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魔法门7三个雕像把全部和谐雕像解锁完了然后呢

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使用您的微博帐号登录,即刻尊享微博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QQ帐号登录,即刻尊享QQ用户专属服务。
使用您的人人帐号登录,即刻尊享人人用户专属服务。
梦想的声音之张靓颖助阵收官夜 张惠妹燃爆摇滚
最强大脑4之周杰伦出题套路深 王昱珩欲回归
爱情保卫战之自私老公絮叨像唐僧 得道理失老婆
爱in思谈之蔡康永斥直男3宗罪 吴昕遭鲜肉开撩
我们十七岁之郭富城华少睡大街 小志遭虐欲退出
中国式相亲之海归女晒优越引反感两次谎报年龄友谊与魔法与小姐姐友谊与魔法与小姐姐有生之年向关注专栏更多最新文章{&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翻译】萨珊波斯:崛起与陨落——帝国诸教:作为祆教徒、黑白魔法与从未合一的国教&,&author&:&lan-si-luo-te-qing&,&content&:&\u003Cp\u003E本文来源于2009年出版的Touraj Daryaee的著作《Sasanian Persia: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该文翻译是由loyola于两年前(甚至更久)组织的长期接力翻译活动,旨在推广萨珊帝国历史(以及百度贴吧萨珊王朝吧,虽然我不确定裸哥现在还在不在贴吧玩了)。因为时间较长,参与人员较多(裸哥跟我说他已经不记得到底有哪些人参与了),所以我只能在参与人员中列出记得的人(希望有参与的人跟我说一下.......)。同时也因为上述原因和人手短缺问题,所以本文在翻译上肯定存在着前后译名不统一,错译、漏译等等问题.......因此特将原文附上,以便各位遇到问题时及时拿原文作比较(有一些字词无法正常粘贴,大家可以去我的资料贴以sasaiand为关键词搜索下载原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三章翻译者: (不知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菜鸡校对:兰斯洛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PS:我是不会停止摸鱼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PSS:TRPG真好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谈论了瑣羅亞斯德教智力活动史。現在我們將目光轉向大眾信仰領域,這裡和祭司們之間的论战饒有區別。Sh. Shaked的模型可適用於此。他宣稱人們可以感受到薩珊時期的瑣羅亞斯德信仰中有三個層次或者說是類型:1)官方的,國家管轄的教會;2)以巫术戏法為基礎的大眾信仰;以及3)结合上述两者形式的大众信仰(common religious practices)。馬茲達克是一個最受歡迎的領導者,人民可能甚至在他死後依然奉行他的教義,在薩珊王朝垮臺後,親馬茲達克勢力起而反抗哈裡發。从此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思想论述可以导致群众性运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官方教會為其信眾在純粹信仰之外準備了一個特殊的禮儀的設定。一到早上信徒必須“用羊尿洗臉和手,並用水清潔”。對於做禱告和禮拜的人而言,需要這樣做:“一日三次,每個人須前往聖火壇,並崇拜聖火”。作為一個瑣羅亞斯德教徒,必須“如herbeds一般牢記Ya?ts和Hadoxt及Baγan Yasn與W?dewdad,(並且)逐章逐節地聆聽贊德”。作為一個瑣羅亞斯德教徒的標記,必須佩戴“神聖腰帶。”在祭司面前,他或她須得“厲行贖罪,或懺悔自己的罪孽”。他或她必須慶祝六個“季度節日,”死亡之後須安置於dakhmag,在這個建築上,屍體為野狗和禿鷹所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眾信仰有著某些祭司們試圖去削弱的特性。例如沒人能夠無視的魔法問題,特別是最近的研究開始放眼薩珊時期的魔法護身符和碗。在古代近東,我們可以將魔術分為白魔術與黑魔法。薩珊時期的文本資料在這方面是貧乏的,但是一些物质材料,尤其是玺印给研究该课题的R.Gyselen带来了极大的帮助。符咒和護身符在白魔法中專門用於規避邪惡,疾病,和死亡。有許多現存的帕贊德(Pazand)文獻讓我們一窺白魔法的多種用法,比如對抗牙疼,頭痛,熱病;阻止諸如老鼠,貓,蛇和狼一類的有害和邪惡的生靈。“惡靈之眼”是個重要的概念,在現代波斯國家依然受到重視。比如,英雄\u002F國王(hero\u002Fking)夫雷頓\u002F費萊頓(Fredon\u002FFeaidun)為魔力所啟,閉上了邪惡之眼,為民眾帶去繁榮。在祈禱中夫雷頓以醫治者的身份出現,源于伊朗傳統,傳統上他作为祭司拥有三种职能、阿斯维塔语中称为“paraδa?ta”,梵语中称为“puróhita”即所謂“主持儀式或祭司之首”;作为战士国王,他對抗(中古波斯文)Dahag,(波斯語)Zohhak和Maznian Dews,而作为一個農業技術的促進者,他的綽號阿比提亞提示了他和水的關係,這使得他和社會的第三階層聯合了起來。有了這個禱告,索罗亚斯德世界中的我们是安全的,瑣羅亞斯德教的祭司監管并使用白魔法。為了讓一個咒語具有成效,須借宗教權威之手而成,或者是那些有宗教權力之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對黑魔法和惡靈崇拜所知甚少,當然,可以從白魔法的存在推論得出其真實性。我們在一些文獻上看到,一些人有能力出於報復而詛咒或將邪惡之眼加之他人身上。魔法或巫術的中古波斯語術語經常出現在不同的文獻上,假設瑣羅亞斯德聖徒傳(丹卡爾德第七卷\u003Cbr\u003E記錄了瑣羅亞斯德的生平)是薩珊社會的反映,我們即可從中得知薩珊社會裡對魔法師的作用的認識。在丹卡爾德中有這樣一段插曲,是關於瑣羅亞斯德的生平的,其中常常能見到惡魔卡維(Kavis)和卡拉潘(Karapans),古代印度伊朗異教祭司試圖使用魔法毀滅先知,終歸一無所獲。這些被稱為黑魔法的魔法行為包括用聲音誘惑聽者。也是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所謂“救助惡魔”和“惡靈崇拜”。為抵消惡魔這些所作所為,瑣羅亞斯德的祭司們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是所在社團的信仰和精神的保衛者,特別是7世紀薩珊王朝覆滅之後,那時瑣羅亞斯德國家不復存在。也是那個時候,惡靈崇拜或惡魔崇拜被與新的入侵者的宗教畫上等號。結果是,偶像聖殿(idol-temple)和在瑣羅亞斯德聖火壇上建立起來的清真寺被划上等号。也因此在瑣羅亞斯德天啟詩歌中,一直渴望著一個翻轉的過程到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We will bring down mosques, establish the fire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we will raze idol-worshipping and wipe it from the material world.\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將打倒清真寺,重建聖火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將打倒偶像崇拜,將之從物質世界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抹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時,惡魔逸出其隱藏之所,為肉眼所證,信仰陷入危機,按照中古波斯文獻的說法,唯有瑣羅亞斯德的祭司能用其雄辯滔滔与真言保護人民,並為人民和這塊土地帶來生機。這也自然是瑣羅亞斯德的祭司們希望群眾相信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也發現,大眾信仰和魔法對密封護身符和咒語甕有興趣。許多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都會使用護身符。護身符和甕的顯要地位在如兩河流域等鄰近地區中一樣存在過,這類活動的證據在新亞述和巴比倫時期均有發現,不過在薩珊朝達到高峰是在五世紀到八世紀之前。通過辨讀封口或甕上的銘文,比較清楚的是信仰上的從屬關係在它們介入魔法和大眾宗教之後變得模糊起來。比如,一個瑣羅亞斯德教徒也許會要求一個祭司(也可能是巫師)為他\u002F她準備咒語以驅趕魔鬼和惡靈。對魔法的運用可能來自美索不達米亞,地中海或是近東的傳統,以及波斯本地習俗。瑣羅亞斯德教義中從不缺乏邪惡的受造物,在中古波斯文獻中有許多不同的社會和精神上的禁忌作為其外在的表現形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Bundashi?n第十二与二十七章中,介绍了给人类带来各种问题的恶灵。比如有一個導致惡念的魔鬼(akoman);nanhais導致不幸福;mihwakht是謊言與錯誤思想的惡魔;rashk導致仇恨和惡眼;chashmag導致地震和風暴;pan?使人為富不仁,一毛不拔;a?z使人不忠於自己的妻子,在外尋歡;aga?用惡眼攻擊人類;astwihad與有益的空氣對立,是種邪惡的氣體,在其陰影下導致熱病。有些薩珊時期提到的惡魔沒有伊朗名字,我們大可以假設它們是來自於兩河流域或其他地區的。可以這樣說,隨著它們的進入,宗教的界限變得模糊。一個業已公开的密封護身符上有如下咒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幸福降臨於你,從雅赫維阿多奈伊到…惡魔必死。現在,就在你一窺此銘文之際,給你…正義,他勸告他的兒子,現在這個佩羅茲杜克希特,他的父母名叫…他非從米克拉斯山地而來,如果你沒有抓住他\u002F她,請不要抓住他\u002F她,接著我將快速讓她\u002F他離開去…因此他\u002F她不會再將你帶走,低下你的頭…懲罰遠離…現在也從它,也,應該…對她的治療和救助應奉耶穌之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是薩珊法規之下,伊朗-閃族思想的混合體。提到的這個人名叫佩羅茲杜克希特,顯然是個波斯人,但是被要求幫助他帶來護身符的神卻是基督教或摩尼教的。經過爭論,這些並不足以證明其主人是基督徒或摩尼教徒,他也可以是瑣羅亞斯德教徒,在那個時代,耶穌的名字經常被當做“權威之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某些瑣羅亞斯德傳統中特殊的咒語或圣歌可被歸為白魔法一類。這些咒語是用來驅趕上文提到的不斷地襲擾人類和他們的生存環境的恶灵。最出名的咒語是Yatha Ahu Vairiio祈禱書,據說念誦兩邊有驅鬼之效。在一本聖人傳文獻中,當行蹤詭秘的瘟疫和欺騙者的惡魔bu?d攻擊瑣羅亞斯德時,正是誦念Yatha Ahu Vairiio,挫敗了惡魔並使其逃之夭夭。其他情況下,此段祈禱文的念誦能夠消解惡魔的身體,更有趣的是,在一個文本中,这个咒文逮住了所有的魔鬼,並將它們深埋於地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东疆宗教思想汇聚变化。就在这里印度教和佛教理念有着巨大影响。中亞的大眾信仰同樣和瑣羅亞斯德教互相交融,這也產生了令人好奇和感興趣的宗教行為。比如,在瑣羅亞斯德教文獻中,哭泣哀悼死者的行為是一種罪過,這樣做會阻礙死者越過河流到達辛旺特橋,河水會因哭者之淚而漲溢。另一方面,早期關於波斯東部和中亞的伊斯蘭資料告訴我們,瑣羅亞斯德祭司會在一個特定的日子悲哭逝去的波斯英雄,西亞瓦科斯。這個被稱為Sog i Siyawash 的儀式在中亞十分流行,潘傑肯特的壁畫展示了痛苦的場面。為了紀念這位英雄,在不花剌,藝人們也會唱起頌歌,這些藝人被稱為“瑪哥斯僧的悲哭(the\u003Cbr\u003ELamentation of the Mages)”,這在中古波斯文文獻中被明令禁止。現在在Shumei收藏集中有其他的關於這類儀式或相似的行為的一個面板浮雕的直觀證據。浮雕顯示,一個瑣羅亞斯德祭司護持火種立於圖中央,一群哀悼者環繞之,並用小刀或是尖銳的器械劃過或猛擊他們(死者)的面部。波斯學者Be?ru?n??說在索格狄亞那,在Khshum月的最後一天,人們痛哭逝者,哀悼他們,用刀子劃過他們的面部,這正與shumei的浮雕相符合。這個例子足以描述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的薩珊帝國境內宗教的多樣性。很可能每一個行省都不同於其他的行省,並受到薩珊帝國鄰居的影響。因此,瑣羅亞斯德教祭司們在帝國的心臟地帶必須更努力地傳播其教義。無論薩珊官方,教會及我們的中古波斯資料如何描繪瑣羅亞斯德教的合一,這種合一在整個薩珊時期從未出現過,文獻證據以及早期伊斯蘭時期的資料提供了相反的證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總之,除了注意不同的階段的不同和發展之外,也不應忽視區域間的差異。F. Grenet的工作指出中亞即東伊朗世界在其東方背景下的瑣羅亞斯德教義,與法爾斯\u002F波斯的西方伊朗世界不同。因此,必須考慮到帝國不同部分的區別,北方是依然固守前瑣羅亞斯德教的伊朗觀念與薩珊的瑣羅亞斯德教的混合體;在東南部,可能受到佛教和印度教的影響;西部受到希臘化,阿拉伯的閃族宗教傳統,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影響,當然也包括猶太教和基督教。在這麼多不同中,薩珊王朝試圖遴選所謂“真理”的版本,意圖打造正教。然而,事實上教義上的分歧比萨珊想的要多得多,反過來,瑣羅亞斯德教也影響到其他在帝國周邊的其他民族傳統,這是一個互相作用的過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以確信的是,在萨珊王朝时,阿斯维塔作為一部文集被收集和創造了出來。這個創造使得瑣羅亞斯德教義能倖存至今。當然,對其他宗教而言,制度化的儀式和律法一樣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現代伊朗發現的絕大多數手稿毫無疑問是阿斯维塔的儀式及經過淨化的部分,也就是W??de?wda?d。薩珊官方宣传瑣羅亞斯德教,但是在五世紀它意識到基督教成為了普世信仰,為了不至於在宗教上與東羅馬帝國明顯分野,一個波斯基督教會將會是有益的。儘管當今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古典晚期的東羅馬帝國中才有基督教,有許多基督徒團體並不在這個範圍內。基督徒和猶太教徒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宗教領袖為首的多元化的社會,但最終是聽命于國王和政府的。秩序良好時,所有宗教社團都欣欣向榮,但動亂則帶來迫害。當薩珊成為一個瑣羅亞斯德教的王朝的同時,他們也成為了猶太人,基督徒,摩尼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及瑣羅亞斯德教徒以及他們的宗教社團之間的調停人和法律的裁決者。薩珊帝國的普世觀念,不同於東羅馬帝國,不以基督教而是以瑣羅亞斯德教義為其核心,共同之處在於,同樣擁有一個多民族和多宗教的普世性的面貌。\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1:18:5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likeCount&:4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9:18:52+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likesCount&:42},&&:{&title&:&【节译】曼努埃尔勇武传:帝国与塞尔柱&,&author&:&lan-si-luo-te-qing&,&content&:&\u003Cp\u003E压力大,出于泄压翻译本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源《The Byzantine Empire , A Political History 》Part II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Byzantium and the Seljuq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PS:关于密列奥赛法隆一役具体细节我就略过了,各位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WIKI。\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曼努埃尔最初的想法是利用与十字军(the Franks of Outremer)的盟约平衡安纳托利亚的塞尔柱的实力。类似的方法也用在巴尔干半岛上,他利用优势将匈牙利拉拢过来以此控制住巴尔干的无政府状态。就像必须视塞尔维亚人、瓦拉其人和阿尔巴尼亚牧民在巴尔干不断劫掠的现象为一种必要之恶,曼努埃尔也与大量定居在安纳托利亚中央平原西部边缘地带并不断尝试向沿海地区扩张的土库曼牧民(Turcoman nomad)达成协议。如今最好的举措就是将边区再要塞化,并重建足以自卫的地方防御力量。1160年曼努埃尔在帕加马地区重建新卡斯特拉(Neokastra)军区就是这种做法的体现。历史学家尼基塔斯·柯尼亚特认为此举是曼努埃尔最有用的成就之一——让该地区恢复繁荣并免于突厥人侵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帝国作家对土库曼人毫无好话,对他们而言后者就是残忍、不值得信任的盗匪。大家都知道科尼亚的塞尔柱苏丹对他们基本没有控制力。帝国也很难将他们视为外人,因为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互相渗透:土库曼人为帝国服役,改宗基督教甚至升至高官。阿克苏赫(Axoukh)家族就是塞尔柱出身。阿莱克修斯·阿克苏赫就与塞尔柱统治家族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他居所就挂着纪念塞尔柱苏丹丰功伟业的图画。当然,他是不是一个倾心于塞尔柱苏丹的叛徒那就是另一说。但如此罗织的宫廷阴谋以足以让这位政斗失败的显贵遁入修道院。科尼亚的塞尔柱宫廷内有很多帝国流亡者。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加拉布斯(Garabs)家族的成员和曼努埃尔的一位堂兄弟——后者甚至改宗伊斯兰教。曼努埃尔本人很关心这个叛教问题和穆斯林改宗基督教的问题。他尝试让改宗基督教更为简单:比如改宗中要发誓对抗穆罕默德的神(the God of Mohammed),他将这个步骤移除了。这是为了方便后来成为基利杰·亚尔斯兰的大维齐尔的Iktiyar ad0Din Hsan iben Gabras改宗所做的,但是后者最终还是放弃改宗了。曼努埃尔如此做的目的就是加强塞尔柱领土和宫廷中基督教的存在——毕竟还是有基督徒身处要位的。他不介意容忍随之带来的政治权力下放,但他对正教教会的持续影响足以弥补这点缺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只有当苏丹国牢固的位于帝国影响范围内,这种政策才会起效。1162年,曼努埃尔满足了要求。从,他在塞尔柱边疆上连续发动攻势,指挥着法兰克军队的帝国将军约翰·昆托斯特法诺斯(Kontostephanos)给帝国带来了胜利,在1161年末,基利杰·亚尔斯兰决定与曼努埃尔签订和约。作为一名皇帝的追随者(suppliant),他于1162年春天来到了君士坦丁堡,在此他受到了款待。他成为皇帝的一名代理人,保证出兵随皇帝左右,皇帝给他大笔赏赐并许诺长期的津贴,作为回报苏丹必须交出西瓦斯(sivas即塞巴斯蒂亚Sebasteia)及其周边地区。帝国的主教也被允许回到各自的教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看起来已经达到理想状况了,那么曼努埃尔为何没有维持下去呢?1167年,阿莱克修斯·阿克苏赫的倒台意味着帝国内部亲塞尔柱派的完蛋。而且与塞尔柱维持友好关系看起来只是让所有好处落到它身上。塞尔柱利用这层关系侵犯达尼什曼德(Danishmend)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东部和北部的领土。而亚尔斯兰也并没有将许诺归还的包括西瓦斯的大量城市归还帝国。唯一阻止亚尔斯兰的只有阿勒颇的统治者努尔丁,他尽力回击亚尔斯兰,将达尼什曼德埃米尔纳入保护,但1174年他就去世了。现在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亚尔斯兰从皇帝手下独立了。双方都想以战争而非外交解决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曼努埃尔只想拿下科尼亚。这既会带给他巨大的声望,又能将通往圣地的道路纳入他的统治。他费尽心思准备作战。夺回多瑞莱恩(Dorylaion)只是开始(此地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西北角,被废弃后就成为游牧民最重要的中心之一),他击退了敌人并在此修建堡垒控制从北部到科尼亚的道路。1175年末,他前往Phrygian高地和门德雷斯河源头,在乔马(Choma,也可说是Soublaion)他重新建立防御,控制从西通往科尼亚的道路。与此同时,关于阿马西亚(Amaseia)的北部城镇的控制权的争夺也在进行中,如果这里被夺下,那么塞尔柱不得不放弃他从达尼什曼德哪夺下的领土。尝试虽然失败了,但是皇帝又派遣另一支部队去夺取以东60公里外的新凯撒利亚(Neokaisareia),这样就可以在皇帝进攻科尼亚时吸引一部分注意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这是密列奥赛法隆一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基利杰.亚尔斯兰提供的条约极端合理且诱人,曼努埃尔被允许平安撤退并赎回圣十字架碎片。作为代价,他必须把多瑞莱恩和索布莱恩的要塞全部拆毁。曼努埃尔撤退的时候把索布莱恩的堡垒拆毁了,但他安全撤回帝国境内时,他就反悔了,保留了多瑞莱恩的要塞。苏丹对此表示抗议,但皇帝认为他必要遵守困境下被迫签订的条约。对此,苏丹派出一支军队入侵门德雷斯河谷,结果被轻松击败。此后又针对曼德河谷上游定居的土库曼人发动了几次掠夺性攻击。1179-80年冬季,曼努埃尔发动攻势收复克劳迪奥波利斯(Klaudiopolis)的要塞(现Bolu)。面对皇帝的攻势,突厥人毫无抵抗之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密列奥赛法隆之败并不是一场灾难。这和1146年皇帝对科尼亚的攻势差不多,当时皇帝面对的麻烦也是如何将军队从安纳托利亚高原上撤出。帝国并没损失什么,他依旧证明自己有能力对付边疆上来自突厥人的压力。现代历史学家仍视此役为分水岭。这反映了当时的观点。即使曼努埃尔在给君士坦丁堡市民的信中将他的失败与罗曼努斯四世在曼奇克特的失败相论,他依旧能签订对他有利的和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粗浅比较这两场失败似乎都能看作帝国政治和社会组织的解体的开端。但仔细考量会发现这并不是战败的直接结果。这一后果起源于孤注一掷的行动所带来的压力,虽然这压力会随着军事上的成功而被减少一点,但帝国讨厌这种行动。战争就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事务。罗曼努斯四世和曼努埃尔为着不同的目标甘愿承受战争的风险:前者是为了加强他对帝国的控制。而曼努埃尔没有这种烦恼,很少有皇帝能像他那样稳坐皇位。后者的目的是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他哪越来越不现实的外交政策是有效的。帝国直接征服科尼亚所能获得的甚少,主要是能控制从安纳托利亚到十字军诸国的道路。这会让皇帝在西方倍受尊敬和瞩目——即使他现在在西方完全被孤立。他的失败只是使这个事实板上钉钉而已。教皇国乐于看到皇帝的难堪,而在1177年巴巴罗萨和教皇签订威尼斯条约时,皇帝甚至连提及都没被提及。他曾尽力插手意大利事务三十余年,现如今却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屈辱并没到此为止。1179年第三次拉特兰大公会议的开幕辞中,毫不给面子的提到教皇权凌驾于君士坦丁堡教会之上(papal supremacy over the church of Constantinople)。同年巴巴罗萨用最侮辱的辞藻给曼努埃尔写了一封信,称他为希腊国王,要他臣服于巴巴罗萨与教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曼努埃尔的外交政策被认为好高骛远,虽然确实如此,但其内在的观念是可理解的。曼努埃尔了解他的祖父为帝国重建所创造的可能性。他吸取了教训,将影响和非直接统治当作一种直接统治。他最初是用这股从拉丁土地上获得影响力为帝国谋取在巴尔干和安纳托利亚的优势。这样能保护帝国在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的核心地区。此外这还能吸引拉丁人为帝国服务。曼努埃尔认为他们的军事和贸易技能可为帝国提供新的力量。但从他认为获得对拉丁人的影响力比帝国的直接利益更重要时,外交政策就不可避免的扭曲了。他不得不从事各种前途未卜的冒险活动,比如1169年进攻埃及和1176年进攻安纳托利亚的塞尔柱。这足以证明他的外交政策变得多不切实际。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他开始发现拉丁人在帝国的居民点带来了困难,而他们在宫廷中的受到的优待也引起了怨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6:20:2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4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0:20:27+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49},&&:{&title&:&阿莱克修斯的小伙伴们——前言&,&author&:&chen-rong-yu-73&,&content&:&\u003Cp\u003E
1081年,年轻有为,侍奉三朝,功勋显赫的将军阿莱克修斯·科穆宁举兵,推翻了年迈衰老,无能理政的尼基弗鲁斯三世(Nikephoros III Botaneiates),在贵族们的簇拥下登上了皇位,称阿莱克修斯一世(Alexios I Komnenos r. )。阿莱克修斯一世及之后的几位皇帝励精图治,为帝国带来了科穆宁中兴(Komnenian restoration),拯救了千疮百孔的东罗马帝国,实现了帝国的强盛与繁荣。阿一的胆识、谋略与才干使其在帝国的艰难时期中脱颖而出,其英勇事迹为众人知晓。但事实上,在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帝国中,只靠单枪匹马并不能成就伟业,阿一成功的路上,少不了的是亲朋好友的扶持与支撑。\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cdc7f8a39af8f73633bdb.jpg\& data-caption=\&阿一爸爸\& data-rawwidth=\&291\& data-rawheight=\&409\&\u003E\u003Cp\u003E
我们知道,阿一的直系血亲在他的统治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兄伊萨克·科穆宁(Isaac Komnenos)在阿一上位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阿一忠诚坚定、最为热情的支持者。伊萨克和弟弟一样,也作为军事将领得到重用,他曾任安条克都督一职(doux of Antioch),为帝国镇守边疆。正是兄弟齐心携手共进,他们的事业才稳步发展。兄弟二人凭借智谋从朝中奸佞的毒手中逃出,凭借勇气集结军队攻向君士坦丁堡,最终使科穆宁家族入住皇宫。阿一成为皇帝后,伊萨克得到了“至尊统治者”(sebastokrato)的头衔,这一头衔为阿一首创,地位甚至高于“凯撒”(此时“凯撒”已成为“烂大街”的荣誉头衔),这足以显示伊萨克在阿一心中的地位。阿一戎马一生,作为皇帝出征在外时,伊萨克就常常作为摄政留在君堡,处理朝政稳固政局;阿一政务繁忙,每当遇到棘手难题时,伊萨克就常常来到弟弟的身旁,热心帮忙出谋划策。伊萨克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精通神学与哲学。在帝国讨伐诺曼人的战争中,由于财政紧张,没有足够的经费支付给军队,阿莱克修斯急得焦头烂额。伊萨克得知后决定前往圣索菲亚大教堂,他以一次有据而动情的演讲成功将大主教们说服,迫使他们交出金银器物,以融化铸币,将教会的财产回吐到国库中来,阿一对此感激不已。但是事后,一些神学家十分气愤,指责伊萨克没收教会财产的行为,伊萨克则讽刺这些人是“物质的崇拜者”。在一次神学辩论会中,雄辩的伊萨克以唇枪舌剑击败了那些抨击他的神学家,可以说是取得了神学与政治上的双重胜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阿一直系血亲中另一位重要人物则是皇帝的母亲,安娜·达拉瑟妮(Anna Dalassene)。安娜·达拉瑟妮的父亲曾任意大利地方官,母亲则来自赫赫有名的达拉瑟诺(Dalassenos)家族,安娜·达拉瑟妮选择了母系家族的姓氏,应该是为了强调其高贵出身。安娜与阿一的父亲约翰·科穆宁(皇帝伊萨克一世的弟弟)结婚,并孕育了八个子女。丈夫死后,安娜成为了一家之主,努力维系家族的团结与兴旺,化解家族内的矛盾冲突,她精心安排了子女的婚姻,构建起科穆宁家族与其他名门贵族的关系网,这暗中为家族再次问鼎皇权铺平了道路。阿一举兵期间,安娜带领君堡的家眷们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避难,并与尼基弗鲁斯三世的使者当面对峙,最终骗取了皇帝的短暂信任,成功保护了家族成员,为儿子的事业争取到了宝贵时间,这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机智与果敢。安娜·达拉瑟妮的影响力并不仅限于家族内部,在阿莱克修斯一世统治前期,她在公开场合下参与国家政治,干涉国家大事决策(实际上而非名义上),这在当时对于一名女性来说是十分罕见的,尤其是在有一位成年皇帝在位的情况下。阿一甚至还在1081年8月特地颁发了“黄金诏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母亲的摄政身份与权力,令人目瞪口呆。安娜·达拉瑟妮的孙女安娜·科穆宁娜曾在其著作《阿莱克修斯传》中写道,理论上,阿莱克修斯是皇帝,但掌握实权的是他的母亲,皇帝是她行使权力的工具。安娜·达拉瑟妮的摄政一直持续到了1097年,之后由于某些缘故或年老而退休。\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b68e59ac.jpg\& data-caption=\&伊萨克·科穆宁和安娜·达拉瑟妮,找不到图的就这样糊弄糊弄a_a\& data-rawwidth=\&1168\& data-rawheight=\&814\&\u003E\u003Cp\u003E
阿莱克修斯一世为加强君权,显示皇威,重整了帝国政府并通过大家族间的联合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阿莱克修斯刻意地将元老会议员和其他旧贵族被排除在国家机器之外,大量反对者旧官僚的权力被取缔。他不仅将要职委任给自己的朋友与支持者,而且还通过选择和提名自己的亲属,如兄弟,母亲,侄子,连襟等成为帝国官员,结束了任命官员时排除皇室家族及大贵族家族成员的传统。阿一还创建了新的宫廷头衔等级制度,根据亲疏关系授予其家族成员相应的头衔和地位,如兄长伊萨克·科穆宁被授予“至尊统治者”(sebastokrator)的头衔,女婿尼基弗鲁斯·布里尼乌斯(Nikephoros Bryennios)被授予“至高无上者”(Panhypersebastos)的头衔。此时,帝国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职位如军队将领和地方总督,几乎被皇帝的亲属垄断,他们不仅拥有宫廷头衔和重要职位,还拥有大量的地产。皇帝就是这样用血缘关系实现了国家机器的垄断,以皇帝为中心、以其亲属家族为统治基础的政治制度得以确立,帝国原有的官僚阶级为大贵族阶级所取代,军区制度彻底消亡,帝国进入了半封建化时期。在这之后,帝国的贵族阶层变得固定化,大家族的荣华富贵继承延续,帝国之后几百年的统治者们几乎都与科穆宁王朝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杜卡斯(Doukas),巴列奥略(Palaiologos),布里尼乌斯(Bryennios),梅利森诺(Melissenos),塔罗尼泰斯(Taronites)以及后来的安格洛斯(Angelos)等家族作为科穆宁家族的亲属团体进入了国家统治集团,在帝国里享有着极高的地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接下来,我会重点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些追随着科穆宁家族的小伙伴们,他们中有的人忠心耿耿,始终不渝,有的人则野心勃勃,反复无常。我会主要以不同的家族为单元,将他们的起源、发展、影响力、亲属关系等方面展现在大家面前,从侧面一瞥东罗马帝国后期的政治环境。如果你对历史人物,错综复杂的贵族关系感兴趣,茶余饭后可以过来看看这里的故事作为消遣。笔者初次写这种长篇文章,本科金融狗一只,也没啥专业基础,对于东罗马帝国的历史,仅是凭兴趣在空闲中不时地查阅资料来学习总结。所以说文中难免会有不准确的地方,如发现差错偏误,还请大家积极反馈,欢迎各位大佬前来指点。\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2:31:5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1,&likeCount&:3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31:5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1,&likesCount&:31},&&:{&title&:&阿莱克修斯的小伙伴们——杜卡斯家族&,&author&:&chen-rong-yu-73&,&content&:&\u003Ch2\u003E起源\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杜卡斯(Doukas)家族的名字应当是来源于拉丁语中的“dux”一词,意为“将军”或“都督”,我们大概可以推测出其祖先很有可能是罗马帝国的一位将军。但是关于杜卡斯家族的起源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其祖先来自安纳托利亚,还有人甚至认为他们有亚美尼亚血统。根据长公主的夫君尼基弗鲁斯·布里尼乌斯的文字,杜卡斯家族是由君士坦丁大帝的表亲所建立,这当然是一派胡言,不可轻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已知的杜卡斯家族的最早成员出现在公元9世纪,当时正是弗里吉亚王朝的狄奥多拉女皇摄政时期(r. 842–855),看来确实是历史悠久呢。在马其顿王朝,杜卡斯家族成员多次担当高级将领与官员。利奥六世统治时期(r. 886–912),一位安德洛尼卡·杜卡斯(Andronikos Doux)凭借对抗阿拉伯人的出色战果被提拔为首席大将军(Domestic of the Schools)。然而由于同大宦官结怨,安德洛尼卡遭到迫害,最终带领部队叛逃,结果跑着跑着跑到了阿巴斯帝国的首都巴格达。阿拉伯人一下子就抓住了安德洛尼卡,把他关到牢里逼迫改信,安德洛尼卡宁死不屈于是挂掉了。安德洛尼卡有个儿子,当年跟父亲一道前往巴格达,竟然奇迹地逃回了君士坦丁堡,大概是因为他也叫君士坦丁(Konstantinos Doux)的缘故吧。回国之后,君士坦丁居然又得到了皇帝的偏爱,作为将军战果丰硕,拿到了首席大将军的头衔(似曾相识)。利奥六世死后,其继承者亚历山大三世不久后也去世了,帝国卷入了权力争斗。当时利奥六世的妻子佐伊与大牧首尼古拉斯对立,君士坦丁·杜卡斯得到了大牧首的支持,举兵造反挑战皇位,结果失败,满门抄斩。\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edd394e95eb9dd2d13e492c.jpg\& data-caption=\&君士坦丁从阿拉伯人的追击中逃脱,有钱真好\&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521\&\u003E\u003Cp\u003E巴西尔二世统治时期(r. 976–1025),杜卡斯家族的名字再次出现在史册中,杜卡斯家族参与了巴尔达斯o斯科莱鲁(Bardas Skleros)与巴尔达斯o福卡斯(Bardas Phokas)的两巴尔达斯之乱(看来这时候Bardas这个名字比较流行),巴西尔二世平定了这场叛乱。\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发展\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经过一次次惨痛的教训,杜卡斯家族终于学乖了,开始闷声发da财,暗中结党营私,提升家族实力。到了十一世纪,杜卡斯已经成为了最富盛名的大家族,是军事贵族中旧门阀的代表。\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4fd00405ade282fab4851.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207\&\u003E\u003Cp\u003E杜卡斯家族可以说是与科穆宁家族关系最为紧密的贵族世家了,一些学者将杜卡斯王朝与科穆宁王朝合称为科穆宁—杜卡王朝,足以体现两家的羁绊。杜卡斯家族的根据地在帕夫拉戈尼亚(Paphlagonia),当年巴西尔二世赏赐给科穆宁家族的祖先老曼努埃尔(Manuel Erotikos Komnenos)大片封地,位置也在帕夫拉戈尼亚。所以说杜卡斯、科穆宁两家祖上就做了好邻居。\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伊萨克一世时期\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img src=\&v2-db2ce622fa3986fbe3da5e56.jpg\& data-caption=\&金币上的伊萨克一世(右)手持宝剑,而其他皇帝的都是拿权杖\&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25\&\u003E\u003Cp\u003E1057年,阿一的伯父安纳托利亚军区将军伊萨克(Isaac I Komnenos r. )起事推翻了米海尔六世(Michael VI Bringas),开创了科穆宁王朝,这其中便得到了杜卡斯家族大力支持。然而,伊萨克一世在内政上的举措十分激进,为了提高帝国的实力,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试图削弱权贵们的势力,伊萨克一世的改革措施遭到了贵族与教会的一致反对,而且也不为人民所理解。君士坦丁·杜卡斯妻子尤多西亚的大舅,大牧首米海尔·克鲁拉里乌斯(Michael I Cerularius)甚至也因反对伊萨克一世的政策而被逮捕。渐渐,杜卡斯家族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开始暗中与教会和其他官僚贵族合谋,最终从伊萨克一世的支持者变成了反改革派联盟的主导者。1059年,伊萨克一世在击败了匈牙利人后班师回朝。途中,伊萨克一世由于差点被闪电击中而受到了严重惊吓,这之后一病不起,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惩罚,自己命不久矣。不久之后,杜卡斯家族暗中支持的官僚贵族就以伊萨克一世病重为由,迫使其让位给他的养子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Konstantinos X Doukas r. 1059 –1067)。由此,杜卡斯家族终于终于登上了自己长年以来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杜卡斯王朝开始啦!(伊萨克一世不久后康复了,但受到精神创伤的他已没有心力想着回到皇位,1061年在修道院中去世。)\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君士坦丁十世时期\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img src=\&v2-ee216d5caf.jpg\& data-caption=\&君士坦丁十世和米海尔七世,人称“杜卡斯双废”\&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38\&\u003E\u003Cp\u003E君士坦丁十世上台之后旋即废除了伊萨克一世的诸多改革措施,伊萨克一世的弟弟首席大将军约翰·科穆宁(Ioannes Komnenos,阿一的父亲)也被免职,君十任命自己的弟弟约翰·杜卡斯(Ioannes Doukas,后来的皇后艾琳是他的孙女)为帝国凯撒,还把大笔金钱与诸多特权馈赠给了支持自己事业的教会与达官显贵们。君士坦丁十世挥霍了太多的金钱,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同时又卖官鬻爵,横征暴敛,引起人民不满。军队由于无法得到应有的财力物力支持,军备废弛,战力衰弱。君十一看,哎呀帝国军队不行嘛,得靠外籍军团了,于是他继续收税,雇用了许多佣兵,前线的许多帝国部队也被他解散,简直把帝国搞得一团糟,许多军事贵族对此感觉十分不爽。在君十统治的不到十年间,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土几乎全被诺曼人拿下,赛尔柱突厥人侵略小亚细亚,亚美尼亚首都阿尼(Ani)沦陷,帝国北方的一些领土也被匈牙利人和游牧部落攻取。君士坦丁十世病死于1067年,临死前他要求妻子尤多西亚(Eudokia Makrembolitissa)不得改嫁,皇位得由自己的儿子来继承。\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罗曼努斯四世时期\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君士坦丁十世的长子米海尔(Michael VII Doukas r. )此时尚未成年,因此由母亲摄政,孤儿寡母显然无力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当时,有一位前线将领,卡帕多细亚(Cappadocia)出身的罗曼努斯·第欧根尼(Romanos IV Diogenes r. )在策划军事政变,得到了许多军事贵族的支持。尤多西亚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惩罚罗曼努斯,反而是背弃了君十的遗嘱,决定与罗曼努斯,这个英勇善战的将军成婚,并承认罗曼努斯为新的皇帝(条件是自己的年幼的三个儿子成为共治皇帝,一般认为罗曼努斯也是属于杜卡斯王朝的皇帝)。罗曼努斯四世果然没有辜负尤多西亚的期望,他率领军队奋勇抗击突厥人的攻势,取得了许多战争胜利,收复了部分领土,甚至一度带兵打到了叙利亚一带。然而在帝国内部,罗曼努斯四世的权力受着重重束缚,杜卡斯家族的其他成员,如凯撒约翰·杜卡斯不甘皇权旁落,组织起许多官僚贵族,反抗罗曼努斯四世的权威;瓦良格卫队甚至也对尤多西亚和罗曼努斯之间婚姻公开表达过不满。罗曼努斯四世对此毫无办法,自己也没什么内政能力,只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戎马战事之中,一会儿去打突厥人,一会儿去打诺曼人,一会儿还要应对雇佣兵的叛乱,身心交瘁,逐渐显现出乏力迹象。\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fe.jpg\& data-caption=\&曼齐科特战役\& data-rawwidth=\&1200\& data-rawheight=\&900\&\u003E\u003Cp\u003E 日,罗曼努斯四世率领大军在亚美尼亚凡湖一带同塞尔柱突厥决战,史称曼齐科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在这次战役中,帝国遭受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前所未有的惨败,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杜卡斯家族的背叛。当时,凯撒约翰已被流放,他的儿子安德洛尼卡·杜卡斯(Andronikos Doukas,这是皇后艾琳的父亲)是个优秀的将领,在会战中负责指挥帝国军队的右后方。罗曼努斯四世眼看前线战况不利,决定重整旗鼓,要求安德洛尼卡带领后卫部队迎敌,掩护主力撤退。然而,安德洛尼卡早就图谋不轨,他认为这是实现自己阴谋的好时机,他不但没有去攻击敌军,反而到处去散播皇帝已被打败的消息,并率军脱离战场。(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雇佣兵首领和其他帝国将领不战而逃,但安德洛尼卡的倒戈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听信了假消息且失去了后卫力量的帝国军队士气大跌,兵败如山倒,四处溃散。最后以至于罗曼努斯四世本人都被塞尔柱人活捉,在这之后,帝国失去了抵抗突厥人进攻的力量,安纳托利亚和亚美尼亚彻底沦陷于突厥人的马蹄之下。曼齐科特战役前夕,受罗曼努斯四世喜爱的将军曼努埃尔·科穆宁(Manuel Komnenos,阿莱克修斯的长兄)也不幸阵亡。 罗曼努斯四世被俘后受到了塞尔柱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Alp Arslan)的羞辱,罗曼努斯四世以重金赎身,签订了向突厥人缴纳年贡的耻辱协议后才得以获释。\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fd50f1d48a34a644b911c.jpg\& data-caption=\&罗曼努斯四世被阿尔普o阿尔斯兰羞辱,一看就知道是西欧人画的\& data-rawwidth=\&472\& data-rawheight=\&596\&\u003E\u003Cp\u003E好不容易回到首都后,罗曼努斯四世却发现杜卡斯家族已经控制了朝局,自己的皇位被废除,妻子尤多西亚被凯撒约翰·杜卡斯关进了修道院,君士坦丁十世的长子米海尔(Michael VII Doukas r. )成为了正皇帝,称米海尔七世。罗曼努斯四世后来被刺瞎双眼,流放孤岛,悲惨离世。\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米海尔七世时期\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img src=\&v2-ff.jpg\& data-caption=\&匈牙利王国的王冠就是由米海尔七世所赠,上面有他自己的画像\& data-rawwidth=\&773\& data-rawheight=\&789\&\u003E\u003Cp\u003E米海尔七世即位时年仅21岁,能力有限,理政时主要依靠叔父约翰、自己的导师大学者米海尔o普塞洛斯(Michael Psellos)和宰相大太监尼基弗里齐斯(Nikephoritzes)。虽然小皇帝身后似乎有着庞大的智囊团,但这些人根本不行啊,宰相错误的财政政策导致帝国内货币贬值,怨声载道,叛乱四起;凯撒约翰·杜卡斯领导的军队则在征战中屡屡战败,凯撒本人还被叛乱的诺曼佣兵将领“贪狼”卢塞尔(Roussel de Bailleul)抓住,绑架为叛军名义上的领袖。(卢赛尔:“听说杜卡斯家的人喜欢叛乱,来来来,我让你叛乱。”)直到“贪狼”卢塞尔的势力在阿莱克修斯·科穆宁将军和塞尔柱突厥人的联合攻势下瓦解之后,凯撒才得以回国(然后进入修道院)。米海尔七世本人也昏庸无能,还安排自己的儿子君士坦丁跟诺曼人罗伯特·吉斯卡尔(Robert Guiscard)的女儿订婚,送给了诺曼蛮子入侵帝国的口实。米海尔七世最终被老将军尼基弗鲁斯·伯塔奈亚迪斯(Nikephoros III Botaneiates r. )推翻,不仅皇位没了,连老婆都被老将军抢走了,和叔父一样进入了修道院。米海尔七世统治的几年间,帝国在意大利的领土全部丧失于诺曼人之手,安纳托利亚进一步沦陷。值得一提的是,米海尔七世统治时期,东罗马帝国还向宋朝派出过使臣,两大帝国进行过一次小交流,宋朝的文献中将米海尔七世的名讳记载为拂菻國滅力沙靈改撒(咋不是巴西琉斯)。\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尼基弗鲁斯三世时期\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img src=\&v2-bb1cc0acad485bbc47d5.jpg\& data-caption=\&左:尼基弗鲁斯三世 右:阿兰尼亚的玛丽亚\&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892\&\u003E\u003Cp\u003E福卡斯家族的后代尼基弗鲁斯·伯塔奈亚迪斯是帝国的元老级人物,在马其顿王朝时就担任过将军,当年还积极参与了伊萨克一世的政变。君士坦丁十世死后,尼基弗鲁斯当过皇太后尤多西亚的情夫,但尤多西亚最终选择的是罗曼努斯四世(君十坟上冒绿烟)。尽管如此,尼基弗鲁斯同罗曼努斯四世关系却意外的很好,罗曼努斯四世十分器重尼基弗鲁斯将军,也得到了后者的忠心,曼齐克特战役时,尼基弗鲁斯负责镇守京畿。米海尔七世时期,帝国凯撒约翰·杜卡斯前往尼西亚讨伐“贪狼”卢赛尔,尼基弗鲁斯将军则是部队的副将。在一次战役中,由于法兰克佣兵的背叛,尼基弗鲁斯将军选择了战术性撤退,导致约翰·杜卡斯孤立无援,帝国凯撒耻辱被俘。(尼基弗鲁斯:“约翰CNM,终于报了兄弟仇,哈哈哈哈哈。”)1078年,尼基弗鲁斯又以清君侧为由,于尼西亚起事(还得到了塞尔柱突厥的支持),推翻了米海尔七世,杜卡斯王朝终结。尼基弗鲁斯三世上位后,想把老情人尤多西亚娶为妻子,约翰·杜卡斯暗中破坏了这个计划。尼基弗鲁斯很不开心,于是娶了前凯撒的侄儿媳妇,米海尔七世貌美的妻子,比自己小50岁的玛丽亚(Maria of Alania)。玛丽亚想让新皇帝承认米海尔七世之子君士坦丁·杜卡斯(Konstantinos Doukas)的皇位继承权,但尼基弗鲁斯三世更偏爱自己的亲戚。尼基弗鲁斯三世执政时年事已高,政事都交由门客处理,但效果不佳,军务方面则委托给了科穆宁两兄弟,伊萨克和阿莱克修斯。科穆宁兄弟帮助尼基弗鲁斯三世镇压了帝国内的多场大型叛乱,越来越受到皇帝的赏识与依赖。前凯撒约翰·杜卡斯发现阿莱克修斯·科穆宁这个年轻人很有前途,同尼基弗鲁斯三世结怨多年的他决定走出隐居生活,去接近阿莱克修斯,还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劝说,成功离间了科穆宁兄弟和皇帝的关系。1081年,科穆宁兄弟发动军事政变,尼基弗鲁斯三世被废黜,这背后就有着杜卡斯家族的力量。阿莱克修斯·科穆宁作为约翰·杜卡斯的孙女婿,成为了新的皇帝,称阿莱克修斯一世。\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科朝的重要人物\u003C\u002Fh2\u003E\u003Cimg src=\&v2-6cf1edbdc6afb13229bb71d.jpg\& data-caption=\&\& data-rawwidth=\&1302\& data-rawheight=\&722\&\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约翰·杜卡斯,Ioannes Doukas,帝国凯撒\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约翰·杜卡斯是君士坦丁十世的弟弟,前文中讲述过他的事迹,正是在他的拥护下,阿莱克修斯得以登上皇位(而不是哥哥伊萨克),由于失权时期剃发做过修道士,所以被讨厌他的人称为“秃子”、“院长”(修道院院长)。阿莱克修斯一世上位后,他作为杜卡斯家族的家主,重返政治生活,凯撒头衔也得到了恢复,作为皇帝的亲信参与政事谋议。在1088年病死。约翰o杜卡斯有两个儿子,安德洛尼卡(后面三位杜卡斯的父亲)和君士坦丁,都因“贪狼”卢赛尔之乱而死亡。\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艾琳·杜卡伊娜,Eirene Doukaina,皇后\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img src=\&v2-efdae4f5fbe.jpg\& data-caption=\&镶嵌画中的艾琳,位于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 data-rawwidth=\&323\& data-rawheight=\&599\&\u003E\u003Cp\u003E艾琳·杜卡伊娜是安德洛尼卡·杜卡斯的女儿,在11岁时就在家长安排下嫁给了阿莱克修斯,阿莱克修斯也因为这场婚姻在杜卡斯家族的帮助下登上了皇位。阿莱克修斯的母亲安娜·达拉瑟妮曾是罗曼努斯四世的支持者,其长子和幺女都同第欧根尼家族联姻,她将杜卡斯家族视为仇敌。因此,安娜·达拉瑟妮一开始就不认同艾琳和阿莱克修斯的婚姻,她甚至还劝说儿子去娶前皇后与前前皇后,阿兰尼亚的玛丽亚(看来那时新皇帝要娶前任的老婆是一种传统a_a)。艾琳未能同阿莱克修斯一同加冕,直到一周后才在家族的帮助下得到大牧首科斯马斯(Kosmas I)的加冕,科斯马斯后来被安娜·达拉瑟妮免职。可怜的艾琳一开始甚至都不能和自己的丈夫共居一室,而被安置在其他的宫殿里,和祖父住在一起,而前皇后玛丽亚反倒是留在了科穆宁一家的宫殿里,由此产生出许多流言绯闻。岳母安娜·达拉瑟妮不时地阻拦夫妻二人相见,直到她20年后离开人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艾琳最初在皇室中没什么影响力,但她渐渐地增强着自己的地位,开始为人们所重视。艾琳皇后身材苗条,面容姣好,气质美丽而和谐,她为人低调,善良而仁慈。平日里艾琳不像其他贵妇那样在宫廷里抛头露面,而是待在家里读书冥思;她不时地出宫行善,救济穷人,安娜长公主觉得自己的母亲如同圣女一般高洁。有次一小群贵族背叛了皇帝,阿莱克修斯想对他们施以酷刑,是艾琳感化了愤怒的丈夫,保全了他们的双眼。正因感情难得,所以格外珍惜。艾琳炽热地爱着自己的丈夫,有时阿一在外出征时,艾琳也跟随着阿莱克修斯保护着他。在阿莱克修斯染上重疾的时期,艾琳日日夜夜寸步不离地关心看护着他,尤其是在阿莱克修斯一世最后的日子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比起自己的长子约翰,艾琳皇后似乎更偏爱女儿安娜。历史学家尼西塔斯·科尼阿特斯(Niketas Choniates ca .)对于艾琳·杜卡妮娜的描述跟安娜长公主的截然不同。在他的文字中,艾琳像个喋喋不休的泼妇,她把自己的爱全部灌注给了长女安娜,而对于儿子约翰多是嘲弄羞辱。艾琳甚至还建议阿莱克修斯把安娜的丈夫尼基弗鲁斯·布里尼乌斯定为继承人,这让想要一个稳定延续的科穆宁王朝的阿莱克修斯大为恼火。阿莱克修斯既已决定约翰为皇位继承人,可艾琳却在丈夫的最后时光里都在劝他让女婿继位。阿一受不了了,干脆直接把约翰叫来,将皇帝的戒指交给了儿子,艾琳气得直跺脚,竟指着儿子骂他是小偷、叛徒。阿莱克修斯一世驾崩后,约翰·科穆宁继位,称约翰二世(Ioannes II Komnenos r. )。丈夫的死让艾琳皇后十分悲伤,但她依然密谋着要把女婿推上皇位,但是密谋最终败露,艾琳和女儿安娜都被约翰二世送入了修道院。让艾琳意想不到的是,走漏风声的居然不是别人,而正是自己的女婿尼基弗鲁斯·布里尼乌斯。艾琳在修道院的日子里,不时地分发给穷人们食物,还给孤儿们教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艾琳·杜卡伊娜和阿莱克修斯·科穆宁共有8个子女,安娜、玛丽亚、约翰、安德洛尼卡、伊萨克、尤多西亚、狄奥多拉、曼努埃尔和佐伊。\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米海尔·杜卡斯,Michael Doukas,马厩总管(protostrator)\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米海尔·杜卡斯是安德洛尼卡·杜卡斯的长子。米海尔小时候和弟弟约翰一起都被祖父凯撒约翰·杜卡斯作为人质交给了“贪狼”卢塞尔,以换取他们被关押的受重伤的父亲安德洛尼卡·杜卡斯(安德洛尼卡虽然回来了,但伤势很重还染上了疫病,之后三年里一直在治疗,结果还是死掉了,这可能就是报应吧)。造反的佣兵们把小兄弟俩关在了比提西亚(Bithynia)的一座要塞里,幸运的是,在太监和奴隶的帮助下,小米海尔成功逃了出来,并安全地返回了君士坦丁堡(但弟弟小约翰当时没能逃走)。在尼基弗鲁斯三世和前皇后玛丽亚的婚礼上,米海尔·杜卡斯在祖父的要求下扮演了牧师的角色,象征性地对他们进行祝福(看来正规的神职人员都不太愿意参加这个荒唐的婚礼)。又过了三年,米海尔陪同祖父一起来到了正在举兵的科穆宁兄弟的帐下,支持自己的妹夫阿莱克修斯去夺取皇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阿莱克修斯一世统治期间,米海尔·杜卡斯被授予了马厩总管(protostrator)的官职,这是帝国最高级的重要军事职位之一,可不是什么弼马温哟。在对抗诺曼人的战争中,米海尔作为重步兵指挥官,率领着许多雇佣兵部队。发生在拉里萨(Larissa)附近的一次战役中,米海尔贸然行事,没有听从皇帝的指令,导致部队遭到了重创。后来,米海尔又参与了对抗佩切涅格人的战争,面对来势汹汹的蛮族,米海尔有一次吓得剑连都没拿稳,不小心落到了地上。米海尔·杜卡斯没有参与后面的十字军东征,在1117年前的某一个1月9日死于长期疾病。米海尔有好几个孩子,其中一个叫约翰的,后来担任过马其顿瓦尔达尔河地区的总督。\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约翰·杜卡斯,Ioannes Doukas,大都督(megas doux)\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约翰·杜卡斯是安德洛尼卡·杜卡斯的次子。小时候和哥哥米海尔被“贪狼”卢塞尔押为人质,约翰直到卢塞尔被打败后才得以回国。父亲过世后,小约翰跟祖父老约翰一起住在色雷斯的家族领地中。当科穆宁兄弟开始起兵的时候,是小约翰把消息第一时间告诉了祖父老约翰。老约翰一开始还不信,给了孙子一耳光,确认事实之后,他又立刻带上孙子往科穆宁兄弟那边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哥哥米海尔·杜卡斯虽然很废物,但约翰·杜卡斯却是一位骁勇善战的优秀将领,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为帝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得阿莱克修斯一世信赖。1085年,帝国从诺曼人手中光复伊庇鲁斯的重要港口杜拉齐翁后,约翰·杜卡斯成为了杜拉齐翁的都督。在约翰镇守杜拉齐翁的期间,他率领部队直面抗击塞尔维亚人的侵略,活捉塞尔维亚人的国王君士坦丁·伯丁(Constantine Bodin,此人背信弃义,在1081年的杜拉齐翁战役中作为帝国的盟友不战而逃,致使帝国惨败于诺曼人之手,后来他又侵略帝国边疆),还成功收复了阿尔巴尼亚和达尔马提亚的不少地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92年,帝国东部出现危机,约翰被阿莱克修斯一世召回君士坦丁堡,并被授予了大都督(megas doux)的官职,该职位由皇帝首创,是帝国的海军总司令,原本的杜拉齐翁都督一职则转交给了皇帝的侄子约翰·科穆宁。那时,有一个突厥人叫恰坎(Tzachas),原本是来帝国领土劫掠的,尼基弗鲁斯三世看这个人作战时很勇猛,于是把他从狱中放了出来,让他做帝国的封臣。尼基弗鲁斯三世下台后,恰坎割据一方,开始扩张势力,控制了爱琴诸岛,声称自己才是皇帝。恰坎作为游牧部落的一个突厥人,居然还组建起一支海军,四处劫掠,威胁着帝国首都的安宁。大都督约翰带领帝国舰队首先攻向了莱斯沃斯岛(Lesbos),并在中途与君士坦丁·达拉瑟诺(Konstantinos Dalassenos)的舰队会合。部队登岛后,机智的君士坦丁选择在日落时分对敌人发动突袭,敌人面朝西方,在夕阳强烈的光芒下连眼睛都睁不开,君士坦丁取得了大胜。恰坎觉得自己挡不住帝国的攻势,于是决定同约翰签订合约,在帝国方保证自己安全撤离的情况下,愿意放弃莱斯沃斯岛。大都督假装接受了这个合约,于是恰坎带着突厥船队扬帆起航,结果船还没开多久就被君士坦丁·达拉瑟诺的精锐舰队攻击。最后,大都督约翰不仅夺回了莱斯沃斯岛,还摧毁了突厥人的海军力量。大都督刚回到君士坦丁堡,又得知克里特与塞浦路斯爆发了林登万,于是他马不停蹄再次出征,并成功镇压了这两场叛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97年,帝国在十字军的帮助下攻下了尼西亚,约翰作为大将军被阿莱克修斯一世派往安纳托利亚,去收复爱琴海沿岸的失土。约翰以手中抓获的塞尔柱苏丹的妻子和恰坎的女儿为筹码,最终让恰坎放弃了他的根据地士麦那(Smyrna)。在大都督约翰的领导下,帝国军队取得了重大军事胜利,光复了Sardes,Phiadelphia,Laoicea,Lamp,Polyboton等重要城镇,从突厥人手中夺回了很多金银财宝。在这之后约翰的事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他在某个时点退休,进入了修道院,最后于1110年至1136年间的某个时点离开了人世,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否有子嗣。\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君士坦提乌斯·杜卡斯,Konstantios Doukas,米海尔七世的弟弟\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img src=\&v2-c973e62e9e9.jpg\& data-caption=\&罗曼努斯四世时的金币,君士坦提乌斯是左边三位共治皇帝中最矮的那个\&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39\&\u003E\u003Cp\u003E君士坦提乌斯是君士坦丁十世最小的儿子,他出生一年后父亲就被罢黜,在罗曼努斯四世和米海尔七世时期的身份都是共治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一开始不被自己的哥哥米海尔七世喜欢,但他是兄弟几个中头脑最灵光的,也渐渐得到了哥哥的认可,被米海尔七世视为继承人(尽管君士坦提乌斯还有一位哥哥)。米海尔七世的儿子君士坦丁出生后,君士坦提乌斯的地位遭到削弱,君士坦提乌斯原本在哥哥的安排下要去娶罗伯特 吉斯卡尔的女儿,但后来和诺曼女汉子订婚的却是小君士坦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077年时,君士坦提乌斯和阿莱克修斯已经成为了好朋友,杜卡斯与科穆宁两家联盟时,他想让阿莱克修斯同自己的妹妹佐伊结婚,但阿莱克修斯最终娶的是他的堂侄女艾琳。后来在约翰·布里尼乌斯(Ioannes Bryennios,可能是安娜丈夫的叔叔)之乱中,君士坦提乌斯和阿莱克修斯并肩作战,在君堡的城墙上迎击来袭的叛军,阿莱克修斯成功抓住了二十多个叛军,赢得了众人的称赞,而君士坦提乌斯则表现平平。君士坦提乌斯嫉妒阿莱克修斯,责怪他没将胜利同自己分享。又过了几个月,军界元老尼基弗鲁斯发动了新的叛乱,米海尔七世眼看自己的统治将要结束,他准备把皇位传给弟弟君士坦提乌斯,于是把阿莱克修斯叫了过来,想让他劝劝自己的好朋友君士坦提乌斯继承皇位。然而君士坦提乌斯没有被说服,眼看着叛军正朝帝都攻来,他觉得这样做太危险了,到最后自己会性命难保,去投靠尼基弗鲁斯才是正确选择(家族本性)。于是君士坦提乌斯就和阿莱克修斯就在晚上偷偷出城,朝叛军的营地跑去。尼基弗鲁斯·伯塔奈亚迪斯冷静地接待了这两个不速之客。阿莱克修斯在尼基弗鲁斯将军面前为朋友说了很多好话,君士坦提乌斯也保证了自己会对新皇帝保持忠诚,老将军对他们的话很满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尼基弗鲁斯三世上位后,君士坦提乌斯一开始和新皇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他毕竟是杜卡斯家的人,而且还曾离皇位仅有一步之遥。在1079年,他带领一支军队在小亚宣称自己才是正统皇帝,可是军队中的很多人并不认可他,部队内部两派互相打了起来,最终的结果反倒是使尼基弗鲁斯三世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者。事后,君士坦提乌斯被迫成为修道士,被流放至荒岛。好朋友阿莱克修斯一世上位后,君士坦提乌斯重新被启用,作为一名指挥官并参加了对诺曼人的战争。不幸的是,在1081年的杜拉齐翁战役(Battle of Dyrrhachium)中,年轻的君士坦提乌斯战死沙场。\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u003Cb\u003E君士坦丁·杜卡斯,Konstantinos Doukas,共治皇帝\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img src=\&v2-374cee0d8aeebbee1788.jpg\& data-caption=\&匈牙利王冠上的小君士坦丁\& data-rawwidth=\&891\& data-rawheight=\&900\&\u003E\u003Cp\u003E君士坦丁是米海尔七世与阿兰尼亚的玛丽亚的独子,身为紫衣贵族,从小就被卷入到了帝国政治之中。父亲让小君士坦丁同罗伯特·吉斯卡德的女儿订婚,以换取帝国西部的和平,这个婚约结果后来却成了狡猾卑鄙的诺曼人入侵帝国的借口。君士坦丁的母亲玛丽亚嫁给尼基弗鲁斯三世后,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皇位的继承人,但未能成功。阿莱克修斯一世时,在母亲和杜卡斯家族的努力下,小君士坦丁的地位才得以确保,成为了共治皇帝。小君士坦丁跟母亲一起和科穆宁一族住在同一个宫殿(Boukoleon Palace)里,他受到了阿莱克修斯的悉心栽培,几乎成了皇帝的养子。在公共场合下,小君士坦丁常与皇帝一同出现人们视野里;在帝国文书中,其签名紧跟在阿莱克修斯一世的名字之后。皇帝的长女安娜出生后也被许配给了君士坦丁,这在当时意味着君士坦丁作为皇位继承者的身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是好景不长 ,君士坦丁体弱多病,再加上皇帝的长子约翰的出世,使得君士坦丁失去了自己的特权地位,被剥夺了共治皇帝与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尽管如此,阿莱克修斯一世还是对君士坦丁存一定好感的,君士坦丁依然享受着皇家的恩惠。在1094年的时候,在阿一讨伐背信弃义的塞尔维亚人的期间,君士坦丁在自己的庄园花了不少钱宴请招待了皇帝,但也就是在那里阿莱克修斯一世险些遭到暗杀(有人说是君士坦丁发现了这个阴谋并告诉了皇帝,但也有人说他本人也参与了这场阴谋)。后来君士坦丁的母亲玛丽亚与尼基弗鲁斯·第欧根尼(Nikephoros Diogenes,罗曼努斯四世的儿子)等人共同密谋发动政变废黜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的时候,君士坦丁并没有跟他们一起同流合污,看来他还是有一颗忠心的。然而这场政变失败后不久,年仅21岁的君士坦丁就早早地过世了,我们并不知道他的死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安娜长公主的文字中,我们能够强烈感受到她流露出的对君士坦丁的怜爱与深情。安娜小时候也是在前皇后玛丽亚的抚养下长大的,君士坦丁去世时,安娜是个青春期的少女,正值豆蔻年华,在她眼中,君士坦丁既是自己的哥哥,又是自己未来的夫君,关系十分亲密。在安娜的笔下,君士坦丁英俊潇洒,光彩照人,如同爱神之子厄洛斯的化身。他有着浅色的头发与白皙的面庞,脸颊像是即将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一般,眼神则如同雄鹰。\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关系\u003C\u002Fh2\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艾琳·杜卡伊娜是阿莱克修斯一世的妻子,两人1077年成婚。\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君士坦丁·杜卡斯(共治皇帝)在阿莱克修斯一世的关照下长大,与长公主安娜·科穆宁娜订婚。\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佐伊·杜卡伊娜(Zoe Doukaina),君士坦丁十世的女儿,在同母异父的哥哥尼基弗鲁斯·第欧根尼(Nikephoros Diogenes)的努力下成为了阿莱克修斯一世的弟弟艾德里安·科穆宁(Adrianos Komnenos)的妻子。\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安娜·杜卡伊娜(Anna Doukaina),安德洛尼卡·杜卡斯的女儿,皇后艾琳的妹妹,嫁给了乔治·巴列奥略(George Palaiologos)。\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凯撒约翰·杜卡斯的一个孙子大概叫君士坦丁,娶了伊萨克·科穆宁的长女(名讳不详),他们至少有一个孩子叫佐伊(Zoe)。\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佐伊,与乔治·伯塔奈亚迪斯(Georgios Botaneiates)成婚,大概是尼基弗鲁斯三世的侄子。\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马厩总管米海尔·杜卡斯的一个女儿,大概叫安娜或玛利亚,嫁给了伊萨克·科穆宁的长子约翰·科穆宁(Ioannes Komnenos,杜拉齐翁都督)。\u003C\u002Fli\u003E\u003Cli\u003E一位尤多西亚(Eudokia Doukaina), 是杜拉齐翁总督约翰的儿子安德洛尼卡·科穆宁的妻子。\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h2\u003E后世影响\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杜卡斯家族作为帝国最为富裕强盛的家族之一而名声大噪,12世纪时依然有几位杜卡斯活跃在东罗马帝国,但再后来由于资料有限,我们就没法弄清他们的亲属关系了。此外,同杜卡斯家联姻过的大小家族,也因为杜卡斯的影响力,纷纷开始将“杜卡斯”的名字加入到自己的姓氏之中,以显示自己同这个强大家族之间的联系。这使得杜卡斯家族后来的族系更加的模糊不清,因此,之后虽然也出现过许多名字中带“杜卡斯”的人,但他们很大概率其实并不属于杜卡斯家族。比如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的伊庇鲁斯专制国的统治家族,叫做科穆宁·杜卡斯家族,其创建者本属于安格洛斯家族,但创建者的母亲是阿莱克修斯·科穆宁和艾琳·杜卡伊娜的女儿,所以他就改姓为“科穆宁·杜卡斯”。再比如尼西亚帝国的统治者巴塔泽斯家族的约翰三世(John III Doukas Batatzes)和他的亲戚,也使用了“杜卡斯”作为姓氏的一部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杜卡斯家族声名远扬,还影响到了其他的希腊语地区,在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等地,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人在使用“杜卡斯”这个名字;杜卡斯的名讳也产生了许多变种,如Doukakes (Δουκ?κη?),Doukopoulos (Δουκ?πουλο?), Doukatos (Δουκ?το?), Doukaites (Δουκα?τη?),Doukides (Δουκ?δη?)等等,甚至还有的人直接取名叫杜卡斯。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人攻陷,东罗马帝国走向了终结,但即使如此,杜卡斯之名也依然存继了下去,比如16世纪克里特岛的学者德米特里厄斯 (Demetrius Ducas),17世纪时摩尔多瓦的统治者乔治(George Ducas),19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尼奥菲托斯 (Neophytos Doukas)等知名人物都有着 “杜卡斯”这个曾属于帝国名门望族的姓氏。\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延伸阅读\u003C\u002Fh2\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The Doukai: A Contribution to Byzantine Prosopography, D. I. Polemis(1968):\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深入研究杜卡斯家族的一本书,对家族成员进行了详尽介绍,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资源,遗憾的是最后一页的族谱拍得模糊看不清。(百度盘: 1nuRmfB7,pw: o8n0)\u003C\u002Fp\u003E\u003Cul\u003E\u003Cli\u003EINDEX of Charles Cawley's Medieval Lands(BYZANTIUM ):\u003C\u002Fli\u003E\u003C\u002Ful\u003E\u003Cp\u003E
一个信息丰富的资料库,但是内容看上去比较乱,患有密集恐惧症的朋友慎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http:\u002F\u002Ffmg.ac\u002FProjects\u002FMedLands\u002FBYZANTIUM%.htm)\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2:57:0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7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57:0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76},&&:{&title&:&【翻译】曼努埃尔勇武传:曼努埃尔的政府事务&,&author&:&lan-si-luo-te-qing&,&content&:&\u003Cp\u003E压力大,出于泄压翻译本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源《The Byzantine Empire , A Political History 》Part II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The Business of government\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尼基塔斯·柯尼亚特对曼努埃尔.科穆宁政府的批评可能是最中肯的了。“金钱都花在无用的目的上”他的批判如此开头“收上来的税没多少藏在金库里。税收的使用毫无节制,少部分流向国内的修道院,教会和国内事务,而绝大部分流进了外国痞子的裤口袋——尤其是那些拉丁人。”这位谨慎的官僚更希望皇帝保持财政上的富裕以应对不时之需。但皇帝看上去从不缺钱,他总能筹起一笔款子满足他的事业。而他的这种需要很可能破坏了财政系统的可靠性。这就是他留给他继承人的遗产。包税人将他们承接的委托视作敲诈勒索的许可证,尼基塔斯这样说这件事“可随意开垦的荒地”。在柯尼亚特的眼里,情况可能更悲观,他认为这是将执行评估税收的任务交到外国人手上。当然,这帮外国人还是有本国负责技术工作的人员帮助。柯尼亚特认为皇帝这样缺乏信任的做法削弱了本国人民的诚信和效率。但不能将一切——尤其是帝国行政的逐渐失败——都归咎于外国人和拉丁人头上。那么这是不是说柯尼亚特的批判就此该被驳回呢?可能不行。因为在世纪之交时,他是帝国官僚首领,管理着科穆宁体系解体的政府。他认为解体过程始于曼努埃尔统治时期这一看法是没错的。他的外交政策耗竭了帝国的资源。而外邦人的角色问题更有问题。我们已经看到了曼努埃尔雇佣一个西方出身的犹太人作财政顾问。此人卑鄙的行径专门针对帝国境内的拉丁定居者而非帝国本土人,不过这也说明在曼努埃尔的统治末期,他在寻找新的财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柯尼亚特眼里,曼努埃尔对军队财政的改革就是对财务行政的灾难。在过去,只有少部分精英单位拥有Pronoiai特权。换句话说,这些单位是直接从特定的辖区或乡村的农民身上获得收入,并享有此地的行政权力。帝国军队大多数部队依旧是按正常情况接受军饷的。曼努埃尔决定将Pronoiai特权扩大到大部分帝国军人头上。柯尼亚特认为此举削弱了精锐部队的士气,因为他们特权地位在慢慢消失。他也为新获得Pronoiai特权的士兵的社会出身感到不满。曼努埃尔似乎把能拉到的人都征入了军队:“艰苦度日的裁缝、马夫、砖匠还有铜匠”不止是帝国人,还有“半步离开野蛮社会的矮子”——曼努埃尔末期将Pronoiai特权授予靠近帖撒罗尼迦的Moglena军区的十六个库曼人。尼基塔斯.柯尼亚特的话不应被忽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独立证据表明,曼努埃尔进行了一次影响深远的军事重组。在他统治之初,他关心改进骑兵的军备和技能。他以西方的方式重新武装并训练他们。这就意味着要抛弃相对便宜的弓箭和小圆盾——这是帝国传统军备。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长枪和能覆盖大半身的三角盾。虽然没有特别说明,但西方的重甲可能也被引入了。训练风格也根据西方的风格,以骑士比武的方式进行。这笔开销可谓庞大。尼基塔斯.柯尼亚特说的很清楚:士兵们被期待承担这最初的费用。来自城镇的工匠是一个有能力为他们或他们的子辈提供这笔费用的团体。他们可能是因为被科穆宁治下军人的社会地位吸引而来参军的。根据曼努埃尔时期一份法律的残篇,成为军人的荣耀仅次于成为元老院一员。也就是说帝国授予的真正地产只会给元老院成员或军队成员,如有违反土地收归国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结合上述来看,曼努埃尔.科穆宁如此野心勃勃的军事重组行为非常需要大规模扩展Pronoiai特权以在经济上立足。这就是G.奥斯特洛戈尔斯基的观点,但这一点并没有得到一致赞同,因在12世纪的材料里,Pronoiai存在的痕迹并不多。在帝国的绝大部分领土中,军事Pronoiai(military Pronoiai)直到1204年之后才增长,而非之前。这一点在士麦那和伊庇鲁斯得到证实;在法兰克人征服之前,伯罗奔尼撒半岛上没有证据显示存在Pronoiai。伯罗奔尼撒几乎肯定是在海军总司令(原文Grand duke,但是后文说这一职责是负责海军行政的,所以我按Grand Duke of the fleet翻译)的管理下,后者负责整个帝国的海军行政。十二世纪的伊庇鲁斯和士麦那离当时的主要军事组织中心很远。这些军事组织中心是由约翰二世和曼努埃尔建立的。安纳托利亚的大本营建立在离马尔马拉海岸不远,靠近Lopadion的Rhyndakos平原上。巴尔干似乎有三个营地。一个在Pelagonia,帖撒罗尼迦沿着Egnatia大道以西就是,另一个在横贯巴尔干的直道(great Military Road)旁的索非亚城。第三个则是色雷斯地区,靠近Maritsa山的Kypsella,此地也作为机动军队从欧洲部分到小亚细亚的临时营地。曼努埃尔所创立的Pronoiai都是靠近这些军事营地,而非远至士麦那或伯罗奔尼撒。南巴尔干有足够的土地来建立新的Pronoiai,现存12世纪关于Pronoiai存在的证据几乎都在这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Pronoiai的范围情况则复杂得多。Nicetas Choniates如此说“省份的居民,前一秒还是他们自己的主人,下一刻就沦入贪婪的士兵手里。”不管这句话多夸张,有个重要事实值得注意:Pronoiai是一种新型的财产权,介于国家和纳税人之间。有时作为paroikoi的授予物被提及。它的创建改变了农民的法律地位,他们附属于它,这也威胁到了既有地主的权力。后者害怕他们的地位下降到paroikoi。\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Choniates的批判有理有据,不过这也是因为他有后见之明。他主要是想追溯他主政时(世纪末)帝国所面临的困难的源头。曼努埃尔的政府的虚弱之处在他生时隐藏得比较好,只有在Choniates特意指出下,我们才得以窥见。为了回击他们,从中期开始,曼努埃尔就将大部分精力投于法治(rule of law)。这一努力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1166年君士坦丁堡法院的重组,这让他们更有效率。首席法官和助理法官每周开三次庭。助理法官并不仅待在一处,他们会出现在任何需要他们的地方。不仅他们,律师也是如此。法律程序的速度因此加快,现在只要不到十五天,而不是三十天,就能执行宣誓仪式。呈到皇帝面前的请愿书,八天内就能解决。三十天内未出现的被告人自动判有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皇帝宣称这些措施是因为他要向全体臣民履行对他们的司法责任,我们看起来也觉得没问题。但下面这段序言似乎说明皇帝因为一些压力而进行司法组织改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让我们看看有多少人因贪婪和不公而受罪,失去土地和家园,他们想寻求正义,却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伴随着曼努埃尔的司法改革的是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事件:狄奥多罗斯·斯蒂佩特斯下台;阿莱克修斯.阿克苏赫被指控谋反;由安德罗尼卡.科穆宁带头攻击匈牙利王子贝拉。曼努埃尔开始着手处理所有的内部反对者的同时,也需要为其他人对他统治的批判作辩护。他进行司法改革就像他真挚的渴望恢复他政府的精神面貌。他很乐意给自己塑造新的形象,品德高尚,而非独裁,以配其统治末期的政府作风。这跟十世纪诸帝的统治很像。他甚至还修订了一些他们的法律。Nicetas Choniates尤其断定他恢复尼基福鲁斯二世的法律以防止地产落入修道院之手。相关文本没有幸存下来,但Choniates记得1176年的一项对一些修道院地产的法律保护的剥夺措施。\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5:56:5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2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56:50+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29},&&:{&title&:&【翻译】萨珊波斯:崛起与陨落——第四章:语言(上)&,&author&:&lan-si-luo-te-qing&,&content&:&\u003Cp\u003E本文来源于2009年出版的Touraj Daryaee的著作《Sasanian Persia: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该文翻译是由loyola于两年前(甚至更久)组织的长期接力翻译活动,旨在推广萨珊帝国历史(以及百度贴吧萨珊王朝吧,虽然我不确定裸哥现在还在不在贴吧玩了)。因为时间较长,参与人员较多(裸哥跟我说他已经不记得到底有哪些人参与了),所以我只能在参与人员中列出记得的人(希望有参与的人跟我说一下.......)。同时也因为上述原因和人手短缺问题,所以本文在翻译上肯定存在着前后译名不统一,错译、漏译等等问题.......因此特将原文附上,以便各位遇到问题时及时拿原文作比较(有一些字词无法正常粘贴,大家可以去我的资料贴以sasaiand为关键词搜索下载原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第四章翻译者: 兰斯洛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佬校对: \u003C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people\u002Fde2bc374e2d2d\& data-hash=\&de2bc374e2d2d\& data-hovercard=\&p$b$de2bc374e2d2d\&\u003E@Loyola\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PS:因为是两年前翻译的,当时比较稚嫩(现在也是),所以有问题一定要第一时间指出来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PSS:这是整个第四章,我把之前那篇曾存的文明删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LANGUAGE 語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Persians were always willing to ues the languages of other people in order to further\u003Cbr\u003Etheir cause in state building and\u003Cbr\u003Eeffective administration.\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波斯人一向不介意利用其它民族的語言來加強行政效率和國家建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This is clear from the Achaemenid period from the sixth BCE when,while Old Persian\u003Cbr\u003Ewas the language of the ruling elite and the king,Elamite was used for\u003Cbr\u003Ecommunication throughout the empir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西元前六世紀的阿契美尼德帝國(Achaemenid)時,統治階層與國王以古波斯語(Old Persian)交流,但民間的經濟事務以埃蘭語(Elamite)處理,而阿拉姆語(Aramaic)則是通用於整個帝國的官方語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Even then, the imperial inscriptions were given in three versions: Old Persian, Elamite\u003Cbr\u003Eand Babylonian, the languges of the inhabitants of the immediate region with\u003Cbr\u003Ewhom the Persians had been in contact since their arrival on the plateau.\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甚至從那時起,帝國的銘文便用三種語言書寫:古波斯語,埃蘭語和巴比倫語(Babylonian,),這些語言都是波斯人來到伊朗高原並統治這一地區時,當地民族所使用的語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With the conquest of Alexander the Great.Greek replaced Aramaic as the imperial\u003Cbr\u003Elanguage and it was onl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Parthian period from the\u003Cbr\u003Efirst century CE onwards that Parthian also came to be inscribed on coins and\u003Cbr\u003Einscriptions along with their Greek version.\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希臘語取代阿拉姆語(Aramaic)成為官方語言,直到帕提亞後半期——也就是西元一世紀後,帕提亞語才開始被銘刻在硬幣上,但碑文卻依舊只用希臘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This multilingual view of the empire was not lost to the sasanians either and we see\u003Cbr\u003Ethat the early Sasanian royal inscriptions provide bilingual or trilingual\u003Cbr\u003Etestimonies,remingding us of the Achaemenid inscription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直到薩珊帝國時期,帝國依舊是多語言的。我們可以看到早期薩珊的皇家銘文是雙語或者三語的,這使我我們不由得想起阿契美尼德時期的銘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However,now the dominant language along Middle Persian was the language of the preceding dynasty,i.e,Parthian and Greek.Greek had remained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and\u003Cbr\u003Eknowledge from India to the Mediterranean basin for centuries. Ardax???r I\u003Cbr\u003Eand his son ?a?buhr I both used this trilingual\u003Cbr\u003Emode of writing,as the Achaemenids had done with other language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直到中古波斯時期,佔優勢地位的語言仍是前朝的官方語言,比如希臘語和帕提亞語。數個世紀以來,從印度到地中海盆地,希臘語作為科學與知識用語而流行。阿爾達希爾一世(Ardax???r I)與他的兒子沙普爾一世(?a?buhr I)都會用三種語言來書寫,一如阿契美尼德諸王——雖然會的語言可能不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Middle Persian was becoming the dominant language at the heart of the empire which\u003Cbr\u003Egive us certain insights into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reoccupation of the\u003Cbr\u003ESasanian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古波斯語(Middle Persian)成為帝國心臟地帶的主要語言的過程得以讓我們能夠一窺薩珊在語言和文化方面的考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One can also see that the religious apparatus(Zoroastrian church and priests)from its first literary evidence was anti-Hellenic and had nativist tendencie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也能從宗教機構(祆教教會和祭司)最古老的文獻上看到明顯的反希臘與本土保護傾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Kerdir only had his inscription carved in Middle Persian in the third century CE which\u003Cbr\u003Emay be an indication of the change in not only linguistic taste,but a purposeful reaction to\u003Cbr\u003Eforeign languages and idea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世紀時,科尔迪的銘文只用中古波斯語可能不止因為他對某種語言偏好,這可能是針對外語與舶來觀念有意為之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If w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魔法师雕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