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看世界,我与一带一路是什么意思

“一带一路”,着眼未来-中国社会科学网
“一带一路”,着眼未来
日 12:2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彼得·弗兰科潘
内容摘要:国际领导者们需要认识到增进相互联系和交流的重大意义。我经常花很多时间来了解地图上的国家及其主要城市的名字,了解主要河流的路径,了解高山、沙漠的位置。我知道历史上国家的疆域通常沿着自然地形展开,高山、大海、沙漠缔造了天然的防御,也造就了彼此之间的分隔——这些障碍阻挡了思想与信息的相互交流,使得贸易变得困难,阻碍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然而在今天,由于技术的进步,我们几乎已经完全克服了这些物理障碍,飞机、高速铁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往来与交流。就像人体的动脉和静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着东西方所喜爱的丝绸、香料、陶瓷、锦缎。这条连接世界的通道不仅刺激了贸易,而且鼓励不同语言的人们彼此交流观点看法以及信仰。
关键词:交流;沙漠;倡议;国际论坛;了解;地图;科技发展;高山;润滑剂;高速铁路
作者简介:作者为英国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
  国际领导者们需要认识到增进相互联系和交流的重大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帮助塑造当下及未来    当我还是一个小男孩时,我的卧室里有一幅世界地图。我经常花很多时间来了解地图上的国家及其主要城市的名字,了解主要河流的路径,了解高山、沙漠的位置。  我知道历史上国家的疆域通常沿着自然地形展开,高山、大海、沙漠缔造了天然的防御,也造就了彼此之间的分隔——这些障碍阻挡了思想与信息的相互交流,使得贸易变得困难,阻碍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发展。然而在今天,由于技术的进步,我们几乎已经完全克服了这些物理障碍,飞机、高速铁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往来与交流。一切变得如此迅速。  现在,正是我们更好了解这个世界及其相互关联的好时候。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在改变是十分重要的,这在我们思考“一带一路”倡议时显得尤为突出。这是一项面向21世纪的工程,包含公路、铁路、发电厂、港口、运送管道等重要建设,同时也是对历史成功经验的学习。中国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曾说:“圣与俗流,贤与变俱。”即使古代的统帅也同样明白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我们正生活在政治、经济、国际格局不断变化的时代,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但我们并非第一次面临如此多挑战——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经济减速,历史总能给予我们经验。从古至今,我们始终面临着周边形势变坏进而影响国内经济及社会状况的担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同周边国家建立长期积极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不这么做的危险性。  通过了解这片大陆的历史,我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启示,丝绸之路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一些人谈到丝绸之路,只把它视为是一条将丝织品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异域古道。事实上,丝绸之路并非只有一条通路,而是东西方互通的多条线路。就像人体的动脉和静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着东西方所喜爱的丝绸、香料、陶瓷、锦缎……  一些人可能认为丝绸之路只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但只要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它曾是世界改变的中心,人类自学会读写之后,第一次如此大规模通过合作创造财富。在丝绸之路的沿线,不少城市兴起,不同的法律、风俗、文化得以传播,连农作物的种植范围都得到扩展。这条连接世界的通道不仅刺激了贸易,而且鼓励不同语言的人们彼此交流观点看法以及信仰。在促进科技发展、文化繁荣方面,丝绸之路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很长时间里,它都是促进全球经济运作的润滑剂。  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曾经连接东方和西方的世界中心在当今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除了这些,国际领导者们更需认识到的是增进相互联系和交流的重大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帮助塑造当下及未来,而非仅仅对历史的回溯。我们正处在艰难而复杂的时代,然而历史上我们同样经历过无数类似的时刻。在古代,中国每一次扩大其影响力,都伴随着去了解沙漠、高山、大海另一头世界的努力。在当下,我们同样需要这么做。  孔子曾说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我们应该期待的当下及明天。&  (作者为英国牛津大学伍斯特学院高级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于翠杰)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尊重欧洲人的心态和关切:“一带一路”不能以己度人、一厢情愿 - 内外互动 - 最新消息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 ScholarsUpdate.com
用户名:&&密码:&&&
|||||||||||||
栏目导航&―&>>
关键字&&范围&
尊重欧洲人的心态和关切:“一带一路”不能以己度人、一厢情愿
作者:王义桅 | 7/15/:18 AM | 浏览:3395 | 评论:0
我国要尊重欧洲人的心态和关切,不能以己度人、一厢情愿。不同于中国强政府弱社会模式,欧洲是多层治理产物。向欧洲人宣介“一带一路”,主张对接“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时,要多层沟通。
920) this.width=920' alt='尊重欧洲人的心态和关切:“一带一路”不能以己度人、一厢情愿' border=0 src="http://scholarsupdate.hi2net.com/upload.jpg">
  遥远的欧洲人之所以对“一带一路”充满兴趣,有两大原因:一是丝绸之路是德国人李希霍芬1877年命名的――迄今国际上对“一带一路”研究最深入的就是德国智库,如席勒研究所,可以说,欧洲人拥有丝绸之路的“知识产权”。“一带一路”的“五通”也学习了欧洲一体化“四通”――商品、资本、劳务、人员自由流通的经验。二是欧洲人越怀疑和不满TTIP,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就越感兴趣,希望在大西洋关系之外有新的选择。笔者日前参加保加利亚斯拉夫基金会举办的“欧洲向东看”国际研讨会,对此就印象深刻。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集中纳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更是互联互通引领中欧合作务实推进的鲜明写照。
  总体判断,大凡对中国友好的,便积极评价“一带一路”;大凡对中国不那么友好的,便多怀疑之。大凡期待从中国崛起获益的国家,多看重“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好处;大凡保守、害怕变化的国家,多质疑“一带一路”的动机与后果。总体来看,欧洲人对“一带一路”有两大期待,一是符合其自身利益――帮助欧洲企业公平竞争进入中国市场和“一带一路”项目,二是符合其价值观――人权、民主、法治,借助“一带一路”提自己要求。
  笔者曾多次赴欧巡讲“一带一路”,体会到对欧洲人宣介“一带一路”,要切实注意“十少、十多”:
  第一,少讲文明历史,多讲现实合作。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之路,我们也提出与欧盟致力于建立文明等四大伙伴关系,因此对欧洲人讲“一带一路”,我们也自然把“文明”“历史”挂在嘴边。但正如欧盟智库“欧洲之友”中国问题专家莎达日前对来访的中联部代表团坦言的那样,“欧洲人听到‘文明’一词,首先想到昨日辉煌,与帝国兴衰相连,因而不舒服”。看来,要多讲“一带一路”给欧洲人就业、经济增长、再工业化等带来什么现实利益,才是根本。
  第二,少讲欧亚,多讲东西方。
  在今天的欧洲人看来,欧亚是俄罗斯的代名词。乌克兰危机之后,欧洲人可谓“谈熊色变”,对普京力推的欧亚经济联盟十分敏感。因此,“一带一路”对欧公共外交,要多讲东西方合作,少讲欧亚大市场。而对俄罗斯、马其顿、土耳其、伊朗、蒙古这些曾经横跨欧亚大陆帝国的国家,则可以多讲欧亚。此外,《马可波罗游记》曾流行于欧洲,激发欧洲人担心中国是否会入侵欧洲的联想。如今,除了对意大利人以外,“一带一路”也要慎提马可波罗。
  第三,少讲战略,多讲计划。
  现在对“一带一路”存在“对内讲战略,对外讲倡议”的现象,这当然是考虑到内外有别,避免外界对中国战略企图的担忧,且战略是单方面的。但是,全球化时代很难做到内外有别,而且在欧洲人的概念中,普遍觉得“倡议”太过空洞,不如“计划”具体,便于参与。欧洲也有许多战略如“里斯本战略”的提法,但相比之下,欧洲人对“马歇尔计划”更感亲近。因此,对欧洲人要多讲计划,不必急于将“一带一路”与“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撇清。欧洲人民党智库马腾斯中心日前在接待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调研组时,还提出中国“一带一路”要学习“马歇尔计划”,比如在私有化、市场化方面的经验等。
  第四,少讲宏观,多讲微观。
  中国人善于宏大叙事,往往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但欧洲无此雄心,多关心具体项目。依笔者多次在欧洲宣介“一带一路”的经验,欧洲人对“一带一路”的误解正如油画理解中国山水画:无法企及大写意之境界!笃信“魔鬼在细节里”,欧洲人对抽象的不那么感兴趣,而是更在乎细节和具体,关心自己是否涵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列。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抽象讲“一带一路”,欧洲人不好懂;具体拿所谓新华“一带一路”地图讲,不在沿线的欧洲国家又抱怨,甚至对你补充说明“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也充耳不闻。结合这两方面情形,对欧洲人讲“一带一路”,总体上要多写实,少写意,对非沿线国家要多写意,沿线欧洲国家多写实。
  第五,少讲结果,多讲过程。
  随比利时国王访问武汉的欧洲友人告诉笔者,欧洲人对“武汉每天不一样”宣传口号见了就害怕。欧洲人心态不像中国人那么年轻,担心变化,害怕不确定性。笔者曾任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在布鲁塞尔工作三年,走访过欧盟28个成员中的23个,深感欧洲发展也不平衡,对华态度不一。欧洲人心态老而保守,对欧洲人要像对待老人和孩子,多哄着点儿: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和孩子相似之处,就是心态较脆弱,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多对欧洲人讲“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质”。同时,欧洲国家多党制居多,很羡慕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说中国是“低头想五年,抬头想十年,心中想五十年”。因此,对中国人大谈“两个一百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时,可谓羡慕加嫉妒。欧亚中心主任卡梅隆告诉笔者,中国想得大而长远(China thinks big and long),让欧洲人担心会上“一带一路”圈套。这样,我们就不能对欧洲人讲“一带一路”将来给世界带来什么结果,而照顾欧洲人对程序、规则、法治的钟情,多讲过程:“一带一路”基于21世纪的全球化与地区合作理念,是绿色、环保、可持续的。
  第六,少讲顶层设计,多讲基层参与。
  欧洲社会党智库――欧洲进步中心提醒来访的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调研组,一定要汲取TTIP教训――欧盟领导人靠顶层设计,走上层路线与美国谈判,结果惹急了欧洲人,引发欧洲议会反弹,给欧委会下达谈判建议,与美国谈判的每条内容都要欧洲议会逐一审议表决,导致进展缓慢。“一带一路”不能搞中国人习惯的自上而下(Up-dawn)那套,要入乡随俗,对欧洲人强调自下而上(button-up),强调基层、地区、行业全程参与,有利于争取民众支持和议会批准合作项目,这也是中欧人心相通的重要内涵。
  第七,少讲推进,多讲分工。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一带一路”,已成为我们的口头禅,一些人还对“西进战略”念兹在兹,不仅让人担心,还误导我们自己。其实,以国内搞经济建设那套搞“一带一路”是不行的。对国际社会讲,应突出分工、分责。一味推进是军事扩张行为,强调地缘政治效应,什么改变世界经济地理和地缘政治格局之类的话,会吓坏欧洲人。对欧洲人就应多讲经济合作,将安全问题包含在地区治理环节,突出市场分工。对于自己分工参与的项目,欧洲人才放心,才有积极性、责任心。
  第八,少讲机遇,多讲风险。
  笔者在米兰、布鲁塞尔、布达斯迪拉伐、索菲亚等地讲“一带一路”给欧洲带来八大机遇时,欧洲人的普遍反映是――作为过来人,深知扩张之风险,我们过去都未做到,中国今天能做到?因此,对欧洲人讲“一带一路”恐怕还得多讲风险,少讲机遇――讲机遇也多讲共同机遇,讲风险应对之策,讲共担风险之道。强调“一带一路”之“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外,还要强调“共担”。只有战略才是自己担风险的,“一带一路”是地区合作倡议与发展计划,强调“共担风险”不仅符合市场化原则和国际规范,还能让人放心,增强合作的成就感。
  第九,少讲国别,多讲欧洲。
  笔者常拿重庆-杜伊斯堡的渝新欧铁路,讲“一带一路”给欧洲带来的便利。布鲁塞尔的朋友就提醒说,不能突出国别,尤其是德国,因为其他欧洲国家担心中国就盯着德国等发达经济体,嫌弃欧洲穷国,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发展中国家,对此十分敏感。何况希腊债务危机把德国放在火上烤,“笨猪国家”(编者注:即PIIGS,是国际债券分析家、学者和国际经济界媒体对欧洲五个主权债券信用评级较低的经济体的贬称。这个称呼涵盖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爱尔兰Ireland、希腊Greece、西班牙Spain,特别指各国的主权债券市场,这些国家的公共赤字也都超过了3%)对德国都有情绪呢。甚至像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16+1),可以放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讲,但要强调互联互通是地区融合之道,尊重欧盟整体治理、法律体系,支持欧洲一体化,避免给人留下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引诱、分化欧洲的错觉。
  第十,少讲中国,多讲国际。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深深烙在不少人脑海,甚至将“一带一路”当作西部大开发的延伸或中国对外援助与经济扩张。欧洲重要智库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就曾发表“一带一路”是中国新的“大跃进”的报告,正是受到这些舆论的影响。一些人更是对中国主导、争夺规则制订权十分上心,甚至把“亚投行”说成是中国的,服务于“一带一路”的,不仅让欧洲人担忧,也有违常识。“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国际、地区合作倡议,并非中国战略。
  这“十少十多”,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尊重欧洲人的心态和关切,不能以己度人、一厢情愿。不同于中国强政府弱社会模式,欧洲是多层治理产物。向欧洲人宣介“一带一路”,主张对接“一带一路”与“容克计划”时,要多层沟通,既要跟欧盟机构接触,也要跟欧盟国家接触;既要跟中央政府接触,也要跟地方政府接触;既要跟精英接触,也要跟民间接触;既要跟企业接触,也跟行业接触,重视行会、商会的作用。只有让欧洲彻底失望于美国,彻底信赖中国,才能赢得欧洲,而得欧洲者得天下。不妨借鉴历史上的“老子化胡说”以接纳佛教,我们也应强调“一带一路”对古丝绸之路的继承与发展,是欧洲价值观的折射,是欧洲重新塑造世界的机遇。
一带一路:超越陆权海权的新思维
中国的“一带一路”完全是一种包容发展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能以传统陆权海权思维来揣度。
920) this.width=920' alt='尊重欧洲人的心态和关切:“一带一路”不能以己度人、一厢情愿' title=1.jpg src="http://tpic.home.news.cn/xhBlog/xhpic001/M07/44/3C/wKhTg1WNA-sEAAAAAAAAAAAAAAA363.jpg">
  在人们热议一带一路时,出现很多不同的主张,其中一些涉及陆权海权之争,带有控制与争夺的思想。对此,笔者认为要深刻思考中国政府提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超越传统的陆权海权思维,引领走向合作共赢的全球化新时代。
  “一带一路”经济带不是中国的西进运动
  “西进运动”这个词本指美国开发西部过程中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长达百余年的东部居民大规模向西部迁移和开发西部,迸发了美利坚民族开疆拓土和社会大发展的活力。但美国西进运动不但是移民和开发的运动,同时还是控制、侵略和掠夺的运动,西进运动不但从法国购得了路易斯安那大片土地,而且通过与墨西哥的战争取得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利亚州,同时把印第安原居民控制圈居起来,美国西进运动伴随着印第安人的血泪史。而且美国西部往西是大海,打通以后美国成为两洋国家,扩大和强化了其陆海控制地位。
  如果借用西进运动指代中国开发一带一路经济带,其西部往西要跨越不同的文明地带,乃至直抵现代世界文明的中心地带西欧。除却时代原因也与美国开发西部有本质不同,中亚诸国对中国的戒心极重,不要说控制,人家对中国提出的合作也未必实心实意。主张“一带一路”是中国西进运动的人,实质上有根深蒂固的陆权思想,认为“一带一路”是作为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对冲,向西开拓腹地,联中亚与俄国而制衡美日,并输出国内过剩产能和资本,把欧亚中心地带视为中国资本的输出地、原材料来源地和安全控制地带。
  作为陆权理论的提出者,麦金德有个著名的三段论:“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也正是基于陆权理论,国外很多人很是怀疑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似乎中国也是要通过控制中亚进而控制欧亚大陆。
  从历史来看,中国即使具备控制实力也不可能这样做。麦金德的三段论如果成立,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就不至于失败,而苏联战后实实在在地控制了欧亚大陆,不也是土崩瓦解了吗?苏联领导人是不是深陷麦金德的陆权控制论不得而知,我们至少知道苏联的失败在于其对内控制和对外孤立,最终使其生命力自我窒息而死。
  因此,如果以传统陆权思想来指导“一带一路”,甚至主张“一带一路”是要背转身来面向大陆扩张,与改革开放以来面向大海融入世界的努力相对立,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从中国实力地位还是国际政治格局,中国都不可能像美国西进运动一样进行强占和控制,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才是出路。
920) this.width=920' alt='尊重欧洲人的心态和关切:“一带一路”不能以己度人、一厢情愿' title=3.jpg src="http://tpic.home.news.cn/xhBlog/xhpic001/M05/44/3E/wKhTg1WNBO0EAAAAAAAAAAAAAAA923.jpg">
美国西进运动(资料图)
  海上“一带一路”不是要抢控贸易通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有指导思想的问题。许多人认为中国庞大的贸易受制于美国控制的马六甲海峡,建设海上“一带一路”的关键是要控制几大海上贸易通道。一些提法,如开挖泰国克拉地峡以取代马六甲海峡,建设中缅战略通道直通印度洋,在霍尔木兹海峡和吉布提建立基地扼守咽喉等等,这些想法都是基于海权控制思维,认为这是中国作为大国崛起所必须掌控的贸易通道。
  马汉的海权理论确实非常重视对所谓全球六大海上通道的控制。马汉作为美国海军将领,在十九世纪末力主美国修建巴拿马运河,认为这样美国海军力量不至于分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对美国取得全球制海权非常有利,美国海军也确实按马汉的海权理论一步步发展为海上霸主,尤其在50年代通过胁迫英法从苏伊士运河撤军,似乎进一步印证了海上通道对美国的重要性。
  我丝毫不否认海上贸易通道的重要性,也无意论证现代海权论是否过时,因为至少看起来,海权论比陆权伦似乎要牢靠些。但是,中国目前不是抢控贸易通道的时候,要论海上控制权,它的取得与陆地控制权有根本不同。陆地控制权可根据地形构筑工事,形成相互制衡的区域割据对峙局面。而海上控制权打的是歼灭战,因为在海上无以凭靠,要么赢要么输,也就是说海上霸主一段时间内只能有一个,其余各国最多能依据陆地组成海岸自卫队。因此,如果美国能控制马六甲,它一样能控制克拉地峡,并同样能控制霍尔木兹和吉布提。出于海权控制思维去与美国霸主争夺贸易通道是无效的。
  不光无效,而且有害。海上霸主不是谁都能当的,不能光看它占据了控制海洋的优势,它同时背上了提供海洋公共品的沉重负担。海洋容易打歼灭战是因为难以防御,这也意味着在和平时代海洋霸主如果要阻碍他人利用海洋也是代价惊人,同时霸主还必须提供公共品,为正常的世界贸易和海运保驾护航。如果中国现在就急于争夺贸易通道控制权,美国就容易联合那些害怕中国强大的国家出钱出人分担其海上警察的财务成本和职责,容易形成联合对付中国的局面。
  一带一路需要全球化新思维
  陆权与海权思维的本质都是控制与索取,这与一带一路的愿景背道而驰。中国要带动建设一带一路,必须具有与当今时代对应的全球化思维,这个思维不是民族主义的,而是符合各国的利益与价值并为其所接受。不可否认,美国在全球推动的所谓民主自由具有颐指气使的霸权内涵,它不管各国的文明与历史现实单向推进,造成了一些文明冲突。而从发展现实看,欧美推动的是“中心外围“结构的发展,认为外围只有吸收采纳欧美政治与经济制度才能最终发展起来,但亚非拉国家却发现自己的发展离中心发达国家越来越远,陷入长期的贫困、衰退乃至被掠夺。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承担既承继欧美又不同于欧美的全球化新思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基于国家主义而从自由贸易的旗手回撤,甚至屡次祭起贸易限制的杀手锏。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是利用美元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而行美国国家利益之实,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动荡。在这个时机,中国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和经济增长重要发动机,如果接过美国手上自由贸易旗帜,以基础设施作为推动实体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支撑,显然有别于欧美中心国家传统的紧缩型援助扶贫政策,给有关国家输入实实在在的发展后劲。显然,这对中国是个机会,同时世界需要中国这样做。
  同时,从发展主义观点来看。一带一路中心地区,尤其是中亚,似乎为现代世界所遗忘和抛弃。欧亚中心地带自苏联解体后并没有取得显著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对它的援助远不及预期,它的发展是波折动荡的,经济增长在新世纪以来甚至不及非洲和拉美。在与中国相邻的这个地区,以中国的发展来带动他们的发展就具有自然正义,甚至也是中国的责任。
  而从可能性来看,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的产业转移,先是日本,其后韩国和东南亚,以及现在的中国和印度,形成了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使东亚成为全世界的工厂,世界经济的重心已经东移。这个世界产业链和世界工厂极有可能向中亚、南亚乃至欧亚中心地带扩展。这个扩展过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显然非常有利,而唯有中国因为其体量和刚刚发展起来的新鲜实用的经验在其中能起到核心推动作用。
  因此,中国的“一带一路”完全是一种包容发展主义,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赢思想,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链合作发展的全球生产体系思路。一带一路与陆权海权理论无关,而是超越了控制思想的全球化发展新思维,或者也可以说,发展才是一带一路的硬道理,请不要以传统陆权海权思维来揣度。
智库应如何发出中国声音?
我们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时期,必须发出中国声音,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中国方案,用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
920) this.width=920' alt='尊重欧洲人的心态和关切:“一带一路”不能以己度人、一厢情愿' title=傲游截图35.jpg src="http://tpic.home.news.cn/xhBlog/xhpic001/M00/6C/E6/wKhTglWnFlUEAAAAAAAAAAAAAAA835.jpg">
  近日,“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京举行,龙永图在活动中发表了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共同体概念是中国全球化的思想基础
  中国入世的时候,从国外引进了一个双赢的理念,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全球的进程看作是一个双赢的战略。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全球化的认识,是对过去双赢战略的升级和深化。过去,说双赢战略是就事论事,是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争取共同的利益打造双赢的接口,而现在的共同体则是要打造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如此看来,共同体概念实际上是过去双赢战略的升级版本,也是中国进一步肯定全球化趋势,参与经济全球化重要的思想基础。这说明中国在参与全球化的问题上不但没有动摇,而且有了更强大的动力和决心。  
  蓬勃的区域贸易或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
  中国与全球化问题从微观层面上看就是人才、企业和资本的国际化问题,是一些较为具体的问题,但当前更应该关注的则是全球化在宏观方面的重大趋势。
  表面上,当下全球贸易体制被空前的削弱,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被弱化,与此同时,多种贸易协定、区域贸易等却蓬勃发展,全球化处于倒退的状态。但目前区域贸易集团的迅速发展可能是一个短暂的退一步而进两步的现象,不久将会回到贸易全球化的主流中。
  由于目前的世界贸易组织无所作为,各国只好力求通过区域贸易协定来促使世界贸易组织有所作为。而从长远看,多边贸易协定、区域贸易发展也确实可能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做出改变以发挥更大作用。如果区域贸易是开放而包容的协定,则其能进一步推动全球化的发展。但同时,若单纯只强调区域贸易协定,只着眼于区域合作,则可能会形成一种循环,使全球体制变成一个毫无作为的体制,从而对全球化造成巨大打击。  
  中国智库应打造世界影响力
  世界各国对于全球化也有反对的声音,在一些重大贸易和金融全球会议时也有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出现。在中国,全球化有中央政府的支持,但仍需扩大其群众基础,这需要智库的努力。
  为什么今天中国应当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因为我们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时期,必须发出中国声音,在全球治理中提出中国方案,用中国智慧解决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库,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智库研究要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智库专家必须提高研究能力与政策水平,善于前瞻研判对中国及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趋势性问题,更加理性客观地发出声音。
  其次,要在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智库。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和全球最好的智库、一流的专家建立联系,对有些关系多国乃至全球利益的重大问题,可以与外国智库开展共同研究,联合发布成果。
  最后,要用国际社会能够听懂的逻辑和语言发出中国声音,不仅要把问题搞清楚,而且也要把主张表达清楚”,从而避免误解,顺畅沟通,引起世界各国应有的关注与重视。中国的智库不仅要继续研究微观层面的问题,也要着眼于宏观层面,与世界先进智库一起合作研究,以建立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为大前提,引导全球化健康发展。
  此外,中国智库应与相关的世界先进智库和一流专家建立联系,进行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不仅在一些具体的国际化的问题上能有所建树,给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积极的建议,而且能在全球化的宏观战略研究和全球系统问题研究上有所建树,从而使其拥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要营造一个智库成果能够得到充分应用的市场环境。智库产品也像普通产品一样,市场越大,智库发展越快;市场越小,智库的活力也就越来越小。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智库研究成果,适时对优秀成果给予认可与激励,从而形成智库“供求关系”的良性循环,使智库驶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各级各类智库既要胸怀全局,也需脚踏实地,一方面积极思考具有全球高度的、关系世界发展的趋势性、战略性问题,更要找准自身特色与优势,坚持在专业化领域深耕细作,持续提出务实管用的政策建议。如果我们有几十个智库在不同领域都成为全世界领先的专业智库,那么中国智库的整体水平就会有很大提高。例如,新形势下全球体制和区域经济合作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今天,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益处非常明显,但也带来了诸如关税水平不一致等现实问题。如何扬长避短,使其为企业营造更加便利的贸易和投资环境?这就急需智库贡献智慧,提出方案。
相关栏目:『』
最新图文: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
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联系。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立足本土 放眼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