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如何借助创意设计助推实体经济 英文的发展?

市经信委负责人:打造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 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近日,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其中特别提出,要深化国际创意设计高地建设。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上海国际创意设计高地建设上,“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是一个整体,其中,设计之都是手段、是基础,时尚之都是定位、是形象,品牌之都是目标、是引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海将通过大力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互联网+”行动和“文化+”思维双管齐下,抢占产业制高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创意设计贯穿于经济社会多行业多领域的特点,强化创意设计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高创意设计产业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围绕创意设计价值链部署创新链
记者:作为设计之都,上海创意设计产业经过这些年发展,成色究竟几何?
陈鸣波:近年来,上海集聚各方力量推进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城市创意氛围。通过与科技融合应用前沿技术,与实体制造融合实现共同发展,与金融、贸易融合获得服务支撑,与旅游、体育、农业等融合促进城市宜居。
目前,创意设计产业涵盖设计产业、时尚产业、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文创产品及设备制造等行业,2016年合计实现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占比超过60%,占本市GDP比重超过7.3%,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设计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均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设计之都”。比数字更漂亮的是,创意设计还融入了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建设更新、关爱改善民生、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方面面,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黏合剂、催化剂。
同时,上海通过每年举办设计之都活动周、上海时装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设计创新展等主题活动,从不同角度和行业需求,为企业搭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目前,上海集聚了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端工业设计人才约40万,涵盖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服务设计、时尚设计等10大领域,每年新增约1万个设计就业岗位,服务以长三角为核心辐射的区域产业发展。
下一步,上海将以大数据为支撑,以交互设计为手段,聚焦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与多媒体设计、广告与会展设计、智能服务设计等重点领域,拓展集成设计、流程设计等服务新业态,发挥创意与设计产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我们的目标是,整合利用全球创意设计资源,围绕创意设计价值链部署创新链,形成一批名品、名人、名企和名牌,基本建成要素资源更加集聚、市场主体更加活跃、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带动效应更加显著、国际合作更加开放的国际设计之都。
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
记者:这次“文创50条”中提出,要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这种转变背后有怎样的考虑?
陈鸣波:上海这座城市,最大的品牌无疑是“上海”这个金字招牌,最大的特色就是开放,就是海纳百川。因为上海、因为开放,导致了国内外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向这座城市的加速集聚,所以,我们上海的品牌建设,提出了“发展品牌经济”的战略思路,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不只是微观层面,也不只是企业层面,更是中观和宏观层面、社会和政府层面,以品牌提升为新动能,创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协同政府社会市场的新路径新举措。
我们将以创意设计为支撑,塑造上海城市品牌、打造行业(区域)品牌、培育产品(企业)品牌,围绕“诚信立本、科技创新、质量保证、消费引领、情感维护”内涵,不断丰富品牌内容,真正构造品牌经济为引导的内容经济,构筑多层次品牌经济发展体系,加快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构建上海城市品牌、行业(区域)品牌、产品(企业)品牌共同发展的框架体系,加快本市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到2020年,再新增3—5个千亿级品牌企业和一批百亿级品牌企业,基本建成以品牌集聚中心、品牌运营中心、品牌孵化中心为特征的国际品牌之都,夯实上海品牌经济高地,提升上海品牌经济高度,打造上海品牌经济高峰。
树立“大时尚”产业及消费概念
记者:说起上海,时尚可以说是这座城市的标签,近两年上海动作频频,如今为何重提时尚之都建设?
陈鸣波:作为中国时尚业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时尚品牌培育诞生的摇篮,上海在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全国、蜚声海外的知名时尚品牌。当前重提时尚之都建设,是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必然选择,也是产业界和上海人民的切实期望,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实现途径。在各方的努力下,上海正在成为国内时尚企业、时尚人才向世界进军的舞台,成为海外时尚企业拓展国内市场的“桥头堡”。2016年,上海市被国际时尚联盟认定为全球成长最快的时尚之都,被中国品牌促进会认定为品牌经济发展要素最好省市。
记者:具体来看,在时尚之都建设新征程上将有哪些具体举措?
陈鸣波:根据本市自身产业特征和资源禀赋,上海时尚之都建设主要是树立“大时尚”产业及消费概念,涵盖服装服饰、家具家居、工艺美术、健康运动、美丽保健五大行业,通过需求的时尚化倒逼消费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资本与时尚产业融合,推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具体看,转型升级时尚服装饰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原创设计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加快营销模式创新和自主品牌创建,重点布局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时尚谷、上海家纺园等;提升发展工艺美术业,推动黄金珠宝首饰业由规模化向精品化、高端化发展,推动应用艺术瓷产业做大做强,支持琉璃类艺术作品创新应用,推进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研究院、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国匠杯”手工艺精品评选工作落户上海,支持上海工美艺术品交易中心等要素平台建设;延伸发展美丽健康业,重点布局以“东方美谷”为核心的“一核二片五联动”美丽健康产业集群等;创新发展时尚智能家居业,不断扩大AI在该领域的场景应用,形成具有国内强大影响力的品牌智能家居平台企业;培育发展时尚数码业,重点布局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金桥出口加工区、松江G60科创走廊;推进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各类市场资本组建上海科技时尚、上海都市产业转型等基金服务时尚产业升级。
我们给时尚之都设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消费品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20%以上,利润和纳税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推进时尚产业价值链中设计、品牌、贸易、市场、零售、展示、人才等各环节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全球时尚领域的地位,基本建成品牌荟萃、市场活跃、风投云集、消费集聚、影响广泛的国际时尚之都。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知识点 & “(26分)日,国务院印...”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26分)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注:2013年的数据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的预估值。材料二
《意见》指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能增强创新动力,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壮大市场主体,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能培育市场需求,提高消费层次,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山东省某市政府认真贯彻《意见》,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争做领头羊,率先采取了一揽子措施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清理不合理收费,营造优化发展环境;二是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城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四是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1)揭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依据材料二说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意义。(8分)(2)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该市政府是怎样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12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山东省潍坊市高三考点回扣高考模拟训练(四)政治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26分)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该题第一小问是图表题,要根据两个图表的表头、项目、数据和小注的内容加以概括总结。表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增幅等变化趋势,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过低,并指出解决措施。第二小问是意义类题目,要根据材料内容抓住关键字眼,运用所学知识简单明了的概括该措施的意义。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概括。(2)“怎样”说明该题要回答措施,“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措施围绕的主题,要根据材料内容概括该市政府的做法;“政府”是措施的主体,知识的范围大致固定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单元。学生可以从政府职能的履行、权力的行使等角度概括材料内容,主要分析材料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哪些职能。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6分)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26分)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要考察你对“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与“(26分)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相似的题目:
材料一: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加《复兴之路》展览时阐释了“中国梦”,而且满怀信心的表示真个梦想一定能实现。材料二:某校全体师生以“从我做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其中,解决下列问题。(1)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是什么?(3分)(2)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满怀信心地表示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4分)(3)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请你说说应该做好哪些准备?(4分)(4)请你设计一条为中国梦实现的宣传标语(3分)(要求体现主题,言简意赅)&&&&
李克强总理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77次提到“改革”。其中谈到: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区别情况,分类推进,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好释放改革红利,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①改革开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工作&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③通过改革能使我国迅速赶超发达国家&&④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新加坡《联合早报》在评论2010年上海世博会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经和国际地位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这场创意与文化的盛宴是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的。这一观点的文化依据是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6分)日,国务院印...”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6分)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注:2013年的数据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的预估值。材料二
《意见》指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能增强创新动力,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壮大市场主体,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能培育市场需求,提高消费层次,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山东省某市政府认真贯彻《意见》,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争做领头羊,率先采取了一揽子措施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清理不合理收费,营造优化发展环境;二是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城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四是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1)揭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依据材料二说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意义。(8分)(2)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该市政府是怎样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1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6分)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加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出明确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注:2013年的数据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的预估值。材料二
《意见》指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能增强创新动力,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能壮大市场主体,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能培育市场需求,提高消费层次,更好地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服务。
山东省某市政府认真贯彻《意见》,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争做领头羊,率先采取了一揽子措施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清理不合理收费,营造优化发展环境;二是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城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四是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1)揭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依据材料二说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意义。(8分)(2)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该市政府是怎样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12分)”相似的习题。东方1号:文化创意为实体经济发展搭建创新平台和特色支撑-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
东方1号:文化创意为实体经济发展搭建创新平台和特色支撑作者: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 / 公众号:east01dafeng发表时间 : 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成立于2011年,位于江苏大丰高新区,是苏北地区首个以工业设计为特色的产业园区,也是苏北唯一的省区共建产业园区。作为创意产业的先行者,一直享誉盛名。历经6年的发展历程,现已集聚近百家设计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拥有高端设计师500余名,荣获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众创空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年文明号、江苏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等二十余项国家、省级品牌荣誉,在上海、深圳、台湾、南京、苏州等地都设有分支机构。二期项目东方1号·创意小镇被列为全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打造集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工艺美术、智能开发、文体演艺、教育培训、科技普及、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不久刚刚在京举行,“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中国方案,进一步得到全球共鸣。“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为加强国家之间的商业和贸易联系建设基础设施。这种联系日益受到以技术和创意产品为载体的知识交流的驱动,今后尤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秘书长、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工业设计高级工程师宋慰祖表示:“一带一路”建设的目的是促进产业转型发展,让各自的特色产业实现最大、最快捷的交流,所以各国都需要借助“一带一路”构建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而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基本的是产品和服务,要“扩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其中的方法和路径就是设计。也就是说,提高产品品质要依靠工业设计,增强贸易能力要依托服务设计。东方1号积极推动工业设计与制造业互动、对接、融合创新,加快“产业设计化、设计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和设计成果产业化能力,服务“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计划,顺应智能创造和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新趋势,为实体经济发展搭建创新平台和特色支撑。近年来,在省、市各级部门的指导下,园区牵头主办的全国青年创客工作营、设计师走进企业、“东方1号”杯工业设计产业大赛等活动影响广泛,推动数百家制造业企业与设计机构、设计师深度对接,促成多个合作项目落地,实现了设计创新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成为江苏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2017年5月,由省经信委指导,省工业设计协会、盐城市经信委、大丰区政府主办,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负责执行承办的江苏省“东方1号”杯工业设计产业大赛拉开帷幕。大赛以“设计融合制造、助力实体经济”为主题,在充分调研当地制造企业设计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提出的设计创新需求,设立了发电机、空压机、农用机具、汽车、智能制造生产线等设计类别,涉及机械、农业、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带动更多设计创新成果在江苏制造企业落地转化,助推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推动各类创新设计要素融合互动,加快 “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跃升。开展校企合作,转化产学研成果是东方1号全面落实“顶层设计、基层扎根,打造经济新生态”的发展思路。今年以来,东方1号加强与西安科技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高校在创新设计、人才实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于今年5月正式揭牌,宣告东方1号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工作站的成立,工作站在设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相关产业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合作,深入大丰地域文化,与当地制造业、旅游业、农业等紧密结合,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实体经济相关领域的促进作用。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旨演讲时提出要发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近年来,东方1号不断加强与德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经贸交流和人才引进,推动跨界合作,融合创新。由东方1号创意园运营管理的江苏工业设计国际合作平台,整合了全省设计产业的优质资源和德稻设计500余名全球顶尖设计大师资源,通过连续举办国际大师走进江苏制造业项目对接活动,积极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加强了工业设计等产业的国际交流合作,拓宽了工业设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思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东方1号进一步深化创新设计合作,丰富文化创意交流合作,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更紧密、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随着“一带一路”沿线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服务链的重构,和共建、共赢、共享的包容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创新产品的交易会更加活跃,也将越来越重视设计的价值,企业也会依托设计来实现“扩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东方1号相继受邀参加了墨尔本“维州江苏日”系列活动、苏州创博会、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多场推介会、海峡两岸文化创意博览会等国内外重要创意产业盛会,园区自主设计品牌vmini、欢乐麋鹿园、嗨盐城等特色产品引起广泛关注。以各类境内外宣传推介活动为契机,东方1号进一步开拓了产品市场,提升了设计品牌影响力,用创意培育特色文化产品,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展望“十三五”,东方1号将紧紧围绕创意小镇建设,加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融合,提升文创产业国际竞争力,瞄准高端产业引领、高端人才集聚、高端研发支撑、高端创新驱动、高端设计提升、高端产品涌现,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紧密互动。东方1号o创意小镇现已成功引进”国际创意产业城”“文化交易所”“国际大师服务站”及60余家创意文化企业。前不久,东方1号已与台湾富庆集团达成合作建设“台湾创意城”的意向,该项目总投资约1.28亿,产业定位主要为台湾文化创意、智能生产线研发和提升、健康体检、健康咨询与养生、特色美食等,将有力带动区域文创产业的提档升级,助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东方1号·创意小镇将践行“顶层设计、基层扎根、融合发展、打造经济新生态”的发展理念,借助“一带一路”构建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以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为抓手,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产业功能布局,彰显城市文化内涵,为实体经济提供智慧引擎,积极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构筑全省乃至全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未来,这里不仅服务江苏,还将辐射长三角、辐射全国,推动设计产业向高端迈进,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打造“中国制造2025”成功实践的样本。东方1号·创意小镇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商铺|投资|创业咨询热线:江苏o大丰o湿地公园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园区概况↓↓↓相关文章猜你喜欢黄岩发布汕尾旅行社东莞清溪智博东胜区东联现代中学东蒙公氏家族文化#统计代码金融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金融如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记者 金辉/北京报道
经济参考报
  近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17北京年会”召开,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高培勇、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等专家、学者,就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去杠杆和中国经济是否已进入新周期等热点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财政部金融司司长孙晓霞:以财政手段帮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
  我主要从财政的角度,谈一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对策。
  金融注重的是通过市场力量,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财政注重的是通过政府力量,来实现财政资金乃至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和财政,一边是市场,一边是政府。对于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应该让位于市场;但是,对于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应该主动发挥作用。
  对金融服务的薄弱领域,需要政府去扶持、去引导。“三农”、小微企业、公共服务这三大领域,在实体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这三个领域的“高成本、高风险”特征,与金融机构追求“低成本、高收益”目标存在根本矛盾,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必然会形成“马太效应”。因此,推动金融资源向薄弱领域倾斜,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从国际上看,解决“三农”、小微企业和公共服务融资问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政府参与的身影。例如,美国政府设立了小企业管理局,德国政府出资成立了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孟加拉国政府则参与出资创立了“乡村银行”,主要向农户发放小额信贷,成为农村金融的典范。在公共服务领域投融资方面,各国也进行了很多创新。例如,为缓解财政支出压力,许多发达国家开始运用BOT模式,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了PFI模式,通过“政府付费”的方式,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公共产品。后来,又兴起了意义更广泛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也就是现在常常提起的PPP模式。
  从我国实践看,缓解薄弱领域融资难问题,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我国财政部门借鉴国外做法,结合我国实际,这些年也做了一些工作,出台了一些政策,应该说从四个层面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体系建设层面,推动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确保金融机构“有人办事”。在信贷规模层面,也实施了一些政策,确保金融机构“有钱办事”。在风险分担层面,出台为农业生产和小微企业增信的政策措施,确保金融机构“有信心办事”。在公共服务层面,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确保政府和社会资本“有平台办事”。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对财政在金融支持薄弱领域方面有一些体会:
  首先,政府要引导,但不能主导。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制度设计,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进行“激励”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商业可持续。
  第二,“扶上马送一程”,但不能“一送再送”。对于金融服务经济薄弱领域,财政部门要加以扶持,但扶持政策应该是有退出机制的,否则就容易使一些金融机构“躺在财政身上吃饭”,不仅增加财政负担,也会扭曲市场规律。
  第三,注重激励,不能都给福利。我们一直尝试将“奖勤不奖懒”的激励机制,融入政策安排之中,需要金融机构“跳一跳”、“使把劲”才能“摘果子”,而不是“举手就摘”,在最大限度上激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第四,重点组合发力,不能“单打独斗”。促进金融支持薄弱领域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作,靠单一一项政策、一个环节很难产生很好的效果。综合运用贷款增量奖励、费用补贴、保险费补贴、PPP项目以奖代补、税收优惠等手段,打出政策“组合拳”,形成政策合力,促进金融资源向薄弱领域倾斜。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还不能说经济增长已进入新周期
  今年前7个月,宏观经济数据有比较亮丽的表现。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实际增长6.9%,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也是6.9%,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2%。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8.3%,比去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9%,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进出口总额增长18.5%。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低于上年同期,全国职工周平均劳动时间连续三个月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增长1.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增长6.4。
  这些数据是否说明经济增长已经走完增速换挡期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我们来看经济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看投资方面。投资既影响供给又影响需求:投资可以创造新的供给能力,同时投资活动又创造对投资品的需求。
  高效率的投资对于经济增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的效率与投资主体是谁有关,也与投资主体的动机有关。今年1-7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8.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高达20.9%。基础设施投资主要由政府主导,投资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保增长,对效率的考虑不够充分。我们利用发债券的企业必须公布的资产负债表的相关数据,发现所有发债券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资产回报率在2008年以来不断下降,2015年时已经低至1.88%。这是很低的水平。除了效率的考虑之外,还有地方政府和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所带来的风险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在我们形成更加合理的投资结构之前,很难说我们进入了增长的新周期。
  支持经济增长进入新周期观点的一个论据是供给出清将带来新一轮的产能扩张,从而带来新的增长。供给出清的一个主要迹象是价格上升了。如果我们细看不同的价格,我们发现,居民消费价格上升了,其中涨得最多的是服务行业。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4%,但其中生活资料价格上涨只有0.7%,没有显著变化。价格的上涨主要在生产资料部门(8.6%),尤其是采掘业(26.2%)和原材料(12.4%)。这些部门价格的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去产能,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也为这些行业创造了大量的需求。我们不应期待采掘业和原材料行业大幅度产能扩张,否则又会造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支持经济增长进入新周期观点的另一个论据是1-7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了6.9%,增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去年的低基数和对海外投资的收紧是民间投资增加的可能因素,但这些因素不可持续。总体来说,民间投资的增速尽管上升较多,但很大一部分的可持续性和效率并不乐观,还有很大一部分和去年相比趋势不乐观,有重要的亮点部分,但体量可能不足以支撑增长新周期。
  1-7月份投资数据中一个令人担心的数据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同比减少了5%,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同比减少了5.7%。外资企业的投资尽管体量不大,但对于促进经济的整体效率有重要作用。
  在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加10.4%,大大快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这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实际增长7.3%)快于人均GDP的增长是相吻合的。另外,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快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因此,消费的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净影响并不明确。劳动力成本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利于消费,但增加企业的成本,可能对企业投资不利。总体来说,考虑到我们的投资率很高,消费的增加对于改善社会福利有正面作用,但对于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则效果不明。
  在对外贸易方面,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部分是净出口。前半年的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5%,而去年同期这一比例是4.9%,所以从需求角度来说,今年对外贸易对增长的贡献低于去年同期。然而,贸易量的增加对于改善效率有积极的作用,因为贸易不仅可以通过利用比较优势来改善效率,而且可以通过进口投资品来提高投资的效率。所以,今年的贸易情况尽管可能会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但不一定带来了更快的增长。
  综合而言,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说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新周期。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高培勇:支持实体最要紧的是直接税改革
  在当前形势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最要抓紧的一件事情就是推进直接税改革。
  实体经济困难,急需国家给予政策支持。迄今为止,国家给予的支持主要有两个线索,一个是给企业减税降费。可是,在减税降费的同时,政府的支出并没有同规模、同比例、同步骤的减。政府收入减少之后的亏空,是以增列赤字、增发国债来弥补的。换句话说,政府给实体经济给企业减税降费的钱,不是自己省下来的钱,而是借来的钱。我们走的是一条以借钱来支撑减税降费的路子。
  第二个线索,政府支持实体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另一个办法是实行税制改革。鉴于企业家普遍抱怨税负重,因此这一轮的税收制度改革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着眼于总量的削减,而是着眼于结构性削减。结构性削减就是盯着给实体经济和企业减税,而不是常规性的给全民减税。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论及中国的宏观税负,我们不是世界上最高的,2009年,工业化国家宏观税负的平均数是39.2%。中国到今天也没达到这样的水平,30%多一点,而且还是把四个预算统统相加之后得到的结果。既然宏观税负不重,企业家们为什么抱怨税负重?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我们90%以上的税收是向企业征收的,向个人收的比例非常低。只要征100块钱的税,90%甚至更多都是企业交给税务局的。所以,中国的宏观税负和其他国家宏观税负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其他国家,宏观税负大体上各占一半,或者更多的是个人承担的。比如欧洲,企业承担的税负是45%,个人承担的税负是55%。在美国,企业承担的税负只有30%,个人承担的税负70%。我们的宏观税负约等于企业税负。
  因此,从2013年发起的这一轮税收制度的改革,提出的不同于以往的重要方向是提高直接税比重。盯的是比例,在宏观税负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减轻企业的税负,增加个人的税负。因为直接税基本上是向个人直接征收的税,而间接税主要是向企业征收的税。
  因此,这一轮税制改革道路不同于以往,是减企业缴纳的间接税,增加向个人征收的直接税。从2013年到今年,将近四年时间里,我们看到的税收制度改革,基本上都发生在间接税上,基本上都是以减税作为基本行动路线。我们要问的是,结构性税制改革是一种此减彼增的改革,增的改革做了吗?到现在没有,房地产税没有动静,个人所得税综合制也没有动静,我们看到的税收制度改革的基本行动路线过去四年多是什么,该增的税没增,该减的税减下来了,减下来之后的收入亏空拿什么去填补,还是增列赤字、增发国债。这几年我们国债的增发、赤字的增列,地方债巨额的发行所带来的风险等等,都和这些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走的是一条以借钱来支撑税收制度改革的道路。
  两件事情放在一起,都与实体经济和企业相关。两件事都必须做、都该做,但是其结果是什么?关注金融风险,站在金融风险的角度看看这两个方面的进展,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第一,它们都是不可持续的,怎么能指望政府通过持续增发国债来给企业减税降费呢。要让减税降费的路持续下去,真正感受到减税降费的好处,让税收制度改革真正落地,让企业税负重的格局真正有所松动、有所改进,其实在目前的中国只有一件事该做也必须做,那就是加快推进直接税的改革。迄今为止,纳入到直接税改革清单的税种就是两个,一是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要走综合制的道路。其二是房地产税。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除了重庆和上海两个城市之外,其他地方个人缴纳的房地产税是0。由0起步,在这个基础上征多少税,哪怕房地产税率定为0.1%、1‰,它也是加税。当这样的改革进入到我们视野的时候,可以发现,它们的难度非常之大。
  不过,考虑到中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考虑到中国企业税负重的格局必须有所改进,也考虑到中国的税收制度必须走和世界税收制度发展相融合、相协调的道路,千难万险,我们也得从脚下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制、房地产要开征这样一个路子开始起步,从而收获既定的改革目标,同时又不加剧甚至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华夏银行行长张健华:去杠杆关键要分清去谁的杠杆
  中国的杠杆问题主要出在产业部门,居民家庭债务率不高,政府债务率安全可控。银行业是否高?金融业是否高?按照中国银行业整体的资本充足率来算,包括拨备,目前账面上是足够的,可以说是稳健的。真正能够用资产负债表承担债务的就是银行。
  所以,要判断我们的债务水平到底高不高,主要是看银行,这是企业性质决定的;也是因为中国的金融体系还是以银行业为主,归根到底,银行稳中国金融就能稳住,银行不稳中国金融就会乱。现在,中国的银行已经大而不能倒了,杠杆率是否高需要细分对待。杠杆本身没有罪,它的问题在于是不是会引发问题,我们现在关心的是杠杆是不是过高了。中国银行业的杠杆率从微观看并不高,同时我们也看全行业杠杆率,比如用全部银行业的资本占总的账表内总资产的比例,就可以简单算出一个杠杆率。
  所以,首先不要简单评价有杠杆好不好,而是要看杠杆高到什么程度,能不能承受?第二,杠杆是否合理,怎么产生的,来源于什么?比如金融业现在谈得很多的是金融同业业务,所谓金融去杠杆,那么金融同业业务是不是都该限制?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因为大家的业务和产品都不一样,但每个机构都希望给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但是我没有那么多牌照,我加强和信托、证券、基金等机构的合作,是否被允许?现在我在行内强调一点,未来华夏银行的发展要贯彻国家“十三五”时期最新的发展理念,叫作开放共赢、共享,其中就包括合作,不应简单地认为同业间合作就会导致产品复杂化。首先要看产品是不是真正复杂到最后谁都看不懂了,通常来说咱们的产品还没有复杂到那种地步。监管部门只要下点决心,就能查清责任和风险应是谁来承担的。
  核心问题是,有人说交易环节多了,底层资产的法律关系不清楚。那都是经过律师认定的,彼此之间做交易时,承担什么责任是清楚和明确的,也是符合公司法和合同法的。金融同业之间虽然也存在纯粹的交易型产品,但并不多。而且,对哪些产品和业务进行限制或鼓励应该区别对待。当我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但又没有相关产品和牌照的时候,就会去寻求外部合作。同时,我的客户有不同的优势,一些小银行可能会买我的资管产品或理财产品,因为它的放贷能力和资产获取能力比我们低。有时我们又会跟其他信托合作,因为他的收益比我高。这样的交易是否就放大了同业之间或者市场上的融资成本?某种程度上说,经过几转一定会加高成本,因为有通道费和中间费用,各自都要承担一点,我承担责任我一定要拿点钱,挣点手续费。但是大家别忘了,人家也不是白拿的,这样就把一些产品和业务的法律关系改变了。这到底算是创新,还是算乱办金融,或者金融乱象,这个一定要进行分析。
  所以,我们应该慎重分析和对待具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的问题,这是比较科学的做法。去杠杆到底是去谁的杠杆?来源核心还在于企业部门,除了国企的债务率高,还有平台债务率高,这也是监管部门担心的。有一些项目不符合日常贷款要求,必须通过表外走一些非标资产项目,经过转圈才能符合现在项目投资的规定,所以成本高是必然的,同时这个成本还能被接受,归根到底还是需求拉动。供给有没有这个责任?我们确实有这个责任,有这个义务。但是,最终还是实体经济有需求,要用这个资金。配置是不是最有效,到底该配置到哪个部门,其实从市场经济价格杠杆理论来说,如果市场是有效市场,价格是能够反映资源配置效率的,是能承受高成本的,理论上来说效率是最高的。金融业去杠杆也好,加强金融监管也好,需要细分金融的杠杆加在哪儿了。金融本身一定会有杠杆,无非是不要过度,不要超过金融安全的底线。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传销组织以网络传销代替实物传销,以“一日游”、看房销售代替集中洗脑,以现金交易代替银行还账,以合法公司身份掩盖非法传销。
多数公路旅游客运事故的发生与客运车辆管理失控有着极大关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力资源 实体经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