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相似的加密货币对商业的影响有哪些

当区块链、数字加密货币与反洗钱相遇
2016年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发生的大事,我们很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话题。诚然,美国总统大选、ISIS、叙利亚问题和寨卡病毒肆虐都高居热门话题榜首。
而有一个话题的热度几乎可以赶上前十,那就是区块链技术,这一技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长期影响远远超过上述话题。
过去一年,区块链这个热词一直徘徊在各大型金融机构,随着其功能与目的的不断进化,这一共享账本的基本概念也逐渐成为主流。
此外,技术还带来了其他衍生物及做生意的新方法,对合规性产生影响。首先我们先来让大家了解下区块链。
区块链概念
区块链是一个技术平台可以让很多方浏览并更新不可更改的共享账本。账本可以实现去中心化或者分布式,这样既可以公开也可以封闭,类似于互联网对私有内联网。
从概念上来看,这个很简单。不过区块链激起了人们对技术在除了金融服务领域外应用的无限畅想。
想要租车?区块链可以啊。想查看数万没有档案记录的移民的身份?试试看区块链。觉得机器会用核战威胁到人类?开放区块链吧。
恩,最后一点是开玩笑的,大家意会就行。
问题是区块链技术能否真正达成人们所有的期望。不过经证明,这一未知的未来市场价值巨大,几乎所有大型金融机构都已达成联盟来致力于区块链技术的开发以挖掘出该技术的巨大潜力。
不过,其不确定性依旧是个致命伤,让很多持怀疑态度的人有了诟病的理由。
不管你支持哪派——如果你已经有战队的话——2017年即将到来,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技术确实有用,而且目前已经有数万人通过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如比特币将这一技术用于日常生活。
数字货币使用的增加,以及对传统银行服务业区块链解决方案的探索,使得反洗钱(AML)专家遇到了潜在的重大转折点。传统反洗钱方法需要有重新评价,不仅要符合规章制度,还要能够满足技术创新及市场发展。
“不景气的比特币”以及银行合规所面临的挑战
2016年虽然可以说是区块链年,但是这绝不是其最大概念证明——比特币数字货币网络的年度。
可以理解的一点是,“比特币是概念证明”这个说法在很多人看来是有所保留的。但是,在谈到国际金融机构对区块链技术的采用,比特币大概占了100亿美元市值,交易执行率也有限,这一点在很多金融服务领域的人眼里,让比特币沦为科技项目级别。
对比特币的不待见偶尔会波及区块链,尽管过去一年大家对技术的日益关注已经转移了这一偏见。
但是反洗钱专家就不能坐视不理了,尤其是对数字货币,因为连年来数字货币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从数字货币市值来看,目前全世界645种数字货币总市值达到125亿美元。虽然这个和美观或英镑的流通总价还是没法比的,但是其虚拟发行、无需中央银行接入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而且已经因此累积了一定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去中心化数字货币是在中央银行外部创建的,它并不是就在真空状态下运营。数字加密货币目前每天都会和传统货币进行交换,这些交易大部分通过传统金融机构来完成。
此外,有大量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活动已经为全世界犯罪份子掌握,包括洗钱等。
加密交易的两种类型
据观察,数字货币交易大部分在两种不同的环境完成:涵盖式以及交互式。国际反洗钱专家Peter Warrack讨论过这个概念,是根据2014年多伦多大学的Vivian Shum的研究结果间接得出的。
总之,他们都提出数字货币是在两类环境中运行,要么就是同传统金融机构及法定货币交互,要么就是独立运行。这个研究对反洗钱专家建立调查参数来说至关重要。
按本文的目的,将采用Peter Warrack在近期《今日公认反洗钱师协会》(ACAMS Today)杂志中的说法来进一步了解其同洗钱的关系。下面是两类环境中军械及毒品交易商进行交易的案例。
数字货币通过不同虚拟钱包进行转移,最后用于在线零售平台的购买。这种方式同银行这类传统金融机构没有联系。
数字货币通过不同虚拟钱包转移,最终转换成法定货币并电汇给传统金融机构。
新技术需要新的合规方案
区块链及数字货币为反洗钱专家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他们做出新的方案。这一方案需要在现有交易监管、风险评级以及客户了解存档方法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来满足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开发。
此外,主体间要在没有传统金融机构的帮助下进行机构账本的共享与资金的传输,需要以主体为主重新配置资源,而不是去确定整个数字加密货币交易的周期。
对有些人来说,这个方案颇具争议。不过,区块链技术及数字加密货币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推进了反洗钱专家在创建充分且有效的监控方案方面的工作。
最近有一项新技术叫“零证明”。
零证明技术将所有验证信息都从区块链账本上移除(包括发送人、接收人以及交易金额),这个从本质上来说是取消了区块链反洗钱方面最著名的一个特点——交易可追踪性。
第一个采用这类技术的数字货币是Zcash,Zcash的座右铭就是“万币的产生皆平等”。这个标语毫无疑问指的就是保守议论的数字加密货币可兑换性问题。
Zcash的常见问题上写到:“如果说比特币是类似针对货币的超文本传输协议,那么Zcash就是超文本传输协议。它可以保证支付的完全机密,同时通过公共区块链维护去中心化网络的运行。和比特币不同,Zcash交易可以隐藏区块链上的发送人、接收人以及交易金额。只有这些有正确浏览密钥的人才可以看到这些内容。用户可以完全掌控并选择向谁提供这个浏览密钥。”
自比特币创立以来,这个“去中心化国际公开账本”的概念就已经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于是,很多人开始试图标注出那些已经被认为和犯罪挂钩的代币,因为其涉及可疑交易,会给他们带去或多或少的亏损。
标注数字货币的想法已经让很多去中心化区块链社区的人感到厌烦,以为他们认为,应该像对待法定货币一样,看待比特币这类数字货币的可兑换性。
近期,随着人们提出实现数字加密货币的普遍可兑换性,关于这一特点的争议越来越激烈。因为似乎可以通过零知识证明技术来实现匿名区块链交易。
完全匿名的区块链交易意味着很多反洗钱专家或将在此概念基础上达成妥协。
Zcash是2016年十月末才面世的,所以关于其是否能够维护持续的匿名区块链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目前有几个数字加密货币已经可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匿名交易了,比如数字货币Monero和Dash就支持“匿名交易”,他们也没有用零知识证明技术。
反洗钱专家必须好好想想今后要怎么改变政策,来应对匿名且类似法币现金交易的数字加密货币交易。此外,采取这一概念也需谨慎,并且考虑到如何有效在采用零知识证明技术的区块链上监控现有银行产品。国际电汇付款、贸易金融以及贸易产品的结算只是未来可融合区块链及零知识证明技术的众多产品中的一部分而已。
反洗钱专家必须要着手解决滥用数字货币这个迫近的危机了。他们可以朝创建新框架的方向努力,以在较大机构范围内实现较为复杂的区块链技术应用。
两个建议:
1. 检查所有之前报告过的和数字货币相关的系统活动报告(SAR)。来总结相似的特征。
一旦检测到中心趋势,就采集起来分发到银行的检查小组或工作群中。确定共同特征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误报几率,同时增加调查的有效性。
2. 考虑数字货币合规性方面的合作
反洗钱小组要效法金融机构其他部门,来采用合作的方式,如R3 Cev以及数字资产集团联盟。
集团企业或联盟在企业竞争方面面临挑战。但是,在共同讨论新兴的反洗钱趋势或类型归纳以增强合规性方面,其结果还是比较可观的。
一套统一的方案可以帮助建立较强的知识基础以及标准的术语。这个方法也可以促成关键的伙伴关系,从而用于检测额外的反洗钱可能性。
一个反洗钱联盟方案的例子就是今年八月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区块链、数字加密货币以及反洗钱大会。与会人员超过100个,均来自大型金融机构、执法部门以及监管机构,还有区块链社区。演讲者包括LedgerLabs(区块链顾问及法律调查公司,被委任来调查涉案数达7000万美元的Bitfinex黑客攻击案)的Michael
Perklin,前白宫副新闻秘书发言人Jamie Smith(现就任于比特币底层架构供应商BitFury)。
此外,区块链联盟(Blockchain Alliance)的Alan Cohn也出席了会议。Cohn之前在美国国土安全局的高级政策部工作了近十年。
区块链联盟是美国的一个公私论坛,由广大公司及组合联合组成,其共同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安全的区块链生态来推动这一颠覆性技术的深入开发。联盟的目的是加强区块链及机密货币方面的知识,提高执法部门的调查效率。
2016年见证了区块链及一部分数字货币的兴起,他们逐渐摆脱了互联网的阴影,知名度越来越高。但是,虽然区块链技术正在渗透到银行业和非银行机构,反洗钱专家仍旧会直接受到两者的影响。
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人们越来越关注监管要求,这些都使反洗钱专家们变成了隐形的国际金融机构发展与机遇的“把关人”。
成功的反洗钱监管可以让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变革具备责任约束。这种责任意识需要反洗钱专家提前考虑,然后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作为区块链革新的前线战时,他们也要坚守这些规章。
不过,反洗钱专家在区块链技术方面扮演的角色不止于思考者。
实际上过去五年内,反洗钱专家已经遇到了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材料风险问题,他们需要找到方法来减少这类风险。因为区块链的首个用例,数字货币仍旧和传统金融机构有着联系。
反洗钱社区将根据数字货币的经验来探寻满足合规必要性的出路,从而扩大区块链风险管理架构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Joseph Mari-CHINAB)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玩币族:专业的币圈媒体,重点关注炒币及区块链项目ICO。
价值区块链:共同探索区块链技术的价值!欢迎区块链作者、区块链项目入驻。
今日搜狐热点G20定义加密货币不是货币 比特币命悬一线?
  本报记者 叶青 北京报道   近来,区块链、加密货币、ICO(首次代币发行)成为创业者与投资人关注的焦点。不过,由于加密货币价格的巨幅波动,在全球范围内,对于这一新募资方式的批判性探讨也从未停止。在3月19日至20日举行的20国集团(G20)财长峰会上,加密货币也成热门话题,在其联合公报中就将加密货币定义为资产而非货币。  与此同时,在发布的联合公报中,虽然此次承认加密货币有其提高金融经济效率和包容性的优势,但加密货币资产会引发消费者、投资者保护问题,市场诚信、逃税、洗钱和恐怖融资等问题也频繁出现。  加密资产虽然规模仍然较小,但社会影响较大,不容忽视。中国一直强调,金融部门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目前看来加密资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存疑。中国支持就加密资产和数字货币问题在G20下加强政策协调。  加强监管成趋势  “G20并没有达成监管类似的共识,只是将数字货币定义为一种加密金融,比较担心对投资者的保护问题,以及洗钱、逃税等风险,这个意味着未来很长时间,首先得给整个市场设计规则,其次是合法化、实名制,然后去征税。这个过程可能还面临具体各国政策不一致的问题,不过,共识层面逐步会聚集到跨国资本监管层面。”ICO观察人士肖磊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记者了解,在今年的G20峰会上,按照目前讨论的进展情况来看,各个国家对于数字货币监管的措施一致性并不是很高,而是以多种方式对待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从一些参会的官员口中得到的是“可以监管,但是如果过于苛刻的监管,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受此消息鼓励,市场一反下跌走势,比特币价格普遍回涨。G20峰会之后,比特币数字货币交易价格突破9000美元大关口,相比3月18日的低点反弹了20%。  对此,易龙智投首席分析师刘思源表示,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3月19日的会上提出,加密货币需要考虑对投资者的保护,要统一监管,防止违法,但是不能阻碍创新,它可以成为金融系统的优势。可以说在态度上还是支持数字货币的存在,但是为了防止金融系统风险的发生以及洗钱的产生,还是需要监管措施。  不过,相对于日本央行的鸽派态度,法国却将15家非法加密货币投资网站列入黑名单。与此同时,在G20峰会上,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表示,对于未来加密数字货币的不稳定性的担忧,从法律约束上,法国对于数字货币的监管还是比较严格的,非法就会取缔。  与此同时,法国的财长还表示,即使存在数字货币,但是加密货币的资产性质要多于货币性质,或将征税。而美国财政部长史蒂文.姆钦表示,与日本一样,他也提出了在洗钱和其他非法活动中使用加密货币的问题,重中之重还是要加强监管,但是并不是很反对。  而中国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比较严格,2017年就开始禁止比特币等一系列具有安全隐患的品种的交易,目前从各大加密货币投资网站来看,已经登陆不进去了,在中国依然还是监管为主,是监管最严格的国家之一。  “虽然现在社会舆论对于加密货币的评论都不是很好,但是个人感觉比特币还是不错的投资工具,由于监管趋严接下来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大起大落,我是7600美元进去做多比特币期货的,感觉波动幅度也还好,还是比较稳定。”期货市场投资者王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思源认为,不管是哪个国家,在不影响整个金融体系,小到地区金融,大到国家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前提下,一定要有一套统一的、合法的货币体系,才能避免或者减少洗钱等非法现象的发生,希望经过这一次G20峰会的举办,能够给我们数字货币的改革带来全新的面貌和创新。  7月决定加密货币命运  G20峰会之后,比特币数字货币交易价格突破9000美元大关口,截至3月21日晚间XBT04合约报价9180美元,相比3月15日的低点反弹了20%。与比特币相同的加密货币,短期可能迎来反弹黄金期。不过,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上涨行情的持续时间周期有待观察。  重点在于7月底之前各国出台监管措施的规则如何而定,刘思源表示,如果全球的加密货币监管措施比较宽松,加密数字货币可能迎来快速的大幅度反弹,但如果监管框架比较苛刻严格的话,加密货币可能会进一步走低,投资者的热情可能会被打压,持续走低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据了解,日,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上线比特币期货交易,比特币再创历史新高,单枚的价格突破10万元人民币,当年12月18日,CME推出了比特币期货交易,当天比特币暴涨,最高价格冲击21000美元,最后出现高位回落,最低回落19000美元。  据期货市场投资者王先生描述,当时的比特币期货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一旦轻易下车,可能再想上车,就得承担高昂的代价。然而,殊不知风险如期而至。北京时间日晚间,比特币暴跌之势如洪水般席卷而至,连续跌破14000美元、13000美元、12000美元,短短5个交易日暴跌40%以上,最低触及11800美元附近,让所有投资者大跌眼镜。  那暴跌原因究竟何在,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刘思源表示,由于期货本身就是可以做空的,比特币期货也不例外,一旦做空的投机客比较多,价格自然会瞬间出现暴跌。与此同时,各国在此期间对于比特币暴涨的情况担忧,开始采取加强监管和抑制金融风险的管控措施,尤其是对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国采取了严厉的监管措施。  此外,黑客攻击不断,在比特币暴涨阶段,韩国、乌克兰等国的比特币交易所出现了黑客攻击的恶性事件,导致交易所破产或者被迫关闭,影响了数字货币价格的走低。对于投机客而言,当价格走到历史新高的时候,会有很多投机客开始兑换现金离场,也就是“物极必反”的原理,价格自然会出现高位暴跌的走势。  与此同时,随着20国集团正在达成一个共识,即加密货币说到底不是货币,而是一种资产。国王金融(新西兰)有限公司分析师王洋认为,这就意味着交易加密货币可能需要课征资本利得税,以及未来在交易这项资产中各种监管加强,有些灰色地带资金或将利用最后的机会进行漂白,利用目前比特币价格在8600美元附近震荡的机会抛售以换取法币或其他实物资产。  王洋表示,当价格暴跌的时候积极做空套取价差,而比特币期货的推出从长远讲是将价格有个锁定,但是这个没有任何实际价值意义的虚拟货币或者加密资产,能够给大家带来什么意义确实禁不住推敲。曾经辉煌的20000美元的价格已经腰斩,羊群效应依旧在这个疯炒的世界里上演过度投机的赌博。  “随着全球央行缩表和利率上行,投资者都会对手中的投资结构进行调整,比特币作为投资标的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各国监管的态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是影响比特币未来价格走势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最近的走势看比特币和其他投资产品的关联性似乎变强。”在英国从事外汇交易的李欣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欣表示,自2月份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大,所以比特币也同样会受到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影响。比特币的价格走势还是要看央行的货币政策,如果货币政策越来越紧,利率出现快速上行,比特币这种投机份额比较重的投资标的大概率出现回调走势,所有投资产品最终都会像它本有的投资价值回归。  不过,对于各国央行的监管,ICO观察人士肖磊却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监管实际上一直存在,目前主要还是市场自身的原因,此前过于火热,导致市场被透支,尤其是比特币期货在美国上市后,华尔街开始介入割全球韭菜,很多圈内资深投资者和机构也没有来得及获利了结,深度被套。  其原因是由于,一方面华尔街抽走了数百亿美元的盈利,市场窟窿难以弥补,另一方面新进资金缺乏,各项目方集中套现,都成了市场走熊的原因。未来各种“代币”的走势会分化,一些“代币”会持续熊下去,直到团队解散,价格归零,因为本来就是空气币,但还有一些会有很好的走势,可能会在未来一年创出新高。  编辑:严晖 主编:陈锋
责任编辑:lishenjian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以下为热门自选股
代码|股票名称
同花顺财经官方微信号
手机同花顺财经
专业炒股利器
同花顺爱基金走近加密货币 - 简书
走近加密货币
字数 11531
“加密货币”这个名字,伴随着在2017年持续了半年多的ICO风潮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但因为其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和很超前的概念,即使是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朋友,恐怕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其原理、实现细节和价值,更不用说大多数非技术专业的朋友了。本文就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近加密货币”,尝试不涉及技术术语地解释加密货币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并帮助读者大略地了解目前的加密货币市场。
考虑到阅读、理解的连贯性,我最终决定以一篇长文来完整地把相关内容呈现给大家。通读全文大概会花费20到30分钟,请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什么是加密货币?
所谓“加密货币”是源自英文的Cryptocurrency(Cryptography Currency),直译的话,应该是“密码学货币”;虽然现在的绝大多数加密货币都不是“加密”的(后文会有相关说明),但中文社区里通常还是习惯称其为“加密货币”,本文也就沿用这个名称。
加密货币是随着日发表的那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比特币(Bitcoin)白皮书,和日比特币网络正式上线而走进人们视野的。
尽管从其诞生到现在才只有9年,但近几年,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加密货币市场正在飞速增长。在2017年,比特币年初的单价不足1000美元,然而到年底,其单价已经突破13000美元,市值增长超过12倍;与之相应,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市值增加了几十倍,有些加密货币的市值增加甚至达到数百倍,真是令人难以置信。截止到2017年12月底,加密货币市场的成员已经突破1300位,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已经达到30多种。加密货币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无法再被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加密货币到底是什么呢?
用一句话来说:加密货币,就是一种依据经济学原理,基于密码学算法和分布式网络技术等计算机技术所构建的虚拟货币系统。
英文好的朋友,可以参考英文Wiki的Cryptocurrency词条,里边有对加密货币的历史、合法性问题、基础算法、经济圈、理论研究等等一些宽泛的介绍。本文并不会沿用wiki的思路,因为我认为加密货币本身具有很强的技术型,和计算机技术是密不可分的;要说清楚什么是加密货币,还是需要从技术概念入手,尝试去解释其原理。从学习的角度讲,最好的切入点,就是这一切的开端:比特币白皮书。有技术基础的朋友,可以认真学习理解比特币白皮书,它将是你理解加密货币和其后来的各种基础协议发展进化的最好的启蒙老师。(关于比特币白皮书的中文资源很容易找到,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对加密货币的研究和理解,从三个加密货币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概念入手,对加密货币做个简单的剖析。
区块(Block),就是加密货币网络中的基础记账单位。每个区块中,会包含加密货币网络中产生的若干“交易”(Transaction)。这里的交易,就是指加密货币网络中的某次价值转移,即加密货币网络中的代币(虚拟货币)在两个不同拥有者(网络地址)间的转移。
在加密货币网络中,每个区块都要被打上“时间戳”(Time Stamp),按照其产生的时间顺序连接为一个数据链。除了整个网络中的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以外,所有区块都会有一个时间上在其之前产生的“父区块”。以这样的方式构成的整个数据链,就是大名鼎鼎的“区块链”(Blockchain)。区块链也是现今绝大多数加密货币的通用底层技术(有个别加密货币使用了其他底层技术处理数据,后文会有提及)。把区块链数据保存到“分布式对等网络”中,通过某种“共识算法”使所有节点对数据达成一致的认可,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加密货币系统。
分布式对等网络
分布式对等网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P2P(Peer to Peer)网络。还记得十几年前风靡一时的BT下载和电驴么?它们就是分布式对等网络技术的代表。这种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中的业务处理计算、数据存储,是由参与到网络中的所有节点所提供的,而不是像我们通常概念里的那样,由某个公司或组织控制的若干“服务器”所提供的;因而,它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加密货币网络,就是基于这样的网络基础协议所搭建的。参与到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可以为网络提供计算能力,都可以保留一份保存有网络中所有交易数据的区块链账本的副本。这样,就没有人可以轻易篡改历史数据,整个网络也不会轻易地被个别人或组织所控制。
既然加密货币网络中的所有计算都是由参与到网络中的节点进行的,而且每个节点都可以保留一份全网络交易数据账本的副本,那如何保证大家手里的账本副本是一致的呢?这就需要所谓的“共识算法”来达成了。
现今的大多数加密货币网络,都是采用与最初的比特币网络类似的一种“工作量证明”(即PoW,Proof of Work)算法来作为共识算法的。基于这种算法,网络中的节点会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通过不停地计算,把网络中产生的交易数据记录到区块中的节点,也就是进行记账的节点,他们为网络提供了计算能力。这些节点会在区块中写入符合特定条件的“工作量证明”(根据网络指定的算法找到这个“工作量证明”通常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并对区块进行数字签名,以证明是自己找到了该区块,并在网络中广播自己找到的这个区块(也就是告诉网络中的其他节点,自己找到了新的区块)。当某个区块被认为是合法的由某个节点“找到”(挖到)的时候,这个区块就会被添加到区块链账本上,找到区块的节点就会得到相应的代币(被凭空创造出来的虚拟货币)奖励。这种模式和18、19世纪的淘金行为非常相像,因而被称为“挖矿”(Mining);相应的,进行这些计算工作、为网络提供算力的节点,就被称为“矿工”(Miner)。
网络中的另外一种节点就是只对账本数据进行验证,而不实际进行记账(提供计算能力)的节点,它们自然也就不会得到任何奖励;它们的价值就是维持网络秩序(验证网络计算的合法性),并使用网络中的算力以完成交易(业务操作)。在加密货币网络中,要完成一笔交易,通常是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续费”给网络中进行记账工作的节点的。
现行各种加密货币网络中,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共识算法,要得到一个合法的新区块需要花费数秒到数分钟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所谓的“区块时间”。(比如在比特币网络中,这个时间被控制在10分钟左右。)
此外,伴随着加密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一种新的产业经济也应运而生了,这就是“矿机产业”,也可以叫做“挖矿经济”。所谓“矿机”,就是专门进行加密货币“挖矿”工作的计算机。在加密货币发展的前几个年头,大概是从2009年到2012年,挖矿都是使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或者服务器、工作站。而随着比特币价格的不断攀升,市场需求也被逐渐放大;从2013年开始,基于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即为专门的应用目的而设计的集成电路)的专业矿机逐渐出现并慢慢走向成熟,乃至后来的产业化。(这种经济模型可以简单的这样理解:我们可以花费一定的一次性购置费用,买入可以进行挖矿的计算硬件,然后以持续的电力投入让矿机全时在线进行挖矿;这样就能相对稳定的获得持续的虚拟货币收益。)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甚至出现了所谓“云挖矿”(Cloud Mining)的商业化挖矿计算服务。云挖矿,就是用户只需要花费一次性的硬件购置费用,并每天支付小额维持费用给运营商,就可以拥有一定的“挖矿能力”,来不断地获得虚拟货币奖励;而不需要自行购买矿机、安装软件、提供电力来进行挖矿。(目前比特币官网上的云挖矿服务大概是初期投入6000美元,每天收益10美元左右,也就是大概两年时间可以收回本金;当然,随着比特币价格的浮动,收回本金的时间也可能会缩短或延长。)
以上这些基本概念将有助于大家理解后文中关于具体加密货币的介绍和比较。更多的网络协议、算法和技术细节讨论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畴和目的,这里就不再展开了。
要真正理解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技术,需要我们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密码学乃至数据结构及相关算法有很深入的理解;所以,如何使没有技术背景的朋友也能理解和接受加密货币,是一个巨大的课题,而这也直接影响着加密货币的发展和应用。
加密货币有什么价值?
加密货币最大的价值就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也就是没有任何一个机构、组织或政府可以完全控制某个加密货币。因为加密货币存在的基础是分布式对等网络(也就是由不计其数的权力对等的节点共同构成一个网络),而不是像我们通常概念里那样,数据存储、计算集中在某个政府、组织或公司的“服务器”上。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模式。(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本文点到为止,不再做过多的解释。)
此外,加密货币网络中的交易数据是超级冗余的(也就是网络中的交易数据可以在所有节点上都保留有完整的副本);同时,区块链数据是以时间为序单向增长的(也就是不可逆的、不可更改的)。这就从技术上保证了要恶意篡改历史数据的难度非常高,实际上已经很难做到(与目前主流的中心化技术相比);而更重要的,从经济学原理上讲,在加密货币网络中篡改数据的代价已经高到根本不值得去做。(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加密货币领域中的所谓“51%攻击”。限于文章篇幅,这里不再展开。)从这点来说,加密货币这种货币系统的设计是非常高明的。
加密货币概览
目前市面上的绝大多数加密货币都是“开源软件”(也就源代码公开的软件),是由相应的开源软件社区所共同维护的。所以从技术上讲,目前绝大多数加密货币的技术实现都是透明的,是可以互相参考借鉴的。但在实际上线运行,产生了各自独特的虚拟货币而有了价值属性之后,相应的社区也就有了共同的利益,成为了各自独立的经济体。
在介绍具体的加密货币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就是加密货币网络的“中心化问题”。
在前文的基本概念讲解中,我反复提到,加密货币网络是“去中心化”的,这在加密货币诞生的初期,是基本按照理想情况发展的。但随着挖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ASIC矿机的大量应用,加密货币网络的计算能力,逐渐被一些巨大的算力拥有者(他们一般会拥有巨量的ASIC矿机)所垄断。这种模式后来衍生为“矿池”经济,即由若干矿机同时指定同一个区块奖励接收地址,这样当矿池中某个矿机挖到区块时,矿池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分到区块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挖矿收益更加可预测、更加平滑。比特币网络中最大的矿池,其算力曾超过全网算力的40%,从技术上讲,这已经很接近产生“51%攻击”的风险了。所以,大概从2013年开始,加密货币的技术参与者都在寻求从技术上去规避这种中心化问题的方法,这催生了一些具有“ASIC抗性”的工作量证明算法(因为ASIC通常只配有很小的内存,甚至没有内存,所以具有“强内存”需求,也就是需要比较大的内存支持才可以进行计算的算法都可以认为具有“ASIC抗性”),也随之产生了所谓的“GPU挖矿”(GPU就是我们个人计算机中显卡的处理器,而显卡通常会配有一定量的显存,是可以支持“强内存”需求的算法的),从而使更多我们日常使用的计算机可以加入到加密货币网络中进行“挖矿”来获得收益,使全网的算力相对更加分散,以此来降低“中心化趋势”。很多新的加密货币网络,也是籍由这种改进而产生的。
好了,概念性的东西讲的差不多了,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地看看一些有代表性的加密货币吧。
下文中具体介绍加密货币的时候,会提供一些加密货币的市值和单价信息,这些信息是2018年元旦前后的数据。除了市值以外,本文在选取加密货币时还考量了它们在同时期的成交量,成交量过低的,没有收录。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很大,本文中的数据仅供参考。此外,我也会在介绍具体加密货币的时候给出一些我个人的分析观点,同样仅供参考。
我认为,从加密货币承载的业务和实际应用场景来看,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支持自由交易而搭建的虚拟货币网络
这就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P2P电子现金系统。从技术上看,这类中的成员很多都是比特币的近亲,它们都对原始的比特币协议做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从业务模式上看,基本可以认为是一样的。下面就是这类加密货币的一些代表:
Bitcoin(BTC)
比特币,市值约2300亿美元,单价约13000美元。官网: [ 。
比特币发布于2009年1月,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加密货币,也是目前市值最高的、知名度最高的加密货币。
比特币网络中的所有交易信息都是公开的、透明的(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查看网络中的所有交易的具体交易方和交易数额),只不过交易的双方被基于网络协议的逻辑上的“地址”(Address)所代替,而不是以通常意义上的中心化的账户名、账号或类似的东西来记录到区块(账本)上的。就像比特币白皮书所描述的那样,比特币仅仅是一个“P2P电子现金系统”,而并不是技术上“加密”的;比特币社区和开发团队也从来没有说过比特币是“加密”的货币。
Bitcoin Cash(BCH)
比特币现金,市值约480亿美元,单价约2600美元。官网: [ 。
比特币现金是比特币的分叉币,技术上叫做“硬分叉”(Hard fork)。所谓硬分叉,即从区块链的某个区块之后,基于基础协议(算法)的变更,分别产生两个不同的合法区块,再之后的区块则连接在这两个同时存在的合法区块之后分别延续下去,成为两个独立的区块链。
比特币网络的这次硬分叉,发生于日,其起因就是比特币社区内争论已久的“扩容”(即提高一个区块所能容纳的最大交易数据量)问题。比特币现金的区块大小上限达到了比特币的区块大小上限的8倍,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体交易确认速度。比特币现金的市值也在其后的短短数月内就冲到了第四位,仅次于比特币、Ripple和以太币。
Litecoin(LTC)
莱特币,市值约140亿美元,单价约250美元。官网: [ 。
莱特币上线于2011年10月,属于最早的一批“山寨币”(即复制自比特币源码,经过了若干技术修改和更新,并以新的网络所承载的加密货币),也是市值最高、影响最大的山寨币。
从技术上讲,莱特币的改动主要是降低了区块时间(降低为约2.5分钟,是比特币的1/4),从而提高了交易确认的速度;同时,采用了一种被称为“scrypt”的强内存需求的工作量证明算法,而非比特币网络所使用的“SHA-256”算法,这使莱特币网络具有了一定的“ASIC抗性”(后来也因此出现了少数可以支持“scrypt”算法的ASIC矿机);此外,莱特币网络还提高了虚拟货币的发行量(即货币单价占市值的比例与比特币相比更低,大约也是1/4左右)。所以,称莱特币为“廉价的比特币”是非常贴切的。在业内也有这样说法:比特币是黄金,莱特币就是白银。
Dash(DASH)
达世币,市值约90亿美元,单价约1100美元。官网: [ 。
达世币网络最初上线于2014年1月,其后经过两次更名,最终于2015年3月定名为“Dash”。达世币最初也是比特币的山寨币,但其网络中增加了“主节点”(Masternode)的概念。主节点是一些在网络中拥有特权的节点,可以参与网络协议变动的投票,并负责执行达世币网络中的“私密交易”(PrivateSend)和“即时交易”(InstantSend)功能。主节点们可以均分每个新区块所对应的区块奖励的45%,但需要在自己的“地址”上保持至少1000达世币(市值超过100万美元)的余额,否则就会被取消主节点资格。截止到2017年12月底,达世币网络中的主节点数量超过4600个。
从严格意义上讲,达世币网络已经不是“去中心化”的了,而更像是由一些大公司、资本家、甚至政府机构所控制的交易网络。并且其技术上欠缺对主节点的审计;私密交易的确认时间也不理想。
Monero(XMR)
市值约60亿美元,单价约360美元。官网: [ 。
Monero没有官方的中文译名,大概可以叫做“门罗币”,其网络上线于2013年10月。Monero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被称为“环签名”(Ring Signature)的算法来隐藏发送者信息,采用“隐形地址”(stealth address)来隐藏接收者信息;在2017年1月,又增加了被称为“环私密交易”(Ring Confidential Tranction)的算法来隐藏交易数额信息。这使得Monero网络中的交易是“私密的”(Private),“不可追踪的”(Untraceable)和“不可关联的”(Unlinkable)。从技术上讲,Monero是真正可以称为“加密”货币的加密货币,它拥有目前市场中最好的交易私密特性,远超比特币及各种山寨币。
但很显然,这种私密特性,从监管层面讲就变成了负面因素。因为你不再可能像在类似于比特币网络的这种交易数据公开透明的网络中那样,可以靠交易地址进行追踪、关联,然后以设立“黑名单”(Black List)的方式来阻止与那些非法、恶意的地址发生交易了。
Bitcoin Gold(BTG)
市值约45亿美元,单价约260美元。官网: [ 。
中文名称可以叫做“比特币黄金”,这是比特币网络的又一个硬分叉。该网络于日的比特币网络第491406号区块开始进行新的协议挖矿,从第491407号区块开始进入新协议的区块链;自此,比特币黄金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区块链,拥有独立的虚拟货币。
比特币黄金从技术上的最大改动就是采用了Zcash(ZEC)使用的被称为Equihash的一种具有“ASIC抗性”的工作量证明算法,所以实际操作上只适合使用GPU进行挖矿。比特币黄金的源代码名称就是BTCGPU。
看到这里,我想应该会有朋友想问,为什么比特币要在2017年里搞两次硬分叉,变成3种加密货币?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究。这里边技术层面的原因肯定是有的,因为像区块扩容问题、算法的ASIC抗性问题都已经是社区内讨论已久的东西了;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解决技术问题,为什么要等到2017年下半年才进行?我想这里边更主要的还是经济层面的原因,多半和比特币早期持有者的利益以及资本运作有更大的关系。(这两次硬分叉有个共同的特点:在分叉区块之前已经拥有比特币的地址,会在分叉之后获得同数额的新币。所以很明显,早期的比特币拥有者或者大量持有比特币的人,在硬分叉之后会获得很高的额外收益。)限于文章篇幅,这里不做过多分析了。
Verge(XVG)
市值约20亿美元,单价约0.15美元。官网: [ 。
最早上线于2014年,当时叫做“DogeCoinDark”,在2016年更名为Verge。这种加密货币在网络传输协议中集成了Tor(即著名的“洋葱路由”协议)和I2P(Invisible Internet Project,一种允许匿名通信的网络协议),以此来隐藏交易发送者的IP地址;但除此之外,与比特币网络并无本质的区别。Verge网络将区块时间缩短到30秒,大幅提高了货币发行量,并支持5种挖矿算法。
Zcash(ZEC)
市值约18亿美元,单价约560美元。官网: [ 。
Zcash网络上线于日。在Zcash网络中有两种网络地址,用以分别支持两种共识算法。一种叫做“透明地址”(即t-addrs,Transparent Address),在这种地址间发生的交易,和在比特币网络中的情况没有区别,交易双方的地址、交易数额都是透明的、公开的。另一种叫做“保护地址”(即z-addrs,Shielded Address),在这种地址间发生的交易,会基于一种被称为“zk-SNARKs”(zero-knowledge Succinct Non-interactive ARgument of Knowledge)的“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PoS)共识算法来进行验证。这种算法可以在所谓“零知识”(即不暴露任何具体的交易信息)的条件下,验证交易数据的合法性。这种算法可以说是“高大上”的;但问题是,在Zcash网络中的交易,并不是默认、或者说强制使用这种“保护地址”的。截止到2017年底,在Zcash网络中,只有5%的交易,是通过“保护地址”完成的,并且目前的大多数钱包应用和虚拟货币交易所都不支持与“保护地址”进行交易,所以Zcash的这个特色,并没有实际成为真正的卖点。
此外,Zcash网络是由一家有政府背景的营利性的美国公司(Zerocoin Electric Coin Company)所运营的,而并不是由开源软件社区共同维护;并且该公司会收取Zcash网络上线后前4年中所有区块挖矿奖励的20%作为所谓的“创建人酬金”(founders reward);所以业内对Zcash网络的“去中心化”程度是有很多怀疑和担心的。(国外媒体、社区已有关于其协议级别的中心化风险的报道。)
第二类、去中心化应用(智能合约)平台
这一类加密货币,其主要目标并不是仅仅为了完成点对点的交易,而是要做为“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基础服务,为所谓的“去中心化”应用搭建运行平台。这类加密货币网络的代表就是以太坊。(这里讲的所谓“智能合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种在去中心化区块链网络中,可以被平台级别的基础服务所自动执行的业务逻辑实现机制。合约代码可以理解为实际的合约条款;合约的履行,可以通过具体的交易来触发合约代码的执行,从而自动的达成。)
Ethereum(ETH)
以太坊,市值约850亿美元,单价约850美元。官网: [ 。
以太坊是世界上第一个去中心化应用平台,从技术上实现了对所谓“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的支持。它实现了一个“图灵完备”的虚拟机——EVM(即Ethereum Virtual Machine),定义了自己的开发语言和编译器,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它的第一个生产版本Homestead,于2016年3月正式发布。
以太坊拥有目前活跃度最高的去中心化平台技术社区,它正在进行从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算法到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算法的切换和与之相关的若干技术改进,这些也是由以太坊社区所共同决定并实施的。
关于以太坊的概念、历史和当前版本的一些介绍,请大家参考我之前发表的几篇《Ethereum Homestead Guide中文版节选》文章,这里不再展开。
Cardano(ADA)
市值约200亿美元,单价约0.7美元。官网: [ 。
Cardano是由香港的一家公司(IOHK)联合爱丁堡大学、雅典大学和康涅狄格大学共同开发的。Cardano是一个全新的去中心化应用平台,以分层结构设计。它的第一层——“协议层”(Settlement Layer)已于日发布。Cardano的这个基础协议层使用了一种被称为“Ouroboros”的权益证明算法(于2017年8月在IOHK官网上发表),并使用Haskell语言(一种面向函数的编程语言)开发。未来,它将扩展出“控制层”(Control Layer)以方便的支持类似游戏、对赌等应用,同时还将提供身份标示、信用系统,并将整合钱包应用,提供一种支持自动化的加密货币兑换、交易的通用钱包。
应该说,它是以太坊的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但因为它起步较晚,技术成熟度和运营状况、市场认可还需要观察。
NEO(NEO)
市值约60亿美元,单价约90美元。官网: [ 。
NEO是由国人发起的一个智能合约平台,采用微软的C#语言开发。其官网上有完整的中文介绍,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作为开源软件,NEO官方文档中缺乏对其官网上宣传的一些具体技术特性(比如NeoX、NeoFS、NeoQS)的技术细节描述,并且也没有提供类似于开发线路图这样的具体资料,所以其技术完成度是值得考察的;从目前来看,其技术社区活跃度不高。
EOS(EOS)
市值约50亿美元,单价约9美元。官网: [ 。
EOS也是一个全新的去中心化应用平台,目前还处于测试网络阶段。根据其在2017年6月发表的白皮书上的描述,它被设计用来支持去中心化应用的水平和垂直扩展。EOS将提供一些类似于操作系统的基础特性,比如账户管理、身份验证、数据库、异步通信以及在多CPU或集群中调度应用程序的能力。最终将使区块链扩展到每秒完成百万数量级交易的能力,消除用户使用费并允许快速部署去中心化应用。从其白皮书中的详细技术说明来看,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项目。
TRON(TRX)
波场,市值约50亿美元,单价约0.08美元。官网: [ 。
TRON也是一个由国人发起的智能合约平台,目标是创建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自由发布内容、存储数据的去中心化互联网基础服务,通过对数字资产的分发、流通和交易,为应用程序开发者和内容服务商、自媒体等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内容娱乐生态系统。这个网络目前处于其发展线路图的第一阶段。其官网上有完整的中文介绍,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Qtum(QTUM)
量子链,市值约45亿美元,单价约60美元。官网: [ 。
Qtum是一个商业化的去中心化应用和智能合约平台,采用了面向移动端应用的策略进行技术设计。这个网络很有意思,在交易处理上采用了比特币网络的UTXO模型(Unspend Transaction Output,即“未花费的交易输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余额)以支持可以在移动设备上运行的轻量级钱包(即不保存完整的区块链账本数据以降低钱包应用程序的存储需求);在智能合约处理上,采用了以太坊所使用的账户模式和EVM(Ethereum Virtual Machine,即以太坊虚拟机,用来执行合约代码);在共识算法上,直接使用了权益证明算法。Qtum实现了一个“账户抽象层”(Account Abstraction Layer)来使EVM可以与类似于比特币区块链数据的底层数据进行交互。
第三类、为特定业务、应用场景设计的垂直领域的去中心化网络
最后一类加密货币,就是那些为了在垂直业务领域应用而做了某些特殊设计实现的、专用的去中心化网络。其代表就是在2017年12月一个月内暴涨十余倍的Ripple。
Ripple(XRP)
瑞波币,市值约900亿美元,单价约2美元。官网: [ 。
Ripple网络发布与2012年,采用“Ripple共识算法”(Ripple Consensus Algorithm)在“Ripple共识账本”(Ripple Consensus Ledger,一种定制的区块链账本)上完成交易并记录具体的交易数据。“Ripple共识账本”包含了内置的货币兑换功能和寻源算法(自动匹配最合适的兑换率提供方)来支持不同货币间的自动兑换。Ripple可以认为是为跨境支付、国际汇款等涉及货币兑换的业务所定制的一种中间货币网络。
截止到2017年底,已经有数十家跨国银行、金融机构支持了基于Ripple的跨境支付业务;Ripple的市值也在2017年一年之中增长超过380倍,成为了加密货币领域第一个真正称得上是“爆发式”增长的幸运儿。
IOTA(IOT)
市值约110亿美元,单价约4美元。官网: [ 。
明眼人一看这个名字应该就想到了,这是一个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所设计的加密货币网络。基于区块链存储的数据,在计算效率上有着天然的缺陷,所以IOTA网络中使用了一种非区块化的、被称为Tangle的底层数据结构来存储交易数据。Tangle是一种“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rctic Graph,DAG);IOTA网络以其为基础,采用了一系列“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arkov Chain Monte Carlo)算法来在某个交易到达的时候,在Tangle上选取数据进行相应的验证;从而提供了一种可以在硬件与硬件之间完成“微支付”(Micropayment,即额度很小的支付)的特性,并且不需要网络手续费。此外,IOTA还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技术特性以支持扩展和应用开发。
IOTA目前还处在Beta版本;但很明显,这种崭新的支持物联网底层数据存储、交互的专用基础设施网络,在物联网普及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市场预期。
NEM(XEM)
市值约100亿美元,单价约1美元。官网: [ 。
NEM网络于2015年3月正式发布,它采用“重要性证明”(即PoI,Proof of Importance)算法作为共识算法,引入了包括多重签名账户、加密消息以及一种被称为“Eigentrust++”的声望系统等一些创新的技术。NEM网络提供了多种现行主流开发语言的API接口,不需要使用像以太坊里使用的那种专门的智能合约语言进行具体的开发;提供了可以深度定制的业务数据管理功能,被NEM官方称为“智能资产系统”(Smart Asset System),可以应用在金融、物流追踪、ICO、文档管理、去中心化验证等业务领域;还提供了一种可选的私有(定制)数据安全方案。
NEM是一个主要定位在企业应用方向的区块链产品,可以说是新一代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定制化的企业应用基础平台。
Stellar(XLM)
市值约100亿美元,单价约0.5美元。官网: [ 。
Stellar最初是基于“Ripple共识算法”构建的,但后来因为技术上的分歧,Stellar开始自行设计全新的、被称为“Stellar共识协议”(Stellar Consensus Protocol,SCP)的算法,并在其定制的账本数据结构上存储交易数据。Stellar共识协议是一种围绕所谓的“重复状态机”(Replicated State Machine,一种从著名的Raft算法中产生的数据结构)所设计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发表于2015年4月)。基于这种全新共识算法的Stellar网络于2015年11月正式上线。
Stellar定位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是一种为个人金融业务所定制的加密货币网络,其主要应用领域是支付和小额转账。Stellar提供了一种“微储蓄账户”(Microsavings accounts,即小额活期储蓄账户),用以支持诸如学费、健康保险、小额贷款等业务,还支持构建Slack bot(Slack是一个整合了沟通、文件管理、搜索和工具类应用的一体化应用平台,Slack bot就是基于Slack平台的机器人助理程序)来追踪账户交易流水。
加密货币这种全球化的、去中心化的货币经济网络,其概念是非常超前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立于现行货币体系之外的价值网络平台,不受政府政策影响、缺乏监管,是真正的自由市场,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相信在未来很长时间,它都会与现行货币体系共同存在并相互影响。就目前而言,加密货币(虚拟货币)在政府层面的合法化还在路上,只有少数国家有正规渠道可以进入这个市场;但我们绝不应该、也无法再忽视其存在。
通常,每种加密货币都会有自己的白皮书(概念说明)乃至黄皮书(技术细节说明),对其逻辑概念、网络协议、算法乃至实现细节进行相应的描述。一个连白皮书都没有的加密货币,就是耍流氓、就是网络诈骗;即使有白皮书,我们也还要判断它是否只是其他某种加密货币的简单复制、要看它是否真的有所改进或创新、要看它是否真的在某个业务上有价值。这对于非技术专业的朋友而言,恐怕是很困难的。
目前的加密货币市场,有一定的投机性质,毕竟像Ripple那样一年增长几百倍的事情并不会是常态,这里边的资本运作、泡沫都是有的;但这个市场的成长性也是毋庸置疑的。2018年很可能是加密货币领域取得大突破的一年,所以今年进入这个市场未尝不是一个可选项。
不过,我还是想奉劝大家:对于某个具体加密货币的判断,切不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更不要贪图短期收益而去参与一些背景不明确、业务模式不明确或者技术说明不明确的虚拟货币的预售、发行或其他形式的募资活动。
真想进入这个市场,就要先把功课做足。
能有耐心看到这里的朋友,我必须给你点个赞。
我本人对于文章前半部分中解释基本概念的内容是很得意的,因为我没有使用任何具体的技术术语或者高深的概念(比如其他一些介绍区块链或者加密货币的文章中经常会来解释的“私钥”、“哈希算法”、“拜占庭容错”等等);我想既然是扫盲和科普性质的文章,就理应让不懂计算机技术的朋友也可以看明白。当然,因为我本人是技术出身,所以对本文的深度我也有遗憾;本文的内容其实是可以扩充到一本书的容量的,也许以后我会尝试来完成。
本文中对加密货币的分类是我个人原创的观点,仅供参考。我个人比较看好后两类加密货币网络的未来发展:短期看是第三类,因为它们是可以很快地和具体业务相结合、产生实际业务价值的;而第二类网络因为是属于新一代互联网基础服务,大概和之前微软做Azure、Amazon做AWS类似,需要比较长的技术成熟期和社区、生态系统的构建。但我始终认为,“去中心化”互联网是未来所向、大势所趋;随着相关技术的完善和应用的落地,也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
最后,希望无论是技术专业还是非技术专业的朋友,都能从本文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软件行业一线从业十余年,专注于企业级软件构建和应用,积累了大量的关于软件开发、架构设计、运维、软件项目管理及软件工程的实践经验,对软件全生命周期都有深入的理解。目前在构建某垂直业务应用平台(PaaS)。
比特币是一种全新的东西。比特币和互联网一样,都有着全新的底层技术,运行原理和上层应用,历史上从未有过类似的东西。给普通民众讲清楚比特币是什么,就像给80年代的民众讲清楚互联网是什么一样困难。 这也导致了绝大部分普通民众都很难搞清楚比特币是什么,并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这和互联...
区块链和比特币是什么关系?电子货币、虚拟货币、数字货币有什么区别?央行在研究的数字货币是什么样的?和区块链有关系吗?区块链和数字货币,这两个对大部分人还挺陌生的概念,其实近期已经引起了监管机构、金融巨头的高度关注,离应用已不远。这篇深度报告解读了区块链与数字货币的原理、特点...
比特币只是一个更广泛的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是重要的一个),通常与之非常相似的货币称为代币。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altcoins(代币、山寨币)和加密货币的生态系统。 10.1 Altcoins:历史与动机 比特币于2009年1月推出。又过了两年,直到2011年年中才...
最近电视、新闻、网站经常有讲到比特币,但普通人经常被比特币的各种信息搞得一头雾水,到底什么是比特币,它是谁开发的,它跟Q币有什么区别,它是不是一个庞氏骗局,它是不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它会不会很容易就收到控制,等等。在这里,我试图从各个层面进行探讨,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表达,来...
7、比特币的缺陷(未完成)7.1、被误会的缺陷(原理类)比特币是一种全新的,从未有过的货币,因此对其有诸多的误解,从论坛摘取了有代表性的误解,举例如下:7.1.1、比特币并不稀缺,任何一个程序员都可以再造出更多的比笨币,比傻币,比蠢币比特币的代码是开源的,任何人都能略为修改...
稳定压倒一切 呵呵
突然很爱你。突然想你想的不行,明明不久前刚刚从你怀里离开,还想着你柠檬味的牙膏,想着我那句话还没说完你就突然凑过来的吻。我到底喜欢你什么,我真的说不清。 只知道,被你搂在怀里的时候觉得一下得到全世界的宠爱,被你抱着的时候,你的脸贴过来,好想要亲你一口,好想好想。你吻我的时候...
我捧着一只娇艳的花朵 虔诚地送到你的面前 你打量了一番后 一把夺过 重重地摔在地 花瓣碎落了一地 你怒视着我 执意地说 花香有毒 我在远处向你挥手呼唤 和善地叫着你的名字 你看见我的身影 疾步跑来 啪啪甩着巴掌 血丝布满了脸颊 你咒骂着我 凶煞地说 你在骂我 我摘下一颗成熟...
快捷键: Alt + 7 可以查看类的字段、属性、方法,是否继承等
余数年往来常、扬之间,曾屡游瘦西湖、何园、个园诸名胜,然久慕平山堂之风流,却无缘登临。乙末阳春三月,余与父过维扬,游城西蜀冈之大明寺,于寺内一隅,偶然得之,甚为欣喜。这世间之事,往往苦苦觅而不得,却于无意间得之,这得失之道,岂非天意哉?
诗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密货币的本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