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代单独考试考生攻略:今年的考生注意什么

半年备考即通过: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备考经验(1/2)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考试向来被业内人士密切关注,尤其的备考的工程师们,更是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和经验分享。本栏目邀请到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年轻工程师杨开,他于2014年第一次参加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考试,利用半年时间在工作之余备考,并最终以【31+32=63】分的成绩通过考试。本刊将连载刊出他备考的准备和经验,希望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的同志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考前准备及必备资料
规范、标准、规程
考试大纲所要求的规范、标准、规程必须准备齐全,准备好。2013年,很多人没带《城市桥梁设计规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桥梁的题目却无从下笔;2014年,很多人没有带《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和《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做不出题目。这种最最低级的错误,千万不要出现,不能掉以轻心和抱有侥幸心理。实际上,越是不常考的规范,出的题目越简单,只要翻到条文,通常就能正确解答出题目,要尽量争取得分。所以,备考的第一步,就是将所有规范准备齐全,也算是对考试的重视。
备考的规范
参考书籍及文具
(1)参考书籍
1)张庆芳老师的《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历年试题&疑问解答&专题聚焦》;2)命题组编写的《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解答及分析》;3)张庆芳老师的《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历年试题与考点分析》;4)施岚青教授的《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应试指南》;5)兰定筠博士的《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考前实战训练》;6)朱炳寅总工的“四大名著”——《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
笔者强烈推荐《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历年试题&疑问解答&专题聚焦》,正如书名,该书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专业考试历年真题】,每道题目都按照考试要求的规范版本进行了详细解答,往年的考试题目,有一些使用的是老规范,按照新规范已无法作答,张老师对此类题目会有一个小改动,让其可以用新规范(不一定是现行最新的规范,而是考试要求的规范,有时这两个之间会有区别)解答。
第二部分【疑问解答】,这部分把考试主要涉及六大科目中各位考友共性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解答,每科又大体上按照规范条文的顺序排版,大部分在备考过程中不理解的知识点,在这都能找到答案。
第三部分【专题聚焦】,是张老师对一些专题的总结,比如影响线、构件内力与变形计算、钢结构中的长细比等,这些背景知识在规范中是没有的,而考试却经常出现,所以十分有必要学习,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内容中的“格构式柱的计算”总结涵盖了2014年一级专业考试钢结构部分前几题的考点。最后,该书的附录是一些常用的表格,归纳在一起可以方便在考试中查找。2015年该书即将进行第5次出版,张老师会在okok论坛和电子邮箱及qq群(群号为)进行答疑,所有不懂的问题都可以询问,算是极好的一个增值服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具没有好坏之分,大家选择合适自己的就行。计算器必须两个,以防特殊情况发生。考试水性笔笔者推荐三菱UM-100,只推荐六个颜色——黑色(考试答题使用)、红色(对答案使用)、蓝色和蓝黑色(做笔记使用)、绿色和天蓝色(颜色醒目,标记重点使用)。活页本+活页纸若干,做题一定要用本子,按照答题的格式,认真作答,写出所有必需的过程,再用红笔批改,用绿色的笔写下自己为什么错以及该题的陷阱和重要考点,用天蓝色的笔写下提醒自己的话。考前笔者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看我的习题本。卷笔刀、2B铅笔和橡皮,这个必须要在考前都准备好,并且铅笔一定要在纸上打磨圆润(不能细尖),涂答题卡才可以迅速,能节省时间,小技巧发挥好也有大功效。
备考计划及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基础(3月3日~4月19日)
笔者从施岚青的《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应试指南》(简称《指南》)开始看起,这本书一共有1200多页,笔者对照着规范,根据书中列举的规范条文,翻到规范的相应位置阅读,把《指南》中对规范原理的理解简要地摘抄了一部分在规范条文的空白处,方便自己弄懂原理,理解规范。基础阶段把规范过了一遍,由于没有做题,对规范还没有太深入的理解,甚至有看过了就忘了的感觉。但是这个阶段至少培养了自习的良好习惯,慢慢地开始进入备考的状态。
(2)第二阶段——入门(4月20日~6月7日)
有了一定的基础铺垫,笔者便开始了真题的训练。无论是什么考试,笔者都很看重对真题的把握,真题是复习的最好资料,是其他任何题目都无法比拟的,必须把真题研究透彻。笔者就张庆芳老师的《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历年试题&疑问解答&专题聚焦》,开始了真题之旅。
笔者是从钢结构下笔的,刚开始做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问题:题目解答不出来,没法往前推进。于是鼓起勇气请张庆芳老师指点:“当题目做不出来时,是硬着头皮做,等把五年真题全部做完再对答案,还是做几道题目就看一下答案?”张老师告诉笔者这个阶段就是要熟悉真题,不必要做完全部题目再对答案,可以做完几道就看,但是一定要学会举一反三,做题的目的是熟悉规范条文,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要把相关的知识点都弄懂,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发挥真题的作用。得到张老师的启发,笔者满怀信心地继续往前推进做题的进程,但是在答题纸上往往红色的笔记比黑色的还多,解题时有很多没有考虑到的考点,而且往往犯的错误是相同的,笔者会把这些经常错的地方都在规范中重点标记,并在笔记本中记录下来。
笔者在复习时经常去大学自习室,因此做不同科目的真题时,33本规范不可能全带着,在此也整理总结了复习不同科目应带的规范,如表1所示。
做前5年真题时应带规范 表1
4月20日~5月17日,笔者把前5年真题做了第一遍,正确率不高,而且有一些错误是经常犯的。笔者把这个阶段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总结,如表2~6所示。笔者在5月20日~5月23日利用空闲时间做了一遍2011年的真题,效果很不理想,笔者对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分析,以便于吸取教训。5月24~25日周末,笔者模拟考场环境把2011年的真题又做了一遍,因为刚做完,情况还不错,上午题的正确率是31/40,下午题的正确率是37/40。5月25日~6月7日,笔者把前5年的真题做了第二遍。这次是做完一门科目所有的题目才对答案,都是在活页纸上严格按照考试要求答题,写出规范条文和公式,第二遍的情况比第一遍的要好一些,正确率达到了80%左右,但是错误还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做一遍还不能完全掌握。
前5年真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混凝土结构) 表2
前5年真题容易出错的地方(钢结构) 表3
在入门这个阶段,笔者除了做完两遍前5年真题,两遍2011年的真题以外,还把张庆芳老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历年试题&疑问解答&专题聚焦》书中的【疑问解答】看了一遍,考试前,这部分的内容笔者累积共看了3遍,一遍比一遍理解深刻,且每一遍都能发现新的内容,有新的重要收获。对于这部分内容,若是自己带着问题来找答案,将会很有收获且印象深刻。
入门阶段,会遇到一些题目看不懂解答,或者有一些困惑,笔者经常会在qq群里请教各位考友,与大家讨论,还是有一定的收获。
前5年真题容易出错的地方(钢结构) 表4
前5年真题容易出错的地方(钢结构) 表5
(3)第三阶段——提高(6月8日~7月14日)
二级和一级一样,有很大的共性,都是围绕规范出题,虽然二级简单一点(二级砌体的难度和一级相当),把二级的题目做一遍,能起到很好的查漏补缺效果,掌握各种题型,也能更加熟悉规范。事实证明也是如此,笔者通过做张庆芳老师的《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历年试题与考点分析》发现2014年的一级真题中有4道题目就是往年的二级真题。二级中一些考题的出题方式和考点很新颖,甚至在以往的一级题中也没出现过,比如吊环、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楼板钢筋补强,所以笔者印象深刻,没想到2014年的一级就全都考了,所以遇到有特殊的题型,如果能够好好掌握和消化,将受益匪浅。
前5年真题容易出错的地方(高层建筑结构) 表6
在提高阶段,笔者和张庆芳老师保持了密切的沟通,向他请教了许多问题,收获很大,有了一定的提高,非常感谢张老师的帮助。通过一级和二级题目的训练,笔者对规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规范上的笔记也逐渐多起来了,在规范的空白处写上一些重点,对考试做题很有帮助,特别是自己的理解和规范间的相互索引。这个阶段,笔者会在qq群里和大家互相交流考试的知识点,就自己不会的问题向其他考友请教,和他们一起讨论真题。此阶段,笔者工作日的晚上会在自习室做二级的题目,而周末会做近五年的一级真题(年),一天做一套试卷。在全真模拟时会看表计时,并统计正确率。笔者做第一遍近5年真题的情况如表7所示。
第一遍近5年真题情况 表7
注:由于在入门阶段已经做了2011年的真题,所以这次没有再做了。
(4)第四阶段——强化(7月15日~8月15日)
这个阶段,笔者把近5年真题按照考场要求的4个小时,做了第二遍,并把2013年二级的真题做了一遍。做整套的真题,都放在周末的两整天时间里,每天模拟一套。第二次的正确率比想象中的要低,原本以为第一遍对完答案后都能理解和掌握,正确率可以超过90%,结果却都在80%左右,而且很多错的题目是第一遍做对了的,这是没有真正完全掌握知识点的体现,因此也更加突出了多做真题的意义。
利用平常工作日的早晚时间,笔者把前5年真题中做错的题目又重新做了一遍。这个过程就是反复研究真题的过程,需要达到的效果是,一看题目就知道考点是什么,并且要迅速找到规范条文,计算不能出错,不能缺项漏项,按照考试答题的要求,不能忘记验算最小配筋率等细节,培养自己的应试感觉。
近几年注册考试的改革告诉我们,考题越来越灵活,更加贴近工程实际和平常的运用,所以除了反复做真题,笔者还认真研读了几本重要的规范,特别是条文说明部分。对于《混规》和《钢规》,通过真题的训练,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对各个章节也比较熟悉了;《抗规》笔者对照着朱总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从头到尾过了一遍,把一些概念弄得更透彻了;《地规》和《桩规》的沉降是每年考试的重点,笔者把两本规范中,涉及回弹和沉降的内容都详细阅读了,不懂的地方还翻阅了教材。
8月7日起,为了训练做上午题的速度,笔者开始做兰定筠《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考前实战训练》(简称《实战训练》,共9套模拟题,其余为真题)的上午题,每晚7点到10点,三个小时做一套题。做完上午题后,笔者又用模拟题进行了基础、木结构和桥梁部分的专题练习(就是晚上专做一科的题目)。对待模拟题的态度应该和真题是不一样的,做模拟题只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行了(练速度和查漏补缺)。
这个阶段,在自习室准备注册结构考试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笔者也认识了两个一起复习的考友,饭后和自习的休息时间,笔者经常会与他们一起讨论交流:讨论自己常犯的错误,以提醒自己和互相提醒;逐个梳理真题中的考点(轴压比、抗震等级、计算长度、挑梁的荷载取值等);请教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看看对方是如何理解的,有时候规范条文不是太好理解(容易引起歧义),就会一起根据往年的题目来推测条文的意思;把自己在做题中发现的陷阱或认为很重要的内容互相告知提醒;还相互交换了彼此规范中的笔记,规范中的笔记可以说是复习过程中总结的精华内容,而每个人工作的经历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复习的侧重点也不同,所以规范中的笔记也不相同,经过交换学习,我们就各自拥有了两份精华,受益匪浅。遇见志同道合的考友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在与考友的交流中,笔者获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特别是在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我们讨论得更多,在一起反复梳理考点,强调各个考点应该注意的问题,讨论的很多东西在2014年的考试中都遇到了。
(5)第五阶段——冲刺(8月16日~9月6日)
距离考试还有最后的三周,时间显得弥足珍贵,这个阶段计划不再是按照“天”来排了,而是要按照“小时”来排,精确到每个小时的任务。笔者利用晚上的时间,把在做第二遍近5年真题时做错的题目,又再做了一遍。而周末珍贵的时间笔者选择了把近5年真题做第四遍,完全按照计划的考场做题顺序和时间安排,这次的情况如表8所示。
第四遍近5年真题情况 表8
注:由于2010年真题比较简单,就没有再做第四遍了。
从表8可以看出,上午和下午的试题都已经能在3个半小时内完成了,但是由于题目已经非常熟悉,所以做题速度不太客观。笔者反复总结思考,深究错误原因,记得当时,近5年真题中笔者做错的题目,每一道笔者都能脱口而出,倒背如流,题干条件是什么,考点在哪,为什么还会错。笔者反复与考友交流这些问题,因为在这个时候还出现错误,一定要搞清楚、弄透彻,才能保证考试中不出错,如果在考试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那反复做真题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考前最后一周,老板给笔者放假了,让笔者安心准备考试。最后的八天时间,笔者花了三天把朱总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应用与分析》看了一遍,重点掌握了扭转位移比、周期比、轴压比、抗震等级、剪重比、层间位移角、楼层侧向刚度比和各种调整系数等重要考点,这些都是近年来高层考试的重中之重。
最后,考试前笔者进行了两个总结,算是终极必杀技。一是根据今年的考试热点问题(参考朱总微博),自己做了一个各科考点分析归纳,帮助自己疏通知识体系;二是总结了考试注意事项,不仅仅是各科考试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还有考试技巧、做题顺序和答题时间。虽然做这些总结花了不少时间,但是总结本身就是一个复习的过程,相当于把各科规范从头到尾又过了一遍,而且考试中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整个复习的过程,笔者工作日几乎每天都保证了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看书或做题(早上1个多小时,晚上3个多小时),周末保证两天整的学习时间,一旦加班打乱了自己的复习节奏,就调整复习计划。随着复习的深入,越往后的复习时间越长,效率也越高。
整个备考过程并不是说要做多少遍真题和模拟题,笔者之所以罗列了做真题的遍数和正确率,是因为笔者都留有记录,可以给大家做个参考,而且在做题和对答案的过程中,肯定是要翻看规范并理解规范条文的,所以对规范的掌握是贯穿整个备考过程的,笔者始终认为,无论考试怎么变,都是以规范出发的,万变不离其宗,必须好好学习规范。
对于真题,笔者认为至少得做两遍。具体做几遍真题,以及复习的计划和进度,是根据每个人具体的情况不同而调整的,在备考的过程中,笔者也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所剩的时间,逐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要如何复习,而是随着复习的深入,找了自己相对薄弱的地方,对于下阶段如何复习就会有更多的想法。7月份和8月份又是设计院比较忙碌的月份,所以复习宜早不宜迟。
备考的过程的确是枯燥、单调和艰辛的,但却是非常有收获的,这半年的复习使笔者对规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之前概念性的错误,甚至是工程中不完善的地方,这让笔者非常有收获。
作者:杨开,目前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范重结构设计工作室从事结构设计工作,主要参与超高层建筑和体育建筑结构设计。
本期连载二提出了一些学习方法和考场答题技巧,希望对备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的同志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创新学习方法
笔者推荐的方式是用活页纸,按照考试的要求,规范、完整地书写答题过程,过程应该写明引用规范和具体的条文编号(比如《抗规》5.2.5),笔者通常都会把规范公式先抄写下来,再把具体的数值代入,最后得出答案,这样操作有两个好处:一是熟悉公式,像抗剪承载力、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写多了就大概记得了,二是如果算出来答案没选项,方便检查哪里错了,是公式抄错了,还是数值代错了。当然如果在考场上时间紧急,也不一定都要写全了。
做题时,笔者不太爱在题干中画各种标记,一是因为没有这个习惯,二是因为题目需要反复做,如果把自己认为的重点都标记了,那下次做的时候,审题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起不到很好的模拟考场效果。要将题干中的关键字眼很敏锐地转化成规范条文,并写在答题的过程中,比如题目要求设计值,笔者就会直接在答题纸上写下“1.4&”或者“1.3&”来提醒自己别忘了分项系数。
还有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做题不是看题,也不是想题,必须动手写出来,用计算器按出答案来才算是做题。有考友说,这个阶段不想做题了,就看看题,效率还很高,比做题快多了,每道题目先看题目,心里想想过程,就对答案。笔者个人认为这种方式是很不可取的,不仅没起到效果,还浪费时间,想题的过程和自己动手做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只有真正做了,写下来了,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才能够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暴露存在的问题。所谓的看题想题,如果遇到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通常看到答案就会恍然大悟,对于这种情况不会引起重视,会以为自己下次就知道了,实际上下次做的时候还是不会,但是如果是事先写下来,做完一部分题目再集中对答案,这时就能发现自己的具体错误,标记出来就会引起自己的重视,把关键点弄清楚。
1.2 如何对答案
如果说做题是手段,那对答案应该是目的所在,掌握规范就是根本,所以做完题目如何对答案是很有讲究的。笔者用张庆芳老师的书做真题,张老师的解答写得很详细,用考试要求的规范解答,关键的知识点和重要的地方,还会写点评,把一些常出现的错误、不同观点的来龙去脉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都写出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对答案时,如果最后计算出来的结果不一样,要仔细核对是公式错了,还是数值代错了,或者是有其他的因素没有考虑。如果是公式用错了,要想为什么答案是这个公式,关键点在哪儿;如果是数值代错了,一定要弄清楚,是因为有限值还是粗心取错了数值;如果有因素没有考虑到,就要注意题干的字眼和关键词。错误的可能性有很多种,对于自己的错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引起重视,往往一开始不注意的,就是后来经常犯错的地方,所以出现一处错误,就要好好消化。好好地分析自己的错题,做到举一反三,才能用有限的题目得到更多的知识,有时候可以想想如果题目条件改了,就应该是另一种解答,自己给自己出题,学会找到各个题目之间联系,不同规范相同知识点的联系,经常总结自己的错误,把自己弄错的规范条文标记上重点,在旁边写上正确的理解和依据。
对于选对了的题目,也要仔细对比过程是否正确,只有解题思路和过程都对了,才是真正的对了,而选项并不是关键所在,不能看到选对了,就放松了,如果不在第一次发现错误,以后可能都会把原本错误的当做正确的延续下去。
笔者对答案时,会在答案上用红色的笔把错的地方标示出来,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再用蓝色和绿色的笔在错题旁边写上错的原因、下次要注意的地方,即使题目做对了,也可以写。比如,“计算错误,要细心”,“没有考虑抗震,注意题干的抗震承载力”,“本题是求斜截面受拉承载力,笔者用的是斜截面受压承载力公式”,“忘了验算最小配筋率”,“刚度放大后,侧移会相对减小,要考虑此影响”,“知识点:刚性下卧层的影响”,“本题是受剪截面控制”,“弦杆轴力不同时,计算长度的确定”,“注意净反力和附加应力的区别”,“又忘记乘a”等。写上这些语句,下次看本子时,就算不再看题目,也知道考点是什么,自己哪里错了,现在自己是否已经完全掌握。
注册中心和命题专家组编写了《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解答及分析》,年的真题,笔者除了看张庆芳老师的答案以外,还会对照看专家组的答案,看他们的书,更能体会出题人的思想,特别是书中的【命题思路】是很重要的版块,值得研究。
1.3 如何确定做题顺序
根据张庆芳老师的建议,结合自身情况,笔者制定的考场做题顺序如表1所示。
由于钢结构和桥梁只要找到了规范条文就能解答出来,很直接,没有太多的调整和绕弯的地方,笔者选择先做;而混凝土和高层是笔者的强项,笔者选择放在最后,因为最后可以根据时间的多少来调整做题的快慢,笔者设定的目标是全部做完,最低要求是把所有题目都看完,绝对要避免出现后面的题目都没看到,时间就到了的状况。
做题的顺序得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在掌握考试方法和技巧的基础上,做题的顺序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不大,但每个考生都必须熟知考卷各个部分的安排,包括题号和题量,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做题顺序,一定要计划好时间,并在每科做完时,观察时间以发现自己的做题快慢,调整自己的做题速度。2014年的考试,上午的钢结构较难,下午木结构、桥梁较难,虽然在上午和下午的考试中,按照笔者的计划,一开始面对的都是最难的科目,但是积极调整心态,懂得放弃部分较难题目,结果仍然比原计划提前15分钟完成了答题过程,在涂答题卡后,再对个别没有把握的题目进行计算和检查。
所以说,做题顺序不影响考试成绩,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习惯。笔者是在最后做模拟题和最后一遍真题的时候,才定下这个顺序,并且进行了好几次的演练,熟练掌握了这个顺序及时间的安排。在制定做题顺序计划时,要留一定的富余时间给涂答题卡和其他情况,按照3小时45分钟完成整套卷子比较合适,剩下的15分钟涂答题卡和检查,制定好自己的计划后,要进行多次的训练,对提高做题速度和合理利用时间很有帮助。
1.4 如何提高做题速度
众所周知,一注考试之所以难,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时间紧,题目做不完成了绝大部分人的障碍,如果再多给每个考生半个小时的时间,那么一注考试的难度将大大降低,所以说,提高做题速度成了备考阶段的重中之重。
2014年7月份第二次做近五年真题时,笔者做一套卷子的时间还需要4小时30分钟,与考场要求的还相距甚远。笔者做题的速度是在做兰定筠《实战训练》的过程中提高的,当时做这几套模拟题的上午题时,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和查漏补缺。每天晚上7点到10点,笔者花三个小时做一套上午的题目(上午题计算量比下午题大,更花时间),把目标定在三个小时,是为了给自己心理暗示,无形之中提高做题速度,这几套模拟题的钢结构都很难,一旦遇到难题(题目看不懂、没有思路、找不到规范条文、计算出的结果没选项等)笔者就放弃,转而做下一道题目,不在一道题目上花过多的时间。若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就掌握了提高做题速度的精髓所在。
根据考试安排,240分钟需要完成40道题,平均每道题只有6分钟时间,若按照240分钟做对60%的题目(也就是24道题)计算,平均每道题有10分钟,有很多考友在考场上不舍得放弃,认为一道题目已经花了10分钟了,就应该再花点时间把他做出来,还说放弃的机会成本很高,事实上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原因是命题组在出题时,会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极易和极难的题目很少(或几乎没有),容易的题目占20%,中等难度的题目占60%,难题占20%,如果花了10分钟都得不出正确答案,那么这道题一定是一道难题(至少对你来说是一道难题),故应该放弃。要把时间花在容易的题目和中等难度的题目上,做对做好了这些题,就能及格通过考试了,而不要在难题上过多纠缠浪费时间。回到刚开始说的,之所以做兰定筠的《实战训练》,让笔者提高了做题速度,是因为在做模拟题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上述道理,并在考试中融会贯通。这几套模拟题的上午题,笔者得分都不高,基本上都在25分左右,但都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在3个小时之内完成的。记得有一套题,钢结构特别难,14道题目中,只有3道题目能选出选项,其他的完全摸不着头脑,但是最后对完答案,仍然得了25分(24分及格),因为那套题的混凝土和砌体比较简单,各错1道,钢结构错13道。这更进一步说明,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放弃,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套模拟题中,笔者灵活地运用这个技巧,成功地把每套题在3个小时之内得到了25分。考场上,应该先把会做的做完了,涂完答题卡,如果还有时间,再回过头来攻克这些难题,说不定反而可以找到新的思路,这是注册考试成功必须掌握和懂得的道理。
做容易的题,放弃难的题,但是考试时却不能判断哪道题目难,哪道题目容易,所以在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做题所花时间的长短来判断题目的难易,并合理放弃。可参考笔者的放弃标准:超过4分钟完全没思路的,超过5分钟找不到相关条文的,超过6分钟不能写出答案的过程的,超过10分钟得不出正确选项的。
1.5 复习时间不够怎么办
每年的5月至8月基本上都是设计院最忙的时间,很多考友都说没有复习时间,经常要加班,对于这一点,每个单位、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无法一概而论,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想法。
首先是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心里明确告诉自己需要认真复习,好好复习,全力以赴。其次,运用和把握好一切时间,笔者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看书做题,午休45分钟,晚上看书到12点,这样既能保证睡眠时间,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又能保证一定的复习时间,有些考友是中午不休息的,利用中午的两个小时看书做题,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再者,在半年的复习时间里,笔者杜绝了一切娱乐活动,仅保留了运动时间,把手机里的社交软件和游戏全部删除了,这样每天可以节约至少一个小时甚至更多。最后,关于加班,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高效利用白天的八个小时工作时间,要知道所有节约的时间,都将会是你的复习时间。笔者就从来都不利用上班的时间看书做题,上班时就要抓紧干活,为下班后不加班提供条件。记得五一节前,有个项目马上要召开超限审查会,但是却还没有一张图纸,老板临时安排笔者完成12张A1图纸的设制,包括1张桩基平面布置图、3张地下室模板图、5张典型塔楼平面布置图和3张裙房平面模板图,加上五一节的三天假期,总共才六天时间,一想到五一节肯定要加班了,在放假前的几天时间里,画图就会格外卖力,由于任务紧张,晚上免不了加班,但在劳动节三天假期的时间里,笔者早上会7点起床先去学校的自习室花四个小时做半套卷子,吃完午饭再去单位加班,这样做的目的一来是尽量减少对复习进度的耽误,二来是由于复习占用了一部分画图时间,压力会增大,逼迫自己提高画图效率,既满足工作安排和需要,又尽量做到不影响原定的复习计划。
1.6 如何学习规范
结构设计博大精深,规范条文意义深远,是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在平常的工作中,考试常用的几本规范都会经常用到,一些计算参数的取值,构件验算的公式,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慢慢地琢磨,着重理解和分析,通过做历年真题,对规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题目解答中所提到的规范条文,一定要在对答案的时候仔细阅读,并且要阅读规范的条文说明把相关的知识点都尽量弄懂,做到举一反三,如果能清楚地知道每条规范的背景知识,甚至是有多少安全储备在其中,多问几个为什么那样,为什么不能这样,那就掌握得很透彻了。
在很多参考书中,都有对于规范条文的理解,这些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规范,在看这些书的过程中,要在自己的规范上做好笔记,毕竟考场上没有太多时间去翻其他参考书,主要以规范为主。
有一些在考试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比如混凝土构件裂缝的计算、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等,笔者认为这些条文各位考友一定都能很快地翻出来,但是考场上争分夺秒,对于这些常考的条文,如果能记住条文号,而不是凭手感去翻规范会更好,比如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是《抗规》5.2.5条。事实上,只要规范很熟悉,甚至可以记得页码,比如混凝土构件裂缝的计算公式在《混规》89页,页码定位比条文定位更快更准。
规范掌握熟练了,应该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全面的体系,知道整个规范的编排组织架构,以及每本规范讲的是什么内容。一旦遇到问题,就知道去哪本规范的哪个章节查找,最基本的要求是能找到常用的规范条文,而更高的要求则是对于一个新问题,可以依据问题的属性定位到相应的规范条文。
1.7 规范要不要贴标签
一直到考试前两个星期,笔者的规范还是没有任何标签的,在备考复习阶段不贴标签的好处就是,每次要找某个条文时,都是临时去翻,这样就会把这个条文的前前后后都有所照顾,虽然多花了一些时间,但是在无形之中对规范的结构和组织会更加了解,再有意识地去记忆规范目录,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自己熟悉规范。在备考的最后时刻,笔者也把一些常考的条文贴上了标签,这样在考试中就可以直接一步到位,有一定的效果。
有些内容,在不同的规范中都有介绍,比如连梁刚度折减在《抗规》和《高规》中都有,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估算在《地规》和《桩规》中都有,可以在规范里写上相互的索引,其他规范在哪条,并对比异同及适应条件,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手段,可以把各个规范串起来形成一个体系。
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在规范的空白处写上此条规范使用的前提条件、规范的原理和由来、条文说明中重要的内容、基本假定等,还可以补充一些图,很直观地解释规范。特别是规范中对于构件不同受力特性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应该把使用该公式时要注意的事项,统统写在公式旁边提醒自己,任何一个参数都有可能是考试的陷阱,比如材料强度取值的范围、剪跨比限定的范围、是否要验算配筋率、轴力N的最大值限制等。考试时通常不会注意公式下方符号解释里的对于参数取值的要求,特别是不常用的公式,所以要把下方所有的要求都抄到公式旁边,画上一个箭头索引,提醒自己注意。一般来说,做过几次真题就知道哪些是常考的陷阱了,这些陷阱要写在公式旁边,而且要把没有考过但很有可能会考的也写在旁边。
另外,对于一些自己经常找不到的条文和一些相互有联系的条文,笔者会把条文编号(或页码)写在规范的扉页(翻开规范封面后的第一页白纸)上,比如《抗规》中对于单榀框架的要求,《高规》中对于周期折减的取值,《混规》、《抗规》和《高规》分别对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后浇带和膨胀加强带的设置要求,一旦需要找这些内容时,可以看看扉页的笔记直接定位条款(或页码)。
规范中的笔记是每个人心血的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拿着一套全新的规范去考试,那是不敢想象的。
1.8 题目经常做错怎么办
在复习初期,由于还没有考试的感觉,从看规范到进入做题有一个过程,所以必然会错得比较多。在这个阶段对于错题要自己分析错误的原因,对于没接触过的考点,要重点记忆,下次在做相同考点的题时,争取能做对,如果是一些经常错的题目,要进行总结,因为经常犯的错误,也将会是考场上的错误,自己总结的常见错误一定要常常拿出来温习,提醒自己。
在复习的中期,错误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题型新颖,之前没有遇到过,对于这些题目要引起重视,由于出现得不多,很有可能在以后的真题中再次出现,比如2014年考试中出现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计算在以往的二级考试中就有,所以对于此类题目要一次性弄明白,不可含糊;另一种是曾经考过的,却还总是做错的题目,对于这种顽固性错误,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彻底根除,把这些错误总结出来,和其他考友交流,平常有空时多想想这些陷阱,并在规范的相应位置用显眼的笔写出来。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如果题目还会做错时,要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切忌焦躁,要知道做错是好事,每做错一道题都是赚的,因为错了才会把问题暴露出来,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攻克,并提醒自己牢记。如果这个阶段的错题,还是一直以来自己经常犯的错误,那么一定要在考前把这些常错的地方反复强化练习,写成小纸条放口袋里,没事就拿出来看,并让自己形成一个强烈的条件反射,看到这个考点,就想到这个陷阱。
1.9 如何把握命题趋势
回顾近十年真题,可以发现命题更加接近工程实际,也更加灵活,以前那种找到规范条文直接代入数值套公式的题目越来越少了。2014年混凝土部分的4道审核配筋的题目,已经有好几年没出过了,很早以前倒是有这种类型的题目,笔者也很难找出所有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素质是一个合格的结构工程师应该具有的。无论是自己画图,还是给别人校对、审核和审定都是这样的思路,不过作为考题要在短时间内做好,确实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水平,所以我们要在平常工作中多锻炼;还有一道楼板开洞、钢筋补强的题目,这个构造笔者当时没有翻规范(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完全没印象在哪儿),因为记得混凝土结构总说明中有这样的要求,需要等强补齐。所以,混凝土的构造将会是今后命题的一种趋势,高层中各个参数的取值、各项指标的意义、基本假定和对结果的判断,特别是和概念设计有关的东西,也将会是重点;结构体系合理性的判断及选型在最近两年的考试中都有出现,值得大家注意。虽然做题是应试,但是在平常工作中不断的积累是更有必要的,遇到的每个问题都要真正弄清楚来龙去脉,因为任何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考点。
历年考试中,有很多规范条文反复出现,而还有很多条文没有考过,工作中也没用过,对于这部分内容,在考前也应该适当地阅读了解,因为较难的题目会在这里面产生,但是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另外,每年更新的规范都是必考的内容。总之,以规范为根本,并结合平常的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1.10 有薄弱科目怎么办
考生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复习的思路,自己熟悉的科目尽量要多得分,容易的题和难题都把握住,自己不太熟悉的科目也不要放弃,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规范,再结合真题,也是能掌握大部分内容的,在考试中将简单的题要做好。这样扬长避短,最终取得一个较为理想的成绩,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效果。
对于笔者来说,桥梁工程和木结构是没有学习和接触过的,其他科目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基础。木结构就一本很薄的规范,考点也较少,从历年的真题看来,难度并不大,可以花时间好好学习,争取得到木结构的两分。而桥梁工程,在备考的初期,笔者把施岚青教材的桥梁部分看完了,当时也看懂了,在后来的复习中,也把十年真题都弄明白了,但是考前做兰定筠的模拟题,有大量横向分布系数的题目,而真题又从来都没有考过,所以笔者就没花时间去把这个知识点弄透彻。2014年在考场上,笔者是先做的木结构和桥梁,感觉都很有难度,特别是桥梁部分,出题的风格和题型和往年完全不同,关于桥梁长度、荷载组合、橡胶支座往年都考的题目却没有考,所以一开始笔者空了四道没做,等其他题目全做完,再回过头来找规范把这四道题目给写上。
1.11 如何提高看书效率
在做真题和模拟题时,我们会模拟考场环境,给自己限定时间,所以通常效率都比较高,而看书和看规范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效率不太高,有时候可能花了时间却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笔者建议,看书要有一定的进度计划和目标,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专题,带着问题去看书,比如,今晚想弄清楚“地基变形”这个考点,那么带着这个想法去看《地规》、《桩规》和其他书籍,有目的地去了解附加应力系数、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分层总和法、计算深度的确定方法等这些相关概念;如果想把钢筋混凝土梁箍筋的配置弄懂,就看《混规》、《抗规》和《高规》中相应的部分,把非抗震和抗震的各项指标(配筋率、肢距、钢筋最小直径、箍筋间距等等)都罗列出来,可以写在规范里,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如果能找到相应的真题,结合题目去看书,那就再好不过了。另外在自习室和图书馆要比在家中学习效率高很多。
实用考试技巧
在笔者看来,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的公式为实力70%+技巧20%+运气10%=100%。
在上考场前,一定要细心准备好考试所需要的所有东西,现部分列举如下:1)考试要求的规范(对照大纲要求,准备齐全);2)必要的参考书(根据自己需要)——朱炳寅四大名著、张庆芳历年真题等;3)手册——静力计算手册、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砌体结构构造手册、钢结构设计手册等;4)图集——11G101等;5)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6)准考证3份,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7)文具——黑色水性笔4支、2B铅笔4支、计算器2个、橡皮2个、转笔刀、直尺、量角器等;8)手表、纸巾;9)食物——足够的饮用水、巧克力等。
另外,考试前要熟悉自己的准考证号,避免在考试时填错,并且可以节约填准考证的时间。考试时手机一定要关机。
适当的放弃
在表2中,笔者给出了3种较为典型的情况。其他各种可行的情况,考友们可自行计算。每次一想到这个表格,笔者对考试就充满了信心,放弃20道题后,只要保证80%的正确率就能通过考试了。
利用好时间
考试时,是先发答题卡的,这时就要先把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好,并用铅笔涂好,拿到试题本时,先大致浏览一下有没有缺印和缺页的现象。在短时间的浏览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一下题目的插图,看有没有熟悉的计算模型或计算简图。
整个考试的过程,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做题,一定要留出15分钟时间来涂答题卡,无论有没有做完题。
另外,笔者也不建议在考场上抄答案,但是建议检查。就算到最后一秒,也不要放弃检查,检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之前放弃的题目,再看一遍是否有新的思路;2)之前用排除法做的题,但在最后二选一时举棋不定的,再看看能否找到规范条文依据,从而确定选哪一个;3)计算题算出来的答案不能很好地吻合选项,再看看计算过程是不是遗漏了某些参数或计算错误,导致结果不正确,错选了选项;4)做出来的题目是不是忽略了考点等。
要培养一种感觉,看到题干和图形就知道出题人想考的是什么,涉及到哪几本规范,这些条文中哪里是重点和容易忽略的地方,这种感觉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真题练习。把历年的真题都掌握好,这里所说的掌握,不仅是要把答案做出来,还要能做到举一反三,透过真题看规范,试着了解出题人的思路,熟悉他们把规范变成考题的过程。经过大量的真题后,慢慢就会形成一种感觉,至少对于做过的题目、考过的知识点都能很快找到考点在哪儿,在每年的考试中都有大量的重复考点,这些题目要好好把握。
(2)找到自己的薄弱处。通常错误总是反复犯的,对于这些常犯错误,要用本子记下来,并时常在脑海中回想,在口中念叨,直到看到相关字眼就知道这个地方自己以前经常错,错误的解答是什么样的,忽略了哪些地方,正确的解答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也就很好地掌握了自己常错的知识点,也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在答题时可以迅速反应。
(3)参考书。在《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解答及分析》一书中,每道题目后面都有【命题思路】,该部分应好好阅读,并要根据该部分所列举的思路和考点来检查自己是否已真正掌握。这是该书与其他参考书相比最大的特色,因为该书不仅写了该道题的考点,还引申了与之相关的考点,同一个考点,这次是这样考,下次就可以换个方式考了。
(4)学会找关键词。每道题的题干往往很长,因为需要把各种假设的条件都罗列清楚,才不会引起歧义,避免造成不同的理解。所以,根据题目所求,要能判断题干的已知条件中,哪些是解题需要使用的,哪些仅仅只是附加的,为了让题干更加完整,把工程背景介绍得更详细,却对解题起不到关键作用,从而缩小范围找到关键词,对于重要的题干进行深刻理解。这里要用到的方法是根据所求反推必备的已知条件,再从题干中搜寻这些信息,这时就会对特殊的条件更加敏感。
(5)表格下方的注释。笔者曾一度认为,注册结构考试就是考细心程度,因为对答案发现做错的题目,很多是因为粗心而忽略了某些特殊的情况,而这些情况往往又是在表格下方的注释中给出来的。表格下方的注释是最爱出题的地方,也是考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因为表格中的大字,大家都很熟悉了,要想加大题目难度,就只能从表格下方的小字上想办法,而考生又容易忽略此处。所以,一旦要从表格中取值时,就要好好把下方的注释读一读。
在考场上答题时,时间有限,书写答案时不要什么都写,把相关规范和条文写出来,对已知条件进行判断,或者代入已知条件得到结果即可,这样解题过程简单清晰而又有条理;规范的名称不用写全,具体的简称可参看《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试题解答及分析》。
下面结合笔者在2014年考场上的亲身经历,列举几个答题技巧的例子。
2014年下午的第29题,求高层剪力墙水平施工缝处的抗滑移承载力,笔者记得这个条款是在《高规》中,但是找了两遍没有找到(文字在右下角,公式在第二页的左上角,不太起眼,考试时竟没找到),笔者便想到在《抗规》中有水平施工缝处的交叉抗滑移钢筋(笔者在规范旁画了简图加强理解,所以印象很深刻),于是迅速找到《抗规》的条文,可旁边没有索引到《高规》,笔者立马翻开朱总《抗规分析》一书,找到该条文,在该条文下方的“相关索引”部分有《高规》中水平施工缝的条款号,据此也就找到了《高规》上水平施工缝的出处,找到了公式,顺利地解答该题。虽然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才解答出这道原本应该很简单的题目,但毕竟算是捡到了1分,耗时也在6分钟以内,还是很值得推荐的。
2014年上午的第13题,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按插值方法确定的特征周期Tg。对于这道题目,笔者认为甚至不看题干,只看四个选项ABCD,就能选出正确答案,因为这道题目的考点很明确,就是插值和罕遇地震+0.05s,那么四个选项(A)0.35;(B)0.38;(C)0.40;(D)0.43,A和B可以首先排除,因为没有考虑+0.05s,C和D中,C是规范可以直接查到的,D才应该是插值出来的,所以初步预判选D,再去查规范附录的图表,就能较快地得到答案,并验证自己的预判准确性。
2014年上午的第17题,也就是钢结构的第一题,求柱平面内的计算长度系数。一看这道题目,笔者就知道考点肯定有折减系数,查表得知折减系数是0.9,四个选项(A)上柱1.0、下柱1.0;(B)上柱3.52、下柱1.55;(C)上柱3.91、下柱1.55;(D)上柱3.91、下柱1.72,经过对比发现,A与其他三个选项都不沾边,C上柱没折减,D上柱和下柱都没折减,而B上柱和下柱都折减了。A是凑数的,也不符合钢结构单截柱计算长度系数要求,首先排除,D应该是为折减系数这个考点设置的干扰选项,按照规范是先计算下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再通过下柱计算上柱,B和C下柱是相同的,但C上柱没折减,所以初步预判为B,再根据答案去做过程,就能较快地得到答案。不过很遗憾,这道题目笔者一开始怎么也算不对,笔者是先做的钢结构,这是开考后第一题,算了大概8分钟,就是得不出答案,反推也推不出来过程,所以笔者选了个B就先暂时放弃继续死磕了,等到3个半小时后所有题目做完,答题卡填完,笔者再回过头来做这道题目时,发现自己把已知条件的数值代错了,代入正确的数后轻松解出答案。
最后补充一点,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卷面上尽量不要完全空白,就算是实在不会做的,也要选一个答案填上,并在解答中写上相关的规范条文,抄个公式,直接得出某个选项的答案,前前后后都可以写上一些内容,充实答案。这个工作可以在完成所有题目之后再进行,不要影响正常答题的时间。
笔者的考场经历
笔者参加了2014年的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和考前计划的一样,无论上午还是下午,均是3个半小时答完了所有的题目。
上午的题目,按照计划先做的钢结构,做第21题时,发现是钢结构的抗震题,这一块是比较难的,根据题目条件,翻阅了一下《抗规》,发现找不到切入点,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示都不知道怎么使用,便直接放弃了。第22题,双角钢组合截面,单个高强螺丝承受的剪力计算,笔者想答案肯定不会简单到直接用120kN/2=60kN,但又找不到解题思路,看着四个选项无奈也只能放弃。虽然才刚刚开始却已经连续放弃两题,但笔者心态还是不错的,因为考前经过了大量的练习,懂得应该适当放弃。接下来的砌体结构,印象中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完成得较为顺利,每道题都选出了一个答案。混凝土结构,一开始就是异形柱框架结构,按照《异形柱规范》进行了作答,由于对规范不太熟悉,导致速度有所减慢。接下来四道“有几处错误”的题直接让笔者傻了眼,这类型的题目很难在短时间内找齐所有错误和依据,笔者认为对于这种题目,不能花更多的时间。接下来的混凝土题目还比较常规。所有的题目做过一遍后,笔者就开始填涂答题卡,之后剩下的时间便开始认真检查,对于之前心有疑虑和放弃的题目再一次试图攻克,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下午的考试,笔者从木结构开始做,木结构第一题计算量很大,一开始笔者还走偏了方向,最后花了超过6分钟的时间才解出来,而第二题概念题,更是在排除两个选项之后,陷入了二选一的阶段,却迟迟得不出答案,无奈只能先选一个了。桥梁的八道题目,比以往难多了,刚开始做的时候,只能写出四道题目,还有四道就放弃了,最后把卷子全部做完再回过头来看,也只能“现学现卖”,根据题干中的条件,寻找关键词,再在规范中找相应的条款,最后终于把剩下的四道也写完了。基础部分,第4题算底板外挑长度时,花了较长的时间,列出的平衡方程算不出选项的答案,也是放弃了,最后回过头来才做出来。疏桩减沉的考点也是新内容,好在复习到位,看规范时重点看了该部分的计算公式以及各个参数的取值,能直接定位到规范条文,并算出答案。地基的概念题较难,虽然知道在《地规》的哪一章节里,但就是找不到关键的内容,最后也只能连猜带蒙地选了答案。高层的题目,与往年相比,是更加灵活了,第26题,计算墙肢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设计值V,笔者只进行了简单的荷载组合,算出来答案是A,就直接选了,而没有考虑与抗震等级有关的剪力增大系数。记得当时算出来是A后,心里还嘀咕了一句,选了最小的,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只考虑一个考点,忽略了抗震等级调整的考点。事实上,考前一起备考的考友和笔者分享过经验,如果算出来答案是A(通常是选项中最小的值),就要再想想是不是还有什么系数没乘,很有可能漏掉了某些放大系数,但当时完全没有想到,甚至在检查时也没有发现。其余高层的题目还比较顺利。
作者简介:杨开,目前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范重结构设计工作室从事结构设计工作,主要参与超高层建筑和体育建筑结构设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装修注意事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