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农村赶会网的,每逢会出摊,就有人收会费,不出会费就不让出摊,会费我们要交吗?

重大发布!怀安人8月起全国执行!有手机的都要看!
    重大发布  8月起全国执行  有手机的都要看!        一重磅!下月起,你将收到这样一条短信     工信部近日发文,已联合十余个相关部门制定了专门方案,近期即组织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  工信部督促电信企业立即纠正错收费行为。  要求基础电信企业从8月起以短信方式按月向用户主动推送通信账单信息,让用户明明白白消费。     针对媒体报道的手机不明扣费、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已组织相关通信管理局、各基础电信企业着手开展工作:  1、电信企业立即纠正错收费行为  督促电信企业立即纠正错收费行为,并要求基础电信企业从下月起以短信方式按月向用户主动推送通信账单信息,让用户明明白白消费。  2、依法处理违规企业  立即核实报道所涉具体问题和典型案例,已关停发送垃圾短信的短信端口31个,处置涉嫌营销扰民的电话号码及关联号码82个,约谈涉事企业,责令其全面自查整改。情况查明后,将依法处理违规企业,问责涉事人员。    二 当心!遇到这10个"凡是"都是诈骗  10个“凡是”  您可要逐一核对  如果您遇到了  可要立即报警“110”  1凡是索要银行卡短信验证码的     案例:阿攀最近接到一个自称银行客服的电话,对方报出阿攀的信用卡账号等信息后,表示帮他提高卡的信用额度。阿攀很高兴,按照对方要求的操作,将随后手机收到的短信验证码告知对方。没过多久,阿攀双收到一条短信,银行提示他的信用卡消费了8695元。阿攀这才醒悟被骗了。   警方提醒:银行卡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特别是短信验证码,一旦被坏人掌握,后果不堪设想。市民凡是接到类似的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与相关银行核实。  2凡是让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     案例:北京市民李女士接到自称银行的电话,对方告诉她,她的银行卡钱财被冻结,无法取钱了,需要开通网银,要求李女士通过QQ接受一个名为“teamviewers”的电脑软件,以便远程监控她的电脑。李女士安装了该软件,并按提示开通了网银。本来还挺高兴的李女士到银行一查,卡里的钱全都“跑光”了。   警方提醒:一旦上网时遇到陌生人要求自己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一定要慎之又慎、仔细查杀病毒。特别是涉及银行卡、钱财之类的,不可掉以轻心。  3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先交钱的     案例:北京某大学大三学生黄华接到自称是香港一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的电话,表示他的手机号经现场抽奖,中了三等奖,现金三十万。  如果不能到香港领取的话,可汇款给他,但需要先支付纳税、手续费1万元。黄华一开始还信已为真,他没有1万元,在找同学朋友借的过程中,大家都提醒他向警方核实,最后被证实是假的。   警方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下更没有免费的午餐,平白无故地“中奖”本身就很可疑,而还要先交钱才能领奖,那就更不可信了。  4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     案例:43岁的北京人董某在家里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来电,对方自称是某公安机关,以其账户涉嫌洗钱案件需要调查为由,要求其到银行ATM机设置安全条码,将银行户头里的钱转至对方指定的账户。  董某虽然有所怀疑,但又害怕是真的,只好顺从,结果被骗了好几千块钱。   警方提醒:凡是自称公检法部门来电要求转账或汇款的都是诈骗,因为您要明白公检法部门的办案流程,首先遵循一点,其绝对不会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您汇款。  5凡是叫你转账到"安全账户"的     案例:在北京顺义区某一银行营业厅里,有两位老年人来到银行办理业务处,要求将原来账户中的钱转至一个 “安全账户”,并称他们原来的存款账户不安全了,银行工作人员感觉异常,随即报案。后来证明这是一起诈骗行为。   警方提醒:国家机关从未设立任何所谓的安全账户,“安全账户”等于“诈骗账户”。市民对此一定要确认,如果还是不放心的,可致电银行服务热线或是直接到营业厅里问清楚。  6凡是发布低价购物信息需要汇款的     案例:北京朝阳区一小区独居老人李爷爷在小区墙壁上看到一则低价购药广告,他因患病常年吃药,所吃的药物在药店非常贵,看到有“便宜货”,他按照上面提供的信息将1000块钱汇了过去。后来却迟迟没有收到药,他再打电话过去,电话竟然停机了。他随即报警。   警方提醒:这类诈骗技术不高,上当的以老人居多。通过手机短信发布电子产品、进口抗癌药物等各类流行物品、高价奢侈品优惠销售的虚假信息,以支付押金、会员费、运输费、货款等各种费用为名诈骗。为此,子女一定要多提醒老人。  7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     案例:某监狱接待了5名来自杭州的人,他们称得到电话通知说亲属王某在监狱得了重病,正在医院抢救,急需汇3万块钱,因为不知道真相并且担心亲属的病情没敢直接汇款,就连夜坐火车赶了过来。  后经监狱相关部门核实,这是一起社会人员冒充监狱警察企图诈骗服刑人员家属钱财的事件。   警方提醒:如果真是“家属”出事,对方一定会让“家属”与您通话,即便真的无法连接,也会告知您具体地址。如果连这些都不提供,那多半是假的。当然,您也应尽快打电话向“家属”核实。  8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打款的     案例:北京一家文化公司财务人员小姚的QQ收到一条信息,问账里还有多少钱,尽快往指定的银行卡打款3万元。  小姚一看,QQ头像正是在南宁出差的赵经理的,于是他赶紧打款过去了。第二天他向赵经理核实时,才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于是马上报警。   警方提醒:诈骗人员专门通过QQ骗公司的财务人员,这值得市民特别是财务人员的重视。其实说来,一般被骗的,都是些粗心大意的,因为诈骗用的QQ号大多是新申请的,等级都很低,且号码位数较长。只要市民留些心眼,多问、多推敲,就可以发现骗子漏洞百出。  9凡是发布招工信息要求汇款的     案例:刚刚医学院毕业的梁小姐通过微信聊天接触到林某,林自称在北京某医院工作,可帮人介绍进医院工作,费用需10000元。  梁小姐急于有份稳定的工作,也就不假思索地给林某汇款了。结果迟迟没等来消息,林某也失踪了。梁小姐不得不向公安机关报案。   警方提醒:犯罪分子常会利用外地人刚到北京求职心切的心理,以各种方式诈骗短信骗取非法钱财。此类犯罪通常为:  一是发布招聘短信等,骗取受害人的报名费、中介费、服装费等;  二是假冒中介机构,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三是以疏通关系为名诈骗钱财。  10凡是“猜猜我是谁”就是想不起来的     案例:市民张某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让他“猜猜我是谁”。听口音,张某猜他是大学同学小杨。小杨说他将于近日到北京出差,顺道来看望张某。  两天后,张某突然接到“小杨”的电话,说他出了车祸急需用钱。张某慷慨解囊,赶紧到某银行汇了2万元到“小杨”指定账户。汇完钱后,“小杨”电话就打不通,此时张某才意识到上当受骗了。   警方提醒:这类诈骗其实有很多漏洞百出的地方,接电话的人只需多方核实,哪怕是多问上一句有关以前两人熟识的场景,看其能不能回答上来,即可辩明真相。  三不用的手机号直接注销,当心有隐患  面对来势凶猛  的电话诈骗  我们要用好自己的手机  小心坑爹  比如,很多人以为  不用了的手机号  直接注销就可以了  但其实没那么简单  当心你的财产安全  受到威胁  赶紧了解一下↓     (图表来源:人民网、工信部官网、中国电信客服)  来源:工人日报、人民网、工信部官网等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
本月热点资讯
1671157215311525152315221495149414771466
Copyright (C)
cgbha.com All Right Reserved. @鼎胜电脑工作室@大柴帝国工作室
:怀安县综合信息门户网站,怀安主流媒体。,怀安吧之家。打造最贴切怀安柴沟堡百姓生活的网络家园。
网站备案: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1:  客服QQ2: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它反映一个地区的精神风貌,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俗文化内容很多,表现在饮食起居、四时八节、婚丧嫁娶、交往礼仪等诸多方面,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其中包含着普通百姓的情感和智慧、爱好与情趣,是远去的历史的反映和文化的记忆。泰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影响较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一、精彩的文娱民俗
民俗文化外延很大,文化娱乐习俗属于精神民俗文化,包括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许多方面。在泰州民俗文化中首先需要引起我们注目的是泰州的传统文娱活动。泰州传统的文娱活动,主要有讲、唱、舞、技四类,总体来看是风格各异,或雅致秀美,或刚劲质朴,或活泼灵巧,或风趣诙谐,体现了泰州人民对生活、爱情、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膜拜。
讲:泰州的“讲”最典型的是流传于靖江讲吴方言老岸地区的讲经。靖江讲经的渊源可上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传扬佛经的梵呗和唱导。当时以歌咏形式传扬佛经教义,至唐代发展为俗讲(即唐代“变文”)和僧讲,其中俗讲面向普通大众,九世纪上半叶已极兴盛。至宋代,俗讲已成为瓦肆勾栏会伎之一,市井百姓争相围观倾听,堪称盛况。这种讲唱技艺传入靖江大约在元末明初,传说与岳飞有关。南宋初年,大量中原地区的百姓随王朝南迁,也将北宋汴梁瓦舍中的种种表演技艺带到南方,随岳飞队伍南迁到靖江的“江淮流民”中可能有民间艺人,带来讲唱技艺。后经过靖江民间艺人长期口头加工,至清末达到定型阶段。由于讲经具有可贵的原始性、独特的地方性和鲜明的艺术性,被专家们视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讲经也是一种小规模的群众聚会,所以民间又把它称之为“做会”。讲经的基本形式为说唱结合,一唱众和,唱腔有平调、单调、含十字、滚龙调、挂金锁、打莲花等,与唐宋变文曲牌相近。讲经道具有佛尺、木鱼、铃具。开讲时,往往由一名“佛头”、多名客师主讲。农家堂屋、院落里,八仙桌的一面,“佛头”独坐,其余三面,“和佛”的人围坐。听经的人或坐或站。“佛头”每讲一段,末了一句均以高腔长调哼唱,“和佛”的人则接着佛头的最后一个字拖着长调齐声相和。不仅“和佛”的人和,一屋子听经的人均可跟着和唱。讲经关键在“佛头”,据说靖江“佛头”很多,在讲经发展的全盛时期(约在民国初年),有佛头一百多人,目前约有佛头六七十人,其中年纪大的已八九十岁,而年轻的才二十多岁。而女“佛头”的出现,则是近几年的事,目前靖江有近十名女“佛头”,年龄大多在四五十岁。1984年,中国民间文学权威人士、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带着北大中文系学生到江苏调查实习,发现靖江农民演唱宝卷后,如获至宝。“讲宝卷的活动在靖江还保存着,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经过研究,他们惊奇地发现,这种讲经经文与敦煌变文存在着渊源。段宝林教授说:“敦煌变文解决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说我们的曲艺文学、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开始的,后来的小说、评弹、说书,都是从变文发展来的……靖江讲经是活着的宝卷,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生动活泼的宝卷,这是靖江人民的创造,人民艺术天才、智慧的结晶。”[1]
唱:泰州的“唱”主要有三类,一是里下河民间小唱,二是弹唱,三是唱道情。首先是里下河民间小唱。苏北水乡的民间小唱很多,有诉长工苦难的,有谈情说爱的,也有唱偷汉的……一般男人有拉丝嗡子,女的演唱。他们在冬天农闲时演唱,也在夏天纳凉时演唱。夏天,他们会到打谷场,坐在那些准备修油的木船上(木船拉上岸准备修油,洗净后反搁着,船底可坐入纳凉,既凉爽又少蚊虫)。若天气太热,他们还会驾了大船到湖心去“戴泊”,把船扣在水中央,既有凉爽的湖风,又没有蚊虫叮咬,他们一直唱到下半夜,甚至通宵达旦。冬天演唱,一般在室内进行,每每吃了晚饭,就到演唱者家来,先是闲聊,等拉丝嗡的一到,众人推他坐到太师椅上,他便调琴弦,等叽咕叽咕调好琴,女歌手便走过来,等拉完过门就开声唱起来,通常唱到半夜,还会唱些荤曲儿,如《十八摸》等。这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睡觉。下河民间小唱歌手都为女性。她们从小心灵嘴巧,口口相传,学会唱几十种小曲,一夜也唱不完。使水乡偏僻小村的群众身心得以愉悦。民间小唱乡土气息浓,农民群众听得懂,所以愿意接受,当然,民间小唱也有一些低级下流甚至糟粕的东西。泰州除了各地的民间小唱外,还有一些弹唱,最突出的是靖江弦八弹和兴化的鼓儿词、锣鼓书和唱道情。弦八弹主要是靖江民间为婚庆渲染气氛的小型丝竹乐队演奏,常用乐曲有《八段景》、《诵腔》、《浪淘沙》、《梅花三弄》等。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现今弦八弹在保留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流行歌曲的演奏。道情,亦称渔鼓,是一人独唱或数人合唱的民间曲艺。道情,渊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南宋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渔鼓”。元人杂剧《岳阳楼》、《竹叶舟》等剧中均有穿插演唱。明清以来流传甚广,题材也有所扩大,在各地民间歌谣相结合而发展成许多种曲艺。它演唱方便灵活,不管春雨秋霜、围炉纳凉,随时可唱。道情的唱腔丰富,雅俗共赏,兼收并蓄,大曲小调皆成腔,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深受群众喜爱。道情道具是:情筒、简板。情筒,是用长约一米的圆竹筒做成,竹筒打通内结,一头蒙上皮,一头箍一钢箍。以手指击打皮面,情简便发出“嘭嘭”之声。简板,系由两根长约二米,手指宽的篾片做成,演唱时,情简抵于左手弯内,右手击打鼓面。左手击打简板,打击一阵后便开始演唱,有时夹有道白,有时全是唱歌。道情到了清代,仅存时俗所唱之《耍孩儿》、《清江引》数曲。而郑燮、徐大椿、金农诸家却起而复活了这个体载,或创新曲,或循旧调,郑燮道情,传唱最广。[2]在业余文艺宣传里,道情也曾有很多地方以女声表演唱的形式出现,六至八位女演员,各怀抱一渔鼓,唱新写的内容,也颇受群众欢迎。
舞:泰州的民间舞蹈形色多种多样。如泰兴的“花鼓”,姜堰的“滚莲湘”、“仓龙舞”、“跑马灯”、“舞龙灯”、“河蚌舞”、“牵驴花鼓”,靖江的“荡湖船”、“龙灯舞”、“小狮子舞”、“秧歌舞”等等,而影响最大的当数泰兴花鼓和姜堰的莲湘。欢快、热烈的泰兴花鼓,以红灯作为主要道具,红灯内插上点燃的蜡烛,既可照明,又增添色彩,白天固然能演,夜晚亦可照常演出。正因为它可以“日以继夜”地表演,故又名“夜火灯”。泰兴花鼓起源之初,民间艺人往往以一家、几家或同村一伙人自行组合,春节期间沿门挨户演出,平时多在街头、村头、庙会、集场作广场表演,如逢豪门大户喜庆堂会,则在室内表演。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历经四代传承。严格地说,泰兴花鼓是舞蹈,但是,在泰兴乡间,它被老百姓看着是不折不扣的歌舞。因为它既可单独表演舞蹈,亦可边跳边唱。无论是舞蹈本身,还是曲调、唱词,均有完整、圆熟的结构,风格独特,自成一体,极具地方特色。泰兴花鼓的唱词,用泰兴方言演唱,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所唱歌词并不固定,艺人们在演出中为避免歌词的单调重复,可信口编出一些歌词填进曲中,或者唱一些幽默俏皮的歌谣,活跃气氛,愉悦观众。泰兴花鼓通常由6人表演,俗称“六人花鼓”,在艺人不足数或人数偏多的情况下,亦可由2人、4人、8人、12人表演,但数“六人花鼓”最为完美。无论由几人表演,均为男女各半。泰兴花鼓曲调共有三个,一为〔花鼓调〕,二为〔跨金索〕,三为〔倒花篮〕,整个曲调具有浓郁的苏北民间小调风味。音乐节奏明快、跳跃,呈现为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3]姜堰滚莲湘是姜堰地区民间舞蹈的佼佼者。关于姜堰滚莲湘的起源,有两个优美的传说。其一,很早以前,在下河一带,一户地主家有个丫鬟叫莲湘,她聪明能干,美丽善良,在地主家每天挑水、烧菜、煮饭,她烧火时用一根竹竿,这竹竿叫吹火棒。冬天很冷的时候,她就用吹火棒边跳边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无意中就形成了一种舞蹈。当时有人看着,觉得很漂亮,就跟在后面学,她就热心地教大家。后来丫鬟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这根竹竿叫做莲湘。其二,孟姜女千里寻夫,走到苏中地区,她手里拿着一根乞讨的棍子,一面拄着棍子乞讨,一面用它驱狗。当地村民看到孟姜女打狗棍挥舞得很漂亮,就跟着学起来。两种传说,无从稽考,但它们都说明了滚莲湘在下河一带是有代表性的,特别是在节日或在庙会,滚莲湘都起一种打场子的作用,在乡村演出时都是通过滚莲湘拉开一个场地,然后让其他的节目来表演。姜堰滚莲湘源于地处里下河的马庄一带。滚莲湘民间舞蹈流传在姜堰地区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确切姓名可考的传承人从第二代刘振喜(1840年生)始,第三代顾振邦(1893年生),第四代王长山(1910年-1995年),第五代李道功。滚莲湘形式自由,姿态多变,道具轻灵,多配以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即兴表演,亦可走村串户随时随地开场表演,因此,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姜堰滚莲湘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滚”字,其他地区的打莲湘,是用棍子直接打在演员的身上,而姜堰滚莲湘是通过“滚击”,用棍子打击身体的各个部位。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姜堰滚莲湘分为上八盘、下八盘。上八盘就是以上身为主,它的击打都是“滚击”,然后通过上身的柔美动作来体现。而下八盘则不同,它是腿部的动作,是一种刚健跳跃的动作,所以跟其他的莲湘就完全不一样。姜堰滚莲湘的高标独帜还表现在,其中一些技巧是睡在地上滚,击打到最后动作的最高潮叫“龙翻滚”,就是演员睡在地上通过膝、腰、手几个部位,同时击打莲湘的棒头、棒尾,这样在地上滚动形成一个高潮。姜堰滚莲湘在省内很有影响,第五代传人李道功被誉为“莲湘王”,他对姜堰滚莲湘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技。泰州民间技艺性的活动很多,有用于表演的,也有非表演的。如传统表演艺术,泰兴木偶戏泰兴木偶属于杖头木偶,俗称三根棒,一棒支撑木偶头部,另两棒~~控双手。泰兴杖头木偶是雕刻艺术与~~纵艺术的结合体,表演时讲究举功、捻功和步功,~~纵时讲究稳、准、正、平,并借鉴了戏剧演员的水袖、碎步、亮相、鹞子翻身等表演程式。泰兴木偶戏已有180年历史。初从安徽传入时,唱腔为徽调,后改为京剧,并逐步发展,形成了平稳刚劲、细腻传神的艺术风格。民国时期,泰兴市木偶戏班最多时达117家,活跃于市井与乡间。1959年,众多木偶戏班合并为3个木偶剧团,曾经到全国各地演出,赢得广泛赞誉。1973年被扬州地区接收,改名为扬州地区木偶剧团。其后,仍有业余剧团活跃在泰兴市农村,代代相传。再如流传在兴化、姜堰等地的“踩高跷”也是一种竞技表演。踩高跷是淤溪杨庄村的一项传统民间文艺,一度中断几十年。淤溪文化站打听到70多岁的陈树官老人有此技艺,便组织了20多名能唱会跳的男女青年跟他学习。经过一番跌爬滚打,这些青年终于成为高跷的传人。目前,淤溪高跷队除了在庙会、集市表演外,还经常被邀请到周边县市庆典活动上踩街,有的农民家红白喜事也请他们一显身手。淤溪高跷队被邀请到苏州周庄参加第11届国际旅游节。其次是非表演的。如姜堰梅垛的“斗七巧。所谓“斗七巧”,就是通过七巧灯各种图案的变换,寓万事如意,一切顺心于“七巧”之中,反映当地人们祈求平安富足美满的愿望。再如,兴化大营捏面人、竹泓船艺、孤山泥狗子等民间工艺也长盛不衰。孤山泥狗子是靖江传统民间工艺品,已有数百年历史。该工艺品由孤山风化的岩粉烧制而成,中空,首腹部有孔,可吹出蛐蛐之声,是儿童喜爱的玩具。除了制成泥狗,还可制成鸡、猪、老虎等动物形状。据说,孤山泥狗子可能也是由北方传过来的。如,淮阳“泥泥狗”上千种,“泥泥狗”表现的民族文化,可以写一部大书。在尼塑方面,泰州还有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师,如净因寺的罗汉塑像,是被誉称为“泰州艺人三绝”(柳敬亭、梅兰芳、吴广裕)之一的吴广裕所塑。《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载:“吴广裕,清江苏泰州人,在乾隆年间以泥塑佛像而得名,曾任宫廷供奉衔,在泰州塑像作品有:净因寺十八罗汉像,粉面彩身,形状类常人,而嘻笑自然,绝无俗气。”吴广裕在泰州的雕塑作品,除净因寺的十八罗汉外,另有南门关帝庙的二马、二夫,南门板桥内土地庙中的二鬼、二差、二判宫,光孝寺戒坛的二十四诸天像,泰山岳庙的岳飞及岳云像等,其塑工精湛,都是登峰造极的旷世精品。令人扼腕的是,泰州艺术宝库中这些辉煌的艺术作品,都在“文革”动乱年代被破坏得荡然无存了。吴广裕曾被乾隆皇帝授以宫廷供奉职衔,但他生性非官场中人,无拘无束的不羁生活,虽让他一生未露显达,最后竟穷困潦倒地死于这千年古刹净因寺内,但他的雕塑艺术成就却令人瞩目地载入了华夏艺术史册。
二、有趣的节日民俗
泰州民间的传统节日主要是春节、端午、中秋、清明、七月半、过冬等,在泰州,前三个节称“人节”,后三个节称“鬼节”。人们为祈求吉祥,每个节日都有若干传统礼仪和习俗。建国后,地方政府进行正面引导,并赋予新的内容,提倡过文明、节俭、祥和的节日。
春节:春节为延续时日最长、最隆重的大节。旧时正月初一,这一天家庭主人要起五更,点烛焚香,燃放鞭炮,迎接天地神,不焚香不兴开门。男女老少更换新装,殷实者,皮、呢、绸、缎,以示富有。贫寒者,外新里旧,以求整洁;妇女儿童、尢重衣着,力求新颖。饮食很有讲究,晨起,有干丝、果子茶、元宝(糯米圆子)、糕点、生姜等,每道不兴吃完,要存一点;中午,要吃隔宿饭,菜肴皆是除夕烹好的熟菜,意在吃陈粮,年年有余;晚餐,吃面条。家人邻里见面都说吉利话,如恭禧发财,倍加施舍。晚间不兴点灯,及早入睡,以祈夏日蚊虫少。初二,向亲友拜年,新婚夫妇给族长至亲送“果茶”。初三大早,各户遣小孩去土地庙争送头香。初一不兴扫地,少数待初五敬了财神菩萨后打扫,且须由外往里扫,意在招财进宝。初五为“财神日”,店铺一定要开张接财神。老农则从初一到初十观察每日阴晴,预卜当年人畜五谷吉凶兴衰:一天、二地、三风、四雨、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以晴为吉。春节期间,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采,有玩龙灯、舞狮子、唱凤凰、送麒麟,尽兴欢娱。有民谚曰:“正月里拜年,二月里玩灯,三月种田。”蒋垛、大泗、白米一带正月三十家家蒸馒头,祝六畜兴旺。建国后,政府法定3天假日。机关、学校、群众团体多举行拜会、联欢会、茶话会,相互祝;农村文娱宣传队敲锣打鼓给烈军属、五保户拜年。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队多排演革命样板戏,串村演出。近年有富裕户包场电影或请剧团下乡演出。除祈神敬香等迷信色彩淡化以外,余多沿袭。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俗名灯节。正月十三起,家家“扯天灯”,名“上灯”,以求合家目明。这天早上吃汤圆;十八“落灯”吃面条。民谚云:“上灯圆子落灯面,要吃圆子到明年。”灯节期间,姜堰东岳庙、都天庙、龙王庙里置屏灯,灯上画“三国演义”、“封神榜”等古典小说人物故事,观众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旧时,乡村还有扯桅灯之风。即在土地庙前,树十余丈高桅杆,穿上竹篾圈数十道,每道皆以麻绳相系,如龙骨,每圈挂灯笼若干(每户一灯笼),杆端系有铃铛,而后似扯篷帆一般,以兔灯、蛤蟆灯、鲤鱼灯、马灯、八角灯、飞机灯最为孩子青睐。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清明前十天,各家就忙着“添坟”、祭祖;新媳妇则要给新故老人“上花坟”。三年满坟时,放鞭炮、插红纸花,以示脱孝。清明,家家祭亡人,以炒砣粉代肉食。檐前插柳枝,谚云:“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妇女鬓边还要戴柳球。插柳一俗原为纪念黄巢起义,现已鲜为人知。在蒋垛、张甸一带,还有用杨柳叶拌和荞面摊饼的习俗,纪念郑成功抗清。又说是天神下界看到民间吃树叶会动恻隐之心,不再降灾。姜堰、兴泰、溱潼一带,这一天有吃冷饭、冷韭菜之俗,以祈长精神,不疰夏;里下河地区兴吃螺蛳肉和孩儿菊(亦名马兰头)以明目。食用冷饭菜,实从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演而来,本意已被模糊。是日,看麻将,纸牌的人很多,传云:“清明不看牌,死后没人抬。”建国后,民间祭扫习俗基本不变,但封建迷信色彩淡化。
立夏:“立夏立夏,妇女戴花”。是日,妇孺髻根、辫间戴皂荚花,衣襟上挂皂英叶,说是入夏免打瞌睡;不坐门槛,免“疰夏”;娘家要给新出嫁的女儿送凉席、凉枕、扇子、夏布、草帽、澡桶,名为“送夏”;以大秤称量体重,视一年胖瘦。建国后,“送夏”之风犹存,余皆逐渐消失。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采撷新鲜芦叶(俗名“粽箬”)包裹粽子。包心以糯米为主,掺以蚕豆瓣、红豆、花生、红枣、火腿丁等,形状以四角为多,还有羊角形、斧头形、菱米形、元宝形等等。旧时称五月为“毒月”,家家帖“五毒”符,挂钟馗像,门前插艾蒿、菖蒲,室内洒雄黄水;孩子穿戴虎鞋虎帽,系“百脚绳”,蘸雄黄酒在额上写“王”字,意为驱邪避秽。菜肴讲究“五红”:黄鱼、虾、咸蛋、苋菜、干咸菜烧肉。浴室烧“百草汤(汤里放艾蒿、菖蒲)”,沐浴败毒。建国后,不再贴“五毒”符、挂钟馗像,余皆沿袭。
“七月半”:是日祭祖礼仪如清明,唯祭奠时间在晌午时分,有“早烧清明晚烧冬,七月半亡人等不到中”之谚。相传明代某年七月,邑中遭受特大洪灾,百姓未及吃饭,即葬身鱼腹,均成饿鬼。于是,后人形成了晌午时分敬亡人慰祖先的风俗。此俗沿袭至今。唯王石乡一带,午餐吃水饺。溱潼湖西庄窑工常开夜工,怕撞上孤魂野鬼,则在七月半请和尚放利孤焰口以超度。当天在高墩上竖桅杆,悬七盏灯笼,名七星灯(喻北斗星),招唤孤魂野鬼前来看戏受斋。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日,家家吃月饼、圆子、粘饼、藕饼、喝团圆酒。水乡人家必杀鸭子;南乡农家做块锅盖大小的“月光饼”。月儿正圆之时,家家设案,点烛焚香,将时鲜果饼陈列案上。举家团聚赏月,天上人间,千里共婵娟。蒋垛一带还有“摸秋”之说,是日晚,年轻的小伙子到刘姓家偷碗、鱼网、巴斗等物,送给久婚不孕或婴儿多夭折之户。姜堰一带,街上孩子用砖头瓦砾垒宝塔敬月光,去野外采集各种果实,斗巧取乐,以菱角制牛头,或以扁豆荚制马,芋头子制猴子,癞葡萄制金鱼,豇豆荚、红豆粒制晴蜓,家长挑选其中佳作,摆上供案,增添节日乐趣。建国后,吃月饼赏月之俗仍兴。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城乡群众素有以吃米糕登高、攀高之俗。姜堰镇糕店特制售斜形糕,配制彩纸小旗,增添节日气氛。因白昼渐短,劳力者从此不再加餐吃晚茶,谚云:“吃了重阳糕,就把晚茶撂。”旧时手工作坊老板于是日设酒菜犒赏职工,示意此后要开夜工,谚云:“喝了重阳酒,夜作不离手。”旧日农村雇主于此日解雇放牛小伙计,谚云:“九月重阳十月朝,看牛的细佬儿往家飘。”女孩亦于是日开始缠足,谚曰:“九月重阳十月朝,裹双小脚儿个个嗷(夸奖)。”
过冬:泰州人称冬为“过冬”,即“下元节”,又名大冬,前一日称小冬。大冬为人节,小冬为“鬼节”,谚曰:“大冬大似年,小冬不值钱。”境内民间祭祖,有于小冬,有于大冬,各遵旧例。大冬兴吃番瓜,谓可治头风。
腊八:腊月初八,传为释迦牟成道之日,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富家在粥中佐以白果、红枣、栗子、蘑菇、金针、木耳、花生仁、茶豆等;贫困户则佐以山芋、胡萝卜、芋头、杂豆、花生仁等。
送灶:腊月二十四民间送灶神上天。白天掸尘大扫除,夜晚以红豆、糕、糖、肉、米饭及缀有白果、红枣的柏枝为祭品,焚香叩拜祭灶。祭前,在筷桶里插满筷子,请灶神上天多报人口,多要口粮;在灶神爷像的嘴上抹点糖,并焚之于灰堆旁,灰堆旁树芝麻秸为“天梯”,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仪式由男主人主持,如男人外出,则由女主人代为默祷:“送灶是我,接灶是他”。溱潼镇朱、陈、李、沈四姓,均在腊月廿三送灶,不知何故。腊月三十日接灶:“下界保平安。”建国后,此俗渐废。
除夕:俗称“三十夜”,是农历一年中最为神圣的一天。除夕前,要备齐年货。“有钱没钱,洗洗过年”,大人小孩剪元宝头,洗元宝澡。当天下午早早地贴上喜旗、春联(有一字不写的称“满堂红”)、年画、忌贴梅花之类美术作品,亦忌唤猫,为讳“梅”、“咪”与倒“楣”谐音。天井里印上元宝墩子,为忠臣岳飞戴孝;门前插芝麻秸,以示神箭驱年,永保平安。谚曰:“长不愁,短不愁,只愁芝麻秸儿插檐头。”家庭主妇精心制作陈饭盆,用上等米煮好一盆饭,饰以果脯,上插柏枝、陈饭旗,叶间缀上银杏、花生等,供于家神柜上,至正月初六,才蒸热食用。“陈饭旗”:用柴杆糊上彩色纸旗,高一米,由上而下依次粘贴各种剪纸;下端横扎一杆,上挂双鱼,谓“连年有余”。农村主妇在量米时,虔诚祈祷:“人一升,猪一升、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连年有余、步步高升”。溱潼一带煮陈饭,少则六升六合,多则六斗六升。因地处水乡,“十年九涝”,方言“六”与“捞”同音,“六”,即“捞住了”。晚上,家人团聚吃守岁酒,备鲢鱼喻年年有余,吃芹菜喻勤劳,吃芋头兆新年遇好人;点烛焚香辞旧迎新。娄庄沙家套一带,除夕日不一,有二十八夜,有二十九夜,不明何故。不少人家除夕至年初一,禁吃鱼肉荤腥,谓年尾年头吃素,可保一年太平。长辈给晚辈红纸封为“守岁钱”,忌小孩吵闹、嚷叫,兴闷声大发财。据云,是日晚,诸神下界,巩有触犯。放几粒枣子、云片糕和花生在孩子枕边,孩子醒后品尝,可得“早高升”之吉。旧时,贫者过年如过关,除夕夜,债主有打灯笼讨债之习。债户躲至凌晨,即可露面。[4]
三、独特的生活民俗
泰州地跨长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为春秋时期江淮间一大古城。数千年的岁月沧桑,蕴涵了泰州独特厚重的人文景观。这里民风淳厚,仪文繁多,许多生活习俗延续至今。
造房。泰州人造房最注重的是上梁。一要选黄道吉日,办上梁酒,二是仪式隆重。上梁仪式有贴“福”字、祭梁、上梁、抛梁,接大斧、挂万年青等,整个仪式由木匠主持。木匠要对房屋主人说许多吉利的话,这些吉利话,名曰:“说鸽子”或曰贴“福”字。木匠说:“手执福字喜洋洋,我替主家封正梁;福字贴在龙口上,富贵荣华万万年;福字写得四角方,好时好日我来装;左边福是长命富贵,右边福是金玉满堂。恭喜主家。”主家应答:托福,师傅!祭梁木匠说:一拜天,天官赐福;二拜地,五谷丰登;三拜朝阳千载盛;四拜福地万上兴。恭喜主家。主家应答:托福,师傅!上梁木匠甲说:脚踏云梯步步高,张班鲁班把手招;主家上梁良时到,金龙登科上早朝。木匠乙说:新打大斧亮堂堂,我替主家造高房;今年砌座逍遥府,明年又造宰相堂;宰相房里生贵子,子子孙孙状元郎。木匠乙说:新打大斧亮堂堂,我替主家造高房;左边文星扶玉柱,右边武曲托金梁;金梁登科逢黄道,玉柱成行遇紫微。恭喜主人。主家应答:托福,师傅!抛梁。所谓抛梁就是木匠将主家事先准备的糕点,粽子,糖果从梁上撒下,让看热闹的邻居和亲友争抢。这对主家是一种荣耀,对得到糕点、糖果的人是一种吉利。木匠说:一抛金,金从天降;二抛银,银满库仓;三抛米团和糕,主家代代做阔老;恭喜主家千年好,东邻西舍万年和。此时主家向木匠赏“喜钱”,鞭炮大作,梁上好了。接大斧。主家从木匠手中接过大斧,木匠说:斧头生来亮堂堂,老君炉里炼成钢;接到堂内千年福,接到库内谷满仓。挂万年青。万年青是长青植物,象征吉祥如意。木匠说:万年青来万年青,左脚金来右脚银;昨日还在苏州城,今朝已到万福厅。[5]
穿戴。服装:民国初,绅商多着长衫马褂,单、夹、皮、皮、棉依季节转换,质地多绫、罗、绸、缎、毛呢等;妇女穿旗袍,或大襟短衫,外罩马夹。工农多对襟短衫、撮腰长裤,出客时亦有着长衫的,质地多家织土布、夏布、自染青、蓝、黑色。学生男着中山装、学生装,女穿大襟短衫、下着裙子。中老年常在腰间系育裙,秋冬季在夹裤或单裤上加套裤。抗战后,着马褂者日少,服式无大变化,只是穿洋布、洋缎的大量增多。建国后,受干部穿戴影响,男子时兴中山装,妇女着列宁装,传统中式服装渐少,长衫逐步为大衣取代,多灰蓝两色。60年代,风行对襟暗扣中式棉袄。“文化大革命”时,男女都以黄军装为时髦。70年代后,服式逐渐多样化。进入80年代,从讲究服装质地进而追求款式,花样不断翻新。西装、茄克衫、蝙蝠衫、滑雪衫、羽绒服,喇叭裤、太子裤、牛仔裤、健美裤,除在青年男女中流行外,变受部分中老年青睐。鞋帽:30年代后,成人多戴瓜皮帽、罗宋帽,部分体面人戴礼帽。青少年戴瓜皮帽、滑稽帽、绒线帽。孩子依季节不同戴瓜皮帽、狗皮帽、风帽,富家孩子的风帽多加“福如东海”、“长命百岁”、“八仙过海”等银(或包金)质帽饰。妇女春秋扎青头布或毛巾,冬季戴勒子、平绒帽、绒线帽。建国后,男子风行解放帽,妇女扎方巾、头巾。80年代,男子多戴鸭舌帽,妇女先为滑雪后为罗丝帽、八角帽。传统鞋式为百页底圆口布鞋,妇女时着鞋面上绣花,冬季着蚌壳式棉鞋。少数讲究人穿皮底或皮帮单鞋,阔人穿皮鞋。农民平时多穿草鞋、蒲鞋、冬季穿毛窝儿(讲究的是驴毛窝儿)。雨鞋有脚套儿(连鞋穿的高底木屐)、钉鞋(以桐油浸过的蚌壳式布鞋、底上有铁钉)和矮帮套鞋。城镇部分青年穿跑鞋、力士鞋、球鞋。建国后,橡胶、塑料、皮革制品日渐增多,布鞋逐步为各式球鞋、凉鞋、皮鞋、旅游鞋、保暖鞋所取代。青年大部穿人造革鞋,部分女性着人造革靴。发型:民国初,男子剪辫剃和尚头,后剪平顶、圆顶或对开分头。姑娘梳辫子,或梳髻,额前留海儿,出嫁后一律梳髻不留海。儿童剪儿头、马盖头,惯宝儿脑后留小辫。抗战后,城镇男子多留分头,妇女多剪二道毛,烫发则为时髦,姑娘梳童化头或留双辫。建国后,发型无大变化。60年代,妇女流行“运动头”,80年代烫发逐渐普遍。有“爆炸式”、“波浪型”、“一刀卷”、“丹风朝阳”等。有的姑娘不尚烫发,偏爱长发披肩。小伙子多长发“大包头”。首饰:旧时,首饰为富有标志,贫家很少问津。妇女有簪、钗、环、坠、镯、戒指等,质地金、银、玉不等,富家常嵌以珠宝、翡翠、钻石;孩子佩带项圈、手镯、脚铐及象征吉祥的各种索锁;男子戴戒指,亦有老者佩戴玉镯或其它玉制品。建国后,崇尚俭朴,佩戴首饰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文化大革命”时更属查禁之列。改革开放后,金戒指、耳环、项链被列为纳聘之礼品。男子戴金戒指的亦日渐其多。[4]
饮食。在泰州,常能听到这么一句俗语,就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什么叫“皮包水”呢?就是指喝早茶。喝早茶除了要有小笼包、汤包等点心相配外还有一样东西少不了,这便是干丝。干丝可谓泰州最具地方风味的小吃之一。它以豆腐方干为原料,最能体现厨师的刀工,一块厚不到二厘米的豆腐干,技艺高超的厨师可以用菜刀削为三十来片。吃干丝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其一是烫干丝,另一便是煮干丝。两种干丝的刀工要求不一样,烫干丝要求细如棉线,一块豆腐干须片成二十八片左右;煮干丝则要稍粗一些,一块豆腐干须片成二十来片,切成丝后如火柴梗粗细,若是太粗,煮时不易入味,且口感较硬,太细则煮时易结团。干丝切好后,须用水浸透,再用沸水烫上两次,去掉黄泔味,同时也使其质地绵软。煮干丝须用好汤,通常用的是鸡汤,高档一点还要加火腿。菜中用油以猪油或鸡油为妙,用油亦不可多,油多则腻。煮干丝的最后一个要点在煮上,须用大火煮至绵软才可。煮干丝既可当菜,又可作为小吃,味道鲜美。清早起来一杯茶,配上一盘干丝,两个点心,与三两朋友聊上一通,真是其乐融融啊。
如果说干丝是泰州早茶的特色,那么,油炸臭干则是晚上大众小吃的翘楚。每到傍晚时分,一头放油锅一头放豆腐干等原料的挑子沿街一放,泰州的大街小巷便都弥漫着一股独特的“臭”味,这便是有“生臭熟香”之称的油炸臭干的气味。一块块小小方方的臭干被放在油中慢慢地炸得泡起来,松松脆脆的,剪开来,再浇上用稀释了的酱油、辣椒酱做成的调料,搁些黄豆芽、香菜末,痛痛快快吃上一碗,那味儿就甭提多鲜美了。
泰州烧饼主要有两类,一是大炉烧饼。大炉烧饼在泰州一带很早就有,也很普遍,另一种就是黄桥烧饼最为有名。谈到黄桥烧饼就要从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桥决战说起。六十年多年前,陈毅、粟裕指挥的新四军在泰兴黄桥镇以七千人的弱小之师击溃了号称十万的国民党顽固派的来犯之敌。在决战的关键时刻,后勤战线的主角是黄桥的烧饼炉子,人们用独轮车装载这大包大筐的烧饼,转送到各个阵地,对决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黄桥烧饼黄又黄,黄桥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新四军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哪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的《黄桥烧饼歌》一直传唱至今,黄桥烧饼也因此名扬天下。现在的黄桥烧饼酥多、油多、馅多、品种多。甜的有白糖馅、桂花馅、豆沙馅等,咸的有葱油馅、肉松馅、香肠馅等。刚出炉的黄桥烧饼口感酥脆,稍放一下,就成了酥软,各有各的特点。
菜系方面,泰州均属“维扬菜系”,但由于自然条件不同,泰州各地的制作方式与品类又有所不同。如兴化烹调制作方法以炖、焖、蒸、烧、炒见长。名菜名点有:醉蟹清炖鸡、蟹黄包子、水乡米饼、沙沟鱼圆、中庄醉蟹、水晶虾仁、松花皮蛋、戴南香肚、安丰三腊菜等,另有米饼、桂花圆宵、砂锅等地方小吃。再如,靖江喜吃粞子粥,其成份为粞子(元麦细磨,细筛而成)、米、少量碱。主要特色是,煮成的粞子粥成红色或浅褐色,闻之有香,吃之有味,爽口滑溜,口感良好,如果在粞子粥里加之黑豇豆或红薯,其味更加独特。还有靖江的汤包(蟹黄汤包)蟹黄汤包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其它包子相比,有其独特的“个性”:一是制作“绝”,二是吃法“奇”。制作蟹黄汤包工序为:制作馅、擀皮、包、蒸。制作馅:首先是取猪蹄膀的厚皮,切细、文火煨,至猪皮完全溶入汤中,冷却后成为透明果冻一般的胶状物。然后取蟹黄、剁碎的猪腿心肉,一起把熬好的鸡汁、姜丁、蒜末放入胶冻内拌匀。擀皮:选用上等精粉,揉、捏后即可擀(不必发面)汤包皮要求圆而薄。包汤包:包汤包需要熟练的有~~作技术的老师傅,其动作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样,轻、揉、均匀。蒸:蒸熟的汤包雪白晶莹,上面的折皱细巧均匀,恰如一朵朵饱满圆润、千瓣紧裹、含苞欲开的玉菊,加之皮薄如纸,几近透明,稍一动弹,便可看见汤包里的汤汁在轻轻晃动。吃法奇:吃蟹黄汤包有“十二字”口决――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6]
婚、生、丧俗。在婚、生、丧俗等礼仪方面,泰州四市两区虽然有所区另,但大同小异。这里仅以兴化为例,作简略的简述。
提亲:一方请媒人提亲,对方有意;或经亲友撮合双方同意的,再请媒人构成双数。前为“原媒”,后为“请媒”。
合婚:通过媒人把女子生辰八字口头报与男家,此为“暗口喻”。如“八字相合”,即通知女家,此为“回好”。女家再将女子庚帖发至男家,省去“回好”这一程序,而和“发帖子”一道进行,谓之“一把连”。男家请人“算命合婚”,此谓“明口喻”。
小定:男家得女子庚帖后,即备衣料两套及云片糕等礼物,送至女家。至此,婚约乃成。其间不乏双方家长暗中“访亲”、“合婚”的。[追节]结婚前二三年,女婿择夏日时带礼品去岳家小住数日,谓“歇夏”。此后,逢“三大节”都须给岳家送礼“追节”。春节送礼要用“盒担”,即有猪蹄筋、鱼、酒、茶食等岳家返还数件,通常为双数。
送“日子”:男家准备就绪,即请媒人和女家磋商择吉迎娶。具体日期一般选在双日,以二、四、六为多。双方年龄同为双数者,则选在三、五、九等单日。喜期商定后,在十数日前用大红柬帖通知女家,只可提前,不可推迟。
送彩礼:在吉期前,男家按商定的数额给女家送“彩礼”,供新娘购买衣服(扯喜布)、首饰等。结婚时,男家置办木床一张,其余家具通常由女家陪送(此谓陪“全房务”)。女家再穷也得陪马子脚桶。
发嫁妆和铺房:在佳期前数日,将陪嫁发至男家,满目琳琅,招摇过市。婚前一日布置新房。
暖床:吉日前夕,新郎邀亲友中未婚男子联床,为早生儿子的吉兆。
迎亲和拜堂:吉日上午,新郎由陪郎相伴用花轿去女家迎亲。花轿一到,女家呜炮相迎,并即闭门,经数求方开。乘此索“开门封儿”。带亲的人进门后,待之以圆子、红枣、云片糕,预祝团团圆圆,早生贵子、步步登高。新娘上轿母亲要哭几声,以表对女儿眷恋之情。戏谓新娘上轿母亲不哭者将来要生哑吧。女家也有人“送亲”。迎亲的花轿在途中逢河流、桥梁或道路拐弯处必放鞭炮。两轿子相遇,好事者常为抢上风而发生争执。花轿到男家后,即鸣炮出迎。并请迎亲、送亲者吃圆子、红枣、云片糕。以下拜堂、坐富贵、富贵烛、吃富贵饭等仪式。满月回门时,须给岳家带二色或四色礼品。岳家要回赠棕子100只。其中有1只特大的,谓“百中选一”。
望朝:女方的亲属,在蜜月中择吉日去男家看望女儿,男家必热情款待。
谢媒:举行喜宴必请媒人出席,他们馈赠的礼金多如数壁还。以面条、猪肉谢媒。
交生日:新妇过门后的第一个生日,由娘家出资祝贺,谓之“交生日”,以后的生日即交由婆家庆贺。
过街:预产期前数日,娘家带孕妇过一天,祈早日顺利生产,谓“过街”。头生儿衣、帽、鞋、袜等通常由外婆家制送。
踏生:婴儿落地后第一个人进入产房谓“踏生”。
报喜:婴儿降生须向外婆家和其他亲戚报喜,生男送红蛋,生女送糯米粥。其数成单,送亲友的3、5、9只不等,送外婆家的99只,而外婆家则回赠39只,并染成红色。
洗三:产后三朝给婴儿洗澡,取乳名。并请至爱亲朋吃“洗三饭”。
满月:在产妇“做月子”期间,至爱亲朋必来探视,并馈赠母鸡、鸡蛋、猪肉、油馓子、婴儿衣帽或礼金等,谓“看月子”。满月(或双满月),宴请亲友,为新生儿剃胎毛(但要避开正、腊月)。将剃下的胎毛揉成团用红布绒线包扎好挂在婴儿头,或同万年青叶扎在一起挂在房中。
百日和过周:婴儿出生100天和周岁,也要宴请一番,表示祝贺。
小儿生日:戏谓“长尾子”。小“寿星”此日穿新衣,吃面条。家中用香烛、鞭炮敬神。十岁为人生第一个“整生日”,家长要宴请亲友,应邀者有衣物、礼金馈赠。
贺“整生日”:逢十的生日谓“整生日“,平常寿诞谓“闲生日”。逢“闲生日’”一般在中午添一两样荤菜而已。贺“整生日”一般自40岁向上。但有的逢20岁、30岁也要庆贺一番。谓20岁生日是成年后第一个“整生日”,三十岁为“半甲”。贺寿从生日前一晚开始,谓之“暖寿”。寿礼有寿幛、寿联、亮匾、寿烛、寿桃、寿面等。年老者祝寿设寿堂,点红寿烛、寿字香,有的还张灯结彩。寿翁坐正位,受亲朋祝贺,晚辈叩拜。中午或晚上要设寿宴款待来贺者。
冥寿:逢先人整生日,请僧人做“喜斋”,贺“冥寿”。亲友送纸锭,主家同样要办酒酬宾。
净身和送老:为将死或已死者洗身子,谓“净身”。然后穿寿衣(也叫“老衣”),谓之“送老”。
守灵:将弥留者移至堂屋一侧的地铺上(下铺稻草),咽气后再移上堂屋正中的灵床(又叫“停床”)。从弥留到入碱这段时间须有人守灵或守夜(又叫“伴夜”)。
送死信:成年人死亡,须向亲戚报丧,即“报死信”。逢母丧,孝子须亲至舅家报丧,向舅父(或舅母)跪拜。父死向叔伯(或伯母、婶母)报丧时亦须如此。
烧寿纸:死者弥留时焚化纸钱,一般用红纸.包成正方体,用红绳捆扎,上写“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备而不用”等字样,谓“寿纸”。还要请和尚念“受生经”,放“引路焰口”。
送饭:人死后三日内亡魂临时羁押在土地庙里,故家人必于每晚前往送饭一次,并焚烧纸钱,贿嘱土地“关照”。
入殓:即将尸体置于棺中,棺下层垫黄土、石灰、棉褥,尸枕鸡鸣枕,上覆衾、被,还有殉葬品。盖棺后,盖子左首第一根钉谓“子孙钉”。要将死者后裔的头发裹好随同钉下,谓之“挽钉”。木工钉钉之前要有人执一下斧柄,谓之“执钉”。母丧,此举由舅父或表兄弟为之;父丧,则由叔伯或其他父系男性亲属为之。
穿孝与脱孝:死者停放灵床后,子孙要剃发,尔后直至“六七”才可理发,谓剃“七头”,卑亲属要依辈份穿不同规格的孝服。三年脱孝。嫁出的女儿,在娘家人脱孝时送孝樟等礼品。脱孝之日要将死者的牌位(纸写的)焚烧,谓之“化牌子”。此日要设撰祭奠,有的还请僧、道放焰口,并宴请致祭的亲友。
烧七:死后第六日为“头七”,此后每7天为“七”。黄昏后由孝子持灯笼到附近土地庙“带回亡魂”,谓“带七”。城内土著至城隆庙,客籍至南闸桥下招远坊“带七”。家中设撰、焚纸钱祭之。“六七”的祭礼最为隆重,死者如有女已嫁者,必于此日设祭,此谓“换饭”。俗谚:“六七不吃自家饭”。尤以孙女“换饭”最为有福。许多人家于此晚延请僧人做佛事为死者祈求“冥福”。“七七”又谓“断七”,多和“六七”合并祭奠。此后,则又有“百日”、“周年”之类的祭祀活动。
出殡:送棺下葬。唯送葬者回家时不走原路(回头路),至家门前须从燃烧的稻草上跨过,否则认为不祥。坟既成,三日后家人必再临视设祭哭奠,谓之“覆山”(也称“复三)。并在第三年“春社”前圆坟。[7]
四、善号的生产习俗
大家知道土家族、苗族在长期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插秧整“插秧酒”,薅草打“薅草锣鼓”,抬东西喊“号子”等习俗。与土家族、苗族不同的是,泰州人不只是抬东西的时候打号子,在田里干活特别是干重活都有打号子的习惯。泰州的劳动号子品类繁多,以秧歌、窑工、车水、耕田、打场、挑担号子等内容为普遍。解放初期,茅山栽秧号子曾经唱进中南海,林湖栽秧号子“格上段”被中央音乐学院地方音乐教材和江苏省小学音乐教材选用。
兴化茅山号子。泰州的茅山号子源远流长,可追溯到秦灭六国,四海一统的时候。为固万世之基,秦始皇大征民夫,修筑长城。孟姜女寻夫送寒衣,行至山海关,看到老弱病残背石扛土,不堪重负,又不敢在监工面前喘气呻吟,遂教他们用“哼号”、“咳号”一打一答的方法来顺气省力,并逐步形成了原始的劳动号子。这时,茅山籍的民夫也于其中学会了号子。后来幸存的民夫回到家乡,便将孟姜女所传号子在劳动时打起来,果然鼓起了大家的劳动劲头。后来,茅山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断编唱出新的号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茅山号子。茅山号子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从表现劳动的形式上可分为车水号子、栽秧号子、薅草号子、挑担号子、碾场号子、掼把号子、牛号子等;从音乐结构上可分为长号子、短号子。狭义的茅山号子是指车水号子和栽秧号子,其中“栽秧号子”在茅山号子中独占鳌头,俗称“小妹妹”。这与人们的性格以及劳动分工有关。一般说来,男人嗓子粗、力气大,踏车车水,挑担碾场,打起号子来粗犷豪放,急促有力;女人声音尖,心儿细,栽秧薅草,顺藤理根专心细致,打起号子来轻盈细腻,婉转悠扬。茅山号子演变至今,已成狭义上的号子了。人们习惯在表现紧张的农活时打车水号子,即短号子;在表现轻松的农活时打栽秧号子,即长号子。茅山号子以舒缓平实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协调,咏叹自如的独有的民歌特色。在演唱风格上,茅山人打号子行腔稳健、咬字有力、吐音清晰、富有弹性,真正体现了民族演唱方式的特色。茅山号子传递感情、理想,解放前为革命斗争服务;解放后为重大历史事件服务,土改、合作化、大跃进;改革开放以来,着重歌颂经济腾飞,农民新生活。具体唱法是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激越的歌声与劳动节奏和谐交融,乡音乡情与人们朴素的感情愿望相交汇,有调节情绪、增添干劲之作用。[8]林湖栽秧号子。里下河水乡以种稻为主,农家人很看重栽秧,栽秧之日,总要备足酒菜,宴请栽秧帮工,称“吃栽秧饭”;饭后,由插秧能手下田扯第一把秧,谓“开秧门”;扯秧前,先用手向秧苗浇几水,谓“赶秧风”,以免手腕中“秧风”红肿疼痛。栽秧时节,原先空荡的田野转眼沸腾起来,水车转动的“吱吱”声、牛鞭甩舞的“叭叭”声、秧把抛落的“啪啪”声……彼落此起。这时候,一阵阵清脆悠扬的秧歌,更贴着片片水田,穿梭在碧绿盎盎的秧行间,九曲回旋,不绝如缕。秧歌,作为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章节,深深锲刻在历史的印记里。而流传于里下河一带的林湖栽秧号子,又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泱泱秧歌民谣中的翘楚。林湖栽秧号子已传唱了千百年。旧社会,妇女在家庭中没有多少言论自由。于是,她们利用打号子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来诉说自己的心事。号子大都即兴编来,口耳相传,内容都是表达她们的爱憎与愿望,自然而鲜活地再现了水乡人勤劳朴实的性格、淳厚平和的民风、凝聚向心的心理……厚土的底气,秀水的滋润,使林湖栽秧号子具有一种时空穿透力。林湖栽秧号子和近邻茅山号子、戴窑号子有所不同。茅山近泰州,故号子中每多海陵调;戴窑近东台,故窑号中每杂台城音;而林湖在版图上居兴化之中,栽秧号子委婉抑扬,可谓地道的本域之音。林湖是生长秧歌的地方,1979年的《兴化民歌选》中林湖栽秧号子有18首。[9]
靖江打豆号子。艺术源于生活,精品在于继承和升华。打豆号子作为声乐演唱作品有它音乐的独特创新,同时,融“三情”于一曲的歌词,也是打豆号子继承和升华的艺术特色。特色之一,打豆号子表现了收豆的乡间风情。收豆一般在夏末早秋时节,拔豆要起大早,挑豆铺豆总在上午,打豆一般在午后。所以,打豆号子贯穿于收豆劳动的全过程。旧时乡间,并不是每户人家都有一块晒场,谁家有一块较大的场地,邻户可以借用,这就自然形成旧时收豆人们会聚的风情。太阳升高了,田里人们起大早拔好的黄豆上沾着的露水开始干了,各家各户出门收豆了,这时,豆田里就热闹起来。随后,打豆场上,“一记高来一记低,连枷打得蓬蓬飞”,一幅收豆打豆的劳动风情画面表现得既真实又形象。特色之二,打豆号子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纯朴爱情。谷场打豆,为乡间男女提供了会聚的场地,因而也为他们谈情说爱提供了机会。靖江人称之为“调情”民歌的打豆号子,把打豆场上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表现得既幽默又风趣,既欢愉又逗乐,往往乡间少男少女的萌芽爱情,就是在这“调情”的号子声中滋生的,以至后来相亲相爱,终结良缘。打豆号子歌词继承了旧时号子中的底蕴,艺术上作了升华,同时又想到了黄豆可磨成豆浆,由磨豆浆而想到靖江人最爱听的锡剧小折子戏《双推磨》,于是,表现乡间男女纯真爱情的歌词出现了:“半勺黄豆半勺水,磨出豆浆把哥尝”、“我和妹妹双推磨,磨出豆浆甜又香”。特色之三,打豆号子表现了收豆的劳动热情。靖江乡间流行的打豆号子,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唱出的,但庄稼人自有他们的苦乐观,面对铺满田间的金黄的豆角,他们心中自然有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收获甜蜜,自然会迸发出挥汗如雨、肩挑重担的劳动热情。丰收的欢乐溢满心头,打豆的号子尽情呼出:“豆子蹦到人脸上,笑声飞到云天里”、“我们的家乡赛天堂,庄稼拔节也带响”,把打豆场上人们劳动的热情渲染得更高昂。“连枷伴着歌声唱,唱得太阳更辉煌”,唱出了打豆男女对美好生活的展望,把打豆号子推向了演唱高潮。[10]
溱潼窑工号子。溱潼镇窑业从清朝开始,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最鼎盛时,在不到0.3平方公里的湖西庄区域里,建有108座土窑。与窑业伴生的窑工号子汇合着喜鹊湖的流水声,独具特色,悠扬绵长。协调生产、渲染气氛、积蓄力量、鼓舞情绪、提高效率……需要统一的号令将湿漉漉的汗水拧起来,将共同的意志拧起来。与其它劳动号子一样,窑工号子是美化了的号令。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窑工号子,溱潼湖西庄窑工号子不只是单纯的“吭―――唷―――嘿、吭―――唷―――嘿”,它融入了水乡的文化和民俗,曲调工巧、内容丰厚。溱潼湖西庄窑工号子自成一体,大致分成五个系列:抬顷号子、做砖号子、装窑号子、窨水号子、出窑号子,生动反映了窑工们从挖泥制作土坯,到把土坯制作成砖头的全过程。此外,还有由窑工号子派生出来的卸货号子、拉草号子及对照窑主、窑民生活的四季歌。历经久远,溱潼湖西庄窑工号子一度难以诠释,许多字音含糊不清、许多内容似是而非,昔日的窑工们只是依靠祖辈、父辈挥不去的的记忆唱和着。挖掘、保护、传承这一民间文化瑰宝,地方文化工作者们为解读窑工号子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溱潼湖西庄窑工号子除妇女唱的做砖号子温柔婉转外,大多具有粗犷跌宕的豪放。溱潼湖西庄窑工号子分“平调”、“{梆子”、“喉号”、“急煞腔”4种腔调。用中音打的号子是“平调”;用高音打的号子是“{梆子”;用缩紧喉头的尖音打的号子是“喉号”;紧急情况下打的号子是“急煞腔”……装窑号子是窑工号子的主歌,更显力与阳刚的张扬,多用“急煞腔”。“急煞腔”突出一个“急”字,要求挑工装担时手的动作快,路上行走脚步奔跑快,口中号子也就打得快。“急煞腔”一阵紧似一阵,此起彼落,铿锵有力,豪迈奔放。溱潼湖西庄窑工号子多为七字段,内容常是即兴创作,却朴素清新、朗朗上口。“抬顷”是每年四五月间为全年准备制砖、制瓦的泥土,泥土多取于当地顷二、顷三荒田的河塘。抬顷号子由一人起腔,众人搭腔。号子粗犷、豪放,常带讥讽含蓄
做坯。女工们“清头布,花围裙”,端砖上棱打的号子婉转动听。 装窑号子分三段,第一段起担打“平调”;第二段“响雷了,要下雨啦!”打“急三腔”;第三段“天晴了,快满了”打“喉号”。激昂的装窑号子是窑工们为了调节艰苦的体力劳动随机哼出的曲调,跟他们的劳动过程紧密相关。“窨水”工人很辛苦,打的号子低沉、缓慢,有些怨声寡气。出窑号子因出窑工的身份不同,出窑号子也有不同的内容和感情。窑主自己出窑,打的号子欢快;雇工出窑,打的号子低落。[11]
五、热闹的社会民俗
从节气习俗来看,泰州有赶庙会、会船、青苗会、唱凤凰的习惯。
农闲时节赶庙会。庙会是敬神和赶集并举的集会。一般较大的庙会在农闲季节举行,少则一日,多则十天。庙会期间,庙内烟火缭绕,锣鼓喧天,庙外各行各业商贩叫卖、杂耍、小吃一应具全。成千上万的人乘船、步行从四面八方涌向庙会。集市上小商贩除了吆喝叫卖外,还有各传承的打击声,如货郎担摇皮鼓,铜匠担晃铜串,糖粥担打竹梆,算命打鼓敲小锣,收废品摇铃等等。坐商的招牌花色更多,如典铺在高墙上写个“当”字,茶馆悬挂“茶”字招牌,酒店多悬黄白旗帘,理发门前竖红、黄、蓝三色转动圆柱灯,浴室挂红灯笼等。正月初五财神诞辰日,早时商店都设财神堂,并举行祭祀活动,传说财神菩萨是赵公元帅,还有五路神。各行各业还有一套“行话”,谓“切口”,店主和职工当首买主面,用切口交谈价格,使买主不得而知。泰州庙会盛行。如民国时,泰县境内共有庙会18处:土山正月十一,陈家岱二月十九,淤溪三月十四日,沈家渡正月十五,卢庄二月十九,姜堰镇三月二十八日,甸头二月初八,夏朱庄三月初三,叶甸三月二十八,曹于庄二月初八,蒋垛三月十五,大杨庄九月十八日,李堡二月十五,野张庄三月十八,野庄十月初一,大王庄二月十九,港口镇三月十八,白米镇十月十三。在姜堰,庙会以姜堰三月二十八日的东岳迎神赛会最为盛大。各商业、同业会馆事先筹备迎会事宜。日会和夜会连续进行。迎会队伍依次是:双面大锣鸣锣开道,“肃静”“回避”虎头牌、五色彩幡随后,宛如圣驾出巡的仪仗队;接着是各式各样玻璃或琉璃彩灯,如圆形、六角、八角花篮灯,十二月花神、八仙过海、唐僧取经、虾兵蟹将、夜叉龟精灯,金瓜、钺斧、刀、剑、钩、矛、盾灯,等等。还有各式旗罗伞扇,茶花担、香亭。吹奏、演唱各种民族乐曲的锣鼓棚子穿插其间。在迎会队列中,更有一支庞大的烧香队伍,引人注目。红衣香:约200人,身着红衣,背插“敕犯XXX”标,多为大病愈后还愿谢神的农民;“白无常”,约百余人,身着白衣,头顶纸扎高帽,手执纸伞的“无常”,亦为谢神还愿者所扮;烧拜香:约40多人,人手一矮凳,凳上安香炉,每行三步,即回首对菩萨叩头一次,极其虔诚;烧肉香:上身赤膊,下着短裤,两臂及前胸后背插上花针,或身罩置放盘香的木框架,或两臂悬挂小香炉,以示谢神赎罪。许站肩:十岁以下儿童扮成古人物形象站大人肩上游行,向痘神还愿;捧方檀:多为商户子弟,以手帕包裹点燃的檀香;捧香炉:捧盘下围彩绸,盘中屯香炉。最后是坐着菩萨神像的八抬大轿,轿前有赤膊穿红裤、手执钢鞭的马弁开道,手执板、棍、索、枷的“皂班”,头插雉尾、腰悬或肩扛大刀的“刽子手”及“锦衣卫”列队相随。此时,沿街商店住户纷纷燃香候“驾”;大街小巷围观人群挤得水泄不通,可谓盛况空前。此外,溱潼镇九月十六举行都天会,以及分布于各地的张王会、玄真会等等,仪式大同小异,规模不等。甸头二月初八的张王会,相传为东汉时张勃为官清廉,且致力于水利农耕。后人特为建祠纪念,连狗亦为之感动,绝食冻毙于张勃像前,以肉体供其享用。张甸一带至今仍有二月初八吃冻狗肉之说。由于明初义民领袖张士诚在当地影响颇大,人们又移花接木,在胜因寺供奉张(士诚)王像。随着时代变迁和观念变化,有些庙宇毁于战乱,有些庙宇因年久失修而废圯,还有些则已改建学校。但庙不存而会在,香火衰而集市兴。姜堰、蒋垛、甸头、土山等地庙会,都成了规模盛大的商品交易会。姜堰东岳庙,虽成校园,集市则盛于往昔。从五金百货、农用物资、日用家电、棉布服装到干鲜果品、各色小吃,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赶集的人群不下10余万众。[12]孤山庙会靖江历史上曾是多庙之县,凡是大庙均有庙会。孤山寺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每年三月初三的庙会更是规模宏大。是日,庙里的僧侣举行佛事,善男信女朝山进香,而山下则有数以万计的群众从事各种贸易活动,其场面十分壮观。搭摊位、撑帐篷、挂彩灯。兴化市中堡镇是一个与盐城隔湖相望、四周环水的荷叶状商业小镇。自古交通不便,河港交叉,芦苇丛生,前湖后荡,盛产内河鱼虾、湖滩蒲草。历来因交通偏僻,外来文化影响有限。1987年又恢复了历史上一年一次的农历三月二十六的东岳庙会,在里下河地区称得上是颇有名气的大型庙会,目前是越办越旺。中堡的东岳庙会,均在每年三月二十六日举行,当日必定是好天,最起码下午出会时要现太阳,迎接菩萨帝驾。这一事实为庙会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庙会敬仰的是东岳菩萨黄飞虎,相传其在扶周灭商中为国捐躯,东岳庙会主要就是纪念他的,同时在祭奠东岳菩萨时,一代代相传下来的宗旨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忠孝节义”。由此可认定它属于纪念型和祭神型相结合的水乡庙会。据说过去庙会前三天各地乡镇(传说有三十六个之多)必乘船结舍提前来赶会,远的有盐城、建湖,近的有兴化、高邮、宝应等。中堡庙会,自古就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由二十八个班会组成,约二百至三百人左右,大多是商人、搬运工人、富裕的农民、小手工业者,也有少数知识分子在里面担任文书和领导职务的。二十八个班组是:六科、皂班、快班、捕班、鸿福、聚福、高肩、五人义墓等。每班都有自己的头领和固定的会员。据说他们的分工及行使的职能,就和明朝苏州府升堂理事判案的分工和职能范围十分相似,他们也承认是洪武年间从苏州迁民到水乡后,世代沿袭的民风、民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凡是要求新入会者,只有两种人才可以申请。一要有该会班中两人以上介绍,承认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行善事,做好人等教规者;二是会员中年老病死,不能再继续参会的,可由下代中一名子孙代替。这两种人都要在庙会前一天夜里经过“跪门”、“点卯”的过程,经当众批准,画押后入会。群众和庙会的头领在介绍上述内容时,都带着谨慎勉强的成分,一避开这个话头,即津津有味地叙述他们主要是利用庙会这种形式自我组织、自我集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的一种大型民间、民族文艺活动;并自豪地介绍他们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许多活动形式,经过回忆、挖掘、整理甚至再加工,可以说在兴化范围内极为鲜见。庙会前后共有五天左右,全镇人口陡增,四面八方前往围观、贸易者达三万之多,历史上早就形成了“金沙沟、银时堡、中堡庄的金银动担挑”的响名。[13]
清明时节赶会船。会船是溱潼及其周围兴泰、淤溪、俞垛、桥头等地的一种民俗,目前已被列入中国十大民俗。“十里溱湖,八方亲朋,千篙成浆,舞起欢乐的旋风……”每年到了溱潼会船节,溱湖风景区千船云集,号子震天,水花翻飞,欢声连着笑语飘向四方。10多万群众和来宾共赏一年一度的溱潼会船盛况。关于会船在泰州不仅姜堰溱潼有,其它如兴化等市也有,不过姜堰溱潼会船时间最久、规模最大,蕴含的文化也最丰富。会船的主要内容,就是举行撑船比赛。据有关资料显示,溱潼会船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每年清明节前后,姜堰市溱潼镇周边200多个村庄有千余贡船、龙船、篙船、划船、拐妇船参加表演与竞技,参与者及观众达10多万人(次)。会船形式独特,场面恢弘。关于溱潼会船的起源,传说不一。一种说法是,最早源于北宋以祭祀真武大帝为核心的庙会而产生的习俗。亦说南宋名将岳飞及义民张荣、贾虎多次在溱湖与金兵作战,后产生民众在清明第二天撑船祭祀阵亡将士的习俗。所以不能把溱潼会船视为一个简单的庙会。溱潼会船集中反映了里下河地区稻作文化区域的典型民俗风情,成为该地区一部民俗文化活的百科全书,一份动态的珍贵无价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传,南宋绍兴元年(1131),山东义民张荣、贾虎为接应岳飞官兵,率众与金兵转战溱潼,大败金兵于缩头湖,义民伤亡也很多。溱潼百姓义葬阵亡将士,并在每年清明撑船祭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会船习俗。又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入侵里下河,水乡村民纷纷组织船队,协助官兵杀敌,每船数十人,以竹篙为武器,与倭寇搏斗。这船队便逐渐演变为后来的会船。尽管众说纷纭,但是数百年来,溱潼会船已经演变一项地地道道的、群众自发组织的民俗活动。[14]溱潼会船形式独特,场面恢弘。早在民国时期,姜堰画家陈二指就用诗描绘了会船的盛况:“专练会船架竹篙,一声锣响滚银涛;各争胜负分前后,不亚金焦训水~~。”又有诗曰:“绿杨堤畔霓裳按,青草湖边画舫排;每到年年春二月,如云仕女看船来。”一般在清明节前10天左右,各村推举“会头”,树起会旗,会船活动宣布开始。首先选定参赛船只,船分篙船、划船、花船、供船、龙船、拐妇船等。经过试水、铺船、赴水等程序,进入最振奋人心的赛船阶段。清明第二天凌晨,各村的会船便结队出发了。他们将祭祀用的“供船”行驶到各岛,举行祭祀仪式,先用猪头、公鸡、鲤鱼(俗称“猪头三牲”,“六只眼”)上供,再燃起香烛,磕头祷告,最后将成筐的米饭撒在荒冢旁,请亡灵享用。天亮了,各村会船就鱼贯而行地集中到水面宽阔的河道,进行竞渡。篙船是会船的主体船,船上多为青壮年的男子汉,手持长篙,以锣声为律,动作一致,奋勇争先。划船船体较小,显得小巧、灵活、轻快,水手多为女性,打扮得既花枝招展,又英姿飒爽。最引人注目的是花船,他们不参加竞渡,但制作起来最费钱财和时日,往往要集中全村最好的能工巧匠。千姿百态的造型再加上船头上各种传统戏曲和乡土小调的歌舞演唱,使得每一条花船都精彩纷呈。三只拐妇船在会船间东躲西藏,扮演一对老夫妻追私奔的女儿,饶有趣味。古镇溱潼大街小巷人流汹涌,溱湖两岸观者如潮,场面蔚为壮观。1991年,泰县(现姜堰市)人民政府因势利导,精心组织,在充分保留其民俗色彩的基础,正式举办“溱潼会船节”,把一个民间自发性的、零散的民俗活动转化成了集娱乐、文化、体育、旅游于一体的民间文化盛会,赢得了“天下会船数溱潼”美誉。[15]
过年时节唱凤凰。唱凤凰都在春节进行。唱凤凰又叫送麒麟。麒麟本是与牛鹿等哺乳动物同类的,但艺术中的麒麟为鹿身、狼头、牛面、马足,而一角之端有肉,是祥瑞之物。传说圣人出必现麒麟,民间也有麒麟送子的风俗。凤凰,是种理想的鸟,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其形威而美。泰州是个凤凰城。凤凰是一种美丽、高洁的神鸟,是吉祥、太平的象征。很早以前,人们就把泰州比做凤凰,古海陵人都称泰州为凤凰城。在宋朝的时候,就有专门研究风水的人说过,古海陵是一块宝地,形似一只色彩斑澜的金凤凰,头南尾北,左翼在东,右翼在西,凤胆是十三层宝塔不露天,也有人说是钟楼巷的一口铜钟。到了明、清,这种美丽的传说已经是家喻户晓,更加美妙动人。人们把泰州南门高桥比做凤头,当时高桥有78层台阶(南39级,北39级),桥身很高,就像是凤凰高昂起的头,站在桥顶可俯看全城;从高桥向北到南城门口,就像是凤凰的长颈;城东门外和西门外两处平地隆起的土墩,就是凤凰的两只翅膀;由北城门口向北至赵公桥为凤尾,桥北矗立一座宝塔,酷似凤凰的尾巴高高翘起。这种形似凤凰的美丽城市,全国仅此一例。泰州还有一个凤凰墩,位于泰州东门,三面环水,四季常绿,鸟语花香,游人至此,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凤凰墩,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土墩。南宋时为了防止金兵侵犯,将城外夹河挖深加宽,泥土就地堆积起来,后来经过几个朝代人不断挖深挖宽,堆积在土墩上的土越来越高,像小山一样,天长日久土墩上长起了树木花草,成了百鸟群居之地。传说很早以前,有一个盐贩路过这里,天黑了就地休息,第二天走时,有一只盐包破了,盐撒了一地。盐贩走后,有两只凤凰从远方飞来,栖息在这里不走,有一个猎人知道了,就悄悄地伸手去逮活的,两只凤凰一惊飞走了。过了几日,两只凤凰又飞来了,并引来了更多的凤凰,而且久居不走,这个消息很快传开了,许多人都说凤凰不落无宝地,这里一定是风水宝地。后来就有人把这个土墩取名为凤凰墩。
春节送麒麟唱凤凰皆图吉祥。唱凤凰流行于泰州农村各地。其道具是一只纸扎的造型优美、色彩斑斓的凤凰。凤凰是传说中的吉祥之乌,所以唱凤凰的艺人,大都在春节期间去各村各户演唱,以表示对主家的良好祝愿。唱词有的是先编后唱,也有的是现编现唱,并用锣鼓伴奏,渲染节日的喜庆气氛。送麒麟唱凤凰皆由五人组成,一个执大锣(是唱的人)一人执鼓,一人执堂锣,一人执钹钗,一个举麒麟或凤凰,一人则捧一捧盘。他们来百姓家门口,由执大锣的人起棒,只听
“咚咚堂,咚咚堂,咚咚堂……”敲打着,因为唱凤凰的既有现成的词,有时还须新编。编好后才敲 “杀板”锣:“堂堂堂”接着开声唱。此时,捧捧盘的人进门,道声 “恭禧恭禧”,主家照例给米团米糕。也有包红纸封给钱的(现在一般包红纸封和香烟),若唱罢两曲仍不给钱,敲阵大锣又唱,直等主人给了红封儿,这才敲锣打鼓到第二家。水乡风俗,凡没有关门,必须一家一户挨次唱下去。有吝啬者,见有凤凰来唱,不顾忌讳早掩了门(下河忌讳初一关门)只有忽过去,若不关门,你看茅房低矮而不唱,主人会找你说话的,说你瞧不起他,灭了他家!有钱人家见凤凰上门唱,先放一串小鞭以示迎接。这时,唱凤凰的必卖力多唱几段。唱凤凰多在本村本庄,也有好强者到外庄外村唱,本村庄的几爿唱凤凰的就把其引到庙门前的广场,斗一斗,名曰:
“斗凤凰”。斗凤凰,实际是比谁唱的凤凰多,一般本地凤凰先唱.外地凤凰连忙打招呼:本地凤凰立即回应:于是,他们一个递一个地唱下去,先唱现代的,再唱古人你唱了隋炀帝,我也唱古人他们唱了古人,再唱今事,若唱输,擎起凤凰而走。若唱赢,必陪客人一路唱下去……。
除了上述活动以外,泰州还有一些活动也很有趣,以姜堰的溱潼为例:如,麦子登场青苗会。旧时每年麦子登场、黄秧落地的农历五月,农民就请香火设坛做会,祈求土地神保佑禾苗茂盛、五谷丰登、六畜平安,并借敬神以娱乐,称为青苗会,亦称香火或棒棒会。青苗会一般以村庄为单位举办,由几个会手联系香火、搭台和筹划经费,由农户按田亩分摊会费。会台是用毛竹芦苇搭成的两间敞棚,上有苫盖,旁有围栏,供奉“福德正坤”。台前竖起高杆,扯上青苗和二丈多长的黄色幡儿。会程分开坛和末坛两个阶段,一伏时或两伏时,都是通宵达旦。开坛时,香火唱书内容为请诸神下界,并去土地庙请土地神全家来会台就座,一路敲锣打鼓。全村人纷纷赶来看会。土地神就座后,由会头敬香、磕头、放爆竹上供。考究的是猪头、雄鸡、鲤鱼“六只眼”,更有用整猪的;简单的就是肉、豆腐、蛋、茶、米、酒之类。此时,香火敲锣、响鼓,唱“一刀留下千年福,二刀带走万年灾、、、、、、”共68灾,从猪头数到内脏,意思是猪子全身都是宝,称为“交猪”。也是青苗会的序幕。正式开坛后,一香火打鼓,一香火敲锣,说几句祝词,而唱“小九儿”、“数三十六行”、“扛秤”,内容大致为神仙显示灵,驱邪消灾,祝福人畜平安、五谷登之类。其中以“数三十六行”为最热闹,从家业说到各行各业,农是国之本,种田是上行。最多时听众逾千人。香火吃过夜酒,唱“请巫官”、“献大酒”,前者为民间流传神话故事,后者为三国演义故事,直至天亮。第二天上午,又表演若干祭礼仪式。午后则由会首点唱反映民间生活的小书,如“刘文龙求官”、“张四姐”、“李三娘推磨”、“赵五娘蔡伯喈上京”、“刘全进瓜”、“朱买臣马前泼水”等。末坛的主要内容是送神、祭祀庄稼和牲畜。有“砍刀”、“迎门”等程序仪式,最后由会手敲锣打鼓送土地神上山(回庙)。一伏时的青苗会就算结束。如果两伏时会程,就在末坛前,白天唱小书,晚上唱大书,第三天上午再唱小书。所谓大书,如“刘金定下南唐”,“珍珠塔”、“双花记”、“瓦车篷”、“乾隆下关东”等民间故事传说。青苗会由古代傩舞演变而来,宋始向娱乐方面发展。民国时期,青苗会在农村盛行,只是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姜堰大鱼池青苗会在末坛的夜里有两个关目:一为斩五岳,即扎一只纸船,上附五岳神,送至村外,由香火杀雄鸡以血涂船,以去恶气,而后把纸船化于三岔路口;一为祭鸡。有些青苗会在末坛时,还有若干习俗:“盖戳子”,即由香火在大人小孩子背后盖上“神门法师”的戳子,可保平安;“抢黄元”,在倒旗杆时,把杆顶的黄元抢来塞进小孩耳朵,耳不聋;“牛过绳”,香火用石灰画圆圈,把牛拉到圈内换上新绳,旧绳送至土地庙。“插小旗”,在香火“迎门”后,各家下田插三枚三角小旗,代表稻穗、粟子、红高梁,预示五谷丰登;“贴大字”,香火给会手剪贴双喜、寿字、五福喜旗,以示吉祥。与青苗会近似的还有“秋贡会”、“跳跳会”、“飞蝗会”以及溱潼湖西庄窑民举办的“春工会”等等,只是时间不一,规模不等。“香火”为民间艺人,单凭记忆和口才,一锣一鼓,走乡串村,演唱民间喜闻乐见的唱本,只得几升粮食的微薄收入。会期一过,仍以种田为业。有的香火还有“剪、触(雕刻)、画、吹、武、跌、打”等功夫。各个香火都有各自演唱的范围,称方。各方有方头,什么时间去什么地方演唱,统一安排,工钱也由头儿分配。按各人唱技分一棒、二棒、三棒三等,肚子里没有若干本书就上不了台,如念错字或结结巴巴的都会被拉下台。民国35年夏,姜北区区乡干部曾自编《翻身记》一道演唱,影响很大。1952年,曾有人认为青苗会是封建迷信活动,应予禁止。泰县县经过讨论,认为青苗会主要是农民丰收的娱乐盛会,应予正确引导,并专门发文,要求各级领导积极参与,与民同乐。再如,荷花灯会。溱潼四周河、湖、港、汊密布。相传明代这里以种荷采藕为生,并在农历七月十四举行“荷花灯会”,庆贺荷花仙子生日。荷花灯以蚌壳制成,内燃浸透豆油的棉条,并粘以鲜荷花瓣作罩(后改用蜡纸制成荷花状),置入水中,借以照明采莲。某年溱潼遭水灾,村毁人亡。人们便改七月十四日祭荷与十五祭鬼一并进行。再后,祭荷逐渐演变为祭鬼。据嘉庆《东台县志》载:“七月十五谓之中元节,焚锡箔、毛昌纸与路上。谓之利孤。各家用新稻做的米饭祭祖先,夜晚放荷灯与河中。”又说:七月十五日是鬼的大赦日。特别是“河落鬼”,一夜要摸七十二条河沟,才能上岸脱离苦海。因此,人们放荷灯给鬼照明。和尚挂“孟兰盆”称“孟兰盛会”;而道士挂“七星灯”,说“七月十五太上老君同元始天尊集会”。双方争执不休,经地方绅士调停,决定挂“荷灯”上三下四共七盏,称“七星莲台灯”。此后,道士在观前设“法船”,船周放荷灯;和尚除放荷灯外,又放“露天焰口”,供奉阵亡将士灵位。据说,明初,不少百姓帮张士诚守苏州城时牺牲。城破后,朱元璋下令将阊门一带百姓押送至张士诚家乡当盐丁,部分人即在溱潼落户。故放荷灯,以祭张士诚及牺牲的祖先。又传,清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瓜洲盐纲江江心遭火灾。“坏船百有三,焚及溺死千有四百。”牵涉之广“东至泰州,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清政府追认遭难者为烈士。次年两淮盐场于中元节举行“江祭”,指名要溱潼组织“荷灯”参加。于是,溱潼家家连夜赶制荷灯,用大船载运至瓜洲水上道场。民国时期,“联军”过境,禁止集会和大型娱乐活动,溱潼居民即在家中以饭碗制作“荷灯”,于中元节在天井中点燃,称“百岁灯”。抗战前夕,溱潼恢复中元节“荷灯会”。共和楼茶社点“祀蒿灯”,即在楼上挂一株野蒿,并引燃若干小爆竹。说:古时这里是一片沼泽,先民来这里挖穴而居,用蒿搭棚,遮风避雨,并以蒿籽为食。据地方志载:“盐民平时食粮均从外地购进,如遇东潮西水,只有用盐蒿烧汤,用盐蒿种籽炕饼为食。”荷花灯会,延续至解放前夕。还有如,老君会。溱潼湖西庄窑民奉“太上老君”为祖师,家里塑有身着青袍、骑着青牛的“老君”神像,并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十日,举办“老君会”,会费由会头向窑民筹集。春节前后就到扬州请人来修理灯具,预约戏班子,做好迎会准备。迎会前一天上午,由事先推选的一名“中军”开始“点卯”,升炮、奏乐、焚香、拜神。“火炮手”、“大轿班”、“遮阳旗手”迎会各班人马应卯后依次退出,而后给老君菩萨更衣。二十日凌晨,参加迎会的人到庙会门口集中。庙门在鞭炮声中徐徐启开。迎会开始,四面大锣在前鸣锣开道,看热闹的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挤满沿途两边巷道。红、绿、黄三条龙灯前导,五彩缤纷的各式彩灯接踵而至;有用贝壳做成的“八仙灯”,纸扎的“张松献西川”的人物灯,《封神演义》上的“十兽灯”,方牌灯、六角灯、花篮灯,还有穿了行头化了妆的跑马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灯、白娘子与许仙灯等等。灯后是群烧香许愿还愿的善男信女。“烧文香”的、“烧武香”的、“烧拜香”的。紧接着由4人抬着窑民张同兴兄弟3人泥塑的一只大泥暄邸⒍⑸嗄芑疃鼓谌枷悖咔厦把蹋衿钕帧!岫游榛郝厍敖赝靖骰г诿徘鞍谏柘惆赣由窦荨K街Γ夼谡笳螅睦制朊品晌瑁淼票奶S嶂盏阍谌た诠愠。媳叽钇鹣诽ǎ北叽钣猩衽铩S岫游橐坏剑粕舷路桑笥遗绦苈淼啤⑻粕ν轿魈烊【疲骠嫫鹞瑁夼谡鹛欤睦制朊黄刑凇I窠谓肷衽铮颇行排追卓耐肪聪恪4耸保诽ㄉ舷麓蚱鹉痔ǎ莩隹迹衩裢帧H胍梗屠暇腥盎匮谩保魇讲实贫嫉闵侠颉R够峥迹辛胁槐洌废卟煌蚬饬樱黄曰汀S峁螅障方右瓜罚菁柑欤っ袂崴捎淇欤惹榭畲着蟆8魇缴谭芬嘟杌笳股硎帧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东快书武松赶会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