻璃,Zeiss 对各种光学玻璃的 制作乃 至光学设计上的突破,都在在的显示她对人类科学的 贡献,成就非凡。
【蔡司光学史 & 年表】
时至今日,世界上优良的光学系统很多,并非全然Zeiss 设计的系统就是最好,但所有经典的作品中Zeiss 所占的比例最重 却也是个公认的事实。以下仅例举几项最经典,也最被广为讨论的光学设计。 光学设计始於英国,但在E.Abbe之前几乎没有什麼很严格的理论基础,完全是尝试错误与经验的累积,而制造者多半是 机械工匠与玻璃师傅。
1868 E.Abbe建立全新的设计理论,如 Sine relation;定义各种Distortion及Abberation, 并确立光学计算的方法。同年并制 造出史上第一支,经由理论计算的显微镜。
1881 E.Abbe与Otto Schott 合作,开始有系统地研究并开发各种光学级的玻璃。
1886 Schott公司出版史上第一本光学玻璃目录,生产44种不同特性的光学玻璃,并为往后的新光学设计打下基础。
1890 Rudolph与Abbo 研发出史上第一支消散光像差的设计,Anastigmat,这项惊人的成就敲开了近代光学设计的大门,其 功劳不亚於贝尔发明电话。数年后推出商业化镜头,Zeiss Protar及Zeiss Planar。
1902 Rudolph 改良 Anastigmat 而推出最著名的商业化镜头 Zeiss Tessar f6.3 1911 Zeiss Biotar f1.8,设计者为M.V.Rohr
191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23 Zeiss APO-Tessar
1929 Zeiss Biotar f1.0及f0.85 注: 在没有电脑辅助设计以前,大光圈的高速镜头设计是项很繁琐的工作,其「追迹」所计算的数学资料有时候必须要 好几千张才能完成。
1932 Sonnar f1.5及f2.0,设计者为L.Bertele这是当时世界上结像品质最佳的高速镜头。
1936 Sonnar 180mm f2.8这是史上第一支高速望远镜头。 Smakula 首开先例,在镜片上利用真空镀膜技术镀上一层低折射率的抗反射膜 Antireflection Coat-ings)T Coating
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48 西德蔡司成立 1952 R.Richter设计出18×18cm,90°视角之pleogon这是有史以来结像品质最佳的空照 镜。
1954 L.Bertele设计出 90°视角,没有形变的超广角镜,这支Biogon真可算是光学设计 史上的艺术极品。 Biogon 21mm f4.5 for 35mm 片幅 Biogon 38mm f4.5 for 6×6 片幅 Biogon 53mm f4.5 for 6×9 片幅 Biogon 75mm f4.5 for 9×12片幅 1954 G.Lange 设计出全新5 片组的Planar 80mm f2.8(R-olleiflex)Planar 可算是中距离 镜头,大光圈光学设计的希望,时至今日有很多知名厂牌的 50mm f1.4或是 50mm f2 都是采用类似planar Double Gauss 的光学设计。
1960 Planar 55mm f1.4 for Contarex
1961 Zeiss 数学家E.Glatzel 发表全新电脑辅助光学设计方法。
1964 Distagon 40mm f4 (哈苏6×6) 1966 Hologon 15mm f8 (35mm SLR) Planar 50mm f0.7(35mm SLR) Distagon 18mm f4 (35mm SLR)
1972 Distagon 35mm f1.4(Contax)非球面 Planar 85mm f1.4(Contax) Planar 50mm f1.4(Contax) Distagon 15mm f3.5(Contax) 1974 电影机 35mm 用的Distagon 35mm f1.2 及Distagon25mm f1.2
1976 再推出35mm电影机用的超广角超大光圈镜头Distagon18mm f1.2,你能想像它是 什麼可怕的模样吗? Planar 110mm f2(哈苏)
1982 浮动元件设计的Distagon 40mm f4(哈苏)
1984 第二阶(Secondary Spectrum)完全消色差的Tele-Apotessar 300mm f2.8
(资料只到1984年,1984年后的光学设计不作补充说明)
【蔡司的沿革与战后的发展】
Zeiss 成立於1848年是由Carl Zeiss所创立,后来陆续加入了E.Abbe及Otto Schott,.Abbe 是物理学家,专攻光学设计,而 Otto Schott 则是化学家,专攻光学玻璃的制作。 谈到Zeiss 一定得从产玻璃的义拿镇(Jena)谈起。
Jena是位於前东德Thuringia 省的一个中型城镇,人口约十万。 早在十九世纪北普鲁士帝国时期,光学的种子便在此地萌芽。当时的光学工业仍看不到远景,E.Abbe受普鲁士政府赞 助,从事研究,事隔一百多年,敝人对当时俾斯麦的高瞻远见以致成就后来的德国精密光学工业感到由衷钦佩。
1944年,英美联军由西欧向德国挺进,而苏联红军则东面夹击德国,大战末期,Jena镇几乎被联军轰成平地,1945年 初,一支美国陆军先遣部队,首先奉命开入Jena,美国将领明白Thuringia省正被红军包围,Jena 不久也将为苏联当局所控 制,因此决定协助 127名 Zeiss的科学家与工程师迅速机密撤往『德西美国占领区』(U.S.Zone),不久红军抵达Jena后果 然立刻将Zeiss 厂所有机器查封为战争补偿物资,并将一部份留下来的科学家用飞机运回俄国为俄国光学工业效命数年之 久,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今天俄国的光学在世界上也算是挺强的,我想这批人或许就是关键吧!
1948年在美国的协助下,Zeiss 在西德司图加市(Stutt-gart)东侧的小镇Oberkochen成立西德蔡司公司,成立初期仍无法利生产光学玻璃,完全必须仰赖东德进口;但随著Schott公司在西德的复厂,旋即独立生产,时间大约是1950上下。 随著国际局势的对立,东西德这两家公司也曾为 『Zeiss 』这个老字号在市场上的独占使用权而诉讼多年。冷战结束柏林 围墙倒塌,东西德统一,这两家公司也终於同意合并。
【Jena镇的前途】
前东德蔡司公司(Kombinat of People's plants of Ca-rl Zeiss,Jean,以下简称Carl Zeiss Jean)是东德少数垄断事业中,其产品 足以外销到西方及东欧国家的优良公司,并曾经为东柏林政权免於通货膨胀贡献不少心力。 ZeissJean年收入30亿美元, 前苏联及华沙集团占该公司70%的市场,而其中一半的订单是来自坦克车的射击标定系统,因此冷战的结束也使Zeiss Jean蒙上一层阴影。
为了走向自由市场经济,1991年Zeiss Jean被迫将6万9千名员工裁成2万6千人,而其中全天上班的员工仅 1万人。其余由 政府补贴半天工作或留在家中。反观西德公司,Zeiss Oberkochen 在历经四十年的苦心经营,已看到了成果,O-berkochen 镇,全镇人口约8千人,75%在Zeiss 公司工作,是个很典型的 Company Town (公司城镇);年收入14亿美元。 统一合并的道路正如同德国的经济,并非非常乐观。虽然双方都同意再将公司的总部迁回Jean,并重新改造整建Jean厂, 但西德公司实在没有义务去背负东德厂合并前高达8亿7千万美元的贷款,退休金及契约金。
为了挽救这家德国的民族工业,东德政府决定成立一家独立的信托公司来完全承担前Jean厂的所有债务,以便使其在迈 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更具竞争力而不至於拖垮营运尚可的西德蔡司公司。 但无论如何,西德公司所提出合并的条件仅愿意保留Jean厂最精华的部份,并且营运权必须完全掌控在西德公司手里。 Jean镇人口十万,有很多家庭已经为Zeiss 公司工作了好几代,但如今面对如此不乐观的前景,他们也感到非常茫然。
【重返国际市场】
1981年西德最大的摄影器材零售商Porst Chain买下了Ro-llei公司百分之八十的股份,以期能重整旗鼓一举打败对手日本, 重新夺回德制高品质相机的市场占有率,并摆脱Ro-llei公司高达 3亿美元的财务危机。十年过去了,对手依然屹立,甚至 於主导下一波的产业革新。 回顾这一百年来,德国光学工业由三○年代的百家争鸣至九○年代的只剩四、五家,几乎是在倒闭及合并的声浪中度过 了最近这二十年,而现今生存下来的相机厂,或多或少也都有与日本厂商合作及共同开发的经验。
【欧洲矽谷】
Zeiss Jena曾是苏联帝国最强而有力的技术集团,其所生产的产品除了光学设备外,尚包括雷射及间谍卫星所用的电子零 件....等等。
Jena镇人口十万,有二所大学及一个独立的研究中心,自普鲁士帝国时期开始便是德国的科技重镇,工业及 科学基础非常雄厚。 为了解决大量的失业人口,德国政府花了24亿美元以期能把Jena镇规划成一个具有十五个高科技研究中心的新科学园 区,无疑的,正具有百年历史的蔡司公司将是其中最大也最显著的投资计画。
现今,东西德蔡司合并,西德蔡司(Zeiss Oberkochen)拥有东德蔡司(Zeiss Jena)51%股份,并将Jena厂员工裁成只剩 3000人,产品园区首先成立Jenoptik公司,员工1700人,拥有Zeiss Jena厂49%股份。Jenoptik公司的产品则锁定在微机 械,半导体设备及周边相关系统。除了要面临美、日的外国竞争对手,更要对抗国内的竞争伙伴,如西门子公司及 Daimler-Benz公司。半导体技术除了转移自Carl Zeiss Jena外,94年也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商谈合作事宜。
此外投资Jenoptik的外商尚包括
1.Dasa投资51%资金在太空科学部门。
2.军火商Rheimetall公司投资51%资金在光学精密测量部门
3.瑞士化学公司Sandoz AG 投资50%资金在环境控制系统部门(Enviromental Control System)。
4.Lambda Physik 投资数百万美元发展工业用雷射。
Jenoptik公司的远景尚不可知,但最近该公司已经有一组科学家成功地开发出一套精密雷射系统,可以很显著改善印刷电 路板制作及速率,而第一份百万美元的订单来自 MRS Technology公司。
哈苏!坚挺的瑞典战车!
1940年春,瑞典政府找到34岁的维克多,问他能否生产一台和那缴获相机一模一样的相机,“不能”,传说中维克多是这样回答的:不过,我能制造一台更好的。。。。。。
1841年,在瑞典西部港口城市哥德堡,哈苏(Hasselblad,亦译为“哈色布来德”)建立该家族第一个商行:FW哈苏公司(F.W. Hasselblad & Co.)。哥德堡邻近欧洲大陆,和英国、荷兰、丹麦、德国等国家保持着贸易联系的传统,对于国际进出口公司,哥德堡无疑是理想地点,FW哈苏公司因此脱颖而出,迅速成为瑞典最富有的商号之一,那时,哈苏就已销售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摄影器材。
公司第一代传人阿维德-维克多-哈苏(Arvid Viktor Hasselblad)是个狂热的摄影爱好者,当他在公司建立下属摄影分部时,他是这么说的:“我当然不指望能从这项业务中挣到大钱,但至少我们可以免费拍片”。不过,阿维德很快就就意识到自已错了,摄影部不久就成了FW哈苏公司的主要业务部门,但是,他仍然不知道这最初试探性的步子将走向何处。
阿维德后来到英格兰度假,遇上了乔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乔治此后不久就创建了著名的柯达公司,将贵族专属的摄影推向平民。两人在简单的握手中建立了商业伙伴关系,这个合作持续了近80年。1888年哈苏公司作为柯达在瑞典的唯一代理商,开始进口销售柯达产品。摄影的流行和技术发展对摄影器材有了更大的需求,这是哈苏公司求之不得的,为了应对形势变化,哈苏家族于1908年组建了独立的摄影公司:Hasselblad’s Fotografiska AB,那时就是后来的伊斯曼-柯达公司的瑞典唯一代理商,业务包括建立遍布全国的销售网和冲印店,两位巨人间的信任和尊重铸就的合作,被历史证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公司的第二代传人卡尔-埃里克-哈苏(Karl Erik Hasselblad)的儿子维克多(Victor Hasselblad)1906年出生,被指定为家族产业的自然继承人,维克多有两个姊妹和一个弟弟,儿童时表现羞涩,感情脆弱,喜爱在乡间漫步,观察鸟类。青少年时的维克多少年老成,热爱摄影,而且喜爱改造现有器材。那时他就有了一些器材改良的想法。
今天看起来可能有些奇怪,卡尔让维克多18岁就退学了,转而去德国德累斯顿学习相机和光学制造。也许是天性,年轻的维克多经常早起到野外观察鸟类,为此消耗太多精力,以至上课时经常打瞌睡。维克多花了几年时间完成父亲指派的学业,同时在自然世界时学习自已的东西。维克多这段时间以相机学徒工的身份满世界跑,先是德国和法国,然后是美国,从相机和胶片的制造,到冲印车间,到照材商店,涉及了任何与摄影有关的行业。 维克多的父亲希望他能有广泛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必须足以支撑家族的产业。一有空闲时间,维克多就到郊外用镜头捕捉飞鸟和野生动物,在丛林时光中获得的摄影经验和耐心对以后可谓是无价之宝。
同样珍贵的是他的相机工业的经历,哈苏家族的名望和交往为年轻的维克多接触这个圈子和树立观念提供了得天独后的机会。维克多和家族的商业伙伴乔治-伊斯曼建立了友谊,那时的柯达已经完善了胶片,成为世界摄影界最重要的公司之一,通过柯达,维克多接触最杰出的摄影师和技师。虽然维克多最终还是返回了瑞典,返回自已的祖传产业,但对位于大西洋另一侧的这个新兴国家的终生恋情由此开始。
一回到欧洲,维克多继续他的旅行,首先是荷兰,然后是法国、摩洛哥,追逐捕摄那些罕见的鸟类。1934年他娶了19岁的艾尔纳-内索斯特(Erna Nathorst)。1935年维克多出版了“候鸟的足迹”(Migratory Bird Passages)一书,里面有大量他拍摄的飞行中的鸟,这样的照片那时还非常少见。
由于与家族其他成员和冲突和父亲的意见不合,回归后的维克多在自已家族产业并不成功,离开是迟早的事。1937年维克多在哥德堡市中心开了自已公司:维克多摄影(Victor Foto),这个独立后的第一个产业其实就是一间冲印店,维克多从此展示出经商的才华。
1939年二战爆发,德国随后入侵丹麦和挪威,到1940年代初期,欧洲陷入困境,与瑞典相邻的斯堪的那维亚国家相继遭到德国侵略,形势迫使毫无准备的瑞典军队紧急动员,不甘沦陷的国家匆忙武装自已。与此同时,德国军队被阻于挪威边境地区,德国侦察机经常闹入瑞典领空,并数次坠落在瑞典国土,多数都是飞机和装备都毁了,但有那么一次例外,飞机上的货物完好无损,其中就是一个工作正常的德国航空侦察照相机。相机缴获的确切地点和方式也许永远是个迷了,但有一件事是清楚的:瑞典军队迫切需要这样的相机,但是,瑞典政府很快就意识到,缴获和制造完全是两回事。
此时正处而立之年的维克多在相机领域已经声名卓著,他经常发表摄影和技术的文章,“哈苏”这个姓也在瑞典最成功的摄影供应商名单之列,瑞典政府自然而然就想到找维克多帮这个忙。1940年春,瑞典政府找到34岁的维克多,问他能否生产一台和那缴获相机一模一样的相机,“不能”,传说中维克多是这样回答的,“不过,我能制造一台更好的”。那年4月,维克多在哥德堡市中心的一个汽车工厂建了一个相机车间,旁边就是一个汽车废品收购站,大量的原材料从那里唾手可得。到晚上,在工厂的技师和兄弟的支持下,维克多开始逆向研究那台德国相机,设计出第一台哈苏相机HK-7。几个月后一个具有20名员工的真正工厂建立了,1941年名为罗斯股份有限公司(Ross Incorporated Co.)迁入新址,并开始组装手持使用HK-7,HK-7使用80mm胶片,片幅是7X9,有两支镜头,一支是蔡斯的biotessar,另一支是Meyer的Tele-Megor或施耐德的Tele-Xenar。这一年末,维克多拿到空军的一个订单,军方非常喜欢HK-7和后继机型SKa4,这些相机具有是哈苏战后产品的一些重要特性,其中就包括可换胶片后背,这个设计后来被很多品牌拷贝。
1942年卡尔-埃里克-哈苏去世,维克多买下了FW哈苏公司大部分股份。1941年至1945年哈苏共向瑞典军方提供342台相机。预见到巨大的民用市场,哈苏不想仅做军用相机,而是把军用相机生产看成是步入民用市场的第一步。维克多此时已经有了新机型的基本想法,那必须是即便于携带,还是顶级质量的产品。维克多希望新机能适合他手持,而他的手相对是较小。
梦想在这个年轻的工厂逐渐走向现实,在生产军用机的同时,新的原型机也在设计、再设计中,间工人们还要忙于生产钟表,这段时共生产了95000个钟表,钟表生产所需的精细正好锻炼了工人,为即将到来的新机型生产提供了技术储备。
一俟战争结束,维克多和他的团队全力以赴,去实现民用相机生产的梦想,终于在日推出了第一台哈苏生产的民用相机-哈苏1600F。这是一台单镜头反光相机,6X6片幅,配可拆御的柯达镜头。在纽约的新闻发布会立即博得满堂喝彩,此后好评如潮。
但是,一个全新的产品不可能没有缺陷,1600F也不例外。它足够精细,但在牢固耐用上还存在问题。于是,许多部件又进行改进和重新设计,结果就是哈苏1000F。1000F和一系列镜头(后来达到6支)问世,立即得到广泛承认,美国“现代摄影”(Modern Photography)杂志的实地测试的结果激动人心,后背经过500卷的测试毫无故障。在解决耐用性问题后,一个传奇就此诞生。
成功的产品和由此回收的资金扩大了维克多的公司,公司继续加强研发,每一个设计都得益于维克多与摄影圈的广泛接触和他自身的摄影经历。1957年,哈苏革命性的新产品500C上市,500C采用了镜间中央叶片快门,实现了全程快门的闪光同步。其间哈苏还发布哈苏SWA(1954年)及配广角镜头的哈苏SWC(1957年),1965年发布马达驱动的哈苏500EL。这些机型在很长时间内是哈苏的产品基础,其背后的哲学是模块化、灵活性和可靠性,50多年来哈苏一直奉行这样的哲学思想。哈苏的设计思路被许多厂家拷贝,但都未能取得同样的成功。“哈苏”几乎成了可靠性和像质的代名词。
1962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一位年轻的宇航员携哈苏进入太空,哈苏的名望肯定是影响这个决定的因素之一。不过,这仅仅是哈苏和这个全球头号航天局的长期互利合作的开端。1969年,阿波罗11再续哈苏的太空传奇,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mstrong)和小埃德温-阿尔德林(Edwin Aldrin Jr.)用哈苏500EL/70拍下了第一张人类在月球地表的照片和第一张从月球看地球的照片,摄影史上大概还没有别的照片在知名度和影响力上和这些哈苏照片抗衡。
1966年,维克多将从事代理和零售网络业务的哈苏摄影公司(Hasselblad Fotografiska AB)卖给柯达公司,终止了长达80年的业务伙伴关系,但是友谊并未就此了结。1976年维克多将生产相机的维克多-哈苏公司(Victor Hasselblad AB)的控股权卖给瑞典投资公司。两年后,72岁的维克多-哈苏与世长辞。维克多将他的绝大部分股份给了妻子艾尔纳和维克多基金会。维克多基金会的目标是支持自然科学和摄影的研究和教学,该基金会颁发一次哈苏基金会国际摄影大赛。
1984年维克多-哈苏公司(VHAB)进入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瑞典投资公司握有57.5%的股份。1985年哈苏公司建立电子影像子公司,开发制造电子影像产品。同年,瑞典Incentive公司获得VHAB 58.1%的股份,成为该公司最大股东,1991年Incentive公司买下其余股份,VHAB再次成为私营公司,但1996年Incentive将公司卖过UBS(荷兰)、CINVen(英国)和哈苏管理公司(Hasselblad Management)。2003年,哈苏长期的亚太地区代理商石利洛(Shriro)公司成为哈苏最大股东,由分销商演变为管理者,而亚洲恰恰是哈苏产品近年销量增长最快的地区。
哈苏相机历史简表
---Hasselblad Aerial Camera HK7
---原型机Rossex等
---Hasselblad 1600F
---Hasselblad 1000F
---Hasselblad Supreme Wide Angle
---Hasselblad Space Camera 500C、SWC、EC、EDC
---Hasselblad Super Wide C, SWC
---Hasselblad 500EL
---Hasselblad 500EL/M
---Hasselblad 2000FC
---Hasselblad SWC/M
---Hasselblad 2000FCM
---Hasselblad 2000FCW
---Hasselblad 500ELX
1988--------Hasselblad 903 SWC
---Hasselblad 553ELX
---Hasselblad 2003FCW
---Hasselblad 503CX
---Hasselblad 500 Classic
---Hasselblad 205TCC
---Hasselblad 501C
---Hasselblad 201F
1994--------Hasselblad 203FE
---Hasselblad 503Cxi
1995--------Hasselblad 205FCC
1996--------Hasselblad 503CW
1997--------Hasselblad 501CM
1998--------Hasselblad 202FA
1999--------Hasselblad 553ELD
---Hasselblad Xpan
2002--------Hasselblad H1 / Fujifilm GX645AF
2003--------Hasselblad Xpan II
回顾哈苏的历史可以看出,哈苏一直是谨慎地选择合作伙伴和分销商,与知名公司如柯达、蔡斯等建立长期友谊。遵循这个策略,1998年哈苏与富士摄影胶片公司(Fujifilm)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再次推出革命性产品:XPan。XPan可以在35mm胶片拍出类似于中画幅的宽幅照片,籍此产品哈苏终于跨入35mm领域。2003年X系列更新产品Xpan II上市。2002年9月,哈苏与富士再次联手,推出自动聚焦645中画幅单反相机H1,该机即传承传统相机的辉煌,又将新兴的数字影像技术无逢融合其中。。。。。。
至此,哈苏终于在五十年后补齐了产品线,并重新做了分类:
6X6的方画幅系统,V取创始人维克多(Victor)的名的第一个字母,以示纪念,同时V也代表灵活(Versatile)。始创于1948年,V系统外形紧凑典雅,做工精致,包括使用镜间快门的500系列、焦平面快门的200系列和特殊设计的900系列。V系统保持固有规格,附件兼容各个型号。由于良好的扩充性、灵活性和高质量,在挤兑了双反相机之后,渐成6X6方画幅霸主,受到包括安塞尔•亚当斯在内的顶尖摄影师的喜爱。
645画幅自动聚焦相机,目前为止只有H1一个型号。H是Hasselblad的第一个字母,也表示可以手持(Handheld)拍摄的系统。2002年9月上市,为研发这个机型哈苏付出了6年时间,运用了数百名工程师,耗费3千5百万美元的研发资金。合作伙伴是富士胶片公司(Fujifilm)。
35mm宽幅,目前有XPan和XPan II两代机型,取XPan的第一个字母。XPan即可拍摄宽幅,又可拍摄标准的135画幅,故为双画幅(Dual format)机型。
本文来源:网易数码
作者:弓晨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00道尔顿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